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琳迪翁摇篮曲:百年天津海河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29:27
城市的前世今生④百年天津海河缘发表时间:2011-07-25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   作者:郭文生#TRS_AUTOADD_1104944240609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104944240609 P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104944240609 TD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104944240609 DIV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104944240609 LI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JSON--{"":{"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津,水渡也。“天子经过的渡口”,即为天津。


  六百多年前,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渡海河经陆路直捣南京夺取皇位,四年后朱棣感谢海河相助,赐封天津。历史注定天津陪伴着京都成长,“天津卫”拱卫皇城,为皇城提供漕粮和军事镇守。

  有人说,近代中国历史看天津。其实,天津城市的历史就是一部海河的历史,是人与自然、与河、与海结缘的历史。
  
  中国环境报记者 郭文生

 


天津天后宫


  有人说,近代中国历史看天津。其实,天津城市的历史就是一部海河的历史,是人与自然、与河、与海结缘的历史。可以说,正是天津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它的历史地位。


  遥望旧日繁盛景


  往来京杭大运河的漕船百舸争流,河、海两座码头岸边的漕粮转运站和“长芦盐”仓库林立,码头上人声鼎沸、漕船桅帆林立、河上桨影连连……

 

  天津地处海河流域的下游。在海河上游,自东汉末年曹操开凿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渠3条运渠后,华北平原上300余条大小河道汇流到海河的中游水系——永定河、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五大河流,然后,形成伞状,川流不息扑向下游的三岔河口。这个内河口像一个瓶颈,一头由内河码头连接京杭大运河,另一头向东,河面陡然开阔至100米~250米,形成海河干流,干流浩浩荡荡横穿天津市区73公里,由塘沽大沽口注入渤海。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在天津,常听人说“我是吃海河水长大的”,这句话浸润着天津人对海河深厚的情感,渗透了几百年来由海河积沉下的城市文化。


  老人们常说“天津依着海河立,没有那个海河呀,就没有咱天津。”在金刚桥下的三岔河口,当年连接运河的内河码头已荡然无存,只有河水拍打着岸边的年轮,才依稀还原历史影像,再现了往昔的繁华与兴盛:往来京杭大运河的漕船百舸争流,河、海两座码头岸边的漕粮转运站和“长芦盐”仓库林立,码头上人声鼎沸、漕船桅帆林立、河上桨影连连……夕阳下,内河码头附近的“天后宫”和位于另一端的大沽口海港码头的“潮音寺”,香火烟熏袅袅升腾,伴随着祈福的钟声悠扬远播,给下海捕鱼、跑船的人们送去一丝慰藉……


  有了这条河,天津河、海两个码头承担起内河与外海的桥梁作用,一时间商贾云集,四方特产汇至津门,天津作为商业和贸易中心的地位日益凸现。金融业也日渐活跃,国内经营汇兑的票庄最早出现在天津。海河使天津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建筑风貌、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演绎了许多人文掌故。当时有一名欧洲人在文字记录中称“天津繁华程度高于北京”。


  由于运河、海河漕运通航,天津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繁荣的天津也成了西方列强向北方谋求利益的门户。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由此被辟为通商口岸。


  西风东渐,李鸿章大举兴办洋务运动,近代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条电话线路、第一所大学、第一座酒店、第一张报纸等近百个“第一”都在天津诞生。也就在这一时期,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的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天津真正发达起来了。


  开埠以后的40年里,英、法、美、德、日、俄、意、比、奥9国在海河两岸强划设立“租界地”。“租界地”数量之多,面积之大(租界的总面积比当时中国政府管辖的城厢地区大8倍多)在全国城市中名列第一。这也给当年北京城一大群落魄人物提供了方便,他们跑到120公里外的天津租界“落脚”。


  自逊帝溥仪及以下清朝遗老遗少,直到复辟梦碎的袁世凯及5位总统、民国大员、北洋军阀和各省督军不下500人,都蛰伏在天津小洋楼里做“寓公”。他们策划密谋在“后台的天津”,伺机而动,待养足了精神再到“前台的北京”追寻各自的梦想。“天津小洋楼”的故事遂成了百年天津历史中一个独有的城市文化现象。


  现在,一幢幢各具特色的“天津小洋楼”已经成为天津城市亮丽的风景线。天津小洋楼总数7269幢、占地415.6万平方米,现已被认定为历史风貌建筑的有710幢、占地111.4万平方米。


  沧海桑田,海河的自然环境禀赋为天津创造了机遇,让天津享受了百年来不可多得的荣耀。


  回首风雨沧桑事


  刮风下雨出门时,不仅要带着雨具,还要看看风向和雨势,否则,身上脸上就会红一道、白一道、黑一块。守着海河没水喝,“自来水腌咸菜”,这就是天津人当年的生活苦楚。

 

