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婴儿早教方法大全:@@@从鬼谷子看现代管理@@@秋雨情阁解读鬼谷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12:03

@@@从鬼谷子看现代管理@@@秋雨情阁解读鬼谷子@@@
作者:秋雨情阁 
第1节:鬼谷子(1)
  《鬼谷子》这本书是真实的,至少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了。
  我在这里引用的是《四库全书》里,乾隆五十四年,翰林院编修,充内廷国史馆纂修武英殿纂修、文源阁详校官秦恩复撰的本子。秦本的开头,列举了历代对《鬼谷子》一书的来历和真实作者的考证,来龙去脉说得很详细,但并没有作出肯定的结论。因此《鬼谷子》的作者姓甚名谁,到底还是一个谜。近代有不少学者,根据秦恩复推论,再进一步作了探讨,有的主张《鬼谷子》这部书的作者是战国时有名的政客——苏秦,托名鬼谷子写的;有的却引经据典坚决反对,有的认为《鬼谷子》 就是鬼谷子自己写的,不过不肯显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已。大 家花费无数的精力、时间和笔墨,争论得发张眦裂,还是得不
  其实,古代很多名著的作者都不愿显示真实姓名,这是重!因为他们写书,既不为名,又不图利。如果把自己姓名放他们的意愿,也是古代作家的一种习惯和风格,我们应该尊在英文里有一个在前头,至少就脱不了“卖弄”的嫌疑。古人写作,一则是兴之所至;或则是为后人着想,希望有缘的人能从中获得一些智识上的帮助。所以有“藏之名山,传诸其人”的说法,根本也不急着出版。这是多么潇洒的作风。我也希望能效法古人,因为我写文章,既不为出名,也不为评职称或赚稿费,但是我不得不用真实姓名,是为了生活在现时代里要自负法律上的责任,表示我所写的不是随便胡扯或是窃取别人的成果。因此读古人的书,只需问这本书好不好,读了对自己有没有进益,至于是谁所著,即使弄不清,也并非十分重要。譬如《红楼梦》是不是曹雪芹所写?没有《红楼梦》本身重要。恐怕这也是《红楼梦》的作者当初不肯显示自己真实姓名的缘故吧。同
  第一讲
  鬼谷子
  理,只要《鬼谷子》这本书好,到底是谁写的,不如还是尊重作者的意 愿,把精力集中在受益上的好。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提及,鬼谷子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而鬼谷子是当时一位很有学问,却不愿显示真实姓名的“隐士”。苏秦和张仪都是非常好学、上进的学子。自古以来,就有人主张《鬼谷子》这本书的真实作者是苏秦,我想即使真是苏秦后来编撰的,里面的内容少不得有当年在鬼谷子门下听讲时的笔记。即使苏秦写入他自己的见解在内,也是从老师那里所获得的启发。即使是苏秦以老师的名义写书,也充分显出了苏秦不忘本的厚道。这样说来,鬼谷子、苏秦和张仪之间的关系和此书在当时社会发生过什么影响,在读《鬼谷子》这本书之前,似乎有必要了解一下大概。《东周列国志》有比较通俗而生动的故事记载(《东周列国志》关于 苏秦、张仪故事部分是根据《史记》、《论衡》、《太平御览》、《意林》、《拾遗记》等书整理出来的通俗化而比较完整的叙述)事大致是这样的:苏秦和张仪是鬼谷子众多学生中比较用功突出的两个。毕业考试时,先生叫人挖了一个大坑,用梯子把应考的学生放下去,抽掉梯子。考生在坑里说,先生在上面听。考生如果说得好,先生令人把梯子放下去,学生爬上来,就算毕业了。如果学生在下面说得不好,感动不了先生,就是不及格,不能毕业。苏秦和张仪在坑里把先生说得“泪下沾襟”,赶忙放下梯子,让他们上来,成绩是前两名,张仪的成绩比苏秦又略胜一筹。苏秦毕业临走的时候,先生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出去后,如果求职不顺利的话,我这里有一本书,叫做《阴符经》,你必须要好好地读它,等到你读懂了,必能帮助你成大业。苏秦拜谢流涕而别,回到家里,置办行装,穿着紫貂皮的大衣,坐着高车驷马,带着仆从,到秦国去谋职。以这种高姿势,本想一击而中,不想耗了一年,也没有找到职业。只得把皮大衣、车马、仆从都当卖掉,徒步挑着担子回家。家里人看他这般潦倒的衰相,父母佯装不睬,嫂子不为炊,不给他饭吃,妻子坐在织布机上不搭理他。他伤心至极,要去投河自尽。猛然想起老师的话来,就回去翻箱倒柜,找出了《阴符经》来。日夜苦读。由于难懂,就频打瞌 睡。于是他把头发吊在屋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满地。清醒了再读。苦磨一年有余,自觉有所领悟。就把心得和他两个弟弟讨论(他两个弟弟苏代、苏厉后来也成为知名人物),弟弟们也觉得是这么个道理。于是在弟弟们的经济支援下,再度出发,到最受秦国威胁的赵国。向赵王提出非常有力的建议,赵王聘他做代表,去拉拢其他五国一起联合抗秦。他在六国所陈的计划和说辞,大都可以在《战国策》这本书上读到。六国同时都给他相国的名义,缔结合纵盟约,聘他为纵约长,主持抗秦的大业。就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六国大封相”。他衣锦还乡,父母到十里以外去迎接,妻子跪在地下,不敢抬头看他,嫂子在他面前用膝盖走路。他调侃他嫂子说:你为什么“前踞而后恭”啊?嫂子谦卑地说:是因为弟弟您现在“位尊而多金”啊。苏秦叹口气说:“大丈夫真是不能不富贵啊!” 
第2节:鬼谷子(2)
  历史留下了他这句名言。他参透时势的需要,出售他的联合六国抗秦“合纵”的计划,自己虽然当上执行计划的“纵约长”,不过,他心知肚明,这样的一个虚空的盟约,六国还各存私心,实际上解不开现实的重重矛盾,只要秦国出兵攻打一国,〔纵约〕必然立即土崩瓦解。如果要使这个〔纵约〕能够继续存在一段时期,就必须得有办法阻止秦国采取行动。而秦国一旦知道六国合纵的消息,必定不能坐视不管。当时,秦国一方面后悔当初没有录用苏秦,一方面又痛恨苏秦公然与秦国作对,阻碍了秦国的发展,立即就要采取行动打散纵约。苏秦非常着急,想马上想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不可。
  这时苏秦的老同学张仪,毕业后虽然找到工作,但很不如意,又无辜被人陷害,差点丧命。正在走投无路之际,一天恰巧遇见一个过路商人,彼此相识后很谈得来。张仪把他当成好朋友,向他畅述自己的不幸遭遇,这位朋友就立即撺掇他去找老同学苏秦。张仪还有些顾虑,又没有盘缠,怕在老同学面前现眼。这位朋友承担了路费和一切开销,说是正要去那个地方做买卖,一路同行,不费之惠,就一同来到苏秦开府的所在地。张仪去见苏秦,那位朋友自行去做买卖。苏秦耀武扬威地接见了张仪,冷冷地说:哼,你不是比我高明的吗?我以为你早就高就了,不想却还如此寒酸。念在是老同学份上赏你一顿饭吃吧。吩咐为张仪设座,随从把张仪的座位设在堂下,简单地给他一些粗茶淡饭。苏秦自己却坐在大堂之上,前呼后拥许多人伺候着大享盛宴。张仪羞愧难当,但肚子实在饿极了,只好忍辱下咽。心中暗想,且看他饭后怎样行事。不想苏秦却仍旧对他不理不睬,于是他忍无可忍,拂袖而去。回到下榻处,那位朋友也刚好回来。问起情由,非常替张仪不平,大骂苏秦负义,要帮张仪报复出气。并且一再自责,说悔不该当初硬劝张仪来投苏秦,如今一定要补偿张仪。问张仪可有什么计划?张仪说如今若要报复苏秦,就非要到秦国去不可,他定能说动秦国,破坏掉苏秦现有的一切。那位朋友说,自己正要到秦国做生意,一路同行,一切盘缠费用还是由他负担。这样他们来到秦国。那位朋友更是替他出重资,贿赂秦国上下,为张仪谋得一个相当出色的职位。一切安排妥当,朋友要告辞了。张仪要报答他,不肯放他走。于是此人对张仪说明自己的身份,原来他是苏秦所派的干将,替苏秦执行帮助张仪出头的计划,所有的费用全由苏秦备办。见面时苏秦故意冷淡张仪,是不希望张仪安于小就。要刺激出张仪上进的心志,算着张仪必定要到秦国。然后为他在秦国买头衔、买地位。因为秦国恨苏秦,就必定会重用反苏秦的人。张仪是鬼谷子的高徒,对苏秦的底细最清楚,重用张仪是必然的。张仪如梦初醒,自叹不如。问苏秦这样做要什么回报?他说苏相国说:只要您能阻止秦国发兵,就算回报。张仪立刻答应下来。接着找到合适机会晋见秦王,说:大王对六国合纵之事,请完全不必烦心。六国之间矛盾重重,合纵绝对难成气候。但是,如果秦国逼得太紧,他们必然暂时放下彼此的嫌隙,同仇敌忾,反而促使他们团结起来。秦国若暂时放松一把,他们也必然松弛下来。外边压力一旦缓解,立刻就会因争权夺利而自己打将起来。他们自相残杀对秦国最为有利,故此袖手,坐观其败,乃为上策,何必劳兵伤财?秦王采纳张仪的建议,对〔纵约〕不采取积极行动。苏秦也保住了面子。张仪后来还有许多建树,遂成为重要的人物,太史公在《史记》里特别给他不同凡响的赞语,称他为:大丈夫。说他:大丈夫一怒而天下惧,一息而天下安。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第3节:鬼谷子(3)
  以上是故事的大略,鬼谷子的这两个学生不仅有辉煌的事迹,两人的关系也多彩多姿。虽然是诡计多端,却也有着温馨的、心照不宣的互助。
  《东周列国志》还记载了两个名人,也是与鬼谷子有密切关系的。苏秦、张仪是鬼谷子文科中的两个出色弟子;孙膑和庞涓则是鬼谷子武科中的两个出色弟子。下面是孙膑、庞涓的故事大略:孙膑和庞涓跟从鬼谷子修习兵法战阵之学。在众弟子之中,孙膑的人品最好,宽容厚道,温文尔雅,再加资质聪颖,努力发奋,所以先生对他特别宠爱。背着其他学生,特别传授他许多知识。鬼谷子手上有孙膑祖父孙武子写的《兵法十三篇》秘笈,也秘密地传授给了孙膑。庞涓的为人非常巧便,神采英武,虽然也用功勤奋,聪明伶俐,老师却看透他的虚浮。庞涓因孙膑受到殊遇而得到老师的真传,心中存着嫉妒。不久魏国出榜招贤,庞涓是魏国人,就去应招。临走的时候,先生送给他一句话:“不可以欺骗为得计,欺人者还被人欺。”他口说:谨记,就走了。魏王见他是鬼谷先生 的高徒,又聪明伶俐,想是学问也高,就聘任他为军师,继续招贤。庞 涓心知肚明自己有多少货色,怕魏王招到贤才,自己就要大打折扣,琢 磨着补救的方法。心想同学孙膑是个货真价实的,不如把他引荐给魏王, 他必定心存感激,同时也好乘机探取他的学问。只要有孙膑在后面撑腰, 就必可诸事大吉,岂不是一举两得。(孙膑和庞涓在同学时期,彼此十分 友爱,庞涓曾指天发过誓,说:对孙膑生死不负心,否则万箭穿身。)于 是写了一封信给孙膑,叫他立刻下山,说:自己在魏国,事业非常得意。 凭他的举荐和孙膑的才学,到魏国不是封爵就是拜相,说得天花乱坠。 孙膑收到此信,高兴非常,就拿着信来见老师。老师看信后,心里嘀咕,
  因为信内写得太好太虚,并无一句问候老师的话,可见他为人浅薄。想要阻止孙膑前往,但见孙膑喜上眉梢,去心已动,硬拦反而不好。就命孙膑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孙膑不知何意,就遵命写了“孙宾”两个字。孙膑的原名是孙宾。鬼谷子拿起笔来,在“宾”字旁边加了一个“月”字,说:你以后就叫孙“膑”吧。并叫他动身前再来见他。孙膑高高兴兴地来辞别先生,先生交给他一个锦囊,叫他随身携带,不到生死
  关头不可拆看。鬼谷子愁眉不展,孙膑也不曾深加体会。
  孙膑来到魏国,庞涓热烈迎接,邀他住在自己的家中,可以每日欢会,特别照看。隔日带他去见魏王。魏王觉得孙膑非常优秀,人品好,学问好,立刻就要封他为副军师。庞涓随后即来晋见魏王说:孙膑虽然是我的同学,也是我举荐的,的确很有学问,但有一个难处:他是齐国人,齐国是魏国的敌国,知人知面不知心,万一他心向着齐国,就对魏国非常不利。不如先拜他为客卿(顾问),仔细观察他一阵子,如果真的可靠,再封他军师都不迟,我情愿让位给他。魏王照准。赐给孙膑府邸一所,其他的赏赐不亚于庞涓。不久校场演习,魏王要看两人的本事。庞涓演的阵势,孙膑都会,而孙膑演的阵势,庞涓茫然不知,只好低声问孙膑,孙膑对他解释后才明白。这样蒙混了魏王,以为两人旗鼓相当,很高兴。可是庞涓心里另有盘算。 
第4节:鬼谷子(4)
  有一天客卿府外来了一个山东口音的汉子,说是山东的客商,带着孙客卿叔父孙平的家书要见孙客卿。呈上书信,信中先说彼此失散后的思念,然后说现在已经返回祖国,重整家园,希望孙膑回乡祭祖,共同为国家效力。原来因为动乱,孙膑在孩提时父母双亡,跟着叔父逃亡到周,中途失散,不知下落。孙膑自谋生存,长大后听到鬼谷先生名声,就来到鬼谷先生身边,蒙先生收留,在门下攻读。现在忽见叔父尚在,大哭一场。然后拿着书信来见庞涓。庞涓表示十分同情,并极力主张孙膑告假回齐省亲。孙膑当着庞涓写了回信,打发那汉子去了。第二天就向魏王上表告假。而庞涓前一天却拿着一封仿孙膑笔迹伪造的回信和他叔父的来信给魏王看,首告孙膑通敌,因为回信中有庞涓加添的“身在魏国,心存祖国,得有机会必定报国”等句。魏王看了说:难道我对孙膑不够优遇,还留不住他呀?意思还要重用孙膑。庞涓见状,就一再陈说,孙膑不值得信任,万一回归齐国,贤才资敌后患不浅。建议严加处分,魏国留不住他,叫齐国也永远得不到他,永绝后患。魏王心里还是喜欢孙膑,关照庞涓:仅凭这样一封书信,难以定罪,惩戒可以,但不得伤他性命。庞涓不敢违背魏王旨意,就说:他若上表告假,就请下旨发在军师府惩戒。魏王准奏。第二天孙膑告假表章果然来到,魏王就批交军师府。孙膑被带到军师府,庞涓一见,假装不知,说一切都包在他的身上,立即进宫为孙膑求情。他假意在外转了一圈回来,说:魏王以
  他通敌,大怒,非要斩首不可,经他以交还官爵力保,才答应免死,判处膑刑。膑刑就是膑(削)去一双膝盖骨,令他从此残废,不便行走。不由分说立即上绑,把孙膑的一双膝盖骨剥掉了。孙膑痛极昏厥,等到慢慢苏醒,庞涓抱着他痛哭,吩咐留他在府中医药调养,每天好酒好饭款待。孙膑感激不尽,全然不疑有他。
  孙膑成为废人,同时又是罪犯。客卿府第和资产缴回充公,孑然一无所有,承蒙庞涓收留,并且好生款待,每天酒宴和他欢会,一心感激庞涓,想好好报答他。自觉虽然受了“膑刑”,想必也是命中注定,鬼谷先生不是早就替他改好了名字的吗?庞涓为排遣他的寂寞,建议要他从事著作,把“兵法”写出来,传世救人。孙膑为了报答他的恩情,就每天书写,由于身体亏损,需慢慢休整,进度比较慢。有一天,仆人照例
  送来茶饭时,看到孙膑的状况忍不住掉下泪来。在孙膑一再盘问下,他就把一切在旁听到的庞涓的计谋和盘托出。并说,一旦书作完成,必然就是大人的死期。孙膑恍然大悟好似冷水浇头,如梦初醒,急切无计可施,猛然想起老师临行给他的锦囊,叫他生死关头才可打开。此时不开,更待何时?遂立即取出锦囊,打开一看,只有三个字:诈疯魔。他就取火将写好的竹简,一概焚毁,满口胡言乱语起来。仆人报告庞涓,说孙客卿突患疯癫之疾。庞涓过来看,孙膑抱住他,哭喊:鬼谷先生救命。庞涓为测试他的真假,叫人把他放在猪圈里,将饭菜和了猪屎,看他吃下,才信以为真。为使他宽心疗疾,放他自由出入。于是孙膑到处游荡,时哭时笑,时喜时悲,胡言乱语。民众可怜孙客卿,都抢着给他饭吃。庞涓仍不放心,敕令地方,随时具报孙膑的行踪情况。 
第5节:鬼谷子(5)
  过了一段时期,一天孙膑坐在一个僻巷里,有人叫孙客卿的名字,在他身旁低声说:你莫害怕,我是禽华,是鬼谷先生的朋友墨子墨翟的弟子。墨子现在齐国,与齐王和相国田忌都已计议停当,由齐国客卿淳于髡为齐国献茶专使,我扮做他的随从,来到魏国名为献茶,实是专来搭救你的。请你这两天就在此处,千万不要挪动地方,到时自然有法子使你脱险。两天过后,淳于髡与禽华“公事”完毕,在傍晚令一个从人以泥涂面,把孙膑的衣服穿上,装做孙膑模样。把换装的孙膑,装在专
  使专车的夹板中,混出城去。然后给孙膑沐浴更衣,另换车,驰往齐国。这边地方照常具报:孙膑尚在,因此庞涓不疑。又过几天,在河边发现孙膑的衣服,以为他疯病转厉,投河而死。虽然打捞尸首不得,也不敢太张扬,奏报魏王孙膑畏罪自尽了事。
  孙膑到了齐国,田相亲迎于十里之外。齐王传旨,命孙膑乘蒲车入朝,赐坐,叩问兵法,即欲拜为军师。孙膑奏道:臣以刑余残废之人,寸功未立,绝不敢受爵,况且若被庞涓得知,恐怕又另生枝节。不如等待他日为国立功,再受恩赏不迟。齐王准奏,孙膑就在相府住下,每日暗中为齐国排兵演阵,训练士卒。待他要去寻找墨子师徒道谢时,他们却早已悄悄离去,孙膑嗟叹不已。后来齐魏战役中,孙膑屡献奇策,大
  显智谋,重创魏国。又用“减灶”示弱之计,引诱庞涓猛追,追到马陵道,伏兵齐出,乱箭齐飞。庞涓大败,魏太子被擒,庞氏子侄也都战死。
  庞涓自度不能脱身,自刎而死。孙膑亲手割下庞涓的首级,放在自己的车上,带回齐国。魏国称臣纳贡,齐国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强国。孙膑却看破世情,不受封赏,只求齐王赐他闲山一片,自己隐居。并呈送齐王《兵法》一部,说:臣之所学,尽已写在此书,臣以朽废之躯,难为大王奔走于庙堂。臣在荒僻,同叨圣恩。可是隐居不久,孙膑忽然失踪,不知所终。有人说,看见他和鬼谷先生在海外一个岛上居住。孙膑的事迹,太史公记载在《史记·吴起列传》之中。说:庞涓的大军,急速追赶齐军,追到马陵道峡谷之中,天色已暗。前面一棵大树,写有字迹,却看不分明。庞涓命令举火,在火光中,看见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庞涓还没看完,齐国伏兵以见火光为号,万箭齐发从四面八方射来。庞涓道:“遂成竖子之名。”(唉,让这个小子成名了)就自刎而死。庞涓临死时还记挂着孙膑成名的事。很是幽默,并无十分怨毒之意。1972年在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物中,发现有孙膑著的《兵法》三十篇。可惜竹简残缺,漏误许多。不过在第一篇中,孙膑写道:“孙子弗息(埋伏)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好像他的自述是“在桂陵生擒庞涓”。与太史公所记“兵败自刎”有些出入。其实,庞涓在中箭后,是否还能从容“自刎”?如果他从中箭,自刎,到被带到孙膑 
第6节:鬼谷子(6)
  面前时,还没有断气,也都可视为“生擒”。孙膑自己说,庞涓被擒,当然比任何人说的都更可靠。但也不能据此说太史公的记载完全错误。至于孙膑怎样处置生擒的庞涓,孙膑自己却没有说明。根据《史记》,孙膑亲自割下庞涓的头,带回齐国。一路之上,面对着那颗头颅,一定是感慨万千。他俩最后的相聚,一个失去双脚,一个失去身躯。在回齐路上,孙膑面对着庞涓的头颅,一切的荣与辱,爱与恨,恩与怨,得与失,都随着车子的摇晃,越来越模糊了。孙膑对自己的余生,也作下最后的决定。
  从表面上看,庞涓真是罪大恶极,不该这样毒害无辜的孙膑。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孙膑是一个很可爱的小伙子,因为鬼谷先生特别喜爱他,同学庞涓更喜爱他,友爱到对天发下毒誓,这个关系非比寻常。魏王一见孙膑就喜爱他,齐王和相国田忌也都喜欢他,连墨子都喜欢他,
  为他担心操劳,甚至那个送饭的仆人也是如此。恐怕庞涓心里最怕的就是孙膑要离开他,他对孙膑有特强的占有欲,他使用的方法虽然太狠,却也只不过想叫他不方便行走,目的是要孙膑永远不离开他。临死还想到孙膑成名的事。如果这样分析有理的话,对整个故事的看法就会大不相同的了。大家为争取一个可爱的孙膑,最后的胜利者,还是鬼谷先生。真是高明!因势而利导之,无为而无不为!《吕氏春秋》说:“忠臣,人人愿其为己臣;孝子,人人愿其为己子。”一个人在世做人,如果做个很不可爱的人,必然受人摈弃,到处碰壁。如果很可爱,不免也招惹祸殃。
  那么怎么办呢?论者或谓:“必也,介乎可爱与不可爱之间!”这是套庄子“周也,居于材(才)与不材(才)之间”的话。如何能拿捏得恰到好处?那就必要好好读《鬼谷子》了!
  《史记》肯定孙、庞是同学,但没有指明是在哪里同的学,也没有指明是在鬼谷门下。野史说他们是鬼谷的门下,在没有资料否定这个说法之前,暂依野史也没有讲不通之处。当时,鬼谷先生的名声是远近皆知,是最有学问的老师。若非鬼谷先生,恐怕也没有别人能教得了这么两个学生!总之,出名的老师,容易使弟子沾光出名;出名的弟子,也能反衬,使老师更出名。
  鬼谷先生不著名姓,两千多年,却有许多人衷心地崇拜他,有人“考证”出他姓王名诩(或栩)。但没有确切的根据,还是尊重鬼谷子自己的意愿为是,就尊称他鬼谷先生好了。大家相信:鬼谷先生精通四门大学问,当时无人能比。第一门学问是政治经济。第二门学问是兵法战阵。第三门学问是医学养生。第四门学问是数学预测。他的教学态度也是非常自由潇洒,对学生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至于《鬼谷子》这本书,儒家的人对他深恶痛绝,以柳宗元为代表,骂他:险盩峭薄,妄言乱世。还一度成为禁书。书越禁,反而越助长人们的好奇心,越要读它。如果读后,读到它的好处,并不像那些贬它的人所说的那样,就禁出了反效果。其实,《鬼谷子》书中教人处世做人,都有它独到之处,叫人读后,觉得既实际,又有效,完全没有那假仁假义、空洞迂阔的感觉。是一本以道义来保家卫国、救亡图存、强国强族的罕世奇书。读者一旦深究,自然明白。用现代的语言来形容,《鬼谷子》是一本管理学的书。管理学是现代 的名词,是社会科学里的一个部类。可是“科学”也有自身的局限。谷子》里面有许多很扎实的科学内容,但还有许多超科学的内容,就是 比现代科学还更科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想来想去,还是称它为“管理哲学”比较合适。《黄帝阴符经》、《老子道德经》都比较“言简意赅” 而《鬼谷子》则着重于辩证的实践方法。方法论应该是《鬼谷子》的特长。因此,对于理解《阴符经》和《道德经》都有一定的、更细致的补 充。从现代世界上极重视的智谋策略学角度看,《鬼谷子》具有一个极完整的智谋策略学体系,可称为:智谋策略学的鼻祖。作为一个现代的中 国人,特别是优秀的管理者们,不可不知! 
第7节:鬼谷子(7)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物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之今,其道一也。”这是《鬼谷子》开宗明义《捭阖篇第一》里的第一段话。在这段话中所提出的第一个概念是“圣人”,不仅是一个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命题。也可以说:整本《鬼谷子》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圣人”两个字发挥的。在这一段话
  里,他给“圣人”下了定义,继而说明“圣人”的地位、职责、能力、使命、目的以及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在这短短的七十二个字的一段话里,提示并阐述出来世界人类最重要、最巨大、最切身(生死存亡)的事物。特别是 《鬼谷子》里“圣人的含义”的深和广,是在古今中外,诸子百家里找不到的。
  在英文里有一个经常使用的字,叫做:Leadership。英文Webster 字典解释这个字,用了这样一段话:“The office or position of a leader;Guidence.”就是说:Leadership 是一个领导的身份和地位。领导包括(宗教)灵性上的指导,所以不用Leader 而用Guidence 这个字。我想用一个适当的字或一个词汇,把它翻成中文,已经琢磨好几年,可就是找不到一个相应的中国字。Leader 这个词好翻译,就是领导;Ship 这个词也好翻译,在一般的时候是“船”,如果-ship 跟在某个字词的后面,就当“地位”“身份”讲。Leadership 就是指领导者的身份或地位。这个字在应用上还有字典上没有道出的意义,假如某人当上了皇帝,他的身份和地位,无疑,就是皇帝的身份和地位。如果名副其实就没有问题,但如果像汉献帝,名义上是个皇帝,实际上并没有皇帝的实权,不过是一个傀儡。他虽然 
第8节:领导管理者圣人(1)
  第二讲
  领导管理者圣人
  也算是个Leader,却没有Leadership。再如一个人当上总统,而一旦有人对他有所质疑,觉得他的为人处事与总统应有的规格不符,或选举作弊,得位既不道德,又不合法等,就要质疑他的Leadership。在实际日常应用上,无论是肯定或否定一个领导者的品格、精神、能力,也都用得上它。因此,Leadership 这个词的含义只翻译成领导者的职权或地位,还很是不足。直至读到《鬼谷子》“圣人”这个词汇,其含义的长阔高深,就立刻让人觉得,Leadership 的蕴意虽然可以,但比起“圣人”,到底还是差得远了!
