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远渊百度百科:中国历代名臣《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1:55:06

 

精通兵法的冯异(图)

冯异(?-34),字公孙,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好读书,通《孙子兵法》。王莽时以郡掾监五县,后以五县降刘秀。任主簿、偏将军,被封为应侯。他屡立军功,善于治军,但为人谦恭不夸,诸将每坐论军功,他常独避树下,因此号为「大树将军」。他曾为刘秀北击匈奴,平定河北,举兵攻下天井关、上党、成阜等十三县,拥戴刘秀称帝。建武二年被封为阳夏侯,代邓禹西征。又击败赤眉军,平定关中诸豪强,进兵西北,平定公孙述、隗嚣等。建武十三年卒,谥节侯。

 

雍奴侯寇恂(图)

寇恂(?-36)东汉初上谷昌平人,字子翼。世为著姓,曾任郡功曹。新莽败亡后归附刘秀,任偏将军。刘秀占有河内,他被任为太守,负责转输军需,并与冯异击破更始步将苏茂、贾强等。后历任颖川、汝南太守,封雍奴侯。

 

精通马术的马援(图)

马援 (前14—49)东汉名将。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曾为新莽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依附陇西隗嚣,终归刘秀。建武十一年(35年)任陇西太守,破先零羌。后任贲中郎将、伏波将军等。十七年(41年),任伏波将军,镇压交趾征侧、征贰起义,封新息候。在进击西北羌人、北方匈奴、乌桓、南方蛮夷及交趾等战争中建立威名。建武二十四年(48年),病死于南征五溪蛮的军中。 精于相马术,著有《铜马相法》。

建威大将军耿弇(图)

耿弇(3-58)东汉初扶风茂陵人,字伯昭。其父新莽时为朔调连率。更始时,率上谷郡兵归刘秀,从定王郎,任大将军,曾镇压铜马、赤眉等起义军。刘秀即位后,他为建威大将军,封好峙侯,击平齐地割据势力张步,攻占城阳、琅邪等十二郡。后以列侯奉朝请,卒。

 

颖川侯祭遵(图)

祭遵(?-33)东汉初颖川颖阳人,字弟孙。从刘秀平定河北,为军市令,执法严明,迁刺奸将军。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任征虏将军,封颖川侯。屡建战功。九年,进攻隗嚣时,卒于军中。

 

连通大秦的使者--班超(图)

班超 (32—102)东汉名将。字钟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固弟。投笔从军,曾随窦固北击匈奴有功。永平十六年(73年),受命率36人出使西域。至鄯善,袭杀匈奴使者,继废亲附匈奴的疏勒王,巩固了汉在西域的统治。后得东汉政府支持,先后平定莎车、龟兹、焉耆等国贵族变乱,击退月氏入侵,保护了西城各国的安全及“丝绸之路”的畅通。永元三年(91年),任西域都护,后封定远侯。他在西域前后达31年,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永元十四年(102年),因病以70高龄回洛阳,旋卒。

 

姜维乐学不倦(图)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初参本郡军事。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祁山,维降亮。时马谡失街亭,亮带西城百姓千余家及维同返汉中,辟维为仓曹椽。维极为亮所器重,亮尽教其军事方略,后迁中监军镇西将军。十二年亮卒于军,维等遵亮遗嘱,秘不发丧,全军撤还,进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封平襄侯。蜀汉延熙六年(243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维每欲北伐,费常予裁制,给其兵不过万人。十六年卒,维连年出军北伐无功。蜀汉亡,降于魏帅锺会。会待之甚厚。后与会同谋,拟出军斜谷攻司马昭。事败,维全家被杀。维平生乐学不倦,清素节约,为一时之仪表。

 

英姿勃发的周瑜(图)

