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痣激光多少钱一颗:《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1:53:31

今天上网看了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书摘记,收益非浅,他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生、包括我们现在的中职生存大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诊疗方法,大家有空看看对今后我们教育学生和我们的小孩都有很大的帮助。

1智慧型教育          
教育有三种类型:权力型教育,道德型教育,智慧型教育。权力型教育依赖权力,道德型教育诉诸师德,智慧型教育寄希望于科学。权力型教育的信奉者在困难的时候,呼唤权力;道德型教育的信奉者总是呼唤师德,呼唤师爱;智慧型教育呼唤科学。时代发展到今天,权力型教育已经走到了尽头,道德型教育也已窘态毕现,我们只能努力研究智慧型教育,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世界上是没有问题学生的,"问题学生"只是相对于"问题老师"来说的。

2、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的界定: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是问题学生,而问题学生一般都不只一个方面有问题。
问题学生的常见类型
厌学型:此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厌学,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都有问题,不听讲,不写作业,有的迷恋网络,有的干脆辍学,但品德方面无大问题。“只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学生。
纪律型: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是不守纪律,严重小说小动,易和老师发生冲突,对集体影响较大。学习成绩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也没有大问题。

品德型: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多数学习成绩不好,不守纪律。
心理障碍型: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心理。如自闭、忧郁、退缩,有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等。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多数不好。品德方面并无劣迹。
好学生”型:在学校一般是公认的好学生,各方面都不错,问题处于隐蔽状态,常见问题有:双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虚荣心,抗挫折能力极差

3、 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
(1) 没有研究学生的愿望,只有“管”学生的冲动。
(2)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
(3)把任何问题都道德化,不承认学生的许多问题属于心理问题和能力问题。
(4)没有多种假设,只有简单归因。
(5)思维缺乏逻辑性。
(6)工作方法主观化,情绪化。
(7)只会责备别人,不想反思自我。
(8) 迷信权力,迷信管理,迷信说教,迷信惩罚。
(9)处罚不见效的时候,又转而迷信“爱”。
(10)学校管不好,不切实际地寄希望于家长。

4、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
(1)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2)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
(3)不搞“态度挂帅”;
(4)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5)了解情况时,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
(6)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7) 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
(8)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9)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
(10)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
(11)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诊疗并随时修正之

5、顶撞老师
  常见的办法:(1)把学生压下去,让学生服软,让学生检查,让学生道歉。老师气消了,问题就算解决了。(2)要求教师提高修养,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两种方法各走一个极端,都拒绝分析具体情况,而死板地按照一个固定的路子工作

学生顶撞教师常见的原因:
(1) 老师冤枉学生;
(2) 老师不公平;
(3) 老师提出了学生做不到的任务;
(4) 老师讽刺、挖苦学生,伤了学生自尊;
(5) 老师要请家长;
(6) 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误认为是顶撞;
(7) 学生心情不好,迁怒于教师;
(8) 学生想压住教师,好为所欲为;
(9) 学生想表现自己;
(10)和老师套近乎;
(11)学生对老师业务水平有看法;
(12)学生缺乏教养。

分析:当教师被学生顶撞的时候,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首先鉴别一下这种顶撞是临时发作还是蓄谋已久;是个人行为还是有背景的;主要责任在自己还是在学生。解决
(1) 临时发作与蓄谋已久
  区别:看学生表情。临时的可能涨红着脸,一副不满、委屈的样子,还夹杂一些恐惧,语无伦次,答非所问,类似失控的状态。蓄谋的表情相对要镇定,回答问题比较从容,脸上有时还会写着挑衅和得意。
  处理:对待临时顶撞,教师确实有理,辩驳能力又比较强的,可以给他两句。比较稳妥的方法是课下再说。对待蓄谋顶撞,教师千万不要硬顶,课下再谈,要平等对话。
(2)个人行为和有背景的
  区别:观察学生的表情,当某个学生顶撞教师而有人呈兴奋状的时候,他们可能就是一伙的。
  处理:个人顶撞好办;有背景的千万不要一味硬顶,课下找发言人谈。
(3)责任在教师和责任在学生
  教师一定要有反思精神,若主要责任在自己,一定要给学生个说法,不可以有错还硬挺。当顶撞变成对老师的人格侮辱时,一定要严肃对待。不可当时大发脾气,事后不了了之。应该当时冷静,事后坚决处理,至少要他在公共场合道歉,严重的要给纪律处分

6、严重小说小动
  严重小说小动是指个别学生无视提醒,屡教不改,妨碍他人,影响全局的小说小动。这是必须解决的,否则班级有可能成为乱班。
  面对严重小说小问题,老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打击面不要过宽,一定要区别对待。一般说,40人左右的班,在一段时间里,老师锁定的严重小说小动者,不要超过5个学生,否则就可能是老师要求过火,或操之过急。
  锁定具体人之后,下一步是分析情况。首先要看两个方面:一看破坏面,二看学习成绩。破坏面指的是对周围同学的影响,不是指老师的主观感受。老师在选择工作重点时,必须有战略眼光,排除个人情绪,到同学中去调查研究,找到“病灶”的准确位置,再动手术,切不可乱开刀。成绩好与不好,他们小说小动的原因和机制可能有很大差别,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学生小说小动的原因:
(1)听不懂,学不会
     鉴别办法:如果你发现他在某些能够听懂的课目上听讲状况好得多,小说小说少得多,那就说明他是出于无奈。
  他们为什么听不懂呢?有的可能是基础问题,有的可能是智力问题,也有的可能是智力类型问题。
  上述情况,批评都不能解决问题。基础问题帮他补;智商低的允许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智力类型的,应该给他多介绍几种学习方式。
(2) 早就会了
  鉴别办法:看得出他很聪明,成绩往往很好。当老师讲书上没有的东西时,他会听得很专心,很投入,小说小动大幅度减少。
  建议老师适当给这类学生开辟“特区”,允许他去学习更深的东西,或者看课外书。之后,他的成绩下降了,可以请他选择,再试还是取消“特区”。这类学生不是没有学习能力,只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自我控制能力只有在自主条件下才能逐渐学会

(3) 没有规则意识
  这种学生不光严重小说小动,他根本就没有规矩。无论课内课外,无论学校家庭,到哪里都没有个孩子样,率性而行,旁若无人。这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好有坏,共同特点是:没有规则意识,干什么都不懂得遵守规则。这种学生,与其说他们不好,还不如说他们幼稚。
  为什么为这样呢?从小家长给惯的,孩子没家教。家长的百般溺爱,千般纵容,在孩子脑子里形成了这样的意识:“我的愿望就是我们家的规矩。”他这套在家中畅通无阻,到学校就行不通了,处处碰壁。这叫作“社会化障碍。
对这种孩子,批评不容易见效。老师面对这种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急躁,怀疑他们的屡教不改是成心捣乱,因而激化矛盾。遇到这种学生时,老师的中心任务是帮助他重新建立规则意识。要指导家庭教育,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大,必须下决心改正。帮家长选一两件事,制定规则,坚决要求孩子遵守,如果做不到,要适当惩罚。与此同时,学校老师也做同样的工作。双管齐下,他们才能有所进步

(4)自控能力差
  这种学生的问题是无法使自己在行动上服从规则,简单点说,就是明知故犯。明知故犯有两种:一种是我既明白道理,又能做到,可是我偏不做;另一种是,我明白道理,可是我确实做不到,只好不做。前一种是态度问题,后一种是能力问题。
  给这种孩子讲大道理是做无用功。他们的问题是“知”和“行”相脱节。这种学生需要的是训练。少说话,多干实事。建议老师仔细观察一下,把他们的小说小动都加以细致的研究。然后,根据情况选择某一种或几种小说和小动,告诉他如何改正。要出主意,而且这主意必须能够操作,比较容易核查。一旦有效果,就要鼓励学生坚持,并扩大战果。面对这种孩子,空洞的批评和千篇一律的惩罚,很难有效果。如果家长能配合老师,效果会更好。教育这一类学生,也不要幻想立竿见影,只要逐渐进步就好,有反复也不奇怪。

(5)动觉学习者
  这种学生上课也总是小说小动,令人心烦,但是你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却常常会答对。这就可见,你认为他没注意听讲,可能不符合实际,他也许就是这么个听法。如果你严加管理,把他管得暂时不敢乱说乱动了,你会发现他的精神就要萎靡,昏昏欲睡,听讲效果反而降低了。他好像需要通过不停的肢体动作和不停的嘴里嘟嘟囔囔来维持大脑的兴奋状态。这种学生,有人称之为“动觉学习者”,他们喜欢在动作中学习。他们一般觉察不到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可能有遗传。
  对这种学生的教育目标,就要调整,不要企图消灭他们的小说小动,而只要减少一些,尽量少影响别人就行了。对他们应该比对别人宽松一点。小说小动两个方面,首先解决小说问题,因为说话对他人影响更大此。
  教育这种学生特别需要教师心胸宽阔,心理健康。教师若看见他们像虫子一样动就是着急,就发脾气,那只能事与愿违。

(6)表现欲
  这种学生的小说小动是做给别人看的。有的是做给老师看的,想吸引教师的注意,有的是给同学看的,想吸引同学的注意。他们小说小动的同时,一直留意他人的反应,有人注意,就得意,没人注意,就失望。这种学生并不是没有自制力,当他们不想吸引别人注意时,他们可以做到不去小说小动。
  解决这类学生的问题,有以下几种办法。第一,找到他们自我表现的目的,给予回应。希望得到老师关爱的,教师就要适当满足,多看他们几眼,多跟他们说几句话,但千万不可过多,要保持距离。第二,创造一些机会,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比如多给发言机会等。第三,对有的学生,采用“不理睬”政策,效果更好。
(7) 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病态,没有确实的证据,是不可以随便乱说的。真正患多动症的孩子,是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平静下来的。多动症,必须找正规的大医院确诊,用药必须谨慎。

