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法国社会:盘点曹操人生中的十大闪光点和十大劣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0:03:03
   

曹操人生中的十大闪光点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无疑是小说中最具有争议也是最具魅力的人物。他既萃集封建统治者奸诈、残暴、嫉忌等恶劣品质于一身,又总括了封建政治家延揽人才、纵横捭阖、权谋机变等多方面的才能,真可谓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语)。由于作者尊刘抑曹的创作倾向,《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与历史上的曹操相比多有丑化,不过,作者罗贯中还是对曹操人生中的一些闪光点给予了足够的肯定。笔者在此简单归纳之:

 

一、任洛阳北部尉时棒打权贵

作为宦官显族之后,曹操无疑是幸运的,年纪轻轻便获得了在东汉政坛崭露头角的机会。《三国演义》第1回载:(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

年轻时的曹操胸怀大志,敢作作当,其所作所为为腐朽的东汉政权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气。在洛阳北部尉(类似于京城郊县的一个公安局长)任上,他忠于职守,改革吏治,真正做到有令可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面对当权宦官蹇硕的叔叔时,能够不避权贵,一视同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充分显示出一个年轻政治家的胆识与魄力,从而为他后来迈入更大的政治舞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闪光指数:★★★★

 

二、劝何进勿召外兵

大将军何进为诛杀宦官当权,决意请西谅剌史董卓领兵进京来“清君侧”。这绝对是一条愚蠢的“馊主意”。作为何进左右手的曹操敏感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劝谏何进道:“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这一建议,表明曹操对时局的清醒认识与勇于劝谏的胆略。可惜的是,何进不仅没有听信忠言,反倒是怒斥曹操,说他是心怀私意。其后的事态发展证明,董卓进京,是东汉大乱的开始,也直接导致何进被宦官诛杀。何进在九泉之下,当痛悔于当初没有听取曹孟德的意见。

闪光指数:★★★☆

 

三、刺杀董卓,随机应变

董卓独断朝纲,祸乱百姓,众大臣却束手无策,此时曹操勇敢地站出来,决心刺杀董卓,为国除害。他借向董卓献刀的名义接近董卓,伺机刺杀之。无奈人算不如天算,正当曹操要刺董卓时,不料被董卓发现,大呼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尽管此次刺杀功败垂成,但却足见曹操的勇气与胆识,他超人的智慧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刺杀虽然失败了,但曹操却由此获得了反抗强权、匡扶正义的美名。

闪光指数:★★★★

 

四、矫诏起兵讨董卓

首举义旗,讨伐逆贼董卓,无疑为曹操赢得了足够的人气与政治资本。当董卓秽乱朝纲,把东汉政权搞得乌烟瘴气,群臣惶惶不可终日时,曹操能够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反董卓的立场,并矫诏各道,招集义兵,共同讨伐董卓。《三国演义》第5回载,曹操“先发矫诏,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在这一事件中,曹操面对强权,敢于反抗,敢为天下先,显示出他卓越的胆识与勇气。此外,曹操以“忠义”二字号召义兵,以朝廷的名义来讨伐董卓,名正言顺,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谋略与智慧。

闪光指数:★★★★

 

五、慧眼识关羽,温酒斩华雄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奉袁绍为盟主。奈何袁绍乃鼠目寸光之人,难堪大任。《三国演义》第5回,董卓部将华雄在氾水关连败盟军,正当盟军手足无措之际,关羽挺身而出,愿斩华雄头,献于帐下。当袁绍听说关羽只不过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时,面露不屑,袁术更是要将关羽“打出”。危机关头,曹操制止了袁术的鲁莽,认为关羽“仪表不俗”,“既出大言,必有勇略”,果断推荐关羽一试身手,并温酒一杯,与关公对饮。事实证明,曹操能慧眼识关羽,并能做到重才,敬才,用才,最终,关羽在温酒斩华雄一役中展露身手,睥睨群雄。

闪光指数:★★★★☆

 

六、首创义兵,迁都许昌

虽然董卓被吕布所杀,但京城却再次遭到董卓部将李傕、郭氾等的蹂躏,洛阳城一片荒凉破败。当曹操在山东听说汉献帝还京之后,听从荀彧的建议,进军洛阳,迎奉天子。其后他又听从董昭的意见,将都城安置在自己的属地许都,为他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与政治保障。此次事件中,曹操至少捞到了三个政治资本:其一,他能因时而动,抢占了迎奉汉献帝的先进,此为天时;其二,他移驾许都,便于控制皇帝,此为地利;其三,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可谓人和。得此天时地利人和,为后来曹操统一北方的大业及曹魏政权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闪光指数:★★★★★

 

