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艺术成就:肯威尔伯理论精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4:42:49

肯威尔伯理论精选。

2011-08-18 14:53:11 来自: 静心·六字真言(【见诸相非相。】)



一味

作者:肯恩?威尔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听到拉玛那.马哈希尊者(Ramana Maharish)所说的一句话之后,便开始非常认真地练习冥想,那句话是这么说的:"在深睡的梦境中,不存在的东西就不是真的。"这是一句很惊人的话,因为基本上,无梦深睡中是什么也不存在的。然而拉玛那曾经说过,终极实相不可能一会儿出现在意识中,一会儿又不见了。它一定是持续不断,不受时间限制,永远存在于每个当下的。因此终极实相也必定存在于无梦的深睡中,那么在无梦的深睡中不存在的东西,一定不是终极实相。

这句话严重地干扰了我,因为当时我已体验过几次见性的滋味(瞥见一味),不过仍局限于白天清醒的状态。换句话说,能让我关心的事大部分存在于白天的清醒时段。然而清醒的状态显然不是恒常的,它在二十四小时里时有时无地出现。

待续...

根据伟大智者们的说法,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永远有一个清醒的东西----它在醒时、梦境或深睡中,一直都维持着觉知。那永远存在于当下的觉知,就是我们的神性。那份潜伏的、持续不断的觉知力(不二的觉察)就是神性的不灭之光,也是我们通往﹁神﹂的管道想要领悟我们的无上神性,我们必须接通这股持续不断的觉知电流,使得醒时、入梦与深睡都充满着电力。它将使我们不再认同肉体、心智、自我或灵魂,并且帮助我们认出那持续不断的或不受时间限制的"神"。

我听到拉玛那尊者的那句话时,已经认真坐禅二十年了。我曾经在片瞳和松美禅师的指导下习禅;与卡鲁和创巴仁波切学习藏密;与贝诺法王和恰都仁波切学习大圆满;此外我或长或短地研究过吠檀多哲学、超觉静坐、克什米尔识知派哲学、基督教神秘主义、卡巴拉秘教、解脱者约翰的教派、苏菲派神秘主义……等等。

当我读到拉玛那的那句话时,我正在进行一次大圆满闭关修练,指导老师是恰都仁波切。仁波切地强调梦境与深睡状态申的明镜之心。我开始具备这份持续不断的不二觉察力,同时也得到了仁波切的认证。一年之后,在一次为期十一天的闭关中,我的自我终于基进地、彻底地死亡----一切似乎都有了结果。那十一天我完全没有入睡,换句话说,日夜我都是清醒的,即使我的身体和心智经历了醒、梦与深睡的情境:我在这些变化中是如如不动的,并没有一个"我"可以被动摇,存在的只有不动的、没有内容的觉知,它如明镜一般和它所目睹的每一样东西合一了。

从那时起,我就这么直接地恢复了我的自性,一直到现在,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这样的状态。这持续不断的、不二的觉知一旦成为明显的事实,你在这个物质世界就会拥有崭新的命运。你将发现你本然的佛心或本然的神性,那个无形、无相、超越时空而又无限的空寂,你可以称它为大梵、基特、基督意识、光明本体等等----这些名相指的都是"一味"的境界。只有它才是你真正的身份----纯粹的空性或无条件的觉知。有了这份体悟,你就可以从主客对立的渺小世界所造成的恐怖和折磨中解脱。

你一旦发现自己无相的佛心、真我、纯粹的神性或神的源头,你就可以带着这份持续不断的不二觉知进入次等的境界,包括精微的心智状态和粗钝的肉体状态,并且以光明恢复它们的生机。这时你并不固着于无相和空寂。你会把那空寂也空掉:你将自己投入心智的世界与粗钝的世界,以平等之心进入它们,并且赋予它们创造力。这个独特的心智和肉体就是所谓的"你"(以我为例,这个"你"就是所谓的肯恩.威尔伯);这次等的你,就是你神性的工具。然后,所有的事物,包括你的小我的心智、肉体、感觉和思想,开始从你那广阔无边的空性中升起,因为妳不再认同它,并且有能力任其生灭运化,所以它们在升起的那个当下就自行解脱了。这时你开始察觉那股基进的自由,而唱出解脱之歌,放出醒目的无限之光,饮下至乐之水。月亮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你如此看着它,太阳也是你自心的一部分,你以这样的心境向它顶礼,一切都如实存在着。恒久而永远地,恒久而永远地,存在的只有"这个"。

然而,你并不是找到了或达到这个自由的境界。自由从一开始就居住在纯然的目睹中,你只不过发现了一开始便具足的自然觉知力、纯然而又空寂的自性或基进的"我即自性"。长久以来你并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因为妳在人生的这场如梦似幻的戏剧中迷失了。

在朝向一味的境界发展时,人们通常会犯下两种错误。第一种是与目睹接触时所犯下的,第二种则是从目睹进入一味时所犯下的。第一种错误:在试图与"目睹"(或"我即自性")接触时,人们往往以为他们将看到某种境界。其实你什么也不曾看到,你只是安住在目睹中----你就是那纯净空寂的觉性,而不是那些可以被看见的东西。无论是一闪而逝的影像、狂喜或特殊的光亮,都不是目睹的本身,而只是一些客体罢了。

当你进入一味时,你很自然会成为你所看到的一切,但是你不能企图看到"实相",因为这份努力的本身就是障碍。你必须从"我不是这个,我不是那个"的否定之道开始进行。因此人们所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企图将目睹变成一个可以抓取的目标。

目睹只是对所有升起的事物的见证,感觉上它和这些事物都无关,它只是一种自由和解脱的感受。我们以为自我紧缩会阻碍我们的神性,其实它只不过是神性的显化罢了,如同宇宙的其它事物一样。真空即是妙有,包括自我的展现在内。况且,那个想要消灭自我的东西不正是自我吗?神爱万事万物,目睹也爱从它之中升起的万事万物。目睹疼爱自我,因为目睹乃是平等映照着一切的明镜之心。但是自我认为它还可以更巩固一些,于是开始玩起消灭自己的游戏----理由很简单,只要它还在玩这场游戏,它就可以继续存在。(还有谁正在玩这场游戏吗?)庄周早就指出,"想要去除自我的那份欲望,不正是自我的示现吗?"

自我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股微细的费力感,所以不能以奋力去解决。费力其结果一定是双重的费力。自我的本身乃是神性的完美示现,最好的对治它的方法,就是安住于自在中,企图消灭它,只会让它更费力。所以要怎么修练才对?你只需要安住在目睹"我即自性"或空寂中,然后去感觉或注意那份自我紧缩。当你"感觉"到自我紧缩时,你已经在"释放"它了,因为你不再认同它,而只是看着它。你是从目睹的地位来看着它,而目睹早已从万事万物中解脱了。

因此安住在目睹中,去感觉那份自我紧缩----就像你感觉大地或飘过的云朵一般。思想从心中掠过,感觉从身上闪过,自我紧缩在觉知中徘徊,你只是毫不费力地、自发地、平等而又完整地目睹着它们。处于那毫不费力的境界 只是单纯地感觉那份自我紧缩而不企图消灭它,一味的境界可能会更容易闪现。你没办法让一味出现在眼前,因为它早就在眼前了,你从未失去过它。你所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避免犯下这两种错误,(不要将目睹当作客体来对待,而只是安住于其中;不要企图消灭自我,而只是单纯地感受着它)这么做就能使你到达你"本来面目"的断崖边。你一旦到达那个临界点,所有的事就不在你的掌控中了。

安住在目睹,感受那一份自我紧缩:一味很容易便从这个空间中显现。不要将这件事变成一种费力的战斗,你只需要自然而又随性地进行,从早到晚什么时刻都可以,你要随时站在你那惊人的认知的刀锋边缘。现在让我来一步步地引导你:首先安住在目睹,感觉自己的自我紧缩。当你在这么做的时候,请注意那目睹并非自我紧缩,因为它能觉察到自我紧缩。目睹不受自我紧缩的影响,而你就是那纯然的目睹。你既然是目睹的本身,于是你就解脱那自我紧缩了。安住在自由、开放、空寂与解脱当中。只是去感觉那份自我紧缩,而不要去理睬它,对于其它的觉受也以相同的态度对待。不要试图消除眼前的云朵、树木或自我----只是任白它们生灭,安住在解脱的空寂中。到了某个不请自来的时刻,你可能会发现那份自由的解脱感是没有内外、没有中心、没有边缘的。思想在这份自由中飘过,天空从这份自由中掠过,世界从这份自由中升起,而你就是它们。天空是你的头部,大气是你的呼吸,土地是你的肌肤----一切都越来越贴近,越来越贴近。你就是这个世界,只要你能安住在这圆满无限的自由中。这就是一味的世界,其中没有内外、主客或彼此之分----它既无开始,也无结束;既无方法,也无手段;既无途径,也无目的。这就是拉玛那所说的终极实相。你可以称之为"加冕练习"。

不论你现在正在进行什么样的修练----譬如回到觉知中心的祈祷、内观法门、冥合祈祷、坐禅、瑜伽、忆念阿拉,等等----你都可以把这项训练添加进去。其它的练习都是要帮助妳进入某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然而一味并不是一种特殊的状态----它可以跟所有的状态并存,正如每一波海浪的湿性一般。海浪也许有大小之分,湿性却是一样的。一味就是水的湿性,它并不是某一波特殊的浪花,因此像内观、瑜伽或祈祷之类的修练方法是无法令你进入一味境界的。这些训练都是为了让妳进入某一波特殊的浪花所设计的----通常都是非常巨大的浪花----那也很好。即使是最小的浪花,一味也还是它的湿性,所以不论你的觉知处于什么状态都好。你都安住在浪潮中去感受那份自我紧缩,并同时保持解脱与自由。

然而请继续维持你其它的练习,因为它们能带你进入意识中某些重要的浪潮(通灵境界、精微光明境界及自性境界),它们都是能促成你的神性充分示现的重要工具。正因为一味简单得难以置信,而且毫不费力就能达到,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无法发现当下的浪潮就是湿的。他们永远无法发现当下的状态就是"如如"。所以他们才会终其一生追逐一波又一波的浪花,总是希望下一波比上一波的浪花更为巨大。老实说,这也没什么不好。那些独特的修练方法是要帮助妳进入越来越微细的境界,同时不知不觉地让你对所有的修练经验感到厌倦。你一旦厌倦了冲浪游戏,你就自然会安住在当下的那波浪潮中。

纯然目睹的本身并不是一种经验,而是任由经验生灭的开放空间。只要妳还在追逐各种经验,包括灵修在内,你就无法安住在目睹,当然更不可能进入恒在当下的一味之海中。一旦厌倦了各种的经验,你就自然会安住在目睹,只有安住在目睹,才能发现一味。那时,风就是妳的呼吸,繁星就是你脑中的神经元,太阳就是你清晨的滋味,而大地就是你身体的感觉。妳的心将会开放给万事万物,而法界将冲入你的灵魂,你会变成在永恒中运转的无量银河系。世界只剩下本自具足的圆满、空寂中充满着心知肚明的光辉----这个为永恒保存下来的唯一真理,如此刻在无垠之墙上:存在的只是"这个",没有其它的东西了。

一味》摘录

作者:肯恩?威尔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尤其是新时代的圈子,流行着一种温吞的平等主义与圆滑的自以为是,他们声称没有任何一个观点比其它的观点更好,因此所有的观点都应该平等视之,这样才能显现丰富的多元性。如果我们不做任何好坏的论断,我们就能彰显真正的慈悲。换句话说,一般人都以为慈悲和批判是二元对立的。

但是你知道吗?这个观点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从某一个方面来看,这个观点声称所有的观点都是丰富的、多元化的展现,因此每一个观点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一个观点比其它的观点更好。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他强烈的暗示自己的观点是超越其它选择的,因此这个『慈悲』的观点虽然声称没有让何一个观点比其它的观点更好,其实他是在暗示着:这个世界不该有任何观点超越其它的观点,除了他自己之外。此乃以某种阶级来否定所有的阶级,以某种批判来否定所有的批判,因此他的意图虽然良善,但还是一种伪善,因为他强烈的谴责了其它所有的人。

伪善与真正的慈悲毫无关系;那只是一种愚蠢的慈悲,愚蠢的慈悲以为自己是在行善,其实是非常残酷的.....真正的慈悲包含着智能,而批判的出发点是关怀与关切....

