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环路6号院房价:西藏,离心灵最近的地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59:18

下文选自“校园行知客”活动参赛选手: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陶慧敏 的日志 《西藏,离上帝最近》

很久以前对于“西藏”这个词,在我的概念里实际上是非常模糊的。蓝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空寂的大地、永恒的雪山、天地间翱翔的孤傲的雄鹰、策马的汉子、满身珠饰的藏女、手摇转经筒的朝圣者、神圣的葬礼、孤独的格桑花等等,除了这些从书上、电视上可以了解到的表面以外,其他的我一无所知。所以,当我真实的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的时候,甚至有点眩晕。天,是那样的蓝,蓝的让人吃惊;云,是那样的白,白的让人心静如止水。瞬间,我明白了这片土地对于我来说的意义。

一名惟一常驻加沙的国际女记者周轶君,曾这样形容她在中东的故事。她说:“在巴以地区工作了两年,这两年来一个‘我’在风口浪尖上拼抢新闻,另一个‘我’则在暗影里偷生。我感谢新华社给了我这样一个平台,让我在加沙,那个‘地狱’一般的地方离上帝最近。”

不平凡的经历给了她不一样的人生,在她亲身体验以及见证了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朋友们的起起落落后,她认为在加沙离上帝最近,因为那里需要救赎。但是,在还没有踏出国门,也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的我看来,在西藏,离上帝最近。因为那里,给了我神圣、纯净、圣洁的灵魂。

神游布达拉宫

有一种风景,只要仰视它的外部,便会感到一种强大的震撼力,令人肃然起敬。布达拉宫就是这样一道风景。

布达拉宫无疑是西藏最重要的圣地。全世界介绍西藏的图片,如果只有一幅,那么一定是它;如果只有一本,那封面也必然是它。至少,在形态上,它是西藏文明的第一象征。

审美敬畏是一种奇特的心理。作家余秋雨曾指出,审美敬畏心理大多产生于将见未见那些从小知名的重要物象之时。小时候,对一些名胜古迹总会欢天喜地的期待妈妈带我慕名而去,到现在,长大一些后才懂得,人世间这种不让人失望的重要物象并不是很多,领略了一个就会少一个。所以不怕看不到,只是怕看到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把这种隆重的机遇浪费了,因此便会愈加的珍惜每一次阅读伟大的机会。

沿山的南坡,向那心中的“崇高”一步步靠近着。

不知不觉的安静了许多,和妈妈的对话也比先前少了很多,心里好像总是有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嘘,不要打破这种宁静。这座宫殿所承载的那个年代的故事,只有安静的心灵才可以体会。”

一路上,试图让自己去寻找属于这座宫殿那份千年前的辉煌和无上的权威。

当它转瞬间变的触手可及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我好像不是在寻找那被人们歌颂了千万年的故事,而是在走向自己的心灵深处。

布达拉宫,心中的神殿。我久久的抬头仰望它时,它带我走向了那个更为久远的“自己”。

一个宫殿一个宫殿的参观着,同行的人们似乎都变得肃穆起来,没有了先前的笑声、聊天声,只有渐渐迟缓的脚步声和烧香人群默默的祈祷声,以及时而的惊叹声。我蓦然发现,徜徉在这经历了千年风霜雨雪的宫殿里,除了感受历史的风韵外,更多的是领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鲜明对比,默默无闻中把千年岁月化作肌理协调的人性结构。

我不信教,更谈不上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在这里我忽然一下子明白,为何我走进那一座座殿堂时,心灵会一次次的被震撼?为何许多外国人,会为一座异乡建筑物而心驰神往。我也理解了那些不远千里磕长头朝拜布达拉宫的信徒,在他们的心里,布达拉宫永远是一座圣殿。

将要离开的时候,我忽然很想要将自己的一些东西留在这座宫殿里。爬上宫墙,背靠着传说中的“普陀山”,安定、踏实的感觉不言而喻。我知道,我留下的是心灵深处的宁静,让它同这座浓缩了藏族文化和历史的巨大宫殿一起平静的看待这世间的铅华。

