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的外貌和特点:哲理法则?(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20:31:06

 

1、“爱抚理论”

    美国有位小学女教师对好学生的奖励方式是一个吻。学生罗斯很突出,被安排在毕业典礼上讲话,并得到了一个吻。在座的一个比罗斯低一年级的小男孩非常羡慕,会后对女教师说:“老师,我也要得到您的一个吻,我会跟罗斯一样令您满意的。”女教师摸着他的小脑袋说:“罗斯成绩优异,又很守纪律,你如果以后跟他一样出色,我也会奖给你一个吻。”后来小男孩进步很快,如愿以偿得了“奖”。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杜鲁门。罗斯也很不错,在白宫担任要职,成为杜鲁门的得力助手。从此,女教师的吻传为佳话,被誉为“最伟大的吻”,她的教育理论被称为“爱抚理论”。

 

 

2 暗示效应”

    心理学中,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企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家教中,家长就可以应用一个“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使孩子产生“暗示效应”。如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去打针,故意指着别的大吵大闹的孩子说:“这个孩子不勇敢,怕打针。” 接着孩子说:“我勇敢,我不怕打针!”果然,在打针时,他能忍住疼痛不哭叫,这就是由暗示引起的意志行为。除用诱导语之外,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家长常有这样的体会:为了改变孩子偏食的习惯,可采用非言语的暗示方法,自己吃得津津有味,于是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暗示跟着慢慢吃;如果同桌的其他孩子吃得很香,那对这个孩子的暗示作用就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吃抢食特别香”的道理。

    也有些家长还常常针对孩子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同孩子边看边议论,或给孩子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心理效应。

 

 

3、巴特莱法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巴特莱提出了“重要的少数”的概念,并分析了“重要的少数”和“琐碎的多数”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事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事物总是少数。只要集中精力处理好了这个重要部分,“琐碎的多数”则可以不必过分纠缠,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此又称“80/20法则”或“二八法则”、最省力法则和不平衡法则,为国际公认的企业管理科学法则,对捕捉创新机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重要的少数”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巴特莱法则”普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表现为因和果、努力和收获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如:事物的80%的价值集中于20%的组成部分中,抓好这20%,就能创造出80%的价值。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在重大问题上,常常是80%的难度集中在20%的环节上,80%的阻力集中在20%的人身上。当我们完成了20%最重要的任务,我们也就完成了全部任务的80%。学习也好,工作也好,抓住最重要的部分,就能提高效率。好事物的80%被20%的人所拥有。金钱、土地、名誉、地位、健康、学历、美貌等的80%只降临到20%以内的幸运者头上。世界有170个国家,80%的土地只为20%的30个国家所有。

    80/20管理法则:企业用80%的精力抓好20%骨干力量的管理,带动80%的多数员工,以提高企业效益。

    80/20决策法则:企业家,总是抓住企业中普遍问题中20%的最关键问题进行决策,凡事都要突出重点、注重效率、解决最关键的问题,以达到纲举目张效果。

    80/20营销法则:为了通过营销获得最大的收益,每个经营者应抓住20%的重点商品和20%的重点用户。企业销售额、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下降的警戒线为20%。

    80/20融资法则:管理者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营的重点项目,以此不断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 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如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后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一旦一些人被推到了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因此要改变“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客观地评价员工的能力和水平。

    不要把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专长。

 

 

5、“边际效益递减律”

    “边际效益递减律”也叫“幸福递减律”。随着物品数量的增加,每一物品效用的增加会减少。旧社会一年只吃一次肉,吃时很高兴,现在天天能吃到肉就不感觉是特别的幸福了。我们肚子饿时吃饭,吃第一碗饭时得到最大满足,第二碗就没那么重要了,吃饱后再要他吃就会厌恶。同样一碗米饭,价值不变化学成分不变,却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效用。

    “边际效益递减律”至少给我们以“要用有限的资源去争取最大的快乐”的启示。

 

 

6、“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忽视。“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感。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奋斗。

    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员工单独或牵头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让依附欲较强的员工更多地参加到团体中共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员工担任一个与之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7、“抽屉法则”  

    “抽屉法则”是一种通俗形象的管理术语,它形容在每个管理人员办公桌的抽屉里,都有一个明确的职务工作原则。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它也叫做“职务分析”。当今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职位分类制度。

    “抽屉法则”启示我们,在管理工作中,既不能有职无权,也不能有责无权,更不能有权无责,必须职、责、权、利相互明确、相互结合、相互兼顾。

 

 

8、“丑女哲学”

    一个丑女孩通过自己的坦诚和踏实工作,其业绩远远超过她的美女同事。她认为脸蛋漂亮是优势,但青春饭只能吃一时,自己的坦诚和踏实工作也是优势,而且是永久的优势,用知识和诚实武装起来的头脑要比用高级化妆品堆砌起来的脸蛋更可靠,更能吸引人。这就是“丑女哲学”。

    “丑女哲学”颇含哲理。外表出众者毕竟是少数,姣好的容貌并不一定是绝对的竞争优势。缺憾有时也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因一时之憾而抱恨终生,丧失信心和勇气才是最大的不幸。在缺憾、困难、挫折和逆境中都能保持创造的信心和前进的勇气,才是成功的选择。

 

 

9、“刺猬法则”

    只要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诸如此类的现象:某两个人以前亲密无间不分彼此,但没过多久不仅互不来往而且反目成仇。何以如此?西方有一种“刺猬法则”(也叫“刺猬理论”)对此可作诠释:一群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浑身长满针状的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没了集体的温暖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再凑到一起。几经折腾,它们一边靠拢在一起,一边彼此提醒对方请保持分寸,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原来,距离太近它们身上的刺就会刺向对方;距离太远,它们又感到寒冷。只有若即若离,距离适当,才能保持理想的温度,又不伤害对方。

    恰当的分寸,就是群体共生的一个道理。“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与人际交往可谓关系密切,从中不难悟出交际的真谛。领导者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这样就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同时,又要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避免在工作中丧失原则。

 

 

10、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调整与改变自己使其变得与其他人更相似。

    “从众效应”在交往中随时可见,多数人认为比较好的人,人们大多会放心地与之交往;多数人认为不好的人,人们常常不会与之交往。对某一件事尽管自己不同意,但因为多数人赞成自己也表示同意,这种“随大流”、“凑热闹”现象就是“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的发生与否以及发生的程度如何是受到许多因素制约的,其中社会比较影响最大。

 

 

11、“丛林法则”

    山中有一棵伟岸的大树,枝繁叶茂,它的顶端极力向上,寻求最多的阳光雨露,它的枝干拼命舒展,占据最有利的呼吸空间,它的根系盘根错节,吸吮着大地最多的精华。可是在大树的身边,几棵小树却叶黄枝瘦长不大---这就是丛林的竞争法则。因为小树的长大会对大树构成威胁。

    大树的树干上慷慨地落下一滴滴雨露滋养着树下饥渴的小草,小草一次次地长高,一次次地倒下,又一次次地生根发芽,终于长成柔美的草坪。这就是丛林的相互依存、适者生存的法则。因为小草不但不会对大树构成威胁,而且精心呵护着它脚下的土地。

    夜晚刮起了强劲的台风,大树折断了树干,庞大的身躯零乱地趴在地上,而旁边弱小的小树却安好无恙。这也是丛林法则---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丛林法则”不只一条,它告诉我们要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竞争中寻找一切可以成长的机会。

 

 

12、“道德黄金律”

    所谓“道德黄金律”中的“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的意思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准则。

    “道德黄金律”的第一个层次是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第二个层次是孔子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讲满足自己欲求愿望时,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

 

 

13、“稻草原理”

    往一匹健壮的骏马身上放一根稻草,马丝毫无反应;再添加一根稻草,马还是丝毫没有感觉;又添加一根……一直往马儿身上加稻草,当最后一根轻飘飘的稻草放到了马身上后,骏马竟不堪重负瘫倒在地。这在社会研究学里,取名为“稻草原理”。 

    每添一根稻草都只是无足轻重的增加和不知不觉的变化,不断变化到一定程度就发生质的变化。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轻视细微的力量,要坚持将一丝一毫的力量积累成最后的成功。若一个人能毫不懈怠地每天阅读500字的文章,有朝一日就能成为博学之士;一个国家的兴盛,一个民族的奋起,也许就是开始于你我他今天点燃起的一星灯火。再高的山峰,我们都能抵达;再伟大的事业,我们也能成就;再艰难险阻的困难,我们都能最终化解。达成这些愿望,我们需要的,仅仅是牢记四个字:坚持不懈!