七、割发代首

《三国演义》第17回,曹操行军途中,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无奈曹操马匹受惊,踩踏良田,按律当斩。曹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此次事件,后人多认为曹操有作秀之嫌,乃奸臣狡猾之处。不过,笔者认为作为三军统帅的曹操,此时根本没有作秀的必要,更多倒是体现出曹操的爱民之心、治军严明与以身作则的优秀品质。清人毛宗岗曾评价此事曰:“爱兵而不爱民,不可以为将。爱将而不爱民,不可以为君。最善将兵者,必能治兵,兼能治他人之兵,于禁是也。善将将者,必能治将,兼能治他人之将,刘备是也。曹操击绣之兵,以手扶麦而过,则知操之能为将矣。袁术攻徐之将,于路劫掠而来,则知术之不能为君矣。民为邦本,故此回之中三致意云。”此言不虚。

闪光指数:★★★

 

八、官渡之战大败袁绍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袁绍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均数倍于曹操。值此生死存亡关头,曹操果断出击,火烧乌巢,断袁绍后路,最终大败袁绍,奠定统一北方的基业。官渡之战中,曹操至少表现出以下闪光点:其一,识才重才敬才用才,如当听说许攸来投时,他甚至跣足相迎;其二,他果断出击,用兵如神,火烧乌巢,断敌后路,导致袁绍集团军心大乱,最后一败涂地;其三,他以仁术御人,深得人心。当他截获手下许多人与袁绍所通之信时,他没有就此打击报复,而是将其全部烧毁,足见其驭人之术。

闪光指数:★★★★★

 

九、青梅煮酒论英雄

青梅煮酒向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两个当世英雄,以青梅下酒,纵论天下英雄。曹操的闪光点主要表现为:其一,他对英雄的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如他将龙比喻为英雄的论述非常精彩并蕴含哲理。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此种语言,非大气魄大视野之人无从道出。其二,他对当时风云人物的评价非常到位。如他认为淮南霸主袁术只不过是“冢中枯骨”,袁绍更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其后的历史证明,曹操所言句句切中肯綮,看人如此之准,足见曹操独到的眼光。其三,英雄的豪气与惺惺相惜。两位英雄煮酒论世,曹操豪气干云,潇洒风流。相形之下刘备便显得过于谨小慎微,底气不足。虽然同为英雄,但曹操的英雄气质是刘备无法比拟的。

闪光指数:★★★★☆

 

十、厚待关羽

《三国演义》第25回,刘备兄弟失散,关羽被曹操重重围困。曹操爱才心切,多次试图劝降关羽。面对关羽提出的苛刻条件,曹操依然满口应承,并厚待关羽,视若知己,足见其爱才之心无人能及。他以诚信动人,为关羽义气折服,生活上处处优待关羽。即便关羽去意已决,他明知放关羽走乃养虎为患,但依然放关羽一马,其对人才之诚意足可为天下鉴。

▲闪光指数:★★★★★

 

  

 曹操人生中的十大劣迹

         三点说明:其一,本文乃《曹操人生中的十大闪光点》的姊妹篇,对小说人物有弹有赞,有褒有贬,方为人物评价正途;其二,本文所指曹操,并非历史上之曹操,而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其三,本文内容所有材料均来自《三国演义》毛评本,未参考任何一本时下流行的今人读《三国》著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1、少时欺叔,挑拨离间 小说第1回写道: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曹操的机智与奸诈很小就得到应验,如他欺骗叔父一事。何为机智,何为奸诈,因其立场与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不过,少年时代的曹操颇有四处游荡,生活不检点之处。年纪轻轻,其欺骗伎俩却能炉火纯青,此非常人可为也。俗语曰:“从小看大,三岁管老。”这件事我们至少可以窥见曹操人生中的两大劣根性:善于利用权谋,玩弄他人于股掌;身处乱世的大英雄,却不免时时沉醉于温柔乡,显出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一面。
劣迹指数:★★★
  
2、错杀吕伯奢全家,一错再错 小说第4回写道: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此回向来被认为是曹操奸诈的最好例证。错杀吕伯奢一事,曹操可谓一错再错,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主要表现为四点:第一,疑心太重。因听闻“缚而杀之”,便武断地认为别人要杀他,故而不问情由,一概诛杀。第二,杀心太重。为免留后患,曹操不悯妇孺老幼,一气杀死吕伯奢一家八口,其杀心实在太重。第三,一错再错,用一个更大的错误来掩盖自己先前犯过的错误,最终导致一发不可收拾。其“宁使我负人,休教人负我”的赤裸裸的表白,尽管真实,但却让人不寒而慄,因为它宣扬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我主义。 关于此事,毛宗岗点评道:“孟德杀伯奢一家,误也,可原也。至杀伯奢,则恶报矣!更说出'宁使我负人,休教人负我’之语,读书者至此,无不语之詈之,争欲杀之矣!不知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至于讲道学诸公,且反其语曰:'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非不说得好听,然察其行事,却是步步私学孟德二语者,则孟德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而此曹之口是心非,反不如孟德之直捷痛快也。吾故曰: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
  ▲ 劣迹指数:★★★★★
  
