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玥城寨英雄撕烂衫:棵子:“韩寒事件”持续高烧的症候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51:29
  棵子:“韩寒事件”持续高烧的症候分析作者:棵子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2-2-13  

  自从麦田抛出《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之后,韩寒就在一片质疑声中掉入了凶猛激烈的舆论漩涡,韩寒先是用重金悬赏“代笔”引来许多网友围观,而韩寒用侮辱性语言反击网友的质疑,则招致网友们的强烈反感,其中一位网友叫方舟子,素有“打假圣斗士”之称,毅然启动了针对韩寒的打假程序,于是,网络上流传的针对韩寒造假的质疑瞬间就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专业色彩,韩寒不敢再狂傲了,只有不断地自证清白,但方舟子仍穷打不舍,“韩寒事件”俨然成为了“两个人的战争”,双方的粉丝也纷纷加入骂战(混战),许多独立评论家也参与讨论,各大论坛因此热议了将近一个月,似乎连春节也忘了过,轰轰烈烈,以致一些对此不太感兴趣的网友一登录论坛就直呼厌恶。那么,是什么东西让“韩寒事件”保持如此强烈的网络关注?如果将“韩寒事件”当作一个病例,那么,笔者认为导致它持续高烧不退的原因还是比较复杂的,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症候分析。

  症候一:“韩寒事件”关乎中国社会的诚信底线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表面上和谐,实际上矛盾重重,或者可以说,是一个即将病入膏肓的社会,它具有个显著的特征:全民造假。如今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不受限制的权力垄断了大量社会资源,为非作歹,贪污腐化层出不穷,甚至触目惊心,导致政府威望和社会诚信日渐式微。毋庸置疑,当权力腐败大行其道,全民造假也就在所难免。可以说,造假犹如瘟疫一样在中国肆虐,蔓延到了所有的社会领域,不管政府机构,还是学术机构,不管教育领域,还是文化领域,或者是市场领域,特别是食品造假,导致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更是牵动着所有人的脆弱神经,人们不禁感慨:我们这个社会还存在诚信吗?

  正是因为全民造假引发了严重的诚信焦虑,打假英雄方舟子所开创的打假职业才显得难能可贵,引人注目,当然,也不难想象,方舟子的打假必定会触犯到一些造假者的利益,因此,现实中的方舟子也必定会面临毁誉参半的严峻考验。虽然方舟子执行的是“选择性打假”,但我们应该能够明白,他只是“打假斗士”,而并非“打假上帝”,因此,我们没有权利指责能力有限的方舟子“专拣软的柿子捏”,从某种意义上说,打假斗士方舟子正体现着一个社会的诚信良知,凡是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应该支持他的打假事业,尽管他的打假并不能力挽狂澜。

  因此,虽然造假泛滥成灾,但人们对社会诚信并非彻底绝望,人们已经发现,还有一些社会诚信和社会良知存在于公共知识分子笔下。可以说,有担当的“公知”就成为了社会良知的化身,他们时刻捍卫着社会诚信的底线。“青年意见领袖”韩寒成为“公知”已是妇孺皆知,因此,不难想象,当他遭受网友们的强烈质疑,特别是方舟子这样的打假专业人士也参与进来的时候,针对韩寒的造假质疑无疑就是一枚重型核弹在各大论坛引发网络大爆炸。事实上,虽然造假已成为社会常态,人们也早已司空见惯了,韩暖造假也许不会引起社会关注,但韩寒造假就一定会引发核爆,尽管只是质疑。假如韩寒真是造假,那岂不是天大一个玩笑?连“公知”也造假,那还有什么不能假!因此,广大网友一直都很关心韩寒的真伪问题。也许有人认为这样对韩寒不太公平,但问题是,谁叫你是“公知”呢,是“公知”就必须有所担当,就必须捍卫诚信的底线,就必须坦然面对别人的质疑。也可见,一般人是不配叫“公知”的。

  症候二:“韩寒事件”关乎言论自由的本质底线

  韩方大战持续不衰的一个核心争议就是,韩寒认定方舟子是在诬蔑,并且不断对方舟子发出法律诉讼的警告。面对诉讼威胁,方舟子则辩护自己对韩寒的打假(质疑)完全是属于言论自由,并不存在污蔑和捏造。究竟孰是孰非呢?网友们为此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一些网友支持韩寒的想法,希望公权力的介入,给世人一个交代,也有一些网友明确反对韩寒的法律诉求,认为韩寒这样做会严重践踏言论自由的尊严和底线。这就关系到了言论自由的本质底线问题,自然要引起网友们的持续围观了。

