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绒花指弹吉他谱:给学生一片自由放飞的天空 一位中学校长和她的学生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10:07

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题(记者张严平 王思海)引言: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的真谛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爱。——刘彭芝

刘彭芝被称为中国教育的一个“传奇”。

一位女性,一个校长,以10年的时间,把一所普通中学,带成了一所国内外知名中学。

这所学校就像一个“百宝箱”,里面有各种奇珍异宝:虚拟科学实验室、远程教室、数字化物理实验室、虚拟数字创意实验室、数字图像实验室、学生网络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国际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少年科学院、中学生汽车模拟驾驶教室、超常儿童实验班……还有足球俱乐部、志愿团、合唱团、舞蹈队、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节……以及150多门选修课,其中包括10多门外语选修课。

这里的学生不仅高考成绩一次次居北京市前列,还参与了国家重点课题“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使中国中学生的名字首次出现在《NATURE》(《自然》)杂志上;这里不仅走出了中国一流的卡丁车手、优秀的舞蹈家和摄影师,还从理科实验班走出了文学博士、从足球俱乐部走出了理学博士,这些非专业的足球少年,多次在世界中学生足球大赛中夺冠;国际中学生数学、物理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世界中学生国际象棋冠军、围棋冠军、健美操冠军、第35届维也纳国际青年节交响乐组金奖等桂冠,这里的孩子们也一一囊括在手。

“大海大海我问你,

你为什么这样蓝?

大海唱着回答我,

我的怀里抱着天。”

刘彭芝坐在那里,轻轻地背诵着一首儿歌。这位已过花甲之年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开心得像个小姑娘。

让小“画家”自由绘画

那是多年前,人大附中初中招办走进一个叫王羽熙的男孩,他并不符合人大附中的录取条件。刘彭芝与男孩笑眯眯的几句交谈,让她心动。

“你长大了准备干什么?”

“我想当画家。”

“你喜欢画什么?”

“小动物。”

男孩马上拿起桌上的铅笔和纸,几笔画出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大公鸡。

“你还喜欢画什么?”

一转眼,男孩又画出了一幅惟妙惟肖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铅笔画。

“除了画画,你还喜欢什么?”

“喜欢历史和古诗。”

说着,男孩一字不漏地背了《将进酒》。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眼前这个孩子,只要给他一个合适他发展的学习环境,同样能成为人才。刘彭芝拍板,收下王羽熙,进实验班。

实验班大都是理科成绩比较好的孩子,王羽熙很快在数学等理科课上感到了吃力,常常听得一头雾水。可这并没影响他对绘画的爱好和追求,他把满脑子的故事和想象用整本的绘画表现出来。一次开家长会,他的母亲看到了他的学科成绩,回到家,气急败坏撕毁了他的画本,并命令以后不许再画画。可他,背着母亲依旧画。

上到初二,王羽熙的“不务正业”再次被母亲发现。她从书包里搜出了他用作业本画的几本连环漫画《盟军敢死队》《水浒》《三国》和刚刚开始创作的《新游记》,一时怒从心起,想把它们撕个粉碎。可她看到那些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时,十分惊叹,陷入困惑,不知是该给儿子一顿惩罚呢,还是让他继续画下去。她找到学校。

没想到,老师们没有批评她对儿子管教不严,却批评了她对儿子绘画的粗暴态度;更没想到,老师们都很欣赏和重视王羽熙在绘画方面的才气,鼓励他往这方面发展。班主任将出班刊的任务交给他,英语老师请他帮忙画英语教学用的图片,劳技课老师让他为教材画插图,语文老师还让他在课堂上用画面表现古诗的意境。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代表团来学校参观,校长刘彭芝让王羽熙现场展示他的绘画作品。

这位母亲感激而又不安。

一年后,王羽熙初中毕业。因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而对学校充满内疚的母亲,违着孩子的心愿,悄悄决定让孩子报了一所普通中学的高中。

王羽熙在后来写给刘彭芝校长的信中说:“我要用假期将我的《新游记》创作完成,让它成为我初中生活的一个句号。用我的特长回报您,回报学校,回报老师。”

两个月后,15岁的王羽熙终于完成了一套连环漫画作品《新游记》,并由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准备召开一个有关这部作品的讨论会,王羽熙给刘彭芝校长写了这封信,希望座谈会在附中开,“因为在我眼里,您是最可敬的校长,也因为《新游记》的酝酿和创作是在我初中时期”。

刘彭芝这时才知道王羽熙已经离开人大附中,心情很不平静,向前来给她送信的孩子母亲问道:

“他去新学校后怎么样,适应吗?”

“开学到现在我就没怎么看他笑过,每天都愁眉苦脸。”

“那就让他转回来吧!”

“真的能回来?你还愿意要他?”孩子的母亲不敢相信。

“当然愿意要,他本来就是我们的学生嘛!”

说完,刘彭芝将事情交待给一位负责教务工作的老师,并嘱咐,一定要得到对方学校的同意。

那个冬日的中午,王羽熙再次走进他熟悉的校园,挥舞着书包在操场上狂奔,大喊着:“人大附中,我回来了!”

3年后,王羽熙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电影美术。

他的母亲专门给刘彭芝校长写来一封信。信中说:“感谢学校领导和执教过羽熙的各位老师,感谢他们接纳了羽熙这位‘拉分’的学生,并给予他最好的教育。”

像王羽熙这样的学生在人大附中很多。这里为一个学生开办过舞蹈专场,为一个学生开办过摄影展,为一个学生开办过钢琴演奏会……

“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刘彭芝最核心的办学思想。

她说:“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把人的本质引申出来,引申出一个超越自己而站立起来的人,赋予人以更丰富的内涵,使人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自由地发展,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是让人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让生命的能量得到充分地释放,获得一种愉悦身心的成就感。”

人大附中就是给每一个学生搭建舞台拉开大幕的“人”。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里张开飞翔的翅膀,开放出自己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