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a小调大提琴谱:浅析高古玉器的白黑红黄(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0:58:03

目前,对古玉的研究和探讨大概可分为玉材、工艺、功能、名称、形制、艺术、仿古、辨伪、鉴赏、收藏等诸多方面。这其中涉及了许多科学领域和课题,其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对古玉地质学的真正考录研究起步与陶器、青铜器相比提出和研究相对较早,早在1921年张鸿钊先生就在其专著《石雅》中提出了对古玉器利用矿物学来进行初步系统研究的问题。可是,多年以来研究进程停停走走,发展进度十分缓慢,几次外界因素还造成了其的停顿。人们历来对古玉的考证基本上是以代代相传的经验—眼学为主。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对远古之谜的破解手段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和渴求,仅仅停留在眼学的基础上研判古玉收到了严峻的挑战。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许多新兴领域开始介入了对古玉考证,为此开创了文理结合研究古玉器的学术氛围,使的古玉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拓展的玉器科学体系中地质学者的介入无疑地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分支,地质考古学与考古学结合所产生的这门边缘学科无疑会对古玉鉴赏的判断起到良好的促进和辅佐。

笔者感到玉质鉴定应该是古玉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古玉地质考古学的基础。我一直恳劝玩古玉的朋友要拥有几块不同类型的新玉,其实这就是从感性上初步了解玉质的基础行为。玉质的鉴定有物理特性、矿物组成、化学成分、显微结构几个方面的内容,主要着重于玉料产地和古玉器次生变化的研究。它是从历史的角度,应用考古发掘结合研究实物和资料,通过地质科学的途径提出、分析、认识有关的地质与考古之间的关联,从而证实其真伪的一种手段。古玉无论在地下或地上,均会经过风化造成改变,这个行进过程有成器前后之分,不存在出土入土之分,出土入土只是玉器成器后的一个环境条件,不代表年代时间。笔者认为现在许多朋友对成器前后的变化即风化,次生、老化、受沁、变形认识的分歧很大,鉴赏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应该了解到新玉也有盘变,也有通透和熟的表现形式,这种内应力释放以及折光率产生的视觉变化在许多方面和入土古玉器有着雷同与同根之源。大家都知道古玉受沁有黑、白、红。在这里笔者想谈谈通过学习对黑白红形成的一些认识,欢迎大家讨论。

(白)色的成因之一:

加热白化

古玉颜色的变化在古玉器中是次生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这种颜色变化的观感是直接的。高古玉颜色变化有许多,白色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常见的白花现象目前对其认识基本为两种;加热成因;风化受沁成因。

1、加热成因(火烧玉)先看看不同实验的结果。

美国Freer博物馆对和田玉低铁白玉截片加热后的结果:

525°C以后和田玉变的越来越白,失去透明度;1025°C后,呈现牙黄色,玉质变的松脆。经XRD检测发现和田玉已经转换变成了透辉石。同时他们对辉石玉和闪玉石进行了加热对比,在加热到1025°C后辉石玉已溶为无色玻璃状,冷却后有所变形,但仍保持玻璃状;闪石玉则变成了牙黄色不透明物质,俗称“鸡骨白”。

将江苏镇江产的绿色蛇纹石加热到1000°C,其结果绿色变为了白色,结构由叶片状转换成纤维结晶体。

对良渚反山黄绿色透闪石古玉残片进行加热后,在650°C时玉质变成黑棕色;950°C时发生褪色发白且半透明程度明显降低。

台湾大学地质系钱宪和教授也做过同样的实验。在700°C时变成棕黑色;860°C时呈现黑色;900°C以上时则褪色形成象牙白。

据此,根据专家实验分析以及实物参考比较,我们可以一致认为“火烧玉”的存在和加热后玉质会发生颜色变化的这个事实。也可以发现风化产生变化和火烧发生变化的不同,前者无玻璃光泽,后者具备。但火烧玉不能降低其玉质本来的硬度从而达到软化便于加工的目的。但也有学者认为瑶山、反山出土的象牙白刻花玉器是在加热到900°C后俟其软化,附以碾刻的。

