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华天酒店小妹图片:职场生存不被炒:像李开复一样不可复制 (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7:27:56


  追随己心,让世界因你而不同

  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你自己决定

  无论事实怎样或者他如何说,“积极地选择”总是没错。

  —李开复

  人生可能会面临着许多次的选择,但关键的选择也许只有一两次,在这种时候,正确的选择可能会让人拥有一个灿烂的人生,而错误的选择则可能会让人付出一生的代价。

  李开复认为,大多数人觉得对的并不一定是真理。选择最好的和作最好的选择,这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它们决定着一个人命运的走向!比如说职业,就无所谓好与坏,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择业无疑是一次重要的选择,这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人生前景。

  李开复说,一位朋友说起他即将考大学的儿子准备报考考古学专业时,显得十分无奈。在他看来,学习考古这样的专业就意味着只能做学问,过一辈子清苦的生活。但我们却为他儿子能有这样的选择感到欣慰。在这个年代,很多人变得越来越短视,很多家长都把眼睛盯在计算机、经济管理、法律等热门专业上,想让孩子毕业后找一份容易赚钱的工作。至于孩子是否适合或者喜欢做此工作,则很少去考虑;多数学生也很盲目,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和能干什么,只是一味地听从家长安排。

  这位朋友的孩子能够选择别人不愿选择的冷门专业,至少说明他是个有想法的人,他懂得对自我人生进行设计,并敢于按照自己的设计选择人生。从这一点上说,他的心智远比许多同龄人成熟。

  如今在中国,房地产商是最赚钱的,但未必每个人都能成为房地产商;搞影视也算是很好的职业,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好导演或好演员。况且现在热门的、火的,未必将来就火,即使将来依然火,但自己不适合做,不喜欢做,选择了这个职业,岂不是一样痛苦?

  所以,我们择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有长远发展的,而不是只看眼前的利益,或者受别人的影响一哄而上。

  李开复在自己的博客中写过这样一则故事:

  在一所大学教书的王宾,26 岁就当上了校团委书记,30岁任学工处处长,如今已是该校的校长助理。据王宾介绍,在他毕业的时候,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去学校招聘,格外青睐成绩好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一般也会选择这些薪水高的企业;成绩不好的才会去一般的小单位。王宾当时成绩非常好,率先被挑中,但他偏爱学校的生活,犹豫了很久,还是选择留校,当一名普通的辅导员。他说:“我相信当年如果我选择了去那些大家都争着抢着要去的跨国公司,前景也会不错,但我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拥有一份自己真正喜欢也适合于自己的职业。”

  从微软跳槽到谷歌,在微软一些高层的心目中,李开复成了“叛徒”;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对李开复的这一选择表示难以理解。但是,在我们看来,这只不过是李开复一贯信奉的“积极地选择”的结果——积极主动地寻求改变、寻找机会,这是李开复的成才观,他本人正是这一法则的拥趸与实践者。李开复正是因为有了多次主动选择,才成就了今天的成绩与声望。

  所以,李开复说,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他赋予每个人不同才能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各种各样发挥才能的机会。我们应该学会发现并珍惜自己的才能,正确、积极地选择人生,在社会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职场点睛: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20 几岁的你必须审慎地运用你的智慧,有所选择,有所放弃,作最正确的判断,选择属于你的正确方向。在前进的方向上,随时审视自己的努力是否产生了偏差,并适时地进行调整。

  人生路上,总会碰到十字路口,让人难以抉择,此时,做出积极的取舍,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追随心的选择,不轻易动摇自己的信念

  一个20、30、40、50、60岁的人,都应该追随自己的心,听从自己心中的声音,告诉自己说这是我想做的事情,而且一个20 岁到60 岁的人,或者70 岁的人,都应该继续学习……我觉得任何一个在任何职场、任何公司工作的人,他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在学习,没有在成长了,这就是换个工作的一个原因。

  ——李开复

  在职业生涯中,工作不管是顺利与否,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跳槽选择的困惑。有的人,一跳再跳,越跳越高;有的人,一跳就完,且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则是在不断跳槽中找到自己最佳的职业和事业,并将自己的职业和事业理想最大化。

  打算跳槽的时候,李开复认为,你一定要先静下心来冷静而理性地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跳槽?”

  是迫不得已,还是另有追求?是主动求变,还是被动走人?如果是迫不得已,首先反问一下,是不是真的迫不得已?有没有争取或改变或调整的余地?如果是另有追求,是否真的是更高的追求?而这追求背后是否隐含着巨大的风险成本?如果是主动求变,是横向的变还是纵向的变?是变好的可能性大还是变差的可能性大?如果是被动走人,是不是真的只有“走人”这一个办法来解决?走了之后的“下家”有没有找到?等等。

  所有围绕“为什么要跳槽”的问题,如果自己已从正反、直接间接都回答得清清楚楚,那么,你就知道了自己跳槽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了。这样,“跳”起来就会有的放矢,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看一步废一步。

  2.“我该不该跳槽?”

  “为什么要跳槽”只是明确了跳槽的原因,但是并没有回答“什么时机跳”,也就是说,“我该不该跳”是在“跳”的前提下如何寻求最合适的“跳”的时机。一旦时机不合适,不管怎么“跳”,都会隐藏着巨大的职业风险和职业成本。这些隐藏的成本和风险会很快在自己跳槽后的职场中体现出来。所以,跳槽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时机。

  当年,在权衡了以上几个问题之后,李开复认为,苹果公司已经每况愈下,而且当时苹果的CEO 阿梅里奥的很多表现也让他感到失望。在《世界因你不同》“在

  一书中李开复这样说:阿梅里奥的苹果时代,日子开始变得令人窒息,我隐隐地感觉到,我无法继续在他领导下的苹果工作了。”就这样,李开复决定离开。

  1996 年7 月,李开复离开了那个他曾经热爱的、为之奋斗了6 年的苹果公司,来到SGI(硅图像)电脑公司担任互联网产品部门副总裁兼总经理,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的研发工作。

  李开复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到了1995、1996年,公司一年又一年地裁员,而且又来了一个首席执行官,思维并不缜密却爱夸夸其谈,我就觉得苹果这个公司可能待不下去了,但是当时我还没有在积极地找的时候,SGI就找到我……SGI 当时的电脑,它打造了比如说《侏罗纪公园》,还有《玩具总动员》, 还有《魔鬼终结者》,这所有电影里面的这些动画也好,特殊效果也好,都是SGI 的软件硬件所做出来的,所以非常地让人向往,觉得是一个像魔术的公司一般。他说开复你自己来选吧,你要做什么,我们帮你量身打造一个部门让你来管。一个公司为了得到一个人才,愿意付出这么多……我觉得这是我不可以说不的一个机会。”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李开复看走了眼,因为李开复在这样的一个公司只待了两年,而且它的全盛时期很快就过去了。

  李开复说:“当时我应该更仔细地去审视,SGI也是同样,因为微软和英特尔做出来的机器也能以更低的价钱做出百分之七八十它的功能,我没有想到这一点会造成它走下坡,我太相信这些工程师会再创一个奇迹。当然这些工程师没有创奇迹,我也要负责任,然后新进来的CEO 就把不赚钱的部门砍掉,我的部门就是这样被砍掉的。”

