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睡觉喘气很急促:巴赫的平均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8:39:00

巴赫的键盘作品中,我最喜欢《平均律》,也许就因为它是我走向巴赫的一座桥梁。我最早听它是一盘翻录的乌克兰钢琴家里赫特演奏的磁带,开篇的前奏曲那种清新着一浪推一浪,水波荡漾,涟漪彼此盘旋又舒展的景象,牵动我感动不已。它所引向的赋格曲,则像是在一次次复述中,一层叠一层,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复述中不断变化、对比,越追求层叠越多,越层叠追求越丰满。我是通过这盘磁带,才理解了巴赫的对位魅力——他的对位展示的是一种天才的逻辑关系,他的音乐本身就是哲学或者数学。

巴赫这套《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名称,其实是出版者赋予的,它的先后两卷,分别出版于1722与1744年,其间相隔了22年。1722年巴赫37岁,1744年49岁,正好横跨了克滕与莱比锡,他生命中的两个重要时期。他们都是巴赫编辑的结果,因为在1720年出版的《为弗里德曼·巴赫(他的长子)而作的古钢琴曲集》中,已经包括了《平均律》第一卷中的11首前奏曲。研究者们还发现,第二卷中也包括了克滕时期的旧作。但相隔22年,前后两卷确实构成了不同的形态与风格。第一卷编辑时,赋格是重心,前奏曲只为自由地引向赋格,是引子。第二卷编辑时,赋格的表现落伍了,自由形态的前奏曲则朝幻想曲、奏鸣曲发展,反过来成为重心,赋格的表现也更自由。从精神印记看,1722年,巴赫沉浸于第二位妻子,当时仅20岁的宫廷歌手安娜·玛格达勒娜(Anna Magdalena Wilckon)的新婚蜜月中,第一卷中由此有很多美丽乐思的繁衍,还有情意绵绵的倾诉。1744年,在已经为托马斯大教堂创作了大量宗教作品后,他的情感内敛,凝结了,更像是美丽的晶体,其中凝就了更多虔诚的祈祷。由此,第二卷显然是对第一卷的深化,但多数人仍然喜欢第一卷,因为对第二卷的理解需要阅历。

这48首曲子,从表面看,当然是一部伟大的练习曲集,是巴赫给他的孩子或学生们写的练琴教材。根据巴赫的儿子C.E.P.巴赫的回忆,巴赫教孩子们学琴,最强调触键,好几个月都为训练双手的每一手指,以追求简洁而清澈的音色。由此,触键的魅力,是巴赫创作这些曲子的立足点,每一位钢琴家对它的演绎,也都是从触键与分句开始。再深入理解,这两套曲子,每一套都从C大调始,B小调止,包含了全部的24调,巴赫连续两次通过这样的曲集,要启发他的孩子及学生们对每一调性内涵的理解。它们不以由浅入深排列,说明它其实并非技巧练习曲。每一卷都从纯洁、率真性格的C大调为始,悲壮、庄严性格的B小调止,忍辱负重的F小调为中间点,相信都有对调性理解的整体考虑。如将前后两卷的每一首仔细做一下对比,能体会到巴赫对调性理解的深入,可贵的是,他在每一个调性中,都挖掘出了生机勃勃的内涵。其实,这才是这套曲集的内涵所在。

巴赫当年创作这两套《平均律》时,究竟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琴?研究巴赫的学者们曾有过争论。当时有两种琴:击弦古钢琴与拨弦羽管键琴。击弦古钢琴是通过琴键下的金属块敲击琴弦发声,音量相对要小,音域窄,但反应灵敏,音色优雅,强弱变化丰富。据巴赫的儿子说,父亲当年喜欢这种琴,认为它比羽管键琴更具表现魅力。羽管键琴按下琴键,是通过拨子拨动琴弦发声,因为拨子是以羽管制作而命名。它比击弦古钢琴音量大,音域宽,但因拨弦,很难体现力度的强弱对比。这两者比较,本真主义者经考证,还是倾向于羽管键琴。证据是,1719年,巴赫曾高价为克滕宫廷定制了一架羽管键琴,很可能当时他提出了设计意见,克滕时期的大部分键盘作品都是在这架琴上创作的。在羽管键琴上弹《平均律》,波兰演奏家兰多芙斯卡经过精心研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建立起了一种标准,出版了专著。

钢琴相对拨弦的羽管键琴,当然提供了宽广的音域表达力与力度变化的可能。作为一个优秀的钢琴家,贝多芬是这套《平均律》的绝对崇拜者,车尔尼就根据贝多芬在钢琴上的处理方法,在1837年专门编成了一个版本。但这个版本后来很快被遗弃了,遗弃的原因,是因为赋予了太多强弱标识。之后,许多人都努力编订有各种版本,但进入20世纪后,回归巴赫的本真,开始成为一种潮流。在钢琴演奏上,真正建立起权威的演绎是瑞士钢琴家埃德文·菲舍尔的版本,他的演绎在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成了经典。

应该说,无论菲舍尔还是兰多芙斯卡,在演奏中都赋予了《平均律》一种神圣感。据说,昔日兰多芙斯卡演奏时,台上空荡荡摆着她自己收藏的一架古琴,古琴旁只有一盏灯,全场漆黑。她上场时先双手合十,像是在向上帝祈祷,然后才缓缓走到琴边,开始演奏。这种神圣感赋予了这套作品某种迷人的精神境界。这之后,对这套曲集的演绎,往往成为某种标志——从图雷克到古尔德,从里赫特到席夫再到休伊特,它的影响力因为一代又一代钢琴家的不断推广,超越了巴赫其他所有作品。对它的总结,也许还是图雷克说得好,她说:“巴赫的内涵可以用很多话来描述,但它又无法描述,因为它是无穷的。”

正因为这套曲集有了神圣感,越来越多的钢琴家会视每天早起弹它为一种特殊的祈祷,我们在聆听的时候,也就感受到了神光无法排斥的沐浴。

2011-07-01 15:40 作者: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