禅把这两者区分为『老婆禅』和『祖师禅』,为了从轮回醒来,自我必须备好好的修理一番,否则,你将继续玩你最拿手的把戏;然而『老婆禅』绝不会带给你挑战,为了行善,『老婆禅』会如你所愿的,让你晚一点起床或允许你早一点结束静坐,任由你沉溺于自我之中。

『祖师禅』则会拿出一条长长的香版,对着你大声吼叫,你的骨头可能会被打断,你的自我可能会被粉碎!『祖师禅』则会踢你的屁股,辱骂你,令你十分不悦。

如果你没有准备好接受这种火练,那么你就去新时代的圈子里找一位轻松而又和蔼,永远面带微笑,总是轻言细语的老师,然后学着运用充满灵性的词藻,替自己的自我加上新的卷标。

我的朋友,你千万别靠近那些真正慈悲的人,因为他们会让你尝到油炸屁股的滋味。大部分人所说的『慈悲』其实是:请对我的自我好一点。然而你的自我就是你最大的敌人,善待你的自我其实是不慈悲的。

目前你和我都不是澈悟的大师,我们不可能永远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慈悲,什么不是。所以我们必须开始学习给予真正的慈悲,而不是愚蠢的慈悲。我们必须学会作定性区分,这是一种涉及不同层次的价值观的次第判断。

毫无批判其实是最大的批判。

整合灵性途径的几大障碍

作者:肯恩?威尔伯

译者:胡因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合的灵修途径大概有四、五个障碍,我指的不是那些主流人士──无神论的自由主义份子和基本教义派的保守份子──这两个阵营的人都是忽略整合灵修的。我要讨论的对象是前卫的、反文化的、另类的灵修圈子。

我看到的第一个障碍来自那些集中焦点于新观念及新典范的转译阵营,这些观点和概念有些确实很重要,我对他们经常是赞同的;但是学到一个新的概念并不会让你进入持续不断的不二觉知;只有专注和长时间的修练才能帮你达到。转译的阵营包括系统理论、生态心理学、生态女性主义、生命之网理论、新异教主义、占星学与新占星学、深层生态学以及女神/盖娅崇拜。这个阵营大部分的途径都陷入了粗钝的感官运作世界或向下回旋的平板世界,他们提供的乃是对这个世界的各种新的诠释方式,但并没有提供任何方法将意识转入精微光明次元、自性次元和不二境界,充其量只能帮助人进入自然神秘境界和「世界灵」的通灵阶段,虽然已经很不错了,但毕竟只是超个人境界的起点而已。

他们经常说那些高等的次元否认压抑了尘世与大地,但这个说法只适用于高层境界所出现的病态,正常的高层境界既能转化也能含摄低层境界,因此神性既能转化也能含摄自然。不过,某些灵修途径确实压抑了低层的发展,而这些途径就是整合灵修的「第二个」障碍。

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伟大「轴形期」,人性的演化有了重大的突破:几位领导时代的智者──帕门.尼德(译注:希腊哲学家,创立了爱利亚学派,主张一即一切)、克里希那、拿撒勒的耶稣、释迦牟尼佛、老子──发现他们可以追踪到意识的源头,也就是从通灵次元的「神交」进入精微次元的与神结合,最后进入不二次元的「我即是神」:阿特曼即是婆罗门,我与父是一体的、小我溶入了空寂、意识找到了无限的「大一」。这个从「最高形式」的意识证入纯粹无相境界的突破是一项惊人的成就,也是意识最伟大的突变。从其中创发的活力,形成了世界最主要的几个智能传统,其旺盛的精神一直持续到今日。

(在这个特殊的议题上如果加入性别的探讨,将会使事情变得更加混淆,其实不二次元是两性都能达到的境界,因为这个境界是中性的。从今日的标准来看,「轴形期」获得突破的人都是男性,显然是一件不幸的事,但是以当时的标准来看却是无法避免的。「农艺期」的社会结构是以男性为主的,大部分的突破都是在宗教的闭关修行里发生,而这类非家庭式的民间活动只有男人可以参与。我们今日所采取的工业和后工业的社会结构不再需要形成性别之分,男女都有机会进入灵修的领域,因此我们再也不需要以咒骂男人的脏话作为开场白了。)

这个「轴形期」的发现也带来了相当大的缺憾,当他们急着追寻超越无相的境界时,往往会鄙视整个有形世界。他们的目标是脱离轮回的涅盘、超越大地的天堂、一个与世俗无关的国度、一个排除万有的「大一」。这个「轴形期」的途径所采取的典范是止念三摩地、阿因、灭谛──也就是彻底的止念或纯然无相的定境,简单地说,其目的就是要达到自性或空寂的境界。这个途径是向上回旋与超尘出世的,世俗的性、金钱、大自然、肉体与欲望都被视为罪恶、幻相或无明。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个途径确实有它的道理,因为如果你只是一味追求感官的世界,你就不可能发现更高、更真的实相,反之,过度压抑或否认世俗之事,你也永远无法发现「不二的」境界、一即万有、此岸即彼岸、上溯空性与下及万有的合一、真空即妙有、涅盘即轮回,因为这一切都是「一味」的各种姿态。

伟大的轴形期始于公元前六世纪,这种意识上的重大突破同时出现在东方与西方。那个时期的宗教完全被否定人生、放弃肉体欲望或纯属向上回旋的瑜伽苦行所掌控,它们几乎无一例外皆是不折不扣的二元论:神性和肉体是分开的,涅盘与轮回是分裂的,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是敌对的。到了公元二世纪,二元论涅盘观的局限开始变得非常明显,于是当时最先进的心灵推动了超越涅盘的伟大运动,这个运动主张纯然不二的觉性既能转化也能含摄宇宙深渊或涅盘,倡导这个观点的不凡心灵在东方是龙树,在西方是普拉提诺。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可能是最著名的不二论了(这句话来自心经,它涵盖了整个大乘佛法的精髓,这项革命大部分是由龙树推动的)。「涅盘」与「轮回」、大一与万有、向上回旋与向下回旋、智能与慈悲、能观与所观──它们都是非二元对立的,但是这非二元对立性并不是一种概念或观念,而是直接的体悟,如果你把它变成一种观念或信仰,禅师就会狠狠地用香板打你一板,因此非二元对立性经常被称为「非二」、「非一」(为的是不让你把它变成观念上的一元论、生命之网理论或平板世界的整体论)。其观点非常的清楚,过去被向上回旋视为罪恶、污染或幻觉的事物,现在则被视为神性的光辉姿态,诚如普拉提诺所言,「万有」与「大一」不是分裂的,万有即是大一的示现(这并不是由你的心眼想出来的理论,而是由你的默观之眼直接觉知的境界)。因此灵修并不是否认世间的事物,而是令万事万物都能上道,根据「谭崔」的说法──不二运动开出的另一朵花──即使是最严重的罪孽之中都隐含着智能与救赎之光。愤怒的心髓是清晰的洞见;爱欲的心髓是慈悲,恐惧的心髓则是自由或解放。

其原则很简单:高阶能转化与含摄低阶,而不是否认低阶。神性转化含摄灵魂,灵魂转化含摄心智,心智转化含摄肉体,肉体转化含摄物质,因此真正的灵修途径应该含摄、转化以及拥抱所有的阶层。大存有链的向上回旋学派被赋予了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张逃离肉身监禁的地图,而是一张神性拥抱万有的一览表。

于是,一场非凡的不二革命运动便如此展开了。当西方世界伟大的柏拉图主义正准备勇往直前之际,却四处遭受教会的拒绝,后者正式要求信徒效忠于向上回旋之道,因为「我的国度不在世间」,甚至连凯撒大帝都得效忠这个途径……但是对那些耳聪目明的人而言,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潮照亮了第一个千禧年通往第二个千禧年的不二之径。新柏拉图主义的传承后来认清大存有链其实是在时间中开展的,于是直接促成了费希特、谢林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洞见(他们发现整个宇宙都是神的演化过程中的产物──神在作用中的产物),然而那个惊人的洞见到今日只剩下了科学上的演化论,真可说是一对巨人父母生下的一个患有贫血症的苍白小孩。

东方世界不二的革命运动促成了大乘佛法、吠檀多哲学、新儒家思想、喀什米尔的识知派哲学以及佛教的金刚乘──上述的学派都可以粗略地被归纳为「谭崔」。持不二论的「谭崔」大概是从八世纪至十一世纪之间兴起于印度,但是早在六世纪时便开始传入西藏、中国、韩国和日本,当时东方世界也开始理解大存有链其实是在时间中开展的,不久,伟大的奥罗宾多便以无比的才华将这个观念发扬光大。

今天我们正活在历史最殊胜的时刻,因为这两股宏大的不二思潮正以演化和整合的形式逐渐向彼此靠拢,西方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唯心主义大致已经结合了西方科学对演化论的理解,而且正在整合东方的不二论与谭崔学派以及它们强而有力的发展方向。

东西方的结合形成了今日的各种整合途径,数百位研究者遍布于全世界。这个途径也涉及了深度心理学的研究──纯属西方世界的发现──它有一股强大的欲望,企图在人性与神性的每一个次元、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象限都能发出卓越之光。这个整合途径还在襁褓阶段,但是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

如果说整合途径的第一个障碍是平板世界(向下回旋的学派),那么第二个障碍就是与其相反的向上回旋之道。这条道路──发迹于「轴形期」──包括了佛教的上座部、某些派别的吠檀多哲学(只停留在止念三摩地或真知三摩地,而不再进入自然无念三摩地),以及许多派别的asthanga与哈达瑜伽(它们只把目标放在念头的止息)。我要再声明一次,这些途径并没有错;它们只需要补充向下回旋之道,便可以更趋近非二元的立足点。

第三个障碍是「回避式的灵修之道」,也就是想象自己一旦发现了神、女神或更高的自我以后,生活里的大小琐事都能奇迹似地获得照顾,事业、工作、关系、家庭、金钱、饮食与性这些日常事务上的恶习就会自动止息,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你会发现情况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你的上半生就这么被误导了,而下半生只剩下了苦涩。

这种回避式的灵修途径是非常容易让人上当的,尤其是最高境界的不二法门,正因为「一味」的境界是本自具足永远存在于当下的,因此许多人可以透过已经证悟的老师的指引,很快地瞥见这终极的境界,事实上,藏密的大圆满和吠檀多哲学都有许多法本运用「直指」的方式来传法(请参阅四月二十七日的札记)。

学生一旦清楚地瞥见这本自具足永远存在的觉知,某些不幸的事可能会发生。一方面他们似乎解脱了身心较低层次的束缚,但另一方面这些较低层次的身心并没有停止自己的需要或问题,你可以一面处于一味中,一面罹患癌症、婚姻失败、失业或仍然是个浑球。瞥见最高的境界并不意味较低的层次就不存在了(佛仍然要吃饭,你也不可能因此而成为较低次元的某种能手),开悟不会让你变成一名四分钟跑一哩路的赛跑健将,而且事实往往相反,因为你可能会开始忽略、甚至轻视较低的层次,以为你不再需要它们了,它们其实是你神性的工具以及表现你的幸福圆满的工具,忽略这些工具就是扼杀神性──你可能忽略和谋杀了自己神性的示现。

但这并不意谓为了通过口腔性欲期的成长阶段,你就必须成为一名大厨,或者为了发现超越语言的境界,你就必须成为莎士比亚,换句话说,你不需要在低层得到完美的发展,才能晋升到高层,反而在达到很高的境界时,仍然可能存在着各种低层的问题。接通高层并不意谓低层的问题就消失了。

对于主张觉性是本自具足的学派而言,上述的现象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噩梦,因为学生一旦瞥见一味,可能会失去修补心理坑洞的兴趣,你不再认同身心,即使心理上仍存在着深刻而痛苦的神经官能症,你也不在乎了。

虽然这样的认知并没有错,但是这种态度却严重地违背了你的菩萨誓言──你的誓言是要帮助所有的众生体悟一味。你也许很高兴自己可以不必再处理那些精神上的垃圾,但是你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得出来你还是一个神经过敏的浑球,所以你即使宣称自己已经体悟一味,却只会让人们极力避免进入相同的境界,你也许很高兴地处于一味的状态,但是你完全无法表达你的体悟,原因是你没有在低层的问题上下过功夫,因为处理低层的问题时,你必须学会表达你的理解,你不能把神经官能症的古怪行径诠释成愤怒的智能或为法而战。因为「一味」的境界即是一切,所以它不和任何东西沟通,但是你的灵魂、心智和肉体,你的言语、行为和行动,再再都表达了你的处境,如果这些层面都是混乱的,那只好祝福你了。

我还是要再声明一次,一味或自然无念学派并没有错,他们接通了你所能想象的最高境界,但是他们必须理解较低阶段和较低层次的问题仍然需要处理(包括心理治疗、食疗、运动、关系的互动、谋生等等。)这样才能踏上整合治疗的方向。大部分的众生都活在较低的次元,因此当你传达一味的讯息时,你自己属于较低次元的状态必须是健全的,才能传达健全的讯息,否则你口里说的是最高的真理,而实际的低层状况却是神经官能症。

我认为整合途径的最后一个障碍就是「新时代」风潮。他们将奇想与神话阶段抬举为通灵和精微光明境界,他们混淆了自我与自性,将前理性美化成超理性,将前成规期的梦想成真误解为后成规期的智能,并且称自我为神。我希望他们能一切安好,我也希望他们的梦想快点成真,这样他们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不满足的。

以上就是四个主要的整合途径的障碍,让我再重复一遍:

向下回旋的平板世界及其转译式的理论;

向上回旋之道对世俗的嫌恶;

回避式的灵修之道;以为体悟一味就足够了,直到发现自己还有未解决的问题为止;

新时代运动的自我美化。

如果再加上大多数的保守人士──包括自由主义的无神论者与保守神话阶段的基本教义派信徒──那么很显然我们距离完整的自我了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意谓着神还没有厌倦这一场法界的捉迷藏游戏,它很乐于继续藏在那些最糟糕的地方。

实相就是意识——摘自《意识的光谱》

作者:肯恩?威尔伯

译者:李孟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已经看到人类有两种认识模式可资运用,最重要的是哲学界、心理学界和神学界各路人马都一致指出一个无谬的结论:只有非二元模式能提供「实相的知识」。也就是说,他们跟量子物理学家一样达成一个共通的结论。

但是大部份的西方人认为这一点很难掌握,因为我们的文明、个人认同、哲学和生活目标都完全建筑在二元主义的认识模式,以至于任何提到二元模式是虚妄不真实的建议都会令我们急促地逃离这种洞见。但是,我们也指出象征-地图知识的内在困难。它是二元主义的,把宇宙分成「能见」与「所见」,因此将「世界一分为二」,而使宇宙「欺瞒自身」。