走出布达拉宫,才感觉到劳累和疲倦已不知不觉的爬上来了,但因激动混合着崇敬,让我看起来始终神采奕奕。

身边走过一位手摇转经筒的老妇人,她步行上山,又步行下山,似乎毫无倦态,一脸平静、念念有词地前行着。

在布达拉宫的旁侧,我也颇为好奇的去感受了那转经筒的魅力。

激动之后,当我看着这一排“光彩熠熠“的转经筒时,先前那位老妇人的神情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一种久经风霜后的平静,一种看万千世界犹如过眼烟云的平静,一种能够安详接受生命归宿和大彻大悟之后的平静。想着那样一张平静的脸,又看看自己那略带“功利”的“做作”,我自愧不如。

就这样,怀着这么一种复杂的心情走入布达拉宫广场。

布达拉宫广场并不大,站在广场上,我再一次的抬头仰望布达拉宫,像是将要远走他乡的人急于将家乡的面孔印在脑海里一样。

金碧辉煌的宫顶,洁白的白宫环护上座的红宫,仿佛是圣洁和庄严的化身,在蓝天雪山的陪衬下,显得格外壮丽,更觉得它巍峨雄伟、气势磅礴。

山脚下、广场上,随处可见那些日夜朝拜的人们。

一名不知走了多远才来到这里的虔诚信徒,身旁放着一个大大的布满灰尘的藏绣布制口袋,正对着布达拉宫的方向,脱掉上衣,双手合十,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跪下,身体完全匍匐在地上。看着她那一下一下用尽了所有灵魂去磕的长头,我停下了想要去上前交谈的脚步,生怕我莫名的闯入会打扰她想要完成的那份心里的崇敬,而我对她的崇敬也只能定格在镜头里,然后敬畏、离去。。。

至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都将这里视为一座精神的家园。布达拉宫,就是这样,用它独特的魅力锁住了子孙千代的灵魂,成为万民崇敬的“神”,引得数万万人顶礼膜拜。

离开前,拉着妈妈又一次主动的变成了它的陪衬,将我们一起定格在那小小的镜头里,成为一份最重要的记忆。

大昭寺的“信仰”

与布达拉宫的庄严、雄伟相比,大昭寺则更多了一份温暖的气息。

大昭寺极为热闹,奇怪的是整座寺庙坐东朝西,与以往所见过的寺庙坐北朝南截然不同。环绕着大昭寺的就是有名的八廓街了,不少藏民一手摇转经筒,一手捻佛珠,口中念念有词,步履匆匆,神情肃穆地按顺时针方向沿着这条环形街转圈。在这些虔诚的队伍中,多了一种别样的色彩——绿色,一个个象征着和平的解放军,用不一样方式表达着对这里的爱。

寺庙正门前挤满了来自各地的朝圣者。站立、头顶击掌、胸前合掌、双臂前伸、全身直愣愣地扑倒在地,然后站起,再合掌,再跪倒、卧地、双臂前伸……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跪拜他们心中的圣地。其中,不少人的手掌上套了一块皮革,与胸部接触的地面处放了一块长条木板。每经一次跪拜,就发出一声木板、皮革擦地的“吱”声。脚下的路石经过千年磨砺,变得溜滑而又高低不平。

顺着跪拜人群的方向,就是大昭寺的正门,恢弘、瑰丽。

绕过人群,从边门而入,流连忘返于千佛廊上,穿过大殿,来到觉康殿。徘徊在大殿的楼上、楼下,被这里的一切所吸引着。内地风格的飞檐、回廊,藏式结构的寺庙布局,融汇了汉藏艺术精华的壁画,这一切的一切,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只是寺庙,更多的是1700多年前汉藏民族大团结时熠熠生辉的历史景象。

站在寺庙的顶层上,在感受这座寺庙神奇魅力的同时,不禁向尼泊尔的方向望去,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想千年前的尺尊公主在这里瞩目家乡的时候,也该是这般境界吧!

大昭寺,尺尊公主的大昭寺,文成公主的大昭寺,松赞干布的大昭寺,吐蕃王朝的大昭寺,拉萨的大昭寺,藏族人的大昭寺,一种精神的归宿。再次俯瞰那些在大昭寺门口膜拜的人们,与其说他们叩拜的是神圣之地,是精神归宿;不如说,他们敬畏的是文成公主,敬畏的是文成公主带给他们生活的希望和永恒的信仰。(编辑/吕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