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到六个月婴儿催眠曲:证因方论集要-汪汝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8:47:14

自敘
醫之為道廣矣、大矣、精矣、微矣。《靈》《素》以下,代有名家,世襲傳人,抉發透徹,炳若日星,學者知所遵循,自可春生寒復,無如淺嘗者,流擇焉,不精習焉,不詳,謀道之心不足以勝其謀食之心,其弊伊於胡底,余甚惻然。憶丁卯秋闈,薦而不售,後鄉場屢蹶,遂專心致志於其中,昔賢諸書日夕披覽,隨手抄誦,尤傾心於喻嘉言、王晉三前輩,三十年來稍有所得,摘採一冊,顏曰《證因方論集要》。證各有因,因各有方,方各有論,而不及脈者,以脈象診侯須詳考沈金鰲《脈訣》、張石頑《診中三昧》,庶可融會貫通。亦不載傷寒者,以傷寒六經表裏條例繁多,非綜覈喻嘉言《醫門法律》、柯韻伯《傷寒論翼》,必不能得心應手,業斯道者,果記誦不輟,則臨證自無貽誤。是編非敢謂可為矩雘,然明白曉暢,按圖索驥,庶免於北轍南轅,彼未能操刀而使割者置諸案頭,或不無小補云爾。
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孟夏月海陽汪汝麟石來氏誌
卷一
類中
非肝腎陰虧,則肝腎陽虧,豈真有外風之可搜逐哉!其證昏暈厥仆,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瘖流沫,景岳先生類風非風門辦別最晰,宜詳考焉。
河間地黃飲子
治舌瘖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此少陰氣厥不至,急當溫之。凡陰虛有二,此陰中之火虛也。
熟地、巴戟天、萸肉、肉蓯蓉、川斛、五味子、製附子、茯苓、石菖蒲、遠志、麥冬、肉桂,薑、棗同煎。
熟地以滋根本之陰。巴戟、蓯蓉、官桂、附子以返真元之火。川斛安脾而秘氣。山萸溫肝而固精。菖蒲、遠志、茯苓補心而通腎臟。麥冬、五味保肺以滋水源。使水火相交,精氣漸旺矣。
大補元煎
治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危劇等證。
熟地、人參、山藥、枸杞子、杜仲、炙甘草、當歸、萸肉。
人參大補陽氣以培元。熟地大補陰血以生精。佐當歸、山藥和血補脾。杜仲、枸杞入腎強陰。山萸味酸,入肝以養血,入腎以固精。炙甘草和中以補脾氣。故曰大補元也。
參附湯
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呃逆,自利,手足厥冷,嘔惡,自汗,盜汗,頭暈等症。
人參、熟附子。
人參甘溫,大補元氣。附子辛熱,大壯真陽。氣復陽回,垂絕之危險可救矣。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嗜臥,少食,大便不調,心脾疼痛。
人參、白朮蒸、茯神、棗仁炒、炙黃芪、當歸、遠志、木香、炙甘草、龍眼肉引。一方木香易炒白芍。
心藏神而生血,脾藏意而統血。參、苓、芪、朮、炙草甘溫,可以補脾。龍眼肉、棗仁、歸身、遠志濡潤,可以養心。佐以木香者,因思慮所傷,三焦氣阻,藉其宣暢,則氣和而血和,且平肝可以實脾,血之散於外者,悉歸中宮而而聽太陰所攝矣。
滌痰湯
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半夏、膽星、橘紅、枳實、茯苓、人參、菖蒲、竹茹、甘草、生薑。
心脾不足,風邪乘之,而痰與火塞其經絡,故舌本強而難言也。人參、茯苓、甘草補心益脾而瀉火。陳皮、南星、半夏利氣燥濕袪痰。菖蒲開竅通心。枳實破痰利膈。竹茹清燥開鬱。使痰消火降,則經通而舌柔矣。
真武湯
治氣虛,中寒,腹痛,厥仆。
茯苓、白芍、生薑、白朮、附子。
寒邪直犯陰經,氣血一時凝塞。薑、附可以壯火回陽。苓、朮可以補土利水。再用芍藥以收其陰氣。其餘與傷寒厥陰、少陰同法。
補腎生肝飲
治肝腎精虧,經脈失榮,血不運行,氣不貫通,氣血兩虛,不仁不用。
當歸、熟地、炒白芍、女貞子、山藥炒、人參、枸杞子、丹參、炙甘草。
熟地、枸杞滋養肝腎之陰。歸、芍益血。丹參生血。女貞,少陰之精,專補北方。人參、山藥、炙草培補脾土,為胃行其津液,灌溉四臟,養血以除燥,則真陰復而假風自熄。補水以制火,則腎氣充而虛痰自化;補陽以生陰,則元陽回而水泛自消。風痰之藥不可用,斷斷如也。
八味順氣散
治中風,正氣虛,痰涎壅盛者。
白朮土炒、茯苓、青皮炒、白芷、陳皮、烏藥、人參、甘草炙。
參、苓、朮、草四君子湯也。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四君以補氣。治痰之法,利氣為先,故用青皮、白芷、烏藥、陳皮以順氣,氣順則痰行而無壅塞之患矣。此標本兼治也。
龜鹿二仙膏
大補精髓,益氣養神。
鹿角、龜版、枸杞子、人參。
天一生水,水為萬物之元。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鹿角為君,龜版為臣。鹿得天地之陽氣最全,善通督脈;龜得天地之陰氣最厚,善通任脈。二者血氣之屬,異類有情,竹破竹補之法也。人參為陽,補氣中之怯;枸杞為陰,益血分之旺,故以為佐。是方也,一陰一陽,無偏攻之憂;入氣入血,有和平之美。由是精生而氣旺,氣旺而神昌,故曰二仙。
眩運
有虛運、火運、痰運之分。虛有陰虛,有陽虛;火有虛火,有實火;痰有虛痰,有實痰。倘虛實不辨,陰陽不分,痰火不察,其不誤治者鮮矣。
八味地黃丸
治相火不足,虛羸少氣,王冰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尺脈弱者宜之。
地黃(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兩)、山萸肉(去核,酒潤,四兩)、山藥(四兩)、茯苓(乳拌,三兩)、丹皮(三兩)、澤瀉(三兩)、熟附(一兩)、肉桂(一兩),蜜丸。
地黃生中州之處,得土氣最厚。曰地曰黃,顧名思義為黃庭之要藥,但其稟質沉實,必須製度如法,得太陽之火,方能熟之,更得桂、附辛熱佐之,貞下起元,復其見天地之心乎!真水真火得以既濟,元關一竅悟者得之。山藥、茯苓性味甘平,土金藥也,引入二經以滋化源。山萸酸溫,強陰氣以潤血脈。丹皮辛涼,瀉陰分之伏火。澤瀉鹹寒,瀉陽分之邪火,又導火邪從膀胱而出。得十補一瀉之義,無壅滯矣。
六味地黃丸
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腰痛,足酸,自汗,盜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舌燥,喉痛,虛火牙痛等證。
地黃(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兩)、山萸肉(酒潤四兩)、山藥(乳拌四兩)、茯苓(乳拌三兩)、丹皮(三兩)、澤瀉(三兩),蜜丸,鹽湯下。
熟地味厚為滋陰上藥,主補腎填精,故以為君。山萸味酸歸肝,乙癸同治之義,且腎主閉藏而酸斂之性與之宜也。山藥色白味甘,入土金二臟,能培土生金,葆金生水,以滋化源也。丹皮清肝,用主宣通,所以佐山萸也。茯苓益脾,用主通利,所以佐山藥也。至於澤瀉有三功焉。一曰利小便以清相火。二曰行地黃之滯,引諸藥直達腎經。三曰有補有瀉,故用為使。此方為益腎之聖藥。
回陽返本湯
治陰盛格陽,回陽補虛之劑。
熟附子、乾薑、炙甘草、人參、麥冬、五味子、臘茶、陳皮。面戴陽者,下虛也,加蔥白七莖土漿水煎。
節菴變易仲景之白通湯,而為回陽補虛之製。蔥白、乾薑、附子藉以通陽溫經。人參、五味、麥冬藉以收陰生脈,然陰陽格拒,病深在臟,又非溫經生脈所能通也。而節菴更有生心化裁之妙,佐以廣皮芳香利氣,土漿靜鎮中宮線,通氣道,使以臘茶芳香苦降為之嚮導,大破格拒之陰,其飛越之陽有不翕然返本者耶!
八味養血湯
治陽虛眩暈,益火之源以生元氣。
熟地、當歸、山藥、肉桂、茯苓、炒白芍、熟附子、丹皮、澤瀉、山萸肉。
地黃、萸肉、山藥補足三陰經。澤瀉、丹皮、茯苓補足三陽經。臟者,藏精氣而不泄,以填塞濁陰為補;腑者,如府庫之出入,以通利清陽為補。複以肉桂,從少陽納氣歸肝。複以附子,從太陽納氣歸腎。加歸、芍者,養血生精,並可以柔桂、附之剛也。
八味生脈湯
治仝上。
熟地、人參、麥冬、山藥、萸肉、丹皮、茯苓、肉桂、熟附子、澤瀉、五味子。
先天無形之火,乃真陽之火,人身無此火,則神機滅息,生氣消亡矣。惟桂、附能入腎命之間而補之,故加入六味中。複以人參、麥冬、五味以收陰生脈而虛火歸經矣。
六味歸芍湯
治陰虛眩暈,壯水之主以生精血。
熟地、當歸、山藥、萸肉、炒白芍、茯苓、丹皮、澤瀉。
地黃味苦入腎,固封蟄之本。澤瀉味鹹入膀胱,開氣化之源。二者補少陰、太陽之精也。萸肉味酸入肝,補罷極之勞。丹皮味辛入膽,清中正之氣。二者補厥陰少陽之精也。山藥味甘入脾,健消運之機;茯苓味淡入胃,利入出之器,二者補太陰、陽明之精也。足經道遠,故制以大;足經在下,故治以偶。加歸、芍者,以生肝木之汁,熄內風也。
六味生脈湯
治仝上。
熟地、茯苓、山藥、萸肉、丹皮、澤瀉、人參、麥冬、五味子。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六味湯為補腎之聖藥,複以生脈散,得金水相生之妙用也。
茯神湯
治煎厥。
茯神去木、羚羊角鎊片、北沙參、棗仁炒、玉竹、五味子、遠志去心、龍骨。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處方當從益陰為主,何則?目盲不可以視,肝精不交於陽也,以玉竹、羚羊角、北沙參、棗仁涼肝熱,救陰精。耳閉不可以聽,腎精不承於陽也,以遠志通調腎經不足之氣。五味子收攝腎經耗散之精。茯神、龍骨收肝腎散漫之陽。補救陰陽,纖悉畢貫矣。
赤茯苓湯
治薄厥。
赤苓、陳皮、麥冬、人參、桔梗、芍藥、檳榔、生薑。
生氣通天論曰:「大怒則形氣絕,血鬱於上,使人薄厥。」薄者,氣血相薄也。用赤苓、陳皮、生薑利肺經血分之鬱。用麥冬、桔梗清肺經氣分之鬱。人參固肺經之正氣,使之下續真陰。白芍約肝經厥逆之氣。使以檳榔導,引至高之氣下行,其厥自平。
益氣補腎湯
治色慾傷腎,氣逆不能歸原,眩運,耳鳴,耳聾。
人參、炙黃芪、白朮土炒、茯苓、炙甘草、山藥炒、萸肉,加薑為引。
參、苓、朮、草功專健脾和胃。複以黃芪大補脾陽。山藥大補脾陰。萸肉味酸入肝,并可攝納腎氣。中土有權而氣逆自歸原矣。
八珍湯
治氣血兩虛,皮寒骨熱,煩躁作渴,飲食不進,小腹肫痛,眩暈,昏憒等證。
熟地、歸身、白芍炒、川芎、人參、茯苓、白朮蒸、甘草炙。
氣為衛屬陽,血為營屬陰,不可使其偏勝,不可使其失養者也。純用四物則獨陰不長,純用四君則孤陽不生,二方合用,則氣血有調和之益,陰陽無偏勝之虞,諸症悉退矣。若真陰內竭,虛陽外鼓者,則於本方加黃芪以助陽固表,加肉桂以引火歸元,名十全大補湯。
竹葉石膏湯
治實火眩運,仲景原治陽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水入即吐,及暑熱煩躁等證。
石膏、人參、麥冬、半夏、甘草炙、竹葉、粳米,加棗煎。
此分走手足二經而不悖於理者,以胃居中焦,分行津液於各臟,補胃瀉肺,有補母瀉子之義也。竹葉、石膏、麥冬瀉肺之熱。人參、半夏、炙草平胃之逆。複以粳米緩於中。使諸藥得成清化之功,是亦白虎、越婢、麥冬三湯變方也。
二陳湯
治痰飲嘔惡,風寒咳嗽,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脾胃不和等證。
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炙,薑、棗引。
半夏辛熱能燥濕。茯苓甘淡能滲濕。濕去則痰無由以生,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陳皮辛溫能利氣。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則土足以制濕,利氣則痰無能留滯,益脾治其本,利氣治其標也。如渴而喜飲水者,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貝母之潤,渴而不能飲水者,雖渴猶宜半夏也。此濕為本,熱為標,非真像也。《宣明》加黃芩治熱痰。
貝母瓜蔞散
治肺火壅遏,頭眩。
貝母、瓜蔞霜、茯苓、橘紅、桔梗。
貝母、瓜蔞辛苦,以宣肺壅。茯苓、橘紅甘辛,以通肺氣。桔梗上開肺鬱而痰飲自袪矣。
六君子湯
治虛痰眩運,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久患瘧痢,或食飲難化,或嘔吐吞酸,或咳嗽喘促等證。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廣皮、半夏、甘草炙。
四君子湯加廣皮以順氣,更能開胃進食。虛而有痰再加半夏,半夏雖燥,得參、朮、苓、草以和之,亦化為君子,故亦曰六君子湯。若虛火等症,須加炮薑,其功尤速。
二陳四物去熟地加天麻湯
治血少,痰多,眩暈。
陳皮、半夏、茯苓、當歸、白芍炒、天麻、川芎、甘草炙,薑、棗煎。
二陳湯化痰神劑也。四物湯養血要藥也。去熟地之滯,加天麻之潤,故能治眩暈而效。
左歸飲
此壯水之劑也。凡命門之陰衰陽勝者,宜此方加減主之。
熟地、山藥、茯苓、枸杞子、萸肉、甘草炙。
熟地滋陰養血。枸杞色赤補陽。山萸入肝腎以補精。炙草和中而瀉火。山藥健脾。茯苓益胃。
燥證
治燥當分內外二因,秋傷於燥,冬生咳嗽,是外因也。水虧精弱,真陰日涸,是內因也。貴在生津潤燥,保肺救脾,滋養腎陰,思過半矣。
炙甘草湯(一名復脈湯)
原治心悸,王燾治肺痿,孫真人治虛勞,三者皆是津液燥淫之證。
炙甘草、桂枝去皮、人參、麻子仁、生地、阿膠、麥冬去心、生薑、大棗擘,加清酒仝煎。
至真要大論云:「燥淫於內,金氣不足,治以甘辛也。」第藥味不從心肺而主乎肝脾者,是陽從脾以致津,陰從肝以致液,各從心肺之母以補之也。人參、麻仁之甘,以潤脾津。生地、阿膠之鹹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濁陰,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氣厚,桂枝之輕揚,載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領地、冬歸心復脈。仍使以薑棗和營衛,則津液悉上供於心肺矣。喻嘉言曰:「此仲景傷寒門中之聖方也。」
清燥救肺湯
主治諸氣膹鬱,諸痿,喘,嘔。
桑葉經霜者、石膏、胡麻仁炒研、甘草、杏仁炒黃、人參、阿膠、麥冬、枇杷葉去毛淨蜜炙。
燥曰清者,傷於天之燥氣,當清以化之,非比內傷血燥,宜於潤也。肺曰救者,燥從金化,最易自戕肺氣,經言:「秋傷於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肺為嬌臟,不容緩圖,故曰救。石膏之辛,麥冬之甘,杏仁之苦,肅清肺經之氣。人參、甘草生津補土,培肺之母氣。桑葉入肺走腎,枇杷葉入肝走肺,清西方之燥,瀉東方之實。阿膠、胡麻色黑入腎,壯生水之源,雖亢火害金,水得承而制之,則肺之清氣肅而治節行,尚何有喘、嘔、痿厥之患哉!嘉言喻氏此方可謂補軒岐之不及。
清燥養營湯
治外燥,皮膚皴揭,筋爪枯。肝血虛,則風熱而金燥。
當歸、熟地、白芍炒、秦艽、防風、甘草、生地、黃芩。
證為血虛而水涸。當歸潤燥養血為君。二地滋腎而補肝,芍藥瀉肝火而益血為臣。黃芩清肺熱,能養陰退陽。艽、防散肝風為風藥潤劑,又秦艽能養血榮筋,防風乃血藥之使。甘草甘平瀉火,入潤劑則補陰血,為佐使也。
活血潤燥生津飲
治內燥,津液枯少。
當歸、白芍炒、熟地、天冬、麥冬、栝蔞根、紅花、桃仁研泥。
歸、芍、地黃滋陰可以生血。栝蔞、二冬潤燥兼能生津。桃仁、紅花活血又可潤燥。
生脈散
治熱傷元氣,倦怠氣短,口渴汗出,金為火制,水失所生而致咳嗽喘促等證。
人參、麥冬、五味子。
人參甘溫,固其中氣。麥冬甘潤,保其肺氣。肺氣為火所乘,則散湧而不收,故以五味酸而斂之。若有兼症,以治變之法隨證加減可也。
參乳湯
人身之燥,非血不澤,此方救燥病之根。
人參、人乳。
人參味甘益血。人乳本血所化,味甘鹹入脾肺腎三經,補益精氣血,陰血充足則內燥平。
益血潤腸丸
治氣血兩虛,諸般秘證。
熟地、當歸、肉蓯蓉、麻仁、杏仁、枳殼、蘇子、橘紅、阿膠、荊芥。
氣虛則寒,血虛則熱,寒熱相搏而凝結之病。生地黃、當歸、阿膠、麻仁、杏仁、蓯蓉補血而潤下者也。氣行則血行,故以橘紅、蘇子、枳殼以通之。荊芥少去其胃臟之風。
咳嗽
咳嗽一證,外感內傷不同,陰陽虛實有別。治外感之症,升發肺氣,使邪從外達,疏通肌腠,使熱從表散。治內傷陰虛咳嗽,補陰斂陽,使肺氣充實,補水保元,使虛火歸源。治內傷陽虛咳嗽,溫補真元,使生氣上布,填助真火,使陰寒冰消,蓋肺屬辛金,生於己土,參、芪所宜急進,非徒清金而已。
止嗽散
治初感風寒,諸般咳嗽。
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陳皮,加生薑。
主以甘桔湯,複以荊芥去上焦風熱,陳皮、生薑宣通中焦,紫菀、百部、白前潤肺而清熱,此通治也。
瀉白散
治肺氣熱盛,欬嗽而喘,面腫身熱。
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粳米。
肺氣本辛,以辛瀉之,遂其欲也。蓋喘咳面腫,氣壅熱鬱於上,治節不行,是肺氣逆也。經言:「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然肺虛氣逆,又非大苦大寒所宜,桑皮、甘草其氣俱薄,不燥不剛,雖瀉而無傷於嬌臟,複以地骨皮之苦泄陰火,退虛熱而平肺氣,使以甘草、粳米緩桑、骨二皮於上,以清肺定喘,非謂肺虛而補之以米也。
加味甘桔湯
治風火鬱熱初起,以此方消散之。
甘草、桔梗、荊芥、牛蒡子炒、土貝、薄荷。
荊芥、薄荷消風。牛蒡、土貝散熱。甘、桔清火。風熱咳嗽最穩。
清金湯(新製)
治風溫不宜辛散,用苦降甘潤之法,自無變更。
甘草、桔梗、玉竹、川貝、黑豆衣、桑葉、地骨皮、甜梨、白粳米。
汪石來曰:「此足陽明、手太陰藥也。」養胃即以清肺。甘草、粳米緩中。王竹、貝母甘潤,以治溫熱。桑葉、地骨辛涼,以平木火。蓋風必生燥,溫必傷津,甜梨甘寒用以清燥生津。黑豆衣祛風。桔梗載諸藥上行也。
紫菀湯
治勞熱久咳,吐血吐痰。
紫菀、阿膠、知母鹽水炒、貝母、桔梗、甘草、人參、茯苓、五味子。
勞而久咳,肺虛可知,即有熱症,皆虛火也。海藏以保肺為君,故用紫菀、阿膠。以清火為臣,故用知母、貝母。以參、苓為佐者,扶土生金也。以甘、桔為使者,載藥入肺也。五味滋腎經不足之水,收肺家耗散之金,久咳者所必收也。
四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瘐面黃,或胸膈虛痞,吞酸,痰嗽,善患瘧痢等證。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加薑、棗煎。
湯以君子名,功專健脾和胃,以受水穀之精氣而輸布於四臟,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入太陰、陽明二經,然其主治在脾,故藥品分兩皆用偶數。白朮健脾陽,複人參保脾陰,炙草和胃陰,複茯苓通胃陽,大棗悅脾,生薑通胃理運,陰陽剛柔相濟,誠為生化良方。加黃芪、扁豆治脾胃氣虛。
金沸草飲
治風熱壅肺,咳嗽,吐血,兼治傷風,頭目昏痛,咳嗽多痰等證。
旋覆花、前胡、赤芍、製半夏、赤苓、荊芥穗。
風熱盛即氣壅,氣壅則痰上,痰上則咳嗽,因而唾血者,皆風熱使之然也。但用輕揚之劑,疏其風而熱自解。旋覆、前胡治風而兼行痰。荊芥消風而兼行氣。半夏治痰兼破氣逆。赤芍調血兼能制急。赤苓引下行兩手經而諸症安矣。
補肺阿膠散
治肺虛有火,嗽無津液而氣硬者。
阿膠、馬兜鈴、甘草、杏仁、牛蒡子、糯米。
馬兜鈴清熱降火。牛蒡子利膈滑痰。杏仁潤燥散風,降氣止咳。阿膠清肺滋腎,益血補陰。氣順則不硬,液補則津生,火退而嗽息矣。土為金母,故加甘草、糯米益脾。
麥門冬湯(金匱)
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救燥生津,止逆下氣。
麥冬、半夏、人參、甘草、粳米、大棗。
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仲景另闢門戶,用人參、麥冬、甘草、粳米、大棗大生胃津,救金之母氣,以化兩經之燥。獨複半夏一味之辛溫,利咽止逆,通達三焦,徹土綢繆,誠為扼要之法。
補肺湯
治肺虛咳嗽。
人參、黃芪炙、五味子炒、紫菀、桑皮炙、熟地。
參、芪脾胃藥也,肺虛而益脾胃,乃虛則補其母也。地黃滋腎藥也,肺虛而益腎,恐其失養而盜氣於母也。五味酸收藥也,咳多必失氣,故用酸以收之。紫菀涼肺中之血。桑皮清肺中之氣。所謂隨其實而瀉之也。益其所利,去其所害,則肺受益矣,故曰補肺。
四陰煎
保肺清金之劑,四從金數,曰四陰也。
熟地、麥冬、茯苓、甘草炙、百合、白芍炒、沙參。
百合、沙參保肺清金。生地、麥冬潤燥除煩。芍藥收斂肺經之氣。茯苓制伏燥金之權。甘草和中益胃。
瓊玉膏(申先生製)
滋液救焚,使補力直行下焦,不助上熱,治虛勞乾咳。
生地、茯苓、人參、白蜜,熬膏。
以地黃為君,令水盛而火自消也。損其脈者益其氣,故用人參以鼓生發之元。虛補其母,故用茯苓以培萬物之本。白蜜為百花之精,味甘為脾性,潤悅肺且緩燥急之火。四者皆溫良和厚之品,誠堪寶重,珍賽瓊瑤。
外臺杏仁煎
治勞役表疏,寒襲於肺,上氣乾咳,肺痿,聲啞,忌諸肉。
杏仁(一觔,去皮尖,搗熬作酪)、白蜜(五合)、酥油(五合,以牛乳煎成者)、生薑汁(三合)。右四味,以水三升,內杏仁酪,煎攪可減半,內薑汁煎如稀糖,內酥蜜煎令如稠糖。每服一匙,日三服夜一服。一方加貝母(八合,別篩末)、蘇子汁(一升,以七小合蘇子研和水濾取汁)。一方加生地汁(三合)、麥冬汁(五合)。
杏仁入肺,功專降逆定喘,臣以蜂蜜之利,酥油之滑,即佐以薑汁之上升,性皆同氣相求者。逗留中焦,和脾胃,生肺津而乾咳自止。加蘇子、貝母者,降氣分之火。加地黃、麥冬者,清血分之火。審證取舍,推學者裁之。
吐血(衄血附)
血者統於心,藏於肝,生化於脾,宣布於肺,施泄於腎。凡咳血、咯血、唾血、吐血,皆五志之火,奔迫上衝,致血外溢,治宜壯水以制火,而寒涼不可輕投,宜補陽以生陰而反治,多有奇效,且土為萬物之母,有生化精血之能,胃為五臟之本,有灌溉一身之力,脾土健運則陰生於陽矣。
人參養營湯
治脾肺俱虛,惡寒發熱,肢體瘦倦,食少作瀉,口乾,心悸,自汗等證。
人參、白芍炒、黃芪炙、當歸、白朮土炒、熟地、甘草炙、茯苓、遠志、五味子、桂心、陳皮,薑、棗為引。
養營者,調養營氣,循衛而行,不使其行之度數疾於衛也。故於十全大補湯中減川芎行血之品,獨用血分填補收斂之藥,則營行之度緩。於氣分藥中加廣皮行氣之品,則衛行之度速。觀其一加一減,便能調平營衛,使其行度不愆。複遠志五味者,經言:「營出中焦,心經主之。」以遠志通腎,使陰精上奉於心。佐以五味收攝神明,一通一斂,則營有所主而長養矣。
四物湯
治一切血虛、血熱、血燥諸證。
當歸、熟地、川芎、白芍酒炒。
張璐玉曰:「四物為陰血受病之專劑,非調補真陰之的方。」方書咸謂四物補陰,遂以治陰虛發熱,火亢失血等證,蒙害至今。先輩治上下失血過多,一切血藥置而不用,獨推獨參湯童便以固其脫者,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也。昔人有言「見血無治血,必先調其氣」。又云:「四物湯不得補氣藥,不能成陽生陰長之功。」誠哉言也!然余嘗謂此湯傷寒火邪解後,餘熱留於血分,至夜微熱不除,或合柴胡,或加桂枝,靡不應手輒效,不可沒其功也。
七珍散
治久咯血成癆等證。
人參、白朮蒸、茯苓、甘草炙、山藥、黃芪炙、黃粟米。
此純是氣藥,今以治血者,以久病傷脾肺,雖用血藥,恐滋潤之品益足損脾。脾為金母,故祇以脾為重也。虛則補其母且培其土,能不作瀉,縱咯血甚尚可調治,若滋陰藥多,病雖似減,倘一旦食少作瀉,則不可知矣。故血證必用脾肺藥收功,亦不易之法也。
玉女煎
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煩熱,乾渴,頭痛,牙痛,失血等證。
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
陽明水虧火盛,非石膏不能瀉火,非熟地、麥冬不能養陰,知母可少除煩,牛膝又能降下。
鎮陰煎
治陰虛於下,陽格於上,真陽失守,大吐大衄,六脈細脫,手足厥冷,危在頃刻者。
熟地、牛膝、澤瀉、肉桂、製附子、甘草炙。
熟地養營以鎮陰,滋水以補陰。牛膝下降,收攝腎肝之火。澤瀉佐牛膝而下行,可以納氣歸原。甘草緩以守中。桂、附溫以引火。此陰中求陽,坎離交治之法也。
大造丸
治虛損勞傷,咳嗽,潮熱。
紫河車(一具)、敗龜版(二兩,童便浸,酥炙)、黃柏(鹽酒炒)、杜仲(酥炙,各兩半)、牛膝(酒浸)、天冬(去心,清水浸淡)、麥冬(去心)、人參(各一兩)、地黃(二兩,茯苓、砂仁六錢同煮,去之)。夏加五味子,酒米糊丸。女人去龜版加當歸,乳煮糊丸。
此手太陰、足少陰藥也。河車本血氣所生,大補氣血為君。敗龜得陰氣最全,黃柏稟陰氣最厚,滋陰補水為臣。杜仲潤腎補腰。牛膝強筋壯骨。地黃養陰退熱,製以茯苓、砂仁入少陰而益腎精。二冬降火清金,合之人參、五味能生脈而補肺氣。大要以金水為生化之源,合補之以成大造之功也。
犀角地黃湯
治吐衄,便血,婦人血崩赤淋。
生地、白芍炒、丹皮、犀角鎊片。
此足陽明、厥陰藥也。血屬陰本靜,因諸經火逼,遂不安其位而妄行。犀角大寒,解胃熱而清心火。芍藥酸寒,和陰血而瀉肝火。丹皮苦寒,瀉血中之伏火。生地大寒,涼血而滋水。以共平諸經之逆也。
醫貫曰:「犀角地黃湯乃衄血之的方。蓋犀,水獸也,可以分水,可以通天。鼻衄之血從任督而至巔頂入鼻中,惟犀角能下入腎水,引地黃滋陰之品由腎脈而上,故為對症。」
王晉三曰:「按本草犀角地黃能走心經,專解營熱,余因革去丹皮、赤芍,易以連翹入心散客熱,生甘草入心和絡血,以治溫熱證熱邪入絡之方,於理無悖。」
生地黃飲子
治吐血、衄血、下血、溺血皆屬熱證。
生地、熟地、枸杞子、黃芪炙、白芍炒、天冬、甘草、地骨皮、黃芩。
二地並用,熟以益陰,生以涼血。黃芪、甘草補氣,所謂「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也。天冬清上。白芍斂肝。枸杞、地骨退熱除蒸。黃芩平諸熱。蓋血得熱則妄行也。
