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美吉姆早教中心:【实拍】云南 · 感受香格里拉古城风情(组图28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43:47
(2012-02-15 13:14:49)
标签: 原创摄影
2012年
北京老夏
中国摄影师联盟
云南
香格里拉
古城
旅游
',1)">
拍摄地点:云南·香格里拉古城  设备:Canon 1Ds3+1D4   摄影:北京老夏   背景音乐:《香格里拉》(谭晶)

【图1】
香格里拉县城——建塘镇,位于县境中部,1998年,由大中甸乡与中心镇合并建立建塘镇,镇政府住地海拔3300米,为迪庆州府和香格里拉县政府所在地。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地势平坦,历为县治地。唐仪凤、调露年同(676-679年),吐蕃在维西其宗设神川都督府,在今建塘镇大龟山由设立寨堡,名朵克宗,为铁桥东城。宋、元、明、清皆沿称结达木城。明永乐四年,设镇道安抚司于此。弘治六年(1492年)被木氏土司占领,称大当香各寨,弘治十二年(1499年)木氏玉瓦寨。1950年和平解放后,设大中甸区,辖六村、城北、城南5个街。1957年,三街合并成立中心镇人民政府(村级),仍属大中甸管辖,1965年年改为县辖镇。1998年,将大中甸乡与中心镇合并建立建塘镇,辖北门、金龙、仓房、城南、城北5个街道办事处,尼史、红坡、吉迪、解放、诺西五个村委会。
明代,曾环绕大龟山垒石为城,后被自然损毁。雍正二年(1742年),总督云贵部院中协、副总兵孙宏本奉命驻兵中甸,筑土城一座,斜挂于百鸡寺东面山腰,周长360丈,高2丈2尺,厚4尺2寸,安设四门城楼,无垛口、炮台,墙外无壕沟,县衙门外,还建有兵房数十所,作为兵寓。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同知海米纳重修。咸丰三年(1853年),丽江军民府兼中甸抚彝府同知辛本柔重修西门城楼。同治八年(1869年),被都司张润纵兵烧毁。重修不善,民国10年(1921年),县长虞铖将省府下拔恤金4000两以工代赈,动员民众构筑新城。新城在旧城墙覆木杰檐,盖以草饼,以防风雨。城有城堡8座。城中大龟山山巅建有佛寺,下有井泉一眼,水源充沛。民房围绕龟山而建,以石块铺筑衢道路。后由大中甸境土千总何荣光将城墙向外扩宽20余丈,新筑城墙80多丈。城中分金龙、仓房、北门三街,中心有一亩多空地称四方街,为集市交易场所。1954年12月迪庆藏族自治州筹备委员会,决定将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机关大院建大城北吉拉山脚,1957年9月13日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前建成,从此,州、县机关建设沿老城区至州人委的中德公路两侧铺开,城区北移。1963年,建中共中甸县委大院于龙潭河东侧中段。1967年,迪庆州人民政府又重建大院于江克山前。1974年后城市建设加快,1989年后又批准机关职工、城镇居民在城区建盖住房,至1990年,县城已建有长征、和平、建塘、红旗、向阳、西环、进香、老州八条路,仓房、北门、金龙、文明、团结五条街,五个居民新村。1997年建成环东路,2001年改造和平路。县城占地(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环东路以西,奶子河以南,滇藏公路以东,白塔以北)全镇总面积1463.66平方公里。2000年,全镇共有9465户,32545年,其中,藏族21977人,汉族3719人,纳西族3881人,白族1638人,傈僳族656人,彝族210人,回族189人,苗族93人,普米族90人,壮、布依、朝鲜、侗、满、土家、哈尼、傣、黎、土、佤、拉祜、水、怒、独龙等15个民族共9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8.57%。
香格里拉县城城为滇、川、藏茶马互市之通衢,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达赖喇嘛请求互市于金沙江,清廷允准在中甸立市,朵克宗成为滇藏贸易的重要集市。雍正、乾隆之时,境内矿业兴旺, 四方商贾云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缅甸,切断滇缅交通,大批援华物资只能越过喜马拉雅山从拉萨经滇西北运抵昆明,中甸县城又成为滇、藏、印贸易的中转站。解放后,1957年修通了丽中公路,1958年修通中德、中乡公里,汽车运输代替了马帮运输,中甸县城成为滇藏、滇川交通枢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西藏、甘孜、云南及内地各省来香格里拉经营者不断增多。
朵克宗古城城建于唐代,民居建筑是藏式雕房与纳西井干式木板屋结合的产物,是藏区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城,走进香格里拉古城可以感受浓厚的藏族风情。
(本组图片均使用CBLLENS自定义色彩白平衡)

【图2】

【图3】香格里拉因《消失的地平线》一书而闻名于世。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图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