三、经常性迟到
  老师对经常迟到的认识,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孤立地看迟到现象。他们往往不善于把迟到放到学生整体精神状态的大背景中来观察,就事论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又急于求成,这就容易失败。
  学生经常迟到常见的原因有:
  1、恐惧老师,恐惧学校
  这种学生的主要问题不是迟到,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到学校来,又不能不来,能晚点就晚点。少在学校呆一会儿,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他们整天没精打采,精神最好的时候是快放学的时候。
  他们有的可能是教师恐惧症。如果某个经常迟到的学生看见老师就蔫,可是和同学在一起要相对好一点,那就可能是这种学生。解决方法是老师和他搞好关系。
  有的可能是学校恐惧症。就是说,学校里有他特别害怕的人或事情。这种孩子,当你批评他迟到时,他可能不加申辩,只是一声不响,因为他无话可说,或有话不敢说。老师不要轻易批评他,而要尽可能和蔼地向他询问情况。老师遇到学生迟到,关键是向学生询问原因,具体的,真实的原因,把学生的具体问题解决了,迟到现象才能解决。

2、家长纵容造成的习惯性迟到
  有些学生是迟到的老手。他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常常不能按时到校。稍微有点不舒服,家长就说:“得了,今天不去了。”旷课尚且不在乎,迟到更不当回事了。家长根本就没有把孩子每天按时上幼儿园看成是一种早期的纪律训练和规则意识训练,看作是未来孩子上学的重要准备。他们只有疼孩子的本能,没有教育观念,只图眼前讨好孩子,不为孩子长远打算。家长一放松,孩子自然顺坡下驴,能赖在家里就带赖在家里,久而久之,就拿迟到不当回事了。有些学生,迟到、旷课满不在乎,老师批评他他还挺委屈,可能就是这种孩子。也有的孩子开始比较规矩,忽然得病,在家休息,家长百般照顾,孩子尝到了不上学的甜头。病好后,家长老觉得孩子可怜,于是在上学问题上就难难免放宽了要求。孩子也就养成了懒散的习惯,甚至可能装病不上学。这叫作倚病卖病,也是家长“心软”造成的恶果。
  如果老师遇到有学生连续迟到,先不要着急批评,而要了解他的“迟到史”,如果确属家长纵容造成的习惯性迟到,就一定要请家长,给他讲清前因后果,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失误,不要再袒护孩子的迟到现象。要争取所有家长统一认识,要坚定,不能急躁。老师也不要急躁,如果过分施压,可能适得其反,弄不好还会酿成事端。

3、家长包办过多造成的习惯性迟到
  也有的学生家长不但不纵容,反而从孩子很小起就因为上学迟到与孩子进行过“持久战”。打、骂、赏、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孩子还是常迟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要考虑是否有人掣肘。父严,母说好话;父母严,隔辈人护,不能形成合力。孩子有保护伞,就会磨蹭。遇到这种情况,要先协调一致,再说其他。
  其次,可能是家长包办太多。什么都替孩子做。起床上学本来是孩子分内的事情,竟然变成了“给妈妈起床,给妈妈上学”,主动变被动。这种孩子迟到也害怕,也后悔,但他们不反思自己,而会埋怨家长。孩子迟到,家长负责,迟到问题很难解决。
  教师要指导家长,孩子的事,家长不要替他承担责任,家长顶多做一些帮忙的工作,而且尽可能减少。家长要跟孩子说清楚,让孩子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还有一个办法是家长故作懒惰或疲倦状,和孩子“交换位置”。注意,如果孩子不起床,家长千万不要唠叨,提醒不要超过三次,然后就不要管他。另外,也不要总说孩子“爱迟到”。说多了,孩子就可能认定自己是一个爱迟到的人。
  总的说来,学生迟到,还要靠家长帮助解决。教师必须学会指导家长,给他出具体的主意。单纯责怪家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四、同学冲突
  同学间的矛盾冲突,也是教师头疼的一件事。动不动就吵,就打。教师不得安宁,班主任尤其烦恼。我们要找这些冲突发生的原因,进行预防和干预,减少冲突发生的频率和危害,保持班级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  
   现在有许多教师大力鼓吹爱,以为只要学生从根本上懂得了爱他人,各种矛盾就都能迎刃而解了。这是过于天真的想法。世界上并没有抽象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人们不是先懂爱,然后才把这个原则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恰恰相反,人们是在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境中体会到了爱的情感,才逐渐把它们升华成某种抽象的东西的。对于孩子谈抽象的爱,效果差。

  少谈爱,多谈尊重。爱是一种感情,没办法强迫,也很难检测和衡量。尊重就不然,有外部标准,比较容易判定。
  实际生活中,学生的多数矛盾不是靠爱,而是靠游戏规则,靠公平,靠分清事非,靠互相尊重,互相让步,靠具体分析问题来摆平的。是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才是科学态度。

  为什么有些学生总是和别人发生冲突呢?教师应该怎样对症下药呢?
  1、语言表达能力差
  有些学生总和别人发生冲突,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你会发现这种孩子整体表现并不差,没有严重的个性缺陷,平时能遵守纪律,学习也知道努力。可是往往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就闹起来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不善于言词,于是就借助肢体语言,直接拆诸行动,伸手就推,就抢。这种学生有时甚至会好心帮别人办事而得罪人,因为他没有能力把自己的意图向对方说清楚,造成误解。老师如果缺乏经验,也会误解这种学生,因为他们不善于替自己申辩。
  这种学生和他人发生冲突,老师要“冷处理”,千万不要试图当时就分出个是非曲直来。先把冲突双方分开,过一两天,等他平静下来,再找他谈。谈的时候,先不要论是非,而要搞清楚他冲突前的想法,他打算干什么。然后老师再一句一句教给他,如何把自己的意思向对方表达清楚。
  这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可能有先天的原因。也可能是早期教育没有跟上。孩子由不爱说话的人带大,都可能错过语言的最佳发展期,造成语言表达能力发育滞后。要提高这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一个办法是请家长协助,每天让他读十几分钟书,大声朗读,长期坚持,一年后,孩子的表达能力,整体精神状态都会有积极变化。

2、思维方式特殊
  严格地说,每个学生脑子里都有一本独一无二的个人词典。当他对于某个词的解释与他人相差甚远时,就可能发生冲突。一般学生这种事比较少,而有些学生,因为思维方式比较特殊,他对事情的解释经常与他人不同,于是发生冲突的机会就较多。
  这种学生表达能力并不定差,也不是不讲道理,只是他有他自己的道理,老师必须说服他,而千万不要压服。
  老师批评学生的时候,学生如果申辩,老师千万不要轻易断定是狡辩,是娇情,一定要搞清楚在他的特殊词典里,某个词是怎样解释的,先理解,再引导

3、缺乏人际交往技巧
  有这么一种学生,突出特点是为人处事能力差,不会看他人脸色,不善于感知情境,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事。他们有的功课还不错。太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了,容易遭到同学们的反对,引冲突。这属于能力问题,不是品德问题。
  他们为什么如此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呢?至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跟家长学的。还有一种可能是家长只顾自己工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没有把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传授给孩子。老师要向家长指出这个问题,同时要做周围同学的工作,告诉他们,这个人只是比较直率,并没有恶意,大家应该宽容,不要轻易和他翻脸。为这种学生创造一个交流的环境是很重要的。
  教育这种学生,切忌乱批评,尤其不要轻易说他们“不团结同学”,“脑子有毛病”,那样有可能使他们变本加厉,或者转向沉默自卑,而他周围有的同学则可能被训练成刻薄的人,后果都是坏的。

4、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独生子女的“常见病”、“多发病”。每个人都是皇帝,谁也不想当大臣,更不用说当老百姓了。一国哪能容得下那么多皇帝?于是只好打架,所以独生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特别多,而那些“皇帝病”最重的学生,就成了问题生。
  这种学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心中只有自己,目中并无他人,只要自己高兴,全然不顾他人感受。不能换位思考,没有同情心,不懂得礼让,什么都是我的。他们的道德观念有两套,一套用来要求别人,一套用来放纵自己,双重标准。
  不用说,这种孩子肯定是家长给惯的。他在家为所欲为,所有人都迁就他,他习惯了这种生活和思维方式,很自然地迁移到学校来了。在学校遇到和他一样的“小皇帝”,肯定会硝烟四起。
  这种学生,主要问题是价值问题,中学生属于品德问题。解决这种学生的问题,一是要恰当阻止他们的任性行为,二是帮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建立对内对外统一的道德标准。学校和家庭都要准备用一些办法处罚他们,学校必要时要给纪律处分。与此同时,家长和老师要十分耐心地,给合具体事情告诉他们别人的感受。等他们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的时候,他们进步就会更快了。

5、个性缺点
  这种学生有很多同学“不待见”他,仔细地观察会告诉你,他们身上确实有某种特点是周围人难以忍受的。比如小气、爱说谎、爱传话搬弄事非,经常借东西不还等。这些个性特点同学看不惯,就会有微辞,三句两句就吵起来了。
  要解决这种学生的问题,笼统的批评和一般的惩罚用处不大,关键是让他们认识自己究竟为什么招同学“不待见”,也就是要让他们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点。他们能改正吗?不一定,凡属个性特点,都有比较深的根源:遗传、家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童年经历都有关。所以,要他们完全改变自己的个性缺点是很难的。比较现实的要求恐怕是让他们学会减轻或收敛自己的个性缺点,只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和同学的矛盾就可以减少。在同学方面,要提倡宽容,不必和他较劲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个别学生利用自己和某位学校领导或班主任的特殊关系,在班里搞特殊化,甚至以权谋私,欺负同学,结果激起众怒,酿成冲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不要笼统地教育学生“互爱”,而要主持正义,要批评这种学生的不正之风

五、学习问题
  一、不注意听讲
  我们讨论的是严重的不注意听讲,即经常的,持续的,弥漫性的,公然的、屡教不改的,令老师无法忍受的那一类不注意听讲。许多老师遇到严重不注意听讲的情况,都简单地认为是学生对学习不重视,或者不想学习。老师的对策,就是给孩子大讲学习的重要性,课上提醒,批评,罚站,赶出教室,再解决不了,就请家长,还解决不了,只好怀疑孩子有毛病。这太简单化了。
  一个学生严重不注意听讲,首先应看他学习成绩如何。成绩还可以,那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他的姿态和习惯与其他同学差别较大,很不“标准”,被老师误解了。
他们有的人一边听一边动,有的四处张望,有的始终低着头,有的很少看黑板,有的手不闲。你认为他没听,其实他听见了。叫他回答问题,他会答上来。
  这种学生,如果老师批评他不注意听讲,就冤枉他了。老师给他下“不注意听讲”的定论,他会迷惑,时间长了,可能真的变成一个不注意听讲的人。
  这种学生,可以帮他们分析一下自己的听讲姿态,在宽容和肯定的同时,劝他们作一些小调整。比如总低头,老师可以说:“你若常抬头看看,成绩会更好。
  面对这种学生,老师必须有很大的包容性,只要他对别人影响不大,就不要跟他没完没了。

