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爱丽丝钢琴曲谱简谱:钟子麟:张灵甫之死何以成为“罗生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2:12:13

钟子麟:张灵甫之死何以成为“罗生门”?

发布时间:2012-02-15 10:10 作者:钟子麟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367次

   在解放战争中,死于战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不止一个,比较著名的,还有刘勘、黄百韬、邱清泉、戴子奇等人,而在所有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的死像张灵甫那样,会生出如此众多的不同传说,一再传出一些新的扑朔迷离的死法。张灵甫之死,就成了这样一出“罗生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没有各方一致认同的定论,至今仍是一宗悬案。

  张灵甫(资料图)   享誉国际的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在20世纪50年代拍过一部很出名的影片,片名叫做《罗生门》,故事讲述一个武士之死,由强盗、武士之妻、目击农夫、武士亡灵,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叙述事发的经过,但是各人的说法相互矛盾,令人真假难辨,一件简单的武士死亡事件,通过各色人等之口,变成了扑朔迷离的悬案。这部影片曾经风靡国际影坛,以致“罗生门”后来成为一个特有的名词,专指那些众说纷纭结论难定的疑难事件。日本人黑泽明不会知道,他在影片中虚构的日本古代武士之死的故事,在现代的中国有一个十分类似的真实翻版。   张灵甫之死,就是这样一出“罗生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没有各方一致认同的定论,至今仍是一宗悬案。   孟良崮战役结束时,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的首长们得到了张灵甫已死的报告,陈毅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打扫战场的第6纵队特务团遵命将张灵甫的遗体连夜抢运下山,随着部队一同转移,以供验明正身。对这个头号敌人之死,包括陈毅、粟裕在内的华东野战野首长们表现了胜利者的人道和宽容,陈毅指示第6纵队要将张灵甫妥善安葬,两天之后,在山东沂水一个名叫野猪旺的小山村山岗上,竖起了一座新的坟茔,这就是张灵甫的墓地。下葬仪式是由6纵的副司令员皮定钧和政治部副主任谢胜坤主持的,74师的部分被俘将校被允许参加了仪式。   皮定钧将军的传记描述了解放军安葬张灵甫的大致经过:“皮定钧遵照上级指示,要政治部买一口好棺材,给张灵甫穿上新军装。找不到国民党的将军服,就穿解放军的服装。要把他的脸擦洗得干干净净。战死沙场的将军,应该得到一个军人的荣誉。政治部照办了。掩埋张灵甫以前,政治部副主任谢胜坤向皮定钧请示一件事,六纵队俘虏的一个少将旅长和八个上校要求最后看一眼他们的师长张灵甫。皮定钧觉得,他们跟着张灵甫出生入死,现在都当了俘虏了,还要看看他的遗容,这种感情是难能可贵的。他同意了。   这个场面,是谢胜坤主持的,皮定钧也到了现场。   一棵古树下,没有挖坑,放着一口半人高的大棺材。棺材是买来的,花了四百元 钱的大价,十分华贵。棺材旁边停放着张灵甫的尸体,已经为他穿好崭新的军装,洗过脸,下颚部位的伤口也整饰过了。张灵甫身材高大,四方脸,眉毛很重,颇有一派将军相貌。相形之下,担架显得小了点。九个将校走到担架旁边,围成半月形,跪下,全都哭了。风从树梢头刮过去,发出呜呜的响声,伴着压着嗓子的哭泣…… 棺材盖打开了,里边铺着军被,两个战士把张灵甫的尸体放在棺材里。松树下很快出现一座半间房子高的坟,坟前树起一块木牌,上写: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将军之墓。张凤雏《百战将星皮定钧》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盖棺论定,张灵甫早已盖棺,可是关于他的死因,却至今难以论定。   