清肺補陰湯
治陰虛內熱,法當用甘寒,不當用苦寒之劑。
天冬、麥冬、桑白皮、貝母、批杷葉、地骨皮、五味子、白芍炒、鱉甲、蘇子、車前子。
肺為嬌臟,少陰火旺必剋辛金。天、麥二冬清心保肺。桑皮、地骨能瀉肺熱。貝母潤燥。五味收陰。枇杷葉、蘇子治火上逆,可降肺氣。白芍和脾。鱉甲制肝。車前子甘能益脾,脾氣散精,上輸於肺,則肺氣清肅矣。
六味回陽飲
治陰陽將脫等證。
人參、甘草炙、炮薑、附子製、當歸、熟地。
人參、熟地兩補陰陽。當歸味甘補血。炙甘緩中回陽。附子溫下焦都會之元陽。乾薑理中焦陰寒之不足。
黃芩芍藥湯
治陰火載血上行,衄而不止者。
黃芩酒炒、白芍、甘草。
黃芩能降火,芍藥能收陰,甘草能緩急,陰火自不上逆矣。此即仲景黃芩湯治「熱痢,腹痛,後重,身熱,膿血稠粘」而去大棗者。王晉三曰:「黃芩湯太陰少陽合病,自利,邪熱不從少陽之樞外出,反從樞內陷,故舍陽而治陰也。」芍藥、甘草、大棗一酸二甘,使酸化甘,中以和太陰,則腸胃得博厚之通而利止矣。
逍遙散
治肝脾血虛,鬱怒傷肝,血少目暗,發熱,脇痛等證。
柴胡、當歸、白芍炒、甘草、白朮土炒、茯苓。
《莊子》內七篇以逍遙名其首,蓋鬱為情志之病,丹溪雖論六鬱,然思、憂、怒致鬱者多。思則氣結於心,傷於脾。憂則神志不遂,精氣消索,心脾日以耗損。含怒未發,肝氣內鬱,乘勝於脾,治以柴胡,肝欲散也;佐以甘草,肝苦急也。當歸以辛補之,白芍以酸瀉之。治以白朮、茯苓,脾苦濕也;佐以甘草,脾欲緩,用苦瀉之,甘補之也。治以白芍,心苦緩以酸收之;佐以甘草,心欲耎以甘瀉之也。加薄荷、生薑入煎即濾,統取辛香散鬱也。薛立齋加山梔清氣分鬱火,丹皮瀉血分鬱熱,其理甚通,宜遵之。
止衄散
治飢困勞役,動其虛火,致衄不止等證。
黃芪、阿膠、生地、當歸、白芍炒、赤苓。
虛火可補,故用黃芪、當歸、阿膠甘溫之品以補之。赤茯苓能導丙丁之火從小水而下行。白芍能收陰氣。生地能涼血熱。三物者,去血中之熱,自是沖和,虛火宜此。
茜根散
治陰虛衄血。
茜根、生地、阿膠、黃芩、側柏葉、炙甘草。
腎陰虛則陽偏勝,故載血上行而致衄。是方也,阿膠能補虛,黃芩能養陰,甘草能緩急,茜根、側柏、生地則皆去血中之熱,能生陰於火亢之時者也。
秦艽鱉甲散
治風勞,骨蒸壯熱,肌肉削瘦等證。
秦艽、鱉甲、歸身、知母、烏梅、青蒿、柴胡、地骨皮。
秦艽、柴胡風藥也,能治肌骨之風。地骨、知母寒品也,能療肌骨之熱。鱉,陰類也。甲,骨屬也。骨以及骨,則能為諸藥之嚮導。陰以養陰,則能退陰分之骨蒸。烏梅味酸,能引諸藥入骨而收其熱。青蒿苦辛,能從諸藥入肌而解其蒸。複以當歸,一以養血,一以導諸藥入血,而除熱於陰耳。
聖愈湯
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熱,燥渴,睡臥不安,五心煩熱作渴等證。
熟地、當歸、白芍酒炒、川芎、人參、黃芪炙。
柯韻伯曰:「經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故陽中無陰,謂之孤陽;陰中無陽,謂之死陰。」此方取參、芪配四物以治陰虛血脫等症,蓋陰陽互為其根,陰虛則陽無所附,所以煩熱燥渴而陽亦亡。氣血相為表裏,血脫則氣無所歸,所以睡臥不安而氣亦脫。然陰虛無驟補之法,計在存陽;血脫有生化之機,必先補氣。此陽生陰長,血隨氣行之理也。此方得仲景白虎加人參之義而擴充者乎!凡治陰虛用八珍、十全卒不獲效者,因甘草之甘不達下焦,白朮之燥不利脾腎,茯苓滲泄礙乎生升,肉桂辛熱動其虛火,此六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潤,服之則氣血疏通,內外調和,合於聖度矣。
喘證
喘有內傷、外感之分,陰虛、陽虛之異。面赤、口渴、大便秘,屬陰虛;面白、口不渴、大便泄,屬陽虛。外感邪入而為喘,屬肺受風寒,其來暴;內傷乃肺腎受病而為喘,其來漸。然陰虛作喘而補陰是矣,苐陰中有陽;陽虛作喘而補陽是矣,苐陽中有陰。惟取陰陽相濟之義斯可耳。
六安煎
治風寒欬嗽,痰滯氣逆等證。
茯苓、半夏、甘草炙、陳皮、白芥子炒研、杏仁,加生薑煎。
杏仁潤肺散風。芥子消痰定喘。陳、夏祛痰。苓、草和中。生薑通陽達表。而痰喘自安也。
加味甘桔湯
治喘定哮。
甘草、桔梗、川貝母、百部、白前、橘紅、茯苓、旋覆花。
甘、桔以開肺鬱。橘紅、茯苓以利肺氣。旋覆鹹降。川貝甘潤。百部清肺熱。白前通肺竅。此手太陰藥也。
麻杏甘石湯
治溫熱內發,表裏俱熱,頭痛身疼,不惡寒反惡熱,無汗而喘,大煩大渴,脈陰陽俱浮者,用此發汗而清火。
麻黃、杏仁、石膏、甘草。
喘者,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治寒喘也。今以麻黃、石膏加杏子,治熱喘也。麻黃開毛竅,杏仁下裏氣,而以甘草載石膏辛寒之性從肺發泄,俾陽邪出者出,降者降,分頭解散。喘雖忌汗,然此重在急清肺熱以存陰,熱清喘定,汗即不輟而陽亦不亡矣。觀二喘,一寒一熱,治法仍有營衛分途之義。
八味湯加減
治陽虛作喘。
熟地、茯苓、山藥、萸肉、丹皮、澤瀉、杜仲、肉桂、熟附子、人參、枸杞、菟絲子、鹿角膠。
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八味湯為主。複以人參、枸杞、菟絲、杜仲、鹿膠群隊甘溫之品,專入足少陰經,大補真火而陽虛之喘定矣。
六味湯加減
治陰虛作喘。
熟地、茯苓、山藥、萸肉、丹皮、澤瀉、麥冬、沙參、玉竹、苡仁、阿膠。
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六味湯為主。複以麥冬、沙參、玉竹、苡仁、阿膠群隊甘平之品,專入手太陰經,大補真水而陰虛之喘治矣。
黃芩半夏湯
專治寒包熱,兼治表裏。
黃芩酒炒、半夏、紫蘇、桔梗、枳殼、杏仁、甘草。
半夏以解肺寒。黃芩以泄肺熱。枳殼寬膈。杏仁消痰。紫蘇疏腠。甘、桔取其辛苦散寒,甘緩除熱也。
金水六君煎
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氣血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多痰,嘔惡,喘滿等證。
當歸、熟地、茯苓、陳皮、半夏炒、甘草炙,加生薑煎。
陳、夏、苓、草上達乎肺金,有祛痰補氣之功。當歸、熟地下滋乎腎水,有養營納氣之力。再藉生薑大力拔其虛陷之邪,和其表裏之用也。
徙薪飲
治三焦凡火,一切內熱漸覺而未甚者。
陳皮、黃芩、麥冬、芍藥、黃柏、茯苓、丹皮。
黃芩清肺,麥冬潤肺,此清潤上焦之火也。芍藥瀉脾,茯苓滲脾,此滲瀉中焦之火也。黃柏降腎中之火,丹皮瀉君相之火,此滋降下焦之火也。少用陳皮通行三焦之氣,宣達鬱悶之痰耳。
三才丹
治脾肺虛勞欬嗽。
天門冬、熟地、人參。
天冬以補肺生水,人參以補脾益氣,熟地以補腎滋陰。以藥有天地人之名,而補亦在上下中之分,使天地位育參贊居中,故曰三才也。喻嘉言曰:「加黃柏以入腎滋陰,砂仁以入脾行滯,甘草以少變天冬、黃柏之苦,俾合人參建立中氣,以伸參兩之權,殊非好為增益成方之比也。」
五味異功散
治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嘔吐或久患欬嗽,面浮氣逆,腹滿等證。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陳皮。
右歸飲
此益火之劑也。凡命門之陽衰陰勝者宜之。
熟地、肉桂、熟附子、萸肉、枸杞子、山藥、杜仲、甘草炙。
熟地、枸杞、炙甘草,左歸飲也。易茯苓淡滲,使其不走真陽。加杜仲溫平,佐補肝腎益陰。加桂、附溫命門之火,以歸源。則陽衰助其陽,陰弱養其陰。
人參胡桃湯
治喘急不能臥。
人參、胡桃連衣炒、玉竹(一方無玉竹)。
人參大補肺氣。胡桃可解膈內之痰飲,膈間痰化而嗽止聲清,連皮能收肺經耗散之氣,連膈能通命門之火,勿去之,喘即定。
羊肉湯
鎮逆固脫,仲景救逆湯之複方也。
左牡蠣、龍骨、川桂枝、炒白芍、熟附子、當歸、精羊肉、生薑。
韓祇和曰:「救逆不應,當複羊肉,為效甚速。蓋以陽盛於上而衰於下者,與以羊肉有情之品,比類從陽。先為眷戀在下欲脫之陽,然後重鎮降逆,則在上失守之陽知有所歸宿矣。」
肺癰
清肺之熱,救肺之氣,則肺不致焦腐。散其火結,滌其壅遏,以分散其勢於大腸。日漸下移,因勢利導,乃不易良法也。
千金葦莖湯
治肺癰。
葦莖、苡仁、桃仁、瓜瓣。
葦,蘆之大者。莖,幹也。病在鬲上,越之使吐也。蓋肺癰由於氣血混一,營衛不分,以二味涼其氣,二味行其血分,清營衛之氣,因勢涌越,誠為先著。其瓜瓣當用絲瓜者良,絲瓜經絡貫串房隔聯屬,能通入脈絡臟腑,消腫化痰,治諸血病,與桃仁有相須之理。苡仁下氣,葦莖上升,一升一降,激而行其氣血,則肉之未敗者不致成膿;癰之已潰者能令吐出。今時用嫩葦根性寒滌熱,冬瓜瓣性急趨下,合之二仁,變成潤下之方,借以治肺痺,其義頗善。
甘桔黑豆湯
初發宜此湯解毒開提。
甘草、桔梗、黑大豆。
甘草和中解毒,黑豆散熱解毒,桔梗開提肺氣,初發用之,毒自解散。
百合固金湯
治肺傷,咽疼,喘欬,瘼血等證。
生地、熟地、麥冬、貝母、百合、當歸、白芍、元參、桔梗、生甘草。
此手太陰、足少陰藥也。金不生水,火炎水乾,故以二地助腎,滋水退熱為君。百合保肺安神。麥冬清熱潤燥。元參助二地以生水。貝母散肺鬱而除痰。歸、芍養血兼以平肝。甘、桔清金成功上部。皆以甘寒培元清本,不欲以苦寒傷生發之氣也。李士材曰:「蕺菴此方殊有卓見,然土為金母,清金之後亟宜顧母,否則金終不可足也。」
通壅湯
治肺癰,咳嗽,吐膿血,咳引胸中痛。
桔梗、白芨、橘紅、貝母、甜葶藶、苡仁、甘草節、金銀花。
苡仁甘寒,益胃補肺。銀花甘平,除熱解毒。用以為君。川貝母辛散肺鬱。甘草節甘瀉肺火。用以為臣。白芨苦平,肺損可以復生。葶藶甘辛,肺閉可以疏洩。桔便開提,橘紅宣通,用以為佐使,共成化毒之功。
肺痿
貴在補腎水以鎮陰火,生津液以潤肺燥,所謂「補其肺者益其氣,補其腎者益其精」,庶可起垂危於萬一也。
人參養肺湯
治欬吐痰涎色白,委頓,脈大無力,肺虛之證。
人參、茯苓、炙甘草、炙黃芪、阿膠、五味子。
肺痿一證,大抵君火灼於上,腎氣不相顧,土氣不相救而陰液內耗。以參、芪、炙草補脾,大建中氣。阿膠清肺,五味斂氣歸腎,茯苓以通陽明。如是則胃津大生,以救肺燥,金水相生而清肅令行矣。
人參平肺湯
治肺痿。
人參、天冬、橘紅、知母、甘草、茯苓、地骨皮、桑白皮,薑水煎。
委靡之象,無非木火炎上,肺臟之真氣全泄而白血外溢。人參、甘草益氣。天冬清金。知母、地骨養胃生津。桑皮瀉燥。生薑、橘紅辛通。茯苓味甘和脾,氣平和肺。津生燥平,金得保全矣。
保和湯
治肺痿。
知母蒸、貝母、天冬、麥冬、苡仁、甘草、桔梗、北五味、馬兜鈴、百合、阿膠(蛤粉炒成珠)、薄荷,服入飴糖一匙。
知母、天冬能清肺火。麥冬、貝母能潤肺燥。馬兜鈴降肺氣。五味子斂肺氣。百合、阿膠補陰清熱。甘草、桔梗和中利膈。苡仁肺痿肺癰要藥,少入薄荷藉以開鬱。

消渴
消渴一證責在於下,腎水虧則龍火無所依而遊行於中上,在胃則善食易飢,在肺則口渴喜飲,在腎則小水如膏。治法壯水生津,制火保元,而尤重於救脾胃,蓋水壯則火熄,土旺則精生,真火歸原則不渴不飢矣。徜補陰不應,不得不從反佐之治,「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
易簡地黃飲子
治消渴,咽乾,面赤,浮躁。
人參、生地、熟地、黃芪炙、天冬、麥冬、澤瀉、石斛、枇杷葉(拔去毛淨,蜜炙)、甘草炒。
此手足太陰陽明藥也。喻嘉言曰:「此方生精補血,潤燥止渴,佐以澤瀉瀉膀胱之火,使小腑清利則心火下降,宿熱既除,其渴自止矣」
二冬湯
治上消。
天冬、麥冬、天花粉、黃芩、知母、人參、甘草。
人參、甘、麥太甘,以復胃津。天冬、花粉苦甘,以清肺熱。黃芩、知母苦降,以洩肺胃之火。
生地八物湯
治中消。
生地、山藥、知母、麥冬、黃芩、黃連、黃柏、丹皮。
生地、丹皮以涼心火。麥冬、知母以清肺熱。山藥以養肺陰。三黃大苦大寒,所謂以苦泄之,以甘緩之也。
黃芪湯
治心移寒於肺,飲一溲二,謂之死陰。
黃芪炙、人參、五味子、枸杞子、熟地、桂枝、生乾薑,河間原製有麥冬。
王晉三曰:「飲少溲多者,飲入於胃,上輸於脾,脾氣不能散精,而精捍二氣統歸於肺,肺亦統輸膀胱,水精仍不能四布,有下而不上,有柔而無剛,竟成一派死陰。方中用人參、枸杞、熟地以足經藥治手經病,從陰中和陽,深中肯綮。獨以麥冬、桑皮瀉心肺二經之邪,於理未切,因率管見,損此二味,增以桂枝、乾薑,蓋桂枝、人參能和心經之陽,乾薑、五味可攝膀胱之氣,治足經而手經亦得其功,移寒之邪可解矣。」
麥冬飲子
治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亦死陰也。
麥冬、知母、人參、甘草炙、生地、茯神、栝蔞實、葛根,加竹葉數片。
熱久消渴,煩心短氣,津液日耗,漸成危證。治以人參、甘草和胃生津。麥冬、知母救肺陰。生地、茯神清心熱。葛根升胃津。栝蔞止消渴。危證立方,止求無過,治本之圖不為迂矣。
竹葉黃芪湯
專治肺經熱消。
淡竹葉、石膏煅、麥冬、人參、黃芪炙、甘草炙、半夏製、生地、當歸、白芍炒、川芎、黃芩炒。
四方互複,獨以竹葉黃芪標而出之者,明其力專治肺經熱消,非概治二陽結之消渴者也。竹葉石膏湯為輕清之劑,複以生地、黃芩濁陰之品,清肺與大腸之火。四物湯為濁陰之劑,複以竹葉、石膏清燥之品,清肝膽之火。補中益氣湯,人參、黃芪、甘草除煩熱之聖藥,複以石膏、白芍清脾胃之火。黃芩湯,治後天太陰之劑,複以生地、麥冬壯水之品,清腎中之火。竹葉石膏湯不去半夏,藉以通氣分之竅;四物湯不去川芎,藉以通血分之竅。養正袪邪誠為良劑。
不寐
內虛不寐,乃營衛之偏勝,陰陽之離合。凡肝腎陰虧者,陽浮於上,營衛不交,神明擾亂,求其得寐也難矣。又有初睡之時,忽然似驚而醒,此非心虛膽怯,蓋營弱衛強,契合淺而脫離快,升者復升,降者復降,而斯時復寐矣。明乎此,則壯水、益火二法在所必用耳。
天王補心丹
定心神,固精血,強志力,去煩熱,除驚悸,清三焦,解乾渴,育養心氣。
生地、棗仁炒、天冬、麥冬、當歸、人參、元參、丹參、茯神、桔梗、遠志、柏子仁、五味子,燈心引。其方有四,惟此道藏者通。
補心者,補心之用也。心藏神,而神之所用者,魂魄意智精與志也。補其用而心能任物矣。本神篇曰:「隨神往來者謂之魂。」當歸、柏子仁、丹參流動之藥,以悅其魂。心之所憶謂之意,人參、茯神調中之藥,以存其意。固思慮而處物謂之智,以棗仁靜招乎動而益其智。並精出入者謂之魄,以天冬、麥冬、五味子靜謐之藥而安其魄。生之來謂之精,以生地、元參填下之藥,定其精。意之所存謂之志,以遠志、桔梗動生於靜而通其志。若是,則神之陽動而生魂,魂之生而為意,意交於外而智生焉。神之陰靜而生魄,魄之生而為精,精定於中而志生焉。神之為用不窮矣,故曰「補心」。
溫膽湯
治熱嘔,吐苦,虛煩,驚悸不眠,痰氣上逆。
陳皮、半夏炒、枳實、竹茹、甘草炙、茯苓、生薑。
溫膽湯,隔腑求治之方也。熱入足少陽之本,膽氣橫逆,移於胃而為嘔苦不眠,乃治手少陽三焦,欲其旁通膽氣,退熱為溫,而成不寒不燥之體,非以膽寒而溫之也。用二陳專和中焦胃氣。複以竹茹清上焦之熱。枳實泄下焦之熱。治三焦而不及於膽者,以膽為生氣所從出,不得以苦寒直傷之也。命之曰溫,無過泄之戒辭。
金匱酸棗仁湯
治虛勞虛損不得眠。
棗仁炒、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虛煩,胃不和,膽液不足三者之不寐,是皆虛陽溷擾中宮,心火炎而神不定也。故用補母瀉子之法以調平之。川芎補膽之用,甘草緩膽之體,補心之母氣也。知母清胃熱,茯苓泄胃陽,瀉心之子氣也。獨用棗仁至二升者,取酸以入心,大遂其欲而收其緩,則神自凝而寐矣。
酸棗仁湯
治病後氣血俱虛,內亡津液,煩熱,諸虛不眠。
棗仁炒、人參、麥冬、竹茹。
人參、麥冬大生胃津。棗仁能補肝虛。竹茹清上焦之熱。如是則神明之擾亂可安矣。
王荊公妙香散
治有夢之遺精,令人安臥。
人參、益智仁、五花龍骨、茯神、茯苓、甘草、遠志肉、硃砂、木香、麝香。右為末,空心每服二錢,溫酒調服。
經言:「手足少陰之厥,令人妄夢。」夫精之藏蓄在腎,統攝在脾,至疏泄之時,則惟聽命於心。故用茯苓、遠志通腎,以泄邪火。人參、益智固脾,以攝真精。茯神安神,硃砂定氣,龍骨秘精,三者皆安鎮心經之藥。炙甘草調和陰陽,則心有所主而精不搖矣。良方加木香、麝香通其神明,使人不夢,淫邪泮釋,自無精泄之患,其妙在於二香,又烏可闕之。
維陽感召湯(新制)
治陰不維陽,達旦不寐。
人參、天冬、麥冬、熟地、生地、茯神、犀角鎊、羚羊角鎊、琥珀研、龍齒煅、珍珠研、龜版炙、龍眼肉引。
經曰:「陽不入於陰,則不能寐。」人參、天冬、二地乃三才丹,以補手足太陰、足少陰。麥冬、茯神入心,所謂:「熱淫於內,以清勝之」。犀角、羚羊,獸類之靈,涼心清肝。龍齒、龜版,介類之靈,鎮心潛陽。琥珀、松脂,入土而成實。珍珠、老蚌,感月而結胎。故能安魂魄,定心神。龍眼肉甘以悅脾,此方專用純甘之味,複以物之靈引人之靈,兩相感召也。
甘麥大棗湯
治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
甘草、小麥、大棗。
小麥,苦穀也,經言:「心病宜食麥」者,以苦補之也。心系急則悲,甘草、大棗甘以緩其急也。緩急則云瀉心,然立方之義,苦生甘是生法而非制法,故仍屬補心。
獺肝丸
葛雅川治尸疰、鬼疰。仲景治冷勞。
獺肝一具,陰乾。為末,水服二錢,日三服,以瘥為度。
獺肝丸,奇方也。按獺肝性溫,能驅陰邪而鎮肝魂,不使魂遊於上而生變動之症。蓋疰者,邪注於臟也,若注於肝,則肝為善變之臟。邪與魂相合,症變便有二十二種,其蟲三日一食,五日一退,變見之症無非陰象,而獺肝一月生一葉,又有一退葉,是其性亦能消長出入,以殺隱見變幻之蟲,真神品也。
養心湯
治心神不足,夢寐不安,驚悸健忘等證。
白芍、當歸、人參、遠志、麥冬、黃芩、山藥、芡實、蓮鬚、棗仁、茯神、石蓮子。
《難經》云:「心不足者,調其營衛。」營衛者,血脈之所出而心主之,故養心者莫善於調營衛也。然營衛並出中州,營淫精於肝而濁氣歸心,衛氣通於肺而為心相,腎受心營肺衛之歸而又升精於離,以成水火既濟。是三藏者,皆心之助,而調營衛者所必出於是也。故調營衛,調其四藏而心養矣。是方人參、茯神以神養心。棗仁、歸、芍以母養肝。山藥、麥冬、黃芩以清養肺。蓮鬚、芡實、石蓮、遠志以澀養精而升之。於是神明之主泰然於天鈞之上矣。此養心之旨也。
黃癉
有陽黃、陰黃之不同。陽黃,熱濕鬱在胃也,而其原本於脾虛;陰黃,寒濕蓄在胃也,而其原本於腎虛。非徒利濕清熱攻伐,多脾原敗而腎原虧矣。大抵虛熱者,救脾陰為急;虛寒者,救腎陽為先。
茵陳五苓散
治濕熱發黃,便秘,煩渴。
茵陳、豬苓、赤苓、白朮土炒、澤瀉、肉桂。
土虛則受濕,濕生熱,濕熱乘脾,中央之黃色乃見。酒亦濕熱,故並治之。茵陳專理濕熱,發黃者所必用也。佐以澤瀉、豬苓,則水液分於膀胱。佐以白朮、茯苓,則土旺可以勝濕。桂之為用,能令諸藥直達熱所,蓋嚮導之兵也。
梔子柏皮湯
治陽黃,身黃發熱者。
梔子、黃柏皮、炙甘草。
梔子、柏皮,表劑也,以寒勝熱,以苦燥濕,已得治黃之要矣。乃緩以甘草,黃必內合太陰之濕化,若發黃者熱已不瘀,於裏有出表之勢,故汗下皆所不必,但當奠安脾土,使濕熱二邪不能復合,其黃自除。梔子厚朴湯言熱,梔子乾薑湯言寒,治皆在裏,此治在表也。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連軺即連翹根,表裏分解法。
麻黃、連軺、赤小豆、杏仁、生薑、生梓白皮、甘草、大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沬,潦水煎。
太陽之熱或陽明之熱,內合太陰之濕,乃成瘀熱發黃。病雖從外之內,而粘著之邪當從陰以出陽也。杏仁、赤小豆泄肉理濕熱。生薑、梓白皮泄肌表濕熱。仍以甘草、大棗奠安太陰之氣。麻黃使濕熱從汗而出太陽。連軺根導濕熱從小便而出太陽。潦水助藥力從陰出陽。經云:「濕上甚為熱。」若濕下行則熱解,熱解則黃退也。
茵陳大黃湯
治身黃如橘子色,腹滿便閉者。
茵陳、梔子、大黃。
茵陳、梔子寒勝熱,苦勝濕,在表之濕熱可除。若在裏便閉,非大黃不能蕩滌腸胃,下燥結而除汗熱也。
加味枳朮湯
治穀疸。傷食者,名穀疸。
白朮、枳實、陳皮、麥芽炒、山查、茯苓、神麴、連翹、茵陳、荷葉、澤瀉。傷酒加葛根。若便閉去白木,加萊菔子、黃芩。
白朮除胃中濕熱。枳實消胃中停滯。荷葉取之以升發胃中生氣,此東垣原法也。佐以麥芽、山查、神麴大和中焦。茯苓、陳皮以和脾土。連翹、茵陳以散濕熱。澤瀉功專利濕行水。此治穀疸者。
理脾陰煎(汪蘊谷製)
大補脾陰,治陽黃。
南沙參、白朮土炒、茯苓、山藥、扁豆炒、陳皮、甘草炙、茵陳、梔子、白芍炒、苡仁、穀芽炒。
五味異功散以沙參易人參,複以山藥、扁豆、苡仁甘益坤土。白芍、穀芽和脾。茵陳、梔子清濕熱。
培腎元煎(汪蘊谷製)
大補腎元,治陰黃。
熟地、當歸、山藥、枸杞子、製附子、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炮薑、黃芪炙、人參。
參、苓、朮、草能補五臟之氣。熟地、歸、杞分補腎經精血。黃芪、山藥雙補脾臟陰陽。腎中真陽大虧,薑附可以回陽壯火。
硝石礬石散
治女勞黑癉。
硝石(芒硝之底沉凝者準)、礬石,燒等分。右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消石礬石散,悍劑也。女勞黑癉腹滿者,死證也。讀仲景原文當急奪下焦之瘀血,庶可幹全生氣,舍此別無良法可醫。惜乎後醫不解病情,惟知清熱去濕,隔靴搔癢,日漸困篤,迨至束手而斃,殊不知女勞傷其精而溺血,若血能流通則無發黃變黑之證矣。若精竭而血不行,鬱遏於膀胱少腹,必然陰虛火發而湧泉灼熱,明是真精耗竭,君相二火並炎,薰蒸於脾則身黃,燎原於腎則額黑,故《金匱》下文云非水也。其殆腎氣之所發也歟!治以消石直趨於下,苦鹹入血,散火破瘀。礬石酸寒,佐消石下趨,清腎與膀胱之熱。《別錄》云:「除錮熱在骨髓是也。」和以大麥粥汁服者,以方寸匕之藥,藉大麥下氣之性而助其功用也。《金匱》另有酒癉之黑,乃是濕熱瘀而不行,營血腐敗之色,又非消石散之所治矣。
茵陳四逆湯
治發黃,脈沉而遲,肢體冷逆,腰以上自汗。
茵陳、附子、乾薑、甘草炙、肉桂去皮。
此陰證發黃也。陰寒盛於下,則戴陽於上,故上體見陽症,下體見陰症。陰盛於下,故見陰脈之沉遲兼陰症之四逆;陽戴於上,故見陽症之發黃,上體之自汗也。茵陳治黃之要藥,故無分於寒熱而用之。附子、乾薑、炙甘草回陽之要品也,故有陰寒則用之。然必冷服者,恐薑、附發於上焦陽盛之區而下部陰寒之分反不及也。
五君子煎
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而兼濕者。
人參、茯苓、白朮土炒、甘草炙、乾薑。
四君參、苓、朮、草,加乾薑,溫以通陽,安胃止嘔,健脾止瀉,培元養胃,實為司命之方也。
百合病
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然,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形神如和,其脈微數。
百合知母湯
百合(七枚)、知母(三兩)。右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後,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滑石代赭湯
百合(七枚)、滑石(三兩,碎綿裹)、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右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後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百合雞子湯
百合(七枚)、雞子黃(一枚)。右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沬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百合地黃湯
百合七枚,生地汁一升。
右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生地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通章言百合病百脈一宗,不但主於營衛而手足六經悉能致其病,汗吐下皆非所宜。本文云百脈一宗,明言病歸於肺,君以百合甘涼清肺即可療此疾,故名百合病。再佐以各經清解絡熱之藥,治其病所從來,當用先後煎法,使不悖於手足經各行之理,期以六十日六經氣復而自愈。若太陰、太陽無病,惟少陰、少陽、厥陰、陽明四經為病,期以四十日愈,若僅屬厥陰、陽明二經為病,期以二十日愈。讀第四章未經汗吐下者,治以百合地黃湯,中病勿更服,大便如漆,熱邪已洩,再服恐變症也。論症以溺時頭痛為辨,蓋百脈之所重在少陰、太陽,以太陽統六經之氣,其經上循巔頂,下通水道,氣化不行,乃下溺而上頭痛。少陰為生水之源,開闔澀乃溺而浙然。若誤汗傷太陽者,溺時頭痛,以知母救肺之陰,使膀胱水藏知有母氣救肺,即所以救膀胱,是陽病救陰之法也。誤下傷少陰者,溺時浙然,以滑石上通肺,下通太陽之陽,恐滑石通腑利竅,仍蹈出汗之弊,乃複代赭石重鎮心經之氣,使無汗泄之虞,救膀胱之陽,即所以救肺之陽,是陰病救陽之法也。誤吐傷陽明者,以雞子黃救厥陰之陰,以安胃氣,救厥陰即所以奠陽明,救肺之母氣,是亦陽病救陰之法也。以百合一味引伸諸方,總不外乎補陰補陽之理,舉此可以類推。
第二卷
遺精
夢而遺者,謂之遺精;不夢而遺者,謂之精滑。大抵有夢者,由於相火之強;不夢者,由於心腎之虛。正以心為君火,腎為相火,心有所動,腎必應之,故君火搖於上,相火熾於下,則水不能藏而精隨以泄。斯時也,精竭則陰虛,陰虛則無氣,以致為勞為損,可無畏乎!
還少丹
治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遺精,白濁,氣血虧損等證。
熟地、枸杞子、肉蓯蓉、遠志、小茴、巴戟天、萸肉、山藥、石菖蒲、楮實子、牛膝、杜仲、茯苓、當歸身、大棗。
腎為先天根本,脾為後天根本,二本固則老可還少。熟地、枸杞、蓯蓉味之厚者也,「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是已。茴香、杜仲、巴戟性之溫者也,「陽不足者,益之以溫」是已。遠志、菖蒲辛以潤之也。萸肉、五味酸入東方,腎肝同治也。杜仲、牛膝直至少陰。山藥、茯苓兼通脾土,此本腎藥,腎足則少火薰蒸脾胃,脾胃賴母以健運矣。命曰還少,不亦宜乎!