  《鬼谷子》“圣人”的含义至少有下列许多层面:
  (1)圣人就是领导者。
  (2)他必需具有一定的好素质,包括品格、健康、智慧和精神。
  (3)他必需具有一定的理论(辩证法)修养。
  (4)他必需有使命,救亡图存。
  (5)他必需有高明的谋划、策略、方法和技巧。
  (6)他必需特别具有说服别人
  的技巧和能力。
  (7)他必需具有变化无穷(因应变通),各有所归(有条不紊)而自我稳定的性格和定力。
  有一个完善的领导者,才能有幸福完善的团体。《鬼谷子》不仅列出上面做领导的资格,同时还充分提供怎样培养完善领导者的方法和技巧。这是《鬼谷子》的第一个特色,再强调也不会过分的特色!
  以上七点的根据,基本上都在《鬼谷子》的第一段话里。两个字没有实质的意义,他是中文里的句首虚词,例如:夫、盖、呜呼、吁嘘等词,最多就是添加句子的美感,或者是加重印象。“稽”是考察。考察自古以来,所有的圣人们。这个字是很必要的,因为作者要说明,关于将要定义的“圣人”,所有的内涵,不是他随意编造的个人构想或幻想,他是有根有据的,是根据历史的资料,仔细考察、归纳而得来的结论,是很科学的,实证的。他所说的“圣人”是在天地之间的,是实际的人,不是天地之外的什么神人、超人。他之所以不被称为一般的人,而特别称为圣人,因为他的地位处在众生(众人)之先。这个“先”字,可以解为在前面,也可以解为在上面。他是一群人中,带头领先的。譬如:在传统的家庭里,大哥或大姐,一般来说,在众多弟兄姊妹中他是第一个,天生他(她)是老大。因为他(她)是老大,就自然而然的 在众多弟兄姊妹的前面或是上面。在正常的情况下,大哥(姐)自然而 然的会有一种自觉,他(她)有责任和爱心,要去照顾爱护弟弟、妹妹 们,即使自我牺牲也心甘情愿。在这种情况下,大哥(姐)是天生的领 导。在另外一种情况下,领导不是天生而成的,而是内外条件所促成 的。譬如:某人在学校的篮球队里,由于身材高大壮健,球艺又特精, 只要他出场,必操胜券。他就成为球队举足轻重的头号球员,关系到整个球队的兴盛和荣誉,他就成为了球队的领头人物,自然成为领导。《鬼谷子》这句“为众生之先”,指的是领导者。说到这里,就充分确定了上面的(1):《鬼谷子》所说的“圣人”就是领导者。这里面还有更 多、更重要的意义,等到后面再详细分析。
  领导者是一回事,好的领导者又是一回事。譬如前面所举的例子,
  那个大哥去照顾爱护他的弟弟妹妹们,甚至牺牲自己,这说的是一个好大哥。不过我们也不能排除世界上还有另一种的可能性,就是这个大哥酒醉后把弟弟、妹妹们辱骂鞭打,甚至杀害,或卖掉他们为奴为娼,去供自己享受吃喝嫖赌,这说的是一个坏大哥。都是大哥,好大哥与坏大哥之间,相差就有天壤之别了。如果光谈领导,或者空洞的希望领导必定都是好的,或是假定领导都是好的,一厢情愿,这就不是《鬼谷子》 
第9节:领导管理者圣人(2)
  《鬼谷子》认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要有好国家、好社会、好家庭、好团体,就非有好领导不可。怎样才能
  保证只有好领导,没有坏领导?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课题。这就确定了上面的(2):领导者必需具有好的素质,包括品格、健康、智慧和精神。《鬼谷子》用了很多的篇幅来阐述它的细节、规格和要求,我们将在后面仔细地探求。
  《鬼谷子》接着说:“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阴阳”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根据出土的文物证明,中国人认识“阴阳”这个概念,可能有一万多年,而伏羲氏根据阴和阳的数学展开,阴+阳的三次方,开出来就是“八卦”。中国历史很郑重地记载了伏羲氏画八卦的事迹。周文王再把伏羲氏阴阳三次方推展到六次方,就是《周易》的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哲学原理成为周朝立国的指导原理,居《五经》之首。
  以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阴阳:阳就是正,阴就是反,也就是辩证法—矛盾的对立和统一。阴阳矛盾论是很高层次的哲学理论,它指导着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历史观等。作为一个有作为的领导者,绝对不能不懂得辩证法。《鬼谷子》说:“捭(开)阖(闭)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领导者必需具有辩证法理论的修养,为什么呢?是为了用以“命物”。 第一位详细注解《鬼谷子》的是梁朝的道士陶宏景,当过梁武帝的顾问。他住在山里,人称“山中宰相”。他注解《鬼谷子》的“命物”两个字为:“阳开以生物,阴阖以成物,生成既著,须‘立名以命之也’。”后代的学者们都学陶宏景的说法:给“物”起名字。其 实,这个说法很不妥当。试想一个领导者,千辛万苦修养得到辩证法的理论知识和开闭的技术方法,却只用来给天下万物起个名字,显然 是把“命物”两个字都理解得太过肤浅了。首先,我们必须看《鬼谷子》说的这个“物”是什么?上面《鬼谷子》曾说过:万物。”那么这里的“物”至少应该是万物。陶宏景的注解,在此只说“物”,并没有提到过“万物”。但万物的内涵是什么?譬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就是说:万物都有正、反的两面性。万物不仅是指植物、动物、人类(人类也是动物的一种),同时也指一切事与物。用的是广义的解释。因此,谷子》这里的“物”、“万物”也应该是广义的,包括:人、事、物。“命”的字义,除了解为“命名”之外,还有十几种的意义,从《鬼谷子》这句话上下连贯起来读,如果命与令连用的话,意思就比较相近多了。这个“命”应该是“令行禁止”,正说明:一个管理者应该要做的事,也就是“管理”、“处置”、“整顿”、“统御”、“调控”的意思。圣人——管理者,用辩证法的理论和技术来管理人、事、物。这样一来,意义就通顺多了。这样就确定了上面的(3),管理者必需具有辩证法的修养。观阴阳之捭阖以命物,就是:管理者依阴阳的辩证理论、捭阖的技巧去管理、处置、整顿、统御、调控一切人、事、物。 管理者必需有使命,救亡图存,是上面所说的(4)。《鬼谷子》继续说:“知存亡之门户……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之今,其道一也。”为什么管理者的使命,从古到今是“救亡图存”而不是别的?这就是辩证法的重要性了。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阴阳的矛盾之中,阳必定朝着与自己相反的阴转变。什么是阳?“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什么是阴?“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无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生命进行的极点,就是死亡。当人们正在喜庆尊荣富贵的日子,就是最要担心忧患苦辱可能霎时降临的时候了。庄子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事物,认为一个九十岁老人的生日,只应该吊,不应该贺。在不懂辩证法的人群中,这是不可思议的。正在安乐得意的时候, 苦辱、诛罚的种子已经不知不觉地在发芽了。矛盾因内外在条件的催化而分裂。世间没有无缝的墙,没有无节的木。墙崩于缝,木毁于节。世间没有不亡之国,没有不灭之家。世间国多亡于腐败,家多灭于淫乱。领导者因为具有辩证法的修养,所以他比众人敏感,先知先觉。他必需知晓矛盾转变的契机,就是“知存亡之门户”,同时负责“守司其门户”。为什么《鬼谷子》整天叫着:存亡,而不说你好我好大家好。去描画一个领导,领导着大家太太平平,和和睦睦,丰丰富富,快快乐乐过着安乐尊荣的日子?殊不知,“安乐尊荣”是表象;“忧患死亡”是实 质。表象越盛,实质越凶。正如《鬼谷子》说:“阳动而行,阴止而藏。 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动者,德相生也,阴静者,形相成也。”要过 好日子,就必须不断地除去死亡的因子才行。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其 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经》第七十一章)就是说:圣人不生病,不是 他不会生病,而是他不断地‘病’病,就是不断地‘祛’病,所以他健 康不病。不生病的秘诀是不断养生保健,所以他不生病。最愚昧的就是:“讳疾忌医”、“粉饰太平 ”。 《红楼梦》中贾探春有几句话很有分量,她说:“可知这样大族人 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 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这位三姑娘的与众不同。这里她提出了“外在矛盾”,就是“从外头杀来”;和“内在矛盾”,就是“从自家里自杀自灭起来”。她指出:内在矛盾比外在矛盾要恐怖和厉害多了。什么是内在矛盾?凤姐道:“……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哪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她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她们就‘指桑骂槐’地抱怨。‘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了油瓶儿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本事。”(《红楼梦》第十六回)这些“全挂子的本事”,在一般人看是“本事”,从辩证法来看,这些都是促成矛盾分裂和激化的触媒体,这样的中介条件越发展,家族的崩坏与毁灭就越迅速。为什么这些管家奶奶(贾家的重要干部)都要这样做,就是为了 
第10节:领导管理者圣人(3)
  眼前的利益,这就是“腐败”的根源。凤姐当时是“当家的”——领导,为什么只能说说,而不能整顿?因为她自己就是领头腐败的,欺上
  瞒下,贪赃枉法,心狠手辣,作奸犯科。贾探春虽然颖慧正直,也有果断魄力,虽然有时也让她客串代管一下,倒也真的能兴利除弊。但是她碍于是个姑娘家,又碍于是个庶出——小老婆赵姨娘生的,不能让她正式“当家”。最终贾家一败涂地。根除腐败,这也是作为领导者最难为之点。第一,腐败是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很难除去。好像是断续草,拔掉又长;拔掉这里,那里又长。第二,领导者最怕的就是听到坏消息。吴王夫差不是不聪明,也不是不能干,并有很英俊魁梧的外貌。在他身边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一是他的恩人、老师兼得力助手的伍子胥;另一个是伯嚭,是他的宠幸之臣。子胥每次见到夫差,就谈问题,特别是一再强调越王勾践一定会兴兵报仇,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极力除去自己的弱点。而伯嚭一见到夫差,总是报喜不报忧,尽力夸奖夫差的得意之事。因为受了勾践的贿赂,就尽量替勾践遮盖,说好话,一力保证勾践不会反。渐渐地夫差就烦透了伍子胥。先是用好言劝他不要老说泄气的话,后来就指责他,用最狠毒的话骂他,希望他再不要老是谈问题。最后忍无可忍,为了耳根清静,只好把他杀掉。夫差是头脑里完全没有辩证逻辑的人,他的祖父当初就批评过他。所
  以他和子胥看事,看不到一块去。想事,想不到一块去。说事,也说不到一块去。他只能跟痞子市侩型的伯嚭,沆瀣一气。这个故事的结尾,越国的文种为勾践秘密拟定七个灭吴的计划,一个一个暗中对吴国施行,才施行到第三个计划,吴国就分崩离析灭亡了。伯嚭去投降了越国。吴王夫差自杀。在死前,吩咐从人用三层罗纱覆盖自己的脸面,说:死后,无面目去见子胥。《鬼谷子》一再强调:领导者的使命,第一要“知”存亡之门户;第二要“守司”其门户。时时刻刻为救亡图存而奋斗,即使是在最兴旺的时候。
  “筹策万物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这段话是为“守司其门户”而准备。就是说:领导者必需有高明的谋划策略、 方法和技巧,才能达成守司其门户,救亡图存的使命。筹策是筹谋和策划,万物
  之终始,是说人、事、物的变化。但变化是有其一定征兆和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辩证法,阴阳开阖。世间的事物发展与人的心理息息相关,而心理学的规律又是根据物理学的规律运动。领导者要把自己塑造成非常敏感的心理学家,见微知著。留心观察征兆:“蜎飞蠕动,无不有利 
第11节:领导管理者圣人(4)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技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无为以牧之。”就是说:领导者为了救亡图存,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外,就必需按照先后的顺序,对周围的人
  们进行考察,测试他的智慧谋略,考验他的办事才干,再比较他的技术工艺,品行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把他们分类,谁是贤者,谁是不肖。谁是智者,谁是愚昧。谁有勇敢,谁是懦弱。谁的情感道德观念如何?按情况的需要,使他们成为自己的肱股,各尽其力,共同完成使命。捭是尽量广泛收集所有的情报资料;阖是作出最可靠的结论。领导者作这些重要的选择,必需“无为以牧之”。就是必需尽量客观,不要感情化、情绪化,不要把自我掺和进去,同时不能急躁。“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使成绩最显著、最不阻碍效果的作为。这个“无为”并不容易做到,需要耐心,需要时间,更需要勇气,像“牧羊人”那样的小心谨慎,保护好自己的羊群。“无为以牧之”,这句话意味无穷,读《鬼谷子》的人,
  应该好好地玩味,千万不可等闲视之!这是上面的(5)。上面的(6)是要求:领导者必需特别具有说服别人的技巧和能力。
  “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就是说:和在上位想开展奋发的人说话,要谈远大的计划;和在下位蝇营苟苟的人说话,要谈隐私下的小事。用卑下来笼络小人物;用高姿态来结交大人物。用这种方法来进行说服,就可以出入于任何地方,也没有人不可说服。可以用来说服人,可以用来说服家,可以用来说服国,更可以用来说服天下。《鬼谷子》辞说的原理原则、技术方法是《鬼谷子》的技术重点,绝对不止“依崇高”、“依卑小”这一
  点点。后面我们要用专章来详细讨论。为什么《鬼谷子》这么重视“辞说”?因为他认为领导者之所以能成人所不能成之功,端赖“辞说”技
  巧。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理念充分与人沟通,必定是寸步难行。鬼谷先生给学生的毕业考试,就是要实地考验他们的辞说能力。苏秦、张仪能在坑内,把先生说得“泪下沾襟”,居然能把先生感动成这个样子,这是何等的功力!难怪他们有一天,取相印如探囊取物。我想:当年孔子、孟子如果肯屈己,真的不耻下问,与鬼谷先生先沟通一下,恐怕就不会那么潦倒一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孙子· 谋攻篇第三》者的最上策,是打一场“谋略计划”的仗。其次的办法,是打一场“外交”的仗。以上都是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再其次,不得已时才是短兵相接,攻城是孙子认为的下下之策了。再好的谋略计划,不能说得人家彻底理解,也不能算好,更不得施行。不能说又怎能办得好外交,外交全凭三寸不烂之舌。领导者为了保国卫家,救亡图存,伐谋、伐交,绝对是不可少的。如果有人主张:木讷。简直不可思议。不要说做个保国卫家、救亡图存的领导者,就是自己找个职业谋生,恐怕都不容易。辞说原理是《鬼谷子》的一个很重的重点。将来还要详细讨论。“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这里的“变化”的意义是不可忽略的。整个宇宙是周行不殆、流动不居的。世间的人、事、物都是动态 
第12节:领导管理者圣人(5)
  的,它像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又像大海一样不停地变化,波涛递升,汹涌澎湃。由于吾人是宇宙中的一分子,自身也在变化之中。久而久之,不是没有了感觉,如久入鲍鱼之市,不闻其臭;就是随波逐流早已灭顶,不知身之所至。因此,《鬼谷子》接下去就补充说:“变化无穷,各有所归。”就是说:虽然是宇宙变化无穷无尽,但一切变化还是有规律可循。我们既不能拒绝变化,也不能和变化对抗,但我们可以因应变通。在辩证逻辑地思维方式下,很容易就能理出它的条理来。领导者不论怎么样,必需具有自我稳定的性格和定力的训练。“皆以‘先定’为之法则”。因此,领导者既在变化之中,又超越变化之上。所以他能看得清变化,能理得清变化的脉流。“蜎飞蠕动”,一个蛾子飞,一个虫子爬,他都能及时把握住它们所显示的征兆,而掌握利和害的可能影响。一般人还在懵
  懂之间,而领导者早已看出玄机,作好了妥当的安排。《三国演义》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句话:“丞相天机,我等皆服!”话好像有点拍马屁,不过事实上,作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他的“神机妙算”,令人不得不佩服。让人觉得他是个可以依托的柱石,可以学习的导师。《鬼谷子》认为领导者应该可以做到这一步。这是上面列出的(7)。这七点是“圣人”的内涵,他是完善的Leader,兼有他完善的Leadership。
  老子说:“圣人处上而不重,处前而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就是说:圣人(领导者)位置在人民的上面,
  却没有“重量”,使人民没有感觉到压力。他的地位处在人民的前面,只是领先为人民服务,人民只感受到他所带来的好处,却感觉不出对自己有损害。这样的领导者,人民就会拥护他,不厌弃地推举他做自己的领导。这句话十分重要,不仅道出了领导者的素质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个完善的政治制度。老子主张的是:“民主推举制,不是选举制。”因为有选举,就必有竞选。有竞选就必有贿赂、作假、舞弊。竞选的人花了本钱,在当选之后,就要捞本加利。是“权”字当头、“利”字挂帅下的产物。他一旦在上面就必然给人民压力(压迫人民,刮地皮,挤榨民脂民膏); 他一旦在前面,就滥用权力,耀武扬威,奢侈豪华,必定损害人民的利益。真正的民主,领导是人民乐意推举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经
  过实践证明的,他即使不愿当领导,人民却“乐推而不厌”,不由你这个好人不出来为人民服务,所以这样才有真民主。《鬼谷子》的许多思想来源是老子《道德经》,“老子是众家哲学之父,是辩证法的鼻祖!”这句话是2005 年11 月9 日在河南鹿邑县太清宫《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的宣言。 
第13节:领导管理者圣人(6)
  领导是些什么人?在周代,最高是王,又称天子。天子有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俗语说: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这是当时最高级的领导。“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韩非子· 五蠹篇》)就是说:大禹做天下的王,亲手拿着挖土的锹,以为民先,领先带着人民在田里工作。这是当时描写圣王的领导作风。其次是在王下面,由王分封授权的侯。诸侯有国,他是那一国区域的最
  高领导。其次是大夫,大夫有家,他是那一家区域的最高领导。最下面的是人民:士、农、工、商,是被统治者、被领导者。士,是知识分子。当然他们也可以务农,也可以经商,也可以从事工艺。也可以成为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的纯读书人。农、工、商,如果环境许可,自己又有兴趣的话,也都可以接受教育,成为知识分子。
  王、侯是贵族,有权有势。大夫的权势有时可能超过诸侯,所以他们也是贵族。他们是世袭继承制,一般是“立嫡以长”。一个天下只能有一个王,弟兄多的时候,以嫡长子继承父亲为王,其他弟兄,可能成为诸侯。所谓:立嫡以长。就是以嫡母所生为准。如果嫡母所生,不只一个儿子,就要以大儿子为准,叫做:嫡长子。如果嫡母无出,儿子都是庶母所生,那么就要看哪个儿子年龄最长,就由他继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法定制度,是一种习惯法。但是,如果王在诸子之中,父亲有自己特别钟爱的,包括他认为某一个儿子最贤才,他也可以让那个最为己所爱的儿子继承,叫做立爱或立贤。往往“立爱”的结果会惹起诸子不服,等到老领导过世之后,大家争权夺利,六亲不认,各树一帜,轰然而起,直闹到国破家 
第14节:管理者的遇合—知识分子的切身问题(1)
  第三讲
  管理者的遇合——知识分子的切身问题
  亡为止。例如,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英主齐桓公,儿子众多,他年老衰病,还没有死,儿子们就抢了起来,将他锁禁在遥远的空房之中,外筑高墙。把个齐桓公活活饿死。尸首腐烂,尸虫到处乱爬,都没有人收殓。齐国四分五裂,衰败好长一段时期。秦始皇开始把天子改称:皇帝。汉袭秦制,皇帝下面有诸王,诸王下面有诸侯。这种办法,一直沿袭到清末。领导人的产生,在立嫡与立爱的模糊范畴之间,四五千年来,中国人耗费掉的精神、物质和生命,简直无法估算。读中国的廿五史,朝朝代代都在这个里面兜圈子,其激烈,其残忍,其阴险,其狠毒,其牵涉之广,其破坏之大无所不用其极,绝对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韩非子说得好,他在《五蠹篇》中说:当尧做领导的时候,他的屋顶是没有修剪过的茅草,他的屋椽是没有雕琢过的木头。他吃的是粗米和野菜,冬天披鹿皮,夏天穿葛布。就连一个守门的人都生活得比他优裕得多。到禹当领导的时候,他亲手拿着挖土的锹,带头在田里干活,弄得连腿上的毛都脱落了。他实在是比天下最辛劳的人还要辛苦。做领导苦到这种地步,难怪他们不惜要禅让。有时候,让位给人家,都没有人肯接受。可是后来,不要说是天子之位,就是一个芝麻大的小县令都没有人肯放弃,抑且竭力争夺。因为他们把领导和荣华富贵联系到一起去了。说来说去,韩非子说到症结上来,他说:远古的人们,连天子之位都愿意辞让,这并不一定说明他们的人格特别高尚,而是因为天子的利权太微薄了;后来的人竭力争夺卑小的官职,也并不一定是他们都人格卑下,而是因为小官职的权力太重大了。就好比,住在高山上而要到深谷中去汲水的人家,他们过年的时候,总把水当贵重礼物,互相馈送。那些住在河边的,大水容易泛滥,他们自己忙不过来,还要雇人来帮他们疏浚水道,千方百计把水排泄驱走。同样是水,因地域各异,而其价值就可能完全不同。因此,韩非子认为:怎么样能顺应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要,设立比较完善的制度,来匡救时弊,才是国家最重要的事!韩非子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是从“利和害”实证的观点切入的,也比较深刻!至少,韩非子是认真面对和研讨这个问题的学者。那些继承而来的领导们,虽然得到领导的身份和地位,但他们不一定真的会领导、能领导。很多的时候,甚至于把大家领导得国破家亡、一败涂地。譬如像桀、纣所代表的昏君。一般来说,那些王孙公子从小养尊处优,终日和宫女太监们为伍,成为纨绔非常容易,要他们发奋振作反而很难。历史证明:最优秀的和最恶劣的都是少数,大部分是中间状态。因此导致国家民族大多数时间,总是维持在飘摇中。近代西方盛行选举制,按道理“民选”出来的领导应该是最优秀的,至少不可能选出最恶劣的来。远的且不说,就以美国近代的总统为例,肯尼迪是特别有名者之一。但他的私生活不检点,和玛丽莲· 梦露爆出一系列丑闻。他还夸口说三个月铲平越南,不成想打了八年,把美国两百年的国库积蓄打了个精光。常言道:“人有奇淫,必遭奇祸。”肯尼迪遇刺身亡。奇怪的是:许多美国人不但不把他当祸国殃民的桀纣看待,还把他视为英雄。如此说来,世袭继承制也好,民主选举制也好,同样保证不了一定商汤是有名的圣主明君,周文王、周武王也都是有名的圣主明君,然而如果没有伊尹、没有姜尚,他们可能就排不上圣主明君的行列。商汤、文王、武王都是世袭继承来的领导地位,他们也都是有好品行、好道德的领导,但他们也并不是万能的。当文王找到了80 岁的平民——姜尚,拜他为师,让他坐在车上,自己不惜屈尊去替他拉车,以示尊荣。文、武父子与姜尚之间的合作亲密无间,以致促成周朝八百年江山的稳固。这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说明即使是最好的领导,还需要最好的配搭。这个被聘请来的“配搭”,他不必需是贵族,他可能是平民,可能是贱奴,只要他有超人的学问、智谋和修养,他就可能成为帝王师,他的领导地位和能力可能比世袭继承来的地位更重要、更尊贵。《鬼谷子》所要特别强调的,就是这一点。等而下之,一个不怎么样的领导,只要他能谦卑虚己,去找一个有能力的帮手,他就能成不世之功,扬名千古!这不仅是制度,而是一种高超的政治艺术。它可以补救政治制度上重大的缺失(天下古今没有一种制度是绝对完善无缺的)。也能填补领导者个人素质上的不足。《鬼谷子》说:“虽覆能复,不失其度。”这是运用上的灵活性。譬如齐桓公和管仲的配搭,能使衰败的周朝中兴,再放光辉。
  北极紫薇星是帝座,如果配不上左辅右弼,紫薇便是孤君,一筹莫展,一事无成,甚至一败涂地。那些够资格称为左辅或右弼的,如果遇不上紫薇,情况也是非常尴尬,除非他们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怡然自得的修养。《鬼谷子》总称领导的配搭为:忤合。也就是领导者的遇合。领导者在遇合上如果出了问题,对天下、国、家、个人的损失,就浩大到无法估量。千古以来,领导者能够顺利遇合的寥寥无几,并不多见。譬如:商汤和伊尹,周文王和姜尚,齐桓公和管仲,齐景公和晏婴,秦穆公和百里奚,秦孝公和商鞅,还有后来,汉高祖和张良,曹操和郭嘉,刘备和诸葛亮,符坚和王猛等,千百年来,屈指可数。黄石公称之谓“时机”。他说:“贤人君子,明乎盛衰 
第15节:管理者的遇合—知识分子的切身问题(2)
  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
  没身而已!”如果遇合不上,到死也是一筹莫展。这对一个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几乎是全才的“贤人君子”来说,真是太残酷、无奈了。黄石公所说“时机”的含义,比较笼统,让人只能悟,很难捉摸。《鬼谷子》却把这个遇合的问题,一层一层地剖开来讲。谈这个问题谈得如此透彻,并且有主动性、积极性、实质性的建议,在诸子百家中,恐怕也只数《鬼谷子》了!这更是“贤人君子”们的切身问题,不可能不关心的!《鬼谷子· 内揵篇第三》说:“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近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第一,《鬼谷子》提出:“君臣上下”之事,就是君和臣的遇合的事,上司和下属遇合的事。君也好,在上位的上司也好,指的是领导地位已经固定了的人;臣和下位的人,是指地位还没有固定或是正在谋求一个合适位置的人。第二,君和上位的人,他们有用一个人和不用一个人的权,因此,他们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第三,由于他们虽有主动权,可又由于种种原因,遇合之事,却会发生许多阻碍。《鬼谷子》举出下列三种形式的阻碍:(一)远而亲;近而疏。(二)就之不用;去之反求。(三)日近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这三点道出了领导者的矛盾心理。他们不是不愿意求得一
  个好帮手,而事实上彼此当面错过。《鬼谷子》接着解释这三点说:“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近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就是说:对一个在远处的人,内心却觉得很亲近,是因为这个人曾经在暗中对他有贡献,帮过他的忙。就在眼面前的人,却拉不近距离,是由于志不同道不合,说不到一块儿去。这是第一种情形。已经到一块了,可惜他提供的策略计谋不合时宜,因此得不到重用。等到他郁郁地离去后,突然情况转变,他所提供的策略计谋切合时宜,后悔当初太迟钝,怎么就没有能注意到?再想去追他回来,深入讨教,已经来不及了。这是第二种情形。老远地听到他的名声,想要见面,心想如果能得到他的辅佐,必能大展鸿图;可是等到见到面之后,却又生出
  意想不到的阻碍,甚至无法共存。这是第三种情形。如秦始皇在没有统一六国,还做秦王的时候,有一天他读到了韩非的著作(可能只是一两篇),佩服得了不得,叹说:“如果今生我能够和韩非见面,在一起共事的话,就是死也甘心无憾的了。”这话出自秦王嬴政的口,马上传遍天下。不久,秦国要攻打韩国,韩国根本不是对手。忙中无计,只好让韩王的“御弟”、大学者韩非,带着全套著作,作为特使到秦国去见秦王嬴政。韩非是韩国王族里的一分子,有可能是韩厘王的庶子。现任韩王安的庶弟。虽然韩非历经两朝,屡次上书,建议韩国该如何富国强兵,为 
第16节:管理者的遇合—知识分子的切身问题(3)
  韩国救亡图存,出谋划策,却从来没有被重视过。韩厘王父子都是脓包人物,最怕听的是富国强兵。认为说这样的话,就会惹恼强秦。一旦秦兵到来,连最脓包的日子也过不成了。国中虽有韩非这样的人才,却唯恐离之不远。一味腐败苟且,得过且过。听说秦王欣赏韩非,就立即派他为特使,目的是讨好献媚,延缓秦兵的到来。韩非到了咸阳,嬴政大喜,一见如故,不停地谈了一天一夜。送至馆驿,好生款待,准备重用。这下惊动了秦国许多人,头一个是韩非在荀子门下的同窗李斯。这些人纷纷向秦王献议,众口一词,说:韩非是韩国宗室,“终究为韩,不为秦。”即使不杀他,也必须冷淡他一段时期,好好观察。况且他的本事都已经写在书里了,“可以用其言,不必用其人。”嬴政被他们所惑,果然
  疏远韩非,但不放他回国。过了一年,嬴政想韩非了,下旨召见。旨意到达之时,韩非已经死了半天多了。人言是李斯窥透秦王的心思,棋先一步,将韩非毒毙。韩非的惨剧,不正是“遥闻声而相思,日近前而不御”吗?假使嬴政和韩非能有好的遇合,韩非的结局不会如此悲惨。很可能在韩非的细密策划下,秦朝的国祚也不至于如此短促。君臣上下的遇合,开头《鬼谷子》就说了三点难处,真是难上加难,好的遇合太不容易了,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说明君臣能有好的遇合,实在太可贵!