  1998 年,李开复一边做着离开SGI 公司的交接工作,一边继续在美国寻找工作。不久,经朋友介绍,他进入了当时世界知名软件公司——微软公司,并受命在中国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

  李开复说:“我这样做,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我的内心始终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循着这个目标,我不断转变自己的角色,但是不管怎么变,不管最终我去到哪儿,我内心的选择是不会错的。”

  苏格拉底曾说过:“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有坚定的信念这个条件。”的确如此,就像李开复的经历告诉我们的——当有了坚定的信念,我们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点坚持,才有可能成为命运的主宰者。

  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就是你自己。不妨闭上眼睛,把浮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理想记录下来,因为不经过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诚的。

  再者,你也可以想像一下,15 年后,当你达到完美的人生状态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跳槽,要有原则,也要有策略,更要有方法。至于成功与否,全在于你自己是否用心。

  明确职业理想,做自己想做的

  在确立职业理想时,要考虑到这个前提:高薪并不等于职业理想。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钱,而在于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

  ——李开复

  很多求职者被问到职业理想时,给出的答案都会是:月薪过万,或者进入全球500 强企业。在实际生活中,现实往往与职业理想发生矛盾。很多人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标准选到合适的职业。没有高薪,于是有的人索性不就业,坐等“理想职业”的出现。有的人随便谋个有收入的工作混日子,对与自己职业理想不相符的工作怨天尤人,无所作为。

  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源,皆源于择业者没能正确认识职业理想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一般人会认为,理想就是实现某些物质利益,比如金钱、名誉或者地位,而这些又基于一种大众心理定势,那就是“我必须有钱才能感到快乐”。但是钱不应该是我们的目的,更不能被称之为“职业理想”。

  李开复在一次演讲中曾讲到:“我的一位同事,在认为自己赚够了钱之后,说了声‘拜拜’就去享受他的环球旅行了。当时他才30 多岁。然而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

  错的,他不用担心温饱,但并不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工作的过程,而不是由它获得的报酬。”

  李开复建议,在确立职业理想时要考虑到这个前提:高薪并不等于职业理想。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钱,而在于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那些追求理想的人,在多年以后比那些只追求金钱的人会赚到更多钱。

  除了对金钱物质的追求,有的人对职业理想还有一个误解,就是希望能够一次性进入自己喜欢的行业或者得到想要的工作,这个其实很难。在紧张的就业形势下,第一份工作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很重要,但并没有重要到决定了一个人的终生。一生换上四五份工作是正常的,很多时候,职业理想并非能够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曲折的过程实现。

  李开复有一个在美国读大学的学生,他所在的学校不算很好,但他的成绩还可以。他立志进入谷歌工作,李开复发现他很聪明,但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就对他说:“现在还很难,但如果再努力一下就有可能。”并建议他去读硕士,向他推荐了谷歌很喜欢的一所大学。两年后他拿到了硕士学位,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谷歌工作。

  职业理想要结合自己的个人价值,但是不能存在幻想的成分,现实毕竟是现实,职业理想不等于理想职业。选择职业不能仅仅依靠兴趣和特长,而要认真思考将来如何过职业生活。择业最重要的是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个正确的态度。这些要求主要包括3方面:第一,维持生活;第二,发展个性;第三,承担社会义务。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快乐、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因此,个人也只有把现实和理想紧密结合,并且不断加以修正,努力在社会所提供的客观前提下,选择比较称心的职业,才能实现职业理想。

  一般认为当个人的能力、职业理想与职业岗位最佳结合时,即达到三者的有机统一时,这个职业才是你的理想职业。只要你的职业理想符合社会需要,而自己又确实具备从事那种职业的职业素质,并且愿意不断地付出努力,迟早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在一次演讲中,李开复向大家推荐了一种方法,用来检测自己的理想在何方,这个方法被称为“墓志铭测试”:想象自己离开了这个世界,而你的墓碑上刻了一段话,当你的亲友来扫墓时,看到它就会想到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样的事情。

  现在尝试想象一下自己的墓志铭,也许你就会明晰,自己想做一个怎样的人,做哪些事情,树立什么样的职业理想。

  职场点睛:

  在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时,要认真地分析一下自己的职业理想是不是脱离实际或过高,自己的职业素质是否符合你所选择的职业要求。职业理想虽然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必须指出的一点是,职业理想必须以个人能力为依据,超越客观条件去追求自己的所谓理想,是不现实的。

  让直觉适时地指引你前行

  每当我想到我将迈出的一步,我就会想起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名言:“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李开复

  2009 年9 月,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离职,在舆论界引起一场轰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的谈资。李开复在他的名为《再见,谷歌》的公开信中表示,在过去的4 年里,谷歌中国从一个很小的雏形一直慢慢发展壮大,成为了一家平稳、成熟、走上轨道的公司。他对谷歌已经没有遗憾,人生只有一个缺憾没有实现,这个遗憾指的正是遵循自己内心的力量,让直觉指引自己走向之后的创新工场。

  苹果电脑的创始人之一史蒂夫•乔布斯在某次演讲中曾提到,你的生命有限,不要效法别人,浪费自己的生命;不要为教条所困,盲从教条就是生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观点淹没你内心的声音,要有勇气追寻自己内心的直觉。这种直觉告诉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第一位的,别的一切均居其次。

  李开复离职时表示,自己有幸看到苹果、微软、谷歌这3个世界一流公司的成长、成功,有幸在美国硅谷和中国的中关村崛起时,在这两个地方做过最有创意的工作。当时他透露,自己下一步想用自己的主动性做一个掌控全局的工作。

  我们发现很多成功人士往往都是从内心最深处渴望变化,在他们头脑中往往有一幅清晰的图像,并且打破常规,遵从自己内心的指引。他们选择职业的时候,没有给自己内心留下什么空间,用来怀疑自己所作的选择,他们对自己的直觉都深信不疑。

  理想的职业有时候可能是靠直觉,直觉是企业家或创业者、总经理、律师和医生们经常提到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决策者都会相信自己的直觉,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局势看得很清楚,直觉是通向成功的一把有力的钥匙,提高自己的直觉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训练。

  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要学会正确运用自己的直觉。当灵感和内心的力量出现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做出可行的决定,直觉并非是简单的感觉,它包括你曾经的体验、经历和知识。比如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曾经搞了中国第一个黄页网站,又搞了第一个B2B 网站,接着淘宝、旺旺、支付宝、阿里巴巴等,都是马云靠敏锐的商业直觉在互联网红海中找到了蓝海。而实现

  自己的想法,就让阿里巴巴研究院来实现。因此可以说,天下没有实现不了的技术,只有想不到的模式。

  李开复曾回忆自己的经历,称做老板曾是他儿时的梦想。他是整个家里都非常自豪的一个老来子,聪明又顽皮。20世纪60 年代,李开复的父母就开始“放权”给他,让他独立成长。因为这种开放的环境,李开复很早就理解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是因为“我跟随我的心,我愿意放弃”。

