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v百万富翁全集:话说“企业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4:44:39

 

2005年4月18日《人民日报》第十五版发表了署名为本报记者朱剑红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企业家对企业文化认识如何?》,文中谈到,“大多数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对内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提升企业形象两个方面。但总体看,除少数企业已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化提高阶段外,多数企业在这方面尚处于基本形成和酝酿探索阶段。虽然企业家大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多数企业没有制订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未将企业文化建设列为企业经营者的主要工作。”文章结尾时还谈到:“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调查发现,虽然企业家观念上相当重视,但真正落实尚有较大差距。……只有28.1%的企业有企业文化发展规划。”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企业家们以及很多的企业员工们弄不懂“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很多企业家们认为,所谓的企业文化,只是喊几句口号,弄几条标语,做几次文体活动,也就是企业文化了。

其实不然,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学家是怎么说的,美国的理查德L·达夫特与雷蒙德A·诺伊合著的《组织行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17章是这样表述的:“(企业文化是)公司成员共有的,并作为正确规范教给新成员的一套关键价值观、认识、信仰、理解和准则。从基础上看,企业文化是关于公司如何行事的一套共同认识。当企业成员应对内外问题时,即发明或学到了这一套认识。并将其作为就这些问题进行感知、思考及感觉的正确方法,教给新入公司的人。”

徐哲一、武一川主编的《策划管理10堂课》中这样说:“企业文化,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具体包括企业管理中的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与隐型文化两部分。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意识形态范畴的,包括企业的思想、意识、习惯、感情等。一般来讲,企业文化即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等。”

从这两种典型的说法来看,企业文化实质上就是企业的一种独有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里包含有企业里规定的、约定俗成的价值观、荣辱观、认识、信仰、理解和准则。而价值观和荣辱观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同一个概念。一个民族,有她独特的民族文化;一个地区,也有它独特的地区文化。比如说,德国人严谨,美国人随便,法国人浪漫,南方人如何如何,北方人如何如何,等等,这些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是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的人们认可的行为方式。让一个德国人到法国去,他严谨的行为方式要等好几年才能改变过来;让一个法国人到德国去,他浪漫的生活习惯也要好几年才能改变。因此,所谓的企业文化实质上就是企业独特的行为规范。

企业为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在生产经营中的行为,进行“硬”的约束――即制度约束。企业的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除了这一方面外,更强调以一种无形的精神,即价值观、荣辱观、传统力量等因素,形成文化的“软”约束作用。企业文化的“软”约束作用是通过企业行为规范的塑造,在组织群体中培养出来,并与制度的“硬”约束相协调补充。

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所有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所谓价值观,即是关于价值的观念。它是客观的价值关系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价值主体对自身需要理解,以及对价值客体的意义、重要性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包括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以及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及自身的评价。企业价值观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观念,是企业人格化的产物。具体地讲,企业价值观就是一个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对生产经营和目标追求以及自身行为的根本看法和评价。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内部绝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趋于一致时,企业价值观才能形成。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推崇和信奉的基本准则,是企业进行价值评价、决定价值取向的内在依据。企业的自我价值正是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在人与自然交换、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实现的。当企业为社会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时,它既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所以,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个人进行评价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需要什么、相信什么、坚持什么、追求什么,都与其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了企业不同的个性特征,规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因此,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与核心。确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并使之深入员工内心,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信念和行为准则,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的价值观就是企业领导和员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行为的根本性评价,包括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企业各项制度的价值和作用、企业中人的行为与企业利益的关系等,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行动指南,为职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现在很多企业领导人视企业利润为最高目标,于是乎,所有员工也都跟随着追求最大利润。因此很多人为了达到最大利润而不择手段,就连不产生任何利润的车间科室也要量化而追求利润。这样做,所导致的后果就是破坏了企业自己的行为规范。

因此我们必须要讨论现代企业文化的软功能:

企业文化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意义重大,是对员工进行导向、软约束以及形成凝聚力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是渗透性的,它的功能以隐性为主,并以隐性与显性相结合表现出来,我们称之为软功能。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整体的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这种强有力的文化,能够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到导向作用。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自身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对企业成员个体思想和企业整体的价值和行为取向发挥导向作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来引导企业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自觉自愿地把企业目标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来实现。

2.约束功能

企业为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在生产经营中的行为,进行“硬”的约束。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除了这一方面外,更强调以一种无形的精神、价值观、荣辱观、传统力量等因素,形成文化的“软”约束作用。企业文化的“软”约束作用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在组织群体中培养出来,并与制度的“硬”约束相协调补充的环境氛围,包括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公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心理约束,继而起到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这种无形的“软”约束具有更持久、更强大的效果。

3.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首先表现在通过企业成员的习惯、知觉、信念、动机、期望等微妙的文化心理来沟通企业内部人员的思想,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目标、准则和观念的认同感,使企业人员乐于参加企业事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群体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企业群体对企业成员进行鼓励和认可,又会大大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对群体的归属感,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这种凝聚力还表现为一种强大的排外性,能增强企业内部团结和统一,使企业形成强大的竞争力量。