周瑜(175-210),字公谨,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祖为太尉,父是洛阳令。初与孙策相友善。后策将东渡,瑜率兵迎,遂定江东。时乔公有二女,策纳大乔,瑜娶小乔。建安五年(200年)策死,遂事孙权,为中郎将,与长史张昭同辅政。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破荆州。时江东文武多有主和,以为「不如迎之」。瑜力主战,对权说:「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保为将军破之。」甚合权意。时诸葛亮过江游说孙刘联盟,权意愈决,遂成孙、刘联盟,周瑜率水军于赤壁大破曹军。刘备占有荆州,瑜以备为枭雄,上疏请徙之于吴。孙权不纳。后又请伐蜀,权许之,瑜至巴丘病死。瑜性情恢朗,颇得人心,唯与程普不睦。对音乐造诣也很深,如有阙误,必知之,知之必顾,故当时人常说:「曲有误,周郎顾。

 

孙策之婿-陆逊(图)

陆逊 (183-245),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为江东大族,孙策之婿。为孙权帐下右都督,屯芜湖。与吕蒙定计共夺荆州。吴黄武元年(222年)任大都督,在亭之战大败刘备。吴黄武七年(228年),又与魏大司马曹休大战于石亭(今安徽怀宁、桐城间)。黄龙元年(229年)拜大将军,辅太子,主持吴军国大事。又北取襄阳。赤乌七年(244年)为丞相,时太子与鲁王相争,逊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因而得罪了孙权,数遭权责让,逊愤懑卒,年六十三。

 

三国名将陆抗(图)

陆抗 (226-274)三国吴国名将。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子。年20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5000人。后迁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孙皓为帝,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后拜大司马、荆州牧,卒于官。

 

克尽职守的陶侃(图)

陶侃 (259-334)东晋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字士行(或作士衡)。初为县吏,渐升至郡守。西晋末,任龙骧将军,武昌太守,率兵击败杜弢起义。后任荆州刺史,为王敦所忌,旋改广州刺史。王敦败后,迁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复为荆州刺史。苏峻祖约之乱,庾亮走依温峤,推他为 盟主,收复建康。加侍中,太尉,都督交、广、宁七州军事,又加江州刺史,移镇武昌。在军共41年,为朝廷倚重。卒于官。

 

机密要臣温峤(图)

温峤 (288-329)东晋大臣。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字太真。初在并州从刘琨讨石勒、刘聪。建武元年 (317年)南下,后任侍中、中书令等官,参与朝廷机密。王敦专擅朝政,他为晋明帝策划攻灭王敦。成帝时任 江州剌史镇武昌,值苏峻祖约之乱,他又与陶侃等出兵讨伐。事平还镇,不久病死。

 

灭陈先锋韩擒虎(图)

 

韩擒虎(538─592),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人。出身将门,父为北周大将军,袭封新义郡公。因军功升至上仪同,曾任永州、和州刺史。隋朝建立后,经高推荐为庐州总管,坐镇庐江(今安徽合肥),为灭陈做好准备。开皇八年(588年)十一月,隋以韩擒虎为先锋,率精兵五百人自横江夜渡,袭取采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向建康挺进。所过之地,陈军丧胆乞降,由是很快便攻下建康城,并俘陈后主于枯井之中。韩擒虎以功封上柱国,出为凉州(今甘肃武威)总管。不久召还,开皇十二年(592年),突发病而死,时年五十五。

 

唐初军事家李靖(图)

李靖 (571-648)唐初军事家。原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隋末为马邑郡丞。精兵法。高祖时为行军总管,从李孝恭征萧铣,取岭南,镇压辅公祐义军。太宗时先后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领兵败东突厥、吐谷浑。封卫国公。著有《李卫公兵法》。

 

左武卫大将军秦琼(图)

秦琼 (?-638)唐初将领。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隋末从张须陀镇压农民起义,后归李密。 密败,为王世充所得。不久归唐,为马军总管,从征宋金刚、王世充,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官至左武卫大将军

 

河间郡王李孝恭(图)

李孝恭(591-640)唐初大将。高祖族侄。武德初,以赵郡王任山南道招慰大使,招降巴蜀三十余州。又任荆湘道行军总管,用长史李靖计,击降萧铣,并遗李靖等招降岭南各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军元帅,率李靖等诸将,镇压辅公祜,破广陵、丹阳,平定江南。拜扬州大都督。贞观初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

 