2、他早就会了,听课不耐烦
  有的孩子早期教育很好,有的孩子家长水平很高,能辅导,有的孩子参加补习班,早就掌握了知识,有的孩子非常聪慧,听几耳朵就成……这样,他们上课就可能不注意听讲了。鉴别这种学生的办法是老师讲点新鲜的,学生没听过的知识试试,如果他听了,就可以判断:这不是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只不过“听不饱”而已。
  对于这种学生,老师往往强调一些尊重教师劳动之类的话。其实,让孩子乖乖听已掌握的知识,是残酷的事情。明显缺乏效率观念,浪费孩子生命。遇到这种学生,主张给他一些自由,使他课上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课外书,或者学习更深的东西,只要不影响他人,能保持优良成绩就行。
  给自由,成绩就下降,怎么办?不能因噎废食,应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支配时间和分配精力,让他重新安排一下,再看效果。能处理好了,就可能是尖子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单纯从自己管理的需要出发

3、课外会有人给他再讲一遍,他课上不必听
  学校老师讲的内容,家长回家必定给孩子再讲一遍。孩子感觉教师没有家长讲得清楚,于是上课就不注意听讲了,反正有家长做“助教”,“助教”比“教授”更敬业。教师遇到这种情况,查实之后,一定要找家长,告诉家长:“您在辛辛苦苦害孩子。”因为家长很难做到门门给孩子讲,更难做到从小学到高中都讲,家长为了提高眼前的分数,培养了孩子上课不好好听讲的坏习惯。
  请家长和教师千万注意,对孩子的个性可以照顾,也应该照顾,但必须认真评估,只照顾那些确实需要照顾的地方。决不要过分照顾,否则就是溺爱,助长孩子的无能

4、有些学生是自学者
  这种学生,他们喜欢读书研究,而不喜欢听讲。他们可能是视觉学习者,耳朵不灵眼睛灵,同样的内容,听人讲一遍远不如自己看一遍。看书和听讲感觉不同,看书可以一遍又一遍从容揣摩,听讲则往往只有一次机会,跟不上,效果就很差。有一些脑子转得不快但理解能力很强的孩子,就适合自己看书自学,老师适当指导,效果更好。遇到这类学生,绝不批评,告诉他,可以不听讲,自己看书,但不能扰乱别人,看不明白一定要问。

那些不注意听讲成绩又很差的学生,他们是怎么一回事
  建议老师首先了解,他是新近才这样的,还是从来如些。对于“新手”,他们只是近期被某种东西干扰了,一旦排除干扰,重新找到认真听讲的感觉,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上升。
  这些干扰来自何方?
  有的孩子是不适应新环境,有的是不喜欢任课老师,有的是“早恋”,有的是身体不好或精力不济。
  遇到所有这些情况,都不要进行空洞的说教和批评,而要切实帮助他们排除干扰。

那些“老手”,久经考验,对他们来说,上课不注意听讲反而是常态,要是注意听了,那是是例外。
  可以把这些“老手”细分成两类。一类属于能力问题,就是说他们没有能力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这叫作“注意力障碍”。还有一类属于非能力问题,就是说有其他原因严重压抑了些种能力。怎样区别这两种人呢?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下他所有学科的听讲情况,如果什么学科都不注意听讲,那可能就是注意力障碍;如果某些学科这个孩子听讲挺认真,那他就不是注意力障碍,而属于非能力问题。
  注意力障碍的孩子,应该到医院去治疗

非能力问题的多是由非智力因素的缺陷造成的。可以分以下几小类
  1、对学习失去信心
  这种孩子从小学习就失败,几乎没有成功过,他们已经放弃了学习,他们根本就认定,认真听讲也没有用处,反正考不好。任何一个人做没有奔头的事情,注意力都是不会集中的。这种学生的漫不经心、玩世不恭、满不在乎,正是他们心中没有希望的表现。对他们大讲学习的重要性,等于雪上加霜,因为他们正是由于既知道学习重要又知道自己反正学不好才如此沮丧的。对这种学生进行惩罚效果也很差。
  治疗这种孩子,最重要的是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要仔细寻找他们哪一科,哪一个地方学得稍好,加以鼓励和表扬。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而要“哪壶开了提哪壶”。这样做,即使学生成绩没有多大起色,起码他们的纪律情况会好转。
  班主任不要试图一下子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也不要以为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就完全失败了。只要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则些处不开花,彼处也会结果的。

2、基础太差,听不懂
  任何人面对听不懂的语言都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学生自然也是如此。如果你发现他新学一门与基础关系不大的科目成绩明显好一些,那就证明他是基础问题。基础太差,要求他们注意听讲,是没有道理的;惩罚也不会有作用,他顶多给你搞个形式主义。这种学生,应该建议家长人他请家庭教师,从头补起,不要同时抓几门,只拣最有希望进步的一科补习,而且急用先学,能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

3、习惯性懒惰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极其懒惰,遇事从不动脑筋想,永远在事物的最表面现象上漂浮,那么这种孩子是没有办法注意听讲的,他们甚至不能集中注意力听别人说完一段话。他们浮躁到了极点,几乎不适合进行任何严肃的脑力活动。他们不是弱智,当思考不需要聚精会神时,不需要持续时间时,他们往往有聪明的闪光。
  这种毛病是怎样造成的:(1)家长浮躁;(2)从小娇惯,破坏了孩子的意志;(3)电视和卡通破坏人的敏感性。
  办法:指导家长,认真听孩子说话,严格限制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每天督促孩子大声朗读10分钟严肃的作品,坚持下去,或许有效果。若有条件,可以送孩子去一个素质高的亲戚家,或许会好些。
  教师对这种习惯性懒惰的不注意听讲的孩子要少批评。只能降低要求,尽力而为就是了。

4、智力类型与众不同
  一个学生经常性地不注意听讲,而且成绩不好,还有一种可能是不能完全排除的,那就是他的智力类型与众不同,用我们通常的办法给他讲,他听不好,也学不好,换别的教学方式(比如做中学,玩中学,合作学习)他却可能很专注,很投入,效果也很好。
  怎样鉴别这种孩子呢?
  他们精神状态不萎靡,也不懒惰,品德不差,智商也不低,只是不能适应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对这种孩子,教师千万不要轻易作负面结论,也不要强迫他,最好请专家,帮他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

二、不完成作业
  学生不完成作业,教师很头痛。一般老师对这个问题都不去细致研究,只简单断定是因为学生“不重视学习”“厌学”“贪玩”“怕苦”等,对策无非是一方面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采用卡、压、的办法迫使学生不敢不完成作业。
  事实上,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情况相当复杂,有多种原因,也应该有多种干预方法。
  分析这个问题,首先看学生成绩如何。
  如果考试成绩还可以,甚至考得不错,有这样几种可能:

1、书写障碍
  这种学生听讲比较专心,发言也很积极,有表达能力,总体学习状态还是不错的,但一涉及笔头作业,他就一百个不乐意。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贸然批评他“不想学习”,因为他可能是书写障碍。
  书写是比看和听复杂得多的学习活动,需要眼,手,脑多方协调配合。小学生把字写得七扭八歪,常常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他的手部小肌肉群没有别人发育得快,控制不好笔,自然没法写好。
  如果经过诊断,发现某个学生不写作业,确实主要是因为书写障碍,而不是学习态度问题,那我们就千万不要乱批评他们了。正确的办法是告诉他们:写字并不难受,很有意思。家长和孩子一起多做手指游戏,帮孩子手部小肌肉群的发育;家长还可以作热爱书法状,帮孩子产生写字的兴趣;姿势不对,进行矫正;老师要减少这种学生的作业,先不求多,不求美,写了就好,逐级增加。

2、懒惰,靠小聪明学习
  这种学生,看他写的字形和书写速度会发现,他们并没有书写障碍,他们能写得很好,很快,他们也曾经有过按时,按量完成作业的历史,而且给他们一些压力,他们也能把作业写好。这种学生主要是懒惰,而且胆子比较大,不害怕惩罚。他们成绩并不差,靠的是小聪明。
  这种学生,可以肯定是家教失误造成的。有的家长从来不问孩子的作业,孩子每天就知道疯玩。老师请家长,家长不去,或者去了,回家把孩子打一顿,继续放任不管。这种孩子完全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教育起来很困难。有的长大会好些,要耐心等待。如果家里经济好,可以建议请家教陪伴,逐渐形成习惯。如果经济困难,孩子人品不差,可以安排他到同学家一同写作业。如有辅导班,建议他们参加。
  这是一类脑子聪明,思想懒惰,习惯不好的学生,转变他们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值,能进步就好。

3、嫌作业太“小儿科
  这种学生经常不交作业,但成绩并不差,或忽高忽低。平时成绩不见佳,也不见他用功,到了期末考试,却能闹个上游。这种学生也给老师一种懒惰靠小聪明学习的印象,但每当老师讲到他确实不会的地方,他都听得津津有味,有时还会问老师一些怪问题。如果某天作业难度很大,具有挑战性,他就爱做。

  这就是那种“吃不饱”的学生,老师留的作业对他们来说太“小儿科”了,做起来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致,于是他们就“罢工”了。这种学生不是不爱学习,是我们的教学不能适应他们的知识结构。对于这种尖子生,要适当照顾,给他留点难题,减去一些他做了也没用的容易题,甚至可以让他跳班。
  千万不要讽刺这种学生。“你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那么特殊?”这样做只会把学生变成敌人。

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当中,成绩不好的比较多,细致分析
  1、没奔头,灰心了
  人做任何事情,没有奔头,他是绝对不会起劲的,大人孩子都一样。很多学生根本不爱写作业,他们心如死灰,不写作业不过是他们消极心态的一种表现而已。
  灰心者又可细分为两种:整体灰心者,局部灰心者。
  整体灰心者是完全厌学的人,甚至厌世的人。对这种人谈作业,属于浪费时间。一位班主任如果发现某学生整体上处于心理崩溃的边缘,那就不要和学生纠缠什么写作业问题,而要用主要的精力了解他的心理问题在哪里,加以干预。班主任这时要做的是,先放学生一马,不要每天催逼他的作业,否则会干扰心理治疗,弄不好还会造成学生迅速辍学,或走向崩溃。
  对局部灰心者比较好办,正确的做法是先稳住阵脚,告诉学生:“你不是不完成作业的学生,你只是某一两门作业有困难。我们慢慢解决。”然后帮学生切实找到他这一门课写作业困难在哪里,为什么灰心了,逐步加以解决。

