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二泉吟完整版:载福之舟 有福之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1:37:55
城市的前世今生14载福之舟 有福之州发表时间:2012-02-02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TRS_AUTOADD_1328096885921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28096885921 P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28096885921 TD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28096885921 DIV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28096885921 LI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JSON--{"":{"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中国环境报记者 吴诚 李良


  福州,顾名思义为“有福之州”。


  并非福州人独享“福”份的声誉让外人羡慕,而是独特的地理、气候、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融合让福州人倍感舒适与惬意。“七溜八溜,不离福州”,就是福州人依恋故土由感而发的俚语。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始终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把灿古烁今的昙石山文化、群英荟萃的船政文化、人文氤氲的“三坊七巷”文化和名贵神奇的寿山石文化,作为城市的4张精美名片,构建蔚为壮观的文明风景。


  不久前,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对福州的未来发展提出:“围绕宜居城市目标,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流域综合整治,提升城市绿化水平,确保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


  一座新兴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城市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载福之舟”的幸运


  古书对福州古城的记载,无不描述其青山秀水好风光的美景。


  福州建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唐开元十三年设置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时扩建城池,将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榕树两棵,并号召百姓种植榕树,自此,全城绿阴蔽日,暑不张盖,故福州又有“榕城”之美称。


  古代扩城、地理变迁、交通水运三大因素促成了现在“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福州。福建人的“母亲河”闽江穿城而过,直奔东海。水就像城市的眼睛,江与河的融通、江与海的交汇,让水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让福州拥有了宜居的生态环境。


  至今,城内有纵横交错的内河107条,总长200多公里。河网密布,城内有大大小小上百口池塘,可以起到蓄水、排洪、灌溉、观赏、调节气候的作用。福州也是中国温泉最富集的城市之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温泉文化”,也是上天给这个“有福之州”的一件赠品。


  福州坐落在一个盆地内,城市四周山峦叠嶂。城内有于山、乌山、屏山、康山、烟台山、吉祥山、金鸡山、大梦山等,拱卫着每座山的是一幢幢色彩斑斓的大厦。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中有林、林中有城,当薄雾轻绕时,颇有几分“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景象。点缀城市周边的是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大大小小几千亩,每年引来几十万只候鸟包括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栖息、繁衍,呈现出一派“喧鸟履春洲,杂音满芳甸”的景象。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6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了“三坊七巷”。


  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萨镇冰、沈葆桢、林则徐、林纾、左宗棠、严复、陈宝琛、冰心等众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就从这“三坊七巷”中走出。“三坊七巷”已成为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身居福州半个多世纪的吴先生回忆原生态的榕城美景,颇具诗情画意:“……那大雨过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情景;那斜阳中无数的蜻蜓低空追逐;夜里草丛中荧光闪烁的荧火虫,以及田地、池塘与房前屋后蛙声、蝈蝈声、蟋蟀声四起,都给城市人一种生活在自然生态中的感觉……”


  有福之州,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又被幸运地列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去年12月,福州市又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


  福州人,以其“得山者贵、得树者雅、得汤者健、得水者富”而倍感幸福与骄傲。常常有老者责怪后生仔:“你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覆舟”的沉思


  星转斗移。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的福州人,当他们懂事的时候,已感受不到所谓的“福份”,享受不到老福州人所描述的那般幽雅、舒适、恬静的生活场景了……


  改革开放后,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在延续。城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累积效应使生态系统功能逐步退化。内河水质难逃厄运,饮用水水源受到威胁;工业生产与民用的燃烧用煤,城市机动车辆的骤增,让整座城市弥漫着污浊的空气;城市的扩张、人口剧增以及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多古榕树被占地者砍伐,大批公园绿地被房地产业侵占、不少池塘、湿地被填埋,温泉因无序开发而枯竭……


  此外,内河上游畜禽养殖业污水直排,内河河岸违章搭建现象日益突出,公厕、垃圾站等靠河而建,内河蚊蝇滋生,水质黑臭。河中不见鱼虾游弋,岸边不见红蜻蜓、黄蝴蝶以及燕子衔泥土。城内不断升起座座大楼,压得人们透不过气,城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凸显;大街上吵嚷声、喇叭声、音乐声声声刺耳,同时还充斥着浓浓的机动车尾气。


  面对城市污浊的煤烟气味,一位退休干部张先生抱怨:“晨练就是慢性自杀。”而在内河两岸居住的人们也怨声载道:“特别是在夏天,内河水又黑又臭,老鼠、苍蝇、蚊子多,我们常年关窗闭户……”依姆、依伯喋喋不休地苦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天气再热,不过是拿着蒲扇轻轻扇一扇就凉快了,现在的福州怎么成为全国的“四大火炉”之一呢?


  而事实上,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福州这座“水城”极富情调:“人烟绣错,舟楫相连,两岸酒市歌楼,笙歌从柳荫榕叶中出。”可如今的福州人已失去了先人曾经享有过的优美环境与娱乐雅兴。


  应当说,在短短的30年,水土流失、河道洪涝、沿海干旱、热岛效应等现象的出现,让福州人看到了福州生态环境脆弱的一面。有人描述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坏与发展。城市决策者、管理者必须从综合的、动态的思路来审视福州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粗放的、盲目的、掠夺性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行径,破坏了福州的生态自然环境。载“福”之舟已成“覆舟”。事实证明,恢复原生态环境,并非有人力、物力、财力就可实现的。特别如湿地、温泉等资源,破坏之后要想恢复更是难上加难。


  福州,天不再蓝,水不再清,城不再绿,环境不再清静。人们慢慢意识到,身在福州确实不知“福”了,适宜人们生存的环境正在远去。

 