瓦岗军骠骑程咬金(图)

程晓金(?--665)俗作程咬金。唐初大将。后改名知节。济州东阿(今属山东)人。隋末从李密参加瓦岗军,任内军骠骑。密败,属王世充,后归唐,任寿命王府左三统军,从李世民镇压窦建德起义军,击败王世充。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等职,封卢国公。高宗时率军攻西突厥,无功而还,被免职。后起为岐州刺史,致仕。

 

常山太守颜杲卿(图)

 

颜杲卿(692--756)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昕。安初任范阳户曹参军,旋迁营田判官,假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他应从弟平原太守颜真卿约,联合起兵继禄山后路,设计杀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河北有十七郡响应。次年,常山为史思明所破,被执送至洛阳安禄山处,惨遭杀害。

 

力抗叛军的张巡(图)

张巡 (709-757)唐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蒲州河东(今山西运城县西南)人。开元进士。安史之乱时,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今河商杞县),抵抗安禄山叛军。至德二年(757年)移守睢阳,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坚守数月,阻挡了叛军南下之势。睢失守后,被杀害。

 

睢阳太守许远(图)

 

许远 (707-757)唐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人。字令威。安禄山叛乱时,被玄宗任为睢阳太守。至德二年(757年)遭安禄山部将尹子奇围攻,他与真源令张巡协力坚守睢阳数月之久。后城陷被俘,执送洛阳。安庆绪兵败时被杀。

 

汾阳郡王郭子仪(图)

郭子仪 (687-781)唐代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积功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等。安禄山反,他以朔方节度使率兵与李光弼合军击败史思明。并与李率师五万至灵武,拥立肃宗,拜为兵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升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说服回纥与唐共击吐蕃。德宗嗣位,尊为"尚父"。

 

临淮王李光弼(图)

李光弼 (708-764)唐代大将。营州柳城(今属辽宁朝阳)契丹人。安禄山反叛,以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合军收复河北十余郡,并击败史思明。肃宗时任天下兵马副元帅率军攻安庆绪,为史思明所败。不久攻克怀州。后因受宦官鱼朝恩牵制败于洛阳北邙山。代宗时镇徐州,进封临淮王。曾派兵镇压浙东袁晁起义。

 

宋初大将石守信(图)

石守信(928-1971)北宋初年大将。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后周时官至禁军殿前都虞侯、侍卫都指挥使,与赵匡胤(宋太祖)相亲厚。宋初参加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建降二年(公元961年)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同年由太祖授意,与王审琦、高怀德等自请解除兵权。累任节镇,聚敛巨万,在洛阳驱使民夫建造崇德寺,不给工值为人所恨。

能征善战的曹彬(图)

曹彬 (931-999)北宋初年大将。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乾德元年(963年)败契丹、北汉。次年又以都监参加攻灭后蜀战争。此后相继征取北汉、南唐等,且佐太宗决策灭北汉。雍熙三年(986年)率军 攻辽,败于涿州。真宗时拜枢密使,死后谥号武惠。

 

屡功西夏的狄青(图)

狄青(1008-1057),北宋大将,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军人出身,在对西夏战争中屡立战功,为范仲淹等所器重,由士兵累升为大将。仁宗劝他用药除去面涅(兵士脸上刺的符号),他不肯,认为留着可鼓舞士气。皇五年(1053年)升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后被排挤去职,出判陈州而死。

 

至死不忘北渡的宗泽(图)

宗泽(1060-1128),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宋名将。元进士。靖康元年(1126年)知磁州,募集义勇,抗击金兵。康王赵构使金,至磁州,被他所留。旋被任副元帅,南下救援京师。次年任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招集王善、杨进等义军协助防守,又联络两河八字军等部协同抗金,并用岳飞为将,屡败金兵。他多次上书力请高宗还都,均被主和派排斥,遂忧愤成疾,临死时连呼三声「渡河」。著有《宗忠简集》。

 

忠定之臣李纲(图)

