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处理书籍:西方鬼节与中国鬼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06:25:35
西方鬼节与中国鬼节   文 / 玉林华戈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万圣节。由于这一天晚上是一年之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特别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这一天就更热闹了。每当夜幕降临之后,“妖魔鬼怪”就纷纷出动,富有童趣和“恐怖”色彩。那稀奇古怪、扭舞翩跹的场面,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前去观光。
    细究起来,西方“鬼节”应是万圣节的前夕,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相传,公元前欧洲西部土著民族凯尔特人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风俗习惯。早在罗马帝国西征以前,凯尔特人便生息繁衍在英伦三岛和法国等地。他们相信在每年10月31日这一天,死人的灵魂就要从坟墓里钻出来。因此在这天晚上要制作美味佳肴,等待死去的亲人的鬼魂前来看望享用,同时又在旷野的商丘上燃起篝火,用明亮温暖的火焰招来善鬼,驱走恶魔。他们自己也身披兽皮,面带面具,打扮成鬼怪模样,围着篝火歌舞,尽情欢乐,直到深夜。这便是“鬼节”的原始形式。到了公元4世纪后,凯尔特人逐渐被罗马帝国征服。在漫长的岁月里,两个民族的文化习俗逐渐融合在一起。接着,基督教传遍了欧洲,“鬼节”又沾染了基督教的色彩,同基督教混融在一起。公元835年,罗马天主教考虑到许多圣徒还没有自己的节日,便将每年11月1日定为万圣节,以纪念基督教的先驱者。“鬼节”比万圣节早一天,而且主要的活动又在晚上,于是“鬼节”就逐步演变成了万圣节前夕,两者也就合二为一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节日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19世纪,“鬼节”流传到美国,很快得到性喜热闹的美国人的赏识,便在全国流传开来,其热闹程度反而超过了欧洲。
    我供职于岭南都会的一家新闻媒体,曾采访过几位前来这里支教的美国老师,并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今天美国的“鬼节”,和一两千年前凯尔特人的鬼节比较起来,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成为男女老少,特别是儿童和青年们淘气和尽情狂欢之夜。这一天,儿童们最开心,他们可以在家“合法”的撒娇耍赖,淘气捣蛋,索取心爱的玩具和好吃的糖果。他们除了可以在家耍赖外,还“有权”到别家去胡闹。晚饭后,他们成群结队随便到各家串门,主人们对这些不速之客非但不能拒之门外,还要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把早已准备好的点心糖果之类拿出来,慷慨的招待他们。他们可以一边吃,一边拿,挑喜欢的往随身携带的袋子里塞。主人如果怠慢了他们或招待不周,他们便有权恶作剧,闹个天翻地覆,主人也奈何他们不得。至于青年男女们,到了这个节日,他们更挖空心思斗怪,想方设法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争奇斗怪,把自己化装成各种模样,蜂拥前去参加晚上的化装游行和舞会,并尽情狂欢,直到深夜。而各地的厂家和商店更是大发“鬼财”,“鬼节”的应景商品陆续推出,最赚钱的首推那些五花八门的各种妖魔鬼怪的用品了。所以,有人说,西方的鬼节其实就是狂欢节,尽情夜,热闹,刺激,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说到了西方鬼节,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具有同样意义的中国鬼节——中元节。在两年前,我曾看过一部《大明宫词》电视连续剧,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太平公主初遇自己未来驸马时的情景:幼小的她和女伴走散了。在长安拥挤的街道上,她拽下了自己头上的面具,四处寻找,逢人就问。当她胡乱拉下一个男子的面具时,一张优雅的面孔蓦然出现,她未来的人生画卷就此展开……这段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在唐朝的“鬼节”,也就是中元节,我国的农历七月十四。当时,除了祭拜之外,还有丰富的民间活动,像灯会、放焰火、放河灯等等。
    但令人可惜的是,同样的节日,类似的项目,如今的中国鬼节却远远不如西方鬼节那样狂欢、热闹,那样标新立异、花样百出,难以像西方鬼节一样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前来观光。特别是发展到现在,也许是为了规避迷信,或者是适应人们新的生活需求,我国已有很多活动不再举办了。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不由得不让人感到心痛!
    再来回想我国目前的传统节日,能够真正保留下来的,似乎除了“吃”就没有其他什么了。君不见,现在除了那些重大节日中的活动,像耍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等还能继续进行外,其他的都基本湮灭了。中国的鬼节,就像许多其他本土节日一样,都敌不过洋鬼,更有甚者,有些还在日历上渐渐地消失了身影,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也越来越淡了。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没有了民众可以参与的活动,即使还保留着名分,那么节日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了。而形形色色的洋节,比如西方的鬼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正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占据着众多中国人的心灵,并慢慢地在神州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流行开来。
    事实上,中国鬼节与西方鬼节一样,其历史都可谓源远流长。我个人以为,中国的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应该比西方的鬼节更有文化底蕴。中国过去的上坟扫墓,过年烧纸和“七月半”祭祖,其基础都是道教关于阴间与阳世的观念,这在华夏这片土地上曾经传播延续了上千年。只是到了近代,人类文明从地域性向全球性过渡,在不同的地域性文明之间发生接触、碰撞和消融,情况才起了变化。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对于鬼节祭祀,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迷信,实际上只是民间的一种宗教活动而已。如果有一天,中国鬼节除了祭拜之外,能够像西方鬼节一样增添更多的内容,诸如以前流行的灯会、放焰火、放河灯等活动,无疑会变得更加热闹,更加刺激,迎合人们寻求新奇的心理。到了那时侯,我想,中国鬼节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凄惨、冷清了,是完全能够与西方鬼节进行PK的!千万不要像韩国把“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后,才引起我们中国人的重视和反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