当抽象化的象征宇宙和实际宇宙混在一起时,我们会把地图和地域相混淆,并犯了误置具体性的谬误,而使这种认识模式加速破灭。我们若是只用这种装备来探讨实相,就会发现我们的理论和世界图像很快崩落,因为我们在物理世界的基础中,找不到确定性的承诺,只有测不准的原理;我们在心理世界的基础中,也只能找到不完全的论域,也就是说所有的「观察都会干扰实相。」这就是二元知识的本性,可是我们好像不想要检查它的适当性,而只想透过科技(因为技术逻辑就是二元逻辑的自然延伸)发现「创新的」和「灵巧的」手段,来加强使用它。

也就是说,我们拼死捍卫我们幻象的根源。这件事就如爱丁顿所宣称的一样,「------要解决问题的我们也是问题本身的一部份」,而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对二元主义的知识上瘾了。所以,华兹说:「我们几乎察觉不到我们位置的极端特殊性,也很难认识到一个简单的事实-世上有一个对宇宙内涵的统一哲学共识。不管是在今日或六百年前,也不管是在新墨西哥或日本,都有人报告相同的洞见,并教导相同的根本原则。(注一)」

我们大多会觉得这种陈述略嫌夸大,因为我们在政治上都得不到共识,更别提绝对的实在。而古代中国禅宗门徒的实相观点当然与现代生物化学家有所不同,所以也一定跟十四世纪欧洲神学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罗?可是,答案不是这样简单,因为这个问题可从两个不同层面来探讨,因为我们有两种不同认识实相的方式。而象征-地图知识的世界图像经常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只要我们随时更新关于实相的科学、经济和历史观念,这种实相的象征图像就会继续改变。但是,非二元的认识模式并不把任何象征或观念当成「内涵」,而是直接面对实相本身,既然实相在每一个时空都是同一的,因此这种认识模式就可得到「一个对宇宙内涵的统一哲学共识」,这种了解实相的方式「不管是在今日或六百年前,都有人报告相同的洞见,并教导相同的根本原则。」也就是说,禅宗门徒、欧洲神学家和现代生物化学家的实相体验都是同一的。(注二)

因此,象征-地图知识能产生各种不同的世界图像,可是非二元的知识只呈现出一种了悟,没有文字图像可言。就拿香蕉船这个粗糙例子来说,可从象征-地图知识的不同观点来描述:从化学观点来看,它是碳、氮、氢、氧、硫、磷和某些痕迹元素的复合物。从经济学观点来看,它随着市场变动而控制成分的开销。从常识观点来看,它就是用香蕉、核桃、冰淇淋和巧克力酱所做成的甜点。我们对于香蕉船虽然有三种不同的描述方式,但是我们可以从此推论出有三种不同的香蕉船吗?这一点是当然不行,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对同一个香蕉船的三种象征性描述,而我们最后也是靠舔才能体会到香蕉船的滋味,而不是靠描述。大传统也同样地宣称只有一种实相存在,可是它能用不同的象征地图来描述。而人在历史上是经由暂时放弃二元知识,才能直接体会潜在的单一实相,这是所有地图所仰仗的单一地域。也就是说,他们弃绝言语,而直接体验,这种非二元的体验「内涵」就是绝对的实相。

我们曾经指出过最后的「证据」不在逻辑的宣称,而在实验的事实。我们也只有在实验时,才会觉察到第二种认识模式,并知道这是真是假。我们现在可以描述这个实验,并同时呈现出第二种认识模式启示实相的合理性。它是的确很合理,因为它直接绕过二元化认识模式的干扰。它不把宇宙一分为二,也不划破其无缝外衣,好来戏弄它,并使它欺瞒自己。它也不受逻辑铁丝网的挤压,更不会为此而困惑。这就如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所说:我们直到现在都是在研究物质的质与量,我们好像可以分离物质的任何一部份当作样本,而不管其余的东西。现在该是指出这种程序只是一种知性闪躲法的时候了。从它的具体物理实在来看------宇宙就像一个巨大的『原子』一般不能分割,它有它的整体性------唯一不可分割的实在------我们若是藉由强力的方法来看透物质更深远的内涵,就会惊惶地发现其各个部份的相依共存性。宇宙每一个元素都在彼此正面交织------我们不可能切入这个网络,把某部份分离出来,却不会磨损和拆散其所有的边缘面。只要我们眼睛

所能看到的一切,宇宙都把它们结集在一起,唯一真正能了解它的方式就是把它当成一个整体,而不要拆成部份来看。

而这就是非二元认识模式所要做的事,它把宇宙「当成一个整体,而不要拆成部份来看」,因此才没染上象征-地图模式的分别和破碎特征。我们在下列篇幅中会开始处理「非二元」模式的细部「特征」。不过,它很显然地没有任何可用象征来充分描述的地方,否则它就成为象征-地图知识了!爱丁顿也指出这种「亲证」知识不会就范于分析或符码化,但是读者也许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感受」一下。我们现在必须指出德日进把宇宙当成整体的说法,跟黑格尔经由超神圣增加过程来达到「整体宇宙」的戏法有所不同。因为,黑格尔把每一件「事物」都只当成整体的一部份,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部份的片段一直增加在一起,才能到达绝对境界。这无疑地是有某些利益,但终极来说「片段的堆叠」和「片段的分割」都同样是一种「知性躲避」,而非二元的认识模式却是在没有片段、分别和二元物可资结合或切离的环境中运作。(注四)此外,每一个「分隔的事物」并不只是整体的某个侧面,也是自成一个整体。可是,这种自成的整体也不能跟史宾诺沙的犯神论相混淆。

我们可以从认识论的探讨开始转移到心理学的基础,因为不同的认识模式本就相应于意识光谱漱ㄕP层次。而且,我们个人的认同也与我们运作的意识层次有密切的关连。因此,我们认识模式的转变就会造成我们基本认同感的转变。当我们只用二元主义的象征认识模式时,主体便与客体分离,并赋予所知客体一个适当的象征或名称,我们也一样觉得自己基本上是与宇宙相分隔和异化的,这个认同是由我们的角色和自我意象所构成,也就是说,我们把自身二元化所形成的象征图像就变成我们的对象。然而,非二元知识并不如此操作,因为其认识模式与所知对象同一,而这显然也会对人的认同感产生转变。

但是在深入探讨这个之前,我们必须先澄清这个极端重要的论点。我们打过譬喻说非二元认识模式的「内涵」是绝对的实相,因为它显示出宇宙的绝对本然面貌,而不是一般把它分割化和象征化的面貌。更加严格来说,实相和实相的知识并不是分开来的两种存在,而是说非二元的认识就是实相,它本身就是认识的「内涵」。可是因为我们的语言是如此二元化,所以实相和认识才会有点像是分隔的。但是我们必须一直记得认识和实相在原初体验中是合并的。

我们因此也得到一个惊人的结论。既然认识模式相应于意识层次,而实相就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模式,因此实相也是意识的层次。可是,这不意味实相的「材料」就是「意识材料」,或是说物质客体是真的由意识所构成,或是说意识是一个未分化原生质的星云团。它只表示实相是由意识的非二元层次所彰显的东西,我们把这称为心性。它显示为一种体验的事实,可是又要回到认识的象征模式,才能给予精确的描述。因此,我们主张实相不是观念的,也不是物质的,不是精神的,不是具体的,不是机械的,不是生命力的-实相是意识的层次,只有这个层次是真实的。

我们说只有心性层次方为绝对的实相,这可不是一条主观唯心论的原则,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可以如此解释。因为,主观唯心论主张宇宙可全部说成是意识的内容,而且只有主体(观念)是真实的,所有客体都是现象而已。然而,这只是一种前方V.S.后方的精致版游戏,它专门宣称二元主义的其中一方是不真实的,然后就把整个二元主义的问题推在一旁。而且我们说心性是实相时,可不是在讲一个逻辑结论,而是在说一个一定经验。就如我们所指出的,实相就是从心性的非二元和非象征层次所了悟和觉受到的「东西」。虽然有某一类哲学很爱讲这种基本体验,这体验本身可不是一种哲学,而是把所有哲学加以搁置;它不是某一种观点,而是不沾滞于所有的观点。它是印度所称的无相三昧(nirvikplpa samadhi),或是西藏所称的离念心体(hzin-dan-bral-pahi sems),或是禅宗所说的无念。二元主义的念头既然会否决实相的呈现,那它就一定要把自身也加以否决。

所以,有关实相是意识层次或实相是唯一心性的说法,我们只是用来说明一种能照即是所照的觉醒状态,宇宙在此就不会陷入能见与所见的二分状态。而宇宙就是经由这种伤害性的助力来欺瞒自己,实相只能是先于这个助送的事务状态。简单来讲,我们就是称这非二元觉识的层次为唯一心性,因为只有这个状态才是真实的。

实相就是意识2——摘自《意识的光谱》

作者:肯恩?威尔伯

译者:李孟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提过认识模式的转变会相应于意识层次的转变,而这也会相应于基本认同感的转变。我们现在就要好好处理这些相应,但是我们至少先要提一下最后一个因素-基本认同感的转变。认识的二元模式会把人的认同限定在能知上,其余的一切就会变成很疏远和异化的所知。可是,能知转变到不二的认识模式后,就会觉得与一切的所知同一,所以孤立个人的认同感就会转变为整体合一感,因为认识实相就是等同于且认同于实相。这可用薛丁格的话来说:

你和其它一切存有物都是处在一即一切的关系,虽然这对常识来说很不可思议。因此,你的生命不仅是整个存在的一小部份,从某种意味来说也是自成一个整体-------因此,你可躺平在地上,在大地之母身上伸展躯体,深信你和她是一体的。你跟她一样是如此坚定屹立,无法伤害的甚至比她还强上千百倍。当然,她将来会吞食你,但她也一定会将你重新带出场,迎接新的奋斗和苦难。而且也不只是在「某一天」:她在当下、今天和每一天都把你带出场,不是一次而已,而是千百万次,就跟她每一天吞食你千百次一样。这些话可不是出自于含糊一切的「神秘主义者」,而是从量子力学专家的清明心智中讲出来的。

薛丁格在此用镜子的反映来说明唯一心性如何展现为主客二分的世界,因为你在镜前放一物体,就会显得有两个物体,可是实际上只有一个镜外的物体。当二分化的知性以相同方式反映世界时,我们就得到能见所见和主体客体等「两种」意象,而实际上只有唯一的心性而已。

爱丁顿爵士也说「我们只能有一种研究进路,那就是靠我们心性的直接知识。物理世界的研究进路只会陷入猫追尾巴的恶性循环------(注十五)」

大乘佛教也跟这些物理学家一样,用万法唯心(cittamatra)或一念( ekacitta)等词,来称呼这个实相。因此,我们可以在《楞伽经》中找到下列的陈述:

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境界--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相,悉皆无有--」

《华严经》用更诗意的方式说:心如巧工画师,画种种之五阴。《起信论》也解释说: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惟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惟是一心,故名真如。

当然,唯心不是理论,而是活泼泼的体验,这点已由禅宗直接点出来。唐朝的黄檗禅师就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

因此,禅宗不喜欢空言教理,而要「直指心性」,而且他们几乎都用命令句,如「佛只指出这条路」。因此,慧棱长庆禅师在放下分别心,而直见心性时,就说:大错!也大错!竖起屏风看世界!若有人问我是何想法,本座即一杖子打过去。

所有的传统并非都称这个唯一的实相为心性,而是用绝对存有、绝对之道、空、上帝等词汇,这是可理解的一件事,而且「他们只是用很多名号来称呼这唯一的实相罢了!」因此,我们在哥林多前书中,可找到下列的叙述:岂不知你们的身体是基督的肢体吗?凡与主联合者便与主成为一灵。(6:16-17)或是约翰福音中所载耶稣的话: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之内,我在你之内,因此他们也可在我们之内合一(17:21)

柏罗丁纳斯也说到「所有灵魂归元为一」,艾科哈特也宣称「万物在上帝中皆为一体,我们对此无法置任何一词」,他因此劝勉我们要「有合一的体验,才能找到上帝。」

为了合一,我们必须放弃二元主义,就如圣汤玛斯福音所说:他们向他说:我们要彷如儿童,才能进天国吗?耶稣说:当你使二为一,使内如外,使外如内,使上如下,使男女为一--那你当然会进天国(注二十)

圣汤玛斯福音中还有说到一点:耶稣说:我是在他们之上的光,我是一切,一切都来自于我,一切都要达到我。劈开一块木头,我在那儿;翻起一块石头,你会发现我也在那儿。(注二十一)

基督无所不在,就如彼得行传所解释:您只察觉到精神,您是我父亲、我母亲、我兄弟、我的债主和我的招待:您是一切,一切在您:您存在,除了您没有其它事物存在。(注二十二)

这种「唯一基督神性」的体验跟佛教或物理学家的「唯心」体验形式上是无可区别的,也跟印度教吠檀多的「唯一大梵」体验是相同的。因此,在羯陀奥义书(Katha Upanishad)中就宣称:单一的风大元素进入世间后,构成无数多的新形式;太一的神我进入世间后,也构成无数多的新形式。神我遍在于一切,可是又超然其外---神我就是内在于万物的唯一统治者,他把自己的太一化为万物。只有智者才能在灵魂寂静处见到他,得到永恒的喜悦。

剃发奥义书(Mundaka Upanishad)中还说到一点:大梵生出所有的物质生命和精神。大梵也生出空间和光,以及地、水、火和风------- 因此,从超上的精神中产生无限的存有物。

我们因此看到奥义书从头到尾都在宣称实相只有一个,可以称之为生主(Prajapati)、韦施纽(Vishnu)或大梵,但有这么多名号的上主却不怎么是唯一的实相,「所有的宇宙实际上是大梵」(奥义书3.14.1)。

但是这个大一并非多中之一,而是「无第二者之一」,完全超越二元主义,但不排除它,包含所有相对,却不受其束缚。道教的庄子就说这是「无待之一」,完全超越二元对立:

物无非彼,物无非此--------彼此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鲧而照之于天,亦因此也。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此乎哉?果且无彼此乎哉?彼此莫得其偶,是谓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译按:此段大意是说天道本无主客对立的二元关连性,因此人也应该效法天道,放下二元的认识模式,改以虚一的认识模式来对待万物。)



这些传统都用各种比方来指出实相就是一切现象的唯一绝对的基础,只要我们记得这只是个比喻,这就对我们有益。但是,大多数人不记得这个,反而认定绝对者就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超大号宇宙主宰,与相对的杂多万物截然不同,因而造成一种无面貌的泛神主义或枯燥乏味的一元论。所以,这些传统讲「大一」时,不是在字面上讲「一个大东西」,而是在说一种「无二的体验」。因此,只在字面上议论绝对大一是件最二元对立化的举动,如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说: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但是,这个「不二」不表示大一,因为僧璨指出纯然的无二性是非二又非一!《华严经》中也提到「自性是不一不异」。天皇道悟禅师也宣称「执一则见及当违!」当我们要遵循基督的指示「把二合一」时,不仅二不存在,连一也不能执实!

