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下 安装到U盘:西羌民俗风情探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6:56:34
西羌民俗风情探秘 
2009-01-31 17:42   西羌民俗—风情略谈
傅天文  作
    羌族,是我历史十分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之一。这个曾经叱咤风云,人口众多,影响极为深远的民族,在我国民族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古时将我国泛称四大民族:东方,称东夷。南方,称南蛮。北方,称貉狄。西方,称西戎。礼记.明堂:“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礼记.王制:“西方曰戎,披发衣皮,有不粒唉食。”大载礼记.千乘:“西僻之民曰:戎。劲似刚。”在殷商甲骨文中便有了西戎人活动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大量文字记载。风俗通义.四夷:“西有六戎……”太平御览卷七九引风俗通曰:羌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姜从羊,人故以为号。”说文解字: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从姜女到羌男儿文字的演变,可见戎羌由母系社会过度到男系社会。可从古代铭文,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羌,非自称,而出自楚人语,例:屈原.离骚:“羌内恕已以量入兮……”,可以得到充分说明。西戎(羌)夏代以前已经广布与中国的青海、甘肃、宁夏、陕西、西藏、陕西、河北、河南、内蒙、山东、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十五个省地,人口众多。经过数千年战争、迁徙、融合,演变为其他族群。唯有至今尚居于岷山山脉和岷江流域的汶川,古为冉駹国(夷)地,唐虞时为氐羌沿袭至今。理县据禹贡载:梁州之域,冉駹氐羌之地,曾为保州、保宁县。茂县古为梁州之域,古为蚕丛戎,殷商为氐羌,周为蜀羌,冉駹首府。唐、贞观八年(634年)为茂州领汶、理……四县。北川,禹贡载:梁州之域,周至春秋为蜀国领地。东周至西汉初(公元前320—206年)为蜀郡冉駹国地至唐.贞观八年(630年)置石泉县隶茂州,今为羌族自治县。黑水古为柯基龙坝属冉駹部落。两汉隶属蚕陵县。蚕陵在今之茂县叠溪镇,乃西陵氏即蚕丛王雅鲁、于永属下戈基人的一支。1952年李绍明等人对羌族的调研;多访耆老问:“你们是什么族?”皆答:我们是日麦!“现在问黑水老人们,用地话也这样说的。羌人自称咩、日麦、儿麦、尔芈、尔玛、芈约、乜纳、尼纳、木雅、乜纳亥、穆尼亥,皆为地人之意。如汉语答则是藏族。潘、九寨沟、平武……自说非羌也,历史自有公论不再赘述。凡羌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了自己的光辉灿烂文化和真、善美独特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其民俗大略三大类:(1)羌族的物质文化:衣、食、住、行、农、工、商。(2)组织、制度文化:羌族的祭祀、节日、礼仪。(3)精神文化:音乐、歌舞、戏曲等它们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传承至今的尚有如下羌民族文化。 

  羌族的婚姻礼仪
傅天文   作
    羌族婚姻,后汉书.西羌传:“羌氐族无定,或以父母姓为种号,十二世后相与婚姻。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厘嫂,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恪守不娶同姓”,或“十二世后相与通婚”,或“永不娶同族”。羌人曰:“三代亲戚,万代家们。”家们是永世互不通婚的。到父系家族时实行多妻制,把妻子当作财富,至现在基上实行一夫一妻制。每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生活单位,均为家庭制。每户平均3—5人,多者达10余人。独子除外,一般羌家儿子成婚后即分家另立门户,父母留幺儿作为养老送终的依靠,年长者为家长,多数由父母当家,家产父死子继。母亲主持家务,母亲在家庭中享有重要权力,备受尊重。
  羌族,保留有母系世族的习俗,例如:茂县的西湖寨特有的“瓦尔俄足”(妇女节),因而母舅在四大亲戚(母舅、姑父、伯叔、姨父)中权力最大,凡男女婚姻大事必经母舅允诺方可;母死必经母舅同意方得安葬,否则就要“打丧火”(闹人命纠纷);分家要由母舅主持,母舅还有权力代表父母管教、抚养孩。
  童养媳,是解放前,有买卖婚姻。儿,买大女成婚,故有“六月麦子正扬花,丈夫还是娃娃。那天等得丈夫大,落了叶子谢了花。”的真实写照。童养媳,到婿长大,一般不举行婚礼就同房,有钱人家也举行简单的婚礼。还有指腹为婚、婴孩亲、童子亲、调换亲、盛行。还讲门当户对,姑表开亲,男女年龄失调,有了“转房”的习俗,还有抢婚的习俗;抢婚有抢闺女者,亦有抢寡妇或有夫之妇。富有人家而多娶,无有妻妾之分,尊卑之分,以最能干者管家。婚后,不许离婚。羌区各地婚姻程序,盖闻,自开天辟地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此系古人始唉,普天之下尽皆合二为一,礼也。“许”曰:“世间万事有来由,羌人婚配说从头。礼不讲时人不知,需将此事达众人。自古男女皆婚配,此制是木姐兴。所有规定她制订,后人不敢减与增。一代一代传下去,日麦古规必须遵。”须有此说但各地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订婚、婚礼两个方面。
  订婚程序:1、开口酒(羌语:嗒阿富西)。男家备礼请红爷(媒人)到女家提亲,女家待母舅等同意后,方能允婚。红爷(媒人)得知女家允婚后,再来交换“生庚八字”即庚书。两家各将庚书在神龛的香炉下,七天内忌损坏东西。然后俩家合八字、讲彩礼、商定吉日。到吉日时,男家备好女家体的系重要亲戚家门有的桌数办“哒阿富西”即开口酒(有的称许口酒)。未婚基咪(女婿)拜见岳父岳母和重要家门、亲戚。2、订酒(羌语:始姑啦兹特):数月或数年后双方已达婚龄,男方在女方办宴席、送彩礼、正式确定婚期。3、大订酒(羌语:瑟姑啦兹特)。婚期以定,男方备好酒宴物品及彩礼到女家宴请女家亲戚和该寨邻居,每户一人。姑娘在此时不能露面,须藏在闺房或亲友家中。接着是“送日子”即结婚日期。