  以上说到的,都是一方面的难处,好像是个“单行道”,就是君或上位的人有完全的权力,好似他们选妃子一般,决定用你还是不用你。这些“贤人君子”只有被人呼之即来,斥之即去的分。《鬼谷子》却不是相信“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的那种一面倒歪理的人。他主张的是“双行道”,黄石公似乎也是主张“双行道”的人,
  他说: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先明道,然后通数,然后审势,最后是达理。达什么理?是达去或就的理。换句话说,贤人君子在明道、通数、审势之后,才决定自己的去就。就,就是决定帮你的忙,做你的臣子。去,就是决定不帮你的忙,不做你的臣子。因此君臣、上下的遇合,又多了一个或然率,更多了一层难处。譬如:秦始皇歼灭六国,一统天下。当初帮他出过大力的尉缭和他的弟子王敖突然失踪了,秦始皇怎么也找不到他们。尉缭在明道、通数、审势之后,走了。他说:秦国的架子搭得更大了,气势也更宏伟了,可是内部的实际情形,成了个假、大、空。“秦虽得天下,而元气衰矣,其能永乎?”所以决定不为你陪葬,我去了。秦始皇一心只顾发展,只管大、大、大,史称:好大喜功,信用亲近的只是李斯和赵高这等人物。赵高和李斯合谋,害死太子扶苏。赵高再把李斯杀掉,扶出二皇子胡亥来当二世皇帝,整天教导他玩乐淫逸,把所有的忠良都杀害殆尽,最后把秦二世也杀掉,再立子婴。秦国旋踵就被整得灰飞烟灭。尉缭这种人,可真算得贤人君子,有智慧,有能力,能帮人成事;可见机也早,更有果断,说走就走。《鬼谷子· 忤合篇第六》说:“伊尹,五就汤,五就桀,然后合于汤;吕望(姜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就是说:伊尹和汤王的遇合,并不是汤王说了就算的。伊尹曾五次反复考察、比较汤王和桀王,最后决定合于汤王,就帮商汤推翻夏桀,创立大商帝国。姜尚的情形也很相同,并不是文王说要用姜尚就行的。姜尚考察、比较文王和纣王,三次到西岐,三次回殷商,觉得殷商只有黑暗,没有光明,于是断然合于文王,帮他推翻殷商,建立大周王朝。因为他们考察、比较来,考察、比较去,直到确定知道天命所归,才作出最后决定,这是极其严肃的命题。 
第17节:管理者的遇合—知识分子的切身问题(4)
  《鬼谷子》说:“凡趋合,背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
  ”领导们在天地之间,他们的职责就是:立身(建立自己的本事)、御世(管理世间的人、事、物)、施教(教育部下和民众)、扬声(振扬国家的声誉)、明名(为民族创建好名誉)。领导们的遇合就是趋合,趋合是要为国家民族做大事。做大事就必须兴利除弊,兴利除弊就必定会损害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对他们来说,就是背反。因此,必须考察比较形势、天时、人事,可为与不可为。不能先知道这些,就不能作正确的决定。百里奚的朋友蹇叔警告过百里奚,说:“大丈夫不可轻于去就,而委身于人。受了人家的俸禄,仕而弃之,则不忠。与同患难, 则不智。慎之啊慎之!”《鬼谷子》说:“非至圣人达奥(没有达到圣人的层次,不明白人事物背后的真情),不能御世(就不够资格管理世间的人事物)。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劳心、苦思,就探究不到事物的根本原理)。不悉心见情( 不全力表现自己的情趣才能),不能成名(就不能树立自己的声名——品牌)。材质不惠(本身不够聪明颖悟),不能用兵(就不够资格谋划军事)。忠实无真(对人不真诚),不能知人(就不可能了解别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智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所以,遇合的方法,是自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材质、能力、聪明智慧,估量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与周边的人比较一下,自己有什么地方超过人家,什么地方不如人家。然后,就 能进退自如了)。” 百里奚和秦穆公遇合的事例,虽不如伊尹、姜尚对天下的影响,好 似排山倒海、翻天覆地那样戏剧化。但故事还是很浪漫曲折,对领导们 的遇合和人生的原理原则应该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同时,故事能体现 出《鬼谷子》的理论。百里奚是虞国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一直很不 得志。30岁时,想出去闯一下,又舍不得妻和子,又蹉跎了一阵,妻子 杜氏说:男子志在四方,你年已及壮,不图立身扬名,守着妻子,坐困 愁城,如何是了?于是他发奋图志,离家到齐国去求职。由于无人引荐, 穷困潦倒,沦为乞丐。有一个叫蹇叔的人,看到他的相貌非凡,就请他 吃饭,谈吐之间,发觉他应对如流,指画井然,叹说:“以子之才,而穷 困至此,岂非命乎?”就款留他在家,结为兄弟。其时,齐国的公子无知,弑了襄公,自立为侯,出榜招贤。百里奚要去应召。蹇叔说:不行, 
第18节:管理者的遇合—知识分子的切身问题(5)
  无知这个浅短险薄的人,是不能成事的,不久必败。百里奚听他的话,就不去应召。后来无知身死无成,应了蹇叔的话。他听说周王子颓好养牛,出重资招会养牛的人。百里奚养过牛,就去应召。周王一见大喜,立即用为家臣。蹇叔到周来看望百里奚。百里奚引荐他见天子。蹇叔见过回来说:子颓这个人,志大才疏,所相与的左右都是险佞之人,他自己天子的事不做而去养牛,养牛也不是为生产,而是为喜好玩耍。养牛的人受大夫的俸禄,牛身上穿着锦绣文采,这样的荒唐耗费,我看他马上要出祸事,你还是早点走掉的好。百里奚想起好久不知家中的事,正好乘机回家看望妻子,就同蹇叔离周回虞。到家一看,妻子早不在了。听人说因贫穷,不能自给,流浪外乡,从此渺无音信。百里奚伤心之极。虞侯听说百里奚是周天子的臣子,回转故乡,立刻就封他为大夫。这并不是看重他的贤才,而是起哄凑热闹,买名声,做广告,要搞名人效应。蹇叔说:不行,我看虞侯这个人太贪,而且太愚,没有好结果。大丈夫不可轻于去就,而委身于人。受了人家的俸禄,仕而弃之,则不忠。与同患难,则不智。慎之啊慎之!百里奚说:老兄有所不知,我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现在连妻子都失去了。好比一条鱼,久困在陆地上,只要得到一勺水,就觉得滋润得很。我实在再也等不起了,虽然明知虞侯的为
  人,就跟他混着吧。蹇叔说:老弟既然说到这个地步,我也不敢太拦着。我决定到宋国的鹿鸣村居住,将来有机会请来相会,就此别过。这时京城大乱,子颓被弑,牛和养牛的都被杀死。百里奚就在虞国安身。不久,晋国假道灭虢,晋献公把国中第一宝物,一块宝璧,一匹宝马,送给虞侯。虞侯手抚璧,而目视马(历史这样描述,可以看出他那贪愚之相。可谓:利令智昏。贪的人必定愚)。贤臣宫之奇进谏,说了一套唇亡齿寒的大道理,虞侯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宫之奇对站在旁边的百里奚抱怨:我说话的时候,你在旁边为什么也不帮衬几句?百里奚说:和愚人说话,就像把珠玉丢在大路上。你难道不知道,桀杀关龙逄,纣杀比干的故事吗?就是因为他们强行谏阻啊!你如果再多说,你的生命也要赔上去了。宫之奇说:如此说来,虞国必亡,不如我们走吧!百里奚说:你走,还
  拖走一个,你的罪可大了,不如我慢一步吧。于是宫之奇带着全族,走得无影无踪。虞侯答应晋国假道,晋国灭了虢国之后,回兵灭了虞国。宝璧、宝马归还晋献公。有人劝百里奚快走,百里奚说:我仕于愚人,已经不智了;怎能还不忠呢?在众臣都逃避时,就始终陪伴着虞侯。虞侯失国,在晋被封为寓公,郁郁而死。晋国知道百里奚是贤人,要任用他。他说:君子不适仇国,况仕乎?即使我要仕,也决不仕于晋国。虞国臣下分别被晋国整编充做奴隶,分送各国做战胜的礼物。百里奚被编入送往秦国的名册中。路过楚国,百里奚逃亡了。在当地为乡民喂牛, 
第19节:管理者的遇合—知识分子的切身问题(6)
  牛养得肥壮无比。有人禀报楚王,楚王召见百里奚,问他是用什么办法把牛喂得这样肥壮?他回道:“时其时,恤其力,心与牛合一。”楚王说:
  “哈,这个道理可通于马。”就命他为圉人,替他养马。秦穆公看到晋国送来的名册,有百里奚的名字,却不曾收到其人。秦穆公问公孙枝,百里奚是个什么人?公孙枝把百里奚的来历报告一番,说他是个大贤才:知虞侯不可谏而不谏,是其智。可走而不走,是其忠。饲牛则牛肥,圉马则马壮,是其能。秦穆公说,那我们赶快到楚国用重金去聘请。公孙枝说:这样他就到不了秦国了。因为楚王不知道他是大贤才,才只让他养马,如果我们大张旗鼓去聘人,岂不就是告诉楚王他是大贤才吗?楚王就不肯放人了。必须如此这般才行。于是秦穆公派公孙枝带了五张羊
  皮,到楚国,说:晋国送的奴隶,跑了一名,根据秦国的法律,现在用五张羊皮,略表心意,请上国发还奴隶,逮回治罪。楚王答应。认得百里奚的人都哭,可惜一个好人要死了。百里奚说:诸位父老不必哭,我不会死的,就要富贵了啊!大家都不信。出了楚境,公孙枝马上与他换衣服,换车子,直驰秦都。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秦穆公接见他时说:“唉!可惜老了啊!”百里奚说:“您要是叫我替您抓老鹰捉兔子,我是老了些。如果叫我替您坐而谋国,我还太年少了。至少比姜太公见周文王还早了十年!他和秦穆公谈天下大事,头头是道,秦穆公佩服之极。也要学文王拜他为尚父,筹谋怎样振兴国家。百里奚说:且慢,臣才不如臣兄蹇叔十分之一,臣荐蹇叔,臣愿为副,共为国家效力。秦穆
  0 公以高车驷马,往宋国鹿鸣村接来蹇叔,两个老头子为秦国策划,举国一新,从此在诸侯中称为首强。秦穆公感叹说:“寡人之有井伯(百里
  奚),犹齐(桓公)之有仲父(管仲)也!”遂爵以上卿,任以国政,做了宰相。人称:“五羖大夫。”百里奚贵盛无比,他的妻子也辗转来到秦国,在相府中帮佣。有一天在廊下唱歌,歌曰:“……百里奚,五羊皮,昔日里,君行而我啼;今之日,君坐而我立。嗟乎!奈何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听到歌声,召她前来一问,才知妻子还在,二人抱头痛哭。是日夫妻、父子大团圆。秦穆公赐粟千种、金帛一车。以为庆贺。上面秦穆公和百里奚遇合的故事,内中包含许多原理原则,需要仔细琢磨体会。关于百里奚所说“坐而谋国,臣年尚幼”这句话,这是一句名言,讨论到国家高级干部的年龄问题。如果没有身体健康上重大问题,人的年龄越高,表示他的经验阅历越多,智慧见识越广。这些都是国家的无价之宝,在“坐而谋国”上能起非常大的作用。除了最高级的领导遇合外,一般只要有上司和下属的地方,也都必然少不了遇合。上司和下属,两个人从互不相识到彼此结识,再发展到一起共事,都必定有一个结识的过程。如果回头一看,能够成为上司和下属的关系,都不是偶然的。《鬼谷子》称它为:“素结本始。”上司和下属能够在一起共事,其结合的因素如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就是说,他们结合可能是因 
第20节:管理者的遇合—知识分子的切身问题(7)
  为:(一)道,就是主义、理论、原理、原则的关系。(二)德,就是社会群体的规范,生活相处的法则的关系。(三)党,就是政治信仰联盟的关系。(四)友,就是同学、朋友兴趣相同,平常交往频繁的个人关系。
  (五)财,就是有经济或财政链接的关系。(六)货,就是有金钱、物质链接的关系。(七)采(古代婚姻的六礼中的问采礼),就是婚姻或姻亲带来的亲戚关系。(八)色,就是与性相连的色情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关系或多种关系,使得他们能够互相结识。结识后就在一起谈话,彼此话谈得投机,由是而产生共事合作的可能。进一步就是提出见解和看法,更具体就是策略和谋划。《鬼谷子》说:“事皆有内揵。”“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不管人们有着上述八种关系背景的哪一种,如果彼此说不到一块儿去,就是缺乏“内”,也就是缺乏“说辞”。没有
  “内”,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揵”,就是策略谋划。也就是没有结合共事的可能。如果彼此能达到结合共事的这一步,而“策无失计”就必然能“立功建德”。这个原理,是所有“君臣、上下之事”共通的。
  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事例,就是“三顾茅庐”。刘备落魄,投靠荆州牧刘表。刘表认他做弟弟,想引他做自己帮手,可是为他的亲戚左右所不容,只好屈身为新野小县的“县令”。刘表的大舅子蔡瑁假借开会,伏兵杀他。他逃出会所,马跃檀溪,吠吠如丧家之犬。寄宿于隐士司马徽的家中,司马徽为他分析情况,告诉他之所以半生飘泊,就是缺
  少一个智囊。向他提出:“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示意他去找卧龙为辅。可是话到即止,故意含蓄,不肯多说。“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一句广告词,真是妙绝!连曹操都听说过,后来刘备一气得了卧龙和凤雏,曹操马上就说:唉呀!他把卧龙、凤雏两个人都弄到手,这谁还能制得住他呀?可见这个“广告词”真是一句动人心弦的广告词。卧龙、凤雏加在一起也并未能安天下。不知道这句广告词是谁的杰作?应该得奖。诸葛亮的一般朋友,包括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司马徽等,都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像布了一张网一样,一步一步把刘备往中心引。有时看着没有了动静,司马徽就直接到新野县衙来,给刘备再打一剂强心针。最后,刘备被引来到卧龙冈,
  诸葛亮却故意安排两次不见,暗中又帮助刘备燃起新希望,让他再来。从整个过程来分析,绝对不能说其中没有诸葛亮的蓄意布置。为诸葛亮着想,刘备虽然当时很落魄,不过他拥有丰厚无形的政治资本。曹操已经根深蒂固,人才济济,到那里去,很难出人头地。东吴虽然不错,可是哥哥诸葛瑾已经在那里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还在那里熬着,即使到那里去也不会有多大出息。只有刘备真正需要他,不帮他,他一定不成;帮他就可能大有发展,很可以打造出一个让人称羡的新局面来。正好刘备落魄的地方又近在咫尺。诸葛亮反复思考以后,通过一班朋友的精巧设计,终于让刘备死心塌地,来三顾茅庐。刘备第三次来访,宾主见面后,诸葛亮尽地主之谊,请他吃些山珍野味,喝些自酿的好酒。然 
第21节:管理者的遇合—知识分子的切身问题(8)
  后刘、关、张,三缺一,正好打八圈麻将,联络感情。如果是这样,整个历史都要改写了。诸葛亮叫书僮把地图挂起来,开始了一堂讲座。替
  刘备先诊脉断症,然后开了方子,教他怎样起死回生,并且大展鸿猷。一番话说得刘备如大梦初醒、醐醍灌顶。这就是历史有名的“隆中对策”。“素结本始”、“进说辞”、“揵所谋”都包含在内了。有了好的策划筹谋,由谁来执行呢?当然最好的执行人就是那位策划者。刘备一派诚心,恭请诸葛出山,一同回到新野县,开始他们遇合,而天下三分鼎立的历程。“世无常贵,事无常师。”世上人间,没有永久不移的尊荣显贵;处理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陈法烂规。如果把这句话背熟随时记着,就必然受益无穷。它可以帮助和鼓励我们主动和创新。《鬼谷子》接下去说:“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 领导者的遇合非常不容易,因此双方都要主动争取机遇,目的是要把事做成,而“立功建德”在于“计无失策”。可是,正因为“世无常贵,事无常师”,世上再聪明睿智的人有时也会迷茫。《鬼谷子》建议:“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在迷茫的时候,千万不能急,急则更迷,必定落到环境的被动中去。在没有完全认准进取的方向之前,有一个大方法(大仪),就是:退。主动的退却。主动退却,不是失败,而是进取出发前的整合!
  领导者要神采飞扬
  《鬼谷子》对领导者有很严格的要求,这是《鬼谷子》管理哲学的一个重大特色。所谓“素质”,包括:精神、健康、心态、性格、知识、智慧、思维、才干、方法等。《鬼谷子》认识到,国家、社会、团体、家庭的盛衰兴亡,最大部分的责任在于他们的领导者。如果领导者能力不够,最好不要担任领导的职位,免得误己误人。因此,在《鬼谷子》一书里,他用了许(最)多的篇幅来讨论这个命题。在中国的诸子百家中,除了老子《道德经》外,好像再没有别人对领导者的素质,作过如此严格和仔细的论述。如果领导者能体会到《鬼谷子》的心意,照着《鬼谷子》的标准要求并训练自己,不仅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所领导的对象来说,必然是大福大祉、大顺大利, 这
  绝非是仅仅用成功两个字可以概括的!
  《鬼谷子》用了《本经阴符》七篇文字,来阐述对领导者素质的要求。第一篇是:盛神法五龙。简称:盛神篇
  “神”是领导者的精神。更具体一点说,是领导者的神采。神采是精神的风采。盛神,就是精神饱满旺盛,熠熠生辉,神采奕奕。在英文里有一个charisma 的词,普通被翻译为:领导者对部下或群众的吸引力。其实,是一个做领导者的言语、行动随时飘逸着一种令人难以形容的风采,无形中 
第22节:领导者的素质(1)
  第四讲领导者的素质(一)
  具有一种力量,使人们甘心情愿地跟从他或效忠他。如果一个领导者虽然居于领导者的地位,但不具有charisma,就很难成为成功或大有作为的领导。譬如,孟子见齐宣王,出来指着齐宣王的方向,对人说:这个人望之不似人君。孟子向来说话勇猛犀利,毫不留情。想必这位齐宣王是个其貌不扬、萎萎钝钝的愚昧之人。因此,孟子对他失望之极,才说了如此的重话。相反的例子,唐太宗在他还在做秦王的时候,他的手下一帮子人都死气沉沉。只要具有一股英爽之气的秦王李世民一到,大家马上眼前一亮,都觉得生气勃勃,凡事都像有了新希望。历史描写他:光彩照人,谈笑风生,语惊四座,言服八荒。所以他的部下都是能为他肝脑涂地、效忠成就大事业的人物。charisma这个字有点和《鬼谷子》所说
  的“神采”相似。不过,西方人有这个字,但没有看见有对它更具体的说明。也没有说明,成功的领导者们如何得到他们的charisma 的来源( 可
  能有人会说这是天赋——上帝的特别恩赐),更没有培养它的方法。凡40 岁以上在美国的人,都必然有此记忆,就是卡特当总统的时期,美国经济低迷,利率涨到23%,全国汽油匮乏,车辆依照车牌号码在单双日排队买油。大排长龙,往往排到时,油已卖完,连开车回家都成问题。国内通货膨胀严重,总统束手无策,援救无方。总统形象缺乏生趣,觉得美国好像已经颓废破败,毫无希望了。好不容易,熬过了四年,里根取而代之。里根说话幽默而斩钉截铁,加上形象英俊健壮,让人一见,就觉得他是个有稳定见解,行事雷厉风行之人。他治国思路和老子治国思想很一致,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到两年经济腾飞,文治武功,遂成世界第一强国。盛神法五龙这句话,如果“盛”字,不当形容词“旺盛的”讲,而当动词讲,就是:使旺盛。要使得神采旺盛。很明显,《鬼谷子》的意思:光是有神采还是不够的,更要有旺盛的神采才行。质言之,《鬼谷子》认为,领导者首要的素质,必须具备旺盛的神采。这种旺盛的神采,《鬼谷子》并未排除,它可能对有些领导者是天赋的幸运,但从盛神法五龙里的“法”字来看,他实在是主张旺盛的神采是要做成功的领导者们可以从“法”——后天的学习、培养——得来的。这个“法”字和养天
  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法”字,是同一个意义。是动词,是去效法、
  学习、培养、锻炼,与养天地正气的“养”字相对称。那么,向谁人效
  法,去学习,去培养呢?《鬼谷子》说:是五龙。整句话是:领导者要 
第23节:领导者的素质(2)
  具备旺盛的神采,必须先认识五龙。
  五龙是什么?《鬼谷子》解释说:“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五龙就是“五气”。为什么鬼谷子不直接说五气,而说五龙呢?陶宏景说是因为取其变化无穷像“五行之龙(首)”的意义。五气又是什么?《黄帝阴符经》称它为:五贼(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黄帝内经》:“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以化五
  气。以生喜(配心脏)、怒(配肝脏)、悲(配肺脏)、忧(配脾脏)、
  ”(《黄帝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周礼》:“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死。”(《周礼· 天官· 疾医》)五贼也好,五声(色)也好,五龙也好,五脏也好,都是“五行”的变称。人的“五脏”化“五气”,在人体内,实质的腑脏是: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肾脏;在人生的精神面是:欢喜、愤怒、悲伤、忧虑、惊恐。这是中国医学的一个特色,人生的精神面貌是各个脏腑的机能运作之一部分。因此,人的精神方面出了问题,它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针对相应的实质腑脏。譬如,人容易发怒,中医就必定注意他的肝脏机能,补肝或抑肝是具体治疗的方针。人太容易激动,高兴或不高兴(抑郁),是心脏机能出了问题,必须清心或养心。人的感情过于脆弱,终日悲啼,是肺脏机能出了问题,治法当补中益气。人的思虑烦恼过度,夜不能眠,理当健脾。疑惑优柔,犹豫不决,必须治肾。五脏与五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就是中国科技,阴阳、五行,互相生克,相激相荡,相辅相成的微妙运用,详细内容必须熟读《黄帝内经· 素问》,兹不多赘。
  一个重要的议题必须附带一提,就是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直接、间接关系,影响到人生的整体精神面貌。根据《黄帝内经· 素问· 五脏生成篇》:五行相生相制,不可偏废。吃咸味太多太重,则会产生血液循环窒碍,气色因之晦暗。吃苦味太多太重,则是皮肤枯槁,体毛脱落。吃
  辛味太多太重,则神经痉挛,手脚枯萎。吃酸味太多太重,则皮肉粗糙,嘴唇变形。吃甜味太多太重,则筋骨痛,毛发秃。饮食上,五味必须平衡,偏废就要破坏整体健康。更多的养生知识与医学知识成正比例,脏腑的功能与精神状态也与医学知识成正比例。
  再稍微往广泛一点讨论,根据《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心、肝、肺、脾、肾,五种器官称为五脏,是“脏”;五脏之外的器官,称谓“腑”。脏是阴;腑是阳。阴阳就是表里,机能运作相辅相成。《黄帝内经·素问》把人体内的脏腑,列为十二组(十二舍),并以行政管理制度代表,加以说明:心脏等于是君主,神明从这里显出(原文: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神明两个字,一个是神;一 
第24节:领导者的素质(3)
  个是明,包括神采、聪明、睿智。表现在外的是:喜。健康的心脏,其人比较乐观、积极。肺脏等于是宰相,运作节制从这里显出。肝脏等于
  是将军,思维谋略从这里显出。胆(腑)等于是裁判,是非勇怯从这里显出。膻中(腑,又称:心包,指的是血管机能。《灵枢经》讨论经络,十二经中有心包经。血管是心脏的延伸,身体的循环系统)等于是君主的臣仆,喜乐欢畅从这里显出(如果血管堵塞,就会产生血压高、忧郁等症状)。脾脏和胃(腑)等于是仓廪府库,五味消化从这里显出。大肠(腑)等于是传导,消化后的渣滓排泄从这里显出。小肠(腑)等于是承受吸收,营养吸取、滋养从这里显出。肾脏等于是技术制作,意志创作从这里显出。三焦(腑)等于是决渎(内分泌)系统,内分泌腺(荷尔蒙)运作从这里显出。膀胱(腑)等于是州县,积聚的水液从这里排泄。《黄帝内经》强调说:这十二个器官互相作用,不得有任何差误。可是“君主”(心脏)必须“神明”(健康),因为它是十二舍之首长、统帅。它要是健康,以下器官才能顺次安顿,正常运作。《黄帝内经》说:依此道理养生,则会健康长寿;依此管理天下国家,才能昌盛。良医可以为良相;良相可以为良医。明白了上面所阐述的内容,就很容易了解《鬼谷子》所说的:“中有五气,神(采)(亦可称谓:神明)为之长(居于首长、统帅,第一重要的地位),心(脏)为之舍(宿舍,居住的地方)。”
  说了这么多,到底《鬼谷子》要说明的重点是什么?(一)领导者必须神采飞扬。(二)要有旺盛的神采,必须五脏六腑运行平衡,功能强健。第一,领导者特别不能有心脏病。心脏机能绝对不可不健全(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动脉硬化、心肌炎、心律不齐、早搏、心脏衰竭等,这些疾病基本上是吃油腻过重所致)。领导者心脏不健康,不仅不可能神采飞扬,而且他对人和事物的认识、见解和判断都会有偏差,不可能达到全面。第二,其他四脏也不能有问题。任何一脏有问题,都必然影响心脏(根据五行理论,五脏互相制衡)。譬如,一个领导如果患有糖尿病,糖尿病的结果,易瞎眼,这就形成形象的萎靡不雅,还能有什么神采?而糖尿病在身体内部,首先败坏心脏和肾脏机能,其次是脑子。平常人已经痛苦之极,如果是做领导的,这样就必然消失了做领导的资格。
  如果它勉强还做领导,如果他还大权在握的话,由于他对人和事物的认识、见解和判断的偏差,他必定害垮整个团体,遗羞后世。美国总统和大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法律规定每年必须公开他们的“健康报告”。他们的“健康报告”里有没有做手脚,是否欺瞒,无法保证。至少表面上非这样做不可,这是制度。 
第25节:领导者的素质(4)
  《鬼谷子》说:“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又说:“以
  ”这是说:神采居于心脏,心脏健康则神采奕奕。五气的表现,是在于人的身体器官之外的精神反映。此外别人能见到的还有他的
  品德,品德代表整个人格,所以说:德为之人。譬如,人若患了糖尿病,除非这病是先天胎里带来,过错在其父母,他本人是受害者,应该不负责任。如果是后天得来,结局让人看见的是瞎眼、瘸腿,这绝对说不上是个人的光彩。本身是否还能痊愈不谈,在其整个形象已大大折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信念。《鬼谷子》在这里提出一个“养”字,以德养五气;养“神”之所,归诸道!他为领导者的完善,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第一,明道。
  什么是“道”?《鬼谷子》用最简捷的一段话来说明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他说:“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
  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得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这段话是老子《道德经》的缩写,读过老子的人,对这段话太容易理解了。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道”是在天地还未形成之前,就早已存在的存在,它的运动根据一定的规律,逐渐形成宇宙、天地、万物。它自然而然既包容万物,又运行在万物之中,变化无穷。人虽然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却看不见也摸不着。不知道它的名字,姑且称它为“道”,也可以称它做神(变化不测谓之神)灵(敏捷有验谓之灵)。它是人类生命的源头,也是人类聪明才智的源头。
  既然道是人们聪明才智的源头,可它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
  么样才能把人和道联系起来呢?《鬼谷子》这段话里有两个“一”字:一
  个是:“一其纪也”的“一”字;一个是:
  物的“反面的形象”。再继续运动,由二生三,就是“一”和“二”正反两面的统一(合)。这也就是正、反、合的辩证法,是宇宙的规律。根据整个规律在不同时空中运行,就产生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各有其存在性、合理性、真实性。这就是真理,也是极其信实的、实证的,能被科学说明的。根据宇宙的真理,人类身体的五脏六腑就必须按照规律运行。运行得合乎规律,就能平衡强健,使其具有正当的合理性与存在性。从内在的脏腑正当机能运行,就可能相应产生适当的聪明才智。
  第二,得一。“一其纪也”,是说:万事万物的正面形象显示出来之后,道也就显示在具体的事物中,并且有一定的规律。这时“道”在“一”的阶段里, 
第26节:领导者的素质(5)
  是既看得见,又摸得着的。万事万物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实在性,各有其真理和信实。探讨人的身体内脏和精神体现,就是医学。《黄帝内经》就是一本记载人体真理的巨著。
  “一其化端”,是说:人体的脏器根据其运行的规律,而生化显示出他们的功能。譬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人的聪明才智的源头是道,也是从“一”而来。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得一,就是得道,也就是各自按照规律运行。领导人能让心脏根据规律运行,也就是依照《黄帝内经》的真理实行,其机能自然强健,外在的表现自然是乐观、积极,神采飞扬。
  第三,德养。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道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总规律;德就是人类社会的规律。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为非如此不可。个人要在社会里生存,他的行事为人就非遵照社会的规律营为不可。领导者要在社会里领导众人,做众人的榜样、典型模范,就比众人更需要按照社会的规律为人行事。因此,领导者除了要切实遵照《黄帝内经》的科学真理来培养身体器脏,同时还得依照社会的规律来培养人格品德。社会规律的动力,就是“十手所指,无疾而死”。
  这样,领导者就具备了“领导之术”。什么是“术”?术是方法,可验证,有实效的方法。现代人常称:技术,或科学的技术。也就是可验证,有实效的方法。《鬼谷子》所说的“术”,就是心、气之道所由舍者。也就是:强健的心脏和它所显示的乐观、积极的精神,到了运用自如的阶段。领导者得到了这种秘诀,神采飞扬就不在话下了!