  造物主是公平的。海河在给予天津人荣耀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恼。


  上世纪50年代,繁华的天津城工商业非常发达,到处是一派大干快上的场面。工厂冒着滚滚黑烟、机器隆隆作响。“老天津”都知道,出门抬头就看见炭黑厂的“黑龙”、发电厂的“白龙”、炼钢厂的“红龙”,还有“三座大山”——钢厂的“钢渣山”、碱厂的“碱渣山”、电厂的“粉煤灰堆山”。刮风下雨出门时,不仅要带着雨具,还要看看风向和雨势,否则,身上脸上就会红一道、白一道、黑一块。


  天津本就是一个冲积平原,大小“七十二沽”加上坑、塘、洼、淀,四里儿皆是水面,洪、涝、旱、碱灾害齐全。丰水期雨季集中,在近600年历史中,天津城有70多次被淹,最严重的是1939年和1963年,全城成了一片水汪汪的泽国。


  1958年,天津开始根治海河,逐步走出了水淹的困境,但也出现了缺水问题。由于上游水系上千个水库截水,加上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加,以及海水倒灌,天津惟一的水源——海河中的水不能喝了。守着海河没水喝,“自来水腌咸菜”,这就是天津人当年的生活苦楚。虽然,1983年,引滦工程通水后,甘甜的滦河水沁人心田,但原本多水的天津仍处于严重缺水的境地。从上世纪50年代流经天津的水量144亿立方米,到现在只有不到5亿立方米,海河从备用水源的地位,逐步滑落到现在景观水功能的地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到天津的外地人看到天津后,往往摇摇头,满怀期待到来,却无限失望离去。


  俯瞰今朝绿映红


  天津美在水,美在海河,美在海湾。与海河朝夕相伴的人们深知,要想让天津恢复当年的繁荣,必须靠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的生态环境。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揭开了改变天津城市环境新的篇章,环境保护工作也被摆在了重要位置。消灭小煤炉及提高煤气化、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功能日益增强;斩断“三条龙”、掘了“三座山”,天变蓝了,地变绿了,水变甜了;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腾笼换鸟”,关停耗能高、效益差、水平低的企业,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提出工业东移战略。天津在改变。


  上世纪90年代,天津又提出,用3年时间将生产总值翻两番,用5年~7年时间改造“三级跳”危陋平房,8年时间嫁接改造调整国有大中企业,10年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


  经过多年酝酿,2002年,天津启动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经过全市人民3年努力,27项考核指标全部通过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验收。2006年,天津市获批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为第一个获此荣誉的直辖市。


  如果说百年前的天津是受京都的影响,拥有了特殊的历史地位,那么,21世纪的今天,天津是靠自身的实力和特质,迎得了历史机遇。今天,在海河三岔河口下游,海河另一端,当年大沽口炮台隆隆炮声的海岸边,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滨海新区正在崛起。


  滨海新区雄踞环渤海核心经济中心,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下,成为继深圳领珠江三角洲、浦东领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引领着京津冀环渤海城市圈的发展。


  现在,天津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有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多、经济总量小、能耗高、污染重的局面有了彻底改变。


  有数字为证:“十一五”期间,天津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生产总值每年都增长16%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


  另外,天津在积极做好增量这个“加法”的同时,坚决做好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及产品这个“减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09年达到0.84吨标准煤,4年间累计下降20.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取得实质性进展,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环境空气质量二级良好以上达标天数连续5年保持在305天以上。


  天津城市规划多次调整变更,从“一条扁担挑两头”到现在的“一轴两带三区”,始终没有离开海河(一条扁担、一轴)这条主线。现在天津的规划是将天津建成“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当“海河”、“港口”、“国际”、“经济”、“生态”等耳熟能详的名词一再重复,“老天津”穿越了百年前的风雨,实现了质的飞跃。


  2006年,在国务院批复天津总体规划中,特别要求将“天津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充分利用天津市山、河、湖、海共生,湿地众多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建设生态型城市”。目前,在特大城市中将自身定位为生态城市的只有天津。


  天津在巩固提高环保模范城市成果的基础上,自加压力,从2008年开始制定实施了第一轮“生态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到2010年已完成共包括7个方面的20项重点任务和149项重点工程。2011年又开始了第二轮生态城市建设计划,预计到2015年全部建设完成。


  水是天津的命门。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天津明确提出用3年时间完成“清水工程”,积极建设节水型城市,改造治理市区多条河道,彻底解决水质黑臭问题。


  如今,天津又面临着新问题,要满足1500万常住人口的需求,要成为北方经济中心,要增加经济总量,这些都需要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的支撑。


  当然,天津也做好了准备。如何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个经济与环境博弈的课题,相信天津“十二五”建设生态城市会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