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os语言改为中文:[走进印度] 斋浦尔 我所看到的印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4:39:01

[原创][走进印度] 斋浦尔 我所看到的印度(二) 已推荐

2012-2-16 22:42:22  丨 分类: 行走见闻 


































[走进印度]

斋浦尔(一)

                                                                                   我所看到的印度(二)

有着“粉红之城”美誉的斋浦尔,是红色砂岩城,曾经是拉贾斯坦国的首都,1727年,由贾伊-辛格国王建造。沦为英国殖民地后,1876年,为迎接英国威尔士王子到访,又将全城建筑刷成粉红色,斋浦尔,于是有了“粉红之城”的别名。

现在的斋浦尔,为印度拉贾斯坦邦首府,分为新城和旧城。走过新城,十字路口,一座铜像,骑高头大马,挂军刀,是斋浦尔国王雕像。如今,国王头衔已不复存在,印度政府赏赐其后裔“将军”衔,现就住在昔日国王的宫殿,“城市宫殿”里。

斋浦尔,新城街道宽阔,有厢式公交车自街面驶过,亦有老式公交车来往,不过,这类公交车很少见到,街头行驶的载客车,更多的是三轮机动车、摩托车和三轮脚踏车。

斋浦尔没有高层建筑,楼房四、五层就算高的,也并不多,多的是两三层的楼,很简陋,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城市面孔有点像埃及。虽是新城,道路两边一样没有硬化,满是浮土,车子驶过,一样尘土飞扬。

午饭后,出发去旧城,游览昔日王宫,王宫名叫“城市宫殿”,现在是博物馆。

车子驶过熙熙攘攘的街头,不一会儿,穿过一处很是气派的红色砂岩大门,进入“粉红之城”的斋浦尔旧城。

怀着好奇,透过车窗向外张望,路边一家店铺,门前堆满陶罐,山一样高,陶罐大肚子,像中国的泡菜坛子,装水用的,有的上了釉,亮晶晶的。

街上,车多,人多。抬头,一座红色宫殿矗立街边,远古风格,气派不凡。

穿过密集的车流人流,车子停在“城市宫殿”旁边。

城市宫殿,前斋浦尔国王的王宫。宫墙大门尖顶拱形,伊斯兰风格,白色大理石墙面,雕刻彩色花卉,十分漂亮。可惜大门周遭浮土遍地,垃圾随处,摩托车、自行车散乱停放,一些流动售卖三轮车,支着遮阳篷,东一个西一个,不知卖的什么。宫门前面,灰土漫地,杂乱无章。

两个小时,游览了城市宫殿,出后宫门,前往天文台。宫门外,地面开阔,台阶上坐许多闲人,一些流动商贩在卖东西。

一男子,脚边放一大筐,筐子是直立的树枝条,里面装满白色抛饼。抛饼,直径有50厘米,看上去很诱人。两个妇女,一个穿纱丽,手里拿一张饼,在跟男子说着什么。

一男子,二十多岁,手里拿一摞孔雀羽毛扇,向游人兜售,并不见有人买。

印度青年男子,身材瘦削挺拔,面部棱角分明,很有模样。旁边,一男子,三十多岁,守一辆自行车。车上从前到后装满物件,车把左右各挂提包,上有两个铁皮长方盘,一个放切开的青椒、西红柿,一个放碗,碗上套了薄膜塑料袋;车后座,一个大塑料筐,筐前四个敞口大罐,装咖哩酱一类的东西,靠后两个塑料大袋,装满爆米花,口袋之间一捆带叶子的水萝卜,挺水灵,卖的是当地一种什么小吃。

长椅上一男子,支开一个小小香烟摊,旁边,还有一些正在营业的自行车、三轮车,支着遮阳篷,不知卖的什么。

印度人,面目和善,他们的境遇让人同情。年轻人,找不着工作,为生存,为养家,只好做点聊胜于无的小生意。看着这些很优秀的年轻人如此讨生活,看着生命就在这种没有希望的生活中一天天逝去,当时只有一种感觉,印度人,生活真不容易,印度人,太缺少机会了。

[走进印度]

斋浦尔(二)

                                                                                我所看到的印度(二)

从天文台游览返回城市宫殿,路边墙根下,一印度男子,黄衫黑坎肩,黄绿头巾,吹一支笛子,像中国南方的葫芦丝,呜呜哇哇。男子前面放一柳条筐,一条眼镜蛇,竖起扁扁的脑袋,随笛声起舞,是印度电影里常见的场面。另一男子,目光如炬,蹲在墙根,一旦有人拍照,当即上前要钱。

路边一辆手推车,看遮阳篷字样,是卖冰激凌的,车上一个粉红塑料箱,是专用保温箱,比北京夜市大排档装食材的泡沫箱子,档次高多了。

一个铁架子摊位,粉红色,铁条撑开台面,摆了些包装漂亮、印着玫瑰花的纸盒,中间一堆玻璃瓶,大大小小,装液体,无色和琥珀色,细看,里面泡着植物枝叶,莫非是卖香水的?