柏子養心丸
治心勞太過,神不守舍,合眼則夢,遺洩不常。
柏子仁、茯神、棗仁炒、生地、當歸、五味子、辰砂、犀角鎊片、炙甘草。
心勞則陽動,坎水不能上承,所謂亢則害也。以生地、犀角涼心血。以當歸、棗仁補心陽。以柏子、茯神養心神。五味斂心氣。辰砂瀉心熱。甘草和營。
家韭子丸
治少長遺溺及男子虛劇,陽氣衰敗,小便白濁,夜夢遺精。
家韭子炒、鹿茸酥炙、肉蓯蓉、牛膝、熟地、石斛、菟絲子、當歸、巴戟天、杜仲、桂心、乾薑。
此足少陰、厥陰藥也。腎陽虛,則封蟄不固;肝陽虛,則神魂不斂。韭子補肝腎,助命門。鹿茸添精髓,煖腎陽。蓯蓉、巴戟以溫腎。杜仲、菟絲以溫肝。當歸和血。牛膝強筋。熟地滋腎。水川斛益腎精。桂心疏通血脈。乾薑宣通衛陽。如是則肝腎陽充,神安而遺濁自愈矣。
金鎖思仙丹
治男子嗜慾太過,精血不固,此濇以去脫之劑。
蓮蕊鬚、芡實、石蓮子、金櫻膏。
慾熾則精竅滑,芡實、金櫻乃水陸二仙丹,甘能益精,濇能止脫,合之蓮子,交通心腎,蓮鬚濇精,皆所以治滑脫也。
秘精丸
有相火必生濕熱,則水不清,不清則不固。本方以理脾導濕為先,濕袪水清而精自止矣。
白朮、山藥、茯苓、茯神、蓮子肉、芡實、蓮花鬚、牡蠣、黃柏、車前子。
白朮、山藥、茯苓、蓮子、芡實以補脾,且蓮、芡得天陽地陰浹洽之氣,牡蠣清熱補水,蓮鬚濇精秘氣,茯神養心,黃柏苦以燥濕,車前甘以利水,濕熱清,水道利,自無遺泄之患矣。
保元湯
治氣虛血弱之總方也。
黃芪、人參、甘草。
柯韻伯曰:「保元者,保守其元氣之謂也。」氣一而已,主腎為先天真元之氣,主胃為後天水穀之氣者,此指發生而言也。又水穀之精氣行於經隧為營氣,水穀之悍氣行於脈外為衛氣,大氣之積於胸中而司呼吸者為宗氣。是分後天運用之元氣而為三也。又外應皮毛協營衛而主一身之表者,為太陽膀胱之氣。內通五藏,司治節,而主一身之裏者,為太陰肺經之氣。通行內外,應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裏者,為少陽三焦之氣。是分先天運行之元氣而為三也。此方用黃芪護表,人參固裏,甘草和中,三氣治而元氣足矣。
潤燥濇精湯(黃錦芳製)
治遺精不時,懸飢,畏聞人聲,煩躁,昏倦,溺時作痛。
熟地、白芍炒、菟絲子、龍骨、山藥、麥冬、玉竹、龜版膠。
熟地以滋腎陰。山藥以補脾陰。麥冬以養肺陰。白芍以斂肝陰。兔絲溫陰中之陽。玉竹潤氣分之爍。龍骨性濇,以固精竅。龜膠質厚,以遏陰火。
固陰煎
治陰虛滑泄,帶濁,遺淋。
熟地、人參、山藥、萸肉、遠志、菟絲子、五味子、炙甘草。
人參、熟地兩補氣血。山萸濇精固氣。山藥理脾固腎。遠志交通心腎。炙甘補衛和陰。兔絲強陰益精。五味酸斂腎氣。陰虛精脫者,補以固陰也。
便血
血在便前者,其來近,或在廣腸,在肛門。血在便後者,其來遠,或在大腸,在胃。大抵有火者,多因血熱,迫血妄行;無火者,多因虛滑,或脾胃陽虛,或氣陷血亦陷。蓋脾統血,脾氣虛則不能收攝。脾化血,脾氣虛則不能運化也。
黃土湯
治先便後血。
甘草、白朮、附子、乾地黃、阿膠、黃芩、竈中黃土。
赤小豆當歸散
治先血後便。
赤小豆浸出芽、當歸。
《金匱》云:「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明指脾絡受傷,日滲腸間,瘀積於下,故大便未行而血先下,主之以赤小豆利水散瘀,當歸和脾止血。若先便後血,此遠血也,明指肝經別絡之血,因脾虛陽陷生濕,血亦就濕而下行,主之以竈心土,溫燥而去寒濕。佐以生地、阿膠、黃芩入肝,以治血熱。白朮、附子、甘草扶陽補脾,以治本虛。近血內瘀,專力清利;遠血因虛,故兼溫補。治出天淵,須明辨之。
地榆湯
治結陰者,下瘀血。
地榆、甘草半生半炙、砂仁炒。
陰氣自結,不和於陽也。結則下瘀血,若瘀血去盡,而再結再下,三結三下,斷續不絕,亦危症也。治以地榆身能止血,稍能行血。甘草生用,能行肝胃二經污濁之血,炙之入陰而溫散血中之結。煎時另入砂仁,香而能竄,內醒臟氣,引領二味,止血開結,此結之微乎內者,從裏解也。
葛花解酲湯
治飲酒太過,痰逆嘔吐,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顫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腸紅。
人參、白朮、茯苓、砂仁、白豆蔻、葛花、青皮、陳皮、豬苓、澤瀉、神麴、木香。
葛花獨入陽明,令濕熱從肌肉而解。白蔻、砂化皆辛散解酒。故以為君。神麴解酒而化食。木香調氣而溫中。青皮、陳皮除痰而疏滯。二苓、澤瀉能驅濕熱從小便出,乃內外分消之劑。飲多則中氣傷,故又加參、朮以補其氣也。
壽脾煎
治脾虛不能攝血,凡憂思鬱怒,積勞,及中氣虧陷,神魂不安,大便血脫,婦人無火崩淋。
人參、白朮土炒、山藥、棗仁炒、遠志、當歸、甘草炙、乾薑、蓮肉。
參、朮、甘草所以補脾。遠志、棗仁所以補心。當歸養血。乾薑舒脾。山藥、蓮肉補脾行滯,助參、朮有陽生陰長之理。
地骨皮飲
治陰虛火旺,骨蒸發熱,日靜夜劇,婦人熱入血室,胎前發熱者。
熟地、當歸、川芎、白芍、地骨皮、丹皮。
柯韻伯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熱。」仲景曰:「陰弱則發熱。」陽氣下陷入陰中,必發熱。然當分三陰而治之,陽邪陷入太陰脾部,當補中益氣以升舉之,清陽復位而火自熄也。若陷入少陰腎部,當六味地黃丸以對待之,壯水之主而火自平也。陷入厥陰肝部,當地骨皮飲以涼補之,血有所藏而火自安也。四物湯為肝家滋陰調血之劑,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腎,補其母也。加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涼心,瀉其子也。二皮涼而不潤,但清肝火不傷脾胃,與四物加、柏之濕潤而苦寒者不同矣。故逍遙散治肝火之鬱於本藏者也,木鬱達之,順其性也。地骨皮飲治陽邪之陷於肝臟也,客者除之,勿縱寇以遺患也。二方皆肝家得力之劑。
聖濟大建中湯
治寃熱腹痛而出白液,病名曰蠱。
人參、黃芪炙、當歸、白芍炒、甘草炙、遠志、龍骨、澤瀉,加生薑五片煎。
風邪從肺,乘勝至脾,脾風傳腎,燥土之氣腎之所惡,真精不守,即《左傳》以喪志為蠱也。當此之時,雖云可按可藥,然邪及四臟,亦死期將至矣。治以人參、黃芪、當歸、白芍、甘草,柔脾之陽,以化燥氣。佐以遠志,強志益腎。澤瀉滌熱,止洩。龍骨固守真精。處方在脾,主治在腎,二臟並治,故名大建中。
化肝煎
治因怒,氣逆動火,致為煩熱,脇痛脹滿,動血等證。
青皮、陳皮、白芍炒、丹皮、澤瀉、山梔炒、貝母。
青、陳疏肝去脹。梔、芍平肝瀉火。丹皮除煩。土貝之用,袪痰止痛,療鬱結也。
溺血
溺孔之血,其來近者,出自膀胱,治宜清利膀胱之火。其來遠者,出自小腸,宜清臟腑致火之原。至於精道之血,必自精宮、血海而出於命門。何以辨之?病在小腸者,必從溺出;病在命門者,必從精出。治法不同。水道之血宜利;精道之血不宜利。濇痛不通者,亦宜利;血滑不痛者,不宜利也。
五淋散
治膀胱有火,水道不通,淋澀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如膏汁,或熱怫便血。
赤苓、赤芍、梔子、當歸、甘草,加燈心煎。
壯火食氣,則化源無藉,乃癃閉、淋澀、膏淋豆汁砂石膿血而水道為之不利矣。總由化源之不清,非關決瀆之失職。故急用梔、苓治心肺,以通上焦之氣,而五志火清。歸、芍滋肝腎,以安下焦之氣,而五臟陰復。甘草調中焦之氣,而陰陽分清,則太陽之氣自化而膀胱水潔矣。
七正散
治心經蘊熱,小便赤濇,淋閉不通,及血淋等證。
車前子、木通、滑石、山梔、瞿麥、扁蓄、甘草,加燈心引。
通可以去滯,瀉可以去秘,滑可以去著。故用木通、瞿麥、扁蓄通其滯。用山梔瀉其秘。用車前、滑石滑其著。用甘草稍取其堅實能瀉熱於下。
阿膠散
心主血,心氣熱則遺熱於膀胱,陰血妄行而溺出焉。
阿膠、丹參、生地、山梔、血餘、丹皮、麥冬、當歸。
阿膠甘平,滋腎補陰,止血去瘀,故以為君。生地瀉心之火。丹皮瀉血中伏火。山梔色赤入心,瀉心肝之邪熱由小便出。丹參、麥冬清心熱。當歸和血。血餘止血。治其標也。
人參固本丸
治脾虛煩熱,金水不足,及肺氣燥熱作渴作嗽,或小便短少赤色,濇滯如淋,大便燥結,此陰虛有火之聖藥也。
人參、天冬、麥冬、生地、熟地。
肺主氣,而氣根於丹田;肺畏火,而制火必本於腎水,故肺腎為子母之臟。用人參大補元氣。二冬清肺熱。二地益腎水。劑之為丸,用之於下,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非固本而何?
清肺飲(黃錦芳製)
治肺熱移於小腸,溺血,飲食如故。
黃芩、生地、阿膠、甘草稍。
黃芩以清肺熱。阿膠以潤肺燥。生地以瀉心火。甘草稍以通小腸。直入血分,不雜氣藥。
導赤散
治心火並溺血等證。
生地、竹茹、木通、甘草。
生地、竹茹可以涼心。佐以木通、甘草,則直入小腸、膀胱矣。曰導赤者,導丙丁之火由溺而出也。
茅根散
治驚氣動心,溲赤如血。
人參、茯神、生地、茅根、車前子、髮灰。
人參、茯神定心,治病之本。生地瀉心之火。茅根、車前瀉小腸之火。髮灰止血,治其標也。
白茯苓散
治遺溺。
茯苓、龍骨、乾薑、製附子、肉桂、熟地、續斷、甘草炙、桑螵蛸。
小便不禁者,膀胱虛寒也。補之以桂、附、乾薑、熟地、甘草。收之以龍骨、螵蛸。引之以續斷、茯苓。壯水之主而氣化流行也。
琥珀散
治氣淋、血淋、膏淋、砂淋等證。
琥珀、木通、當歸、木香、鬱金、扁蓄、滑石。
滑可以去著,故用滑石、琥珀。通可以去滯,故用木通、扁蓄。用當歸者,取其活血。用木香、鬱金者,取其利氣也。
桑螵蛸散
治陽氣虛弱,小便不禁。
桑螵蛸炒、鹿茸酥炙、黃芪炙、牡蠣煅、人參、赤石脂。
人參、黃芪大補元氣。氣虛則小便數,以牡蠣、螵蛸固之。石脂濇以止脫。鹿茸溫煖腎陽。
苓朮菟絲丸
治脾腎虛損,不能收攝,以致夢遺、精滑、困倦等證。
茯苓、兔絲子、白朮、蓮肉、山藥、甘草炙、五味子、杜仲。
苓、朮、蓮肉、山藥以補脾。杜仲、菟絲以固腎。五味收攝腎氣。炙甘和中益陽。
暑證
靜而得之者,為陰暑;動而得之者,為陽暑。陰暑宜溫補;陽暑宜清熱。喜食瓜果者,脾胃寒而吐利作;勞苦烈日者,真陰傷而渴汗生。蓋暑熱傷氣,益氣而暑自消;暑熱傷陰,益陰而暑自退。值此陽氣外泄之時,其氣必虛耳。
五物香薷飲
治一切暑毒,腹痛,霍亂吐瀉,或頭痛昏憒等證。
香薷、茯苓、扁豆炒、厚朴薑汁炒、甘草炙。
香薷辛溫香散,能入脾肺氣分發越陽氣,以散皮膚之蒸熱。厚朴辛溫,除濕散滿,以解心腹之凝結。茯苓、扁豆甘淡,能消脾胃之暑濕,降濁而升清。甘草和中健脾。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麻黃,氣虛者尤不可服。
益元散
治中暑,表裏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
滑石飛六兩、生甘草一兩、辰砂飛淨三錢。
滑石氣輕能解肌,質重能清降,寒能瀉熱,滑能通竅,淡能行水,使肺氣降而下通膀胱,故能袪暑住瀉,止煩渴而利小便也。加甘草者,補其中氣,又以緩滑石之寒滑也。加辰砂者,以鎮心神而瀉丙丁之邪熱也。其數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義也。
藿香正氣散
治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疼,寒熱,或霍亂吐瀉,痞滿,嘔逆,及四時不正之氣等證。
藿香、砂仁、厚朴、茯苓、紫蘇、陳皮、白芷、半夏、桔梗、甘草炙,加薑棗煎。
吳鶴皋曰:「四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裏,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藿香芬芳利氣之品主之。蘇、芷、陳、砂、桔、朴皆氣勝者也,故足正不正之氣。苓、夏、甘草則甘平之品,所以培養中氣者矣。若病在太陽,與此湯全無相干。傷寒脈沉發熱與元氣本虛之人並夾陰發熱者宜戒,又金不換正氣散即平胃散加半夏、藿香,凡受山嵐瘴氣及出遠方不服水土,吐瀉下利者主之。蓋平胃散可以平濕土而消瘴。半夏之燥以醒脾。藿香之芬以開胃。名曰正氣,謂能正不正之氣耳。」
人參飲子
治暑月衄血。
人參、黃芪、麥冬、當歸、白芍炒、五味子、炙甘草。
內經云:「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故時當暑月,則肺金受剋,令人乏氣之時也。理宜清金益氣,清金故用麥冬、五味,益氣故用參、芪、甘草。白芍之酸,所以收其陰。當歸之辛,所以養其血。此亦虛火可補之劑也。
漿水散
治夏月暴瀉,亡陽,汗多,腹冷,氣少脈微。
桂枝、乾薑、熟附子、半夏、良薑、炙甘草,土漿二盞,煎。
土漿水功專去暑濕解渴熱,故以名方。君以桂枝、乾薑、附子,迎三焦之陽,內返中焦。臣以炙甘草、土漿水,奠安陰氣,俾微陽有所歸附。仍佐以半夏通經,良薑通絡,為之交通上下,旋轉陰陽,庶陽氣有運行不息之機,而使元神可復。
白虎湯
治表有熱,裏有邪,宜用此以解內外之熱,及一切中暑煩熱,熱結,斑黃,狂躁,大渴等證。
石膏杵碎綿裹、知母、甘草炙、粳米。
白虎湯治陽明經表裏俱熱,與調胃承氣湯為對峙。調胃承氣導陽明腑中熱邪,白虎泄陽明經中熱邪。石膏泄陽。知母滋陰。梗米緩陽明之陽。甘草緩陽明之陰。因石膏性重,知母性滑,恐其疾趨於下,另設煎法,以米熟湯成,俾辛寒重滑之性,得粳米、甘草載之於上,逗遛陽明,成清化之功。名曰白虎湯,虎為金獸,以明石膏、知母之辛寒,肅清肺金,則陽明之熱自解,實則瀉子之理也。
清暑益氣湯
長夏濕熱蒸人,四肢因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煩心,便黃,渴而自汗,脈虛者主之。
人參、黃芪炙、甘草炙、白朮土炒、蒼朮、神麴炒、青皮、升麻、乾葛、麥冬、五味子、當歸、黃柏、澤瀉、陳皮。
清暑益氣湯,東垣治脾胃虛衰所生受病之方也。夏月襲涼飲冷,內傷脾胃,抑遏真陽而外傷暑濕,上焦心肺先受之,亟宜益氣,不令汗泄以亡津液。人參、黃芪、炙草之甘,補元氣,退虛熱。麥冬之寒,滋水源,清肺熱。五味之酸,瀉肝火,收肺氣。白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廣皮、青皮理脾氣而遠肝邪。升麻、葛根、蒼朮助辛甘之味,引清氣以行陽道,俾清氣出於脾,右遷上行,以和陰陽。濕勝則食不消,用炒神麴以消痞滿。熱勝則水涸,用黃柏補水虛,以滋化源。
吳鶴皋曰:「暑令行於夏至,長夏則兼濕令矣。此方兼而治之。酷暑則表氣易泄,兼濕則中氣不固,黃芪所以實表,白朮、神麴、甘草所以調中。大暑橫流,肺金受病,人參、五味、麥冬所以補肺、斂肺、清肺,經所謂:「扶其所不勝也。」火盛則水衰,故以黃柏、澤瀉滋其化源。津液亡則口渴,故以當歸、乾葛生其胃液。清氣不升,升麻可升。濁氣不降,二皮可理。蒼朮之用,為兼長夏濕也。」
程郊情曰:「人知清暑,我兼益氣,以暑傷氣也。益氣不獨金能敵火,凡氣之上騰而為津為液者,回下即腎中之水。水氣足,火淫自卻也。」
十味香薷飲
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瀉。
香薷、人參、黃芪炙、白朮土炒、茯苓、陳皮、厚朴薑汁炒、扁豆炒、木瓜、甘草炙。
即五物香薷飲,加參、芪者,所以補肺益氣,加白朮、陳皮者,所以助脾調中。木瓜酸溫,利濕收脫,能於土中瀉木,平肝而和脾。此外感而兼內傷之症,故用香薷清暑解表,而以諸藥專調中宮也。然勞倦內傷必用清暑益氣,內熱大渴必用人參白虎,若用香薷是重虛其表而反濟以內熱矣。
理陰煎
治真陰虛弱,脹滿,嘔噦,痰飲,惡心,吐瀉,腹痛及婦人經遲血滯等證。
當歸、熟地、甘草炙、肉桂、乾薑。
歸、地填少陰之精,為補營血之品。乾薑固陽以配陰。炙甘和中以煖陰。加肉桂大能陰中補陽,有雲騰化雨之妙也。
大順散
治避暑廣廈,食生冷,襲涼風,抑遏陽氣,而為吐瀉者。
甘草三兩,乾薑、杏仁去皮尖、肉桂各四兩。每服二三錢。
祖仲景大青龍湯以肉桂易桂枝而變為裏法,病由暑濕傷脾,故先將甘草同白砂炒微黃,白砂即河砂,次入生乾薑同炒,令薑裂,辛甘化陽以快脾欲,再入杏仁同炒,令杏仁不作聲為度,去白砂利肺氣,以安吐逆。白砂本草主治絞腸痧,痛用之拌炒以燥脾濕,複以肉桂合為散,俾芳香入陰,升發陽氣,以交中焦,去脾之濕,濕去而陽氣得升,三焦之氣皆順矣。
抑扶煎
治氣冷陰寒,暴傷生冷,致成瀉痢脹痛嘔惡等證。
豬苓、澤瀉、陳皮、厚朴、烏藥、吳萸、黑薑、甘草炙。
陳、朴燥脾去濕。豬、澤分消水邪。烏藥、甘草和中快胃。黑薑、吳萸暖中溫寒。
輔陽飲(黃錦芳製)
治外冒陰暑,內滯不消,口渴喜熱而不喜冷,大汗如雨,止在上半一身。
茯苓、半夏、杏仁、熟附子、生薑、砂仁。
茯苓、半夏通陽。杏仁能利肺氣。砂仁可和中焦。附子挽回失散之元陽,并可收斂營液。生薑辛以宣其陰凝。此元氣不振,邪乘其腠理不密而襲之也。
白虎加人參湯
治赤斑,口渴,煩渴,暑熱脈虛。
石膏、知母、甘草炙、粳米、人參。米熟湯成煎。
陽明熱病化燥,用白虎加人參者何也?石膏辛寒僅能散表熱,知母甘苦僅能降裏熱,甘草、粳米僅能載藥留於中焦,若胃經熱久傷氣,氣虛不能生津者,必須人參養正回津,而後白虎湯乃能清化除燥。
濕證
雨露水土,外因之濕也。酒酪瓜果,內因之濕也。濕熱可清可利,寒濕宜燥宜溫。且內濕有屬陰虛者,須用肚水補陰;有屬陽虛者,須用益火補陽。
栝蔞根桂枝湯
治太陽痙濕病。
栝蔞根、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風濕混擾於太陽,陽氣為濕邪所滯,不得宣通,非寒邪之沉遲脈也,治以栝蔞根桂枝湯者。風則用桂枝湯成法,濕則君以栝蔞根,酸苦入陰,內走經絡,解天行時熱以降濕,合之桂枝和營衛而治痙,是表法變為和法也。
防己茯苓湯
通治風濕、皮水二證。
防己、黃芪、桂枝、茯苓、甘草。
漢防己太傷入裏之藥,泄腠理,療風水。《金匱》汗出惡風者,佐白朮。水氣在皮膚聶聶動者,佐桂枝。一以培土,一以和陽。同治表邪,微分標本,蓋水濕之陽虛,因濕滯於裏而汗出,故以白朮培土,加薑、棗和中。胃不和再加芍藥。皮水之陽虛,因風水襲於表,內合於肺,故用桂枝解肌散邪,兼固陽氣。不須薑、棗以和中也。太陽腰髀痛,忝用兩方,如鼓應桴。
四苓散
治脈浮,小便不利,熱微,消渴者。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飲飲水,水入即吐者。
澤瀉、豬苓、茯苓、白朮土炒,加肉桂即五苓散。
苓,臣藥也。二苓相輔,則五者之中可為君藥矣,故曰五苓。豬苓、澤瀉相須,藉澤瀉之鹹以潤下。茯苓、白朮相須,藉白朮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則濕熱散而小便利,即東垣欲降先升之理也。然欲小便利者,又難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熱因熱用,內通陽道,使太陽裏水引而竭之,當知是湯,耑治留著之水滲於肌肉而為腫滿,若水腫與足太陰無涉者,又非對症之方。
程郊倩曰:「標邪傳入膀胱,是謂犯本,其人必消,必小便不利,宜可消水矣。乃一症以水入則拒而吐,一症以水入則消。何居?膀胱為津液之府,熱入而蓄邪水,致小便不利也。是則水氣挾熱而上升,必至格水,此渴欲飲水,水入即吐也。用五苓者,取其開結利水也。水泉不致留結,邪熱從小便出矣。若熱微消渴,是則熱入膀胱而燥其津液,乃成消渴,此膀胱無邪水之蓄,亦用五苓者,以化氣回津也。使膀胱之氣騰化,故渴亦止而病愈,然症必以脈浮數煩渴為脈表症,裏知非陽明之裏而仍為太陽之裏,故以五苓主之也。」
趙羽皇曰:「人身之水有二,一為真水,一為客水。真水者,即天一之所生;客水者,即食飲之所溢。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若真水不升,則水火不交而為消渴;客水不降,則水土相混而為腫滿。五苓散一方為行膀胱之水而設,亦為逐內外水飲之首劑也。蓋水液雖注於下焦,而三焦俱有所統,故肺金之治節有權,脾土之轉輸不怠,腎關之開闔得宜,則溲溺方能按時而出。若肺氣不行,則高源化絕;中州不運,則陰水泛流;坎藏無陽,則層冰內結。水終不能自行,不明其本而但理其標可乎!方用白朮以培土,土旺而陰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調水道也。桂味辛熱且達下焦,味辛則能化氣,性熱專主流通,州都溫煖,寒水自行。再以澤瀉、豬苓之淡滲佐之,禹功可奏矣。」
羅東逸曰:「傷寒之用五苓,允為太陽寒邪犯本,熱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瀉熱。然用桂枝者,所以宣邪而仍治太陽也。雜症之用五苓者,特以膀胱之虛,寒水為壅,茲必肉桂之厚以君之,而虛寒之氣始得運行。宣泄二症之用稍異,不可不辨。」
五苓與真武對看,五苓行客水之有餘,真武護真水之不足,皆所以行水也。不可不知。
大分清飲
治積熱閉結,小水不利,濕熱疸黃,蓄血淋濁等證。
梔子炒、豬苓、茯苓、澤瀉、木通、枳殼、車前子。
二苓滲濕。車前、澤瀉通閉。木通利水通淋。黑梔消除疸濕。枳殼破結逐瘀。水道大分利之。
小分清飲
治小便不利,濕熱腫脹,不能受補者。
茯苓、澤瀉、苡仁、豬苓、枳殼、厚朴。
二苓、枳、澤利濕滲水。厚朴、苡仁燥濕而消水腫。小分利之。
茱萸六一散
治濕熱吞酸之證。
滑石、甘草、吳萸。
滑石寒而淡,寒能勝熱,淡能導利,故以之勝濕熱。吳茱萸味辛性熱,能反佐以從事。甘草性溫氣平,能和中而瀉火。
理中湯
治中氣不運,腹中不實,口失滋味,病久不食,臟腑不調,與傷寒直中太陰,自利不渴,寒多而嘔等證。
人參、白朮土炒、炮薑、甘草炙。加熟附子,即名附子理中湯。
理中者,理中焦之氣,以交於陰陽也。上焦屬陽,下焦屬陰,而中焦則為陰陽相偶之處。仲景立論,中焦熱則主五苓以治太陽,中焦寒則主理中以治太陰。治陽用散,治陰用丸,皆不及於湯,恐湯性易輸易化,無留戀之能,少致和之功耳。人參、甘草甘以和陰也。白朮、乾薑辛以和陽也。辛甘相輔以處中,陰陽自然和順矣。
程郊倩曰:「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穀精運,穀氣升而中氣贍,故名曰理中,實以燮理之功與中焦之陽也。若胃陽虛即中氣失宰,膻中無發宣之用,六腑無灑陳之功,猶如釜薪失焰,故下至清穀,上失滋味,五臟凌奪,諸症所由來也。參、朮、炙草所以固中州。乾薑辛以守中,必假之以焰釜薪而騰陽氣,是以穀入於陰,長氣於陽,上輸華蓋,下攝州都,五臟六腑皆以受氣矣。此理中之旨也。若水寒互勝,即當脾腎雙溫。附子之加而命門益,土母溫矣。」
佐關煎
治生冷傷脾,瀉痢未久,腎氣未損,宜此以去寒濕,安脾胃。
肉桂、陳皮、甘草炙、厚朴、扁豆炒、豬苓、山藥炒、澤瀉、乾薑。
山藥、扁豆健脾。陳、朴快胃。豬苓、澤瀉滲濕止瀉。肉桂、乾薑溫理中寒。炙甘草煖中調和胃氣也。
聖朮煎
治飲食偶傷,吐瀉,胸膈痞悶,脇肋疼痛,過用剋伐等證。
白朮土炒、乾薑、肉桂、陳皮。
白朮健脾。乾薑溫胃。肉桂驅寒。陳皮快氣。健脾而食自消,和胃而瀉自止。
萎甤湯
治濕溫傷人,久久不已,發熱身痛等證。
萎蕤一兩、茯苓三錢。
萎蕤甘平,不寒不燥,可代人參,但性緩耳。去風熱濕溫,退蒸解熱,佐以茯苓,發熱身痛俱得痊矣。久病最宜。
河間桂苓甘露飲
消暑,去濕,解熱。
茯苓、豬苓、澤瀉、甘草、白朮、肉桂、滑石、石膏、凝水石,生薑湯調下。
五苓去濕。三石解熱。濕熱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氣潛消矣。夫濕為陰邪,全賴太陽氣化,以利小便,莫若五苓散為當。若熱在濕下者,則為粘著之邪,又當寒燥以勝之,莫妙於三石之功捷速。滑石性雖重而味淡,故能上利毛腠之竅,以清水濕之源。石膏辛寒入胃,辛能發汗,寒以勝熱,故能泄中焦之熱,出走膀胱。凝水石辛鹹入腎,為鹽之精,故能涼血滌熱從小便而出。
泄瀉
濕多成五瀉,瀉之屬濕也明矣。然有濕熱,有寒濕,有食積,有脾虛,有腎虛,皆能致瀉,宜分而治之。凡治瀉須利小便,然有食積未消者,正不宜利小便,必俟食積既消,然後利之。是以瀉多亡陰,亡其陰中之陽耳。
香砂六君子湯
治氣虛腫滿,痰飲結聚,脾胃不和,變生諸證者。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陳皮、半夏炒、砂仁、木香。
柯韻伯曰:「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蓋人在氣交之中,因氣而生,而生氣總以胃氣為本。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晝夜循環,周於內外,一息不運,便有積聚,或脹滿不食,或生痰留飲,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嘔噦諸症蜂起,而神機化絕矣。四君子,氣分之總方也。人參致沖和之氣。白朮培中宮。茯苓清治節。甘草調五臟。諸氣既治,病安從來,然撥亂反正,又不能無為而治,必舉夫行氣之品以輔之,則補品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陳皮以利肺金之逆氣。半夏以疏脾土之濕氣而痰飲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滯氣。縮砂以通脾腎之元氣,膹鬱可開也。四君得四輔而補力倍宣,四輔有四君而元氣大振,相須而益彰者乎!」
益黃散
治脾胃不足,火不生土。
人參、黃芪炙、陳皮、黃連、白芍炒、甘草炙生各半。
土色黃,脾胃應之,不直補土而從土中瀉火,清金制木,以遠客邪,故曰益黃。此東垣治脾為不足,火不生土而反抗拒,是至而不至者為病之方也。經言:「熱淫於內,以甘瀉之。」人參、黃芪、炙甘草瀉虛熱,以補土之原也。經言:「熱淫於內,以酸收之。」芍藥酸寒,能瀉肝而收肺陰。黃連、生甘草入心而瀉脾熱。金旺火衰而肝風自熄,脾胃受益矣。以之治小兒慢脾風,真神品也。
錢氏白朮散
治脾虛泄瀉。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木香、乾葛、藿香葉。
虛者補之,故用四君子湯為君。虛而不醒,用藿香、木香以運之。虛而下陷,用葛根以升之。
溫脾湯
主治錮冷在腸胃間,泄瀉腹痛,宜先取去,然後調治,不可畏虛,以養病也。
乾薑、肉桂、熟附子、枳實、厚朴、大黃、炙甘草。
倣仲景溫下之法,以下腸胃之冷積。夫脾既寒矣,腸既瀉矣,而又下之者,以錮冷之積滯,久留腸胃而不去,徒用溫補無益於病也。故必以通因通用之法,先去其滯而後調補,勿畏虛以養血,如仲景云:「太陰病脈弱不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易動故也。」今叔微用乾薑、肉桂、附子為君,複以調胃承氣。大黃止用四錢,謂非得仲景之遺意哉!
