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尔尼第38条:痰湿解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14:24

痰湿解密+ 石仰山从痰湿论治骨伤科疾患经验+湿疹的治疗+肩周炎神方》及其原理 痰湿之生  

2010-10-30 21:03:3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尝百草《痰湿解密》

尝百草 的 痰湿解密

 痰饮的病因学含义: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故痰饮是继发性病因之一。痰饮是致病因子和病理结果的统一体。一般说来,痰得阳气煎熬而成,炼液为痰,浓度较大,其质稠粘;饮得阴气凝聚而成,聚水为饮,浓度较小,其质清稀。故有“积水为饮,饮凝为痰”,“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痰热而饮寒”之说。在传统上,痰饮有有形和无形、狭义和广义之分。

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所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因肺、脾、肾及三焦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敷布津液,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饮。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泛滥横溢,无处不到。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为因果,为害甚广,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1.阻碍经脉气血运行:痰饮随气流行,机体内外无所不至。若痰饮流注经络,易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若结聚于局部,则形成瘰疠、痰核,或形成阴疽、流注等。“瘰疠”是指发生于颈部、下颌部的淋巴结结核。小者为瘰,大者为疠,以其形状累累如珠故名。“痰核”是指发生在颈项、下颌及四肢等部位的结块,不红不肿,不硬不痛,常以单个出现皮下,以其肿硬如核大,故名痰核。“疽”为发于肌肉筋骨间之疮肿。其漫肿平塌,皮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阴疽”。“流注”指毒邪流走不定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种化脓性疾病。

2.阻滞气机升降出入:痰饮为水湿所聚,停滞于中,易于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例如,肺以清肃下降为顺,痰饮停肺,使肺失宣肃,可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胃气宜降则和,痰饮停留于胃,使胃失和降,则出现恶心呕吐等。

3.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其一旦形成之后,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的水液代谢功能。如寒饮阻肺,可致宣降失常,水道不通;痰湿困脾,可致水湿不运;饮停于下,影响肾阳的功能,可致蒸化无力。从而影响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泄,使水液进一步停聚于体内,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更为严重。

4.易于蒙蔽神明:痰浊上扰,蒙蔽清阳,则会出现头昏目眩、精神不振、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心神被蒙,则可导致胸闷心悸、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痈等疾病。

5.症状复杂,变幻多端:从发病部位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其临床表现也十分复杂。一般说来,痰之为病,多表现为胸部痞闷、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腹泻、心悸、眩晕、癫狂、皮肤麻木、关节疼痛或肿胀、皮下肿块,或溃破流脓,久而不愈。饮之为害,多表现为咳喘、水肿、疼痛、泄泻等。总之,痰饮在不同的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咳、喘、悸、眩、呕、满、肿、痛八大症。
一、取之有道用甘草

(一)水饮在上当温散发汗者,用甘草入辛温之队以助发散。统观《金匮要略》“痰饮”与“水气”病两篇,凡属“腰以上肿,当发汗”者,方中大多用甘草。如“病溢饮者,当发其汗”的大、小青龙汤,“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小青龙汤,“风水恶风,一身悉肿”的越婢汤,“皮水为病,四肢肿”的防己茯苓汤等;以及治“里水”之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治“心下坚,大如盘......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之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用甘草二至三两。诸方中用甘草既有调和诸药之意,但更重要的是以甘草配伍诸辛温药,辛甘相合而化生阳气,以助发散达表。《景岳全书·卷十八》将甘草的这种配伍方式称之为:“表药得之助其升”,《本草正》也言:“表药得之助其外”。此等配伍,《金匮要略》多以甘草配麻黄、桂枝等。

(二)湿阻中焦当补脾健运者,用甘草培土制水以厚中焦。观《金匮要略》“痰饮”与“水气”病篇中,凡痰湿停滞中焦或与脾胃相关者,每用甘草入方。如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有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显而易见,以上三方均能利小便以治水湿,而且尤以五苓散为利小便之“正治”。但痰湿停滞中焦者,责之于脾土不健,故方选苓桂术甘汤,取甘草合白术、茯苓培土治水,而成健脾渗湿之主方。其治在中焦之意,彰然若揭。另如苓甘五味姜辛汤中以甘草配伍干姜等,乃为温中化饮而设;防己黄芪汤中甘草与黄芪、白术配伍,既能益气固表,又能健脾调中以复振卫阳,均有培土制水之意。此等配伍,《金匮》多以甘草配白术、甘草配干姜等。

(三)饮停心下须挽药于中者,用甘草和药滞中以图缓利。如苓桂术甘汤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证属饮停中焦(心下)。对此,非峻通快利所宜,而应当挽渗利之品留于中焦,以渐消徐利,缓缓图之,故取甘草甘缓之性,缓和渗利诸药的速通快利之性,避免直达下焦、药过病所。与五苓散相比,前者和中缓利治在中焦,后者化气渗利治在下焦,全赖甘草一取一舍,而使苓术各有所主、各具其意。正如《重订石室秘录.卷二》所言:“尤妙用甘草一分,以引群药之入于满处”。类似应用,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茯苓杏仁甘草汤中也有体现,方中以茯苓配甘草,缓通利之性而能化胸中痰饮,用治“胸痹,胸中气塞”。如是,甘草挽留渗利下行之药定位于中焦的作用,实不可没。此即《本草分经》所言:甘草“入峻剂则缓急”之谓。此等配伍,在《金匮》多以甘草配茯苓、甘草配防己等。