  婚礼:1.花夜,(分男、女花夜。羌语:男花夜、叫基哎西日喂。女花夜、叫紫哎西日喂)这一天男、女双方各自在家款待亲朋好友(男家在花夜头天要把“水礼”补助女家办酒宴财礼送到女家)。女花夜(羌语:紫哎西日喂)这天,男家接亲队带上礼物到女家,接亲队拢后“摆礼”(展示彩礼丰厚)。新娘在日幕祝(神龛子、家神)前接受父母、亲友,依次向父母、亲友跪拜,行簪花礼,祝福毕女家开始宴客。客人多赠衣料、绣鞋首饰等礼物。宴毕,喜堂前设七星灯,咂酒、桌上糖果,按吉时上梳(新娘梳头)后培全寨的姑娘及来客的姑娘们,欢饮咂酒、跳莎朗、喜歌直至深夜。男花夜:(羌语:基哎西日喂)按定吉时父母在日幕祝(神龛子,家神)上香,敬神后给基斯(新郎)挂红祝福。接着是老老娘舅、老娘舅、娘舅挂红祝福后是亲友挂红毕与女家同样在堂前设席与前来的未婚青年欢宴酒歌。宴后饮匣格玛(茶)品糖果,喝咂酒喜歌、跳起欢快的莎朗直至深夜。2.正宴:(羌语:日喂他斯)次日,按吉时女家放铁炮三声,女方亲戚早以修饰完毕的紫斯(新娘)穿上红嫁衣,绣花鞋由舅父披上红盖头。新娘的姊妹女友们代表父母起哭嫁歌。新娘由亲弟兄们背出大门和伴娘乘上男方来的迎亲马或花轿,由送亲队伍(由“四大房”亲戚伴娘、叔、伯、堂兄弟组成,有的地区全寨出动。)送到男家。一路鞭炮、唢呐齐鸣。男家闻鞭炮声,组成迎亲队伍在寨口鸣炮欢迎。有的人家请“许”,没有“许”由厨师在门口等候。此间男方要给新娘开门、夏马或下轿、进门钱。当新娘进门时“许”或厨师要宰鸡“掩煞”。此间男客到在“支客”带领下去饮茶稍歇。女客随新娘到花堂,由“许”或司仪主持祭神、拜天地、家神、父母向新郎、新娘祝福。双方舅父、长辈为新郎挂红、为新娘簪花随即送入洞房。女家将赔奁物品当众展开,让来宾参观,以示赔奁丰富。这些程序完后,日喂他斯(正宴)开始,送亲人为正客先入坐,次为男方宾客。席间新郎、新娘向宾客依长幼敬酒。宴毕全寨每家一人前去领客,由“支客”司按依客人坐次恭敬请客人来家住宿。分来的宾客,领回家中后,还要款待丰盛的晚餐。如果未分完来客,视为全寨人的耻辱。当夜晚餐后,亲友在男家欢聚,由父母点香敬神,向新郎、新娘祝福。“许”或寨老开坛,饮咂酒,由老人领酒歌,男方“赞新娘”接着女方“赞新郎”。跳莎朗直至深夜。次日主人设宴谢客,宴毕鸣炮送客。
  回门:婚后三天新郎偕弟兄们携酒肉,送新娘回娘家。昔日新娘的女友,寨中的姑娘们办酒席“逗新郎”。如用长竹作筷子,还在长筷尾插上两块大洋芋作坠子。新郎用来拈菜就很难,各种佳肴姑娘们故意作成颗粒状拈菜难度更大,何况还在菜碗内置上几盏油灯(灯用面粉作直径寸余)新郎埃拢菜晚会烧着嘴。按羌家习俗新郎必须吃到酒菜方为吉祥,使新郎狼狈不堪。后有长者来解围,酒饭之余姑娘们捉住新郎筛糠,舅母子(家族中的新娘哥弟之妻)还给新郎抹锅烟子,欢笑不已。此后新婚夫妇在女家耍十天半月方回家。有的寨子的新娘回门在娘家住一到三年有孩方回婆家。
  入赘:解放前羌区还保存着母系社会或半母系社会的独特民族习俗,要求基咪(女婿)人要撑展(帅气),无遗传疾病(腋臭),会理家务。无子人家,招为招婿继承家业。将基咪(女婿)视为紫哎西日喂(女花夜)相同。男家送往女家,女家按接紫得(新娘)仪式办理。解放前,要写招单(婚约)改名换姓女方家族才承认该基咪(女婿)为该族成员。
  注:招单一般写口头语:子无能,祖宗无德,拜在***姐脚下为婚,从即日起改名换姓。上山砍柴弯刀一把,皮索一根。下河背水桶一个,不得乱说乱行……如有不听,乱棒打死,其家族、亲戚不得过问等等。 
  羌族的丧葬礼仪
傅天文   作
    羌族葬仪:有日捂(火葬)、骨勒(土葬)、崖格属熟(岩葬)。墨子:“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孝子”。太平御览:“羌人死,燔而扬其灰”,后汉书:“羌人死则烧其尸”,“死父母,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茂州志:“明、清时期,羌民死则火焚”。人死,即遣人到舅家报丧,请“许”念经,丧主为死者净身后穿3—6件寿衣入棺父母健在者穿白色,余为深色,并在棺内放五谷杂粮。六十岁以上病死为寿终正寝归天。要丧歌,跳丧舞。凶死、传染病等非正常死亡必须火葬。但不一定进火坟场。和外出死亡者一样,尸体不能停放在屋内,外姓死亡者,无论火葬、土葬都不入祖坟。死者除无儿无女外,均要择吉期安葬。庄子:“羌人死,燔而扬其灰”。羌族“许”的古经:“人死后,当太阳落坡时,在矿野举行火葬,魂随青烟直上青天,焚后骨灰撒于神林”。有的羌寨按家族设立火葬场地,石砌围圈。坟地立有碑记、姓氏。赤不苏、沙坝、较场及岷江两岸尚行火葬。按老人生前遗嘱,选择火葬或土葬。火化的柴由全寨人送来放于棺材下。火化前由舅家开棺殓尸身,死者面要朝西方,由舅家点火(也有亲儿点火的),亲属恸哭,“许”诵经焚化,来者喝丧酒以示永别。火化完毕,次日拂晓拾骨灰装入红布袋或金匣埋入祖坟。凡每次返家者由丧主备热水洗手,燃柏枝香薰身。然后举行砣子会(丧宴)。土葬:古今图书集成:“嘉庆22年,茂州静州土司董从武之母死,改火葬习俗”。水草坪苏氏土司自清.光绪三年(1904年)起由火葬改为土葬。羌区因受汉族习俗影响逐渐由火葬改变为土葬。葬仪大体与汉族相同。人死鸣炮报丧,孝子披麻戴孝,众亲前来吊孝,请“许”念经跳神,设灵堂舟夜点清油灯。由“许”看风水择墓地。全寨人都来帮助料理丧事。到吉时入葬,送葬队伍敲锣打鼓、鸣鞭炮、吹唢喇声不断,送到坟地棺木入土由“许”或长者指挥入葬,用泥石垒坟。有的还要在棺外砌石椁。完毕是砣子会(丧宴)。
  死者主家请“许”扯索卦(许的索卦为攀天索是传达穆独斯即天神旨意铁板算的)如迂死时不吉,要等数月或数年在择期举行下葬,要请“许”数名一起做法事数日,到最后一天客人前来参加葬礼。由一名极具威望的“许”,头戴猴皮法冠身披牛皮铠甲,手执神杖、令牌,其余的“许”有执法刀、铜锣、铜铃、羊皮鼓随领头的“许”经,随着鼓点节奏敲动手中器,众“许”具跟。后随百余寨人均持刀枪,枪缠彩色飘带,排成一字长蛇阵,也边边舞。先到火坟绕场三圈,将枪上飘带撒于坟地敬献于先祖,然后对演铠甲舞“许”按吉时将厝棺入葬毕,歌舞亦毕。众皆席地欢宴。
  岩葬:死者由“许”扯索卦穆独斯确定的,由“许”选定山岩的岩窝处将死者的棺材送入停放。安葬仪式与土葬大同异。到民国时后,羌区基没有岩葬了。
  打丧火:男家媳妇,不正常死亡,造成人命纠纷。娘家以母舅为首,带人到男家闹事,即是“打丧火”。来时众人大吼三声,进房竭力破坏东西,并与众人大吃大喝,男家不得干涉。胡闹几天后,双方再说人命价钱,命价谈妥和好了事。如女家势力弱,进不了男家认为不祥。
  羌族的宰祺(节日)
傅天文   作
    羌族,有民族的传统宰祺(节日)。节日的由来多与羌人从事农、牧业有关,中国农业始祖“神农氏”所创。在甲骨文中有不少奴隶主命羌人“贵(耕)田”。南蛮西南夷传:“冉駹之地为以麦资”。农牧的丰收靠穆独斯(天神)赐予,因而“许”用索卦(攀天索)沟通即许愿,望穆独斯赐予农牧丰收。故“许”和节日(羌区叫法不一,称:比、比布、比木、比土、诗卓、活鲁、释比)密不可分的。“许”是节日的继承者、组织者、宣传者和主要参与者。它既充满喜庆气氛,又有浓重的羌民族宗教色彩。故尔羌族的节日既庄重又神秘的盛会。