  在创立创新工场的时候,李开复曾说,选择的难度不在选,而在放弃。你的直觉和心中的声音要引导你:这件事情你做了,就会因你而有更大的影响力,当你能更清楚地听到这种心中的声音时,更能帮你做出放弃的选择。

  对职场人士来说,把你的梦想带到工作中,尝试解决与职业有关的问题。在就寝的时候,问自己一个具体问题。当你醒来,写下任何你记得的当晚的梦想。重复此过程一个星期,你很可能会获得新的见解。

  直觉凭借人们已有的知识及经验得出,对于普通的职场人士来说,因为直觉常常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及个人情感的干扰。特别是后者,当一个人处在某种情感(例如猜忌、埋怨、愤怒等)的困扰中时,直觉的判断就有可能失去客观性。

  因此,做出任何一种职业选择,建立在符合客观的事实要求的基础上很必要,那种不顾现实需要、单凭主观直觉的决策,很可能会导致失败。

  专注你的擅长,成就职业梦想

  我相信,很难找到比我更适合这个工作的了,这个职业是我喜欢的教师、职业经理人和投资者3 个角色的精华凝聚而成。

  ——李开复

  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你完全可以骑出一条直线,可如果是在一根铁轨上呢?恐怕骑不了几米就会跌下来,为什么?选择面不一样。当面临许多选择时,生活中的我们总觉得自己能做许多事情;当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时,又表现得不知所措。

  东山再起的风云人物史玉柱说:“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个行业,而且要做这个行业中自己最擅长的那个领域。”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把自己逼上一根轨道的人,他们别无选择,只有执著一心地往前走;不成功的人则往往是因为可选择面太多而分散了精力,最终一事无成。俗话说,百事通,不如一事精。用心去做你擅长的事,成功只属于执著追求的人。

  李开复曾对自己做过一个分析,认为自己更适合于从事创新型的工作,在一个公司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时候,自己是最愉快的。他多年来对中国大学生和创业者的指引,都是在从无到有地开创一项新的事业,而创新工场则是将这些完美结合在一起的项目,也是最适合李开复的工作。

  “工作的环境是次要的,关键是能否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李开复这样应对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

  从众多成功者的经历来看,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做自己感兴趣和最擅长的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百分之百的激情与动力;如果不擅长,就不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刘翔是跨栏冠军,王励勤是乒乓球冠军,乔丹是“飞人”,巴菲特是“股神”,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正在于他们都是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李彦宏在谈起自己的成功秘诀时曾说:“第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你做的事情不喜欢,碰到困难,很有可能就会退缩;第二,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事实上,李彦宏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句话,20 年来,从未离开过自己喜欢的行业半步。

  他们本来都是普通人,但因为在某一点上超过别人,因而获得了成功。职业规划的目的,不是要你变成另外一个人,而是要你成为最好的自己。搞清楚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做自己喜欢和最擅长的工作。

  李开复选择创业的时候47 岁,在快到“知天命”之年时,不服天命,选择去和年轻人一起开创全新的事业,选择了自己擅长的领域去成就另一番职业梦想。但值得注意的是,他选择的项目全是他所熟悉的行业,创新工场的投资范围将会集中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行业三大领域,这样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在圈定项目后,或将以亲自担任一段时间CEO的方式协助创业团队实现这些年轻人的梦想。

  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既能展现李开复最擅长的管理执行能力,又能避免年轻人创业初期管理经验和资源不足的问题。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并且又精打细算。应该说,在执行层面,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已难找到什么软肋。

  李开复说:“我学到的一个很大教训是,当一个公司开始不能专注主业,太贪心地扩张很多业务的时候,反而把他宝贵的东西稀释了,也就是经理人的注意力。也许CEO 都很能干,但他每天要把60%、70%的精力都花费在理解那些自己不熟悉的新业务上的时候,反而只会把他的主业给荒废了。”

  飞利浦照明集团高级副总裁、东亚区总经理韩比德在阐述自己择业观的时候说,他选择工程师这个职业,最初就是因为对设计感兴趣,喜欢动手。而著名诗人歌德,因一度没能了解自己的特长,白白浪费了10 多年的时间,为此,他懊恼不已。但他还算幸运,至少最后找到了自己的路,使得文学史上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而那些找不到自己路的人,只能蹉跎了岁月、黯淡了时光。

  网易丁磊在某次论坛的发言中曾讲到:“从企业的发展角度来说,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形势,虽然我们是一个很灵敏的企业,我们有很多的现金,但我们永远把企业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们不随便做一些不擅长的事情,我们也不会为了多赚钱做一些投机取巧或者急功近利的事情,我们公司有一个技巧就是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专注在一个领域。”

  所以,尽量找一个你喜欢又擅长的职业,这样,可以缩短你与成功的距离。

  在确立目标时,要考虑到自己的特长。聪明的人,总会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因为做我们不擅长的事情,就算再努力,最多也就是不会被别人落下太远;而做擅长的事,我们就有可能成为那个领域的精英。

  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发自内心的喜好是推动事业进步的最大动力,它能帮你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如果你喜欢的事情有很多,要挑选自己最擅长做的事,这样就能在感受快乐的同时取得不俗的成就。

  凡事积极主动,远离被动的坏习惯

  消极被动的习惯是积极主动的最大障碍,如果你从小就在消极、被动的环境下长大,你就更应该努力剔除自身已有的那些消极因素。

  ——李开复

  《摆谱》一书里对合作双方当事人中的乙方“提条件”的作用和目的有十分清晰的解释:制定规则一般为强势一方所使用。但是,处于相对弱势的乙方有时会故意提出某些或大或小的前提条件( 即使这些条件与自己并无太大利害关系),在形势上改变自己单纯被动的局面。“提条件,哪怕提出的是一项很微小的条件,也向对方释放出明确的信号:我是有身份的人,和我合作是有前提的。”

  一般来说,你不敢提条件,有时可能会被认为这是你实力不够的表现,反而会妨碍谈判的达成。在谈判上如此,在职场生活中更是如此。从小事做起,积极主动去选择和争取有利于自己的条件,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李开复5 岁那年,他离开幼儿园进入学校,在那之后,几乎在每一次选择的转折点上,李开复都采取了主动。谈到从微软跳槽,李开复曾经透露,是自己积极地去找谷歌求职,才有现在的结果,“那时我是微软全球副总裁,但我不管面子,或许谷歌在等着我,但谁会想到我会辞职呢?我不去,谷歌怎么能知道呢?”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中国父母、老师习惯越俎代庖帮孩子设计人生规划,孩子从小事事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养成了被动的习惯,不善于主动规划自己的成长道路,不知道如何积极地寻找资源,使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迈上更高的阶梯,总希望别人告诉他们该怎么走。

  李开复在给创业青年的一封信中提到,谷歌的创始人塞吉•布林和拉里•佩奇在电视上被访问时,记者问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哪一所学校,他们的答案不是斯坦福大学,不是密歇根大学,而是蒙台梭利小学。在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正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鼓励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继而带来了成功。

  既然曾经的经历可能给你造成消极被动的惯性,你就更应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在众多不够积极的人群中脱颖而出,积极地开拓自己的疆土。要想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必要条件就是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是自己唯一的司机,千万不要等别人驾驶你的生命之车。你要稳稳地坐在司机的位置上,决定自己何时要停、要倒车、要转弯、要加速、要刹车等等。人生的旅途十分短暂,你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选择和决策的权利,虽然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千万不要随波逐流。”李开复曾这样建议当下青年。

  具备主动的工作态度,积极投入工作,正面处理工作上的疑难,并且愿意以不同的角度、尤其是以创新的手法为企业解决问题,这样的人更容易赢得上级和同事的欣赏。职场员工最怕像一个算盘珠,别人拨一下,才动一下,凡事只按本子办事,从不会在问题恶化前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试问这种被动的员工,又怎会得到上司的赏识呢?