 

 

14、“狄罗德效应”

    “狄罗德效应”,也叫“配套效应”。18世纪法国有位哲学家叫丹尼斯﹒狄罗德,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优良、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罗德非常喜欢,可他穿上华贵的睡袍在家中寻找感觉,总感到家具的风格不协调。为和睡袍配套,他把旧东西全部更新。家具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感到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后来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题目为《与旧睡袍离别之后的烦恼》。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狄罗德效应”。

 

 

15、“定型效应”

    所谓“定型”,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人的头脑中的定型多得数不胜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籍贯、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人,在人们的头脑中都有一个固定形象。如知识分子是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的“白面书生”形象;农民是粗手大脚、质朴安分的形象等。

    “定型效应”,亦称“社会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在见到他人时,常常会自觉地根据人的外表行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进行归类,以此来评价一个人。

    人的头脑中存在的定型是人们以往经验的反映,但由于在各类人当中广泛存在着的差异性及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同一类人的形象不可能是一样的,也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发生语言、行为甚至性格等方面的变化。所以,以不变的固定形象为依据去认识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着的人们及其行为方式,显然会使我们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定型效应”是一种使人产生偏见的社会心理效应。世界上没完全相同的事物,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必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克服这一效应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力求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正确地认识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减少判断和决策的失误。

 

 

16、“独大法则”

    台湾著名行销专家张永诚先生根据多年的实践,把营销中的一些通识性、原则性的规律总结成一些法则,并称其中“独大法则”为行销永恒不变的定律。

    在美国有“第三品牌难存活”的说法。美国汽车市场被通用、福特独霸近一个世纪,位居第三的克莱斯勒虽然不乏佳作,还是在危难中度日,最后不得不在1998年被奔驰吞并,而能排名第四的汽车则长年处于亏损状态。

    “数一数二”应是企业的终极理想,如果你的企业不能享有“数一数二”的至尊地位,就难免落得个“不三不四”的下场。

    面对激烈竞争和生存压力,“独大法则”还启示我们每个人要有目标,要有理想,在工作上有争一流的意识,要有自己的业务技能特长。

 

 

17、“多米诺效应”

    多米诺骨牌,最早起源于中国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18世纪传入欧洲后,经意大利人的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一种益智游戏。标准的多米诺骨牌为长方体,长4.4厘米、宽2.2厘米、厚0.7厘米。

    多米诺骨牌一块接一块倒下的连锁反应现象,科学家称之为“多米诺效应”。“多米诺效应”能产生无穷大的能量。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A﹒怀特海德,曾制作了13块骨牌,第一块长9.53毫米、宽4.76毫米、厚1.19毫米,以后每块的体积比前一块大1.5倍(因一块牌倒下时能推倒一块1.5倍体积的牌),最大的第13 块长61毫米、宽30.5毫米、厚7.6毫米。据测算,第13块牌倒下时所释放的能量比第一块释放的能量扩大了20多亿倍。

    如果按同样比例制作第32块牌,那它倒下时释放的能量足可推倒一幢摩天大厦。

 

 

18、“反弹效应”

    “反弹效应”源于物理学中的“反弹原理”。一只弹簧,你将其压得越紧,一旦放开,其弹起的力量也越大;相反,将它拉得越长,一旦放开,它缩回去的力量也就越大;再有,我们要想把一只球向上掷,除了直接的办法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用力将其向下掷,使之反弹上去,向下掷的力越大,向上反弹也就越高。这是大家熟知的物理学常识。

    “反弹效应”在众多领域得到应用,如修辞方法中的“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辩论中的“归谬法”;交际中的“激将法”;军事上的“欲擒故纵”等等,往往能够收到在某些情况下,“正弹”所难以获得的“反弹效应”。

 

 

19、“反视理论”

    有个美国人正在忙手里的活,儿子却在一旁吵闹不休。怎样让小家伙静下来呢?他抓住儿子爱动手的特点,将一幅地图撕碎,让儿子复原,并以完成后奖励15美分作为条件。他心想小家伙起码也要忙乎一阵子,至少可以“安静”个把小时。谁知一会儿小家伙就把地图拼成并大声叫唤了起来,吵得更厉害。他奇怪地问儿子为什么拼得这样快,儿子说:“地图背面有一人像,把人像拼成,翻过来就行了,因为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那么他的世界也会是正确的。”警句!哲理性警句!怪不得人们称其为“反视理论”。

    “反视理论”启示我们:对许多事情,常常是换个角度豁然开朗,翻过来看茅塞顿开。

 

 

20、“肥皂水哲学”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在任美国总统时,发现他的女秘书长得非常漂亮,但工作经常出现差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你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处理公文也能和你一样漂亮。”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这就叫“脂皂水哲学”,如同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先涂肥皂水,使之刮起来不痛。

    一个人想永远不与人发生冲突,是不可能的。对待冲突,有人喜欢妥协退让不管自己的想法对不对,这种人没有个性,很难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有人宁折不弯,结果是与人斗得两败俱伤。还有一种人像柯立芝一样,崇尚“肥皂水哲学”,懂得以进为退,让对方在温情脉脉的情绪中接受他的建议。

 

21、“分苹果法则”

    有一大一小两个苹果,甲拿起大苹果先啃了起来,乙斥责其“不道德”。下次,甲又抢先把大苹果拿到手,乙更不服气,可甲自有理论曰:“先下手为强”。待到乙抢先拿到大苹果时,甲却说:“且慢,把大的给我,给你贴上5角钱。” 乙不肯,说:“至少要贴1元钱。”于是成交,乙自愿把大苹果让给甲。

    经济学家对第三种结局大为称赞,并称之为“分苹果法则”,说这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法则,相对于只讲道德,只讲机遇,后者也的确容易让方方面面都能接受。

 

 

22、“负罪心理效应”

    一无业人员,不是积极寻求就业门路,而是想出歪门邪道,整天说谎话,编造事实,骗取亲戚朋友熟人的钱财,并时有偷盗、抢劫行为。后暴发肝病,发展成为急性肝坏死,不到40岁即死亡了。

    老百姓说这叫“报应”,实际上这是一种“负罪心理效应”。一个人当非分之想产生并付诸行动时,都会程度不同地出现自责、内疚、忏悔、恐惧等扭曲的心理。常常心神不定、食不甘味、夜不能眠。进而影响正常代谢过程,降低人体免疫功能,必然导致疾病缠身,未老先衰,甚至早死。

    “多行不义必自毙”和“好人一生平安”便是此理。

 

 

23、“格雷欣效应”

    十六世纪英国财政家格雷欣发现,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贵重金属货币同时流通,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必然逐渐被收藏、熔化,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则逐渐充斥市场。这一效应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法则”,也叫“格雷欣效应”。

    优胜劣汰,是人们熟知的规律,但是时下“格雷欣效应”却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比如,有较强开拓进取精神的能人干才,因惧怕“枪打出头鸟”而不敢进取,甘于平庸,出现了“先进模范难当,老实人吃亏”的不良效应和低素质的人员不愿走,优秀人才不愿留的劣才驱逐良才的局面。

 

 

24、“共生效应”

    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显得枯萎单调无生机;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此现象被称为“共生效应”。

    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合作是学习的很好方法,共同学习、密切合作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集体奋进者的成功率在80%以上,孤军作战者成功率只有5%。通过科学合理调整领导班子结构,使其优势互补,密切协调,便可充分发挥整体功能,提高领导水平。

 

 

25、“海豚法则”

    科学家对海豚的评价是富于智慧,和蔼可亲,是天生优秀的激励者、卓越的社交者与沟通者,这正是企业新管理模式中最需要的品质。这就叫“海豚法则”。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运用该“海豚法则”,做到信念坚定,追求公平。管理层要胸怀宽广,乐于接受批评;应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给下属更多的自主权、责任和职责。

 

 

26、“和拢法则”

    “和拢”是希腊语“整体”和“个体合成”的词,表示管理必须强调个人和整体的配合,创造整体和个体的高度和谐性。它的具体特点是:

    (1)自我组织性。放手让下属做决策,自己管理自己;

    (2)相辅相成。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学识水平各不相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要促使不同的看法、做法相互补充交流;

    (3)个体分散与整体协调性。一个组织中单位、小组、个人都是整体中的个体,个体都有分散性、独创性,通过协调形成整体的形象;

    (4)韵律性。促使整个组织与个人之间达成一种融洽和谐充满活力的气氛,激发人们的内驱力和自豪感。

 

 

27、“蝴蝶效应”

    研究紊乱的学者说,在南半球某地的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几星期后可能变成席卷北半球某地的一场龙卷风。他们把这由一个极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在其它因素的参与作用下,发展成为极为巨大和复杂后果的现象,称为自然界的“蝴蝶效应”。

    领导活动中,一些微不足道的信息,在一定的条件和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对某一领导系统全局或某一项工作造成巨大影响,形成严重后果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与自然界的“蝴蝶效应”极其相似,因而称之为领导活动中的“蝴蝶效应”。

 

 

28、“华盛顿合作定律”