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宋代大臣。政和进士,北宋末任太常少卿。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初围开封时,阻止钦宗迁都,以尚书右丞任亲征行营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却被耿南仲等所排斥。次年南宋高宗即位,任为宰相。他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在职七十天,又被黄潜善、汪伯彦排斥。后历任湖广宣抚使等职。他曾多次上疏,陈说抗金之策,高宗皆不纳。著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等。

 

抗金英雄岳飞(图)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河北西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农家出身。宣和四年(1122年),应募为兵。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岳飞拜见康王赵构,补为承信郎。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是为宋高宗。岳飞曾上书言事,因「越职」而剥夺官职。此后,岳飞便分别在张所、王彦、宗泽部下抗金,屡立战功。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将完颜宗弼(金兀术)率军渡江南侵,宋诸将皆惧,独岳飞力战,转战于广德军(今安徽广德)等地。

建炎四年(1130年),完颜宗弼攻常州,岳飞屯兵于宜兴县。金人再攻常州,岳飞四战皆捷。完颜宗弼趋建康,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兵,并乘夜扰乱金营,又于龙湾大破金军。完颜宗弼只好奔淮西,岳飞收复建康。绍兴元年(1131年),岳飞隶属张浚,转战于江南西路和淮南西路等地,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任荆南、鄂岳州制置使,率军北上,破金与伪齐刘豫的联军,收复了湖北、河南诸地,岳飞升为节度使。这年冬,他又出兵援救庐州(今安徽合肥),击败金军与伪齐军。绍兴五年(1135年),他镇压了锺相、杨么起事,升为招讨使。次年,又改为宣抚副使,再次挥军北上,攻占了镇汝军、商州(今陕西商县)、伊阳(今河南嵩县)、长水(今河南洛宁西南)等地,直逼蔡州(今河南汝南)。

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升任宣抚使,积极准备北伐,但这时宋高宗和秦桧却正加紧议和。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再次南侵,岳飞在郾城和昌府(均在今河南),以少胜多,打击了金军的主力。当时岳飞所部称「岳家军」,因屡战皆捷而使金人丧胆,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当时岳家军接连获胜,其前锋直抵朱仙镇,拒汴京仅四十五里。各地抗金力量乘时而起,使黄河以南金人号令不行。岳飞见国土将复,欢喜地向部下说:「直抵黄龙府(在今吉林长春北面的农安县,为金人完颜部故地),与君痛饮耳!」

正当岳飞准备渡河、乘胜挺进之时,高宗却连下十二金牌,命岳飞班师。绍兴十一年,岳飞等被召回临安,解除了兵权,终被罢官赋闲。金人以「必杀飞,始可和」为和议条件,要高宗杀岳飞。高宗恐怕岳飞收复故土,「迎还二圣」,令其皇位不保,遂授意秦桧制造冤狱杀飞。同年十月,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岳飞谋反,十二月二十九日,将岳飞杀害于大理寺狱。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平反。淳熙五年(1178年),追谥飞为武穆,宁宗时又追封为鄂王。

 

南宋名将韩世忠(图)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绥德(今属陕西)人,南宋名将。行伍出身,初御西夏有功,其后曾以偏将参加镇压方腊起事。宋金战争起,在河北力抗金军,旋随高宗南下,升至浙西制置使。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兀术渡江。次年,世忠率八千人乘海船至镇江,扼长江绝其归路,转战至黄天荡(在今江苏南京附近),与兀术十万大军相持四十八日,兀术大窘。绍兴初,被调往福建,镇压范汝为起事。四年(1134年)在大仪(今江苏扬州西北)大破金和伪齐联军。两年后任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力谋恢复。秦桧主和,他多次上疏反对。绍兴十一年被召至临安(今浙江杭州),授枢密使,解除兵权。他抗疏反对和议,又以岳飞冤狱面诘秦桧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所言既不被采纳,乃自请解职,闭门谢客。死后追封蕲王。

 