3、报父仇滥杀无辜 徐州太守陶谦派部将护送曹操一家,谁奈部将临时反戈,将曹操一家杀戳殆尽。曹操悲痛之下牵怒于陶谦及徐州百姓,下令攻打徐州,并命令一旦获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曹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使徐州百姓生灵涂炭,无辜遭殃。 此次事件中,反映出曹操的三大劣迹:其一,报仇心切,不分情理,让感情的激流冲垮了理智的堤坝。其二,因一己之私而迁怒百姓,视百姓如草芥。割发代首的是曹操,滥杀无辜也是曹操,反映出作为政治家的曹操性格中的两面。其三,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偏激行事。陈宫劝阻他不要滥杀,曹操反倒大怒:“公昔弃我而去,今有何面目,复来相见?。陶谦杀吾一家,誓当摘胆剜心,以雪吾恨。公虽为陶谦游说,其如吾不听何!”
  ▲劣迹指数:★★★★
  
4、贪色惹祸 小说第16回写道: 一日操醉,退入寝所,私问左右曰:“此城中有妓女否?”操之兄子曹安民知操意,乃密对曰:“昨晚小侄窥见馆舍之侧有一妇人,生得十分美丽。问之,即绣叔张济之妻也。”操闻言,便令安民领五十甲兵往取之。须臾,取到军中,操见之,果然美丽。问其姓,妇答曰:“妾乃张济之妻邹氏也。”操曰:“夫人识吾否?”邹氏曰:“久闻丞相威名,今夕幸得瞻拜。”“操曰:“吾为夫人故,特纳张绣之降。不然,灭族矣。”邹氏拜曰:“实感再生之恩。”操曰:“今日得见夫人,乃天幸也。今宵愿同枕席,随吾还都安享富贵,何如?”邹氏拜谢。是夜,共宿于帐中。邹氏曰:“久住城中,绣必生疑,亦恐外人议论。”操曰:“明日同夫人去寨中住。”次日,移于城外安歇,唤典韦就中军帐房外宿卫,他人非奉呼唤,不许辄入。因此,内外不通。操每日与邹氏取乐,不想归期。 曹操向有好色的“传统”,一路行军打仗,风流艳遇不断。不过,美色永远有可能成为前途的绊脚石,在攻打张绣一役中,曹操因好色而闯下大祸,几乎身首异处。此次事件中,曹操至少存在四项失误:第一,阵前贪色,犯作战大忌。第二,纳降将之叔妻,不利于安抚降军。第三,放松警惕,让张绣军队成建制成立,埋下后患。第四,每日沉湎酒色,不问军务,让敌人有机可图。其结果是,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与爱将典韦白白送命,自己也被迫四处逃窜,狼狈不堪。
▲劣迹指数:★★★★
  
5、耍手腕威逼徐庶 当徐庶小试牛刀,为刘备取得几个胜仗后,曹操为迫使徐庶投靠自己,采取了较低劣的手腕。他仿造书信,诳骗徐母来到许昌,使徐庶不得不来到曹营。但曹操只得到了徐庶的人,没有真正得到徐庶的心,是一次失败的揽才。 此次事件中,曹操有多处做得不太漂亮的地方:第一,耍小人手腕,不足以服人心。第二,招揽徐庶是一次非常不成功的揽才之举。第三,为他人留下不择手段的印象,其后遗症是,许多优秀的人才有可能就此转投他人。
劣迹指数:★★★☆
  
6、赤壁之战 一错再错 赤壁之战,曹操之所以失败,可说是一错再错,错上加错,最终导致满盘皆输。其表现为:第一,错杀蔡瑁张允,误中离间计;第二,轻信黄盖,误中假降计;第三,轻信庞统,误用连环计;第四,轻信直觉,以为冬天不会刮北风。在赤壁之战中,昔日的雄才大略的曹操变成了狂妄自大的曹操,他不明真相,错听谗言,自满自大,以自我为中心。归根结底,曹操赤壁失败的最终的原因是骄傲蒙蔽了理智。
劣迹指数:★★★★★
  