(四)特殊用法。《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用治留饮者,有曰:“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方中甘遂、半夏攻破利导以推除痰饮之邪,复以甘草、芍药、白蜜等甘缓安中、益气护脾,缓和甘遂毒烈之性,攻逐水饮而不致过于猛烈。该方配伍中尤其令人注目的是甘遂与甘草的配伍应用,为取其相反之性,使之相激相成,以激发留饮得以尽去。

二、舍之有因弃甘草

(一)水湿在下当以小便利之,方取通利者不用甘草。纵观《金匮要略》十枣汤、五苓散、泽泻汤、厚朴大黄汤、己椒苈黄丸、葶苈大枣泻肺汤、木防己汤等急下水饮、通利行消诸方,多不用甘草,恐其甘缓滞碍通利速下之性。如“痰饮”篇治心下停饮设两方:“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后者浊阴上犯,水饮甚于前者,速当利水除饮,故以泽泻配白术,而不似前方之用甘草。如此,“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者以及速通峻利者,均不宜配伍甘草。此即后世《景岳全书·卷十八》所言:甘草“其味至甘......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本草衍义补遗》也言:甘草“下焦药少用,恐大缓不能直达”。

(二)水饮犯胃致呕吐呃逆者不用甘草。如治“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诸方虽为水停中焦心下之位,然有呕吐见证者,不用甘草,是“呕家忌甘”也。

总之,甘草作为经方常用药,在《金匮要略》痰湿、水气篇中亦多有应用。方中甘草的取舍规律为:水饮在上、水饮在中者用甘草;水饮在下、水饮兼呕者弃甘草。其配伍意义除与健脾药合用以培土制水,与辛散药合用以辛甘化阳以外,与利水药配伍又可挽药于中以缓利中焦水饮。这也正是《金匮要略》治痰湿不忌甘草的要点所在。

不能光去湿,要尽量双管齐下,我的建议是尽量采用食疗,痰湿体质者体形大多肥胖,身重容易疲倦,食疗上首重戒除肥甘厚味,戒酒,且最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

最好是用食疗比较好,安全.吃点茯苓 薏苡仁是可以的,中药白扁豆,白术也有健脾燥湿的作用,另外要少吃点易生痰湿的食物如猪肉等 另外陈皮,姜片与排骨一起煮来吃很好.还有很多食物可以告诉你的,对你很好.芥菜,韭菜,大头菜,香椿,辣椒,大蒜,葱,生姜,木瓜,白萝卜,荸荠,紫菜,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红小豆,蚕豆,包菜,山药,薏米,冬瓜仁,牛肉,羊肉,狗肉,鸡肉,鲢鱼,鳟鱼,带鱼,泥鳅,黄鳝,河虾,海参,鲍鱼,杏子,荔枝,柠檬,樱桃,杨梅,石榴,槟榔,佛手,栗子等.应限制食盐的摄入,不宜多吃肥甘油腻,酸涩食品,如饴糖,石榴,大枣,柚子,枇杷,砂糖等.此外,杏仁霜,莲藕粉.

最好能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的肌肉.痰湿多由饮食不当或疾病困扰而导致.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您可以先饮食调整一段时间,如果效果不佳,还是尽早使用中药调理治疗.痰湿体质是建立在脾虚的基础上的,痰和湿其实是差不多的东西,都是脾运化功能失常的代谢产物.所以两者的治法上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建立在健脾化痰除湿的基础上的,因此是痰湿一起治疗的.在选药方面,可以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还可以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平时注意饮食,少食肥甘厚腻的食物.