    “华盛顿合作定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在人与人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人不是静止的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 

    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得最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

    “华盛顿合作定律”告诉我们,工作中的合理分工、职责明确和注意人员合理搭配、培养团队精神非常重要。

 

 

29、“宦官式思维”

    宦官是中国封建社会宫廷制度的特殊产物。这类人本是中国封建时代侍奉帝王及其家眷的人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官,然而回顾几千年中国历史,宦官弄权得以鸡犬升天的例子却不胜枚举。他们依据傍君身侧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了以下独特的“宦官式思维”理论体系,至今仍活跃在生活的舞台上,败坏社会风气。

    一味媚上。只要你是上司,哪怕只高我半级,我就不怕践踏法律、违背原则、放弃道义而弯腰下跪、溜须献媚。

    对下大耍淫威。在有权有势的面前是狗,在下级和百姓面前是狼。独断专行、唯我独尊。在百姓身上刮油和在下属那里收礼用以享受、奉献上司。

    幸灾乐祸。对手出事故才显自己比他们强;大家都出问题,自己的问题才不显眼;上级出问题腾出的位置说不定是自己的。

    擅长内部倾轧。两贵不可双、两势不可同。双、同必争其功。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为了升迁,就对自己不利的同事使绊子、进馋言。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忧国忧民还轮不到我的份儿。对单位是几百几千分之一,对国家是十三亿分之一。对自己则是一分之一,还是把责任心和爱心留给自己的家庭和亲朋吧。

    工作和生活中注重“结网”。以结好关系网显示水平和能力,作为个人事业、子女前途的关键,利用特权联系、结交对自己有用的人。

    不可遏止的贪欲。“千里来做官,为了吃和穿”,捞不着、收不到就是没本事,就不知什么叫“潇洒、气派、时髦、现代”。

    游刃有余的“阄割”功夫。什么主义、思想、理论、学说,只用其壳;什么理想、宗旨、信念、原则,只取其皮。把群众利益变成制陶的泥坯子,随意捏制,把规章制度变成橡皮筋,随意伸缩。

 

 

30、“黄金、白金法则”

    “黄金法则”出自基督教《圣经·新约》中的一段话:“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是一条做人的法则,又称为“为人法则”,几乎成了人类普遍遵循的处世原则。

    “白金法则”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演说人之一和最受欢迎的商业广播讲座撰稿人托尼﹒亚历山德拉博士与人力资源顾问、训导专家迈克尔﹒奥康纳博士研究的成果。其精髓就在于“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从研究别人的需要出发,然后调整自己的行为,运用我们的智慧和才能使别人过得轻松、舒畅。

    “黄金、白金法则”启示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尊重人,要公正、真诚待人。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自尊是一种由自我所引起的自爱自信,并期望受到他人或社会肯定的情感。然而,许多人都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值得我尊重的人,我才尊重;不值得我尊重的人,我没有必要尊重他。其实,尊重某个人与他是否能干完全是两码事。尊重不存在值得不值得的问题。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就像我们自己希望受到别人尊重一样。

    真诚待人。《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巧诈可能是一时得逞,但时间一长就露馅了。拙诚是指诚心地做事,诚心地待人,尽管可能在言行中表现出愚直,但时间长了会赢得大多数人的信赖。

    公正待人。人们都希望自己是胜利者,而自己的对手是失败者。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人们的所作所为都围绕着如何击败对手、使自己获胜的准则来进行。这样做,最后的结果不管是自己胜与败,都给对方造成了伤害,同时,对方也会以相同的敌对方式来对待自己,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31、“黄金分割律”

    “黄金分割律”,也叫618法。这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于2500多年前发现的。古往今来,这个数字一直被奉为科学和美学的金科玉律。

    数学家法布兰斯在13世纪写了一本书,关于一些奇异数字的组合:1、1、2、3、5、8、13、21、34、55、89、144……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前面两个数字的总和:2=1+1、3=2+1、5=3+2……这组数字十分有趣。譬如144/89=1.618、 89/144=0.618,而0.618的倒数是1.618。

    这组数字就叫做神秘数字。0.618,1.618就叫做“黄金分割律”,即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等于较大部分与较少部分之比。“黄金分割律”的最基本公式,是将1分割为0.618和0.382。

    有人说这些数字是法布兰斯研究金字塔得出的。金字塔高度和底面百分比率就是0.618。金字塔五角塔的任何一边长度都等于那五角对角线的0.618……

0.618不仅是个科学的数字,而且是最美、最巧妙的比例。由于它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故称之为“黄金分割律”。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这个美的数字随处可见。当气温为23ºC时,你的身心会感到最舒服,23ºC与体温37ºC之比为0.618。最具奇妙魅力的身段是肚脐以下长度与身高之比为0.618。最和谐悦目的矩形如书籍、门窗等,其短边与长边之比是0.618,会因比例协调而赏心悦目。报幕员所站最佳位置是舞台宽度的0.618处。拉二胡要获得最佳之音色,其“千斤”须放在琴弦长度的0.618处……。

 

 

32、“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定律”是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在一篇论文中概括出来的。黄宗羲指出,封建赋税制度有“三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重难返之害。”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农民种粮食都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从夏商周到民国时期,中国田赋制度演变经历了8次,每次改革的基本做法,都是把附加税、杂税、贡纳等并入主税,形成越来越大的税收负担。

    “三农”问题,问题何在?一种传统的判断是农民税赋过重,与此相适应的一招简单应手就是减税,特别是取消各种杂派,不过这种简单应手能否最终解决农民税赋过重的问题呢?温家宝同志在2003年3月6日参加人大湖北团讨论时引用国内研究成果解释所谓“黄宗羲定律”,点出了这种简单应手的缺陷。他指出:“历史上税费改革进行过不止一次。像唐朝时的‘两税法’、明朝时的‘一条鞭法’、清代时的 ‘摊丁入亩’等等。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了原先改革目的的反面,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这就是所谓的历史上有名的‘黄宗羲定律’,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这个怪圈,使农民的负税降下来。”

 

 

33、“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无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谁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供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等于扼杀创造。

 

 

34、“霍桑效应”

    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为首的一批专家组成人际关系系统研究小组,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结果发现,对在群体中工作的个体,其工作成效受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的影响远远大于受工作条件、疲劳状态等物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于是便把这种影响作用称为“霍桑效应”。因此,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充分发挥人才创造才能的重要条件,应引起群体领导者的高度重视。

    “霍桑效应”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心理基础即三种基本追求:价值追求、力量追求和交往追求。正是这些个体追求促使其积极表现自己,一旦其工作受到鼓励,价值得到承认,影响被接受,就会大大强化其信心、责任感和创造力,从而取得更高成绩。

 

 

35、“饥饿效应”

    “饥饿效应”也叫“陌生化效应”。一个人开始到餐馆就餐,开始吃头盘或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吃头两个菜时也是赞不绝口,愈吃愈趋于冷静,吃完了这顿筵席,缺点就都出来了,于是转喜为怒,转赞美为责备挑剔,转首肯为摇头。这是因为,第一,开始吃的时候,你正处于饥饿状态,而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第二,你初到一个餐馆,开始举箸时有新鲜感,新盖的茅房三天香。

    和人的关系也是如此,一个新朋友,彼此有意无意地都要表现出自己的最好方面,而克制自己的不良方面。一个新朋友就如一个新餐馆,乃至一件新衣服,都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某种新鲜的体验新鲜的气息,都会满足人们的一种对于新鲜事物新变化的饥渴。结交久了,往往好的和不好的都显现出来了,当新鲜感逐渐淡漠后,人们将必须面对新事物也会褪色变旧的事实,面对求新逐变而付出的代价。

    在人际关系上不要太浪漫主义,与其对旁人要求太高,动辄对旁人失望不如自责,不如要求自己。

 

 

36、“角色理论”

    整个社会犹如一座天然的大舞台,每一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一定的角色。社会心理学中,“角色”是指一个人的身份,也可以说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占据该地位后派生出来的相应的行为模式。

    “角色理论”还包括不同身份的人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的“角色期待”(如营业员对顾客要热情耐心、百问不烦等)、“一个人为了扮演某个角色,必须懂得该角色有哪些规范化行为模式的“角色认知”、在实践中学习一系列扮演角色的技能的“角色学习”、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场合相应地扮演不同角色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角色转换”(如当你是老师时就要认真备课、热爱学生,回到家中是丈夫或妻子,对爱人就得关心体贴,在子女面前是父亲或母亲,就要抚育引导子女)。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体系中,每个人都是多种角色的扮演者和集合体。每个人只有提高自己的角色认知水平,努力进行角色学习,改善自己角色转换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37、“金刚钻理论”

