色豆豆影音先锋5566:桂枝汤主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 - 宁缺毋滥 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08:45

桂枝汤主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 - 宁缺毋滥 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桂枝汤主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  

2011-02-26 21:56:59|  分类: 杂病综合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桂枝汤主方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各9.0,甘草6.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服后,啜热稀粥一茶杯,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以遍身微似有汗者佳。

  编者按:以上系分三次服之量。如欲作一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二。分二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一,下准此。一合约等于今之100毫升,一勺,约10毫升,用今量器者准此。方内各种干药,均须挫细。

  又按:此为《伤寒论》第一方,或认为即《金匮要略》之“阳旦汤”(另有再加干姜者,则名阴旦汤。)然《金匮》原有“桂枝汤方”。至“阳旦汤”,则有方无药。《千金方》,谓系“桂枝汤”加黄芩。有是之者,亦有非之者,为求应用起见,根据诸家研究加以考定于后:
诸家经验谈:《类证活人书》: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 然一时许为佳,不欲如水淋漓,服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然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厚衣覆腰以下,盖腰上流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润,病终不解。凡发汗病证仍在者,三日内,可二三汗之,令腰脚周遍为度。

  《病理学整理篇》(张子英编)刘明氏云,以“桂枝汤”,治轻微感冒,若不啜热稀粥,不温覆者,则竟无汗出,然温覆时,尚须以衾蒙首而卧,若露首于外,汗仍难出,此明多年来自身之经验,亦对他人之经验也。此点极关重要,医家固不可不知,病家尤不可不注意。

  曹颖甫:一老妇患脑疽,每至天晚,即恶寒发热,汗出,与“桂枝汤”,不加他药,逐日增加药量,数日后,竟告痊愈。

  柯韵伯:此方不仅治伤风感冒,凡具有本方证者,如自汗盗汗、虚疟、虚痢等,用此汤,随手而愈。
李士材: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余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疼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之甚力,以谵狂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余曰汗多神昏,故发谵语,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夫病变多端,不可胶执,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生生堂治验》:一妇患下痢数年,不进食,形体羸 ,肌肤甲错,若人不扶之,则不能起卧,与大剂“桂枝汤”使覆而取汗,下痢止,更与“百合知母汤”,以谷调理,渐渐复原。
又按:诸家所指“阳旦汤”即“桂枝汤”,应加味,或不应加味,在临床应用上,必须详加考定始可。据《金匮要略》原文,产后中风,续续十数日不解,头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唐宗海云,此乃“桂枝汤”增桂加附,以固少阴之根而止汗。成无已、陈修园、山田正珍、汤本求真等,均指为“桂枝汤”之异名,而有非议沈明宗赞用加黄芩之妙者。再证以其他医家所著各医籍,如《类证活人书》,“阳旦汤”为桂心、芍药、甘草、黄芩。《金匮心典》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张氏医通》在“阳旦汤”下,引《千金》“桂枝汤”加黄芩,治冬温、脉浮、发热、项强、头痛。刘明氏(见上整理篇)对于此方,就原文证状解释,尤极透辟。略谓病人中风,续续十数日不解,必有里热,此无可疑之事。故服一服中加黄芩三钱,乃极合理者。并引证麻黄汤:中有里热者,尚须酌加清热药如黄芩、石膏等,其收效远过于原方。(按张锡纯氏,亦于“麻黄汤”中加知母,以清余热,可为此说作一佐证。)故我确认刘氏之说为可信。《千金方》加黄芩为可遵。医者对于此类病证,大可用“阳旦汤”治之,用附一病例于后。
简侯:曾治一常姓患者,女性,身热,自汗,时感冷,腹痛,脉两手浮弱中,时带弦状。胸中感热闷,食热物则难受,食冷物又感不安。用本方加黄芩一钱许,一帖而汗不作,再进一帖,而身热、胸热皆除,遂愈,是“阳旦汤”之效也。
凭证使用:虚弱体质者,罹感冒、头痛发热、出汗、恶风、神经痛、胃肠病、疟疾、下痢、产后病、寒腹痛、偻麻质斯、神经衰弱等有本方证状者。
桂枝加桂汤

  桂枝12.0,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以上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外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补充:同“桂枝汤”证,上冲证剧,自觉有气起自少腹,上冲心胸刺痛欲死,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原因,由温灸,或发汗过多,被寒邪侵袭所致。
《汉方医学解说》:余妹年二十岁时,患头痛如锥刺,剧痛不可忍,投以予所知之安知必林,及偏头痛臭剥之洋药,不见其效,遂用本方一服,而大轻快,不出二日而至愈矣。

  《古方便览》:一男子年六十,患积聚数年,发作有时,奔豚气上冲於心,不能息,气力全无,不得俯仰,不思饮食,以此方,兼用“三黄丸”而愈,后不再发。

  又按:“桂枝汤”原治由寒邪引起之上冲性神经证,至发为奔豚则甚重矣。为加同类较强烈厚重之肉桂,通其阴结,去其痼冷,故有效。徐灵胎称为奔豚专方,雉间焕谓奔豚主剂虽多,特桂枝加桂汤为最可,盖有所见而云然也。
又按:桂枝与肉桂,只在香质上的区别,肉桂,香烈而质重,桂枝香质均较轻。叶编《现代实用中药》载:桂枝之皮,因药肆贮藏不慎,致辛香甘美之味,往往消失,与其用桂枝之重分剂,不如用肉桂之轻分剂较佳。余氏用肉桂少许,治上冲剧证而见特效,极合於叶氏之说。方氏以下诸家,多用肉桂,盖因取得经验疗效之故,非尽泥於后世本草所载也。即照《辑义》依经方不用肉桂,而用多量桂枝,虽亦有效,然必须香质不失者始可。与其难得香质不失之桂枝,何如用少量肉桂而必效乎。

  凭证使用:桂枝汤证,而头痛甚剧者,下腹部向胸部上冲,剧痛如刺者(《汉方与汉药》)神经衰弱,歇斯的里性冲逆,妇人更年期之逆上感(旧称肝阳)《古方临床之运用》。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大枣、生姜各7.0,芍药14.5,甘草5.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桂枝加大黄汤

  上方加大黄2.5,煎法,服法,同上。

  证状表现: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者,属太阳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补充:(1)腹部虽膨满拘急有痛,但腹内不实,(2)腹部较有抵抗,按之实而诉痛,大便或秘结或下痢。
诸家经验谈:《中国内科医鉴》:痢疾初起,腹痛甚者,用“桂枝加芍药大黄汤”,随手可愈。

  又:疝瘕之腹痛,或外邪兼宿食之腹痛,或发疮疹之腹痛,用此方皆有效。

  方舆鲵:有固有之毒之人,其腹拘挛,或有块者。又:毒剧痛不止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又:痢疾初起,有表证腹痛,而里急后重不甚者,用此方。

  《麻疹一哈》:一男子发热如燃,而无汗,经四五日,疹子不出,腹满拘痛,二便不利,时或腰甚痛,作“桂枝芍药大黄汤“饮之,微利二三行,拘痛渐安,兼用”紫丸“下之,下水五六行,其夜熟眠,发汗如洗,疹子随汗出,疹收复旧。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5.5,甘草5.5,黄芪9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节原文:(1)黄汗之病,两胫自冷,(2)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3)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诸家经验谈:叶橘泉:一少妇萎黄病,全身黄胖,浮肿,时盗汗出,畏风,恶寒,小便不利,时头痛,屡经注射女性加尔蒙,无效。余以“桂枝加黄芪汤”合“四物汤”,连服二十余日而愈。

  《方函口诀》:治盗汗,倍芍药,加当归,名“归芪建中汤”为痘疮及诸疮疡之内托剂,若加“反鼻霜”(系蝮蛇之黑烧者),其效尤佳。

  凭证使用:黄汗,多汗,萎黄病,浮肿,湿性皮肤病,盗汗,慢性溃疡,虚弱人之感冒,具有“桂枝汤”证者。
小建中汤

  桂枝、生姜、大枣各5.5,甘草3.5,芍药11,胶饴12两,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加胶饴溶之,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节《伤寒论》原文:伤寒,阳脉?,阴脉弦,法当腹中痛。又:伤寒二三日,心下悸烦者。

  节《金匮》原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又:男子黄,小便自利,又:妇人胳中痛。
补充:该病表里皆虚,腹中痛,夜梦遗精,四肢酸疼,咽干,口燥。(徐灵胎云),此由津液少,非有火也,手足烦热,(或现冷状),心下悸,恶寒,恶风(或发黄)脉弦急,(或浮大而?,按之则空虚)腹软弱无力。
诸家经验谈:《证治准绳》:治痢用本方,不分赤白新久,但腹中大痛者,有神效,其脉弦急,或弦大而?,按之则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是也。

  李东垣:“桂枝汤”,治表虚,“小建中汤”治里虚。又:以桂枝易肉桂,为治感寒腹痛之神药,如中热腹痛,去桂,加黄芩。

  《续名家选方》:喘急,塞迫欲死者,“小建中”加薤白,熟附子。

  《眼科锦囊》:眼痛,如神祟,多服本方则痊。
《张氏医通》: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以提肺气之陷,寒热自汗,加黄芪。

  《赤水玄珠》:张二尹近川翁,始以内伤外感过服发散消导之剂,致胃腕当心而痛,六脉皆弦而弱,此法当补而敛之也。白芍药,酒炒,五钱,灸甘草三钱,桂枝一钱半,香附一钱,大枣三枚,饴糖一合,煎服,一帖而瘳。

  诸家绪论:《医方集解》:昂按此汤,以饴糖为君,故不名桂枝芍药而名建中,今人用“小建中”者,绝不用饴糖,失仲景遗意矣。
《治病法轨》:脾阳不运,胃痛呕吐,右脉虚,加陈皮用之。

  某君治虚性盲肠炎,去饴,加陈皮,木香,云有效,附此待证。

  《医方考》:“小建中汤”,宜用肉桂,枝则味薄,故用以解肌。肉则味厚,故用之以建中。

  编者按:谭次仲编,《肺病自疗法》推重“小建中汤”,为治肺痨之第一方,萧屏所编《肺病自疗》,亦云“小建中汤”治痨病极妙,沈仲圭氏於其所著《中国经验处方集》,谈及肺结核治法,略谓,以甘寒养阴为治痨病常法。至因病情变化,舍甘寒而投辛温,要为例外权法,藉以矫正谭萧之说是矣。惜未能将例外权法之“小建中汤”,方证加以说明,系属一种阳虚证,在多种虚劳病中,占极少数,如果有此证,自以用之为宜。
简侯:曾忆及我邑徐克明君语我云,幼年罹虚痨病,咳嗽,腰痛盗汗,医不能疗。往刘星伯先生处(时刘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书)为开“小建中汤”一方,服数帖后即愈,是“小建中汤”诚为治疗阴虚者虚痨妙剂。宜其为谭萧二氏所称道,若不详辨其真实证状,而错用于阴虚证之虚痨,则危险甚大。徐灵胎氏云,此方治阴寒阳衰之虚痨,正与阴虚火旺之病相反,庸医误用,害人甚多。求真氏云,余往年用黄芪及建中剂於肺结核而招失败,我则以为若遭遇阳虚证之病者,以甘寒养阴常法治之,其招致失败,亦无不同,医者其屏去主观论治可也。
黄芪建中汤

  即於“小建中汤”内,加黄芪5.5,煎法,用法,同前。

  证状表现:原文:虚痨,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补充:正气不足,脉见迟弱,腹里拘急,自汗,盗汗,或有微热,或咳,或下痢,或腹痛,身痛等。
诸家经验谈:《治病法轨》:小儿肺风疾喘,本方加半夏,茯芩,无不愈者。

  《名医类案》:丹溪治一女子十余岁,因发热,咳嗽喘急,小便少,后来成肿疾,用利水药得愈,然虚羸之甚,遂用黄芪建中汤,日一服,一月余遂愈。

  《方函口诀》:此方,用於虚痨之证,腹皮贴於背,无热而咳者,然或有微热者,或汗出,或无汗者,俱可用之。

  和久田氏:余之用黄芪,不必汗之有无,但得肌表乏正气者,即不误矣。
诸家绪论:《丹溪心法》:“黄芪建中汤”桂枝改用肉桂,《济阴纲目》: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或恶寒,腹痛,本方桂枝改用肉桂,虚甚,加附子。

  《医宗金鉴》:少血,荣养衰弱者,经行后,出血过多者,用本方。

  《外台秘要》:引深师,本方加入人参,半夏,治虚痨腹满,食少,小便多。

  益吉东洞:“建中汤”缓化气血湿滞之毒,“黄芪建中”皆用於气血湿滞,百脉弦急而自汗盗汗者。
内补当归建中汤

  当归7.0,桂枝、生姜、大枣各5.5,芍药11.0,甘草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按:原文:方后有云,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纳入於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纳阿胶,若无当归,以芎(草头下穷)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为此方加味法及代替法。

  证状表现:原文: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呼吸少气(呼吸困难之状),或苦少腹中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
诸家经验谈:《漫游杂记》:一妇人经水至年五十余不断,血下三倍於常人,面目黎黑,肌肤甲错,晕眩,日发四五次,数步难行,呻吟不寐,脉沈细而腹空胀,心下暨肚腹各有一块如石,与“当归建中汤”,日服二帖,五十余日,只觉晕眩稍减,又数日,左足发肿毒,暴热来去三五次,医与“三黄汤”,晕眩大发,卒厥欲死,仍令服“当归建中汤”数百日,竟得身体滋润,徐徐以艾炷,令再服“建中汤”半岁,晕眩不发,日行数百步,血减於前,每日轮灸脊际。终与“建中汤”一年许,血来减半,皮肤生津液,又经一年,能徒步行远路。

  《类聚方广义》:诸疡脓溃之后,荏苒不愈,虚羸烦燥,自汗,盗汗,稀脓不出,新肉不长,若恶寒下痢,四肢厥冷者,加附子。

  诸家绪论:《外台》引《必效》,“黄氏建中汤”加当归,人参,治虚痨,下焦冷,不甚渴,小便数,若失精,加龙骨,白敛。
编者按:黄芪,当归,二味合用,后世方称为“补血汤”,合加於“小建中汤”,称为“归芪建中汤”。

  简侯:曾治一腹痛经久之男子,手足不温,见风毛戴,夜或自汗,面色无华,行动少力,脉两手沉迟,咽口皆感干燥,间发干咳,医治无显效,自诉时有气块发现作痛,按之似有似无。大便溏,或间日一次,食欲不振,为拟“归芪建中汤”加饴糖,地黄,有二十余帖而就愈。

  凭证使用虚弱者之腹痛,自汗,盗汗,贫血,晕眩,慢性溃疡各病,妇女月经病等。
桂枝加附子汤(叶氏录验方,名救汗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附子2.5。煎法,服法同上。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补充:由误汗后,阳虚,恶风,恶寒较甚,头痛,发热较减,小便难,口中和,四肢拘挛疼痛,手指不温,汗续续出,身重,难以转侧,小便难,脉浮虚,或沈细迟缓。

诸家经验谈:《本事方》:一士人得太阳病,因发汗,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予用第七证“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

  《疝气证治论》:予右足火指痛,物触之痛甚,强踏亦难忍,择方服之,无验,药贴薰洗,亦无寸效,一日疝上,充塞心下,疼痛剧矣。即服“桂枝加附子汤。三帖而腹痛止,趾痛亦去,后历数月复发,治之如初,而趾痛忽止,於是全愈。

  又:一妇心痛五年,诸药针灸皆无效,诊之,心下痞硬,正是积也……,极知疝客心脾邪正相争,故上冲心下而痛,先予“桂枝加附子汤”和其疝。疝和而后以手法散其余邪,心脾痛全已。

  又:一老翁,手臂疼痛,自以为痰,他日,心腹痞硬,或腹中拘急,与此汤,病已。
诸家绪论:《千金方》:治产后风虚,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用此汤。

  《奇正方》:霉毒,骨痛,偏枯,口眼歪斜,寒疝,腹中冷痛者试效。

  凭证使用:疝气,漏汗不止,神经痛,足腓肠肌痉挛,下肢运动麻痹,半身不遂,衰弱体质者之汗出过多,风湿骨痛等。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4.0,葛根9.5。煎法,用法,同桂枝汤,但不须啜热粥。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肩胛拘急挛痛之状)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栝萎根7.0。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其证备,体身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补充:脉不浮而反沉迟,头项肩背及身体全部,有轻度强直性痉挛现象,亦必有发热,汗出,不恶寒,口燥渴,或咳等之证。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厚朴、杏仁各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又: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补充:“桂枝汤”,下后,表邪未解,咳嗽多稀痰,气逆上喘,身有汗而微,胸腹膨满,脉见浮滑。
诸家经验谈:《本事方》:一武臣患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仓惶失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

  凭证使用:气管炎,及支气管喘息,具有“桂枝汤“证而兼胸满者。并宜用於老人感冒咳喘之证。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桂枝、大枣、人参各6.0,芍药、生姜各9.5,甘草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补充:身痛,脉沉迟,或呕、或胸腹拘急,或下痢,心下膨满,按之有凝结物状而无痛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诸家经验谈,《续建殊录》: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投之,得利。於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闭,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使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先生(吉益南涯)诊之,心下痞鞭,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帖,冲气即低,大便通快,经过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三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甘草、桂枝、芍药、大枣、生姜、龙骨、牡蛎各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清,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补充:有多梦,耳鸣,惊惕,腹胸动悸等证。
诸家经验谈,《类聚方广义》:禀赋薄弱之人,色欲过度,身体羸瘦,面无血色,身常有微热,四肢倦怠,口舌干燥,小腹弦急,常服此方,保啬调摄,严慎闺房,则能肉生於骨,可望回生。

  又:妇人心气郁结,胸腹动甚,寒热交作,经行常愆期,多梦惊惕,身体渐就羸瘦,却似痨瘵,孀妇,室女情欲妄动而不遂者,多有此证,宜此方。

  《橘窗书影》:一青年十八岁,患遗尿数年,百治罔效,下元虚寒,小便清冷,且脐下有动,易惊,两足微冷,投以本方,兼服“八味丸“数日而渐减,服经半年而愈。

  又:和田东郭用此方,治愈高?老臣之溺闭,服诸药无效者。余用此方,治遗尿,屡屡得效,古方之妙,在乎运用,当精细之。
诸家绪论:《外台秘要》引《小品》,“龙骨汤”(即本方)疗梦失精,诸脉浮动,心悸少息,隐处寒,目眶疼,头发脱落者。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三分,附子三分,炮,名“二加龙骨汤”。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

  又:引深师:“桂心汤”(即本方)疗虚,喜梦与女邪交接,精为自出方,一名“喜汤”,忌同《小品》。

  凭证使用:神经衰弱,遗精,遗尿,或夜惊证,忧悒感,歇斯的里,舞蹈病,阴冷,失眠,或多梦等证。
以下系桂枝汤之变方

  “桂枝汤”证而有贫血腹痛,手足厥冷,小便不利者,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伤寒论》名。

当归四逆汤

  桂枝、芍药、大枣 、当归,细辛各5.5,甘草、通草各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补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或脉弱,或弦而迟,或弦而 ?左脉多见虚弱,头痛,腹挛痛,肢体有酸痛感,尤其腰筋及两侧,按之觉痛,妇人经前痛,或血气痛,腰诸家经验谈:《幼幼集成》:“当归四逆汤”治小儿血虚体弱,寒邪伤荣,以致眼目翻上,身体反张,盖太阳主筋病故也。

  方舆?:“当归四逆汤,用於下纯血痢之血便,伤寒下血,虽为恶候,然非痢疾之下血,可以此汤愈之。

  《百?一贯》:休息痢,有因疝来者,此时有用“当归四逆汤”者,黑便与血交下,“当归四逆汤”有效。

  又:五更泻,有用“当归四逆汤”“真武汤”等者。

  《治疗杂话》:治经水不调,腹中挛急,四肢酸痛,或一身习习然如虫行,且头痛者。
背感冷,舌质多淡白。
清?玄道:见翁,治冻风(即冻疮)用“当归四逆汤”,奏效速。

  《中国内科医鉴》:痢疾,腹中不痛,但下瘀物者,此方为宜。
  诸家绪论:《方函口诀》:此方虽为治厥阴表寒之厥冷药,然原系“桂枝汤”之变方,故用於“桂枝汤”证之血分闭塞者有效。

  清川玄道:本方专以外发寒邪,非如他“四逆汤“专救里寒也。

  《时氏处方学》:当归四逆汤,余用以治血凝气滞受寒之肿疡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用尤佳,此为活血补血温经通脉泄闭之剂。
《伤寒大白》:此方,全在养血散表,实非阴证温经治法,家秘,加川芎,葱白,助其通阳和阴,作汗外解。

  凭证使用:脚气,肾脏炎,轻证尿毒证,轻证子痫,头痛,肩凝,胸痛,咳嗽,肾脏疼痛,下痢,腰痛挛急,手足挛急,梅毒等(《汉方新解》)。

  “当归四逆境汤”证,有久寒胸满,呕吐(时吐清水)脉细欲绝者,加吴茱萸、生姜,《伤寒论》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桂枝、芍药、大枣各5.0,甘草、通草各2.0,吴茱萸12.0,生姜9.0。上以水、酒各一合三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或水煎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更生姜汤”。
补充:“当归四逆汤”证,内有久寒,腹痛较剧,吐涎沫,肩背强急,头项重痛,或吐利转筋 ,腰脚腹麻,或口舌作燥,(和久田氏云,由於血筋不转,血分动,而津液干,不宜作热候看。)手足厥冷,或下痢,脉微欲绝,妇女经常经前腹痛,月经困难,及带下清冷等。
诸家经验谈:方舆?:内有久寒之男子为疝瘕,妇人为带下之类是也。此病,痛引脐腹腰胯者,此汤甚良。

  《橘窗书影》:有女年十九,患伤寒十余日,精神恍惚 ,舌上无苔而干燥,钯食五六日,四肢微冷,脉沈细,按其腹自心下至脐旁之左边拘急,重按则如有痛,血气枯躁,宛如死人。余以为厥冷久寒证,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本方加附子)服一日夜,心下大缓,始啜粥饮,三日精神明暸,始终服一方,其人全愈。

  《续建殊录》:一男子初患头痛,恶寒,手足惰痛,干呕而不能食,至四五日,手足冷,喘急息迫,冷汗出,下痢,每日四五行,脉微细,但欲寐。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旬余而愈。

  《伤寒论方解》:妇人经前腹痛,不可忍,见虚寒证者,用本方,有卓效。

诸家绪论:《千金方》:“四逆汤”(即本方)治霍乱多寒,手足厥冷,而脉微欲绝者。

  按:《济生方》:“通脉四逆汤”(即本方加附子)治霍乱,多寒肉冷,脉绝。较《千金方》加附子一味。

  凭证使用:恶寒腹痛甚剧者,种心性脚气,尿毒症,子痫,胃扩张等(《汉方与汉药》)。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知母、防风各5.0,芍药5.5,生姜、白术各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气短,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左手脉多浮弦有力,右浮虚,足肿痛而有寒热。