在解放战争中,死于战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不止一个,比较著名的,还有刘勘、黄百韬、邱清泉、戴子奇等人,而在所有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的死像张灵甫那样,会生出如此众多的不同传说,近六十年来还不时有人撰文,一再传出一些新的扑朔迷离的死法,对此争论不休。   作为一个国民党军的败将,张灵甫在孟良崮上已经做出了抉择,用他的行动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了句号。死者死矣,至于他究竟是怎么死的,本已无关大局,今天来追究这个历史细节,与历史对其人的评价和定位并不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不过,本书既为张灵甫的传记,对于传主最后的结局,而且是多年来莫衷一是的死因之谜,就不得不多花费一些笔墨作一番考证和追踪。   二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主编的《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二卷,对整编第74师和张灵甫的结局是这样交代的:“华东野战军突击部队在猛烈炮火掩护下,乘胜向整编第74师连续突击。第8纵队第23师在第6纵队一部配合下,终于下午1时许,将芦山攻克,第4、第9、第6、第1纵队等部向孟良崮、600高地猛攻,于下午4时半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全部、干净、彻底歼灭,击毙其师长张灵甫。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二卷)》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1996年10月 既然向孟良崮、600高地猛攻的部队包括第4、第9、第6、第1纵队等部,那么,攻击张灵甫师部山洞的究竟是华野哪一个纵队的部队呢?文中没有说明。 华东野战军1947年5月30日由陈、粟、谭、陈联名致中央军委的电文称:“据最后调查证实:74师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58旅旅长卢醒,确于16日下午2时解决战斗时,被我六纵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当场所击毙。当特团何副团长走近张灵甫等藏身之石洞,据师部副官出面介绍为张灵甫等人。现尚在俘官处可证。”《孟良崮战役》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临沂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这份电文报告所依据的主要证人,应是6纵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   何凤山对战斗过程是如何描述的呢?来看他留下的文字回忆:“在这关键的时刻,张灵甫作了最后的垂死挣扎,又组织所有的残部及警卫部队、随从人员千余人,向我们反扑过来。我们以轻重机枪组成的火力向敌猛射,掩护三连向孟良崮主峰北侧山洞张灵甫指挥所冲击。三连先头部队在指导员邵志汉率领下,冲到山洞口,与敌警卫队长相遇,杀伤了冲出洞口之敌二十余人,我亦伤亡十余人,邵志汉同志也英勇牺牲。   攻占洞口之后,我军以机枪、汤姆枪、手榴弹向洞内扫射、猛投,然后喊话命令投降。敌报话机台长回话:“你们不要打了,张师长刚才向蒋委员长喊话求救时,被手榴弹炸死了”。又说:“警卫队长刚冲出洞口也被你们击毙了。”当我们进洞后,果然发现张灵甫的尸体倒在报话机桌前,副师长蔡仁杰、第58旅旅长卢醒、副旅长明灿、第57旅团长周安义也被我击毙。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军一整编第74师,也迅速、全部、干净、彻底地被歼灭。……   “当我派人把俘虏的敌第74师参谋长魏振钺押送到王必成、皮定钧、江渭清等纵队首长处时,他对纵队首长说:‘俘虏我的那个部队已活捉了张灵甫。’纵队首长即派参谋陈亮同志来我团俘虏中寻找张灵甫,经检查尸体后,确认张灵甫已被击毙。在我部队撤出战斗向北转移时,我命令部队将张灵甫的尸体用担架抬着随部队转移,两天后将它埋在山东沂水野猪旺村后的山岗上,并在坟前树一木牌,上写‘张灵甫之墓’。