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广303 用什么风扇:《七律 长征》轶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8:10:59

“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虽然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番话,但人们还是认为《七律长征》气势非凡,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艺术写照。

  《长征》最早由毛泽东口头发表。1935年9月27日,陕甘支队到达通渭县榜罗镇。第二天,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针对“到底哪里是目的地?走了一年还有没

有个头”的怨言,毛泽东做了报告,讲话结束前说:“我最近写了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吧。”这首诗就是《长征》。听众中有位文学家成仿吾,在以后的回忆中记下了这件事。29日晚,毛泽东等在通渭县城的文庙小学,接见陕甘支队一纵队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又读诵了一遍《长征》诗。但在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里,却这样记载:在瓦窑堡的新窑洞里,毛泽东诗兴油然而生,从锡制文具盒取出砚台,研好墨,用驼毫小楷笔在宣纸上写“红军不怕远征难……”显然有误,将《长征》诗的创作时间,说晚了。

  最早向外界发表《长征》的是斯诺。1936年10月毛泽东答应接受美国记者斯诺对他个人的采访要求,一连几个晚上讲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经历”。讲完长征的故事后,毛泽东提笔书录《长征》,赠给斯诺。听完吴亮平的翻译,斯诺看着诗迹,不禁脱口道:“你真是一位书法家!”《西行漫记》收录了这首诗。柳亚子大概由此读知,1945年8月30日在重庆,他去桂园拜访前来谈判的毛泽东,说自己正在选编《民国诗选》,想把这首诗收录进去,为避免错漏,特请诗人自己给校正一下,兹后再三向毛泽东索诗,至10月7日获赠《沁园春雪》,于是轰动山城。这是由《长征》诗引发的另一件轶事。

  1939年四、五月间,延安开展一系列活动,纪念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有音乐会,正式公演了后来唱遍全国的《黄河大合唱》;有大型展览,展出鲁艺师生的作品。毛泽东为鲁艺一周年纪念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还特地书写了《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二件诗词书法,送去和鲁艺师生的作品一同展出。这大概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将自作诗词书法作品送展。

  毛泽东一生曾多次书写《长征》,迄今正式公开刊印的墨迹有六幅。《毛主席诗词墨迹续编》中一幅,似是30年代末所书;《毛泽东诗词手迹》上下册线装本中一幅,似是40年代末所书。《毛泽东手书选集》十卷本中有四幅,一幅未署日期,似是50年代中期所书,三幅署日期的分别为1961年2月14日、1962年1月12日、1962年4月20日。

  这六幅墨迹,很能反映毛泽东书法风格自30年代至60年代演变成熟的过程。但细察诗句,又似乎有变与不变的微妙之处。“更喜岷山千里雪”句,解放前所书均为“敢喜岷山千里雪”。“金沙水拍云崖暖”句,六幅墨迹中五幅写作“金沙浪拍云崖暖”。众所周知,“浪拍”改为“水拍”,是毛泽东接受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的建议后改定的,并在“自注”中作了说明。罗元贞认为,前有“腾细浪”句,后面不宜重复用“浪”字。这是1952年1月的事。然后,毛泽东落笔挥毫时,仍然“不由自主”地写出原创时的“浪拍”,这是为什么?是否表明原创心理意识的深刻性?“敢”字改成“更”,未有人说及,可能是诗人自己推敲修改的。

  写于1962年4月20日的《长征》墨迹,是一件毛泽东书法的精品力作,首见于1965年7月31日《解放军报》和《光明日报》,书“水拍”。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一书里,附图“毛泽东亲笔书赠李银桥的《长征》诗”墨迹,与上述一件墨迹的一点一画及其书署日期,一模一样,却书“浪拍”。这二幅同一天所书,仅有一字之差的墨迹,实为一件书作,是报刊发表时把原迹中的“浪”移出,将“万水千山”中的“水”字,稍稍放大,再填入所致。于是,这幅墨迹中的两个“水”字,便无故地雷同了起来,犯了书法创作的大忌。试看原迹中的两个“军”、“千”、“山”,其点画笔势哪有雷同的?!剜改毛泽东书法原迹,从文献学角度讲,是一种对真实性的破坏,从书法学角度讲,是不尊重艺术创作,有损毛泽东书法艺术的风采和神韵,均属无知之举。

  令人啼笑皆非的还有,脍炙人口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在《毛泽东传》(国内权威本)里竟然错成“金山水拍云崖暖”。红军长征何曾到过白娘子与法海斗法的镇江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