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宇个人资料:现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8:16:17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7)

 

学  校:石阡民族中学   班  级:高二(1)(11)  科  目:语  文

编  写:黄   开   斌   时  间:2012、2、       姓  名:

 

学习目标:

了解现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方法指导

(一)就文章开头的写法及作用命题

  答题要点:散文的开头段往往是引子,构思精巧,语言优美,一般属于景物或场面的描写性语段。答写法可从①写作技法(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衬托等)②听觉、视觉、嗅觉,声、形、色、味③修辞手法三方面入手。

  答作用:①突出表现了……渲染了……②开篇扣题③作铺垫,引起下文关于……的议论(抒情,描写)。

(二)就词语的含义命题。

  答题要点:结合语段,解析词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

(三)就语句的含义命题。

  答题要点:结合上下语段及全文,抓住关键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开掘语句在文中的内涵,并注意句子的哲理性。  

(四)筛选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要点:注意理清题眼以下统领的几段文字,概括段意,分类罗列。

特别关注1:叙述人称

“我”,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来讲述故事,使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议论和抒发感情;“他”,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客观,便于深入人物内心,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你”,似乎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情感强烈。

特别关注2:场景的功能(作用)

定基调;营造意境,渲染气氛,感染读者;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揭示人物性格;象征。

特别关注3:细节的作用

刻画人物形象,使情节丰满充实,使小说生动鲜活。

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人物心理。 ④象征和暗示。 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 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什么是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成功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二、答题指导

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研读考纲,明确考试的能力要求。

  2.在现有阅读水平的基础上,抓准文本特点,抓准关键语句、词汇,尽可能地把文章读懂,准确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3.探索试题特点,规范答题思路。因为高考阅读毕竟是浅层次上的阅读理解鉴赏,无论文本还是试题都有很强的规律性,包括答题思路,组织答案都有规律可循。

  4.学会审题,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把握试题要求,针对试题所问角度,有的放矢。高考阅读试题,其实不外乎四种考察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写。认真研究近3—5年高考试卷,把每篇文章的四道题归类,便很容易找出规律、特点,明确每种问法的考查角度。

  在考场阅读过程以及答题细节上要学会把握住细节,才能比较好的解决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留意各类信息提示语。

  一般来说,考场阅读文本比较规范,文体特征鲜明,在信息提示方面思路都是比较清晰的,其外在形式表现为有明显的提示性词语,常见的有几类:

  1.“也”“另外”“此外”“除此之外”“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时”“与此同时”等表示列举的词语,给考生提示前后文有并举的事例或观点存在。

  2.“因此”“总之”“所以”“由此可知”“可见”等这类表示推断或总括的词语,表明后文将会有新的观点。

  3.“其实”“简直是”“从一定意义上说”等语词表示强调观点。

  4.“不过”“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语词,表明对前文的否定,引出后文新的观点。

  其他形式的信息提示语还有很多,在练习中要学会总结归纳,这对理清文章思路,提高阅读效率很有好处。

  (二)、注意偏正关系类型句子。

  这个问题对于绝大多数考试来讲可能难度较大一些,不过,在阅读中只要注意这方面的现象就可以。人们在表达思想时,语句都有强调的侧重点,或通过词语或通过语气或通过句式,其中偏正类语句的使用是最有特点的一种技巧。一般有几种形式:

表示因果的句子:“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表示转折的句子:“……但是……”“……然而……”。表示条件的句子:“只有……才……”。表示假设的句子:“如果……那么……”表示递进的句子:“不但……而且”还有并列关系复句中的“不是……而是……”等形式的句子。

  以上这些句子类型,他们的语意强调点都在后半句,因此做题时就要特别注意看试题设计强调的是什么。即使试题没有直接提出来,也要特别关注这类句子,因为这有助于把握全文的意思。特别要注意“不是……而是……”这种句子,要看试题设计是要强调后半部分还是强调并列列举的两个部分。