      

透闪石玉器因火烧而产生的白化也会形成不透光而变黑,但空隙度主要是由透闪石改变成透辉石时形成其空隙及晶体间由于收缩造成之裂所形成。图1、2在偏光镜下变黑 图3玉器表面形成裂纹

风化受沁白化

透闪玉之生成白化,应该属于一种次生变化,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成器后因风化受沁玉器材质受到外界影响以及自身演变所造成的改变的作用及过程。玉器的老化过程是一种次生变化的过程,次生变化可以造成多种形式的改变其中包括颜色、玉质、形状、岩理、矿物晶体组成等等。我们了解和掌握了这种改变与过程就会辨别古玉器微痕迹物证表现形式在其器物上的反映,这对鉴别真伪有着辅佐的作用。

那志良先生对玉质的白化现象有一个经典的描述:鸡骨白咋看白而带灰或带黑丝。在放大镜下观察古玉有许多裂纹,裂纹边沿有透明带伴随,再往外则是白色与裂纹大致平行,少数则垂直。根据实验证明;当闪石晶体构造遭到严重分化时,这种闪石玉如在出土时受到水的浸泡会自动碎裂;若经过自然干燥则会还原变的坚固。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古玉特有的失水现象。另外由于风化和受沁古玉同样可以白化,这就是强碱起到的作用。古玉受沁比重下降、硬度降低、颜色发白、透明度减退是由于结构松弛,应力得到了基本完全的释放所致。闻广先生曾经针对这一现象指出:受沁古玉白化现象应该与埋藏地点的湿度和时间无关,受沁只是成分之间的取代而导致其颜色、透明度发生变化,并非质变。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受沁古玉的纤维粗细并无明显变化,正好证实了这一观点。笔者认为;古玉在风化受沁形成的白化部分中其组成的矿物晶体形状与方向会有一定的程度上的改变,可能形成结构之间的空隙,这就导致了折光率(折射、漫射)的变化,用一个比较接近的比喻就是类是与冰雪之间的差异。另外,我们常见到一种含红色赤铁矿微粒形成的白化和先是赤铁矿或褐铁矿沁色在玉器上,然后再转呈白化的现象,这是一种很有特性的表现形式,俗称象牙白。

近代仿古(伪古)的白化

盐酸、氢氟酸、硫酸是目前艺术品(仿古、伪古)制作白化表现形式的主要材料。盐酸在促使透闪玉和蛇纹玉白化时,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大约需要一周),这对急功近利的商人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但其结果在上述几种化学材料中恰是最为满意的,但泡的时间太长容易全部溶解;氢氟酸价格比较昂贵一点毒性也大,腐蚀性也大,故制作白化选择硫酸是一种为主的方式。在浓度百分之10到二十之间稀释后,不但玉质白化现象出现了,还会呈现蚀孔以及蚀孔内的小结晶。笔者感到,古玉器上沁色仅仅只有白化现象要考虑是酸泡仿品,真正的古玉就是白化也是有不同的形式反映在一件器物之上的,比如说,边沿的白化就会重一点。由于蛇纹石含铁量较高,加热后会形成棕红,这与古玉区别很大,故在放大镜下很容易区别。但是,古代仿古玉一般作伪就会采用加热的方法,这在许多古籍中都有提到。
不同类型的白化现象

图1、鸡骨白(良渚玉琮)

图2、水沁白(商药铲)

图3、象牙白(良渚玉琮)

图4、豆腐白(汉熊)

图5、表层白化及阳起石(黑斑)

图6、极度白化现象(周玉琮)

次生的黑色针状阳起石,凸出表面最长1.2厘米。

次生黑针状,自形的阳起石表现形式。其余的为淡黄绿色透闪石。

次生的黑褐色针状阳起石,凸出表面,最长4厘米

良渚文化残片(4公分见方)中间白色有平行解理有斑晶2公分

淡黄石闪玉斑晶及白色比较风化的闪玉石基

次生白色针状透闪石,呈放射状,其余为原生红褐色微粒透闪石

 次生柱状透闪石群,最长05公分

玉润墨香拙笔  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