诸家经验谈,:《脚气钩要》:本方治脚气痛痹,转筋不仁。

  《外台》引《古今录验》:“防风汤”(即本方去麻黄)主身体四肢节解,疼肿如堕脱肿,按之皮急,头眩,温温烦乱欲吐。

  按:《千金方》:“防风汤”(即本方,去麻黄,附子,加半夏,杏仁 ,川芎)主治与《外台》同,似可治本方证之较轻者。

  凭证使用:慢性关节炎,尤其畸性关节炎(求真)。脚气,腰痛,鹤膝风(浅田)。神经痛,及一切由风而起之疼痛证(广三)。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芍药、桂枝、大枣各7.0,生姜14.5。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症状表现 原文:血痹(血脉涩滞麻痹也)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补充:当有上冲,呕吐,挛急之证。
诸家绪论:《金鉴》:“黄芪桂枝五物”者,调养营卫为本,祛风散邪为末也。

  凭证使用:贫血衰弱者之身体麻痹,及一部分之神经麻痹,脚气病等。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黄芪18.0 ,芍药、桂枝各11.0,苦酒四勺。以水二合六勺,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汗,脉自沈,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诸家经验谈:《汉方新解》:本方用於腋臭有效。

  《本草汇言》:“四仙散”(本方加罗勒,用酒)桂枝三钱,黄芪,白芍各五钱,罗勒三钱,水,酒各一碗,煎服。

  按:罗勒即香菜,能去恶气,消水气。时珍云,无则以霍香代之。

  诸家绪论:和久田氏:此方证为阳气郁遏难宣,故虽发热而脉沈,与风水证不同,风水因感外邪,故脉浮不沈,汗出不黄,可以别之。

  凭证使用:黄汗,多汗,皮肿,水肿,腋臭等
桂枝茯苓丸(《妇人良方》名“夺命丹”,《济阴纲目》名“夺命丸”,煎汤,名“催生汤”)。

  桂枝、芍药、茯苓、丹皮、桃仁各2.4 。

  右为细末,以蜂蜜及米醋为丸,一日分三回,温服。如作汤剂用,将前药加至二三倍,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妊娠也。所以血下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求真说:该证:左直腹筋挛急,有软凝块,按之微痛。

  补充:面部,或足部现肿状,手足烦热,小便不利等证。
诸家经验谈:《妇人良方》:伤动胎气,下血不止,若胎尚未损,服之可安,胎已死,服之可下,称为“夺命丹”。

  方舆?:“此方,於产前则催生,在产后,则治恶露停滞,心腹疼痛,或发热恶寒者。又谓,出死胎,下胞衣,及胎前产后诸杂证,功效不可具述。

  又:经水不通,即通亦少,或前或后,或一月两至,两月一至等,蓄泄失常者,用之皆有效,每加大黄水煎可也。如积结久成症者,非此方所主也。

  汤本求真;凡妇人胎前产后诸证,用之有伟效。下死胎、胞衣,亦妙。

  《生生堂治验》:治妇人瘀血头痛,加大黄,芍药,不出月而愈。

  《方函口诀》:原南阳以本方,加甘草,大黄,治肠痈。余自加大黄,附子,治血沥痛,及打扑痛楚,加车前子,茅根,治水分肿,及产后水气。
《类聚方广义》:血淋,肠风,下血,用之皆有效。以上诸证,加大黄,煎服为佳。

  《方伎杂志》:一农妇产后,患痿?三年,病中又妊娠,腹随而大,时坐便桶。来乞诊,曰,此证非产后不能速治,腹部,足部暂置之,产后,足可立也,以“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煎汤使服,大小便快利,气分,全体均大舒适。至月末而分娩,产后,转方“桃核核承气汤”由恶露下毒便,昼夜二行,一切闭塞之毒,皆涣散,气血亦次第宣通,故腰膝亦渐渐而动,服药二十日许,起步如常矣。

  简侯:曾治一黄姓妇,妊娠已八月余,腰痛漏血。时兴化李医师在泰应诊,延之诊治,云将堕胎,未开药。经人介绍,转请我往治,诉左腹有块状,按之痛,大小便均不爽利,脉沈弦,舌见淡黄薄苔。告之曰,《金匮》云妊娠有症痼,当下其症,为拟“桂枝茯苓丸”料,煎汤服之,如系死胎则当下,非死胎则可止痛而活血,今未见死胎之象,服之无损。黄信之,照服两帖,大便爽利,腰痛已除,血亦止。后以此方示李医师,诧为奇迹。其实乃根据前人经验与临床证状而体会之耳,何奇迹之有。
诸家绪论:《皇汉医学要诀》:此方:为日常多用之处方,从证可加大黄,薏苡仁,甘草等而应用之。

  《续药征》:此方证,腹中有毒痛,亦用於阳证吐血。

  凭证使用:《汉方新解》:本方证应用范围广大无边,难以枚举,其主要者,为头痛,眩晕,耳鸣,脑出血,半身不遂,眼,耳,鼻诸患,心脏病,动脉硬变,各种出血,偻麻质斯,神经痛,发疹病,肿疡,皮肤病,轻证盲肠炎,胃肠痉挛,男女泌尿生殖器病,痔核、脱肛等。

  《古方临床之运用》:痛经,经行困难,胎盘残留,子宫肌肿,血肿,子宫内膜炎,子宫实质炎,子宫周围炎。及其附属器官之一般充血性炎证,如卵巢炎,喇叭管炎,流产后出血不止,腹膜炎,痔肿胀痛,睾丸炎,代偿性鼻衄,高血压等。
桂枝去芍药汤

  (此属桂枝汤之减方,本应列於桂枝汤加减方之下,兹为以下各方,均系此方加减,故列於此。)

  桂枝、大枣、生姜各11.0,甘草7.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mawenhui3366@126.com
论坛开展“病例分析”,欢迎交流讨论。
回复 分享



2#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mawenhui3366@126.com

回复 分享
TOP


3#
发表于 2007-12-2 06:13 PM | 只看该作者
桂枝汤

一、营卫不和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二、高热

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

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
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
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2剂,竞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
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褐”、“脉仍浮缓”,可知“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病常自汗音,……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故治仍室桂枝汤“复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



四、汗出偏沮

刘渡舟医案: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枝场: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 2枚,炙甘草6克,3剂。
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而愈。
(《经方临证指南》1993:2)
按语:《京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如不及时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偏枯”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五、无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孙百善医案:侣某男,9岁,1985年7月5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患儿呈现一派热象,然审证求因,此非内有实热,乃营卫不调,汗液不得宣泄之故。治以调和营卫,开发2理,处以桂枝汤

桂枝5克,白芍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5剂。

服药后,唯腋下赂有汗液泌出,肌肤较前感舒服柔和。因患者服用汤药困难,改用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共研极细末,装入空心胶囊,每日两次,每次10克,用生姜、大枣煎汁送下,服用二—日,患儿遍身菜汗出,诸症皆除,如同常人,随访三个月未有发。
(山东中医杂志1989;(5>r 45)
按语:本案无汗,自幼即见,并无外感风寒之病史,又无恶寒脉浮紧之见,知非营卫郁滞之风寒表实证,仍为“荣弱卫强”之桂枝证也。营气内弱,不济卫阳,则卫气不营,滞于玄府而逞其“卫强”之势。荣气内弱,汗孔闭塞,则见无汗;卫气“外强”,郁于腠理,而见皮肤发红、搔痒、甚则渗血结痂、烦躁、脉浮数一派热象。但此与烦渴引饮,溲赤便结之实热内存毕竟不同本质,切勿苦寒直折,衰败营卫,又忌麻黄洞开胺理,损伤营卫。只宜桂枝汤发汗解肌,济营畅卫。待营卫相济,各司其职,则汗出肌利,烦热自除。诚信桂枝汤发汗之功寓于解肌与调和营卫之中也。



六、畏寒

祝诺予医案:骆某,男,50岁,1971年8月某日初诊。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据云极畏风寒,自汗时时,越出汗越畏风,脱去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其人乎素纳食少,乏力倦怠。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予桂枝汤5剂。
五天后来诊,已不畏风,能骑自行车来,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瞩再服3剂,痊愈。(中级医刊1979241>,45)

按语;营卫不和之证。卫不外因,则营不内守而汗出;汗出既多,卫阳随之外越,“分肉”无阳,必又畏恶风寒。与桂枝汤益营和卫,两相兼顾。




七、风温初起

任继学医案:吴某,女,63岁。1987年11月21日因晨起外出跑步锻炼,汗出去衣,至晚觉头痛头晕,鼻塞流涕,咳嗽喉痒,身酸楚,肢节不舒,动则身汗放出而不达,颜面不红,口唇红润,舌谈红,咽不赤,苔薄白而润,尺肤微热,脉沉缓无力。病发于小雪前两日,为运气正值终之气运,为顺化之季,候反温,其病温,治宜咸补,以甘泻之,以酸收之。
桂枝15克,芍药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服药后吸热粥以助药力,1剂而痊。 (江西中医药l 988;(2>:10)
按语:本证乃风温初起之候.由正虚外感风热所致。《温病条辩》曰:“太明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盖温病初起,虽有风寒之状,亦不可“汗而发之”,但宜解肌法邪,调和阴阳。正如吴瑭所说;“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扬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汗,甘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营卫。温病初起,原可用之。”据任氏经验,桂枝汤不但善治虚人外感风寒之病,而且善治虚人外感风热之羔,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冬春两季感冒(风寒或风热侵袭),每获佳效。


八、奔豚气

秦伯末医案;某叟,70岁。因女暴亡,悲哀过甚,先呕吐,继又发作性腹痛一年余,小腹痞块作痛,块渐增大,痛亦渐剧,气从小腹上冲心下,苦闷欲死,继而冲气渐降,痛渐减,病为奔豚。子桂枝汤,共16剂,奔豚大为减轻。
(《谦斋医学讲稿》1964;144)
按语:阳虚弱,坐镇无权,则下焦寒水之气上冲,病发奔豚。桂枝汤温振心阳,平冲降逆,正为相宜。若更加桂二两.则其效更捷。


九、下利

中神琴溪医案:一妇人患下利数年,不进食,形体赢瘦,肌肤甲错,不能起卧,医时以参、附、诃、罂之类治之。先生诊之曰:百合篇所谓见于阴者,以阳法拯之者也。乃与大剂之桂枝汤,使覆而取汗,下利止。更与百合知母场,以谷食调理之,渐渐复原。
(《呈汉医学)1956:54)
按语;下利日久,见形体消瘦,肌肤甲错之证,乃营卫、气血不和之象。营卫不和,气血乖乱,传导失常,则见下利不止。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以止利,乃“逆流挽舟”之又一法也。



十、重症虚劳

刘渡舟医案;刘某男,18岁。早婚,素体气怯,婚后半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而短,浙浙恶寒,双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动则汗出,纳差腹胀,口中甜腻,夜寐多梦,思色欲动,体质日衰,进人参、鹿茸培补无效。刻诊:形瘦气怯,面萎神衰,语声低微,切两脉沉细而弱,验舌质红嫩,苔少。脉证合参,谓斯疾因房劳过度,耗气伤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亏损所致。理应补肾以培本,但参前医用人参、鹿茸不效,且以桂枝汤调理阴阳着手。
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0枚。5剂。
药后诸症大减,但病员虚损,自难速效,继服上方加怀山药15克,炒白术12克,鸡内金10克,以培补后天,并加服桂附八味丸以补肾气,半月后告曰:药后精力充沛,饮食倍增,诸病皆除。(湖北中医杂志1992;(5>:6)
按语:本案因早婚,纵欲伤精,渐成虚劳。观其夏天裹裘,动则汗出,舌质红嫩,脉象沉弱,乃阳虚之征;又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夜寐梦多,舌红少苔,为阴虚之象。阴阳不调,则营卫难和,法当调和阴阳为治,不然,难以奏效,前医用人参、鹿茸大补即是明鉴。刘老识证真切,巧用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正中病鹄。待阴平阳秘,精神内守,则虚劳可愈。又于病去七八,增培土健脾之品,意在培后天以养先天也,俾肾之阴阳充盈,而顽疾尽拔。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mawenhui3366@126.com
回复 分享
TOP

1

4#
发表于 2007-12-2 06:14 PM | 只看该作者
十一、厥证(排尿性晕厥)
金树武医案:孟某某,女,12岁,1987年6月4日初诊。近两个月来排尿时经常昏倒,不省人事,无叫声,无吐涎,晕照3—5分钟,醒后手足欠温,肢体汗出,头晕,倦怠乏力,休息片刻后,无明显不适,已经影响上学。到某医院检查无阳性体征,诊断:排尿性晕服。给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静点刺五加、参附汤、四昧回阳饮等药不效。查:神志清楚,面包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诊断:厥证。中医辨证周阴阳之气不能顺接,拟用和法,以平为期,调和阴阳。投桂枝汤

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I o克,生姜3片,大枣4枚。3剂,水煎服。

服药后晕质次数明显减少,仅于早晚5—7点(卯、酉)发作,卯酉乃是阴阳相接之时,药中病机,效不更方,续服3剂而愈,随访二年末见复发。
按语:伤寒大论云:“凡服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桂枝汤调和阴阳,顺接上下,通达内外,故能治厥。尤见汗出脉缓者,其效更捷。



十二、噎膈(弥漫性食管痉挛)
俞世伟医案:黄某P5,56岁,1984年6月18日初诊。发作性咽下困难两年余。病起时因情志不舒渐感吞咽干燥食物困难,近日加重。到省医院校查诊断为弥漫性食管痉挛(食道官能症),用亚硝酸盐类药物、暗示疗法末见良效。刻诊自述失眠多梦,纳呆腹胀,头昏自汗,咽食便喳,食后胃中咽陈,呢气数声,甚时气从鼻出苔薄白,脉缓。证属阴阳失调,胃气不利。处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 乌药10克,沉香1D克,水煎服,日1剂。
服药4剂,症状改善,吞咽顺利,继服20余刑,话症皆除(山西中医1992;45>;50)
按语:吞咽困难见汗出脉缓、鼻呜干呕者,病本在于阴阳失调,气机不利,由胃气本虚,又加情志所伤形成,用桂枝场调和阴阳,舒展脾胃气机,可谓抓住了疾病的关键。



十三、风隐疹(草麻疹)

刘渡舟医案:一男性患者,60岁,患等麻疹,搔痒钻心,数月不愈。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而润。证属风邪稽留肌膜,营卫不和,因发为风疹。治宜法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3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温覆取汗,则疹消痒止。
按语:痒者,阳也,风为阳邪,侵于肌肤,稽留不去而作痒疹。同时,风中令营卫不和,则汗出恶风,脉浮而缓,诸症迭现。故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是不治疹止痒而疹自消、痒自止也。


十四、月经疹
张伯华医案:李某某,22岁,1988年10月20日诊。l 6岁初潮后全身漫起疹子,经用抗过敏西药翌日消失。嗣后每逢经水来潮其疹自发,再用中西药不效,经净自消、周而夏始,缠绵至今。证见:全身散布红色疹块,痞痒,舌淡,苔白,脉浮而弱。辨为:阳浮阴弱,营卫不和。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
桂枝、白芍、生姜各10克,大枣12枚,甘草6克。3剂。
药止痒消。嘱下次月经来潮前一周续服上方2剂.其疹未发。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月经来潮,阴血亏虚,阳气浮动,致营卫不和,皮暖气血郁滞而发痒疹。桂枝汤有解肌作用,能调和肤废之营卫气血,消除痒疹。反感受风邪,营卫不和,气血失调之痒疹,皆可使用本方。



十五、妊娠发热

大场敬节医案:一妇女,自妊娠七月始,每日午后热毒上升,达38℃许,历十数日而末治愈。一医诊断为结核热,乃人工流产适应证,而患者不欲手术,求余往诊。诊察所见:脉浮大而弱,并无额数,咳嗽亦不甚激烈,且有食欲,于左肺上叶证明有浸润。余投以桂枝汤,历时三周间,热始下降,终于正常分娩。……

按语:本案妊娠发热血亏虚,乃阳浮阴弱所致。阳气浮动则见发热,阴血亏虚故脉来浮大而弱切中桂枝证之病机,故用桂枝汤调和卫阳、益营阴而愈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mawenhui3366@126.com
回复 分享
TOP

5#
发表于 2007-12-2 06:14 PM | 只看该作者
十六、小儿惊风

吴佩衡医案:何某之长子,年一岁半。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谈白。脉来浮缓。由于风寒阻遏太阳经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软,不耐风寒,以致卒然抽搐而成急惊风状。此为太阳肌表之证,以仲景桂枝汤主之,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而解。
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小枣7枚。
加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一剂尽,即熟寐,汗出热退,次日霍然。(《吴佩衡医案》l 983:2)
按语:小儿脏腑娇嫩,营卫未充.又加寐醒之后,肌废疏松,故突受风邪,使太阳经脉劲急不柔,而见角弓反张,手掐目吊,《索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也。所幸发热汗出,脉来浮缓,仅为太阳肌表之证.故宜桂枝汤法风解肌,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之后,仍从肌腠而解。



十七、小儿尿频

程卫东医案:刘某某,男,5岁,1986年5月19日初诊。其父代诉:半年前因患“尿路感染”而见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经服中药治疗后,尿急、尿痛消失,而尿频尚存,近一月逐渐加重,每小时达3—5次。息几平素畏寒、自汗、有尿床史。诊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查尿常规阴性。治以补肾因涩,投缩泉九加昧。服药3剂阁效。虑有自汗,故改投桂枝汤以调和营卫。方药:
桂枝4克,白芍6克,生姜3克,甘草4克,大枣3枚。水煎服,1日l剂。
服6剂,畏寒、白汗消失,尿频减半,效不更方,继服原方10剂而愈。
按语:《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膀胱不藏,起因较多,虚实皆有。本案尿频兼有自汗、畏寒等太阳表证,乃卫气不与营和之征。盖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膀理,司开合”,开合失司,太阳经气不约.则外而自汗.内而尿频;又温养不得,自感畏寒。当此之时,缩固无用,唯调和营卫是为正法,投桂枝场则使营充卫固,协调互用,是为方证相对,果获佳效。




十八、聚星障(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魏承朴医案:高某,女,36岁。右眼干涩两周,有感冒史,曾在他院治疗无效,l 990年3月20日就诊。检查:右眼远视力o.6,近视力o.6/30cm。球结膜混合充血(十十),角膜中央见点状灰白色浸润,2%荧光素染色(十十),角膜知觉减退,KP(一),房闪(一)。兼见鼻塞流涕,恶风汗出,舌质谈红,苔白滑,脉浮缓。诊断:右眼单疤病毒性角膜炎。证属:右眼聚星障。治宜琉风祛邪,调和营卫,退翳明目。处方,

桂枝、白芍各9克,生姜3片,炙甘草3克,大枣5枚,蝉衣6克,每日l剂,水煎服。

服6剂,远视力o.8,球结膜充血减轻,角膜轻度混浊,2%目光素染色(十),鼻通涕止。又服5剂,远视力1.o,球结膜充血失,角膜透明,2%荧光染色(一)。追踪观察2年以上未见复发。

按语:聚星障属目障范畴,病变复杂,病情缠绵且易复发,严重者可致失明,临床尚无特效疗法。本案由感受风邪所致,其辨证眼目在于伴有汗出恶风、脉来浮缓等症。故用桂枝汤加蝉衣以祛风明目。若因其他原因所致目障者,则又当据证而论,灵活用药,不必拘泥。





十九、目盲

彭履样医案:某男,20岁。初患眼病,红肿疼痛。经西医治疗肿痛消退,但逐渐弱视失明,而外观双目圆睁,毫无异感,身无不适,经久不愈。查以前所服方药,均以“目为火户”作依据,多系清热泻火之剂。分析其初病时目虽红肿疼痛,尚能视物如常。肿痛消失反而不明,愈治而视力愈弱,此必苦寒阴柔过剂,损伤中气,以致营卫紊乱,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故目盲不能视物,此医药不当,非目疗所为。拟以调和营卫之法,处以桂枝汤全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8克,甘草9克,6剂。

服3剂后,目有光,模糊能视物。6剂服完,视物比较清楚,守上方,再服6剂。半月后来诊,询及目力,已能看字读报,一年是随访,未复发。
按语;《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本案目疾,误治所为,因屡用苦寒,损伤脾胃,化源不充,营卫失调精气不能上注于目,渐至目视不明。投桂枝汤则使脾胃得补,营卫获充,精气上注,而目渐光明。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mawenhui3366@126.com
回复 分享
TOP


6#
发表于 2007-12-2 06:15 PM | 只看该作者
桂枝加葛根汤
一、项背拘急

刘渡舟医案:刘某菜,男,41岁。患病已三月,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恶风。问其大便则称稀搪,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辨为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为“太阳阳明合病”。处方:
桂枝15克,白芍15克,葛根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lo克,大枣12枚。

服药后,不须吸粥,连服7剂,诸症霍然。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40)
按语:本证在项背强急的同时,并见下利、下坠与脱肛,实补原方之所略也。后世用本方治疗外感不解,又有下利之证,每获效验。刘老认为,本方用于治疗风寒背部痹痛,以及下颌关节炎等,亦有较好疗效。

二、痢疾

蒲辅周医案:陈某某,男,4岁半。1963年8月15日突然发热,恶心呕吐,4小时内抽风2次,因昏迷而急诊入院。患儿大便呈脓血样,有里急后重现象,当时诊为急性中毒性痢疾,用冬眠药物及温湿布裹身。翌日,面色转灰暗,寒战高热,呼吸微弱,经人工降温16小时,方得呼吸均匀。复温后第二天开始,每日上午发生寒战,且有紫绀,肢凉,午后高热(42—43℃)无汗,时有语妄躁动,每日下利脓血便20余次,胀,里急后重,无呕吐,食欲尚可。血栓:白血球逐渐减少,出现粒细胞减少征(白血球总数600/立方毫米,中性0%)。大便培养:福氏痢疾杆菌阳性。耐药试验:对多种抗菌素等药物不敏感,于26日请我院中医会诊。诊时息儿呼吸促迫,唇色淡红,腹满不硬,午前寒战,午后高热,右脉沉滞,左脉弦大而急,舌质色淡,苔薄白而腻。证由暑湿内伏,新凉外加,表郁里结,以致升降阻滞,营卫不通。若单治其里则伏邪不得外越,内结必然更甚,病为正虚邪实。幸胃气尚存,津液末竭,急宜升阳明,和营卫,开玄府之闭,达邪外出而解里急。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粉葛根6克,桂枝3克,白芍3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大枣2枚。

上药用文火煎取180毫升,每4小时服30毫升。药后另服荷叶、炒粳米煎汤。仿桂枝汤服法以助汗。药后当夜染梨汗出,但小腿至足无汗,体温渐降,四肢转温,今晨无寒,但仍有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前方去桂枝、白芍,加健脾化湿之品调理一周而愈。
(上海中医药杂志l 964;<8>:13)
按语:本为中毒痢疾,高热、脓血便,但面白、肢凉、恶寒战栗较为明显。据此,蒲者不落以苦寒清热解毒治痢之巢白,反用辛温之剂开表达邪,逆流换舟,使表开则里畅,热去而痢停。非善读仲景书之人决无此稻略也。

三、落枕
程昭寰医案:马某某,男,18岁。患落枕,每年3—5次,发作时头不能侧顾,项强及有背拘急疼痛,每次发作针刺按摩3—5次,即能获效。但偶感风寒,旋又发作,偶有汗出、怕风,要求服中药断其根,乃用汤药。就诊时见:舌质谈,苔薄白,脉浮迟。余曰:疏一方,发作时服3剂,再发再服。疏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3片 大枣5个 炙甘草9克 葛根15克,当归12克。
如此服用2次,遂不再发。
伤寒心悟1989:81)
按语:落枕常发,发则见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脉浮迟,桂枝加葛根汤证备,是用之即效。