  以下方式可能会对职场中人调动自己的主动性有所帮助。

  .保持身心最佳状态

  一个疲倦的人,除了疲态毕露,更会因为身体状况欠佳而令自己凡事采取逃避的态度,这样如何主动提出改善问题的良策呢?无论如何,第一步要认真地把自己弄醒。

  .完成必须要做的事

  不是每一件工作都可以推迟完成,或者把责任推搪至其他同事身上。假如有些工作需要马上应付,你应该立即行动,最好是在上级授权你去处理前已经作好准备。手头上要做的事,主动加快工作速度才是解决方法。

  .创新思考解决问题

  不要轻看自己的能力,多运用创意,多与同事交流,找出问题,对症下药,也可以提出新主意,鼓励同事更主动地处理问题。

  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草叶集》里所写的那样:“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走过那条路;你必须自己去走。”

  职场点睛:

  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从陌生、担心到熟悉、掌握再到得心应手、有所创新,从被动、适应工作到主动、创新工作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职场新人在此时应抱有的基本心态是:放开心胸,积极主动面对问题;不找借口,通过对工作结果负责,快速提高工作能力。工作中越怕出错越容易出错,在极其紧张的心情中工作,容易影响思考和判断力。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积极主动去面对问题,努力找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自律——“酷”在内心,赢在职场

  自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李开复

  俄国作家安德列耶夫说过:一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明朝的徐溥在青年求学期间,发现自身的自律能力差,就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每当自己做了一件错事,或说了一句坏话,就在一个瓶子里放上一颗黑豆;做了好事就在另一个瓶子里放上黄豆。开始时,黑豆颇多,黄豆很少。他对此进行了深刻反省。过了一段时间,黑豆黄豆就各占一半了。于是他再接再厉,更加严于律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满满,而黑豆寥寥无几。正是凭着这种持久自律的约束,徐溥不断磨练自我,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自律,在李开复看来,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的能力。自我控制不安定的情绪或冲动,在压力面前保持清晰的头脑;以诚实赢得信任,并且随时都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将影响他人。

  自律对于领导者来说更为重要。李开复曾说,作为软件企业的领导,要管理别人,要让下属信服,就要先从自我做起。领导的做法通常是大家做事的目标和榜样,领导的每一次举手投足都会给下属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当公司或团队处于危急时刻,需要领导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冲出重围的时候,如果领导表现得比职员还要急躁,翻来覆去拿不定主意,大家就会对领导丧失信心,公司或团队也会因此走向失败。

  在现代社会,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一般都具有极强的自我克制能力。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能力不可能是无限的,想成就大事业的人知道怎样对自我资源进行严格管理和合理分配,这样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这就意味着要克制自己某些方面的欲望,甚至要重塑自己某些秉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拥有自律的品质才有可能超越别人,达到最终目的。正如诙谐作家杰克森•布朗那个著名的比喻:“缺少了自律的才华,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鱼。眼看动作不断可是却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后,或是原地打转。”因此,如果你知道自己有几分才华,而且工作量实在不少,却又看不见太多成果,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你缺少自律。

  白玉霜是著名评剧演员,演技很高,被人称做评剧皇后。她为了做到自知、自律,不论三伏酷暑,还是三九严冬,一有时间就去练功、练嗓子。有人对她说:“你已经成名了,干嘛还这么苦练?”她笑笑说:“戏是无止境的。”而且,她还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管什么人,只要给她指出缺点,她都非常高兴地接受。

  二战后,在世界500 强企业里,美国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董事长有一千多名,副董事长有两千多名,总经理、董事一级有五千多名,超过美国任何一所商学院。这些领导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终身都奉行着西点军校的一句至理名言:没有任何借口。这种不为自己找借口,不放纵自己的品格,是最严格的自律。而正是这种自律,才使他们带领企业,跻身世界500 强之列。

  那么,如何做到自律呢?

  要自律,必先自省,通过自省才能确立自律的标准和重点。君子责己,小人责人,这是应该时时引以为戒的。

  自律必须克己。就我们现在而言,自律是要克服懒惰的思想,在学业上有所获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也是无需赘言的道理。

  自律需要理性。所谓理性的自律就是,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尊重事物本身的规律,保持平和心态。不凭空猜疑,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主观臆断。

  如果要锻炼你的自律能力,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去尝试。

  第一,制定出你做事的优先顺序,然后按这个顺序去做。

  想一想,试着举出生活中两三件对你最为重要的事情。以它们为标题,依次写下你能够以自律来培养、提升它的步骤。排出一套每天或每周执行的计划,使你有规律的行动带来可以预期的效果。

  第二,把自律的生活方式当成目标。

  培养自律的最佳方式是为自己制定系统及常规,特别是在你认为重要的、需要长期追求的指标项目上。

  第三,列出你需要自律的理由。

  花一些时间把上述行动所能带来的好处列出来。将这些好处张贴在你每天可以看到的地方,当你泄气或想放弃时,就把这张单子大声念给自己听。

  第四,挑战你的借口。

  如果想培养自律的生活方式,首要的功课之一就是破除找借口的倾向。“我们所犯的过错,几乎都比用来掩饰的方法,更值得原谅。”如果你有若干个令你无法自律的理由,那么,你要认清它们只不过是一堆借口罢了。如果你想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就必须向你的借口提出挑战。

  第五,把目光投向结果。

  无论任何时候,只要你把注意力放到工作本身上,不去考虑结果和奖赏,就很容易灰心丧气,如果沉浸于其中太久,就会养成自怜的毛病。因此,下次当你再面对一件不得不做的任务,心中开始企图抄捷径而不按规矩踏踏实实去完成时,切记:要打消自己这样的盘算,把目光转回到目标上。认真权衡按部就班的好处,花工夫彻底做好它。

  职场点睛:

  自律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为了表现所谓的“自律”而在他人面前粉饰、遮掩自己的缺点,刻意表演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只有在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础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

  任何一个企业或机构,如果给予怠惰者和贡献者同等待遇,那么,你将会发现前者越来越多,后者越来越少。这是老板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把借口丢掉,你的勤奋自律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回报。