  (三)、尽可能按照分值分点答题。

  当然这是相对而言,需要平时注意分析高考试题所给答案及其分值的分值特点。如果试题赋分只是1-2分,那么,作一点来回答即可;如果试题赋分是4分或4分以上,一般就要分点来回答。一般情况下是每点2分。(或3分)分点答题,各个要点是独立的,而不能写成包含关系,否则分点等同于不分。这样能够让评卷老师很清晰地了解你的答题思路,不会出现漏判现象。

  (四)、按照分值,以先观点后分析的思路表述答案。

  和上一点类似,如果试题赋分较高,就尽可能采用“先观点后分析”的答题方法。这样就能让老师很快把握住考生的观点。在评卷中,并不是写得多得分就越高,主要还是看答题是不是切中要点,因为高考阅卷采用的是抓点给分。这样答题,即使后面的分析不是很到位,前面的观点正确了,往往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分数。

  换言之,摆出了观点,就应该作简要分析,尤其回答分值较高的试题。但是如果只说观点,而没有分析,老师就会认为学生思维不够严密,认识能力有差距,也不会给很高的分数。

  (五)、尽可能用原文的词句答题。

  在回答问题时,如果原文有自已表达信息的相关语句,就尽可能用原文语句表达,即使有字数限制,也尽量用原文能够负载文章信息的术语概括,这是评卷赋分的关键依据。同时,也不必花费太长的时间来组织答案。即使要求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回答,也可以遵循以上原则。

  (六)、要知道答题是否需要拓展。

  不少学生搞不明白,在什么时候答题需要展开,在什么情况下不需拓展。一般情况下,根据试题赋分来判断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当然是分值比较高的试题。另外还要看试题属于哪种类型。

  (七)、抛弃满分意识,强化高分意识。

  现代文阅读试题很难得到满分,有的老师在训练指导时,总以获得满分为答题的出发点,希望答题尽善尽美,其实,这种观点失之偏颇。但是不追求满分并不是不追求高分。只要在自己的领域中占到优势,就会比别人高出一招。因此,答题规范就显得尤其重要。

  (八)、根据理解程度答题,注意把握时间。

  高考阅读文本年度难易程度并不相同,有时难一些,有时容易一些。阅读较难理解的文本时,就必须注意: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思路内容全部理解清楚之后才做题。一般情况下,22分的现代文阅读题,多数考生在12—16分钟之内就可以做完。但是有的学生用了将近半小时,花费的时间很多可成绩并没有因此提高,反而影响到了整体答题效果。耽误了作文的写作时间。

再者,每道试题答多答少也可以摸索规律,大多数学生喜欢答多,其实呢,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一个基本的评价标准。150分钟之内,对整套试卷内容的阅读、理解,分析、思考,书写、表达,有一个基本的、可控的要求。大概阅读字数5000左右,表达字数1400—1600,虽然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但是命题人在命题过程中是经过定性、定量评估的。所以,答题还是注重采点给分原则,理清思路,表述规范,当快则快,当多则多,多而不滥。

三、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答题步骤  

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第一步是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的是什么?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哪些是较易的?哪些是较难的?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进人文本,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是从一篇文章中冶炼出的精华。它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比如《报秋》的题目要告诉读者,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都与“秋”有关。由此读者再沿着文章的思路进行整合联想,从而发现作品的真谛。

3.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一般散文,都是由若干自然段组成的。每一段都有一个主要意思。首句往往与本段内容密切相关。如果我们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整合首句,能使阅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4.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浏览首句,了解梗概,是粗读;默读全文,圈点勾画,是细读。前者是宏观性的把握,后者是微观性的鉴赏。解决“问题锁链”当然既需要宏观把握,也需要微观鉴赏。此过程是组织答案的重要前提。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向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5.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深思熟虑、精确表达是散文阅读的最后一步,这一步非常重要。只有深思熟虑,才能精确表达。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惟其如此,散文阅读才能画上一个较为完美的句号。