2、作业不会做,或者障碍太多
  他们写作业时写写停停,困难重重,有的甚至大部分题都不会。老师催得紧,怎么办?向家长求援或者抄别人的。有的学生抄作业是因为懒惰,是态度问题;也有不少人抄作业是因为他确定不会或者速度太慢,完不成,是能力问题。遇到学生抄作业,一律进行道德谴责是不妥当的。道德压力只对那些有能力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起作用,确实不会做题的学生甚至可能更不会——你把他骂傻了。
  他为什么不会呢?有可能是智力问题,有可能基础问题,不有可能是暂时没有入门。
  所以,老师面对一个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千万不要急于批评,谴责,惩罚,一定要认真观察和询问,他到底会不会,如果确实不会,该补课的补课,该请家教的建议请家教,该等待的等待,而且应该允许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不做或者少做作业。

3、挫折感
  这种学生主要问题不是学不会,能力还可以,也没有完全灰心,也不是懒惰,只是写作业提不起精神来,经常不能按时完成。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受的挫折太多了。也就是说,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超标了,而且太急躁了。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总是得不到肯定,甚至作业按时完成也会受到批评(字不漂亮,有错误等等),成绩提高了也要受批评(没有达到标准)。总拿别人的优点比他的缺点,总用理想中的他贬低现实中的他。久而久之,他就会经常沮丧,对作业没兴趣。
  这种学生不难鉴别,也容易帮助。只要老师和家长肯定他的进步,他很快就会转变精神状态,作业也会好转。如果表扬不能使他改变,那他可能是别的类型,要换方法

4、不喜欢这个老师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常常情绪化地处理问题。他如果从心底里讨厌甚至仇恨某个教师,就会想:“我干吗要给他完成作业?就不写!”如果某个学生其他各科作业完成得还可以,本来这门课的作业也能顺利完成,自从换了某个老师后就不交作业了,或者自从跟某位老师发生了冲突,就不好好写作业了,就可能是这种情况。
  这其实是人际关系问题,不是作业问题。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就先不要提作业,而应该主动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接受正确的意见。应该倾听、解释、道歉。关系缓和了,作业问题就解决了。

  三、马虎
  这里说的马虎指的是学习方面的马虎。老师和家长面对孩子的马虎现象,一般对策是什么呢?一个是反复提醒,第二个是吓唬,第三个是斥责,第四个是惩罚,第五个是强调检查。这些办法虽然都有道理,但是常常不能解决问题。最糟糕的是,你经常批评孩子马虎,反而给了他一件自我辩护的武器,马虎的说辞成了他逃避责任,欺骗自我的工具。
  所以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注意,不管孩子事实上多少马虎,都不要说他马虎,但是在行动上,要切实找原因,采取具体的措施,帮他改正。多做实事,少指责,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马虎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有多种原因:

1、心急
有些学生写作业或考试时,总是急急忙忙、慌慌张张的,好像身边有什么人在催他们,于是做题就很容易出错。这多半是一些急脾气的学生。
    这种马虎解决起来比较容易。让他们在做题之前和中间做几次深呼吸,数若于个数,或者心里默念几遍“静下心来,静下心来”,一般就会有效果,坚持下去,可以逐渐改掉心急的毛病。
  2、情绪不稳
这种学生整体精神状态不好,他们在家里或者学样遇到了什么事情,心绪不宁,注意力不能集中,因而马虎。亲子关系紧张,父母闹离婚,同学闹矛盾,丢失了心爱的东西,早恋,迷恋网络,追星,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一般说来,这种马虎是阶段性的,情绪问题一旦解决,马虎现象就会大幅减少,教师能帮他解决问题更好,如果一时无法解决,只好力劝学生稳定情绪,控制注意力。此时理解和疏导远比批评重要,如果批评,可能适得其反。马皮就可能走向厌学。

3、害怕
  有的学生平时成绩还不错,一到考试就失常,越重要的考试越发挥不出水平来,教师和家长就认定这是紧张造成的。有一种可能是:这个学生只善于领会局部知识,而不善于理解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个学生短期记忆能力强,而长期记忆能力弱。还有一种可能是,他的平时成绩不真实,抄同学的。
  上述几种情况,如果把紧张看成主要原因进行干预,显然难以奏效。我们要说的是:他平时确实有一定的水平,而考试又确定是因为紧张而没有发挥出水平来。他为什么紧张?
  是让家长和教师给吓的,给压的。很多家长和教师都有一种不好的习惯,总是不加节制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结果弄得孩子面对卷子,心里想的不是题目怎么做,而是万一考不好教师的冷面孔,家长的训斥。注意力没有办法集中在考试本身上。人在面临过大压力时,智力会下降,有水平也发挥不出来。这不是简单的马虎,而是整体心态失常。
  希望家长和教师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应该多想想如何给孩子具体的帮助,而不是继续制造恐怖气氛。

4、视觉障碍
  有些孩子读书跳字,看书跳行,相似的字或字母混淆不清,人家一目十行,他却只能看几行,人家能看到整体,他却只能看到局部,有时他写出来的字是反的,有时没有空间感。这都可能是视觉障碍。有这种毛病的学生,作业和考试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不可思议的错误。
  这种情况应该到有关医院去进行视觉测验。如果确定有视觉障碍,那么解决的办法一个是进行视觉训练(进行朗读和抄写练习,注意任务不要重,有错不要批评),再一个是尽可能多用另一种感觉器官学习(比如多听)。
  注意,这种学生不但会被误认为是“马虎”,还可能被扣上“多动症”的帽子,这很不公平,只能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解决不了问题

5、思维滑动
  有些学生每到某一类型的题目,或者某个步骤,或者遇到某个字,就容易出错,反复纠正也改不了。当你把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时,他能够不出错,可是一放到整体的练习或考试中,又错了,给人屡教不改的感觉。
  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习惯性的思维滑动,瞪着眼看不见自己的失误,就滑过去了。这种毛病不算太难纠正。解决的办法首先是找到这个学生特殊的“马虎点”(也就是思维特别爱滑动的点),让学生记住,每到临近这个“马虎点”的时候,就提高警惕,闭一下眼,数几个数,阻拦一下,避免思路滑过去。

6、缺乏责任感
  这种学生不只学习马虎,凡是他不感兴趣的事情,他一概大大咧咧,错误百出而满不在乎。然而他确实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说玩游戏),他却很认真,很细致,并不马虎。可见他的问题不是马虎,而是缺乏责任感,没把学习看成分内事,是给家长和教师学习,消极怠工,敷衍了事。
  遇到这种情况,单从马虎入手,是绝对解决不了的,需要整体治疗,改变他整个生存状态,甚至需要从头培养他的责任感。关于培养责任感的问题,简言之,先得让他负责任,家长、老师少提供过度服务和保护,把生活任务交给本人,把学习承包给本人

关于马虎问题,最后要强调:建立“错题档案”。
  解决马虎问题,光“务虚”是不行的。一定要把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找出来,把错误频率统计出来。应该建立“错题档案”。把作业本上,考试卷子上所有的错题保留下来,集中研究,找出规律,才能解决问题。空洞的批评,笼统的鼓励,都没有用处

四、偏科
  很多学生都有偏科现象。这里说的是严重偏科,是让家长、老师头疼的偏科——如果不偏科,他本来可以考一个很好的学校,一偏科,希望就落空了。偏科的学生常见的瘸腿科是外语、物理、和语文。有些学生,纪律、品德方面不一定有问题,只是为偏科而苦恼。这是怎么回事呢?
  偏科分为:原发性偏科和后发性偏科。原发性偏科是指从小就偏,后发性偏科是指后来才发生的偏科。
  原发性偏科从幼儿园就可以看出来。这种偏科是天生的,与遗传有关。这种学生,要完全克服他的偏科现象是很难的。家长和老师要放弃“人定胜天”的幻想,把自己的期望值调整到适合的地方,否则只会把孩子弄出心理疾病。
比较现实的办法是不催不逼,而采取帮助的办法。告诉孩子:“我理解你,但是有些科目不学要影响总分,所以你最好克制自己,尽力学好。同时在自己的强项上再加一把劲,争取多得分,以弥补弱项上的损失。”  

还有一个办法,把他不感兴趣的学科挂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有时也能提高学习成绩。比如某生讨厌英语,但喜欢流行歌曲,可以建议他把英语记单词填在流行歌曲的调子里。

1、漏洞扩展
  学生无论学哪一门学科,都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一些知识漏洞,如果及时补上,没有问题。如果忽视了,学生的漏洞就可能扩大,大到一定程度,就听不懂新课了,这种情况理科和英语最明显。学生越听不懂越不爱学,不爱学就更跟不上。渐渐地,就会在感情上厌恶和躲避这门课,于是偏科了。
  这种偏科必须用查漏补缺的办法解决,但是如果偏科的历史比较长,那还需要在情感上克服厌学。最好是请善于诊断的家庭教师来给孩子一对一教学,先“侦察”,找漏洞,再补漏。如果漏洞太多,应该能判断,先补哪些东西最有利于他听新课,最有利于他取得成绩而增强信心。只会串讲的教师,不能胜任这种工作。

2、失败感扩展
  有的学生走向偏科并不是因为知识有多大漏洞,而是学这科总是得不到表扬,成绩总不理想。老受挫折,看不见老师的笑脸,他就会越来越消极,时间长了,就可能形成偏科。
  解决这个问题,一靠老师转变观念和教学态度,二要对这种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一般说来,中学生比小学生要好做一点。

3、师生关系紧张
  如果老师对学生抱有成见,或者学生对老师抱有成见,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学生这科的成绩就可能迅速下降。关系不能好转,时间长了,就偏科了。解决这个问题,要看主要问题在哪方面。是老师的问题,学校领导出面做老师的工作;是家长的问题,学校领导就做家长的工作,是学生的问题,也由校方出面教育。