 
                石仰山从痰湿论治骨伤科疾患经验
    石仰山教授为石氏伤科的第四代传人,从医近5O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石老擅长从痰湿论治一些骨伤科疾患,如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症、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股骨头骨骺炎、退行性膝关节炎等。石老认为,损伤气血自属气脉闭塞凝滞,易于痰聚为患。在骨伤科临床上,常见痰与风、寒、湿、瘀诸邪相合为患。痰湿入络,其症或损伤而致,而更多是积劳或过劳所致。因反复损伤,致气血呆滞,痰湿因之留恋,痰瘀交凝,筋损失用,而成缠绵难已之痛疾。损伤日久,患处残留疼痛、肿胀、关节拘挛与屈伸不利,或皮肤不仁、肌肉萎弱、筋结成块等症。治疗此类疾病,多以化散痰湿之法为主,有时将化散之法与温补脾肾之法相结合,以家传方“牛蒡子汤”为主与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等相参合用,而使痰湿阻滞渐消,气血复调,往往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举验案3例介绍如下。
1 牛蒡子汤治髋关节滑膜炎
    林某,女,8岁,2002年7月24日初诊。因跳跃后觉左髋疼痛,活动受限1周就诊。曾在外院诊治,未愈。查患儿跛行,左腹股沟中点压痛,内、外旋活动受限。x线摄片显示:左髋关节骨质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诊为左髋关节滑膜炎。证属痰瘀互结阻络。治宜化痰活血,通络止痛。以石氏牛蒡子汤加减,处方:牛蒡子、僵蚕、独活、秦艽、白芷、牛膝、当归、赤芍、柴胡、地龙各9g,桑枝15g,甘草3g,水煎服,每天1剂。服7剂后复诊,左髋疼痛已明显减轻。按原方继续服用7剂,左髋疼痛完全消失,活动自如。
    按:髋关节滑膜炎可由多种病因所致,如创伤、结核、风湿等。该病例为创伤所致,临床上往往单纯采用行气活血之法,起效较慢。石老在诊治该病时,认为除了瘀血之外,痰湿也是重要的病理因素。痰瘀互结,阻滞经络为该病病机。故治以化痰活血、通络止痛。选用牛蒡子汤加减。牛蒡子汤为石氏伤科经验方,该方能祛风化痰通络。其中牛蒡子、僵蚕这一药对化痰湿、通经络,再配合当归、赤芍、牛膝等化瘀散结。以达痰瘀得消,气血平和,经络通畅,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   椎脉回春汤治颈椎病
    曾某,女,56岁。2002年7月24日初诊。因反复颈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伴头晕半年,复发2天就诊。患者既往有颈肩部疼痛史,前晚因伏案书写过久,觉颈肩部疼痛加剧,头晕,夜寐不能转侧,遂来就诊。就诊时精神疲倦,颈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头晕,无上肢痹痛,胃纳可,二便调。查颈项部及双肩后部均有压痛,颈部活动受限:前屈3O。,后仲5。,左旋10。,右旋10。,双肩关节活动良好,双手指血运及感觉良好。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X线摄片显示:颈4~5椎体前缘骨质增生,颈4~5、5~6椎间孔变窄。诊为颈椎病(椎动脉型)。证属气血不足,痰瘀阻络。治以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以石氏椎脉回春汤加减,处方:炙黄芪30g,白芍、独活、羌活各12g,桂枝、当归、牛蒡子、僵蚕各9g,桑枝、葛根各15g,川芎、甘草各6g,水煎服,每天1剂。服用7剂后复诊,颈肩部疼痛明显减轻,仍有少许头晕。原方再加入天麻、白芷各10g。继服7剂后痊愈。
   按: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目前骨伤科临床常见病。石老认为颈背为诸脉会通之处,由于中年之后气血亏虚,加之长期低头伏案闭折气血通路,从而气滞血瘀痰凝于颈背而成该病。治疗上常用椎脉回春汤。该方以石氏牛蒡子汤为基础化裁而来。方中牛蒡子祛痰散结,通舒十二经络;僵蚕化痰通脉,行气散结;葛根升阳解肌,以解项背强几几之苦;桂枝、白芍调和营卫以通利太阳经脉,桑枝祛风通络,辅以羌活、独活畅通督脉膀胱之经气;以炙黄芪配当归、川芎以助动一身之气血。全方能益气化痰,活血祛瘀,调和营卫,宣达气血,而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3 痰瘀阻络汤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李某某,女,61岁,2002年7月24日初诊。因反复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2年,复发5天就诊。就诊时患者精神良好,无发热,右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
限,胃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查患者轻度跛行,右膝关节轻度肿胀,内侧间隙压痛明显,关节活动受限,活动度O。~95。。X线摄片显示:右膝关节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诊为右膝骨性关节炎。证属痰湿入络,气血失和。治以化痰利湿,舒筋活血。以石氏痰瘀阻络汤加减。处方:牛蒡子、土鳖虫、僵蚕、白芷、丹参、独活、白蒺藜、制天南星、法半夏、泽泻各9g,牛膝12g,威灵仙15g,炙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剂,服用7剂后复诊,右膝关节肿痛已明显缓解,行走后仍有少许肿痛,关节活动度已明显改善。原方去丹参,加鸡血藤15g,继续服用7剂后,右膝肿痛缓解,活动自如。
   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石老认为该病在急性发作期多属痰湿人络范畴,痰随气行,循经人络,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治疗常用痰瘀阻络汤。痰瘀阻络汤为石氏伤科经验方,方中牛蒡子祛痰消肿,通舒经络,土鳖虫逐瘀破结通络,两者合用,宣滞破结,善搜经络顽痰诸瘀,为主药;佐以僵蚕化
痰散结而和气血,助以丹参之微寒,独活之辛温,和血舒筋;更伍白芷之辛温芳香通窍,天南星、半夏、白蒺藜辛温燥湿化痰;泽泻利水消肿,威灵仙祛风止痛,牛膝引经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重在开破痰瘀,导其结滞,宣达气血,通利关节。

 


