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哈贝尔:西方媒体一反攻击常态 出现反思中国模式新动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22:31

西方媒体一反攻击常态 出现反思中国模式新动向

   

深圳市中心的写字楼高耸入云(10月17日摄)。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促使西方一些媒体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同时也使它们更加关注"中国模式"在危机中的表现。最近一个时期,许多西方报刊一反指责攻击的常态,围绕"中国模式"的成功点与影响力进行了探讨。

    一、从文化和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待中国模式的意义和前景。《金融时报》等评论认为,西方国家认为所谓"现代化"和"全球化"就是全世界效仿西方发展道路,而中国模式的成功将颠覆一切西方认为是"现代"的内容,重新界定"现代"一词的含义,这将是一场全球意义上的"文化变革"。未来几十年,中国将在各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成为一个"文化霸权"。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中国式的政治发展不会移植外来样式,中国的民主制度也将同西方认为普世的样板不同。中国的现代化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并行不悖,中国不会"统治"世界。《新闻周刊》指出,美国应客观看待中国发展及其影响,并学会适应同取得成功后的中国打交道。

    二、中国模式的内涵是在务实基础上的多层次、多领域改革与发展。英国发展问题专家库克等认为,中国模式总的特征是"威权式的管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这是一个不断试验的进程而不是一个预设的蓝图,其基本原则是务实主义和渐进改革,也即"实事求是"或"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杂志指出,目前西方应更全面、多视角地看待中国模式,避免过去那种武断的、非黑即白式的断言,也要防止对中国发生的事件进行简单化和标签式的处理,这种做法导致西方对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存在错误判断。随着中国3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共自身也在不断改革和调整,中国人还享受越来越多的自由。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尽管距离西方期待还有较大距离,但不能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加强对地方官员监督、推动基层民主发展以及媒体改革等方面的措施视而不见。

    三、中国模式对于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是多重的。《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及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危机是对中国模式的重要考验。但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已有许多经验值得西方学习,比如在金融监管问题上中国一贯采取保守态度,抵制西方要求效仿其银行和资本市场运作模式,奉行银行应是实体经济的"推动者"而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财富创造者这一原则,从而抑制了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如果中国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成功释放内需,实现经济转型,创造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中国经济将取得新的成功。中国模式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会进一步增大。由于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其他发展中国家无法复制,但可借鉴中国模式背后务实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根据自身国情探寻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互利伙伴式的对外发展援助模式,应引起西方习惯采用"捐助---接受"式思维的深刻反思。

    四、中国模式的成功将深刻影响国际体系转型的轨迹和方式。《华盛顿邮报》认为,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增长模式。谁也没有这方面的垄断权。在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北京共识"取代"华盛顿共识"的趋势在增强。西方学者片面地认为"北京共识"是一种缺乏民主监督机制的经济增长模式,但往往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寻求更加公平的国际财富和权力分配的愿望。《泰晤士报》《外交政策》载文指出,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集体超越发达国家成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引导者,将是近代史上最显著的一次国际体系转型和权力转移,中国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角色。英学者表示,中国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塑造国际规范和创制贸易、金融、安全、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制度的进程中,已成国际秩序变革中的关键"玩家"。    

“中国模式”缘何对世界充满魅力 

    新华网综合:无论是谈到去年的北京奥运会,还是说起眼下的国际金融危机,作为全球战略稳定的坚强柱石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效发动机,中国都是话题的中心,并且使其充满希望和魅力。是的,中国充满魅力。当世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时,他们更真实的想法和更迫切的愿望是解开“中国飞速发展之谜”。从最近来自世界各国的报道中发现,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魅力之际,都会反复提到“中国模式”,并且对这一概念充满兴趣。“中国模式”的提法是外国学者的“专利”,人们从这一提法中既可以获悉世人对中国毫不吝啬的夸赞,又能够体会到其读懂中国的迫切心意。

    世界为何对探究“中国模式”充满兴趣?中国模式制造了奇迹,开辟了一条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宣告了美国模式优越论的破产。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果,让整个世界为之称奇。从越南到巴西,从莫斯科到布鲁塞尔,从北美大陆到非洲草原,到处都在谈论中国的富裕,惊叹中国崛起的速度,感慨中国广阔的发展前景。西方媒体惊呼,“西方国家在午餐后小酣的瞬间,中国就变成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且“顺便让一半中国人摆脱了贫困”。西方媒体承认,在中国奇迹面前,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福山先生1989年在其《历史的终结》一书中作出的“美国模式优于任何发展模式”的断言,显然不堪一击。众多西方学者指出,中国不仅在借鉴他国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而且提供了可被其他国家效仿的强国富民的途径。德国社会学家韦尔策先生指出,中国模式甚至有可能成为比西方模式更具魅力的模式,而傲慢的西方模式已经让时间停顿。
 

   

新加坡《海峡时报》:“中国模式”他国可以效仿

   或许,中国模式的最大作用在于,它提供了另一种发展途径,从而绕过当前源自西方的经济问题

    新华网消息: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28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模式的胜利”,摘要如下。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在30年前,它甚至进不了前10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从1978年的364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7年的24.95万亿人民币。这一阶段的年增长率达到惊人的9.8%。

    中国的经济规模过去只是美国的6.4%,如今将近美国的三分之一。

    如此惊人的增长赋予中国人前所未有的富裕。贫困线以下人口数量由1978年的2.5亿人,大幅降至2007年的1400万人。

    去年8月成功举办奥运会和10月完成首次太空行走,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的成功故事和经济崛起,导致人们把“中国模式”赞誉为华盛顿共识的替代物———而且有很好的理由。首先,中国年增长率之高令处于各个发展阶段的所有国家羡慕。穷国希望在经济上赶上富国和创造财富,而富国想在竞争中领先。它们都希望发现这一高增长的秘诀。

    其次,中国成功地由一种自给自足的指令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这对于一直在努力扭转经济下滑的前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灵感的源泉。

    再次,许多人认为,“中国模式”可以提供其他国家可效仿的、成为全球强国的另一种途径。

    1989年,当苏联体制显然要崩溃时,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其《历史的终结》一文中断言,美国模式———政治民主与经济自由相结合———击败了对手。那些没有采用美国体制的国家将落在后面。

    中国的经验显然驳斥了这一断言。中国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声音,坚称中国不应当试图模仿西方,而应找到自己的路。

    去年12月一项网络调查发现,最常用来描述中国模式的词语是:改革、开放、发展、渐进、试验和稳定。参加调查的人还说,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渐进式改革;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同时进行。对其他国家打开发展之门来说,所有这些中国模式的关键因素都可能证明是有效的。

    或许,中国模式的最大作用在于,它提供了另一种发展途径———而且有可能在于提供了一种迂回的前进路线,从而绕过当前源自西方的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