  然而,以上所述,并不是“知道了”就能必然产生效果的。《鬼谷子》接下去又提出了三个要点:第一,真知灼见。《鬼谷子》说:“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
  类知之。”在这里,《鬼谷子》提出,能成为“圣人”(成功的领导者), 他的“知”是不同于一般人的。他的“知”是经过勤奋的“修养”和不断地“锻炼”而得来的真知。同时是“以类知之”。什么是“以类知之”? 就是从天下万事万物“分类比较”后得到的真知。“以类知之”是使用科学的方法:搜集资料、研究分析,然后根据演绎和归纳所获得的结论。领导者的“知”,《鬼谷子》所强调的是科学的真知灼见,从来没有说过是来自于神祇的启示、圣灵的恩赐。这个“真知”的来源是同一般人一样的“九窍,十二舍”而来。 
第27节:领导者的素质(6)
  他说:“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受生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
  0 人者,以类知之。”九窍是指:两眼,两耳,两个鼻孔,一个口,加上下部二孔,是谓:九窍。(《周礼· 天官· 疾医》)人从宇宙、社会中吸取
  一切资料,九窍就是人的探测器和雷达。十二舍是指前面提到过,身体内的十二脏腑。(《黄帝内经· 素问· 灵兰秘典论篇》是将九窍所得的素材,经过一定的流程,加以处理,达到一个笼统总的心的感受(心之总摄)。譬如,人们来到一处,眼看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耳听到鸟儿歌唱,鼻闻到阵阵的花香,坐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溪水边,柳树在上面半遮住多余的阳光。于是,到此的人们感到满身舒畅,心旷神怡,直如人间天上。在这种情形下,人们都会有此同样的感受。人都有九窍、十二舍,就都有同样的感受。这是自然的、天生的,大家都是一样的。如果九窍、十二舍都运行得正常,《鬼谷子》叫这些人做:真人,就是自然人。与天为一,就是自然而然,依顺宇宙规律,与万物一样生灭,有时有序。也正是庄子《齐物篇》里所形容的万物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和上述“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是天生一副绝佳的对联。可是,在此,鬼谷子突然一个转折,就是:他用了一个“而”字,“而知之者……”就是说:可是还有一种人,他就不止是感受而已,他更要把从九窍得来的这些素材加以研究、分析、演绎、归纳,同时对自己的
  感受能力,更加上个人平素的修养、锻炼,使其更敏锐、更贴切。这种人,《鬼谷子》把他叫做:圣人。就是不同于一般人的领导者。面对同样的事务,肯定地,领导者必须比一般人更具真知灼见。
  一般人感受得到就可以了,而领导者则不能含糊,必须具有切实的真知灼见!譬如,一队人向前进行,走到前面所描述的地方,大家觉得心旷神怡,于是要卸去行装坐下休息,都要到溪边喝水乘凉。可是队长发出命令:不许乱动,原地戒备。及时派出几个侦察人员四面搜索,如果发现可疑情况,立即回报。结果发现小山背后就有敌人埋伏,小溪上游,堆积死人死畜,证明溪水有毒。在众人松懈的情况下,领导却有特别的警觉。经过研究分析,演绎归纳,结果发现不利情况,幸得戒备周严,得以脱离险境。这就是领导者真知灼见的作用与重要性。领导者的 
第28节:领导者的素质(7)
  第二,养气养德。
  除了真人、圣人以外,还有一种人就是老子所说的“众人”。《鬼谷子》称他们是“有所疑惑”、“心术不通”的人。《鬼谷子》说:“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存而舍之。
  ”
  要解释这段话,必须先看老子怎样描写“众人”的。老子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道德经》第二十章)这里说的“众人”,老子又称他们“俗人”。这些人既被称为:众人,就是很多很多的人,大多数的人。这些人终日熙熙攘攘、忙忙碌碌为的是吃喝玩乐(享太牢,登春台)一窝蜂,煞有介事;而我却单独孤寂,完全不跟他们同一行动。那些众人都好像聪明有余;而我却像被他们所遗弃。那些俗人好像智巧明察,唯利是图;我却昏昏闷闷,好像糊涂。那些人为蝇头小利,蜗角虚名,争夺不休,最后你死我伤,自以为能干有为;而我被
  他们看成傻瓜。可我就是跟他们不一样,因为我只追求真理(食母——道)。
  为什么那些俗人会那样追求不舍,自寻烦恼?老子说,是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这些人所追逐的都是外在的九窍之欲,被九窍所奴役。分辨不出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鬼谷子》说他们是生活在“疑惑(辨别不出来)”之中,因为他们把九窍所得来的资料,不能通过十二舍的程序来分析处理,而获得真知灼见。这些人都有“心术不通”的病。只停留在耳目口鼻以及下面二孔的酒色财气肉欲之中。所以鬼谷子强调:这些人,“心术必有不通”!他们是一般人,也
  ”(在一棵大树下读书,别人都叫他傻子。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从来拿破仑就是与众不同,鹤立鸡群的。《三国志》说,诸葛亮读书能彻底明白书中的精义,与一般读书人只注意一鳞半爪,大不相同,他抱膝作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分明他就有不同凡响的自觉。中外古今没有一个杰出的领导者不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的!
  第三,静下来。
  《鬼谷子》说:“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存而舍之。”《鬼谷子》的“五气得养”除了获得真知,不同凡响外,仅就健康来说,现代医学电子仪器可以测出数字,说明“安静下来”对压力与紧张的舒解,具有特效。而压力与紧张是心脏病、脑充血以及数种癌症的导因。每天只要能定时安静下来,就是健康长寿的 
第29节:领导者的素质(8)
  保证。庄子在《外物篇》中说:“静默,可以补病;眦
  ,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就是说:静默可以治病,按摩眼眶可以防止衰老,宁静可以疏解紧张压力。主要是在一个“静”字。
  老子用“熙熙”来描写那些一般的俗人,只要站在街头一看,这“熙熙攘攘”真是贴切、妙绝。他们熙熙攘攘,煞有介事,其实都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自造压力与紧张,还自以为了不起。在老子看来,这些人都是践踏宝贵的生命,无谓之极。其实,我们哪一个不是被不能脱俗的父母所生,在不能脱俗的环境中生长。不由自主地也在随波逐流,遂至灭顶。那么怎么样才能从无谓习俗中开脱出来呢?《鬼谷子》建议:必须养气。气又怎么养呢?诀窍在一个“静”字。众人熙熙攘攘,就是
  为九窍之欲忙得不可开交,根本顾不过来反思一下得失。他动我静,静可制动。把无谓乱动的十二舍安静下来,让它们有机会按照规律,合理地运行。自然就一切和顺,心术必通。真知灼见自然流露,独特的志向,明澈的思考,旺盛的神采,高超的品德,四者自然具备,而且神采特别旺盛不衰。同时从身体周围,自然而然地产生让人爱戴敬畏的“威势”。诀窍只在一个简单的“静下来”,不去无端掺和那些人的熙熙攘攘而已!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那些“静不下来”的学生,就一定读不好书。那些“坐不住”的学生就必定去外面不断寻找刺激,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扑,
  惹事生非。而静得下来的学生必能获得“品学兼优”的荣耀。“静下来”是杰出领导者的秘诀中的秘诀!是一道保身护符!
  领导者要志向坚实
  领导者必须神采飞扬,这是人们对领导者的第一印象,所以鬼谷先生把它排在首要。接着第二个要素,是要求领导者必须意志坚实,这是领导者给人的第二印象。人们不仅感觉得到,也能看得出来。
  《鬼谷子》要求领导者们必须要“养志”。就是培养自己的意志,直到十分坚实,绝不随便动摇。同时,养志要养得就像“灵龟”那样灵验才行,这当然只是一个有趣的比喻。乌龟是一种长寿的动物,它的腹背都有坚实的壳甲,让人看上去就觉得它很坚固。特别是中国北方的一种乌龟,它们的行动非常缓慢,甚至于长久一动都不动。乌龟不作其他运动,只运动它的颈项,就是把头部和颈部都缩到壳内,不时又伸出来,来回不停地伸缩运动。因为身体不动,消耗能量极小,只要能找到一个潮湿地点,它有足够的水分,它就可以不再行动。头伸出来捕食经过的昆虫蚊蝇充饥,此外就只有宁静。如果地点合适,不遇其他变故,它就能长久存活。由于它们长寿,古人以为它们特有智慧,希望它们指点迷津,这就造成了它们的大劫难。上古时代人们把它们捉来,用火烤到它们的壳甲裂开,现出各种纹络,以为这就是它们“写”出来的“指示”。大概壳甲上的裂纹,经过专人诠释,可能有与事实不谋而合者,因而称它们为:灵龟。后来,这种占卜问事的方法不再使用,若非灵验度不足,就是这种乌龟已经被他们灭了种。后世存在的只有那些甲骨和甲骨文字,还有一个灵龟的名称。
  为什么《鬼谷子》要求领导者去效法灵龟呢?原因很明显。 
第30节:领导者的素质(1)
  第五讲领导者的素质
  第一,相传灵龟很有智慧,具有真知灼见。第二,灵龟的壳甲非常坚实,一看就坚实、厚重和稳固。第三,灵龟不轻于行动,在一个地方可能呆上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它十分宁静,不容易受干扰。第四,灵龟生活方式独特,与所有其他动物都不同,而且特别长寿。第五,灵龟必定是有特强的意志,从它们的习性可以充分说明,它们有坚韧的性格。凡此,都象征着一个杰出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特点。所以,鬼谷先生提出:养志法灵龟。当然,人是人,龟是龟。所谓效法灵龟,也只是强调和象征的意思。希望领导者能体会,抓紧上述五个特性。这也是养志这章开宗明义,很重要的总原则。 志,是志向。领导者的基本任务,是他必须树立他的使命——如何 开创、经营和守护整个被领导团体的整体利益。因此,他必须是一个具有决定力,并且具有一定方针的人。他要有明确的方向,和为什么要这 样做的充分理由,使得最大多数的人能与他同心合力、众志成城,成就他的使命。树立使命感,首先领导者必须培养自己的志向。没有假定每一个领导者都是具有坚定志向的,所以他建议,领导者一定要精心培养自己的志向,才能成为真正杰出的领导者。领导者为什么一定要培养坚实的志向?怎么样去有效地培养坚实志向?培养坚实的志向后有什么效果?这是《鬼谷子》在本章书里要讨论的三大点。第一,领导者为什么一定要培养坚实的志向?志向是什么?《鬼谷子》说:“志者,欲之使也。”志向是一个人欲望的代表。人,生命的本身就是一种欲望。在生活中,一切我想要得到的,都是我的欲望。人不可能没有欲望,除非他死了。人一睁眼,一开口,一举手,一投足,都代表了他的欲望。一天之中,大大小小,人有数不过来的欲望,不过总有几个是比较大而成形的欲望,而人最贴切的欲望就是食欲和性欲。这两个“欲”大到连人自己都分辨不出来,所以学者称它们为人的“本能”。本能是与生俱来,不教而能、不学而会的力量。《鬼谷子》说:“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这是说: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太多,就会使得心神散乱。心神散乱,就会使得意志衰弱;意志衰弱,就会使得思想不清楚。要明白《鬼谷子》的这一 大串话,必须先明白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明白人的生理和心理,就得先明白它们之间的运作关系,所以我们就必须先回到《黄帝内经》。
  根据《黄帝内经· 素问· 灵枢》,人的五脏依五行互相制衡的规律运作,以期达到完全的互惠平衡。西方学术没有五行——金、水、木、火、土,只有四行——气、水、火、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又克金,一正 
第31节:领导者的素质(2)
  (阳)一反(阴)两个无止无尽的循环圈。以此为工具,事物就可以达到不多不少完全的平衡。西方哲学的四行,没有互相生克、互惠制衡的机制,达不到平衡,所以西方人的头脑里根本没有平衡和谐的理念。在医学方面,五行理论,同样被中国医学采用,建立了中医独有的人体脏腑器官连锁相关的理念。这也是西方医学不可能明了的概念。
  根据《黄帝内经》,心脏属火(和心脏相表里的腑——小肠—— 都属火),脾脏(胃腑与脾脏相表里)属土,肺脏(大肠)属金,肾脏(膀胱)属水,肝脏(胆)属木。在机理的运作上是:心(火)支援脾(土),脾(土)支援肺(金), 肺(金)支援肾(水),肾(水)支援肝(木), 肝(木)支援心(火),这是一个生理上支援供给( 简称:生)的循环圈。如果仅仅这样无止境的循环相生,就像滚雪球一样,最后必要 庞大得崩溃爆炸。于是就有另一个削弱和管制(简称:克)的循环圈: 心(火)削弱管制肺(金),肺(金)管制肝(木),肝(木)管制脾(土),脾(土)管制肾(水),肾(水)管制心(火)。这两个循环圈使得人体脏腑获得互惠平衡运转。膻中(心包)和三焦互相表里,也属于 火,它们有个特别名称:相火,一样以火的性格运作。
  中医“肾”的意义,分两个,一个是狭义的“肾”,是指肾脏(包 括与它相表里的膀胱);而广义的肾,是指肾脏和生殖器官(女性:卵 巢和子宫;男性:前列腺和睾丸。睾丸又称:外肾)。因为肾脏和生殖 器官同在一区活动,并且共用一个孔窍。这种方式的定义,分明是既根 据器官的本身,又根据它们的机能,还是依据它们连锁相关的理念而 来。“肾”在身体器官方面是肾脏或包括生殖器官;而在精神方面的表 现则是意志、决定力或性机能,以及性欲。肾水是生命的根源。性欲是 人生第一的基本大欲。在生物界,没有生命不是源于性欲。一切生物的第一个细胞生成,非由他父母的性欲不可。若无父母性欲的发动,宇宙间就绝对不可能有他的存在。人生的本身若没有性欲,其他任何欲望都无所附丽。
  《易经· 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而然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古人把性欲伦理化了,在传宗接代的大道理下,堂而皇之施行性欲。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 离娄章句上》)两千年来,中国人都会背诵这句话。这句话可不得了,替性欲敞开了一道无限制的美妙大门。为了保证后代,一夫一妻不够,于是《周礼》规定:天子、诸侯,一娶九女。 
第32节:领导者的素质(3)
  在男性中心社会里,有成就的男子虽不能比天子、诸侯,而大丈夫也得要有三妻四妾。比天子、诸侯才少了两个女人。归根到底,其实,都是
  性欲在作祟。在明媒正娶以外,这些男人只要见到自己中意的,随时都“有权”“娶”来,多多益善。只要他们大有权势,除了女人外,美男也是要“娶”的。根据《墨子· 尚贤篇》、《荀子· 非相篇》在王公大人下面任一官半职的只有两种人:一是亲戚;二是相爱的男宠。其实说穿了,都是由性欲而来的人。这种情形泛滥到一个地步,诸侯之间,要用“国际条约”来彼此“勉励”:“美男破产,美女破居(家)。彼此提防破产和破居的后果。如所周知的“假虞灭虢”的故事,一般史书上说了许多大道理,而《战国策· 秦策》却简便地说明了真正要害:晋国的大臣荀息,建议晋献公,送几个美男给虞侯,叫他们在虞侯面前卖弄风骚,专讲贤臣宫之奇的坏话。虞侯从此迷恋美男,糊涂颠倒,就完全不理且逼走了宫之奇。虞国遂亡于晋。这是“美男破国”了。鬼谷先生说:“欲多则心散。”整个“欲多”并不是轻描淡写地多了些欲望的泛泛之称,其实特指的是:纵欲,放纵性欲。至于放纵食欲,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这个“口爽”不是嘴巴爽快的意思。爽者,伤也。是贪吃好味必然伤害到“口”的意思。口被伤害有什么了不起,值得老子发出这么大的警告吗?根据《黄帝内经》:心脏对外的出口是舌头,故称:心开窍于舌。脾胃的对外出口是口腔,故称:脾开窍于口。
  “口爽(伤)”二字,说明了心脏、脾胃都受到伤害。一般人认为鸡鸭鱼肉,煎炒片溜;燕窝鱼翅,煨炖烩炙,是好东西,吃得越多越好。现代不用医学的警告,常识都在警告,这类食品是导致心脏病、脑充血、糖尿病等恶疾的第一凶手。因为“五味”令人心脏和脾脏受到伤害而致病,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命题。
  放纵性欲,一般人认为是人生的快乐享受和骄傲。《黄帝内经》说:放纵性欲的结果是“肾亏”。肾亏又有两个结果:第一是直接导致肾脏和肾气(意志)衰弱。第二是间接导致心脏和心气衰弱。因为肾亏,则肾水不足生(支援)肝木,于是造成肝脏和肝气损(伤), 它的症状是:肝脏解毒机能退化,可导致癌变。颓废无力感、忧郁症、慢性发炎低烧、神经痛、思想混淆、眼睛疾患等。肝损,则肝木不能生心火,于是
  心脏受伤,心气的神明——聪明睿智——因而溃散。所以先生说:“欲多”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他的一生功业分前期与后期。这前期、后期之分是根据魏徵的两个有名的疏奏,一个是贞观十一年中国遭大水灾,魏徵上“十思疏”,切谏太宗,说他“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建议他“十思”检讨自己过失。第二年,中国又遭大旱,魏徵又上“十渐疏”,列举十个实例,比较贞观初年的辉煌政绩和当时的腐败奢靡的堕落实情。文章洋洋洒洒,说明唐太宗在十年之间,前后判若两人,行事颠倒,苟且因循。魏玄成的“十思”、“十渐”两疏,处处都道着太宗的“心病”,非常切实。史家评论玄成公,孤忠直谏,难能可贵,千古一人。不过唐太宗有一个最主要的弊病,魏徵两次上疏都没有提到,也从来没有用另外的方式规劝过,那就是唐太宗过度的纵欲渔色。唐太宗后来的心思散乱,行事颠倒,根本是源于纵欲渔色。魏玄成弃本逐末,虽然奏章上说得冠冕堂皇,头头是道,其实都起不了作用,种下了唐代后来不断动乱和灭亡的基因。如果仔细研究李世民的功过,早就被鬼谷先生一语道破!如果当时有人根据《鬼谷子》来劝说李世民,以他的聪明才智,应该有所感悟而避免以后的倒行逆施。那么,也许唐朝的历史就会改写了。李世民是一个被称为英明的圣主,实际尚且如此,那些尚且不如他的领导们,是不是更应该据此有所反思啊。 
第33节:领导者的素质(4)
  《鬼谷子》接着说:“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根据《黄帝内经》,心脏和心气崩散,则心火不能生脾,于是脾脏和脾气衰弱。症状是忧疑惊恐和疑虑不休导致失眠恍惚。在生理方面脾脏衰(脾,根据
  《黄庭经》,脾有两个,一个是圆形的,一个是长条形的。长条形者现代称为:胰岛腺。英文里把脾Spleen 和胰腺Pancreas 两个词通常都放在一起,写法是:Spleen\Pancreas),病症是糖尿病、尿频、便秘或泻痢、体能消失、口内炎等。由于脾土弱而不能制约肾水,则肾必亢进,而相火扬,性欲也必亢进发狂,而无法抑压。以上是第一种情况。反转过来说,如果心脏和心气崩散,则心火不能制约肺金,则肺脏和肺气,必然亢进。症状是悲伤不时,咳痰吐血,精神萎顿。肺金亢进则乱生肾水,
  0 肾也必亢进。必至意志犹豫,思想混淆,萎靡苟且,得过且过。这是第二种情况。不论从哪一种情况立论,都得到“志衰而思不达”的结果。
  第二,怎么样去有效培养坚实志向?《内经》还有一个理论,单就心、肾之间的直接关系立论,并且包含了方法。专有名词是火水未济,心肾不交。火性上扬,而水性下泄,二者不能交汇。南辕北辙,越离越远,两头消耗。心是火,肾是水,二者背道而驰,就会导致心肾两亏的现象。如果能将心火向下引,使其温蒸肾水。水气氤氲上升,滋养心火,这种现象叫做心肾互通,天地交泰。如何能使心火不上扬而下降,其不二法门,就在一个“虚”字,一个“静”字。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在最舒适的环境,安静坐下,慢慢深呼吸,卸去一切思念忧虑,存想导引,心脏跳动次数递减,心火就自动慢慢静沉下降,温蒸肾水。然后自觉,精水津液氤氲,冉冉上升,团护滋润心田,于是浑体通泰,轻松无比。最显著的效果是满口生津,犹如泉涌。满口生津的现象是一种自我修整,达到健康无病的圆满境界(口干是许多严重疾病的主要症状,特别是糖尿病)。这种治疗、康复技术,丝毫不假借任何外在力量,其效果向来为养生家所重视。补救“志衰而思不达”的方法,鬼谷先生说:“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
  乱气不烦于胸中。”欲念不彷徨,意志就不会衰退动摇。意志坚强,就能明达事理。事理明达,就能感到身体和平通畅,乱思杂念就不会搅乱于胸中。这些的完成,在于“心气”能“一”,就是安静、集中。这和心肾互通,天地交泰的说法虽然不同,其实是在说明同一件事。“静下来(心不外务)”还是领导者成功的不二法门。 
第34节:领导者的素质(5)
  鬼谷先生精通四大门学问,医药养生之学是其中之一。先生从医道着手,要求领导者清心寡欲。不要只把“清心寡欲”当做道德上德目的劝告,从医学的角度说明其意义和实质都有比较深刻明显的道理。从医学来立论,养志和养肾,养气和养心,都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在行文上不单调而已。即便是一个普通人违背了养肾和养心的规律,也必然会疾病缠身,痛苦不堪,再大的雄心壮志都无法实现,终日潦倒不堪,怎
  么能做一位有为的领导者呢?