背负幼帝蹈海的陆秀夫(图)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人。理宗宝四年(1256年),他与文天祥同科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陆秀夫被邀为幕僚。德元年(1275年),元兵沿长江东下,「边事急,诸僚属多亡(逃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李庭芝上奏朝廷,陆秀夫被提拔为司农寺丞,累官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德二年(1276年),太皇太后与恭帝向元朝投降,陆秀夫退至温州,立端宗。元兵入福建,君臣乘舟南下广东。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病死,陆秀夫遂立八岁的卫王赵为帝,改元祥兴,迁于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共掌朝政。祥兴二年,即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月,山被元军攻破,陆秀夫乃背负幼帝蹈海死,年四十四。他与文天祥、张世杰被称为「宋亡三杰」。

 

谋勇绝伦的将军徐达(图)

徐达(1332-1385),字天德,明凤阳临淮(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初务农,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投郭子兴军。次年,率二十四人从朱元璋取定远。元璋军渡江、下集庆(今江苏南京),徐达皆为军锋,由镇抚升至枢密院同知、中书右丞。鄱阳湖大战,身先士卒,败陈友谅前锋,进左相国。二十七年统军征吴,破平江,擒张士诚,封信国公。复拜征虏大将军,同副将常遇春率步骑二十五万北伐,平山东,破潼关,克元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洪武三年(1370年)授中书右丞相,改封魏国公。奉命镇守北平(今北京),徙民实边,大兴屯田。他善抚军,严号令,士卒皆乐为用。长年在外征守,有「谋勇绝伦」之誉,为开国第一功臣,与明太祖有布衣兄弟之称。后病卒(一说被太祖毒死),追封中山王,谥武宁。

 

一生未曾败北的常遇春(图)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明凤阳怀远(今属安徽)人。臂长善射,勇力绝人。元末从刘聚起事,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朱元璋,历官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中翼大元帅。攻宁国,中流矢,裹创再战。升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二十三年大败陈友谅于康郎山,转战三日,纵火焚汉舟,湖水皆赤。次年进平章政事,率军包围武昌,逼降陈理。从攻张士诚,以奇兵出其后。论功封鄂国公。吴元年(1367年)与徐达兴师北伐,为副将,兼太子少保。相继取山东、河南、河北诸郡县。洪武元年(1368年)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转攻太原。二年与李文忠率师北征,攻克开平。师还病卒,追封开平王,谥忠武。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每称他为「天下奇男子」

 

朱元璋义子沐英(图)

沐英(1345-1392)明初将领。字文英,定远(今属安徽)人。少孤,朱元璋收为义子。洪武十年(1377年)从邓愈西略川、藏。十四年从傅友德取云南,留镇其地。他浚广滇池,兴屯田,抚定云南全境。死后追封黔宁王

 

 

文盲将军胡大海(图)

胡大海(?-1362)明开国时将领。字通甫,泗州虹(今安徽泗县)人。初从朱元璋起兵。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任江南行省参正政事。镇守金华(今属浙江)。虽目不识书,而能折节下士,曾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于朱元璋。后被叛将所害。追封越国公。

 

抗元大将冯国用(图)

冯国用(1324-1359)明开国时将领。定远(今安徽)人。元末与弟冯胜组织地主武装,继投朱元璋,渡江后,典亲兵,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丹江、宁国等地,累建军功。后从征金华、绍兴。擢升至亲军都指挥使。不久死于军中。

 

 

明开国将领傅友德(图)

傅友德(?-1394),明开国功臣,著名将领。少骁勇,善骑射,元末参加反元起事。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攻江州,友德率众降。元璋奇其才,使将兵攻取庐州。鄱阳湖之战,他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复带伤迎击陈军于泾江口,获胜后进军武昌,授雄武卫指挥使。转战江淮之地,战功卓著。二十七年从徐达北征。领军独当一面。洪武元年(1368年)攻取山东诸地,从通州入大都,继下保定、真定,守定州。从攻山西,克太原,进军陕西。三年从徐达攻定西,大破扩廓帖木儿军,移兵伐蜀,取汉中。是年冬,封为川侯。次年,充征虏前将军,与汤和分道伐蜀,拔汉州,下成都。四年与冯胜征西凉,获全胜。十四年充征南将军入云南,出奇制胜。十七年,晋封国公。数征西北,斩获甚众,又练兵山、陕,以功加太子太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因请田触怒太祖,召还,次年赐死

