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梵高有关的电影:中西文化之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23:01:46

中西文化之源
 ——比较孟子与柏拉图相似之处 

孟子与柏拉图是世界思想史上同时代的伟大的思想家。关于治国之道,如果要追根溯源,无论如何都躲不开两个重要人物:东方的孟子与西方的柏拉图。因为,他们两人分别阐述的治道观,构成了中西政治文明走向分野的逻辑起点。

一、完备的教育奠定成就的基础

  公元前372年,一个婴儿在邹国诞生了。关于这个婴儿的诞生,后来有一种神奇的传说,说是母亲在睡眠中梦见神人攀龙乘云之自家上方,乡里人看到五色云覆盖在她家房顶,母亲突然惊醒,婴儿就这样诞生了。这样的神话不足为信,但是这个婴儿确实不一般,后来成为一代大儒,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的孟子。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都和他们的母亲联系在一起。有母亲的循循善诱,才有他们的最终成才。在这些伟大女性当中,相传较为有名的要算是宋代岳飞的母亲岳母,战国孟子的母亲孟母了。孟子教子的故事较多,三千、断机、杀豚、休妻都是非常有名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名句,就是讲这些事儿。三迁是重视环境对孟子的影响,断织是督促孟子好好学习,杀豚是教育孟子讲究诚信不欺,休妻是告诉孟子遇事注意反身自省。这四则故事包含了古代儿童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孟子日后成才与孟母的这种善于教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般推测柏拉图出生的年份应该是在公元前427年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阿里斯通、母亲是克里提俄涅,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家庭宣称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他也是当时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亚斯的侄子,他的亲戚朋友多是政治显贵。正是因为他的贵族的出生,使柏拉图受到了极其完备的教育。由于柏拉图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其他才华,古希腊人还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并称在柏拉图还是婴儿的时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会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畅。

二、拜师受业

  司马迁在《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也。”孟子跟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学说,得孔子嫡传。在《孟子》一书中,孟子直呼子思其名的有16次,这说明子思的言行对孟子有很重要的影响,他们在思想上有相当的一致性,历史上将他们合称思孟学派。《孟子》中还引了不少子思的言行,这些言行主要集中在尊士和气节方面,这些内容与孟子思想与言行都有直接联系。子思曾当过鲁缪公的老师,一次鲁缪公问子思,大国的国君应当如何与士人交友呢?子思不高兴了,反驳说:论地位,你是君主,我是臣下,我不敢和你交友;论德行,你是我学生,我是你先生,你不配和我交友。这话今天听起来真有点振聋发聩。按现在的观念,国君是最高的,对国君不说点头哈腰,总要尊敬几分。子思却说,国君只是我的学生,连和我交友的资格都没有。这是何等的气魄。后来孟子一身浩然正气,在君主面前从不畏畏缩缩,时不时地还让君主下不了台,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入学是入世的,主张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过问现实政治。这个特点在先秦表现得非常突出。儒学创始人孔子主张积极入世,他的学说始终没有离开过现实社会。孟子也是一样,在读《孟子》的时候,很容易为他的现实批判精神所吸引,为他的忧世忧民情绪所感染。

  柏拉图带着一个愿望:他要为自己的城邦寻找一种比现状更好的政治规划,如有必要,就强制雅典实施它。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他开始参加了与苏格拉底在市井间交往的其他贵族青年团体。柏拉图这时20岁。他的叔叔卡尔米德和他的母亲的侄子克里底亚都已经是苏格拉底的朋友了。柏拉图转注于苏格拉底,他给我们关于苏格拉底的最持久的肖像。他描绘的苏格拉底和他的雅典同伴就道德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对话,并且狡猾得哈自己的假设插进对话中。如果说苏格拉底不是典型的老师,那么柏拉图也不是那种典型的学生。在他遇到苏格拉底之前,他已经吸收了其他哲学家的思想。似乎苏格拉底首先是作为一种哲学问题的创始人而抓住了柏拉图的想象力,同时,苏格拉底也是那种追问式的哲学家的典型,他追随这样的探索,无论这种探索会把人引向何处。对柏拉图而言,苏格拉底的勇气、诚实和正直总是和他的理解德性,尤其是他的为了真理而献身的热情,以及当他看到所有人都不能达到那个真理时异乎寻常的快乐重合在一起。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与道德的深刻统一可能给了柏拉图最持久的影响。

三、《孟子》与《理想国》

  孟子中年得到之后,先后游说梁惠王、齐宣王以及鲁、薛、宋等国。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的遭遇,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尽管他一般都受到君王的礼遇,但对其政治主张,却都敬而远之。孟子最后回到邹国,回到了自己的父母只邦,从此不再出游,继续授徒讲学。孟子不甘心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就这样完了,不能流传于世,决心仿效《论语》,著成一书,阐明自己的主张,记述自己的一生。孟子于他的学生公孙丑、万章等序《诗》《书》,述孔子学说,作《孟子》七篇。《孟子》七篇各分上下,共十四章。记载了孟子与诸侯、与弟子的谈话,是研究孟子思想的主要根据。孟子学说继承了孔子思想中的理想主义的色彩,将其发展为性善说、仁政说等。在许多方面都有继承、有创新,把儒家学说理论化和系统化了。

