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a37怎么换主题:他在编织制胜的网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6:28:06
    他在编织制胜的网络
    ———军事通信专家于全博士的故事


  于全,1965年9月出生于江西省,现任总参某通信研究所研究
员。

  1992年从法国里摩日大学毕业并获博士学位后,于全毅然回
国入伍,进入总参工作。

  1995年,于全成功地完成了“野战通信网信令级仿真系统”
的研究,该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当年军队科技进步一
等奖,次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于全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互同步组网野战通信系统”,该
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对“野战综合通信系统”九五“三期
”工程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999年,于全的科研成果“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再次获得
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面对国外的优厚待遇及高薪聘请,他不为所动,毅然选择了
祖国。

  面对我军通信与世界强国的差距,他心急如焚,毅然选择了
超越。

  面对新科技革命的冲击,他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尖兵和楷模

  他就是总参某通信研究所研究员于全博士。

  正是这位35岁的留法博士,投笔从戎8年来,攻克了我军打赢
高技术局部战争急需解决的5项通信技术难关,为我军通信事业作
出了重大贡献。为此,于全荣立两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先后
被评为全国、全军优秀科技专家,并受到总参谋部表彰。今年4月
,他又被评为首届“全军学习成才标兵”。

  为祖国服务是他的人生选择

  对于全来说,27岁学成归国的那一刻至今难忘。

  1992年6月30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巴黎飞往北京的客机徐
徐降落了,于全匆匆走下扶梯,匆匆走向海关。一名武警战士从
证件上看到他是一位学成回国的留法博士时,立刻献上一个庄严
的军礼,并说:“祖国欢迎你!”于全顿时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往事如初。

  法国中部有一座美丽的里摩日城,里摩日大学就坐落在这里

  1988年,于全跨进了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尚未体验一下异
国的风情,就遇到一道难关:攻读博士首先要取得DEA。DEA,即
读博士的资格,相当于国内的硕士学位。如果通不过,就得打道
回国。

  于全在国内学的是英语,法语没有学过,出国前虽进行了突
击训练,上课时还是什么也听不懂。为过语言关,于全一有机会
就找法国同学交谈,提高听力和对话能力;为赶课程,他在留法
的第一年,竟然未离开过校园,每天不是课堂、饭堂、宿舍,就
是图书馆……最终他以全优的成绩通过了DEA。

  闯过第一关后,于全被安排在这所大学的光纤微波通信研究
所。这是一个在欧洲通信界享有很高声誉的研究所,具有世界上
一流的实验手段,科研经费也非常充足。于全的奖学金加上实验
室的资助,月收入超过了法国的人均工资。

  优越的条件和环境,对于全来说既是一种鞭策也是一个大显
身手的舞台。这是一个融光纤、通信、计算机等多学科为一体的
科技园,也是冶炼高技术人才的大熔炉。于全就是从这个大熔炉
中接二连三地登上国际学术讲台,不断有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
发表,他研究的新成果也一项接一项问世:

  可调式光纤耦合器获得法国专利———这在外国留学生中是
罕见的;

  多功能传感器研制成功———解决了光纤通信中的一些难题

  光纤网络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诞生———法国人称他是通信
和计算机皆通的双料天才;

  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在实践中解决了法国地铁公司、煤气公
司、电力公司先行网络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
社会效益;由于学术上的突破,论文还被定为里摩日大学博士毕
业论文的范本。

  伴随着鲜花和掌声,盛情的挽留与邀请也接踵而来。

  于全的导师极力劝说于全留在法国当他的助手;美国加州大
学发来邀请函,欢迎于全到那里工作;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给于
全提供一份博士后奖学金,希望他到加拿大深造。

  鲜花没有遮住他的眼睛,金钱也没有打动他的心,在是留在
国外还是回国的选择上,于全选择了回国。

  “你们国家那么穷,既没有高级实验室和充足的科研经费,
也没有高薪收入,你回去太可惜了!”外国人觉得不可思议。

  “你是不是犯傻了,人家托关系找门路打破脑袋往国外跑,
你却要回去……”有人疑惑不解。

  于全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根永远在中国。”