4.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优秀的企业文化都以人作为中心,形成一种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这样的文化氛围往往能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使企业成员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为企业奋斗的献身精神。而企业群体对企业成员所做贡献的肯定和奖励,又能进一步激励员工为实现自我目标和企业发展而不断努力。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更新,群体思想觉悟的提高,客观上促进了员工思想水平的提高和群体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员工把个人利益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好坏结合起来,使员工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工作,焕发员工的使命感和义务感,激发员工的热情,产生强大的内动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朝气蓬勃的开拓进取的企业风气。

5.辐射功能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而且还通过各种途径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主要是通过企业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来实现的。企业文化向社会辐射的途径很多,主要有各种传媒和个人传播两大类。通过电视、报纸等传媒和各种活动来传播企业文化,其影响面是很大的。这些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对社会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形成都有直接影响。

企业文化的以上五种功能都是以文化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并非象行政手段那样具有直接的强制性。同时,企业文化的这五种功能并不是单独孤立地发挥作用的,而是综合地发挥着作用。所以,企业文化具有其他管理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那么,怎么样建立一种很好的企业文化呢?中华民族在中国这块大地上繁衍生息了千万年,现代的人们不仅有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集体潜意识,而且因为交通的便利、信息的迅捷和广泛而受到其它所有文化的影响。所以,现代人――不论是哪里人,其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等都是混乱的,其认识、信仰、理解和准则大多是迷茫的,这从传销企业的泛滥就可以看出。因此,要建立很好的企业文化,必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兼收并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现代文化的发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就目前而言,当代的跨国大企业都在强调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然而,世界上大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都不是成功的。这是因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组成结构的复杂化和多元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思想的人们聚在一起,虽然他们可以为“企业发展”这个共同目标而共同努力,但一旦牵涉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人们之间的矛盾便会产生,人际关系便会出现紧张,“义”“利”之争又会开始。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实际上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仁”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一个企业,如果人们――所有员工――都处在“仁”的氛围中,那么这个企业就象一个家庭一样,就可以说是所向无敌的了,这个“仁”,也就是现代的“团队精神”。一个团队里,如果没有相互仁爱的精神和氛围,还叫什么团队呢?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人人都懂得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因为只有采用最佳行为方式,才能建立起很好的人际关系。

而行为方式却只有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才能是最佳行为方式。也就是说,首先必须是遵守本企业的社会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得到本企业人们的认可,这个行为方式才是正确的。一个企业,肯定是要在一个地方落脚,因此企业文化首先要尊重的是当地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要使当地人接受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就必须先找到这两种文化的接合点,不能要求不同样的行为规范只能用同样的行为方式或不同的行为方式,也不能要求同样的行为规范只能用同样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个性有不一样的表现方式。因此,选择行为方式是摆在每个企业员工面前的一大难题,因为这需要智慧,而智慧,则是来自于学习,来自于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培养。如果一个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培养,那么这个员工就会继续他(她)在社会环境中所养成的习惯、习气,并把这些东西带到企业内部来,并用他(她)的价值观、荣辱观和认识、信仰、理解、准则来影响企业的其他员工。那么就会导致整个管理体系混乱,从而也会导致整个企业的混乱。

所以,建设一个学习型企业是每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最基本的基础,没有这一点,任何再大的企业也是短命的。战国时期的荀子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国家的君主不是由谁来封赏的,并不是君主的儿子都可以当君主,而是要看他本身的素质如何,具有王者的素质,就可以王天下,具有霸者的素质,就可以霸天下,具有亡者的素质,那就亡天下了。本身的素质和一定的道路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具有霸者的素质,却要遵循王者的道路,那就很难成为王者。如果只具有亡者的素质,却要遵循王者的道路,最后也是要灭亡的。因为人本身的素质决定了他本身的所作所为,因为他本身的素质决定他不可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所以只能提高自己本身的修养素质,才有可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有可能建立起最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环境。

人们在行为时,讲诚信会有一种后果,不讲诚信就会有另一种后果,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荀子举例说,“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乡方略,审劳佚,谨畜积,修战备,齺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当。(《荀子·王霸》)”五伯之所以能成为五霸,就是他们大体上还讲诚信。所以,诚信就是最佳行为方式,不诚信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这个诚信,也就是对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法律规章制度的诚信遵守,既然定出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法律规章制度,以及盟约、契约,就要遵守它,即使后来觉查到这些制度有不足之处,暂时也要遵守,而不能“朝令夕改”,以自己的意愿首先不遵守。否则,人人都以自己的意愿为标准而破坏这些制度,那么整个管理体系就会混乱,从而也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混乱。

企业与社会是不一样的,企业的组织结构要更紧密一些,企业人的思想也要更集中一些,企业人的行为也要更收敛一些。所以一个企业一定要建立起自己既符合当地社会行为规范而又有别于当地社会行为规范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至于每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应该怎样建立,那就需要根据所在国、所在地的不同,根据组成人员的知识结构、自身素质的不同,根据本企业领导人价值观、荣辱观的不同及自身素质的不同,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而需要专家的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