 

仅次于常遇春的冯胜(图)

冯胜(?-1395),明初大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安徽定远)人。元末与其兄国用组织武装结寨自保。朱元璋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从下滁(安徽滁县)、和(安徽和县),战三叉河、板门寨、鸡公山,皆有功,渡江,积功为元帅。国用死后命袭兄职,为亲军都指挥。此后,从援安丰,决战鄱阳湖,下武昌降陈理,克平江俘张士诚,论功仅次常遇春,迁右都督。吴元年(1367年),以右副将军从大将军徐达北伐,下山东,取汴、洛、潼关,论功列第三。中原平定,封宋国公。后数率大军出塞征扩廓、纳哈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发,越二年,以蓝党被赐死。

 

红巾军首领郭子兴(图)

郭子兴(?-1355)元末江淮地区红巾军首领。定远(今安徽)人。地主出身。入白莲教,散财结客。至正十一年(1351年)与农民孙德崖等四人率众起义,次年克濠州(今安徽凤阳)。秋间彭大、赵均用等因徐州失守,率军来会。他后与彭赵等不和,依靠朱元璋的支持,移驻滁州。十五年春在历阳(今安徽和县)病死。明初追封滁阳王。

 

抗倭名将戚继光(图)

戚继光(1528-1587),明山东蓬莱人,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嗣世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后被荐升署都指挥佥事。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赴浙御倭寇,充参将,守宁波、绍兴、台州,后改守台州、金华、严州。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召募金华等地农民、矿工三千余人,严加训练,建「戚家军」。分为水师、步兵、骑队等,备有火器,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四十年破倭于台州。次年援闽,连破横屿、兴化诸倭。四十二年再度入闽,获平海卫大捷,歼倭寇两千余人。因功迁都督同知、福建总兵官。后赴粤,助俞大猷抗倭。隆庆元年(1567年)被张居正调往北京,镇守蓟州,屡败蒙古诸部,进左都督。万历十年(1582年)居正死,受排挤,旋调广东。十三年请病归,卒于里。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

 

出身厨师的谋士-伊尹(图)

伊尹 商初大臣。名伊,尹为官名。一说名挚。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因太甲不理国政,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遂迎回复位。死于沃丁时。一说伊尹放逐太甲,篡位自立。七年后太甲潜回,将其杀死。

 

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公(图)

周公 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武王弟。被封于周(今陕西岐山北),因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蔡、霍叔等联合武庚(商纣王子)及东夷进行反抗,他出师东征,经三年征战,平定叛乱。又分封诸候,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传说他求贤若渴,广招人才,并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燕国始祖召公奭(图)

召公 又作“邵公”、“召康公”。燕国始祖。姬姓名奭。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助武王灭商。武王灭商以后,又封他于燕地。成王时为太保,与周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助周灭商的姜太公(图)

吕尚 周代齐国始祖。姜姓,吕氏,名望。又称姜子牙。曾任太师,亦称师尚父。传说他早年流落殷都,闻文王求贤,遂到渭水钓鱼以待,果为文王赏识。文王被纣王所囚,他进献美女,赎回文王。后助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俗称姜太公。据传著有兵书《六韬》。

 

齐国上卿管仲(图)

管仲 (?—前645)春秋初齐国政治家。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齐桓公即位后,任用为卿,以主持政务,尊称“仲父”。他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都分为十五士乡、六工商乡,分野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按士乡之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训练士卒。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 成为五霸之首。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图)

老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即《老子》);一说即老莱子,或太史儋。《老子》书是否为其所著,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大体反映其思想。即以“道”为核心,说明宇宙本质、构成、生灭、变化,提出“道生万物”、“有生于无”,认为道无状无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道法自然”,有本质、规律的含义,提出“反者道之动”,认识到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及转化与运动,但忽视转化的条件和运动的发展上升特征。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取;主张直觉冥想,绝圣弃智;抨击时政,主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反对战争,认为战乱之源在于人为与物欲;要求回归自然,主张“小国寡民”、“结绳而用”。又有“见素抱朴”、“大音希声”等伦理、美学观点。学说影响深远,为后世各派吸收、阐发。道教奉之为教主,封建统治者曾封之“太上玄元皇帝”称号。