  在《孟子》一说中,阐明了国家应该如何治理。生于乱世的孟子,坚决反对霸道主义,倡导王道主义,希望通过王道主义的办法,实现平治天下的伟大目标。王道主义的君应该是仁君,王道主义的臣应该是仁臣。仁臣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格君心之非,扮演着“王者师”的角色。王道主义中的天和君的关系并不重要,天和君和民的关系实际上只剩下君和民的关系。孟子借用天抬高民,民的地位大大上升,这样就有了民贵君轻之说。民贵君轻说,是孟子关于天和君和民关系思想的最后归宿。王道主义的重要措施有:保民以安,制民之产,取民有制,用民以时,教民孝悌,养民孤老。孟子虽然不反对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调整,但对于王道主义这个原则问题丝毫不让步。王道主义作为一种制国芳略,在当时不合时宜,归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失败不等于死亡,随着时间的发展,王道主义反倒成为常讲常新的话题。王道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想化的君本论”,这种“理想化的君本论”代表着“理想政治”,并与“现实政治”想抗衡。“理想政治”和“现实政治”的张力是帮助读中国政治发展史的一把钥匙,保持这种张力对当代政治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被处死的悲剧给柏拉图极大的刺激,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当时的政客、法典和习俗愈来愈感到厌恶,从而决心继承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从事于缔造理想国家的理论研究。

《理想国》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到自己的理想城邦时,对他所预见到的未来几乎是采用了一种乡愁的怀恋口气。虽然和他自己所生长的城邦相比,他描述的城邦表现出非常不同的特性,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在柏拉图所希望的完美社会中包含了一些东西,他认为这些东西已经为直到他童年仍然繁荣的雅典丧失了。

  《理想国》中,他犹如一个工程设计师,为了便于施工,先要在图纸上勾勒出总体轮廓,然后给出它的细部。柏拉图设计理想国遵循的就是这种工程设计原则。首先确定的是理想国的根本原则——正义原则:每个人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其天性的职务,藉此确定了哲学家治国、武士卫国、劳动者养国的一人一职、各行其责、互不僭越的社会阶级结构。接著规定的是作为正义原则之保障的教育方针。教育之设计就实在太细了:不仅规定教育内容,审查教材和作者,确定创作主题,而且规定体裁、风格,甚至连用什么语词、音调和乐器也详加规范。不过,更细的是对人的生活方式的设计。在财产公有,包括"妇女儿童一律公有"的大原则下,从孩童时期的游戏、训练、起居、饮食的作息制度、食物内容到年轻人的举止、发式、袍服、鞋履,无一能逃逸于柏拉图的规定之外。

  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认为,城邦是由在分工的基础上、各具技艺的各种工匠、农民、商人所组成的共同体。城邦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同外界的战争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城邦保卫者。城邦保卫者包括统治者和辅助者。三种人的分工如下,城邦统治者,因具有知识,考虑整个国家大事,对国家事务进行谋划安排;城邦护卫者是统治者的辅助者,他们是被选拔出来的专门从事战争、保卫城邦的人;各种工匠从事自己的手艺工作,农夫种地,商人贸易。
在柏拉图看来,要通过一些特定的制度安排,对城邦护卫者加以教育、培养。这些制度包括:进行各种诱惑性考察,选拔那些注重公益、经得住考验、无懈可击者担任护卫者;护卫者专职化,专门从事军事训练和战斗,不得学习其它工艺;以良好的音乐来陶冶护卫者的精神;以严格的体育来锻炼护卫者的身体;护卫者的生活方式必须是公有制,不得有自己个人的房屋、土地、金钱,也不得有个体的家庭;妇女、子女一律公有。
在这种特定的制度安排下,三种人被严格地区别开来,不至于品性混杂。由此,按照三种人各自的品性,各自从事适宜于其从事的职业。当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统治者以自己的智慧统治城邦、辅助者以自己的勇敢保卫城邦、工匠商人农民等节制欲望、接受哲学家的智慧统治——而互不干扰时,城邦就是正义的。个人正义就在于,他心灵的各个部分各起各的作用,领导的领导着,被领导的被领导着。具备个人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人,不会监守自盗,不会渎神、偷窃、不会出卖朋友,出卖祖国,不会违反誓言或协约,不会犯其它种种别人可能犯的罪恶。

  在中西文化比较领域,孔子的地位仿佛苏格拉底,而孟子则大抵相当于柏拉图。从思想倾向来看,孟子与柏拉图都提出了理想主义色彩比较浓厚的治国之道,这是他们相同的一面。

  孟子的王道霸道之分,对中国治道的影响是巨大的:历代统治者为了标榜王道,竞相强调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决定性意义。道德构成了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主要评价标准。唯仁者宜在高位,道德水准的高低既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政治地位,那么反过来说,政治地位越高的人,他的道德水准也越高。“内圣”者以德配天,即可“外王”,因此皇帝也就成了道德至善的楷模。但在柏拉图那里,人治与法治之分仅仅意味着“最优”与“次优”之别。而且,在人治强调的理性与法治强调的法律之间,恰好可以形成一种“道”与“器”的关系:理性是法律之精神与灵魂,法律是理性的载体与躯壳。理性评价、牵引、校正着法律,使法律始终充满了理性和智慧的光芒。通过这样的法律治理国家,是西方历代治国者的普遍选择。
至此,我不能不为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和柏拉图的伟大思想折服,他们在当时就有那么伟大并且周详的治国想法,并且他们思想影响至今。我是如此渺小,我将更加虚心,更努力去学习历史文化!

主要参考书目:

1、《中西文化之源》 刘红星 著

2、《治道之辨:孟子与柏拉图》 中国国学网

3、《孟子与中国文化》 杨泽波 著

4、《柏拉图与<心理国>》N.帕帕斯 著

5、《理想国》 柏拉图 著

6、《柏拉图》 百读百科

7、《柏拉图一生平及其著作》 泰勒 著

8、《〈理想国〉的正义观念与〈论语〉的“仁人”思想的对比 》 冰子剑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