大和中飲
治飲食留滯,積聚。
厚朴、陳皮、砂仁、枳實、麥芽、山查、澤瀉。
陳皮、厚朴消積袪痰。厚朴、砂仁散滿行氣。山查、麥芽消油膩而去痰積。澤瀉滲水邪而分清濁。
小和中飲
治胸膈脹悶,胎氣滯滿。
厚朴、陳皮、山查、茯苓、扁豆炒、甘草炙、生薑。
陳皮、厚朴、山查寬胸利氣。甘草、茯苓、扁豆健脾養胃。薑能快胃。小和中氣耳。
加味七神丸
治腎泄如神。
肉荳蔻麵裹煨、吳萸、廣木香、補骨脂、白朮土炒、茯苓、車前子。
此足少陰太陰藥也。補骨脂辛苦大溫,能補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為君。肉荳蔻辛溫,能行氣消食,煖胃固腸。吳萸辛熱,除濕燥脾,能入少陰、厥陰氣分而補火。白朮、茯苓苦甘,補土所以防水。木香辛苦,功專調氣散滯。車前子味甘,滲濕治瀉。蓋久瀉皆由腎命火衰,不能專責脾胃,故大補下焦元陽,使火旺土強,則能制水而不復妄行矣。
調中散
治一陽發病,少陰嗽洩,三焦不利,上咳下瀉,其動若掣。
桂枝、乾薑、五味子、白朮土炒、人參、當歸、赤茯苓、炙甘草。
仲景云:「大陽膀胱嗽不止者,當加五味子、乾薑。」王宇泰云:「三焦嗽者,用異功散。」劉守真因之,主調中散,以桂枝、乾薑、五味開太陽,以參、朮、炙草闔陽明,而獨倍加桂枝,佐以當歸、赤苓、炙草,是不獨治三焦,意專重於榮養心陽,以安動掣,則咳瀉自止。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嘔吐泄瀉,或久瀉,或大病後調助脾胃。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山藥炒、扁豆炒、苡仁炒、蓮肉炒、陳皮、砂仁、桔梗。
治脾胃者,補其虛,除其濕,行其滯,調其氣而已。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扁豆、蓮肉皆補脾之藥也。然茯苓、山藥、苡仁理脾而兼能滲濕。砂仁、陳皮調氣行滯之品也,茲合參、朮、苓、草煖胃而又能補中。桔梗能載諸藥上浮,又能通天氣於地,使氣得升降而益和,且以保肺,防燥藥之上僭也。
八珍糕
健脾養胃。
人參、山藥、茯苓、苡仁、扁豆、芡實、蓮肉、炙甘草,磨末作糕,少和白糖。
赤石脂禹餘糧湯
主治久利不止,大腸虛脫,服理中而利益甚者。
仲景治下焦利重用固濇者,是殆以陽明不闔,太陽獨開,下焦關閘盡撤耳。若以理中與之,從甲己化土,復用開法,非理也。當用石脂酸溫斂氣,餘糧固濇勝濕,取其性皆重墜,直走下焦,從戊己化土,闔法治之。故開太陽以利小便亦非治法,惟從手陽明攔截穀道,修其關閘,斯為直捷痛快之治。
桃花湯
治少陰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
赤石脂、乾薑、粳米。
桃花湯,非名其色也,腎臟陽虛用之,一若寒谷有陽和之致,故名。石脂入手陽明經,乾薑、粳米入足陽明經,不及於少陰者。少陰下利便血,是感君火熱化太過,閉藏失職,關閘盡撤,緩則亡陰矣。故取石脂一半同乾薑、粳米留戀中宮,載住陽明經氣,不使其陷下。再內石脂末方才匕,留藥以沾大腸,截其道路,庶利血無源而自止,其腎臟亦安矣。
痢疾
積熱在中,或為外感風寒所閉,或為飲食生冷所遏,以致火氣不得舒伸,逼迫於下,裏急而後重也。所以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若日久脾虛者,清而補之;氣虛下陷者,升而提之。若邪熱塞於胃脘,嘔逆不食者啟之;若久痢變為虛寒,四肢厥冷,腎必受傷,不為溫煖元陽,誤事者眾矣。
升麻葛根湯
治陽明表熱下利,兼治痘疹初發。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炙。
柯韻伯曰:「此為陽明初病,解表和裏之劑,可用以散表熱,亦可用以治裏虛,一方而兩擅其長也。《內經》所謂:『暴注下迫,皆屬於熱也。』下利正是胃實之兆,故太陽陽明合病必自下利,仲景製葛根湯以表散之,是從陰引陽法,此方即倣其義,去薑、桂之辛熱,以升麻代麻黃,便是陽明表劑而非太陽表劑矣。葛根稟性甘涼,可以散表實,協升麻以上升,則使清陽達上而濁陰降下可知。芍藥收斂陰精,甘草緩急和裏,則下利自止可知。治裏仍用表藥者,以表實下利而非裏實故也。痘疹自裏達表,出於少陰而發於太陽,初起則內外皆熱,故亦宜於涼散耳。」
白朮湯
治飧泄食不化而出清穀,用溫固升清之法。
白朮土炒、厚朴薑汁炒、當歸去苗、龍骨煅、艾葉炒熟。
經言:「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是清濁交錯矣。白朮健脾消穀。厚朴平胃散結。即《傷寒論》下焦利從胃主治之義。龍骨止下利,固太腸之脫。艾葉,震亨謂其入藥服則氣上行,時珍曰:「轉肅殺之氣為融和,能回垂絕之元陽。」當歸病因熱而轉生清者,血分必傷,用以調血也。
芍藥湯
治滯下赤白便膿血後重諸證。
芍藥、當歸、黃連、檳榔、木香、甘草、肉桂、黃芩。服痢不減加大黃。
羅東逸曰:「本方註云:『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夫滯下本太陰病,長夏令行,土潤溽暑,太陰本虛,暑濕不攘,土濕則木鬱,木鬱則傷土。太陰失健運,少陽失疏達,及飲食失節不化,至秋金收令行,火用不宣,鬱蒸之久而滯下之症作矣。是始為暑傷氣,繼為氣傷血,因而為白,為赤,為兼赤白,下迫窘急,腐穢不去,以成後重。方以芍、草為君,用甲己化土法,先調脾,即於土中升木,顧濕熱必傷大腸,黃連燥濕清熱厚腸胃,黃芩清大腸火為臣。久積必中氣逆滯,疏滯以木香,下逆以檳榔。當歸和氣血為佐。桂補命門實土母,反佐溫而行之,恐芩連之勝令也。斯少陽達,太陰運矣。若大實痛者,用仲景芍藥湯加大黃法,以蕩腐穢無留行矣。是方允為滯下本方也。」
治痢散(程鍾齡製)
專治痢疾初起,不論赤白皆效。
葛根、苦參酒炒、陳皮、赤芍酒炒、麥芽炒、山查炒、陳松蘿茶。本方如川連尤效。
方用葛根為君,鼓舞胃氣上行也。陳茶、苦參為臣,清濕熱也。麥芽、山查為佐,消宿食也。赤芍、陳皮為使,所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也。加黃連者,厚腸胃也。
補胃湯(黃錦芳製)
治除中,胃陽空虛,思食自救,凡病痢之後都有是症。
山藥炒、扁豆炒、甘草炙、飴糖。
胃陰空虛,仲景謂其胃虛本不能食,反能食者為除中,此即中氣將除之謂。若複進用苦寒,則胃已虛而成莫治之症。此方重用山藥、扁豆能養胃陰,炙草、飴糖能復脾陽,但用稼穡作甘之旨,如是則中氣建矣。
溫六丸
治白痢。
滑石、甘草、乾薑。
滑石、甘草,益元散也。白痢非寒,因熱傷氣分耳。滑石淡而寒,清六腑之熱。甘草平而甘,調五臟之氣。故可以益元氣。今加乾薑之辛溫,則胃氣調而臟腑各得其宜矣。有加紅麴五錢,名清六丸,治赤痢,並可治傷暑水瀉,同此義也。
樸黃丸
治痢疾初起,腹中實痛不得手按,此有宿食也,宜下之。
陳皮、厚朴薑汁炒各拾貳兩、大黃酒蒸貳拾兩、廣木香四兩。荷葉水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小兒一錢,開水下。
大黃味苦下洩,則閉者通。厚朴苦溫,苦可以泄溫,可以行。木香辛溫益胃。陳皮苦辛調氣。
導氣湯
治氣痢初起,下白後重甚者。
木香、檳榔、川連、大黃、黃芩、枳殼、芍藥、當歸。
下白後重,此氣痢也。調氣而後重自除,故用木香、檳榔、枳殼。用芩、連、大黃以清氣分之火。芍藥、當歸以補血分之傷,則氣血和平而痢痊矣。
桃仁承氣湯
治熱邪內蓄,血不得行,腹痛甚者。
桃仁、桂枝、大黃酒浸、芒硝、甘草。
桃仁承氣治太陽熱結解而血復結於少陽樞紐間者,必攻血通陰,乃得陰氣上承。大黃、芒硝、甘草本皆入血之品,必主之以桃仁直達血所,攻其急結,仍佐桂枝泄太陽隨經之餘熱,內外分解,庶血結無留戀之處矣。
開噤散
治嘔逆,食不入,虛人久痢用此。
人參、黃連薑汁炒、石菖蒲、丹參、茯苓、陳皮、石蓮子去殼、冬瓜仁去殼、荷葉蒂、陳米。
書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大腸為庚金之府,心火乘之則津液化成膿血,痛而下痢矣。主以黃連,寒以清火,苦以洩熱。人參、陳米益氣甦胃。腸胃屬手足陽明經,石菖蒲辛溫為陽,陽充則腸胃溫也。石蓮子甘平益脾。荷葉蒂芳香,升發胃中陽氣。茯苓、陳皮和中。丹參氣寒則清熱,味苦則燥濕。冬瓜子甘平,主療腸毒。
真人養臟湯
治瀉痢日久,赤白已盡,虛寒脫肛,亦治赤白下痢,臍腹疼痛。
人參、白朮土炒、白芍炒、肉桂、訶子煨、生甘草、罌粟殼去蒂蜜炙、肉荳蔻麵裹煨、木香。藏寒甚加附子。
此手足陽明藥也。脫肛由於虛寒,故用參、朮、甘草以補其虛,肉桂、肉蔻以祛其寒,木香溫以調氣,芍藥酸以收斂,訶子、罌殼則濇以止脫也。
黃金湯(汪蘊谷製)
解疫毒而救胃氣。
黃土五錢、扁豆炒四錢、穀芽貳錢、茯苓一錢、黑豆三錢、生甘草八分、炒白芍一錢五分、金銀花三錢、五穀蟲炒研貳錢、生薑三片、扁豆花十枝。體實受邪者,加黃連一味。
黑豆、銀花解毒。甘草、白芍理太陰腹痛。茯苓、扁豆醒脾開胃。穀芽消滯和中。扁豆花清暑。黃土治洩痢,冷熱,赤白,腹內熱毒絞痛。五穀蟲止毒痢,且藉其穢以入大腸。生薑暢胃口而下食。是方可云寓平淡於神奇矣。
人參八味湯
治陰盛格陽,內真寒而外現假熱。宜反佐從治,俾虛陽斂而陰寒現,真元復而外邪退矣。
熟地、山藥炒、茯苓、人參、丹皮、萸肉、附子、肉桂、澤瀉。
痢症體虛,餘邪不下,虛陽不斂者,宜八味地黃湯加人參,以復真元。蓋虛寒體受邪,則為虛寒痢也。
回陽救急湯
治三陰中寒,初病身不熱頭不痛,惡寒戰慄,四肢厥逆,引衣自蓋,踡臥沉重,腹痛吐瀉,口中不渴或指甲唇青,口吐涎沬或無脈,或脈沉遲無力。
熟附子、乾薑、肉桂、人參、白朮土炒、茯苓、半夏炒、陳皮、甘草炙、五味子,加薑煎。無脈加豬膽汁。嘔吐加薑汁。吐涎沬加吳萸。
此足三陰藥也。寒中三陰,陰盛則陽微,故以附子、薑、桂辛熱之藥,袪其陰寒,而以六君溫補之藥,助其陽氣。五味合人參可以生脈。入麝三厘者,通其竅也。
戰慄有屬陰者,陽微陰勝,邪氣內爭而正不勝,故心寒足踡,鼓頜厥冷,而一身戰搖也。有屬陽者,真陽來復,正氣鼓動,外爭而勝,故身為振搖,遂大汗以解也。
胃關煎
治脾腎虛寒作瀉,甚至久瀉腹痛不止,冷痢等證。
熟地、甘草炙、山藥炒、白朮土炒、吳萸炒、扁豆炒、乾薑。
熟地補陰養津液。白朮、山藥健脾而止痢。扁豆和脾。炙草緩中。乾薑溫脾中之濕。吳萸煖下焦之陽。此脾腎交治也。
收陰養胃煎(黃錦芳製)
治痢陰已受傷,日夜煩躁,口渴唇紅,脈細而數。
人參、烏梅、麥冬、白芍炒、山藥、製首鳥、伏龍肝、粳米。
六陰皆虛,非用純陰,不能以救其逆。人參、麥冬、粳米甘以生津。烏梅酸以止渴。首烏、白芍、山藥毓陰以除煩躁。伏龍肝去濕。如是則胃陰旺而真元復矣。
調胃承氣湯
治陽明證口渴便秘,譫語腹滿,中焦燥實及傷寒吐後腹脹滿者。
大黃酒浸、甘草炙、芒硝。
調胃承氣者,以甘草緩大黃、芒硝,留中泄熱,故曰調胃。非惡硝、黃傷胃而用甘草也。泄盡胃中無形結熱,而陰氣亦得上承,故亦曰承氣。其義亦用制勝,甘草制芒硝,甘勝鹹也。芒硝制大黃,鹹勝苦也。去枳實、厚朴者,熱邪結胃劫津,恐辛燥重劫胃津也。
白頭翁湯
治厥陰熱利下重,渴欲飲水者。
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白頭翁湯治厥陰熱利後重者,太陰、少陰下利屬寒,惟厥陰下利主熱,以厥陰司相火也。故以白頭翁涼陽明血分之熱。秦皮收厥陰之濕。黃連勝中焦之熱。黃柏燥下焦之濕。四者皆味苦性寒,直入下焦,堅陰止利。
柯韻伯曰:「三陰俱有下利證。自利不渴者屬太陰,是藏有寒也。自利渴者屬少陰,以下焦虛寒,津液不升,故引水自救也。惟厥陰下利屬於熱,以厥陰主肝而司相火,肝旺則氣上撞心,火鬱則熱利下重,濕熱穢氣奔逼廣腸,魄門重滯而難出。《內經》云:『暴注下迫者』是矣。脈沉為在裏,弦為肝脈,是木鬱之徵也。渴欲飲水,厥陰病則消渴也。白頭翁臨風偏靜,長於驅風,用為君者,以厥陰風木風動則木搖而火旺,欲平走竅之人,必定搖動之風。秦皮木小岑高,得清陽上升之象,為臣,是木鬱達之,所以遂其發陳之性也。黃連瀉君火,可除上焦之渴,是苦以發之。黃柏瀉相火,可止下焦之利,是苦以堅之也。治厥陰熱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以升陽散火,是謂下者舉之,寒因熱用法。久利則用鳥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雜以溫補,是謂逆之從之,隨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腫脹
大約腫本乎水,脹由乎氣。腫分陽水、陰水;脹辦在臟、在腑。必其人腎氣虛而失開闔之權,肺氣虛而失清肅之令,脾氣虛而失健運之常,表氣虛而外邪易入,於是在肌肉則腫,在臟腑則脹,腫有形而脹無形。脹者,腫之漸,內傷者居多;腫者,脹之劇,外感者無與。內傷有脹而亦有腫,外感有腫而卻無脹。治腫脹無餘蘊矣。
金匱腎氣湯
治脾腎陽虛,肚腹腫脹,四肢浮腫,喘急痰盛,已成鼓證,其效如神。
熟地、茯苓、山藥、萸肉、澤瀉、丹皮、附子、肉桂、牛膝、車前子。
張景岳曰:「水腫乃脾肺腎三臟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水泛;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以致肌肉浮腫,氣息喘急。病標上及脾肺,病本皆歸於腎,蓋腎為胃之關,關不利故聚水而不能出也。膀胱之津由氣化而出,氣者陽也,陽旺則氣化,而水即為精;陽衰則氣不化,而精即為水。水不能化,因氣之虛,豈非陰中無陽乎!故治腫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氣,若氣不能化,水道所以不通,先天元氣虧於下,則後天胃氣失其本,由脾及肺,治節不行,此下為胕腫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而標本俱病也。惟下焦之真氣得行,始能傳化;真水得位,始能分清。必峻補命門,使氣復其元,則五臟皆安矣。故用地黃、山藥、丹皮以養陰中之真水。山萸、桂、附以化陰中之陽。茯苓、澤瀉、車前、牛膝以利陰中之滯,能使氣化於精,即所以治肺也。補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壯水利竅,即所以治腎也。補而不滯,利而不伐,治水諸方更無有出其右者,然當因此擴充,隨症加減,若其人因大病之後脾氣大虛而病水脹者,服此雖無所礙,終不見效。余熟計之,元氣大傷而藥兼滲利,未免減去補力,元氣不復,病必不除。遂悉去利水之劑,專用參、朮、桂、附三大劑而足脛漸消,十餘劑而腹脹退,此後凡治中年之後脾腎皆虛者,悉用此法,蓋氣虛者不可復行氣,腎虛者不可復利水,溫補即所以化氣,塞因塞用之妙,顧在用之者何如耳。」
犀角湯
治結陽者,腫四肢。
犀角鎊、升麻、元參、連翹、射干、麥冬、芒硝、柴胡、沉香磨汁、木通、炙甘草。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故用犀角、升麻解散陽明之結熱。元參、連翹肅清樞機,引領清氣上下,以散結熱。射干、麥冬解上焦之結熱。芒硝、沉香破下焦之結陽。柴胡升清氣則樞機自轉。木通通心竅則經絡流行。甘草以和諸藥之性。此結之見乎外者,從表散也。
桂苓朮甘湯
治心下有痰飲,胸脇支滿,目眩。
茯苓、桂枝、白朮土炒、甘草炙。
此太陽、太陰方也。膀胱氣鈍則水蓄,脾不行津液則飲聚。白朮、甘草和脾以運津液。茯苓、桂枝利膀胱以布氣化。崇土之法,非但治水寒上逆,并治飲邪留結,頭身振搖。
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飲,伐腎邪,滲水道。桂枝通陽氣,開經絡,和營衛。白朮燥痰水,除脹滿,治風眩。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泄滿。此症為痰飲阻抑其陽,故用陽藥以升陽而化氣也。」
趙以德曰:「《靈樞》謂:『心胞絡之脈動,則病胸脇支滿』者,謂痰飲積於心胞,其病則必若是。目眩者,痰飲阻其胸中之陽,不能布水精於上也。夫短氣有微飲,此水飲停蓄,呼吸不利而然也。《金匱》并出二方,妙義益彰,呼氣之短,用苓桂朮甘湯之輕清,以通其陽,陽化氣則小便能出矣;吸氣之短,用腎氣丸之重降,以通其陰,腎氣通則關門自利矣。」
大安丸
治飲食傷脾成鼓脹者,此方主之。
山查肉炒、白朮土炒、神麴炒、製半夏、茯苓、陳皮、萊菔子生炒各半、連翹。
鼓脹者,腹皮虛大,鼓之堅急而有聲也。飲食過其分量則傷脾,脾傷則不能運化,積其穀氣,虛大而鼓脹矣。故用山查之酸,以消肥甘。神麴之腐,以化焦炙。用連翹之苦,以磨積熱。用陳皮之香,以開腐穢。用半夏之燥,以勝土濕。用茯苓之淡,以利水飲。用萊菔子之利,以行食滯。用白朮之氣,以勝五味。五味能勝則脾不傷,脾不傷則中氣運行而無鼓脹矣。
實脾散
凡水氣肢體浮腫,口不渴,二便利者,陰水也。此方主之。
白朮土炒、炮薑、厚朴薑汁炒、茯苓、大腹子、製附子、炙甘草、草果煨、木香、木瓜。
脾胃虛寒不能制水則水妄行,故肢體浮腫,以無內熱,故口不渴而二便利。茲以朮、苓、炙草之甘溫補其虛。用薑、附之辛熱溫其寒。用木香、草果之辛溫,行其滯。用厚朴、大腹子之下氣,攻其邪。用木瓜之酸溫,抑其所不勝,名曰實脾散者,實土以防水也。
大橘皮湯
治濕熱內攻,腹脹,小便不利,大便滑泄等證。
陳皮、木香、滑石、檳榔、豬苓、澤瀉、白朮土炒、肉桂。
濕熱內攻,故令腹脹。小便不利,故令大便溏泄。陳皮、木香、檳榔行氣藥也,氣行則濕行。滑石、甘草六一散也,用之以治濕熱。二苓、澤瀉、朮、桂五苓散也,用之以利水道。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茯苓、生薑。
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外臺》茯苓飲,三者皆小制之方,從脾胃二經,分痰飲立治法。蓋胃之支脈有飲,則胃逆為嘔而不渴。主之以半夏,辛溫泄飲。生薑辛散行陽,獨治陽明,微分表裏。若卒嘔吐,鬲間水悸,則飲邪瀰漫於胃矣,仍用前方,加茯苓一味,滲泄水氣,并可使腎邪不干。前二方是飲邪深淺之治法也。若胸中有停痰,自吐宿水,不能食,此不獨胃中有飲,而脾經亦有痰矣。小半夏湯不能治也。仲景引伸《外臺》茯苓飲,取四君子有調元贊化之功,加枳實、陳皮下氣消痰,專治脾經,功兼及胃。
趙以德曰:「嘔為痰飲動中,湧而出之。嘔盡本當渴,渴則可徵,支飲之全去,今反不渴,是其飲尚留,去之未盡也。用半夏之辛溫,生薑之辛散,散其欲出之飲,則所留之邪自盡矣。半夏、生薑皆味辛,可治膈上痰、心下堅、嘔逆、目眩。然悸必心受水凌,必加茯苓以去水,伐腎邪,安心神也。後方加人參、枳實、陳皮,此由上中二焦氣弱,水飲入胃,脾不能輸歸於肺,肺不能通調水道,以致停積為痰,為宿水。吐之則下氣因而上逆,是為虛氣,滿不能食,當補益中氣。以人參、白朮為君。茯苓逐宿水,枳實調諸氣為臣。開脾胃,宣揚上焦,發散凝滯,則陳皮、生薑為使也。其積飲既去而虛氣塞滿其中,不能進食,此證最多。」
升陽除濕湯
治陰囊腫大,陰汗不絕。
柴胡、羌活、蒼朮、黃芪、防風、升麻、藁本、甘草、蔓荊子、當歸、獨活。
腎氣虛則濕勝而下流,故腎囊腫大,陰汗常濕。《內經》曰:「下者舉之。」風能勝濕。故以柴胡、羌活、蒼朮、本、蔓荊子、獨活皆味辛而氣清,風藥而升清者也,可以去濕,可以升陽。再以黃芪托其下陷之氣。甘草培其脾土之原。當歸潤其陰分之血而疝氣自消矣。
熱鬱湯
治陰人火灼肺,金氣膹鬱,喘咳壅塞而脹。
熟地、麥冬、沙參、阿膠、五味子、胡桃。
熟地補益真陰。麥冬保肺。肺氣敢而不收,以五味斂之。沙參、阿膠以宣膹鬱。胡桃定喘。
燥濕消中飲
治濕熱在脾胃而脹,熱因於濕,燥濕而熱自除。
白朮土炒、陳皮、茯苓、半夏、苡仁、扁豆炒。
白朮苦溫,燥濕健脾。茯苓、苡仁甘淡,滲濕和胃。扁豆降濁升清。陳皮、半夏通陽利氣。
平中飲
治瘀血在中焦作脹。
人參、白朮土炒、丹參、瓦楞子醋研淬、桃仁、炮薑。
桃仁苦甘,瓦楞鹹寒,功專破瘀。丹參去瘀生新。參、朮補氣。所謂攻補兼行者。炮薑除胃冷而守中。
消胃飲
治氣滯食阻在陽明而作脹。
半夏炒、陳皮、神麴、厚朴薑汁炒、砂仁、萊菔子炒、穀芽,加煨薑煎。
厚朴苦瀉實滿。砂仁辛快結滯。神麴消食。穀芽開胃。半夏散痞。陳皮理氣。菔子寬膨。煨薑和中。
壯火溫脾湯
治腎火衰微,中土虛寒,脾元不運化而脹。
白朮土炒、甘草炙、山藥炒、陳皮、芡實炒、茯苓、製附子。
少陰火衰,則太陰脾土未有不虛者。以苓、朮、山藥、芡實溫補脾陽。附子以溫腎陽。陳皮、炙草和中調氣。
五皮飲
治病後身面四肢浮腫,小便不利,此由諸氣不能運行,散漫於皮膚之間,故令腫滿,此藥最宜。
大腹皮黑豆汁洗、茯苓皮、陳皮、桑白皮、生薑皮。
仲聖云:「腰以上腫宜發汗」,加紫蘇、秦艽、荊芥、防風;「腰以下腫宜利小便」,加赤小豆、赤茯苓、澤瀉、車前子、萆薢、防己。若大便不通宜下之,加大黃、葶藶。腹中脹滿,加萊菔子、厚朴、陳皮、麥芽、山查。體虛者,加人參、茯苓。審是陰水,加附子、乾薑、肉桂。審是陽水,加連翹、黃柏、黃芩。挾痰者,加半夏、生薑。既消之後,宜用理中湯健脾實胃,或以金匱腎氣丸溫煖命門。
此足太陽、太陰藥也。大腹下氣行水。茯苓滲濕健脾。陳皮和中利氣。桑皮清肺消腫。生薑辛散助陽。於散瀉之中,猶寓調補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膚,以皮行皮也。
感證
感證,大抵邪之所感,必先皮毛而後經絡,由經絡而入臟腑,而十二臟腑之中,惟胃為水穀之海,最虛而善受,故六經之邪皆能入之,邪入則胃實矣,胃實則津液乾矣。故人之感者,有虛實新久之各異,而病之見也,有本症、變症、兼症之殊致。學者宜深考。
越脾湯
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又治裏水,一身面目黃腫,脈沉,小便不利。
麻黃、石膏、生薑、大棗、甘草。口渴惡風,加白朮、附子。
喻嘉言曰:「越脾湯示微發表於不發之方,取其通調營衛。麻黃、石膏,一甘熱一甘寒,合而用之。脾偏於陰,則和以甘熱;胃偏於陽,則和以甘寒。乃至風熱之陽、水寒之陰,凡不和於中土者,悉得用之,何者?中土不和則水穀不化,其精悍之氣以實營衛,營衛虛,則或寒或熱之氣,皆得壅塞其隧道,而不通於表裏。所以在表之風水用之,而在裏之水兼渴而小便自利者咸必用之,無非欲其不害中土耳。」
趙以德曰:「五臟各一其陰陽,獨脾胃居中而兩屬之。故土不獨成四氣,土亦從四維而後成,不惟火生而已。於是四方有水寒之陰,即應於脾;風熱之陽,即應於胃。飲食五味之寒熱,凡入於脾胃者亦然,一有相干則脾氣不和,胃氣不清而水穀不化其精微,以行營衛,以實陰陽也。甘者是土之本味,所以脾氣不和,和以甘熱,胃氣不清,清以甘寒。麻黃之甘熱,走手足太陰經,達於皮膚,行氣於三陰,以祛陰寒之邪。石膏之甘寒,走手足陽明經,達於肌肉,行氣於三陽,以祛風熱之邪。既用其味甘以入土,用其寒熱以和陰陽,用其性善走以發越脾氣,更以甘草和中緩急,調二藥相協而成功。大棗之甘,補脾中之血。生薑之辛,益胃中之氣。越脾之名不亦宜乎!」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少陰病始得之,發熱,脈沉,無裏證者。
麻黃、熟附子、細辛。
少陰得太陽之熱而病者,用麻黃發太陽之表汗,細辛散少陰之浮熱,相須為用,欲其引麻黃入於少陰,出太陽陷入之邪,尤藉熟附合表裏以溫經,外護太陽之剛氣,內固少陰之腎根,則津液內守而微陽不致外亡,此從裏達表,由陰出陽之劑也。
柯韻伯曰:「《內經》云:『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故身雖熱而脈則沉也。所以太陽病而脈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裏,此少陰病而表反熱,便於表劑中加附子以豫固其裏。何以故?腎為坎象,二陰不藏則一陽無蔽,陰邪始得以內侵,孤陽因之以外越耳。夫發熱無汗,太陽之表不得不開。沉為在裏,少陰之樞又不得不固。設用麻黃開腠理,細辛散浮熱,而無附子以固元陽,則少陰之津液越出,太陽之微陽外亡,去生便遠。惟附子與麻黃並用,則寒邪散而陽不亡,精自藏而陰不傷,此裏症及表脈沉而當發汗者,與病在表,脈浮而發汗者逕庭也。若表微熱則受寒亦輕,故以甘草易細辛而微發其汗,甘以緩之與辛以散之者又少間矣。」
九味羌活湯
四時發散之通劑。
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細辛、蒼朮、黃芩、甘草、生地,加生薑三片、蔥白三莖。
活人敗毒散
治傷寒溫疫,風濕,風眩,拘踡,風痰,頭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人參、甘草,加生薑三片。煩熱口渴,加黃芩。
趙羽皇曰:「東南地土卑濕,凡患感冒,輒以傷寒二字混稱。不知傷者,正氣傷於中。寒者,寒邪客於外。未有外感而內不傷者也。仲景醫門之聖,立法高出千古,其言『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以失於固密而然,可見人之傷寒悉由元氣不固而膚湊之不密也。昔人常言傷寒為汗病,則汗法其首重矣,然汗之發也,其出自陽,其源自陰,故陽氣虛則營衛不和而汗不能作,陰氣弱則津液枯涸而汗不能滋,但攻其外不顧其內可乎!表汗無如敗毒散、羌活湯,其藥如二活、二胡、芎、蒼、辛、芷群隊辛溫,非不發散,若無人參、生地之大力者居乎其中,則形氣素虛者必至亡陽,血虛挾熱者必至亡陰而成痼疾矣。是敗毒散之人參與羌活湯之生地,人謂其補益之法。我知其托裏之法,蓋補中兼發,邪氣不致於流連;發中帶補,真元不至於耗散。此古人制方之妙也。」
防風黃芪湯
治中風不能言,脈沉而弱者。
防風、黃芪等分,水煎服。
黃芪畏防風,畏者,受彼之制也。然其氣皆柔,皆主乎表,故雖畏而仍可相使,不過黃芪性鈍,防風性利,鈍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能隨防風以周衛於身而固護表氣,故曰玉屏風。一方有白朮者,名曰白朮防風湯。
柯韻伯曰:「夫風者,百病之長也。邪風之至,急如風雨,善治者治皮毛,故用防風以驅逐表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黃芪以鼓舞正氣。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者,一攻一補,相須相得之義也。今人治風惟以發散為定法,而禁用參、芪,豈知目盲不能視,口噤不能言,皆元氣不足使然耳!誰知補氣可以禦風,正勝而邪卻之理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信哉!」
桂枝加芍藥加大黃二湯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此用陰和陽法也。其妙即以太陽之方求治太陰之病。腹滿時痛,陰道虛也,將芍藥一味倍加三兩,佐以甘草,酸甘相輔,恰合太陰之主藥,且倍加芍藥,又能監桂枝深入陰分,升舉其陽,辟太陽陷入太陰之邪,復有薑、棗為之調和,則太陽之陽邪不留滯於太陰矣。
柯韻伯曰:「腹滿為太陰、陽明俱有之證,然位同而職異。太陰主出,太陰病則腐穢之出不利,故滿而時痛;陽明主納,陽明病則腐穢燥而不行,故大實而痛。大實痛是陽明病,不是太陰病,仲景因表症未解,陽邪已陷入於太陰,故倍芍藥以益脾而除滿痛,此用陰和陽法也。若表邪未解而陽邪陷入於陽明,則加大黃以潤胃而除其大實痛,此雙解表裏法也。凡妄下必傷胃氣,胃氣虛則陽邪襲陰,故轉屬太陰;胃液涸則兩陽相搏,故轉屬陽明。屬太陰則腹滿時痛而不實,陰道虛也;屬陽明則腹大實而痛,腸道實也。滿而時痛,是下利之兆;大實而痛,是燥屎之徵。故加芍藥,小變建中之劑;加大黃,微示調胃之方。」