 

以"道"为本源的庄子(图)

庄子 (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惠施友善。家贫,曾借粟于人。相传楚威王聘为楚相,坚辞不就。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认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无为无形,可得而不可见。又以为万物无时不变化推移,原因在于其内部有两种力量互相作用。但又认为,事物之间本质上无差别。要求人们安时处顺,逍遥自得,顺应世俗,随遇而安。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善用寓言,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颇有艺术价值。著作有《庄子》(其中外、杂篇为其后学所作)。

 

得遇黄石老人的张良(图)

张良(?─前189),字子房,韩国贵族之后。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变卖家财,寻求刺客,制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在博浪沙与力士刺杀秦始皇,未遂,逃往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藏匿。据说在此遇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秦末参加反秦义军,先在刘邦军中为将,随刘邦先后投项梁,入关中咸阳,又劝刘邦莫贪恋富贵,屯军霸上,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危。刘邦被封为汉王后随其入蜀,并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楚汉战争中,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劝刘邦满足韩信要求,以使他效力,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主张,主张追击项羽,莫放虎归山,这一切保证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杰。西汉建立后,张良因功被封为留侯。高祖欲废太子,由于张良力谏乃止。高祖死后八年,张良也因长期为病所困而卒。

 

西汉伦理思想家董仲舒(图)

董仲舒 (前179—前104)西汉伦理思想家、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景县)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曾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武帝采纳其对策,由是开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其学说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杂以阴阳五行之学,形成神学式理伦体系。创天人感应之说,以天为万物之祖,百神之君,认为天制造了人类,人类为天的副本。天对万物实行主宰,以阴阳五行的变化和付瑞、灾异对万物和人类社会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君主是代天行事,须以天意为行为准则。君臣、父子、夫妻之纲常,均出自天意,不可更变。另有以“三纲五常”为封建伦理观点,并分人性为上、中、下三品。宣扬“黑、白、赤”三统的历史循环论,否认社会的发展。倡导义重于利的义利观,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矣。”又进一步在义利对立意义上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道德实践路线。政治上反对兼并,主张限民占田。对社会中贫富不均、土地多寡悬殊等现象有所认识和揭露。主张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设庠序,以利于政治统治。著作存《董子文集》、《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巧计脱命的郑玄(图)

郑玄,汉朝人。郑玄拜马融为师学习算学,三年没有见到师父马融的面。马融只是让他的一个学得较好的学生教郑玄而已。一次,马融计算浑天算的不符合,问他的弟子们,没有一个能算出来的。有个弟子说郑玄能算。马融立即将郑玄召来让他计算,一转眼的工夫就算出来了,大家都既感到吃惊又佩服。等到郑玄学业学成后辞别老师回归故里时,马融心里忌恨郑玄。郑玄也怀疑有人追赶他。于是坐在一座桥的下面,将穿着木屐的脚放在水面上。马融果然用“式”这种卜具推算出他离去的方位,带领人去追杀郑玄。看见郑玄后,对跟他一起来追杀郑玄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依靠着木(按:木屐代木。此处古人迷信说法,要在土下水上,既是棺木。),这回他必定得死。于是不杀郑玄,转身离去。郑玄方免一死。

 

凤雏庞统(图)

庞统(174-214),字士元,襄阳人,初与诸葛亮齐名,人称「凤雏」。刘备得荆州,拜军师中郎将。后从刘备入蜀,统建议迅速进兵成都,备采纳。建安十九年(214年)攻雒城,中流矢而亡。

 

天下奇才诸葛亮(图)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父母早死,为避东汉末战乱,随叔父到荆州。叔父死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隐居十年,结交士人,观察天下大势。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前夕,亲往江东联络孙吴,结成抗曹联盟,使曹操败退。又帮助刘备经营荆州,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征吴失败后,于临死前在白帝城将自己的孩子及复兴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从此,诸葛亮担负起蜀国重担,重新与孙吴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乱,并屡次北伐曹魏,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曹魏的司马懿与他多次交兵后,亦赞叹他是「天下奇才」。

