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她的传奇情仇糟蹋:文化改革与发展的山西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5:58:21

太原新闻网 2012-02-17 05:50  来源:太原新闻网 新太原论坛 山西旅游 立仁整形

               
            令人期待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隆重开幕。中央领导和全国各兄弟省市领导及业内人士欣然莅晋,龙年新春欢聚龙城共商大计,是对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检视和鞭策,是对全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引领和推动。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2011年10月18日,一个铭刻历史的日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史都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2011年12月28日,为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
            “三加快、一加强”的重要指示,山西省委、省政府专题召开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出台了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统筹开发地下地上两种资源,做好煤炭与文化两篇文章,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挖地下资源一样挖掘文化资源。
               
            无疑,文化建设已经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文化改革发展驶入一个新的航程,文化强省建设面临难得机遇,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已经到来。
                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山西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长期以来,山西在为共和国发展提供重要能源支撑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产业支柱、财政支撑、城镇体系、贸易结构、文化生态,无一例外地浸透着煤炭的基因,充盈着资源经济的色彩。一顶沉重的“黑”帽子压得山西无法喘气。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煤炭市场的起伏动荡,山西经济三起三落,“因煤而兴,因煤而衰”的命运轮回始终摆脱不掉。经济运行之脆弱,不得不让人警醒。
               
            因此,对山西来说,落实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转型,革故鼎新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接替性产业。而山西转型离不开文化,因为文化是山西除煤炭之外的另一大优势资源。
                我们知道,山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
            “博物馆”“戏曲的摇篮”“民歌的海洋”“民俗文化之乡”……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山西人民,创造了博大精深、特色鲜明、光耀千秋的灿烂文化,为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淳朴善良的山西人民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进取,特别能奉献:在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锻造了“太行精神”;在建设年代,成长了“大寨精神”;在改革开放年代,培育了“右玉精神”。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
               
            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山西优秀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传承和弘扬山西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形成的“山西精神”,对我们发挥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2010年7月29日,一个对山西发展具有转折意义的日子。履新不久的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这次会上他明确指出,文化建设要成为山西发展的“一翼、一轮”,把文化放在了与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制定了改革发展的“五大战略”以及改革与发展、事业与产业、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盘棋方针,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文化的改革与发展。
               
            同时,省长王君在对全省宣传文化系统进行了整整三天的大调研后,响亮地提出要像挖煤一样挖文化,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求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新型业态等方面取得“五个新进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改革与发展大戏在全省上演。
                改革创新的有效实践
                如何变文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以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改革创新才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动力之源。文化的改革创新也不例外,首先必须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
               
“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六大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
                改革创新既是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又符合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现实要求。
                2009年,随着文化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遵循中央确定的
            “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对照兄弟省市的进度、省内群众的需求以及文化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刚刚上任的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和副省长张平共同立下“军令状”。
               
            时间紧,任务重,惟有背水一战,奋力追赶。袁纯清书记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王君省长亲自担任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组长,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大力度支持改革。
               
            同时,省委宣传部在密集走访调研、广泛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山西实际全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在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领导决策、政策保障、舆论造势、督导检查“四轮驱动”的基本做法。其间,大家始终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方法,始终坚持以维护广大文化工作者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始终坚持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支持不支持为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断探索完善推进改革的有效途径,并呈现出“以一带三”“两步并作一步走”等特点,从而保证了文化体制改革在全省快速、稳步、健康、不断地深入推进。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后来居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连续两年被评为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哪里有改革创新,哪里就有繁荣发展的局面。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山西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287.3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占GDP比重3.12%,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380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占GDP比重3.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和山西省GDP增速;488家文化单位全部完成改革任务,1.5万余“事业人”变身“企业人”;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十一五”建设目标全部完成;出版传媒、广电网络、演艺、日报传媒、广电传媒、影视等省属六大文化企业集团驶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快车道,2011年收入突破70亿元,实现了翻番;山西问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运城萨瓦莱斯制版有限公司、山西宇达集团等民营文化企业迅速崛起,正在成为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大型说唱剧《解放》在全国巡演近300场,进入国家精品工程,电视剧《红军东征》《情归陶然亭》列入国家广电总局建党90周年重点献礼片,话剧《立春》、舞剧《粉墨春秋》等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文化精品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一批打着“山西出品”标签的文化艺术产品走出了国门。
               
            与此同时,全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仅2009、2010两年就投入1700亿元,其中政府投入270亿元。5大国家级和1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正在形成,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和十大文化产品建设提速。
                文化强省的建设路径
                建设新山西与建设文化强省具有高度的关联性、相容性、一致性。
                “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是“十二五”期间全省上下奋斗的宏伟目标。向着这一个大目标,山西确立了到
            “十二五”末山西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6%的分项目标。
               
            目标宏伟,任务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时代脉搏,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着力破解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为。
                为此,省委书记袁纯清提出了文化改革发展的“五大战略”,从而在战略高度明确了文化强省的建设路径。
               
            大作品展现。对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研究与梳理,挖掘提炼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符号,精心策划一批具有“山西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准”,影响大、叫得响、水平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大作、大片、大戏,凝聚山西精神,展示山西魅力,提升山西影响,优化山西形象。
               
            大集团运作。加大整合与重组力度,塑造合格市场主体。加快成立山西省体育产业集团、旅游产业集团、文博产业集团、工艺美术产业集团,加上已有的六大集团尽快形成以十大文化产业集团为支撑的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到“十二五”末,涌现出几个超百亿元的文化领军企业、一批超二十亿元的文化骨干企业、众多超亿元的文化企业,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大景点支撑。继续依托山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提升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三大世遗的水准,培育“一河一山一圣人”三大品牌,开发晋阳古城、曲村天马、广武汉墓为代表的三大遗址,集全省之力建设基础设施,拉开景区框架,提高服务水平,形成众星拱月的发展态势。在建设好以上九大文化旅游景区的同时,大力开发山西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带动山西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
               
            大服务引领。积极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和文化资源的对接。广泛引进文化产业人才,促进山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实现
            “一小时通达”城市圈格局的同时,完善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信息、金融等设施。
               
            大会展集聚。在继续办好已经具有较大影响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云冈文化艺术节、五台山国际旅游文化节、黄河壶口文化旅游节、太行山红色文化艺术节等十大节庆活动的同时,办好中国(太原)能源博览会、中国(太原)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太原)特色农产品博览会等,同时筹办中国(太原)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等新的会展活动。面向市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重大会展、重大节庆、重大活动的带动作用,吸引人才、技术、信息、资本进入山西。
               
            文化强省具有整体性,各地区、各行业要平衡推进。为此,省委宣传部提出了“一策一业一品一节一剧”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五个一工程”建设。即各市县均相应制定出台本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抓好一个带动性强、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产业项目;推出一个有地域特色和优势、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品;打造集文化、旅游、商贸为一体,能提升当地形象和影响力的节庆会展活动;拿出一台群众喜爱、叫好又叫座的文艺剧目。通过“五个一工程”建设,调动全省上下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整合相关资源,培育文化品牌,增强区域竞争力,努力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百花竞放”的全方位文化发展新格局。目前,全省共提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123个,文化产品96个。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让我们乘着这次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的东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责任,以饱满的热情拥抱文化的春天,以振奋的精神建设文化强省!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