这些传统说「大一」时,只是用类比的方式迎合大众的想象,但是一旦要确实说出实相为何时,又会马上回到否定的方式,指出实相不一不异、非一非多、非超越非内在。因为,这是一种「无一物可说」的无二体验,也是艾克哈特所说的「无可名之的虚空性」,正如波曼所说「对世界而言是显现为无一物,对智慧之子而言是遍及万物。」因此,圣戴奥尼索斯才会说:

再往上高升,他不是灵魂、心智或知识的对象;他也没有意见、理智和知性;他也不是理性、思想或可以言传的认知对象;他也不是数字、秩序、大小、公义或相似;他不静不动;他没权能亦非权能;他没生命亦不存活;他非存有,亦非时间;他非知识、真理、智慧、神圣和善;他非精神、太阳或天父;-----他非光明非黑暗、非真理非错伪;我们无法对他做出任何完全的肯定和否定。(冥契神学第五部)

这一段可拿来与奥义书(Mandukya Upanishad)的说法比较一下,它指出最高实相是不知主客对待,亦非全知小知。他是不可见的、不可捉摸控制的、无区别的、超越思想的、不可描述的,这是自性的情境、发展的终点、寂静善良又没有二元对立。

说这么多「非此非彼」,是因为若给实相指定一个特征,就等于否认实相会具备相反的特征,也因而把实相的骨架从中间硬生生撕裂,使它陷入自我欺瞒的困境。我们自己也会藉由把真理与神性等特征加在绝对者身上的方式,变相在帮忙谋杀实相,并崇拜这些实相的意象,而浑然不知这是一种最微细的偶像崇拜,而且其中潜藏有祸害。「任何满足于用语言来文字来说上帝和天堂的人,就是一位不信者。」用库拉斯瓦密的话来说 :偶像崇拜是误把象征执以为实。传统哲学并不反对运用象征和仪式;虽然许多正统派对这种误用有话要说。但是,我要强调的是把文字表述当成绝对,会比误用塑像来得危险。(注二十七)

因此,没有基督徒会把基督的塑像和基督混为一谈,可是很多人会把基督充满圣爱的心理意像和基督混在一起,可是这跟金牛和羊的偶像崇拜便没什么不同了。

实相就是意识3——摘自《意识的光谱》

作者:肯恩?威尔伯

译者:李孟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知道偶像为何会对实相造成伤害,我们可以用大乘佛教的中观思想来说明。中观思想是最纯粹的否\w方式,可以否决我们把象征地图知识当成偶像的心态,而回到直接亲证的实相知识。

中观思想是由公元二世纪的大哲人龙树所创立,但他不是在建立自己一套逻辑哲学,而是把逻辑反指其自身,以暴露其矛盾的本性。他不主张任何有关实相的哲学,而是在专门指出所有的实相命题都一定是自相矛盾的。这不是怀疑主义或虚无主义,因为这两者也受到他同样锐利的攻击。默谛解释过中观的操作方式:

中观派如何驳斥所有一切的观点呢?它只用一项武器。它把任一观点的意涵都描绘出来,因而能显示出它们自我矛盾的性格。辩证法是一系列归纳和吊诡的论证。每一个论题都会指回自身。中观派可以是归谬论证派或自立论证派,也可以是辩证法学者或自由作战的辩论家。中观派否定对手的论题,也不证实自己的任何论点----归谬论证只对论者有利,因为一切都只靠他自己的逻辑,也要依照他的程序和原则。(注二十八)

中观可以对所有一切的哲学观点如此做,因为语言是二元对立的,任何肯定或否定都只跟其对立面有关连时,才有意义。每一个论述和定义都设下一道限制;它做出分类,因此分界线的内外必然是共存的。甚至无界限若无有界限来对比,也是了无意义。中观派的辩证法把这当成一套绝对确定的手法,来用以指出任一形上前提的相对性,也因此使参与论证的对手都必输无疑。(注二十九)

中观的作法是首先宣称任何有关实相的命题都落入下列四个范畴之中:

1.存在(单只是X)。

2.非存在(非X)。

3.存在和非存在皆是(X和非X皆是)。

4. 存在和非存在皆非(X和非X皆非)。

然后,中观接着突显出每个实相命题都是自我矛盾的。例如,我说实相是绝对的和无限的存有(此陈述落入范畴1)。可是,绝对和无限排除了非存在和相对性,而排除就是设下限定的标记,因此我说的「无限存有」其实是有限的,我的说词就变得自相矛盾。如果我改口说绝对的非存在(范畴2),也好不到那里去,因为非存在排除了存在,因此也是有限的。我现在变聪明一点,就会说实相同时内在于存在和非存在之中(范畴3),但这也排除了存在和非存在皆非的可能性。如果我宣称实相超越了存在和非存在(范畴4),就排除了实相内在于存在和非存在之中的可能性。简单来说,因为任何陈述都因其对立面而有意义,所以有相对的性质,因此任何陈述想要一揽整个实相,就会变得自相矛盾。

虽然,以最同理的角度来看,中观并不主张没有绝对的实在,而只是指出没有一个观念可适用于实相本身。中观之所以拒绝所有的逻辑选项,正是同时在拒绝二元化理性有掌握实相的潜能。理性只能产生幻象,而非实相。要见到实相就要空掉理性!

但是现在,我们对于所思所想皆乖离实相这一点就不会讶异了;以《楞伽经》的话来说,就是「最高法界实相是永远不可思议的。(注三十)」而观念只有在与对立面相关连时,才会有意义:上若无下就没意义,存在若无非存在、无限若无有限、真实若无虚假、善若无恶、黑暗若无光明-----也都会没意义。可是,史考特斯(John Scotus)却指出实相是一个整体,没有对立面存在,因此是不可思议的。铃木大拙说得也很简洁:「既然实相已超越了所有二元主义的形式,故不含任何对立面,因此也无任何特征可描述。(注三十一)」(Nicholas de Cusa)

也是在这种精神下称上帝为「各种对立的一致」。实际上,这就是天文物理学家看待宇宙的方式-它蜷回自身,就跟(Mobius strip)一样,没有外侧,也没有内侧,或者也可说是内侧即外侧:宇宙是无二的,因此对立就消融于一致。我们平常所用的逻辑因为是在纯二元主义的基础上运作,因此都会卡在这种陈述上,无法看到内侧即外侧,上即是下,善即是恶。举例来说,逻辑会对圆圈进行平面的划分,并主张圆圈的内侧显然和外侧有所不同,就如下图所示:

这在平面上来说,的确是如此,可是宇宙并非平面的构造。它其实像一个圆环体(torus),有像甜甜圈一样的弯曲度,如果我们在上面画一道圈,那么它的内侧就是它的外侧,如下图所示:

我们之所以能分别出内外侧,是因为我们同意要如此假装,但这也只是假装而已。《愣伽经》就说: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盘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盘。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盘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注三十二)(译按:这段大意是说因为我们认定一切法有自性,才会产生这种二元对待的关系;若是我们知道一切法空无自性,有无对待者在,则涅盘生死便彼此不相违背。)

简单来说,二元对立是在讲相对的关系,是念头造作,不是真如。可是,我们大多受到名相的牵绊,而完全忽中F实相,因此中观的目的就是要叫我们看清理性的二元对待无法传达实相为何的实情。默谛就说:

中观派方法的意涵就是指出真如已负载太多名相和见解。它们大多数是先验的;这是一种无明,一种摒除真实的观念建构。我们只有藉由除去观念的遮蔽,才能揭露出真实------中观派方法是卸除心智的各色概念装备,因此辩证不是为了要获取资讯,而是要净化;它主要是知性净化之途------理性是经由分别来运作,因此它若放弃二元对待,就失去理性的本性。理性的立场有其特定的观点;它不是普遍的或无待的知识。无分别的知识是把一切限制和扭曲实相的特定观点,都一律加以废弃。(注三十五)

中观的设计目的就是要根除和毁弃这些「过滤实相的观念建构」,因此它不是一套哲学,而是对所有哲学的批判。从这个观点来看,它跟康德的理性批判和逻辑实证论的批评有点雷同,三者都认为实在界不会给出那些哲学体系所宣称的讯息。但中观不像另外两个一样停在这儿,它进一步要打破我们依赖象征-地图知识的习性,使我们向唯一能触及实相的无二认识模式开放。完全否定思想不是因为虚无,而是为了生起般若的无二洞察力。

因此,否定是思想的毁灭;但它也同时打开了直观的新通道。否定是知性直观的主轴。空性不仅是否定一切见,也是般若慧------空性只否定思想;但它自身是非对待的绝对知识------空性的辩证是要除去覆在真实上面的观念建构,这些概念背后有一些实用上或感情上的偏见。这是把真实从人为的偶然制约中解放出来,而不是在否定真实。空性是否定的否定;它因此是再度肯定真实的无限和不可表达的正面特征。(注三十四)

法界是空掉所有概念运作的事实,可以引出一些惊人的结论。我们也许容易看到象征概念不是用于实相,但却不易察觉我们在潜意识层次中运作的实相观念。因此,我们对实相的觉知仍普遍受到潜意识知见的荼毒。语言学的创始人沃夫(Benjamin Whorf)把这说成是:

我们说「看到波浪」时,好像跟「看到房子」一样。但是,我们若无语言的投射,根本看不到任何一个波浪。我们其实是只看到不断变化的波浪起伏动作的表面。有些语言不会说「波浪」,如印地安的霍皮族人就说「很多个波浪起伏产生了(walalata)」,然后也能像我们一样只注意波浪起伏的一部份。但是,一个波浪既不能单只靠自己存活,因此wala就不等于「一个波浪」,而是表示「发生一个液体动汤」的意思,就跟船突然晃动一下一样------科学家也跟我们一样会不自觉地投射某种语言模式在宇宙上面,并且观察到自然的表面层次上就是如此显现。(注三十五)

再举一个简明的例子,请观察一下你的指头有什么不同。我们当然知道每根指头都不同,但你能指出什么地方不同吗?你真的能看到不同处吗?它既不存在你的指头,也不存在指头之间-实际上,它不在那儿!因为,不同处是一个我们替实相所建构的地图概念。我们从未能看到概念,因为我们是用概念去观察和解释实相。

现在更进一步来看:试着去观察任何一件「事物」,你就会发现你真正看到的不是一件「事物」,而是一整个视觉型态场,可是我们的习性是忽略整个视域的环绕背景,而从中间潜意识地知性抽离出一件「事物」。用詹姆斯的话来说:

我们的感官从一整个不可分的群集连续体中,只注意其中一个动作,而忽略整个充斥各色对比变化的世界。汉霍兹(Helmholtz)说我们只注意到指示事物的感觉。但事物是什么做的?我们最后会看到事物只是一堆感官性质的组合,并能实际地或美感地勾起我们的兴趣,然后我们就会给予它们一个名称,并以此而颂扬我们人类独有的独立和尊严。

博格森指出思想为了方便掌握实相起见,便把它切割成小单元,并因而创造出事物,所以「事物」有点假造味。因此,当你思考时,即是在捏造事物。思想不会报导事物,而是扭曲实相,以创造事物,博格森指出「它的如此作法便遗漏了真实的本质。」既然我们怎么样思维世界,便会怎么样知觉世界,并以此方式与这些鬼影般的事物共居。因此,中观派才会认为实相不仅远离一切语言戏论,也在标明一切法空无自性。

总之,中观派把绝对称为空性,并非一种虚无主义的作风,而是在直指实相就是如此,无法进行任何描述或分类,所以佛教才会用「真如(tanthata)」一词来称呼实相。空性无法成为思维的对象,你只能用无分别智来亲证(也就是说空性即般若,知识与真实无二)如果有人把空性当成一个观念,这个观念就必须空掉- 它不可称为空或非空,或两是或两非,但为了指出它,故假名为空。

如果实相是「空诸所有分别」,那么我们所称的分立事物就必须与其它分立事物等同,因为这种分隔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现在说一切「事物」等同,就是在说不存在任何分立的「事物」。华严宗采取前者说空的途径,并形成一套法界原则。华严宗宣称当我们看穿事物分隔的妄象后,就会达到一种物物相融的「互入」体验。因此,整个宇宙就成为珠光镜映的网络:这就是「一即一切? A一切即一」。这种万法互入的领域就被称为法界,而这只是阐述空性的另一种途径。