四、斜颈(痉挛性斜颈)

王立恒医案;王某,男,32岁,1980年8月5日初诊。自诉5小时前,无故突然头呈阵发性、不自主地向右上方倾斜。曾在某县医院肌注氯丙嗪50毫克,庆大霉家8万单位治疗,病情无好转,急来我院诊治。察舌质谈,苔薄白,脉缓。体检:发作时先是头呈不规则的细小的动摇,继则头逐渐向右上方倾斜或后仰,下颌向对侧扭转并稍上,口张难合,两目上翻,并伴有项背强急,自汗,恶风,咽干。每5—10分钟发作一次。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中医辨证为外邪侵袭,营卫失调,太阳经输不利,津液不布,筋脉失养。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流利经脉,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15克,桂枝12克,杭白芍30克,炙甘草l o克,大枣5个 生姜3片。水煎服,1日l剂,分2次服。服药2帖,病告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国医论坛l 990;(1>:18)
按语:痉挛性斜颈为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主要由颈服、胸铰乳突肌、斜方肌等不随意的收缩而产生的痉挛,局中医“痉病”范畴。本案兼见自汗、恶风、脉缓,故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

五、痉证(僵人综合征)
张振东医案:王某,女,52岁。平素易汗出,1985年lo月感下肢抽搐疼痛,渐至颈项强,下肢僵直瘛纵,不能下地,伴发作性呼吸困难,甚则窒息。经某医院诊断为僵人综合征。诊时头项强直,转侧不利,全身瘦弱,面色苍白,言语欠清,神情淡漠。双眼内收外展受限,双胸锁乳突肌、腹肌紧张,四肢张力高,反射活跃,双脚趾向足心拘挛。全身湿润有汗。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荣卫不和,汗出伤津,筋脉失养。治以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30克,桂枝、生姜各10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大枣5枚。

连服30剂,汗止,周身有柔和感,加全蝎3克,研末冲服。又服30剂.全身拘急缓解,肌肉松弛柔和,语言清晰,虽尚有脚趾拘紧,已能下地行走。
(浙江中医杂志U88;(2>:89)
按语;素体亏虚,膀理疏松,汗出潦潦,久则伤律,无以潘养筋脉,而见头项强直,手足挛急,反复不愈。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止汗,重用葛根以升津液,舒筋脉,再加全蜗以熄风止痉。方证相对,故获良效。

六、面肌颤动(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金树武医案:魏某,女,45岁,1987年4月25日初诊。自述右动侧面部肌肉颤动,且有麻木感,口眼歪斜一年。一年前由于汗出伤风而后突感右侧面部肌肉颤动,项背强儿几,右侧面部麻木,逐渐出现口眼歪斜,时有自汗、恶风、手足麻木等症。曾去某某等医院均诊断为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服西药(不详)及中药镇肝熄风场、牵正散等不效。乃来我院诊治。检查:神志清楚,面色微黄,两目有神,右侧面部肌肉颤动,无明显口眼歪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风邪侵袭,营卫不和,分肉不利,筋脉失养。仍以法风调和营卫,解痉舒筋为法。处方:

桂枝15克 白芍15克,甘草l o克,生姜3片,大枣4枚,葛根50克。

服后吸热粥200毫升,取微汗避风。6剂后症状大减。又因劳累汗出当风而复发加重,仍守前法治之,复投本方21剂,诸症痊愈。
(中医杂志1989;(1>:27)
按语:腠理不固,营卫不和,致络脉筋肉失养,加以风邪扰动而发病,参以脉证符合桂枝加葛根汤证,用之果验。

七、睑废(重症睑下垂)

秦天富医案:赵某某,女,6岁,1984年10月lo日初诊。其父代诉:思儿于三月前外出途中,因感风寒,当晚发烧,三日烧退后,遂发现双眼睑下垂。经省、地等医院诊为“重症睑下垂”。口服维生素BI,间断注射新斯的明,仅有短暂之效,须臾复垂,且逐渐加剧。刻诊:患儿发育一般,舌脉末见明显异变,唯形气较弱。只见患儿每有仰头视物的姿态,偶或为了瞻视而以手指将眼皮扶起。余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服三剂,毫无效果。细思之,眼睑乃足太阳膀胱经脉所起之处,患儿初因受风,伤于太阳之脉,遂至太阳经输不利,经气不振,故使眼险下垂。以通阳疏络,调和营卫法治之,处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6克,葛根10克,枳壳15克,防风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3剂,日1剂。
药后明显好转,已能平目视物。因形气较弱,又以原方中加黄芪lo克以复正气,3剂。半月后其父来告,眼睑完好如前,随访一年末见复发。
(山西中医l 987;(4>115)
按语:本病临床多以脾虚气陷治之,然本案乃风入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其依据乃是眼睑为足太阳经脉所起之处,此经脉辨证之典范也,果用桂枝加葛根汤取效,临证值得深思。

八、风隐疹(荨麻疹)
封万富医案:李某某,女,37岁,患荨麻疹数年,每日必发,疹出如粟,逢汗出遇风时加重,病发则全身肌腠不舒,经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显。虽为小疾,但病发时搔痒难忍,心中作烦,颇影响工作与休息。辨证:废理疏松,风入毛窍,阳气外泄。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防风15克。共服20余剂,基本告愈。
(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4),44)
按语:本案辨证眼目一是痒疹逢汗遇风加重,二是发则全身肌腠不舒。为风中肌腠,扰于玄府,太阳经脉不舒,病合桂枝加葛根汤证,故用之即效。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mawenhui3366@126.com
回复 分享
TOP


7#
发表于 2007-12-2 06:15 PM | 只看该作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一、喘息

许叔微医案:戊申正月,有一武弁在仪真,为张遇所虏,日夕置于舟蝗板下,不胜险伏,后数日得脱,固饱食,解衣捉虱而自快,次日遂作伤寒。医者以因饱食伤而下之,一医以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惭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怆惶罔知所指。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仲景法也。医者争曰:某平生不曾用桂枝,况此药热,安可愈喘?予曰:非汝所知也。一投而喘定,再投而饿然汗出,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医者曰:予不知仲景之法,其神如此,岂诳惑后世也哉。人自寡学,无以发明耳。
(《伤寒九十论·证三)
按语:解衣受寒,肺逆作喘,虽得于饱食之后,但无食滞之征,故下之为误。病合桂枝加厚朴杏子之法,故一投而喘定。

二、咳喘(感冒并发肺炎)

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33岁,1994年1月25日初诊。感冒并发肺炎,口服先锋4号,肌注青霉素,身热虽迟,但干咳少痰,气促作喘,胸闷。伴头痛,汗出恶风,背部发凉,周身骨节废痛,阴囊湿冷。舌苔薄白.脉来浮弦。证属太阳中风,寒邪边肺,气逆作喘。法当解肌祛风,温肺理气止喘。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lo克,炙首草6克,大枣12克,杏仁lo克,厚朴15克。
服药7剂,咳喘缓解,仍有汗出恶风,层起吐稀白痰。
桂枝、白芍、生姜增至12克。又服7剂,咳喘得平,谙症悉除医院复查,肺炎完全消除。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bl 996:22)
按语:本案喘而兼见汗出恶风、头痛背凉,显为中风表虚兼肺失宣降之证,故径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之。刘老经验,本方用于风寒表不解,而见发热、汗出、咳喘,屡屡获效。

三、奔豚

孙志远医案:项某某,女,36岁,1987年2月4日诊。主诉少腹胀痛,气上冲胸,胸闷室塞,气息短促,一日发作数次。伴失眠、烦躁。素有此疾,常因情绪刺激而诱发。舌偏暗,苔白腻,脉弦滑。证属肝郁心虚,冲气上逆。治宜养心柔肝降逆:

桂枝、白芍、酸枣仁(研吞)各15克,制厚朴12克,大枣6枚,檀香(后下)6克,杏仁9克,炙甘草4.5克,生姜3片。

3剂后,奔豚即止,夜寐转安,唯少腹胀满不好,原方去檀香加乌药L 5克,又3剂后告愈。
(浙江中医杂志l 988;(4>:175)
按语:本案为心胸阳气不振,下焦冲气上逆,又有肝部之扰,每因情绪刺激而诱发。辨证抓住了胸闷气喘等肺气逆乱之重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斡旋胸中大气,伸胸中大气一转,则其气乃散‘加檀香以增平冲降逆之力,则奔豚立止。
补述-----王商等《经方应用》:新感引动旧病,临床屡见不鲜,在不妨碍治疗外感的前提下,适当兼顾旧病是完全必要的,本方就是一个相好的范例。我们在防治侵性气管炎中,经常遇到病人因感冒诱发旧病,所谓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凡符合本方证的,投以此方,每有良效。但临床必须要辨证确切,注意与其他不同类型的症情别。如外有风寒(表实)、内有水饮的小青龙汤证:表寒外束、肺热内郁助麻杏甘石汤证,虽均有发热、恶寒、喘息等症,但病因病机各有不同,不容混淆。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mawenhui3366@126.com
回复 分享
TOP

8#
发表于 2007-12-2 06:15 PM | 只看该作者
桂枝加附子汤
二、汗出畏寒

秦伯未医案:某某,男,40岁。感冒发热后,因多汗形寒不退前来诊。询知头不痛,不咳嗽,四肢不酸楚,但觉疲软无力。向来大便不实,已有十余年。诊其脉沉细无力,舌苔薄白而滑。有人因自诉感冒,且有形寒现象,拟用参苏饮,我认为参苏饮乃治体虚而有外邪兼挟疾饮的方剂,今患者绝无外感证状,尤其是发热后多汗形寒,系属卫气虚弱,再予紫苏温散,势必汗更不止而恶寒加剧。改用徒枝加附子汤,因久泻中气不足,酌加黄茂,并以炮姜易生姜两剂见效。
(《谦斋医学讲稿》1964:120)
按语:本案从病史到病证,皆露一“虚”象。前医不问病史,不审病机,不察脉证,而妄投温散,主以参苏,致今汗更多而寒更甚。秦老详察舌脉,切切辨证,断为卫气虚弱,中气不足,改进桂枝加附子汤,并以炮姜易生姜,加黄芪,切中病本,两剂大效。

三、大汗亡阳

于鸽枕医案:王某某,男,29岁,1952年10月12日入院。患者因慢性骨髓炎住院二月余,一日下午感怕冷、头痛,医者给予非那西汀o.2克、匹拉米洞o.2克,一次服下,约半小时许,大汗不止,恶风,尿急而无尿液,急邀中医会诊。检查:形体消瘦,面包萎黄,表情惶恐,全身大汗淋漓,四肢拘急,坐卧不宁,状甚危笃,脉沉微而数。诊为大汗亡阳,处方:

桂枝10克,甘草6克,白芍10克,附子10克,生姜1片,大枣3枚。
当即配药煎服,服1剂汗止而愈。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3):59)

按语:虚人感冒,强发其汗,不仅伤阳,而且损阴。大汗淋漓、四肢拘急、脉沉而微,有阳亡之虞,急以佳枝加附子汤温阳固表,所幸一剂汗止。若不止,当以四逆汤收功。

四、房后伤风

刘渡舟医案:王某某,男,25岁。患者身材高大,体魄雄伟。夏季某日与妻子同房后,因觉燥热而置两腿于窗户之上,迎风取爽。几天后,左腿疼痛,左小腿拘孪而屈伸不利。针、药屡治不效。脉弦迟,舌苔水滑。

桂枝18克,附于12克,白芍9克 大枣7故,
生姜9克,炙甘草6克 木瓜9克、独活6克。
服药2剂后,痛止腿伸而愈。
(《经方临证指南p1993:4)
按语:房事之后,精泄而内虚,不知慎护,但图凉爽,使风邪乘虚而入。《素问·风论》云:“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脉弦迟而舌苔水滑,则阳气内虚。外有风邪,内有阳虚,治宜扶阳解表,两相兼顾。用桂枝加附子汤,再加木瓜以利筋骨,加独活以散风气。刘老还认为,本方有温经散寒之用,可治风寒肢痛。若因风寒痹阻之麻木不仁者,可酌加当归、红花等理血之品,则起效更捷。

五、鼻衄

李师肪医案:孙某某,男,35岁。10月病鼻衄,出血盈斗,两昼夜不止,曾服寒凉止血剂无效。脉微,口淡,身无热,二使自调,给服桂枝加附子汤2剂痊愈。
(浙江中医杂志1958;(10>:35)
按语:鼻蛆属热者固多,属寒者亦有之。本案出血盈斗,用寒凉止血,寸功末建。又观脉微、口淡、身无热象、二便自调,虚寒之机明矣。阳虚不能固摄血液,亦致鼻衄,故服桂枝加附子汤药到病除。临床用本方治衄血,应以脉迟芤微、苔白、尿清为辨证要点。

六、乳漏

戴建林医案;孙某,女,38岁,1985年9月17日诊。患者生三子,未育已十载。半年前双侧乳房乳汁自溢,点滴不断,量少色清。白天内衣浸湿,需更衣l一2次,至夜乳溢自停,能安然入睡。乳房不胀不痛,治疗无效。肢软倦怠,精神不振,嗜睡懒言,畏寒喜温,经减少,近2月末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治拟温阳敛阴以
缩乳,以桂枝加附子汤化裁:
桂枝9克,白芍15克,熟附片6克,龙骨、牡蛎各18克,生麦芽20克,大枣10枚,生姜4克。

服6剂,乳漏减少大半,觉口渴欲饮,去生姜、龙骨、桂枝,附子减半,加麦冬9克,白人参3克,9剂。乳漏停止,精神渐振。以十全大补丸善后,月经来潮,诸症悉愈。
(浙江中医杂志1987;(11),4gg)
按语:《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虚不固,则阴不自守,汗出、乳漏诸症迭现。本案乳漏量少色清,伴神倦懒言,畏寒喜温,舌淡,脉缓,阳虚证见,故用桂枝加防子汤以温复阳气,并加龙骨、牡蛎以增固摄阴液之功。阳固阴藏,则乳漏自止,经水亦随之而通矣,

七、寒疝

周连三医案:某,因寒冬涉水兼房事不节,诱发辜丸剧痛,多方诊治无效而就诊。症见面色青黑,神乏困惫,舌白多津,喜暖畏寒,辜丸肿硬,剧烈疼痛.牵引少腹,发作则小便带白,左辜丸偏大,肿硬下垂,少腹常冷,阴囊汗多,四肢厥冷,脉象沉弦。此乃阴寒凝聚,治宜温经散寒。处方:

炮附子(先煎)、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各30克,黄芪60克,
大枣12克。12剂。
兼服;当归120克、生姜250克,羊肉l000克
上方服后,阳回痛止,参加工作。
(新医药学杂志1978;<12):17)
按语:房劳伤肾,又加涉水,更伤肾阳,使阴寒凝聚,经脉失煦而拘急,《内经》所谓“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也。用桂枝加附于汤在于温阳散寒.阳回则痛止。

八、疹出不透

李长厚医案:李某某,男,3岁,1972年4月10日就诊。患麻疹已7日,咳嗽、喷嚏、流眼泪,疹出不畅。前医曾用宣肺透疹之品,而疗效不佳。查患儿面色不华,精神萎靡,嗜唾,耳前可见淡白色疹子,而分布不均,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此属卫阳不足,鼓动无力,试投桂枝加附子汤加味:

桂枝、白芍、附子、炙党参、生姜各3克,炙甘草2克,大枣2
枚。日进一剂,水煎服。
翌日四肢温,疹出稍畅。三日后疹出透,后以温阳益气之品理而获痊愈。
(新中医1985;(4>,41)
按语:本案为麻疹逆证,因阳气不足,鼓动无力,使麻毒难以透达,故伴有面色不华,精神萎靡,嗜睡,四肢不温等症,虽为表证,亦属阴证,《伤寒论》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既属阴证,自当用阳药振奋之,《皇汉医学》谓;凡届阴证,“病势沉伏,难以显发:,即是表证,宜在解表药中“配以热性发扬之附子、细辛,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待阳气来复。则阴霾自散,而疹毒亦随之而透。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mawenhui3366@126.com
回复 分享
TOP







9#
发表于 2007-12-2 06:15 PM | 只看该作者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一、胸闷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46岁。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疗,每当入夜则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气才能得以缓解。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证。

桂枝10克,生姜lo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

服药2剂后证状减轻,原方加附子6克,再服3剂后除。

(《经方临证指南p199315—6)

按语:胸闷或胸痛,是胸痹之主症,其病机主要是上焦心胸阳气虚弱而阴寒之气内盛,《要略》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因为胸为阳位似天空,心肺二脏居其内,营卫二气由此而得以宣发。如果胸阳不振,阴寒内凝,阳气不能布达而痹阻,心肺之气血不畅。所以,胸痹的临床表现,轻者胸中满闷,重者则见疼痛,用桂枝

  季节、体质养生  泡沫尿

桂枝汤主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  

2011-02-26 21:56:59|  分类: 杂病综合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桂枝汤主方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各9.0,甘草6.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服后,啜热稀粥一茶杯,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以遍身微似有汗者佳。

  编者按:以上系分三次服之量。如欲作一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二。分二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一,下准此。一合约等于今之100毫升,一勺,约10毫升,用今量器者准此。方内各种干药,均须挫细。

  又按:此为《伤寒论》第一方,或认为即《金匮要略》之“阳旦汤”(另有再加干姜者,则名阴旦汤。)然《金匮》原有“桂枝汤方”。至“阳旦汤”,则有方无药。《千金方》,谓系“桂枝汤”加黄芩。有是之者,亦有非之者,为求应用起见,根据诸家研究加以考定于后:
诸家经验谈:《类证活人书》: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 然一时许为佳,不欲如水淋漓,服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然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厚衣覆腰以下,盖腰上流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润,病终不解。凡发汗病证仍在者,三日内,可二三汗之,令腰脚周遍为度。

  《病理学整理篇》(张子英编)刘明氏云,以“桂枝汤”,治轻微感冒,若不啜热稀粥,不温覆者,则竟无汗出,然温覆时,尚须以衾蒙首而卧,若露首于外,汗仍难出,此明多年来自身之经验,亦对他人之经验也。此点极关重要,医家固不可不知,病家尤不可不注意。

  曹颖甫:一老妇患脑疽,每至天晚,即恶寒发热,汗出,与“桂枝汤”,不加他药,逐日增加药量,数日后,竟告痊愈。

  柯韵伯:此方不仅治伤风感冒,凡具有本方证者,如自汗盗汗、虚疟、虚痢等,用此汤,随手而愈。
李士材: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余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疼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之甚力,以谵狂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余曰汗多神昏,故发谵语,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夫病变多端,不可胶执,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生生堂治验》:一妇患下痢数年,不进食,形体羸 ,肌肤甲错,若人不扶之,则不能起卧,与大剂“桂枝汤”使覆而取汗,下痢止,更与“百合知母汤”,以谷调理,渐渐复原。
又按:诸家所指“阳旦汤”即“桂枝汤”,应加味,或不应加味,在临床应用上,必须详加考定始可。据《金匮要略》原文,产后中风,续续十数日不解,头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唐宗海云,此乃“桂枝汤”增桂加附,以固少阴之根而止汗。成无已、陈修园、山田正珍、汤本求真等,均指为“桂枝汤”之异名,而有非议沈明宗赞用加黄芩之妙者。再证以其他医家所著各医籍,如《类证活人书》,“阳旦汤”为桂心、芍药、甘草、黄芩。《金匮心典》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张氏医通》在“阳旦汤”下,引《千金》“桂枝汤”加黄芩,治冬温、脉浮、发热、项强、头痛。刘明氏(见上整理篇)对于此方,就原文证状解释,尤极透辟。略谓病人中风,续续十数日不解,必有里热,此无可疑之事。故服一服中加黄芩三钱,乃极合理者。并引证麻黄汤:中有里热者,尚须酌加清热药如黄芩、石膏等,其收效远过于原方。(按张锡纯氏,亦于“麻黄汤”中加知母,以清余热,可为此说作一佐证。)故我确认刘氏之说为可信。《千金方》加黄芩为可遵。医者对于此类病证,大可用“阳旦汤”治之,用附一病例于后。
简侯:曾治一常姓患者,女性,身热,自汗,时感冷,腹痛,脉两手浮弱中,时带弦状。胸中感热闷,食热物则难受,食冷物又感不安。用本方加黄芩一钱许,一帖而汗不作,再进一帖,而身热、胸热皆除,遂愈,是“阳旦汤”之效也。
凭证使用:虚弱体质者,罹感冒、头痛发热、出汗、恶风、神经痛、胃肠病、疟疾、下痢、产后病、寒腹痛、偻麻质斯、神经衰弱等有本方证状者。
桂枝加桂汤

  桂枝12.0,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以上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外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补充:同“桂枝汤”证,上冲证剧,自觉有气起自少腹,上冲心胸刺痛欲死,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原因,由温灸,或发汗过多,被寒邪侵袭所致。
《汉方医学解说》:余妹年二十岁时,患头痛如锥刺,剧痛不可忍,投以予所知之安知必林,及偏头痛臭剥之洋药,不见其效,遂用本方一服,而大轻快,不出二日而至愈矣。

  《古方便览》:一男子年六十,患积聚数年,发作有时,奔豚气上冲於心,不能息,气力全无,不得俯仰,不思饮食,以此方,兼用“三黄丸”而愈,后不再发。

  又按:“桂枝汤”原治由寒邪引起之上冲性神经证,至发为奔豚则甚重矣。为加同类较强烈厚重之肉桂,通其阴结,去其痼冷,故有效。徐灵胎称为奔豚专方,雉间焕谓奔豚主剂虽多,特桂枝加桂汤为最可,盖有所见而云然也。
又按:桂枝与肉桂,只在香质上的区别,肉桂,香烈而质重,桂枝香质均较轻。叶编《现代实用中药》载:桂枝之皮,因药肆贮藏不慎,致辛香甘美之味,往往消失,与其用桂枝之重分剂,不如用肉桂之轻分剂较佳。余氏用肉桂少许,治上冲剧证而见特效,极合於叶氏之说。方氏以下诸家,多用肉桂,盖因取得经验疗效之故,非尽泥於后世本草所载也。即照《辑义》依经方不用肉桂,而用多量桂枝,虽亦有效,然必须香质不失者始可。与其难得香质不失之桂枝,何如用少量肉桂而必效乎。

  凭证使用:桂枝汤证,而头痛甚剧者,下腹部向胸部上冲,剧痛如刺者(《汉方与汉药》)神经衰弱,歇斯的里性冲逆,妇人更年期之逆上感(旧称肝阳)《古方临床之运用》。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大枣、生姜各7.0,芍药14.5,甘草5.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桂枝加大黄汤

  上方加大黄2.5,煎法,服法,同上。

  证状表现: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者,属太阳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补充:(1)腹部虽膨满拘急有痛,但腹内不实,(2)腹部较有抵抗,按之实而诉痛,大便或秘结或下痢。
诸家经验谈:《中国内科医鉴》:痢疾初起,腹痛甚者,用“桂枝加芍药大黄汤”,随手可愈。

