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节的肉片:王星记:传统扇艺的现代突围 浙江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10:35

王星记:传统扇艺的现代突围


  王星记最出名的黑纸扇,要经过90道工序制成,至今仍需全手工完成。

  在杭州运河边的老街长板巷里,王星记静静地立于一隅,这是它创立以来第17次搬迁后的立身之所。

  17次搬迁,对王星记来说似乎亦是一种命运的隐喻,隐喻这家以制作传统扇子闻名的老字号在现代都市中东奔西突的生存状态。

  不过,这一次搬迁之后,王星记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老字号企业,而是我省首个集生产、演艺、展示、旅游、工业设计、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一提到扇子,杭州的老百姓就会想到王星记。拥有130多年历史的王星记,自古有“杭州雅扇”之称。而早年游客来到杭城,在领略湖光山色之余,总要带把王星记扇子回去。而那些扇子随着其主人回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成就了王星记和这座城市的美名。

  然而,谈起王星记这些年来的状况,现任掌门人孙亚青却没有历史里说的这么风雅和轻松。

用“文化”卖扇子

  “你们看,黑纸扇是当时老百姓用的,扇面大,风力大,打开后呈180度;而文人扇打开后,只有90度,因为扇子对他们来说只是手头的装饰,因此不用做得太大,精致即可……”在王星记扇文化陈列馆里,解说员正为游人娓娓道来。从引风纳凉的夏令用品,到精美华贵的工艺礼品,扇子承载的,是人们生活艺术的浓缩。

  追溯王星记的品牌历史,就是一个“扇子王国”的传奇故事:清光绪年间,扇工王星斋在杭州开出了王星记扇庄,因“精工出细货,料好夺天工”而成为进献皇室的贡品,来订货者络绎不绝。王星斋本人也在各地建立了分销点。当年王星斋在产品上推陈出新,试制出一种经济耐用的黑纸扇,至今仍是一绝:这种扇子从选料到成品要经过90多道工序,能闯“三关”:不怕雨淋,不怕日晒,不怕褪色,由此获得了“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誉。 到了王星斋的儿子王子清这一代,王星记从几个单一的品种扩展到黑纸扇、檀香扇、白纸扇、绢扇、舞扇、骨扇、香木扇、挂扇等十五个大类四百多个花色品种。

  “以前,扇子是实用品,无论如何都能有销路,而现在扇子作为实用品的功效正在慢慢减弱甚至消失,我们只能做‘文化’的文章来销售扇子。”王星记目前的掌门人孙亚青从业近40年,在制扇、销售、管理老字号企业这条路上,一路摸索尝试:“老字号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则是王星记扬长避短的选择。”

  在王星记老字号创意产业园,人们可在生产加工车间体验制扇的工艺流程,和名师面对面交流探讨;在多媒体厅了解杭州历史、老字号的发展与文化;在扇文化陈列馆里饱览天下美扇珍品,感受中华扇艺的博大精深。通过充分挖掘中华老字号的文化资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对接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园,一头连接着生产,另一头连接着销售,王星记试图用“创意”来为老字号的转型提升提供一条承上启下的新路径。凭借这样的理念,孙亚青将一个在2000年刚接手时年亏损170万元的企业,2011年销售额做到了2000万元。

不再做代工

  近日,孙亚青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收缩外贸订单,“走回来”做营销,她告诉记者,不想再给国外企业做代工了,“最初困难的时候,靠外贸订单让企业获得起码的生存是必要的,但扇子是纯手工制品,出口后贴人家的品牌,赚的只是‘苦力钱’,没意思。”

  在初接手企业时,孙亚青和很多老字号掌门一样,曾数次跑市场、参展会,希望通过外贸订单让企业起死回生,“当时很多企业找我谈联营,就是允许人家生产的扇子挂王星记品牌。但我没同意,这不是长久之计。”孙亚青回绝得很果断,“对于联营企业我们不能插手管理,无法掌控品质,品牌就会做滥,老字号里这样的例子很多。”

  和很多企业一样,孙亚青当时选择的是“走出去”,老工人精湛的工艺为王星记赢得了不少海外订单。而现在,对于“拼价格”,孙亚青显然失去了兴趣。“王星记有自己的独特工艺,有文化内涵,有传承,有故事,它应该走自己的路。”

  这些年,王星记不断运用现代理念去挖掘传统扇工艺的精华;运用多种技法融入一扇,丰富制扇工艺。如传统工笔重彩的技法运用在黑纸扇绘画中,使画面产生立体感。经过不断创新,使檀香扇艺术由简单的拉花发展成拉、烫、雕、嵌、印、彩绘等一整套新工艺。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与创新工艺的扇子如今在王星记的销售额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

  “为了找准方向,我们特地邀请大型国际咨询公司来帮我们企业做调研、分析,最后的结论是,国内的扇子市场很大,而中国人对于扇文化的欣赏和接受程度,显然要比老外更高。”

  如今,王星记最昂贵的一把手工象牙扇,可以卖到250万元,大部分时候还处于“有价无货”状态,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让孙亚青底气十足,她觉得,是专攻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时候了。

瞄准“爱马仕”

  轻摇一柄小扇,闲庭信步的场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已经越来越少见,拥有几千年历史传统的扇子也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扇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突围”?

  孙亚青说:“现在中国很多年轻人只认识国外的时尚品牌。我们是典型的国字号,要弘扬、传承下去,必须不断适应现在的时尚潮流、现在的消费者。”

  孙亚青的目标是,把王星记打造成像“爱马仕”那样的奢侈品品牌。爱马仕从1937年创立以来,一直采用纯手工的方式来制作丝巾,一条丝巾从设计图稿到丝巾完工,需要长达两年的时间,每一块精心制作的丝巾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王星记同样想用自己的金字招牌,达到这样的黄金效应,“老一代的手艺人慢慢老去,学徒越来越少,无法高度产业化,这些都是现阶段的瓶颈,这些都注定王星记不能走一般制造业那样的道路。”为了突破这样的瓶颈,这些年王星记做了很多尝试,如像电影公司签合约那样的方式,与一些老艺人、画家等签约,只要有需要,这些画家艺人随时能与之合作,创造精品。

  谈起王星记的未来,孙亚青表示,尽管已经确定了走精品之路,但仍有很多事情需要去摸索:“我们想要把连锁店在国内开设起来,这需要资金和合作伙伴。尽管我们在2001年就建立了网站,但电子商务领域的探索仍旧很少。我们也想让王星记的扇子成为城市名片,可这张名片该是怎样的,我们还在描画……”

  点评

  袁锦贵(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老字号之所以称为老字号,与它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老字号之所以能成为老字号,自有其生存发展的法则,这个法则就是“商道”:文化经济,文化和经济密不可分、水乳交融。

  王星记的探索是很有意义的,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路线,让小扇子做出了大市场。

  老字号路在何方?我认为中华老字号的根本问题还是“传承和创新”:坚守文化内核,创新文化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