在无限的法界之中,每一个事物都在圆满的状态下同时含摄了其它事物,没有任何一点遗漏之处。见一法即见一切法,反之亦然。这就是说原子的微尘粒中含藏有三千大千世界。

或如布莱克所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掌即无限,一刻即永恒。

但是,大家要记住法界不是一套哲学,而是一种无分别智的体验。这种万法唯心的事实使得物物能够相即相入,因此每一个内部即是外部,世界即是一粒尘沙,天堂即是一朵野花。

手掬满水时,映照出月亮;手触到花时,香味渗入衣服。

实相就是意识4——摘自《意识的光谱》

作者:肯恩?威尔伯

译者:李孟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知道偶像为何会对实相造成伤害,我们可以用大乘佛教的中观思想来说明。中观思想是最纯粹的否\w方式,可以否决我们把象征地图知识当成偶像的心态,而回到直接亲证的实相知识。

中观思想是由公元二世纪的大哲人龙树所创立,但他不是在建立自己一套逻辑哲学,而是把逻辑反指其自身,以暴露其矛盾的本性。他不主张任何有关实相的哲学,而是在专门指出所有的实相命题都一定是自相矛盾的。这不是怀疑主义或虚无主义,因为这两者也受到他同样锐利的攻击。默谛解释过中观的操作方式:

中观派如何驳斥所有一切的观点呢?它只用一项武器。它把任一观点的意涵都描绘出来,因而能显示出它们自我矛盾的性格。辩证法是一系列归纳和吊诡的论证。每一个论题都会指回自身。中观派可以是归谬论证派或自立论证派,也可以是辩证法学者或自由作战的辩论家。中观派否定对手的论题,也不证实自己的任何论点----归谬论证只对论者有利,因为一切都只靠他自己的逻辑,也要依照他的程序和原则。(注二十八)

中观可以对所有一切的哲学观点如此做,因为语言是二元对立的,任何肯定或否定都只跟其对立面有关连时,才有意义。每一个论述和定义都设下一道限制;它做出分类,因此分界线的内外必然是共存的。甚至无界限若无有界限来对比,也是了无意义。中观派的辩证法把这当成一套绝对确定的手法,来用以指出任一形上前提的相对性,也因此使参与论证的对手都必输无疑。(注二十九)

中观的作法是首先宣称任何有关实相的命题都落入下列四个范畴之中:

1.存在(单只是X)。

2.非存在(非X)。

3.存在和非存在皆是(X和非X皆是)。

4. 存在和非存在皆非(X和非X皆非)。

然后,中观接着突显出每个实相命题都是自我矛盾的。例如,我说实相是绝对的和无限的存有(此陈述落入范畴1)。可是,绝对和无限排除了非存在和相对性,而排除就是设下限定的标记,因此我说的「无限存有」其实是有限的,我的说词就变得自相矛盾。如果我改口说绝对的非存在(范畴2),也好不到那里去,因为非存在排除了存在,因此也是有限的。我现在变聪明一点,就会说实相同时内在于存在和非存在之中(范畴3),但这也排除了存在和非存在皆非的可能性。如果我宣称实相超越了存在和非存在(范畴4),就排除了实相内在于存在和非存在之中的可能性。简单来说,因为任何陈述都因其对立面而有意义,所以有相对的性质,因此任何陈述想要一揽整个实相,就会变得自相矛盾。

虽然,以最同理的角度来看,中观并不主张没有绝对的实在,而只是指出没有一个观念可适用于实相本身。中观之所以拒绝所有的逻辑选项,正是同时在拒绝二元化理性有掌握实相的潜能。理性只能产生幻象,而非实相。要见到实相就要空掉理性!

但是现在,我们对于所思所想皆乖离实相这一点就不会讶异了;以《楞伽经》的话来说,就是「最高法界实相是永远不可思议的。(注三十)」而观念只有在与对立面相关连时,才会有意义:上若无下就没意义,存在若无非存在、无限若无有限、真实若无虚假、善若无恶、黑暗若无光明-----也都会没意义。可是,史考特斯(John Scotus)却指出实相是一个整体,没有对立面存在,因此是不可思议的。铃木大拙说得也很简洁:「既然实相已超越了所有二元主义的形式,故不含任何对立面,因此也无任何特征可描述。(注三十一)」(Nicholas de Cusa)

也是在这种精神下称上帝为「各种对立的一致」。实际上,这就是天文物理学家看待宇宙的方式-它蜷回自身,就跟(Mobius strip)一样,没有外侧,也没有内侧,或者也可说是内侧即外侧:宇宙是无二的,因此对立就消融于一致。我们平常所用的逻辑因为是在纯二元主义的基础上运作,因此都会卡在这种陈述上,无法看到内侧即外侧,上即是下,善即是恶。举例来说,逻辑会对圆圈进行平面的划分,并主张圆圈的内侧显然和外侧有所不同,就如下图所示:

这在平面上来说,的确是如此,可是宇宙并非平面的构造。它其实像一个圆环体(torus),有像甜甜圈一样的弯曲度,如果我们在上面画一道圈,那么它的内侧就是它的外侧,如下图所示:

我们之所以能分别出内外侧,是因为我们同意要如此假装,但这也只是假装而已。《愣伽经》就说: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盘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盘。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盘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注三十二)(译按:这段大意是说因为我们认定一切法有自性,才会产生这种二元对待的关系;若是我们知道一切法空无自性,有无对待者在,则涅盘生死便彼此不相违背。)

简单来说,二元对立是在讲相对的关系,是念头造作,不是真如。可是,我们大多受到名相的牵绊,而完全忽中F实相,因此中观的目的就是要叫我们看清理性的二元对待无法传达实相为何的实情。默谛就说:

中观派方法的意涵就是指出真如已负载太多名相和见解。它们大多数是先验的;这是一种无明,一种摒除真实的观念建构。我们只有藉由除去观念的遮蔽,才能揭露出真实------中观派方法是卸除心智的各色概念装备,因此辩证不是为了要获取资讯,而是要净化;它主要是知性净化之途------理性是经由分别来运作,因此它若放弃二元对待,就失去理性的本性。理性的立场有其特定的观点;它不是普遍的或无待的知识。无分别的知识是把一切限制和扭曲实相的特定观点,都一律加以废弃。(注三十五)

中观的设计目的就是要根除和毁弃这些「过滤实相的观念建构」,因此它不是一套哲学,而是对所有哲学的批判。从这个观点来看,它跟康德的理性批判和逻辑实证论的批评有点雷同,三者都认为实在界不会给出那些哲学体系所宣称的讯息。但中观不像另外两个一样停在这儿,它进一步要打破我们依赖象征-地图知识的习性,使我们向唯一能触及实相的无二认识模式开放。完全否定思想不是因为虚无,而是为了生起般若的无二洞察力。

因此,否定是思想的毁灭;但它也同时打开了直观的新通道。否定是知性直观的主轴。空性不仅是否定一切见,也是般若慧------空性只否定思想;但它自身是非对待的绝对知识------空性的辩证是要除去覆在真实上面的观念建构,这些概念背后有一些实用上或感情上的偏见。这是把真实从人为的偶然制约中解放出来,而不是在否定真实。空性是否定的否定;它因此是再度肯定真实的无限和不可表达的正面特征。(注三十四)

法界是空掉所有概念运作的事实,可以引出一些惊人的结论。我们也许容易看到象征概念不是用于实相,但却不易察觉我们在潜意识层次中运作的实相观念。因此,我们对实相的觉知仍普遍受到潜意识知见的荼毒。语言学的创始人沃夫(Benjamin Whorf)把这说成是:

我们说「看到波浪」时,好像跟「看到房子」一样。但是,我们若无语言的投射,根本看不到任何一个波浪。我们其实是只看到不断变化的波浪起伏动作的表面。有些语言不会说「波浪」,如印地安的霍皮族人就说「很多个波浪起伏产生了(walalata)」,然后也能像我们一样只注意波浪起伏的一部份。但是,一个波浪既不能单只靠自己存活,因此wala就不等于「一个波浪」,而是表示「发生一个液体动汤」的意思,就跟船突然晃动一下一样------科学家也跟我们一样会不自觉地投射某种语言模式在宇宙上面,并且观察到自然的表面层次上就是如此显现。(注三十五)

再举一个简明的例子,请观察一下你的指头有什么不同。我们当然知道每根指头都不同,但你能指出什么地方不同吗?你真的能看到不同处吗?它既不存在你的指头,也不存在指头之间-实际上,它不在那儿!因为,不同处是一个我们替实相所建构的地图概念。我们从未能看到概念,因为我们是用概念去观察和解释实相。

现在更进一步来看:试着去观察任何一件「事物」,你就会发现你真正看到的不是一件「事物」,而是一整个视觉型态场,可是我们的习性是忽略整个视域的环绕背景,而从中间潜意识地知性抽离出一件「事物」。用詹姆斯的话来说:

我们的感官从一整个不可分的群集连续体中,只注意其中一个动作,而忽略整个充斥各色对比变化的世界。汉霍兹(Helmholtz)说我们只注意到指示事物的感觉。但事物是什么做的?我们最后会看到事物只是一堆感官性质的组合,并能实际地或美感地勾起我们的兴趣,然后我们就会给予它们一个名称,并以此而颂扬我们人类独有的独立和尊严。

博格森指出思想为了方便掌握实相起见,便把它切割成小单元,并因而创造出事物,所以「事物」有点假造味。因此,当你思考时,即是在捏造事物。思想不会报导事物,而是扭曲实相,以创造事物,博格森指出「它的如此作法便遗漏了真实的本质。」既然我们怎么样思维世界,便会怎么样知觉世界,并以此方式与这些鬼影般的事物共居。因此,中观派才会认为实相不仅远离一切语言戏论,也在标明一切法空无自性。

总之,中观派把绝对称为空性,并非一种虚无主义的作风,而是在直指实相就是如此,无法进行任何描述或分类,所以佛教才会用「真如(tanthata)」一词来称呼实相。空性无法成为思维的对象,你只能用无分别智来亲证(也就是说空性即般若,知识与真实无二)如果有人把空性当成一个观念,这个观念就必须空掉- 它不可称为空或非空,或两是或两非,但为了指出它,故假名为空。

如果实相是「空诸所有分别」,那么我们所称的分立事物就必须与其它分立事物等同,因为这种分隔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现在说一切「事物」等同,就是在说不存在任何分立的「事物」。华严宗采取前者说空的途径,并形成一套法界原则。华严宗宣称当我们看穿事物分隔的妄象后,就会达到一种物物相融的「互入」体验。因此,整个宇宙就成为珠光镜映的网络:这就是「一即一切? A一切即一」。这种万法互入的领域就被称为法界,而这只是阐述空性的另一种途径。

在无限的法界之中,每一个事物都在圆满的状态下同时含摄了其它事物,没有任何一点遗漏之处。见一法即见一切法,反之亦然。这就是说原子的微尘粒中含藏有三千大千世界。

或如布莱克所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掌即无限,一刻即永恒。

但是,大家要记住法界不是一套哲学,而是一种无分别智的体验。这种万法唯心的事实使得物物能够相即相入,因此每一个内部即是外部,世界即是一粒尘沙,天堂即是一朵野花。

手掬满水时,映照出月亮;手触到花时,香味渗入衣服。

音乐与脉轮

作者:肯恩?威尔伯

译者:胡因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种类的音乐会影响不同的轮脉,毫无疑问的,摇滚乐影响的是第二轮和第三轮,性与力量22。饶舌音乐通常影响第一个轮脉。最好的爵士乐,例如查理.帕克、迈尔斯.戴维斯或温顿影响的则是第三轮和第四轮。

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萧邦和马勒影响的则是第四个心轮的能量,有时甚至令你感动得潸然泪下。对我而言,海顿、巴哈、莫扎特以及后期贝多芬影响的是第五和第六个能量中枢,当你在放这些音乐时,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注意力被不同的能量中枢所吸引。

我发现当我在撰写有关普拉提诺、艾克哈特和爱默生的论文时,唯一不会干扰我思绪的音乐只有莫扎特与后期的贝多芬,或是某些海顿的曲目,但是当我在进行单调的资料搜集和下注脚时,我通常会选择摇滚乐。

拙火瑜伽以及七个轮脉的关键在于:七个轮脉无一例外全是夏克提与湿婆的永恒交合。夏克提象征女神的能量,湿婆则是纯然无相的目睹,因此万有与真空的结合就是夏克提与湿婆的永恒交合,不论时间、死亡、命运或任何的扰动都无法使它们分开。

在藏密大圆满中,同样的理念也表现在唐卡的本初佛普贤王如来与明妃普贤王佛母的交合。普贤王如来被描绘成一个深蓝与黑色交融的形体,赤裸的身体双盘成莲花座。普贤王佛母则呈现出透明的净光,裸身盘坐在普贤王的大腿上,面向着他,与他进行性爱的交合。普贤王如来象征法身或根本空寂,因此以「黑色」来表现彻底的无相(如同处在无梦的深睡之中)。普贤王佛母象征的则是整个有形世界,因此以灿烂而又透明的白色净光来加以呈现,也就是所谓的空寂即是万有,意识即是物质,神即是世间的一切。然而真正的重点是他们正在做爱;他们正处在性爱的狂喜中;他们以无法被摧毁的爱永远结合在一起;他们已经结合成「一味」。

唐卡中的普贤王如来与普贤王佛母不只是一种象征,而是一份直接的体悟。你一旦安住在「我即是自性」的无相目睹中,你就是普贤王如来,你就是伟大的无生,以及没有任何属性的神之源头。你也是那无限的解脱,以黑色来象征的空寂,但是从那空寂之中,整个宇宙每一刹那都在升起,云朵从你的觉知中飘过,树木从你的觉知中出现,而那些正在鸣叫的鸟儿与你也是一体的。你即是无相的目睹(普贤王如来),而整个现象世界(普贤王如来佛母)与你永恒地结合在一起。你真的正在与整个世界做爱,主体与客体的无情分裂已经被瓦解,你和世界进入了亲密的性爱,在至乐中获得解脱,进入了雷电交加的一味。