    团队精神是发挥人力资源的重要一环,而说到团队管理,很多人会联想到“木桶理论”,即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低那块木板,整个木桶再高,只要有一块木板低了,水就只能装到它这么高。所以找出最低的木板去提高或换掉它,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常要做的事情。但是,在工作中也会碰到与“木桶理论”相反的问题。

    看过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人可能都会记得罗霄将军是怎样脱颖而出的。在部队攻城受阻伤亡惨重、指挥官无计可施时,奴隶出身的小箩筐枪法奇准,每枪都能打死城墙上面的一个敌人,指挥官当机立断调了一个排专门给他上子弹,形势顿时逆转,部队很快攻上了城墙,小箩筐也很快成了罗霄将军。罗霄是这个“木桶”里最高的一块“木板”,这场战斗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而不是那些“低木板”,指挥官立即调拨一个排来为他装子弹是英明之举,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上看,这就是最大限度发挥了团队作用。

    一把钻子的工作效果与钻身有很大关系,但钻头是关键。所以有人把上述现象叫“金刚钻理论”。表面上看“木桶理论”强调的是群众路线集体主义,“金刚钻理论”突出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其实这都有助于团队实力的提高,木桶和金刚钻并不矛盾。

 

38、“金钱法则”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由于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个趋利避害的“经济人”,所以,用经济手段是管理者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企业高薪招人才、失主重酬求完璧、商店打折卖商品、企业计件发奖金、订立合同时双方商议违约金、政府管理部门对各种违法行为罚款、犯罪嫌疑人企图花钱让证人缄默、要动手术的病人私下给医生塞红包、布什悬赏2500万捉拿萨达姆等等,用的全是“金钱法则”。

    “金钱法则”就像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可是香的。尽管没有金钱也能办成某些事,但有金钱一定能更容易地办成功一件事。有时候,“金钱法则”比什么都简单,管用.

 

 

39、“近因效应”

    当发现一个平时表现不错的人犯了某种错误后,人们往往会把问题看得较重,甚至夸大错误,并否定他以往的一贯表现。当一个平时表现一般的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人们往往会对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的一贯表现。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彼此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发生质和量的变化。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近期因素在时间上的优势,它与“第一印象”在时间上相反,即反映了知觉对象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较强烈的影响作用。如果“第一印象”主要产生于陌生人,那么“近因效应”则主要产生于熟悉者。

    “近因效应”掩盖甚至否定对一个人的一贯了解,从而影响对人的全面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

 

 

40、“禁果效应”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当你的朋友告诉你,某家商店千万进不得,这时往往会引起你的好奇心,非得进那家商店里看看不可。这就应了俄罗斯谚语:“禁果格外甜”,这种现象就叫“禁果效应”。

所谓“禁果效应”,是指某件事物由于被禁止,却反而变得更加畅行,造成与禁止者的初衷完全相反的结果的一种现象。

诱发“禁果效应”的心理机制有三:一是神秘感和诱惑力;二是好奇心及冒险心理;三是逆反心理。正确把握和利用“禁果效应”,以便在工作和生活中趋利避害。

 

 

 

41、“经验逻辑推理效应”

    所谓“经验逻辑推理效应”,是指由于事物与事物之间有联系,因而有些人便在知觉判断他人时,以对方外部的一些表面特点为线索,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逻辑推理。其知觉判断的模式是:“A的特点往往伴有B的特点,由于某人具有A的特点,所以他必定具有B的特点。”例如,有这种偏见的人认为:“老实人往往伴有不爱讲话的特点,由于甲不爱讲话,所以甲肯定是个老实人。”又如认为:“爱打扮者往往有怕脏怕累的特点,由于乙爱打扮,所以乙肯定是怕脏怕累。”

    这种凭经验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是简单化的人际知觉方法,它往往会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人,以至造成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知觉偏见。事物与事物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那种“A的特点往往伴有B的特点”的“单一式”联系并不具有绝对性。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只有在健康的、无偏见的社会环境中,人才能过正常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

 

 

42“酒与污水定律”

    如果把一勺酒倒入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污水;如果把一勺污水倒入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他们就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不及时处理,就会迅速传染,把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因为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组织里有这样的“驴子”,赶快把它清除掉或者拴起来。

 

 

43、“距离效应”

    “距离效应”适用于艺术欣赏、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人世间有很多风景宜于远观而不可近赏。时间、岁月的距离可以冲走往昔的不快。

    人与人的交往还是讲究点“距离”为好。孔子有一句名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狎。”撇去其中歧视妇女与劳动人民的偏见,可以看到他老人家对距离的注意。“亲密无间”的至爱亲朋,一“无间”反倒不怎么亲密了。世间诸多男女,由恋爱到婚姻,相互的吸引力和热情却越来越少了。不少夫妇分居两地时感情浓厚,调动成功之日便是他们矛盾发生之时。夫妻间“相敬如宾”真有道理,宾就是客人、“外人”,双方都待之以宾客之礼,结果是容易和睦融洽、白头偕老。欧美国家夫妇分床、分房的习惯,目的无非是为保持距离,增加情趣。

 

 

44、“开水瓶哲学”

    在一堆刚灌满开水的开水瓶中区分哪个是保温的,哪个是不保温的,只需用手摸一下它们的外壳,如果是烫手的则是不保温的,而不烫手才是保温的。

    “开水瓶哲学”告诉我们,要正确地把握和分析现象与本质、表象与内涵的辩证关系。比如,表面上看起来夸夸其谈,吹得天花乱坠的人,可能脑子空空;而另一些沉默寡言,看似木讷而不善言辞的人,心胸也许装着整个世界,才是真正的智者。

    以前常听大人们说把开水瓶口靠近耳朵会“嗡嗡”作响的便是会保温的。其实不保温的开水瓶也是“嗡嗡”作响的。很多时候我们被一种叫“经验”的东西蒙蔽了眼睛,束缚了思想。

 

 

45、“坑道视界”

    所谓“坑道视界”,是指长期从事一种工作,只在认定的狭窄的思维空间里想主意,而不能开放地、多维度地综合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思维惰性,兴趣狭窄,感觉片面,理解畸形。

    “坑道视界”考虑问题往往程式化,没有形成智力流动,难以产生创新思维。“坑道视界”是创见性地解决问题的主要障碍。

    古今中外,在科技、学术、文学等苦苦钻研而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坑道视界”束缚造成的。

 

 

46、“跨栏定律”

    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更强。他在给美术学院的学生治病时又发现了这些搞艺术的学生的视力大不如人,有的甚至是色盲。在对艺术院校教授的调研中发现,一些颇有成就教授之所以走上艺术道路,原来大都受了生理缺陷的影响,缺陷不是阻止了他们,相反促进他们走上了艺术道路。

    阿费烈德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跨栏定律”,即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们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其实,该定律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譬如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都要比一般人灵敏;失去双臂的人的平衡感更强,双脚更灵巧。

    一个人的缺陷有时候就是上苍给他的成功信息。如果你不缺少这些,你就无法得到它们。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崎岖的道路才能通向成功的彼岸。

 

 

47、“快乐守恒定律”

    快乐守恒第一定律:当你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金钱和物质上回报时,定可得到等值的精神愉悦。

快乐守恒第二定律:当一个人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助人为乐或乐善好施时,他当年为了生计而不择手段的罪恶一定会得到忏悔与救赎。

    快乐守恒第三定律: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收入人群越容易产生义举与义工。

人没有无缘无故地失去,也没有无缘无故地得到。有时用物质上不合算换取精神上的超级快乐;有时占了金钱的便宜,却同时透支了精神的快乐。

 

 

48、“莱斯托夫效应”

    “莱斯托夫效应”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术语,指学习材料中最为特殊的事件,容易记忆。此种现象,系莱斯托夫在1933年所证实,故名。“莱斯托夫效应”最明显的例子是:在一场人数众多的宴会上,在行列中有一位身高在2米以上的高人,他会给人以突出的印象,故而他的名字也容易记忆。

有些人为了增加别人对他的印象,不是在服装上力求表现新颖,就是在言行上刻意表现突出,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出类拔萃。

    现实生活中,竞争日趋激烈,成功除了实力,还需要有智慧。为了显示自己,不妨巧用“莱斯托夫效应”,或许劣势会转变为优势,或许优势会锦上添花。

 

 

49、“利导思维”

    所谓“利导思维”就是把一切思考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也就是遇事往好的方面考虑,尽想些愉快的事情。

    “利导思维”是一种乐观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经常进行“利导思维”,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战胜困难,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

    “利导思维”要求人们:凡事多从正面理解;在不利的事情中看到有利因素;改变认知角度;调整比较对象;破除思维定式;优化思维情绪。

 

 

50、“连续效应”

    持续不断地做一件事可以花费较少的成本而取得成功的效果。如烧一壶水,连续烧一会儿就开了,烧烧停停即使耗掉十倍的燃料和时间也未必烧开。当你快要接近目标或者即将找到答案时必须一直不停地干下去,才能产生一种如惯性加速度般的进攻态势,造成一种在断续状态下不可能保持的优势积累,产生惊人的创造性突破,这就是“连续效应”。

