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心美人痣:以佛家立场解读老子无为思想《道德经》第二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59:05
【最新解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老子无为思想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深层解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矣;皆知善,斯不善已)

虽然各家对这两句话解释因原文或角度的不同而有些差别,但也还不至于使读者产生误导。

草树先生的直接解释是“美(好)的概念源于丑(坏、恶wu)的概念的产生,而善良的认识源于对邪恶的认识”。

不过,草树先生认为,老子这两句话可能不仅仅是为了说明“有无相生”的道理,其中还蕴含着进一步的内涵或主张。

如果我们对前两句话与后面“有无相生…前後相随”作定性分类的话会发现,前两句话阐述的是人的主观认识规律,而后面“有无相生…前後相随”阐述的是客观认识规律。

并且,第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阐述的是对事物结果的爱恶情感意识,第二句“皆知善,斯不善已”则阐述的是对导致这一结果的行为的善恶、对错的价值意识。因此,这两句话之间具有因果逻辑关系。

就人的认识先后来看,两者的因果关系是可以互换的,这源于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但,从先后(演绎法)的角度来看,则第一句是果,第二句是因。

当没有人为破坏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的话,那么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包括生、长、育、亭、毒、养、复的状态)本身,和它对于其它事物所产生的后果来说,都是没有美丑和善恶等两元对立统一的关系的,因此都是完满无缺的。

因为,万物在物理世界的存在、发展和灭亡都是与自己唯一本体的存在、发展和灭亡相一致的,而万物的本体又是由宇宙中唯一的道根据自然生态的需要而创造的。这也就是说,万物存在的任何状态都是自然生态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是不存在任何价值评判上的差别的。既然没有对事物价值评判的差别,也就不会产生情感态度上的美、丑、爱、恶等差别了。

然而,一旦脱离了大“道”,自以为圣贤和有智谋的人出现了以后,人为对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因为,所谓的圣贤智者,只不过是因为执着、迷恋于大“道”所创造之“无常”的物理世界(包括身体)而“认贼作父”,不了解生命之性体本乃“万古不磨”而与大“道”同一相合之糊涂众生罢了。

这些所谓的圣贤智者,一旦有了善或恶的念头和行为,也就必然导致人和自然本处于和谐健康的状态受到了破坏。而糊涂众生对所谓圣贤智者的崇拜、学习和效仿更使得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健康生态遭到了不堪的践踏。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主张“绝圣弃智”,以及建议统治者教育民众要抛弃“上贤”的精神。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这两句话再结合“有无之相生也”一起来看的话,老子似乎也在告诉人们,无论是修身、治国还是齐家,要想达到真正的圣人“无为而治”的境界,和“绝圣弃智”的目标,从而实现与元一的大“道”合而为一的话,在情感和价值判断上斩断“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中与元一的道最接近的两元对立观念才是最终的法门。

至于“有无相生…前後相随,恒也”,则是老子告诫人们要用动态的时空观念去看待物理世界的事物,而不要陷入僵化主义和意识形态的旋窝。

在草树先生看来,老子在此章所表达的见解显然佛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明心见性,见性即佛”的主张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