整合之途

作者:肯恩?威尔伯

译者:胡因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十年前当佛法第一次传入美国时,你根本甭想提出结合冥想与心理治疗的说法,因为大家都认为佛法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你按照佛法正确地修练,你就完全不需要心理治疗了,在现代世界里每一种宗教都遭受到相同的阻碍;只要相信基督你就会得到平安,只要祷告你的心灵就会得到治疗;只要练习苏菲动禅你就会痊愈;只要按照解脱者约翰的途径修行就足够了;瑜伽已经道出了一切。这些说法很清楚地暗示着,如果你拥有足够的信心或努力修练某一种法门,你就永远也不需要心理治疗这类的方法;相反的,如果你需要心理治疗,那意味着你的信心已经严重出了问题,灵修与科学尤其是心灵学之间的关系,是灵修在现代世界中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而大部分的宗教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都不好。

虽然我一向都采用佛家的修练方法(以及吠檀多哲学),但是佛教圈子却一向对我的理论抱持怀疑态度:那个叫威尔伯的家伙,好像在暗示光凭佛法是不够的。许多佛教徒都拒绝阅读我的著作,某些人甚至用相当不佛教的语言告诉我他们的看法。

二十年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到目前为止,美国著名的佛教老师几乎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接受过心理治疗(他们其中有一些人仍然对学生隐瞒这项事实)。在私底下他们大部分都已经承认某些问题是冥想所无法解决的,当然回到觉知中心的祷告、坐禅、苏菲动禅、瑜伽也都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在意识光谱中,灵修与心理治疗对治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次元,如果你在其中一个次元出了问题,并不代表你在另一个次元的表现也很差劲。神经官能症并不是一种罪恶。

因此,一年以前当〈香巴拉之光〉(一本重要的佛教杂志)表示想要采访我时,我并不是十分情愿,然而我又很愿意支持一份强调实修的杂志,于是我终于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这项访谈一开始便提出了「你为什么认为佛法不是完整的途径?」的标准问题,但接下来很快就朝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发展,虽然这次的讨论针对的是佛家的修练,我还是要强调这些观点也都适用于基督教、犹太教、回教和道家的修练,这些信仰的追随者可以将下面的观点运用在自己的修练中。我认为宗教与心理治疗可以透过这次的访谈而建立起对谈的可能性37。



香巴拉:我在最近的两本书里读到意识演化的议题:这两本书中的一本是多达八百页的《性、生态学、灵性》,而《万法简史》则似乎是为一般大众所撰写的概论。你在写这本书时对象到底是谁?

肯恩:是的,《万法简史》确实比较简明易懂,至少我希望是如此,至于对象是不是一般大众?我想会去阅读这本书的人已经不很一般了,你说是不是?这本书的对象我认为应该就是像你我这样对觉醒之类的问题有兴趣的疯子,这本书绝不会在排行榜上打败狄帕.秋波拉,我想这本书是给那些想要寻找一种整合性世界哲学的人所阅读的,这个途径在意识和历史的研究上含摄了东西方最卓越的观点。

香巴拉:你希望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读了你的哲学,在意识上会有什么样的进展?

肯恩:老实说不会有太大的进展。我们每一个人还是必须找到一条实修的途径,也许是瑜伽,也许是禅,也许是香巴拉战士之道,也许是默观祈祷或是其它的转化修练,这些途径才真的能促进意识的发展,我的著作和一些言论只是文字禅罢了。

  但是如果你想知道你所选择的修练方法如何与其它的途径相融,那么我的书可能会帮助你有一个好的开始,它们所提供的是一张将各种途径整合的地图,但这些都无法取代真正的实修。

香巴拉:假设我是一名佛教的中坚份子,我坚持不采用其它的自我转化体系,我看了《万法简史》这本书,我有一种感觉好像我遗漏了一些自己的文化。在你的四大象限中,佛法只占了一个象限,看来我真的漏掉了某些东西,根据你的说法,即使我开悟了,也可能是不圆满的?

肯恩:如果你所谓的开悟指的是直接与基进的对空性的体悟,那么你就没有任何遗漏了。空性就是整体,所以你不可能遗漏任何东西。但是菩提心分为绝对与相对两个层次〔简称为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即使你对绝对真理有直接的体悟,也并不意味你对相对真理的细节都能精通。就算解脱到相当程度的人,也未必能解释薛丁格的波动程序,我的书处理的大部分是相对真理的细节,其中有一些并不在佛法或任何一种智能的传承研究范围之内,然而涉及到对空性和光明本体的直接证悟,那么把赌注下在佛法上就对了。

香巴拉:我既然已经有各种的佛家方法供我把玩,我又何需阅读你的意识发展史。

肯恩:你确实不需要,除非你觉得它很有趣或引人入胜。佛家的教诲不可能教你如何烹调墨西哥菜,而你很可能对这类的事仍然有兴趣。

香巴拉:让我们这样说好了?你是不是知道佛陀所不知道的事?

肯恩:开吉普车。

香巴拉:如同你在《万法简史》中所说,人类在历史和心灵的演化上,已经拥有了许多先进的理论,你的理论有时听起来像黑格尔的辩证法,有时像达尔文的演化论,有时又像亚洲各种不同派别的宇宙意识论,你的学说和这些知识体系有何不同?

肯恩:你差不多问到重点了。我的学说和这些理论听起来都很像,因为我的企图就是要将它们综合起来,并撷取它们的长处,这就是我的学说与其它学说的不同之处,因为其它的学说都无法容纳异已。我的兴趣在整合所有的途径,其它的学说对于这件事没有任何兴趣。

香巴拉:你并没有将你的世界分化成各种的原子、元素或心理状态,反而将它们统合成所谓的「全子」,因此你的学说听起来很像佛家的论藏(译注:佛教经、律、论三藏中最晚出现的部份。论藏涉及到伦理学、心理学和认识论。)论藏到底对你有什么影响?

肯恩:长久以来我一直采用佛家的修练途径,我的观念有许多来自于佛法或受到佛法的启发,其中最重要的是龙树与中观学派;毕竟空与清净识是我的「中心哲学」,此外还有华严思想、唯识学派、藏密大手印与大圆满,以及你所说的论藏。将经验解析成法,看起来十分类似怀海德的工作。上述的各家学派都影响了我的全子之说。再强调一次,我的企图是撷取各家之长,整合出一个最有益的学说。

香巴拉:你自己的世界观已经够复杂了。那些禅修者可能会说:「我为什么需要知道全球历史观?不要来烦我,我只想打坐。」如果是这样,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肯恩:尽情去打坐吧。

香巴拉:你对成规期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过一些有趣的评论,你似乎接受了他们的观点,但又想转化他们,替他们找到定位。你可否解释一下?

肯恩:没错,我的观点是,这所有的途径、理论和修持的方法,都有一些重要的信息要告诉我们,但是它们没有一个能说出全部的真相。每一种途径都道出了不够完整的真相,因此关键就在如何把不够完整的真相组合起来。不是去分辨那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而是让它们全都变成对的。如何才能让它们结合成一个彩虹联盟?这就是我接纳这些观点而又企图转化它们的理由,以你的说法就是「替他们找到自己的定位」。至于我是否成功了,那就只好拭目以待了。

香巴拉:你为什么采用「法界」而不用「宇宙」这个名相?

肯恩:「法界」这个名相是毕达哥拉斯的古老用语,它意谓着包含各种次元的宇宙──物质次元、情绪次元;心智次元以及灵性次元。「宇宙」则通常意味着物质的宇宙与物质的次元。我们可以说「法界」含摄了物质界或宇宙,生物界或生命,心智界或心智,这一切都是空寂的光明示现,它们和空寂是没有分别的。

  现代性所带来的灾难之一就是法界不再是我们的基本实相,而只剩下了宇宙。换句话说,只有科学、物质主义所认可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在现代与后现代的世界里,只剩下了平板而褪色的世界观,我所写的这两本书就是要将「法界」恢复成一种可信的观念。

香巴拉:你将法界描述成连结各种存在领域的铸型,这使我联想起葛里格来.贝特林所著的《心智与自然》:必要的统一。这一类新时代的社会科学有没有影响到你的思想?

肯恩:影响不大。我并不觉得贝特森的理论对我有用,虽然我知道有许多聪明人都很喜欢采用这本书中的论点。我认为这本书算是典型平板世界的著作,也就是以第三人称的客观语言,从单一次元写出的独白──老实说,写的并不好。

香巴拉:你觉不觉得傅柯、德希达等人已经掌握了亚洲绝对论者的要点,他们的后结构进路是不是一种崭新的学说?

肯恩:后结构主义的进路既有创新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东方智能传承的精髓通常是一些帮助人转化、解脱与证悟空性的方法,但后结构主义完全没有这样的功效;它们所提供的只是转译而非转化的方式。虽然它们在相对真理的层面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曲解,但并没有提供有关绝对真理的瑜伽论。

  在相对真理的范畴之内,后结构主义与东方的智慧传承在某些面向确实有相似之处,这里指的是东方的非基体论、真理的文脉性、意涵的变易性与意义的相对性等等。

  这些都是有趣而重要的相似之处,我试图将它们一并考虑在内,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议题,真正重要的是见性、开悟、只管打坐、证入本觉、智慧:这些都是傅柯、德希达、李欧塔等人所无法提供的。

香巴拉:西藏密宗的宇宙论对你的哲学发展有什么影响,有时你的学说让我联想到时轮金刚。

肯恩:是的,各种形式的金刚乘对我的整体观点都有重要的影响,属于无上密续的时轮金刚法是非常殊胜的,此外大圆满、心部、界部以及论议也都十分殊胜,说真的,这所有的派别我都能相应。

香巴拉:你想要整合弗罗伊德与佛陀,也就是综合「深度心理学」与「高度心理学」,为什么这项工作是必要的,你是否认为这两个体系缺少了对方都不够完整?

肯恩:我认为没有一个东西是完整的,因为法界一直在不停地演化,新的真相不断地显现,新启示不断被揭露,新的佛不断地冒出,这是永无止境的,不是吗?如果弗罗伊德与佛陀能互相对话,这两种重要的真理体系就可以互惠。空性并不需要依赖它们之中的任何一方;但由空性显化出的这个世界却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这两位先躯。是的,我认为他们确实可以加速彼此的进展。

香巴拉:你是否认为古老的灵修转化体系对现代而言己经不适用了?因为你所含纳的许多知识体系它们都不采用。

肯恩:不适用?不,就绝对真理的层面而言,它们是适用的,只有在相对真理的层面,它们才是不适用的。因为空寂仍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化现出万物,不是吗?在这些经典或密续中,你绝对找不到操作电脑的说明,你也绝对找不到有关基因、外科麻醉或肾脏移植的解说。同样的,西方世界在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的理解上已经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贡献对古老的灵修教诲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此重点并不在适用或不适用;而是善加利用眼前已有的东西。如果你的修持方法对你有帮助,那真是好极了,可是当你感到停滞不前时,也许心理治疗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帮助。我不认为双方会因此而受到威胁,因为这个宇宙实在太大了,它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弗罗伊德与佛陀。

香巴拉:你对内密的看法是什么,譬如拙火瑜伽、气和气脉明点〔某些内在的灵视〕?这些现象科学都不承认,但是在你的体系中,它们却占据了精微光明与自性两个次元。这一点有些令人困惑,因为有许多的修行人并不承认有这些次元的存在,而且从未涉及这类的修持方法,但是你似乎暗示要想进入高层的发展,这些锻练是有必要的,也许我根本误解了你的意思。

肯恩:我不认为这些方法是绝对必要的。我们应该这么说,在你所提到的精微光明与自性的次元,这些气脉明点的现象有可能会发生,但也可能不发生,主要取决于你的修练方法以及其它的因素。也就是说,在你的冥想练习到达某一个阶段时,各种粗钝的觉受会变得越来越微细,其中包括了能流、气、明点等等的现象,但是有些人可能完全没有这些现象,而只是加强了了了分明的全观能力。我现在只是在做简单的分类,大致描述一下从粗钝到精微次元可能发生的冥想上的各种现象,在传统的经典中,这些都是很常见的现象。

香巴拉:为什么某些修行人在某方面有进展,在其它方面却像个没有开化的混球。

肯恩:我一直企图将发展心理学的典范归类出两种不同的发展路线,一是各种倾向的发展,二是意识波的发展。倾向分为认知发展、情绪发展、人际关系发展、灵性发展等等,每一种发展的倾向都要经过不同的阶段或意识波,研究显示这些不同的倾向乃是各自独立的:你可能在某一倾向上发展得很高,而在其它的倾向上却遭受到阻碍,譬如一个在灵修上发展得很高的人,也许在情感和关系上却是个低能儿。此外,虽然这些倾向是各自独立的发展,它们却必须经过相同的阶段或意识波的阶序,譬如它们都必须从前成规期进入成规期再进入后成规期。

  因此我们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发展倾向,但这些倾向都必须通过相同的阶段或意识波的阶序。一个人确实有可能在某一个倾向上发展得很高,而其它方面却像个未开化的混球。(我在《灵性之眼》这本书中,对这项研究作过提纲挈领的归纳。)

  再回到你刚才所说的,发展确实可能很不平均。大部分的智慧传承都是训练人们往更高或后成规期的觉知、认知与情感发展,譬如爱与慈悲,但是他们很可能忽略了成规期的人际关系以及情绪的发展。我们都认识一些在冥想上很有进展却极不讨人喜欢的人,在这问题上,西方的心理治疗就略胜一畴了──虽然心理治疗几乎完全忽略了高层或超个人的次元,这是另外一个我们需要结合弗罗伊德与佛陀的理由。