    “连续效应”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要抓住有利时机趁热打铁、一鼓作气。

 

 

51、“零和游戏原理”

    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世界的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地区和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一体化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双赢则皆利,两败必俱伤。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果是可能出现的。但各自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合作者自己。

 

 

52、“零缺陷管理”

    “零缺陷管理”是美国的菲利 •克劳士比提出来的。强调任何工作都是一个过程,要以客户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通过过程的再造与优化,更快、更佳、更经济地第一次就符合要求,从而创建预防为主的可靠的组织。

    “零缺陷管理”要求我们对待工作必须有一种坚持第一次就做对、符合所有要求的决心和态度,把工作重心放在预防上,把一次就做对和次次做对作为工作质量的执行标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最省钱的。预防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事后检验。推行“零缺陷管理”,有助于我们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53、“留面子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在向别人提出自己真正的要求之前,先向别人提出一个大要求,遭拒绝后,再提出真正要求,更有把握实现。

    这种现象就叫做“留面子效应”。这是因为人们在拒绝别人大要求时,会感到自己没能帮助别人,辜负了别人的良好期望而内疚。这时,为了在别人心目中保持乐于助人的良好印象,也达到自己心理平衡,往往愿意提供帮助。

 

 

54、“马太效应”

    《圣经》第25章“马太福音”中载有这样一则故事:主人要到国外去,把三位仆人叫来按其才能高低分给他们银子,第一个5000两,第二个2000两,第三个1000两。过了很久,主人回来找仆人算帐。第一个仆人汇报他用5000两银子做买卖赚了5000两;第二个仆人汇报他用2000两银子做买卖赚了1000两;第三个仆人汇报他将1000两银子埋在地下,一点也没少。主人大怒训斥了他一顿,将其1000两银子夺回,转给拥有10000两银子的仆人。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将其夺去,这就是“马太效应”。

 

 

55、“马桶效应”

    好强、倔犟的塞尔维亚人在美国炸弹面前低下了头,其原因是,美国空军轰炸的目标起初集中于军事目标和与之有关的交通枢纽,后来则转而摧毁诸如自来水厂、电厂之类的民用设施。城市供水供电系统的瘫痪,直接影响了居民家庭卫生用水。那些过惯了现代文明生活的广大都市居民,在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离开了习以为常的抽水马桶,一连多日在户外或以其他“非常手段”来解决“日常问题”,事态就立刻变得严重起来,久而久之,人们便开始对时局失去耐心,以致大众逐步达成了一种共识:恐怕国家或高层政府官员该有些变换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传媒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那一幅幅画面:人心浮动、政府更迭、国家元首变成国际法院的“阶下囚”,但民众生活趋于正常。这便是“马桶效应”。

 

 

56、“马蝇法则”

    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也就是说,要想让马跑得快,必须给它足够的刺激。这就是“马蝇法则”。

    适时恰当的刺激好似一台永动器,领导者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把一些很难管理而又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人团结在一起,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为组织创造出更大的绩效。

 

 

57、“蚂蚁效应”

    一群蚂蚁选择了一棵百年老树的树底安营扎寨。为建设家园,蚂蚁们辛勤工作,挪移一粒粒泥土,又咬去一点点树皮……有一天,一阵微风吹来,百年老树轰然溃倒,逐渐腐烂,乃至最终零落成泥。生物学中,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叫“蚂蚁效应”。这一理论最核心的实质内容,即不知不觉的渐变,将引发事情的性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最原始的真理。一只蚂蚁的力量微不足道,但100万只蚂蚁甚至更多的蚂蚁组成的军团则可以横扫整片树林或一幢幢高楼,可以将一只狮子或老虎在短短的时间内啃成一堆骨头。

    “蚂蚁效应”还给我们以“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的启示。一个国家的兴盛,一个民族的奋起,也许就是开始于你我他今天点燃起的一星灯光---千万不要轻视了细微的力量,而且更要坚持将一丝一毫的力量积累成最后的成功!

 

 

58、“摩西奶奶效应”

    蒲松龄屡试不第,写作《聊斋志异》却身手不凡;陈景润笨嘴拙舌,却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美国艺术家摩西奶奶至暮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天才,75岁以后开始作画,80岁举行首次女画家个人画展。美国学者称这种现象为“摩西奶奶效应”。他们还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去唤醒自己的潜在能力,它就会转化或泯灭,此所谓“短路理论”。

    “摩西奶奶效应”昭示人们认识自己,选择自己,找准自己的才能生长点,千万别让才能“短路”。

 

 

59、“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干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语、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不一定是坏事,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

    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是必要的。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这一段,从中尽可能吸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60“默非定律”

    生活中许多事情经常让人感到整个世界都在与自己作对,如准备吃饭时面包却掉在地上,眼看上班要迟到匆匆跑到车站却发现班车刚开走,因而抱怨总碰上倒霉的事情。这一切都可以用“默非定律”来解释。所谓“默非定律”,就是说,如果某一不好的事情有可能有发生的话,那么这一事情往往就会发生。该定律的机理很简单,我们对于幸福快乐的事情总是容易忘记,而对于不幸郁闷的事情却总是耿耿于怀。日常坐车时,赶巧与不赶巧的概率大致是相同的、随机的,其他事情原因也相似。

    墨菲是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减速超重试验中,因仪器失灵发生了事故。墨菲发现,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由此,他得出的教训是: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在事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斯塔普将其称为“墨菲定律”,并以极为简洁的方式作了重新表述: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会出岔子。

    “墨菲定律”在技术界不胫而走,因为它道出了一个铁的事实:技术风险能够由可能性变为突发性的事实。 

61、“姆佩姆巴效应”

    1963年的一天,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初三学生姆佩姆巴,一次在热牛奶里加了糖,准备做冰淇淋。因冰箱容积有限为抢在很多同学之前放进冰箱,姆佩姆巴不等热牛奶凉下来,就将它放入冰箱。奇怪的是,姆佩姆巴的热牛奶比别的同学的冷牛奶结冰快得多。他的这一重要发现,当时被老师和同学当作笑料。姆佩姆巴却不放过这一发现,再做一次试验,结果与上次完全相同。他就此求教于达果斯萨拉姆大学的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该博士将其列为大学二年级物理课外研究课题并被证实。此后很多科学杂志都肯定姆佩姆巴第一个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命名为“姆佩姆巴效应”。如果姆佩姆巴没有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轻易放过那种奇怪的现象,就会与一个极有价值的科学发现擦肩而过。

    疑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只有对大自然永远保持探索欲望的人,才有可能进入科学殿堂。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爱因斯坦曾深有体会地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罢了。”

 

 

62、“木桶法则”

    “木桶法则”也称“木桶理论”,本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概念,它以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给人以启迪:一只有许多块板箍成的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构成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使一只木桶能够装满水,提高水桶的整体效应,就要认清哪块木板最短,并设法增加这块木板的长度。

    “木桶法则”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善于发现自己负责管理的系统中的“短木板”,敢于揭短,善于补短,狠抓薄弱环节,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否则,单位的整体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人们常说“取长补短”,取长的目的是为了补短,只取长不补短,就很难提高工作的整体效应。

    其实“木桶法则”的意义不仅限于现代化管理科学领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乃至个人修养方面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抓住短板,消灭弱项,无论做人做事,都是事半功倍的方法。

 

 

63、“南风法则”

    “南风法则”也称“温暖法则”、“南风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凉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法则”。

    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领导者在管理中运用“南风法则”,就是要尊重和关心下属,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尽力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觉到领导者给予的温暖,从而去掉包袱,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给人们以“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的启示。

 

 

64“鲶鱼效应”

    挪威渔民出海捕沙丁鱼,只有一艘渔船能让鱼活着返港卖得好价钱,其它渔船种种努力均告失败。带活鱼返港的船长从不公开成功的秘密,更不让人参观他的鱼槽。直到他死后才知鱼槽里多一条鲶鱼。

    为什么放进一条鲶鱼就能使其它鱼都能活着呢,原来,鲶鱼放进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会四处游动,到处挑起磨擦,使原来懒洋洋的大量的沙丁鱼发现多了一条“异己分子”的威胁,立即紧张起来加速游动,避免被鲶鱼虏掠,这样,整个鱼槽被搞“活”了,使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

    用人同样道理,如果人员长期固定或是亲信,就会产生惰性,缺乏活力和约束。在组织体制中,应当引入竞争机制,找些外来“鲶鱼”加入,营造紧张气氛,使企业生机勃勃,永远充满活力。

 

 

65、“鸟笼效应”

    近代杰出心理学家詹姆斯1907年从哈佛大学退休时与其同时退休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打赌:

    詹姆斯说:老伙计,我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笑着摇头: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想过养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送上一只精致的鸟笼。从此以后只要客人到访看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几乎都会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甚至有些不信任的目光。出于无奈,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回望生活,遍视四周,许多人不正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或张开一只袋囊,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吗?只有明智地取舍,拒绝诱惑,学会放弃,才能摆脱无谓的烦恼。

 

 

66、“牛犊效应”

    美国主管高校入学考试的出题部门自1981年10月以来,曾三次跌入“智力陷阱”,出现标准答案失误的情况,结果都是应试的中学生将其纠正过来。于是“中学生三胜大人物”传为美谈。中学生纠正大专家的失误,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故有人将此称为“牛犊效应”。

    “牛犊效应”昭示人们不要轻率地否定年青人或资历较浅的人的创意、思路和答案,因为年青人一般较少保守,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敢想敢干。

 

 

67、“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研究写出了《帕金森定律》一书,阐述了现实生活中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其主要观点包括:

    行政机关的人员每年都会有所增加。因为行政领导一般都会增加下属,而人员本身都在互相制造工作。

行政机关的存在和持续时间与其人员素质成反比。由于领导者选择下属往往都选不如自己者(怕增加竞争者),则出现了某行政机关存在和持续时间越长其员工素质越差的现象。

    会议所花费时间的长短与会议议题的重要性成反比。越是例行公事或无关紧要的会议越是松松散散。

    一个机构或部门人数超过一定数量将毫无效能可言。因仅平衡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就将耗去大量时间和精力,相互间的磨擦和扯皮又将产生内耗。

    一个机关内部趋于腐败,其建筑物和内部设施才趋于华丽壮观。一个行政机关有多少钱可用就会用掉多少钱,因为今年的钱不花完,明年的预算就会减少。

    对于不称职的官员,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那样会丧失许多利益;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这个能干的人将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又构不成权力威胁,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如此便上行下效,两个助手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反复就形成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推诿、牵制、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68、“旁观者效应”

    当你想通过电子邮件征询某种答案时,你最好逐件分发,这样会更有效,而以邮件组的形式同时发给许多人,则效果不大。因为当他们收到信时,发现你将这封信同时发给了许多人,他们就会想其他人会给你答复的,从而忽视了这封信。这是以色列心理学家格雷﹒巴荣发现的“旁观者效应”。

    巴荣曾向特克尼恩技术学院的240个人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询问该学院有没有生物系。向其中一半人单独发送,另一半人则是以邮件组的形式发送。结果发现,前一半人中有64%的人回信了,其中有1/3的人给出了详尽的回答;而后一半人中只有50%的人回信,其中只有16%的人给出详尽的回答。巴荣认为,这是一种责任扩散现象。他将这种效应与许多犯罪现场的旁观者联系了起来,当有其他旁观者在场时,人们进行干预的责任感会减弱。

 

 

69、“泡菜理论”

    华中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献君教授在他的专著《大学之治》一书中运用了一个精彩的类比: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汁水的味道,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后,其味道是不一样的。学校育人的氛围与环境决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这就是著名的“泡菜理论”,提示了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非常重要作用。根据这个原理,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和思维的方式等会有明显差别。正如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外,还需要环境育人。校园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等是重要的资源,具有陶冶人、启示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巨大作用。如果学校在酿造“泡菜汁水”时注意“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那么“泡菜”的味道一定不错。

 

 

70、“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进行过这样一次心理学人际期待试验:他们将一所小学18个班学生作“权威性发展预测”,未经考核将一部分学生定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并将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名单中的学生有的较好,有的则是老师认为一般或没有多大希望的。罗强调他们预测的“是将来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基础”,并称名单保密。8个月后,罗对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提供名单里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深厚、成绩进步快。

    心理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罗等人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使之增强了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爱心,增强了工作恒心,对某些原来不顺眼学生的看法改变了,由以往的冷漠、疏远变为热情、亲近;学生便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而有了惊人的进步。这表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学生施加的影响的方法就不同;同时,学生也会表现得越来越出色,从而影响了教师,加强教师的期待。二者交互影响,导致人际期待的实现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应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循循诱导、关心和鼓励是一个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可对学生形成偏见,不要有太多的主观色彩,不要有人为的区别,要一视同仁。对学生过分偏爱,会影响他们独立进取和坚强毅力心理品质的培养。学生不论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要作正确的自我评价,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皮格马利翁是希腊一则由于殷切期待而使塑像复活的神话中的主人公,罗森塔尔借以命名他这个实验。

 

 

71、“匹格梅林效应”

    “匹格梅林效应” 也叫“滚雪球效应”。当置身在一个增强的反馈系统中,因为改变是渐进的,往往不易察觉小小的行动能发展成巨大的影响。譬如,管理者的期望会影响部属绩效的程度,如果认为这个人具有很高的潜能便会特别注意和照顾他,他的潜能得以发展。当他才华绽放觉得自己的评估是对的,因此更进一步帮助他。这就是在萧伯纳名剧《窈窕淑女》中为人熟知的“匹格梅林效应”,该剧取材自希腊与罗马神话中的一个角色匹格梅林,这名神话中的主角深信他所刻的雕像非常美丽,终于使雕像变成有生命。

    “匹格梅林效应”可以在无数的情况中看到,比方在学校中,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会影响那位学生的行为。被认为才能高的学生,会得到更多的关切,而被视为才能低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却因增强的反馈而更糟。

    在“匹格梅林效应”这种增强反馈的过程中,小小的差异会自动不断扩大,一旦开始,就产生更多同方向的运作,就像一个小小的雪球滚动起来,愈滚愈大;也像以复利方式计算的利息,本金愈滚愈多。

    运动常能造成一个有益的增强螺旋:你觉得运动好,便会更常运动,觉得身体更好了些,又因而更勤加运动。

    新产品的成长都可能形成一个增强螺旋:许多产品成长得力于良好的口碑。产品的口碑可以增强消费者使用满足感的“滚雪球效应”,满意的顾客告诉其他的人,听到的人成了满意的顾客后,又告诉其他人。

 

 

72、“破窗理论”

    政治学家和犯罪学家提出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73、“瀑布心理效应”

    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发现一方言语、姿态、眼神、情绪、处理问题的方式作为一种信息被另一方接受后会引起另一方不平静的心理。如对方一句笑话或言过其实的一句评语,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也会导致有些人心理极不平静,思虑过度,猜忌陡生。这就是“瀑布心理效应”。

    不管是青年男女的感情交往,还是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交往,经常发生这种心理效应。对获得的信息要善于分析论证,培养自己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要被表面无关偶然的现象迷惑,不要随意归因。要心胸开阔,努力培养自信、自强的良好个性和心理品质,这样就能减轻乃至避免“瀑布心理效应”。

 

 

74、“七比三哲学”

    7:3这个比例是商战中最佳的经营哲学。商店商品陈列的构成以七成的主商品搭配三成的副商品最为适当,如改用6:4或5:5会使主商品显得薄弱,无法展现商店的定位特色和商品特征,进而影响销售业绩。例如卖皮鞋的专卖店,可采取七成空间展示皮鞋,三成空间陈列皮包来搭配。而在七成的皮鞋中也可将其中的七成空间摆放主要品牌的皮鞋,其余三成空间陈列副品牌皮鞋。

    7:3这个比例概念,也可活用到顾客和价格层面。如顾客层面,七成是成年女子,三成少女。七成成年女子中将七成定位职业女性,三成为家庭主妇。在价格层面配置方面,若100元至500元为主要商品价格的话,这种价格可配置七成左右,而500元以上商品配置占三成左右。

 

 

75、“七二定律”

    投资理财的基本常识中有不少是投资人需要知道的“黄金数字”,“七二定律”就是其中一个经常要用到的工具,用“72”除以每年固定的回报率数字,能帮助你快速算出投资翻一番的时间。所谓“七二定律”,就是不拿回利息,利滚利,本金多久后会增值一倍所需的时间。假如资金每年的投资收益均为6%,用72除以6,可以得知大约12年能够使自己的资金翻番。如果按照当前定期存款1年期税后收益1.8%计算,使手中资金翻一倍大约需要40年。

    “七二定律”提醒你复利的价值,争取把资金投入到持续产生较高回报的理财品种中去,越早开始储蓄或投资越好。理财专家告诉我们,虽然投资理财不是发家致富的唯一途径,但成功的投资理财会使发家致富的机会大大增加。

 

 

76、“权变理论”

    刘邦和韩信曾有一段对话。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领兵多少?”韩信答:“十万。”刘邦问:“你可领兵多少?”韩信答:“多多益善。”刘邦不高兴,问道:“那为何你为我效劳又为我所擒?”韩信回答:“这是因为你善于用将,而我善于用兵。”