  又:疝瘕之腹痛,或外邪兼宿食之腹痛,或发疮疹之腹痛,用此方皆有效。

  方舆鲵:有固有之毒之人,其腹拘挛,或有块者。又:毒剧痛不止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又:痢疾初起,有表证腹痛,而里急后重不甚者,用此方。

  《麻疹一哈》:一男子发热如燃,而无汗,经四五日,疹子不出,腹满拘痛,二便不利,时或腰甚痛,作“桂枝芍药大黄汤“饮之,微利二三行,拘痛渐安,兼用”紫丸“下之,下水五六行,其夜熟眠,发汗如洗,疹子随汗出,疹收复旧。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5.5,甘草5.5,黄芪9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节原文:(1)黄汗之病,两胫自冷,(2)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3)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诸家经验谈:叶橘泉:一少妇萎黄病,全身黄胖,浮肿,时盗汗出,畏风,恶寒,小便不利,时头痛,屡经注射女性加尔蒙,无效。余以“桂枝加黄芪汤”合“四物汤”,连服二十余日而愈。

  《方函口诀》:治盗汗,倍芍药,加当归,名“归芪建中汤”为痘疮及诸疮疡之内托剂,若加“反鼻霜”(系蝮蛇之黑烧者),其效尤佳。

  凭证使用:黄汗,多汗,萎黄病,浮肿,湿性皮肤病,盗汗,慢性溃疡,虚弱人之感冒,具有“桂枝汤”证者。
小建中汤

  桂枝、生姜、大枣各5.5,甘草3.5,芍药11,胶饴12两,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加胶饴溶之,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节《伤寒论》原文:伤寒,阳脉?,阴脉弦,法当腹中痛。又:伤寒二三日,心下悸烦者。

  节《金匮》原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又:男子黄,小便自利,又:妇人胳中痛。
补充:该病表里皆虚,腹中痛,夜梦遗精,四肢酸疼,咽干,口燥。(徐灵胎云),此由津液少,非有火也,手足烦热,(或现冷状),心下悸,恶寒,恶风(或发黄)脉弦急,(或浮大而?,按之则空虚)腹软弱无力。
诸家经验谈:《证治准绳》:治痢用本方,不分赤白新久,但腹中大痛者,有神效,其脉弦急,或弦大而?,按之则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是也。

  李东垣:“桂枝汤”,治表虚,“小建中汤”治里虚。又:以桂枝易肉桂,为治感寒腹痛之神药,如中热腹痛,去桂,加黄芩。

  《续名家选方》:喘急,塞迫欲死者,“小建中”加薤白,熟附子。

  《眼科锦囊》:眼痛,如神祟,多服本方则痊。
《张氏医通》: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以提肺气之陷,寒热自汗,加黄芪。

  《赤水玄珠》:张二尹近川翁,始以内伤外感过服发散消导之剂,致胃腕当心而痛,六脉皆弦而弱,此法当补而敛之也。白芍药,酒炒,五钱,灸甘草三钱,桂枝一钱半,香附一钱,大枣三枚,饴糖一合,煎服,一帖而瘳。

  诸家绪论:《医方集解》:昂按此汤,以饴糖为君,故不名桂枝芍药而名建中,今人用“小建中”者,绝不用饴糖,失仲景遗意矣。
《治病法轨》:脾阳不运,胃痛呕吐,右脉虚,加陈皮用之。

  某君治虚性盲肠炎,去饴,加陈皮,木香,云有效,附此待证。

  《医方考》:“小建中汤”,宜用肉桂,枝则味薄,故用以解肌。肉则味厚,故用之以建中。

  编者按:谭次仲编,《肺病自疗法》推重“小建中汤”,为治肺痨之第一方,萧屏所编《肺病自疗》,亦云“小建中汤”治痨病极妙,沈仲圭氏於其所著《中国经验处方集》,谈及肺结核治法,略谓,以甘寒养阴为治痨病常法。至因病情变化,舍甘寒而投辛温,要为例外权法,藉以矫正谭萧之说是矣。惜未能将例外权法之“小建中汤”,方证加以说明,系属一种阳虚证,在多种虚劳病中,占极少数,如果有此证,自以用之为宜。
简侯:曾忆及我邑徐克明君语我云,幼年罹虚痨病,咳嗽,腰痛盗汗,医不能疗。往刘星伯先生处(时刘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书)为开“小建中汤”一方,服数帖后即愈,是“小建中汤”诚为治疗阴虚者虚痨妙剂。宜其为谭萧二氏所称道,若不详辨其真实证状,而错用于阴虚证之虚痨,则危险甚大。徐灵胎氏云,此方治阴寒阳衰之虚痨,正与阴虚火旺之病相反,庸医误用,害人甚多。求真氏云,余往年用黄芪及建中剂於肺结核而招失败,我则以为若遭遇阳虚证之病者,以甘寒养阴常法治之,其招致失败,亦无不同,医者其屏去主观论治可也。
黄芪建中汤

  即於“小建中汤”内,加黄芪5.5,煎法,用法,同前。

  证状表现:原文:虚痨,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补充:正气不足,脉见迟弱,腹里拘急,自汗,盗汗,或有微热,或咳,或下痢,或腹痛,身痛等。
诸家经验谈:《治病法轨》:小儿肺风疾喘,本方加半夏,茯芩,无不愈者。

  《名医类案》:丹溪治一女子十余岁,因发热,咳嗽喘急,小便少,后来成肿疾,用利水药得愈,然虚羸之甚,遂用黄芪建中汤,日一服,一月余遂愈。

  《方函口诀》:此方,用於虚痨之证,腹皮贴於背,无热而咳者,然或有微热者,或汗出,或无汗者,俱可用之。

  和久田氏:余之用黄芪,不必汗之有无,但得肌表乏正气者,即不误矣。
诸家绪论:《丹溪心法》:“黄芪建中汤”桂枝改用肉桂,《济阴纲目》: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或恶寒,腹痛,本方桂枝改用肉桂,虚甚,加附子。

  《医宗金鉴》:少血,荣养衰弱者,经行后,出血过多者,用本方。

  《外台秘要》:引深师,本方加入人参,半夏,治虚痨腹满,食少,小便多。

  益吉东洞:“建中汤”缓化气血湿滞之毒,“黄芪建中”皆用於气血湿滞,百脉弦急而自汗盗汗者。
内补当归建中汤

  当归7.0,桂枝、生姜、大枣各5.5,芍药11.0,甘草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按:原文:方后有云,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纳入於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纳阿胶,若无当归,以芎(草头下穷)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为此方加味法及代替法。

  证状表现:原文: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呼吸少气(呼吸困难之状),或苦少腹中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
诸家经验谈:《漫游杂记》:一妇人经水至年五十余不断,血下三倍於常人,面目黎黑,肌肤甲错,晕眩,日发四五次,数步难行,呻吟不寐,脉沈细而腹空胀,心下暨肚腹各有一块如石,与“当归建中汤”,日服二帖,五十余日,只觉晕眩稍减,又数日,左足发肿毒,暴热来去三五次,医与“三黄汤”,晕眩大发,卒厥欲死,仍令服“当归建中汤”数百日,竟得身体滋润,徐徐以艾炷,令再服“建中汤”半岁,晕眩不发,日行数百步,血减於前,每日轮灸脊际。终与“建中汤”一年许,血来减半,皮肤生津液,又经一年,能徒步行远路。

  《类聚方广义》:诸疡脓溃之后,荏苒不愈,虚羸烦燥,自汗,盗汗,稀脓不出,新肉不长,若恶寒下痢,四肢厥冷者,加附子。

  诸家绪论:《外台》引《必效》,“黄氏建中汤”加当归,人参,治虚痨,下焦冷,不甚渴,小便数,若失精,加龙骨,白敛。
编者按:黄芪,当归,二味合用,后世方称为“补血汤”,合加於“小建中汤”,称为“归芪建中汤”。

  简侯:曾治一腹痛经久之男子,手足不温,见风毛戴,夜或自汗,面色无华,行动少力,脉两手沉迟,咽口皆感干燥,间发干咳,医治无显效,自诉时有气块发现作痛,按之似有似无。大便溏,或间日一次,食欲不振,为拟“归芪建中汤”加饴糖,地黄,有二十余帖而就愈。

  凭证使用虚弱者之腹痛,自汗,盗汗,贫血,晕眩,慢性溃疡各病,妇女月经病等。
桂枝加附子汤(叶氏录验方,名救汗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附子2.5。煎法,服法同上。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补充:由误汗后,阳虚,恶风,恶寒较甚,头痛,发热较减,小便难,口中和,四肢拘挛疼痛,手指不温,汗续续出,身重,难以转侧,小便难,脉浮虚,或沈细迟缓。

诸家经验谈:《本事方》:一士人得太阳病,因发汗,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予用第七证“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

  《疝气证治论》:予右足火指痛,物触之痛甚,强踏亦难忍,择方服之,无验,药贴薰洗,亦无寸效,一日疝上,充塞心下,疼痛剧矣。即服“桂枝加附子汤。三帖而腹痛止,趾痛亦去,后历数月复发,治之如初,而趾痛忽止,於是全愈。

  又:一妇心痛五年,诸药针灸皆无效,诊之,心下痞硬,正是积也……,极知疝客心脾邪正相争,故上冲心下而痛,先予“桂枝加附子汤”和其疝。疝和而后以手法散其余邪,心脾痛全已。

  又:一老翁,手臂疼痛,自以为痰,他日,心腹痞硬,或腹中拘急,与此汤,病已。
诸家绪论:《千金方》:治产后风虚,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用此汤。

  《奇正方》:霉毒,骨痛,偏枯,口眼歪斜,寒疝,腹中冷痛者试效。

  凭证使用:疝气,漏汗不止,神经痛,足腓肠肌痉挛,下肢运动麻痹,半身不遂,衰弱体质者之汗出过多,风湿骨痛等。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4.0,葛根9.5。煎法,用法,同桂枝汤,但不须啜热粥。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肩胛拘急挛痛之状)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栝萎根7.0。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其证备,体身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补充:脉不浮而反沉迟,头项肩背及身体全部,有轻度强直性痉挛现象,亦必有发热,汗出,不恶寒,口燥渴,或咳等之证。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厚朴、杏仁各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又: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补充:“桂枝汤”,下后,表邪未解,咳嗽多稀痰,气逆上喘,身有汗而微,胸腹膨满,脉见浮滑。
诸家经验谈:《本事方》:一武臣患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仓惶失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

  凭证使用:气管炎,及支气管喘息,具有“桂枝汤“证而兼胸满者。并宜用於老人感冒咳喘之证。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桂枝、大枣、人参各6.0,芍药、生姜各9.5,甘草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补充:身痛,脉沉迟,或呕、或胸腹拘急,或下痢,心下膨满,按之有凝结物状而无痛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诸家经验谈,《续建殊录》: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投之,得利。於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闭,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使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先生(吉益南涯)诊之,心下痞鞭,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帖,冲气即低,大便通快,经过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三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甘草、桂枝、芍药、大枣、生姜、龙骨、牡蛎各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清,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补充:有多梦,耳鸣,惊惕,腹胸动悸等证。
诸家经验谈,《类聚方广义》:禀赋薄弱之人,色欲过度,身体羸瘦,面无血色,身常有微热,四肢倦怠,口舌干燥,小腹弦急,常服此方,保啬调摄,严慎闺房,则能肉生於骨,可望回生。

  又:妇人心气郁结,胸腹动甚,寒热交作,经行常愆期,多梦惊惕,身体渐就羸瘦,却似痨瘵,孀妇,室女情欲妄动而不遂者,多有此证,宜此方。

  《橘窗书影》:一青年十八岁,患遗尿数年,百治罔效,下元虚寒,小便清冷,且脐下有动,易惊,两足微冷,投以本方,兼服“八味丸“数日而渐减,服经半年而愈。

  又:和田东郭用此方,治愈高?老臣之溺闭,服诸药无效者。余用此方,治遗尿,屡屡得效,古方之妙,在乎运用,当精细之。
诸家绪论:《外台秘要》引《小品》,“龙骨汤”(即本方)疗梦失精,诸脉浮动,心悸少息,隐处寒,目眶疼,头发脱落者。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三分,附子三分,炮,名“二加龙骨汤”。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

  又:引深师:“桂心汤”(即本方)疗虚,喜梦与女邪交接,精为自出方,一名“喜汤”,忌同《小品》。

  凭证使用:神经衰弱,遗精,遗尿,或夜惊证,忧悒感,歇斯的里,舞蹈病,阴冷,失眠,或多梦等证。
以下系桂枝汤之变方

  “桂枝汤”证而有贫血腹痛,手足厥冷,小便不利者,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伤寒论》名。

当归四逆汤

  桂枝、芍药、大枣 、当归,细辛各5.5,甘草、通草各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补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或脉弱,或弦而迟,或弦而 ?左脉多见虚弱,头痛,腹挛痛,肢体有酸痛感,尤其腰筋及两侧,按之觉痛,妇人经前痛,或血气痛,腰诸家经验谈:《幼幼集成》:“当归四逆汤”治小儿血虚体弱,寒邪伤荣,以致眼目翻上,身体反张,盖太阳主筋病故也。

  方舆?:“当归四逆汤,用於下纯血痢之血便,伤寒下血,虽为恶候,然非痢疾之下血,可以此汤愈之。

  《百?一贯》:休息痢,有因疝来者,此时有用“当归四逆汤”者,黑便与血交下,“当归四逆汤”有效。

  又:五更泻,有用“当归四逆汤”“真武汤”等者。

  《治疗杂话》:治经水不调,腹中挛急,四肢酸痛,或一身习习然如虫行,且头痛者。
背感冷,舌质多淡白。
清?玄道:见翁,治冻风(即冻疮)用“当归四逆汤”,奏效速。

  《中国内科医鉴》:痢疾,腹中不痛,但下瘀物者,此方为宜。

  诸家绪论:《方函口诀》:此方虽为治厥阴表寒之厥冷药,然原系“桂枝汤”之变方,故用於“桂枝汤”证之血分闭塞者有效。

  清川玄道:本方专以外发寒邪,非如他“四逆汤“专救里寒也。

  《时氏处方学》:当归四逆汤,余用以治血凝气滞受寒之肿疡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用尤佳,此为活血补血温经通脉泄闭之剂。
《伤寒大白》:此方,全在养血散表,实非阴证温经治法,家秘,加川芎,葱白,助其通阳和阴,作汗外解。

  凭证使用:脚气,肾脏炎,轻证尿毒证,轻证子痫,头痛,肩凝,胸痛,咳嗽,肾脏疼痛,下痢,腰痛挛急,手足挛急,梅毒等(《汉方新解》)。

  “当归四逆境汤”证,有久寒胸满,呕吐(时吐清水)脉细欲绝者,加吴茱萸、生姜,《伤寒论》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桂枝、芍药、大枣各5.0,甘草、通草各2.0,吴茱萸12.0,生姜9.0。上以水、酒各一合三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或水煎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更生姜汤”。
补充:“当归四逆汤”证,内有久寒,腹痛较剧,吐涎沫,肩背强急,头项重痛,或吐利转筋 ,腰脚腹麻,或口舌作燥,(和久田氏云,由於血筋不转,血分动,而津液干,不宜作热候看。)手足厥冷,或下痢,脉微欲绝,妇女经常经前腹痛,月经困难,及带下清冷等。
诸家经验谈:方舆?:内有久寒之男子为疝瘕,妇人为带下之类是也。此病,痛引脐腹腰胯者,此汤甚良。

  《橘窗书影》:有女年十九,患伤寒十余日,精神恍惚 ,舌上无苔而干燥,钯食五六日,四肢微冷,脉沈细,按其腹自心下至脐旁之左边拘急,重按则如有痛,血气枯躁,宛如死人。余以为厥冷久寒证,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本方加附子)服一日夜,心下大缓,始啜粥饮,三日精神明暸,始终服一方,其人全愈。

  《续建殊录》:一男子初患头痛,恶寒,手足惰痛,干呕而不能食,至四五日,手足冷,喘急息迫,冷汗出,下痢,每日四五行,脉微细,但欲寐。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旬余而愈。

  《伤寒论方解》:妇人经前腹痛,不可忍,见虚寒证者,用本方,有卓效。

诸家绪论:《千金方》:“四逆汤”(即本方)治霍乱多寒,手足厥冷,而脉微欲绝者。

  按:《济生方》:“通脉四逆汤”(即本方加附子)治霍乱,多寒肉冷,脉绝。较《千金方》加附子一味。

  凭证使用:恶寒腹痛甚剧者,种心性脚气,尿毒症,子痫,胃扩张等(《汉方与汉药》)。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知母、防风各5.0,芍药5.5,生姜、白术各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气短,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左手脉多浮弦有力,右浮虚,足肿痛而有寒热。

诸家经验谈,:《脚气钩要》:本方治脚气痛痹,转筋不仁。

  《外台》引《古今录验》:“防风汤”(即本方去麻黄)主身体四肢节解,疼肿如堕脱肿,按之皮急,头眩,温温烦乱欲吐。

  按:《千金方》:“防风汤”(即本方,去麻黄,附子,加半夏,杏仁 ,川芎)主治与《外台》同,似可治本方证之较轻者。

  凭证使用:慢性关节炎,尤其畸性关节炎(求真)。脚气,腰痛,鹤膝风(浅田)。神经痛,及一切由风而起之疼痛证(广三)。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芍药、桂枝、大枣各7.0,生姜14.5。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症状表现 原文:血痹(血脉涩滞麻痹也)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补充:当有上冲,呕吐,挛急之证。
诸家绪论:《金鉴》:“黄芪桂枝五物”者,调养营卫为本,祛风散邪为末也。

  凭证使用:贫血衰弱者之身体麻痹,及一部分之神经麻痹,脚气病等。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黄芪18.0 ,芍药、桂枝各11.0,苦酒四勺。以水二合六勺,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汗,脉自沈,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诸家经验谈:《汉方新解》:本方用於腋臭有效。

  《本草汇言》:“四仙散”(本方加罗勒,用酒)桂枝三钱,黄芪,白芍各五钱,罗勒三钱,水,酒各一碗,煎服。

  按:罗勒即香菜,能去恶气,消水气。时珍云,无则以霍香代之。

  诸家绪论:和久田氏:此方证为阳气郁遏难宣,故虽发热而脉沈,与风水证不同,风水因感外邪,故脉浮不沈,汗出不黄,可以别之。

  凭证使用:黄汗,多汗,皮肿,水肿,腋臭等
桂枝茯苓丸(《妇人良方》名“夺命丹”,《济阴纲目》名“夺命丸”,煎汤,名“催生汤”)。

  桂枝、芍药、茯苓、丹皮、桃仁各2.4 。

  右为细末,以蜂蜜及米醋为丸,一日分三回,温服。如作汤剂用,将前药加至二三倍,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妊娠也。所以血下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求真说:该证:左直腹筋挛急,有软凝块,按之微痛。

  补充:面部,或足部现肿状,手足烦热,小便不利等证。
诸家经验谈:《妇人良方》:伤动胎气,下血不止,若胎尚未损,服之可安,胎已死,服之可下,称为“夺命丹”。

  方舆?:“此方,於产前则催生,在产后,则治恶露停滞,心腹疼痛,或发热恶寒者。又谓,出死胎,下胞衣,及胎前产后诸杂证,功效不可具述。

  又:经水不通,即通亦少,或前或后,或一月两至,两月一至等,蓄泄失常者,用之皆有效,每加大黄水煎可也。如积结久成症者,非此方所主也。

  汤本求真;凡妇人胎前产后诸证,用之有伟效。下死胎、胞衣,亦妙。

  《生生堂治验》:治妇人瘀血头痛,加大黄,芍药,不出月而愈。

  《方函口诀》:原南阳以本方,加甘草,大黄,治肠痈。余自加大黄,附子,治血沥痛,及打扑痛楚,加车前子,茅根,治水分肿,及产后水气。
《类聚方广义》:血淋,肠风,下血,用之皆有效。以上诸证,加大黄,煎服为佳。

  《方伎杂志》:一农妇产后,患痿?三年,病中又妊娠,腹随而大,时坐便桶。来乞诊,曰,此证非产后不能速治,腹部,足部暂置之,产后,足可立也,以“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煎汤使服,大小便快利,气分,全体均大舒适。至月末而分娩,产后,转方“桃核核承气汤”由恶露下毒便,昼夜二行,一切闭塞之毒,皆涣散,气血亦次第宣通,故腰膝亦渐渐而动,服药二十日许,起步如常矣。

  简侯:曾治一黄姓妇,妊娠已八月余,腰痛漏血。时兴化李医师在泰应诊,延之诊治,云将堕胎,未开药。经人介绍,转请我往治,诉左腹有块状,按之痛,大小便均不爽利,脉沈弦,舌见淡黄薄苔。告之曰,《金匮》云妊娠有症痼,当下其症,为拟“桂枝茯苓丸”料,煎汤服之,如系死胎则当下,非死胎则可止痛而活血,今未见死胎之象,服之无损。黄信之,照服两帖,大便爽利,腰痛已除,血亦止。后以此方示李医师,诧为奇迹。其实乃根据前人经验与临床证状而体会之耳,何奇迹之有。
诸家绪论:《皇汉医学要诀》:此方:为日常多用之处方,从证可加大黄,薏苡仁,甘草等而应用之。

  《续药征》:此方证,腹中有毒痛,亦用於阳证吐血。

  凭证使用:《汉方新解》:本方证应用范围广大无边,难以枚举,其主要者,为头痛,眩晕,耳鸣,脑出血,半身不遂,眼,耳,鼻诸患,心脏病,动脉硬变,各种出血,偻麻质斯,神经痛,发疹病,肿疡,皮肤病,轻证盲肠炎,胃肠痉挛,男女泌尿生殖器病,痔核、脱肛等。

  《古方临床之运用》:痛经,经行困难,胎盘残留,子宫肌肿,血肿,子宫内膜炎,子宫实质炎,子宫周围炎。及其附属器官之一般充血性炎证,如卵巢炎,喇叭管炎,流产后出血不止,腹膜炎,痔肿胀痛,睾丸炎,代偿性鼻衄,高血压等。
桂枝去芍药汤

  (此属桂枝汤之减方,本应列於桂枝汤加减方之下,兹为以下各方,均系此方加减,故列於此。)

  桂枝、大枣、生姜各11.0,甘草7.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mawenhui3366@126.com
论坛开展“病例分析”,欢迎交流讨论。
回复 分享



2#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mawenhui3366@126.com

回复 分享
TOP


3#
发表于 2007-12-2 06:13 PM | 只看该作者
桂枝汤

一、营卫不和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二、高热

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

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
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
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2剂,竞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
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褐”、“脉仍浮缓”,可知“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病常自汗音,……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故治仍室桂枝汤“复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



四、汗出偏沮

刘渡舟医案: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枝场: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 2枚,炙甘草6克,3剂。
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而愈。
(《经方临证指南》1993:2)
按语:《京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如不及时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偏枯”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五、无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孙百善医案:侣某男,9岁,1985年7月5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患儿呈现一派热象,然审证求因,此非内有实热,乃营卫不调,汗液不得宣泄之故。治以调和营卫,开发2理,处以桂枝汤