香巴拉:每一个老参都很清楚,成长通常是不平均的,但有的人却说,那些神经过敏的倾向就是退化的现象:一个本来在冥想上很有进展的人,突然受到红尘的引诱,于是放弃了冥想,而陷入轮回的神经官能症中。其它人则说冥想会把潜藏的问题挖出来,令他或她突然莫明其妙地变成一个蠢蛋,你认为这样的观点正不正确,还是你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肯恩:我认为你所提出的这些观点,只有某些时候是正确的。人们会放弃他们的冥想练习,通常是因为这里面的要求实在太严格了,而他们一旦回到自己的老路子上,神经过敏的倾向就会更糟,因为他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但敏感度却增加了,因此反而更痛苦。

 你所提出的情况确实很常见。当你处在高阶的冥想练习时,深埋的一些问题会开始暴露出来,因此高阶的修行者可能会变得非常夸张,因为他们已经解决了表层的问题,剩下的就是严重的业力了。譬如,你在前世谋杀过二十个修女,当然这只是开玩笑的说法,我只是要让你有个具体的概念:进入高阶的条练时,某些深埋的问题会浮上台面,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困扰,因为看起来实在不像是一种「进展」。其实它有一点像冻疮:起先没有什么感觉,因为你已经结冻了。你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但是你被冻住的那一部分会逐渐解冻,那时候你就觉得痛得要命了。解冻和治疗是很恐怖的,高阶的冥想其实是快速的解冻和觉醒,它通常都会造成极大的痛苦。



香巴拉:冥想为什么会「出错」,就这一点你似乎有另外的解说方式。

肯恩:是的,我的看法是,人类的发展分成好几种不同的倾向,每一种倾向都会随着意识的进阶而逐一显现。伟大的智慧传统只强调这些倾向中的两三种,譬如认知发展(觉知发展)、道德与灵性发展和高层的情感发展(爱与慈悲),但是它们忽略了其它的发展倾向,譬如情绪发展、人际发展、关系的互动以及社会习俗的相互作用。所以,你在冥想与认知上虽然有了进展,你还是有可能在整体的发展上失衡。其它的发展路线有可能被你忽略而因此萎缩,你的心灵可能承载了一个巨人及一堆的侏儒,你的冥想练习越是有所长进,这种失衡的情况就越严重。你的老师告诉你要加强冥想的练习,但是你很快就像一件廉价西装的缝线一样裂开了。

  因此,我们可能需要找到一个更具整合性的途径来支撑我们的生活,这个整合途径应该结合古老的智能和现代知识的精华,并融合深思默观与社会常理,我希望我的著作能促成双方心怀善意的对谈。

香巴拉:你在前面的谈话中曾说,如果修行者只想打坐,那就「尽情去打坐吧」,这句话是否回答得有点滑头,因为你似乎并不认为只打坐就够了。

肯恩:因为你并没有问我是否认为只打坐就够了,你说的是那些抱持着「不要来烦我,我只想打坐」的态度的修行人,面对这样的人我一定会说尽情去打坐吧。我丝毫没有欲望要干预任何人的修练,但如果你的问题是: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帮助修行人成长?那么我就会以刚才说过的那些话回答你了。换句话说,明智地融合东方的默观法门和西方的心理动力学,应该是有趣而又健全的发展方式。如果你想得到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其中包括绝对与相对真理,那么西方世界绝对可以为这场盛宴提供几道好菜,相较之下,这些途径中的任何一种都是不完整的。如果你因此而产生了排斥的心态,你大可不必参加这场盛宴,但是每一个人都受到了邀请。这真的是一场香巴拉盛会,我所理解的创巴仁波切所提出的香巴拉之说,指的就是在现世之中将「法」融入于广阔的文化潮流中,而织成一幅完整的图像。《万法简史》勾勒出许多文化的潮流,「法」因它们而更加丰富,它们也因「法」更加充实,我认为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香巴拉:你说的很公平,现在我要问你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可以吗?

肯恩:当然可以。

香巴拉:身为一名采用亚洲神秘主义传统途径的修行人,有一件事是最令人感到困惑的。在启蒙运动兴起之前,西方世界早已拥有上千年奠基于基督教神秘主义之上的文明传统,但是你却在《性、生态学、灵性》这本书中表述,这上千年的基督教文明,并没有如其所承诺的那样带来真正的转化。你为什么这么说?难道柏拉图、科尔普斯炼金派、新柏拉图主义、基督教神秘学派都没有造成真正的转化吗?

肯恩: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佛陀在证悟的那一天立刻被人抓去钉十字架,而他的追随者里面有人声称自己开悟了,也同样被抓出去钉十字架,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明是很令人感到挫败的。

  然而这就是拿撒勒的耶稣的遭遇。「你们为什么用石头砸我?这是正确的行为吗?」群众回答:「我们这么做是因为你明明是凡人,却声称自己是上主之子。」这意味这个人的小我不能与大泛合一。这位绅士被钉十字架的原因,除了一些错综复杂的理由之外,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证悟了「我与父乃是一体的」。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修行人,一旦证悟小我与大泛乃是一体的──人心与本初的神性原来是一体的──恐怖的反弹往往会尾随而至。当然西方的新柏拉图主义以及其它的高阶教诲一直在背后与私底下传递着,但是只要教会能影响到的地方──它掌控了西方的舞台长达一千年之久──如果你跨越了小我与大泛之间的那道防线,你就等于进入了危险的水域。圣.约翰和他朋友圣.特里萨都越过了那道防线,但因为他们放低身段以极为小心虔诚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体悟,才勉强渡过危机。艾克哈特大师也越过了那道防线,但是他的教诲所用的语言过于明显,因此而被教会正式宣告废弃,这意味着他虽然没有被打入地狱,他的言论却遭此下场。乔丹努.布鲁诺(译注:十六世纪的哲学家、数学家与天文学家。他的理论影响了十七世纪的科学与哲学,更是十八世纪以后思想自由的象征与先躯。他终生遭到教会的迫害,最后被教皇判处死刑。)也因为越过了那道防线而被活活烧死,这都是一些非常典型的模式。

香巴拉:你刚说过这其中的理由相当复杂,我也认为如此,你可不可以简略地说明一下。

肯恩:让我先举出一个其中最有趣的理由。教会在早期是被四处游学的「圣灵学派」──圣灵活在心中──所掌控的,他们的灵修大部分奠基在对基督意识的直接体悟(「让基督耶稣心中的意识,也成为你心中的意识」)。大而化之地说,每一个圣灵派僧侣的化身,透过圣灵报身的转化之火,而证悟了基督的法身。不论如何,他们很显然直接体悟了某些非常真实的灵修境界。

  但是数百年来,随着基督教会所承认的真经,以及使徒信经的编纂,一系列的信条因此而取代了真实的体悟,教会逐渐从圣灵派逐渐转为基督的教团组织,其管辖者乃是那些掌握正确教条的区域主教,而不再是那些无法被掌控但拥有圣灵的先知或圣灵派僧侣。教会从此以后被界定成主教团体而不再是证悟者的组织。

  特.突利安(译注:古代基督教著作家与雄辩家,生于一五五~一六○年间的非洲迦太基城)使得教会与教团之间的关系几乎变成合法,圣.赛普利安(译注:早期基督教迦太基主教)则确定了教会在灵修上的法定地位,你不再要觉醒,你只需要被任命就能成为神职人员。神职人员不再是神圣或属灵之人,因为他不需要解脱、觉醒或净化,他只须要坐镇在他的办公室就够了。同样的你不需要觉醒自己,你只需要经过合法的宣誓就可以「得救」,如同赛普利安所言:「他如果没有如母一般的教会,就无法拥有如父一般的神。」

  这么一来可就扫兴了,为什么?因为救赎变成了律师的专利,而律师通常都会说我们应该让那个身价百万的花花公子与神合一,就这么决定了!别再提纯然一体那回事了。

香巴拉: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

肯恩:说得白一点,原因之一就是政治上的权利。因为你知道的,直接的神秘体悟根本不需要经过像主教之类的中间人,你可以直接通达到神的源头。石油公司不喜欢太阳能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

  因此任何人只要拥有了直接通往神的管道,不但会触犯教会的法令而被视为宗教上的异端,连你的灵魂也会永远受到诅咒;而且你很可能会犯下叛国罪,你的肉体将因此而被分尸万段。

  因为上述的这些理由,至善──小我与大梵的合一──或凡心与神性的合一──上千年来一直是西方教会公开禁止的禁忌,至于你刚才所提到的新柏拉图主义或炼金派,它们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却局限于社会的边缘。虽然西方出现过非常多属于精微光明次元(报身)的神秘主义者,但是达到自性次元(法身)和不二境界(Svabhavikakaya)的神秘主义者就少之又少了。后者不只与神合一,还进而证入了纯然无相的神的源头:在西方世界只要一说出这句话,很快就会被活活烧死。

香巴拉:让我们再谈一谈那些被边缘化的灵修潮流。请问柏拉图所谓的「忆起」到底和解脱有什么关系?自从读过《美诺篇》之后,我一直认为这两者之间有某种关系,但又不太清楚到底是什么。

肯恩:没错,我认为它们之间确实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以佛教徒所熟悉的语言来说,那就是众生皆有佛心,我们都同意开悟的那一刹那我们并不是达到了佛心,而是突然发现到它的存在,如果以柏拉图的话来说就是重新忆起了自己的佛心。

  换句话说,我们无法获得佛性,就像无法获得我们的脚一样。当我们低头看到自己的双脚时,才想起来自己的脚。我们忘了自己有脚,所以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脚是本来就存在的,一定会带来一些帮助。禅师通常很乐于帮助我们,如果你很坚决地说:「我没有脚,」禅师一定会狠狠地踩你的大姆指,看看你会不会放声大叫。然后他会看着你,冷冷地问你:「没有脚?」

  这些「直指的技法」所指的并不是我们尚未拥有而必须获得的东西;他们所指出的那个东西完全存在于我们的眼前,但是我们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从最根本的本质来看,就是要忆起或发现这个永远存在于当下的纯然无相的本觉,从这个角度来看,那确实是一种忆起的作用。

香巴拉:所以你认为柏拉图所涉及的是一种发现。

肯恩:我认为是这样。从后来新柏拉图主义的老师的学说更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可见苹果掉落的地点总是在苹果树的附近。柏拉图说过我们曾经是完整的,但是却把这件事忘了,「失忆」令我们从整体向下坠落,一旦忆起自己是谁,就能将分裂的自我「治愈」。柏拉图说得非常确切,让我把这些话念给你听:「这件事无法像其它的知识那样假以言传;你必须长时间地献身于对这件事的深思,真理才会像火焰中的火花一样突然照亮你的灵魂。」就这是所谓的顿悟。他后来又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不管这件事存不存在,我绝不会为此而作出任何论述。」

香巴拉:完全是一派不立文字的作风。

肯恩:是的,我也认为如此。这种作风很像「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然我们要避免太快下结论,但是如果众生皆有佛性,而你又不会因为忆起自己的佛性而被钉十字架,那么像帕门尼德、柏拉图或普拉提诺这样的智者,很可能直接忆起了自己的真如本性,就像是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而突然大叫一声「啊!」。如同波伊提乌陷入苦恼时,费罗苏非亚对他说的那句话,「你已经忘记你是谁了。」

香巴拉:我想问你一个有关绝对与相对真理的问题。你说过佛家的教诲完全适用于绝对真理,但为空性在相对次元的显化却是一直在改变的。依照佛法的教诲,整个法界同属一智,大圆满称之为本慧,基本上和般若慧或观照都是同一个东西,我不知道你是否同意这种「一智」的说法?能理解微积分的,也是那同样的智能吗?发现量子力学的也是那同样的智能吗?微生物学家用来绘制遗传图的,难道也是那同样的智能吗?

肯恩:你问这个问题是因为……。

香巴拉:它们也许都属于同一个智能,但是看起来却不像是同一个。这些西方的科学与哲学教诲似乎是亚洲所没有的相对真理,而你显然也认为发现空性(译注:意即本慧)乃是亚洲人的专长,但我们要如何才能调解这「一智」的问题,简而言之,为什么本慧无法发现微积分、量子力学与人类的遗传基因。

肯恩:因为存在的并不像你所说的只有一个智能。你记得吗?即使是中观学派也提出过两种认知的模式,「俗谛」(译注:世间法)指的是对科学与哲学这种相对真理的认知,「真谛」(译注:出世间法)指的则是发现毕竟空。不论出现的是什么相对现象,这法界一智的本慧都能将它照亮。在空/慧的绝对空间中,各式各样的相对真理、相对事物和相对知识都会升起。本慧从不选边站,也从不强迫,因为没有任何事物是在它之外的,所以它不需要与其对立。



香巴拉:你能不能很简短地告诉我们这「一智」之说是否成立。

肯恩:我们应该说这一智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现的。如同基督教神秘者所言,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肉身之眼、心智之眼及默观之眼──它们都是被「本慧」、「一智」或「大心」照亮的。虽然如此,每一种眼睛都有自己的领域、自己的真理与自己的认知,最重要的,学会运用其中的一种眼睛,并不意味你就会运用其它的眼睛。如同我们早先说过的,它们的发展乃是自各独立的。

香巴拉:因此默观之眼有能力揭露绝对真理或毕竟空,心智之眼和肉身之眼则只能揭露相对真理和世俗真实。

肯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不过这个总结还算合理.