    榕城的“福音”


  福州一度处在战备、东南沿海的对敌前沿阵地。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福州城区面积还仅为34.31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后,福州经历了“三山时代”与“闽江时代”,城市沿着“东扩南移、跨江面海”的思路不断扩张。2007年,建成区面积已扩大到182.36平方公里。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这口号看似平常,但若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这就成了一句空话。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志勉励、鞭策自己。之后,福州市历任领导将这根接力棒棒棒相传,直奔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


  就内河整治来说,20世纪90年代中叶,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提出,要有举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改善环境的胆识和气魄。此言一出,一改当初内河治理经费杯水车薪的局面,福州市一批高水平的基础设施相继上马。其中,福州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和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总投资超过4亿元。政府每年还从财政拿出上千万甚至上亿元资金投入内河综合整治,河道水质、景观明显改善。


  近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大手笔频出,在一次次重大决策中、在一个个重大项目上,“宜居”两字都成为前提与背景。


  “蓝天、碧水、绿园、安静、洁净”五大工程持续实施5年,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达96.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8%。政府重点推进15家城内大型企业搬迁,还投入资金鼓励企业技改,有效地减少了工业污染。


  2011年,福州市闽江流域、九江流域、敖江流域整治分别重点推进了70个、56个、12个项目。项目包括养殖污染整治、工业污染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多个方面。


  福州在闽江流域关闭了干流、一级支流、饮用水水源地沿岸一重山范围内的采矿(石)场,以及流域内所有无证、证照不齐或未达到最小开采规模的矿点,取缔了在禁采区内开采等违法企业,实施沿江两岸造林绿化规划等工程。


  截至目前,闽江流域福州段水质总体保持良好,达标率达100%。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污水处理能力由2005年的33.5万吨/日提高到2008年的46万吨/日。城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7.7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3.4%,饮用水水源水质位居全国前列。


  就在这短短几年内,福州全市又新建公园景区40多个,东部新城仅绿化面积就达130万平方米;北二环路沿线高架桥下新增绿地两万多平方米;东三环绿化超过50万平方米,三环成了绕城的“绿丝带”;投资约1亿元的南江滨休闲路绿地全长2.7公里,面积13万多平方米。


  福州还新购了1600多辆公交车,新车准入提高到国Ⅲ标准,有效消除了市区车辆冒黑烟现象。2010年在113个国家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福州位居第八,在全国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共35个城市中位居第四。


  “三坊七巷”被称为“明清建筑博物馆”。近年来,“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相继投入资金38亿元,完成了105处历史建筑以及37处更新建筑项目的建设。目前,福州已先后修复并开放了林觉民、冰心、严复、林则徐等10多个故居等建筑。这些文化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仅2010年,坊巷游客量约800万人(次)。


  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的不断改善与提升,让城市更具养生、休闲的诱惑力。福州人再次感受到“七溜八溜,不离福州”的实际含义。而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已成为今天福州的城市精神。


  为了让福州拥有“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环境保护部也给予了极大支持。2010年4月,福建省政府与环境保护部在福州签署合作协议。环境保护部将大力支持福建省在环保领域先行先试,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并为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积累经验、创造模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10年,福州以综合最高得分位居宜居城市的榜首,并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以及闽江两岸生态环境建设“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而所谓的宜居法宝,则是“榕城之绿”。


  在北国还处在万木落叶之时,当你漫步榕城街头,你会被碧蓝的天、翠绿的树、清澈的水、优美的环境所陶醉。“显山露水”工程使市民享受回归自然的温情,给市民再造一艘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居更安、人更美的人居之舟,你还能说不“福”么?


  一首《我家住在闽江边》,唱出了福州人眷念家乡的肺腑之言:“我家住在闽江边哟,闽江两岸茉莉花鲜。山中有城,城中有山,还有一轮古老的月亮,挂在塔尖尖。一座城住着千万家,千万家共饮水一江。祖先留给我们这富饶的土地,百年千年啊我们走到今天……”


  走过了生态环境破坏、修复、改善与提升这一路,经验和教训让福州的各级决策者、有学之士、以及居住在福州的每一位市民认识到:福州只有一个,保护好与自己休戚相关的家园,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问道

 

福州之福哪里来?

 

陈谦


  福州之所以被当地人视为福地,既离不开经济发展,也离不开环境和文化的浸润。


  翻开福州的历史可以看到,这个城市不仅有钟毓灵秀的山水,还有风格鲜明的文化。被誉为海内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见证着有宋一代福州“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的盛况;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福州文庙及寿山石等地域文化,承载了福州浓郁的历史和民俗积淀,凝聚成风格鲜明的闽都文化品牌。福州之福,体现于在秀美自然风光中颐养天年,亦体现于在浓郁历史文化中陶冶性情。


  城市人幸福的来源,不惟物质,更在于精神。经济增长固然能给人带来物质上的满足,但当这种满足的兴奋逐渐消退后,孤独感油然而生。不同的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文化,环境衰退将导致文化枯萎,而文化枯萎将导致历史断裂。生态环境的破坏,带来的不仅是生存基础的破裂,更使城市丧失了涵养文化之本,而与历史割裂开来,成为一座生硬地兀立在工业化社会里的孤岛。


  历史靠文化延续,文化需环境承载。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环境的一面镜子。一个城市的文化,需要经济的支撑,更需要环境的涵养。福州在建设和发展中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回归的最大意义,就在于通过环境建设,使自己独有的文化能日益繁荣,使自己独特的历史能绵绵延续。


  让城市在历史中找到归属,这才是城市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