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stradamus maksim:韦应物何以常闲居佛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3:50:12

韦应物何以常闲居佛寺

韦坤南

惠山古镇和玉祁方巷都有"韦氏宗祠",主要祭祀无锡韦氏始祖、唐代著名清官、诗坛巨擘韦应物等先贤。

在拜读书应物传略等历史资料时,发现他"一次又一次地出仕,一次又一次地罢官,闲居佛寺,这就是韦应物所走过的人生道路。"韦应物25岁从事河阳府,29岁为洛阳丞,以后不断出仕,不断罢官,直至54岁出为苏州刺史,57岁最后一次罢官,不久便去世,享寿仅58岁,却做了10多个不同职务的地方官,罢任闲居时常在寺庙度过。如:在罢栎阳令后寄居澧上善福精舍(即长安西郊的善福寺),在那里治病疗养;31岁时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去官,闲居于洛阳同德寺;39岁时因病去官,复寓居洛阳同德寺;57岁时罢苏州刺史,寓居苏州枫桥永定寺,次年或稍后,不久便去世。

韦应物在罢任赋闲时,为何不回老家杜陵,而常寓居佛寺?窃以为,根本原因是家贫无业。封建社会中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当官就发财。可韦应物是清官,他为官约30年,依然很贫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中说"他在历任官位时都想努力作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韦应物做到了"清廉刚直",知民爱民,其清官形象历史自有公论。他最后一任官是苏州刺史,仅3年许。他去世后,苏州人民便在虎丘建韦公祠祭祀,祠内悬有"大蕃清德"匾,昭彰其德。明万历年间,虎丘建五贤祠,祭祀的第一位便是韦应物。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亦有韦应物碑刻像。韦应物在诗中一再说自己"家贫无旧业(《发广陵留上家兄兼寄上长沙》),多次罢任后都没有回老家,可见他在老家已经没有丰厚的家业了。真如《韦应物传略》所说:"韦应物出身在一个有着显赫家世和隐逸传统的世家大族。但是,他却属于这个家族较为贫寒而又富于艺术修养的一支。"

韦应物贫穷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经常生病。他从栎阳令任上辞职后,住进长安善福寺是为治病疗疾。第二次寓居洛阳同德寺,也是因为有病。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作的《寄李儋元锡》诗中有"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可见韦应物的身体状况并不好。最后寓居苏州永定佛寺,很可能也在那里疗疾休养,但不久便去世了。

韦应物在数次离任后常住寺院,与当时的官僚制度也有直接关系。秦汉时期,无论原先俸禄多少石的官吏,只要离开职位,除非皇帝特诏照顾之外,一律停发俸禄。这些"公务员"休官后,既没有可以保留的干部身份,也没有可以累计的连续工龄。到唐朝,异地做官,连最后一次坐公车返回故乡也不行。宋朝也实行退休就不得再用公车的制度。官员在职时,患病可享受公费医疗,一旦离职,便断了俸禄,连诊疗服药都要化自己的钱。唐朝诗人孟郊、贾岛都是在副县职任上退休后,因贫病交困缺医少药而死。唐朝一些寺庙常做善事,免费或廉价给病人施医舍药。韦应物屡进寺庙,主要因缺乏家底,只能靠寺庙施舍的善举度过难关。可见,像韦应物这类清官的生活是很清苦的。这在封建社会"相逢尽说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在达官显贵口是心非务踞高位的官场面前,像韦应物这种清廉刚直、能进能退的清官确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