桂枝5克,白芍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5剂。

服药后,唯腋下赂有汗液泌出,肌肤较前感舒服柔和。因患者服用汤药困难,改用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共研极细末,装入空心胶囊,每日两次,每次10克,用生姜、大枣煎汁送下,服用二—日,患儿遍身菜汗出,诸症皆除,如同常人,随访三个月未有发。
(山东中医杂志1989;(5>r 45)
按语:本案无汗,自幼即见,并无外感风寒之病史,又无恶寒脉浮紧之见,知非营卫郁滞之风寒表实证,仍为“荣弱卫强”之桂枝证也。营气内弱,不济卫阳,则卫气不营,滞于玄府而逞其“卫强”之势。荣气内弱,汗孔闭塞,则见无汗;卫气“外强”,郁于腠理,而见皮肤发红、搔痒、甚则渗血结痂、烦躁、脉浮数一派热象。但此与烦渴引饮,溲赤便结之实热内存毕竟不同本质,切勿苦寒直折,衰败营卫,又忌麻黄洞开胺理,损伤营卫。只宜桂枝汤发汗解肌,济营畅卫。待营卫相济,各司其职,则汗出肌利,烦热自除。诚信桂枝汤发汗之功寓于解肌与调和营卫之中也。



六、畏寒

祝诺予医案:骆某,男,50岁,1971年8月某日初诊。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据云极畏风寒,自汗时时,越出汗越畏风,脱去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其人乎素纳食少,乏力倦怠。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予桂枝汤5剂。
五天后来诊,已不畏风,能骑自行车来,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瞩再服3剂,痊愈。(中级医刊1979241>,45)

按语;营卫不和之证。卫不外因,则营不内守而汗出;汗出既多,卫阳随之外越,“分肉”无阳,必又畏恶风寒。与桂枝汤益营和卫,两相兼顾。




七、风温初起

任继学医案:吴某,女,63岁。1987年11月21日因晨起外出跑步锻炼,汗出去衣,至晚觉头痛头晕,鼻塞流涕,咳嗽喉痒,身酸楚,肢节不舒,动则身汗放出而不达,颜面不红,口唇红润,舌谈红,咽不赤,苔薄白而润,尺肤微热,脉沉缓无力。病发于小雪前两日,为运气正值终之气运,为顺化之季,候反温,其病温,治宜咸补,以甘泻之,以酸收之。
桂枝15克,芍药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服药后吸热粥以助药力,1剂而痊。 (江西中医药l 988;(2>:10)
按语:本证乃风温初起之候.由正虚外感风热所致。《温病条辩》曰:“太明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盖温病初起,虽有风寒之状,亦不可“汗而发之”,但宜解肌法邪,调和阴阳。正如吴瑭所说;“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扬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汗,甘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营卫。温病初起,原可用之。”据任氏经验,桂枝汤不但善治虚人外感风寒之病,而且善治虚人外感风热之羔,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冬春两季感冒(风寒或风热侵袭),每获佳效。


八、奔豚气

秦伯末医案;某叟,70岁。因女暴亡,悲哀过甚,先呕吐,继又发作性腹痛一年余,小腹痞块作痛,块渐增大,痛亦渐剧,气从小腹上冲心下,苦闷欲死,继而冲气渐降,痛渐减,病为奔豚。子桂枝汤,共16剂,奔豚大为减轻。
(《谦斋医学讲稿》1964;144)
按语:阳虚弱,坐镇无权,则下焦寒水之气上冲,病发奔豚。桂枝汤温振心阳,平冲降逆,正为相宜。若更加桂二两.则其效更捷。


九、下利

中神琴溪医案:一妇人患下利数年,不进食,形体赢瘦,肌肤甲错,不能起卧,医时以参、附、诃、罂之类治之。先生诊之曰:百合篇所谓见于阴者,以阳法拯之者也。乃与大剂之桂枝汤,使覆而取汗,下利止。更与百合知母场,以谷食调理之,渐渐复原。
(《呈汉医学)1956:54)
按语;下利日久,见形体消瘦,肌肤甲错之证,乃营卫、气血不和之象。营卫不和,气血乖乱,传导失常,则见下利不止。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以止利,乃“逆流挽舟”之又一法也。



十、重症虚劳

刘渡舟医案;刘某男,18岁。早婚,素体气怯,婚后半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而短,浙浙恶寒,双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动则汗出,纳差腹胀,口中甜腻,夜寐多梦,思色欲动,体质日衰,进人参、鹿茸培补无效。刻诊:形瘦气怯,面萎神衰,语声低微,切两脉沉细而弱,验舌质红嫩,苔少。脉证合参,谓斯疾因房劳过度,耗气伤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亏损所致。理应补肾以培本,但参前医用人参、鹿茸不效,且以桂枝汤调理阴阳着手。
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0枚。5剂。
药后诸症大减,但病员虚损,自难速效,继服上方加怀山药15克,炒白术12克,鸡内金10克,以培补后天,并加服桂附八味丸以补肾气,半月后告曰:药后精力充沛,饮食倍增,诸病皆除。(湖北中医杂志1992;(5>:6)
按语:本案因早婚,纵欲伤精,渐成虚劳。观其夏天裹裘,动则汗出,舌质红嫩,脉象沉弱,乃阳虚之征;又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夜寐梦多,舌红少苔,为阴虚之象。阴阳不调,则营卫难和,法当调和阴阳为治,不然,难以奏效,前医用人参、鹿茸大补即是明鉴。刘老识证真切,巧用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正中病鹄。待阴平阳秘,精神内守,则虚劳可愈。又于病去七八,增培土健脾之品,意在培后天以养先天也,俾肾之阴阳充盈,而顽疾尽拔。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mawenhui3366@126.com
回复 分享
TOP

1

4#
发表于 2007-12-2 06:14 PM | 只看该作者
十一、厥证(排尿性晕厥)
金树武医案:孟某某,女,12岁,1987年6月4日初诊。近两个月来排尿时经常昏倒,不省人事,无叫声,无吐涎,晕照3—5分钟,醒后手足欠温,肢体汗出,头晕,倦怠乏力,休息片刻后,无明显不适,已经影响上学。到某医院检查无阳性体征,诊断:排尿性晕服。给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静点刺五加、参附汤、四昧回阳饮等药不效。查:神志清楚,面包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诊断:厥证。中医辨证周阴阳之气不能顺接,拟用和法,以平为期,调和阴阳。投桂枝汤

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I o克,生姜3片,大枣4枚。3剂,水煎服。

服药后晕质次数明显减少,仅于早晚5—7点(卯、酉)发作,卯酉乃是阴阳相接之时,药中病机,效不更方,续服3剂而愈,随访二年末见复发。
按语:伤寒大论云:“凡服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桂枝汤调和阴阳,顺接上下,通达内外,故能治厥。尤见汗出脉缓者,其效更捷。



十二、噎膈(弥漫性食管痉挛)
俞世伟医案:黄某P5,56岁,1984年6月18日初诊。发作性咽下困难两年余。病起时因情志不舒渐感吞咽干燥食物困难,近日加重。到省医院校查诊断为弥漫性食管痉挛(食道官能症),用亚硝酸盐类药物、暗示疗法末见良效。刻诊自述失眠多梦,纳呆腹胀,头昏自汗,咽食便喳,食后胃中咽陈,呢气数声,甚时气从鼻出苔薄白,脉缓。证属阴阳失调,胃气不利。处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 乌药10克,沉香1D克,水煎服,日1剂。
服药4剂,症状改善,吞咽顺利,继服20余刑,话症皆除(山西中医1992;45>;50)
按语:吞咽困难见汗出脉缓、鼻呜干呕者,病本在于阴阳失调,气机不利,由胃气本虚,又加情志所伤形成,用桂枝场调和阴阳,舒展脾胃气机,可谓抓住了疾病的关键。



十三、风隐疹(草麻疹)

刘渡舟医案:一男性患者,60岁,患等麻疹,搔痒钻心,数月不愈。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而润。证属风邪稽留肌膜,营卫不和,因发为风疹。治宜法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3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温覆取汗,则疹消痒止。
按语:痒者,阳也,风为阳邪,侵于肌肤,稽留不去而作痒疹。同时,风中令营卫不和,则汗出恶风,脉浮而缓,诸症迭现。故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是不治疹止痒而疹自消、痒自止也。


十四、月经疹
张伯华医案:李某某,22岁,1988年10月20日诊。l 6岁初潮后全身漫起疹子,经用抗过敏西药翌日消失。嗣后每逢经水来潮其疹自发,再用中西药不效,经净自消、周而夏始,缠绵至今。证见:全身散布红色疹块,痞痒,舌淡,苔白,脉浮而弱。辨为:阳浮阴弱,营卫不和。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
桂枝、白芍、生姜各10克,大枣12枚,甘草6克。3剂。
药止痒消。嘱下次月经来潮前一周续服上方2剂.其疹未发。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月经来潮,阴血亏虚,阳气浮动,致营卫不和,皮暖气血郁滞而发痒疹。桂枝汤有解肌作用,能调和肤废之营卫气血,消除痒疹。反感受风邪,营卫不和,气血失调之痒疹,皆可使用本方。



十五、妊娠发热

大场敬节医案:一妇女,自妊娠七月始,每日午后热毒上升,达38℃许,历十数日而末治愈。一医诊断为结核热,乃人工流产适应证,而患者不欲手术,求余往诊。诊察所见:脉浮大而弱,并无额数,咳嗽亦不甚激烈,且有食欲,于左肺上叶证明有浸润。余投以桂枝汤,历时三周间,热始下降,终于正常分娩。……

按语:本案妊娠发热血亏虚,乃阳浮阴弱所致。阳气浮动则见发热,阴血亏虚故脉来浮大而弱切中桂枝证之病机,故用桂枝汤调和卫阳、益营阴而愈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mawenhui3366@126.com
回复 分享
TOP

5#
发表于 2007-12-2 06:14 PM | 只看该作者
十六、小儿惊风

吴佩衡医案:何某之长子,年一岁半。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谈白。脉来浮缓。由于风寒阻遏太阳经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软,不耐风寒,以致卒然抽搐而成急惊风状。此为太阳肌表之证,以仲景桂枝汤主之,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而解。
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小枣7枚。
加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一剂尽,即熟寐,汗出热退,次日霍然。(《吴佩衡医案》l 983:2)
按语:小儿脏腑娇嫩,营卫未充.又加寐醒之后,肌废疏松,故突受风邪,使太阳经脉劲急不柔,而见角弓反张,手掐目吊,《索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也。所幸发热汗出,脉来浮缓,仅为太阳肌表之证.故宜桂枝汤法风解肌,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之后,仍从肌腠而解。



十七、小儿尿频

程卫东医案:刘某某,男,5岁,1986年5月19日初诊。其父代诉:半年前因患“尿路感染”而见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经服中药治疗后,尿急、尿痛消失,而尿频尚存,近一月逐渐加重,每小时达3—5次。息几平素畏寒、自汗、有尿床史。诊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查尿常规阴性。治以补肾因涩,投缩泉九加昧。服药3剂阁效。虑有自汗,故改投桂枝汤以调和营卫。方药:
桂枝4克,白芍6克,生姜3克,甘草4克,大枣3枚。水煎服,1日l剂。
服6剂,畏寒、白汗消失,尿频减半,效不更方,继服原方10剂而愈。
按语:《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膀胱不藏,起因较多,虚实皆有。本案尿频兼有自汗、畏寒等太阳表证,乃卫气不与营和之征。盖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膀理,司开合”,开合失司,太阳经气不约.则外而自汗.内而尿频;又温养不得,自感畏寒。当此之时,缩固无用,唯调和营卫是为正法,投桂枝场则使营充卫固,协调互用,是为方证相对,果获佳效。




十八、聚星障(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魏承朴医案:高某,女,36岁。右眼干涩两周,有感冒史,曾在他院治疗无效,l 990年3月20日就诊。检查:右眼远视力o.6,近视力o.6/30cm。球结膜混合充血(十十),角膜中央见点状灰白色浸润,2%荧光素染色(十十),角膜知觉减退,KP(一),房闪(一)。兼见鼻塞流涕,恶风汗出,舌质谈红,苔白滑,脉浮缓。诊断:右眼单疤病毒性角膜炎。证属:右眼聚星障。治宜琉风祛邪,调和营卫,退翳明目。处方,

桂枝、白芍各9克,生姜3片,炙甘草3克,大枣5枚,蝉衣6克,每日l剂,水煎服。

服6剂,远视力o.8,球结膜充血减轻,角膜轻度混浊,2%目光素染色(十),鼻通涕止。又服5剂,远视力1.o,球结膜充血失,角膜透明,2%荧光染色(一)。追踪观察2年以上未见复发。

按语:聚星障属目障范畴,病变复杂,病情缠绵且易复发,严重者可致失明,临床尚无特效疗法。本案由感受风邪所致,其辨证眼目在于伴有汗出恶风、脉来浮缓等症。故用桂枝汤加蝉衣以祛风明目。若因其他原因所致目障者,则又当据证而论,灵活用药,不必拘泥。





十九、目盲

彭履样医案:某男,20岁。初患眼病,红肿疼痛。经西医治疗肿痛消退,但逐渐弱视失明,而外观双目圆睁,毫无异感,身无不适,经久不愈。查以前所服方药,均以“目为火户”作依据,多系清热泻火之剂。分析其初病时目虽红肿疼痛,尚能视物如常。肿痛消失反而不明,愈治而视力愈弱,此必苦寒阴柔过剂,损伤中气,以致营卫紊乱,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故目盲不能视物,此医药不当,非目疗所为。拟以调和营卫之法,处以桂枝汤全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8克,甘草9克,6剂。

服3剂后,目有光,模糊能视物。6剂服完,视物比较清楚,守上方,再服6剂。半月后来诊,询及目力,已能看字读报,一年是随访,未复发。
按语;《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本案目疾,误治所为,因屡用苦寒,损伤脾胃,化源不充,营卫失调精气不能上注于目,渐至目视不明。投桂枝汤则使脾胃得补,营卫获充,精气上注,而目渐光明。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mawenhui3366@126.com
回复 分享
TOP


6#
发表于 2007-12-2 06:15 PM | 只看该作者
桂枝加葛根汤
一、项背拘急

刘渡舟医案:刘某菜,男,41岁。患病已三月,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恶风。问其大便则称稀搪,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辨为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为“太阳阳明合病”。处方:
桂枝15克,白芍15克,葛根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lo克,大枣12枚。

服药后,不须吸粥,连服7剂,诸症霍然。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40)
按语:本证在项背强急的同时,并见下利、下坠与脱肛,实补原方之所略也。后世用本方治疗外感不解,又有下利之证,每获效验。刘老认为,本方用于治疗风寒背部痹痛,以及下颌关节炎等,亦有较好疗效。

二、痢疾

蒲辅周医案:陈某某,男,4岁半。1963年8月15日突然发热,恶心呕吐,4小时内抽风2次,因昏迷而急诊入院。患儿大便呈脓血样,有里急后重现象,当时诊为急性中毒性痢疾,用冬眠药物及温湿布裹身。翌日,面色转灰暗,寒战高热,呼吸微弱,经人工降温16小时,方得呼吸均匀。复温后第二天开始,每日上午发生寒战,且有紫绀,肢凉,午后高热(42—43℃)无汗,时有语妄躁动,每日下利脓血便20余次,胀,里急后重,无呕吐,食欲尚可。血栓:白血球逐渐减少,出现粒细胞减少征(白血球总数600/立方毫米,中性0%)。大便培养:福氏痢疾杆菌阳性。耐药试验:对多种抗菌素等药物不敏感,于26日请我院中医会诊。诊时息儿呼吸促迫,唇色淡红,腹满不硬,午前寒战,午后高热,右脉沉滞,左脉弦大而急,舌质色淡,苔薄白而腻。证由暑湿内伏,新凉外加,表郁里结,以致升降阻滞,营卫不通。若单治其里则伏邪不得外越,内结必然更甚,病为正虚邪实。幸胃气尚存,津液末竭,急宜升阳明,和营卫,开玄府之闭,达邪外出而解里急。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粉葛根6克,桂枝3克,白芍3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大枣2枚。

上药用文火煎取180毫升,每4小时服30毫升。药后另服荷叶、炒粳米煎汤。仿桂枝汤服法以助汗。药后当夜染梨汗出,但小腿至足无汗,体温渐降,四肢转温,今晨无寒,但仍有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前方去桂枝、白芍,加健脾化湿之品调理一周而愈。
(上海中医药杂志l 964;<8>:13)
按语:本为中毒痢疾,高热、脓血便,但面白、肢凉、恶寒战栗较为明显。据此,蒲者不落以苦寒清热解毒治痢之巢白,反用辛温之剂开表达邪,逆流换舟,使表开则里畅,热去而痢停。非善读仲景书之人决无此稻略也。

三、落枕
程昭寰医案:马某某,男,18岁。患落枕,每年3—5次,发作时头不能侧顾,项强及有背拘急疼痛,每次发作针刺按摩3—5次,即能获效。但偶感风寒,旋又发作,偶有汗出、怕风,要求服中药断其根,乃用汤药。就诊时见:舌质谈,苔薄白,脉浮迟。余曰:疏一方,发作时服3剂,再发再服。疏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3片 大枣5个 炙甘草9克 葛根15克,当归12克。
如此服用2次,遂不再发。
伤寒心悟1989:81)
按语:落枕常发,发则见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脉浮迟,桂枝加葛根汤证备,是用之即效。

四、斜颈(痉挛性斜颈)

王立恒医案;王某,男,32岁,1980年8月5日初诊。自诉5小时前,无故突然头呈阵发性、不自主地向右上方倾斜。曾在某县医院肌注氯丙嗪50毫克,庆大霉家8万单位治疗,病情无好转,急来我院诊治。察舌质谈,苔薄白,脉缓。体检:发作时先是头呈不规则的细小的动摇,继则头逐渐向右上方倾斜或后仰,下颌向对侧扭转并稍上,口张难合,两目上翻,并伴有项背强急,自汗,恶风,咽干。每5—10分钟发作一次。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中医辨证为外邪侵袭,营卫失调,太阳经输不利,津液不布,筋脉失养。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流利经脉,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15克,桂枝12克,杭白芍30克,炙甘草l o克,大枣5个 生姜3片。水煎服,1日l剂,分2次服。服药2帖,病告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国医论坛l 990;(1>:18)
按语:痉挛性斜颈为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主要由颈服、胸铰乳突肌、斜方肌等不随意的收缩而产生的痉挛,局中医“痉病”范畴。本案兼见自汗、恶风、脉缓,故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

五、痉证(僵人综合征)
张振东医案:王某,女,52岁。平素易汗出,1985年lo月感下肢抽搐疼痛,渐至颈项强,下肢僵直瘛纵,不能下地,伴发作性呼吸困难,甚则窒息。经某医院诊断为僵人综合征。诊时头项强直,转侧不利,全身瘦弱,面色苍白,言语欠清,神情淡漠。双眼内收外展受限,双胸锁乳突肌、腹肌紧张,四肢张力高,反射活跃,双脚趾向足心拘挛。全身湿润有汗。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荣卫不和,汗出伤津,筋脉失养。治以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30克,桂枝、生姜各10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大枣5枚。

连服30剂,汗止,周身有柔和感,加全蝎3克,研末冲服。又服30剂.全身拘急缓解,肌肉松弛柔和,语言清晰,虽尚有脚趾拘紧,已能下地行走。
(浙江中医杂志U88;(2>:89)
按语;素体亏虚,膀理疏松,汗出潦潦,久则伤律,无以潘养筋脉,而见头项强直,手足挛急,反复不愈。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止汗,重用葛根以升津液,舒筋脉,再加全蜗以熄风止痉。方证相对,故获良效。

六、面肌颤动(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金树武医案:魏某,女,45岁,1987年4月25日初诊。自述右动侧面部肌肉颤动,且有麻木感,口眼歪斜一年。一年前由于汗出伤风而后突感右侧面部肌肉颤动,项背强儿几,右侧面部麻木,逐渐出现口眼歪斜,时有自汗、恶风、手足麻木等症。曾去某某等医院均诊断为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服西药(不详)及中药镇肝熄风场、牵正散等不效。乃来我院诊治。检查:神志清楚,面色微黄,两目有神,右侧面部肌肉颤动,无明显口眼歪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风邪侵袭,营卫不和,分肉不利,筋脉失养。仍以法风调和营卫,解痉舒筋为法。处方:

桂枝15克 白芍15克,甘草l o克,生姜3片,大枣4枚,葛根50克。

服后吸热粥200毫升,取微汗避风。6剂后症状大减。又因劳累汗出当风而复发加重,仍守前法治之,复投本方21剂,诸症痊愈。
(中医杂志1989;(1>:27)
按语:腠理不固,营卫不和,致络脉筋肉失养,加以风邪扰动而发病,参以脉证符合桂枝加葛根汤证,用之果验。

七、睑废(重症睑下垂)

秦天富医案:赵某某,女,6岁,1984年10月lo日初诊。其父代诉:思儿于三月前外出途中,因感风寒,当晚发烧,三日烧退后,遂发现双眼睑下垂。经省、地等医院诊为“重症睑下垂”。口服维生素BI,间断注射新斯的明,仅有短暂之效,须臾复垂,且逐渐加剧。刻诊:患儿发育一般,舌脉末见明显异变,唯形气较弱。只见患儿每有仰头视物的姿态,偶或为了瞻视而以手指将眼皮扶起。余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服三剂,毫无效果。细思之,眼睑乃足太阳膀胱经脉所起之处,患儿初因受风,伤于太阳之脉,遂至太阳经输不利,经气不振,故使眼险下垂。以通阳疏络,调和营卫法治之,处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6克,葛根10克,枳壳15克,防风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3剂,日1剂。
药后明显好转,已能平目视物。因形气较弱,又以原方中加黄芪lo克以复正气,3剂。半月后其父来告,眼睑完好如前,随访一年末见复发。
(山西中医l 987;(4>115)
按语:本病临床多以脾虚气陷治之,然本案乃风入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其依据乃是眼睑为足太阳经脉所起之处,此经脉辨证之典范也,果用桂枝加葛根汤取效,临证值得深思。

八、风隐疹(荨麻疹)
封万富医案:李某某,女,37岁,患荨麻疹数年,每日必发,疹出如粟,逢汗出遇风时加重,病发则全身肌腠不舒,经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显。虽为小疾,但病发时搔痒难忍,心中作烦,颇影响工作与休息。辨证:废理疏松,风入毛窍,阳气外泄。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防风15克。共服20余剂,基本告愈。
(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4),44)
按语:本案辨证眼目一是痒疹逢汗遇风加重,二是发则全身肌腠不舒。为风中肌腠,扰于玄府,太阳经脉不舒,病合桂枝加葛根汤证,故用之即效。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mawenhui3366@126.com
回复 分享
TOP


7#
发表于 2007-12-2 06:15 PM | 只看该作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一、喘息

许叔微医案:戊申正月,有一武弁在仪真,为张遇所虏,日夕置于舟蝗板下,不胜险伏,后数日得脱,固饱食,解衣捉虱而自快,次日遂作伤寒。医者以因饱食伤而下之,一医以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惭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怆惶罔知所指。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仲景法也。医者争曰:某平生不曾用桂枝,况此药热,安可愈喘?予曰:非汝所知也。一投而喘定,再投而饿然汗出,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医者曰:予不知仲景之法,其神如此,岂诳惑后世也哉。人自寡学,无以发明耳。
(《伤寒九十论·证三)
按语:解衣受寒,肺逆作喘,虽得于饱食之后,但无食滞之征,故下之为误。病合桂枝加厚朴杏子之法,故一投而喘定。

二、咳喘(感冒并发肺炎)

