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作品,火柴人:禅 茶 入 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46:16
禅  茶       味      作者天方茶苑

     
遇水舍己,而在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没有一颗平常心的人,想必很难悟到这些因茶而现的光明。曾到、不曾到和犯疑问的人只有去问茶,悟茶,然后才能得到佛道。  
    禅心无凡圣,茶味古今同。在禅林,无凡无圣、无执无首、无亲无疏、无辨无别,本是平常心的法度,可在我们这儿,更多的还是高蹈、狂心和执着,心分凡与圣,味有古今异。  
    茶是通灵的圣物。在浩如烟海的茶文化书典和妙论中,通禅悟佛,和敬清寂,无一不是以茶为媒,进而获取次第升华灵肉仙境。
    禅的文化与其说是佛教中的一支不如说它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一种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方法。在中国的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它虽然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还包括了儒学中的一些观点,使它全方位的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开拓出独特超越解脱的途径,这种禅不但易于接受还影响到许多东方国家。    
  圆悟克勤禅师曾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并给了茶一种崇高的使命,就是由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了人的一种文明并指导人们思考着生和死、心和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由此,一碗茶水就不再是一种生理需要的饮料了。禅就是茶的翅膀。因为茶的本性是冷静的、思索的、理智的。在一年四季变化的大自然中,成片的茶树永远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人们在一叶一芽中看到了希望,得到当下的宁静,这就是一种禅意。    
  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了千家万户,串连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以用棒喝顿悟的思辨方式开示,到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出,无疑是禅学的发展。其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那么,与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体之一。    
  水是茶之母。水是白的,白色既可视为完满俱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颠飞过的白鹭予人以高洁远俗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或一缕白边又令人想到是活泼又是静穆。那么在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看作天地宇宙之气,而茶叶是我们,宇宙在浸泡滋养着我们呢?一碗茶中的你或许是一片小小的茶叶,但正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我们才能在白色无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永隽的芳香。因此茶中贮满和平、安祥、圆融。    
  水是无垠的,茶叶是单个的。关爱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生活中的禅了。    
  容器是茶之父。泥土与火结合成最质朴的陶或瓷。捧在手上就像托起了大地所有元素。那是我们和大地之间的联系,不要只看成一件容易打碎或只能盛茶水的容器。    
  唐代赵州和尚“吃茶去”的三字禅,成为一则至今难以破解的公案。韩国有“吃茶来去碑”。但是去和来有什么区别吗?彼此的方位有了变化,去和来有什么影响喝茶的关系吗?吃茶去的去,不代表空间的转换,时间迁流,都是指当下的,可见当时吃茶风气很浓厚。至于说修行,它也不是空的,别人没法替代,是如人喝茶,甘苦自知。禅应该说是没有来去,也可以来去。但赵州和尚说的是吃茶去。禅公案理解不是只有一个答案,它因人的悟性不同而有不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