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舞曲视频:敷、盖、对、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54:24

敷、盖、对、吞

作者:林健
(编者:本文为第五届焦作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的一篇征文。立意在于体现“祖先的创造与今天的科学进步的结合”,希望对开拓读者的思路能有所帮助。)

禹襄母舅太极拳四字不传密诀”---敷、盖、对、吞简称四字密诀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这显然不是通俗的太极拳教材。

“‘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诸家或避之不释,或其说纷纭而均释有未安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又如何沾连粘随不丢顶?类似难题在困惑着人们。

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在在皆是。太极拳有相当之哲理存焉,前人提示我们什么是打开太极拳宝库的钥匙。

太极拳进入世界主流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

1
.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论对太极拳理论体系进行分析。用全世界都看得懂的逻辑思维方式解释太极拳深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运动特点,从根本上揭开太极拳的神秘面纱。

2
.把太极拳理论感性的经验总结统一于科学理性的方法论原则,使太极拳理论客观上以主观认知思维方式为主转换为在理论原则上远离主观,达到主客观辩证统一。

本文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诠释四字密诀并分析其中的儒道哲学思想的尝试。

1
、敷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敷、盖、对、吞四字排列具有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表现太极拳推手的基本内涵,是读懂盖、对、吞的基础。而理解的内涵,牵涉到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的原理用意不用力

1
1太极拳不用力是辩证否定的规律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的否定,是为发展自身、完善自身的否定,因而仿佛是回到出发点﹙肯定﹚的运动形而上学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它的公式是: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就是否定一切。

太极拳许多问题的分歧实际是两种否定观的分歧。

直立行走是人产生拙力的原因:人天生会爬,选择直立行走是腾出两手进行生产活动,是人进化的必然。婴儿蹒跚学步时依靠张开两臂利用肢体重量来保持重心平衡,是因为无力,也就没有用力。人通过锻炼,走路无需靠手臂张开平衡重心,日常行动已轻松到不知道自己在用力,实际是形成了在身体不放松情况下用肌肉力量平衡重心的用力习惯。太极拳不用力迈步如猫行就是对于人的天生会爬行的蹒跚学步状态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回到出发点﹙肯定﹚的运动。这也是老子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返璞归真哲学思想的体现。

1
2太极拳不用力的原则

用意不用力是不用后天形成的拙力是关键,而体会自己的体重是去除拙劲的根本途径。越是准确体会重量,感觉越是灵敏,运气于己身就是指这种整体放松的贯通。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偏显然矣拳者,权也是指这种称量重量的感觉。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来体会自己的膀子的重量:可以通过别人来感觉,把膀子搭在别人的肩头,然后想象这条膀子完全不受自己支配,当对方感觉到有重量时,你就是处于放松的状态。还可以让对方随意上下移动,重量不变,你的放松就是正确的。然后根据对方感觉你重量的不同,自己去体会有重量时你的感受,然后抓住这种感受自己练习抬起手臂。大多数人都能够从这种练习中感觉到手臂放松的沉。

这种别人感觉到重量,而你没有用力,或者套路练习自己没有用力但又感觉到自己膀子很沉就是太极拳的不用力。通过象权物一样的放松与沉的训练,全身贯通后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是化解矛盾的组成部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一身上下都是太极。也如同给全身装上了锤头,即浑身上下都是拳,把进攻和防御有效结合,把局部和整体有机联系。

1
3太极拳怎样

陈鑫说:黏,如胶漆之黏,粘是一个多音字,可以念zhān与沾字通用,也可以念nian与黏字通用。黏﹙粘﹚的基础是确确实实的重量存在。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就不会有粘,如搭手如皮条搭在敌膊,所以我未用力,敌觉我手重如泰山矣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所以不用力并不等同无力。首先你获得一动无有不动的内劲,然后是在运动中争取把这内劲敷布彼劲之上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不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人刚我柔,謂之走;我顺人背,謂之粘,运动中的的表现形式,顺与背在相互转换,双方都通过抢占有利之势,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运动中双方就形成了粘在一起的感觉。

1
4 “是以我为主的

则是双方你来我往连绵不断但始终使对手处于被动的境地,包获周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里膜外之间。敷就像给对手全身贴上胶布一样使对手不得动也不得动不能解释为用死劲把人捆住,而是因为我已经掌握了内三合的太极拳内劲的整劲,已经谙熟了知彼的懂劲,并且在推手中沾连粘随不丢顶进入了神明的阶段,而对手则处处別手别脚,不得动恰恰是通过动来体现的。