  择善而从,并且坚持下去

  没有一个态度、一种做法、一个答案永远是对的,要看情形,这是择善而从。

  ——李开复

  经历了在苹果与SGI 公司的种种不如意,李开复不仅懂得

  了如何做出选择,也知道了什么样的选择是正确的,什么样的

  选择是错误的。回首失败的经验教训,不仅让李开复知道应该

  如何避免失败,更让他坚定了对自己的信心:一旦做出正确的

  选择,就应该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

  “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则各有各的不幸。”同样,

  “成功的人总是相似的,不成功的人各有各的原由。”对于那些能取得杰出成就的人来说,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坚持——只有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才有可能达到目标。李开复在坚持自己的观点时,也会受到来自导师、上级、同事的不同意见的影响,在众多的外部诱惑和干扰面前,如果稍有松懈,李开复的今天可能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没有一种成功能一蹴而就。成功的人生总要经历无数次的

  失败和挫折、无数次的磨难与考验。坚持能赋予人战胜困难的

  信心,让人积蓄力量蓄势爆发,经历大挫折后仍然信心百倍,

  坚强地重新站立起来,时刻坚持自己的原则与标准,无论外部

  环境如何变迁都始终如一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要做到这一

  点,没有坚韧执著的品质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坚持也许是成

  功中最重要的因素。

  新生开学,“今天只学一件最容易的事情,每人把胳膊尽

  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每天做300 下。”老师说。

  1 个月以后有90%的人坚持。又过1 个月仅剩80%。1年以后,老师问:“每天还坚持300 下的请举手!”整个教室里,只有1 个人举手,他后来成为了伟大的哲学家,他就是柏拉图。

  福特坚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机械师。于是,他用1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要3 年才能完成的机械训练,随后又花两年研究蒸气原理,试图实现他的目标,然而却没成功。随后他又投入到汽油机的研究上来,每天都梦想着制造出一部汽车。其创意被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赏识,邀请他到底特律担任工程师。经过10 年的辛苦努力,在29 岁时,福特成功地制造出第一台汽车引擎。今日的美国,平均每个家庭都有1 部以上的汽车;今日的底特律,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当然,也曾是福特的财富之都。而能够推动这一进程,很大程度上源于福特当年的那种坚持。

  小杨、小华和阿斌都是数控机电专业的学生,有缘的是毕业后3 人一起被招聘到同一家工厂,进行实地实习作业,更巧的是3 人都被分配到数控机床作业。在实习工作期间,小杨一直觉得实习不像正式工作,因此很不重视实习机会,经常不是迟到早退就是请假,实习基地的老员工觉得他无视劳动纪律,实习期满便叫他走人了。而小华觉得数控操作辛苦,不能坚持,便中途自动放弃退出了。到最后只剩下阿斌自始至终都能认真实习,从不怕辛苦,而且能很好地完成工厂老员工给他安排的工作内容,最后阿斌便顺理成章地留在了工厂。这3 位见习生的职业技能水平都差不多,都有机会被录用,可只有阿斌坚持到了最后。

  有些求职者像小杨一样我行我素,言行举止缺乏诚信,自然不会受到欢迎。有些求职者则像小华一样,总觉得工作辛苦,常常没被炒鱿鱼便自己先放弃。当然还有不少求职成功者就像阿斌一样,珍惜就业机会、谦虚好学、坚持不懈。

  有些人,从来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这些人是幸运的,却又注定要受累。他要抵制其他诱惑,他摔了跟头也不能喊疼,他还会成为别人眼中“一意孤行”的怪人。他只要做到两点——选择正确的路,而且坚持走下去——而这两点又是最难的。一旦他选了,坚持下来了,他就是众人仰慕的英雄和王者。

  职场点睛:

  成功没有秘诀,贵在坚持不懈。任何伟大的事业,成于坚持不懈,毁于半途而废。其实,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能真正坚持下来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自信:发挥你的优势

  当你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作了最终决定之后,即便有人反对,你

  也不必在意,你就是你自己,你的自信可以帮助你发挥优势,释放潜能。

  ——李开复

  一个人的目标和愿望的实行,不能只靠一腔热血,还需要切实的实现途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扬长避短。美国盖洛普公司曾出版过一本畅销书《现在,发现你的优势》,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点变为优点”,但却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和痛苦,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

  李开复认为,“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让自己有最大的机会取得最优秀的结果,从而培养自信、走向成功。

  在充满竞争的职场里,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工作中,谁能自始至终陪伴你、鼓励你、帮助你呢?不是老板,不是同事,不是下属,也不是朋友,他们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唯有你自己才会伴你走完人生的春夏秋冬,也唯有你自己才能鼓起你的信心,激励你更好地迎接每一次挑战,这需要你对自己的长处充满自信,对自己的缺点会有效管理。

  自信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品质。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想法或愿望清晰、明白地表达出来,那么他内心一定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心,同时他充满信心的话语也会感染对方、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直到让人们相信,他的自信心对他人有着巨大的帮助。培养自信的关键在于认识并发掘自身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弥补自身的劣势更重要。

  李开复11 岁刚到美国时,课堂上很难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有一次老师问:“1/7 换算成小数等于几?”他虽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意思,但认得黑板上的“1/7”,以前背过的,就立刻举手并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老师很高兴,送他去参加竞赛,同学也认可,这给了他自信,他开始告诉自己有数学的天分,也想把英文学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自信给了他发挥长处、弥补劣势的动力。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周明,小时候在“学生劳动”中刷了108 个瓶子,打破了纪录,从而获得自信。他说:“我原来一直是没有自信心的,但是这件事给了我自信。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经验,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力量,一直持续到今天。我发现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实只有6 个字:不要小看自己。”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人际交往和互动的现代社会里,仅仅凭自己的本事去开辟一个新的生活空间,或者仅仅做好本职工作,就想脱颖而出获得成功,似乎越来越不可能了。唯一的做法是,勇敢地说出和实施自己的想法和主张,维护自身的尊严和权利,然后尽一切可能去影响同事、上司、下属或客户,用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打动他们,形成一种互动的集体的自信心。唯有自己昂首挺胸,在刀光剑影的职场里保持坚强的自信心,才有机会出人头地。

  而那些缺乏自信、不善言谈的职场人士,往往会因为工作量越来越大而不堪重负,业绩下降或无法按时完成,即使工作有成就,上司也未必了解他的工作究竟有多出色,结果往往在加薪提升时,老板把他的名字忘得一干二净,更不用说在职场中胜出或不可替代了。

  职场点睛:

  大多数的办公室都是表面风平浪静,内部却有急流险滩的竞争场所。那些只会埋头苦干不会表现自己的人常常遭人忽视,如果你工作出色又想有所回报,你的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

  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的时候就该开口,该争取自己的利益的地方就该争取,该说不的时候就要大胆地说不。不必隐瞒自己的观点,要敢于表达自我,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想说的。结果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你需要的都会得到满足,你的努力会很快地变为事业上的成就。

  不要害怕犯错误,跌倒了再爬起来

  如果你碰到墙跌倒了,那只能向你证明墙后的东西你多么地想要。是的,它不是我们的障碍,只是用来看看,我们有多勇敢!