  转山会:又称祭山会、祭天会、塔子会、碉碉会等,是羌人崇拜天、地、日、月、星辰、山河,自然物体现象的体现,故羌人重祭祀。转山会由‘许’主持,占卜、禳解。是一次祈祷丰年或还愿的节日活动。原羌区辽阔,区域气候不同因而“转山会”的时间不一,方式亦不同。茂县的吉鱼寨、水西等地在每年的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或八月;赤不苏、沙坝、较场在农历四月初八;渭门、沟口、三龙等在五月初五;坪沟、曲谷河东诸寨在农历六月初五。到会期时,一般以自然村寨为单位,在附近斯普汝独附(神树林)地或斯纳格砂(神塔)举行。会首由寨民轮流担任。会首要准备咂酒、牛或羊等。仪式由“许”主持如无“许”由德高望重的耆老或会首主持,也有请远处的“许”来主持的。会上“许”头戴猴皮帽手敲羊皮鼓口上坛经,在塔前然起篝火,鸣鞭放炮作法事:上坛经:焚柏枝点香蜡解秽、净坛献上太阳馍(圆馍)、月亮馍(弯弯馍)、三才馍(三叉馍,三叉代表天、地、人)宰牛或羊献上头首。“许”祝:“龙来黄河到岷江,戈基氐羌拓山乡。日俄(转山)一同祭先祖,保佑族人坪安兴旺。保佑羌区五谷丰登,转出羌寨六畜兴旺。”中坛经:解开各神禁界,插彩旗(预制)请正神就位请恶神远离;下坛经:向诸神汇报地区羌寨人民好的祝愿,祈神保佑区五谷丰收、人口平安兴旺发达,招财进宝;送神谢土,还原诸禁界。这天人们身着盛装带上美食、咂酒,敲着锣鼓、吹着唢喇、着山歌、鸣着火枪,不是时呐喊着,欢快地奔向祭祀处,(有的羌寨不许已婚妇女参加)待祭祀仪式完毕后举行文娱体育活动:男的比赛射击、摔跤、赛马、推杆、奔筋、拳下翻身、扭棍子、仰卧抱杆起、爬天杆。女的参与烹调羌寨美食、展示针织羌绣、多声部对歌、村寨对歌、跳莎朗。当食物准备就绪,“许”点燃柏枝祝告天、地、神灵为咂酒开坛毕,请远来的尊客人、耆老饮开坛酒,盛情款待远方来客,共同分享祭山宰杀的牛羊,和羌寨美食,凡参与祭山者,随后自由畅饮共享美食,高羌家祝酒歌、转山曰:“你转出了我羌山儿女多少眷恋啊,转出了多少快乐与悲欢。我离不了啊,美丽、富饶朴实的羌山。您的美丽多娇,那么动人心弦,我在没梦中把您一遍遍眺望,在心中一遍遍呼唤……”。羌区曲、载歌载舞,互赠美食佳肴。十二岁以上的男、女孩被允许参加第一次祭山,要另带“刀头、咂酒、麦面馍给参会人分享。年青人趁此良辰美景寻觅佳偶,互交定情信物,篝火大旺,山风呼啸歌舞升腾,男青年:“尔玛紫德啊(羌族姑娘)您何时转到美丽的羌寨?何时转出温揉的绣房?尔玛紫德啊您何时转出您的碉楼啊?您何走进我的辉煌?”女答:“雄健帅气的阿哥啊,您在羌山开出肥沃的梯田,用您的智慧在翠绿的羌山布满牛羊。体贴知心的阿哥啊!用您勤劳的双手盖起朴实耐用住屋,砌起雄伟壮丽的碉房。那时尔紫德自会走进您的心房,共创美丽的羌寨山乡。”有词云:“大禹生在西羌寨,祭祀就把白头拜。碉楼住房石头盖,头帕绣花系发带。羌笛悠扬排双管,多声合尤自在。围着篝火饮咂酒,莎朗对歌搞恋爱。”此真乃羌区美景。
  日麦吉或尔玛吉:(春节)“龙来氐羌黄河头”,史记.天官书东方木主春。农历正月初一,是按我国黄河流域气变化周期制订的,尔玛过此节理所当然。亦为我国传统节日。每到腊月二十三日羌民要敬佐职斯(灶神),送佐职斯。二十四日开始扫扬尘,打扫清洁卫生。准备年货,到26—27日弟兄多的开始团年。到除夕三十日晚间接佐职斯。贴春联、门神。团年饭又叫年夜宴,家长敬了家神、鸣鞭炮全家人欢聚一堂入年夜宴,家长宴上不能喝汤,免来年种庄稼时下雨。用餐时每样菜,第一箸菜拈起来装在一起,到起更时烧更纸,给祖老前人和野鲁隔迷(野鬼)烧钱纸赏水饭。全家人守岁给孩一点压岁钱,至天明正月初一。家长出行,抱点柴回家,叫抱财归家。有的清晨赶到庙上去上第一炷香,忌动刀、忌挑水、下地干活、借火种、讨债、做针线活、杀生、哭啼、一切不吉利的话、不扫地,任为把财喜扫掉了。如孩说了不吉利的话,叫童言无忌。初二日会亲访友,基咪(女婿)回门拜新年,同时开始请春酒。初三日上新坟。到初九日开始耍龙灯、狮子……每日歌舞不息。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晚烧号火(篝火)倒灯、送年,以示春节过完。十六不开仓,被任为失去衣禄。
  观音值(观音会)农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次会期羌人都要参加朝拜。他是印度的观世音闻自在男身的佛教大菩萨之一。他助佛接引普度众生、消灾避难、化险为夷,最有慈悲心,助人为乐,神力无边呼之即能赶到救援的万能之神。传入羌区,羌人时值母系社会,到解放前,还是半母系氏族。我们羌人的老祖母才是法力无边这样的斯(神)。观音理所当然是无所不能的伟大之紫斯(女神)。羌人祖祖辈辈朝拜至今无可非议。
  失哇穆(清明节):据史料载,失哇穆(清明)始于羌人,周乃兴于西羌。从周代至今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古人把一年分为24节气,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至。”羌人将此节作为纪念祖老前人的节日。战国时把它定为“寒食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取柳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南人添入荡秋千、蹴鞠、踏青、扫墓、插柳、放风筝等新的内容更具民族特色。羌区到失哇穆(清明)亦是草长莺飞,到农事活动时节。依祖传习俗要扫墓,对垮塌的修逝布(火坟)、或墓布(坟茔)要进行修葺(平时不能动的)。家中不太平者,还要请“许”作法事;挂钱纸、燃柏枝、放鞭炮望祖老前人和家平安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亦有立碑铭者,寨人还去赶礼。主家大摆宴席招待亲、朋及寨人,晚间喝咂酒、跳莎朗。
  瓦尔俄足(领歌节,羌族妇女特有的节日):在羌族核心区茂县的曲谷乡西湖寨是个极为偏僻的羌寨。羌民们还保持着许多原汁味的古羌人的习俗。人类的文明由母系社会走来,西湖寨却还保持着母系遗风,瓦尔俄足(领歌节)就是典型例证。为挽救母系氏族的消亡,这里的羌人创造了美丽的神话传说“女歌舞仙”。从祭祀仪程可窥女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每年到五月初二日全寨准备祭神的太阳馍(园馍)、月亮馍(月亮弯馍)山叉馍(三叉代表天、地、人)。初三日,会首组织领歌女净身(沐浴)后携香、蜡、柏香、祭馍、刀头、敬酒往女神梁子纳斯(神塔)前祭祀“歌舞仙女,莎朗姐”,谓之“引歌”,同时发布“接歌”信息。五月初四备(二天用的)美食,由男人们服其劳,女人们不分老幼皆着华丽服饰,配金银饰歌舞而前气氛装重而异常热烈。未婚紫(未婚姑娘)带上羌绣展示自身的心灵手巧。到初五日由舅舅祭拜女神(“许”指导)宰羊祭祀,由舅舅经祺神、酬神。初五日在庄重热烈的气氛中开始领歌、引舞;舅舅早晨将咂酒开坛祭祀女神保佑族人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后由最有威望,善歌舞的老妇,讲述歌舞女神莎朗姐那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生育、劳动、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男人们搞烹饪饲候服务之余,以歌舞附之。
  瓦尔俄足(领歌节)反映了羌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对女神的崇拜完好地保留了女性歌舞原始风貌,显现了羌家女子的含蓄柔美的性格。瓦尔俄足集歌舞、饮食、宗教、习俗、服饰、建筑文化唯一体,较完整地反映出羌民族文化的梗概,证明羌人完好地保留了母系氏族遗风,极具对羌民族文化的研究价值。