王浩 的 湿疹的治疗(引用)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易复发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面、四肢屈侧及会阴等部位,常呈泛发或对称性分布。湿疹是多因性疾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部分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遗传因素亦为本病因素之一。病因复杂给本病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古代中医文献无“湿疹”之病名,根据其临床特征,主要归属于“浸淫疮”、“湿毒”之范畴,又据其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生于小腿的叫“臁疮”,生于肘窝或胭窝部叫“四弯风”,生于阴囊叫“绣球风”等名称不下十余种。对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论及病机十九条中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浸淫疮,黄连粉主之。”首先提出中医治疗本病之方药。嗣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诸久疮者¨¨为风湿所乘,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明确指出风、湿、热三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基础。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补充了饮食不当,内生湿热之病因,并提出用蛤粉散外治方法。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描述:“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湿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不仅对本病的临床症状作了较详细的叙述,而且将内因和外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上论述表明,古代医家治疗本病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湿疹的临床报道,最早见于1953年。从60年代起,临床文章逐渐增多,有个案报道,亦有百例以上的大样本观察资料,多主张以内服与外治相结合,亦有应用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了深人研讨。如对湿疹的病因,历来医家多认为以风、湿、热、毒为主,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血虚风燥亦为本病的病理机转之一。辨证分型方面正逐步趋向统一。治疗方面,在内服中药与外治法并重的基础上,又发掘出针灸、磁疗,单方验方疗法,使疗效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医治疗本病的有效率为80%~90%。



     与此同时,还进行了部分实验室研究,如为了判断含铅中药外用后能否经皮肤吸收而引起毒副作用,曾对使用含铅制剂的湿疹患者进行血、尿中含铅量变化的测定及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含铅中药在外用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从而肯定了传统含铅中药制剂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
 
(1)热毒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祛湿。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荆芥7克,防风7克,牛蒡子12克,蝉衣6克,射干15克,栀子9克,丹参10克,土茯苓15克,生甘草3克。
     加减:瘙痒剧烈酌加白藓皮、地肤子;抓后皮肤感染化脓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大便秘结加生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汁外洗患处。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共治疗364例,近期治愈354例,显效4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9.2%。
     常用成方:可用牛黄解毒片、银翘散、消风散、黄连解毒汤、防风通圣散等。
     (2)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解毒。
     处方:萆薜30克,苍术15克,蛇床子15克,白藓皮15克,生薏苡仁20克,黄柏12克,川牛膝12克,赤芍12克,苦参15克,黄芩12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
     加减:若湿疹偏于上部加荆芥、防风;发于中部或肝经所分布者可酌加龙胆草、生山栀;糜烂渗出液甚者加用紫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汁外洗患部。
     疗效:以上方化裁共治疗301例,近期痊愈288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3%。
     常用成方:二妙丸、四妙丸、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等。
     (3)血燥
     治法:养血祛风,清热化湿。
     处方:生地15克,当归2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川芎9克,防风6克,苦参15克,泽泻12克,黄芩12克,首乌12克,白藓皮12克,威灵仙12克,生甘草2克。
     加减:瘙痒甚影响人眠者宜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枣仁;口渴咽干酌加玄参、麦冬、石斛;目睛干涩加枸杞子、菊花;大便艰涩加胡桃仁、核桃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加减共治疗75例,近期痊愈48例,好转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  
     常用成方:可选四物汤、清营汤、凉血地黄汤、当归补血汤等。
     (4)湿阻  
     治法:健运脾胃,除湿祛风。
     处方:生黄芪30克,白术15克,苍术9克,茯苓20克,米仁30克,陈皮9克,厚朴9克,茵陈9克,泽泻12克,赤芍12克,防风6克,徐长卿12克,生甘草2克。
     加减:胃纳不香加砂仁、鸡内金;胸闷不舒加枳亮、木香;舌苔厚腻加藿香、佩兰;剧痒滋水浸淫加滑石、苦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48例患者,近期痊愈39例,好转4例,无效1例,中途转诊4例,总有效率为89.6%。
     常用成方:胃苓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藿朴夏苓汤等。
 