  正如许多网友指出的那样,质疑和诬蔑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简言之,质疑就是有证据的向对方提出非议,要求对方作出合理的回答;而诬蔑则是毫无证据的向对方提出非议。笔者查阅过方舟子质疑韩寒的一些文章,发现方舟子质疑韩寒的证据几乎全部来自韩寒及其父亲的文章或访谈,方舟子就是从中推导出一些矛盾之处,然后向韩寒提出非议,语言也算中肯,并没有出现人身攻击。就算方舟子对《求医》作出医学分析的系列文章,明显具有某些主观色彩,也是基于《求医》的文本分析,并没有捏造证据。因此,笔者认为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确实不存在诽谤和诬蔑,而韩寒对方舟子的回应反倒存在人身攻击。

  何为言论自由?一般来说,只要不是诽谤,都属于言论自由的范围,这也是言论自由的底线所在。而质疑正是言论自由的重要方式(本质特征)之一,难以想象,一个不容忍质疑存在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的。甚至可以说,一个社会其言论自由的自由程度正是由“质疑的限度”来衡量的。因此,质疑并不可怕,它往往是讨论争鸣和交流进步的前提。匪夷所思的是,韩寒面对网友的质疑,却表现得不够理智,这对立志于争取言论自由的韩寒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韩寒已向当地法院提出诉讼,法院也已立案,这场官司将如何结束呢?它将对言论自由造成怎么样的误解和伤害呢?这些都是网友们普遍关心的,“韩寒事件”必将持续热议下去。

  症候三:“韩寒事件”关乎社会政治的敏感议题

  “韩寒事件”的发生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诱因,就是韩寒在圣诞节前后发表了《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篇博文,简称“韩三篇”,许多网友认为“韩三篇”完全是献媚权贵的投名状,网络上也随即掀起了对其的大批判。有网友认为韩寒作为一个“民意领袖”,引发这些敏感议题的大讨论,意义非凡,功不可没;也有网友认为“韩三篇”之中重点在最后一篇《要自由》,前两篇的“胡谈乱说”只不过是一种言说策略。笔者认为,凭韩寒的智慧,这两种解释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遗憾的是,网络批判犹如狂风暴雨席卷而来,将仅有的理智都淹没掉,退潮之后,人们便立即认定正在裸泳的韩寒是“叛徒”了。无疑地,这对韩寒是一种巨大的打击。事实上,在“韩三篇”之后,韩寒完全是有余地替自己打圆场的,他后来接受凤凰网的采访,体现的就是这种企图和努力,遗憾的是,韩寒还是口不遮拦,口出狂言,声称 “杀戮权贵的同时,也要杀戮庸众”,至此,作为“公知”的韩寒彻底失去了民心。试想一下,一个不需要民意支持的领袖,还算“民意领袖”吗?笔者冒昧猜测,此时的韩寒一定有苦难言,方寸大乱,甚至恼羞成怒,心情极坏,以致后来有人质疑他造假,他更是怒不可遏,骂不择言了。当然,上述种种看法和猜测必须建立在韩寒没有造假的基础之上。

  有的网友抛出“阴谋论”,说不排除有一些人在认定韩寒“倒戈”之后,就不择手段地“清理门户”,巧合的是,“韩寒事件”正好发生,他们趁机借“韩寒事件”尽可能地降低韩寒的影响力,而“韩寒事件”的真相对他们而言已并不重要了。若此种猜测属实,那么韩寒显得就有点无辜,也正应验了“江湖险恶”、“政治肮脏”等俗语,网络未曾不是一个虚拟的江湖?若此种猜测属实,那么,韩寒一直扮演的不过是一盘棋中的走卒,冲锋你在前,必要时就要弃卒保帅。若此种猜测属实,这对韩寒来说是一种悲哀还是一种解脱?只有韩寒本人知道了。当然了,在假设韩寒没有造假的情况下。