  《鬼谷子》更加强调说:“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为什么鬼谷先生把“言辞应对”也强调在里面呢?因为领导者的成败,除了气本身素质以外,就数领导者所使用的领导艺术了。而领导艺术第一要紧的就是他的言辞应对技术,如果他反应迟钝,用词不当,被人家看穿,立即就失败了。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酒色欲多之上。
  一个肾亏的人,别人也能一眼看出来,譬如三国里的例子,鲁肃到荆州城,要向刘备索还荆州。刘备故意不说话,一味款待鲁肃。诸葛亮说:荆州本是刘表的地盘,现在刘景升虽已故去,他的长子刘琦尚在,理当继承。我主(指刘备)是景升之弟,以叔辅侄,名正言顺。说罢,屏风后转出刘琦来。鲁肃向来主张孙刘合作,共拒曹操的,所以也不争辩,就回去柴桑,向周瑜汇报了情况。周瑜责备他说:你真是老实人,忠厚得过了头。刘表死后,他的继承人刘琮,母子俩归降了曹操。引得曹操大下江东,想把我们也吞了。我们花了多少精神、粮饷弹药,火烧赤壁,才把曹操击退。荆州理当是我们的。刘备乘机窃据荆州为己有,如今又弄出一个刘琦来,这是他们借故推搪,你怎么就被他们推搪瞒哄过去?况且那刘琦还是青春少年,到什么时候才能取还荆州?鲁肃说:不久了,
  我看刘琦虽然年少,神智气色不好,是酒色过度的样子( 奇怪,诸葛亮难道就没有看出,也没有好好医治防护刘琦),此人必不能久。不到半年,刘琦病死,果应鲁肃之言。任何一个肾亏的人,明眼人一看便知,都用不着和他对话。如果一对起话来,就更了如指掌了。 《鬼谷子》还不放心,转回头再强调一遍,他说:“应对不猛,则失 志而心虚。失志而心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三会不 一。”就是说:言词应对迟钝而不恰当,就显出了他失志而心虚。失志而 心虚的人也同时没有了神采。没有神采的人,就显出他仿仿佛佛,悠悠 忽忽,神、心、志三者都不能集中,统一连续运作。这是领导者的大忌, 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第35节:领导者的素质(6)
  养志=养肾,养肾=窒欲(《易经· 损卦》:“君子以惩忿窒欲”), 窒欲=养气,养气=养心,养心=神明,神明=成功。第三,培养坚实的志向后有什么效果?最后,先生提出了结论,就是养志的效果。这又分两大点来说明。
  第一,鬼谷先生说:“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中,知人善任是重要的一着。用对了人,他的使命就已经成功一半了。领导者因为能够养志,所以他的神智清明,心明如镜,用来看人、知人,就不会看错了人,用错了人。避免糊里糊涂以不知为知。譬如:诸葛亮错用了马谡,失去了街亭等三城。即使后来挥泪斩了马谡,再也没能恢复出祁山伐魏的气势,直到他遗恨而终。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终无大用。”所谓言过其实,就是专好吹牛,没有实料的人物。刘备能看得出来,而诸葛亮却看不出来?这又很奇怪。司马懿亲率大军来夺街亭,诸葛亮用一个从来没有独当一面过的马谡去守街亭。派的副将王平也是个平庸的人。却把身经百战、有胆有识的大将赵云闲置在列柳城,自己闲闲游游地坐在西城。大敌当前,这样的布置简直是在开玩笑!若说诸葛亮平生谨慎,在这个布置里,只看得出轻率无知来。这还不是可以用一个“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而一言以蔽之的。真奇怪。凡是人,都有欲望,食欲、性欲都是本能性的大欲,若不节制,必然泛滥灭顶。养志是人人必须的,不过领导者更重要,因为领导者的地位往往有能解除别人没有的方便,甚至可以合理化地纵欲。当一个人能做到养志,养志=窒欲,他就从一个困笼里被释放出来,他就能有充分的精力和睿智,去追求其他的欲望。诸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乘风破浪,平步青云,为国为家,建功立业。各人禀赋不同,志趣有异,于是呈现于社会之中的人各有所长。所谓知人,就是明白了解他人的禀赋和志趣。领导者如果能依照他们的禀赋、志趣,安排他们在合适的岗位上,各人自动自发,力争上游,这是最佳的管理艺术和效果。先生说:“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于是各人的“分、职”,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有条不紊。这样的管理就是最佳、最上乘、最不费力气、最成功的管理。
  第二,先生说:“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这是说养志实为了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这些的过程前面已经说得很透彻了,一言以蔽之,就是志向坚实的成果是从一连串的努力而得来。得来之后,显出两个效果:一是威势不分;二是神明常固守。 
第36节:领导者的素质(7)
  在前一讲里,也提到过领导者的“威势”。杰出领导者和一般人所不同的地方,就是杰出的领导者身上自然而然地让人能感觉得到有一种 “威势”。韩非子曾经用过很大力气来强调领导者的威势,他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即使圣明如尧帝,当他还是平民的时候,他想规正三个人,可能都没有人听从他。等到他做了天子,一声号令,千军万马,大气都不敢出一口,严阵以待。是因为天子有一种威势,而平民没有。又好比同样是一块石头,在平地上起不了作用,但一旦在千仞的高山上滚落下来,气势等同千军万马。领导者如果没有威势,或因为什么缘故,失去了他的威势,就等于零,或是比零下更糟。在前一篇里《鬼谷子》说:“四者不衰,四边威势。”就是:志、思、神、德,四者,都不能衰。在这一篇里,鬼谷先生说:养志的结果,就是:威势不分和神明常固守。两篇是互相呼应的。 “威势”不是用来做装饰的,在领导艺术上必须能起作用。就是 用它的力量来推动部下,积极完成使命。鬼谷先生说的“乃能分之”, 是把威势推出去,起作用。他还专门撰文讨论怎样把威势推分出去。 “乃能分之”的分与前面“威势不分”的分字,是两个概念,前面说的 “不分”是完整的意思。后面的“分之”,是推分出去,使它发生作用 和影响。志向的坚实,简单地说,就是坚持清心寡欲,这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素质!
  领导者要思虑精确
  鬼谷先生在这章里,指明了两个大点:一个是思虑计谋;一个是内视反听。前者是处于人的生理与心理机能,属于人的躯体和智力体的作用。后者是完全属于精神体的运作(关于这个理论,将在下面再详细阐述)。
  在前两讲里,我们曾根据《黄帝内经》,反复说明人的身
  体里面具体的腑脏器官(十二舍)的运作,以及从脏器的运作而产生的脏气,就是一般称为的心理或精神面貌。譬如,《黄帝内经· 素问· 灵兰秘典论篇》说:“肝者,将军之官,谋
  ”肝脏的实质器官作用是过滤血液、油脂、体毒。但是,中国医学的理论,肝脏机能不仅有它物质性的过滤机能,而且:第一,它是心脏机能的支援者。其实,从解剖学里显而易见,心脏就“坐在”肝脏上,肝包着心,没有肝的支援扶持,心脏就无法独立存在或运作。中医用:“肝木生心火”来
  表示它们之间的密切关联。第二,肝脏除了物质的器官机能运作之外,还有“脏气”的运作。既称它为“气”,就是说它不是能完全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来说明的东西,他是由物质器官产生出来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能力体。《黄帝内经》称它为:谋虑。
  在西方医学里,见不到谋虑与肝脏有什么相干,他们把谋虑的机能放在脑子里,认为思想谋虑都是脑子的作用。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出了病变,他们就用谈话、开导、麻醉甚至电击来治疗,从来想不到肝脏上面去。到底是肝脏作思考,还是脑子作思考?要解答这个问题,以前比较难,可是现代有了电脑 
第37节:领导者的素质(1)
  第六讲领导者的素质(三)
  之后,比较容易理解一点。如果我们把肝脏比做操作程序的一个软件,而脑子却是电脑里的硬盘。虽然这还不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好比方,至少可以说明肝脏机能在精神里面的地位。从临床上看,一个肝脏病患者,他的主要症状之一,是思想不明,疑虑丛生,自卑消极,总称为忧郁压抑症。肝疾患者除了有器官上的症状外,同时受着精神萎靡、体力不济、思想混乱和忧郁症的折磨。这就明明白白地证实肝疾患者的确呈现出精神上的病症。西方医学的病理思想,无法将精神症状和肝脏联系起来,就把忧郁症硬生生地分割出来,又硬生生地放到脑神经科去治疗。这就把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弄得特别复杂,难怪越治越病了。这也充分证实了中国医学的真理性和优越性。
  日本人由于多食生冷,特别食生鱼肉,胃病居世界第一。中国人的一双筷子,可能因此肝病独夸世界。肝炎细菌,400度的高温都杀不死,
  却随着筷子口水,到处散布(性行为也是媒介)。中国人的食品就是没有真正的酸(酸在五行的五味中属木,是强肝的),连中国的醋都不酸(比起外国的醋来),除了山西人喝醋(脑筋转得比较快一点,会做生意和理财)之外,中国人很少吃酸。不但不吃酸来强肝,反而拼命拼烈酒(外国的葡萄酒酸得和醋一般,中国传统的酒里绝无酸味),以烈酒的酒精来杀死自己的肝细胞,造成肝硬化和肝肿瘤。鬼谷先生要求领导者要思虑精确,他把它叫做:实意。又解释说,什么是“意”呢?他说:“气之虑也。”实意就是要求充实思想和精密审虑。他打了个比方,要大家去效法螣蛇。螣蛇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蛇类动物,体积不大,却灵巧能飞,对捕食的对象能一击而中。这样说来,螣蛇与竹叶青这种小蛇有点类似。由于并没有实际的螣蛇,姑且拿与它相似的竹叶青来做比方。竹叶青,顾名思义,它是绿色的,长得与竹叶相似,这是它们的保护色和保护形。它们生长在竹林里,平常人家以为它们不过是一片片的竹叶,就不加防备。它们吐一根极细的丝当做“绊马索”,自己静静地躲在细丝的一端隐密的地方。只要有动物,昆虫碰到了那根丝,它就会以极快的速度,像飞来一样,一口咬中猎物。它的牙齿带有剧毒,随着血液流动,猎物就从被咬中的地方开始麻痹,直到心 
第38节:领导者的素质(2)
  脏而死,乖乖地成为它的食物。
  竹叶青有几个特点:第一,经过极周密的思虑,选择最合适的地点,在通道上布丝,在最隐蔽的地方藏身。第二,它极具耐性隐伏等待,却又十分机警。第三,一旦有猎物撞到它的网上,它就用极快的速度、极准确的方向性出击。第四,一经击中,对方就无可逃脱于它的掌控之下。这四个特点,可以各用简单的字来代表,就是:稳、忍、准、狠。日本武士以刀术(或称剑术)闻名天下,练刀术,就以必胜为目的,以稳、忍、准、狠四字为要诀。其实领导者之所以为领导者,与练刀术没有太大区别,进一步可获必胜;退一步即一败涂地,绝对不可掉以轻心。如果要想逍遥自在,就千万不要选择当领导。因为领导必有使命,要完成使命,就不能失败。若要必胜,除了稳、忍、准、
  狠以外,别无选择。当领导绝不能是“和事佬”,大哥,二哥,麻子哥;你好,我好,大家好,和稀泥(就算你想和,别人也决不会让你和)的人不能当领导,或许应当去出家。即使出家到一个宗教的团体里,还得为本宗教的兴盛和抵御别的宗教侵袭而努力,还是不能和稀泥过日子。别人因为肝脏有问题,分不清敌友,甚至把敌当友,把友当敌,颠倒行事,尚且需要医治纠正,领导者就绝不能随波逐流,和一般病人沆瀣一气。鬼谷先生把本篇叫做:实意法螣蛇,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稳、忍、准、狠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素养。
  根据《黄帝内经· 素问· 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苦入心,辛入肺,酸入肝,甘入脾,咸入肾。”“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亢进)者也。”“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情感),肝藏魂(思虑),脾藏意,肾藏志。”这里说“肝藏魂”,所谓“魂”,就是谋虑。因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同时,如果精气并于肝(肝被激动或刺激或病变而发生机能亢进),则忧,就是产生忧郁症的精神现象。其他类推。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脾藏意”这句话。意思是:意是脾脏之气,是脾脏的精神状态。
  意是什么?根据字义,意的内涵至少有下面几点:第一,意是思维。
  譬如《柳宗元·封建论》中说:“封建,非圣人之意也。”这个意是思想、思维的意思。第二,意是勇敢气概。譬如《汉书· 李广传》中说:“广为匈奴所败,吏士皆无人色,广意气自若。”这个意是勇敢的意思。第三,意是料想推测。譬如《孙子·计篇》中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这个意是测算的意思。第四,意是怀疑。譬如《吕氏春秋· 去尤篇》中说:“人有亡(丢失)釜(锅)者,意其邻之子。”这个意是疑心的意思。综上所述,中国人所最惯用的意字,至少有上述四种意义。但是,脾脏一旦发生病变,最显著的症状是:畏,是害怕。为什么呢?因为脾脏有了病变,他的思维就会混乱,失去了镇定,就会胡猜乱想,疑神疑鬼,于是草木皆兵,自然就害怕了起来。脾脏在亢进的情况下,必然“反贼” 
第39节:领导者的素质(3)
  肝脏,就必然打乱了肝脏的谋虑。反贼的意义是:原来是肝木制约脾土,是顺行的道理。由于脾土亢进,肝木就制约不了脾土,反而受到干扰。
  《内经》称这种情况为反贼。肝(胆)脾(胃)两脏两腑,都存在于一个紧密的区域,关系密切,联系频繁,运作机能难于分割。西方人给人体这个区域一个特别的名词,叫做:Solar Plexus。中文翻译为:太阳丛,或太阳神经丛。也能简单翻成:心窝。长久以来,西洋人认为太阳丛是第一“头脑”,而头顶上的脑子是第二头脑。人的思虑感觉、智谋策划都源于太阳丛的运作,医学上称它是太阳神经丛的作用。这个说法又证实了中医的理论,只是西洋人到底没有说得清楚太阳丛是怎样运作的?而中医的五行、五脏、五气理论解说得既明白,又合理,更简单易懂,便于实用。鬼谷先生说:“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这又归结到管理者的目的是成功,手段是计谋。而保证计谋完善的是思虑深远。而要思虑深远,不出偏差,就必须肝脾两脏健康不病。总体说来,就是:实意,思虑必须精确!先生又强调说:“计谋者,存亡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则计谋失矣!”“意无所信,虚而无实。”这是说:意如果不实(题旨),一切都归于虚无。管理者的生死存亡,在于他的使命是否能达成。达成使命,就看他的计谋是否能周详。如果思虑不能交
  汇,既不能审查自己内部奸邪,亦不能辨明敌方计谋的真假。最终就是一败涂地。因为,我对人用计谋,可想而知,人也必定对我用计谋,这是人世间必然的人之情,事之理。所谓计谋,就是用假象去迷惑对方,是要他不知防备,或防备在不对的地方,终于被我战胜。我要迷惑人,人也要迷惑我,这是一方面的危险。还有更危险的是:变生于腋肘之间。就是说,其实他(敌人)就在我的身边,他用假象骗取我的信任,在我不防备的时候,把我吃掉。鬼谷先生的原文是这样说的:“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为此,一个领导者“意虑交会,听之,候之。”无时无刻不在意虑交汇,思虑深远,不断判断情报(听之),静心等待敌人暴露他的失误(候之)。这样说来,做个领导者真是太辛苦了。即使终日劳心苦思,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就因为这一失,一切都化为
  泡影。这要怎么办?先生建议两个解决的办法,一个是领导者要训练有素,把警觉变成自己的本能,凡事先人一步,肝脾强健就能成为自然而然,运用自如。犹如竹叶青的稳、忍、准、狠四诀,与生俱来一样。另一个是:内视反听。譬如,有人问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您的事业这么成功,到底是依据什么理论学说来作决策的?他说:我并未受高深教育,也不懂多少理论学说,不过我凭的是:我的“直觉”。这直觉二字,就有点进入了鬼谷先生内视反听的境界了。 
第40节:领导者的素质(4)
  明朝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就是浙江余姚王守仁,因讲学于阳明
  洞,世称:阳明先生。他中进士后,因兵法箭术,转任兵部主事。仗义执言,恶了权宦刘瑾,刘瑾矫诏重杖他五十( 打死了又慢慢苏醒过来),谪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官(等于连降十五级)。行在中途,突然警觉,有人尾随要结果他的性命。于是灵机一动,乘夜晚把衣帽浮在江上,留诗一首,假作投江自杀。又怕连累老父,间道潜赴龙场报到。会刘瑾伏法,奉召回京,屡任各职。因江西群盗出没,地方糜烂,被擢任佥都御史,巡抚赣南。一路屡建奇功,军民悦服,名声始噪。过南昌时,拜谒宁王,宁王赐宴。筵席间,谈到时事,宁王叹说:“世乱如此,可惜没有汤、武。”守仁回说:“即使有了汤、武,还得须有伊、吕。”宁王说:“有了汤、武,就会有伊、吕。”守仁说:
  “有了伊、吕,就必有夷、齐。”筵席不欢而散。不久宁王造反起事,心知王守仁不会相从,悬赏捉拿守仁。守仁乔装夜行,逃到临江。知府戴德孺倒屐相迎,请他主持抵御叛军。戴德孺请教守仁大局情势。守仁说:“设身处地为宸濠(宁王名)计,却有上中下三策。若他兼程轻师,出其不意,直捣北京(宫中皇帝身边,政府大员,很多都被宁王收买)实为最上之计,天下不可问了。我料他,必不出此。若他径下南京,控制大江南北,然后挥军北上,进则能攻,退则能守。将来鹿死谁手,就很难说了。这还算是中策。那下下之策是他坐守南昌,不敢越雷池一步。等到朝廷大军齐集,四面夹攻,就如同瓮中捉鳖了。”“虽然如此,我们不能坐观成败,我看宸濠是个肤浅好疑之
  人,必须如此如此。”于是遣派军骑到各州府催办军械粮饷,并且发散檄文,略谓:“朝廷早知宁王逆谋,已遣都督许奉率京军四万南下,
  两广、两湖共会师十六万,趋集南昌。所过地方有司,供应军粮,毋得因循误事,自干罪咎。”(假造)。宸濠侦知,果然紧守南昌,不敢越雷池一步。宁王有两个智囊,是李士实和刘养正二人,终日催促宁王行动,早攻南京。宁王心思也活动起来。忽然侦骑截获蜡书,宁王拆开一看,不觉目瞪口呆,原来是巡抚王守仁给李士实和刘养正两人的秘信。含糊地说:他二人有心归国,十分钦佩,要他二人竭力怂恿逆首东行。朝廷重兵必将在半途将其歼灭。将来论功行赏,以他二人为首功。这种密书,一看就可以知道是反间之计,偏偏宁王起了疑心,从此冷落二人,所呈建议,一概不听。等待过了十几天,根本没有什么京军南下,才知中计,慌忙召李、刘二人,商议出兵南京。于是集齐六万人马,号称十万,带着所有后宫嫔妃、子侄,浩浩荡荡,乘舟东下。起先耀武扬威,还很顺手。到了安庆,宁王下令攻城。岂知城上一声梆子响,矢石如雨飞来,一箭射中宁王盔缨,险些射穿脑壳。一连几天,攻打不下。宁王叹道:“小小一个安庆,尚且如此难攻,还说什么金陵?”丧了许多锐气。兵贵神速,宁王中计,白白延误了十几天,给王守仁有充分时间调配人马,把他困在安庆。 
第41节:领导者的素质(5)
  王守仁自己坐镇吉安,诸将进帐请命,说:“宸濠现困安庆,正好进军往援安庆,内外夹击,宸濠必败,南昌就可以不战而下了。”守仁说:
  “各位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欲救安庆,必经南昌。其困难情形,且不必说。即使到达安庆,与贼相持江上,形势相当,未便必胜。安庆守军同样也会疲惫,并非一定有力量助我夹击敌军。倒是我军同样可以腹背受敌,这是自蹈危地,并非万全。依兄弟愚意,不如径攻南昌。”诸将道:
  “逆贼谋反,准备已有十五年,南昌是他巢穴,守备必然森严。如果一时拿不下来,安庆孤城不能久支,必然失陷。我军两头踏空,后果不堪设想。”守仁微笑说:“不然,不然。逆贼在南昌迟迟未动,实是中了我计。后来愤激出兵,正因估计我军已有准备。他志在必得南京,精锐必然倾巢而出。如果探知我攻他巢穴,必然反兵来救。安庆之危,自然解
  除。比及他回南昌,我已将南昌拿下。贼众无家可归,如釜底游魂,宸濠可以一鼓成擒。”(王守仁驻在吉安,而不是前线安庆或其他地方,就是要攻打南昌,如此明显,可惜宁王就看不出来。王军的诸将起先也看
  )诸将见他说得明白透彻,一起拥护。守仁下令七月十九日发兵,二十日黎明齐至汛地集合。当即下令:一鼓薄城,二鼓登城,三鼓不登者斩,四鼓不登者,斩队长。一面把檄文射进城去,要百姓闭户自安,通告贼军在安庆大败,不能回还。开门迎顺者赏,不效顺者诛不赦。一天不到,南昌宫中起火,火光冲天,黑烟腾涌,哭声震天(守仁早已
  派人潜伏城内,只等外面攻城,就在高处迎风防火)。守军惊慌,只得开城迎降。守仁下令救灭了火,军士对人民秋毫无犯。把宁王宫中金银储存,一半犒赏将士,一半封存缴库。
  宁王在安庆,听说王守仁袭击南昌,吓得肝胆俱裂,急忙传令回救南昌。李士实急忙进谏:“不可呀,不可!此时返救南昌,算起来已是来不及了。不如乘此时机,舍去安庆,趁南京不备,我们直扑南京。拿下南京大可振作,到时再争南昌不迟。”宸濠沉吟半晌说:“不行,南昌是我根本,金银财宝俱在。我若失去这些积蓄,就再也恢复不了。还是急速救南昌要紧,以后再图他计。”李士实默默退出,仰天流涕:“不用我言,这回死定了!”宁王大队返航,分为前后两部,自为后应。守仁探得宁王
  返航,笑道:“真是皇上洪福呀!”于是升帐传令说:“伍(文定)太守,这个前锋劳你的驾,请你莫辞辛劳。余(恩)将军,烦你在后面接应伍太守。我这里有锦囊一个,随身携带,遇到叛贼时方可拆看。你与伍太守照计行事,不得有误。”  
第42节:领导者的素质(6)
  在黄家渡,两军相遇。余恩拆开锦囊一看,是叫他们只管输,不要 赢,回头跑得越快越好。不过只要见到敌军后队已乱,就立即回兵杀转, 痛剿不可留情。宁王的兵,归心似箭,看到来军不堪一击,跑得飞快, 以为得计,就飞也似的向前追,与后队越离越远。这时就有徐琏和戴德 孺两军在中途埋伏(守仁暗中调出这两队人马),从两翼杀出,把叛军 切成两段。前面伍、余两将回头杀转,如凶神一般。宁王的前队至此全 部报销。宁王探得前队全军覆没,赶紧撤退,把大船小船锁定,结成方阵,坚固自保。这时又有旗牌来传王守仁将令,只有锦囊一个,里面只 有两个字——“火攻”。诸将得令,四面火箭齐飞,烧得宁王乌焦巴弓。宁王抱着世子不停地哭。宁王正妃娄氏站起来说:“殿下,妾妃当初如何苦劝,朝廷待你不薄,你不可反。是你蛮不听劝,事到如今,什么都晚了,哭有什么用?殿下已负朝廷,我这个做你妻子的,却不负你。罢,挺身一跳,沉入江中。宁王还是痛哭,蹉跎不肯自尽。与世子以下,一千多将校官员,束手被擒,同入囚笼。从宁王起事,到兵败被囚,一共三十五天。十五年大患,在三十五天内平息,是历史上的奇迹。其实,宁王的一举一动早就在守仁的掌握之中,可称:料敌如神。战略上早就胜券在握!王守仁驻在吉安时,对宁王一案,随时都有详细奏报。到宁王受擒,立即飞章奏捷。不想明武宗正德皇帝要“御驾亲征”,自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威武大将军朱寿”乘机到江南玩耍,还要“抢”王守仁的平贼之“功”。所有王守仁的奏章,一概留中不发。而皇帝身边的人纷纷出奏,说王守仁“玩寇自重,贪饷冒功”罪该问斩。王守仁闻信后,把一干人犯,统统交给太监张永,自己到九华山当道士去了。张永为他开脱罪名,反派他镇守南昌。又派皇帝身边的两个亲信太监张忠和安边伯许泰,骑在王守仁头上,名为绥靖安抚,实际上沿途勒索搜刮。每天 用言语讥刺王守仁,说:“王都堂,看你这样文质彬彬,不知道的人一定会说你带兵打仗的事都是假冒的呢。”王守仁谦恭忍让,不予他们计较。他们就又想出一个南北两军校场比武校射的法子,要当场羞辱王守仁。好在王守仁素精箭法,百步穿杨,连中三箭。校场中南北两军,欢呼之声震天,良久不息。张、许无话可说,这才收敛带军回京。可他们已经在地方上搅扰蹂躏半年有余,搞得疮痍满目,民穷财尽。正德皇帝在江南金粉的花花世界里,混了一年,还不肯回銮。一天荡舟锸鱼,头重脚轻,跌落水中。左右慌忙救起。自始得病,勉强回京,就龙驭上宾了。换了明世宗嘉靖为帝。明廷对王守仁,无论他立了什么大功,一律不封不赏,装做不知道的模样,还总在他背后捅刀子。由于他有特殊的警觉,无论怎样陷害,又总被他逃脱。朝廷虽灭不了他,但对他 
第43节:领导者的素质(7)
  故事发展至此,平宁王乱,可说是王守仁一生最具风采的事。正是《鬼谷子》所说的:计谋成而功不可间。他是《鬼谷子》实意法螣蛇的典型模范,处处先人一步。王守仁自幼好把自己比诸葛亮,他在平宸濠乱时,真是纶巾羽扇,谈笑间,樯橹(强虏)灰飞烟灭!王守仁温文尔雅,对人亲切,关爱备至。与其说是他的部下,不如说都是他的学生。凡事循循善诱,详细讲解。所以将士用命,可称:用兵如神。
  王守仁回老家,在会稽山阳明洞,设帐讲学。远近都来听讲,桃李遍布天下。他讲一种“知行并重,知行合一”的学问。他认为:人如果有真知灼见就必定能力行实践;力行实践又必能增长真知灼见。所以知与行是不可分离的。他认为程朱的宋明理学,重知轻行,只说不做,造成中国积弱。这个知行的问题,直到孙中山的时代,还在认真讨论,大致都倾向阳明学说。孙先生也强调知行问题是中国能不能强盛的根本问题。阳明先生认为:人除了从九窍十二舍而得的真知灼见外,在内心的深处,他从诸般患难中,发现还有一个“知”。他把这个“超”知,称为:良知。他认为这个良知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有的,只是被生活中的物欲牢牢掩盖,显不出它的光彩来。如果一个人能定下心来,清除掉一些物欲,重新把这个活宝贝发掘出来,好好把它磨光擦亮,这个活宝贝就
  随时给予人指导,辨明是非善恶。并且有时还能给予超时空的“预知”, 可以避凶趋吉,具有保护的作用。他的学说除了知行合一外,最主要的还是“致良知”。是谓:阳明学说或阳明哲学。
  到底这个“致良知”里“良知”的内容是什么?似乎有点神秘感,因为他在说明的时候,引用了儒家经典《大学》里的“格物,致知和明明德”。“明”明德就变成了“知”良知。良知这个名词的来源,是他综合了致知的知,“明”明德和《孟子· 告子章句上》里的良心(孟子的良心,孟子自己定义他就是仁义之心)而自创的一个名词。他生长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君主独裁专制的尖端时期,当然也是维护君主独裁专制的儒学最受统治者重视的时期。他这个“良知”的内容,被许多人
  根据儒家的观点,诠释为:无条件献上忠诚,俯首贴耳的为朱家王朝服务。事实上,他的行为也证实了这一点。不过在“君要臣死,臣不敢不
  死”的前提下,他又听从了良知的另一种呼声,并没有真正俯首贴耳的去死。这一下惹恼了朱家王朝,对他特别忌讳。朱家王朝所代表的是中国一个最黑暗的时代,贪污、腐败、无能、狠毒、压迫和陷害。如果百姓听了王守仁的话,都去听从自己良知的独立呼声,很可能都和王守仁一样,不跟他们同流合污。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威胁和温和的不合作主义。因此可以看出,所谓良知,就是人民百姓口里所说的:天地良心。也就是公道自在人心的公道。良知是社会广大群众共同对人、事、物的认知。这个良知其实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的。所以从皇帝起,明诏严禁王学,称它为伪学。甚至在科考时出的考题,都是叫学子咒骂王学的。不骂王学就无处进身。打击摧残王守仁是必要的手段之一,对他打击了二十年,一直到王守仁五十三岁时,忽然嘉靖皇帝封他一个伯爵,派他去两广收拾边患。又三年,他的肺病转剧,上表乞休。在返籍的路上,死在舟中。享年五十有六岁(可谓英年不永)。他的逝世,最悲伤的是他的弟子们,每天路祭,千里迤逦不绝。并收集他的著作,汇为《阳明全集》。阳明哲学对后世影响深巨,“致良知”到现代对于人的个人气节和民族尊严,都有帮助。日本人非常敬重王阳明,王学对日本的振兴也有极大帮助。 
第44节:领导者的素质(8)
  几百年后的今天,有多少人知道王阳明?有多少人知道明武宗、明世宗的名字叫朱什么?