  从军之志是他永不后悔的追求

  “你下你的海,我趟我的河……既然是来从军哟,既然是来
报国……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作为一个归国留学生,
面对下市场还是上战场的选择,这首歌则表达了于全的心迹。

  刚回到祖国的于全又一次面临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选择。

  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不但亲自到机场迎接,还
向于全转达了校领导的意见:先聘为副教授,一年之后转为教授
。解决住房,家属进京也可以得到解决。于全还没有来得及细想
,一家知名企业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而且是“明码标价”
:一是准备投资成立一家公司,将他在留学期间的三项光纤技术
成果转化成产品;二是于全可将三项成果入股,股份占总股份的
20%;三是请他担任公司总经理。

  接下来的几天,有意邀于全加盟的单位连连不断。

  正在这时,于全的一位好友得知他回国,便给他介绍一家军
队通信研究所。于全听了眼睛一亮,立即说:“明天我能不能去
看看?”

  研究所的领导和于全促膝长谈,谈的不是条件,不是待遇,
不是承诺,而是我军目前的通信现状、与外军的差距,以及实现
军队通信现代化的意义。研究所的领导介绍说,他们是全军惟一
的通信和指挥自动化体制总体研究所,担负着全军通信网的系统
规划、总体设计和重大工程建设的重任,非常需要高层次人才。
这里的条件虽然比较差,但有的是急需研究的课题。

  听了研究所领导一番介绍,于全觉得自己的血管里有一股热
流在奔涌,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强盛的国家。为了祖国的强
盛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条件差点,工资少点,这又有什么
呢?

  于是,于全选择了军队,像第一次选择一样,婉言谢绝了其
他单位的盛情,把行李一背:当兵去!

  1992年9月,于全成为我军一名光荣的通信兵。他因此成为留
法归国学子中第一个投笔从戎的博士。

  对于全的这一举动,许多人无法理解,他的朋友同学跟他开
玩笑说:“在法国,你好比‘人头马’,是高档货;刚回国,你
好比‘五粮液’,是抢手货;这回好了,你当了兵,变成了‘二
锅头’,成了大路货了。该后悔了吧?!”于全听了嘿嘿一笑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我觉得国防是国家存亡之道,为这
个崇高事业贡献青春和智慧永远也不会后悔。”

  勇创第一是他男儿的报国之气

  从军固然十分光荣,但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却非常沉重。

  于全到部队后,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制
约,我军通信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总是“慢几拍”,由此造
成我军通信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程度相对落后,如果打起仗
来,就会影响整体作战能力。落后就要挨打,一想到这些,于全
就着急。他决心使出自己全部本领,干出点名堂来,不但要追赶
,而且要超过外国人,给中国军人争口气,为我军打赢高技术条
件下的局部战争,架起一条畅通无阻的生命线,铺设一张四通八
达的指挥网。

  于全像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向军事通信科研的制高点发起
了冲击。

  “野战通信网信令级仿真系统”是于全进行的第一场攻坚战
。这个系统就是用计算机模拟我军野战通信网的实际运行状况,
为野战通信网的建设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野战通信网曾作为“
七五”和“八五”期间通信科研的重点攻关项目,投入了大量经
费,但有些关键性技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好,为了突破前人没有
攻克的难关,尽管困难重重,于全还是横下一条心,一定要研制
出高水平的计算机仿真系统,使我军野战通信建设实现历史性跨
越。

  实验室内静悄悄,人脑和电脑在飞速运转,数字与程序仿若
跳跃的音符,仿真攻关进入了倒计时……

  于全的案头堆满了通信、仿真、计算机、运筹学和战术学等
方面的书籍;没有了星期天、节假日,于全一天到晚都“泡”在
实验室。实在困了,两条军被往实验室地板上一铺就睡一会儿;
饿了,两包方便面用开水一冲就是一顿饭。

