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展会:见证乌鲁木齐30年的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8:50:34
见证乌鲁木齐30年的变化

      10多年前到内地出差,到宾馆住宿时必须登记,服务员一看身份证是新疆乌鲁木齐的,不免有点惊奇:“哇噻!从好远的地方来的耶!你们住的毡房暖和吗?能洗澡吗?你们上班骑马还是骑骆驼?你怎么会说普通话呢?”一连串的提问,真让我啼笑皆非,尽管我一再解释乌鲁木齐跟内地一些大城市毫无二致,但她们还是将信将疑,无奈,幸好这次出差是为印我院宣传画册,我拿出画册样稿的照片给她们看,她们才确信乌鲁木齐并不是她们想象中的“优美的牧场”。
      我所工作的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优秀设计人才辈出,并拥有享誉海内外建筑学界知名度很高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东、中国勘察设计大师孙国城等一批著名建筑专家。经过几代人不断探索,这些建筑师们在吸收、借鉴、继承新疆伊斯兰教和维吾尔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设计了乌鲁木齐人民剧场、八一剧场、自治区博物馆、自治区展览馆、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候机楼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自治区经济建设得到迅猛发展,也为建筑师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新疆的建筑创作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我院设计师们设计的新疆人民会堂、新疆人大常委会办公楼、新疆科技馆、新疆假日酒店、海德酒店、高38层142米、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的中国银行新疆分行中银大厦等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进入21世纪后,当今西北地区第一高200米、56层的新疆广汇集团中天广场、乌鲁木齐友好百盛商厦、新疆迎宾馆9号楼、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新疆国际大巴扎、新疆体育中心、新疆博物馆新馆等更具浓郁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又从我院设计师们设计的蓝图中一个个变成现实,形成了明显区别于内地其它城市独特的城市景观,并有100多项工程在全国和自治区获优秀设计奖,有的还被载入国外和国内最有权威的史册或学术刊物,使新疆的建筑创作在全国以至海外都享有着份量很重的一席之地。
      我从1982开始从事企业宣传工作和业余建筑摄影,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近30年间我院的设计师们在新疆这片热土上设计的一个个宏伟建筑由蓝图崛起为一座座高楼的全过程,并且用我手中的相机将这一幕幕难忘的经历真实地记录在了胶片和CCD上。我拍摄的一幅幅建筑工程资料照片也伴随着这些工程设计不断获奖,不断地把它们介绍到全国、介绍到海外、介绍到世界,我也越来越喜欢把原本拍摄单纯枯操乏味的工程资料照片用一种全新的理念去赋予它另一种形式的追求进行表现,这就是如何将这些本身艺术形式很强的建筑作品和建筑师创作追求的心灵思想,将设计师精心设计和建筑工人精心施工的三维空间立体建筑物,用二维空间平面照片艺术地、完美地表现出来,最终成为我业余时间选择的爱好——建筑摄影。
      30年前,只有8层楼高的“八楼”——新疆昆仑宾馆是乌鲁木齐最高的标志性建筑,被刀郎演唱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传遍了大江南北,曾让内地人误以为新疆超发达,2路公共汽车能开到8层楼上。1983年9层高的新疆饭店第一次超过了“八楼”,1985年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时建成的13层高的新疆华侨宾馆取代“八楼”成了乌鲁木齐当时最高的建筑。1987年我院17层高的设计生产业务楼在光明路上落成,在当时可谓是“鹤立鸡群”,1988年和1989年相继落成的19层新疆工会大厦和22层的新疆假日酒店,加上1985年建成的新疆人大常委会办公楼、新疆科技馆、新疆昆仑宾馆北配楼等工程,改革开放前10年乌鲁木齐市超过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屈指可数不超过10座。这段时期,我常常庆幸自己工作在光明路上的一个“制高点”上。登上我院17层楼顶,大半个乌鲁木齐便可尽收眼底。每当节假日时《新疆画报》、《新疆日报》、新疆电视台的摄影摄像记者和摄影界的朋友就会主动联系要求登上我院17层楼顶的“制高点”,与我一起“鸟瞰”拍摄乌鲁木齐大场面景色。天气好时我便独自一人提起相机登上“近水楼台”,观察并记录着发生在“制高点”周围年复一年首府乌鲁木齐城市建设的不断变幻。
      不知不觉在这里渡过了20年,“制高点”周围从当初的工会大厦、新疆假日酒店、自治区文联大厦等两三座高层建筑,直到视线被超过20层、30层以上数不胜数的高层、超高层建筑纷纷遮挡,我院设计师们以每年超过200项的高层、超高层设计蓝图(有的是成片的高层住宅小区)也早已在哈密、库尔勒、阿克苏、喀什、石河子、奎屯、独山子、克拉玛依、伊宁等城市奇迹般纷纷崛起,“制高点”早已失去了往日“鸟瞰”的功效,不得已,要想再“鸟瞰”乌鲁木齐城市建设的大场面,只能想方设法到别的高楼与保安套近乎才能登上新的“制高点”。
      近30年间,在几个不同时段和不同的“制高点”上,我用相机记录下首府乌鲁木齐城市建设的变化,足以用“翻天覆地”来惊叹改革开放30年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乌鲁木齐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天山脚下,各族人民在繁华、鳞次栉比的楼海中和车水马龙、流光溢彩的城市中和谐相居,尽享安宁幸福。我想,所有亲历身边这些变化的人们,都会像我一样从心底里发出感慨:我爱你!美丽的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