  那么,韩寒是如何成为一些人的“工具”的呢?笔者在《韩寒的真实身份》中对韩寒的“走红”有过这样一句描述:在韩寒走红的背后,其实是有一种隐秘的资本权力在支持着他的,他的知名度其实也来源于某种权力庇护,而并非我们一厢情愿所想象的是英雄式的“旷野呐喊”或“振臂高呼”。韩寒从叛逆少年到青春作家,到杂文写手,到“民意领袖”,其实都离不开所谓的商业包装和媒体造势,韩寒正是在商业资本和媒体造势的左右扶持下走上神坛的,而这一切也许都是因为韩寒一直在宣扬普世价值,追求自由,热爱民主修来的正果,因此也逐渐被社会各个阶层所赞识和认同,拥有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他本人也成为了一个文化明星。但是好景不长,“韩三篇”一出笼,峰回路转,“韩寒事件”也横空而出,韩寒瞬间失掉了头上的种种光环,这也许是因为许多人觉得韩寒已经“变质”,没有资格引领时代潮流了。鉴于韩寒的文化明星身份,为了尽量降低其负面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划清界限”。于是,围绕着“韩寒事件”,就发生了许多隐秘的话语交锋。不知道这是韩寒本人的悲哀,还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了。

  症候四:“韩寒事件”关乎公共知识分子的声誉

  耐人寻味的是,在“韩寒事件”发生后,许多公共知识分子掉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起初,韩寒被质疑造假,“公知”们不知真伪,不敢贸然帮忙,于是,有许多网友就嘲讽这些“公知”们平日里只会吹捧韩寒,韩寒落难了便袖手旁观,没有一点良心。随着事态的发展,一些“公知”们或者出于“立场”考量,或者出于交情考虑,或者出于爱才惜才,或者出于正义良知,纷纷撰文进行“反质疑”,这下子仿佛又点燃了一个油桶,大批网友纷纷将矛头指向了所谓的“公知”们,大骂他们是“伪公知”,“无知无良”,“只有立场,没有是非”,“人情交易”,“公知母知”等等,冷嘲热讽,让“公知”们有口难辩。有网友还列出凯迪方韩大战双方对阵名单,结果发现“反对质疑派”(挺韩派)里面绝大多数是所谓的“精英”和“公知”。不管怎么说,大批“精英”、“公知”在“韩寒事件”中确实让自己的名誉受到了伤害。

  在指责“公知”们的众多“糊涂论”之中,数“只有立场,没有是非”最具有争议。一些网友认为韩寒毕竟曾经是“自己人”,不要太计较,以免亲者痛仇者快,一些网友则认为不管是什么人,只要犯错都要纠正,民主大厦绝对不能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之上。等等。关于这个争议,笔者不再想说什么,只想引用猫友感悟生活《反对质疑韩寒,暴露了众多“公知”的无知和无良》中的一段在这里,以飨读者:“还有“公知”浅薄地说,方舟子人品有问题、打假的方式有问题……因此他的质疑动机可疑,结果不可信,并且以高高在上的口吻,批评质疑韩寒的自由知识分子是糊涂人,干着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我认为,别看这种人平时嘴上喊着自由、民主的口号,实际上满脑子都极左思维,只有立场,没有是非。中国一切恶的根源,就是被一帮阴谋论高手掌握了民众的命运,他们信奉“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擅于“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说得不客气,这些所谓聪明人,缺乏做人的基本良知,败坏的社会的道德,都是民族的败类、人类的败类!”

  症候五:“韩寒事件”关乎中国社会的社群撕裂

  有趣的是,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必然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叫右派,一种叫左派,也合称左右营。左右营一直持不同的政见,凡事唱反调,可以说是中国网络评论一大特色,他们仿佛水火不相容,冤家路窄,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但在“韩寒事件”当中,却是个例外。据笔者的观察,在“韩寒事件”当中,“倒韩派”(也叫“黑韩派”)当然以右营居多,但也不乏左营人物,他们纷纷化名对韩寒进行猛烈的攻击。这也许正是韩寒既杀戮权贵又杀戮庸众的结果吧。在右营当中,除了上文所述的一些“公知”们为韩寒辩护外,可以看到,韩寒确实是“身边没人”了。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现象。