桂枝湯
治風寒在表,脈浮弱,自汗出,頭痛,發熱,惡風,惡寒,鼻鳴,乾嘔等證。雜證自汗,盜汗,虛瘧,虛痢最宜。若脈浮緊,汗不出者,禁用。酒客亦不可用。
桂枝、芍藥、生薑、甘草、大棗。
桂枝湯和方之祖,故列於首。太陽篇云:「桂枝本為解肌」,明非發汗也。桂枝、甘草辛甘化陽,助太陽融會肌氣。芍藥、甘草酸甘化陰,啟少陰奠安營血。薑通神明,佐桂枝行陽。棗泄營氣,佐芍藥行陰。一表一裏,一陰-陽,故謂之和。加熱粥,內壯胃陽,助藥力行衛,解腠理鬱熱,故曰解肌。邪未入營而用白芍者,和陽解肌,恐動營發汗,病反不除,觀此足以貫通全部方法變化,生心非仲聖其孰能之。
小青龍傷
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及雜病膚脹水腫證,用此發汗而利水。
桂枝、芍藥、甘草、麻黃、細辛、乾薑、半夏、五味子。
小青龍湯治太陽表裏俱寒,方義迥異於大青龍之治裏熱也。蓋水寒上逆,即涉少陰腎虛,不得已而發表,豈可不相綰照,獨泄衛氣,立剷孤陽之根乎!故於麻桂二湯內,不但留芍藥之收,拘其散表之猛。再複乾薑、五味攝太陽之氣,監制其逆。細辛、半夏辛滑香幽,導綱藥深入少陰,溫散水寒,從陰出陽。推測全方是不欲發汗之意,推原神妙亦在乎陽劑而以斂陰為用。偶方小制,故稱之曰小青龍。
柯韻伯曰:「寒熱不解而咳,知內有水氣射肺。乾嘔,知水氣未入於胃而在心下也。心不為火位,水火相射,則水氣之變幻不可拘,如下而不上,則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則或噎或喘。留於腸胃,則小便不利而少腹因滿矣。惟發熱而欬為定證,故於桂枝方去大棗之泥,加麻黃以開腠理。細辛逐水氣。半夏除嘔。五味、乾薑以除欬。若渴者是心火盛,故去半夏之燥熱,加栝蔞根以生津。若微利與噎,小便不利與喘者,病機偏於向裏,故去麻黃之發表,加附子以除噎,芫花、茯苓以利水,杏仁以定喘耳。兩青龍俱治有表裏證,皆用兩解法,大青龍是裏熱,小青龍是裏寒,故發表之藥相同而治裏之藥則殊也。」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
柴胡、黃芩、人參、生薑、茯苓、鉛丹、桂枝、龍骨、牡蠣、大黃、半夏、大棗。
足經方治手經病者,參、苓、龍、牡、鉛丹入足經而可轉行於手經者也。手少陰煩驚從足太少陽而來,故仍從柴、桂立方,邪來錯雜不一,藥亦錯雜不一以治之。柴胡引陽藥升陽,大黃領陰藥就陰,人參、炙草助陽明之神明,即所以益心虛也。茯苓、半夏、生薑啟少陽三焦之樞機,即所以通心機也。龍骨、牡蠣入陰攝神,鎮東方甲木之魂,即所以鎮心驚也。龍、牡頑鈍之質,佐桂枝即靈。邪入煩驚,痰氣固結於陰分,用鉛丹即墜。至於心經浮越之邪,借少陽樞轉出於太陽,即從茲收安內攘外之功矣。
柯韻伯曰:「妄下後熱邪內攻,煩驚譫語者,心主不明而神明內亂也。小便不利者,火盛而水虧也。一身盡重者,陽內而陰反外也。難以轉側者,少陽之樞機不利也。此下多亡陰與火逆亡陽不同,是方取柴胡之半以除胸滿心煩之半裏。加鉛丹、龍、牡以鎮心驚。茯苓以利小便。大黃以止譫語。桂枝者,甘草之誤也,身無熱無表症,不得用桂枝去甘草,則不成和劑矣。心煩譫語而不去人參者,以驚故也。」
升陽益胃湯
治脾胃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濕熱,體重節痛,口乾舌燥,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不和。
羌活、防風、柴胡、獨活、黃連、白芍、黃芪、甘草炙、人參、白朮、茯苓、廣皮、半夏、澤瀉,加生薑五片,棗二枚,煎。
升陽益胃湯,東垣治所生受病肺經之方也。蓋脾胃虛衰,肺先受病,金令不能清肅下行,則濕熱易攘,陽氣不得伸,而為諸病。當以羌活、柴胡、防風升舉三陽經氣。獨活、黃連、白芍瀉去三陰鬱熱。佐以六君子調和脾胃,其分兩獨重於人參、黃芪、半夏、炙草者,輕於健脾而重於益胃。其升陽之藥銖數少則易升,仍宜久煎以厚其氣,用於早飯午飯之間,籍穀氣以助藥力,纔是升胃中之陽耳。至茯苓、澤瀉方後註云「小便利不淋勿用」,是滲泄主降,非升陽法也。
吳鶴皋曰:「脾土虛弱不能制濕,故體重節痛。不能運化精微,故口乾無味。中氣既弱,傳化失宜,故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也。灑淅惡寒,肺弱表虛也。面色不樂,陽氣不伸也。是方半夏、白朮能燥濕。茯苓、澤瀉滲之。二活、防風、柴胡能升舉清陽之氣。黃連療濕熱。陳皮平胃氣。參、芪、甘草以益胃。白芍酸收,用以和營而協羌、防、柴胡辛散之性。蓋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峻厲,猶兵家之節制也。」
歸柴飲
治營虛不能作汗,真陰不足,外感寒邪難解等症。
當歸、柴胡、甘草炙、生薑。
當歸養營。柴胡解表。甘草有和中之用。生薑有宣散之能。此補托散邪之劑也。
參胡三白湯
治汗下後虛微少氣,發熱,口燥。
人參、柴胡、白朮土炒、白芍炒、白茯苓,加薑、棗。
柯韻伯曰:「汗下後裏氣既虛,當求之於三陰,而表熱復發,又當責之三陽。三陽以少陽為樞,其方以小柴胡;三陰以少陰為樞,其方以真武。法當參合為治,然此熱是少陽之虛,不得仍作火治,故於柴胡方中去黃芩。口燥而不嘔,故去半夏。少氣而反去甘草者,欲其下達少陰也。於真武湯不取附子,欲其上通少陽也。所籍惟人參,故用為君。佐白朮以培太陰之母。白芍滋厥陰之血。茯苓清少陰之水。生薑助柴胡散表邪。大棗助人參補元氣。信為大病後調理之聖劑,至當而可法者也。若營衛不和,則去柴胡用桂枝。口渴心煩,加麥冬、五味,輔人參生津止渴。心下痞,用黃連、枳實瀉心。不得臥,加竹茹泄木。陰熱如無表熱,并去柴胡。名人參三白湯,純乎調內矣。」
卷三
瘧疾
經曰:「陰陽相摶,謂之瘧。」陰摶陽而為寒,陽摶陰而為熱,陰陽互相勝負,故寒熱並作也。然而寒熟往來總在少陽,久而不愈總不離乎脾胃。蓋胃虛亦惡寒,脾虛亦發熱也。疏理少陽,扶助脾胃,治瘧無餘蘊矣。至三日瘧,乃邪伏募原之深界而離肌腠之路遠,須宜陽分助氣之藥,加血藥引入陰分,方可掣起。初發宜升其陷於陰經之邪,久發腎陰虛宜補其真水,腎陽虛宜補其真火,脾胃虛宜補其脾土。如是則氣血大盛,邪不攻而自走,所謂邪正不兩立也。
小柴胡湯
治寒熱往來,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耳聾,脈數,此是少陽半表半裏之證。
柴胡、半夏、人參、黃芩、甘草炙、生薑、大棗。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加栝蔞根。若腹中痛,去黃芩加芍藥。若脇下痞鞭,去大棗加牡蠣。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溫覆取微汗。欬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
程郊倩曰:「方以小柴胡名者,配乎少陽而取義。至於制方之旨及加減法,則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盡之矣。何則?少陽脈循脇肋,在腹陽背陰兩岐間,在表之邪欲入裏,為裏氣所拒,故寒往而熱來。表裏相拒而留於岐分,故胸脇苦滿。神識以拒而昏困,故嘿嘿。木受邪則妨土,故不欲食。膽為陽木而居清道,為邪所鬱,火無從泄,逼炎心分,故心煩。清氣鬱而為濁,則成痰滯,故喜嘔,嘔則木火兩舒,故喜之也。此則少陽定有之症,其餘或之云者,以少陽在人身為遊部,凡表裏經絡之罅,皆能隨其虛而見之不定之邪也。據症皆是太陽經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見,故屬之少陽半表半裏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症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從外宣。黃芩清火,使半裏之邪得從內徹。半夏能開結痰,豁濁氣,以還清。人參能補久虛,滋肺金,以融水。甘草和之,而更加薑、棗助少陽生發之氣,使邪無內向也。若煩而不嘔者,火成燥實而逼胸,故去人參、半夏加栝蔞實。渴者,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蔞根。腹中痛,木氣散入土中,胃陽受困,故去黃芩以安土,加芍藥以戢木。脇下病鞭者,邪既留則木氣實,故去大棗之甘而緩,加牡蠣之鹹而軟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土被侵則木氣逆,故去黃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滲也。不渴身有微熱者,半表之寒尚滯於肌,故去人參加桂枝以解之。欬者,半表之寒湊入於肺,故去人參、大棗加五味子。易生薑為乾薑以溫之,雖肺寒不減黃芩,恐木寡於畏也。總之邪在少陽,是表寒裏熱,兩鬱不得升之,故小柴之治,所謂升降浮沉則順之也。」
柴胡湯不從表裏立方者,仲景曰:「少陽病汗之則譫語,吐下則悸而驚」,故不治表裏而以升降法和之。蓋遵經言,少陽行身之側,左升主乎肝,右降主乎肺。柴胡升足少陽清氣,黃芩降手太陰熱邪,招其所勝之氣也。柴、芩解足少陽之邪,即用參、甘實足太陰之氣,截其所不勝之處也。仍用薑、棗和營衛者,助半夏和胃而通陰陽,俾陰陽無爭則寒熱自解。經曰:「交陰陽者,少和其中也。」去渣再煎,恐剛柔不相濟,有礙於和也。七味主治在中不及下焦,故稱之曰小。
加減小柴胡湯(程鍾齡製)
治瘧證之通劑。
柴胡、秦艽、赤芍炒、甘草炙、陳皮。熱多者,加黃芩。寒多者,加炮薑。口渴甚者,加知母、栝蔞根。嘔惡加半夏、茯苓、砂仁、生薑。汗少者,加荊芥、川芎、當歸。汗多者,去秦艽,減柴胡,加人參、白朮、何首烏。停滯,加麥芽、神麴、厚朴、山查。
柴胡,少陽引經藥。甘草、陳皮辛甘和陽。赤芍酸寒和陰。秦艽主寒熱邪氣。此推廣仲景之意也。
柴胡桂薑湯
治夏月暑邪,先傷在內之伏陰,至秋復感涼風,更傷衛陽,其瘧寒多微熱。
柴胡、桂枝、乾薑、黃芩、栝蔞根、牡蠣、甘草。
瘧為寒多微熱,顯然陰陽無爭,是營衛俱病矣。故和其陽,既當和其陰。用柴胡和少陽之陽,即用黃芩和裏。用桂枝和太陽之陽,即用牡蠣和裏。用乾薑和陽明之陽,即用天花粉和裏。使以甘草調和陰陽。其分兩,陽分獨重柴胡者,以正瘧不離乎少陽也。陰藥獨重花粉者,陰虧之瘧,以救液為急務也。
清脾飲
治痰積成瘧,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濇。
厚朴薑汁炒、青皮、白朮土炒、草果、柴胡、茯苓、黃芩、半夏、甘草炙,加薑、棗煎。
脾不曰健而曰清者,太陰受病,清少陽所勝之邪也。蓋少陽太陰為順乘之臟腑,太陰瘧寒熱者必兼少陽而來,故以小柴胡和少陽之樞紐,複以厚朴、青皮蕩滌膜原之邪。獨是柴胡湯中去人參用白朮者,恐人參助氣,取白朮燥土以勝濕痰,不助少陽之熱。《濟生方》有草果,雖散太陰滯氣,若熱鬱者,非清脾之謂也。
柯韻伯曰:「瘧為少陽病,治分六經,邪留於募原,有遠近之殊。其發有虛實先後之異,而此湯之治瘧,實以痰積名之。清脾者,究其因而治其本也。先哲云「無痰不成瘧,無積不成瘧」,是脾為生痰之源,而積之不磨者,亦因脾之不運也。胃主納,脾主消,而胃為脾之表,凡欲清脾必先平胃。青皮、厚朴、草果皆氣味兼厚之品,取以倒陽明之倉,正以利太陰之輸也。然宿痰留結,更有藉於茯苓、半夏之淡滲辛散,是恐奇之不去則偶之。所以攻脾之實者,平胃除痰每相須耳。積因於寒,痰因於熱,是寒熱往來為瘧之標而實為痰積之本矣。必用芩、柴以清之,更合於少陽之治,然此為土中瀉火,不是直攻少陽,乃清脾之義也。火土平而無以善其後,則瘧之因實而成者,未免因虛而劇,甘、朮之必須,又防微杜漸法耳。」
達原飲
治瘧發間日,邪犯募原之分。
常山、檳榔、草果、厚朴、黃芩、知母、青皮、甘草、石菖蒲,露一宿,發後溫服。
瘧邪內薄,則邪不在表,非但隨經上下,其必橫連於膜,深入於原矣。膜謂鬲間之膜,原謂鬲肓之原,亦衝脈也。《靈樞經》云:「邪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則膜原又有屬於腸胃者。治以常山,滌鬲膜之痰。檳榔達肓原之氣。草果、厚朴溫除腸胃之濁邪。黃芩、知母清理腸胃之熱邪。複以菖蒲透膜。青皮達下。甘草和中而瘧自解。
柴胡白虎煎
治陽明溫熱,表邪不解等證。
柴胡、石膏、麥冬、甘草生、黃芩、竹葉。
柴胡疏達流通,散邪外出。黃芩清肺胃火,裏熱內徹。麥冬清潤止渴。甘草瀉熱和中。竹葉之加,又倣仲景竹葉石膏湯之製,外托表邪,內清裏熱。
桂枝白虎湯
治溫瘧但熱無寒,骨節疼痛,時嘔。
知母、甘草炙、石膏、梗米、桂枝。
趙以德曰:「陰不與陽爭,故無寒骨節。此痺不與陽通則疼痛。火氣上逆則時嘔。用白虎治其陽盛也。加桂枝療骨節痺痛,通血脈,散瘧邪,和陰陽以取汗也。」
柴平湯
治濕瘧,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之證。
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半夏、陳皮、厚朴、蒼朮,薑、棗同煎。
上件皆濕證也,故用小柴胡以和解表裏,平胃散以健脾制濕。二方合而為一,因名之曰柴平云。
補中益氣湯
治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外感不解,體倦食少,寒熱瘧痢,氣虛不能攝血者。
人參、黃芪炙、當歸、白朮土炒、升麻、柴胡、陳皮、甘草炙,薑、棗同煎。
氣者,專言後天之氣。出於胃即所謂清氣、穀氣、衛氣、營氣、運氣、生氣、陽氣、春升之氣,後天三焦之氣也。分而言之則異,其實一也。東垣以後天立論,從《內經》「勞者溫之,損者益之」,故以辛甘溫之劑,溫足太陰厥陰,升足少陽陽明。黃芪、當歸和營氣以暢陽,佐柴胡引少陽清氣,從左出陰之陽。人參、白朮實衛氣以填中,佐升麻引春升之氣從下而上達陽明。陳皮運衛氣。甘草和營氣。原其方不特重參、芪、歸、朮溫補肝脾,義在升麻、柴胡升舉清陽之氣,轉運中州,故不僅名補中,而復申之曰益氣。
楊雲峰法:「汗出不止加白芍、五味子。痢疾腹痛已除,瀉猶未止,是胃氣下陷也,加酒沙白芍三錢。瘧疾發久,加半夏。有外感,加黃芩。胎前氣虛,以致胎動不安、小產、崩漏或產後血虛發熱,俱加酒炒白芍二錢。至於三陰瘧治法,惟太陰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或理中湯加肉桂。若少陰厥陰,非八味地黃丸不效。」
柯韻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風木內干中氣,用甘草、飴、棗培土以禦風,薑、棗、芍藥驅風而瀉木,故名曰建中。寒水內凌於中氣,用參、朮、甘草補土以制水,佐乾薑而生土以禦寒,故名曰理中。至若勞倦,形氣衰少,陰虛而生內熱者,表證頗同外感,惟東垣知其為勞倦傷脾,穀氣不盛,陽氣下陷陰中而發熱,製補中益氣之法,謂風寒外傷其形為有餘,脾胃內傷其氣為不足,遵《內經》『勞者溫之,損者益之』之義,大忌苦寒之藥,選用甘溫之品,升其陽以行春生之令。凡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芪護皮毛而開腠理,不令自汗。元氣不足,懶言,氣喘,人參以補之。炙甘草之甘,以瀉心火而除煩,補脾胃而生氣。此三味除煩熱之聖藥也。佐白朮以健脾。當歸以和血。氣亂於胸,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且以散諸甘藥之滯。胃中清氣下沉,用升麻、柴胡氣之輕而味之薄者,引胃氣以上騰,復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長之令矣。補中之劑得發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此用藥有相須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補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補心肺,『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也。亦可以補肝,『木鬱則達之』也。惟不宜於腎,陰虛於下者不宜升,陽虛於下者更不宜升也。凡東垣治脾胃方,俱是益氣,去當歸、白朮,加蒼朮、木香便是調中。加麥冬、五味輩,便是清暑。此正是醫不執方,亦是醫必有方。」
趙養葵曰:「後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於腎肝,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參、芪。是方所以補益後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此方得之。」
陸麗京曰:「此為清陽下陷者言之,非為下虛而清陽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兩尺虛微者,或是癸水銷竭,或是命門火衰,若再一升提,則如大木將搖而撥其本也。」
周慎齋曰:「下體痿弱虛弱者,不可用補中,必當以八味丸治之。凡內傷作瀉,藏附子於白朮中,令其守中,以止瀉也。表熱藏附子於黃芪中,欲其走表,以助陽也。」
截瘧七寶飲
治已發三五次,邪漸退而脈弦滑浮大,用吐之可止。
常山醋炒、厚朴薑汁炒、青皮炒、陳皮、檳榔、草果、甘草炙,酒水各半煎,露一宿服。
三四發後,已經服解散之劑,邪氣既衰,正可截之時矣。脈來弦為飲,浮為表,大為陽,故可吐。況無痰不作瘧,瘧痰為患,常山善吐。檳榔善墜。草果善消。厚朴、青皮理氣行痰之藥。陳皮、甘草為消痰調胃之品。此惟實者與之,虛者勿與也。虛人宜參、薑各一兩,服之即止。如貧無參,用白朮代之。血虛加當歸。
人參養胃湯
治因飲食飢飽傷胃而成者,名曰胃瘧。
人參、茯苓、半夏、甘草、蒼朮、陳皮、厚朴、藿香、烏梅、草果。
飢飽皆足以傷胃,胃傷則營衛虛而穀氣乖,乖則爭,爭則邪正分,寒熱作而成瘧矣。藥以參、苓、甘草之甘溫,可以補胃之不足。以陳、朴、蒼朮之辛溫,可以平胃氣之有餘。半夏之辛,可使醒脾。藿香之香,可使開胃。烏梅之酸,可使收陰。草果之溫,可使消滯。
何人飲
截瘧如神,凡氣血俱虛,久瘧不止者,宜此主之。
人參、製首鳥、當歸、陳皮、煨薑,酒煎服。
人參補氣。當歸和血。陳皮利痰。首烏截瘧。生薑溫煖中氣。水酒達表通陽。
四逆湯
治脈沉厥逆等證。
甘草炙、乾薑、生附子。
四逆者,四肢逆冷,因證以名方也。凡三陰一陽證中有厥者皆用之,故少陰用以救元海之陽,太陰因以溫臟中之寒。厥,陰薄;厥,陽欲立亡,非此不救。至於太陽誤汗亡陽,亦用之者,以太少為水火之主,非交通中土之氣,不能內復真陽,故以生附子、生乾薑徹上徹下,開闢群陰,迎陽歸舍,交接於十二經。反複以炙草監之者,亡陽不至於大汗,則陽未必盡亡,故可緩制留中,而為外召陽氣之良法。
通脈四逆,少陰格陽面赤,陽越欲亡,急用乾薑、生附奪門而入,驅散陰霾。甘草監制薑、附烈性,留頓中宮,扶持太和元氣。藉蔥白入營通脈,庶可迎陽內返。推仲景之心,祗取其脈通陽返,了無餘義矣。至於腹痛加芍藥。嘔加生薑。咽痛加桔梗。利不止加人參。或涉太陰,或干陽明,或陰火僭上,或穀氣不得,非格陽症中所必有者也,故仲景不列藥品於主方之內,學者所當詳審。
王又原曰:「仲景真武湯一方,於水中補火。四逆與通脈四逆二方,是於水中溫土。二方用藥無異,分兩不同,主治又別,所以然者,前方脈沉為陽氣不鼓,四逆為陽微不周,然真陽未盡亡也。君以炙草之甘溫,溫養微陽。臣以乾薑、附子之辛溫,通關節走四肢,此因內陽微而外寒甚,故制為陽氣外達之劑。後方裏寒外熱,渾是腎中陰寒逼陽於外,故君以乾薑,樹幟中宮。臣以國老,主持中外。更以附子大壯元陽。共招外熱返之於內,蓋此時生氣已離,存亡俄頃,若以柔緩之甘草為君,何能疾呼外陽,故易以乾薑,然必加甘草與乾薑等分者,恐喪亡之餘,薑、附之猛不能安養。夫元氣,所謂有制之師也。陽微淤裏,主以四逆;陽格於外,主以通脈。若內外俱寒,則又為附子湯證而非二方所主矣。其加減法內,面色赤者加蔥,後人遂以蔥白為通脈四逆,不知陽亡於外,更用蔥以助其散,則氣從汗出,而陽無由內返也。豈不誤耶!蓋白通立名,因下利脈微用蔥白以通上下之陽,此裏寒外熱,用通脈以通內外之陽,故主方不用蔥也。宜詳辨之。」
拯陰湯(黃錦芳製)
治瘧疾,陰虛夜發,熱多寒少,口渴,不嘔,喃喃錯語,飲食如故。
當歸、川芎、熟地、知母、紅花酒炒、升麻。
邪入血分,若不從陰提出,必致陰受熱損而陰益竭。熟地補陰以沃血之源。當歸入心以攝血之本。川芎行血中之氣。知母清血分之熱。紅花破瘀。升麻升陽。
四味回陽飲
治元陽虛脫,危在頃刻者。
人參、製附子、炮乾薑、炙甘草。
附子陽中之陽,助人參有回元之功。甘草守中,佐參、附有補陽之力。炮薑溫欲脫之陽,合參、附、甘草回虛脫之氣也。
霍亂
霍亂一證,上吐下瀉而揮霍撩亂,此寒邪傷臟之病也。或內傷飲食,或寒濕傷脾,或旱潦誤中沙毒之氣。邪在中焦,上出為吐,下出為瀉,治此者,必宜以和胃健脾為主。轉筋霍亂,以足腹之筋拘攣急痛最為重候也。
平胃散
治濕淫於內,脾胃不能尅制,有積飲痞膈中滿者。
厚朴薑汁炙、陳皮、蒼朮炒、甘草炙。
胃為水土之臟,生於申。水穀之入於胃也,分為三隧,其糟粕一隧,下入小腸傳於大腸,全賴燥火二氣變化傳送,若火不溫而金不燥,失其長生之氣,上雖有心陽以扶土,而下焦川瀆失利,則胃中泛隘而成卑濕之土,為濕滿,為濡瀉。治以蒼朮辛溫,助胃行濕,升發穀氣。厚朴苦溫,辟陰去濁,溫胃滲濕。甘草調和小腸。陳皮通理大腸。胃氣安常,大小腸處順,故曰平胃。
柯韻伯曰:「《內經》以土運太過曰敦阜,其病腹滿;不及曰卑監,其病留滿痞塞。張仲景製三承氣湯,調胃土之敦阜;李東垣製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監也。培其卑者而使之平,非削平之謂。猶溫膽湯用涼劑而使之溫,非用溫之謂,後之註本草者曰:『敦阜之土宜蒼朮以平之,卑監之土宜白朮以培之。』若以濕土為敦阜,將以燥土為卑監耶?不審敦阜、卑監之義,因不知平胃之理矣。二朮苦甘,皆燥濕健脾之用,脾燥則不滯,所以能健運而得其平。第二朮,白者柔而緩,蒼者猛而悍,此取其長於發汗,迅於除濕,故以蒼朮為君耳,不得以白補赤瀉之說,為二朮拘也。厚朴色赤苦溫,能助少火以生氣,故以為佐。濕因於氣之不行,氣行則愈,故更以陳皮佐之。甘先入脾,脾得補而健運,故以炙甘草為使。名曰平胃,實調脾承氣之劑歟!」
縮脾飲
清暑氣,除煩渴,止吐瀉,霍亂及暑月酒食所傷。
砂仁、草果煨去皮、烏海、甘草炙、扁豆炒、乾葛。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暑必兼濕而濕屬脾土,暑濕合邪,脾胃病矣。故治暑必先去濕,砂仁、草果辛香溫散,利氣快脾,消酒食而散濕。扁豆專解中宮之暑而滲濕。葛根能升胃中清陽而生津。烏梅清熱解渴。甘草補土和中。
六和湯
治夏秋暑濕傷脾,或飲冷乘風,多食瓜果,以致客寒犯胃,食留不化,遂成痞膈、霍亂等證。
半夏炒、人參、甘草炙、砂仁、杏仁、白朮土炒、赤苓、扁豆炒、藿香、厚朴、木瓜,加薑、棗煎。
傷暑加香薷,傷冷加紫蘇。一方無白朮,一方有蒼朮。六腑不和,故用六和湯以和之也。食飲不消,和以砂仁。挾涎吐逆,和以半夏。膈氣不利,和以杏仁。胃氣不調,和以參、朮。中氣不快,和以藿香。伏暑傷脾,和以扁、朴。轉筋為患,和以木瓜。三焦蓄熱,和以赤苓。氣逆急吐,和以甘草。
冷香飲子
治霍亂,陰陽睽隔,煩躁,脈伏者。
附子炮、陳皮、甘草炙、草果仝吳萸炒黃黑、生薑。井水頓,冷服。
草果、陳皮溫脾去濕定嘔。炙草、生薑奠安脾經陰陽。以炮附子通行經絡,交接上下。用飲子者,輕清留中也。冷服者,緩而行也。
枇杷葉散
治中暑伏熱,煩渴引飲,嘔噦惡心,頭目昏眩者。
枇杷葉去毛蜜炙、陳皮去白焙、丁香、厚朴去皮薑汁炙、白茅根、麥冬、木瓜、甘草、香薷。
胃為濕所竊據而濁穢,故用香薷。枇杷葉、丁香、白茅根之辛香,以安胃而去胃所惡之臭。
大黃龍丸
治中暑身熱,頭疼,狀如脾寒,或煩熱,嘔吐,昏悶不食。
舶上硫黃、硝石一兩,白礬、雄黃、滑石五錢,白麵四兩。五味研末,入麵和勻,滴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新汲井水下。
暑風一證,其卒倒類乎中風,而不可從風門索治。百一選方雖有大黃龍丸,初不為暑風立法,管見從而贊之曰:「有中暍昏死,灌之立甦。」則其方亦可得暑風之一斑矣。倘其人陰血素虧,暑毒深入血分,進以此丸,豈不立至危殆乎!良方復有地榆散。
地榆散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并治傷暑煩躁,口渴,舌乾,頭痛惡心及血痢。
地榆、赤芍、黃連、青皮去瓤。等分為末,每服三錢,土漿水調服。若血痢,水煎服。
用平常涼血之藥,清解深入血分之暑風,良莫良於此矣。後有用之屢效而美其名為潑火散者,知言哉!夫中天火運流金爍石,而此能潑之,益見暑風為心火暴甚,煎熬陰血,舍清心涼血之外,無可撲滅耳。
胃苓湯
治中暑傷濕停飲,夾食腹痛,泄瀉及口渴,便祕。
陳皮、厚朴、甘草炙、蒼朮、白朮、茯苓、澤瀉、豬苓、肉桂。
此上下分消其濕也。蒼、朴、陳、草,平胃散也,以之燥脾。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桂,五苓散也,以之利濕健脾,濕利而瀉自止矣。然中氣弱者,宜補中為主。
四君加味湯
和胃健脾,溫撤寒邪。
人參、茯苓、白朮土炒、甘草炙、炮薑、附子製、厚朴薑汁炙。
參、苓、朮、草,四君子湯也,益胃健脾。複以薑、附者溫煖真陽。更加厚朴,和胃調中。
斑痧
斑者,有觸目之色,無礙手之質,即稠如錦紋,稀如蚊跡之象也。或佈於胸腹,或見於四肢,總以鮮紅起發者為吉,色紫成片者為重。黑者為凶,青者為不治。殆傷寒瘟疫諸證,失於宣解,邪蘊於胃腑而走入營中,每有是患耳。治法火甚清之,毒甚化之,失表者當求之汗,失下者必取乎攻,酌以辛涼辛勝及甘寒苦寒鹹寒等法,此繆氏耑以肺胃論治為精也。
涼膈散
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瘛瘲,胃熱發斑發狂。
連翹、大黃、芒硝、甘草、山梔、黃芩、薄荷。煎成,入白蜜一匙,微煎溫服。
膈者,膜之橫蔽心下,周圍相著,遮隔濁氣,不使上薰心肺者也,不主十二經。凡傷寒蘊熱內閉於膈,其氣先通心、肺,膻中火燔煩熱,自當上下分消。手太陰之脈上膈屬肺,足厥陰之脈上貫膈布脇肋,循喉嚨之後,以薄荷、黃芩從肺,散而涼之。腎足少陰之脈,上貫膈,入肺中,以甘草從腎,清而涼之。手少陰之脈,下膈絡小腸,手太陽之脈,下膈抵胃屬小腸,以連翹、山梔從心之少陽,苦而涼之。手少陽之脈,下膈循屬三焦,手厥陰之脈,下膈歷絡三焦,以山梔、芒硝從三焦與心包絡,瀉而涼之。足太陰之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以甘草、大黃從脾,緩而涼之。足少陽之脈,下貫膈,屬膽,以薄荷、黃芩從膽,升降而涼之。胃足陽明之支脈,下膈屬胃,絡大腸,手陽明之脈,下膈屬大腸,以大黃、芒硝從胃與大腸,下而涼之。上則散之,中則苦之,下則行之,絲絲入蔻,周遍諸經,庶幾燎原之場,頃刻為清虛之府。守真力贊是方為神妙,信哉!