  端五节:是羌区隆重节日之一,它融入了端阳节、端午节、重五节、天中节、天长节,各种称呼的内容。包粽子(有时无糯米,用麦面制)、在唐、宋时,粽子为羌区名吃。饮雄黄酒;悬莂莳蓓(鲜艾)、挂莉茅(菖蒲)。薜莳蓓(家艾或野艾)是一种羌区常见羌药。菊科,多年生草植物,性温、味苦、可去寒湿、暖子宫。燃干艾可驱蚊蝇。莉茅(菖蒲)羌区常见羌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植物。含芳香油,可提神、通窍、杀菌。故尔羌人悬挂用来驱菌虫、除病防毒。在羌区行成一种习俗。端阳节是羌区变相的俩大情人节之一。羌区男女定婚见不到的到端阳,女婿备礼要到岳丈家送节。这时姑娘要给未婚夫送鞋袜,悄悄地将精心制作的香包挂在未婚夫身上。这天,热恋的男女也互赠礼物表示爱慕。
  七月七,紫阿姆宰祺(姑娘节)。羌区姑娘到这天着盛装,金银饰物;带美食,精美的羌绣。如晴天在野外燃起篝火,(雨天在室内)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交流歌舞、羌绣、烹饪技艺,笑谈人生。熟羌(汉化羌人)妇女有七夕节、女儿节、或称乞巧节。羌区妇女到晚间摆上干果、水果燃上柏枝,乞求天上专司纺织女神,传授纺织技术的节日。亦称夫妻团圆节,缘于民间牛郎与织女的神话传说。
  七月半:毒格迷墓(鬼节),到七月十五日到火坟、或坟茔烧钱挂纸,祭拜祖先,起更时给祖先、地盘业主、野鬼,烧夜钱纸,赏水饭;家中欠平安者请“许”作法事驱鬼保平安。当晚由“许”祭鬼宰羊一只,“许”祭完后将羊烹之,让前来观玩者一同食尽,未尽者谓不祥,当再作大法事(上、中、下,三堂经)祭鬼。
  八月十五中秋节:周礼一书中最早出现“中秋”之说。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当中,而十五又在月之中,“中秋”一词依序而生。中秋节缘于民间神嫦娥奔月,她使该节更具浪漫色采。羌区到八月十五是吴刚会嫦娥的第二个情人节;办了嗒阿富西(开口酒)的姑娘,伙子要去送节,带着礼品、月饼出门高歌会情人,道:“年年有个八月半,阿妹约我前去见。借着前去送月饼,要把我的爱心献。”女道:“阿哥明天要上山,做个月饼作打尖,到了饿时掰开看,阿妹情义在里边。”男方人如不在,定要派弟或妹带替前去赴宴、赏月、吃月饼共度佳节。否则婚姻关系否定。男方走时,女方送鞋袜、绣花带。青年男女借走亲戚会情人。当浩月临空时,老人们在房背(平房)或院坝摆桌呈上各种干鲜果品、点心月饼,点燃柏香祭拜月亮神后吃月饼话团圆、别离亲情,充满亲情和谐情趣。饮咂酒、跳莎朗整个羌寨沉沁在欢乐的节日之中。
  九月九日:日古勒日古足(重阳节),羌区为煮酒日,这天羌家将五色杂粮:麦、玉米、荞麦、青稞、燕麦祭天神闪身等候煮成咂酒,密封待用。汉区称重九节、茱荑节、菊花节等。易经:“一阳父为九”九为阳之极,两九相重为“重九”故该节为“重阳”,到唐代正式订为节日。羌人热情好客,重义气、真诚,言谈忌不雅之词。尊敬师长,是极尊重老人的;家中一切事宜都须征得老人同意且先发言。见长辈要下马、让路问安。晚辈不能直呼长辈、父母之名。长辈进屋,在屋的人都要起身迎接。一切宴会上老人先入上座,其他人方能入坐。宴席上要给老人、师长敬酒、敬歌、斟酒、添茶盛饭。凡羌寨中各种庆典,办事必定饮咂酒,在“许”开坛后定请老人们先饮。到日古勒日古足(重阳节)老人们携咂酒到职直巴(议话坪)燃起篝火,煨起羌家的嘎布匣格玛(罐子茶),慢饮笑谈人生悲欢离合,兴之所至高羌家酒歌、西羌曲、跳莎朗直到家人来接方尽欢而散。
  十月初一,尔玛吉或日麦吉(羌年):日麦吉(羌年)源于羌人先祖神农氏,他首创农耕。说文解字:“年,作谷熟也,从禾。”谷梁传:“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又一岁也。”周礼.春官:“正岁年,以序事,中数日岁,朔数日年。一年之内有二十四气,节气在前,中气在后。节气一名朔气中,气帀则为岁。”即产粮一周为一年。礼记.王制:“西方曰戎,披发衣皮,有不粒食唉。”说明羌区少五谷,且麦熟前后不一,羌人大多以麦熟为岁首,故尔麦熟为大年之始因此岁首不一。当麦收(秋收)毕,正是秋高气爽牛羊肥壮季节,正是羌人庆丰收的大好时节,于是呼,富者之家杀牛、羊;穷家户宰雄鸡一只大办“丰收宴”。随着历史的前进羌人们逐渐统一在农历的十月初一日。节日前家家户户极力筹备,到这天羌寨充满节日气氛,男女老少均着鲜艳盛装,各家宰牲祭神。家人团聚在一起制作羌家美食,用麦面或荞面包哇哩(饺子),曰:包富,寓意为包羌民至富。将面包成弯月形肉馅大蒸哇哩(饺子),有的作成马、牛、羊、鸡等各种动物形状的祭品。穷家户无肉馅者给祭品染点色彩,以增喜庆。然后将祭品到家族神塔前祭祀毕,与族人在塔前歌舞后与族人互为馈赠分享。还有部分用柏枝熏后摆在日幕祝(神龛子)前祭家神。日麦吉(羌年)禁止打猎杀牲,入山动林木、动土地。羌民们沉浸在欢乐的歌舞与饮咂酒之中。 
  羌人的庙会
傅天文   作
    羌人奉信万物有灵是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即原始崇拜。斯时科学尚未昌明,认为一切事物皆神之使然,冒犯万物则冒犯“神灵”,(违背客观自然规律)遭到神灵的惩罚。故尔产生多神崇拜。如祭山会、青苗会等无形中对大自然起到了保护作用。羌人祖老前人及其他族群宗教文化的融入,凡有羌寨便有庙会,因此羌区的庙会更加纷繁了。茂县南门外的南庄正月初十举行庙会、东门外的东狱庙,在正月十二举行庙会,县内四月八佛祖会、六月二十川主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会……。庙会实质变成了羌区民间的经贸会。
  古老的蚕陵庙会:后名叠溪庙会,始之极早。农历六月六“西王母会”俗称蟠桃会祭祀羌人的老祖母。史记.五帝:“黄帝者,少典子,姓公孙,名轩辕,也称有熊氏”。国语.晋语亦载:“昔少典子(公孙轩辕)闻西陵戎君有蟜氏女为妃”。妃首创蚕桑,妃殁葬于西陵山,故更名为蚕陵,西戎蚕丛氏垒石为室,世子雅鲁、于永拓土西蜀,羌人称之为土主大王、川主二王,亦称石王爷。前汉.地理志亦曰“蚕陵”。羌人在较场的巨石处设嫘祖庙、后称石花庙。大唐贞观四年亦建为石佛庙于巨石上,羌人仍称石花庙今羌人按时祭祀。在清末民初每年农历七月为茂北叠溪最大庙会,该地周边羌民背运药材、皮毛进城赴会,商、贾、贩、耍猴、卖……云集。七月十三日会首命人将叠溪城的城隍老爷抬至东外兰坛庙,到七月半“毒格迷墓”(鬼节)这天全城男女老少出动,舞着龙灯、狮子,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吹着唢呐,跳着莎朗,将城隍老爷迎回城隍庙。在“许”的经咒下安神就位后,展开各种艺活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茂县的土门西去约400米的陡岩上有一石龛,内塑“石王爷”人称镇江王爷,亦称“土主大王、川主二王”即蚕丛雅鲁、于永蜀之先登王者。到二王的生日农历六月六日,周边各羌寨善男信女沐浴打扮一新,携香蜡钱纸、刀头敬酒,纸制王冠袍靴等祭品,前往祭祀。顺带土特产去销售。会期商贩云集,在土门场口行道两旁遍设摊点,异样商品琳琅满目。可口吃随处皆见。青年男女打扮一新,趁赴会赶场相亲会情人,故有“六月六,看对相”一说。