    韩信的话形象地诠释了现代管理学中的基本理念,他认为领导行为的有效性,不单取决于领导者的行为,还取决于他所面临的具体情景与场合,这正是现代组织管理学中的“权变理论”。其核心在于强调根据组织所处的各种条件随机应变地管理,针对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权变理论”1976年由美国尼布拉加斯大学教授卢桑斯系统概括而出,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管理理论不重实践、与环境脱节的弊端,在企业组织结构模式选择、管理方式变更等方面给了管理者一个全新的思路,成为现代管理学中的革命性理论之一。

 

 

77、“热岛效应”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气候中表现最为突出。城市人口密集,高楼密集,高速公路密集,工厂、汽车、空调及家庭炉灶和饭店等大量消耗能源,除造成大气污染外,还释放出废热进入大气。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是气流通行的障碍物,使城市风速减小。以上种种原因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1度,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形成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这就叫“热岛效应”,它使市区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

    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

 

 

78“热炉法则”

    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单位中的任何人触犯了都要受到惩罚。“热炉法则”是西方企业经营管理中,管理者为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管理,规范企业员工生产经营行为普遍应用的社会法则。它是靠完备的制度和强有力的惩治措施,来衡量员工的对与错,进而确定奖或惩的有效办法。它源于热炉的四个特性,即预警性、即刻性、公正性和彻底性,形象地阐述了惩处原则:

    警告性原则---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领导者要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诫其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处;

    严肃性原则---每当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也就是说只要触犯单位的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说到就会做到;

    即时性原则---当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能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

    公平性原则---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不论是管理者还是下属,只要触犯单位的规章制度,都要受到惩处。在单位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79、“人才链状效应”

    “人才链状效应”是指人才主体在科学探究中以社会遗传功能和学术效应形成的为揭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相依为继的人才辈出的人才效应。

    中国古代出现了家族“人才链状效应”:南北朝时期的祖朔之、祖冲之、祖日等十三代都是数学家;北宋时期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文学家。

    在近代出现了集体规模、国家规模、国际规模的“人才链状效应”,迅速培养出链式人才和群体链状高科技人才。为纪念获“科学界巨臂”称号的18世纪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卡文迪许的科学功勋而建立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培养了几百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数百名院士,不少是同一家族、家庭的成员。

 

 

80、“神秘效应”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神秘存在一种普遍的欣赏心态,越是遮遮掩掩的东西,越是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好奇。神秘与魅力密切关系,一个有神秘感的人,往往更具有魅力。雪莱名诗《精神美的赞美》有一句说得好:“正因为神秘,越显得可贵可亲。”

    有一家商店,为吸引更多顾客,在门前放置一个大桶,桶内放上促销的商品,在桶外写上醒目的“不许偷看”四个字,利用“神秘效应”吸引更多的店前行人驻足观看,进而达到促销的目的。

有些电影提醒“少儿不宜”,却因此提高上座率。

    为什么有人埋怨“结婚是爱情的坟墓?”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婚后爱人身上的神秘纱巾已撩开,爱人生理上的一切秘密全被自己洞悉,从而神秘元素遭到破坏,致使魅力丧失。林语堂说:“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有些男人对貌美的但已无神秘感的妻子不感兴趣,却热衷于拈花惹搞    “婚外恋”;有些未婚少女想通过奉献贞操稳住男方,可事实往往与她们的初衷相反,因为在爱人面前过早地失去神秘感,就等于失去魅力。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中,女主人公结婚后仍与丈夫分室而居,尤其不让丈夫看到她临睡前脱衣服的情景,这就是希望自己在丈夫的心目中保持一定的秘密。“犹抱琵琶半遮面”,夫妻双方要懂得通过“遮”来创造一种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神秘效应”,以增加诱惑力。

 

 

81、“生孩子经济学”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分析了生养孩子的成本问题,提出了“生孩子经济学”。 

    他认为,父母在生养孩子方面,也在遵循成本,即效益分析方法,这是造成富裕家庭孩子较少,贫困家庭孩子较多这一现象的原因。

    富裕家庭的父母,一般都有较高的薪水、理想的工作,他们对孩子期望值高,愿意在孩子教育等方面多花钱。因此,生养孩子,他们付出的机会成本,要比贫困家庭的父母高得多。权衡利弊,富裕家庭父母倾向于少生孩子。

    而贫困家庭养育孩子的直接成本,可以低到只在大锅粥里多加一勺水、在吃饭桌上多添一双筷。孩子能活,长大后能帮助父母干活儿,就是他们对孩子的全部期望,所以他们喜欢多生孩子。

 

 

82、“狮羊效应”

    “狮羊效应”源于拿破仑的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一只狮子带领的99只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99只狮子。”这句名言说明了主帅的重要性。正如人们常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狮羊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管理好一个单位,关键因素是一把手,有没有一个好的厂长,对一个企业至关重要。管理好一个学校,首先要有好的校长。指挥打仗,需要好的指挥员。因此要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特别是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能够真正选拔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创造型人才来担任党政一把手。作为一把手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努力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83“手表定律”

    一只手表可以让人知道准确时间,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令人出现“信任危机”。

    “手表定律”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的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一般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

    “手表定律”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一个人都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84、“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亦称“先入为主效应”。它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指在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证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势和情绪定势,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一个人,并且主观地据此把该人潜在的、未被获知的一些品行(好的或坏的)主动归属于他。如果这种首因效应是积极的,符合该人的实际情况,则会促进双方的正常交往,否则就会形成交往中的一种心理障碍。

    了解“首因效应”的意义,在于它能使我们自觉地利用这一社会心理效应,帮助我们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给交往对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对于有效开展工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85、“树根理论”

    根深才能叶茂。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是因为大树扎根于深深的沃土。尽管一些大树具有郁郁葱葱、果实累累的美好外表,如果大树的根已经烂掉或者即将烂掉,那么眼前的这些繁荣很快就会烟消云散,深深地扎根对一棵树来说是最重要也是最珍贵的。这就是“树根理论”。

    “树根理论”告诉我们,评价一个企业在本质上是否具有竞争力,不是看这个企业取得了多少成果,而是要看这个企业有多强的学习力,如果将一个企业比作一棵大树,学习力就是大树的根,也就是企业的生命之根。一个企业短暂的辉煌并不能说明其有足以制胜的竞争力。企业的市场竞争首先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其实是技术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终一定是学习力的竞争,学习力才是企业的生命之根。企业一定要精心培植自己的根,让自己的根越来越深厚,越来越有生命力,就必须致力于提高人才素质,努力修炼成为学习型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可能遭遇到的种种风浪中挺立不倒。

    不论是聪明的企业领导还是聪明的家长,对你的员工、对你的子女重视的不应仅仅是学历,更重要的是他是否具有足够的学习力。

 

 

86、“苏东坡效应”

    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似乎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其山中。”

    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87、“秃头论证理论”

    少一根头发会不会造成一个秃头?不会;再少一根头发会不会造成一个秃头?不会;再少一根……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每一次的回答都是“不会”,而最终却是“会”。渐变是人们不知不觉的,而正是在这种不知不觉中,突变发生了,惊回首,事物的性质早已走到了反面。这就是哲学上的“秃头论证理论”。“栽一颗树能不能绿化一座城市?不能。”这样的回答一直重复下去,回答都是“不能”,但整个城市却绿化了;“丢一片纸屑会不会污染一座城市?不会。”这样的回答一直重复下去,回答都是“不会”,但整个城市却变成了垃圾场。

    如果我们懂得了“秃头论证理论”,就更能认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了。

 

 

88、“弯腰哲学”

    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孟买佛学院,之所以著名,除了建院历史久远,辉煌的建筑和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外,还在于它的正门一侧又开了一个一米五高、四十公分宽的小门。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学会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了。

    孟买佛学院给它的学生的第一堂课就是引导所有新生进出一次小门。并告诉学生,佛家的哲学就在这个小门里。

    “弯腰哲学”告诉我们,人生路上,我们要出入的地方并非都是有壮观的大门的,或者,有大门也不是随便可以出入的。尤其是通往成功的路上,几乎是没有宽阔的大门的,所有的门都是需要弯腰侧身、放下尊贵和体面才可以进去的。暂时的寄人篱下,暂时的委屈求全,都不要丧失信心,因为你是为了度过暂时的逆境,是为了自己光明的未来。

 

 

89“位差效应”

    管理学者称组织成员间因地位不同而造成的心理隔阂为“位差效应”。其意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与下位心理,具有上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高的层次而有某种优势感,具有下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低的层次而有某种自卑感;一个有上位心理者的自我感觉能力等于他的实际能力加上上位能力,而一个有下位心理者的自我感觉能力等于他的实际能力减去下位能力。

 

 

90、“温室效应”

    50年来,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氯氟烃等物质增加近30倍。据美国科学家计算,世界6个工业化大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占45%,过去100年中气候最暖的6年都发生在80年代。气候专家预计,2025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摄氏1度,到2世纪中叶将上升1.5---4.5度。在过去100年内世界海平面上升10.15厘米,在未来一百年内世界海平面将继续上升,沿海地区可能被淹,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暴风雨会频繁发生,热带亚热带农作物可能大面积减产,生态平衡会遭到破坏。

 

 

91、“握沙哲学”

    一个即将出嫁的女孩,向她的母亲提出了一个问题:“妈妈,婚后我该怎么把握爱情呢?”