  但代替左右厮杀的,却是粉丝厮杀,也即韩寒的粉丝和方舟子的粉丝之间的厮杀,在这场混战当中,韩粉和方粉纷纷披甲上阵,厮杀得地动山摇,厮杀得失去了理智。如果说,左右厮杀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社群分裂,具有历史和政治色彩,那么,粉丝厮杀所导致的社群撕裂就轻微得多,他们不过是“为偶像而战”,只有盲目崇拜,而不具备政治色彩,更不冒犯什么历史遗留问题。但不管是左右厮杀,还是粉丝厮杀,都无一例外地向我们诉说着一个社会的非理性或者说极端思维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这样的社会里,平等交流等于零,有效交流也只是一句空话。双方几乎不能建立起正常的交流,更不要说协商或妥协了。笔者为这样的社群撕裂日渐严重深感担忧。

  症候六: “韩寒事件”关乎网络非理性的负影响

  在症候五中,笔者提到了社群撕裂的非理性,它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双方(水军)不分青红皂白,利用污言秽语进行没有底线的人身攻击。这无疑是网民低素质的重大表现。耐人寻味的是,韩寒在反击方舟子的博文里,也进行了人身攻击,而韩寒在之前的“韩三篇”里,就说国人素质低,民主要变质。在此,笔者很欣赏韩寒写作上的真诚,他自认素质低,不配民主。但是,民主作为一种制度设置,总不能等你将人性的一切弱点消灭了,才能开始建立吧。

  网络非理性的人身攻击,表面上看非常热闹,内地里却异常的苍白。试想一下,一开口就只能数落别人的生理缺陷,或者只会摆弄生殖器官,是多么的野蛮和愚蠢啊。但许多网民乐此不疲,异哉怪哉!或许是因为“躲在黑暗地带”的原因吧。这样的人内心是非常阴暗的。笔者曾在猫眼看人灌水,大意是说同为八零后,韩寒如果造假,我将多么孤独,但是有一位网友就嘲讽道:“你是韩寒的鸡友(粤语,同性恋)吗?”这位网友实在太有才了,不仅大搞人身攻击,还将我和韩寒都骂尽了,可谓一石三鸟。但是他不可能知道我之前一直将韩寒看作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我想,这些躲在阴暗的角落,动不动就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的人,内心是极其卑污的。笔者也为网络非理性的负影响深感担忧:“网友们什么时候才能出口成章,而不是出口成脏?”

  症候七:“韩寒事件”关乎中国作家的公平待遇

  笔者曾在《韩寒的真实身份》里谈到:“在这里我并非想否认韩寒的才华,他能博取大量的粉丝其实也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问题是,在这个现实的言论环境里,即使你再有才华,如果得不到媒体的青睐,没有媒体的造势,你最后可能仍得遭受埋没,默默无闻,直至遗恨终生。”当文学也已成为一种商品,你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商业包装(资本支持)和媒体造势(广告支持),你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有趣的是,在“韩寒事件”中,韩寒被质疑最多的是,韩寒不读书,竟然能写得那么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一气呵成,最让人羡慕的是,还能买个好价钱,跻身作家富豪榜首。而那些皓首穷经,在文坛上爬滚了一辈子的老作家,只能望尘莫及。因此,对于韩寒的“红火”,中国作家群里面是否存在着妒忌之心呢?答案将是肯定的。这是人之常情。因此,当“韩寒现象”发生后,一些作家出于嫉妒心或报复心,难免会幸灾乐祸。这完全涉及到中国作家的公平待遇问题。

  当然,与 “商业包装”和“媒体造势”一样,论资排辈也是不公平的表现。事实上,在中国,论资排辈一直统治着文坛。只有韩寒“从石头蹦了出来”,才稍微打破了这一格局。甚至有人评价道,所有的大学教授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韩寒。因此,韩寒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实在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此外,韩寒后来还拥有了商业符号和政治符号的双重身份。其中作为商业符号,韩寒在文学界备受诟病,而作为政治符号,则在思想界备受赞赏。这也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社会现象。

  一个健康的社会,或者说,一个正常的文坛,应该是以作品好坏来衡量作家的文学地位。韩寒作为商业符号和政治符号,其文学水平确实存在人为拔高的嫌疑。若韩寒不存在造假,这次“韩寒事件”对韩寒本人也未必是一件坏事,韩寒应该从中认清这个社会的真面目,走出那些别人给你添上的光环,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