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o moire 箱子无码:多管齐下祛顽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14:02

Oo热血oO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15:59:01  浏览次数:7029次  回复次数:54次
本帖最后由 Oo热血oO 于 2011-6-14 17:03 编辑
最近总是感觉浑身没劲儿,没精神,早晨醒来穿衣服感觉衣服是湿的——终于体会到什么叫“湿重如裹”了。我知道这是我体内湿太重了!虽然我什么毛病很多,例如低血压、右肋下偶尔疼痛、浑身疲乏。。。但我总得从一个着手开始治啊。祛湿是首选!我的很多症状都与这个湿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经查阅各种资料,我决定多管齐下祛我这个顽湿。
废话少说,下面就是我的祛湿计划。下图是我画的关于祛湿的脑图。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祛湿:
1. 饮食。红豆、地瓜、燕麦、绿豆、薏仁
2. 按摩。脾运湿、膀胱排湿。
3. 艾灸。艾灸神阙、足三里。
4. 瑜伽。据说蝶式瑜伽不错。
5. 房屋干燥。为了这我还买了台 mini 除湿机,也不知道管不管用。
以上的方法总结都是在下面资料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写的很详细很好。
http://www.0574yoga.com/newsd.php?nid=1562
http://www.51yam.com/thread-45814-1-1.html
http://read.dangdang.com/book_12672
=================================================
【可怕的湿邪】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寒、热都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有风咱就驱风,有燥咱就润燥,有暑咱就清暑。用燥湿的方法,十有八九会伤了津液,湿邪还是除不去,所以中医里除了燥湿,还有利湿、化湿、渗湿等对付湿邪的方法。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如何判断体内有湿】
1、看大便: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长期以肉食为主,荤素搭配不合理的人,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2)如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看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多用几张才行。
3)看大便的颜色: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如果是青色的、绿色的,而且成形的也少,首先是吃肉吃得太多、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
4)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的黏腻性让大便停留在肠内,久而久之,粪毒入血,百病蜂起。
2、凭感觉
如果你每天早上7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缠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裹着,让人懒得动弹,感觉浑身黏糊糊的,也能判断自己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体湿的人就会出现倦怠、不想动弹。
3、看舌头:早上起床后,洗漱完毕,看看自己的舌头。
中医里讲: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它能敏感地反映出人体寒热。如果体内寒热均匀,那么,我们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而润泽的,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过于白,滑而湿润,那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很粗糙,或者很厚、发黄带腻,那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头赤红无苔,那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了。
4、看指甲根部的月牙。
正常的月牙占整个指甲盖的1/5左右,如果远远不及1/5,那说明我们体内有寒,如果远远超过1/5,那说明我们体内有热。正常的月牙应该是奶白色的,越白越健康。每个指甲的根部都有可能出现月牙,但是,它们的含义却不一样。一般来说,健康之人的拇指和中指应该出现月牙。拇指通于肺,中指通于心,这两个指头上的月牙正常,就说明我们的身体寒热比较适中,不会有什么大的健康问题;小指上一般没有月牙,如果出现月牙,说明肾中有热。当然,也有人说:“我10个手指头都没有月牙。”这还得区别看待,如果是从小没有,这说明你是寒性体质;如果是以前有现在没有,那说明你体内寒气较重,平时需要多做祛湿的工作了。
5、看头面。
脸上出油多、头发容易脏。女性朋友如果出现脸上长“痘痘”、白带增多发黄等现象,也可能受湿热侵袭了。
【如何祛除体内的湿】
1、饮食。红豆、地瓜、燕麦、绿豆、薏仁
2、按摩。脾运湿、膀胱排湿。
3、艾灸。艾灸神阙、足三里。
4、瑜伽。据说蝶式瑜伽不错。
5、房屋干燥。为了这我还买了台mini 除湿机,也不知道管不管用。
=================================================
【祛湿食物】
1、南瓜补脾利水,解毒杀虫。宜于脾虚食少腹胀,脾虚水饮停胃。
2、鲤鱼利水消肿,下气,通乳。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泄泻。外感病者忌食。
3、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气止泻,宁心安神。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腹泻。不宜与米醋同食。
4、荠菜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平肝降压。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血热吐血、便血。
5、金针菜(黄花菜)清热利湿,解毒,通乳。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虚寒症忌食。
6、莴苣清热利尿,通乳。忌同金针菜同食。
7、冬瓜利水消痰,消热解毒。宜于湿热泄泻。虚寒泄泻者忌食。
8、鲫鱼补脾利水。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不宜油炸,不宜与荠菜同食。
9、蚕豆清热利湿,健脾涩精。宜于湿热泄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10、赤小豆利水除湿,通乳,解毒排脓。宜于湿热泄泻。
11、莜麦补气益力,除湿止泻。宜于脾虚泄泻,湿盛泄泻。不易消化,不宜多食;虚寒症忌食。
12、薏苡仁(薏米)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寒湿泄泻。
13、玉米补中健胃,除湿利水。宜于脾虚泄泻,湿热泄泻。
14、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泄,安胎。宜于气滞湿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腹胀痛,寒湿泄泻。不宜久煮。
15、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健胃消滞,解酒。宜于气滞湿阻,胃胀腹痛,食欲不振,呕吐。热症、阴虚症忌食,不宜久煮。
=========================================================================
薏米红豆粥是治湿邪最好的药
湿邪是造成现代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红豆粥是治湿邪最好的药。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作为“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祛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也不给脾胃造成任何负担。
在熬薏米红豆粥的时候,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红豆和薏米都是祛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就稠了。虽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红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食  材:红豆、薏米(比例1:1)。
做  法:
1、红豆、薏米洗净,放入开水泡上(比用冷水泡做出的粥细滑,如果不着急喝,可以泡上一个晚上)。
2、经过浸泡的红豆、薏米,煮起来就很容易软烂了。
3、打开电饭煲在水开后,把开关打到保温功能(不要拔掉电源呀!盖子要盖紧呦!)经过这样反复的4~5次粥就煮好了,红豆很沙、薏米开花。
备注:
煮粥的过程不要老是搅拌,开锅、保温的过程不要太过间隔短,闷是煮懒人粥的关键。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不要加大米哟!因为那就有违此方的初衷了!选择优良、新鲜的红豆、薏米淘洗干净,把用热水浸泡过食材,放到电饭煲里——重复开锅、保温的动作4~5次即可.适当的加减下面的这些食材还可以治疗很多的疾病。
红豆薏米粥加减表
主症
主  方
兼  症
加  减
体内有湿,舌腻,大便不成形,或身重体酸无力,或关节不利,或口淡乏味而腻,或腹胀头痛,或体胖痰多,或手、足、面部易生癣、痘……
薏米、红豆等分,加水熬粥,取其汤作茶饮,余者为粥,食用
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贪睡、心中空虚
加桂圆
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
加百合、莲子
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
加生姜
肾虚
加黑豆
脚气
加黄豆
咳嗽
加梨
食欲不振、身体赢瘦
加山药
泄泻、腹痛、糖尿病
加南瓜
体虚、早泄、遗精、夜尿过多
加芡实(肇实)
孕妇
减薏米,加少量黄芪、党参
产妇
减薏米,加大枣、小米、红糖
========================【关于治湿之法】========================
湿为阴邪,本性趋下,但湿邪常与阳邪相合,如风邪、热邪,则上下表里,无处不到。湿邪在上、在表,治以风药胜湿;湿邪在里,治以苦温燥湿;湿邪在下,治以淡渗利湿。正虚者,治以扶正。此为治疗湿邪之常法。如合风邪,兼以祛风;如合热邪,合以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