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t ui:上帝與安拉的不了情仇——全球穆斯林與基督敎之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6:09:27
上帝與安拉的不了情仇——全球穆斯林與基督敎之戰 作者:本報柯亞綜合編譯  时间:2012-02-13 12:28:23  来源: 侨报周末       一個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一個是至臻至善的安拉。當兩種互不相讓的異質文明相遭遇時,必然是衝突多於吸納。
    一千多年來,伊斯蘭敎與基督敎兩大文明之間的衝突一直有增無減。甚至有人擔憂:兩大宗敎的衝突恐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其實,在宗敎的信徒中,容忍是一種難得的美德。世上一切宗敎差不多都是如此。
    林語堂在《信仰之旅》中寫道:每個人信仰上帝都有自己的方式。神讓我們用心靈和誠實來崇拜它。神說如果你們記得我的戒命,你們就要彼此相愛。
    大同世界是人們對於未來世界的美好理想。相信如果能夠彼此相愛,人類終究大同。

    本周《新聞周刋》呼籲兩敎彼此容忍,實現和平相處。


一、文明的衝突

    已故哈佛大學政治學敎授亨廷頓于上世紀90年代因提出“文明的衝突”觀點而聞名世界。他認為,未來世界的國際衝突的根源將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識形態的和經濟的,全球政治的主要衝突將在不同文明的國家和集團之間進行,文明的衝突將主宰全球的政治生活。文明間的斷裂帶將成為未來的主要戰線。亨廷頓也下意識地把伊斯蘭文明鎖定為未來西方世界的主要競爭對手。
  亨廷頓的這一觀點引起國際學術界普遍關注和爭論,特別是在“9·11”恐怖襲擊發生後。
    “9·11”之後,原本對穆斯林沒有興趣的人也開始瞭解伊斯蘭敎。人們開始硏究古蘭經、穆斯林,但是,這一切都無法阻止美國人對穆斯林的敵視,特別是一些極端的基督徒。
    在西方媒體的報道中,伊斯蘭敎一直被描述為一種負面形象。在很多人眼中,伊斯蘭原敎旨主義就等同於伊斯蘭極端主義,伊斯蘭極端主義就等同於恐怖主義。這種文化上的敵視,反映了歷史上西方對伊斯蘭根深蒂固的敵對觀念。
    歐洲原本是基督敎的天下。對他們來說,信奉眞主的穆斯林是異類。而新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穆斯林闖入他們的國家,這使他們失去了安全感,讓他們恐慌。
    早在2004年,法國就禁止穆斯林婦女在公共場合佩戴面紗面罩。瑞士則不準修建清眞寺的宣禮塔。各國警察對穆斯林社區嚴加防範,毫不客氣。
    文化衝突開始演變為社會動亂。去年7月22日,挪威一名32歲男子在奧斯陸市中心實施了恐怖爆炸,隨後又在于特島對挪威工黨靑年營進行了攻擊。兩起事件共造成77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兇手宣稱製造這起槍擊案是為了吸引注意。這位仇視伊斯蘭敎的右翼極端主義分子並沒有懺悔之意。他堅持自己無罪,因爲他認爲自己的出發點是爲了拯救挪威和歐洲脫離伊斯蘭敎,以及懲罰鼓吹多元文化主義的政客。
    2010年10月至12月間,紐約市警察局在布碌侖反恐訓練休息期間,一名警官向受訓人員播放一部有關伊斯蘭敎極端主義的名爲《第三次聖戰》的紀録片。這名警察已被懲戒,紐約市長彭博也對警察此舉提出批評。
    這一行爲觸怒了一些伊斯蘭組織。穆斯林組織認爲這部紀録片有反穆斯林之嫌,且歪曲了穆斯林的宗敎信仰。因警察局長凱利在紀録片中出現,穆斯林組織要求其下台。
    1月25日,紐約市警察局長凱利發表聲明,對警察局未經許可播放該部有爭議的影片,向穆斯林社會致歉,並對參與該片拍攝表示後悔。
    穆斯林社會對警察局長的道歉和懺悔並不買賬,堅持要求警察局長及副局長下台。        
  從某種意義上說,伊斯蘭和西方世界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一種互相妖魔化的不良傾向。  
    其實,從宗敎起源上說,伊斯蘭敎與基督敎是同樣的源頭,《古蘭經》裡有很多內容是借用《聖經·舊約》的。最主要的是,兩者都是一神敎,都主張世界只有唯一的神,基督敎稱之為上帝,伊斯蘭敎以安拉來代稱它。一個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一個是至臻至善的安拉。兩者相遇,互不相讓,當然要拼個你死我活,衝突在所難免。
    基督敎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兩者衝突了千年之久。因積怨已久已深,普遍認為化解他們的衝突是很難的。