    母亲慢慢蹲下从地上捧起一捧沙子送到女儿面前。女孩发现那捧沙子在母亲手里圆圆满满的没有一点流失和撒落。接着母亲用力将双手握紧,沙子立刻从母亲指缝间泻落下来。待母亲再把双手张开时,原来那捧沙子已所剩无几。那位母亲是想告诉女儿:爱情无须刻意去把握,越是想抓牢自己的爱情,反而越容易失去自我。正如掬一把沙子,握得越紧,手中所剩越少,因为自己太用力,太珍惜,太想留住的缘故。

    “握沙哲学”启示人们,人生中许多事情都一样,过犹不及,一超过那个度,也就毫无美感可言,也就空有手中余沙的惆怅与无奈了。

 

 

92、“无‘知’无畏理论”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位教授给学生个别布置作业时,误将一张小纸条夹在题目里,小纸条上有一道题目: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这个学生在做这道题时百思不得其解,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犟劲被激发了出来。经过一个通宵的鏖战,他终于解开了这道题。

    作业上交后,教授拍案叫绝:“天才!19岁的天才!这小纸条上的题目是你做出来的?你是否知道,你解开了一道两千多年悬而未决的数学难题?”这个“19岁的天才”就是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高斯。

    多年后高斯回忆起这一幕时说:“如果事先知道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我就不可能在一个晚上做出来。”正因为他无“知”,所以没有包袱,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此被称为“无‘知’无畏理论”。

 

 

93、“学习能力递减法则”

    根据研究显示,人的头脑在三岁之前吸收能力最强,其脑部的发育已完成60%;到了六岁时,脑部的发育至80%,父母只要用一点游戏让宝宝学习,他便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到了八岁时,脑部的发育大致完成,如果从这个时期开始,才让宝宝学习,就得費相当多的时间及努力。因为婴儿的学习能力是最高的,如果没有从0岁起,就给予有计划的教育,到了八岁时,能力就会因得不到适当的培养而枯萎。从出生起就替宝宝进行0岁教育,对宝宝往后的各项智能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过去的观念认为,婴儿刚出生时是一张白纸,随着年纪的增长,父母给予他足够的知识,其智慧才逐渐发达,亦即知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如倒三角形)。但就孩子本身的学习能力及效果而言,却是年龄愈大,学习的能力及效果愈低(如正三角形),这就是“学习能力递减法则”。

    “学习能力递减法则”告诉我们:要想把孩子教育好,父母必须从宝宝一出生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动作、感官、认知学习、语言和个性等方面的能力,并一直到三岁,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学习能力递减法则”还告诉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每个人都要抓住青春年华刻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否则到了年纪大了想学也学不了,悔之晚矣。

 

 

94、“循环证实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他人的猜疑常常会得到自我“证实”。具有猜疑心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以“我觉得”或“我预感到”等形式假定别人“与自己过不去”,然后把许多无关的事生拼硬凑在一起,借以证实原先的假定。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双向反馈”的作用,又使猜疑陷入恶性的“循环证实”之中,从而加剧猜疑,致使人际知觉失偏程度加深。

    在人际交往中,因猜疑而引起的这种“循环证实思维”,势必使人陷入越来越深的人际知觉失偏之中,它既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又影响个人身心健康,因此,为了防止“循环证实思维”的干扰,我们必须不断地净化心灵,克服猜疑心,才能够切断人际知觉失偏的恶性循环。

 

 

95、“压力效应”

    一只卸货后的货轮返航时突遇风浪,船长命水手往货舱灌水。面对疑惑不解的船员,船长说:“百万吨的巨轮很少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往往是根基轻的小船。船在负重时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加水后船增加了压力往下沉,使船在猛烈的狂风巨浪中渐渐平稳了,这艘货轮最终得以顺利返航。

    这就是“压力效应”。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

 

 

96、“蚁穴思维”

    公元前316年,秦王派得力官员李冰到水害严重的蜀郡治理岷江。李冰上任后殚精竭虑,带领二儿子夜以继日考察、了解、思考。一天看到江堤上的蚁穴,决心探究其对大堤的危害程度。挖开蚁穴后发现蚁穴是个结构精巧的地下王国:进路出路各司其责,内部吃喝拉撒睡位置一应俱全。蚁王有蚁王居位,工蚁有工蚁处所,就连掘穴挖出的土粒废弃物都被派上了用场---用作筑起蚁穴洞口外的“围墙”,更兼蚁穴建穴的选址都让人不拍案叫绝---选在了一处位置相对于四周而言居高的点位上,从而使雨水不易积流而入穴洞中。

    小小蝼蚁,懂得全方位统筹建穴之理,把穴巢治理得如此绝妙精巧。使李冰灵感骤生,借用蚂蚁的统筹思维即“蚁穴思维”方法,综合立体考虑问题,把凿通分流泄洪洞、筑江心分洪堤堰、轮流淘内外江淤沙、畅通水流、保护江堤等一系列调节水量的措施,全都集于一体,作统筹立体化考虑,最终悟出了个千古一绝的根治岷江水患的特殊韬略---建都江围堰综合治理水利工程。

 

 

97、“异地效应”

    葛藤本是产于我国江南的一种豆科藤本植物,一直不显山露水地生长着。后传到美国,便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开来,使美国科学家一直一筹莫展的水土流失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薇甘菊原本生长在美洲,但千百年来始终没有成为大家族。传入我国仅10多年就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植物王国的霸主。以上是因为原生地有许多天敌受到制约,换了生长环境,少了天敌制约便得以迅速蔓延。这就是所谓的“异地效应”。

    不光植物,在人类社会也一直存在着“异地效应”。如战国时期的苏秦,在自己国家里所得到的只有嘲讽,当他来到没有一个熟人的赵国以后却成为一个充满治国谋略的政治家,一举佩戴六国相印。“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正是这个道理。

    植物因为没有了“天敌”的制约而迅速蔓延,人才也是一样,如果你认为在你工作的环境中,因为思想观念、机制、人们的嫉妒等原因,限制了你的发展,那么你不妨学苏秦换个环境试试。

    适应生存的环境,是一种活法。在生产力低下的昨天,这一活法被绝大多数的人认同和接受;寻找能使自己得以发展的环境,也是一种活法。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这一活法正被越来越多的重视实现人生价值的现代人所实践,并品尝到了“螃蟹”的鲜美。不过,选择这种活法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原来的环境确实有许多“天敌”制约了你的发展。

 

 

98、“鱼缸法则”

    鱼缸是玻璃做的,透明度很高,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里面的情况都一清二楚。

    将“鱼缸法则”运用到管理中,就是要求领导者增加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力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单位各项工作有了透明度,领导者的行为就会置于全体下属的监督之下,就会有效地防止领导者享受特权、滥用权力,从而强化领导者的自我约束机制。

 

 

99“雨果定律”

    “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这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论断,被称为“雨果定律”。

    “雨果定律”的含义是深刻和丰富的。它告诉人们:人的心灵是无限浩瀚的;人的心灵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的心灵是客观的;人的心灵是可知的。

 

 

100、“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所谓晕轮是指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环绕日或月的光环。

    “晕轮效应”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是对人的认知的一种偏差,同时也是对人的评价中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定势。它是指个人或群体由于某些原因而对某人形成或好或坏印象后,往往产生以偏概全甚至“爱屋及乌”的现象。当人们基于以往的经验对某人做出了某种判断或评价后,可能据此对这个人未被了解的其他方面或者后来已经变化了的某些方面,作出受成见和感情支配的相应的主观臆断。由一点作出对这个人整个面貌的判断,即“抓住一点,不顾其余。”如果原先形成的判断是良好的,其他方面或者事实上已经变坏了的方面,也都会被认为是良好的,即“一俊遮百丑”;如果原先的判断是不好的,则他的其他方面或者后来已经变好了的方面,也会被认为是不好的,即“一丑遮百俊”。例如人们对某一领袖或杰出人物的崇拜形成之后,对他的缺点错误乃至他养过的猫狗之类都可能因为被一种积极肯定的“晕轮”所笼罩,产生盲目崇拜的狂热。

    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知觉大多数受到这种效应的影响。“晕轮效应”的危害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容易影响对人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了解“晕轮效应”,可帮助我们在对人的认知中,自觉地克服和矫正主观臆断、形而上学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