  鬼谷先生提出一个超越从九窍十二舍而来的真知灼见以上的“知”, 名为“道知”。
  鬼谷子说:“无为而求。”
  “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
  “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阖,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墉而见天道。”
  “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
  道知的来由是:无为而求。就是倒空自己,不让一切忧思挂虑缠绕。然后安静五脏六腑,让五脏六腑有机会互相生扶、制约,五气魂魄安定
  固守。到了这个层次,就能内视无形,反听无声。九窍十二舍不去向外索求,而在极其安静中向浑圆一体的自身内视反听。在心灵的深处去寻找一点领悟。去领悟那天地的开阖,万物的造化,阴阳的终始,人情事故的原理。人一旦有了这种领悟,身心就会发生一个极大的变化而得以升华,他想通了天地宇宙的原理,想通了万物造化的原理,想通了阴阳辩证的原理,想通了人情事故的原理。一环解,环环解,一通百通。庄子用一个困在池中的团鱼作比喻,当他一旦化成大鹏鸟,升在空中,鸟瞰天下,一目了然,见识就绝不相同于困在池中的团鱼。这时候的这个
  人,他不必到门口去看那个局限的天地,也不必去小小窗口去看那个局限的世界。因为那个比她大几万倍的天地世界,他都参悟透了。这种的
  “真知灼见”已经不是眼前的时空可以限制的了。它是举一反三的,闻一知十的。别人不知道所以然,就以为他是神奇。其实,是他具备了道知。这个道知就是他顺利成功而不被伤害的确切保证。
  道知比良知,实在又更高明了几个层次。说不定当初王守仁读《鬼谷子》的时候,实在是有所感悟的。自助,而后人助。人助,而后天助!
  领导者要隐藏不露
  领导者的素质,第一是要神采飞扬。鬼谷先生要求一个 杰出的领导者必须是神采飞扬、光芒四射的。让人一眼看见就 觉得:他是一个人物。前几天从电视报道看见,在克里姆林宫 里,两扇巨大金色的大门,慢慢地开启,在鲜红的地毯上,缓 步走出一个人来,他面貌庄严,却带一丝微笑。两旁文武大员 们夹道掌声欢呼,他昂首挺胸,目光炯炯,直观前方,从从容 容迈步走到上边就坐,这人就是普京。他的这个“亮相”,虽 没有金冠、锦绣袍服,却气势逼人。他的确身上散发着一种光 芒,令人觉得当下的俄罗斯一切正蒸蒸日上。当年,秦始皇帝 出巡,刘邦夹在人群中,看到了皇帝,就叹说:大丈夫当如是 也!一个领导者的形象,让人看到就能发出赞叹,如果他没有 神采飞扬的架势,是办不到的! 
第45节:领导者的素质(9)
  在本章中,先生来了个急转弯,突然翻了个一百八十度, 要求领导者,除了必要时,亮一亮相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必 须隐藏。在讲到神采飞扬的时候,先生叫人:盛神法五“龙”。 五龙本是五行,为什么先生特别调换用一个“龙”字呢?这就 是鬼谷先生了不起的地方,他在话语中,早已暗藏了注脚。所 谓神龙见首不见尾,龙出现的时候,总是在四面八方雷击电 闪、半云半雾之中。如果龙像一条大蛇,软瘫瘫地躺在路旁, 人看到了只有恶心的份。孔子去拜谒老子,出来对弟子们说:“老子,犹龙也。”接着他解释为什么老子像龙,因为他“望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根本莫能知其长阔高深,捕捉不到老子。眼界甚高的孔子,居然把老子说成龙,这个历史上盛谈
  第七讲领导者的素质(四)
  了两千多年的“犹龙之叹”真是不简单啊。鬼谷先生要领导者绝不能轻于亮相,要亮相,也要选择(安排)好亮相的妥善环境——雷电、云雾,一样都不得少。普京的这回电视亮相,鬼谷先生一定会予以嘉奖。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龙,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描绘了另一种龙的姿态。他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是说,龙不仅时在雷电云雾中飞腾,见首不见尾;同时它也能隐介藏形,潜伏于波涛之内,根本就让人看不见,摸不着。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用“龙”来说明什么是英雄。曹操给英雄下了个定义,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三国志演义》 第二十一回)曹操说得高兴,一个手指头指着刘备,一个手指头指着自己,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忽然听到了这句话,而 且曹操的手指头指着自己,说自己是英雄,这一吓非同小可,惊惶失措中,不觉把手中的匙箸,掉落在地上,这下在曹操面前现了原形。正好天公作美,打了一声大雷。刘备于是从容从地上拾起匙箸,口中说,这雷实在太可怕了。不仅轻松地把自己的惊惶失措掩饰了过去。还让曹操觉得他是个连打雷都会被吓着的老实无用之辈。原来刘备屈居于曹操之下,深怕曹操看出他的志向,便每天自己在后院里浇水种菜。关、张看不过去,就约好了一同来责备他说:“兄长不去留心天下大事,却来学做这种小人的事情,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刘备说:“此非二弟所知也。”这是潜伏,这是韬晦,连关、张二人都不能懂得的“玄机”。曹操在赏梅饮酒之时,无意中触到了刘备的心病,太意外了。这是刘备的生死关头,焉能不惊惶失措?鬼谷先生把上述:隐藏、潜伏两种情形,统称为:分威。所以这章就叫做《分威篇》。先生说:分威要效法隐藏潜伏的熊,就是:分威法伏熊。熊的体重和所能发出的威力是非常惊人的,但是在它发动搏击之前,它却是分外小心地隐藏和潜伏着的。先生定义“分威”说:“分威者,神之覆也。”就是把自己的神采覆盖起来。先生要领导者们有像伏熊一样的素养。所谓:真人不露相,不能只是在一个时间里假装出来骗骗人的, 必须成为一种素养。 
第46节:领导者的素质(10)
  领导者不能没有威势,在前三讲里都充分提及过。但是鬼谷先生突然一转,忽然叫人要“分威”。分威就是把自己有意识的覆盖起来,也就是隐藏和潜伏起来。隐藏是指领导者在得意当权的时候要隐藏;潜伏多半是指领导者在不得意的时候要潜伏、韬晦。一般领导者在不得意时,像刘备在曹操下面求生存的时候那样,潜伏、韬晦,都是还算容易做得到。可是一旦得了志,就颐指气使,耀武扬威,张牙舞爪,唯恐天下不知道“我是谁”。领导者到这个时期还能继续隐藏的,就少之又少,难能可贵了。如果领导者不懂得继续收敛隐藏,他最后就必然要归于失败,他以前的成功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因为成功不等于没有了敌人。
  分威的意义还有两个层次:一是把自己的威势,分藏起来,化整为零,让敌对者没有办法寻找得到并加以摧毁。即使被他寻找到了,并且顺利加以摧毁,也只不过是摧毁了一小部分而已,对整体威势还是丝毫无损。二是把对方的威势打散削弱,分别摧毁掉。这里的枢机,就是看谁能抢先躲在暗处,让对方暴露在明处。一个人如果不幸暴露在明处,就如同住在玻璃缸中的金鱼。那金鱼似乎在玻璃缸中悠游自在,而四面八方的黑暗之处都是可怕的魍魉,危机四伏,防不胜防。如果是领导者,自身的安全系数是第一要务。随安全系数的增加,成功的系数也相对增加。敌人明攻暗算的成功几率就相对减少。谁在暗处,谁就占领了较安全的先机。谁暴露在明处,谁也许就成了众矢之的。美国人有一句俗语:
  “你要是想害他,就劝他办报(新闻报纸)。”就是推他出头,站到亮堂的地方去。即使是隋炀帝,当他住在玻璃缸中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感觉到危机的。如他揽镜自照,说:“哎呀!这么个好头颅啊,是谁来砍掉它呢?”他不是不聪明,只是他被物欲牵累,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罢了。
  领导者随时随地都要自己问自己:我是不是当了住在玻璃缸里的金鱼?我是领导,还是明星?到底什么是领导?为什么要当领导?宋朝的张载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段话把什么是领导,为什么要做领导,都作了总体的回答。领导是有使命的,为了领导众人完成使命,是要出死入生,历尽千辛的。若没有这样的抱负,就不要当领导。还有一句格言:要当领导就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领导要完成使命,就必有阻止和破坏他使命的敌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谁越暴露,谁就自然而然地处于弱势,因为暴露等于把自己的任何事情都告诉了别人。这就是加强了对方,而削弱了自己。反之,对方越 
第47节:领导者的素质(11)
  暴露,就越削弱他自己,就等于加强了我方。最重要的是:我越隐蔽,就越可引出对方的暴露。因为,他以为他自己已经没有必要顾忌了。鬼谷先生把“分威”一分为二,就是既要分己之威,又要分人之威。分人之威,在技术上,除了让他暴露之外,就是要凡事争取主动。主动有两个要素:其一,是我的意志坚实强盛,蓄势待发,勇猛不可当。不发则已,一发必中。而什么时候动?怎么动?都在于我,对方根本不能知道。先生在《分威篇》里这么说:“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 “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 “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 对我来说,我把“威势”覆盖了起来,结果是:我的实际威势就更强壮盛大。先生的理由是:我安静了下来,我的领导思想、使命、意志就更坚实。由于我的坚实,就更巩固了我方的坚实。我们内部越坚实,我们的实力就越壮大。大到不可挡,无法估计。在合适的时机,一旦发动起来,其势如其天,就像整个天塌下来一样,让对方措手不及,如泰山压顶。要是和对方的势力比较起来,对方简直就是虚,就是无。我是
  实,他是虚;我是有,他是无。如若以镒称铢(一镒等于二十四铢,就是以二十四倍的力量打击对方),必须是以石击卵,不发动则已,发动起来就必操胜算。这是领导的职责和使命,也是行动原则。
  其二,是在我方没有发动之前,便提出种种议题,要对方反应(而他非反应不可),要他跟着我团团转,转到他迷失了大方向为止。迷失即是削弱。先生说:“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
  “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
  先生这个“挠其一指,观其余次”,真是妙绝!就是掰扭他一个手指头,看他其他的手指头怎么跟着扭曲。掰人家所有的手指头,很难掰;掰一个手指头就容易多了。掰扭他一个手指头的痛,和掰扭他所有的手
  指头是一样的。只掰扭他一个手指头,要他起连锁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是谓不费之惠,用力少而效应大。在实际的运用上,我随便说个什么,即使是毫无意义的说辞或举动,他就得跟着反应,这叫做动者必随,唱者必和。他跟着唱和,表面上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在不知不觉间,却为他制造了不小的矛盾。“以间见间”,间是裂缝,就是矛盾。无形中用矛盾来挑起对方的矛盾,如果对方的矛盾发生了连锁效应,后果可能是不堪设想而又如我所愿的。
  譬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 
第48节:领导者的素质(12)
  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谁都看得出来,魏大蜀小,魏强蜀弱。所谓以西蜀一州之地,与中原抗衡。除非魏有大变乱,西蜀早晚是要亡的。诸葛亮也心里有数,所以他说:王业必亡。但是他究竟不凡,他定出一套战略计划,根据的是:“唯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就是:万不得已,采取主动。他六出祁山,并不指望有什么大成就,只是不停地出个题目去搅你。因为我不搅你,我必死;我能搅你一天,我就多活一天。这是小对大、弱对强的唯一办法。如果,跟着那个大的强的转,那个大的强的就被削弱了。诸葛亮用这个战略,把曹真、曹爽那些窝囊废搅得团团转。如果这样继续下去,蜀汉还真可以达到反攻复国的目的。但是后来偏偏碰上了一个老奸巨猾的司
  马懿,识破了诸葛亮的诡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不变应万变,就耐着性子和诸葛亮磨蹭。活活地把个诸葛亮逼得吐血,英年早逝。 司马懿认准了形势,心志坚定。诸葛亮叫人送来胭脂、水粉、女衣, 尽量羞辱他,逼他出动,要他跟着转。司马懿所有的部下都气愤填膺, 要求出动。司马懿就是稳得住,任你怎么挑逗,就是纹丝不动。他在等, 他在看。等什么?看什么?他在等矛盾,看矛盾,他要亲眼看着诸葛亮 死。这就是先生所说的:“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果然被 他等到了,看到了。周瑜不是不行,不幸地是偏偏碰上了诸葛亮。周瑜 只好怨天,说:“天哪,既然生出了个我,为什么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又生 出了个诸葛亮?”周瑜死了。不是诸葛亮不行,偏偏碰上个司马懿比他更 行,诸葛亮死了。岂非天乎!岂非人乎!先生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 亡,乃为之形势。” 就是说:我一定要培养我的坚定和实力,如果我放松了一点(让己),就是我在培养敌人的坚定和实力。我的神威能不能存在,敌人的大军能不能消亡。这一切都在于“我”,什么形势都是由“我”而生。做对了,形势就有利于我;“我”做错了,形势便有利于人。存亡、胜败都是“我”领导的责任,是没有任何理由推卸的!
  领导者要善用权威
  鬼谷先生在要求领导者效法龟、龙、蛇、熊的特点之后,本章又提出一个要求,要领导者效法鹰的特点,来加强领导者本身的能量。他说:“散势法鸷鸟。”鸷鸟是猛烈的飞鸟,首推老鹰,因此,我们把鸷鸟这个比较广泛的名词,更实际化,就
  用老鹰来代表。在《旧约· 圣经》(Old testament·The Holy Bible)里,上帝时常把自己比做老鹰。美国以基督教立国,用老鹰来作为国家的标志。同时,美国西部出产一种白头鹰,与众鹰不同,比较好看。因此白头鹰就自然成了美国标志。白头鹰很稀少,在20 世纪80 年代只剩下十一只,后来经过特意嘉护,又恢复到二十几只。几千年来,老鹰在西方文化里,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先生要求领导者要向老鹰学习,把老鹰的特长化做自己的素养,这也是极具特殊意义的。 
第49节:领导者的素质(13)
  鹰之所以为鸷鸟,至少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超越。鹰比其他鸟类飞得高,而且能够在高空盘旋很久,不需要着陆。其他动物,包括人类,都根生在陆地或水里,即使像青蛙一样能跳跃比自己身高高出六倍,还是立刻就要回归地上。对比起来,鹰是较能超越的。既然能超越,就不会被地面(水中)所局限,不必受小石小木,甚至于大山大川羁绊。众生熙熙攘攘,为财死,为食亡,像粪缸里的蛆,热锅上的蚁;唯有鹰,飞得高,见得远,遨游于万丈高空之上,怡然自得。
  第二,高贵。老鹰不像老鼠,繁殖得快,千千万万,让人见到就烦。鹰繁殖得慢,而且少。物以稀为贵,特别是那些
  第八讲领导者的素质(五)
  外表比较华丽一点的。鹰可以被训练成为人的帮手。特别是猎人,鹰与犬就是他们能量的延伸。优秀的鹰不容易得到,又不容易饲养,更不容易训练成才。一旦训练成才,它便能随侍左右,忠心耿耿。既能为主人猎食;又能防护主人安全。主人出行,把它带在身旁,又能增添身价威严。同时主人也要对他另眼相看,养尊处优。
  第三,明察。鹰有一对特殊明锐、禀赋特异的眼睛,虽然它腾飞在万丈高空,它对地面上的一切都一目了然,可算是明察秋毫。即使是小禽小兽,躲在深处,它一样能够察觉它们的动静。如果要捕捉它们,它们就很难逃脱。
  第四,凶猛。鹰不仅有一对“千里眼”,还有一双“金钢爪”,一张
  “利剑嘴”。即使它在万丈高空,只要它瞄准了一个对象,便能以极快的速度俯冲下来,嘴叼,爪抓,几乎没有猎物能逃过受伤受死的劫难。它
  的准,它的狠,比螣蛇还厉害。同时,它俯冲的力量,因高度与角度的不同,可能是地面攻击力量的百倍、千倍。由于是从高空而下,地面的猎物防不胜防。这四个特点,鬼谷先生建议领导者们把它们借鉴过来,培养成为自己的素养,增加自己的权威。如果能够运用恰当,不啻天威!本篇名为《散势篇》,前一篇是《分威篇》,分威和散势正好相对称。分威的意思是把自己覆盖,隐藏起来,积攒实力;尽量让别人显露,为的是要得到别人(敌人)消耗,失去威势的效果。本篇的散势,同样是要得到别人消散,失却威势的效果,但自己却不是覆盖、隐藏,而是使用自己的权威,去砸毁别人的一切所有。所以,《鬼谷子》定义“散势”说:“散势者,神之使也。”接着说:“用之。”这里的“散”字,除了分散、消散、散灭(对人)的意义外,从自己的立场来说,是发散、发动、使用的意思。譬如:“天女散花”这句话,天女是主体,花是客体,是天女主动的去“散”(发散、撒散)那些花,给那些特定的人。因此,散势是发动自己的神采权威,把威权使用在特定的人身上。这个权威不发动则已,一经发动,就有雷霆万钧的能量,而且是突如其来、神如其来的,就像神猛之鹰。这就是本篇散势法鸷鸟的主旨。 
第50节:领导者的素质(14)
  什么是“势”?笼统地讲,当然是指领导者的威势。不过鬼谷先生特别给“势”下了一个定义,说:“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 对领导者的职责来说,有两大挑战:一是决策,二是权变。也就好比鹰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先生说“利害之决”,就是决策。人世间,事无大小,从早到晚,从个人家庭到机关政府,领导者就是在不断地作出决策。有的决策关系到个人祸福,有的决策可能关系人类的生死存亡。日本大企业家船井幸雄说过:“一个团体组织的盛衰,99%决定于领导一人的决策。”“在新形势的激变下,团体组织的生死存亡,亦唯领导一人的应变能力事赖。”船井替我们把鬼谷先生的话简单地解释明白了。先生却只用一个“势”字,统括了千言万语、历史的盛衰存亡,而重点又在怎么去“散”?先生说:“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
  ” 先说“内盛”,内盛就是底气十足,做事一气到底,能贯彻始终,绝不虎头蛇尾。不能因任何情势发生、感情用事而半途软化、妥协、出卖
  再谈“推间而行之”,在本篇书里,先生用这个“间”字一共四次。一是“循间而动”;二是“推间而行之”;三是“待间而动”;四是“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间”是什么?间是空隙,是矛盾,也是机会。循间,是因顺空隙、矛盾和机会来行使权威。推间,是寻找制造空隙、矛盾和机会来行使权威。待间,是等待合适的空隙、矛盾和机会来行使权威。思间,是分析认识什么才是真实的空隙、矛盾和机会。如若要能认得清,识得透,就必须是领导者身体绝对健康,内部五脏运作平衡,同时掌握外部情报确实,真假虚实,分毫不差。先生还不放心,强调说:“无(间)则不(行)散。”就是说:没有掌握到合适的空隙、矛盾和机会,就宁可不动。既发动就绝对不容许有失误,否则就绝不发动。
  现在来看“威肃”,先生在此用了这个“肃”字是很不简单的,先生再没有在别处用过同一个意义的“肃”字。肃是严肃。在严肃前面再加上一个威字,那就是严肃到了极点,从里到外,完全是彻底严肃的,完
  全神圣不可侵犯。兹举几个历史上的实例来说明:
  例一,齐景公用晏婴为相国,田穰苴为司马。国泰民安,每天在宫 中饮宴。一天在宫中饮宴了整天,还觉不足,忽然想起晏婴来,下令左 右把筵席移送到相府,要与相国一起饮酒欢乐。前驱到相府传了旨意。 晏婴朝冠朝服,执笏恭迎于大门之外。齐景公的车驾到了,他到车前行 礼,问道:是不是诸侯外国有了变故?我们自己国家里是不是有了变故? 景公说:没有啊。晏婴说:那您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到我家来呀?景公说: 你终日为国辛劳,我有酒醴之味,金石之乐,想与相国共享。晏婴说: 臣家安全性不如宫中,卜日不卜夜,臣不敢负责。如果是安国家、定诸 侯是臣的责任,不敢推诿,至于为君主,布荐席、陈盙簋,您左右自得 其人,臣不敢与闻。景公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回车。心有不甘,又想出一个主意,命转驾司马府。哪知到了司马府前,田穰苴全身披挂,操戟 拱立,鞠躬问道:是不是有诸侯来攻打?臣下有叛乱?景公如前说了一遍。田穰苴说:若是有战乱,臣自当请缨,至于为您布荐席、陈盙簋,您左右有的是人,何必找我们这种甲胄之士?景公又碰了一鼻子灰,命转驾梁丘据大夫家。梁丘据闻信,手捧着琴,笑容可掬,一直迎到巷口,把景公接到家里,大家把衣服都脱掉,疯了一夜。第二天早朝,晏婴向前谏劝景公不该在臣子家过夜。景公说,我要是没有你和田司马,国家怎么治得好?要是没有梁丘据,我也闷死了。我看就这样算了吧,我不来怪你们,你也不要再啰唆了吧!从这个故事看,晏婴和田穰苴都严肃极了,而且不管怎么说都是公事公办,绝不妥协,即使对方是主子。人家都好心好意来到了,怎么好意思让他失面子呢?换个人就很难坚持到底。可是这两个人一点都不马虎。因此,当时大家听到了这件事,都相约不敢侵犯齐国。齐景公还会盟诸侯,重振齐桓公时候的威风,齐国很强盛了一阵子。如果齐景公没有放出这样的空隙来,他们两个也使不出他们的威肃来。例二,汉景帝用郅都,他的绰号就叫:苍鹰。郅都酷到了极点,连贵妃、太子都敢碰,更别说其他的王子王孙、贪官污吏。汉景帝提到他,就叫:我的苍鹰!我的苍鹰!他也是极为有名,匈奴人听到他的名字, 都不敢来犯边。 
第51节:领导者的素质(15)
  例三,宋仁宗用包拯,包拯生平难得一笑,所以人称他:笑比黄河清。黄河不会清,包拯不会笑。从来不笑的人真是酷到骨子里了。宋朝到了赵祯手里,腐败现象十分严重了。包拯不管是谁,就算国舅驸马,照样敢铡。因此,人称“包青天”。其实,不能小看了赵祯,没有他的默许,就算有一千一万个包拯,也狠不起来。有人愿意做鹰,有人让鹰发挥,所以宋朝这一段时期里还不错,赵祯也得谥一个“仁”字为庙号。包拯也得到“孝肃”的谥号。一个包拯怎么也解决不了所有的腐败问题,但有了一个包青天,这就代表整个时代有了希望,整个社会都能因而获得安定。赵祯是非常聪明的皇帝。
  例四,明朝戚继光统领大军征伐,搅乱蹂躏中国沿海各省多年的倭
  寇。下令全军肃静,不得越队驱驰,违令者斩。戚继光的儿子因有紧急情报要送达元帅,纵马疾驰。情报虽然送达,但违了军中不得驱驰的将令,依法处斩。众将求情,一概不准。于是全军肃然,士气大增,一举扫荡了倭寇。这一仗非同小可,令倭寇不敢窥伺中国两百年。戚继光的独生爱子,绝对情有可原,可以不斩。可是有了这一场斩子,才能万众一心,真正解决倭人侵略的问题。牺牲一个爱子,造福亿万生灵。戚继光不仅是中华民族英雄,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以上的例子,充分说明了《鬼谷子》的:“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
  在《盛神》和《养志》两篇里,鬼谷先生费了很大精神来说“五脏”、“五气”与领导者的关系。在本篇中,他又简单提要地说: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其目的在求领导者能“善于思间”、“动而不失”。这是一番知己知彼的重大功夫。
  第一,领导者自己要心虚志溢。先生说:“夫散势者,心虚志溢。” 心虚是完全客观,不主观,自以为是。不先入为主,以至不能实事求是。志溢是志向远大坚定。如果志向不远大坚定,则视角褊狭,犹豫不决,整个方向都可能迷失。
  第二,领导者对人,要明察动静。先生说:“意失威衰,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之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方圆,齐长
  短。”“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就是说:注意观察对方的意志、思想、精神状态,尽量收集对方的前后言论变化与情况,来作为自己全方面的思考。对方的意志言论能透露他的计算谋划,只要能确实掌握他们的计算谋划,就能一举而歼灭掉它。先生说:“败者,不以神、肃、察也。”就是说:那些失败的人,都是因为没有做好全面、明确和严谨的观察。先生对此的态度也是非常严肃的! 