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33岁,1994年1月25日初诊。感冒并发肺炎,口服先锋4号,肌注青霉素,身热虽迟,但干咳少痰,气促作喘,胸闷。伴头痛,汗出恶风,背部发凉,周身骨节废痛,阴囊湿冷。舌苔薄白.脉来浮弦。证属太阳中风,寒邪边肺,气逆作喘。法当解肌祛风,温肺理气止喘。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lo克,炙首草6克,大枣12克,杏仁lo克,厚朴15克。
服药7剂,咳喘缓解,仍有汗出恶风,层起吐稀白痰。
桂枝、白芍、生姜增至12克。又服7剂,咳喘得平,谙症悉除医院复查,肺炎完全消除。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bl 996:22)
按语:本案喘而兼见汗出恶风、头痛背凉,显为中风表虚兼肺失宣降之证,故径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之。刘老经验,本方用于风寒表不解,而见发热、汗出、咳喘,屡屡获效。

三、奔豚

孙志远医案:项某某,女,36岁,1987年2月4日诊。主诉少腹胀痛,气上冲胸,胸闷室塞,气息短促,一日发作数次。伴失眠、烦躁。素有此疾,常因情绪刺激而诱发。舌偏暗,苔白腻,脉弦滑。证属肝郁心虚,冲气上逆。治宜养心柔肝降逆:

桂枝、白芍、酸枣仁(研吞)各15克,制厚朴12克,大枣6枚,檀香(后下)6克,杏仁9克,炙甘草4.5克,生姜3片。

3剂后,奔豚即止,夜寐转安,唯少腹胀满不好,原方去檀香加乌药L 5克,又3剂后告愈。
(浙江中医杂志l 988;(4>:175)
按语:本案为心胸阳气不振,下焦冲气上逆,又有肝部之扰,每因情绪刺激而诱发。辨证抓住了胸闷气喘等肺气逆乱之重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斡旋胸中大气,伸胸中大气一转,则其气乃散‘加檀香以增平冲降逆之力,则奔豚立止。
补述-----王商等《经方应用》:新感引动旧病,临床屡见不鲜,在不妨碍治疗外感的前提下,适当兼顾旧病是完全必要的,本方就是一个相好的范例。我们在防治侵性气管炎中,经常遇到病人因感冒诱发旧病,所谓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凡符合本方证的,投以此方,每有良效。但临床必须要辨证确切,注意与其他不同类型的症情别。如外有风寒(表实)、内有水饮的小青龙汤证:表寒外束、肺热内郁助麻杏甘石汤证,虽均有发热、恶寒、喘息等症,但病因病机各有不同,不容混淆。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mawenhui3366@126.com
回复 分享
TOP

8#
发表于 2007-12-2 06:15 PM | 只看该作者
桂枝加附子汤
二、汗出畏寒

秦伯未医案:某某,男,40岁。感冒发热后,因多汗形寒不退前来诊。询知头不痛,不咳嗽,四肢不酸楚,但觉疲软无力。向来大便不实,已有十余年。诊其脉沉细无力,舌苔薄白而滑。有人因自诉感冒,且有形寒现象,拟用参苏饮,我认为参苏饮乃治体虚而有外邪兼挟疾饮的方剂,今患者绝无外感证状,尤其是发热后多汗形寒,系属卫气虚弱,再予紫苏温散,势必汗更不止而恶寒加剧。改用徒枝加附子汤,因久泻中气不足,酌加黄茂,并以炮姜易生姜两剂见效。
(《谦斋医学讲稿》1964:120)
按语:本案从病史到病证,皆露一“虚”象。前医不问病史,不审病机,不察脉证,而妄投温散,主以参苏,致今汗更多而寒更甚。秦老详察舌脉,切切辨证,断为卫气虚弱,中气不足,改进桂枝加附子汤,并以炮姜易生姜,加黄芪,切中病本,两剂大效。

三、大汗亡阳

于鸽枕医案:王某某,男,29岁,1952年10月12日入院。患者因慢性骨髓炎住院二月余,一日下午感怕冷、头痛,医者给予非那西汀o.2克、匹拉米洞o.2克,一次服下,约半小时许,大汗不止,恶风,尿急而无尿液,急邀中医会诊。检查:形体消瘦,面包萎黄,表情惶恐,全身大汗淋漓,四肢拘急,坐卧不宁,状甚危笃,脉沉微而数。诊为大汗亡阳,处方:

桂枝10克,甘草6克,白芍10克,附子10克,生姜1片,大枣3枚。
当即配药煎服,服1剂汗止而愈。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3):59)

按语:虚人感冒,强发其汗,不仅伤阳,而且损阴。大汗淋漓、四肢拘急、脉沉而微,有阳亡之虞,急以佳枝加附子汤温阳固表,所幸一剂汗止。若不止,当以四逆汤收功。

四、房后伤风

刘渡舟医案:王某某,男,25岁。患者身材高大,体魄雄伟。夏季某日与妻子同房后,因觉燥热而置两腿于窗户之上,迎风取爽。几天后,左腿疼痛,左小腿拘孪而屈伸不利。针、药屡治不效。脉弦迟,舌苔水滑。

桂枝18克,附于12克,白芍9克 大枣7故,
生姜9克,炙甘草6克 木瓜9克、独活6克。
服药2剂后,痛止腿伸而愈。
(《经方临证指南p1993:4)
按语:房事之后,精泄而内虚,不知慎护,但图凉爽,使风邪乘虚而入。《素问·风论》云:“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脉弦迟而舌苔水滑,则阳气内虚。外有风邪,内有阳虚,治宜扶阳解表,两相兼顾。用桂枝加附子汤,再加木瓜以利筋骨,加独活以散风气。刘老还认为,本方有温经散寒之用,可治风寒肢痛。若因风寒痹阻之麻木不仁者,可酌加当归、红花等理血之品,则起效更捷。

五、鼻衄

李师肪医案:孙某某,男,35岁。10月病鼻衄,出血盈斗,两昼夜不止,曾服寒凉止血剂无效。脉微,口淡,身无热,二使自调,给服桂枝加附子汤2剂痊愈。
(浙江中医杂志1958;(10>:35)
按语:鼻蛆属热者固多,属寒者亦有之。本案出血盈斗,用寒凉止血,寸功末建。又观脉微、口淡、身无热象、二便自调,虚寒之机明矣。阳虚不能固摄血液,亦致鼻衄,故服桂枝加附子汤药到病除。临床用本方治衄血,应以脉迟芤微、苔白、尿清为辨证要点。

六、乳漏

戴建林医案;孙某,女,38岁,1985年9月17日诊。患者生三子,未育已十载。半年前双侧乳房乳汁自溢,点滴不断,量少色清。白天内衣浸湿,需更衣l一2次,至夜乳溢自停,能安然入睡。乳房不胀不痛,治疗无效。肢软倦怠,精神不振,嗜睡懒言,畏寒喜温,经减少,近2月末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治拟温阳敛阴以
缩乳,以桂枝加附子汤化裁:
桂枝9克,白芍15克,熟附片6克,龙骨、牡蛎各18克,生麦芽20克,大枣10枚,生姜4克。

服6剂,乳漏减少大半,觉口渴欲饮,去生姜、龙骨、桂枝,附子减半,加麦冬9克,白人参3克,9剂。乳漏停止,精神渐振。以十全大补丸善后,月经来潮,诸症悉愈。
(浙江中医杂志1987;(11),4gg)
按语:《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虚不固,则阴不自守,汗出、乳漏诸症迭现。本案乳漏量少色清,伴神倦懒言,畏寒喜温,舌淡,脉缓,阳虚证见,故用桂枝加防子汤以温复阳气,并加龙骨、牡蛎以增固摄阴液之功。阳固阴藏,则乳漏自止,经水亦随之而通矣,

七、寒疝

周连三医案:某,因寒冬涉水兼房事不节,诱发辜丸剧痛,多方诊治无效而就诊。症见面色青黑,神乏困惫,舌白多津,喜暖畏寒,辜丸肿硬,剧烈疼痛.牵引少腹,发作则小便带白,左辜丸偏大,肿硬下垂,少腹常冷,阴囊汗多,四肢厥冷,脉象沉弦。此乃阴寒凝聚,治宜温经散寒。处方:

炮附子(先煎)、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各30克,黄芪60克,
大枣12克。12剂。
兼服;当归120克、生姜250克,羊肉l000克
上方服后,阳回痛止,参加工作。
(新医药学杂志1978;<12):17)
按语:房劳伤肾,又加涉水,更伤肾阳,使阴寒凝聚,经脉失煦而拘急,《内经》所谓“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也。用桂枝加附于汤在于温阳散寒.阳回则痛止。

八、疹出不透

李长厚医案:李某某,男,3岁,1972年4月10日就诊。患麻疹已7日,咳嗽、喷嚏、流眼泪,疹出不畅。前医曾用宣肺透疹之品,而疗效不佳。查患儿面色不华,精神萎靡,嗜唾,耳前可见淡白色疹子,而分布不均,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此属卫阳不足,鼓动无力,试投桂枝加附子汤加味:

桂枝、白芍、附子、炙党参、生姜各3克,炙甘草2克,大枣2
枚。日进一剂,水煎服。
翌日四肢温,疹出稍畅。三日后疹出透,后以温阳益气之品理而获痊愈。
(新中医1985;(4>,41)
按语:本案为麻疹逆证,因阳气不足,鼓动无力,使麻毒难以透达,故伴有面色不华,精神萎靡,嗜睡,四肢不温等症,虽为表证,亦属阴证,《伤寒论》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既属阴证,自当用阳药振奋之,《皇汉医学》谓;凡届阴证,“病势沉伏,难以显发:,即是表证,宜在解表药中“配以热性发扬之附子、细辛,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待阳气来复。则阴霾自散,而疹毒亦随之而透。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mawenhui3366@126.com
回复 分享
TOP







9#
发表于 2007-12-2 06:15 PM | 只看该作者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一、胸闷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46岁。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疗,每当入夜则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气才能得以缓解。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证。

桂枝10克,生姜lo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

服药2剂后证状减轻,原方加附子6克,再服3剂后除。

(《经方临证指南p199315—6)

按语:胸闷或胸痛,是胸痹之主症,其病机主要是上焦心胸阳气虚弱而阴寒之气内盛,《要略》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因为胸为阳位似天空,心肺二脏居其内,营卫二气由此而得以宣发。如果胸阳不振,阴寒内凝,阳气不能布达而痹阻,心肺之气血不畅。所以,胸痹的临床表现,轻者胸中满闷,重者则见疼痛,用桂枝
去芍药汤治疗有较好疗效。

二、胸满痛

刘渡舟医案:王某,男,36岁。自诉胸中发满,有时憋闷难忍,甚或疼痛。每逢冬季则发作更甚,兼见咳嗽,气短,四肢不温,畏恶风寒等症。脉来弦缓,舌苔色白。参台上述脉证,辨为胸阳不振,阴寒上踞,心肺气血不利之证,治当通阳消阴。方用:
桂枝9克,生姜9克,炙首草6克,大枣7枚,附于9克。
服5剂,胸满、气短谙症皆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38)
按语;本案胸满伴有四肢不温,时恶风寒,显为胸阳不振之象。治当振奋胸阳,蠲除浊阴,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附子辛热气厚,力雄气猛,“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本方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有较好的疗效。

三、伤寒阴结
刘荣年医案:刘某,男,30岁。患伤寒阴结。因冬月伤寒,误服寒泻药而成。证见恶寒,腹胀满痛,不大便二日,脉浮大而缓。显系伤风寒中证。医家不察,误为阳明腑证,误用大黄、芒硝等药下之,殊不知有一分恶寒,即表证末罢,虽兼有里证,亦当先解其表,仲景之遣法俱在。今因误用寒泻药,以致寒气凝结,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胀大而痛更甚矣,幸尚在中年,体质强健,尚为易治。用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以温行之,则所服硝、黄,得阳药运行,而反为我用也。

桂枝尖3克,黑附子3克,炙甘草1.5克,生姜3克,大枣2个(去核)。
服药后,末及10分钟,即大泻2次,恶寒腹胀痛均除而痊。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肥959;73—74)
按语:伤风寒中,误用攻下,则雪上加霜,阴凝而结,则大便不通,唯宜阳药温运,则阴结方开。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正为阳虚阴凝之证而设,虽多治胸满,但本证病机与之相同,故投之规效,足见仲景之方妙用无穷也。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mawenhui3366@126.com


10#
发表于 2007-12-2 06:16 PM | 只看该作者
桂枝新加汤
一、阳虚感冒
赵守真医案:朱某,男。体赢瘦,素有遗精病,又不自爱惜,喜酒多嗜好,复多斫丧。平日恶寒特甚,少劳则喘促气上,其阳气虚微肾元亏损也明甚。某冬日赴席邻村,醉酒饱食,深夜始归,不免风寒侵袭。次日感觉不适,不恶寒,微热汗出,身胀,头隐痛。自煎服葱鼓生姜汤,病末除,精神不振,口淡不思食,兴而来诊。切脉微细乏力,参之前证,则属阳虚感冒,极似太少两感证,其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两方,殊不宜阳虚有汗之本证。……遂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又增附子,并损益分量,斯与治合证情:

党参15克,桂枝、芍药、甘草各9克,生姜4.5克,大枣5枚,附子9克。嘱服3帖再论。

复诊:诸症悉已,食亦略思,精神尚局萎顿,脉仍微弱。阳气末复,犹宜温补,处以附子汤加巴乾、构记、鹿胶、芦巴补肾诸品,调理善后。
(《治验回忆录犯962:5—6)
按语:本案素久肾元亏损,阳不外固,即感于寒而成太少两感证,其麻附辛汤亦当掂量用之。因本方是用于“少阴病,始得之”,与本案之肾元久亏不符,况麻黄宣发,细辛温窜,如再发汗则足以损其阴津,病转恶化,此当所忌。唯桂枝新加汤再加附子,于阴中求阳,使阳固阴守,庶病可愈。

二、头身剧痛

程连禄医案:郝某某,女,40岁。因患血吸虫病,正值药后疗效,身体未复,又复感外邪,头痛,身疼痛,恶寒发热,经服APc,又重被而卧,汗出如雨,药后恶寒发热稍减,而头身疼痛加剧,如锥似刺,辗转不宁,呻吟不止,入夜更甚,后至粒米不思,昼夜难眠。曾服西药镇痛剂未能缓解,又服中药桂枝加葛很汤,疼痛依然,而来我处求治。诊其脉,沉迟而细,见其证,颈项活动自如,无恶心呕吐。寻思良久,缘思者身染血吸虫,近用锑剂治疗,大伤正气,后复感外邪,过汗伤阴,经脉失其得养,脉证相符,证属气阴不足,营血两伤,急投新加汤(即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编者注)1剂疼痛大减,已能安睡。2剂疼痛已止,饮食如常,诸证消失。
(新中医1980;(增刊一):42)
按语:虚人发汗,伤津损液,经脉失儒。桂枝加葛根汤虽有津亏不润之证饥,但程度较轻,且其脉浮缓,项背拘急,与本证之脉沉迟,头身剧痛大异,故用之不应。本案脉证所现,与《伤寒论》所载完全相符,果投之神效。

三、阴阳易

潘澄濂医案:某男,一日下午,自觉头重肢痛,且有憎寒,以为受凉,乃饮酒取暖,是夜,又不禁房事。次日头痛更重,身烦热而恶风,骨节疼痛如被杖,眼赤如醉眼,舌苔白腻,脉细而缓,体温37.5℃。初诊时并未告以触犯房事,据证以流感,处疏解化湿之剂与服,当晚虽得少汗,而身重伤怠反剧,再诊时一般症状如昨,仍予原方加减,未效。三诊时体温稽留在37.5,而神疲肢痛末减,其所异者为两目红赤,眼眶黑晕如久病状,因而再三迫问,始露真情,改为桂枝人参新加汤加紫河车以进,连服4剂,神气始复,眼赤亦消。
(浙江中医杂志l 958;(7>:40)
按语:阴阳易又称“房劳伤寒”,临床待征是身重乏力,热气冲胸,阴中拘急,腰痛臀酸,头晕眼花。临证时根据具体病情可选用桂枝新加汤、烧挥散、当归四逆场、逍遥散等方治疗。

四、便秘
吉益南涯医案: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以备急丸而自苦,因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更医诊之,与以大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始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于是请治于先生。先生诊之,心下痞硬,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帖,冲气即降,大便通快。经过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二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
(《皇汉医学肥956;76)
按语:年高气血虚衰,患大便秘结,本应补而通之,而误用泻下之法,且一误再误,大便虽通快一时,但阴津损伤,肠无津润,尔后复结。况令筋脉失养,身体疼痛,其病机正合桂枝新加汤证,径投之,病果己。

五、妊娠恶阻
余胜吾医案:刘某某,24岁,1963年12月6日初诊。月经3月末行,四肢瘦软无力,恶心呕吐,渴不欲饮,口淡无味,不思饮食,眩晕,嗜睡眠,形寒发热,脉滑而细,舌苔薄白。即予桂枝汤1剂。药后诸症有所减轻,脉滑而弱,舌质淡红。续予桂枝新加汤2剂,症状消失。于次年七月份分娩,产后健康。
(浙江中医杂志1965;(8>:26)
按语:本案参合脉证,为营卫不和,而以营血不足为主,故用新加汤在调和营卫基础上以益气和营。

六、产后高热

张圣德医案:张某,30岁。产后三天发热,体温40.2℃,头痛,恶寒有汗,舌苔薄微腻,脉象浮小数。乃产后气阴两亏,风邪乘虚外袭,以致营卫不和。治当调和营卫,补虚退热。
川桂枝3克,杭白芍10克,炙甘草3克,生姜1片太子参15克,嫩白薇10克,香青篙5克。
2剂,体温降至正常,余症消失。
(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1>:43)
按语:头痛,恶寒,有汗,脉浮,本为桂枝证,然发于产后,又有气阴两亏本质,不宜单用桂枝汤取汗.而宜新加汤益气和营,鼓正祛邪而安。

 

原文:《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三两(9g),芍药三两(9g),桂枝三两(9g),生姜六两(18g),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方解]:血痹证由素本“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腠理开,受微风,邪遂客于血脉,致肌肤麻木不仁,状如风痹,但无痛,是与风痹之区别,而脉微涩兼紧,说明邪滞血脉,凝涩不通。《素问·痹论》说:“营气虚,则不仁。”故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而立法。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运用]:
    1、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剂。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
    2、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
    3、对于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均可加味用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新用
作者:戴廷荣
  古代中医名著《金匮要略》,象一个宝贝匣子,里面装着许多治病的妙方,黄芪桂枝五物汤便是其中之一。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由5种药物组成:黄芪2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生姜12克、大枣4枚,加水煎煮,每日1剂,分3次温服。原方主要是治疗血痹。所谓血痹,相当于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关节酸痛症等病证。医生根据寒热虚实进行加减应用,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对于黄芪桂枝五物汤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还可以治疗许多现代病。  治疗颈椎病: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颈部和肩背部的肌肉酸麻、疼痛,四肢伸举无力,甚至可产生头痛、视物模糊、瞳孔散大、心前区疼痛等现象。治疗时可用本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姜黄等,疗效较好。  治疗肩周炎:肩周炎是肩关节软组织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早期肩关节周围持续酸痛,往往抬举上臂或旋转上臂时,即出现一种刺痛样剧痛,疼痛可影响上臂活动,抬举、外旋、后伸受限,穿衣梳头都感困难。治疗时可用本方加羌活、秦艽、防风、威灵仙、姜黄等,验诸临床,屡用屡效。  治疗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原发者多由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继发者多由腰、骶椎骨节病变所引起。临床表现为疼痛常始于腰椎或臀部,沿股后侧、膝后侧、小腿后外侧而辐射之足背。对于原发性者,可用本方加丹参、当归、川乌、草乌、川牛膝、蜂蜜、灸甘草等,疗效可靠。  治疗脑血栓:形成本病的主要因素为血管狭窄、血液成分改变以及血流迟缓,多在夜间或休息时出现半身瘫痪。治疗时,可用本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等,疗效较满意。  治疗心绞痛:心绞痛的特点为阵发性前胸压迫感或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可用本方加瓜蒌、薤白、红花、三七粉等,疗效甚佳。(摘自《家庭中医药》

妙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法
中医名著《金匮》里面写了许多妙方,黄芪桂枝五物汤便是其中的一种。它由五种药物组成:黄芪12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生姜12克、大枣4枚。这一妙方主要治疗血痹,即现在常说的关节酸痛病症。经临床应用,这一妙方还可治疗以下几种现代病———
  
  颈椎病:这种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由颈部长期劳损等原因引起,病情严重时可产生头痛、视觉模糊、四肢无力伸举。治疗时可用本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姜黄。
  
  肩周炎:这一病症是由肩关节软组织引起,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患者,严重时无法抬起双臂,穿衣梳头都感觉困难。治疗时可用本方加羌活、秦艽、防风、灵仙、姜黄。
  
  坐骨神经痛:这一病症由风寒所致,重症患者无法坐下。治疗时可用本方加丹参、当归、草乌、川牛夕、蜂蜜、炙甘草。
  
  脑血栓:这一病症主要因血管狭窄使得血流迟缓所致,严重时患者将会半身瘫痪。治疗时可用本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
  
  心绞痛:这一病症是由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与缺氧所引起,发病时前胸有异常疼痛的感觉。治疗时可用本方加瓜壳、薤白、红花、三七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
   〖方源〗
《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组成〗 黄芪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
    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攻效良。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本方立法〕
〖病机〗
营卫气血不足 —— 阴阳俱微。
阳气不足,阴血涩滞 —— 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君 黄芪 ——  甘温补气,补在表之卫气。
  ┌ 桂枝 —— 散风寒而温经通痹。
臣 ┤
  └ 芍药 —— 养血和营而通血痹。
佐 生姜 —— 辛温,疏散风邪。
使 大枣 —— 甘温,养血益气。
◆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可与风痹证鉴别〕  
  1.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剂。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
2.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
3.对于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均可加味用之。
4.不仅适用于血痹,亦可用于中风之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产后、经后身痛等。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亦兼理矣。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求他法也。”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原载于东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中,笔者随证加减,临床用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黄芪桂枝五物汤
   
  1.1 方药组成 黄芪30g,桂枝10g,芍药10g,生姜3片,大枣7枚。
   
  1.2 适应症 可用于阳气虚寒所致的多种疾病,如中气不足、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痛;气血不足、感受外邪引起的血痹(西医之末稍神经炎);及颈椎病中属阳气虚寒、血行不利、经脉失养者。
   
  1.3 临证加减 脾胃虚寒而见胃脘痛,泛吐清水者,可加陈皮、干姜,纳差、便溏者可加茯苓、白术、鸡内金;血痹而见肢体麻木刺痛者,可加桑枝、姜黄、鸡血藤;颈椎病(虚寒型)而见颈项及上肢痛、木、怕冷者可加鹿角霜、葛根、羌活、当归等。
   
