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长城)的感受:北京特色手工艺!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6:28:22

初级游侠

积分 14740
来自 上海市 上海辖区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 发表的主题
◎ 回复的主题

北京特色手工艺!

内画壶

 

                          

 

内画壶是清代末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国工艺品,最开始只是为了装饰鼻烟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一般用半透明料器制造的鼻烟壶,也有高级的用水晶、玛瑙、翡翠等制作的,壶体一般采用扁平的,以便有两个平面做画,用一种特制的小竹笔,从壶口伸入,倒着在瓶子里做画,因此需要非常高超的技艺,在做画以前还需要用铁砂在壶中摇动,使内部表面变成毛玻璃状,工艺复杂,完全用手工制造,原则上各种绘画方法都可以使用,但一般都是中国画。以前西方人根本不相信是直接画的,但现在工艺已经公开,制作场所可以参观,立即成为世界著名的工艺品,为了适应各种欣赏习惯,现在也有在内画壶中绘制油画的。

 

内画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乾隆末年,一位地方上的小官吏进京办事,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希望以正常途径得到办理。由于朝廷官员办事效率低,也没有进行贿赂,尽管等了很长时间,但他的事仍一拖再拖。地方小官吏钱粮耗尽,无奈的寄宿在京城的一所寺庙里,他嗜好鼻烟成癖,当玻璃鼻烟壶中的鼻烟用尽时,他便用烟签去掏挖壶壁上粘有的鼻烟,在内壁上形成许多的划痕,这个鼻烟壶让一个有心机和尚看见,这和尚通过实验,用竹签烤弯削出尖头,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烟壶的内壁上画上图画,这种奇特的画就诞生了。

 

用料器制成的小瓶子,瓶内用铁砂和金钢砂摇磨成乳白色,然后用特制的弯头竹签笔或竹签狼毫笔蘸上颜色,伸进豆粒般大的瓶口内,在内壁上画出各种人物、花鸟、山水等。主要产地在北京、河北衡水、山东博山和广东。是一种独特、古雅、小巧的手工艺品。

 

 

 

内联升

                          

 

内联升创建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创始人赵廷是天津武清县人。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学得一手制鞋技术,又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后来,由京城一位达官丁大将军出资千两白银入股,资助赵廷开办鞋店。当时,赵廷根据北京制鞋业的状况,认为北京制作朝靴的专业鞋店很少,于是决定办个朝靴店。打坐轿人的主意,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内联升”––“内”指大内即宫廷,“联升”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朝廷官运亨通,连升**。

 

内联升以制作朝靴起家,鞋底厚达32层。特色产品“千层底”鞋底每平方寸用麻绳纳81-100针,针码分布均匀。产品全部手工制作。内联升对来店做鞋的文武官员的靴鞋尺寸、式样等都逐一登记在册,如再次买鞋,只要派人告知,便可根据资料按要求迅速做好送去。同时,也为下级官员晋见朝官送礼提供了方便。一本详录京城王公贵族制鞋尺寸、爱好式样的《履中备载》由此而生。如今,鞋店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普通百姓,但仍坚持对畸形或有特殊需要的予以定做,并可保留其鞋的尺寸及要求,满足顾客的要求。

 

在历史变迁中不断修补老字号传统:大栅栏是北京老字号的云集之地,钻进这里的胡同时,需要仰着脖子,因为路两旁的老字号大多楼宇高耸,不仰视很难看到店名,这样仰视着走出约200米,就能看到内联升的招牌。现在的内联升共有四层,一、二层是营业厅,三层是销售部,四层是办公室。一至三层每层都悬着一块匾,一层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店名,二层是郭沫若题写的店名,三层是赵朴初赞誉内联升的“步履轻盈”4个字。

 

 

 

瑞蚨祥

       

            

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开业于清朝光绪19年(1893年)。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为旧京城“八大祥”之首。北京城流传多年的歌谣“头顶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升”是对瑞蚨祥名满京城的生动写照。

 

解放后,**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面料就是瑞蚨祥提供的。1954年,瑞蚨祥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五个字号合并为一,改成以经营绸缎、呢绒、皮货为主的布店。现在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貌,天井式的房屋结构,门面上的石雕、罩棚等仍保存完好。营业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

 

瑞蚨祥在经营上坚持“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小二价,童叟无欺,”从不迎合降价风.随波遵流;店员热情待客,全面介绍.服务周到;注重店容卫生和职业着装,讲究语言文明,绝无不干不净的秽言出口,为顾客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购物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瑞蚨祥发扬了销售面料和帮助顾客加工服装相结合的好传统,在研制我国传统服饰方面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尤其在加工展示东方女性和中国丝绸特有风韵美的旗袍上成绩裴然,一针一线精益求精,一款一式妙不可言,深受海内外华人女士的喜爱。近几年来,瑞蚨样已有了白己的“品牌”,以神话中形似蝉的一对母子“蚨”为图案,申报注册了自己的标识。多品种的民族传统服饰已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后反映良好。瑞蚨祥全店职工正在“名店、名货、名牌、名服”新的经营大道上迈进,决心把这自年老字号建成跨世纪的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北京驿站。