五、偷拿钱物
  学校里丢东西,老师们应付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吓唬:“拿人东西是小偷,犯法!”小学生会吓得不敢承认,久经考验的中学生则不会在意教师这种虚张声势。
  2、诈:“我已经知道是谁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一点线索都没有,这种办法也没用。
  3、老师去翻:班里丢了东西,老师亲手去翻学生的书名甚至口袋。真能翻出来,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翻不出来,则不但伤害学生,而且降低教师威信。
  4、发动同学互相翻:教师若发动学生互相搜查,等于进行反法治教育。即使这样能找到“赃物”,不可以这样做。
  5、大事化小法:教师还有一招,对学生说:“我相信他不是有心拿,一定是忘还了。我希望他可以悄悄把它放回去。”这种办法只对思想基础好、初犯的学生有效。
  6、良心发现法:教师发挥特长,讲故事,讲道理,讲得学生良心发现,就来认错了。这种办法成功率也不高。他自己让“良心”下岗了,教师能把它唤回来吗?困难。
  上述6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特点:缺乏从事实出发的逻辑推理,都是情绪型的,很不专业。
  遇到这种事,遇好像公安那样做。如果有线索,可以顺藤摸瓜;如果没有明显线索,最好暂时不提,暗中寻访。
  总之,处理这种事,一要有大局意识,二要有“破案”能力。

就破案的思维方式来说,老师与警察没有多大区别,都要抓线索,进行推理、排查,都要向嫌疑人和知情人进行调查。如果老师没有这种本领,没有这种思维能力,就破不了“案”,就不能维护集体的安定,就会降低自己的威信。
  很多老师十分缺乏破案意识和能力,尤其糟糕的是,他们有一种教育者的职业病——遇事高扬道德义愤,总觉得学生“不应该如此”。这不是科学的态度。事情出来了,我的任务是先把它搞清楚。
  很多老师都有一种不良的思维习惯,他们总觉得学生都应该符合老师的要求,不符合就生气。老师如果缺乏“破案”本领,他就容易犯两个极端错误——或者用过分迁就的办法“哄”学生,或者进行违法检查和“审讯”。
  老师中还普遍存在着另一种错误想法,他们以为偷拿同学财物的学生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种做法的错误,觉悟太低,一旦他们经过老师的道德说教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提高了觉悟,就会改正。这是非常天真和片面的看法。事实上偷拿别人钱物的学生都是明知故犯,所以,对他们进行说教,纯属浪费时间。要少做无用功,把精力真正用到有实效的教育行为上来。
  很多老师还有一种毛病,当没有确凿证据时,他不能理性地先按“不是他”来对待和处理,而是跟着感觉走。或者公然认定罪责,或者话里有话。主观认定不能代替严密推理,严密推理不能代替证据。没有证据时,绝不可以感情用事。总之,盗窃事件,绝大多数都适合“冷处理”。

下面具体谈谈偷拿钱物问题有哪些类型,具体的干预办法是什么
  1、不良习惯型
  这种学生别人的东西乱抓,自己的东西丢了也不知道。
  怎样大幅度减少同学乱扔乱拿现象呢?一是要指导家庭教育,二是在学校要立些具体的规矩。
  乱扔乱拿现象根在家庭。许多子女由于家长娇惯,没有整理东西的良好习惯,也没有保护自己东西的主权意识,也没有自己丢了东西要负责任的意识。老师应该面向家长,指导家庭教育。
  可以给家长出以下主意:在家中要分清家长和孩子的不同“领地”。家长不可以轻易侵犯孩子的领地,不要轻易动孩子的东西,也不允许孩子轻易侵犯家长的领地。不能随便动家长的东西。逐渐建立“主权意识”。孩子的玩具,要他自己整理,家长可以教方法,但不可以代劳。孩子丢了不该丢的东西,必须有惩罚。扣他若干压岁钱,少买一个玩具,停看动画片,取消出游等。总之,必须罚得他心疼,下次他才会小心。孩子丢了东西,家长不加惩罚,就是纵容。
  在学校,为了避免找相东西,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商量钱物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带什么东西,什么不可以带到学校,丢什么东西找班干部报案,丢什么东西找班主任报案,丢什么东西个人负责等。所有这些都有规矩,丢失钱物现象就会大为减少。

2、心理型
  这种学生偷拿人家财物,是由于某种心理问题。有的因为同学不理他,有的因为人家说他一句伤自尊心的话,有的因为嫉妒人家的学习成绩好,有的因为口角或打架吃亏,有的因为某人抢了他的女朋友等等,还有人用栽赃的办法报复。
这类偷拿钱物有个特点——对人不对物。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占有这些钱物,而是对钱物持有者造成伤害。要的是:让你难受。
  教师可以凭经验和猜测判断这类事情。注意,这种案子,把盗窃者抓住,使他承认了错误,赔偿了损失,并不算完,要切实解决他的心理问题,才能使他不致重犯。是人际关系问题就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是心胸狭窄问题,就解决心胸狭窄问题
  这类偷拿钱物问题基本上不是品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教师要避免过多地和他们谈事非,避免过多地道德说教。教师不但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手段是完全错误的,而且要帮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告诉他们怎样想事,怎样行事,才能避免矛盾,化解矛盾。这种事,不适合公开处理。

  还有一种盗窃很特殊,偷窃的学生表现不错。最奇怪的是,他偷的东西对他没有用,行窃对象也和他没仇。老师找他谈话,他会说:“我也不知道。”这种情况不一定是品德问题,很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应建议学生看心理医生。把东西还给同学,告诉大家,他这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他不是坏人,就可以了。

 3、品德型
  这种学生偷拿钱物,主要是品德问题。他们的价值观不正确,以不劳而获为本领,甚至认为偷是一种生存方式。这种学生偷拿钱物的特点是:有前科,屡教难改;羞耻感较小;作案手段高明,有反侦察能力;不拿出证据死不承认。这种学生男女都有,你会发现他们的家长往往是爱占小便宜,有劣迹的,或者溺爱无边,或者放弃不管。
  教育这种学生相当困难。要注意,虽然他们的问题确实是品德问题,但是解决问题时应该往往破案入手。偷东西的学生不怕你发脾气,甚至不怕你请家长,他真正怕的只是一件事——掌握实情和证据。所以教师遇到盗窃事件,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破案”上。对偷东西的学生,最好的帮助就是让他们每次都被抓住。每次都占不了便宜。这样,他才有希望接受教训。
  教师在破案时,要像警察一样认真。具体的注意事项是:
  注意作案动机。注意作案时间。注意消费情况。注意物品来源。注意反常举止。所有这些情况,最清楚的是学生,要破案必须走群众路线。必要时甚至可以安排“线人”,只要不耽误他学习,绝对保证他的安全。

4、被迫型
  这是偷拿钱物的特殊类型。这种学生偷拿钱物是被迫的。比如有高年级同学威胁跟他要钱,不然就打他,如果告诉家长或者老师就打死他。他胆小不敢声张,只好想办法搞钱。他不是坏学生。这种案子一般比较好破。教师破案后,应该耐心做工作,鼓励他说出实情。一定要把勒索者找出来,绳之以法,绳之以纪律。之后还要告诉他,大事要找老师和家长,不可自己乱处理。
  中学还有因为家庭生活实在困难或者急需用钱借不来,一时糊涂拿同学钱的。这种学生,除了批评处置外,还要尽可能帮他解决实际困难

六、迷恋网络
  面对学生迷恋网络问题,家长和学校的一般对策是围追堵截,把孩子关起来,到网吧把孩子抓回来。或者苦口婆心,给孩子讲道理。这些办法效果不佳。人们又想起了“引导”二字。让你上网干我希望你干的事情。这种办法一般效果也不理想。孩子们理喜欢他们喜欢的游戏。
  不了解孩子们的心思,没有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多善良的愿望也没有用处。问题的关键仍然是先搞清楚,孩子们为何被网络迷成这个样子。常见的归因有:
  归因为“拉”——都是网吧害了我的孩子。
  归因为“推”——是家庭和学校把孩子推到网吧去了。
  归因为“陷”——是孩子抵抗力不强,陷进去了。
  孩子沉迷网吧,往往不是一种原因造成的,多数是家长、学校猛推,网吧猛拉,孩子就进去了。

1、家庭和学校充满了批评、训斥,网上很少批评,多的是鼓励、安慰和同病想怜。
  许多学生在学校里每天收获的都是批评,这是连成人都不愿意经常收到的礼物,何况孩子?当然家长和老师也有表扬,“棒棒棒,你真棒!”。可惜这种赏识太露骨了,太廉价了。孩子心里明白,您这是哄我,不就是让我多给你挣点分吗?不买帐。网上没有这些东西。没人讽刺你,有鼓励,还有奖励。
  有鉴于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大幅度减少批评,禁止讽刺挖苦,也不要摘言不由衷的不值钱的“赞赏”,以免把孩子推进网络世界。
  2、在家,在学校,他躲不开家长、老师的唠叨,而在网上,他可以选择对话人。
  在网上聊天,也有话不投机的时候,那好办,换人,我自己能做主。在学校和家里可没有这个自由,家长的絮叨,老师的教导,他无权选择。不能自由选择地话人的对话多半是“训话”。所以学生上网聊天彻夜不休。
  有鉴于此,家长和老师就应该少说话。可以打听一下,孩子比较喜欢跟哪个人说话,请他来说,效果会好些。我们自己也可以改变态度,认真倾听孩子说话。

3、家庭和学校不允许失败,网络允许失败重来
  我们的教育体制和许多人的教育思想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不允许学生失败。这不符合教育规律。事实上,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都是曲线,下降是必须的。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往往连学生喘气的机会都不给,不停地念紧箍咒。网吧最大的好处是没有人念紧箍咒。没有人催你。于是你很从容,有足够的时间咀嚼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从这一点说,网络游戏的设计比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要更符合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不搞拔苗助长。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记住,教育要慎用权力,少念紧箍咒,允许孩子失败,把成长的节奏尽可能放给孩子自己去掌握。

4、家长和教师居高临下,而网上是平等的。
  网友关系最值得羡慕的地方是平等,这种平等是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的。许多学生只要一站在家长和教师面前,精神上立刻矮了半截,这绝不是快乐的体验。网上就不然,可以平等地,自由地与人交流。这是一种心灵的解放,这种解放给孩子带来无比的轻松和快乐。
  有鉴于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创造尽可能平等的人际关系,不要总是居高临下地对待孩子。孩子生活在平等的气氛中,网络对他的吸引力就会减少