(1)地归乌药荆防汤
     组成:荆芥、防风各6克,生地、当归、乌药、刺蒺藜、白藓皮各12克。
     加减:体弱气虚加黄芪;皮肤瘙痒加黄芩、蒲公英;大便秘结加生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68例,近期治愈142例,好转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
     (2)加减当归拈痛汤  
     组成:当归、防风、羌活各10克,升麻6克,茵陈蒿12克,苦参12克,黄芩10克,苍术10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猪苓12克,知母10克,生甘草3克。
     加减:湿热盛者可加赤小豆、生米仁;血虚风燥加首乌、丹参;血热加紫草、槐花、地骨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47例患者,近期痊愈38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
     (3)湿疹三方(外用)
     组成:①硫黄60克,枯矾150克,煅石膏500克,青黛1.5克。
     ②青黛、薄荷各150克,黄柏120克,黄连45克,人中白9克,硼砂60克,冰片6克。
     ③防风、艾叶、花椒、苍术、红花、赤芍、白鲜皮、荆芥、蛇床子各10克,苦参、连翘各15克,白矾、雄黄、樟脑各6克。
     用法:①方适用于湿热型患者,②方适用于毒邪炽盛者,③方适用于血虚型患者。将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香油调搽或干撤患处,每日1次。
     疗效:以上共治疗216例,全部治愈。用药1次者48例,2次者73例,3次者36例,4次者23例,5次以上者36例。
     (4)加味蛇床子方(外用)
     组成:蛇床子60克,苦参、明矾、威灵仙各15克,地肤子24克,黄柏20克,冰片10克,白藓皮、透骨草各30克。
     加减:渗液明显加石榴皮、五倍子;红肿酸痛加蒲公英、蚤休;瘙痒明显加艾叶、花椒。
     用法:上药煎取药汁,每煎1次加冰片5克,乘热熏洗阴囊处10~20分钟,待药稍凉后徐徐洗皮损处,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洗1次。
     疗效:共治疗240例,近期治愈189例,好转32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92.1%。  
     (5)坐浴方(外用)
     组成:苦参、白鲜皮、蛇床子、露蜂房各30克,大黄、白芷、紫草各15克,五倍子12克,花椒10克,冰片(另包)、芒硝(另包)各6克。
     用法:以上中药除另包外,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煎煮取汁约1000毫升,倒人盆内,加人冰片、芒硝各少许拌均匀,待水温后坐浴浸泡20分钟左右,早晚各1次。
     疗效:共治疗123例肛门湿疹,其中除25例局部感染严重加用抗过敏、补钙、局部换药与封闭等辅助疗法外,余均只用坐浴法,次数最短7天,最长25天,总有效率为94.5%。
     (6)六合粉(外用)
     组成:氯霉素片1.5克,强的松片30毫克,异丙嗪片O.15克,苯海拉明0.15克,滑石粉、黄连粉各4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粉末,急性湿疹先用冷开水洗去黄痂渗液,后用六合粉外搽,每日1~2次;慢性湿疹亦先用冷开水洗净患处,再用适量医用凡士林或雪花膏与1剂粉剂调匀后涂搽患处,每日1~2次。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湿疹患者352例,用药1次痊愈者58例,2~4次痊愈者294例;治疗慢性湿疹148例,用药2~4次痊愈者63例,4~15次痊愈者85例。
     (7)湿疹外洗方
     组成:生大黄、川连、黄柏、苦参、苍耳子各10克。
     加减:渗出液多者加枯矾1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后滤液熏洗患处,每日3次。
     疗效:共治50例婴儿湿疹,用药1天治愈者25例,2天治愈者23例,3天治愈者2例,50例全部有效。
肩周炎神方》及其原理 痰湿之生

痰湿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聚成痰,由于水湿痰饮均为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有不能截然分开。故常统称为水湿、痰湿等。体态肥胖臃肿的中医辨之为痰湿蕴结,这是因为中医认为一身的水气由脾运化输布,脾虚则运化不利,运化不利则水湿痰浊蓄积停滞,表现在形体上就是肥胖。另一原因则是饮食不节制、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损伤了脾胃,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津液所致。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积而成水,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痰湿蕴结的关键。此外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亦可湿聚成痰。
痰湿型常见的症状:①形体肥胖;②头闷重,像被厚布重重包裹的感觉,四肢发重,屈伸不灵利;③胸闷咳嗽;④腹部胀闷,食欲不振,口腻或口中发甘;⑤腹胀大便烂,小便少;⑥月经推后,甚至闭经;⑦带下量较多,色白质粘如涕,无臭;⑧心慌心跳读各家医案,治疗肩周炎多以寒凝血瘀论治,效果极为缓慢。
我也曾试过多种方法,皆不尽人意。偶翻《医学心悟·肩背臂膊痛》一章,云:肩臂痛,古方以茯苓丸,谓痰饮为患也,而亦有不尽然者。
于是,重新翻开《方剂学》,找到茯苓丸一节,才恍然大悟。“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玄滑”乃是“痰停中脘证”。
于是,拿来试用。为加强疗效,本人加用理中汤以温化痰湿,加姜黄引诸药达肩部,效如桴鼓。
共治疗五例,皆不过五剂。
例:徐莫,女,70。左肩周炎。
肩部明显萎缩,平举不超过30度,疼痛致夜不能寐。舌淡苔白浊,脉滑。病程半年有余,中西药、膏药都试过,没有明显效果。
处方:
茯苓12克,炒枳壳10克,姜半夏9克,芒硝3克,党参15克,白术2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姜黄10克。
五剂。
只服用四剂,肩关节就恢复了正常。(出现过腹泻)。
我的病例暂时很少,发表在此,希望各位朋友和前辈,共同探讨和探索,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经典的方剂有许多神奇之处,初学的朋友不要总想着淘一个秘方,其实许多秘方就是最原始的经典方剂。看看《串雅》就会明白。
《指迷》茯苓丸歌诀:
一:指迷茯苓丸最精,风化芒硝枳半并,臂痛难移脾气阻,停痰伏饮有嘉名。
二:指迷茯苓丸半夏,枳壳风硝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痛自罢。

茯苓丸治上臂抬举无力验案分享!!