  茂县南庄“二王会”主要是土主(雅鲁)会,在农历正月初十日。分别由上下南庄的杨、孟、何三姓轮流当会首。在会期前要备好全猪、全羊、全鸡曰:三牲祭礼。在三牲上插上用麦面制作的鱼、鸟、蝴蝶,使三牲祭品更具别样风采。会首设宴招待四方来客。因离县城近,善男信女比之乡下倍增,时值新春佳节龙灯、狮子、杂耍艺,唢呐、锣鼓、鞭炮声与人之喧嚣交织,与乡下较之,天壤之别唉。
  善男信女们抬着“土主老爷”及祭品到老君殿,沿途善男信女秉香叩拜迎神,直送到老君殿“许”安神就位信徒们方散,去参加各自所好。晚间会首们陪着中老年人喝咂酒,别具一番景象。羌寨庙会大同异,只是规模大而以。 
  羌人的宗教信仰
傅天文  作
    羌人尚自然崇拜,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集第438页:“把自己的国度中的山岳、树木、动物、河流、井泉当作神圣的东西来崇拜……”。恩格斯任为这种对自然崇拜是“原始宗教”。岷江上的羌族人民居于深山峡谷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在信仰上没有定格的宗教组织机构,始终停留在原始宗教的信仰上,没有迈进宗教的殿堂。因此还是多神崇拜。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力量。信徒们有自己的组织系统的社会团体,为信仰奉献。在阶级社会中,往往被统制阶级所控制利用,成为反动统治集团的附庸。汶川县志第五卷:“羌人酣歌恒舞,是谓正风,昔有志唉,呼啸招魂……即今拜物教。”羌人崇拜之神有四大板块;一.自然之神:穆都斯(天神)、至高无上掌管一切之神。日勒斯(地神)、万物来源之神。木瑟斯(太阳神)、给人和自然界温暖之神。舒喜斯(月亮神)、给人在黑暗代来光明和团圆之神。滋斯(水神)生命源泉之神。木斯(火神)、保佑不受火灾,使人得到温暖之神。日俄斯(山神)、管理山中动植物均衡,控制兽类不伤害人和庄稼、牲畜之神。普斯(树神)管树木枯荣,供人们平安取材,对乱伐林木者惩罚之神。穆俄斯(风神)、穆日主(雷)、穆伊(雨)、日依咪(五谷)等神。二.动物神:喔斯(马神)、索喔斯(牛神)、策斯(羊神)、哇萨斯(猴神)。三.外来融入神:观音斯木、(观音菩萨)、斯木(佛祖)、儒搭斯(门神)等。四.日麦斯(地神):日麦补咪(西王母)、鲁许斯(白石神)、搭格热(房顶神)、滋吾哇(寨神)、食补斯(仓神)、日穆祝(家神)、佐值斯(灶神)鲁闭斯(角角神即石匠神)、基斯(柱柱神即建筑保护神)等。羌族没有类似和尚(僧侣)、喇嘛、阿訇、神父等神职人员。由不脱产的“许”担当祭祀。“许”不是宗教职业者,不为政权组织服务。更不是当权者的附庸,受不到统制者的庇护和支持,所以迈不进神职者的门槛,形不成宗教团体。“许”是羌人“原始宗教”的特别祭司。
  羌人的禁忌
傅天文   作
    羌族是个多禁忌的民族。羌区多系高山峡谷,生态环境恶劣,一但遭到破坏;如乱砍伐、火烧森林,野兽失去居所,必前来遭害庄稼,或山洪暴发,泥石流成灾,以为是神灵的惩罚。又如羌家有了孩,外来人入家后,孩病了(受病毒传染)以为来人带来恶龊(邪恶)。反之则平安无事。这是羌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禁忌。当我国产生了宗教后,羌家的禁忌亦附上浓浓的宗教色彩,使得羌的禁忌更加神秘。
  日幕祝(家神)前不准随便杀牲、吐痰、放屁。在清晨、节日、祭祀禁忌讲杀人、死人之类等不吉利的话。睡觉时脚不准对着神龛子。外出要择良辰吉日。   进屋不能戴草帽,不能扛锄头进屋,认为扛着锄头进屋犹如挖坟坑。不能在房内挖洞,否则要死人。进屋不能朝柴堆方向走,否则认为是有意调戏妇女。坐时不准翘二郎腿,被认为是瞧不起他人。不得在屋内放屁,不得乱进卧房或上房顶。
  产妇临盆不能在寝室分娩,临盆时要到羊圈分娩。妊妇忌吃马肉、母猪肉、母羊肉、耕牛肉。未满月前不准去河边、井边和别家之门。不准去神龛子前、塔子、庙宇等凡有神灵的地方。新寡之妇在“许”作法事驱除恶龊后,出外还需沐浴后到青苗前转三圈,并以木梳梳头方可见人。解放后到羊圈分娩的习俗已废除。
  惊蛰不动土,春分不上山。逢“戊”日不动土,不干动土的活。老人死后三年内忌办喜事。家有死人,忌娱乐活动。葬礼后5~~7天方能与外人交往。子死葬后,父母要请“许”作法事,香药熏身后才能与外人见面。以婚妇女死于娘家,只能在大坟旁火化。
  “许”能与神灵沟通的传承者,不能说“许”的坏话,否则要受到惩罚的。在祭山期间,禁止上山砍柴、伐树、打猎、无故放枪放炮、大声吼叫,以免激怒天神。
  解放后,有许多不利于生产发展、不利于生活的不合理的禁忌习俗已逐步废弃。
 
    羌区礼仪献‘尔玛续’(羌红)
傅天文  作
    羌区最尊贵的迎宾礼仪,献尔玛续(羌红)。羌人礼仪尚红,有悠久的历史的。国语.晋语:“昔少典氏娶有娇氏,生皇帝、炎帝。皇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本》:“炎帝姜姓”。白虎通.卷一:“炎帝姜(羌)部落首领”。帝王世纪:“母女登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即炎帝姜姓,为皇帝同母“兄”。炎帝是(西部)农耕文明的开创者,所以尊称为神农氏是中华史上最早、最大、最著名的火神,又是羌(中)医药之神。礼月令:“炎帝,赤精之君也。”炎帝即赤帝,赤者红也,羌人为世代牢记自己的祖先,每逢大的庆典仪式、敬奉神圣、祭祀先祖、各行各业开业、添人进口等,均以红色标志为吉祥物,故有“献红”,以示永久为炎黄子孙,羌家一族火红兴旺,羌人那颗红心永久不变。红,示鲜艳活泼、欢快热烈、充裕、赤诚、健康、希望、吉祥、红给人无拘无束,充满朝气,给人以强大的能量,充满刺激性的热情。红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人也有尚红色文化的习俗,在生活中如经商,叫生意红火,农家富裕叫这家日子过得火红,艺人的技艺好叫大红大紫。办喜事叫红喜事,贴大红喜字、挂大红灯笼、挂红心结(中国结)。新娘穿红衣,盖红盖头、坐红轿子…,这种尚红习俗在羌区便成为最高礼仪:“献红”。羌家把献红用于各种尊贵的礼仪之中。如来佳宾,以献红来表示对客人的崇高敬意,敬献一片赤诚心意。一幅红绫挂在客人身上,暖在客人心上,置客人于团结、喜庆、祥和欢悦的氛围之中,来客有宾至如归的温馨之感。
  献红:一般用于敬神、贵宾、长辈。用红布或红绸,长约2米5即可,附在尊神的项上,贵宾、长辈相同。长度内函吉庆祝福:如用一丈二长的,表示月月红。九尺者,久久长寿……。
  挂红:用于喜事,是长辈们给新人的祝福,同辈们的互贺,俗称挂红。挂法:男左、女右,从肩头斜挂交于对称肋下方,然后打结余红头使之在体则飘动,更显风姿多彩。汉族的披红戴花盖源于此。
  羌族人成丁之礼成
天文  作