  ——李开复

  法国一家汽车制造公司的老板在对众多应聘者进行面试时,只问了同一个问题:以往工作中你犯过多少次错误?在获悉大多数应聘者都是一贯正确时,他却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一个犯过多次错误的“倒霉蛋”,理由是:“我不要20 年没有犯过错误的人。我需要的人才,是他犯过无数次错误,但每次都能及时吸取教训、立即改正。”

  李开复上大学时,电子游戏只是简单地打太空人。为了每天在餐厅的地下室打到第一名,然后回去睡觉,他每周花在打游戏上的时间最少有10 个小时。这个游戏很快就没有了挑战性。不久,餐厅里新添的两台机器带来了新的挑战,于是,李开复又花更多的时间去打游戏。终于有一天,李开复对自己说,太不像话了。他找到一个新的项目——打桥牌,取代了打游戏。

  “桥牌好啊,可以建立团队合作,不会变成呆板的机器。”他说。结果,1个星期10 个小时的电子游戏变成50 个小时的桥牌。结果就是:大一上学期,李开复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成绩单亮起了红灯:3.5 分。大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他的两门功课面临着被当掉的危险。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先例: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的学生在大一时的成绩这么糟糕。于是,李开复对自己做出承诺,每个学期的成绩要3.75 分,每天功课做完再去打桥牌。李开复履行了对自己的承诺,他大学最后3 年的成绩比大一好了很多。

  或许是因为曾有这段独特的经历,李开复建议大学生多犯错,以便提升自己的能力。对犯错这件事他这样说:“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多多锻炼自己管理时间的能力。” 从谷歌辞职的时候,李开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曾说过:“我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就是这一点。就是让大家认为,李开复是一个完美的人,一个精神教父。可能也是过去大家把我想得太好太完美了,所以这次离开谷歌会让一些人感觉到我有一点瑕疵。

  “对我来说,诚信比生命更重要。没有一个人是圣人或者完人,我也犯过诚信的错误,未来也会犯很多错误,我把这些例子写进新书里,想让大家觉得李开复是一个普通的人,但他愿意尽力在自己的能力之内做到最好。”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一般情况下,你要么可以马上改正,要么根本不用理它,当然,这仅限于无伤大雅的情况。但是,在工作中如果犯了错,问题就严重多了。工作中的错误可能会给你的上司惹麻烦,甚至会触及企业的底线。而这些后果最终都会慢慢影响到自己。仅仅是改正工作中出现的错误,然后继续埋头苦干并不是最佳选择。如果你不小心在工作中犯了错,那么接下来你事业的走向就完全取决于你要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了。

  如果已经犯了错误,该如何补救?

  第一步:承认错误。在第一时间内向老板承认错误。除非你犯的是个无关紧要的小错,不会给任何人带来麻烦,否则,千万不要试图掩藏你的错误。要是你的错误被别的什么人揭露出来,那就太可怕了。

  第二步:给老板一个弥补错误的方案。在你去向老板承认错误的同时,你一定要想好如何弥补错误的方法。要把你的方案清晰地呈现给老板,并且告诉老板实施这个方案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是否需要增加成本等等。

  第三步:别为自己的错误去指责他人。犯了错,然后指责他人,根本于事无补。但你可以鼓励那些也负有一定责任的人跟着你去向老板承认错误。

  第四步:为自己的错误道歉,但不要因此而不断自责。在承认错误与责备自己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勇于承担责任是对的,但是总是责备自己就没有必要了,尤其是在同事面前。

  第五步:在私下的时间里修正错误。如果你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来弥补自己所犯下的错误,那么不要占用正常的工作时间,更不要指望得到加班费。午休时间、下班后,或者早上提前来一会儿,才是比较好的选择。

  职场点睛:

  美国企业也很注重职员在过去工作中犯错误的经历,不但优先录用那些曾经有过犯错经历的人,而且还经常鼓励职员在工作中犯错误。一些老牌公司,如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他们在员工中极力提倡敢于失败的创业精神,对员工充分授权。还有一些企业,提出了更为“荒谬”的用人原则:如果经营管

  理人员在1 年内不犯“合理错误”,将要卷铺盖走人。

  这些案例的潜台词就是:你可以犯错,最重要的是,你要在磕磕碰碰中,吃一堑、长一智,而不是反复栽在同一个坑里。

  恪守中庸,做人做事不走极端路线

  极端的自信就成了自傲,极端的勇气就成了愚勇,极端的胸怀就是懦弱,极端的自省就会变成自卑。

  ——李开复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夏问老师:“颜回这人怎么样啊?”孔子说:“颜回呀,他在诚信上超过我。”子夏又问:“子贡这人怎么样啊?”孔子回答说:”

  “子贡在敏捷上超过我。子夏又问:“子路这人怎么样啊?”孔子回答说:“子路在勇敢上超过我。”

  子夏又问:“子张这人怎么样啊?”孔子回答说:“子张在庄重

  上超过我。”子夏站起身,问孔子说:“那么这四位为什么都拜

  您作老师呢?”

  孔子说:“坐下吧,我告诉你。颜回虽然诚信,却不知道还有不能讲诚信的时候;子贡虽然敏捷,却不知道还有说话不能太伶牙俐齿的时候;子路虽然勇敢,却不知道还有应该害怕的时候;子张虽然庄重,却不知道还有应该诙谐亲密的时候。所以他们才认我作老师啊!”

  诚信过了头,就成了迂腐;敏捷过了头,就成了圆滑;勇敢过了头,就成了鲁莽;庄重过了头,就成了呆板;同样,礼貌过了头,就成了别有用心。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精髓,也是孔子最精彩的教导之一。所谓中庸之道,简单地说,就是在思考问题或为人处世时,要做到恰到好处。李开复认为,对待人的品质也是这样。所谓“明月清风不要钱”,人心假如能有这般淡泊名利的思想,自然就会做到“富贵于我如浮云”,心境自然也就清凉,如此无忧无虑该是何等飘逸?不过什么事都不要走极端,如果过分轻视世间的功名利禄,就会被人误会缺乏匡世救人精神,这时就会被社会大众所唾弃。

  中庸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德性,中不离用,离用则无中庸,所以它又是一种处世之道、政治之道、安身立命之道。然而这对李开复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创业之道:“比如说,在我的第五封信中提出最重要的积极主动,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霸道,喜欢颐指气使、横行跋扈。在我的第二封信中提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同理心,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盲从,失去了自己的原则,什么事都没有主见。极端的自信就成了自傲,极端的勇气就成了愚勇,极端的胸怀就是懦弱,极端的自省就会变成自卑。”

  “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积极、同情心6 种态度都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也都是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优点。但是,一旦将其中某一种态度发展到极端,优点就会立刻演变为缺点。”

  李开复如是说。

  李开复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位企业管理者建议员工读一读《拿破仑传记》中的一则小故事。那则故事的大意是:拿破仑小时候常和同学打架,但是总是输给对方。他下定决心,即便被打死也不服输,并采用非常规和‘自杀式’袭击与对手较量。结果,这种‘拼命’精神终于使对方屈服了。这位企业管理者教导他的员工向拿破仑学习。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极端。在拿破仑的这则故事里,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勇敢的英雄,而是一个自大、固执、不自量力的家伙。虽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很清楚,这样的事例绝对不值得学习。”

  李开复认为,关于定目标也不要走极端:“目标不应该定得太远,我见过一位同学,做了一个30 年的规划和目标,这就太过了。”

  李开复曾经亲身经历了一个极端的测验:公司在培训课程中,让10 个副总裁围成一圈,1 个半小时内可以畅所欲言,唯独不可以讲公司的事情。于是,大家开始谈论天气、政治、体育……期间还出现了争执。1个半小时后,每个副总裁都按自己心目中对其他副总裁的尊敬程度,为他们排一个序,并把自己安插在合适的位置。排序后发现:倒数第一的是从头到尾没有讲话的人,倒数第二是话最多的人。不说话的人可能有想法,但没有表达出来,那么别人就会认为他没有意见。相反,话太多的人可能有一部分话很有意义,但也讲了许多不该讲的话,这使他无法得到大家的好评。

  所以,“沉默是金”和“口无遮拦”都不可取,那么我们怎么达到“中庸式的智慧沟通”呢?

