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奥运村地址:新一轮迎评工作学习手册(学生专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02:07
第一部分 新一轮评估基本知识
1. 新一轮评估的全称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答:(1)全称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作用是促进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提高质量。
2. 开展评估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答:全面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以人才培养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工作,全面促进高职院校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和主题。
3. 评估工作主要评什么?
答: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老师的教学状态、学校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以及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后勤保障等进行自评和专家考察检查,系统回顾总结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已有的成绩和经验,发现、找准存在的问题、不足与困难,通过学习、研讨与反思,寻求改进的策略、方法与途径,以努力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提升。
4.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什么?
答: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5.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高职高专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6.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不同专业所适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等多种方式与途径来开发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加强应用性实践环节。
第二部分 学校基本情况
7. 我校的历史沿革是什么?
答:我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源头是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改制为轻工业部直属中等专业学校,先后更名为上海轻工业学校、上海机械学校。1960年迁至南京,定名为南京机电学校。学校于1996年开始招收“五年制高职生”,并于1999年整体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江苏省首批五所高职院之一。
8. 黄炎培先生是怎样的人?
答: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民主爱国人士、社会活动家和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黄先生早年积极倡导和推行职业教育,他发起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是我国近现代第一个专门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他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正规的职业学校,他提出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手脑并用”、“双手万能”、“做学合一”以及“大职业教育主义”等理念和主张,对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和广泛的影响,至今仍有积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
9. 我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什么?
答:我校在传承弘扬黄先生“手脑并用”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手脑并用”、“学做合一”揭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强调“职业教育不惟着重‘知’,尤着重在‘能’”,要力求“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10.我校的校训是什么?
答:是“敬业乐群”。黄炎培先生在中华职业学校建校之初,就将“敬业乐群”立为学校的校训,作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奉的思想行为准则。他还对“敬业乐群”作了具体诠释:所谓“敬业”,是提倡“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对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意即职业学校的师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爱好和敬重所学习或从事的职业;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意即能与社会和谐相处,能与同事(学)合作互助。他同时提出“施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联络;受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信仰。” 他反复强调:“谋生与做人,二者本应同时并重,不具谋生能力,人固无从做起,具有谋生能力,而不知做人之道,必将成为自私自利之徒,更违教育之本旨矣。”
11. 我校徽标的含义是什么?
答:学校徽标如图。徽标图案根据原中华职业学校校标加以改变,以“圆”形为基本元素,中心是以“双手”的象形篆书巧妙构成的人脑抽象线型图示,中心图案的外层是“双手”的动态变形组合,强化了双手灵动的活力与代表心灵智慧的大脑的沉静稳健的映衬效果。图案整体设计准确地表达了“手脑并用”的办学理念。色彩以蓝白为主,简洁、朴实,视觉效果上追求贴近现代职场的感观氛围。

12. 我校的总体办学规模怎么样?
答:学校有仙林、天堂和中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90.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学校固定资产总值7.82亿,其中教学设备总值1.46亿;全日制在校生常年保持在1.2万人左右;学校设有机械工程、能源与电气工程、计算机与软件技术、经济管理、艺术设计、国际合作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七个二级学院、外语、人文数理两个专业系和社科、体育两个教学部。学校建有与专业教学配套的工业中心两座(其中一座为在建接近完成);学校图书馆藏书91万册,中外报刊杂志千余种;学校有正规田径运动场两个,大型综合体育馆一座;学校还建成了五个专业教学资源平台系统,在线提供大量电子教学资源和开放共享服务。
13. 学校获得了哪些主要荣誉?
答:学校获得的主要荣誉有: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文明学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和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机械工程学院还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14. 我校有哪些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实训基地(中心)?
答:我校现有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新能源应用技术与装备制造实训基地);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江苏省机电制造及服务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实验示范中心1个(电气技术实验示范中心);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2个(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另有江苏省精密制造技术工程与研发中心和江苏省智能传感网络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各一个。
15. 我校的师资实力怎么样?
答:有专任教师491人,其中高级职称172人,拥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超过60%,双师素质的老师人数达80%。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现代模具制造技术教学团队,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电气自动化技术教学团队,省级高校教学名师2人:郭晓晶教授,滕宏春教授。
16. 学校近年来的招生就业情况如何?
答:最近几年来,学校连续保持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发展态势。学校机电类主干专业毕业生连年供不应求,其它各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 2011年招生理科录取分数线302分,文科298分,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一。
17. 学校的教风是什么?
答: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爱护学生。
18. 学校的学风是什么?
答:刻苦学习、勇于实践、生动活泼、全面发展。
19. 学校的校风是什么?
答:团结、严谨、求实、创新。
20. 我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答:坚持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通合一、实训教学与工学结合对接合一、实习教学与顶岗工作全面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21. 我校的教学管理情况如何?
答:坚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同时,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在校学生的管理参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22. 我校专业建设的突出成绩有哪些?
答:我校有5个国家示范重点专业;1个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点(直通车)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和1个品牌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特色专业和2个特色专业建设点。
23. 我校在课程教学改革上有哪些举措?
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目标。从职业岗位(群)需求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入手,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以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设计,构建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技能、文化素质教学课程体系。从教学内容性质上看,各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公共文化基础课、公共技术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和人文素质拓展类的选修课;从教学组织方式上看,可分成理论讲授课、理论讲授与实践活动合一课、专业实训、实习课。
24. 我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哪些改革举措?