 

 

 

景泰蓝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接着工艺师在上面作画,再用铜丝在铜胎上根据所画的图案粘出相应的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反复烧结,磨光镀金而成。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溶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这种铜的珐琅器创始于明代景泰年间,因初创时只有蓝色,故名景泰蓝。现代景泰蓝已变成了一种工艺品名称,而不是颜色了。

 

景泰蓝是我国金属工艺品中的重要品种。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最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景泰蓝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蓝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出口工艺品。西安金属工艺厂是西北生产景泰蓝的有名厂家。该厂引进北京景泰蓝制作技术,现已能生产多种景泰蓝工艺品,其中景泰蓝犀牛尊造型生动,制作精美,成为全国工艺美术展览的珍贵展品。

 

 

 

兔儿爷

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

旧时哄小孩也有个规范,即寓尊天敬神于娱乐之中。

爷,是封建时代对高贵人的尊称,进而引申到对神的尊称。玉兔不是凡间的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广寒宫里的神兔,不能随便捉来玩耍,要玩,只有“请”一尊泥塑的称为“爷”的“兔儿”恭而敬之地“供”起来。正如清人方元鹍《都门杂咏》所写:“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

 

兔儿爷是用模子翻塑出来的,先把黏土和纸浆拌匀,填入分成正面和背面两个半身的模子里,等干燥后倒出来,把前后两片粘在一起,配上耳朵,在身上刷层胶水,再上色描金。兔儿爷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头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伞盖。它的坐骑有狮、虎、鹿、象不等。兔儿爷左手托臼,右手执杵,做捣药状。此外,还有呱嗒嘴的兔儿爷,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扯之,则兔唇乱捣。总之,种类繁多,不一而足。旧京,有以此为业者,每进旧历八月,便设摊于街头,适成节日点景。

 

清代诗人栎翁《燕台新咏》曾写“兔儿节”一诗:“团圆佳节庆家家,笑语中庭荐果瓜。药窃羿妻偏称寡,金涂狡兔竟呼爷。秋风月窟营天上,凉夜蟾光映水涯。惯与儿童为戏具,印泥糊纸又搏沙。”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毛猴儿

        

北京的“毛猴儿”是种古朴的民间玩意儿,小巧玲珑,生动活泼,并给人一种强烈的幽默感。它是用“辛夷”、“蝉蜕”、“木通”这三种药材做成的人格化的小猴儿。辛夷一名“木笔”,为木兰科木兰属落叶乔木,入药用其未开之花蕾。《本草衍义》谓“辛夷花未开时,苞上有毛,尖长如笔”。用它作猴儿的躯干,颇为相似。用蝉蜕的“口器”和节肢两部分作猴头与四肢,亦极相象。至于木通,入药切成薄片后即卷成圆锥状,用作毛猴儿的草帽或雨伞,都很得当。

 

这种传统的北京民间工艺,内容丰富多彩,既表现了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又反映了拜年、祝寿、堂会、娶亲、出殡、踏青等风俗与韵事。

 

毛猴儿论组出售,每组少则两三个,多则十几个乃至数十个,粘在纸板上或置于玻璃罩内;做工精细而价钱便宜,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把玩而不忍释手。

 

 

 

绢人

       

 

                       

北京绢人是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已有l000多年的历史。

 

北京绢人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历代仕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题材。艺人们经过雕塑、彩绘、服装、道具和头饰等十几道工序的精细手工制作,做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绢人。绢人的头胎和双手都是用蚕丝制作的,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选用上等丝绸、纱绢做成,"绢人"也由此而得名。北京绢人制作精美,神态各异,色彩绚丽,风格高雅,旦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北京面人

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裙,顷刻之间,各种各要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雕漆

                  

雕漆工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等不同的名目。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雕漆工艺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它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

 

据明代黄成的《髹饰录》记载,这种古老的工艺发源于唐代的四川、云南一带,但是我们今天还没有见到过唐代的雕漆作品。宋代是雕漆工艺的发展时期。"剔红"和"剔犀"都已经出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精致的剔红传世品《桂花纹剔红盒》,日本圆觉寺也藏有东渡日本的宋代遗民许子元携去的《醉翁亭图朱锦地剔黑盘》。剔犀工艺在宋代已经十分成熟,在江苏武进和山西大同等地的南宋、金代墓葬中都出土了为数不少的剔犀器具。比如,出土于江苏金坛南宋周墓的《剔犀执镜盒》便是一件技艺纯熟的作品,镜盒直径15.4厘米,长27厘米,木胎,漆层肥厚,刀口圆熟,现藏于常州市博物馆。出土时,盒子内部还有一把执镜,可见当时,富有的人家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十分钟情于雕漆制品了。

 

元代,雕漆工艺随着工匠的流动,由浙江嘉兴等地传入了北京。在北京,清代的雕漆工艺继明代的果园厂之后设立了造办处漆作,从事雕漆等漆艺制品的专门生产。1949年后,北京市召集分散在民间的继古斋雕漆传人建成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1958年转为北京市雕漆工厂,成为北京雕漆工艺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