  2 病案举例
   
  2.1 胃脘痛 患者,女,41岁,农民。于2001年10月就诊,胃脘疼痛不适一年余,喜温喜按,遇寒则重,得温则减,伴纳差、神疲乏力、便溏。面色苍白,淡红舌、薄白苔,脉迟缓。胃镜示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寒型)。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7枚,茯苓15g,白术15g,鸡内金15g。水煎服日一剂,五剂后患者诸证好转,继服本方十八剂后患者诸证消失而痊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胃脘痛由中气不足、脾胃虚寒所致。寒得温则散、气得按而行,所以痛处喜温喜按;脾气虚寒则受纳运化失常,故纳差;脾气虚则健运无权,肌肉筋脉失其温养,故神疲乏力;脾虚生湿,下渗肠间,故大便溏薄。舌脉皆为脾胃虚寒之象,所以用本方温中健脾、和胃止痛而取效。
   
  2.2 血痹 患者,男,47岁,工人。2002年8月就诊。四肢麻木怕冷半年,阴雨天气及劳累后加重。西医诊为末稍神经炎,用维生素等药治疗无效。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而涩。中医诊为血痹。治以益气养血、散风通络。
  方处:黄芪50g,桂枝10g,白芍10g,桑枝20g,生姜10g,大枣5枚,鸡血藤30g,姜黄10g,水煎服日一剂,5剂后症减,原方加减连服二十余剂诸证消失而痊愈。随访至今末见复发。按:本病系阳气不足,气虚血滞,营卫不和之血痹证。西医诊为末稍神经炎。以本方加味治疗,可达益气养血、散风通络之功,故疗效满意。
   
  2.3 颈椎病 患者,女,53岁,农民。于2002年3月就诊。自诉颈项及右侧肩臂疼痛麻木怕冷2月,加重10天。患者颈项僵硬,转侧不利,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甚时彻夜不眠。查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颈椎摄片示颈椎骨质增生。诊为颈椎病(虚寒型),以本方加减治疗。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7枚,鹿角霜10g,葛根15g,当归15g,羌活10g,水煎服日一剂,连服二十余剂,而痊愈。
   
  按:本例颈椎病属中医之“痹证”范畴。病因素体虚弱、过度劳损造成正气虚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所致,邪气留滞于筋脉,则筋脉闭塞,气血瘀滞。运用本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止痛,故可取效。
   
  3 体会
  笔者运用本方加减治疗三种疾病,虽病名不一,但本质相同,属中医“异病同治”的范畴。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沦治原则上的灵活性。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临证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这是“治病必求其本”的关键所在。

黄芪桂枝五物汤新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组成。功能通阳行痹,调和营卫,治疗营卫俱虚的血痹证。笔者用于治疗 感觉神经异常所致的病症, 疗效显著,兹举例如下。
  1 幻觉痛
  某妪,64岁,1998年1月15日初诊。双下肢幻觉痛 6年。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导致股动脉栓塞,于1992年3月行双下肢高位截肢术,术后刀口愈合良好,唯感截肢处疼痛,夜间较甚,影响睡眠。西医诊为双下肢幻觉痛,给予谷维素、维生素及布洛芬、消炎痛等治疗,疼痛暂可缓解,但疗效不持续,要求服中药。诊见:二尖瓣面容,神疲气怯,倦怠乏力,饮食尚可。截肢处刀口愈合良好,局部无红肿压痛,唯感疼痛,时轻时重,尤以夜间为甚,舌淡胖、苔薄白,脉弦细。辨证为气血虚弱,营卫空虚,不荣则痛。治以益气养血,调和营卫,方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鸡血藤各 30 g,桂枝、白芍、当归各12 g,生姜3片,大枣5枚。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服2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夜能安寐。守方续服3剂,疼痛基本消失,神疲气怯、乏力等症减。守方加党参、桑寄生各15 g,红花12 g,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幻觉痛在截肢患者中常见,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甚明了,故无特效治法。中医学认为,由于手术损伤经络气血,导致气血亏虚,筋脉肌肉失养,而出现疼痛,即“不荣则痛”。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调和营卫,加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活血通络、调和营卫之功。
  2 不宁腿综合征
  某女,45岁,1997年5月7日诊。双小腿深部不适感2年,加重半年。2年前劳累后出现双小腿深部不适,?胀麻木,休息及按摩后可缓解。后每因劳累或受凉则发作,经多间医院检查治疗,疗效不佳。近半年来病情加重,双小腿?胀麻木,终日坐卧不宁,夜间较甚,伴心烦乏力,眠差,饮食尚可,月经衍期量少,色紫暗有血块,舌淡红、舌边尖有瘀点,脉弦细。诊为不宁腿综合征。证系阳气不足,脉络瘀滞,营卫不和,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调和营卫。方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45 g,鸡血藤、白芍各30 g,桂枝、怀牛膝各15 g,桃仁、红花各9 g,生姜5片,大枣5枚。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服3剂后,腿部症状明显减轻,睡眠好转。守方去桃仁、红花,继服3剂,症状全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不宁腿综合征,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腿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代谢产物蓄积有关,具体病因尚不明了,各项检查多无阳性表现。故无特殊疗法。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阳气不足,脉络瘀滞,营卫不调,气血不畅所致。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方中黄芪益气温阳,桂枝温通经脉,白芍、鸡血藤养血柔筋,且桂枝、白芍相伍能调和营卫,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亦可引药下行直达病所,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之效。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30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非化脓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本病发病率较高,我国为0.3%~0.5%〔1〕,其中1/3成为残疾〔2〕,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疗法,但早期治疗是减少致残的关键。
  我们1995年10月至1997年12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4例,女26例;年龄20~58岁,平均31.2岁;病程最短者60天,最长者7年,平均180天。30例均符合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并参照《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其中住院10例,家庭病床4例,门诊16例。
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采取卧床休息或轻度主动活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停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汤剂,每日1剂,连服30天为1个疗程。基本方:黄芪30~45g,桂枝10~15g,白芍、白术、防风各10g,知母12g,生姜3片,大枣4枚。加减法:偏寒者加制川乌10g或熟附子10g,白芥子6g;偏热者加生石膏30~60g,忍冬藤30g,羚羊角粉(冲)1g;阴亏者加生地黄、玄参各15g,麦冬12g;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各10g,鸡血藤30g;湿重者加苍术10g,薏苡仁30g。治疗中高热不退,脱水者适当补液。
  治疗前后分别作血常规、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血液流变性等多项检查。
3 疗效观察
3.1 临床疗效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执行。经1~2个疗程,30例中临床治愈8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有效病例平均服药36剂。
3.2 症状疗效 一般服药5~15剂始便逐渐控制和消除症状。对发热、乏力、关节疼痛、肿胀、自汗出、头晕的总有效率依次为100%、96.7%、94.3%、90.1%、99%、94%,效果明显。
3.3 RF的变化 本组30例治疗前类风湿因子均阳性(滴度>1∶32),治疗后28例转阴(93.3%),2例由阳性转为弱阳性。
4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顽固,久延难愈,属祖国医学“顽痹”、“历节风”等范畴。其发病机理不外风寒湿热痰瘀虚七端,形成经络痹阻、关节胶结这一基本病理转归。气虚、痰瘀互结于关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则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阳气不足,鼓动无力,血液运行滞涩,久则致瘀;气虚则运化无力,湿聚热炼而为痰。关节是气血汇集之处,又是容邪之所,在一定条件下,外邪入侵、津血凝滞、痰瘀互结、经络痹阻而病成,久则关节胶结。从临床上看,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均有明显的体倦乏力、易感冒、自汗出、头昏等气虚症状。益气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也说明气虚是类风湿发病的重要原因。发病后痰瘀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新的致病因素,阻碍气机,伤阳耗气,加之过服寒凉或温热药物,使气更虚并贯穿于病理的始终。气虚?痰瘀?气虚的恶性病理循环,使类风湿性关节炎呈现出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征。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营卫气血俱虚、邪入血分之血痹症方。方中黄芪为君药,补气升阳固表,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利水等作用;桂枝、白芍温阳和里,调和营卫;临床应用时加入防风、白术取玉屏风散意;加知母养阴清热,又制黄芪、桂枝之偏温;红枣益气,生姜和胃。全方奏益气通阳、甘温除热、祛风逐湿、通络行痹之功效。临床观察表明,本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确具疗效,能有效地改善和消除症状,控制病情,减少本病的反复发作,预防感冒;并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循环,故有人认为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性有关〔3〕。笔者认为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通过益气温阳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而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循环,有利于祛邪生新,通络行痹,该方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发挥调节作用而达到治疗效果的。

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药】黄芪三两(9g)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克)  生姜六两(18克)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处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二)
    【解说】本方主治血痹之证。血痹乃由阳气不足,营卫不和,复感风邪,致营血运行不畅,痹阻于肌肤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所
谓“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也。临床以肌肉或皮肤麻木不仁为特征。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调营血,和卫阳。本方为桂枝汤之变方,即由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畅行气血。去甘草之壅滞,且倍生姜加黄芪,目的在于走表益卫,通阳逐痹,此《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临床上,凡营卫不调,气血痹阻之证,皆可使用本方。
    【运用】
    一、血痹
    岳美中医案:郭某某,女性,33岁,北京某厂干部。于1973年6月间,因难产使用产钳,女婴虽取下无恙,但出血达1800毫升之多,当时昏迷,在血流不止的情况下,产院用冰袋敷镇止血,6个小时,血始止住。极端贫血,血色素3克,需要输血,一时不易找到同血型的供血者,只输了400毫升,以后自觉周身麻痹不遂,医治未效,在弥月内于6月28日即勉强支持来求诊治。患者脉现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是产后重型血虚现象,中医诊为“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卫和营以治之。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尖9克,白芍9克,大枣4枚(擘),生姜18克。水煎温服。
    7月2日二诊:上方服3剂,脉虚小紧象渐去,汗出,周身麻痹已去,惟余左胁及手仍麻,恐出汗多伤津,用玉屏风散加白芍、大枣作汤剂,以和阳养阴。处方:生黄芪24克,白术30克,防风9克,杭白芍9克,大枣4枚(擘)。水煎温服。
    7月13日三诊:服上方10剂,汗出止,胁痛愈,右脉有力,左偏小,食指与小指作麻兼微痛,左臂亦痛,是心血仍虚而运行稍滞,用三痹汤治之。本方养血补气之药多于祛风散邪,宜于气虚血少而有麻痹之证者。处方:生黄芪18克,川续断6克,大独活6克,大秦艽6克,防风6克,辽细辛3克,川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黄9克,酒炒自芍9克,桂枝9克,云茯苓9克,杜仲炭9克,川牛膝9克,台党参9克,炙甘草6克。水煎温服。
    7月26日四诊:服上方10剂,周身觉有力,食指痛愈。唯左脉仍弱,血虚宜补,予人参养荣丸。
    8月1日五诊:左右脉渐趋平衡而仍弱,小指与无名指作痛。按小指内侧,是手少阴心经脉所终,无名指是手少阳三焦经脉所起,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从经脉寻求,很明显是心经虚弱,气血难以充周经脉所致,投予生脉散作汤用,以养心气。处方:党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
    9月3日六诊:上方服2周,小指与无名指疼痛消失,所患产后病症已基本痊愈,唯脉仍现虚象,嘱常服人参养荣丸以善后。(《岳美中医案集》1978年版)
    按语:难产大出血后发生周身麻痹不遂,又见脉象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等血虚之象,故岳老以此断为血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取得良效,后以补气养血之品,以善其后。
    二、痿证(原发性脑萎缩)
    胡青山医案:某女患,45岁。四年来头痛,头晕,健忘,并日益加重。经全脑造影、脑电图、超声、脑脊液等项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脑萎缩。症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头昏健忘,气短便难,舌质淡红,脉弱,属中医痿证。用本方加减:黄芪150克,白芍50克,何首乌35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当归、鸡血藤、牛膝各20克。水煎服,日1剂。半年后基本痊愈,随访2年余,病情稳定。(《黑龙江中医药》1985;<1):20)
    按语:肌肉萎缩而见头晕气短,健忘,脉弱,气血虚候迭现,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牛膝等,以补益气血,通利血脉获愈。
    三、中风后遗症
    钟耀奎医案:陈某,62岁,广州江门。1947年由美返国后,迷信风水,每日与地理师访寻龙穴,连续数月。某日,寻穴方定,突然中风倒地,抬返家,延医诊治。醒后,口眼向右歪斜,右半身瘫痪,不知痛觉。舌微强,言语不能流利,病约50余日,数易医,未效。
    初诊:六脉微细,便秘,两日一行,诊属气血俱虚,拟方大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750克,桂枝’750克,杭白芍750克,生姜750克,大枣100枚,虎胫骨300克,桑寄生300克。上药用水一大锅,煎取12碗,每小时服1碗。
    二诊:服后证如前,惟大便1次,较溏而已。再服原方,续服7日,右手稍有知觉,可微举,足仍如前,言语较清楚。续服至第10天,手足均能举动,但乏力,未能走动。余认为病已去其半,药力亦宜酌减,因此照第一日之剂量减半,再服10天。
    三诊:余诊后第20天,症状大有好转,可步出中庭走动,家人大为欣喜,但口眼仍微歪斜,说话不十分清楚。改与干金附子散。炮附子90克,桂枝尖90克,细辛15克,防风24克,生晒党参90克,干姜30克。服3剂。
    四诊:口眼较正,说话已清楚流利,惟足部乏力,手可举至与肩’平。改与真武汤加味。炮附子60克,杭白芍90克,云茯苓90克,生白术60克,生姜90克,虎胫骨90克,桑寄生90克,桂枝90克。服10剂。
    五诊:病者能行前来门诊。此后以黄芪建币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真武汤等三方每日轮服。服20天,各证均如常人,惟口眼微向右歪,不能复原,停药。
    按语:本案重用黄芪至750克,桂、芍、生姜亦均用750克,大枣用到百枚,胆略之大,为常人所不及。钟氏自注曰:病者对我信仰甚笃,故余能投此重剂,病者亦敢服,否则,难取速效也。
    四、无脉症
    李宜方医案:田某,男,42岁。1988年2月6日就诊。右手麻木、发冷、脉测不得一年余。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并背部紧缩疼痛,遇阴雨天加剧。半年前曾在省级医院诊为大动脉炎。血压左臂20/13kPa,右臂血压没有显示。舌质淡红,苔薄白,右脉不得。中医诊为脉痹,辨证属营卫不和,气虚血瘀,脉道痹阻。治以调和营卫、补气温阳行痹。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g,芍药12g,桂枝9g,红花10g,川芎10g,生姜3片,大枣6枚。水煎服,日1剂。
    服药6剂后,自觉右手麻木减轻,脉搏微弱可取,背部紧缩疼痛亦明显好转。药已中的,守方加当归20g、丹参20g,以增强活血之力,再进12剂。药毕自述右手麻木、背部紧缩疼痛等症均消失,切诊右手脉有力可取。至此,服药不足20剂而症获痊愈。(山东中医杂志1993;(3>:33)
    按语:(原按):西医学认为,无脉症多发于大动脉或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而多见,发病以青年为多。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肢易疲劳、麻木或发凉,病侧血压测不出或极低。治疗本病,西医以激素为主,效果多不理想。无脉症属中医“脉痹”范畴,病机虽与气血相关,但症结在营卫不和,而此营卫不和的本质又为营卫不足。《素问·逆调论》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营血不足则不能充盈脉络,卫气虚弱则无力通达四末,故出现肌肤、血脉之“不仁”、“不用”病状。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本病对证之方,果获良效。
    五、肩痛(肩周炎)
    张民钦医案:金某,男,48岁,1993年1月6日因车祸右肩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两月后右肩关节疼痛,右上肢不能抬举,X线示:右肩关节及诸骨质未见异常。诊断为他伤性右肩关节炎。处方:黄芪30g,白芍12g,桂枝12g,生姜10g,大枣5枚,鸡血藤12g,秦艽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服。服药10剂后,右肩关节内旋及外旋外展功能恢复,疼痛较前减轻。守法治疗2周而愈。随访1年,右肩关节功能正常。(国医论坛1995;<3):11)
    按语:(原按):创伤性肩周炎临床较少见,但素体虚弱,复加肩部或上肢外伤史者容易诱发。《素问·痹论》曰:“营气虚,则不仁。”
人至中年,素体“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邪遂凝于血脉,再加外伤,而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方中黄芪益气,桂枝、芍药通阳行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鸡血藤、秦艽通络止痛,共奏益气温阳除痹之功,用治创伤性肩周炎可谓方证相符,故收效颇佳。
    六、低热
    刘殿青医案:朱某某,女,35岁,教师。1982年10月5日初诊。低热二年余,体温常在37.5lC左右,偶尔达38℃。伴有怯风怕冷,自汗津津,声低气短,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证。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而胖,脉细缓无力。证属气虚身热。拟取甘温除热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焦白术10克,炙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5枚。服上方12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改用补中益气丸调服半月以善其后,随访至今未发。(江苏中医杂志1984;<1):37)
    按语:“甘温除热”大法,肇始于《内经》,自张仲景起,代有发挥,至金代东垣氏,其理论已臻成熟。所使用方剂,概为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升阳益胃汤之属。本案中气虚弱兼有营卫不调之候,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加白术、炙甘草者,以增培补中气之功。
    七、盗汗
    刘殿青医案:张某某,男,36岁。1982年6月5日初诊。患者夜间盗汗二年余。近因工作繁劳,盗汗加重,每夜汗湿衬衣,伴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肢倦无力,纳谷减少,面黄神疲,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浮缓少力。此乃劳倦伤气,卫阳不固,营失内守之故。拟益气温阳,敛营固卫,少佐敛汗之法,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30克,桂枝lO克,白芍10克,炒党参15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30克,生姜3克,大枣5枚。上方服8剂后,盗汗止,食纳增加,精神好转。继用黄芪30克,大枣5枚,煎汤代茶饮,巩固一周,随访至今未发。(江苏中医杂志1984;<1):37)
    按语:自古之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然于临床,并非绝对。张景岳指出:“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胜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本案盗汗见头昏目眩,气短乏力,舌淡脉缓,显为阳气虚弱之证,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党参、煅龙牡以温阳益气,调和营卫,固表上汗,方证相对,是获佳效。
    八、汗出偏沮
    高濯风医案:赵某,女,29岁。1982年9月3日初诊。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每至子夜左半身汗出如洗,汗后自觉虚弱之至,伴心悸气短、少寐多梦、月事衍期、量少色淡。高老予调和营卫、补虚敛汗。药用:黄芪15克,桂枝、白芍各9克,白术15克,防风3克,生龙骨、生牡蛎、生地、百合各30克,炙甘草6克。连服9剂,汗止而寐安,心悸气短消失,月事如期来潮,色转红而量亦增。继服3剂,固其后效。(辽宁中医杂志1987;(1l>:25)
    按语:“偏沮”一证,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其云:“有伤于筋,纵,其若不荣,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本案因汗出而致虚,气不足则心悸气短,血不足则心神失养而少寐多梦,汗泄过多则阴血亏损,故月事衍期,量少色淡。高老谓血汗同源,汗止则血充,血充则经自荣,故不调其经,而治在调和营卫,补虚敛汗。因汗泄过多,遂于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加生地、百合,以助阴液生复。辨证准而遣药精,故收效甚捷。
    九、癫痫(Jackson发作)
    钟强医案:李某某,女,45岁,1994年10月5日诊。以左侧颜面及上肢阵发性抽搐3月求治。左眼及口角阵发牵扯,继之左上肢阵挛抽搐,为时几秒至数十秒,且感左上肢酸麻无力,数分钟后复如常人,每日数次发作,甚为其恼。脑电图示:右额顶叶有少许棘尖波发放,中度异常脑电图。诊为“Jackson氏癫痫”。患者舌苔薄白,舌质有少许瘀点,脉来细缓。此营卫虚弱,气血不畅,濡润无权,故作动风。当调和营卫,通阳活血。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20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大枣10克,生姜5片,酸枣仁15克。10剂服后,迄今未发。(四川中医1996;(5):33)
    按语:四诊合参,一派营卫不足之象,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之。以其抽搐,血不养筋也,责之于肝,故加酸枣仁以养肝血。
    十、失眠(神经衰弱)
    郭正杰医案:肖某,男,30岁。1985年5月3日诊。头顶至脑后麻木伴疼痛半年,近一月加剧,且增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经某市人民医院作脑电图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为“神经衰弱”,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脑乐静等药,症无缓解,且头痛愈甚。诊见:形体稍胖,四肢不温,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涩。证系阳气不足,复感风寒,浊邪上逆,痹阻清阳,营阴郁滞。治拟温阳散寒,通痹止痛之法。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克,酒白芍20克,桂枝、藁本、羌活、远志、生姜各10克,大枣7枚。服5剂后,诸症减轻,守原方继进10剂而愈,随访二年,未复发。(四川中医1989;<6):32)
    按语:头顶为诸阳之会,风寒入侵,寒凝巅顶,阳气痹阻,失之温养,故头部麻木而痛,四肢不温,阳气不行,则营阴郁滞,心失所养,故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藁本、羌活,远志温阳散寒,通痹止痛,和营活络,藁本善治巅顶头痛,尤能引诸
药达病所,羌活长于治后脑痛,远志宁神益智。诸药相伍,标本同治,是以诸症得平。

十一、心悸
    于素勤医案:刘某,男,52岁,1990年2月初诊。患者素体虚弱,3个月前因受凉感冒而纳呆乏力,动则汗出,经治疗月余,仍胸闷乏力,心悸气短,饮食不香。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频发早搏。曾服西药治疗近2个月,效果不佳,故延余诊治。刻诊: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动则加剧,舌体胖质淡红、苔薄白,脉弱而结代。证属心气不足、心血亏虚。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白芍、炙甘草各15克,桂枝10克,柏子仁、麦冬各12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13 1剂,分2次服。
    服药5剂后,心悸气短大减,脉结代减少,唯仍易汗出,原方黄芪加至30克,再进5剂,脉律规整,已无结代,食纳尚少,原方加砂仁6克,服5剂而病愈,随访1年未再发。(新中医1992;(3>:47)
    按语:(原按)本案素体较弱,又因感冒后失于调养而导致心血亏虚,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心脉受阻,故而心悸气短,出现脉结代。方用黄芪补中益气,麦冬、白芍补血养阴,柏子仁养心安神,桂枝、生姜温通心阳而通利血脉,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脾。药证合拍,使气血充足,血脉流畅,心神得养,故心悸自愈。
    十二、咳喘(迁延性肺炎)  
  