2
、盖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字表达推手的内劲,解决了力的性质的问题。字指内劲在推手中明确的方位,体现上善若水水往低处流的定向是盖字的核心内涵。

2
1 推手是接触与留余的平衡

铁锤如果贴在木板上,铁锤就显露不出击打的优势。鸡蛋运输中要用稻草或者成型塑料固定,是通过接触来保证安全。推手中接触双方形势虽有优劣,但双方均保持回旋余地。从安全角度讲,这是接触但留有余地的平衡,是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安全的底线,是缓冲带,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被称为推手经验的总结就是因为所有的变化全部是围绕这接触但都有运动空间的平衡这个底线完成的,蝇虫不能落,一羽不能加不是求分开,而是追求在双方认可的接触状态之中让对方承担接触的负重,这是问题的核心。你只有掌握了蝇虫不能落,一羽不能加的灵敏反应,才可能把自己的体重交给对手承担,相反也只有掌握了蝇虫不能落,一羽不能加的灵敏反应才可能不承担对方的重量,点到即知才会出现点到而止

2
2推手是预判的技击

推手的要点是让对手承担重量,我没有用力,但对手在已经承担我的体重时却不可能不用力,任何动机都会让我有所觉察,等于在对方身上安装了探测器,可以听劲,但此时的优势不是胜势,顺势而走扩大有利的处境寻找机会,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而被动的一方既不敢贸然攻击,用力易造成双重被人所逞。推手也忌脱离接触,就容易门户大开,相对于双方的接触状态,脱离接触对双方都非常危险。一方即使想丢,有经验的对手也会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双方同样需要利用接触柔化转换,这就是粘既是走,走即是粘,通过对危机的提前发现把危机维持在初始阶段,并在这危机的初始阶段把自己引向安全的方向,并制造对方更大危机的出现。

2
3“是接触中有利形势的争夺

以气盖彼来处也是盖住象水一样的气的来的方向。这种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仿佛把对手笼罩在我的无形之网之下的状态。陈鑫在《争走要诀》中说:两人交手,各怀争胜之心。彼此挤到十分九厘地位,只余一厘,分胜负全在此一厘地位;彼先占据,我即失败;我先占据,彼亦失败。盖得势不得势全系于此,此两人俱到山穷水尽也。当此际者,该如之何?曰:必先据上游。问:如何据上游?顶劲领住中气,手略提高,居于敌手之上。身略前侵逼,迫彼不得势。这就是

太极拳所谓放长运动,是延伸探测距离,以便提前发现敌情并给自己留足转换空间。

推手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才会出现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陈鑫《擖手三十六病》说明了三十六种推手中被称之为的违规动作,﹙当时也称为打手、擖手﹚那是相当严格的限制规则。所以双方不以几局决胜负的比赛为目的,尤其不能受时空的限制,这种接触基础上的技击是懂劲神明的练功方法,才可能出现不以胜负为目的却以输赢见分晓。破坏了这些条件,只争输赢而不在乎提高,光有接触而又没有留余,双方视若寇仇推手也很容易变成角力。所以不能脱离特定环境去强求规范。

3
、对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3-1
字的主观能动性

字表达的是战术策略时机成熟时的果断主动出击。问劲的试探,也是主动出击,对彼来处,认定准头就是指掌握出击的部位和时机,指对手旧力略过,新力未发形成了落空

陈鑫注音空,宜读去声,按现代汉语应读第四声,与通常读空为第一声,词意大相径庭。第四声落空是空档、空子,包括了对手的所有失误,也包括第一声的落空。从主动攻击的意义上讲,陈鑫的注解无疑最接近于武禹襄主动出击的含义。

3-2
、太极拳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

既然是主动出击,就必须保持冲击力,而这是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的阶段。当一个周期完成时,仿佛出现了向出发点的复归,周期的最后一环即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第一环即肯定阶段的某些特点、特征、特性

太极拳发劲符合不用力的原则,但却不是不用力,而用力又不是用拙力。从懂劲阶及神明的几层功夫,说到底就是不同阶段的不同主要矛盾的确定和克服的过程,每个周期矛盾的转化和解决,是一次质的飞跃。任何现象,发展到底,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这和老子反者,道之动有、无相生,……恒也惊人的一致。

有人认为《太极拳论》否定了手慢让手快,所以太极拳不以速度、力量取胜,这是一种误解。武禹襄详尽的发劲的论述,发劲如放箭,快疾在转瞬之间,力量极大,可以达到人的能力极限。以柔克刚是因柔能生刚,而能刚却用柔,所以柔能克刚。慢与柔是一种策略,是弱者,道之用,但并不因此否定动急则急应。武禹襄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推手经验总结的范围,更倾向太极拳散手,这是对字和敷、盖最大的区别,这使太极拳搏击适应于更为广大的范围,更具现实意义。