    冠礼:羌人成丁之礼,是为成年男子举行的仪式。到秋收完毕时节请“许”来家作法事,并邀请众亲朋好友围坐于火塘周围,“许”日幕祝(神龛子)前祭神后,咂酒开坛后众人饮咂酒。“许”手执师傅传下的祖先令符或神像,被冠礼人着新衣向家祖先而跪,“许”将备好的白公羊毛线上绑好的五色布条围在被冠礼者的项上,以示该家祖先之赠品。然后“许”与被冠礼者共同跪地祷告,祈求祖先庇佑,冠礼人与天地同老,日月同辉。“许”诵经、祭家神。族长叙述族的辉煌历史,族人的美德,希望被冠礼者发扬光大。此后族人承认为族男丁,有权参加社会活动,能见世面了。冠礼间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一同饮咂酒、羌歌,跳沙朗。
  羌族特有的议话坪
傅天文   作
    议话坪:羌语称制执巴,或称日母租巴格,或称尔母孜巴。史前蚕丛戎即蚕陵戎,居岷山、岷江间,从开明王修水利兴农桑,必邀各部首领席地而议,戎民效之,日久逐渐有了固定的制执巴(议话坪)。议话坪慢慢成了统制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殊决定地。例如到清朝咸丰年,茂县巴珠苏土司的议话坪在在石大关下面的周武坝,占地八十余亩,有七八户土民耕作,收获供每年苏土司召集各寨首议话度用。亦是土司检阅土兵的场所。后因苏土司造反被清朝廷征收,这是后话。
  自蚕丛开明王以来羌区每个村寨就有了议话坪。联寨的寨首们效法土司、有大的议话坪,大头人制定联寨乡规民约。自然村寨有的议话坪。自羌区土司制度取消后便成了寨首们的天下。到民国政府推行保甲制度后,“议话坪”议事的习俗逐渐消亡。部分村寨还存有“议话坪”的遗址。
  古时,羌民一年或两年开一次会,有特殊情况例外。寨首任期七八年不等。羌民大会由寨首召集,每户成年男丁参加,人人有发言权,民主议定大事经“议话”通过,全寨必须遵办。有的还把议定的乡规民约立石树碑;碑文内容涉及封山、寨婚丧礼仪、民事纠纷调解及破坏寨条例惩处办法等。例如茂县曲谷乡河东村议话坪树石碑至今尚存其碑高94公分,宽65公分,字迹清晰可辨:“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十五日納木什勺立。河东十二寨大众尚议尔团;两寨不打一寨,两家不打一家。上不打民房,下不打门槛,不仗势欺人。”又如茂县黑虎乡河东十七寨于光绪九年(1883年)正月二十日立碑规定:“纠纷投其村,付烧酒十斤,其它项规定违者罚款;凡抢人、杀人事发生,全乡民众先行制止免事件恶化,然后齐聚各地寨民于议话坪,讨论处理办法:打死人赔命价,偷盗退赃,屡教不改杀,田地房产充公,谁出事议话团吃谁家。”从清朝到民国前羌区的寨首基由当地财主或恶势力控制谈不上羌民推选,由他们说了算,乡规民约变成空文。
  羌人的服饰
傅天文   作
    羌人尚白,与羌人祖先创衣有关。炎帝神农氏教之种麻,羌人老祖母“西陵蚕丛氏嫘祖”,创养蚕,蚕丝、麻皆自然色(白色)。后羌人用之作服乃原始之色(白色)。礼记、王制:“西方曰戎,披发衣皮,又不粒食唉。”说明羌人衣皮食谷。后汉书、西羌传、集释引郭义恭广志:“羌女披大华毡以为盛饰”,有了黑白之色。新唐书、党项羌传:“羌男女衣裘褐、被毡”,羌服饰承袭了袍服之制,面料仍以皮裘、毛、麻为主织品亦自然之色,亦有它色。清、乾隆年间职贡图出现自然色与多种色彩的混合。清、道光茂州志:“其服饰男毡帽,女编发,以布缠头,冬夏皆衣毡”男缠玄色头帕或毡帽,头领头插雉毛,视等级最多三根,勇可插雉毛,亦视等级插之,亦最多三根。妇女服饰鲜艳多彩,三龙一带包绣花头帕,上绣各色图案。黑虎乡包一种“万年孝”帕。渭门、沟口包白头帕,未婚女缠红布绑腿。赤不苏一带妇女头顶瓦壮绣花头帕,发辫接深蓝色丝线做的假发辫盘于头顶。衣服大襟及袖口街沿花边,图案反映现实生活,自然景象。如植物花、鸟、鱼虫,动物鹿、蝙蝠、兔、狮、虎、人物。羌绣景物栩栩如生,内容大都含吉祥如意,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衣领佩银领花,胸前佩赤吾(银牌)镶有花草、吉祥如意图案、簪子、耳坠、圈子和戒指饰以珊瑚或玉石、腰佩针线盒、钥匙袋。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2年)董湘琴的《松游小唱》道:太平的妇女:“夷人装束怪,两个锡圈当作耳环戴。青布缠头,红毪腰带。白衣黑裙大花鞋,可为万国人种图上载。”描绘出一百多年前茂县太平乡的妇女在胸前还佩戴椭圆形的银牌,上有银丝编制的图案和珊瑚珠以示增幅增寿,腰系花围腰,平时外套羊皮褂(皮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防雨)的妆束来。男羌人服饰较统一,羌男,蓄发成辫,缠发髻余脑后;身着长衫(男衫到膝下,女衫到脚背上)、袍、长裤,缠头帕或带裘帽。或毛、麻、棉布衫,皆着无袖单夹坎肩(皮褂子或毡褂子)毛、麻腰带,(后为绣花腰带)布鞋麻草鞋。男要系皮“裹肚”(后为布的)系吊刀子、火镰、有钱者佩吊银烟盒,无钱者用皮烟盒,男女皆束腰带。绑腿目的御寒,脚着云云鞋,鞋尖微翘,状似船绣彩色卷云图案, 布鞋,少作状饰。改革开放后,羌民族的衣着服饰更加丰富多彩,每到羌人的节日,羌家男女身着羌民族特有的白底羌绣盛装,来展示羌绣服饰的绚丽多彩,来庆祝自己的节日。 
  羌人之饮食
傅天文   作
    羌人自炎帝创农耕后,由茹毛饮血转食五谷杂粮。东观汉记:“胡羌见客,灸肉未熟,人人跪而割之,血流职间”。说明了羌人的牧生活,又如续资治通鉴:“元昊每欲举兵,必畜豪首以猎,有获则下马环坐饮,割鲜而食。”而西陵蚕丛羌半农半牧,食畜与五谷了。晋书、五行志:“晋秦始以后,中原居民相尚羌煮,贵人富室必备畜其器。”从旁证实羌人有高超的烹饪之技,中原人效之。随着历史的步伐前进,食物种类增多,羌家烹饪技术日臻完善,食物讲究卫生、营养,食物结构更趋于合理,羌人的膳食结构大为改观,其传统羌家膳食制作亦有了更大的变化。
  羌人主食有:麦、青稞、燕麦、荞麦、稻谷、薯类。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开始种玉米。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洋芋传入羌区,增添了主食内容。副食羊、牛、猪、鸡、鸭、鹅肉、禽蛋。菜,种类繁多,山珍有香菇、木耳、蹶苔……。构成羌区人民丰富的食物结构。
  羌家原以面食为主,最早将麦、青稞炒熟磨成粉、叫糌粑,开水拌后即可食。尔后首推擀面,至今盛行:以麦、青稞、荞麦面粉制成。羌家独特风味面食,荞面:擀荞面时为使荞面条细、长、薄,在里面适当的加些也棉花,即可。擀成后,沸水煮熟,拌以酸菜汤、鲜熟肉末,根据个人口味喜好适当地加些葱、姜、蒜,花椒、盐、味精、酱油(豆油)、爱辣者加些辣椒油醋等勾兑好汤的调料,将煮好的荞面捞入,拌食其味鲜美,人食人爱,川人食之称,巴适得很。荞面作工考究是家庭主妇聪慧贤的标准之一。在羌寨是公婆考核新媳妇的课题之一。
  木洛卡模(面蒸蒸):自明、嘉庆年间(公元1234年)玉米传入羌区,方有了蒸蒸饭。制作分沓锅饭(焖蒸),甑蒸饭两种。沓锅,将玉米面粉倒如沸水蒸煮至二成熟时,用筷子抄成颗粒状后用微火焖蒸至上气,再复抄匀再焖蒸即成。亦可参合大米煮成六成熟拌合蒸成“金裹银”。甑蒸面蒸蒸,制作:将玉米面渗入凉水搅拌成颗粒状在用甑子蒸熟即可。同样可参入六成熟的大米拌匀,蒸成“金裹银”闻香酥脆可口。
  烧馍:饝,正字通古人称饝,芒谷粉制,面食也。凡面粉皆可制成烧馍,但玉米面要用沸水,挼成饼状,内可夹入肉类,菜类等,也可在面中加入调味,然后埋入火塘红灰中适时翻烧,当拍打馍时发出脆响声时为熟。谓之“三吹三打”。青稞与玉米面同样。麦面的制作同样,但麦面可作多种形状,只是不可拍打,免麦面馍成糖心。羌人的烧馍还寓有神话色彩,如圆馍代表太阳,弯馍代表月亮,三叉馍代表天、地、神,作祭祀之用。亦可烙馍,作方法相同。