  对于这个问题,李开复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记得我刚进入苹果公司开始我的第一份工作时,公司里有一位经理叫西恩,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尤其在开会的时候,他得体的言辞完美地展现出他过人的才学、情商与口才,足以让在场的所有人钦佩不已。

  有一天,我鼓足勇气去向西恩讨教有效沟通的秘诀。西恩说:

  “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我并不总是抢着发言,当我不懂或不确定时,我的嘴闭得紧紧的;但是,当我有好的意见时,我绝不错过良机——如果不让我发言,我就不让会议结束。”我问他:“如果别人都抢着讲话,你怎么发言呢?”西恩说:“我会先用肢体语言告诉别人:下一个该轮到我发言啦!例如,我会举起手,发出特殊的声响( 如清嗓子声),或者用目光要求主持人让我发言。但是,如果其他人的确霸占了所有的发言机会,我就等发言人调整呼吸时,迅速接上话头。” 我又问他:“如果你懂得不多,但是别人向你咨询呢?”西恩说:“我会先看看有没有比我懂得更多的人帮我回答。如果有,我会巧妙地把回答的机会‘让’给他;如果没有,我会说‘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去查’,等会开完,我一定去把问题查清楚。”他的一席话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只要把握好说话的度,选择好说话的时机,就可以得到周围人的尊敬。

  正是因为掌握了这种传统的“中庸之道”,说话做事从不走极端路线,李开复才能在职场中如鱼得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职场点睛:

  职场中尤其不能偏激。工作中和上司说偏激的话,是最愚蠢的做法。即使你真发现了上司对每个职员的不同待遇,也不能用偏激的语言说出来。你可以以别人的待遇为参考,恰到好处地向上司提出你的要求。

  上司发火的时候未必真的想要一个解决事情的方法,他们有时只是某件事情不顺利寻找个机会宣泄而已,而令他生气的事情也未必就是他们所说的事情。此时,你最好能心平气和地听上司把火发完,等他消气后再去解释。

  忌骄忌躁,正确定位自己

  一个人既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判断过高,也不能轻易低估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判断过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进,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遭到挫折时心理落差较大,难以平静对待客观事实;低估了自己能力的人,则会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没有承担责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也没有主动请缨的积极性。

  ——李开复

  中国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就是说,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李开复曾回忆过一个小时候的故事:有天妈妈的朋友到他家中做客,询问起李开复的成绩。李开复告诉她自己从没考过99,每次都是满分。几天后在一次考试中,李开复却只拿了90分。回家后妈妈打了李开复,她说并不是因为李开复的成绩不好,而是因为那天李开复在人前过于狂妄。李开复说,这是他人生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因此他总结了自信中要不失谦虚的道理。

  说到忌骄忌躁,李开复还曾讲过这样一个事例:他的一个下属虽然有一些能力,但是自视甚高,总是对自己目前的职位不满意,随时随地自吹自擂,总是不满现状。他认为李开复不识才,没有重用他,决定离开李开复的组,并期望在微软其他组中另谋高就。最终,他不但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公司里的同事也都对他颇有微辞,认为他缺少自知之明,期望和现实相距太远。接替他职位的人,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虽然这个人在上一个职位工作时不很成功,但他理解那可能是因为自己升迁太快,因此他愿意自降一级来做这份工作,以便打好基础。后来这个人做得的确很出色。

  美国心理学家舒伯在其“生涯发展理论”中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5 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并提出,人在从事每一个职业时通常都会经历从成长期到衰退期这样一个小循环。而很多朋友接触一个职业,刚刚进入成长期,还没有结束探索期,就下结论说不适合、不喜欢,立即远离该职业。这样一来,对内,自身没有积累到任何职业技能;对外,没有充分了解职业性质和职业环境。这样频繁的、大跨度的职业转换只会使一个人越来越失去自信,对职场环境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总是期待着全新的职业解决目前所有的问题。然而,就像一个人学习游泳,刚下水的时候可能会感到不舒服,不断地下沉,也可能会呛到水,如果这个时候就说“我真的不适合游泳,我讨厌游泳”,那么他一辈子也不可能学会游泳。这个时候需要花些耐心去研究其中的规则和技巧,过了适应期,掌握了其中的技巧,你就不会再下沉,而是可以让自己自在地浮在水面上了。

  人在职场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掌握了生存的技能,才能不沉沦下去。不断地变换水域并不能使你学会游泳,同样,不断地变换职业也无法使你获得职业的成功。不同的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是不同的,但除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很多的通用能力,包括与人沟通、团队协作、收集和处理信息、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等等。即便一个职业真的不适合你,它至少也可以帮助你提高这些通用能力。

  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平和宁静的心态来源于淡泊寡欲的心绪,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来源于对自身差距和肩负责任的深刻理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责任意识来源于崇高的人生追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人在职场可以轻狂,但切勿轻浮。如果说上大学时可以随心所欲,率性而为,那么进入社会,踏入职场,每个时刻、每个地方都值得去学习和总结经验,每个去过的公司,每个接触的人,都是你最好的老师。如果你一味去刻意地表现自己的不羁,那么只能说明你的心气太高,或者说心态不够好,无形中只会让你自己被社会所鄙夷、所淘汰。

  如何克服没有自知之明,过于自大或者急躁?以下的小方法,或许对你有用。

  克服自大:此类人凡事喜欢逞强,过于高估自己,轻视别人,易引起同伴反感,不妨有意选择难度较大、动作较为复杂的运动,如跳水、体操、马拉松等项目,或者找一些实力水平远超过自己的高手进行象棋、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对垒。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多体验运动的艰难,有助于克服自负、骄傲的毛病。

  克服急躁:此类人缺乏耐性、急于求成,往往因一时冲动犯下错误。要克服急躁情绪,可选择下象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散步、游泳及骑自行车、射击等运动项目。上述运动强度不高,强调持久性和耐力,坚持从事这样的活动,能帮助人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稳定情绪、克服焦躁的目的。

  职场点睛:

  在进行职业转换时,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在该时段具备了哪些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分析自己有哪些通用的技能可以迁移到新的职业中去。作好客观冷静的分析后,再确定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切不可盲目地进行职业转换。

  只有攀登上一座小山,才能看到另一座山头在哪里,如果总在山脚下转悠,永远看不到美丽的风光。职业的发展也如登山,每走一步,都需要分析自己已获得了什么;下一步发展方向在哪里;对照发展目标,自己还需要哪些提高和补充,切不可急于求成。

