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尔简介:人如其文:认识张严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4 19:47:48

人如其文:认识张严平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论语》

 

 

北京:新华社南门。

初冬正午,晴空,暖阳。

 

张严平老师笑盈盈地走过来,长发素颜,深褐色墨镜,宽大的浅绿色外套,斜挎的背包,褪了色的牛仔裤,一时有些陌生,又有些似曾相识。

 

我知道,于我自己,这是一个历史时刻,平生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新华社著名记者。

 

回到南宁已经两天了,我仍然沉浸在那宝贵的一个半小时中,甚至在T6列车上,我就迫不及待地记下对张严平老师访谈的点点滴滴,唯恐时间一长,会丢掉什么。我没有预料到,一次访谈,会带给我这么持久的回味。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我深以为然。

 

诚惶诚恐,我担心过多打扰张老师的工作,“没有,没有,没有。”紧凑,真实,一切客套都显得多余。午间吃饭时间,新华社西餐厅,“我来吧。”还没等我说完,张老师已经划完了饭卡,告诉我怎么点菜了,我想起了我的大姐,一样的干净利落。

 

最初知道张严平,是在两年前,《新闻战线》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她采访马班邮路王顺友的采访手记,我是流着眼泪读完这篇文章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记者。于是,顺着这条线索我找到了《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感动,再找,《将军已经出发》、《爱因信仰而灿烂》、《山沟沟里的共产党人》、《共产党人汪洋湖》……

 

质朴大气、细腻温婉,洋洋洒洒,典型人物竟然也可以写得如此出彩。汪洋湖、张云泉、王顺友、杨业功、白芳礼、王庆平、华益慰……一个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此前,我认为只有穆青才会写出如此众多令人信服的英雄人物,于是,我找到了张老师公开发表的所有典型人物报道文章,把毕业论文就定为她的典型人物采写研究。

 

现在,张严平老师就坐在我的对面。

“张老师,您曾经动摇过吗?”

“你指什么?”

“信念、信仰等等。”

“这个问题你问得不好,我曾经问过穆青这个问题,后来觉得很幼稚……穆青是一座山,我达不到他的高度。”

 

我一直认为,典型人物采写更多地与一个人长期的积累有直接关系。于是,张老师谈起她对文学的强烈兴趣,“抓过来就读,现在更多的是消遣。”她喜欢安妮宝贝的作品,喜欢她的文字,不落俗套,不矫揉造作。爱读人物传记,尤其喜欢梵高的传记。

 

愉快的交谈,让我对面前的牛肉西餐也失去了兴趣,匆匆吃了几口,便飞速笔录。

 

有两位作家让我们很快找到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张老师从中学时代就喜欢读鲁迅,“可以说是酷爱。”她拥有鲁迅的全部作品。谈起鲁迅作品中所具有的超前与现实,尖刻与深刻,对奴性与势利的鞭笞,张老师语速加快。同样,她也喜欢一位来自东北的作家迟子建,并且都是喜欢她的早期作品。记得当年上学的时候,在阅报栏里看到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的《逝川》,我只读了两遍,就全文默写在笔记本上了。

 

“我喜欢读能够传达人类高贵理想的书,能写出不受社会羁绊的自由精神的书。”

 

张老师还拥有三毛的全部作品,这让我多少有些意外,因为同上述作家相比,风格旨趣可谓大异其趣。

 

谈起采写,张老师说:“这个世界已经很现实了,要有一个喘息的地方,作品要真正反映生活中美的东西,引起读者共鸣,起到一种鼓舞的作用。”2004年,受新华社之托,张严平老师完成《穆青传》写作,作品风格也为之一变,更加厚重凝练。“可能是受了穆青本人的影响,确实觉得是上了一个台阶。感受、表达、把握,都有了新的提高。”

 

新闻是易碎品,在我的心目中,能够写出传世作品才是好记者,读多了张严平老师的作品,就开始有了这样的期待,期待她能坚持下去,再写五年、十年、十几年、几十年……可以预见,若干年后,张严平老师会成为第二个穆青,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更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作品。我把我的想法告诉张老师,她谦虚而愉快地接受了这样的祝福。

 

时间匆匆,转眼访谈进行了一个半小时,我的心中是满满的感激。

 

期待张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