 

善鼓琴的嵇康(图)

嵇康(224─263),三国时谯国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锺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为母而迁的徐庶(图)

徐庶 三国颖川人,字元直。初与诸葛亮等为友。后归刘备,并推举诸葛亮。以其母为曹军所执,被迫归曹操,官至右中郎将。魏明帝时病死

 

三日仆射周(岂页)(图)

周(岂页) (269-322)晋汝南安城人,字伯人。少有名望。西晋末,累迁至尚书吏部郎、镇军将军长史。渡江后官至尚书左仆射,因常酒醉不醒,人称“三日仆射”。王敦叛乱,有人主张尽杀王氏,他力保王导无罪。敦功入健康,他被杀。后导知其曾救己,恢未劝阻,因有“吾虽不杀伯人,伯人由吾而死”之语。

 

 

 

融合南北经学的孔颖达(图)

孔颖达(574--648)唐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生于北朝,少时曾从刘焯问学。隋大业(605--616)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到唐代,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诸职。奉唐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根据南学约简、以玄学治经和北学深芜、引用谶纬的特点,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如《尚书》义疏即采用南朝梁费han之说),形成唐代义疏派。极力主张贵贱尊卑的区别。唐代用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静修无欲的周敦颐(图)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亦称敦颐、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宋代思想家。曾任洪州分宁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桂阳和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广南东路判官等职。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他提出「主」、「无欲」的道德修养论,认为「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对程朱学派「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南宋理学家朱熹(图)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翁等,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之后,朝廷令他监潭州南岳庙,其间致力于著述和讲学。淳熙五年(1178年),任南康军知军,仍注意与士子论学,并访得白鹿洞书院旧址,奏请予以复修。此后,历任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等。光宗继位,他历任漳州知州、秘阁修撰、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宁宗继位,他因宰相赵汝愚的招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庆元二年(1196年),韩胄为相,朱熹被弹劾去职,进而被列为「伪学逆党」,庆元六年(1200年)病死。朱熹一生著述繁富,著名而影响最大的是《诗集传》和《四书章句集注》。它们成了后来历朝学子必读的教科书。朱熹学说的核心就是一个「理」字,他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他把传统的纲常加以理论化和通俗化,认为「三纲五常」应是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且认为这是永存而不灭的。这套学说对专制主义和帝皇权力的强化有很大的作用,后来成了统治者的正统理论,影响深远而巨大。他的学说源自北宋的程颢、程颐,故学术界常以「程朱学派」称之。

 

复兴程朱理学的真德秀(图)

真德秀(1178-1235)南宋大臣、学者。字景元,后改希元,世称西先生。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庆元进士。学术继朱泉熹,与魏了翁齐名。他见金有必亡之势,曾上书请停付岁币,加强军备,兴淮南屯田,强兵足食,以谋自强。因被史弥远排斥,屡任外官。端平元年(1234年)被召入京,反对进兵收复两京。临安民谚谓:"若要百物贱,须待真直院,及至唤得来,搅做一锅面",以讥其无补时政。次年任参知政事兼侍读,不久病卒。曾谓"天下未尝有无理之器,无器之理";"若舍器而求理,未有不跟于空虚之见"庆元党禁弛,程朱理学得以复盛,多赖其力。有《真之忠公集》。

 

怀疑朱注各经魏了翁(图)

魏了翁(1178-1237)南宋学者。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高"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菱有《鹤山全集》。

 

一衲一蓑张三丰(图)

张三丰 明道士。丰一作峰。名全一,一名君宝,以号行,又号玄玄子,以其不修边幅。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东北)。人。或谓宋、金、元时人,其籍贯,亦有平阳、猗氏、宝鸡、天目等说。史称他龟开鹤背,大耳贺目,须髯如戟;读书过目成育,寒暑只有一衲一蓑。曾在武当山幽栖。明太祖成祖屡遣使救之,不遇。英宗时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后人辑有《张三丰先生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