  几个月下来,他与课题组成员编写的程序达100多万条,打印
出来足有十几公里长。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拼搏,于全和他的
战友们终于用智慧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1994年12月,“野战通信网信令级仿真系统”研制成功。这
个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有10多个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这一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卫星通
信、无线通信、保密通信、电子对抗等军事领域,产生了巨大的
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场战斗的硝烟尚未散尽,又一场战斗已经打响。于全又投
入到更具挑战性的攻关项目———智能无线电通信平台即“军用
软件无线电网关”的研制。

  这种“网关”就是运用计算机进行控制,沟通不同体制的电
台,实现三军无线电通信的协同。这个课题拿不下来,我军在未
来联合作战中的通信指挥就要受影响,这是我军军事斗争准备急
需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世界通信领域中的一个难题。

  他提出的论证报告很快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所里让于全带
着包括2名博士、5名硕士在内的课题组开始攻关。当时,国内已
有多家科研单位投入2000多万元联合开发这个项目。国外一些军
事强国也在竞相研制,其中某西方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组织了数
百名高层次人才进行攻关。

  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经费人才悬殊的极大反差,于全心中
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和“对手”比聪明才智,比吃苦劲头儿,
比创新精神,比时间效率。

  课题的研究需要大量野战电台运行数据作依据,于全和课题
组成员冒着严寒酷暑,深入许多基层部队,收集各类数据。于全
和他的同事广泛吸收数字技术、软件工程等先进技术,并进行了
无数次创新试验。

  1998年11月,于全和他的战友们以最少的经费和最快的速度
,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成功地实
现了我军不同频段、不同体制电台的互连互通,较好地解决了三
军协同通信这一世界难题,使我军在野战通信技术研究上第一次
走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前面,中国军队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一
流通信技术。

  他在这项成果中所采用的最新技术,被国际上称为无线通信
领域里的一场革命,其重大的军事价值和广阔的民用前景引起了
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

  作为我军的一名通信科研人员,于全在不断创新中赶超世界
先进水平,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项重大科研成果问世。他的5项科
研成果,4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创4项国际先进水平,2项获军队科
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于全和他的战友们创造的“野战通信网信令级仿真系统”、
“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等为代表的系列野战通信成果,构筑了
面向新世纪的信息长城,为我军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
争奠定了基础。

  勤于学研是他不断成功的路

  他每天上网,时刻把握通信领域的理论方向,密切关注世界
通信领域的最新动态;他利用出国访问的机会,与外国专家探讨
学术问题并进行交流。

  某外国通信集团经常在京举办世界通信高新知识讲座。无论
工作多忙,于全都尽量参加。在与国外专家交流过程中,于全了
解到世界通信领域中的互同步技术,通过跟踪网上信息和学习相
关外文资料,他研究出“互同步组网野战通信系统”,使每台野
战交换机的成本下降8万多元,约占总成本的1/3,由此产生经济
效益3000多万元。

  于全敢想能干,也善于总结。他把自己的课题研究上升到理
论高度,先后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他的论文
《军用通信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发表后,使久攻不破的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通信网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课题取得了突破性
进展。他在《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论文中提出的利
用数字处理技术实现电台高速度运行和多功能控制的观点,在我
国第五届军事通信学术会议上交流后,为我国无线电领域的研究
起到了重要导向作用。他的论文《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前景》
一发表,在国际通信界引起强烈反响。

  经过几年的努力,于全成为我军最年轻的军事通信研究员和
学科带头人。他被解放军理工大学、武汉通信指挥学院等全国十
几所高等院校聘请为客座教授;是首批国家确定重点资助的优秀
留学回国人员;他还是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
中国通信学会无线通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年来,他先后负责
了12个课题研究,一批科研人员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成为我国
通信领域的中坚力量。

  (摘自2000年6月12日《北京青年报》,作者:马晓春 成刚
 郑建辉)

    返回主页

    人民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