5、在家庭和学校说话不自由,在网上可以胡说
  孩子在家庭和学校说话不自由,他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能骂大街,否则要挨批评。至于对家长和老师有意见,那就更不敢说了。
  网上聊天给他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渠道,他可以胡说,可以乱骂,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很“酷”的事。
  有鉴于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一点自由说话的机会,当然不是允许他骂人,而是允许他说一些大胆的话,对他们宽容一点。
  6、和家长、老师没有共同语言,和网友有说不完的话
  有没有共同语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把我和一个缺乏共同语言的人放在一起,即使他是个大好人,我也不高兴。
  因为代沟的关系,孩子和大人本来就缺乏共同语言。家长和老师如果不了解孩子,不顾他们的感受,只管教训,他们就会觉得与大人生活在两个世界,完全无法沟通。甚至觉得大人都不正常。网上就不同了,网友们一般都有共同语言。许多孩子宁愿跟网友聊一夜也不和家长说一句话。
  有鉴于此,家长和老师应该想办法和孩子找到一些共同语言。

7、在家庭、学校,身份被“定格”,到网上可以“重新做人
  老师和家长对于学生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印象。也就是说,会把孩子“定格”。如果这种定格是比较消极的,比如“差生”、“问题生”,他就会觉得,老师和家长已经给我“定性”了,我永远也无法去掉了。这种孩子,走进网络,他会惊喜地发现,那里没有人知道他脸上的标签。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好学生呢?很多都巴不得当一回“坏学生”,发泄发泄。在家里和学校,不行,进入网络。他可以表现真实的自我了,他可以做另一个人了。这也是一种“解放”和“发泄”。
  有鉴于此,家长和老师应该注意,不要轻易给孩子下结论,不要让学生失去信心,也不要逼着好学生处处什么榜样。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活得充实快乐,他们就不会上网去“重新做人”了。

8、在学校毫无成就感,到网上可以找到成就感,可以实现自我。
  要让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活得充实快乐,重要的一条是要让他有成就感。就是说要让他感到自己一天比一天聪明,办事成功多于失败。这种成就感当然与他人的肯定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自我感觉。要让孩子找到成功的感觉,关键是找到孩子确实比别人强的地方,发挥他的强项,让他取得真实的成绩。这是他们的“增长点”,也是他们的“信心支柱”。如果老师、家长不能帮学生找到这个增长点,弄得孩子毫无成就感,他就可能向网吧逃避。当他发现自己在玩游戏方面可以比别人强时,他就可能把网游当作自我实现的途径。
  有鉴于此,帮孩子找到他的强项,找到他的职业理想,找到他特殊的实现自我的途径,就是帮他找到抗网络诱惑的最好办法了。

9、家庭和学校生活枯燥无味,网上有乐趣
  网络的巨大吸引力,还在于它有趣。家庭、学校生活在有趣方面能不能和网络竞争呢?一般人都认为不能。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网络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虚拟性。网络再好,它是假的。网络是梦,梦越美,醒来越痛苦。这就是许多孩子沉迷网络不愿出来的缘故——他希望留在梦乡,永不醒来。如果在真实的生活中学生有知心朋友,有倾诉对象,那么他在网上就不大可能沉迷——真实的朋友胜过虚拟的朋友。在这一点上,老师和家长有很大的优势,可惜太不会发挥了。他们一点也不注意孩子的兴趣,一点也不讲教育艺术,迷信权力和管理,把教育搞得枯燥无味。孩子发现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更有乐趣,就投奔那里了。
  有鉴于此,我们就应该想办法把家庭和学校变成有乐趣的地方:有学习的乐趣,有交往的乐趣,有活动的乐趣。你不让他玩,他只好偷着玩,你不让他寻找生活的乐趣,他只好到网络世界去找乐趣。

10、任性、意志薄弱、无能,这些毛病在现实生活中会让人出丑,在网络中却比较容易掩盖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比较富裕的环境中,又多是独生子女,往往被过度关注,过度保护,所以很多人都比较任性,意志薄弱,不能忍耐,不能控制自己怕情绪,而且在生活上比较无能。有这些毛病,在现实生活中肯定到处碰钉子,在学习生活中更是如此。网络的吸引力在于,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这些缺点。因为在网上可以任性,可以意志薄弱,不愿理的可以不理,不愿干的事可以收手。网络是可以放纵的地方。是方便掩盖缺点的地方。毛病越多的孩子,越容易到网络中去寻找安慰。
  有鉴于此,我们的对策主要是两条:第一条,不要总是挑学生的毛病,不要搞完美主义。要有重点,有梯度地帮学生慢慢改掉他的缺点。第二条,教学生面对现实。让他正视现实,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强、弱项,找到真实的出路。

11、学校和家庭教育着眼于孩子未来的学历,而网络则能给孩子带来眼前的快乐。
  教育是由成人掌握的。成人知道什么重要什么相对不重要,成人抓主要矛盾。孩子却可能完全是另一种看法。对他们来说,未来的学历和命运是很遥远的事,眼前的快乐更重要。成人总是要求孩子放弃眼前的快乐而追求未来的幸福。这种要求只对少数孩子有效。他们是特别能忍耐的孩子,或者特别胆小的孩子。其他的孩子,恐怕就要反抗了。孩子迷恋网吧也是这个道理。许多学生都懂得上网可能耽误学习影响前途,但是他们控制不了自己,他们无法阻挡近在眼前的快乐。为了眼前的快乐,他们顾不得未来了。
  有鉴于此,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做两件事。一件是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眼前也活得快乐一些。第二件是想办法锻炼孩子的意志力,提高他们的忍耐力。

上面我们从“推”、“拉”两方面,说明了学生为什么会沉迷于网吧,而且简单地开了药方。事实上,具体到某一个学生,他被网络迷住的原因可能不是一种两种,而是综合的。因此我们开药方的时候,就不能只开一种药,要好几种药互相搭配,辩证施治。沉迷网吧的孩子一般都有比较严重的压抑感和缺憾,他们实际是跑到网上“过日子”去了。他们的整体生存状态不佳,应该想想从哪里突破,逐渐改变他的生活。
  网络不是简单的工具,它可以是一种虚拟的生活方式,它对人的影响远不是一般工具能比的。
  孩子迷上网吧可能是突然的,但是其心理基础一定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很少速决,一般都是持久战,需要长时间跟踪指导,会有多次反复。特别困难的是转变家长的观念和习惯做法。如果家长不变,那么,即使别人帮孩子进步了,回到家里,他也随时可能故态复萌。
  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网络绝不只有负面意义。与其害怕它,不如欢迎它;与其严防死守,不如索性熟悉它,掌握它,让它为我们谋幸福。最好“抢在孩子前面学会上网”,自己先变成内行。可以和孩子一起上网干有益的事,防止孩子一开始就走错路。总之,要早作预防,不致仓促应战。

七、暴力倾向
  学生的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在校园中破坏性很大。这种事关键在预防,而要预防,就必须首先搞清:他们为什么对同学施暴,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下面分析一下有暴力倾向的学生的心理:

1、发泄
  有不少学生动不动就打人,是因为他们心里总窝着一肚子火,找个出气筒就要发泄。他们的火从哪里来?有的是学习失败,有的是亲子关系紧张,有的是同学关系紧张。这一类学生,施暴没有明确目标,没有时间规律,随机发怒,事后能认识自己的错误。
  这种暴力行为,是心理问题。对于这种学生,应该赶在他们下次施暴前,帮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以便预防。搞清他心中这股火是哪里升起来的,从根上灭火

2、恐惧
  说来奇怪,有些学生对他人施暴,竟然是因为恐惧,缺乏安全感。其特点是,别人只要不小心碰他一个,他就会做出激烈反应,大打出手,满脸通红,脸上还有汗珠。他们的暴力行为是出于一种恐惧心理的过度反应。
  遇到这种孩子,要给解释清楚,“同学碰你一下,并没恶意,也不是攻击你。你不是有时候,也会不小心碰到别人吗?”这还不够,还要搞清他的恐惧感的来源。一般来说,这种孩子的家庭气氛可能不好,或者童年受过刺激。如果是父母不和,要劝一劝家长,起码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如果童年受过刺激,那就和他一起回忆那件事,然后加以解释,说清那是偶然的,让他宽心。这种办法有点类似心理治疗。

3、语言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
  有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或者有口吃之类的语言障碍,他跟别人说话别人听不明白,争论又争论不过人家,情急之下,就可能拆诸武力。这种学生品质不差,平时也不捣乱,只在说不过人家时才会施暴。
  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切忌只批评他打人不对,而不论根源。教师应仔细问问他到底要说什么,要干什么,然后一句一句教他应该怎样说,怎样和别人交流。这样他才明白,不用拳头也可以解决问题。
  还有的学生十分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向别人借东西不会好好说,伸手就拿,对方不干,于是动手打起来了。这种事,也不能只批评他不该打人,要具体地一样一样地告诉他,做什么事需要说什么话,什么情况下应该做什么动作才算不失礼。他学会了这些,才能减少施暴。
  有些教师总认为,学生只要知道了打人不对,就不会再打人了,因此遇到有学生对同学施暴,他们就只会集中力量说教,大谈打人的不道德,打人的危害性。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比较幼稚的。很多孩子都是因为缺乏某种能力才借助拳头解决问题的。你不具体地提高他们的能力,即使他知道打人犯法,他还会打人。这些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本该由家庭教育解决,可惜家长失职,教师只好权当一回家长。
  4、习惯性暴力
  这是一些迷信拳头的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就是“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他们只熟悉武斗,不善于文斗,而且他们一般对集体,对组织,对官方,都持有不信任的态度。比如他跟人打架吃了亏,他一定要武力报复,在他眼里,唯一有用的是让对方尝尝他的拳头。
  我的经验是这种学生的家长往往文化程度较低,每日牢骚满腹,对谁都不满,孩子有错就打。家长有习惯性暴力,孩子就形成了和家长一样的价值观。
  教育这种学生,除了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之外,一定要想办法向他证明,让他明白:友好用于争斗,文斗胜于武斗,不可轻易动拳头。得让他尝到和谐的甜头。另外,还要指导家长,不要迷信武力。
  5、讲哥们义气
  这种学生打人动武是为了别人,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讲义气的学生,有的头脑简单,不计后果,这种人容易被人利用;有的头脑并不简单,知道后果,但是碍于情面不得不出手。
  教育这种学生,关键是帮他们克服无原则的哥们义气。比较好的办法是简单讲清道理,劝他改正,然后就等待。经验告诉我们,克服哥们义气的最好办法是让他自己吃亏。通过具体的事情发现哥们确实把他害了,他就会改变看法了。
  6、表现自我
  这种学生施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显示自己的实力,或者为了吸引什么人(比如异性)的注意。有的学生是看了一些功夫片,警匪片,心向往之,于是就进行模仿,觉得很“酷”,也是出风头的意思。
教育这种学生,关键是帮他找到一条路,使他能够用正当的手段,干正经事出风头。有了这样的渠道,他就不会过分信赖拳头了。
  7、称霸
  这种学生比上一种进了一步,他们打架、施暴,不光是为了表现自我,还想在班级,在年级,在学校,甚至在某个地区称霸,当“老大”。
  上一类表现自我的学生是单打独斗,这一类想称霸的学生则必然是一伙人。他们破坏性比较大,狂妄到了一定的程度,甚至要和教师争夺领导权。
  教育这种学生,首先要看他的年龄和成熟程度,如果年龄尚小,还没有失去纯洁和天真,那还是可以教育的;如果年龄大,社会经验丰富,根本不把教师看在眼里,那教育起来就很难有效果了。
  教育这种学生,不要轻易采用“招安”的办法(即给他安排一个班干部,用来约束他),要小心他利用公开的身份扩大自己的地盘,谋私利。也不要采用挑拨他们小群体成员关系的方法,那样后果不好,要稳住班集体最正派的那部分学生,逐渐把他的手下一个一个拉出来干正经事。教师也可以用怀柔法,但要注意不可失去原则和教师的身份。