2007年10月期间在广州大学城给本科同学上课,课间休息,一女同学上台求医:主诉:右手阵发性麻痹无力,不能抬过肩膀,腰背肌肉酸痛,其余无特殊不适,舌淡红稍胖,苔白润,脉弦。自诉每有中医老师上课,即上台求医,服药甚多,症不见减!!余寻思良久,本病似无症可辨,但怪病多痰,女同学舌淡胖、苔白润为中焦脾虚痰湿内蕴之象。痰浊留滞经络,故致肌肉、肢体酸痛麻痹无力。于是处方指迷茯苓丸加减如下;

枳壳15、 芒硝5冲、 茯苓15、 生姜15、 半夏20 羌活10 苏叶10 炒白术30

甘草6 桔梗10 丹参10

嘱服3剂。服药后汇报反应如何。

结果:春节后接女同学短信告知:服药后症状明显缓解,3剂后诸症悉除。至今数月余未见复发。

附: 指迷茯苓丸
处方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茯苓丸。
药物组成: 枳壳、芒硝、 茯苓、 生姜、半夏
指迷茯苓丸的功能主治 :
燥湿和中,化痰通络。用于痰饮留伏,筋络挛急,臂痛难举。

指迷茯苓丸
茯苓 (五钱)、风化硝 (三钱)、半夏 (三钱)、枳壳 (一钱)

比较差异之处

处方1:
茯苓12克,炒枳壳10克,姜半夏9克,芒硝3克,党参15克,白术25克,

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姜黄10克。
处方2:

枳壳15、 芒硝5、 茯苓15、 生姜15、 半夏20 羌活10 苏叶10 白术30


甘草6 桔梗10 丹参10

 

    茯 苓丸


  两臂痠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  
  脾胃主四肢,脾胃不和,则痰饮内生,流入四肢,则肩背痠痛难举。  
茯 苓 丸
    〖方源〗 《医门法律》:本治臂痛。其《指迷方》中云:有人臂痛不能举,手足或左右时复转移,由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脉沉细者是也。
〖组成〗 半夏 二两 [9g]   茯苓 一两 [6g]   枳壳 麸炒去瓤, 半两 [3g]   风化朴硝 一分 [3g]
〖用法〗 上为末,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生姜汤下。
〖方歌〗 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
     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痛自罢。   
   〖主治〗 痰停中脘证。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等。
〖功用〗 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证属〗 痰停中脘 
    君 半夏 燥湿除痰
 臣 茯苓 渗湿化痰
   ┌ 枳壳 行气,宽肠中之气,水饮上泛溢于手臂,故以此下行肺气
   │
   │
 佐 ┼ 朴硝 软坚润燥,使结滞之伏痰消解而下泄
   │
   │
   └ 姜汁糊丸 姜汤送下,取其开胃化痰,亦制半夏之毒   
     1.本方主治属湿痰为病。以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为证治要点。
  2.用于臂痛或肢节肿痛,可加通络活血之品,如桑枝、地龙等。用治咳嗽痰稠时,可酌加海蛤、瓜蒌等。
  3.慢性支气管炎、上肢血管性水肿等属湿痰者,可加减用之。 
     “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此种臂痛,切不可以风湿论治,老误用风药,则贻误病机,徒伤正气,唯以祛痰为要。   
     《成方便读》:“夫痰之为病,在腑者易治,在脏者难医,在络者更难搜剔。四肢者皆禀气于脾,若脾病不能运化,则痰停中脘,充溢四肢,有自来矣。治之者,当乘其正气未虚之时而攻击之,使脘中之痰,去而不留,然后脾复其健运之职,则络中之痰,自可还之于腑,潜消默运,以成其功。故方中以半夏化其痰,茯苓行其湿,枳壳破其气,而以姜汁开之,芒硝下之。用法之周到,佐使之得宜,其痰有不去者乎?”   
    治肩周炎的经验方

     首先说一下此方来源于河南洛阳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郭宗正老师的方,本人曾跟随过郭老现我把他治肩周炎的方献出:

  蒸首乌30克 枸杞20克 当归20克 党参20克 柏子仁15克枣仁15克   茯苓10克 桑枝30克 鸡血藤20克 路路通30克 白蒺黎1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每天一剂 

  本方适用于:肩关节活动受限,夜间疼痛加重或跌打损伤或每遇天气变化而加重等肩周疼痛均可用本方.

  本人在治疗上述症状引起的肩周痛.具不完全统计56例其中女性40年龄在40-60岁之间其中获显效者45例有效者11例.曾在开此处方给一肩周疼痛患者服3剂效佳,该患者便珍藏此方每遇此类病人便给予此方,治好了好几个病人.

  方解:肩周炎常见为气血虚弱,外受风寒,内经云: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方中蒸首乌当归 枸杞 养血以柔肝, 党参 柏子仁 枣仁 茯苓 益气安神, 桑枝 鸡血藤 路路通 白蒺黎 活络以除风,所谓:''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

2、 顽固性肩周炎的特效方法

组成:白芍250克、大条蜈蚣10条、全虫20克、姜黄15克、黄芪40克、土元10克、共研细末,每日二次,每次15克,加水100毫升煮沸后温服,二付药为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可愈!