第52节:领导者的素质(16)
  领导者要转化圆通在《转圆篇》中鬼谷先生提出猛兽的概念。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虎为兽中之王,可以作为笼统猛兽的具体代表。虎既是兽中之王,它必定具有了不起的特点。根据《水浒传》第22 回“景阳冈武松打虎”里对虎的描写,虽然不过是小说
  (不是动物学家的权威之论),几百年来没有人指出他的错误来,这还是可以用做重要参考的。书中说:“只见发起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蹿将下来。武松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见又翦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转来……”在这段书中,有几个“一”,譬如:一阵狂风,一扑,一掀,一吼,一剪,一兜。这就是“虎威”。《易经》说龙从云,虎从风。虎行动起来,有狂风伴随。可见虎的行动迅速,能虎虎生风。它的技术是:一扑、一掀和一剪。不如意时,还有一吼,好似晴空霹雳,夺人魂魄。如果不能得手,就再来一兜,兜转回来,重新再来过一次。所以那些猎户说:“那孽畜,势大,难近,谁敢向前?我们为它,正不知吃了多少限棒,只捉它不得。”所谓:虎威,一方面起着
  第九讲领导者的素质(六)
  自卫的作用,势大令人难近;另一方面,它以一连串的办法,连锁发动,层出不穷,令对手难以招架,以攫取自己所要的猎物。鬼谷先生要求领导者要向老虎学习,把虎的特长转化为自己的素养。
  转圆,先生说:“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之计,就是:以一连
  串的办法,连锁发动,层出不穷,令人难以招架。本篇的题旨是:转圆法猛兽。
  这种所谓无穷之计,计中套计,层出不穷,在实际的人世间是不是真的有此可能,是不是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这个答案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过层出不穷的实例。最能引人入胜而且家喻户晓的莫如赤壁之战。曹操统领号称八十三万大军,驻扎在赤壁,虎视眈眈,要踏平 江东。东吴周瑜统领精兵五万,在对江的下游,遥遥相望。曹操派周瑜的老同学蒋干去看望周瑜,说他来降。周瑜用计让蒋干偷了一封假信回 去,曹操中计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水军都督换了毛玠、于禁。周瑜听说后,拍手笑道:“在毛、于二人手里,好歹要送了曹贼水军的性命。”曹操失去了重要膀臂之后,立刻醒悟,马上派蔡瑁的两个弟弟蔡中、蔡和,到东吴诈降。周瑜假装不知,透过蔡中、蔡和让黄盖接受毒打的苦肉计,去曹营约期诈降。诸葛亮乘着长江大雾,佯作偷袭曹营,却用草船,骗取了曹操十万只狼牙箭。庞统又因着蒋干关系,去向曹操献连环计,把曹操战船统统以铁环锁在一起,让操军在船上跑马,如在陆地,好生自在。等到天转东风,黄盖装满了炸药的“粮船”,如期而至,烧得曹操只剩十八骑残军败将。以上不过是略叙大概,这一场赤壁之火,处处都是计中套计,层出不穷的谋略。八十三万大军败在五万人的手里,全靠计谋取胜。这是“转圆”的一个重要意义。圆,是一个圆圈。圆圈没有棱角,圆通滑润。圆圈没有始点,也没有终极。老子形容大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大道无始无终,一阴一阳,变化不测,无穷无尽。《鬼谷子》说:“故,兴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古希腊哲学家们把“圆”视做精神的标志,精神包括:思想、意志、感情,诸凡不受时空局限的东西,都属精神、灵性(Spirit,Spirituality),圆圈 便是它们的代表几何图形。与之相对的是方形。希腊数理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认为:正方形有四角,2×2= 4,是人世间“正义”的标志。其道理是不证自明的。正方形有棱有角,与别人碰撞为不可避免,因为真理、正义是绝对的,无所通融。2×2=4是绝对科学的,二乘二绝不能等于三点九,或四点一。所以,方(方形)的代表是实际又实际的世间法,而圆(圆形)的代表可能是天马行空的非世间法。 再往深一层来体会,正方形的立体,有八个角,六个面。六个面是面对六个方面的事物。从《易学》的角度来看,八个角是八卦,六个面是六爻。神兆基于动,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一个立体。立体有八个角、六个面。据此看来,易学是“方”学,是世间法。凡世间法,有始必有终,有生必有死,有凶必有吉,有祸必有福,有阴必有阳。世 界从一本生出万殊,先生说:“混沌为一,以变万类,说义无穷。”而人生最关切的,不过是生死祸福。人们只在局限的时空里,终日熙熙攘攘,想方设法转凶为吉,转死为生。 
第53节:领导者的素质(17)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天圆地方。仰观天体,周而复始,不停地转动,而脚下踏实地踩着一方平地。所以,《淮南子· 本经》说:“戴圆 履方。”这也说明了中国人的特点,这戴圆履方四个字,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是圆方两头兼顾的。既在头脑里,天马行空,可另一面又脚踏实地。圆所代表的是精神境界,人们的思想、意志和感情,不受时空所局限。人心像孙悟空的跟斗云,一跟斗就是十万八千里。人的思想、幻想,上穷碧落下黄泉,都可以在一刹那之间发生,而且无穷无尽。人类可以构思写出最动人心弦的文学,作出最感人肺腑的音乐,都是“不测之智”。特别是领导者(圣人)之心,就非连着“不测之智”不可。所以先生这样说:“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 鬼谷先生说:“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先生在本篇书里, 提出了整个“圆”和“方”的哲学概念,本身就是不测之智的最高表现。仅就“圆”和“方”的意义和作用,就能说之不尽,议之无穷。平常我 们常说,做人要内方外圆。先生却说,该用圆,就用圆;该用方,就用方。或里面是圆,外面是方;或里面是方,外面是圆。方圆,交相为用。整个意义的长阔高深,整个能量的广大沉重,不可以言语形容。把管理者和管理学都超拔到最高境界。这是“转圆”的另一个重要意义。久来频传天上不明飞行物体,也可简称:飞碟(UFO)。全世界各处都有飞碟不时出现。由于始终无法证实它们究竟是什么东西,充满神秘感。就有些聪明人,根据这种“神秘感”来创设宗教,正如《易经》所说:“以神道设教。”迷惑了许多人,并且不止一次教徒集体自杀,希望能邀宠于外星人——“先进高超的另一种人类”,允许他们上天。世界上又充斥了一些“预言家”,说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糊涂话,也有一大群人跟从他。而科学家们同样可以成为“科学的预言家”,譬如俄国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我们整个太阳系星群,正在进入一个充满能量的云团(Energe Clouds)中,要三千年才能走得出来。由于“云团”的密度目前未能测知,所以前途未卜。这个云团是个能量的云团,诸凡地球上的金属、磁场、电子电器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果它的密度太大,则地球的气候会完全反常,地球南北极混乱(目前北极的磁极正在变迁),太阳黑洞增大,太阳风暴增强,地球可能变成为一片漆黑。2012 年就成为一个考验焦点,地球不知道还能不能继续幸运存在下去。这种论说得到美国科学家的响应,于是有些人惶惶不可终日,草木皆兵,准备世界末日的来临。一般的众人只管今天饮食男女,浑浑噩噩,坐下吃喝,站起玩耍,倒也不为这种事费神操心。先生说的:“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都在世界每一个角落发生,这都属于“圆”的范畴。关于它的内容,先生说:“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上面所举的实例,似乎都是倾向于“凶”的(西洋预言家的预言,十有九凶,这也许和基督教《启示录》世界大毁灭的先入为主有关)。先生说:“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这是说:要根据“道学”的智识,来判断,先知道存亡的所在,然后“转圆而从方”。就是把人们从天马行空的太虚幻境里,拉回到现实里来。人必须脚踏实地,用世间法, 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是“转圆”的又一个重要意义。 
第54节:领导者的素质(18)
  “乃知转圆而从方”,先生的这句话,妙绝妙绝!五十年前,科学家发现动物脂肪对人体有害,特别是导致心脏病的首祸。于是用植物油转造成奶油模样,是谓人造奶油(Margarine)。一时大为宣传,人们以食用人造奶油为最卫生。诸凡面包、蛋糕、各种糕饼点心,一律用人造奶油取代真正奶油。曾几何时事实说明,人造奶油为转型脂肪(Trans Fat), 其堵塞血管、脏器,造成心脏病、脑充血、糖尿病、乳房肿块、前列腺癌等比自然奶油厉害几十倍。2006年由纽约市带头,下令所有餐馆一律
  禁用人造奶油,或类似的人造油。转了一大圈,做了多少冤枉事,花了多少冤枉钱,却又返璞归真,回到原点。这正是:转圆而从方。最近科学家以世界人口骤增,为了养活人类,又动脑筋,天马行空地造出“人造肉”来。不久前造出各种转基因的食品,大规模生产,这都是人类异想天开“圆”的本领。鬼谷先生在两千多年前,就不鼓励现代人类的这种做法,早已预先写下:必须转圆而从方。这一百年来,人类发狂了。在贪婪的物欲追求下,大量投资,科技突飞猛进,是凶是吉?爱因斯坦说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人类是用石头,互相丢掷的。”这是“转圆”的又一个重要意义。
  鬼谷先生说:“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凶吉、成败之所终。”“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
  以上是鬼谷先生给领导者的格言。前面一段话是:领导者,不管天下万事万类,如何变化,我要胸有成竹,自有主见。看到人家的行动,我就能判断他们最后的结局是好、是坏,是成、是败。
  后面一段话是:我圆,是为了现实需要,而灵活运用,不随便发表不同意见(合语,是不随便发表异议);我方,是为了把事情做妥(错事的错,通措,是妥善安排的意思);我转化,是为了观察发掘别人用什么计划谋略;我与人交往应酬(待人接物),是为了看清别人的进退,也为了安排自己的进退。
  总之,任你兴妖作怪,我只看着你破败!这篇书里,鬼谷先生,一圆,一方;一吉,一凶;一成,一败;一
  进,一退;一阴,一阳,言简意赅,出神入化。圣人怀此而用之,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这是世界上,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管理学说,更是管理学说的一座高峰。
  领导者要知机节制
  在本书《损兑篇》鬼谷先生提出了一个特别的东西,不是动物之类,而是一棵草。神农氏尝百草,所谓百草,就是种类繁多,成千上万不同的草木。俗语说:薰莸不齐。就是草中有的香,有的臭,有的滋养,有的含毒,都是要辨别的。草中有一种医药长寿草,叫做蓍草。蓍草出在蔡州,上蔡县。是蒿 类植物,含精油芳香。《本草纲目》说:“能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久服可以令人不饥,不老,轻身,强健。”《白虎“孔子云:蓍之为言,耆也。”耆是老年。人年纪越老,经验阅历越多。比如蓍草,可以活上千年。所以,蓍草又《易经· 系辞上》:“探迹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蓍之”古人把灵龟和灵蓍并称,用它们作为决定吉凶的工具。又特别赞说:蓍草的性质,圆而神。《高士传· 老莱 子》:“ 枝木为床,蓍艾为席。”《史记》曾说:老莱子,或即是老子。他用蓍草和艾草做席垫,所以寿命极长。《鬼谷子》在本篇书里把蓍草称作灵蓍,可见着重在“灵”字,也就是强调蓍草的气充、明目、聪慧和先知的特点。要求领导者要效法灵蓍,把它的特点转化成为自己的素养。本篇的题旨是:损兑法灵蓍。 论到蓍草,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草。它不可能是高千丈,几人合围的什么大椿大树,它只不过是草。一般来说,草的生命,不过一秋,因为经不起疾风暴雨和雪霜。常言道:疾风知劲草。蓍草虽然是草,它却能不惧疾风暴雨和雪霜。它 
第55节:领导者的素质(19)
  第十讲领导者的素质
  和所有别的草都不同,如《吕氏春秋》说:鱼鳖不食饵者不出其渊;树木胜霜雪者不听于天。蓍草就是那种不听于天的草。它的茎干又硬又直,能够存活百年、千年。鬼谷先生前面的比方,所用龙、虎、熊、鹰等都是动物,唯一的这里用一个植物。动物,顾名思义,它们是能动的,可以主动地找到别人来攻击,也可以寻找安全的地方来躲避别人的攻击;而植物本身绝不能移动,只有等着风霜来侵袭。弱草一株却能胜过严厉的风霜。不仅如此,它越老越坚实,越久越有价值。先生用它来作领导者素质的结尾,是有特别用意的。而这个特别的用意,千古一直都被人忽略了。因此解释“损兑”两个字就都非常牵强,特别显得疲软无力。先生最后要人效法蓍草,它虽然是个不能动的植物,却在很被动和不得 已的无奈情况下,能量比那些龙、虎、熊、鹰都大。可是它又仅是一株草,草本是软弱之体很容易被人轻视,也很容易被人摧残,但是,蓍草 的幸存能力特别突出,象征一个领导者在许多无奈的环境下,备受不公平的待遇和摧残。历史上有许多贤能之士,由于环境的影响无法幸存,除了他们本身处境非常凄惨外,整个社会,甚至国家、民族都遭受绝大的损失和不幸。因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在自身幸存上效法灵蓍。这个智慧千万不能忽略!损兑是什么意思?鬼谷先生说:“损兑者,几危之决也。策。这是对做领导者的重要挑战。领导者无时不是面临着决策的必需,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又关系到自己或很多人的盛衰存亡。先生说,几危之诀。几等同于机。王符的《潜夫论》本政篇里,有一句这样的话:“是故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机,在于明选而已矣。”这里的这个“机”,是关键的意思。机还有机密、时机、机警的意思,微小微妙的一种动力的意思。先生用了这样一个“几”字,就有这么多的意思。“危”,《孙子兵法· 势篇》中说:“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这里这个“危”字是不安稳的意思。危还有危险的意思,危字通诡,有诡诈、诡计的意思,还有忧疑的意思。先生用了一个“危”字,就有这么多的意思。总之,用王符的话来解释“几危之诀”,庶几很恰当明了的了。可是就“损兑者,几危之诀也”。这整个句子来说,“几危之诀”似 乎只说明了“损兑”的目的,对“损兑”两个字的本身意义和为什么要 损兑,我们还得要追寻下去。
  “兑”,根据《释名· 释天》 :“兑,悦也。物得备足,皆喜悦也。” 《易经· 序卦》:“兑,说(悦)也。”就是快乐、幸福、满足的意思。“损”是减少削去的意思。鬼谷先生叫人减少快乐。乍听起来,以为先 生有了什么毛病?怎么叫人不要快乐、不要幸福?当然,人都有权利去 寻求快乐、幸福。可是领导者就非要当心不可。领导者也是人,也有获 得快乐、幸福的权利,先生教领导者减损,不是完全不要。既说是减损, 就是要领导者去主动的选择和调节他的快乐和幸福。 
第56节:领导者的素质(20)
  什么是快乐、幸福?笼统地说,就是:酒、色、财、气。领导者因为是个决策者,“决策”关系到他人的命运。被决策者当然就要想办法趋 吉避凶。最直接是想要影响那个领导的决策,使得作出的决策对自己有利无害。譬如,那里有一块土地,领导批给谁,谁可能就发财。今张三、李四、王五都可能有资格得到这块地。三人也都在动脑筋想如何得到这块地。最起码的就是请那位领导“吃饭”,这是“酒”的范畴。当喝酒太单调时,必须要有陪酒的。什么人陪酒最能使那位领导快乐呢?这就进入了“色”的范畴了。这些当然都是要花钱的,这就进入了“财”的范畴。如果那位领导认为虽然有了酒和色,既有风险,又不太实际。那么,那个要讨领导喜欢的,就会想不如干脆送钱吧。先生为官清廉,太太和少爷开后门收礼,神不知鬼不觉。等到礼收得差不多了,也到了该批的时候了。可能那个送得最多的,让领导最快乐、幸福的,得到了那块地,因为他财大气粗。这位领导起先也许还不太敢,后来自觉得手法很高明, “气”也粗了起来,就越来越胆大妄为。可是,事情到此还没有完全了结,问题是张三得到了地,那么李四、王五心里怎么想?看到张三发财,妒火中烧,必定骂领导不公,张三不仁。到机会成熟时,风风雨雨把收受贿赂的情节泄漏了出来。那位领导的运气也有低落的时候,于是遮盖不住,大家都抖搂了出来。锒铛入狱,好不容易混来的官儿,就此报销,被人笑骂。这是酒、色、财、气可能产生的正面、负面的影响。 酒、色、财、气也许能带来人生的快乐、幸福,但也可能使人感受丧失一切的痛苦,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越陷越深,终至不可自拔。老子要领导者:戒泰,戒奢,戒甚。和《鬼谷子》“损兑”是同一种仁慈居心。贪污,谁都知道是极不应当的事,但是古今中外,无时无处没有,为祸比洪水猛兽都厉害百倍。所以鬼谷先生,教领导者们自爱自重,要心存损兑,效法蓍灵的刚劲,自芳自香,不屈不挠。自然长久成功。这篇书叫:《损兑篇》。 寻求快乐、幸福都是感性的东西,只有理智可以有力量排开过于弛张的感性。因此,先生再加以强调。他说:“兑者,知之也;损者, 行之也。”酒、色、财、气的确是世人要蝇营苟苟、急急巴巴追求的快乐。笑笑生(《金瓶梅》的作者)说:酒色财气,人生在世,一件也少不得;
  到了那结果之时,一件也用不着。人只见得酒色财气的好处,却看不到它的害处。堆金积玉,是棺材里带不去的瓦砾泥沙;贯朽粟红,是皮囊 里装不尽的臭汗粪土;高堂广厦、玉宇琼楼,是坟山上起不得的享堂灵寝;锦衣绣裙、狐服貂裘,是骷髅上穿不了的残衣败絮。即如浊酒三杯,便是穿肠毒药;艳姬一室,无非刮骨钢刀。常言道:酒是穿肠毒药,色字头上是钢刀;升官发财就进了棺材,斗气斗狠不过是唇寒齿冷。因此,低俗的人们,把酒色财气的肤浅表象,当做人生必需,只有具备真知卓识的人才能把它揭破,也才能得到真实快乐。苦乐互乘,祸福相依。所以,鬼谷先生说:快乐是属于有真知卓识的人。损,便是把真知卓识行动起来。在这里,鬼谷先生又提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来,就是“知”与“行”的问题。中国从远古到明朝,学者们大致都强调:“知之非艰,行之维艰。”认为“知”比较容易,行起来就难了。因此,中国人落了一个毛病:说起来,头头是道,就是光说而不肯去做。到了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鼓励人们,一定要连说带做。真知的必能行;实行的必能更有真知。及至孙中山,比较了中西方作风,更提出了“知难行易”,鼓励中国人不要只是说,必须起而付诸行动。孙先生不但是一位革命家,而且是一位革命教育家。他无论走到哪里,他说:无论得时不得时,一是办报,二是办学。他要求青年革命者说:革命要从自己的方寸 之地(心)革起,就是要革除那些不良的旧嗜好、旧观念、旧情绪、旧习惯等等。革命不能光是说,必须行。这样才能为民前锋。若非这样,中国就不能富强,无法与列强相抗衡。鬼谷先生提出: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意思是:人要获得真正快乐、幸福,不仅要有真知,还得力行。损在先,而兑在后。可见行比知还要紧,特别是领导者。不知道孙先生有没有读过《鬼谷子》? 由于领导者的最大挑战是决策,而决策的对象是机和危。 
第57节:领导者的素质(21)
  先生说:“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成败难以预料,同时,许多情形都是事出偶然,并不在意料之中。所以,领导者对于很多极微小的征兆,可能就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安危存亡都悬于领导者的一念之间。领导者无时无刻都得处于机警明察之中。领导 者无论怎样聪明能干,往往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为妥当起见,先生说:“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就是说:所以,领导者不要只靠自己(无为),必须招徕有德之人的辅佐,帮助明察一切情势的发展和变化,确实掌握人们的思想和言论。也就是说,领导者要根据确实的情况,来支持自己的决策,不容许走错一步。因为一步走错就可能万劫不复! 先生说:“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这是一句形容“损兑”能量的话。《孙子兵法· 势篇》:“故善战 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韩非子也说了领导者造势的问题,造势要造到像从千仞高山上把石头滚下来那样的冲力,那样大的势力。石头在平地上根本没有太大的作用,可是从高山上滚落下来,力量如千军万马,形势就大不相同了。领导者能够成大功,在乎自己会为自己造势——损兑。当形势比人强的时候,成功就事半功倍了。
  其实,要观察一个人有没有出息,也非常简单,只要和他在一起吃一顿饭,就可以看出十之八九。从前说酒色财气,现在还得加一个字,就是:烟。烟、酒、色、才、气。年纪轻轻的,手不离烟。吃一顿饭,干两瓶白酒,其他就可想而知。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试想一个人,连三寸长,一捏就碎的香烟都胜不过,还能胜过什么呢?还谈
  什么像龙、像虎、像龟、像熊、像蛇、像鹰,干什么大事业,做什么大人物,不过是望洋兴叹罢了。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基本问题,所以先生把《损兑篇》当繁重的大轴子,用他来殿后。在该篇中,开头一句是:损兑。最后一句是:损兑。中间,提到损、兑凡五次。可见先生仁慈和迫切的用心。青年人哪,你们必须损兑!损兑!损兑!有则痛改,无则勉励。你们是:社会的柱石,国家的栋梁!中华民族的光辉!
  这是先生对领导者素质要求的结尾的话。
  矛盾论
  管理艺术就是管理技术,也就是用什么方法去管理。西方管理喜欢用技术两个字,这跟高科技有关,用技术两个字,就很有“科学”的意味,表示这种管理方法是科学的。其实,所谓科学,除了纯粹数学以外,其他学科,只要它牵涉到“人”,牵涉到人的思想、行为、兴趣、感情和意志,即使
  行使的人主观认为他的一切做法都很科学,实在已经不完全是科学了。譬如西方医学,人们总是喜欢嘴边挂着“科学的”三个字。说得多了,就自以为是很科学的了。兹举X 光照片为例,根据著名医学家曼德尔森医学博士(Robert S. Mendelson,MD)在他许多著作中都提到过,实验证明:同一个人在十年后再解读同一张X 光照片,就可能有75%的偏差。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实际上是不可靠的。其次是心电图……这些仪器应该是极科学的了,经过认证它们又极不可靠。为什么人们
  仍旧在依靠它们来做重要诊断工具呢?第一,没有别的东西能代替;第二,人们已经先入为主地对它们产生了“信任”,不用它还不行。所以曼博士说:医院是个大教堂,医生们不过是在扮演传教士。所有的医学家都心知肚明,医学不全是科学的,而是披着科学外衣的艺术。同理,管理者所管理的部分,即使只是机器,因为是人在管理,就不可能是纯科学的。不如实事求是,就叫它“管理艺术”,当然并未排除其中的科学部分。何况我们是在谈管理哲学呢!
  《鬼谷子》的管理哲学内容的绝大部分都是非常科学的,这是《鬼谷子》与其他诸子大不相同的重要特色。人是会说话 
第58节:讲管理艺术(1)
  第十一讲管理艺术
  (一)
  的动物,《鬼谷子》最讲究的是合理和合逻辑。连说句话都要经过考量,必须合理、合逻辑,其他都可不言而喻,都是十分谨慎的、实证的。因此,也是十分科学的。
  《鬼谷子》的管理艺术,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重点:第一,矛盾。鬼谷先生在《鬼谷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章第一句话里,就要领导者,观察阴、阳。接着就说,阴阳其和,终始其义。认识矛盾(阴阳),运用和处理矛盾(抵巇),是管理者的第一要务,这是《鬼谷子》特色中的大特色。第二,《鬼谷子》非常注重说话。怎么听人家讲话,才能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第三,怎样对人家讲话,才能正确传达自己的意思?第四,领导者的最大挑战是作决策,怎么样能作好决策?第五,怎么看人,如何发现人才?没有好人才做帮手,就无法行动。
  第六,怎么样去使用人才,让才能尽量发挥?第七,怎么样去思虑和出谋划策?第八,怎么样保证完善和完全成功?以上的内容,也都是《鬼谷子》特色中的特色。兹分别详细讨论于后。
  矛盾
  《鬼谷子》谈矛盾,几乎无处不是。不过在《鬼谷子· 捭阖第一篇》是个总论,教人怎样去认识矛盾。在《鬼谷子· 抵巇第四篇》教人怎样去运用和处理矛盾。
  阴阳,是中国人最先发明,创造和运用的哲学概念。有人说阴、阳是二元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似是而非的。阴、阳是一个东西的两个面,一体之两面。譬如,一个铜币,一边是人头像,另一边是个花样图,虽有两个方面,确是一个铜币。一张纸的纸里和纸面。如果有人说:我只要纸面,不要纸里。于是拿橡皮拼命擦,擦到纸面完全没有了之时,就只剩一个洞。没有了纸面子,同时就也没有了纸里子。阴与阳,表面的理解是两个东西,实际上,阴离不开阳;阳也离不开阴,两个本来就是一个。而一个却又是两个。一加二,又等于三。 
第59节:讲管理艺术(2)
  《易经· 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一个阴,一个阳,就是“道”。“道”:就是一阴,一阳。研究阴阳的学问,就是道学。老子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就是:道一发动,就马上发生一(阳)。一(阳)动而出,二(阴)随而入。阴阳之和,为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就是太极。也就是正、反、合的辩证形式。“三”变化无穷,万物滋生。虽然变化无穷,却有变化的规律可循。因此,道,就是宇宙的规律。万物负阴而抱阳,宇宙万物都在矛盾之中。矛盾的变化的规律就是宇宙万物的规律。
  鬼谷先生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诛,为阴,曰终。”
  先生列了出来阳和阴的部分内容,还有许多的内容,我们自己可以阳的第一内容是:生命(先生叫它做:长生),阴的第一内容是:死亡。其他都界乎生与死之间。犹太教有一个上帝,是生命的代表,它生生不已。为创造而创造,为始。犹太人把它人格化了,它的思想行动都跟人一样。只是它没有形体,让人看不见,摸不着。在它的创作之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对头,叫做:魔鬼,是死亡的代表,为终。很明显这是阴阳的对立面。问题出在:上帝和魔鬼被犹太人树立成绝对的死对头,绝对不可两立。于是上帝、魔鬼不断互相抗争、战斗。一定要斗得你死我亡。可怜微弱的人类就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这是矛盾的对立。故事继续编下去,到有一天,上帝胜利了,把魔鬼关了起来,一千年。可是一千年过后,不知何故,魔鬼又被放出来。直到地球毁灭,上帝就完全胜利,把魔鬼再度关在火湖之中。于是世界之上,享受永久和平。人类再没有眼泪、疾病和死亡,住的地方是黄金铺地,玛瑙砌墙。这是对只有阳,完全没有阴的期望和描写。佛教《阿弥陀佛经》也有这种期望。
  人的期望是一回事,不能算错,不过就阴阳的规律性来说,就不合理了,所以几千年来,就只不过是个期望而已。西方在基督教的思想垄断下,人的思想就只有矛盾的对立和斗争,寻找不到“冲气以为和”的可能。矛盾既斗争,而又统一的思想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到莱布尼兹见到了中国太极图后,才在欧洲出现正、反、合,矛盾统一的辩证法。这是哲学纯思维的方法论,把人格化的上帝和魔鬼统统关起来,西方人们的思想才从天堂地狱的假设中,解放了出来,有了实证科学的依据。 鬼谷先生在《抵巇篇》(以下引本篇原文,不再标明。)给矛盾取了 一个专有的名字,叫做:“巇”。他解释说:“巇者,罅也。罅者,涧也。 涧者,成大隙也。”是墙壁的细小裂缝。罅,是器物的裂缝。涧,是大山 的裂缝。大隙是大大的裂缝。先生的这个解释,第一,是用裂缝来解释矛盾在现实事物的现象。第二,从极细微的小小裂缝,开始扩大。譬如, 瓦罐的裂缝,最初没有人能注意得到,但裂缝逐渐扩大,以至于整个瓦罐分崩析裂,不能再使用。俗语所谓:沙缸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山涧间的木石,以及整个一座大山,也可能分崩析裂。就是大地,也有崩裂的日子。所有矛盾的演进,是从微不足道到达不可收拾,逐步扩大的。先生说:“经起秋毫之末(极其微小),挥之于太山之本(大山那么大)。”就以人的生命来做比方,也是一样。人自己以为非常健康的时候,可能在身体的某一处,就开始出现一点点、毫不察觉的小问题。这个小问题,逐渐扩大,到了有一天,它可能演变成恶性的大肿瘤。妙手无法回春,生命就此结束。再如,一对夫妻庆贺结婚后,夫妻之间,言来语去,不加检点,开始产生裂痕,非常微小。但彼此都认为在浓密的爱情下,一切可以带过,不必特别注意。于是不知不觉中,裂痕扩大,变成裂缝,所谓“墙毁于隙,木毁于节”。终于发展到侮辱仇恨,不可收拾而离婚了事。又如,美国的安然公司(Enron Corp),谁都不能相信,资本那么雄厚,背景那么坚强,经营那么大的垄断跨国大企业,却因内部腐败,裂缝不断扩大,管理者一味盲目扩张,表象非常发达红火,却在一夜之间垮台。矛盾在事物中的发展,都有其一定的过程,必定是从小到大,从轻微到严重, 
第60节:讲管理艺术(3)
  这是一个规律。事物的矛盾,是从阳向阴转化,从生向死过转化,从正向反转化,这也是一个规律。
  怎样对待矛盾?先生说了一个“抵”字。“抵”有两层意义,第一是去观察发现,即使是最微小的裂缝;第二是去合适地处理它们。
  观察发现矛盾,先生说:“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这是说:天下万事万物,在运动中,逐渐向自己本身相反的方向转化。一般人,浑浑噩噩,不求甚解。但领导者必须洞察事理,发挥其独到的能量,保证事物的发展情况都在严密监视、掌握之中。因而形成理论,拟好对策,计划谋略,即使矛盾在微不足道的层次,也不能轻于放过。
  先生说:“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就是说:凡天下事物的合或离,都是不证自明的自然之理。对于它们的合还是离,就在我们眼面前的,我们却没有发觉。可是我们却能意识到离我们远的事物发展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在近处的事物,我们太熟悉了,天天看着它,反倒容易忽略。譬如一个小孩子,天天看着他,就不觉得他在长高。有人离开了三个月回来,一眼就看见那孩子长高了许多。我们很容易把习以为常的理论忘记掉了。那些不在跟前的事物,我们根据历史规律和经验,反倒好像看到了一样。这里,先生叫我们掌握好矛盾的理论,时常提醒自己去查验历史的规律和经验的知识。无论在近处,或是在远方的事物发展情况,都能随时了然于胸中。这是智慧人的做法,更是好的领导者所必需。
  先生说:“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就是说:宇宙一切事物,都逃不出合、离、终、始的转化,就必定有矛盾。有矛盾,就必有裂缝可寻。宇宙间不是没有矛盾,而是人们未能及时察觉它们的隙缝而已。所以先生说,不可不察!而且要用捭阖的方法去察,捭是主动和周详;阖是秘密地专门去寻找人家不注意的地方。会懂得这样去做的,就是好领导!