  培养独立思考、独当一面的能力

  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要知道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作决定也是一个决定,消极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临的机会丧失殆尽,终有一天你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李开复

  前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曾经说过这么句话:“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人,在宣传机器的强大攻势下,很容易背离自己对事物最初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里曾经也有个著名的实验,说的是邀请你进入一个房间,给你出示两幅图,让你找出图上长度一致的两条线。在这个房间里也有实验者安排的一些人,这些人假装和你一起看图,他们会一口咬定一个错误的结果。实验的结果是,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会同意这个房间里主流人群的意见,而这个意见明显是错误的。

  尽管大部分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存教育体制下,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始终是少部分。因此李开复建议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毕业后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李开复还以他认识的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读研究生的朋友为例,这些人来美国后,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最缺乏的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据说,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 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一般而言,给别人做下属是一个人进入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这一步走不好,以后的道路可能就会更艰难。俗话说“头三脚难踢”,这“头三脚”其实就是职业生涯如何开个好头的意思。但一般人以为这“头三脚”所踢的无非是如何打开工作局面的问题,其实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除了工作局面,最重要的是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清楚自己所做的事情,并能对自己所做的担负起责任。

  有一天,一家公司的一位销售经理谈到了一个在1 年前被聘用的年轻销售员,从他的个性、外表、能力来看,他似乎可以在这方面有长足的发展,然而事实是他没有。当有人问起“为什么”时,这位销售经理说:“这个年轻人毫无长处,他在每一个方面都懂一点,可当需要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时候,他却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只停留在表面上或者人云亦云,无法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因此难以独当一面。”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平庸之辈,如果你能深入地思考并能独当一面,你就定会超越平凡。在当今社会,一个不能独立思考、无法独当一面的人,是无法担当大任的。虽然这样做会花费你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你会发现,你在这方面的努力将会得到成倍的回报。在工作上能够独当一面,上司才能相信你的能力。单位里有那么多的工作琐事,上司不可能事事过问。他只在宏观上把握全局,而具体的每一部分工作都由下属分工负责。这种工作的独立性使得你必须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这是你在单位立足和升迁的必备素质。如果你能在如财务、英语、计算机方面有一技之长,上司觉得这方面离开你不行,这样在上司心目中才会有你的位置。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不仅不能让上司省心,还会成为上司的包袱。

  那么怎样才能独当一面?

  有自己独特的眼光。上司在作决策时,肯定需要下属出一些新招和“点子”。这些“点子”即使不一定被采用,也能给上司思考问题和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做同事所不能做。当有些事情上司和同事都感到棘手时,假如你能从容镇定地把问题解决,上司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所谓“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

  把同事不愿做的小事揽下来。单位里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事被大家所忽略,如勤杂工请假了,办公室没人打扫;单位新买了一些桌子、椅子要搬上楼等。聪明的人应该善于利用这些小事。当然,在上司看来,这种事情没什么可嘉赏的,但时间长了,你勤快、本分、实在、不讲报酬、能吃苦、工作扎实的作风,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上司对你充满好感。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因为信息时代取代工业时代、世界无边的竞争、放权自由的管理模式,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

  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对于职场人士来说,独立性显得更为重要。

  职场点睛:

  对自己负责的关键,是要一步步学会自己去作决定而不是依赖于别人。一个不能自己作决定的人,不可能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真正尊严的人。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独立性显得更为重要。这是一个全新的品牌世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独立品牌,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自己的品牌自己操作。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遇事要冷静思考、积极求证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抉择的游戏,有风雨也有阳光。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冷静的态度掌控每一次抉择的全过程:在抉择前“重重”思考,抉择后“轻轻”放下。

  ——李开复

  李开复认为人生就是这样一场有风雨与阳光的游戏,遇到

  风雨的时候一定要冷静思考。上述引言中提到的“重重”思考,李开复解释说,要培养客观、精准的判断力。每一个重要的抉择可能都与你自己的前途密切相关,当你在抉择和判断时,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要避免自己的主观倾向影响判断的精准和客观。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实施起来却很容易自我迷惑。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客观、精准的抉择呢?李开复给大家提供3 个建议:

  第一、把影响你抉择的因素罗列成一张“利弊对照表”。

  在利弊对照表中写出每个因素的利益和弊端,然后借助该表客观地分析,哪些因素对你来说最为重要?这些因素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和理想?当你面前摆了这样一张客观而详尽的利弊对照表时,主观因素就不容易影响你的判断力了。

  讲到这里时,李开复举了自身经历的一件事来作为例子:

  1998 年时,我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回中国建立研究院,在美国创业办公司。当我问到许多朋友,有没有人愿意和我一块儿回中国时,他们每一个人都说:“当然不愿意,只有中国聪明的人到美国,哪有美国聪明的人回到中国?”如果我是个容易被影响,不冷静客观的人,当时可能就决定不回中国了。

  为了更客观地判断哪一条道路最符合我的价值观和理想,我列出了一张利弊对照表:

  回中国工作

  利:影响中国青年的机会 拥有自己的公司 实现父亲的遗愿 有长期承诺的公司

  弊:朋友不看好中国 降低职位 薪水风险 投资的压力 搬家的麻烦

  在美国创业

  利:最好的研究环境 可能获得大笔财富 不必搬家 不必听人指使

  弊:有倒闭的风险 没有中国经验关系 工作时间很长 我没有“创业”欲望

  借助这样一份利弊对照表,我很快就做出了客观而明智的决定——回中国工作。因为综合考虑各种利弊因素后,回中国工作最能发挥我自身的特长,也最符合我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

  第二、学会用概率论的方法看问题。

  李开复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没必要认为,某种选择的成功概率一定是100% 或0。反之,我们应当学会分析一件事情“可改变的概率”或“可能发生的概率”。对于发生概率小的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不要等到事情成功的概率达到100% 时才去做,因为即便做成了这种事情,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做概率分析时,可以列出“最好的可能”和“最坏的打算”, 以帮助自己综合考量。在这个环节,李开复是这样举例的:

  回中国建立研究院的工作,我有100% 的把握,可以把研究院办得与其他任何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研究院一样好——这是最坏的打算;我有40% 的把握,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来——这是最好的可能。用这样的方法考虑到两个极端后,我马上就会明白,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况,我和公司也可以坦然接受。因此,我选择回中国工作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第三、当自己不确定时,学会谋之于众。

  多征求别人的意见总是好的。那些更有经验的人可以用他们多年的积累为我们指引方向,那些聪明绝顶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智商启发我们的思路,那些懂得人际关系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情商帮助我们有效沟通。

  当你询问他人意见时,可以随身携带上面提到的“利弊对照表”,与对方一起分析、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他人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你的主观描述影响他人。当然,你也必须明白,最终的决定权在你自己,即便你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你也不可以就此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职场点睛:

  冷静、迅速地做出回应,会让上司直观地感觉你是一个工作讲效率、处理问题果断,并且服从领导的好下属。如果你犹豫不决,只会让上司不快,会给上司留下优柔寡断的印象,下次重要的机会可能就轮不到你了。

  面对批评或责难,要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并且要让对方知道,你已收到他的信息,不卑不亢让自己看起来自信又稳重,从而赢得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