升麻鱉甲湯
統治溫厲陰陽二病。
升麻、當歸、蜀椒、甘草、鱉甲、雄黃。
升麻入太陰陽明二經,升清逐穢。如陽毒為病,面赤斑如錦紋;陰毒為病,面青身如被杖,咽喉痛。毋論陰陽二毒皆已入營矣。但升麻僅走二經氣分,故必佐以當歸通絡中之血,甘草解絡中之毒,微加鱉甲守護營神,俾椒、黃猛劣之品攻毒透表,不亂其神明。陰毒去椒、黃者,太陰主內不能透表,恐反助厲毒也。《千金方》陽毒無鱉甲,有桂枝者,不欲其守,亦恐留戀厲毒也。
神香散
治乾霍亂。
丁香七粒、白豆蔻七粒。右為末,清湯調下,如小腹痛者,加砂仁七粒。
神香散,景岳之新方也,以之治乾霍亂、痧脹、腹痛屬於寒濕凝滯脈絡者,殊有神功,與辰砂益元散治濕熱痧脹,可謂鍼鋒相對。夫痧者,寒熱之濕氣皆可以為患,或四時寒濕凝滯於脈絡,或夏月濕熱鬱遏於經隧,或鼻聞臭氣而阻逆經氣,或內因停積而壅塞府氣,則胃脘氣逆皆能脹滿作痛,甚至昏憒欲死。西北人以楊柳枝蘸熱水鞭其腹,謂之打寒痧。東南人以油碗或油線括其胸背手足內胻,謂之刮痧。以碗鋒及扁鍼刺舌下、指尖及曲池、委中出血,謂之鎙痧。更服八砂丹以治其內,是皆內外達竅以泄其氣,則氣血得以循度而行,其脹即已,非另有痧邪也。
腎溫湯(黃錦芳製)
治春溫因暑熱動其內氣而作,一身灼熱,口渴飲冷。
熟地、山藥、丹皮、龜版、阿膠、防風、桂枝。
經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所以溫病兩感,止在太陽、少陰之內。熱邪在腎作擾,熟地、龜版入腎以救真陰。丹皮、阿膠以清血分之熱。防風、桂枝以撤太陽之標。而溫邪解矣。
風溫湯(葉天士製)
治風溫發痧。
薄荷、連翹、杏仁、牛蒡子、桔梗、桑白皮、生甘草、黑山梔。
此手太陰、足陽明兩經藥也。風溫之邪,治以辛涼。薄荷、桔梗以袪風。杏仁、桑皮以宣肺。連翹、牛蒡以散熱。梔子解火鬱。甘草養胃陰。
表裏兩救湯(汪石山製)
治胃虛發斑,失守之火遊行於外。
人參、黃芪炙、白朮土炒、乾薑、甘草炙、茯苓、陳皮。
胃司受納,胃虛則倉廩匱乏,真陽失守,溢於肌肉而為斑。以五味異功加黃芪實裏。乾薑通陽。
清解蘊熱湯(葉天士製)
治伏氣熱蘊三焦,發熱,煩渴,遍體赤斑,夜躁不寐。
羚羊角、犀角、連翹心、元參心、鮮生地、金銀花、天花粉、石菖蒲。
煩渴屬胃。夜躁屬心。風溫內擾,營分不靜,用犀角、生地以涼血。連翹、羚羊以清心。花粉、銀花以養胃。元參心瀉浮遊之火。石菖蒲通膻中之陽。
痧後清熱湯(葉天士製)
治痧後伏火未清,內熟身痛。
玉竹、白沙參、地骨皮、川斛、麥冬、生甘草。
肺主清肅,胃主宗筋,伏火熏灼,故內熱身痛。以沙參、地骨皮、麥冬清肺。以玉竹、生甘草、川斛清胃。
頭痛
外感有頭痛,內傷亦有頭痛。外感頭痛,有痛在陽經,有痛在陰經。內傷頭痛,有痛在陰虛,有痛在陽虛。治外感頭痛,汗以表散,清在陽而溫在陰。治內傷頭痛,調其營衛,補其陰而益其陽。
芍蘓散
治外有頭痛,發熱惡寒,內有咳嗽,吐痰氣洶等證。
川芎、半夏、柴胡、茯苓、蘇葉、乾葛、桔梗、陳皮、枳殼、甘草。
川芎、蘇葉、乾葛、柴胡,解表藥也,表解則頭痛發熱惡寒自愈。桔梗、半夏、陳皮、枳殼、茯苓、甘草,和裏藥也,裏和則欬嗽吐痰氣洶自除。
加味清震湯
治雷頭風,頭痛而起核塊,或頭中雷鳴多屬痰火者主之。
升麻、蒼朮、青荷葉、甘草炙、陳皮、荊芥、蔓荊子、薄荷。河間原方止有前三味。
此足陽明藥也。升麻性陽味甘,氣升能解百毒。蒼朮辛烈,燥濕強脾,能辟瘴癘,此局方升麻湯也。荷葉色青氣香,形仰象震,能助胃中清陽上行。用甘溫辛散之藥,以升發之,使邪從上越,且固胃氣,使邪不傳裏也。其加味則皆疏風和胃之意。
清空膏
治偏正頭痛,年深不愈者。善療風濕熱上壅頭目,及腦痛不止,若血虛頭痛者,非此所宜。
羌活、防風、柴胡、黃芩半生半炒、川芎、甘草炙、黃連酒炒。
此足太陽少陽藥也。頭為六陽之會,其象為天,乃清空之位也。風寒濕熱干之,則濁陰上壅而作實矣。羌、防入太陽。柴胡入少陽。皆辛輕上升祛風勝濕之藥。川芎入厥陰,為通陰陽血氣之使。甘草入太陰,散寒而緩痛。辛甘發散為陽也,芩、連苦寒以羌、防之屬升之,則能去濕熱於高巔之上矣。
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眩暈及痰厥頭痛。
半夏、白朮、天麻、陳皮、茯苓、甘草炙、蔓荊子,加薑、棗煎。
此足太陰藥也。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頭旋眼黑,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定。白朮甘苦而溫,可以除痰,亦可以益氣。茯苓瀉熱導水。陳皮調氣升陽。蔓荊除風。甘草和諸藥。合二陳意也。
普濟消毒飲
治大頭天行,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甘草生、桔梗、黃芩酒炒、黃連酒炒、馬勃、元參、橘紅、柴胡、升麻、連翹、牛蒡子、炒薄荷、殭蠶、板藍根。
程鐘齡加用貝母、人中黃、荷葉。體虛加人參。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而為腫盛也。芩、連苦寒瀉心肺之熱為君。元參苦寒,橘紅苦辛,甘草甘寒,瀉火補氣為臣。連翹、薄荷、鼠粘辛苦而平,藍根甘寒,馬勃、殭蠶苦平,散腫消毒定喘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之陽氣不得伸。桔梗辛溫為舟楫,不令下行,為載也。
導濕湯(黃錦芳製)
治左腦頭痛,水氣上逆,痛如鍼刺,腹中覺有水響如雷。
茯苓、半夏、牛膝、車前子、熟附子、龍骨煅、炙龜版、厚朴、大腹皮。
此本陰勝逆而上衝,凡一切假陰假陽,皆在此處見端。用茯苓、半夏以洩脾濕之水。牛膝、車前以引陰氣下行,而不上干清陽。水盛則火必衰,故附子在所必用。陰無陰物靜攝,則陽必上湊,故龜版、龍骨在所必投。而又慮其氣滯,故厚朴、大腹皮在所必施。
救元補體湯
治頭痛昏憒,心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此方救之。
熟地、人參、當歸、茯苓、麥冬、棗仁炒、附子製、鹿茸、五味子、桂元肉、紫河車。
腎氣不充而髓海空虛者,以熟地、人參兩儀陰陽,大補氣血。頭為諸陽之會,鹿茸稟天春升之木氣,味甘可以養血,氣溫可以導火。熟附輔陽。當歸、棗仁補肝血。茯苓、麥冬清心神。五味斂心氣。桂圓肉味甘益脾。紫河車味厚益陰,甘鹹培脾腎,氣溫暢肝氣,陰陽和協而虛靈復矣。
醒迷湯
治頭痛厥逆,痰聚胞絡,目定口噤,手足冷過肘膝,陽氣虛寒者宜之。
人參、白朮土炒、當歸、茯苓、白芍炒、半夏炒、杜仲炒、陳皮、棗仁炒、甘草炙、附子製、煨薑、大棗。
腎陽不壯而寒氣通腦者,以陳、夏、苓、草上達肺金,有祛痰理氣之功。參、朮健脾,脾旺而痰自化。歸、芍和肝。棗仁養心。附子辛熱散寒濕。杜仲辛潤堅筋骨。薑、棗和營衛。如此則陽復而機關利,陰充而厥逆回矣。
既濟豁痰湯
治頭痛厥逆,痰聚胞絡,目定口噤,手足冷不過肘膝,陰虛有火者宜之。
生地、白芍炒、茯神、鉤藤、丹皮、當歸、柏子仁、棗仁炒、龜版炙、竹瀝。
腎陰不足而陰火衝逆者,以生地甘寒,瀉腎火。丹皮辛涼瀉膽火。歸、芍益血,即以熄內風。茯神、柏子、棗仁入心包絡。鉤藤、竹瀝可以清熱緩急。病屬於火,火熾風生,以此主之。
貞元飲
治氣短似喘,呼吸急促,提不能升,嚥不能降,氣道噎塞,勢劇垂危者。
熟地、當歸、炙甘草。
此元海無根,虧損肝腎,子午不交,氣脫之侯。熟地大補腎中元氣,滋培真陰以歸元。當歸養肝腎之營血。甘草和中補氣以歸根,氣虛喘急,真元失守者可復矣。
胃脘痛
胃與胞絡近。陽明中土,乃水穀之道路,多氣多血,運化精微,而痛有寒熱、氣血、食滯、內虛之不同,在男子又有虛火上逆,婦人又有肝陽上升。不知肝主疏泄,鬱則木不舒而侮所不勝。腎為胃關,虛則精氣耗而累及中土。至於氣分有餘之痛,香砂可用;不足之痛,參、附勿疑。血分有餘之痛,桃仁取效;不足之痛,歸、地奏功。此病原病情不可不察也。
栝蔞薤白白酒湯
治胸痺,喘息,欬唾,胸背痛,短氣。
栝蔞實、薤白、白酒。
栝蔞薤白半夏湯、
治胸痺不得臥,心痛徹背。
栝蔞實、薤白、半夏、白酒。
枳實薤白桂枝湯
治胸痺,氣結在胸,胸滿,脇下逆搶心。
枳實、厚朴、薤白、桂枝、栝蔞實。
胸痺三方,皆用栝蔞實、薤白,按其治法,郤微分三焦。《內經》言「淫氣喘息,痺聚在肺」,蓋謂妄行之氣,隨各臟之內因所主而入為痺,然而病變有不同,治法亦稍異,止就肺痺喘息咳唾胸背有短氣者,君以薤白,滑利通陽。臣以栝蔞實,潤下通陰。佐以白酒,熟穀之氣,上行藥性,助其通經活絡而痺自開。若轉結中焦而為心痛徹背者,但當加半夏一味,和胃而通陰陽。若結於胸脇,更加逆氣上搶於心,非但氣結陽微,而陰氣并上逆矣,薤白湯無足稱也,須以枳實、厚朴先破其陰氣,去白酒之醇,加桂枝之辛,助薤白、栝蔞行陽開痺,較前法之從急治標,又兼治本之意焉。
喻嘉言曰:「胸中陽氣,如離照當空,曠然無外,設地氣一上,斯窒塞有加。故知胸痺者,陰氣上逆之候也。仲景微則用薤白、白酒以益其陽,甚則用附子、乾薑以消其陰,世醫不知胸痺為何病,習用荳蔻、木香、訶子、三稜、神麴、麥芽等藥,至耗其胸中之陽,亦相懸矣。」
補肝湯
治寒厥心痛。
桃仁、桂心、柏子仁、茯苓、甘草、萸肉、細辛、防風、大棗。
《舉痛論》厥痛計一十三條,止有二條為熱,餘皆為寒。其寒熱厥氣犯胃而痛,惟肝臟為最多。熱厥痛者,用金鈴子散;寒厥痛者,用補肝湯。皆應手取愈,但寒厥不以辛散之而以辛補之者,以肝為剛臟,與之辛散剛劑傷其陰,必動其厥陽,非治也。《六元正紀大論》曰:「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痛,上支兩脇。」明是肝木鬱於胃土中也。當以辛潤補肝,瀉去胃中肝邪,痛乃止。桃仁、柏子仁辛潤,以補肝陰。肉桂、山萸辛溫,以補肝陽。甘草、大棗甘能和胃,緩肝之急。防風能於土中瀉木。細辛益膽氣以泄肝。全方皆辛潤入絡之藥,補肝欲而利導之,得辛即可達鬱,非必以辛散為達木之鬱也。
金鈴子散
治熱厥心痛。
川楝子去核、延胡索。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服。
金鈴子散一泄氣分之熱,一行血分之滯。《雷公炮炙論》云:「心痛欲死,速覓延胡。」潔古複以金鈴治熱厥心痛。經言:「諸痛皆屬於心」,而熱厥屬於肝逆,金鈴子非但泄肝,功專導去小腸膀胱之熱,引心包相火下行。延胡索和一身上下諸痛,時珍曰:「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方雖小制,配合存神,卻有應手取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
小陷胸湯
治心痞,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黃連、半夏、栝蔞實。
結胸按之始痛者,邪在脈絡也。故小陷胸止陷脈絡之邪,從無形之氣而散。栝蔞生於蔓草,故能入絡。半夏成於坤月,故亦通陰。二者性皆滑利,內通結氣,使黃連直趨少陰,陷脈絡之熱,攻雖不峻,胸中亦如陷陣,故名陷胸。僅陷中焦脈絡之邪,不及下焦,故名小。
程扶生曰:「此熱結未深者,在心下,不若大結胸之高在心上,按之痛,比手不可近為輕。脈之浮滑,又緩於沉緊,但痰飲素盛,挾熱邪而內結,所以脈見浮滑也。以半夏之辛散之。黃連之苦瀉之。栝蔞之苦潤條之。所以除熱散結於胸中也。先煮栝蔞,分溫三服,皆以緩治上之法。」
大無神朮散
治發熱頭痛,傷食停飲,胸滿腹痛,嘔吐瀉利,並能解穢驅邪,除山嵐瘴氣。
蒼朮土炒、陳皮、厚朴薑汁炒、甘草炙、藿香、砂仁。
蒼朮之燥,克制其瘴霧之邪。厚朴之苦,削平其敦阜之氣。藿香、砂仁辛香物也,能匡正而辟邪。陳皮、甘草調脾藥也,能補中而泄氣。此方但用理脾之劑而瘴毒自解矣。
安胃湯(王晉三製)
治厥陰,飢不欲食證。
川椒炒去汗、安吉烏梅去核、人參、川黃連、枳實、生淡乾薑。
安胃者,毋使乘勝之氣犯胃也。倦不思食,無不由於脾胃為病,然揆其寒熱虛實,郤有盛衰,初無定理,惟就厥陰之「飢不欲食」一證,遵仲景甲己化土之論,忝東垣治脾胃之說為疏一方。川椒之辛,佐烏梅之酸,行陰以瀉肝。枳實、乾薑助人參行陽道以益氣。黃連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清脾胃生化之源。統論全方,辛酸同用以化肝氣,酸甘相輔以和胃氣,肝化胃和,自能進食。
附子粳米湯
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脇逆滿,嘔吐,溫胃通陽於腎之劑。
附子製、半夏炒、甘草炙、大棗去核、粳米。
腎虛寒動於下,胃陽為寒凝窒,虛寒從下上也。治以附子之溫,半夏之辛,佐以粳米之甘,使以甘草、大棗緩而行之。上可去寒止嘔,下可溫經定痛。
和陰理脾煎(黃錦芳製)
治胃痛,陰火不收,胸中掣痛。
麥冬、白芍炒、伏龍肝、製首烏、牛膝、廣皮、茯苓。
脾有寒濕,肝有燥熱。茯苓、廣皮以理脾濕。首烏、芍藥以潤肝燥。麥冬滋液。牛膝收陰。伏龍肝去濕。此方辛不致燥,涼不致寒,滋不致滯,所謂運神奇於平淡也。
疏肝益胃湯(新製)
治胃痛,嘔吐酸水。
人參、半夏炒、茯苓、廣皮、吳萸、白芍炒、淡乾薑、木瓜、烏梅肉。
人參養胃。半夏、茯苓通陽明。白芍、木瓜泄厥陰。乾薑煖胃。吳萸溫肝。廣皮辛通。烏梅酸收。化肝和胃,自能已痛止嘔。
攝陰湯(黃錦芳製)
治陰維陽損,痛處喜按。
人參、當歸、鹿茸、茯苓、補骨脂、紫石英。
人身左陽右陰,病在心陰,陽浮陰沉。病在心陰之裏,正是陰維陽損,不能自持。諸陰用人參以補陰中之氣。當歸以補陰中之血。鹿茸以補陰中之陽。茯苓以滲陰中之濕。紫石英醋煅,以降胸腹久聚之氣,下入至陰而從二便內出。補骨脂能補命門相火,及降心腹之氣下行於右,故能統攝諸陰之脈,使之不至渙散無主也。
通補血絡湯(葉天士製)
治腹中徹痛,右脇蠕動,陽明脈絡空虛,衝任無貯。
人參、當歸、茺蔚子、香附醋炒、茯苓、小茴、生杜仲、白芍炒、肉挂。
人參、茯苓通補陽明。歸身、白芍柔和厥陰。香附、小茴辛以走絡。肉桂、杜仲溫以煖肝。茺蔚子活血順氣。
脇痛
傷寒脇痛屬少陽經受邪,雜證脇痛左為肝氣不和,右為肝移邪於肺。凡治實證脇痛,左用枳殼,右用鬱金。虛寒作痛得溫則散,按之則止者,又宜溫補。大抵痛在氣分者,治在氣,血藥不宜用也。痛在血分者,治在血,氣藥不宜用也。痛而吐酸者,木淩脾也。痛而寒熱譫語者,婦人熱入血室也。蓋甘可緩中,則木氣調達,自然右降而左升矣。
柴胡疏肝散
治左脇肋疼痛,寒熱往來。
柴胡、陳皮、川芎、赤芍、枳殼、香附醋炒、炙甘草。
柴胡、川芎分入少陽厥陰。枳殼消刺痛。赤芍瀉肝火。陳皮、香附調和氣血。甘草散結。
推氣散
治右脇痛。
枳殼、鬱金、桂心、甘草炙、桔梗、陳皮、薑、棗。
鬱金辛苦,以散肝鬱。肉桂辛甘,以療脇疼。枳殼寬膈。桔梗開提氣血。陳皮、甘草和中。薑、棗和營衛。
大半夏湯
痰飲兼治。
半夏、人參、白蜜。水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
大半夏湯通補胃腑之藥,以人參、白蜜之甘,厚於半夏之辛,則能兼補脾臟,故名其方曰大。以之治胃反者,胃中虛冷,脾因濕動而不磨穀,胃乃反其常道而為朝暮吐。朝暮者,厥陰肝氣盡於戌,王於丑也。宿穀藉肝氣上升而乃吐出,主之以半夏辛溫利竅除寒。人參扶胃正氣。佐以白蜜,揚之二百四十遍,升之緩之,俾半夏、人參之性下行不速,自可幹旋胃氣,何患其宿穀不消,肝氣僭升也乎!
四磨飲
治七情感傷,上氣喘急,妨悶不食。
人參、檳榔、沉香、烏藥。
王又原曰:「七情隨所感,皆能為病。然愈於壯者之行,而成於弱者之著。愚者不察,一遇上氣喘急,滿悶不食,謂是實者宜瀉,輒投破耗等藥,得藥非不暫快,初投之而應,投之久而不應矣。夫呼出為陽,吸入為陰,肺陽氣旺則清肅下行歸於腎陰,是氣有所收攝,不復散而上逆,若正氣既衰,邪氣必盛,縱欲削堅破滯,邪氣必不伏,方用人參補其正氣,沉香納之於腎,,而後以檳榔、鳥藥從而導之。所謂實必顧虛,瀉必先補也。四品氣味俱厚,磨則取其味之全,煎則取其氣之達,氣味齊到,效如桴鼓矣。其下養正丹者,煖腎藥也。本方補肺氣養正,溫腎氣鎮攝歸根,喘急遄已矣。」
補腎湯(黃錦芳製)
治右脇作痛,欬嗽,頭痛,嗽必努力,痰則清稀。
製附子、茯苓、半夏、木香、牛膝、補骨脂。
痰雖在脇、在胃、在脾而實歸於腎火之衰,故用附子迅補真火以強土。茯苓、半夏以除脾濕。木香以疏中州濕滯之氣。牛膝以引左氣下行歸腎。骨脂以引右氣下行歸腎。藥雖數味,針芥不差。
補肝散
治肝無血養,脇痛因於虛者。
熟地、白朮土炒、棗仁炒、當歸、川芎、黃芪炙、山藥、五味子炒杵、萸肉、木瓜。
參、朮補氣,益以山藥崇土,以培生血之源。熟地甘以補肝。芎、歸辛以補肝。棗仁、萸肉酸以補肝。五味滋腎水。木瓜利筋骨。
三陰煎
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營虛失血等證。三從木數,故曰三陰。
人參、熟地、當歸、白芍炒、棗仁炒研、甘草炙。
人參大補元氣。熟地大補真陰。當歸止血。芍藥平肝。炙甘調和營衛。棗仁收攝脾元。
左金丸
治肝熱,左脇疼,欬嗽等證。
黃連酒炒、吳萸鹽水炒,薑湯法丸。
經脈循行,左升右降,藥用苦辛肅降,行於升道,故曰左金。吳茱萸入肝散氣,降下甚捷。川黃連苦燥胃中之濕,寒勝胃中之熱。臟惡熱而用熱,腑惡寒而用寒,是謂反治,乃損其氣以泄降之,七損之法也。當知可以治實不可以治虛,若勿論虛實而用之則誤矣。
胡天錫曰:「此瀉肝火之正劑。肝之治有數種,水衰而木無以生,地黃丸癸,乙同源是也。土衰而木無以植,參苓甘草散,緩肝培土是也。本經血虛有火,用逍遙散清火;血虛無水,用歸脾湯養陰。至於補火之法亦下同乎腎,而瀉火之治則上類乎心。左金丸獨用黃連為君,從實則瀉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勢。吳茱萸從類相求,引熱下行并以辛溫開其鬱結,懲其扞格,故以為佐。然必木氣實而土不虛者,庶可相宜。左金者,本從左而制從金也。」
越鞠丸
治藏府一切痰、食、氣、血諸鬱,為痛,為嘔,為脹,為利者。
香附、蒼朮、撫芎、山梔仁、神麴,水法丸。
季楚重曰:「《內經》論『木鬱達之』五句,前聖治鬱之法最詳。所謂鬱者,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也。然清濁升降皆出肺氣,使太陰失治節之令,不惟生氣不升,收氣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鬱成矣。故經云:『太陰不收,肺氣焦滿。』又云:『諸氣膹鬱,皆屬於肺。』然肺氣之布,必由胃氣之輸;胃氣之運,必本三焦之化。甚至為痛、為嘔、為脹、為利,莫非胃氣不宣,三焦失職。所致方中君以香附,快氣調肺之怫鬱。臣以蒼朮開發強胃而資生。神麴佐化水穀。梔子清鬱導火,於以達肺,騰胃而清三焦,尤妙。撫芎之辛,直入肝膽,以助妙用。則少陽之生氣上朝而營衛和,太陰之收氣下肅而精氣化,此丹溪因五鬱之法而變通者也。然五鬱之中,金木尤甚,前人用逍遙散調肝之鬱,兼清火滋陰;瀉白散清肺之鬱,兼潤燥降逆。要以木鬱上衝,即為火;金鬱斂澀,即為燥也。如陰虛不知滋水,氣虛不知化液,是又不善用越鞠矣。」
吐蚘
邪熱在胃,蚘為熱迫,上逆而出,宜清熱逐邪,熱退而蚘自安。亦有胃寒者,蚘在胃而不在厥陰,即投理中湯。若邪傳厥陰,胃中寒冷,蚘亦不能自安,宜溫胃補肝腎,餘邪始退,蚘蟲亦安,此治厥陰虛寒大虛之吐蚘也。夫內傷吐蚘,責在脾而先責在腎;時令吐蚘,治在邪而先治在正。
理中安蚘散
治胃寒吐蚘。
人參、白木土炒、茯苓、乾薑、川椒、鳥梅。
川椒通上焦君火之陽。人參、乾薑溫中焦脾胃之陽。茯苓淡以勝白朮之苦。烏梅味酸急瀉厥陰,不欲其緩而蚘自安矣。
烏梅丸
治傷寒厥陰證,寒厥吐蚘,亦治胃腑發欬,欬而嘔,嘔甚則長蟲出,亦主久痢。
烏梅、細辛、桂枝、附子、人參、黃柏、黃連、川椒、乾薑、當歸。
烏梅漬醋益其酸,急瀉厥陰,不欲且緩也。桂、椒、辛、附、薑重用辛熱升達諸陽,以辛勝酸,又不欲其收斂陰邪也。桂枝、蜀椒通上焦君火之陽。細辛、附子啟下焦腎中生陽。人參、乾薑、當歸溫中焦脾胃之陽。則連、柏瀉心滋腎,更無亡陽之患,而得厥陰之治法矣。合為丸服者,又欲其藥性逗留胃中以治蚘厥。俾酸以縮蚘,辛以伏蚘,苦以安蚘也。至於臟厥,亦由中土不得陽和之氣,一任厥陰肆逆也。以酸瀉肝,以辛散肝。以人參補土緩肝。以連、柏監制五者之辛熱,過於中焦而後分行於足三陰。臟厥雖危,或得溫之散之,補之瀉之,使之陰陽和平,焉有厥不止耶!
柯韻伯曰:「六經惟厥陰為難治,其本陰,其標熱,其體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從,隨所利而行之,調其中氣,使之和平,是治厥陰法也。厥陰當兩陰交盡,又名陰之絕陽,宜無熱矣。第其具合晦朔之理,陰之初盡即陽之初生,所以一陽為紀,一陰為獨使,則厥陽病熱是少陽使然也。火王則水虧,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氣有餘便是火也。木盛則剋土,故饑不欲食。蟲為風化,飢則胃中空虛,蚘聞食臭出,故吐蚘。仲景立方皆以辛甘苦味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陰主肝木耳。《洪範》曰:『木曰曲直作酸。』內經曰:『木生酸,酸入肝。』君鳥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黃連瀉心而除疼。佐黃柏滋腎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腎者肝之母,椒、附以溫腎,則火有所歸而肝得所養,是固其本。肝欲散,細辛、乾薑辛以散之。肝藏血,桂枝、當歸引血歸經也。寒熱雜用,則氣味不和,佐以人參調其中氣。以苦酒漬烏梅,同氣相求。蒸之米下,資其穀氣。加蜜為丸,少與而漸加之,緩則治其本也。蚘,昆蟲也,生冷之物與濕熱之氣相成,故藥亦寒熱互用,且胸中煩而吐蚘,則連、柏是寒因熱用也。蚘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信為化蟲佳劑。久利則虛,調其寒熱,酸以收之,下利自止。」
清熱安蚘湯(汪蘊谷製)
治邪熱在胃,蚘為熱迫,不能自容,上逆而出。
麥冬、丹皮、貝母、黑豆、甘草、銀花、黃連、地骨皮、黃泥。
胃熱有餘而吐蚘,麥冬、貝母以清胃,丹皮、地骨以清熱。甘、豆、銀花、黃土以解陽明熱邪。黃連大苦制蚘且瀉心火。如此則胃和而蚘自安矣。
溫胃理中湯(汪蘊谷製)
治老稚體弱之人,邪傳厥陰,胃中寒冷,蚘不能安。
人參、白朮土炒、炮薑、甘草炙、附子製、肉挂、丁香、烏梅。
理中者,所以理中焦之陽氣也。參、朮、薑、草溫胃以除寒。復以桂、附、丁香辛熱,大煖胃陽,以逐其錮冷沉寒之氣。如此則離照當空,陰霾潛消矣。烏梅味酸,安蚘止嘔。
八味加味湯(汪蘊谷製)
治厥陰虛寒大虛之吐蚘也。
熟地、萸肉、茯苓、山藥、丹皮、附子、肉桂、澤瀉、人參、黃芪炙、白朮土炒、兔絲子、枸杞。
八味地黃湯益火以消陰翳。複以參、朮、芪溫補脾陽。兔絲、枸杞溫補肝腎之陽。胃中得溫而蚘自止。
除濕清火湯(黃錦芳製)
治蟲由木盛乘虛侮脾,晝時小腹苦痛,飲食不思。
廣皮、半夏、枳殼、厚朴、大黃、黃連、赤芍、丹皮。
痛本屬蟲而燥氣通之。便閉不解,用廣皮、半夏以除脾濕。枳殼、厚朴以除脾滯。大黃以除久閉之熱。黃連、赤芍、丹皮以清心肝二經之火。大便通而腹痛止矣。
集效丸
治蟲嚙腹痛,作止有時,或耕起往來。
大黃炒、鶴虱炒、檳榔、訶子皮、蕪荑炒、木香、乾薑炒、附子。蜜丸,食前烏梅湯下,婦人醋湯下。
此手足陽明藥也。蟲喜溫惡酸而畏苦,故用薑、附之熱以溫之。烏梅、訶皮之酸以伏之。大黃、檳榔、蕪荑、鶴虱之苦以殺之。木香辛溫,以順其氣也。
掃蟲煎
治諸蟲上攻,胸腹作痛等證。
青皮、小茴、吳萸、檳榔、烏藥、榧肉、烏梅、甘草、硃砂、雄黃。
青皮、烏藥止心腹之疼痛。小茴、檳榔入膈而殺三蟲。榧肉潤肺。甘草和中。吳萸助陽。烏梅酸收。皆殺蟲之聖品。硃砂安神袪蠱。雄黃化瘀解毒。
疫證
疫乃天地不正之氣,四特皆有,能傳染於人,以氣感召,從口鼻而入。醫家概認作傷寒,治誤矣。惟先補正氣,正旺則內臟堅固,邪無由而入,陰回則津液內生,邪不攻而卻。徜救陰不效則扶陽補脾,須知邪客上焦,乃清虛之府,故用芳香以解之。邪客中下二焦,乃濁陰之所,必項以穢解穢而穢氣始除。此收效萬全之策也。
救疫湯(汪蘊谷製)
此先補正氣之治。
黑豆、綠豆、白扁豆、貝母、生甘草、金銀花、丹皮、當歸、玉竹、生首烏、黃土、赤飯豆、老薑。泄瀉者,當歸易丹參。
四豆、黃土隱分五方之色。黑豆、綠豆、甘草、銀花、黃土一派甘寒,分解足陽明足少陰毒邪。當歸、丹皮和血涼血。首烏益陰,直解營分毒邪。扁豆、貝母、玉竹甘養肺胃,以生津液。赤飯豆利水道。用老薑一味通陽。
乾一老人湯
解毒扶元,初發熱者宜之。
金銀花、生甘草、黑大豆、鮮黃土。
甘寒甘平以解熱毒之邪,把守少陰門戶,誠妙方也。
扶元逐疫湯(汪廣期製)
扶正托邪,所以顧人氣之虛,病氣之毒也。
黃芪炙、升麻蜜水炒、白朮土炒、柴胡蜜水炒、陳皮炒、玉竹、沙參、甘草炙、當歸,加薑、棗煎。
法東垣「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旨,於補中益氣,複以玉竹、沙參以救胃津。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治疫清涼散(程鍾齡製)
治天氣、病氣兩邪歸併於裏,腹脹滿悶,譫語發狂,唇焦口渴者,宜之。
蓁艽、赤芍、知母、貝母、連翹、荷葉、丹參、柴胡、人中黃。如傷食胸滿,加麥芽、山查、蘿蔔子、陳皮。脇下痞,加鱉甲、枳殼。昏憒譫語,加黃連。熱甚大渴,加石膏、天花粉、人參。便閉不通,腹中脹痛者,加大黃下之。虛人自汗多,倍加人參。津液枯少,加麥冬、生地。
人中黃甘寒入胃,能解五臟實熱。柴胡、秦艽撤寒熱邪氣。知母、貝母存津液,以杜劫灼。丹參、赤芍和營。連翹瀉火。荷葉升發胃氣。
芬芳清解湯(葉天士製)
治上受穢邪,逆走膻中,神躁,暮昏,當清血絡以防結閉。
犀角鎊、連翹、生地、元參、石菖蒲、鬱金、銀花、金汁。
邪犯膻中,神識不清,犀角、生地涼心血以去熱。菖蒲、鬱金通心氣以除穢。連翹、元參以清血絡。銀花、金汁以解毒邪。
小建中湯
治虛勞裏急,腹痛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等證。
膠飴、甘草炙、桂枝去皮、白芍炒、大棗、生薑。虛勞自汗,加人參。諸虛羸瘠,加黃芪。婦人血虛自汗,加當歸。
建中者,建中氣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緩中,僅能建中焦營氣也。前桂枝湯是芍藥佐桂枝,今建中湯是桂枝佐芍藥,義偏重於酸甘,專和血脈之陰。芍藥、甘草有戊己相須之妙。膠飴為稼穡之甘。桂枝為陽木,有甲己化土之義,使以薑、棗助脾與胃行津液者,血脈中之柔陽皆出於胃也。
柯韻伯曰:「桂枝湯為治表而設,佐以芍藥者,以自汗故耳。自汗本表證而所以自汗者,因於煩,煩則由裏熱也。此湯倍芍藥加膠飴名曰建中,則固為裏劑矣。然由傷寒內熱雖發而外寒未除,勢不得去薑、棗,以未離於表而急於建中,故以小名之。其劑不寒不熱,不補不瀉,惟甘以緩之,微酸以收之,故名曰建耳。所謂中者有二,一心中悸而煩,煩則為熱,悸則為虛,是方辛甘以散太陽之熱,酸苦以滋少陰之虛,是建膻中之宮城也。一腹中急痛,急則為熱,痛則為虛,是方辛以散厥陰之邪,甘以緩肝家之急,苦以瀉少陽之火,酸以致太陰之液,是建中州之都會也。若夫中氣不足,勞倦所傷,非風寒外襲者,《金匱》加黃芪以固腠理而護皮毛,則亡血失精之症自安,此陽密乃固之理也。」
汪訒菴曰:「此足太陰陽明藥也。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故以飴糖為君,甘草為臣。桂枝辛熱,辛,散也,潤也,營衛不足潤而散之。芍藥酸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通收而行之。故以桂、芍為佐。生薑辛溫,大棗甘溫。胃者衛之源,脾者營之本。衛為陽,益之必以辛;營為陰,補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營衛通,故以薑、棗為使。」
痺證
痺者,閉也。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遊走不定也。寒氣勝者為痛痺,筋骨攣痛也。濕氣勝者為著痺,浮腫重墜也。治行痺者,散風為主,除寒祛濕佐之。治痛痺者,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佐之。治著痺者,燥濕為主,袪風散寒佐之。然攻表耗元過多,以致真陰欲竭,真陽欲脫者,又宜壯水益陰,補氣生陽,斯根本不搖矣。
蠲痺湯
通治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痺。
黃芪、防風、當歸、羌活、赤芍、炙甘草、片子薑黃炒、生薑、大棗。
蠲,去之疾速也。痺,濕病也,又言痛也。三者兼內外因而言,非獨言外因也。蓋有肝虛生風,腎虛生寒,脾虛生濕,抑或有諸內因而兼外邪為痺,即經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耳。蠲痺湯為治痺祖方。黃芪實衛。防風袪風。當歸和營。羌活散寒。赤芍通脈絡之痺。片子薑黃通經隧之痺。甘草和藥性。薑、棗和營衛。其義從「營虛則不仁,衛虛則不用」立法,豈非痺屬內外因也乎!