停车场前,停了一溜脚踏三轮车,在待客。车夫,三、四十岁的,六十多岁的,都有,让人想起早年的上海,早年的北京,让人想起老舍笔下拉洋车的骆驼祥子。

太阳高挂西天,时间尚早,导游给半个小时逛街购物,说,“风之宫”就在前面,五分钟的路程。

走上街头,但见南来北往,人头攒动,人流车流,洪水一般,汹涌而来,身前身后,男男女女,全是印度人,不由感慨,印度,不输中国,真是人多啊!

斋浦尔旧城,沿街行走,寻找“粉红之城”痕迹。抬头,街道两边,红色建筑,旧迹模样,一路向前延伸,是两三层的楼。有的顶层是围墙,开有窗口,像是贵族人家效仿“风之宫”,透过窗口,窥视街头热闹的。

所有古建筑,一层全部打开,成了门脸房,卖服装、卖杂品、开诊所、开裁缝店,有的门脸,用两根长棍挑出布帘,向前扩展经营面积,布帘之上落满灰土。

店铺前,人行道是浮土路,硬化地段很少,人多,脚下践踏,难怪无处不飞灰了。

往风之宫的方向走,商铺如林,尤显热闹。店铺前,服装高挂,层层相叠,如万国旗般招展;人行道,时有铁架遮挡道路,从上到下挂满拖鞋。拖鞋,男女款式,说是骆驼皮,做工不差,唯其式样、花色,像古代波斯人穿的,让人难以接受。

一路前行,摊位伙计,年轻人,常常将游人一把拉住,兜售货品。中国人来的多了,他们能认出,张口一句“CHINEZE?”间或还蹦出个中国词,“你好!”在他们眼里,中国人是有钱人,向中国人兜售,劲头十足,国人不敢停留,更无暇去看货品,常常手忙脚乱,望风而逃。

街头地摊,许多是老年人经营,卖宝石卖首饰,白发苍苍,看上去有六、七十岁。宝石依颜色不同,放在不同小碗里,有的是镶好的耳坠,个头很大,还有用菩提子和别的什么做成的串珠、项链,摊前摆放,供人挑选。

真是商铺如林、游人如织啊!人流中前行,瞻前顾后、四下张望,眼睛都不够用了,心中感慨,天哪,这就是印度!

行走间,又是一阵呆楞:人流车流中,一庞然大物,招摇而来,是头大象。那大象,耳朵、鼻子涂了彩绘,花花绿绿。大象背上有坐榻,一印度男子盘腿而坐,身后一捆草,是大象的晚饭。坐榻上写有号码3,不知是游走街头供游客乘骑的,还是送完客人返回驻地的。

[走进印度]

斋浦尔(三)

                                                                            我所看到的印度(二)

斋浦尔,真是人潮滚滚,车流滔滔,想过马路都不是件容易事。

过了“风之宫”,一路走到十字街头,这里地面开阔,仿佛交通枢纽,车辆南来北往,交通异常繁忙。人流急急,车流匆匆,汽车、摩托车马达阵阵,呼啸而过;三轮车、自行车、马车混杂其间,风一样往前刮;行人穿梭,往来如织。

滔滔人海中,几个纱丽女子,路边招手拦车,身着制服的警察,也在街头,前前后后,维持秩序。身边,过往的,卖银饰的,钉鞋掌的,全是印度人,俨然置身印度人民的汪洋大海。

只身走进闹市,人流车流密度之大,惊得人目瞪口呆。只说中国人多,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北京的大栅栏,不承想,印度人比中国还多,天哪,怎么这么多人!车流、人流,看得人都要晕了!

惊愕间,就在身边,一印度骑警翻身上马,出警街头。骑警,橙色头巾、驼色军装,骑白马、持长矛,于车流人流间,鹤立鸡群,翩翩而行,这可真是开了眼,不到印度,焉能目睹如此风景?

过马路,返身折回,几匹骆驼,装点花哨,立于路边,也在招揽游客。街头前后,时有大象走过,花耳朵、花鼻子,一律彩绘。街头大象,堂而皇之,款步向前,从容淡定,印度风光,果然非同一般。

街边,也有蔬菜摊。地上铺了麻袋,蔬菜红红绿绿,就堆在上面。看那蔬菜,土豆、茄子、圆白菜,辣椒、菜花、西红柿,和中国没什么两样。同为发展中国家,连蔬菜品种、经营模式都一个样。

斋浦尔,介于中国二、三线城市之间。与中国城市比,环境卫生不如中国,道路设施不如中国,民众生活不如中国,交通拥挤混乱,超过中国,这些都是明面上的,看得见。

感觉,社会治安、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斋浦尔要优于中国城市。在如此陌生,如此拥挤,如此乱糟糟的街头,心里原本挺紧张,担心出什么事,比如盗抢,结果,从密集人流中往返两公里,拍照片、逛商铺,一路上无不与人贴身而过,倒平安无事,于是,再一次印证,人,有无宗教信仰,有无道德底线,是大不一样的。

中印之间有过冲突,时至今日依然缺少信任,但,以自身经历,知道印度人民是善良的人民,他们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