这说明太极拳推手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而练习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目的,同一时期的推手也可能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同一个人的拳理著作却出现看起来相反的观点的原因,对于这样的反差,我们不能简单做非此即彼的否定或肯定。

4
、吞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4-1
、气与古代哲学思想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汉代研究者认为:太极为气混而未分的状态,即元气也早已作为一种美学观念运用于美术、书法。中医更把作为看病的依据。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女论剑所说:布形候气,与神俱往,就是武禹襄的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而内实精神,外示安仪则改动为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引用在《十三势形功心解》。

四字密诀从头到尾都谈气,其实是通过气这一古今各家学派、各个领域共认、思维与物质共存的载体,巧妙地表达不同或者相同的哲学思想,也把许多复杂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可谈的和不可谈的内涵,都用一个不言而喻”“一言以蔽之。说有还无,说无又有,画龙点睛,意在言外,留下丰富的想象。把复杂内涵的不可表述变为可能,是极为聪明的选择,这也是四字密诀写作特点独到之处。

4-2
表现为一种境界

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至人境界。无形无声却需要练到极精地位才能够掌握,这是有形到无形,从有法到无法,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如果说前三个字还有内功修为和技战术的成分,那么字是已臻化境的霸气,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大象无形

4-3
、武禹襄生活年代的历史背景(1812—1880

武禹襄从青年时代开始就经历了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割让香港;“1850年太平天国起义到1873年回军消灭,前后凡24年,中国几乎极大部分化为战场185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咸丰帝仓皇出逃,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马同文抄谱为亦畬1867年之谱,由此判断1867年之前武禹襄已经写下四字密诀。国难当头他不可能置身事外,设身处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以气全吞寄托的是武禹襄对于英雄气吞山河的渴望,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武禹襄太极拳理论讲发劲、讲纯刚,恰恰是因为当时国家民族的积弱。武禹襄身为贵族家庭书香门第,虽然早年学习过红拳,但与反清迷信会党性质的武术门派结交的可能性却很小,采用不传密诀的方式未尝不是为了避嫌。

4-4
的儒家思想

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气以直养而无害,取之于《孟子》。孟子认为思想意志是气的统帅,气是充满人的身体的兵卒,思想意志到了哪里,气就随之在哪里;人不应该崇尚意气用事,这也就是武禹襄所说心为令,气为旗

气以直养而无害具有儒家特定的含义:指气要以正直端方的品格作为养料,象对秧苗一样养护不去伤害。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举揠苗助长说明何为有害于养气。

养气配义与道:﹙义:宜,《说文解字》﹚;气的培养要配合相适宜的原则和规律,才能成就至大至刚无是,馁也,所以才有成语理直气壮。这既是儒家养生之道也是修为之道。

尚气者无力违背了孟子气次焉的主从关系,所以无力。养气者纯刚就是以直养而无害”“至大至刚。孟子的浩然之气,更多是精神力量至大至刚,但气以直养而无害却也是太极拳内气修炼的正确方法,这与庄子的至人不射之射是相通的,这方面儒、道并无冲突。气的含义既有物质的气血、内气,也是思维的道义与品格和精神的勇气。

除李本外其它版本写为又曰:……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有气无气的合理性,是这个特定的语境所决定的,因为全句强调的都是的微观表现,有气无气指的是浊气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此处前后句全是宏观的原则。它与前者看起来的矛盾现象,其实是微观与宏观观察角度不同,具体与抽象内涵的外延有别所决定的,只是在各自的段落强调有所侧重,所以李本和其他版本虽然出现不同却并不矛盾。

但不能用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的特定含义解释气以直养而无害,在这里把直养,理解为无气就与儒家历史典故失去联系,与武禹襄读书人身份不符,任何解释必定非此即彼,四字密诀也随之难以自圆其说。

四字密诀涵盖极为丰富却表述极为简单,这巨大反差和无形无声的抽象性,决定了它逻辑外延的不确定性。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往往顾此失彼,非此即彼又常常挂一漏万。过分具体可能类似盲人摸象,苛求真实又可能寻枝摘叶,因为无法穷尽所有可能的存在,思考就应该还在继续。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racleitus)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太极拳理论研究中,方法和过程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搜集材料的科学或者整理材料的科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早已成功运用于社会实践,这是当今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