伸筋丹的组成有:地龙(炒)500克,马钱子(制),红花各350克,汉防已,乳香(醋炒),没药(醋炒),骨碎补(制),五加皮各150克。

 具体制法为:马钱子用砂烫至外表呈棕黄色并鼓起祛毛屑,骨碎补用砂烫祛毛。将上述药物粉碎成末混匀,装入胶囊,每丸含0.15克,用时,每日3次,每次5丸,15日为1个疗程,停药5日,再服15日。

药效:该药有较好的解痉镇痛作用。药理分析结果表明其镇痛作用不属于中枢性镇痛,而是通过局部的消炎,消肿以达到消除疼痛症状的目的。此外,该方对其它骨伤科疾病的疼痛也有较好疗效。

黄芪桂枝五物汤有专家研制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肩周炎。

药方组成为: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3片,大枣4枚,细辛3克,制川乌,制草乌各5克,止痉散粉1.5克。用时,除止痉散粉随饮片煎汤送服外,其余诸药加水煎,分2次服。

3        补心通络法治疗肩周炎

肩周炎为中老年多发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我用补心通络法治疗,效果很好,同行可仿用。

方药组成:炙黄芪25克,酒当归15克,炒白芍18克,桑寄生15克,海风藤10克,海桐皮10克,生晒参10克,桂枝10克,酸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远志10克,熟地黄15克。随证加减。水煎服。十天为一疗程。一至两周,一般服药三至五天可取效。

4 肩周炎名方-----吴薏盐散

方药: 吴茱萸、薏苡仁、莱菔子、菟丝子、紫苏子各30克。

制作及用法: 先将30克食盐放在铁锅里炒黄,再加入上药拌炒,将药炒至微变色为度,然后倒在一块布上,包缠好后热熨患肩。一边熨,一边作肩关节上举、后伸、内收、外展、内旋等活动,直至熨药温度降低为止。3小时复炒以上药物,再熨烫1次,每天3次,同法连续治疗两天,第3天将以上药物水煎熏洗患肩2次。

功效: 散寒祛湿,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肩周炎属风寒湿、淤滞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沉重感,或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质暗或有淤斑。

4        推荐肩周炎秘方

组成:冬桑枝、海桐皮、芍药、炒米仁、潞党参各15克,地鳖虫、姜黄、当归、羌活各10克,桂枝5克, 细辛3克,生甘草6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水淹没药物3厘米许浸泡15分钟,先用武火烧开后再用文火煎20分钟,取汁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若服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可连服一个月。

功效:通络除痹祛风化湿。

5        药酒治疗肩周炎有妙方

看到许多人患了肩周炎很痛苦,我贴个治疗此病的好方子,请各位同仁试用以下,请不要擅自更改本方的分量,也不要加减,以前我用过加减方,反而药效更差,

药方如下:

   川乌10   草乌10   乌梅10   木瓜10   红花10   紫草10

六味药加酒二斤,浸泡一周后服用,每日两次,分别是早晨空心服下,晚临睡觉服下,每次最多三盅,如果头晕可以少饮。

      我每年用此方治愈不少患者,希望能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7、 肩周炎泡酒方
乌梅20 克 天麻20克   牛夕20 克 桂枝20克   甘草20克
上药为一剂方,泡酒2斤。夏15天,冬20天后可饮用。视病情轻重,每次20—50mml,每日3次。
此方是本人十几年自创经验方,效果相当好用,大家不防试一试。可以不辨证治疗。

8 姜葱泥治疗肩周炎

用老生姜,葱头各250--400克,捣烂如泥,用文火炒热后加高度白酒再炒片刻。谁前趁热(以能忍受为度)敷在疼痛处,再用毛巾或布条包紧。第二天早上取下,到晚上再炒热继续敷。一剂药可用3--4个晚上。1--2个疗程即可见效。
   注意:在外用此方的同时,应积极配合肩部的功能锻炼,适当加强肩部的按摩和活动。这样结合治疗,能加强温阳散寒。疏通经络,分解粘连。活血止痛的功效,最终达到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功能,治愈肩周炎的目的。

9 、 治肩周炎的妙方

桂枝10克 白芍30克羌活12克 姜黄10克 洛石藤 25克 丝瓜络25克

鹿衔草25克 甘草6克 桑枝30克

三剂见效 十剂根除

10    <<指迷>>茯苓丸:肩周炎之神方

读各家医案,治疗肩周炎多以寒凝血瘀论治.效果极为缓慢.

我也曾试过多种方法,皆不尽人意.偶翻<<医学心悟>><肩背臂膊痛>一章,云:肩臂痛,古方以茯苓丸,谓痰饮为患也,而亦有不尽然者.于是,重新翻开<<方剂学>>,找到茯苓丸一节.才恍然大悟,"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玄滑."乃是 "痰停中脘证".

    于是,拿来试用,为加强疗效,本人加用理中汤以温化痰湿,加姜黄引诸药达肩部.效如桴鼓.共治疗五例,皆不过五剂.

    例:徐莫    女    70    左肩周炎    肩部明显萎缩    平举不超过30度    疼痛致夜不能寐     舌淡苔白浊   脉滑   病程

半年有余,中西药,膏药都试过,没有明显效果.