六物附子湯
治陽氣衰於下,令人寒厥,從五指至膝上寒者。
附子、肉桂、防己、白朮、炙甘草、茯苓。
進退消長者,陰陽之理也。故陽氣衰之者,陰必湊之,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名曰寒厥。寒厥者,寒氣逆於下也。附子、肉桂辛熱之品也,故用之以壯元陽。防己、甘草、白朮、茯苓甘溫燥滲之品也,可佐之以平陰翳。
松枝酒
治白虎歷節風,走注疼痛,或如蟲行,諸般風氣。
松節、桑枝、桑寄生、鉤藤、續斷、青木香、天麻、金毛狗脊、虎骨、秦艽、海風藤、菊花、五加皮、當歸。痛耑在下,加牛膝效。每藥一兩,用生酒二觔煮,退火,七日飲。
松節、桑枝以治風濕。鉤藤、菊花以熄內風。當歸、秦艽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虎骨追風。天麻定風。狗脊益血強機關。續斷補肝理筋骨。五加皮袪風而勝濕。海風藤、桑寄生和血脈而除痺痛。用木香所以調氣也。
清熱定痛湯
治脈數有力,歷節白虎痛風證。
生地、元參、麥冬、知母、黃連、石膏、黃柏、黃芪炙、甘草炙、大棗。
陽明主宗筋,筋熱則四肢緩縱痛,歷關節而為熱痺也。以石膏、知母、生地、麥冬清陽明之積熱。以元參、黃連、黃柏降有餘之實火。大隊寒涼之中,必用扶脾,故用黃芪、甘草、大棗甘以緩之。
參朮壯氣湯(葉天士製)
治風濕阻遏經隧,為腫為痛。
人參、生白朮、黃芪炙、桂枝、當歸炒、甘草炙、煨薑、南棗。
參、朮、芪補氣,以實衛陽,則藩籬固而邪無由乘矣。桂枝、甘草辛甘和陽。當歸通絡。薑、棗和營衛。
通補溫絡湯(葉天士製)
治痺痛止而行走痿弱無力。
黃芪炙、茯苓、生白朮、甘草炙、淡蓯蓉、當歸、牛膝、仙靈脾、虎骨膠、金狗脊。
行走痿弱,有屬肝腎陽不足者。肉蓯蓉生精補陽。仙靈脾專益精氣。金狗脊能健筋骨。虎骨膠追風定痛。芪、朮、苓、草以護持脾陽。當歸、牛膝以通達肝絡。
痿證
痿病之來,確在筋脈之間。肺葉之脈絡焦枯,不欬嗽者尚輕。痿手者少,痿足者多,蓋下部屬肝腎,根由陰虧而髓空,筋為熱灼,未有不痿躄者也。經曰:「治痿獨取陽明」者,陽明主潤宗筋,宗筋生束骨而利機關也。取陽明者,所以袪胃土之濕。丹溪瀉南補北者,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火歸窟宅,金不受刑,所以清肺金之熱皆良法耳。
虎潛丸
治精血不足,筋骨痿弱,足不任地及骨蒸勞熱。
龜版、瑣陽、熟地、黃柏炒褐色、知母、牛膝、白芍、虎骨酒炙酥、當歸、陳皮。羯羊肉酒煮爛搗丸,鹽酒下。冬加乾薑一兩。
黃柏、知母、熟地所以壯腎水而滋陰。當歸、白芍、牛膝所以補肝虛而養血。牛膝又能引諸藥下行,以壯筋骨,蓋肝腎同一治也。龜得陰氣最厚,故以補陰而為君。虎得陰氣最強,故以健骨而為佐,用脛骨者,其氣力皆在前脛,故用以入足,從其類也。 瑣陽益精壯陽,養筋潤燥。然數者皆血藥,故又加陳皮以利氣,加乾薑以通陽,羊肉甘熱屬火而大補,亦以味補精,以形補形之義,使氣血交通,陰陽相濟也。名虎潛者。虎,陰類。潛,藏也。蓋補陰所以補陽也。丹溪加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五味子、菟絲子、紫河車名補益丸,治痿。一方加龍骨,名龍虎濟陰丹,治遺洩。
王晉三曰:「虎,陰獸。潛,伏藏也。臟陰不藏,內熱生痿者,就本臟分理以伏藏其陰也。故用龜甲為君,專通任脈,使其肩任三陰。臣以虎骨熄肝風。丸以羊肉補精髓。三者皆有情之品,能戀失守之陰。佐以地黃味苦補腎,當歸味辛補肝。使以牛膝行血,陳皮利氣,芍藥約陰下潛,知、柏苦以堅之,瑣陽澀以固之,其陰氣自然伏藏而內守矣。」
王又原曰:「腎為作強之官,有精血以為之強也。若腎虛精枯而血必隨之,精血交敗,濕熱風毒遂乘而襲焉,此不能步履,腰痠筋縮之症作矣。且腎兼水火,火勝爍陰,濕熱相搏,筋骨不用,宜也。方用黃柏清陰中之火,燥骨間之濕,且苦能堅腎,為治痿要藥,故以為君。虎骨去風毒健筋骨為臣。然高源之水不下,母虛而子亦虛。肝臟之血不歸,子病而母愈病。知母清肺源。歸、芍養肝血,使歸於腎。龜稟天地之陰,獨厚茹而不吐,使之坐鎮北方。更以熟地、牛膝、瑣陽、羊肉群隊補水之品,使精血交補。若陳皮疏血行氣,茲又有氣化血行之妙。其為筋骨壯盛,有力如虎也必矣。道經云:『虎向水中生』,以斯為潛之義焉。夫是以命之曰虎潛。」
補北健行湯
治痿證,足不任地,真水不足,陽明為熱灼而小筋弛長,此方立效。
生地、熟地、茯苓、丹皮、炙龜版、女貞子、生苡仁、南沙參、丹參、阿膠。
丹溪有瀉南補北之法,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火歸窟宅,金不受刑而陽明亦無肺熱之氣乘之,宗筋柔和,機關可利耳。二地、女貞、山藥以益陰。茯苓以通陽明。丹皮以泄少陽。沙參、苡仁、阿膠以清肺金。龜版鹹走任脈。丹參苦入少陰。
五痿湯
治五臟痿。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當歸、苡仁、麥冬、黃柏鹽炒水、知母鹽水炒。
經云:「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肺氣熱則皮毛先痿,而為肺鳴。心氣熱則脈痿,脛縱不任地。肝氣熱則筋痿,口苦而經攣。脾氣熱則肉痿,肌膚不仁。腎氣熱則骨痿,腰脊不舉,治痿之法,不外補中袪濕,養陰清熱而已。人參、白朮、炙草以補中。當歸、麥冬以養陰。茯苓、苡仁以袪濕。黃柏、知母以清熱。
肺熱湯
治肺鳴葉焦,令人色白毛敗,發為痿躄。
元參、射干、薄荷、芍藥、升麻、柏皮、生地、梔子、竹茹、羚羊角。
肺者,五臟之天,所以出納天地中和之氣,而百骸資始者也。肺病則百骸無以資始而痿病成矣。羚羊角、元參、射干涼膈之品也,可清膈上之熱。薄荷、升麻辛涼之品,用以泄肺金之鬱熱。柏皮能益腎水。生地能涼心血。梔子、竹茹能泄肝腎相火。芍藥味酸和肝之品也。各得其平則安矣。
癲狂
經曰:「重陰為癲,重陽為狂。」癲者,癡呆之狀,志願不遂者,多得之。狂者,發作剛暴,此痰火結聚所致。癲者虛多而實少,狂者則全實矣。
鐵落飲
治痰火入心包絡為狂。
鐵落、石膏、龍齒、茯苓、防風、秦艽、元參、竹瀝。
鐵落,金之重者也,木氣實用金以平之。石膏以清陽明之熱。龍齒、茯苓引神氣以入心經。防風、秦艽散入表之風。元參、竹瀝清膈上之熱痰。
服蠻煎
此方善入心脾,行滯氣,開鬱結,通神明。
生地、麥冬、白芍、石菖蒲、石斛、丹皮、知母、茯神、木通、陳皮。
生地、白芍、麥冬、石斛涼血而養營。丹皮、知母滋陰而降火。菖蒲、茯神開鬱而通神。用陳皮有利氣化痰之功。佐木通而有滲利小水之用。性味輕清,大有奇妙。
清膈煎
治痰因火動,氣壅喘滿,內熱煩渴等證。
膽星、貝母、陳皮、海石、木通、白芥子炒。
陳、貝、膽星消痰利膈。海石除軟堅之痰。白芥利膈膜之痰。木通瀉火下行而痰自利也。
河車丸
癲證既愈之後,用此方斷其根。
紫河車、茯苓、茯神、遠志、丹參、人參。
河車本血氣所生,大補氣血為君。人參大補元氣。茯神、丹參入心能定心神。茯苓能滌痰飲。遠志交通心腎。蓋氣血充則精神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心陽不動,痰火自熄矣。
硃砂安神丸
驚雖屬肝,然心有主持則不驚矣。心驚然後膽怯,心氣熱,此方主之。
硃砂飛淨、黃連、生地、當歸、甘草生。
心血虛而火襲之。硃砂之重,以安其神。黃連之苦,以瀉其火。生地之涼,以清其熱。當歸之辛,以養其血。甘草以緩其焰。則氣正而神安矣。所謂「邪在上者,從高抑之。」
卷四
膈噎
病在上焦而其原實在下焦,乃賁門為病,血液乾枯,蓋津液不潤凝結頑痰而阻塞胃脘者有之;氣結不行,血滯成瘀而阻塞胃脘者有之。治宜養血益氣,以通腸胃,補陰助陽,以救本原,庶春回寒谷矣。
通幽湯
治大便燥結堅黑,腹痛。
當歸、升麻、桃仁、紅花、甘草炙、生地、熟地、麻子仁。
大腸得血則潤,亡血則燥,故用熟地、當歸以養血。初燥動血,久燥血瘀,故用桃仁、紅花以去瘀。麻仁所以潤腸。大黃所以通燥。血熱則涼以生地黃。氣熱則涼以生甘草。微入升麻消風熱也。
深師匕氣湯
治氣噎膈。
乾薑、黃芩、桂心、半夏、甘草、陳皮、熟地、白芍、桔梗、枳實、人參、吳萸。
氣者,運行而不息之機。氣行則治,氣鬱則病。是方也,用乾薑、肉桂、吳萸、半夏、陳皮之辛苦,可以降氣。黃芩、枳實、桔梗之苦可以調氣。猶恐脾虛不能運氣,用人參、甘草以益脾。恐肝腎弱不能吸氣,用地黃以滋腎,芍藥以和肝。
旋覆代赭湯
治噫氣方也。凡汗吐下後,心下痞鞭,噫氣不除等證。
旋覆花、代赭石、人參、炙甘草、半夏、生薑、大棗。
旋覆代赭石湯,鎮陰宣陽方也,以之治噫。噫者,上焦病聲也。脾失升度,肺失降度,陰盛走於胃,屬於心而為聲,故用旋覆鹹降肺氣,代赭重鎮心包絡之氣,半夏以通胃氣,生薑、大棗以宣脾氣,而以人參、甘草奠安陽明,不容陰邪復遏,則陰謐於裏,陽發於表,上中二焦皆得致和矣。
羅東逸曰:「仲景此方治正虛不歸元而承領上下之聖方也。蓋發汗吐下解表後,邪雖去而胃氣之虧損亦多,胃氣既虧,三焦因之失職,陽無所歸而不升,陰無所納而不降,是以濁邪留滯伏飲為逆,故心下痞鞭,噫氣不除。方中以人參、甘草養正補虛,薑、棗和脾養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更以代赭石得土氣之甘而沉者,使之斂浮鎮逆,領人參以歸氣於下,旋覆之辛而潤者,用之開肺滌飲,佐半夏以蠲痰飲於上,苟非二物承領上下,則何能使氣噫不除者消,心下鞭自除乎!觀仲景治下焦水氣上凌,振振欲擗地者,用真武湯鎮之。利在下焦者,下元不守,用赤石脂禹餘糧固之。此胃虛在中氣不及下,復用此法領之,而胸中轉否為泰,其為歸元固下之法,各極其妙如此。」
啟膈散
通噎膈開關之劑,屢效。
沙參、丹參、茯苓、川貝母、鬱金、砂仁殼、荷葉蒂、杵頭糠。
砂仁殼、鬱金苦辛以啟膈。茯苓、貝母甘潤以豁痰。丹參、沙參去瘀清胃。杵頭糠味辛甘主治膈氣噎塞。荷葉蒂專升少陽生氣。
秘方
治噎膈。
童便、牛乳、羊乳、甘蔗汁、韭菜汁、竹瀝、薑汁、白蜜,和勻溫服。
噎膈由於津液之涸,腸胃之燥。牛羊乳滋潤滑澤,腸胃所喜。甘蔗汁、白蜜甘寒生津。竹瀝清熱。薑汁通膈。韭汁散瘀逐痰。童便鹹寒下降,所以可清燥火之邪也。此方不用草木無情,故佳。
反胃
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寒在上焦則多為惡心,此胃脘之陽虛也。寒在中焦則食入不化,少頃復出,此胃中之陽虛也。寒在下焦則朝食暮吐,丙火不能傳化,久而復出,此命門之陽虛也。上中下三焦之辨如是。
生薑瀉心湯
治胃中不和,心下痞鞭,乾噫食臭,脇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
生薑、乾薑、半夏、黃芩、黃連、人參、甘草、大棗。
瀉心湯有五,總不離乎開結導熱益胃。然其或虛或實,有邪無邪,處方之變則各有微妙。先就是方胃陽虛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惟生薑辛而氣薄能升胃之津液,故以名湯。乾薑、半夏破陰以導陽。黃芩、黃連瀉陽以交陰。人參、甘草益胃安中,培植水穀,化生之主宰。仍以大棗佐生薑發生津液,不使其再化陰邪,通方破滯宣陽,亦瀉心之義也。
甘草瀉心湯
治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鞭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此胃中虛,客氣上逆也。
甘草、乾薑、大棗、半夏、黃芩、黃連。
甘草瀉心非瀉結熱,因胃虛不能調劑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熱不得下降,結為痞。故君以甘草、大棗和胃之陰。乾薑、半夏啟胃之陽,坐鎮下焦,客氣使不上逆。仍用芩、連將已逆為痞之氣輕瀉卻而痞乃成泰矣。
附子瀉心湯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
附子炮、黃芩、黃連、大黃。
附子非瀉心之藥,見不得已而用寒涼瀉心,故以附子名其湯。蓋氣痞惡寒,陽氣外撤,此際似難用苦寒矣。然其痞未解,又不得不用苦寒以瀉其熱,顧仲景以大黃黃連猶為未足,再複黃芩,蓋因上焦之氣亦拂鬱矣。故三焦皆熱,苦寒之藥在所必用,又恐其虛寒驟脫,故用三黃徹上下而瀉熱,即用附子徹上下以溫經。三黃用麻沸湯漬,附子別煮汁,是取三黃之氣輕,附子之力重,其義仍在乎救亡陽也。
半夏瀉心湯
嘔而發熱,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但滿而不痛,此為痞。
半夏、黃芩、黃連、人參、甘草炙、乾薑、大棗。
方名半夏,非因嘔也。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是少陰表證誤下之,寒反入裏,阻君火之熱化,結成無形氣痞,按之自濡。用乾薑開痞,芩、連泄熱。未能治少陰之結,必以半夏啟一陰之機,人參、甘草、大棗壯二陽生氣,助半夏開闢陰寒,使其熱化痞解。
五瀉心湯合論
王又原曰:「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然亦有汗出解之後而痞者,亦有下後復汗而痞者,亦有不經汗下而痞者。大要結胸屬實,痞屬虛;結胸熱入,痞無熱入,藥用苦以瀉之,辛以散之是也。然仲景立五瀉心湯,藥有同異,其同者黃連、乾薑。若黃芩、大棗則異而同也。其異者,人參、附子、大黃,若半夏、甘草、生薑則同而異者也。試論之『傷寒五六日,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成痞』,即用小柴胡湯,以乾薑易生薑,以黃連易柴胡,彼以和表裏,此以徹上下而必推半夏為君者,痞從嘔得來,半夏之辛以破結,主病之藥故也。汗出解之後,已無傷寒矣,胃藏津液,發汗則津液亡,故胃中不和,薑、棗以和營衛,以生發胃家升騰之氣,乃治雜症之標的也。一屬少陽,一屬汗解,人參在所必用耳。若傷寒中風正在太陽,無用人參之例,雖下而復下,為胃中虛,不可用也。但以甘草緩其下利之急速,和其客氣之上逆,溫其中氣之不調,補其心煩之不安焉耳。心下鞭滿,痞之候也。緊反入裏,痞之診也。按之濡關上浮,為痞尚未成,故無用虜荊之六十萬,但假將軍之先聲以奪之。此漬以麻沸湯,須臾去滓,僅得其無形之氣,不用其有形之味也。心下痞惡寒者,為兼有之症,明係表邪未解,心下痞而復惡寒者,為續見之症,明係陽氣外亡,況加以汗出乎?兼見者以兩湯治之,續見者以一湯救之。其附子則煮汁者,是取三黃之氣輕,取附子之力重也。然胃居心下,心下痞者,胃痞也。不曰瀉胃而曰瀉心,恐混以苦寒傷其胃陽,又誤為傳入陽明,以治陽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
橘皮竹茹湯
治吐利後,胃虛膈熱呃逆者。
橘皮、竹茹、人參、甘草炙、大棗、生薑。
橘皮湯治嘔噦,橘皮竹茹湯治噦逆。嘔者,張口有物有聲;噦者,撮口有聲無物。若嘔噦四肢厥冷,乃胃中虛冷,陰凝陽滯,主之以陳皮、生薑辛香溫散,開發胃陽,而嘔噦自止。若噦逆無寒證,明是胃虛,虛陽上逆,病深聲噦,當重用橘皮通陽下氣,臣以竹茹清胃中虛火,又不涉寒涼,佐以參、甘、薑、棗奠安胃氣,禦逆止噦。病有虛實,治有淺深,勿謂病深聲噦為難治之候也。
吳茱萸湯
治濁氣上升而生脹,用溫散降濁之法。
吳萸炒、肉桂去皮、乾薑炮、蜀椒炒去汗、陳皮去白、白朮土炒、厚朴薑汁製、生薑三片仝煎。
經言:「寒氣生濁,濁氣在上,則生脹。」是亦陰陽反作也。方義宣布五陽,亦用白朮、厚朴者,中焦脹,正當以白木溫中健脾,厚朴溫散和胃,吳萸入肝,官桂入心,乾薑入脾,陳皮入肺,蜀椒入腎,皆氣厚性輕,芳香開發,用以驅散濁陰,有捷於影響之妙。
黃芩湯
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
黃芩、赤芍、甘草炙、大棗。若嘔者加半夏、生薑。
程郊倩曰:「此之合病者,頭痛胸滿,口苦咽乾目眩,或往來寒熱,脈或大而弦,半表之邪不待太陽傳遞,而即合太陽並見,經氣不無失守,所以下利。陽熱漸勝,表實裏虛,則邪熱得乘虛而攻及裏氣,用黃芩湯清熱益陰,半裏清而半表自解矣。」
柯韻伯曰:「太陽少陽合病,是熱邪入少陽之裏,膽火上逆,移熱於脾,故自下利,與黃芩湯,酸苦相濟,以存陰也。熱不在半表,故不用柴胡,今熱已入半裏,故黃芩主之。雖非胃實亦非胃虛,故不須人參以補中也。兼痰飲則嘔,故仍加半夏、生薑。」
拘攣
拘攣屬肝,雖有風寒濕熱血虛之不同,然總不外亡血,筋無榮養,蓋陰血受傷則血燥,血燥則筋失所滋,為拘為攣,治此者必先以氣血為主。經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此之謂也。
秦艽升麻湯
治風寒客胃,口眼喎斜,惡見風寒,四肢拘急,脈浮而緊。
升麻、葛根、秦艽、白芷、防風、甘草、芍藥、人參、桂枝、蔥白。
李士材曰:「至哉坤元,為五臟之王。木勝風淫,則倉廩之官承制。脾主四肢,故痿痺也。口為土之外候;眼為木之外候,故俱病也。升麻、白芷皆陽明本藥,故用為直入之兵。人參、桂枝固其衛氣。芍藥、秦艽和其營血。防風卑賤之卒,隨令而行。蔥根發汗之需,無微不達。又藉甘草以和之,而邪有不散者乎!」
經驗續命湯
治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或拘急不得轉側,胃昧不知痛處。
麻黃、桂枝、石膏、乾薑、杏仁、川芎、當歸、人參、甘草。汗出則愈,不汗更服。
藥品同於大青龍湯,借川芎佐桂枝以治風痺,乾薑佐麻黃以治寒痺,杏仁佐石膏以治熱痺。獨桂枝、人參並用,仲景謂之新加,以之治真中風,似乎不宜實表,然真中風雖有客邪,仍以內因為重。邪風中人身痱,必由表虛;絡脈弛縱,必由裏熱。故氣宜固,血宜活,風寒宜散,脈絡宜涼,自當內外施治,以辟邪風,非處方之冗雜也。
趙以德曰:「痱病者,營衛氣血不養於內外,故身體不用,機關不利,精神不治,然是證有虛有實。虛者自飲食房勞七情得之,如《內經》所謂「內奪而厥,則為瘖痱」之類是也。實者自風寒暑濕感之。虛者不可以實治,治之則愈散其氣血,今此方明言其中風痺,其營衛之屬實邪者也,故用續命。續命乃麻黃湯之變者,加乾薑開血受寒痺,石膏解肌受風痺,當歸和血,人參益氣,川芎行血散風也。其并治咳逆上氣面浮,亦為風寒而致之也。」
養血舒筋湯
治血虛不能榮筋而攣證作。
當歸、白朮土炒、茯苓、沙參、麥冬、牛膝、棗仁炒、丹參、苡仁、製首烏。
血虛由於肝腎陰虧,火逆於肺,金不生水,水益虧而火益熾,筋為熱灼而攣症作矣。故用麥冬、苡仁、沙參、丹參甘寒氣寒之品,先立清肅肺金。首烏、當歸、棗仁、牛膝苦溫辛溫之味,以壯健筋骨。白朮、茯苓培土燥濕。如此則三陰皆治,水之上源亦清,血液充而筋得所養矣。
秦艽天麻湯
驅風活血,為治拘孿通劑。
秦艽、天麻、羌活、陳皮、當歸、川芎、生薑、甘草炙、桑枝。挾寒者加附子、桂枝。
風邪走入經絡,秦艽、羌活驅風,天麻定風,歸、芎養血,陳皮利氣,甘草散結,桑枝通關節,生薑辟寒邪。
腳氣
腳氣者,腳下腫痛,即痺證之類也。腫者名濕腳氣,不腫者名乾腳氣。濕腳氣,水氣勝也;乾腳氣,風氣勝也。
許學士雞鳴散
治腳氣風濕流注,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者並宜服之,其效如神。
紫蘇葉、木瓜、生薑、桔梗、廣皮、吳萸、檳榔。
經以腳氣名厥。前賢論皆由風寒暑濕乘虛襲於三陰經,宜急為重劑以治之。紫蘇色赤氣香,通行氣血,專散風毒,同生薑則去寒,同木瓜則收濕,佐以桔梗開上焦之氣,廣皮開中焦之氣,妙在吳萸泄降下逆,更妙在檳榔沉重,性墜諸藥,直達下焦,開之散之,泄之收之,俾毒邪不得上壅,入腹衝心而成危侯。雞鳴時服者,從陽注於陰也。服藥須冷者,從陰以解邪也。
檳榔散
治濕腳氣。
檳榔、牛膝、防己、獨活、秦艽、木香、天麻、赤芍、桑枝、當歸。
腫屬濕腳氣,有以濕勝者。檳榔攻堅利水,墜諸藥下行。防己行水療風,瀉下焦之濕熱。木香調氣。當歸和血。經曰:「風能勝濕」,桑枝、獨活、秦艽、天麻袪風。牛膝益肝腎。赤芍瀉肝火。則濕熱除而腫痛消矣。
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手足遍身流注疼痛,熱腫等證。
羌活、黃芩酒炒、甘草炙、茵陳酒炒、人參、蒼朮、苦參酒炒、升麻、乾葛、防風、豬苓、澤瀉。
此足太陽陽明藥也。羌活透關節,防風散風濕為君。升麻、葛根味薄引而上行,苦以發之,蒼朮辛溫雄壯,健脾燥濕為臣。濕熱相合,肢節煩疼,苦參、黃芩、茵陳苦寒以泄之,酒炒以為因用。血壅不流則為痛,當歸辛溫以散之。人參甘溫補養正氣,使苦寒不傷脾胃。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豬苓、澤瀉甘淡鹹平,導其留飲為佐,上下分疏其濕,使壅滯得宣通也。
桑白皮散
治腳氣盛發,上氣喘急,兩腳浮腫,小便赤濇,腹脇脹滿氣促,坐臥不安。
桑白皮、郁李仁、赤苓、木香、防己、蘇子、大腹子、木通、檳榔、青皮。
桑皮、蘇子瀉肺開鬱。大腹子、郁李仁行水破血。木香、青皮宣滯氣。赤苓、木通利濕熱。防己消種。檳榔除脹。
腫腮
腫腮一證,為疫病之最輕者,若誤作傷寒施治,邪乘虛而內陷,傳入厥陰脈絡,睪丸腫痛,此時或溫裏或補水,數劑可退,而昧者或作疝治,則大謬矣。治法初起辛涼治標而辛溫不可妄投。變病,養陰扶正,而溫補在宜善用,斯得矣。
辛涼甘桔湯(汪蘊谷製)
治體實腫腮者。
甘草、桔梗、牛蒡、連翹、丹皮、當歸、象貝。
甘桔以清風熱。當歸、丹皮分泄少陽厥陰。連翹瀉心熱。牛蒡、大貝辛涼以散溫邪。
養陰甘桔湯(汪蘊谷製)
治體虛腫腮者。
甘草、桔梗、生首烏、玉竹、丹皮、當歸、黑大豆。
首烏、玉竹以養陰。當歸、丹皮以和血。黑大豆除熱解毒。桔梗清頭目。甘草扶脾胃。
救陰保元湯
治遺毒腫腮。
熟地、丹皮、山藥、麥冬、南沙參、黃芪炙、甘草炙、黑大豆。
黃芪、炙草保元,以生真氣。熟地、麥冬救陰,以回津液。丹皮清少陽。山藥補脾。沙參潤肺。黑豆解毒。
三黃湯
治上焦火盛,頭面大腫,目赤腫痛,心胸咽喉口舌耳鼻熱盛,及生瘡毒者。
黃芩、黃連、生甘草。
柯韻伯曰:「諸腫痞痛皆屬心火,必用芩、連以瀉心,然傷寒熱結於內而心下痞者,是為客邪,治客當急,故君大黃,率芩、連用麻沸湯漬,絞其汁而速驅之,不使暫留也。此熱淫於內而上炎頭目者,是為正邪,治之當緩,故用甘草,與芩、連等分同煎,漫飲以漸漬之,不使下行也。蓋心下本虛而火實之法,當并瀉其子,土鬱奪之而火速降矣。上焦本清而火擾之法,當先培其子,土得其令而火邪自退矣。芩、連得大黃,不使其子令母實;芩、連得甘草,又不使其母令子虛。同一瀉心而其中又有攻補之不同如此。」
清肝疏膽湯(新製)
治腫腮誤服過辛散,用此疏泄之。
冬桑葉、丹皮、柴胡、赤芍炒、料豆衣、玉竹、甘草生用、當歸。
汪石來曰:「耳之前後雖屬少陽,而厥陰部位亦會於此,經曰:『頸項者,肝之俞。』故用柴胡、丹皮以疏少陽。當歸、赤芍以緩厥陰。冬桑葉、料豆皮能清風熱。玉竹、甘草可生津液。」
淋濁
濁之因有二。一由腎虛,敗精流注,一由濕熱滲入膀胱,是以補腎之中,必兼利水。溺竅開,則精竅閉也。導濕之中,必兼理脾,土旺則能勝濕也。至於濁有赤者,此濁液流多,不及變化也。又或心火盛,亦見赤色,不可不知。
萆薢分清飲
導濕理脾。
川萆薢、黃柏炒褐色、石菖蒲、茯苓、白朮土炒、蓮子心、丹參、車前子。
萆薢能泄陽明厥陰濕熱,去濁而分清。白朮苦以燥濕。茯苓淡以利水。蓮心、丹參入心,即以導小腸。黃柏清熱。車前通淋。石菖蒲開九竅而通心,心腎通則氣化行而濁止矣。
清心蓮子飲
治心虛有熱,赤白二濁,并治勞淋。
黃芩、麥冬、地骨皮、甘草、茯苓、炙黃芪、車前子、遠志、人參、石蓮肉、石菖蒲。
心血少則煩熱,遺於小腸則便赤,挾相火以動之則便濁,精竅不禁,過勞成淋等證。先以黃芩、麥冬、石蓮、遠志、菖蒲、茯苓清心熱以通其氣。再用參、芪、甘草補心血以安其神。車前分理之也。地骨涼血分也。
導赤散
治心熱,小便黃赤,莖中痛,熱急不通。
生地、木通、甘草稍、淡竹葉。
導,引也。小腸一名赤腸,為形臟四器之一,稟氣於三焦,故小腸失化,上為口麋,下為淋痛。生地入胃而能下利小腸。甘草和胃而下療莖中痛。木通、淡竹葉皆輕清入腑之品,同生地、甘草,則能從黃腸導有形之熱邪入於赤腸。其濁中清者,復導引滲入黑腸而令氣化,故曰導赤。
季楚重曰:「經云:『兩精相搏,謂之神。』是神也者,待心中之真液,腎中之真氣以養者也。故心液下交而火自降,腎氣上承而水自生。前賢以生脈救真液,是治本不治標也。導赤散清邪火,是治標以固本也。錢氏制此方意,在制丙丁之火,必先合乙癸之治。生地黃涼而能補,直入下焦,培腎水之不足。腎水足則心火自降,尤慮肝木妄行能生火以助邪,能制土以盜正。佐以甘草稍下行,緩木之急,即以瀉心火之實,且治莖中痛。更用木通,導小腸之滯,既以通心火之鬱,是一治兩得者也。瀉心湯用黃連,所以治實邪,實邪責木之有餘,瀉子以清母也。導赤散用地黃,所以治虛邪,虛邪責水之不足,壯水以制火也。此方涼而能補,較之用苦寒伐胃,傷其生氣者遠矣。」
肺腎交固湯(黃錦芳製)
治溺必淋滴作痛,身覺作冷,脾胃不健,脹悶不快。
黃芪炙、白朮土炒、附子製、兔絲子、龍骨、白芍炒。
肺虛腎虧,惡寒遺精,君以黃芪,大補肺氣,肺氣既虛,脾自不健,故有食則不消之虞。臣以白朮,微補脾氣,脾氣既薄,腎水腎火亦微,故精自不克固。用附子補火,菟絲補水為佐,加龍骨以鎮肝魂,白芍以斂肝逆,則肺腎交固而無遺脫之象矣。
菟絲子丸
補腎利水。
菟絲子、茯苓、山藥、沙苑子、車前子、石斛、牡蠣煅、遠志肉。
菟絲、茯苓、山藥甘溫補脾。沙苑子苦溫固精。車前子甘寒滲濕。牡蠣鹹以清熱。石斛淡以清胃。遠志苦洩熱,能通腎氣上達於心。
秘元煎
治遺精帶濁等證,此方專主心脾。
人參、茯苓、白朮土炒、甘草炙、遠志、金櫻子、山藥、棗仁、芡實、五味子。
參、苓、朮、草四君以補氣,固攝諸陽。棗仁、遠志、山藥理心脾之虛。五味酸收,督攝精氣。金櫻、芡實又倣水陸二仙之意,保精以固元也。
內補鹿茸丸
治赤白二濁,久久不止者。
鹿茸、菟絲子、沙苑子、紫菀、天冬、肉蓯蓉、麥冬、遠志、柏子仁、龍骨、肉桂、石蓮肉、附子製、棗仁。
此久病虛寒而下濁不止者。故以鹿茸、兔絲、蓯蓉、紫菀、桂、附以培其真陽。以二冬、遠志、棗仁、柏子以養其心血。再之龍骨、石蓮清其神而收其滑,治盡善矣。
疝氣
疝者,小腹痛引睪丸也。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外結七疝。」其名有七,其實五者而已。疝之根起於各臟,而歸併總在厥陰,以肝主筋,又主痛也。治疝之法非一,而分別不外氣血兩途,氣則遊走不定,血則凝聚不散也。
吳茱萸加附子湯
治寒疝,腰痛,尺脈沉遲者。
吳萸、生薑、大棗、人參、附子製。
寒客於內,束其少火,鬱其肝氣,故腰痛牽引睪丸。用吳萸、附子之辛溫者,以去其寒。用薑、棗之辛甘者,以和其氣。用人參之甘溫者,以補其元。
當歸生薑羊肉湯
治寒疝。
當歸、生薑、羊肉。
寒疝為沉寒在下,由陰虛得之。陰虛則不得用辛熱燥烈之藥,重劫其陰,故仲景另立一法,以當歸、羊肉辛甘重濁,溫煖下元而不傷陰。佐以生薑,隨血肉有情之品引入下焦,溫散沍寒。若痛多而嘔,加陳皮、白朮,奠安中氣以禦寒逆。本方三味非但治疝氣逆衝,移治產後下焦虛寒亦神。
八味膽草湯(黃錦芳製)
治疝由水衰火蔽,脾氣尚強,穀食未減者。
熟地、丹皮、棗皮、茯苓、山藥、澤瀉、黃柏、知母、龍膽草。
疝由火動,由於腎水枯槁,肝火內熾,加之外挾風邪入於厥陰,鬱而不去,則必見有疝,為痛苦之候。若但云疝多屬寒,宜用辛溫辛熱,則必輾轉增劇,此方用丹溪滋陰八味以養腎水,複以膽草直瀉厥陰邪火,所謂諸痛屬火是也。
橘核丸
通治七疝。
橘核鹽水炒、小茴香、川楝子、桃仁、香附醋炒、山查炒、廣木香、紅花。
此足厥陰藥也。疝病由於寒濕,或在氣,或在血,症雖見乎腎,病實本乎肝。橘核、木香能入厥陰氣分而行氣。桃仁、紅花能入厥陰血分而活血。川楝子能入肝舒筋,使無攣急之苦,又能導小腸膀胱之熱,從小水下行,為治疝之主藥。小茴香能入腎與膀胱,煖丹田而袪冷氣。山查散瘀而磨積。香附下氣而解鬱。
龍膽瀉肝湯
治肝膽經實火濕熱,脇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
龍膽草酒炒、生地、黃芩酒炒、梔子酒炒、車前子、柴胡、當歸、澤瀉、木通、生甘草。
此足厥陰少陽藥也。龍膽瀉厥陰之熱。柴胡平少陽之熱。黃芩、梔子清肺與三焦之熱以佐之。澤瀉瀉腎經之濕。木通、車前瀉小腸膀胱之濕以佐之。然皆苦寒下泄之藥,故用歸、地以養血而補肝,用甘草以緩中而不使傷胃為臣使也。
煖肝煎
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證。
枸杞子、小茴香、當歸、茯苓、烏藥、沉香、肉桂、生薑。
當歸、枸杞補肝腎之不足。烏藥、沉香理寒氣之痛疼。肉桂溫寒。茯苓滲濕。小茴利小腹寒疝。
胡蘆巴丸
治小腸氣蟠,腸氣奔豚,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痛不可忍,繞臍攻刺,嘔吐者。
胡蘆巴、巴戟天、川烏、川楝子、小茴、吳萸。
汪石來曰:「厥陰之脈絡陰器,疝病必因於肝。蘆巴苦溫純陽,入右腎命門,緩丹田,袪冷氣。川烏辛熱散寒。吳萸燥濕而除寒。小茴溫肝而煖腎。川楝子導小腸邪熱。巴戟天返元陽真火。」
眼目
目者,五臟精華之所繫也。凡暴赤腫痛,畏日羞明,名曰外障,實証也。久痛昏花,細小沉陷,名曰內障,虛症也。實者由於風熱,虛者由於血虛。實者散風瀉火,虛則滋水養陰。然散風之後,必繼以養血,經曰:「目得血而能視」也。養陰之中,更加以補氣,經曰:「氣旺則能生血」也,不宜過用寒涼,使血脈凝結也。
蟬花無比散
通治目疾赤腫脹痛,或翳膜遮睛,或目眶赤爛,或拳毛倒睫,並皆治之。