  蒸馍:物纪原:“诸葛南征,将渡泸水,土俗杀人祭神。亮令以羊、豕代之,取面画人头,答之馒头名始此。”将面发酵到适度,与内地的包子、馒头制作相同,花样繁多,特点蒸馍酥细软可口,老少咸宜,是出门馈赠亲友佳品和节日最好之食。
  木洛穑比(面疙瘩):将荞面、青稞面、或玉米面用温水搅拌或捏成颗粒状,倾入沸菜汤或沸水中煮熟,放上喜爱的调味即可。
  噜比雅(搅团):用荞面或玉面米作成。水沸,将面粉搅入,浓度达用能筷子挑起块状为宜,随后再参沸水煮蒸搅,俗语说:要得搅团好,搅它一百八十搅。意为多搅为佳。如食面条一般可根据个人喜好勾兑荤素佐料汤蘸食,是羌区其味妙不可言的吃。
  洋芋索比(洋芋糍粑):将洋芋洗净蒸熟,乘热剥皮,晾冷后放在石臼中舂成泥,即是糍粑。根据个人喜好可凉食,亦可热食。凉食,爱甜食者可将洋芋糍粑切成条块蘸白糖,亦可蘸熟蜂蜜食之。爱咸辣者可蘸红油香辣等调味食之。热食蘸食相同,亦可按食面条法,勾兑酸汤食之。回味悠长,百食不厌,故是羌家独具特色吃。
  郭沥(酸菜):将白菜、圆根等洗净,晒萎置于沸水中焯去苦涩味,渗入少许玉米面粉拌合,在叠压于干净的缸中,用石块压紧,数日后即可食用。解放前,羌区交通不便,冬季鲜菜贮藏不变,古羌人创制了酸菜。特点:酸菜兼有鲜菜的营养成分,耐贮藏,味鲜可口,可单煎炒食,亦可与肉类混炒或烧汤。是羌区高半山农村一年四季的主要菜肴。
  腊肉猪膘:羌人大多居住在高半山,交通闭塞,购物不便,因而各种食物以耐储藏为要。长久以来形成了羌寨腊肉的特色食品,每到冬季,苍蝇停飞时羌民开始宰杀年猪,(免生蛆)腌制腊肉,有的羌寨到腊月苍蝇始停飞,到腊月才宰猪,腊肉以此得名。高半山羌家腌制是把头、蹄排骨剔开,分别挂在同风透气处晾干,烟熏即成。随着时代的前进,盐和各种香料的购买方便,即用盐和各种香料砸细按鲜肉多寡,趁鲜将盐和香料撒上,当盐和香料渗入肉内后,将肉分别挂于通风透气处烟晾干即可。食用时按需量割取,洗净煮熟切片,肥瘦相间,肥肉透明如晶,瘦肉色泽红润,入可化渣爽口。亦有未加香料者,可根据各自口味加之,以加者可视己之口味,亦可加,亦可不加,即可食,腊肉是羌民长期食用的肉类。羌家储藏腊肉的多寡曾经是衡量羌家富有的标志。
  日麦嘎布匣格玛:羌家罐罐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要说饮茶,我国是世界上种茶最早的国家。最初茶被称为“苦茶”作为一种药材用于治病,如:白虎通、卷一:“神农氏,姜(羌)部落首领……尝百草种毒,饮茶得解”。可谓羌人是饮茶的始祖。后来经长期实践经验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茶不仅是可以入药,还是一种气味芳香、提神解渴的上好饮料,于是种茶、饮茶逐渐成习俗,饮茶在我国蔚然成风,饮茶被用作待客的一种格式。唐代开始出现茶馆,有茶艺、茶道,饮茶方法繁琐,还出现第一部论茶的专著为陆羽所著茶经。制茶、饮茶在我国形成一种独具风格的茶文化。羌家早有饮茶习俗但不繁琐,却别具一格。每当老人们清早起来第一件事即是熬喝嘎布匣格玛(罐罐茶),即在火塘上置壶注入鲜水,用柴、炭熬,以清茶为主。也有人用油炒核桃、花椒、少许食盐之类。罐罐茶浓度高,劲道大,味苦涩,好在茶汤不多,不能大可地喝只能慢慢品尝,世代相传。
  喝罐罐茶是羌家迎宾客不可缺少的礼俗,每当亲朋好友进门,大家围坐在火塘旁,喝着热气腾腾的嘎布匣格玛(罐罐茶),吃着酥脆的考麦饼,嚼着羌家香美食品,谈天说地,妙趣横生。如有青年俊才入来,羌家阿妹来给来客斟茶,如不中意斟一杯即止,如尚觉可意,继斟之,一口为牛饮,两口为驴饮,三口之饮才为品,四口种情因。连饮四杯,寓意是人情愿为阿妹奉献终生,故尔不少青年一不心,在羌寨过上了幸福生活。
  尔玛嘿西:(羌家砸酒)尔玛西(羌酒)的酒文化,就是中国的酒文化。它源远流长,有深厚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据科学(发表在美国科学学纪要,电子版上的文章,共同社、华盛顿)考证距今有5000…9000年的历史了。考古学家挖掘出16块壶形陶器啐片上附着物,以及渗透入的有机物检测出酒,早始于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科学家根据盛酒的陶器残留物鉴定来确定的。西戎创造牧业,而酿醴酪(浊酒)据吕氏春秋:“仪狄发明酿酒而美。”汉、刘向的战国策:“昔者,帝女少康即杜康字仲宁,令狄仪作秫(高粱、粟米之粘者)酒而美,进之禹,帝曰:后世心有饮醴酪(酒)而亡国,遂疏仪狄而后绝旨酒。”礼记:“有醴酒,澄酒、粢醍、清酌等。”汉书、货食志汉王莽昭曰:“酒白药之长,佳会之好。”酒赋:“清之为酒,浊为醴。”黄帝内经、素问:“酒名醴酪,即动植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羌人先祖神农氏创农耕,芒谷余,有单酦酵醪,故尔有天赐神物。史记、袁盎传:“乃悉以其斋置二石(dan)醇醪。”汉、刘安的淮南子:“神农教农耕,有粮食不尽,清盎之美,始于耒。”而有粮食酒。晋代江统的酒浩:“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狄仪,又云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出于此,不由奇方。”酒之谱:“凡酒以逸清味重为圣,色如金而醇苦者为贤.”到南北朝时开始有“酒”这一专用名称。唐朝时酿酒业已很兴盛。宋朝的祝穆著方舆胜览:“蜀地多山,多种黍为酒,民亦饮粟酒。”明朝的文学家杨慎诗云:“以芦竹为管,吸而饮之。”说出饮用的方法,羌人一直用此饮法。古人杜甫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古人不论男女,动辄斗酒不醉。令人矘目,今人叹羡不已,以其为海量。其实古人制酒还只能用单酵母菌,自然发酵,酿成的醪酒,度数很低,且多带甜味,故不醉尔。日麦嘿西或尔玛嘿西(羌家砸酒)属醪酒,保持了古羌人的传统制作方法,用青稞、麦、玉米煮熟,晾于簸箕内,等到温度降到摄氏40度(夏天到摄氏20度)时,根据熟食的多少,拌合酒曲,盛入大锅或大木盆中,盖上保温物,发酵1—2天后在装入坛中,每坛装10—50余斤不等,用黄泥封好口,保温10余天即成。存放期愈长愈好,其味醇净,回味甘甜悠长,由于羌寨大多居住高半山,饮用天然矿泉,酿制嘿西(咂酒),所以营养丰富,酒性温和,老少咸宜,是羌家喜庆、节日待客的佳品。高半山羌家,户户酿嘿西(咂酒)人人喝咂酒,明朝文学家杨慎诗云:“以芦为管,吸而饮之。”故有:“万颗明珠一瓮收,王侯将相皆低头。双手抱住擎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的佳句在羌区流传。每当客人走进羌家,火塘里热火熊熊,杆杆酒飘着清香,使人陶醉在羌家热情好客之中。羌家常言:无酒不成席,无酒难待客,无酒难歌,有酒歌舞多,故酒是羌家常备之物。饮前,揭开坛口泥封,掺开水再度发酵;如味酸可掺冷开水,并可适当加些蜂蜜或白糖,饮用时分别插上吸酒杆数枝,在“许”或长者开坛后众人按长幼序吸饮,边饮边掺开水,饮至坛底酒尽为止。 