当时,新华社曾广播,希其家属到该处收尸。”何凤山《攻战孟良崮击毙张灵甫》(《革命回忆录(第14辑)》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   以上应是大陆出版的正史关于张灵甫之死历来的主要定论及其依据,即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最后阶段中,率残部在其师部所在山洞负隅顽抗,被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击毙。位于山东蒙阴县的孟良崮战役遗址,现在还有大红石刻清晰地标明:“击毙张灵甫之地”。   按照何凤山的说法,张灵甫是在向蒋介石喊话求救时被洞外投入的手榴弹炸死的。这里有一个疑点,如果是被手榴弹炸死的,张灵甫身上应该没有枪弹致命的创口,这与当时解放区的报纸报道和见过张灵甫遗体的其他证人所说脑后中枪弹而死的说法不符。   上世纪90年代,有作者在天津的干休所采访了何凤山,对于张灵甫的死因,何凤山依然维持原来的说法,即是三连的指战员在攻击山洞向洞内扫射投弹时将张灵甫打死了,不承认由他自己当场击毙之事。采访他的作者依据其他解放军参战证人的交叉证言,证实张灵甫的尸体确实倒卧在山洞里,因而认可何凤山关于张灵甫是在他的师部山洞抵抗时战死的说法,并认为所谓张灵甫是被俘后下山时被何凤山蓄意枪杀之说是杜撰。何凤山等人在当天下午山洞战斗结束后即收缴了张灵甫的胸章等遗物下山。张凤雏《百战将星皮定钧》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   除了正史之外,有关张灵甫击毙说,国内书刊杂志也刊登过不少文章,遗憾的是,各人所描述的情节矛盾重重,不能互相印证自圆其说。比如,对击毙张灵甫的部队就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第6纵队,有的却说是第4纵队,另外,单是验尸,不同的人就举出了好几种结果,有的说张灵甫胸部中二弹头上无伤,有的却说子弹从左后脑射入右下颚穿出,有的说腰部中了炮弹,有的又说当场未死被抬去抢救未果,等等,不一而足,不同的人验完尸之后各自又都声称扯了张灵甫的胸章以资验明正身。显然,若是以上种种死法有一种成立,则其余必为谬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章作者所采访的当事人中,没有一个人见过活着的张灵甫,即使声称亲耳听开枪者叙说当时击毙情景的都没有,所谓证人,最多只不过见到了他死后的尸体,不足以见证他是如何死的。   在这中间最言之凿凿者,是一篇题为《受陶勇之命为张灵甫验尸》的文章。据作者称,当年4纵司令员陶勇的保健医生,曾经在战役结束的当晚与陶勇连夜上山,打着手电寻找张灵甫的尸体,最后凭张灵甫身着的美式军装上的胸章指认了尸体,并在山上当场替他验尸:“他首先检查头部,发现除左面颊擦去一块皮外,其他无伤痕。他解开张灵甫胸前纽扣,发现其前胸有两个枪眼,子弹是直穿心脏从后背飞出的,躯体倒在血泊里。他反复检查枪伤,判断两枪眼均是200米以外远距离射击而致。枪眼口径较小,符合我军战士使用的美制‘加拿大’冲锋枪口径。一般来说,国民党高级将领自杀,都惯于用手枪打太阳穴,而张灵甫头部无枪伤;退一步说,就是张灵甫当胸开枪,也难以连发两枪形成两个枪眼,况且衣服上没有火药燃焦的痕迹,故排除了自杀。验尸结论为:张灵甫系被我军击毙身亡。” 验完之后,陶勇让人搜走了张灵甫的胸章等遗物,验尸的保健医生保留了从尸体上搜到的一张主人的免冠小照作为纪念鞠九江盛楠《受陶勇之命,为张灵甫验尸》《军事史林》2004年6月。纵观此文,疑点颇多,陶勇作为一个纵队司令员,在部队正紧急转移的夜晚,可以想见他一定正在忙于部队的集结调配、清查战果、了解伤亡情况以及紧张布置下一步的作战或撤退行动,在这样重要的时刻,陶勇竟然会丢开要务擅离指挥岗位,亲自上山打着手电去给张灵甫验尸,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姑且不论此事是否合于常理,单就这个验尸的描述,也与何凤山等人当天下午攻击山洞击毙张灵甫并收缴了他的胸章等遗物的说法多有矛盾。首先,既然张灵甫是被何凤山的特务团堵着山洞攻击,应是近距离中弹身亡才是,二百米开外中弹几乎没有可能。再者,对枪械有所常识的应该知道,一般冲锋枪的射程,二百米以外的距离几达射距极限,这样的远距离是不可能打出从前胸直透后背的贯穿伤的。