7、轻看张松 错失良机 小说第60回写道:却说张松到了许都馆驿中住定,每日去相府伺候,求见曹操。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张松候了三日,方得通姓名。左右近侍先要贿赂,却纔引入。操坐于堂上,松拜毕,操问曰:“汝主刘璋连年不进贡,何也?”松曰:“为路途艰难,贼寇窃发,不能通进。”操叱曰:“吾扫清中原,有何盗贼?” 松曰:“南有孙权,北有张鲁,西有刘备,至少者亦带甲十余万,岂得为太平耶?”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左右责松曰:“汝为使命,何不知礼,一味冲撞?幸得丞相看汝远来之面,不见罪责。汝可急急回去!”松笑曰:“吾川中无诌佞之人也。 本来,张松想将西川地图奉献给曹操,奈何曹操过于盛气凌人,以致张松负气出走,将地图献给了刘备,直接导致刘备入蜀,获得西川。此次事件中,曹操在接见张松时表现出骄傲自满,怠慢客人的一面,由于他的狂妄自大,最终坐失良机,让张松将西川拱手送给了刘备。从小处来说,曹操此举使他失去了获取西川的最佳时机,从大处来说,曹操因此永远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最好机会。
  劣迹指数:★★★★★
  
8、杨修事件 杨修是曹营为数不多的天才,可惜最终却为曹操所杀。曹操杀杨修的原因主要有:1,鸡肋口令动摇军心。2,盒酥事件。3,揭穿曹操梦中杀人骗局。4,与曹植过于亲近。说实话,这几条都不能构成曹操杀害杨修的充足理由。在杀杨修事件中,曹操表现出心胸狭窄,无容人之心的一面。毛宗岗评曰:“或疑操以才忌杨修者,非也。士之才有二:一曰谋士之才,一曰文士之才。以谋士之才而为操用者,如郭嘉、程昱、荀彧、荀攸、贾诩、刘晔等是也;以文士之才而为操用者,如杨修、陈琳、王粲、阮瑀等是也。文士之才,不若谋士之才之为足忌。而操之忌荀彧但以阻九锡之故,前此未之忌焉,其余谋士亦曾未之忌焉。其视谋士之才且然,而何忌于文士哉?故虽骂操如陈琳,而操不以为罪,盖才而不为我用则忌之,才而为我用则不忌耳。使修非党植以欺曹操,则操可以不怒,而修可以不死。彼谓修之以才见忌者,殆未为笃论矣。”
劣迹指数:★★★
  
  9、随意杀人 小说第69回写道: 夏侯惇尽杀五家老小宗族,将百官解赴邺郡。曹操于教场立红旗于左、白旗于右,下令曰:“耿纪、韦晃等造反,放火焚许都,汝等亦有出救火者,亦有闭门不出者。如曾救火者,可立于红旗下;如不曾救火者,可立于白旗下。”众官自思救火者必无罪,于是多奔红旗之下。三停内只有一停立于白旗下。操教尽拿立于红旗下者。众官各言无罪。操曰:“汝当时之心,非是救火,实欲助贼耳。”尽命拿出漳河边斩之,死者三百余员。其立于白旗下者,尽皆赏赐,仍令还许都。 此次事件,曹操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三处:其一是随意杀人,理由荒唐可笑;其二是对政治上的反对者诛杀连坐,心狠手辣。其三,赏罚不公,其评判标准匪夷所思。
劣迹指数:★★★★
  
10、错杀华佗 小说第78回写道: 操即差人星夜请华佗入内,令诊脉视疾。佗曰:“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 操大怒曰:“汝要杀孤耶!” 佗曰:“大王曾闻关公中毒箭,伤其右臂,某刮骨疗毒,关公略无惧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操曰:“臂痛可刮,脑袋安可砍开?汝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机会欲报仇耳!” 呼左右拿下狱中,拷问其情。贾诩谏曰:“似此良医,世罕其匹,未可废也。”操叱曰:“此人欲乘机害我,正与吉平无异!” 急令追拷。 由于曹操的生性多疑,他错过了治病的最佳良机,最终病重而亡。由于曹操对他人的极度不信任,他枉杀华佗,使医学界损失了一个优秀人才。对于此事,毛宗岗评曰:“曹操之杀华佗,以佗之将杀操也。佗疗操,而何以云杀操?曰:凿其头,则是欲杀之也。臂则刮,未闻头可凿,如凿其头而能活,必如左慈之幻术则可,若以言医:则无是理也。无是理,则其欲杀之无疑也。曷为疗关公则疗之,疗曹操则欲杀之?曰:能慕义者必恶恶。于其慕关公之义而疗公,则知其必能杀操者耳。故华佗之死,当与吉平之死并传。”由华佗之死,我们可以窥见晚年的曹操该是多么多疑,多么可怕,多么孤独,这或许是所有大英雄们的共同宿命?!
  劣迹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