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三角区感染速度:中国不容错失的八大战略机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8:30:01
中国不容错失的八大战略机遇

  1.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安宁期”。今后一二十年,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全球化也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仍将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可以继续争取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集中精力搞好自身的经济建设。

  2.确立中国在世界新格局中战略地位的“孕育期”。如果中国能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以7%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和相应的贸易增长率发展下去,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会达到2万亿美元,贸易进出口额会达到1万亿美元,均占届时世界该两个总额的5%以上,即世界经济大国的两个条件都具备,成为多极世界经济中的新的一极。

  3.在世界科技新高潮中加速腾飞的“推进期”。未来一二十年,科技将继续取得巨大突破和发展,高新技术的迅速商业化将不断开拓出超人意料的世界新兴市场并激发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不仅给全球经济发展,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推动。

  4.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高水平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成熟期”。发达国家现在都处于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都力求在不断产业输出中占领先机。它们将制造业向外输出和转移,对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机遇。

  5.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磨合期”。加入WTO,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创造了机遇。“走出去”自然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现在的国际形势看,“走出去”战略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6.解决我国现行体制和结构深层次矛盾、加快制度创新的“突破期”。在未来一二十年内,我们不仅要解决尚未解决的体制和结构方面的深层次矛盾,还要针对国内外新的环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进行制度创新。

  7.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优势的“成长期”。如果13亿人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那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如果着眼于人才向世界市场输出,中国的人力资源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将面临着大好时机。

  8.不同文明的融合给弘扬中华文化带来的“拓展期”。二十一世纪,不是一种文化吃掉另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代替另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这个趋势中,渊源深厚的中华文化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名词:世界多极化

  世界多极化,也称国际格局多极化,是指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国际关系结构。所谓“化”,指的是一种趋势,而非现实,表明多极化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

    “中国威胁论”让位“中国机遇论”

  美国《新闻周刊》撰文指出:中国改写了亚洲的经济地图,与美国成了反恐盟友,是2002年的最大赢家。这清晰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中国的崛起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邻国来说,是机遇而非威胁,曾广为流传的“中国威胁论”正被“中国机遇论”所取代。

  “中国威胁论”作为冷战思维的延续,一直被国际反华势力用作孤立中国、遏制中国发展的谋略与手段。而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经济的提速,政治的稳定,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更加成熟,已经成为救活世界经济的一个兴奋点。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各国政府和企业把中国当成展示产品、拓展市场、赢取利润的最佳选择。

  事实上,具有战略眼光的海外投资者,坚定地用行动来书写“中国机遇论”。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其中设立研发机构的就有200多家。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108亿美元,居世界吸纳外资的首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认准发展这个硬道理,把握开放这个加速器,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阳光大道,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经济总量突破10万个亿,“东方巨人”日益强盛,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遇不可求的发展空间。中国在逐渐认识世界,世界在重新审视中国,因为“中国机遇”是中国的,更是全世界的。

    新姿态面对新机遇

  把握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梦想,关键在于我们的战略、我们的眼光、我们的心态,以及我们有没有脚踏实地推进发展的不懈努力。

  一、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树立正确的机遇意识,既要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又要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

  我们说新世纪头20年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即是说在新的世纪,由于世界局势的发展和变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给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的中国提供了更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和美好前景。我们作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主要基于四个基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演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可以从当今时代发展的大势中寻找到战略机遇,其他国家也同样会从中寻找到战略机遇。我们必须认识到,就总体意义的“战略机遇期”而言,其中仍不可避免地潜藏着许多挑战和风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面临的挑战,正视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并逐一加以克服和解决,为我国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二、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树立国际眼光和战略思维,要善于从更加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把握世界形势和中国的发展问题。

  处在国际局势急剧变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种全球的意识,必须树立国际眼光和战略思维,从更加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把握世界形势和中国的发展问题。我们必须敏感地捕捉世界局势的最新变化,在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中把握世界的最新变局,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根据形势的最新变动,及时调整我国的政策。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在更大更广的时空范围寻找和把握机遇。要充分利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加速引进国际资本,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趋势,加快我国的传统产业改造,优化我国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中国产品和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实力;要有自觉的战略思维,善于从更宏观的角度、更宽广的时空来思考和研究问题,努力把握发展的制高点。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我们的战略思维和国际眼光。

  三、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地推进改革和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尽管我国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但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第一,我们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和作风,励精图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赖于全民族的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此,每一个人都要有一种发展的紧迫感。我们要时刻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鞭策自己。要从自身做起,继续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要大胆创新,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前进路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问题。第二,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节俭型的社会。我们过去总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国公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绝大多数资源都处在世界人均平均线以下。在这样的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资料:从数据看经济全球化

  国际贸易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1978年世界贸易占世界GDP的比重仅为9.3%,而1998年上升到24.3%,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和载体的跨国公司大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据统计,跨国公司的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40%,国际贸易的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发展上起到了主导作用。

  再来看看投资全球化。据统计,1995年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总额达到了2.66万亿美元,是1945年的130多倍。资本流向从单向发展为双向,过去只有发达国家输出资本,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对外输出资本,包括向发达国家输出。截止到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世界每天跨越国界的货币流通量平均约为1.5万亿到2万亿美元,比10年前的1989年增加了10倍。观点: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

  约瑟夫·奈是美国全球化理论权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他认为:全球化的第一层含义是经济领域,可称为经济全球化,指商品、服务、资金、信息远距离的流动;第二层是环境方面,在空中或海洋里远距离的物质传送,影响全球环境,包括艾滋病、酸雨等对全世界的影响;第三层是军事全球化,使用武力的危险促使了军事上的联系;第四层是社会与文化的交流,包括宗教的传播和科技知识的推广;第五层体现在其他领域,如政治、法律、娱乐、时尚和语言等方面。但值得指出的是,各个层次的全球化并不是同时出现,经济全球化出现得最早,是各种全球化的基础和先导。

  名词: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理论最早源于李嘉图的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后起国家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因而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的国家低得多;在同样的资金、资源和技术成本的条件下,后起国家还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没有技术范式和制度路径依赖的制约。只要在国家的保护和扶持下达到规模经济阶段,后起国家就可能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从而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领域内实现赶超。简单地讲,后发优势就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得更快。名词:信息化

  信息化也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劳动生产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信息化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日益密切,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与工业化的过程一样,信息化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变革,而且伴随着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