     “很明顯,他們想在穆斯林與基督敎之間的斷裂帶挑起爭端。”
      ——2011年聖誕節期間,非洲多數人口密集的國家發生系列爆炸案,麻省大學波士頓校區尼日利亞問題專家DARREN KEW就此發表看法。  www.time.com

二、反基督敎恐懼症

    說到穆斯林,一般人總認為他們在西方社會受到迫害排擠,此外還會聯想到他們是去年“阿拉伯之春”運動中的反暴政鬥士。
    但一種完全不同的戰爭正在進行着,並導致成千上萬人付出生命代價。伊斯蘭世界屠殺基督徒正在成爲一種新型的種族滅絕行爲,應該引起全球的警惕。
  近年來穆斯林國家頻繁迫害基督徒,這種現象從西非、中東蔓延至南亞以及大洋洲。他們焚燒敎堂、關押敎友、屠殺基督敎徒、強迫基督徒放棄信仰。
  毫無疑問,媒體對於這一問題保持沈默有幾個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擔心會挑起更多的暴力。另一個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受到諸如“伊斯蘭合作組織”之類的遊説團體的影響。過去十年來,這類團體成功地說服西方領導人和媒體記者,認爲每一個反穆斯林的歧視都是“反伊斯蘭恐懼癥”(Islamophobia)的表現。
  但是,根據近期發生的事件和趨勢來看,仇視伊斯蘭敎的規模和嚴重性不及目前在全球穆斯林世界發生的“反基督敎恐懼症”(Christophobia)。現在絶對不可以再對這種行爲姑息縱容了。否則,基督敎以及所有宗敎少數派的命運在伊斯蘭世界危在旦夕。
三、全球性反基督敎浪潮

    据報道,這些國家里的基督敎徒整日生活在恐懼中。尼日利亞是穆斯林佔多數的國家,該國的基督敎徒佔人口的40%,很多基督敎徒遭受各種形式的迫害。
    多年來,尼日利亞的穆斯林和基督徒一直處于內戰的邊緣。基本上都是伊斯蘭激進分子挑起爭端。
    2002年成立的“博科聖地”(Boko Haram)是一個穆斯林極端分子組織,其組織名稱的意思是“西方敎育有罪”,其宗旨是在尼日利亞建立伊斯蘭律法(Sharia)。為此,它已表示,要趕盡殺絶該國的基督徒。
  僅今年1月,博科聖地就造成54人死亡。2011年其成員殺死510人,在北部10省焚燒或摧毀了350多個敎堂。他們的攻擊目標爲基督敎神職人員、政治家、學生、警察、士兵,以及譴責他們行爲的穆斯林神職人員。
   蘇丹: 蘇丹是非洲最大的國家,達爾富爾地區位于蘇丹西部,其中信奉伊斯蘭敎的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北部,信奉傳統宗敎及基督敎的土著黑人則住在南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着人口膨脹、放牧過度,達爾富爾的荒漠化現象不斷加劇,慣于逐水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被迫南遷,並因爭奪水草資源與當地黑人部落發生衝突。戰爭一直持續了20餘年。
    2003年達爾富爾爆發武裝衝突。聯合國宣稱,當地有超過30萬平民死亡,220萬人流離失所。
    2010年國際刑事法庭對蘇丹總統巴希爾提出3項和西部達爾富爾地區所犯罪行有關的種族滅絶罪指控。
    歷經數十年的內戰、導致逾200萬人喪生的悲劇後,去年7月,南蘇丹獨立,但暴力事件並沒有因此而結束。     
  埃及:自“阿拉伯之春”運動之後,埃及對基督徒也進行了大鎮壓。因爲不斷遭受伊斯蘭敎徒的攻擊,去年10月9日,科普特基督徒(Coptic Christian)在開羅舉行抗議遊行。期間,埃及安全部隊開車闖進遊行隊伍,造成24人死亡和300多人受傷。到當年年底爲止,因擔心遭到更多攻擊,20多萬科普特人逃離家園。
    埃及似乎下決心想消滅基督敎,而有這種想法的也不單單只是埃及這一個阿拉伯國家。
    伊拉克:自2003年以來,僅在巴格達發生的恐怖暴力事件中,就有900多伊拉克基督徒(其中大多數是亞述人)被殺害,70多個敎堂被燒毀。數以千計的伊拉克基督徒逃離家園。該國的基督徒人數從2003年以前的100多萬減少到50萬以下。 
  巴基斯坦:280萬居住在巴基斯坦的基督徒只佔該國人口的1.6%。作為這樣一個極少數派,他們日日生活在恐懼之中,不僅擔心伊斯蘭敎恐怖分子,還擔心該國嚴厲的褻瀆法。
    有個臭名昭著的案例是,一名基督敎女子涉嫌侮辱先知穆罕默德被判處死刑的案件。在國際壓力下,旁遮普邦州長薩勒曼·塔西爾(Salman Taseer)於是想辦法釋放她,結果遭到自己的一名貼身保鏢槍殺。
  這種情況在巴基斯坦並不少見。該國的褻瀆法常常成爲罪犯和一些穆斯林欺負宗敎少數派的工具。如果一個基督敎團體涉嫌觸犯了褻瀆法,其後果會是非常殘酷。
  印尼:就連印尼這個經常被吹捧為世界上最寬容、最民主、最現代的穆斯林國家,也沒能避開這股反基督敎徒恐懼症熱潮。據統計,在2010年和2011年之間,該國對少數派宗敎群體所犯下的暴力事件增加了近40%。
  《新聞周刊》指出,這種痛苦還會繼續。在伊朗,數十名基督徒因在未受官方認可的敎會系統禮拜而被逮捕並拘押。在沙特阿拉伯,儘管事實上,該國境內居住着100多萬信仰基督敎的外國工人,但該國不允許他們在敎會、甚至是私下做基督敎祈禱。即使在基督徒人口佔大多數的埃塞俄比亞,少數派穆斯林成員焚燒敎堂仍是一個問題。


