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摇篮曲:武公仗剑 五桂齐芳--薛岳(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7:34:13

武公仗剑 五桂齐芳--薛岳(2) 

与祖山自东北而西南再西北的龙脉走势截然相反,两江镇西约6公里,一列毫不逊色的山脉自西南向东北蜿蜒而上,距离长达10多公里。尤为特别的是,山列至盈洞乡南部,转而向东偏南有力回勾,距薛岳祖坟左前方约6公里处驻扎下来,宛如听命前来的兵将,俯首帖耳,跪伏于前,在外对薛岳祖坟形成专有拜朝。这个山列,与中间一路南北走向的山脉、右路东北-西南走向的通天窝山列相互配合,连袂向南面的薛岳祖坟朝揖。

东来西往,左右开弓,得回旋之力,龙脉激荡澎湃,其贵倍增。与薛岳祖坟来龙特点相对应的是,薛岳日后在战场上机动灵活,善于运用分进合击战术。上世纪30年代,蒋介石正是派遣这位祖上龙脉生动游走,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呈现一派生龙活虎景象的骁将全责追剿红军。而这位猛将又不负所望,巧与红军周旋,粘上去,贴着打,追着咬,着实让红军吃尽了苦头,几至山穷水尽、全军覆没的境地。用人经常出错的蒋介石,惟独这一次没看错人。

杨成武上将在晚年回忆湘江战役的惨烈时曾说:“我这把老骨头,差点埋在湘江边上了。”此言非虚,他当年身负重伤,是爬回部队里去的。那一仗,中央红军从万人锐减至3万,主攻者就是薛岳。

着名战将许世友一生能打大仗、恶仗,是一位“常胜将军”,但也打过败仗,其中就曾败在薛岳的手下。1934年,红四方面军脱离中央红军南下,许世友率领的红四军为前锋。在关键的峡口一战中,许部实力最强的35团被薛岳全歼。为此事,许世友一直耿耿于怀,追悔莫及。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无疑是光辉的胜利,但在军事上,却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助推这一军事创举的对方主将,首为薛岳。

1927年“4·12”事件之前曾建议*中央“把蒋介石当反革命抓起来”的薛岳,后来却成为跟随蒋介石围剿红军的急先锋,成了红军名副其实的克星。对于其个中根由,历史学家有着不同的见解,善用阶级分析方法的学者主要从思想基础上去寻找根源。但从风水上看,薛岳前期恶蒋,态度反复,后期与共产党为敌,关键时刻又毫不留情重拳出击的做法,与薛岳祖坟龙脉起始阶段来回飘忽、难以捉摸,经脱卸后主脉北上义无反顾,高大金星威武连举的特点与内涵,有着极大的关联。

不少人对三万红军居然在绝境中突破蒋介石的围追堵截,最后胜利到达陕北感到疑惑。从种种迹象看来,国民党中央军在湘江战役重创红军后,有意延缓了进攻速度。按照薛岳的一贯作风,若继续穷追猛打,红军绝难脱身,但薛岳没有这样做。有人认为是蒋介石在用借刀杀人之计,把红军赶到大渡河边,自己却放慢追击的脚步,要白崇禧和红军火并并担当罪名,可白崇禧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是“小诸葛”。白崇禧故意卖了个破绽,让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后扬长而去。不管是不是薛岳、白崇禧觉得红军已是困兽犹斗,有意放红军一马,(红军长征之初,就曾有“南天王”陈济棠借道的事情,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反正历史就是这样演绎的。与此同时,内部刚刚完成领导层调整的红军,十分机敏地抓住了这一机会,迅速脱离了险境。

心高气傲的薛岳,常怀鸿鹄之志,确有过人之才,曾有非凡之举。在薛岳的家乡九峰镇,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红军之所以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延安,是因为薛岳手下留情,红军才不致全军覆没。如若历史真是这样,那么对于红军,对于日后得天下的共产党人来说,薛岳不仅是敌人,还是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