8、嫉妒
  强烈的嫉妒心也可以促使学生对他人施暴。嫉妒别人功课好;嫉妒别人人际关系好;嫉妒别人长得漂亮;嫉妒别人有钱,这种事是常有的。一般同学怀着这样的嫉妒心,往往只是给别人使一点小坏而已,但有个别学生,心理有问题,被嫉妒心烧得失去理智,就可能对他嫉妒的对象施暴,甚至会无仇无冤地危害对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学生有些平日是差生,有些甚至还是优秀生。
  教师必须预防这种事。具体的办法是:不要过多过分表扬几个学生,尤其不可以在表扬某些人的时候总是批评另外一些人。如果发现有些学生心胸狭窄,提到别人的优点时总是不服,而且看着别人的眼神有异样的仇恨,教师要及时找他谈话,做疏导工作

  9、报复
  教师一定要注意,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都要尽量避免积累矛盾和激化矛盾。细心的老师,单从学生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况,可惜很多老师满脑子都是自己的主观想法,他们的精力和聪明才智都用来搞“目标管理”了,不怎么关心学生本人的感受,这就容易出事情。关注学生的情绪,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这是现代教师的基本功,不可掉以轻心。

10、图财
  这种学生的暴力行为有明确的目的:要钱。他们有的是收“保护费”,有的就是明目张胆“借钱”(劫钱),有的还逼迫对方从家里偷钱,不给就施暴。他们选择的对象,有本班的,有低年级的。地点多数在校外,利用上学,放学时间。这种学生多数成群结伙,有的还效仿黑社会,拜把子,成立帮会。有的与社会上不良分子相勾结,对学校安全形势造成严重影响。
  因为这属于违法行为,而且涉及社会不良分子,超出学校工作范围,所以学校要请公安出面协助,加以打击。校内工作,关键是两个:一个是必须破案。破案后,把后台拔掉,震慑歪风邪气,然后再处理在校生。该处分的,一定要处分,不可手软。而且经济上必须退赔,还可以适当要求赔偿精神损失。另一个是教育多数学生,增强防范意识,不要怕威胁,有事及时向家长和老师报告,也要教育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零用钱,克服露富心态

11、争夺异性
  学生中因为争夺异性而爆发的“战争”是很激烈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所以早恋和校园暴力之间是有某种联系的。这种事情屡屡发生,教师对此万不可掉以轻心。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预防。学生早恋,必须对症下药,必须温和。教师必须深入了解下情,掌握谁跟谁好,谁跟谁正要“吹”,谁是“第三者”,谁是谁的“情敌”。这些教师可以装作不知道,但不能真不知道。有些可以暂时不管,但是已经冒出火药味的,必须干预,避免矛盾激化,避免“决斗”。另外,教师平日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防止有些学生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

12、自卫过当
  这是一种特殊情况。这种学生平日是弱者,他们不招灾惹祸,也不张扬,他们是被欺负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才奋起反抗的。他们不会掌握分寸,又往往不是体质强壮者,于是只好求助于武器,在对方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采用突然袭击。极易赞成严重伤害,甚至致人死命。这种学生施暴,有值得同情的一面,但我们不能赞成他们的暴力。
  对这种问题,关键更是预防了。有些学生欺负老实人没够,这是很危险的,被欺辱者有的会铤而走险进行报复,有的选择自杀来逃避。教师必须了解下情,必须为老实人主持公道,做老实人的保护者。一定要把那些欺负人的学生治得不敢为所欲为,要让正气压倒邪气,还要教给弱者自我保护的方法,以便在教师不在之时,他们也能保护自己。

八、离家出走
  学生离家出走,无论对于家庭还是学校,都是大事情。据我们的经验,离家出走很少属于偶然事件,孩子都知道家是他的避风港,矛盾不到无法忍受的程度,孩子是不会离家出走的。所以,解决离家出走的问题,关键在预防。
  一般来说,孩子离家出走,都是家庭、学校的共同失误而且互相配合造成的。孩子为什么会离家出走呢?
  一个人主动离开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无非两个原因:或者他要避开什么,或者他要去追求什么。孩子离家出走,无非是逃避学习,逃避家庭,追求自由、快乐。如果我们把家庭搞得不是让他那么厌恶,把学习搞得他还能忍受,他在家庭和学校还能得到一定的快乐和自由,他肯定不会出走。
  我们先看离家出走的学生在躲避什么。
  他们在躲避学习,他们讨厌学习,讨厌学校。离家出走的学生逃避学校的愿望往往更强烈,离家必离校。

3、面临留级或升学无望
  如果某个学生知道自己要留级了,或者知道自己升学无望,可是家长对他期望值又很高,态度又一贯很严厉,孩子知道自己一旦出现留级或考不上学等情况,绝对没有好果子吃,出于恐惧,也可能离家逃走。
  所以教师不应该随便用留级呀,考不上学等话吓唬学生,要知道这种语言对胆大的学生没有用,对胆小的只有害,有可能逼他们离家出走。万一遇到有些学生确实可能留级,或者完全没有升学的希望,那应该首先悄悄找家长做好工作,让他们面对现实,保持冷静,帮孩子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把消息告诉学生,跟他一起商量下一步怎么办。

4、成绩虽好但却极度厌倦
  有些学生成绩很好,表现也不错,却突然离家出走了。有一种可能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要求过高了,孩子胆小,或者历来听话,努着劲满足家长和老师的愿望,其实心里很不愿意,活得像演戏一样。终于有一天疲倦、厌烦到了极点,戏演不下去了,于是跑出去了。这种学生回来后会痛哭流涕表示悔过,但不久又可能逃跑。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家长千万不能轻易认为孩子是欺骗大人。他们实在太需要休息和娱乐了,这是本性的流露,正常需要的显现,不一定是道德品质问题,他们的心里其实很矛盾,很痛苦。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不要搞道德说教,不要扣道德帽子,不要继续拧紧螺丝,而要有所放松,甚至宁可成绩下降,也要保住孩子的健康心理。必要时,可以考虑休学。如果孩子的老师属于那种极其主观死心眼的人,家长注意不要和这位老师盲目保持一致;如果家长是那种极好面子不顾一切逼子成龙的人,老师一定要开导他:孩子第一,成绩第二,保住人是第一位的事情

5、、人际关系不好
  学生也可能因为人际关系过分紧张无法解决而离家出走。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指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很不好,老师对学生有成见,总挑学生的毛病。如果这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和老师保持一致,学生无计可施,每日生活在痛苦煎熬中,冲动起来,也可能离家出走。学生在校屡受同学欺负,老师和家长不能有效保护孩子,急了他也可能出走。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发现孩子总是郁郁寡欢,就应耐心询问缘由。如果属于人际关系问题,就应该认真帮他解决。只要老师、家长细心,这类出走并不难预防。
  什么样的家庭有可能导致孩子出走呢?
  6、应试家庭
  这种家庭,所有成员,都围着孩子的考试转,大家都成了分数的奴隶,生活极其枯燥,几乎没有其他乐趣。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确实是一场灾难,孩子小时候无力反抗,长大后忍无可忍,就可能出走。他会发现出走之后,父母果然对他做出了让步,他“罢工”胜利了。尝到甜头,他以后就可能不断出走。
  所以,老师如果发现某个学生的家庭属于应试家庭。对这种家长,要赶快告诉他给孩子减负,双休日带孩子出去玩一玩。不然家长、老师将来都麻烦。

7、矛盾家庭
  夫妻不和经常吵架,或者婆媳关系紧张,或者家长的教育观念和一致,经常争执不休,孩子生活在矛盾中,也很痛苦。忍无可忍时,也可能离家出走。
老师不方便介入家庭矛盾,但是如果家庭矛盾确实影响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老师也有必要对家长提出忠告。
  8、暴力家庭
  家长动不动就打骂孩子,这是暴力家庭。孩子忍无可忍,离家出走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家长只不过脾气不好或者教育观念有问题,老师应尽量劝解,要特别注意少向这样的家长告孩子的状;如果家长有心理疾病,应建议他去治疗;情节十分严重又拒绝改正的家长,应争取社区或公安机关协助解决。一定要保护孩子。

有些孩子离家出走,重点为、追求的是物质;有些孩子离家出走,重点追求的是精神自由。
  追求物质的孩子来自什么样的家庭?
  9、物质家庭
  这种家庭充满了追求吃喝玩乐的物欲氛围。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满脑子都是虚荣心,满心都是和别人攀比享受,对学习自然不感兴趣,一旦失去信心,又受到外部诱惑,就可能弃学离家去“闯世界”。这是很危险的,男孩子容易犯罪,女孩子容易吃亏。
这种事情根在家庭。老师所能做的是提前发现苗头,提醒家长,提醒孩子,你们正走在一条危险的路上。告诉孩子,将来要过好日子,必须有真本事,切不可做投机取巧之想。至于孩子能不能听,就看他自己的悟性了。或许他出走吃了亏之后,能够醒悟过来。

