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永居条件最新:公开课上有“麦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48:07
公开课上有“麦霸”
作者:吴永远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点击数: 63    更新时间:2012-2-10

    公开课,俨然成了当下教育的一道独特风景。在种种极具观赏性的公开课上,我们能领略到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的课堂流程、丰富炫丽的电脑课件、行云流水的师生对话,可谓气象万千,蔚为大观。

  大型公开课上,执教教师常要戴扩音器,学生发言也要拿无线话筒。舞台之上,众目之下,教师演练有素,学生也相当配合。不过,我们经常发现,转来转去的话筒大多只落在少数学生手中,“沉默的大多数”则成了看客,我们姑且将其定义为公开课上的“麦霸”现象吧。

  何以至此?在许多课堂上,发言学生基本由教师“钦点”。按理说,教师如果调控到位,是完全可以实现散点分布的。然而,理论上的“一个都不能少”在实践中却很难兑现。公开课上,有的教师会习惯性地将话筒递给身边的学生,一些学生便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的教师一看到有学生举手,就迅速抛出“绣球”,不善留白等待,一些思维敏捷的“快手”就获得了很多发言权。还有的教师不了解学情,没有因材施“问”,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

  作为分配话语权的教师,他们也有难言之隐。公开课的出彩往往得益于师生对话的精彩。教师似乎有意让主角学生“中标”,反之,如遇答非所问、支支吾吾者,就担心砸场子。可见,公开课过分追求流畅度、观赏性,也附带产生了几分不应有的虚荣心。

  公开课上的“麦霸”现象折射出课堂中的教育公平问题。作为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形式,课堂公平体现着教育公平中的过程公平。如果说政府正通过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实现宏观的教育公平,那么,作为微观层面的课堂公平还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事实上,在课堂上座位编排的公允、学习资源的分配、师生关系的亲疏、学业评价的手段中,课堂公平的缺失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课堂上,主宰话语权的“麦霸”是对学习资源的垄断。在常态课中,教师不妨自我叩问:自己都是怎么“抛绣球”的,在有意无意之间,是否对某些学生特别眷顾,是否有被长期遗忘的灰色地带?

  “麦霸”的杀伤力不小,一方面,大多见者无份的学生日益懈怠、懒得思考,更懒得举手。为何一年级小朋友举手如林,到了高年级则寥若晨星,或许能从中找到部分原因。另一方面,这可能造成优生愈优、差生愈差的两极分化。

  就课堂提问而言,问题应如“集束炸弹”,能产生广泛的冲击波,激活尽可能多的孩子的思维。比如,不同难度值的问题宜等多久,哪些问题适合哪类学生回答,怎样给沉默、游离、掉队的学生以参与课堂的契机等,都需要教师基于学情进行深入研究。教师的思想决定课堂的深度,教师的胸襟决定课堂的宽度。一个低参与度的“麦霸”课堂,是无效的,也是不道德的。

  我们也要警惕“伪公平”倾向。有些教师为解决发言机会均等的问题,采用了“课堂幸运星”策略——在教师课堂提问少、学生要求回答多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快速掷骰子、抽名字签等选取学生作答,以此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趣味性。这种所谓公平其实是对课堂的玩弄。

  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公平掌握在每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手里、眼里、口里、心里。教师应走出“厚此薄彼”的偏见,这样,公平的阳光才能朗照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