    赵克安医案:刘某,女,4岁,1989年4月6 El因发热、咳嗽、喘息,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收住院。先后给予西药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v,中药麻杏石甘汤、凉膈散、沙参麦冬汤等治疗,达1月之久,仍低烧不退,肺部中、小湿罗音不消。5月9日会诊,症见面色觥白,气短神倦,虚烦不宁,动则气喘,时自汗,喉间痰鸣,舌质淡,苔薄白,指纹青而淡达气关,脉细无力。双肺可闻及中、小湿罗音,以右肺为重。近2周体温波动在37.5~38c,热型不规则。辨证为肺气虚弱,营卫不调,心阳不振,正虚邪恋。予黄芪桂枝五物加味:黄芪9克,白芍6克,桂枝3、克,大枣3枚,干姜3克,附片4克。1剂,水煎,频频饮之。
    次日烦减神安,精神渐振。再予3剂,体温降至37‘C以下,纳增神振,左肺湿罗音已消失,右肺明显减少,然仍自汗,指纹淡紫,脉细弱。此阳气渐复,营卫未和,气血未畅,阴不敛阳。原方去姜、附,加煅龙牡各6克,五味子4.5克,3剂。药后肺部罗音消失,易方香砂六君子汤以善其后。5月19日痊愈出院。(山西中医1994;<6):29)
    按语:(原按)风温犯肺,辛凉宣透;热结阳明,苦寒通腑,法非不善。本病人乃寒凉过剂,治上犯中,损正伤阳,正虚邪恋之变证。“阳不足者温之以气”,故投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补虚和营,甘温除热;伍附片配干姜共奏温通心阳之功。阳通血运则肺脉无阻,肺气方有宣降之力。药切病机,3剂阳复症减;续剂去附片、干姜加龙牡、五味子以育阴敛阳;阴平阳秘,诸证悉平。可见“炎症”并非都是热证,亦非尽为实证。
    十三、鼻鼽(慢性鼻炎)
    黄发盛医案。李某,女,51岁。证见鼻塞流涕,时发时止,尤以秋冬为甚,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西医诊为慢性鼻炎。盖肺主气,外合皮毛,鼻为肺之窍,卫表不固,风邪因袭,鼻窍为之不利。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以治本,佐以苍耳子、辛荑花、白芷宣通鼻窍以治标,标本并治,数剂后,证见明显好转。(福建中医药1982;<4):60)
    按语:肺主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气不足,外而侵之,从皮毛内合于肺,上千于鼻窍,而见鼻塞流涕时作时止。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肺固表,调和营卫,并佐以宣通鼻窍之品而获愈。由此益知本方补肺气之功。   
    十四、胃脘痛(胃窦炎)
    医案:患者,女,42岁,工人。胃脘时感隐痛,逢劳遇寒尤甚,已五年许,钡餐透视诊为“胃窦炎”。曾屡服大剂辛热理气之品,渐致腹胀纳呆,大便时溏,周身乏力,舌淡润,脉沉弦迟。方用炙黄芪25克,桂枝12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5片,干姜6片,大枣6枚。服药后,胃痛顿解。酌去干姜,加腹皮与茯苓交替使用,予以健脾,因病陈久,宜缓缓图治。继服20余剂,诸证渐愈。(天津中医1989;(3):18)
    按语:综观脉证,四肢欠温,显为胃阳虚惫,化源不足所致。昔虽屡服辛热理气之品,初可温中祛邪,久则反耗其正。故改投黄芪桂枝五物汤,以健脾益气,温经通阳,缓急止痛,而能获效。
    十五、泄泻(慢性肠炎)
    赵克安医案:翟某,女,10岁,1989年10月6日初诊。腹痛、腹泻,时轻时重3年余,曾服多种抗生素和中药参苓白术散,四神丸等不愈。感寒即发,饮凉即重。近1月来加重,脘腹隐痛,肠鸣泄泻,日3~5次不等,便稀色黄,完谷不化。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动则自汗。舌质淡,苔白滑,脉弱无力。证属气虚卫弱,中土虚寒,脾失健运。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2克,桂枝3克,白芍6克,炮姜3克,苍术6克,白术6克,罂粟壳3克,大枣3枚。3剂。
    10月9日二诊:腹痛止,大便日1~2次,黄色软便,纳食增加,舌苔薄白,脉缓较前有力,仍自汗。中寒得温,卫阳尚弱。前方黄芪加至15克,3剂。
    10·月12日三诊:汗止神和,大便日1次,脉缓有力,食纳正常,上方改为3日1剂,巩固疗效。进10剂后自行停药。半年后随访未复发。(山西中医1994;(6>:30)
    按语:张景岳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生血,以行营卫。”本例病人腹泻反复发作达3年余,脾虚失运,化源不足,中土虚寒,气虚卫弱。参苓自术散虽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但无温中祛寒之功;四神丸有温胃暖脾止泻之效,却无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之力;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中补土、益气和营,加苍术、白术、罂粟壳燥湿健脾,涩肠止泻,药证吻合,故收效甚捷。
    十六、臌胀(肝硬化腹水)
    岳泽民医案:杨某某,男,58岁,职工。1982年10月26日初诊。3年前患无黄疸型肝炎,经住院治愈。近月来肋痛腹胀,逐渐加甚。B超示:慢性肝病伴腹水。肝功能:锌浊度14,余无异常。肝肿大剑下4·5厘米,肋下2厘米,质中度,脾肿大3厘米,腹部有轻度移动性浊音。诊断为早期肝硬化伴腹水。经用西药保肝、利尿药治疗,始服小便略多、腹胀稍减,继用则无济于事,腹胀如故。素体形寒肢冷,神疲乏力,食后胀甚,下肢轻度浮肿,小便量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沉细。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马鞭草各30克,桂枝、党参、茯苓皮各15克,白_术、白芍各10克,甘草梢5克,生姜皮3克,大枣10枚。
    以此方为基础治疗2个月,其间加味药物曾用过当归、山萸肉、菟丝子、仙茅、益母草,病情虽略有好转,但腹水未见大效。服至第3个月,小便突然增多,腹水H渐消退而获效。B超复查腹水消失,肝功能复查正常。后用鳖甲煎丸以巩固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87;(4):156)
    按语:本例肝病日久,累及脾肾,膀胱气化受损,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形成肝性腹水。其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故仅用渗泄之剂不效,是气不化也。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益气扶正,通阳化水,俾膀胱气化而小便自利,腹水自消。
    十七、水肿(慢性肾炎)
    朱志超医案:王某某,女,38岁。1985年10月7日诊。患者_月前右下肢生疮,经治愈后,渐觉面目及四肢浮肿,神疲,腰酸纳呆,面黄虚浮,身重体倦,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缓。尿检:红细胞(++),白细胞(+),蛋白(+),颗粒管型(+),西医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为风水相搏,表虚不固,肾亏于下,水溢肌肤。治宜祛风行水,益卫固表。方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30克,桂枝5克,赤芍、桑寄生各10克,白术、赤小豆各15克,生姜3克,大枣5枚。服药7剂后,浮肿、汗出恶风俱减,尿检蛋白少许。继服7剂,诸症消失,尿检正常。(四川中医1989;(3>:15)按语:肺脾肾三脏气血亏虚,风邪扰之,遂成风水。权衡病势,以正虚为主,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白术、桑寄生以补肺脾肾三脏之气,以治其本,使肺复通调水道,脾复运化之权,肾复主水之功,如此,水气自消。
   
    十八、淋证(慢性前列腺炎)
    谷励医案:赵某某,40岁。会阴部隐痛2年,平时尿频,尿后余沥不尽,大便时尿道常有粘液滴出,患者形瘦神疲,气弱懒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下肢轻度浮肿,脉沉迟无力,舌质淡,苔白润,前列腺检查质软,有触痛,前列腺液镜检卵磷脂小体(++),白细胞30个/高倍视野,红细胞5~6个/高倍视野。当属淋症无疑,治以益气温阳,化气利水之法。药用黄芪50克,桂枝15克,生地25克,泽泻15克,白芍20克,大枣10枚,瞿麦20克,云苓30克。服50剂,上述症状消失,前列腺液镜检均正常。(黑龙江中医药1988;<1>:49)
    按语:气虚不化,水液运行紊乱,病本在于气虚,可与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并加利水渗湿之品以治其标。
    十九、脱骨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闵捷医案:王某,女,53岁,农民,1981年5月25 la初诊。右侧下肢疼痛,小腿皮色苍白,肤冷,恶凉喜热,右侧足大趾内侧有明显压痛,局部未见红肿等热象,病已一月余,经治不愈。西医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苔白,脉沉迟而紧,证属阳气虚弱,脉络闭阻,气血瘀滞,治以补气活血,温经通络。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药物:黄芪15克,桂枝6克,白芍6克,丹参10克,川牛膝10克,苏木10克,生姜三片,大枣15克。服上药5剂后下肢疼痛已减,仍按原方共服药20剂后,诸症悉除。(云南中医杂志1985;(4>:37)
    按语:(原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本方适用于素体脾肾阳虚,复感寒湿之邪,寒凝络阻所致之证,如患肢因长期脉络阻塞不通,失于气血滋养,则见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紫黑,坏死者,应在本方中加桃仁、红花、全当归以养血活血化瘀方可奏效。若因复感湿热之邪,热盛毒聚而证见患肢红肿灼热溃烂者则不可使用本方。
    二十、臁疮(下肢慢性溃疡)
    程莉医案:殷某,女,49岁。1986年11月初诊。左下肢慢性溃疡反复发作2~3年,每遇阴雨天则瘙痒疼痛,并流稀脓水,常缠裹以纱布,曾多处求治,大都给予抗生素类药治疗,收效甚微。视其左小腿内踝上方溃疡面积约5cm×4cm,表面有稀脓水样,白色分泌物,周围皮肤呈晦暗色。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细缓。证属阳气失于宣通,气血失常,湿邪痹阻于下,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生黄芪30g,桂枝15g,白芍9g,生姜3片,大枣4枚(劈),土茯苓30g,当归20g,牛膝15g,公英18g,薏苡仁30g。水煎服,每日1剂,并配以三黄粉(黄连、黄芩、黄柏等份研细粉)撒敷溃疡面。服5剂后即显效,疼痛消失,渗出物减少,仍感瘙痒。上方又进10剂,疮面结痂而愈,至今未再复发。(山东中医杂志1991;(1):31)
  
    按语:(原按)臁疮为下肢慢性溃疡性疾病,临床多先以皮肤变色肿硬,搔痒为主症,一旦破脂流水则常缠绵难愈。此病例病程较长,精血耗伤,故方中用黄芪、桂枝、生姜益气通阳,且黄芪又有消肿排脓、生肌止痛之功,白芍、当归、大枣养血和血,土茯苓为阳明经药,有祛脾湿之功,湿去则筋脉柔,肌肉实。公英、薏苡仁排脓去浊,牛膝活血祛瘀,引药下行,以达到经脉流通,气血调和,瘀去新生之效。

忘机 (2009-4-28 16:27:06)
二十一、肌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赵克安医案:李某,男,8岁,1990年9月21日初诊。生后母逝,喂养失宜,3年前出现皮肤紫殿,牙龈出血,经某医院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营养不良性贫血。3年来病情时轻时重,紫癜时隐时现,间有便血。血小板数:70×10。/升,血红蛋白:78~100克/升。曾用激素及中药归脾汤、十全大补汤等治疗。近2个月来症状加重,症见面色浮黄,唇白无华,头发稀黄无泽,精神疲倦,心悸气短,动则出汗,畏寒怕冷,纳差,时有黑便,因用氟美松和强的松而致“满圆脸”、“水牛背”、背部多毛。肝右肋下1厘米,脾未触及,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色淡红,舌淡少苔,脉浮无力。血小板72×10。/升,血红蛋白98克/升,白细胞数5.5×10。/升,红细胞数21×10,z/升,大便潜血阳性。证属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气虚血亏,脾不统血。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20克,桂枝45克,白芍9克,姜炭13克,大枣6枚,人参6克,熟附片5克,当归6克,阿胶6克(烊化),生地榆12克。3剂。
    10月25日二诊:精神渐振,皮肤出血点减少,畏寒轻,自汗减少。前方再进3剂。
    10月28日三诊:皮肤出血点消失,唇色红润,舌质淡红并出现小量薄白苔,脉缓有力,血小板数87×10。/升,血红蛋白112克/升,大便隐血阴性。阳复阴和,脾运振兴,守法再调。处方:黄芪12克,桂枝3克,白芍6克,炮姜3克,生熟地(各)6克,大枣3枚,当归4.5克,阿胶6克,紫河车粉1.5克(冲服)。隔日1剂,调理40余剂。
    1991年1月3日复查:血小板数160×10V升,血红蛋白142克/升。白细胞数7.8×10。/升,追访2年健康如常。(山西中医1994。;<6):29)
    按语:《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该患儿喂养失宜,损伤脾胃,中土失运,气血生化乏源,脾虚血失所统,血不循经,故便血,皮肤出血。李东垣日:“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因投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阳、生血,加附片
以助温阳。配人参、当归、阿胶以益气养阴补血,并加生地榆、干姜炭以止血。3剂而阳复症减,6剂血止。三诊更加血肉有情之品大补精血,且守方久服,病终获愈。
    二十二、风隐疹(荨麻疹)
    陈国权医案:夏某,女,42岁,营业员,1993年4月7日初诊。诉荨麻疹反复发作年余。1992年10月旅游归来途中全身突起“风疹块”,痒甚,经西医用息斯敏等药抗过敏治疗,3日后即愈。但自此以后,遇天冷则发,或服上药而愈,或不药而愈。此发作已5天,双上肢及胸腹、背部满布风疹块,高出皮肤,呈粉红色或苍白色。周围皮色淡红,无明显灼热感,舌红,苔少而根薄黄,脉缓。此乃卫气不畅,寒邪袭表,兼湿热内生所致。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三妙丸加味:黄芪、桂枝、白芍、苍术、黄柏、川牛膝、防风、赤芍各10g,大枣12枚,生姜5片。日1剂,水煎服。第2剂服毕,诸症若失。为防复发,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物汤加味以善其后,半年后追访,未再复发。
    按语:气血虚弱,风侵湿留,郁结于皮肤,发为本案风隐疹。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血,调营卫,祛风邪,合三妙丸以清湿热,标本兼顾,是获良效。
    二十三、月经后期
    王金洲医案:李某,24,农民,1983年10月5日就诊。患者平素体质较弱,1981年早春产后两个月阴道出血淋漓不断,后经中药治疗而愈。半年前小儿断乳后月经来潮,但一直后错。或四五十天而至,或两个月方来。量少,质清,伴少腹凉而隐痛,腰酸痛,畏寒,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迟无力。自服当归片、七制香附丸不见好转,本次月经已过四十天仍未来潮。方拟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克,桂枝15克,白芍12克,生姜4片,大枣6枚。3剂。
    药服完后,怯寒大减,少腹发温发胀,此乃阳已温通,月经将至之象。遵上方加当归15克,熟地15克,3剂。服至2剂后,月经来潮,但仍量少,色淡。照上方续服5剂,怕冷、腰痛、腹痛等症消失,停药观察。月经于11月13日来潮,经色,经量基本正常。此后月经周期一直为28~32天,未再出现后期现象。(河南中医1987;(5>:43)
    按语:患者禀赋不足,素体阳虚,加之产后失血过多,更伤其阳,虚其阴血而致经行后期。故先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散寒,继加当归、熟地以养血活血。药后阳气通,冲任盈,故月经能依时而下。
    二十四、痛经
    金志春医案:李某,女,35岁,孕4产2,人流2次。患者自去年流产后,每逢经行及经后小腹疼痛,经量少、色暗,有时有小血块,伴有小腹轻度发凉,面色苍白无华,唇淡,舌质淡、舌边轻度紫暗,脉细无力。证为气血亏虚,冲任不足,胞宫失养兼瘀血阻滞胞络之痛经。治以调补气血,滋养冲任,兼以活血祛瘀,通畅胞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克,桂枝、赤芍、生姜、大枣、当归各10克。上方每次经净后连服5剂。平时注意调节饮食,加强营养,连续治疗3个周期,痛经消失。(陕西中医1991;(12):552)
    按语:(原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气血充盛则胞宫得养而无痛经之虞。若气血虚弱,冲任不足,胞宫失营而痛生;胞络以通为顺,不通则痛矣。患者平素多产,耗气损血,复为人流器械所伤,瘀血阻胞,气血虚衰与瘀滞相互影响,气虚则血脉运行无力加重血瘀,血瘀则阻遏阳气运行,如此则病情缠绵,经月不愈。因此,治疗必须养气血兼祛瘀滞。方中黄芪益气以生血,桂枝辛温入络,温运阳气,阳气健则血易行;赤芍、当归养血活血,补而不留滞,活而不伤正;姜枣调和脾胃以滋化源。诸药合用,可补养气血,调理冲任,温运阳气,兼以祛瘀生新,实乃治此证之良方也。
    二十五、白带
    张宽智医案:王某某,35岁,已婚,于1983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于1年前行人流术后,渐觉白带量增多,状如鸡子清,淋漓不断,伴腰痰小腹冷痛,夜尿频数,倦怠乏力。舌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治宜益肾健脾、固涩止带。处方:黄芪20克,杭白芍15克,桂枝、白术、生姜、芡实、制附子各12克,益智仁、补骨脂、杜仲各10克:大枣12枚。6剂后,白带量大减,效不更方。续服6剂,白带尽除,余症全消。后以金匮肾气丸调理,以巩固疗效。 (浙江中医杂志1990;(2):68)
    按语:本例因行人流术后,将息失宜,日久伤精耗血,导致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故白带量多,状如鸡子清。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白术益气升阳,健脾散寒;更配以制附子、益智仁、补骨脂、杜仲、芡实温肾阳,暖下焦,固肾涩带。诸药合用,肾固脾健,阴寒自散,带下之症自已。
    二十六、妊娠恶阻
    王金洲医案j韦某,21岁,农民,1982年3月5日就诊。患者十多天前自觉恶心,不思饮食,未予注意。渐至食入即吐,不能进食。近两日气短,神疲,四肢无力.动则汗出;末次月经1月10日来潮,舌淡,苔薄白,脉缓滑无力,乳胶试验结果亦为阳性。证属恶阻无疑。方用: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生姜6片,大枣5枚,白术10克,砂仁10克。两剂后汗出已止,气短等症亦减,恶心呕吐稍见好转,于上方中再加半夏10克,服3剂后,恶心呕吐止,饮食增加,精神转佳,后用香砂养胃丸调理而愈。(河南中医1987;(5>:43)
    按语:此证因患者脾胃虚弱,孕后经血不泻,冲脉之气上逆犯胃所致。汤中黄芪甘温入脾,能补中气,健脾胃;桂枝降冲逆之气;白芍柔肝益脾;生姜、大枣补脾和胃止呕。宜以砂仁、半夏、白术更增强其健脾和胃止呕之效。脾健胃强,胃气得降,恶心呕吐等证自除。
    二十七、转胞
    王金洲医案:刘某,40岁,农民,1979年11月14日就诊。患者妊娠七个月。自述20多天前似有尿不尽之感,症状逐日加重,近几日来频频入厕,但所溺甚少,伴少腹胀痛,疲乏无力,头晕眼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滑。处方:黄芪60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升麻6克,通草10克,生姜4片,大枣6枚。2剂后小便增多,少腹胀痛减。继服3剂,小便得通,伴随症状也随之消失。(河南中医1987;<5):43)
    按语:转胞一证,多发生在妊娠后期,平素气虚、肾虚之人,此时胎体渐大,举系无力,胎儿压迫膀胱,水道不通,溺不得出。黄芪桂枝五物汤适用于转胞属气虚者。方中黄芪益气升阳,桂枝温阳利水,大枣助黄芪以益气;生姜资桂枝以温通,白芍敛阴,更加升麻、通草二味以助其升举行水导溺之功。故服之溲利而症除。
    二十八、产后自汗
    王金洲医案:鲁某,32岁,职工,1979年4月10日就诊。患者于去年十二月份产一子,因是臀位,产程较长,出血较多。此后便觉比以前爱出汗,平时不动即觉汗出溱溱,稍有活动便汗出湿衣,多次服用西药及煎服浮小麦不效,近来头晕目眩,疲乏无力,望诊:面色觥白,舌淡,诊其脉虚数无力。处方:黄芪20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3片,大枣6枚,当归12克,煅龙牡各20克。服3剂后汗出大减。但仍于活动时出汗,头晕,身懒。照上方黄芪加至30克,当归加至18克,继服3剂后,自汗等症状均愈。 (河南中医1987;(5>:43)
    按语:由于患者产时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耗,营阴内弱,表卫不固而自汗不止。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桂芍姜枣调和营卫。加用当归养血,龙牡收涩敛汗。药中肯綮,故能如鼓应桴,数月沉疾,旬日而愈。   
    二十九、产后痉证
    金志春医案:刘某,女,22岁,农民。素有月经过多史,自然流产1次,患者于2月13日住院分娩,产程顺利,出血稍多。产后第2d突然出现四肢抽搐,西医给予镇静、解痉及液体疗法,但均只暂时缓解,药力过后,病情如故。治疗两日毫无改善,遂求中医诊治。患者诉产后第2d起自觉恶寒,汗出,头晕,次日出现低烧(38.5℃以下),口渴,小腹轻度疼痛,恶露量少、色淡。诊见:面色苍白,唇淡无华,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无力而见浮象。诊为产后痉证,证属气血亏虚,外感风邪,营卫失调,筋脉失养。治以补养气血、濡润筋脉,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克,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各10克。水煎服。1剂之后,诸证明显减轻,次日再进1剂而抽搐止。余仅长年气血亏虚之证。再拟他方治之。(陕西中医1991;<12):552)
    按语:(原按)本例患者素有经多之证,复因自然流产,重伤其血,气血本虚,今又逢产子,再耗气损血,气血更虚,加之产时不慎,正气方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失调、筋脉失养,故病作焉。因此,治疗重在补气养血,滋养筋脉,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安内攘外。方中黄芪益气以强卫,补中以生血;桂枝辛温发散,解肌祛风;芍药酸甘,益阴敛营,生津润筋;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表;大枣甘平,即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合用,升腾脾胃之气而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具有补气生血,生津舒筋,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功。方证相符,故药之则筋脉得养,抽搐乃息,营卫调和,外证悉平。
    三十、产后腰腿痛
    闵捷医案:圣某,女,29岁,工人,1982年5月11日初诊。剖腹产后4月余,腰腿疼痛,头昏神疲,自汗肢麻,奶水不多,饮食尚可,二便正常。尿检:(一),舌淡苔白脉微而紧,证属产后气血虚衰,风寒痹阻脉络。治以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重用黄芪。药物:黄芪30克,桂枝6克,白芍6克,怀牛膝10克,全当归10克,生姜3片,大枣15克。服上药5剂后腰腿痛减,自汗已止,服药10剂后腰腿痛除,继以八珍汤加减调治而愈。(云南中医杂志1985;(4>:36~37)
    按语:(原按)产后腰腿痛,多数患者由于产后气血虚弱,营卫俱虚,卫阳不固,腠理空疏,风寒之邪乘虚而侵。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卫为主药,辅以桂枝温经、通阳,佐以芍药养血和营,怀牛膝壮腰,姜枣同用调和营卫,合而为剂,可使气行血畅,则痹痛自除,故使用该方治疗产后气血虚衰,风寒痹阻之腰腿痛能获良效。
    三十一、产后癃闭(尿潴留)
    张雯医案:秦某,女,24岁,1992年6月14日诊。足月顺产后已12小时,小便欲解而不下,伴小腹部胀痛,面色少华,腰酸乏力,纳谷不香,大便未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以手扪之下腹部,膀胱充盈较甚。证属脾虚气弱,中气不足,膀胱气化失司。方药:生黄芪30克,川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白茯苓20克,木通5克,生姜3片,大枣10枚。取上方1剂,煎汤约150毫升内服。服药后3小时小便自解,小腹胀痛亦除,继服2剂以巩固疗效。(山西中医1994;(3>:33)
    按语:《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本例患者小便欲解而不下,小腹胀痛等证,是由于产后脾气亏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膀胱气化失司,开阖无权所致。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茯苓、木通煎汤内服,以益气健脾,通阳化气行水,使脾虚得补,中气能升,浊阴能降,膀胱气化功能正常,故小便自解。

  • 黄芪桂枝五物汤
  • 天甲黄芪桂枝汤治肩周炎效佳
  •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桂枝龙牡汤案
  • 桂枝汤的药物-大枣
  • 重用黄芪的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