    处方:茯苓12克.炒枳壳10克,姜半夏9克.芒硝3克.党参15克.白术2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姜黄10克.    五剂

    只服用四剂,肩关节就恢复了正常.(出现过腹泻)

11    中药外敷治疗肩周炎

治疗肩周炎,颈椎病,腰痛、膝关节痛、跟骨骨刺等慢性劳损性疼痛,属于寒症瘀证者。

    外用:当归 12川芎15 赤芍12 桃仁 12红花12 土鳖12 莪术15 三菱15 乳香10 没药10 桂枝30 独活 15羌活 15生川乌30 生草乌30 大黄15 五加皮15 白芷15 细辛12 郁金12 延胡15 生半夏15樟脑12,共研粗粉,每包120克,加面粉30克(做黏合剂,以免药粉松散),装入10*16cm的布袋缝好,60度高粱酒浸透,再套入塑料袋中,微波1~1.5分钟,取出乘热先拍打患处,待热度能耐受时敷于患处40分钟。每日一次。每包可用7天。  

12    肩周炎外用止痛药(用于风寒痹症)

适用范围:可用于风寒痹症引起的疼痛、寒凉、关节拘挛等症。

药物组成:伸筋草50g   透骨草50g   川乌(生)30g    草乌(生)30g 马前子(生)30g    细辛30g      桑寄生10g

用法:把马前子去皮,放入5升水煎,煎后用毛巾蘸药汁,外敷于患处。 一副药可用10天,用前加热

注意:此药为外用药,禁内服

13    神方-----神法

制川乌30 草乌30 肉桂30 干姜30 樟脑30 赤芍20 南星20 白芷20 甘松20
吴茱萸10 威灵仙50 细辛30 川芎15 玄参15
以上药打粉,高度醋调至糊状,用伤湿止痛膏固定。贴敷于肩峰部位,不超过24小时,有时皮肤敏感的人会有过敏现象,可嘱其在略痒时即行揭掉。一般一贴即见明显效果,每天一贴7天一疗程,肩周炎常在1---2个疗程中被治愈。
另外肌肉劳损、关节冷痛、扭伤24小时后此方均适用。建议在皮肤上先抹些猪油(或凡士林)再敷药,可减少过敏现象。或先在皮膚上抹上香油即可。
此方是我多年实践经验所得,效果堪称神奇
还是这个药方,打粉后把这350克的药粉全都和约3公斤的粗盐(质量要好的,时间长了不会融化的那种)均匀搅拌,用粗帆布一大块将盐和药包起来捆扎的不要太紧弄成一个大药包,松松垮垮的就行!然后放在微波炉里转20分钟,注意此时若扎的过紧容易着火或帆布被烫坏。
转完后就可拿出来用了,至于用它干什么我想不用我教大家了吧,哈哈可以推滚揉焐,随你啦!此热度约可保存一个多小时而不衰,我用它治疗某些疾病真是得心应手呀,好东西不敢独吞,拿来给大家用用!

茯苓丸治上臂抬举无力验案分享!!
--------------------------------------------------------------------------------
07年10月在大学上课,课间休息,一女同学上台求医:主诉:右手阵发性麻痹无力,不能抬过肩膀,腰背肌肉酸痛,其余无特殊不适,舌淡红稍胖,苔白润,脉弦。自诉每有中医老师上课,即上台求医,服药甚多,症不见减!!余寻思良久,本病似无症可辨,但怪病多痰,女同学舌淡胖、苔白润为中焦脾虚痰湿内蕴之象。痰浊留滞经络,故致肌肉、肢体酸痛麻痹无力。于是处方指迷茯苓丸加减如下;
枳壳15、 芒硝5冲、 茯苓15、 生姜15、 半夏20    羌活10
苏叶10     炒白术30      甘草6        桔梗10        丹参10
嘱服3剂。服药后汇报反应如何。
结果:春节后接女同学短信告知:服药后症状明显缓解,3剂后诸症悉除。至今数月余未见复发。
附: 指迷茯苓丸
              Zhimi Fuling Wan
    处方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茯苓丸。  
    药物组成:   枳壳、 芒硝、 茯苓、 生姜、 半夏    
   指迷茯苓丸的功能主治 :
燥湿和中,化痰通络。用于痰饮留伏,筋络挛急,臂痛难举。



您可能也喜欢:
  • 王浩 的升降理论在五脏阴阳辨证中的应用+六经阴阳辩证+ 湿疹的治疗
  • 【引用】医药并重的临床学家朱良春
  • 白僵蚕的医疗作用
  • 肩周炎的预防与治疗大全及推拿方法
  • 【引用】痰湿解密
  • 【引用】因病施治
  • 张仲景时 +张学文用药配伍经验 +《金匮要略》治风湿病方剂探要+续命汤 +侯氏黑散
  • 痹症各家杂论
  • 【引用】绍奇杂谈(3)
  • 江湖郎中 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临证绝招+焦树德治疗尪痹经验+风湿病诊治妙语
  • 肩周炎的特效治疗汇总+肩周炎的内外治疗法集锦
  • 引用 脊柱学病学习体会(1)(2)
  • dp.1008 的冬至养生+从脾论治高脂血症--3
  • 【引用】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