四、解题思路范例

乡土情结(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别。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温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城。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若、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后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日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动,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变不会因此而消失。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答:

[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怀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诗题的题眼设在第二段,有效信息为以下四句;①“他父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可整合为“父母亲族的爱”。②“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可整合为“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就种在小小的坎里”。——可整合为“悲欢离合家史”。④“邻里乡亲,早晚……千丝万缕沾着边”。——可整合为“邻里乡情”。

结合以上分析,再对照题干的字数要求,便可对该题正确作答了。

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

答:

[答案]主要有两种情况:①不少人富有浪温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闯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纲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该题的题眼设在第三段,有效信息范围为以下两处①“多少人……为了闯世界”;②“多数却完全是……去串演各种悲剧”。该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主动的,目的是“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因而“富有浪漫气息”,另一种是被动的,目的是“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因而“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概括上述分析的两点,便可对该题正确作答了。

3、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

[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有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从主旨上看,第四段“乡土情结”的内涵从前三段的‘个人情结’深化为“民放情结”,这一点在第四段中有‘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向心力的凝聚”等语言标志。

从内容上看,第四段分别从以下两个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具体说明:一是时间上的延续。选取的材料是“百余年来”国人的乡土情结,其中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谋生异城、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发起革命运动、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了出国潮,尽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但有一点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乡土情结”。二是空间上的凝聚。选取的材料是第一代华侨“世代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香港各阶层人土‘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尽管远隔重洋,却阻隔不了浓郁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综合以上分析,第四段这样写的好处在于:既在结构上照应了前文,也是立意上深化了主题。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人微,读后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答案] A C

[解析] 该题考查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对文章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D级。

A、C是正确选项。B项的问题在于两点:第一,原文第二段在概述乡土给人们打下了童年的烙印后,引发了这样一段感喟:“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的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段感喟有两层意思:一是人的成长道路充满“变数”,二是惟一“不变”的是乡土情结。因为这是一个转折复句,所以语意的重心在后一层。而B项在分析中,既曲解了第一层意思,将人的成长道路充满“变数”的特点,说成了“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又未能突出语意的重心——惟一“不变”的地乡土情结。第二,第二段旨在以情感人,而非以理服人,所以说“很有说服力”有失偏颇。

D项的问题在于两点:第一,“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是旧典,但在文中并没有翻出新意,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表达“乡土情结”的典型用语。第二,第四句是形象的比喻,突出的相似点是“人”“物”有别,但其性相通,所以这句只能说是形象的比喻,而不能说是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项的问题主要在于“生动具体、细致入微”。文章最后一段是对全文主旨的升华,是全文的结语,其特点是“凝炼概括、高远深刻”,而不是“生动具体、细致人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针挑土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们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的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说起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口苦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存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持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是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事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经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5.“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用意(2分):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理解(4分):黒妮组织的“援湘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黒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援湘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解析:用意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理解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用意从句子本身和与全文的结构关系考虑。理解主要理解代词“其中”和比喻词“穿针引线”的含义。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答案: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解析:意思答对即可。理解本句,就要理解“倦容”的修辞和深意。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答案:①低调、单纯的黒妮为“我”对“援湘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援湘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黒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黒妮从“我”的支持之中,看到了“援湘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

  解析:每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理解本句,就要理解“眼睛亮了”的原因和体现的精神、意义。

  7.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答案:①黒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援湘游”现状的隐喻:苗绣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解析: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找出文中提到“针挑土”的地方,分层思考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8.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答案:第一问(2分):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

  第二问(4分):①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②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

  解析:第一问意思答对即可。第二问每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画出文中作者对黒妮的行为表达情感的句子,归纳总结。“针挑土”的相关笔墨,有抒情,有叙述,有补充说明,分析其用意,既要每处找出来考虑,又要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