    2010年10月31日,50多名基督敎徒在巴格達救世聖母敎堂(Our Lady of Salvation Church)做禮拜時,遭到攻擊被殺。上圖爲一名婦女點燃蠟燭,紀念被殺的伊拉克基督徒。www.time.com

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分析人士指出,從各國現狀來看,反基督敎的暴力問題很嚴重,卻未受到足夠重視。這些暴力行爲並非由某個國際伊斯蘭敎機構集中發起或協調進行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這場全球性反基督徒戰爭並不是傳統的戰爭。相反,它超越了文化、地區和種族,是穆斯林世界自發的表示對基督敎的敵意。
  在許多穆斯林國家,政府對於這類暴力犯罪案件無所作爲,因而,基督敎徒已經失去了他們的社會保護。
  是的,西方國家政府應該容納穆斯林少數民族,確保他們可以禮拜、生活、自由工作且無所畏懼。這種保護將自由國度與不自由國度區別開來。
  西方社會也應該幫助在穆斯林佔多數的社會里的宗敎少數派,除了外交壓力,也許還可以對這些國家進行投資交易。
    重視基督敎在穆斯林社會受到圍攻的問題,但也不能因此擴大對伊斯蘭敎的仇恨。
    彼此寬容也許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伊斯蘭敎的敎義里説:“最高貴的宗敎是這樣的——你自己喜歡什麼,就該喜歡別人得什麼;你自己覺得什麼是痛苦,就該想到對別的所有人來說它也是痛苦。”
  基督敎的《聖經》中也有同樣的話:“你們希望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這樣待他們。”
  去年6月4日奧巴馬總統在埃及開羅大學所作的演講中説道: 
  我們所有人都不過是這個世界的匆匆過客。問題在於,我們是把這段時間花在導致我們分裂的東西上,還是全心致力於一種努力——一種持久努力——以尋求共同之處,以我們爭取為子孫後代創造的未來為重,並尊重全人類的尊嚴。
  結束戰爭比發動戰爭要難。看到與別人的共同之處比看到不同之處要難。我們應該選擇正確的道路,而不只是容易的道路。而這正是信仰給我們指明的方向。所有宗敎都有同一個核心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眞理超越國家與民族——這一信念不是新出現的;不是黑色的、白色的或棕色的;也不代表基督敎、伊斯蘭敎或猶太敎。這種信仰孕育於文明的搖籃,至今跳動在億萬民眾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