答: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讲练结合、“理实合一”和模拟、仿真及现场教学,强调校内实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模拟仿真和生产性仪器设备及真实的职业环境,以提供有利于学生专业学习与技能训练的条件;积极提倡和推行“双证融通”。
25. 我校的课程考核有什么特点?
答:在评价方式上更多地采用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共参与的形式。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双师执教、“任务引导”和“项目课程”“案例分析”等模式实施教学,大幅度地改革了“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考试方式,建立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考核的评价制度。
26. 什么是“双证书”制度和“双证书课程”?
答:“双证书”制度是指毕业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有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指劳动部门的技术工人系列证书,也指人事部门的技术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包括其他部委及一些知名企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我校现有国家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点(直通车)专业2个: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设定上实现了与相关职业岗位资格标准的基本对接。
27. 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要特色亮点是什么?
答:我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初步形成了自身的七大特色:
(1)实训基地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2)实训基地以综合实训项目为教学主要载体。
(3)实训基地以学习型团队组织为教学主体。
(4)实训基地以职场环境为主要特征表象。
(5)实训基地以企业化运作形成创新的管理机制。
(6)以参与全国性大赛作为调动教与学两方面主动性的激励和竞争机制。
(7)形成开放性强共享度高的工学结合实训基地。
28. 学校是如何组织实施综合实训教学的?
答:综合实训项目源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教学目标定位为阶段性单项(单元)能力养成基础之上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体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清晰的技术路径和教学实施途径,教学环境为真实或仿真的职场环境,施教主体为专兼职教师团队,教学管理体现企业化管理等。学校还配套建设了“综合实训项目资源积累与分享学习系统”。
29. 我校综合实训的教学效果如何?
答:课程针对本专业对应的职业技术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开发出一组递进的或具有特定内在关联的综合实训项目,通过在校内实训中心的生产性“做中学”,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完整工作任务过程”,帮助学生获得对职业岗位工作内涵的深层了解、认知与把握;通过团队协作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得到全面有序的训练。
30. 我校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的表现怎么样?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答: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了出色成绩。其中最为突出的是: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 “现代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项目竞赛全国一等奖。比较突出的奖项有:靳彪、赵云来、王建洪三位同学荣获“2010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标兵”称号;2011年“康尼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赛一等奖;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神州数码”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赛二等奖;“2011中芬(江苏)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二等奖。
31. 我校的顶岗实习和毕业项目设计有什么特点?
答:我校实行了“顶岗实习、毕业项目(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管理”。就是将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项目与就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使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生就业等方面形成了合力。实施过程中,要求毕业(设计)项目要和顶岗实习工作任务相关联,并按照“跟踪到位、指导到位、作业文件到位”的总体要求,强化过程管理,除教师定期下到实习单位指导外,平时利用学校自主开发的学生毕业顶岗实习与毕业项目网络管理系统进行辅导和管理,初步实现了及时沟通和动态管理。
32. 我校是如何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的?
答:(1)实施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整体设计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计划中通过系统设置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形成以认知教育与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系列课程,并重点建设好《职业观与职业道德》、《职场交流与沟通》两门特色课程。
(2)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融于专业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训的教学过程之中。
(3)大力开展课外人文与科技活动。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制作与职业技能竞赛基金,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自2006年启动以来,学校共投入扶持资金133.8 万元。共申报立项130项,获批准立项111项,其中有33项获得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扶持。
(4)成立四个专职指导中心,按预设培养目标开展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四个中心分别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学生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心,创业教育与指导中心。
33. 我校学生的专业和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哪些出色成绩?
答: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江苏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等各类国家与省级竞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校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30多项,省级奖项70余项,其中获国家一等奖14项,省级一等奖24项,设计科技作品30多个。
34. 我校是怎样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
答:我校现有大学生社团55个,社员近5000名,其中,精品社团近20个,由团委负责归口管理。社团发展确立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以文化、艺术、体育等传统型社团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型社团为特色,扶持一定的理论社团发展”的社团建设思路,并在社团内实行“社团星级评比制度”和社团指导教师公开聘任制度,连续举办了十届“大学生社团巡礼节”,社团在全省高校社团组织和全院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35.我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有什么特点和特色?
答:围绕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学校始终坚持把“让学生参与一项管理、加入一个社团、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学会一项技能”作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按照“届次化操作、项目化运作”的思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我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已趋完善,“三月三赛三杯两节两活动一教育”彰显特色。“三月”指每年三月的学雷锋活动月、四月的“五四”评优争先月和九月的“尊师爱校”活动月。“三赛”指每年十月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六月的大学生技能大赛、五月的大学生辩论赛。“三杯”指每年上半年的“五四杯”篮球赛、下半年的班级足球联赛、每周都开展的“学院杯”卡拉OK大家唱活动。“两节”指每年十一月至十二月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四月至五月的大学生社团巡礼节。“两活动”指贯穿全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和主题班、团日活动。“一教育”为每年以团员教育、团学干部培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团校教育。
全校每年共有500余项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做到了“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
36. 我校的学生组织怎么发挥主人翁作用?
答:在学校党委和省学联的正确领导下,在团委的悉心指导下,我校学生会组织本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原则,切实开展服务广大学生的各项工作。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服务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开展学生建言献策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进行每月一次的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合理途径反映学生情况,维护学生基本权益;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报告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排除学校的不稳定因素;开辟学生校内外勤工俭学渠道,协助学校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困难,开展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
2007年,在江苏省学联八大上,我校学生会被选为学联副主席单位;2005年和2010年,我校学生会主席作为江苏省高职院的唯一代表连续参加了全国学联第二十四次、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并在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学生联合会第二十五届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