  其次,是在察觉发现了矛盾后,怎样去合适地处理它们。墙毁于隙,
  先生用墙作为比喻,其方法如下:
  (1)抵而塞。(把裂缝堵塞起来,不使继续扩大)
  (2)抵而却。(把裂缝修补起来)
  (3)抵而息。(延缓分裂的速度)
  (4)抵而匿。(把裂缝粉饰遮盖起来)
  (5)抵而得。(把不可救药的墙,全部拆掉,重砌一道新墙)
  (6)或抵如此,或抵如彼。(视裂缝情形,分别局部处理,这部分如此处理,那部分如彼处理) 
第61节:讲管理艺术(4)
  (7)或抵反之,或抵覆之。(让这部分恢复,那部分拆除)先生举例说明:“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 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就是说:五帝相继,在那个时代里,不是没有矛盾,而是他们抵而 塞之,堵塞了矛盾,他们可以和平传承,天下太平和谐。到了三王的时 代,夏桀无道,恶到了极点,不可救药。于是有成汤革命,推翻夏桀, 从新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商朝。后来发展到了纣王,无道到了极点, 于是有西岐的姬昌(文王)、姬发(武王),父子两代的努力,革了商 朝的命,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周朝。商汤王、周文王和武王,是谓:三 王。殷商,姬周的“抵而得之”是中国历史上,最初的革命。周朝发展 到了一定的时期,体制崩裂,诸侯割据疆土。每一个诸侯国,国内国外 的矛盾重重,彼此相抵的实例,不计其数。最后全部被秦国取代。秦国 取代全国之后,那道墙又开始裂缝,不过三十六年,墙又倒了。总之世 界之上同样的情况,周流不息。无时无刻,人们(领导者们)不在忙于 “抵”。那些能“抵”的,不论是“抵而塞之”,还是“抵而得之”,能“抵”就了不起(为右,为上)。到底世界上,矛盾的实际情况是怎个模样?先生以社会现象为例,加以说明。他说: ● 天下分错。(分裂、错乱,失去秩序,搅混一团)
  ● 上无明主。
  ● 公侯无道德。
  ● 小人谗贼。
  ● 贤人不用。
  ● 圣人窜匿。
  ● 贪利、诈伪者作。
  ● 君臣相惑。
  ● 土崩瓦解而相伐射。
  ● 父子离散,乖乱,反目。
  举凡上列情况,都像种子,从萌芽到长大。也像一道墙,从细小的裂缝,以至于倒塌。领导者的责任是见到“萌芽”和“巇隙”,就马上要运用合适方法去“抵”,去处理。
  先生说:“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事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就是说:阴阳矛盾是宇宙的自然,自然而然,是人力无法改变和抗拒的事实。正如人类,任何人都有的公平结果:“出生入死。”(《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然而,先生在这里说,领导者是负有使命的人,并不是一般
  我们如果暂时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天地间是一个大平台,众人熙熙,千千万万的人,不分男女老幼,熙熙攘攘都朝一个方向奔走。在他们遥远的前面是一个大绝壁悬崖,后人推前人,大家都挤着,跳下了绝壁悬崖的万丈深渊。没有人曾回上来过,因此没有人能知道下面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可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得到,那就是一去不返的死亡的渊薮。却又没有一个人能够调转头来,不朝那个方向奔走。大家看到这一幅图画之后,不知作何感想?因此,有的人说,在还未到达深渊之前,快点寻欢作乐,享受这短暂的人生。(美国人时常挂在嘴边说:Life is short,let’s party 人生苦短,及时寻欢。)可是就在享受之时,可能更加快了奔走的速度。(最近,美国有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发现: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的少女,因寻欢作乐的结果,两个少女之中,就有一个感染HPV的滤过性病毒。二十一岁到五十九岁的妇女,平均四分之一,感染了HPV 病毒。这种病毒导致阴道及子宫颈癌。由于是病毒感染,无药可医, 
第62节:讲管理艺术(5)
  只有等待疫苗。有人接种疫苗之后,阴户却长出一个大菜花模样的东西来,痛苦得生不如死。)
  又有人说,人生不过就是:作死、找死(指世俗的寻欢作乐)、等死,而又怕死而已!矛盾如果是从阳向阴转化的过程,人们何需领导者,只需要神父、牧师告诉大家:你虽然命运和别人一样,不过你有一个希望,可能有个神灵,可以特别照顾你,在你到达绝壁悬崖,跳下去之后,他会把你提出来,安置到一个叫做天堂的所在,永享福乐。条件是你必须信他不准怀疑,同时还要给他钱。只是到“天堂去了的人”也没有再回来,告诉人,真的是去到了没有?和那个“天堂”又是个什么情况?这是聪明人在绝望中编出来的希望,也是他们谋利致富的一个行业。
  鬼谷先生是实事求是的,他认为人们急需的是好领导。因为他在无可抵的时候,他就隐藏韬晦,等待时机。到了有可抵的时候,他就挺身 出来,出谋划策,该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真的为大家缔造福祉。好的领导者,有能力因势利导,让最大多数的人,尽量在最长的时间里,真正地享受最大的幸福。我们可以再回过头想,如果有个坏领导,如桀如纣,所有在我们面前的都是魑魅魍魉,我们的冤苦,无处可诉,我们生不如死,可又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我们是在现实的地狱之中。然而,只要好领导一出现,我们立刻就有了生机和真实的希望。历史的经验不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吗?鬼谷先生不相信人们濒临深渊,不再有机会回转。先生说:“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因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阴极反阳。矛盾的最大表现是:由生命进入到死亡。但是,如果我们用“我们的死亡”去“杀死”死亡。我们的生命就得以更新长存。“阴”要阴到“至极”,就是数学里的“负”ד负”=“正”。在哲学里是:以死制死。鬼谷先生的宇宙观,宇宙是循环的、无尽的,这也是矛盾的一个重要规律。汤武革命所代表的是:全部摧毁,再重新建造。不过,有的时候,可以不必是全部摧毁,而是局部。譬如某一个部门特别腐化,如果任由它腐蚀,则祸可塌天。如果领导能有勇气魄力,不顾牵丝攀藤,盘根错 节,大刀阔斧,砍掉重建,立即就能起死回生。这就是:壮士断腕,以死制死。其实,为了维护整体利益与生存,局部整顿是随时必需的。放任就是领导无能!所以人们需要的是好领导,而不是神父、牧师。因为好的领导,能因能循。他因势利导,让最大多数的人,尽量在最长的时间里,真正地享受最大的幸福。他是主动的,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先生说他是个“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的人,他绝不开空头支票! 
第63节:讲管理艺术(6)
  这个宇宙里如果没有人,就是死寂一片。天地和人是不能分开的。谁能为天地立“心”,谁就是为生民立“命”。为生民立“命”,也就是为天地立“心”,为天地“守神”。谁能做到?只有天地之使的领导者!不管宇宙间有什么了不起的矛盾,只要有好素质的领导者,同时知道怎
  么观察和处理矛盾,世界就自然保和安泰!
  怎样去听人家讲话
  人是会讲话的动物,讲话的里面还有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牵涉在内。同时,人是会说谎话的动物。俗语说:要知心腹事,但听背后言。人们躲在人背后说话,不怕隔墙有耳,比较放心大胆,容易吐露真情。一般来说,人在人面前说话,总带着戒心。所谓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尽吐一片心。
  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人故意装成是在“背后讲话”,利用“要听人家背后之言”的心理,编出一套似是而非的谎言去诈骗对方。譬如,蒋干过江,要来说降周瑜。周瑜假装不知,留好久未见的老同学同床抵足而眠。一面却吩咐黄盖,在夜半时分,进帐来叫醒周瑜,报告紧急军情。周瑜起床之前,故意叫了两声:子翼,子翼。蒋干根本没有睡着,听说有人来报紧急军情,正中下怀,想要听个够,就以假应假,装作沉睡,并且轻轻地打鼾。等周瑜出帐,他就起来窃听。几句声音大一些,几句声音小一些,只听到什么蔡瑁、张允,什么急切未能下手的断断续续。加上他前时在周瑜帐中,东翻西找,偷到一封蔡瑁、张允要以曹操人头做献礼,向东吴投诚的假信。所有的假情报加在一起,断送了优秀水军都督的性命,导致曹操大军的失败。听到了人家的背后言,得到的却是送命的报酬。西谚说:人是最可恶的动物。天下本无事,没有那些一个比一个聪明的恶人就没有事!
  一个总的原则是:人不愿意说出对自己无利有害的话。即使在审案的时节,堂上叫犯人,从实招来。用尽了威逼利诱的种种手段,有时还是得不到实情。现代间谍,往往在被
  第十二讲管理艺术(二)
  人识破之时,只要把牙一咬,咬破了预藏的毒药,立即死亡,什么重要情报也随之而逝了。世界上无论什么政治、军事、经济大机密,都是人的杰作。真里有假,假里有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五花八门。譬如,日寇侵略中国,也是捏造口实,发动卢沟桥事变。要打人家,还非先说一大篇谎话不可。人,真的是会讲话的动物,会讲谎话的动物,最可恶的动物吗?问题是:人家要说谎言来害你,你没有办法阻止,是他不对,还是你不对?跟着谎言的下一步,就是行动,你坐着挨打挨杀,是他不对,还是你不对?唉!君子不可不自强不息! 
第64节:讲管理艺术(7)
  人是会说话的动物,也是会说谎话的动物,更是好(喜欢)说话的动物。特别是那说谎话者,更好说话,因为他们确信:谎话说了十遍就 会变成真理。有人好说话,就有人会听话。鬼谷先生认为:观察发现矛盾,取得正确信息,第一件事,就是要从人家的口中得到真情。鬼谷先 生在《鬼谷子· 反应篇第二》中称这种情形做“钓语”,就是要尽量把人家的话套出来。如果套出来的话语,合乎事实的话,就真的得到了实际可用的信息了。先生说:“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人家的话里,分解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来?即使对方故意含糊,不肯说得清楚,也非要他说出实情不可。同时,即使他转弯抹角,也能揣摩出来他的实情。要会听话,不致被谎话欺蒙。先生分别在《鬼谷子》的许多篇幅里都涉及过这个题目,但在《鬼谷子· 反应篇第二》中,列出了总的要诀,详细地教导我们,兹分别阐述于下:第一,历史原则。先生说:“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以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就是说:古来,那些做大事的人物,都与大道(大道无形)同在,行事为人都是依照大道规律而动作。他们用过去的经验,根据历史的规律,来验证、知晓现在的事物。同样地,对于知彼知己,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的道理,也都是根据大道运行。因此他们对事物发展的规律透熟,什么都逃不出他们的耳目。听人家说话,一旦发现与现今情势有不相符合的地方,立 即回到历史的实例中寻找理路。这样从古至今,由今验古,在反复的过程中,认清事物变化的实质,是领导者必须做的,不可不注意!这句话是个总论,包含了所有的要点。 首先,鬼谷先生要领导者注意历史。
  人,也是历史的动物。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以前人们行为的记录。人类一直尽可能地保留历史记录,说起来,中国人特别注意历史记录的保留,自远古以来,历代都有特设、特选的史官。一般来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当史官的人,自恃很高,专以下笔公正为职志。头可断,血可流,决不肯把笔杆歪了。所以中国的历史,是是非非,号为:信史。中国的历史保留得最丰富、最完整、最可靠。人用思想、感情、意志来行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万事万物都可变,而人的行为方式
  和原则,千古难变,除非人变成了另一个种类。所以,以智慧称著的犹太所罗门王有一句名言:日光之下,无新事。就是说:凡是现代人做的事,以前的人都已经做过了。中国人有:前车之鉴的俗语。还有《纲鉴》是把历史上的有名故事,汇拢起来,让人容易对照,以史为鉴。 
第65节:讲管理艺术(8)
  如果人们熟悉,蒋干过江的历史故事,就不会轻易相信人家的“背后之言”。其实周瑜那几套,只能瞒哄得过像蒋干那样的浑人。像鲁肃、诸葛亮根本没有在场,就都了如指掌,绝不可能会去上那个当。先生要领导者们一定要熟悉历史,精于研究历史,记住历史。如果记忆不十分
  清楚,就要随时随地、不厌其烦去翻历史的书,查找对证。别人轻易上当,无甚紧要。领导上当可就不得了。
  论者或谓:谈怎样辨别人家的话语,怎么扯到历史这个大题目上去了呢?而且要领导者都去熟悉历史,谈何容易?其实,领导者连历史都不懂,连人是怎样行事为人的都弄不通,他怎么能当领导?司马光写了一本《资治通鉴》的书,就是领导者起码应该熟读的历史摘要。像《读者文摘》一样,平时常翻一翻,就能得益匪浅。如果,领导者有空就去打麻将、打球,这就悲哀了。从前有的领导者们,自己不愿去翻书,就定期找人来讲给他听,读给他听。他可以一面做运动,一边听,一边领悟,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重复再问,轻松实际,这未免不是个好榜样。
  西洋的有些领导者,每周都要上教堂(即使是装样),至少还有一点机会,听到了一些历史教训和原则。第二,静默原则。关于静默原则,先生说:“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
  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雌雄。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古之善反听着,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也而牧之审也。”
  就是说:人家说话,我一定要静默、冷静,人动我静。冷静,则心无二用,仔细辨别他所说的话,从里面品出他的意味和玄机。举一反三,
  见微知类。如果一下觉得他所说的话里面有破绽,不合乎事理,逻辑上犯了错误。就要立即反应,痛予驳斥,运用各种可运用的幽暗、阴私、悲苦(鬼),或美妙、洒脱、欢乐(神)的词语或比方,以煽动对方情感来作为导向,破坏对方的冷静,要引诱或逼他讲出更多的话来。同时从他的话里可以体察出对方思想和情感,所依托的是什么。针对他的敏感点,以嬉笑怒骂各种方式,使对方完全失去主动。能够运用这些方法的,必须自己“先定”。先定,就是自己先有一定的主见,成竹在胸,纹风不动。而主动运用嬉笑怒骂,就是要对方跟着我团团转,绝对不可跟着人家团团转。谁跟着别人转,就会迷失。言多必失,他越支吾,就越犯错误。越犯错误,就越不能自圆其说。越被动,就越胡说,终于是通盘失败。如果做不到这些,至少也要他达不到他要喋喋不休的目的。 
第66节:讲管理艺术(9)
  从前,希腊也有所谓诡辩学派。他们运用的最高技巧就是抓住人家所说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论点,然后从逻辑上驳他,他就完全成为被动。天南地北地狠狠驳斥。越驳他就越着急,以至于冷汗浃背,语无伦次,自己掉在自己的陷阱之中,当众出丑。
  1980 年,美国大选,各路英杰在最后一次大辩论会中,只剩卡特和里根对垒。差不多两个小时的辩论中,里根用了三次:Here you go again.
  每次谈一个论题,转眼卡特就失去主动,跟着里根的嬉笑怒骂团团转。等到卡特转到把自己的脚放进口中(He puts his foot in his own mouth. 美国俗语——自己后语否定了前言,自相矛盾,自己吃蹩)时,里根那边就轻松幽默的指着他说:Here you go again. 意思是:你自己又弄糟了。那一次的大会,可能是空前绝后的精彩辩论会,会场中是禁止鼓掌喝彩,可就是禁不住,因为听众太激动了。一个是光明灿烂;一个是愁云惨雾。谁胜谁负当场即见分晓。
  第三,象比原则。
  先生说:“欲开情者,象而比之。”“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象与比,是鬼谷先生独创的名词。象是一幅图像,就是说话的人,所说的任何事情,都像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如果在电影或舞台上演出,就是一个个的画面。总的来说,就是一幅图像。别人在那里说,听者的头脑里就在呈现一个个的画面。如果画面动人,能把人感动得把持不住,无论是悲是喜。在演讲会里,听众自觉不喝茶,不抽烟,不窃窃私语,不交头接耳,就证明,所投射的画面动人。
  比是比拟,比例援引。人在看见了画面之后,就一定有所感触。就把脑子里储存的资料,搬出来,一一比照,于是产生一种理解。诠释了出来,便是理论。理论再和理论作比较,经过一连串的繁忙过程,可能得出一个或多个结论。这些结论,可能就是说话者所希望得到的效果。
  因此,说话的人所给予的图像越清晰动人,可能所获得的效果就越理想。说话的人的言语,可能是口中说出来的有声言语,同时也可能是肢体或表情的无声言语,都一样可以在别人脑中产生图像,因而产生意义。如果言者所供给的图像,能得到听者肯定的反响,先生说,就像投钩钓鱼,张网攫兽一般,这里投饵,那里上钩。如响斯应,百发百中。先生说:“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人称:演讲,演讲是要连演带讲。如果演讲得绝妙,他投射的图像鲜明易懂,能够激起听众的同感,立刻就能得到热烈响应,产生效果。别人会 
第67节:讲管理艺术(10)
  把这个演讲者当做:天神。如果言者说了半天,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先生说:就需要“变象比”,立即再敷呈另一类的图像,再来观察反应。整体来说,如果遇到了高明的言者,那么,听者就会随着他的思路走,自己就自然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了。 譬如,耶稣是一位很会说话的人。历代评论家都说:耶稣从来不说 长篇大论的枯燥理论,让人不懂又厌烦。他向来都是说些浅显易懂的小 故事、小比喻。不要小看这些小故事,它们蕴藏着说不完的大理论,端 在听者如何去理解和诠释。诠释者接着诠释了两千年都还是言不尽意, 以此证明耶稣的伟大。这样说来,他的言语法则完全是附合《鬼谷子》 的象比原则,因此,他的听众都很被动。
  有一次,一群人捉住一个正在行淫的女人,推到他的面前,问他:按照摩西的律法,这个淫妇应该用石头砸死。那你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由于耶稣整天传讲要饶恕人的慈爱之道,如果说,这个女人应该饶恕放掉,他就犯了摩西律法,他自己就该死。如果他说,应该按照摩西律法办(为什么行淫的男子就不捉来),他平日的主张就自动破产,从此就要销声匿迹。这是一刃双锋,怎么都逃不掉的网罗。耶稣却不马上回答,他弯下腰去,蹲在地上画字。也许他写的是:奸淫,撒谎,偷盗,贪心,或罪孽等字。然后缓缓直起腰来,说:“你们谁没有罪孽的,就向她丢一块石头吧。”他再继续弯腰在地上画字。于是那一群人,从老到幼,一个一个的都走掉了,最后只剩下那个女人。耶稣对女人说:“去吧,以后不要再犯罪了。”(《约翰福音》第8 章)这个故事是:耶稣先用肢体语言,弯下腰去,是代表谦卑。人若不谦卑,就不会自己反省。他在地上画字,就是在这群人脑中画图,他在向他们投射图案,提醒他们自己犯过的罪孽。静静地让他们反省。等到时机成熟,他叫那个从来没有犯过罪孽的人去丢头一块石头。这样就不违反摩西律法。可是那些人从老到幼一个个地走开,是表示人活得越久,所犯罪孽越多,所以老的先走。最后,他告诫女人,也让她走了。维护了他自己的主张。面面俱到,履险如夷,让人抓不到害他的把柄。这种说话的技巧是高明的了。听者只得顺着他的思路走,自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除非听众之中,能有人懂得象比原则,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再提出一个相反的图像,把人们的思路引导到另一个方向去,耶稣可能就要一败涂地了。譬如,大家人多,令他们尽量鼓噪,喧闹搅乱,不给耶稣有个安静的环境,他就不容易顺利向人投射图像,众人也不容易接受他的投射。或者在他提出了“没罪的人才能投石”的命题时,就有人出来痛驳他说:摩西的律法没有“没罪之人才能投石”的规定,你擅自歪曲摩西律法,罪该万死。或者众人都不走,人多势众,非逼他亲口说出:是否遵从摩西律法的规定,是?还是不是?不容许节外生枝,环顾左右而言他。这群人来势汹汹,目的是很鲜明的,可惜技巧不足,落得虎头蛇尾,铩羽而归。基督教用这件事,以耶稣智慧无比,证明他是神的儿子(天神)。 
第68节:讲管理艺术(11)
  第四,反钓原则。
  先生说:“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就是说:这是策略的运用,利用人的逆反心理(Reverse Psychology),你要他向东,他偏向西。你要他向西,他偏向东,一定要跟你反一反。于是你假装叫他向西,他正好落在你要他向东的策略里,还自鸣得意。这是:从相反的方向,钓取信息。要他说,而你不要听,你越静默,他就越喋喋不休,以为你认输,怕了他。他要和你逆反着来,让他却在不知不觉之中,中了计。言多必失,一旦败露,就再难取信于人。这些在外交会议上都是重要取胜策略。不过,此计必须因人而设,如果遇到了
  “面条式”的人物,挑起了前面,塌了后面。挑起了后面,又塌了前面。挑起了中间,前后两头塌。这种人虽有逆反心理,却使不出来。对他,就白白浪费了策略,等于杀鸡用牛刀。
  第五,知己原则。先生说:“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故知之始于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察言也,不失。”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言为心志。有谎言,必先有谎心。耶稣说:“人心里充满的,就从口中说出来。”(《马太福音》第12 章)先生说:听人家说话固然重要,但由于他的话不一定就是他的心声。不如先知道他的心思,要比只听他的言语更实际。因此,先生提 出“探人”这个命题来。探人,就是勘查这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前面也曾提到过,必须探出对方思想、感情、意志的依托。如果要探人,就要跑到那人的里面去。可是人不能七十二变,怎么能钻进别人的肚子里去?其实,这不过是先生的一个比喻。要明了别人,就要拿人心比自心,拿自心比人心。先明了自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是怎么想的,人家也会这样想。如果自己能设身处地,在某种情况下,就会有这种想法,那么,庶几乎,别人在同样情况下,也会这样想。这是最简便的方法去掌握别人的心思。先掌握了人家的心思,再听他的言语,验证他的心思。这样,听话听走耳,因失察而导致错误的机会就小多了。在察言的速度上也会快捷得多,不会贻误时机。及时抓 住人家真实情况的要点,及时出策应对,就是:符应不失。不失符应,就是成功,祸福故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人的心和口很多时候,为 了贪利、避害,都是不相一致的。所以先生要人注意;其察言也,不失。不要太大意,因为相信自己,而过于相信别人。当人们为了自身的利害,就去揣测与自己利害有密切关系者的心思,专拣对方喜欢听的话讲,使听话的人心里高兴,放松警戒。这一点在历史中的实例,不胜枚举。这一点对领导者来说,是最致命的一着。因为世界上,没有人喜欢听不随心的话。特别是那些奸巧伪诈的人最会使用这一着,使领导者不知不觉进入他的罝网之中。中外古今,所有的失败者,虽然失败理由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纳忠谏;专听谗言。忠谏是人最不爱听的言语;谗言是人最受用的言语。可是有如立竿见影之效,听忠谏则成功;听谗言则失败,丝毫不爽。下面是一个公式: 成功者= 听话+ 听扎心的话(忠谏)-不听甜言蜜语(谗言) 
第69节:讲管理艺术(12)
  失败者= 听话-忠谏+ 谗言
  中国历史上最鲜明的例子,莫若唐太宗李世民,他的伟大是由于他曾经创造过中国第二个黄金时代的贞观之治。而帮助他成功的是两个很关键的人物:一个是他的妻子独孤皇后;一个是他的大臣魏徵丞相。他们的事迹很多,魏徵差不多每天都挑李世民的错,口说,还手写。把李世民厌烦得火冒三丈。兹举一例,有一天,李世民在玩小鸟(李世民总是喜欢玩些什么东西),正好魏徵来了,老远就看见他在玩小鸟。皇帝一看,来者是魏徵,吓得来不及把鸟放回笼子里,就赶快把小鸟藏在袖子里。魏徵假作不知道,就坐下来跟他谈东谈西,一直磨到他袖子里没有了动静才走。李世民好不容易把魏徵对付走了,掏出小鸟一看,已经闷死了。闷死了他心爱的小鸟,这个气可大了。马上回宫,气喘吁吁。皇后看他脸色不对,就问他怎么了?他狠狠地说:非要杀掉这个乡巴佬不可,我忍无可忍了。皇后说:是谁呀?他说:还有谁?不就是那个魏徵嘛。皇后不作声就进去了。等下出来,换上了朝服大妆,把他请到上方
  坐定,冉冉下拜。皇上说:你这是干什么?她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皇上说:我有什么喜?都快气死了。皇后说:喜就喜在您有个魏徵啊!
  不久后,魏徵死了,太宗痛哭说:天给我一个魏徵,就是给我一面镜子。我的脸上、身上,哪里有了污秽,对镜子一照,马上就照出来,我就能立即把污秽擦去。现在魏徵死了,天把我的镜子收走了。魏徵终日对皇帝忠谏,真的像一面镜子。后来独孤皇后也死了,李世民就完全变了一个人,倒行逆施,唐太宗差点亡国,子孙灭绝。同样一个李世民,忠谏的人在,就有贞观之治;忠谏的人死了,就要亡国。这个鲜明的对比,实在是太惊人了。
  在平民百姓的场合,《朱子家训》中有所谓:三姑六婆,鼓起如簧之舌,勾奸卖奸,好好一个家庭就被拆散,甚至片瓦无存。现代登门挨户推销的金字塔式非法传销,电视、收音机不实销售广告,传教,也都是有“专家”专门“探人”,研究透了人家的心思,然后编好了针对人家心思的说辞,再加上一个磨劲。日久天长,不怕你不入他的罗网。
  先生说:“己不先定,牧人不正,用事不巧,是谓:忘情失道。”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自己没有既定的主见,就很难正确地与人打交道,一个冷不防,就会落入人家的圈套。把自己是谁和世间道理弄迷糊了。是谓:忘情失道!结局总会是:羞愧、遗憾、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