第三,关于张灵甫的致命伤口,验尸者称是“前胸有两个枪眼,子弹是直穿心脏从后背飞出的”,而解放区当时的报纸报道,分明写着张灵甫“后脑被子弹炸烂”。描写孟良崮战役的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是大家熟悉的作家,当年他是华野6纵政治部宣传部长(与何凤山同一部队),战斗结束时,他曾经与保卫部长一起赶到山上现场查看张灵甫的遗体,也亲见他头部两侧流血已凝成紫黑色的块状,起初他和保卫部长都以为张灵甫是自杀,但是纵队参谋陈亮反复察看死者头部已被炸烂的后脑伤口(这点与解放区当时的报道一致),认为张灵甫是因被人用汤姆式冲锋枪从其后脑射入子弹而致死的。这与上述“验尸”的结论明显不同,与何凤山所述为手榴弹炸死也矛盾。第四,既然何凤山在山洞战斗结束的下午已经收缴了张灵甫的遗物,陶勇他们又如何可能晚上再来收缴一次?第五,这篇文章附上了一张相信是验尸者保留的张灵甫生前小照,只要与张灵甫本人的照片对比,就会发现判若两人。行文至此,只能很遗憾地说,上文的这个验尸,恐怕有误。三所谓杀俘说,是称张灵甫是在被俘后被押解的解放军官兵泄愤枪杀的,多暗指杀俘者是何凤山或是他的部下。这个有异于正史的说法,以前曾见诸个别零星的口耳相传,上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一些比较正式的记录。   《华东解放战争纪实》即认同这个说法:“战役结束后,陈毅最关心的是追查张灵甫的下落。5月16日18时30分,四纵曾向野战军指挥部报告,张灵甫为30团所俘,后又失踪,正在清查中。第二天,得知张灵甫的尸体被抬下山来。有的说自杀,有的说在战斗中被击毙。陈毅进行多方调查,才知道战斗结束前,张灵甫和副师长蔡仁杰、参谋长魏振钺等给蒋介石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将团以上军官姓名报告蒋介石,表示要‘集体自杀,以报校长培育之恩。’实际上他们都不想死,正犹豫间,四纵战士冲进74师师部所在山洞,张灵甫等均被生俘。在押解途中,六纵特务团的干部见到张灵甫,旧恨新仇涌上心头,头脑一热,开枪击毙张灵甫。然后让俘虏兵抬着尸首随部队转移,掩埋在沂水县野猪旺村后的山冈上。坟前竖一木牌,上写‘张灵甫之墓’…… 5月29日,陈毅在山东坡庄华东野战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对此进行了严厉批评。他说:‘此次对俘虏政策的破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放下武器的自由杀害,不多责备,不迟究责任。要推动全国革命高潮,主张不多杀俘虏,有些同志不相信俘虏策反成绩,甚至害怕……张灵甫是我们杀的,报告说是自杀的,我们便欺骗了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刘统《华东解放战争纪实》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上文提到的四纵的报告,出自《华东野战军孟良崮战役阵中日记》,原文是:“18时30分孟良崮雕窝之74师残敌一万余已全部投降,张灵甫为30团所俘后又失踪,刻正清查中(四纵报告)。”《华东野战军孟良崮战役阵中日记》(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临沂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孟良崮战役》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而陈毅的上述讲话,题为《关于山东战局及军队建设问题》,经查阅收录该讲话的《陈毅军事文选》对此的注释是:“张灵甫是我们杀的,指1947年5月16日,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特务团一部,由副团长何凤山率领冲至孟良崮山上敌整编第74师指挥所隐蔽的山洞口,向洞内开枪,敌师长张灵甫等被击毙。由于当时野战军指挥部提出的口号是‘冲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故假报了张灵甫是自杀。”《陈毅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可见,下面最初的报告是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