10、溺爱家庭
  这种家庭的家长本身价值观念没有多大问题,他们不是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把孩子培养成只会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这里起作用的就是溺爱。家长还有一种想法,想用尽可能满足孩子一切物质要求来换取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结果学习积极性没换来,孩子吃喝玩乐倒成了内行。为了满足需要,他们就可能离家出走,去找歪门邪道。
  教育这种孩子,要跟家长说清溺爱的害处,具体地教他们一些克服溺爱,逐渐控制孩子消费欲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孩子的疯狂物欲就可能减退,于是,离家出走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有些孩子离家出走追求的主要不是物质享受,而是自由和独立,追求成就感、精神快乐,相对平等的人际关系。有些迷恋网吧的不回家的孩子就是这样。这种孩子一般出自专制家庭
  11、专制家庭
  在这种家庭中,家庭控制和占满了孩子的几乎全部业余时间和空间,孩子完全没有自主权,个性得不到发展,爱好没人理,不能干想干的任何事,一切都得听从家长安排。这种孩子一旦长大,就可能反抗,离家出走。其家长未必没文化,缺少的是民主作风和对孩子的理解。这类孩子本身也不一定是差生,他们有的功课还不错,品质也没有大问题,实在是对家长的专制太不满了。
  教师若能及时发现这种学生的问题,及时和家长沟通,让他们对孩子放松一些,这类离家出走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眼睛不要光盯着孩子的分数,而要注意他们的情绪。
  离家出走重在预防,预防又要对症下药,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必不可少,而且这种指导还得是跟踪的,持续的指导

孩子已经出走了,怎么办呢?
  学生出走之后,最重要的事是要把他找回来。孩子回来后,家长很可能犯两个极端的错误:一个是暴打一顿,关起来;另一个是无原则让步,讨好孩子。比较正确的办法是暂时不提此事,让孩子按部就班上学,等孩子平静下来之后,问问他怎么想的,逃避什么,追求什么,然后讲一点道理,做一点让步,把他稳住。如果家长和孩子关系很紧张,最好什么也别说,找机会请孩子比较信服的人和他谈。有教师的责任,教师也要调整做法。

  九、自杀倾向
  学生自杀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这令人忧虑。然而更令人忧虑的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极少有能预先觉察学生自杀倾向的,更不用说采取措施预防了。
  任何一个人的自杀都不是偶然的,即使是一念之差,他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也必有产生一念之差的基础,那些心理健康,想得开的人是不会有这种一念之差的。所以自杀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避免的。
  学生自杀,首先是家庭的悲剧,其次才是学校的悲剧。学生自杀的责任,一般不全在学校。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保卫学生的生命,因为这是一切的前提。下面我们看看,都有哪些情况,可能导致学生的自杀倾向,我们如何预报和预防:

1、早恋

因早恋而自杀的事不少。一种是家庭、学校处理不当,弄得孩子没脸见人,于是不想活了。另一种是学生之间感情极其热烈而执着,难舍难分,家长和学校老师强行把二人分开,学生抗争到底,于是殉情了。
  有关“早恋”的问题,万万一可在班里公开谈论和批评,只能私下处理,在公开场合要装不知道。你不能代替学生控制他的感情,你只能引导和等待。老师如果害怕学生早恋影响其他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在公开场合检点自己的行为。
  学生谈恋爱一般会导致成绩下降,教师和家长要理性对待这个问题。一时成绩下降可能是他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此时逼迫孩子立刻把下降的成绩搞上去,很可能适得其反,会下降地更厉害。“不要跟醉汉讲道理”。热恋中的孩子相当于醉汉,这时家长、教师若过于积极地“教育”他,只能自己碰一鼻子灰,弄不好还会出人命,慎之。
  也有死心眼的学生会因为追求别人被拒绝而产生自杀念头。这种学生比较好发现,其痛不欲生之状教师稍加注意就能觉察。说些宽解的话,或可救人一命。

2、成绩突然下降。
  曾经有过辉煌的孩子,如果现在成绩每况愈下,那是非常痛苦的。家长和教师如果再施加压力(比如挖苦、讽刺、撤掉班干部等)那就有危险。遇到这种时候,教师和家长应该帮他们找成绩下降的具体原因和他们可待续发展的实力,使他们有所上升,或者帮他们学会接受现实,或者帮他们另找一条“露脸”的出路。
  3、花钱上重点学校
  有些孩子中考成绩很不好,家长心气高,托人花钱硬把他送进重点学校。孩子到那里学习完全跟不上,总是垫底,同学瞧不起,教师也不会有好脸。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应该预先劝家长不要做这种事。有些孩子出于虚荣心,也希望家长出钱送自己上名牌校,此时家长,一定要清醒,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重点学校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歧视他们,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实在差太多,应劝其转学。

4、、脸皮过薄
  人的脸皮固然不能太厚,但也不能太薄。有一种孩子特别敏感,他们的大脑里似乎有个“刺激放大器”,别人满不在乎的贬低或“出丑”,对他们都是灭顶之灾。老师平时要多留心,如果发现有脸皮特别薄的孩子,就要多加保护。告诉同学,和他开玩笑要格外注意分寸。这种学生很不适宜当众批评,个别找他谈话就能解决问题。
  5、过分自责
  有些孩子从小就非常听话,每当不能达到家长和老师要求的时候都会深深自责,觉得自己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对不起家长,对不起老师。遇到这种孩子,教师千万不可赞赏他们的这种自责,因为那样会引导他们形成“自我攻击”,而自我攻击到了极点就是自杀。要宽慰他们。
  6、极端任性
  现在任性的孩子很多,有些往往任性得很厉害,好像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得让他满意,稍不满意就大闹起来。任性到极点的孩子只要一点小事不顺心就寻死觅活。他就用这种方式逼迫家长和教师向他让步。这很麻烦。教育这种学生,要求教师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非常灵活,要特别善于掌握分寸,如果教师发现自己班上有这种学生,应及时报告学校领导,遇到事情,集体研究再做决定,不可莽撞。

7、、无挫折经历,社会化障碍
  在温室里长大的花草,见不得风雨。有些孩子被家长娇惯得不成样子,一旦离开家庭,处处无能,经常出丑,活得非常狼狈,情急之下,也有自杀的。我们一方面要指导家长不要过分溺爱和娇惯孩子,另一方面要经常告诉学生一些处理棘手问题的思路,使他们不致遇到点事就以为自己陷入绝境了。有些事情其实很简单,但是你不告诉孩子,他就真不知道怎么办,事到临头就乱来。
  8、自我形象危机
  青春期的学生,自我形象危机是常见的现象。这种危机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精神痛苦,如果他们不善于自己排解,又不能及时得到他人帮助,就可能变成心理问题,就可能厌学、辍学、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如果教师发现学生莫明其妙地成绩下降,毫无道理地乱发脾气,就要考虑他们是否发生了自我形象危机。这种事情,只要教师暗中找几个同学,有意无意对他正面评价一下,他的包袱就可以放下。青春期的孩子,对同龄人的评价是非常敏感的。
  9、被人孤立者
  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家穷,不讲卫生,不漂亮,爱说谎,爱吹牛等),会受到同学的冷落,嘲笑和孤立。一个同学一旦处于这种地位,甚至可能习惯性地成为全往同学的笑料和出气筒。长期下去,也是有危险的。教师发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同情他们,主动接触他们,最好帮他们找一两个朋友或保护伞。朋友是防止自杀的重要安全阀。

10、受人欺负者
  这种孩子一般比较弱,长期受某些同学的欺负。如被劫钱、挨打挨骂,又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不堪忍受而又找不到出路,也可能自杀。班主任必须及时发现这种情况,给孩子撑腰。
  11、偶而偷拿钱物者
  在学校多次偷拿钱物的孩子,事情败露后,自杀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他们久经考验了。危险的是那些偶然犯这种错误的孩子。如果孩子脸皮并不厚,家长极其严厉,学校处理又过于张扬,则危险性更大。这类事尽可能不做公开处理,根据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通知家长,不宜直来直去。
  12、“样板”学生
  那些老师引以为骄傲的“样板”学生,其实是令人担心的。他们都很要强。有的其实不算聪明,要使出吃奶的力气才能勉强保住自己的地位;即使智力较好,也不可能门门拿手;而各门的老师都对他们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只准成功,不准失败。压力太大,弄不好就崩溃,因些轻生的学生也是有的。班主任要保护这种孩子,对他们的要求要更合理,更近人情。如果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脱离实际,教师要有梯度地帮他们降温,让他们面对现实。特别注意不要当众批评他们成绩下降,不要轻率撤掉他们的干部职务。

  13、与家长关系极其紧张者
  教师如果发现学生与家长关系极其紧张,要十分注意,最好问清矛盾所在,适当介入其中加以调节。一般这种情况都是家长有问题,主观生硬,唠叨个没完,或者是存在家庭暴力。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有时会觉得活着没意思。如果家长刚愎自用,拒绝反思自我,也可以考虑让孩子暂时住亲威家,与家长脱离接触。否则每天进行“白刃战”,有些孩子实在受不了,也有轻生的可能。
  14、家中出现突然变故
  父母离异,家道中落,家长突然去世,都可能给有些孩子非常沉重的打击。这种打击一般不会使孩子失去生活的勇气,但是如果这时恰巧有其他消极因素加进来(比如成绩下降,班干部被撤),那就危险了。对这种孩子教师应及时关心,教师对学生家中发生的大事,要尽可能知道。
  哪些方法可以帮我们及时发现学生的自杀征兆呢?
注意学生的异常表现。本来爱说爱笑的学生突然沉默;本来很少说话的学生突然大说大笑;见学生就躲;没事发愣,发呆,眼睛发直;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遇到这些征兆,教师都要加以询问,必要进与家长联系,不可掉以轻心。

哪些方法可以帮我们及时发现学生的自杀征兆呢?
  注意学生的异常表现。本来爱说爱笑的学生突然沉默;本来很少说话的学生突然大说大笑;见学生就躲;没事发愣,发呆,眼睛发直;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遇到这些征兆,教师都要加以询问,必要进与家长联系,不可掉以轻心。
  建立聊天机制。班主任可以指定某个时候为聊天时间,告诉学生可以来谈任何问题,教师承诺保密。自杀的孩子在行动前一般都有“求救”信号,及时发现可以避免。
  还有一种“侦察”方式——语诃联想。有自杀倾向的孩子,会写出很多灰暗的或者恐怖的词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