蟬蛻去足、羌活、川芎、石決明、防風、茯苓、赤芍、白蒺藜炒去刺、甘草炙、當歸、蒼木土炒。
蟬蛻其氣清虛,故除風熱。蒺藜其味辛苦,故入肺肝。石決明鹹涼,散赤膜外障。赤芍藥酸寒,療目赤血滯。苓、草能調五臟。芎、歸可補肝虛。羌、防太陽本經主藥。蒼朮升發胃中陽氣,解六鬱。
蒺藜湯
治目疾,暴赤腫痛。
白蒺藜炒去刺、羌活、防風、甘草炙、荊芥、赤芍、蔥白連鬚。
羌活、防風辛散風熱。荊芥、蒺藜辛泄厥陰。赤芍散惡血。蔥白通陽氣。甘草以緩諸辛。
四順清涼飲
治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面赤,煩渴,睡臥不安,大便秘結。
當歸、赤芍、甘草、大黃。
大黃去胃中之實熱。甘草能緩燥急之勢。歸、芍疏通血脈。此下以存津,苦以宣壅法也。
益陰腎氣丸
治腎虛目暗。
熟地、生地、山藥、萸肉、柴胡、澤瀉、丹皮、當歸稍、茯神、五味子。
精生氣,氣生神,故腎精一虛則陽光獨治。陽光獨光則壯火食氣,無以生神,令人目暗不明,故用生熟地黃、山萸、五味、歸稍、澤瀉、丹皮厚味之屬,以滋陰養腎,滋陰則火自降,養腎則精自生。山藥者,所以益脾而培萬物之母。茯神者,所以養神而生明照之精。柴胡者,所以升陽而致神明之氣於精明之窠也。
消障救晴散(王晉三製)
治白晴胬肉,狀如魚胞浮鰾。
石蟹生研、羚羊角鎊片、草決明、連翹、白蒺藜、龍膽草酒炒灰、甘菊、木賊草、漢防己、茺蔚子。
用石蟹為君,味鹹性大寒而燥,去濕熱,消肉如鼓應桴,堪稱仙品。佐以羚羊角之精靈,熄肝風,散惡血。草決明療青盲,去白膜。連翹瀉客熱,散結氣,專泄大小眥之熱。酒炒龍膽退濕熱之翳。白蒺藜散風破血。木賊、防己療風勝濕。甘菊化風。茺蔚行血。諸藥皆入肝經,仍能上行入肺,用之屢驗,功勝鉤割,故敢質諸當世。
明目地黃丸
治內障,隱澀羞明,細小沉陷。
生地、牛膝、麥冬、當歸、枸杞子。
汪石來曰:「內障無非腎水不足,肝血久虛。生地、枸杞甘寒補水。當歸、牛膝辛酸補肝。麥冬微苦清心瀉熱。」
益氣聰明湯
治目中內障,初起視覺昏花,神水淡綠色或淡白色,久則不睹,漸變純白,或視物成二等證,并治耳聾、耳鳴。
炙黃芪、人參、炙甘草、升麻、乾葛、黃柏、蔓荊子、當歸、白芍酒炒。
此足太陰陽明少陰厥陰藥也。十二經脈清陽之氣皆上於頭面而走空竅,因飲食勞役脾胃受傷,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邪害空竅矣。參、芪甘溫以補脾胃。甘草甘緩以和脾胃。升麻、乾葛、蔓荊輕揚升發,能入陽明,鼓舞胃氣上行。頭目中氣既足,清陽上升,則九竅通利,耳聰而目明矣。歸、芍斂陰和血。黃柏補腎生水。蓋目為肝竅,耳為腎竅,故又用此三者,平肝滋腎也。
地芝丸
治目能遠視,不能近視。
生地黃焙、天冬、枳殼、甘菊花。蜜丸,茶清下。
此足少陰藥也。生地涼血生血。天冬潤肺滋腎。枳殼寬腸去滯。甘菊降火除風。
加減一陰煎
治水虧火勝,火之甚者宜用之。
生地、熟地、麥冬、白芍、甘草、知母、地骨皮。
二地養陰退熱。麥冬、白芍、甘草清肝脾之火。知母滋腎,以降陰火。地骨瀉脾而清肺火。
洗肝散
治風毒上攻,暴作赤腫,目痛難開,隱濇眵淚。
薄荷葉、甘草、羌活、防風、當歸、川芎、山梔仁、大黃。
天行時熱,目赤胞腫,怕日羞明。風則散表,熱則瀉裏,風熱相兼,則用洗肝散,表裏兼治之。薄荷、甘草清利上焦,開泄肝氣,以肝開竅於目也。羌活、防風升發太陽之氣,以太陽經有通頂入於腦者,正屬目系也。當歸、川芎行少陽血分之氣,少陽為清淨廓,雷風相薄而目赤,必從大眥始也。山梔仁能使三焦之火屈曲下行。大黃瀉諸實熱且導且攻,熱退腫消矣。理明經正,不越治病之章程。
咽喉
經曰:「少陰循喉,厥陰繞咽」,而少陽陽明亦有喉痺之證。蓋少陽厥陰為木火之臟,固多熱證。陽明為水穀之海,而胃氣直透咽喉,故又為陽明之火為最盛。至若少陰之候,陰火逆衝於上,多為喉痺,但少陰之火,有虛有實,不得類從火斷果因,實火自有火證火脈,若真陰虧損者,此腎中之虛火證也,非壯水不可,又有陰盛於下,格陽於上,此無根之火,即腎中之真寒證也,須詳辨之。
元參升麻湯
治風火淫肺,循絡而為喉痺。
元參、升麻、白殭蠶、牛蒡子、連翹、防風、黃芩、桔梗、甘草、川黃連。
陰陽別論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一陽,少陽也。一陰,厥陰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陽之上,火氣主之。風火淫肺而為喉痺,治以牛蒡,散時行風熱,消咽喉壅腫。升麻散至高之風,解火鬱之喉腫。白殭蠶得清化之氣,散濁結之痰。元參清上焦氤氳之熱。連翹散結熱,消壅腫。防風瀉肺經之風邪。芩、連清上中之熱毒。甘、桔載引諸藥上行清道,急治其標也。
抽薪飲
治諸凡火熾,咽喉腫痛者。
黃芩、黃柏、木通、枳殼、澤瀉、石斛、梔子。
芩、柏、梔子、澤瀉能瀉其熾盛之火。枳殼破結。石斛清胃。木通清利水道。
滋陰八味湯
治陰虛火動,骨痿髓枯,喉痺而尺脈旺者宜之。
熟地、茯苓、山藥、萸肉、澤瀉、丹皮、黃柏、知母。
慾念妄動,五內如焚,邪火燔熾,勢若燎原,丹溪有見於此,故有一水不勝五火之論,謂不獨爍乾腎水而且渙散元氣也。此時雖用六味滋陰之藥尚恐不足,故加知柏純陰之品逆而折之,庶得其平,水壯而火熄,火熄而金清,咳血等證自安而陰虛之喉痺亦治矣。
良方安腎丸
治腎經積冷,下元衰憊,目暗耳鳴,四肢無力,食少體瘦,神困健忘,腎寒喉痛等證。
桃仁、肉蓯蓉、補骨脂、山藥、川石斛、萆薢、白蒺藜炒去刺、川鳥泡去皮尖、巴戟天、白朮土炒。
汪石來曰:「腎中真寒,無根之火,不能安其宅窟,上衝咽喉,惟有引火歸原一法。川烏辛熱,治元陽虛憊。補骨脂辛苦大溫,補相火以通君火,治腎冷。蓯蓉、巴戟甘溫甘鹹,入腎經血分。白朮、山藥苦甘,以補土補火之子。桃仁、蒺藜苦辛,以補肝補火之母。川斛益腎精。萆薢固下焦,如此天朗氣清,龍雷潛伏矣。」
二陰煎
治心經有病,水不制火。二從火數,故曰二陰,并治心火亢甚而為喉痛者。
生地、麥冬、黃連、棗仁、茯神、甘草、木通、燈心、竹葉、元參。
生地涼血。黃連清心。茯神、棗仁安神而退熱。麥冬、元參清肺而解渴。木通、甘草和中滲利。竹葉、燈心瀉火除煩。
豬膚湯
治少陰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
豬膚一觔,用白皮,去其內肥,刮令如紙薄,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腎應彘而肺主膚,腎液下泄,不能上蒸於肺,致絡燥而為咽痛者,又非甘草所能治矣。當以豬膚潤肺腎之燥,解虛煩之熱。白粉、白蜜緩於中,俾豬膚比類而致津液,從腎上入肺中,循喉嚨,復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而上中下燥邪解矣。
柯韻伯曰:「少陰病多下利,以下焦之虛也。陰虛則陽無所附,故下焦虛寒者反見上焦之實熱。少陰脈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出,絡心注胸中,凡腎精不足,腎火不藏,必循經上走於陽分也。咽痛胸滿心煩者,因陰併於下而陽併於上,水不上承於心,火不下交於腎,此未濟之象。豬為水畜而津液在膚,取其膚以治上焦虛浮之火,和白蜜、花粉之甘,瀉心潤肺而和脾,滋化源培母氣,水升火降,上熱不行,虛陽得歸其部,不治利而利自止矣。三味皆食物,不藉於草,所謂隨手拈來盡是道矣。」
苦酒湯
治少陰病,嘔而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聲不出者。
半夏(洗,破,如棗核大十四枚)、雞子(一枚去黃,納上苦酒著雞子殼中)。右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會嚥之,不差,更作三劑。
苦酒湯治少陰水虧,不能上濟君火,而咽生瘡聲不出者。瘡者,疳也。半夏之辛滑,佐以雞子清之甘潤,有利竅通聲之功,無燥津涸液之慮。然半夏之功能,全賴苦酒攝入陰分,劫涎斂瘡,即陰火沸騰,亦可因苦酒而降矣。
柯韻伯曰:「取苦酒以斂瘡,雞子以發聲,而兼半夏者,必因嘔而咽傷,胸中之痰飲尚在,故用之,且以散雞子、苦酒之酸寒,但令滋潤其液,不令泥痰於胸膈也。雞子黃走血分,故心煩不臥者宜之;其白走氣分,故聲不出者宜之。」
黃連阿膠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者,腎火上攻於心也,當滋陰以涼心腎。
黃連、黃芩、芍藥、阿膠、雞子黃。
芩、連瀉心也。阿膠、雞子黃養陰也。各舉一味以名其湯者,當相須為用也。少陰病煩,是君火熱化為陰煩,非陽煩也。芩、連之所不能治,當與阿膠、雞子黃交合心腎,以除少陰之熱。雞子黃色赤入通於心,補離中之氣。阿膠色黑入通於腎,補坎中之精。第四者沉陰滑利,恐不能留戀中焦,故再佐芍藥之酸濇,從中收陰而後清熱止煩之功得建。
柯韻伯曰:「雞感巽化,得心之母氣者也。內黃稟南方火色,率芍藥之酸入心而斂神明,引芩、連之苦入心而清壯火。驢皮被北方水色,入通於腎濟水,性急趨下,內合於心,與之相溶而成膠,是火位之下,陰精承之,凡位以內為陰,外為陽,色以黑為陰,赤為陽,雞黃赤而居內,驢皮黑而居外,法坎宮陽內陰外象,因以制壯火之食氣耳。」
耳病
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皆絡於此,凡傷寒邪熱耳聾者屬少陽症,若病非外感,有暴發耳聾者,乃氣火上衝,名曰氣閉耳聾。久虛耳聾則屬腎虛,精氣不足,不能上通於耳,或膿水淋漓,或癢極疼痛,此皆厥陰肝經風熱所致。若風熱相搏,津液凝聚,則變為聤耳之患矣。
逍遙散加味
凡病非外感,有暴發耳聾者,乃氣火上衝,名曰氣閉耳聾,此方主之。
當歸、白芍炒、白朮土炒、茯苓、甘草、柴胡、蔓荊子、石菖蒲、香附。
汪石來曰:「氣閉耳聾乃火鬱於肝膽二經,治以柴胡,肝欲散也。佐以甘草,肝苦急也。當歸以辛補之。白芍以酸瀉之。佐以白朮、茯苓,脾苦濕也。複以菖蒲、蔓荊,辛以通竅也。複以香附,苦以解鬱也。」
《千金》腎熱湯
治腎熱耳中膿血,不聞人聲。
磁石煅紅淬七次、白朮、壯蠣、生地黃汁、麥冬、芍藥、甘草、蔥白、大棗。
耳者,腎之竅,故腎熱則令人病耳生膿出血,不聞人聲也。是方以磁石能引肺金之氣下降於腎,腎得母氣,自然清肅而熱漸愈。生地汁、麥冬、白芍所以滋腎陰而瀉腎熱。蔥白者所以引腎氣上通於耳也。牡蠣鹹寒能軟腎而破結氣,得蔥白引之入耳,則能開聽戶而消膿血。白朮、甘草、大棗者,健脾之品也,所以培萬物之母,益土氣而制腎邪耳。
六味湯加味
治久患耳聾,則屬腎虛,精氣不足,不能上通於耳,宜用此方。
熟地、茯苓、山藥、丹皮、澤瀉、萸肉、遠志、人參、枸杞子、石菖蒲。
耳開竅於腎,久患耳聾則屬腎氣不能上通,六味湯治腎陰虛之主方。加人參以補氣。枸杞以益精。遠志能通腎氣。菖蒲能利九竅。
加減逍遙散
治厥陰肝經風熱,變為聤豆抵耳,宜此方主之。
當歸、白芍炒、茯苓、柴胡、甘草炙、荷葉、木耳、貝母、香附、石菖蒲。
汪石來曰:「肝虛則血病,當歸、芍藥養血而斂陰。木盛則土衰,甘草、茯苓和中而補土。柴胡升陽散熱,合白芍以平肝,而使木得條達。荷葉、木耳升發少陽清氣。貝母散結除熱。菖蒲利竅通耳。香附能解六鬱。」
鼻病
經曰:「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明明屬之內傷,於外感全無干涉,蓋少陽甲膽生發之氣,全賴腎水為之滋養。腎水虛則膽中之火無制而上逆於腦,斯時也,宜補水保肺,或脾腎雙補,或陰陽兩救。治腦也,補在髓;治鼻也,清在金。腦滿可以生水而制火,金空可以化液而制木矣。
辛夷散
治鼻生瘜肉,氣息不通,不聞香臭。
辛夷、白芷、升麻、藁本、防風、川芎、細辛、木通、甘草。等分為末,每三錢茶調下。
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經曰:「天氣通於肺」,若腸胃無痰火積熱,則平常上升皆清氣也。由燥火內焚,風寒外束,血氣壅滯,故鼻生瘜肉而竅窒不通也。辛夷、升麻、白芷辛溫輕浮,能引胃中清氣上行頭腦。防風、本辛溫雄壯,亦能上入巔頂,勝濕袪風。細辛散熱破結,通精氣而利九竅。川芎補肝潤燥,散諸鬱而助清陽。此皆利竅廾清,散熱除濕之藥。木通通中,茶清寒苦,以下行瀉火。甘草和中,又以緩其辛散也。
蒼耳散
治鼻淵鼻流濁涕不止。
白芷一兩,薄荷、辛夷五錢,蒼耳子炒二錢半,為末,食前蔥茶湯調下二錢。
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凡頭面之疾,皆由清陽不升,濁陰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陽明,上行頭面,通竅表汗,除濕散風。辛夷通九竅,散風熱,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頭腦。蒼耳疏風散濕,上通腦頂,外達皮膚。薄荷泄肺疏肝,清利頭目。蔥白升陽通氣,茶清苦寒下行,使清升濁降,風熱散而腦液自固矣。
益氣湯
治鼻病過於解散,其始清涕,繼成濁涕,漸而腥穢,皆由滲開腦戶而致尪羸,此湯主之。
黃芪蜜水炒、人參、白朮土炒、當歸、麥冬、甘草炙、藿香、五味子,薑、棗引。虛寒少入細辛,內熱監以山梔。
汪石來曰:「腦屬神臟,藏精髓而居高位;鼻為肺竅,司呼吸而聞香臭,清陽由此而升,濁陰無由而上,惟膽熱及於腦,腦熱及於鼻而鼻淵之患作矣。參、芪、朮、草以補脾。麥冬、五味以保肺。當歸以益肝血。藿香以解腥穢。」
補腦丸
治鼻淵久不愈者,此上病下取,高者抑之。
人參、麥冬、茯苓、熟地、萸肉、黃芪炙、牛腦蒸、枸杞子、菟絲子、鹿茸酥炙、五味子。
人參、黃芪、茯苓補脾。麥冬、五味清肺。熟地、菟絲補腎。萸肉、枸杞補肝。鹿茸通督脈。牛腦以腦補腦。
聲瘖
聲音之標在心肺,而其本則在腎。瘖啞之病,當知虛實,實者其病在標,因竅閉也。虛者其病在本,因內奪也。竅閉者,風寒之閉,散而愈;火邪之閉,清而愈;氣逆之閉,順而愈。內奪者,色慾傷腎,憂思傷心,驚恐傷膽,勞飢傷脾,此非大補元氣,安望其嘶敗者復完乎!
參蘇飲
治感冒,風寒欬嗽,吐痰涕,唾稠粘,胸膈滿悶,寒熱往來,或頭痛惡寒,脈弱無汗,并治風寒氣逆之閉。
人參、蘇葉、乾葛、前胡、陳皮、枳殼、茯苓、半夏、桔梗、木香、甘草、生薑、大棗。
葉仲堅曰:「此少陽中風而寒濕內著之證也。仲景於表劑不用人參,惟少陽寒熱往來,雖有口苦咽乾目眩之相火,亦用人參以固中氣,此欬嗽聲重,痰涎稠粘,涕唾交流,五液無主,寒濕稽留於胸脇,中氣不固可知矣,故以人參為君。然非風寒之外邪來侮,則寒熱不發,而痰涎不遽生,故輔以紫蘇、乾葛。凡正氣虛者,邪氣必盛,故胸膈滿悶,輔以陳皮、枳殼,少佐木香以降之。痰涎壅盛於心下,非辛燥不除,故用茯苓、半夏,少佐桔梗以開之。病高者宜下,故不取柴胡之升而任前胡之降。欲解表者必調和營衛,欲清內者,必顧及中宮,此薑、棗、甘草之所必須也。名之曰飲,見少與緩服之義,本方去人參、前胡,加川芎、柴胡,即芎蘇散,則治頭痛發熱惡寒無汗之表劑矣。」
十味溫膽湯
治證同溫膽湯,兼治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夢遺精滑,并治內奪之閉。
半夏、枳實、陳皮、茯苓、棗仁炒、人參、熟地、遠志、五味子、甘草炙。
汪石來曰:「人參、甘草補胃,以安其正。熟地、五味補腎,以治其源。佐以二陳,下以枳實,除三焦之痰壅。棗仁專療膽虛。遠志能通心陽。亦本乙癸同源之法,清火與補元互施也。」
麥門冬湯(正傳)
治病後火熱乘肺,欬嗽有血,胸脇脹滿,上氣喘急,五心煩熱而渴,并治火邪之閉。
天冬、麥冬、桑白皮、紫菀茸、川貝母、生地、桔梗、甘草、淡竹葉、五味子。
汪石來曰:「天冬、麥冬能清肺熱。桑皮、紫菀能瀉肺火。生地、貝母能潤肺燥。五味能收肺氣。淡竹葉功專清心。甘、桔除熱利膈,火清而閉開矣。」
七福飲
凡五臟氣血虧損者,此能兼治之,并治心腎受傷,內奪之閉。
當歸、白朮蒸、熟地、人參、甘草炙、棗仁炒、遠志。
人參甘溫,補氣以養心。熟地甘平,補血以滋腎。當歸養肝血。白朮補脾土。炙草調和五臟,安為福矣。更加棗仁生心血,以養其肝。遠志通心腎,以和其胃。
平補鎮心丹
治心血不足,時或怔忡,夜多亂夢,常服安心腎,益營衛,并治心腎內奪之閉。
人參、龍齒煅、茯苓、茯神、麥冬、天冬、山藥、五味子、車前子、熟地、遠志、棗仁炒、硃砂。
汪石來曰:「熟地、五味甘酸,以滋腎水。茯神、遠志苦甘,以養心神。人參、棗仁以補心氣。天、麥二冬以泄心熱。山藥、茯苓補土以培心子。龍齒、車前清肝以顧心母。硃砂鎮心安魂。如此則心腎交通而聲音復矣。」
痔漏
大腸經積熱所致,生於肛門之前,腎囊之後,名曰懸癰,又名海底漏,最難收功。若生於肛門之兩傍,則曰臟毒,較懸癰為輕耳。此症皆由腎水不足,相火內爍庚金而致然也。患者速宜保養真元,用藥扶持,庶可延生,毋忽。
加減六味湯
治腎水不足,大腸積熱為痔。
熟地、生地、山藥、茯苓、丹皮、澤瀉、當歸、白芍炒、柏子仁、丹參、龜版炙、遠志、金石斛、金銀花炒。
薛立齋云:「掀痛,二便秘,宜清熱涼血,潤燥疏風,若寒涼損中者,調養脾胃,滋補陰精。是方用六味以滋陰而去萸肉之溫,複以生地涼血,當歸、白芍、柏子以潤燥,遠志、丹參、金斛以清熱,龜版通任脈,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痔與疝俱患者,宜之銀花解毒。」
黑地黃丸
治脾腎不足,面青黃無力,血虛,久痔。
白朮(一兩六錢炒黑)、熟地(一兩六錢炒黑)、五味子(八錢蒸熟)、生淡乾薑(清水浸淡,春七分,夏五分,冬一錢),一方以蒼朮為君。右為末,棗肉為丸,每服百丸,清米飲湯送下。
氣不攝血則妄行,濕熱下流則成痔,痔久或有房勞,脾腎日敗矣,茲以蒼朮為君,地黃為臣,五味為佐,乾薑為使,補脾腎之虛,袪脾濕,潤腎燥,為久痔之聖藥也。
脫肛
大腸與肺為表裏,肺熱則大腸燥結,肺虛則大腸滑脫,此其要也。因濕熱下墜而脫者,必有熱症,如無熱症,便是虛寒,且氣虛則陽虛,非用溫補,多不能效,經曰:「下者舉之,濇可去脫」,皆治脫肛之法也。
舉元煎
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垂危等證。
人參、白朮土炒、黃芪炙、甘草炙、升麻。
人參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黃芪補元氣而充腠理。白朮甘草益氣和中。升麻能提元氣下陷,舉大腸滑脫。
補陰益氣煎
治勞倦傷陰,精不化氣,而虛邪外侵者宜之。
熟地、人參、陳皮、山藥、升麻、柴胡、當歸、甘草炙、生薑。
人參、熟地兩補氣血。山藥和血理脾。陳皮利氣。甘草和中。生薑有通陽解散之功。升、柴有托表袪邪之力。陰虛外感者宜之。
約營煎
治血熱便血,無論脾、胃、小腸、大腸、膀胱等證。
生地、白芍、甘草、槐花、續斷、地榆、烏梅、黃芩、荊芥炒黑。
地、芍有清血養營之功。槐、榆有止血固腸之力。續斷調經。黑荊止血。黃芩涼大腸之血。甘草和五臟之元。烏梅酸收,固約營中之血也。
急救三陰湯(黃錦芳製)
治脫肛,胸腹氣脹,皆是虛氣衝突。
熟地、附子、肉桂、人參、白朮土炒、甘草炙、五味子。
此證由於遇事辛勞,以致神昏氣耗,於是氣從上升而如霧而肺不蓋,故見呼多吸少。氣從下行而不縮而腎失守,故見下奪而脫肛。中則失升降不統,斯時補之不暇,收之宜急,若不用附子、肉桂、熟地不能以固下焦之腎而收脫肛。不用人參、五味,不能以收上焦氣散如霧。不用白朮、甘草,不能以固中焦之脾而使上下接引,所謂增二不能,缺一不可。
吐屎
吐屎一證,古書所未載,大約其標在胃,其本在腎,幽門失開闔之職也。由於腎水虛則火走腑道,無形之火挾有形穢物而衝逆,治法非救胃則救腎,非正治則逆治,經曰:「腎者胃之關」,又曰:「腎主開闔,開竅於二陰」,又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必待腎陰回而虛火藏,大便通而機關利,清陽升而濁陰降,此理之所必然者,若謂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則去生遠矣。
清胃平逆湯(汪蘊谷製)
治初病屬火者,此方主之。
生地、丹皮、茯苓、知母、天花粉、杏仁去皮尖、扁豆炒、黑豆、蘆根。
汪石來曰:「茯苓、扁豆甘能益胃。生地、花粉能清陽明之熱。丹皮、知母苦寒,能降無形之火。杏仁能利胸膈氣逆。蘆根能治胃火嘔逆。黑豆色黑屬水似腎,除熱解毒。大隊甘寒為胃所喜而腑道清淨矣。」
救腎安逆湯(汪蘊谷製)
治久病體虛脈虛者宜之。
熟地、丹皮、澤瀉、山藥、茯苓、萸肉、沙參、五穀蟲酒洗炒研。
汪石來曰:「六味湯治腎虛不能藏精,坎宮之火無所附而妄行,所以挾有形而衝逆也。複以沙參入足少陰經,氣寒益陰,苦寒清火。五穀蟲,寒毒痢作吐用之,此取其意,同氣相求,令穢物復其故道耳。」
身癢
夜常身癢,搔之熱蒸皮內,肉磊如豆粒,癢止熱散,肉磊亦消矣。石山先生曰:「此血虛血熱也。醫用順氣和氣,所謂誅伐無過,治非所宜定方。」
清熱養血湯
補血虛,清血熱。
生地、元參、白蒺藜、當歸、川芎、黃芪炙、白芍炒、黃芩、甘草炙、陳皮。
汪石來曰:「歸、芍、芪、草能補血虛。元參、蒺藜、生地、黃芩能清血熱。川芎潤燥。陳皮理氣。」
清氣湯(黃錦芳製)
治身癢,胸腹飽悶,噯氣。
茯苓、半夏、木香、廣皮、厚朴。
搔癢一證,雖曰病自外感,然亦須內氣清肅,則外氣始治,若此屬內氣不清,故外氣不淨。方用茯苓、半夏以和中。木香、廣皮以調氣。厚朴以寬胸腹。清內自能達外,而癢平矣。
玳瑁瘟
其證初起,發熱頭痛,胸滿不安,醫用發散消導,至第六日,周身痛楚,腹中疼痛,不時奔響,口鼻上唇忽起黑色成片,光亮如漆,與玳瑁無異。張石頑先生診之,脈促,喘汗,神氣昏憒,喜其黑色四圍有紅暈鮮澤,若痘瘡之腳根緊附如線,他處肉色不變,許以可治定方。
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味
初方,解肌表毒邪。
葛根、黃芩、黃連、犀角、連翹、荊芥、防風、紫荊、人中黃。
汪石來曰:「是方原治表寒裏熱,其義重在芩、連肅清裏熱,而以葛根通陽明之津,犀角解散陽明之結熱。連翹引領清氣上下,以散結熱。荊、防以疏表熱。人中黃大解陽明實熱。紫荊散毒邪。」
加味涼膈散
次方,黑色發透,微下之。
薄荷、連翹、芒硝、甘草、黃芩、山梔、大黃、人中黃、紫荊、犀角。
蘊熱內閉於膈,其氣先通心、肺、膻中,火燔煩熱,自當上下分消。以薄荷、黃芩從肺,散而涼之。以甘草從腎,清而涼之。以連翹、山梔從心之少陽,苦而涼之。以山梔、芒硝從三焦與心包絡,瀉而涼之。以甘草、大黃從脾,緩而涼之。以薄荷、黃芩從膽,升降而涼之。以大黃、芒硝從胃與大腸,下而涼之。複以犀角從心而涼之。複以人中黃從胃而涼之。複以紫荊從血而涼之。上則散之,中則苦之,下則行之,庶幾燎原之場,化為清虛之府,而毒邪有不透發者乎!
加味犀角地黃湯
三方,調理餘毒。
犀角、生地、連翹、生甘草、丹皮、赤芍、人中黃、黑豆。
犀角地黃湯厥陰陽明藥也。溫熱入絡,煩熱不解,犀角、地黃能走心經,專解營熱。連翹入心,散客熱。生甘草入心,和絡血。赤芍瀉肝火。丹皮行血中伏火。人中黃甘寒入胃。黑大豆甘寒解毒。
陽痿
凡陽痿不起多由命門火衰,精氣虛冷,或七情勞倦,損傷生陽之氣,多致此證,亦有濕熱熾盛,致宗筋弛縱而為痿弱者。然有火無火,脈證可別,但火衰者十居八九,而火盛者僅有之耳。凡思慮焦勞,憂鬱太過者,多致陽痿。凡驚恐不釋者,亦致陽痿。經曰:「恐傷腎。」即此謂也。
斑龍丸
治命門火衰,精氣虛寒,陽痿者。
鹿角霜八兩、鹿角膠八兩、菟絲子八兩、熟地八兩、補骨脂四兩、柏子仁八兩、白茯苓四兩。上將膠溶化,量入無灰酒,打糊為丸,每服六七十丸,淡鹽湯下。
鹿與游龍相戲,必生異角,故得稱龍。鹿有文,故稱斑。用其角為方,故名斑龍。鹿臥則口朝尾閭,故為奇經督脈之方。凡入房精竭耗散其真,形神俱去,雖溫之以氣,補之以味,不能復也。故以有情之品,專走督脈,複以少陰太陽之藥治其合,乃能搬運精髓,填於骨空,大會於督脈之會而髓海充盈。鹿角霜通督脈之氣也。鹿角膠溫督脈之血也。菟絲、骨脂溫腎中之氣也。熟地、柏仁補腎中之精也。柏仁屬木性潤,骨脂屬火性燥,非但有木火相生之妙,而柏仁通心,骨脂通腎,并有水火既濟之功。使以茯苓性上行而功下降,用以接引諸藥歸就少陰太陽,達於督脈,上潮髓海而成搬運之功。昔蜀中有道士酣歌酒肆,曰:「尾閭不禁滄海竭,九轉靈丹都漫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下穴。」澹寮方用鹿茸為君者,餘藥亦不同。此茸珠丹非斑龍丸也,今從青囊之方。
贊育丹
治陽痿精衰,虛寒無子等證。
熟地、白朮、當歸、枸杞子、杜仲、仙茅、巴戟肉、山茱萸、淫羊藿、肉蓯蓉、韭子、蛇床子、附子、肉桂,煉蜜丸。
熟地養陰。白朮健脾。枸杞補水濟火。當歸養血行氣。杜仲堅腎。山萸溫肝。巴戟助陽。羊藿益精。肉蓯蓉興陽益子。蛇床子和利關節。仙茅、韭子治陽弱精衰。附子、肉桂煖腎命益氣。
齒牙
齒牙之證有三,一曰火,二曰蟲,三曰腎虛。凡火必病在牙床肌內間,或為腫痛,糜爛,臭穢,脫落,皆病在經絡,治宜戒厚味,清火邪。蟲痛病不在經而在牙,亦由肥甘濕熱化生牙蟲,治宜殺蟲而兼清胃。若腎虛牙病者,其病不在經而在臟,蓋骨主腎,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當補腎氣為主。
聖濟蜂房湯
治風火濕牙病。
露蜂房(炒)、豬牙皂莢(炙去皮子)、川椒(去目并含口炒)、北細辛(去苗),各等分。一方有蛇床子炒。上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水一盞煎沸,熱渫冷吐。
齒牙之病,不越乎風火濕腎虛,二者之因。蜂房湯,風火濕蛀之方也。蜂房、川椒去風而能殺蟲。牙皂、細辛去風之功勝,蛇床子去濕之功多,風濕既去,蟲自消滅。按古方渫漱含擦者居多,內服攻毒之方甚少,蓋以湯藥內走諸絡,上循齒牙,莫若外渫功效捷速也。渫,汙也。以湯汙齒而含也。
東垣神功丸
治濕齦爛之方。
腎為胃關,膏粱酒色之人,腎虛則水道不利,酒肉太過則濕熱蘊積於胃,循脈貫於上齦而為齦腐之根由也。下齦喜寒惡熱,熱甚則疳蝕,齦腐,袒脫,穢臭不可近。東垣意在清熱,仍以去濕為首務。濕淫所勝,治以黃連、木香,以苦燥之。佐以蘭香、藿香,以辛散之。熱淫所勝,治以木香、砂仁之苦溫,佐以升麻、甘草之甘辛,反佐以清胃散中之當歸、生地滋濕之品,引領風燥之藥升去其血分之濕熱。非東垣具過人之識,不及此也。
太清飲
治胃火煩熱,狂斑,嘔吐,并治齦腫牙痛。
知母、石斛、木通、生石膏。
石膏清胃火。知母除煩熱。石斛清胃而止嘔。木通滲水以下行。此白虎之變方也。
左歸丸
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並治腎陰虧虛齒病。
熟地、山藥、枸杞子、萸肉、菟絲子、鹿角膠、龜版膠、川牛膝。
熟地純陰生血,以滋化源。山藥培癸水之本。枸杞化壬水之血。山萸酸溫固精。菟絲溫平益腎。龜得陰氣最厚。鹿得陽氣最全。二物氣血之屬而多壽。牛膝之加,能助一身元氣,此壯水制火之劑也。
右歸丸
治元陽不足,先天稟衰,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並治腎陽虧虛齒病。
熟地、枸杞子、山藥、菟絲子、杜仲、鹿角膠、萸肉、當歸、肉桂、製附子。
熟地滋補腎陰。枸杞溫補少陰。萸肉濇精秘氣。山藥補脾固腎。當歸有辛溫養血之功。菟絲有補腎益陽之用。鹿膠通達週身之陽。杜仲強益腰膝之力。附子、肉桂溫補命門之火,煖助脾胃之陽。
後記
汪氏發展前賢醫門至理,此非平日讀書確有心得,不能編成此書。因證求方,條分明晰,究不知此公何許人也。因棘圍鬱爵,專心習醫,其用心亦良苦矣。昨蘊古齋何書客抱此本見示,以重金易之,乃係家刻之本,印書不多,寶之。云云。
民國二十三年春莫

一方因意外死亡,另一方要办理离婚手续吗? 秦方因何吸引你 因房租高,两人合租,和房东签约一年。但一房客提前退出,是否要经济赔偿另一方? 昨天有报道 因“馒头血案”陈凯歌要起诉胡戈 请法律人士点评 两方胜算几何? 陀思妥耶夫斯基天才犯罪论集哪里能找到? 动作因凤便 求谋可托人 若能拜菩堤 事事方遂心 油性皮肤,因该注意哪些方面的方题 民俗学论集哪里有卖的? 我在北京. 请问:哪里可以下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一书? 作文:做人要方 解释《元方卖宅》一文中的以下词语:因(元方因告其人) 耳(但无出水耳) 之(买者闻之) 请问因存方不善导致皮衣变皱怎样处理可以使皮衣变平啊?急! DEMO观看,我在浩方下载一个DEMO后因该怎么才能把它调入1.6观看 浩方中的网速的数值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我上海ADSL 1M正常值因多少,最高大概多少? <艺术嗓音医学论集> 在哪买得到? 急需~~路过请指点~~ 可以到哪儿去邮购《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呀?快帮帮我吧! 我的摩托车行驶证因两年未审被扣,是不是三月内未交罚款,驾驶证要扣12分? 郑证因 鹰爪王 下载地址 姐姐因婚外恋要离婚,我该? 女朋友因和我分手要自杀 因下雨天心情不好要听什么歌???? 要怎么办出国因私护照? 一对情侣因小事闹别扭。男的写了一封信。信上方写女方的住址,收信人栏内却写着“冷血动物收”。为什么? 高速公路上追尾(对方因修路停车)造成已方车辆严重受损司机严重伤残请问对方负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