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天鹅之死小夜曲: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内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37:46

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内涵

听了余文森教授的讲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效地整合;二是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之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效地整合。

牢固树立三维目标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教学做到六个关键词:深刻、独到、广博、启发、机智、绝招。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和教学行为,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创造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教师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

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地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

第三,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五,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学科内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增长,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之二:能促进师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

(一)就发展层次而言,能够帮助学生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

教学应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二)就发展形式而言,既注重学生“内在发展”,又注重学生“外在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

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内在发展是智慧的发展,外在发展是知识的发展。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

(三)就发展机制而言,既注重学生“预设性发展”,又注重学生“生成性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

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那么,怎样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呢?

第一、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价值取向,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在课堂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

第二、教师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课堂知识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的一棵树,而是茂盛的一片森林。

第三、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

第四、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预设,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无效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第五、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第六、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第七、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四)就发展时间而言,既注重学生“有眼前发展”,又注重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

眼前发展是指即时发展,它具有立竿见影、可测性和可量化性的特点;终身发展则是指面向未来的发展,它着眼可持续,注重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五)就发展主体而言,既有“学生发展”,又有“教师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里也拥有创设的主动权,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正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达到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内容的理解,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