  羌族的建筑技术
傅天文   作
    羌族建筑技术源远流长,史记、蜀王:“蜀之先王,蚕丛氏得帝喾封蜀西,居蚕丛山下石室。”后汉书、西南夷传:“冉駹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曰:筇笼。”隋书:“其巢室高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长余,以木隔之。其下方三四步,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于下级开门,从内上通夜必关闭,以防贼盗。”羌家多层的叫:基俄勒。俗称:碉楼。两层的叫:基索。筇笼初期属居住与防御兼备的建筑。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的,棱角突出即可防御,亦可贮粮,顶位平台,多建在住房旁。就地取材,不绘图、不吊线全凭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艺,由石与黄泥砌成,亦有黄土筑成的,层次不一,结构严密,棱角整齐,坚固耐久实用,冬暖夏凉。
  羌家的住房亦是由石块、黄泥砌成房屋主体,亦有黄土筑成的。以三层居多,亦有二层、四层的,每层都是木地板。最高一层作经堂,一般底层作牛、羊、猪、鸡厩,开有外内大的窗,叫倒斗窗,可作射击孔。大门用圆木解成两瓣抠成,叫印盒式门框,门板用寸余厚的木枋作成。用两寸余见方作门杠,横穿于门墙中,三五人亦撞不开,门右作有开门孔,用羌家木工特制的木钥匙,方能打开。门外上方安白石神,两旁挂羊角或牛角,寓意富裕吉祥长久。上楼有二尺八宽的木板楼梯,中层主人。除倒斗窗还开有一至二,三尺见方的窗,用寸方木条安于窗中作窗格,内安窗门,叫牛肋巴窗,关上窗门任何盗贼是无法进入的。二层分堂屋、卧室和厨房。与楼梯斜对处是家神、祖先神位,置神龛子,奉供天地诸神及祖先。堂屋中央设火塘,以木或石作框四方形,框内置铁三角架,大者达30余公斤,上可放木板作饭桌用。火塘四周放矮长板凳,供烤火、吃饭、休息坐。火塘上方置挂铁链,可自由升降,供烧水、煮饭、熏烤食物调济火候用。厨房挨楼梯处堆放柴火杂物,石或木质水缸放于灶后,灶前放少量柴火,并置一凳便于烧火。壁上挂锄头、镰刀等农具。
  三层为贮藏室,放仓装粮,挂腊肉之处。也有在三楼就是房顶平台,四周置塔形龛叫:“勒克西”。照楼最高墙中央置:“阿渥尔”宽一尺五,高两尺余,顶置白石数块,代表天神及诸神。同时在白石旁插柏枝,置牛、羊角,造型壮观。平台三方作矮墙可码玉米、放仓笼。当玉米脱粒完,亦可坐憩。一半作照楼即盖一半作贮藏室,面向平台(称房背)处开门,可到房背,供妇女作针线,老年人晒太阳。羌家建筑都较集中,重重叠叠,看上去各家各户,实质可户户相通,一但有警,互为支援的羌族雄伟壮观的建筑群,远而眺之云烟裊袅,碉楼鳞次栉比,宛如一座古老城堡,蔚为壮观,再与村寨周围的台田梯地,高耸入云的青山、淙淙溪流相映,实是一幅壮丽的画屏。
  日惹(溜索):古称“笮”,即篾索,后发展为索桥。还有栈道,是古羌人献给人类的一份厚礼。据众多文献考证,新石器时代蜀山戎就在岷江上河谷地区活动。从都江堰以上的岷江,波涛汹涌,江水险急,不可行舟,昔科技物质均滞后,难以施桥。昔李白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羌山盛产竹,制篾索方便多多。于是篾索日惹(溜索)应运而生。在湍急的岷河上用一根或两根碗口粗细的竹缆,取斜势,系于两岸,人们悬筒飘然而过,只见群峰斗转,江河移位,瞬间以达彼岸。在笮的基础上,有了绳桥之法。四川通志:“绳桥之法,先于两岸立柱,河宽者,先于水中立柱,加梁于上,以竹为绳,乃布竹绳于梁,系于两岸。”一般篾索桥有12—14根篾索,上铺置木板,为确保人畜安全通行,两傍设护栏桥的两端设桥楼,桥楼夹道内立两排木柱,木柱能转动,将篾绳系于木柱,转动木柱可调整篾绳紧,保持桥之平衡。
  栈道:俗称偏桥,木、石两种。木建于采木方便处,铺木杂以土石为路,石栈道施于绝壁悬崖,缘岩凿孔插木为侨。岷江两岸多系悬崖峭壁,羌人为解决行路难,至少在秦汉时代就创出“天堑变通途”的栈道“偏桥”。据四川通志载:“缘崖凿孔,插木作桥,铺以木板,覆以土,傍置拦护之”。清楚地说明了栈道的建筑原理及用材与结构。其原理直到今天。仍用于架桥建筑之中。
  溜索与索桥:以绳是羌族的传统建筑艺术。据寰宇记载,早在距今1400年前即以存在了,唐代僧人智猛作笮桥赞:“冰崖浩然,百十余仞。飞絙为桥,乘虚而过。窥不见底,仰不见天。寒气惨酷,影战魂栗。”可知过索之艰险。清代姚莹的康輶纪行卷十五载:“蜀有笮桥,潘、茂州之地江水险急,既不可舟,亦难施桥,。于两岸凿石鼻以索絙其中,往南者北索稍高,往北者南索稍高。手脚循索处皆有木筩,缘之护手易达,不但空渡人,且有缚行李于背而过者。”独孤及亦作笮桥赞云:“笮桥絙空,相引一索。人缀其上,如猱之缚。转帖入渊,如鸢之落。寻橦而上,如鱼之跃。顷刻不成,陨无底壑。”索道为世居大山的羌民交通难的大问题,羌区“栈(索)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繁荣景象。这一构思模式为各族人民所采用与推广,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修堰凿井:据史书载:羌人“耕田凿井”技术独到。禹生西羌,羌人随禹治水,集有丰富的经验。从驰名于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二千多年前,羌人及其他人一起修建的都江堰。它凝聚了古代羌人与水利专家的血汗与智慧。并把这种技术颇为推广。后来羌区民间石匠得祖传技艺在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修堤筑堰,打水井。
    
  尔玛(羌)人的语言:日麦值唔
傅天文   作 

  尔玛人的值唔,羌人的语言,自成体系。史记载:西部有古老的民族“西戎”部族,首创了牧业,以养羊称著于世,后世以产业为族称姜(含母系氏)族,到男系社会转称羌(男系氏)族。即是一个庞大的部族,自然有交流信息的音符即语言。也自成体系,非部分语言学家认定为藏缅语系。众多史籍和出土文物表明羌族不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最早由牧业转入农耕的部族。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南迁汶(古汶岷通用)山即岷山一带,称西陵氏部族,当该部族蚕业兴起,转称蚕丛氏部族。
  四川古史载:氐羌系秦·汉后期由甘、青、河湟一带南迁,居岷江上旧唐书茂州志载:古人称境内九顶山之 首为岷,或称冉駹汶山之表。汉武帝时:‘冉駹诸臣置官吏,郡界为名曰:‘茂湿山’。先来戎居岷之北,后迁徙来者居岷之南,由于交通闭塞山、江阻隔,形成南与北部方言。南北虽然互有交融,但不广泛,故有五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的民俗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