  传统的佛法总是用大海及其海浪来作比喻,虽然这个比喻蛮乏味的,但还算差强人意。水的湿性是我们的真如本性,每一波的海浪都是湿的,其中并没有任何一波比其它的更湿一些,因此如果我发现了其中一波的湿性,我就发现了所有海浪的湿性。如果我直接体悟了真如本性或空性,或者你可以说发现了自己生命的湿性,那么在当下这一刻,我就发现了所有海浪的究竟真相。空性并不是小浪中的巨浪,而是所有海浪的平等湿性,这湿性是超越高低、大小和圣凡的──因此空性不能用来支撑你的偏好。

  开悟并不是抓住其中的一波巨浪,而是发现眼前任何一波海浪所早已具足的湿性。开悟以后我不再错将这小小的海浪视为「我」,因为我在根本上与所有的海浪已经成为一体──没有任何的湿性是在我之外的,我和整个大海及其海浪结成了「一味」,那滋味就是湿性、空性、真如本性和大圆满的透明本质(译注:法界之光的本质)。

  虽然如此,我还是不知道其它海浪的所有细节,譬如它们的高度,它们的重量,它们的数量等等。这些相对真理我必须逐一去发现,没有任何一本「湿经」会告诉我,没有任何一本有关湿性的密续可以带给我任何线索。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默观深思只适用于绝对真理:它会直接让你看到所有波浪的湿性、所有现象的真如本性、法界的空性、当下你所拥有的本觉。但是默观深思永远也无法告诉你所有波浪的细节。就像你所说的,它无法让你懂得微积分、遗传基因或量子力学,有史以来它从未在这方面让我们产生认识。

香巴拉:我想问一个有关大存有链的问题,我突然发现大存有链也许和你所说的相对真理有关。

肯恩:是的,它们是非常相似的概念。换句话说,大存有链的理论家──从瑜伽行派(译注:又名唯识学派)到吠檀多哲学到西方的新柏拉图主义到香巴拉神秘主义派──都主张不二的空性会显化出一层又一层的意识次元或意识的光谱。意识光谱的各种次元属于相对或显化出的真相,而显化出意识光谱的则是空性或绝对真理。从最究竟的角度来看,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并不是分开的两个东西,而是不二的,因为空性并不是从事物分离出来的一个独立的东西,它就是所有事物的真如本性,所有波浪的湿性,而本慧则是对真如本性的觉察或发现,它就是你当下那了了分明的觉知,整个宇宙都是从其中升起的。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味乃是单纯直接而又清晰的体悟,处在这种状态,你将很清楚地体会到你就是天空,你就是大地,风就在你的内心,它并不是在外面吹拂着你。处在一味中,你可以一口饮尽大西洋的水,一口吞进整个宇宙,超级新星在你的心中生灭,你觉得那不断运转的银河就是你的头,这一切都像知更鸟在水晶般清澈的黎明唱出的歌声一样清纯。

香巴拉:这些都是空性的各种形式,大圆满的意识波。

肯恩:是的,新的真理不断出现在相对世界中;它们正从你当下这一刻开放的觉知或空性中升起。这些从你的本觉中升起的相对真理也许是微积分、物理学、陶艺学或制造牛油的技术;无论如何,它们都必须仰仗不同的相对真理与相对的能量。它们都不等于空性,但却是从空性中升起的各种姿态──它们都是从当下的纯然觉知中升起的。

  因此在「一智」或「大心」中,升起了各种的「小心」和次级智能──这就是大存有链──这些相对真理就像天空中的云朵和海中的波浪一般,各自与自己在相对世界的业力和命运有约。

  西方有自己的相对真理,东方也有自己的相对真理,但是从东方我们可以得到对绝对真理的理解。我主要的观点就是明智地融合东方与西方的相对真理,双方共同以空性做为基础,相互交织成完整的脉络。我认为这才是最清醒而明智的研究态度。

转译&转化--<<一味>>摘录

作者:肯恩?威尔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译VS.转化

在一系列的书中(《可亲的神》、《出伊甸园》、《灵性之眼》)我试着向读者说明,宗教一向具有两种非常重要而又截然不同的作用。其一,它为小我制造了生命的「意义」:提供神话、故事、传说、口述的典故、仪式与信仰的复兴,帮助小我产生意义感,而有能力承受噩运之矢。这种宗教的作用,通常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意识,因为它无法带来基进的转化,也无法带给小我粉身碎骨的解脱。反之,它安慰小我,加强小我,护卫小我,助长小我,只要这个分裂的小我相信这些神话,执行这些仪式,说出这些祷词,拥护这些教条,小我便热切地深信自己能得到「救赎」──被眼前的男神或女神所拯救,或者死后进入永恒的惊喜中。

其二,宗教对极少、极少数的人而言,是具有基进的转化与解脱作用的。这种宗教的作用无法加强自我,反而使它粉身碎骨──不是慰藉,而是支离破碎;不是巩固,而是放空;不是自满,而是爆破;不是舒适,而是革命──简而言之,不是一种对意识的保守支撑,而是在意识的最深处产生基进和突变的转化。

我们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来说明宗教的两种重要的作用。第一种作用──替自我制造意义──一种横向的活动;第二种作用──转化自我──一种纵向的活动(更高或更深,随你比喻)。第一种作用我称之为「转译」;第二种作用我称之为「转化」。

「转译」可以使小我以新的方式思考或感觉现实。小我被赋予一种新的信仰──譬如整体论取代原子论,宽恕取代谴责,连结取代分析。小我因此而学会以新的语言或新的典范来诠释它的世界和它的存在。这个崭新而迷人的诠释活动,可以暂时减轻自我心中的恐惧。

「转化」却是对转译的本身加以挑战、目睹、挖掘,最后进行分解。「转译」的活动赋予自我(或主体)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世界(或客体);然而基进的转化却是要探索自我,深入观察自我,掐紧自我的脖子,直到它窒息而死。

让我以最后一种方式来说明:「在横向的转译之下──这是最盛行,传播得最广,被最多人分享的宗教作用──自我至少能暂时在执着中得到快乐,在监禁中得到满足,在令人尖叫的恐惧来临之前得到自满。在转译之中,自我可以梦游尘世,带着深度的近视在轮回的恶梦跌跌撞撞;它面对的世界地图是以吗啡镶边的。这确实是宗教人口普遍的局限。那些基进的或彻底转化的解脱者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挑战和解除这个局限。

真正的转化不是一种信仰,而是要使信仰者死亡;不是诠释这个世界,而是转化这个世界;不是找到慰藉,而是在死亡的彼岸找到永恒。自我不会因此而得到满足;它会被烤焦。

虽然,我偏好转化而轻视转译,但事实上从整体看来,这两种作用都非常重要,而且缺一不可。大部分的人都不是解脱的,他们生在一个充满着罪恶、痛苦、希望、恐惧、欲望与绝望的世界。他们从生下来就准备好并急于紧缩,他们的心中充斥着饥渴、泪水与惊恐。他们从很早就学会诠释世界的方式,并赋予它各种不同的意义,以此护卫自己,对抗表层快乐之下的恐惧与折磨。

虽然你和我也许都希望从转译进入真正的转化,但转译的本身对我们的生活而言,仍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些无法以正确诚笃的态度诠释尘世的人,通常很容易罹患神经官能症(译注:通俗的译法是精神官能症,但本书采用的是张氏心理学辞典的译名。)或精神病:世界不再具有任何意义──自我和世界之间的界线不但没有获得转化,反而因此而瓦解。这不叫突破,这叫做精神崩溃;这不是转化,而是大难临头。

然而在我们逐渐趋于成熟的过程中,当你达到某个阶段时,诠释的本身不论有多么妥当或令人确信不移,都无法再带给你慰藉。没有任何新的信仰、新的典范、新的神话或新的概念可以再为你的伤口止血;剩下的只有转化这一条路了。

准备好要走这条路的人,一向都是而未来也将是极少数极少数的。对大部分人而言,任何一种宗教信仰都会落入慰藉的类别;在这个恐怖的世界中,永远会出现一种新的横向的诠释,为这个恐怖的尘世带来某些意义。宗教所提供的服务大部分都属于第一种作用。

我有时也用「正统」这个字眼形容第一种作用,因为宗教所提供的重要服务绝大部分是要让自我感觉正当或正统──对自己的信仰、典范、世界观和生活的方式感到正当。宗教提供正统性的这份作用──不论多么短暂、多么二元对立或充满着幻觉──仍然是世界各大宗教传统最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这份作用一直是任何一个文化的「社会粘着剂」。

宗教使社会紧紧粘着在一起的现象,并不是任何人可以擅自改变的,因为这份转译的粘着作用一旦消除,结果时常不是突破,而是精神崩溃,不是解脱,而是社会动乱(我们不久将会继续讨论这个重点。)

如果转译的宗教提供的是正统性,那么转化的宗教提供的就是真实性。对那些已经准备好的人而言──那些已经不想在自我感中受苦,而又无法再拥护正统世界观的人──通往真正的解脱与实相的召唤,一定会愈来愈强。你迟早会回应从无垠的失落地平线所发出的转化与解脱的召唤。

转化的灵修途径从来无意助长或合法化时下的世界观,反之,它所提供的真实性就是要摧毁被这个世界视为正统的观点。所谓正统的意识,就是被一般看法所认可,为大家所接纳,被文化和反文化所拥戴,被自我所助长,让这个世界有意义的思考方式。但真实的觉醒很快就把这一切扫荡干净,它让每一个灵魂瞥见内心深处的那份闪耀的无限性,让它的肺部吸进简单得难以置信的永恒大气。

因此,转化或实修的途径是具有革命本质的,它无意助长世界的正当性,它要瓦解这个世界;它不想给世界带来安慰,它要击碎它;它不想让自我满足,它要使它脱落。

这些事实将引出几点结论。谁真的想要转化?

大部分人都认为东方世界充满着转化和实修的途径,而西方世界无论是过去的历史或今日的「新时代」,除了各种横向的、转译的、正统的、温吞的灵修途径之外,就没有太多东西了。这个看法虽有几分真实性;但实际的情况无论在东方或西方,都是令人相当沮丧的。

  第一,虽然大体而言,东方世界确实产生了较多的真实悟道者,但东方人口的比例中,依循转化灵修途径的人一向是少得可怜的。我曾经问过片瞳禅师(在他的指导下;我得到第一次的突破,但愿不是精神崩溃),历史上到底出现过多少真正伟大的禅师?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加起来大概有一千人吧。」我又问过另外一位禅师,目前还活在世上的日本禅师中,有几人是大彻大悟的,他说:「还不到一打。」

  让我们先假设这些答案都不够精确,但即使我们设定中国有史以来的人口是十亿,仍然意味着十亿人口中只有一千人进入了真正转化的灵修途径。如果你没有计算机的话,我可以告诉你,这个数目只占了总人口的0.0000001(就算不是一千人,而是一百万人好了,也只占了总人口的0.001──水筒中的一滴水罢了。)

  这意谓着,其它人完全依循着各式各样横向的、转译的、正统的宗教:他们涉及各种神话般的信仰、为自我请愿的祈祷、神奇的仪式和特异的修练等等──换句话说,就是以转译的方式带给自我意义。在中国的文化中,宗教的转译作用一向是主要的社会粘着剂。

  然而我并无意小看东方传统的卓然贡献,我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基进的转化灵修途径是极为罕见的,不论在历史上或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如此(在西方世界,这样的人更是少得令人沮丧,我就省略不谈了。)

  虽然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哀叹今日的西方鲜有几人真的在转化自我,我们仍然不该假设早期或在别的文化里情况是截然不同的。也许偶而出现过比目前西方世界稍好一点的情况,但事实仍然是:不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修都是极为罕见的。因此,转化的实修途径是整体人类传统的珍宝,这是无法争辩的事实。

  第二,虽然你和我都深信,我们所能提供的最重要的宗教作用乃是灵性上的真实转化,但事实上我们仍然得尽力提供正统的灵修,也就是带给这个世界更多仁慈而有帮助的诠释。即使我们自己正在实修或提供真正的转化途径,我们首先要做的仍然是提供大家妥当的诠释自己处境的方式。在我们提出真正的转化途径之前,必须先给他们有益的诠释。

  理由是,如果我们太急促地或笨拙地夺走个人或文化所需的诠释,其结果往往不是突破,而是精神崩溃,不是解脱,而是瓦解。让我举出两个现成的例子。

创巴仁波切这位杰出但颇受争议的西藏老师起初来到美国时,只要有人问到他密乘的内涵,他总是说,一切都是本自圆满的;换句话说,你永远以解脱之心看待这个世界。自我轮回、马雅与幻觉,它们都不需要被解除,因为它们都不是真实存在的:真实存在的只有大圆满、神性、自性和不二的觉性。

  几乎没有一个人听得懂他在说什么──没有一个人准备好接受这么基进而真实的本自具足的真理──因此创巴只好开始传授一系列次级的修行途径,他教导了「九乘」作为修证的基础──换句话说,他总共引介了十个修行的阶段与次第,到最后才传授无修无证的「大圆满」。

  这些修证的方法有许多都只是转译,某些则是所谓次级的转化:培养本自具足之解脱的小转化。因此,即使究竟的转化才是主要的目标,而且是本自具足的,创巴仍然得传授转译与次级的修证方法,以便人们能如实见到圆满的自性。

同样一件事也发生在解脱者约翰的身上(另一位在美国生长,具有影响力,同样受到争议的成就者)。他一开始只教导「理解之道」:不是一种达到解脱的途径,而是去探索你为什么要寻求解脱。寻求解脱的欲望就是自我的执着倾向,因此,寻求解脱反而阻碍了解脱。所以,完美的修持并不是寻求解脱,而是探索追寻的动机是什么。你追寻很显然是在逃避当下,然而解答就在当下这一刻:永远的追寻就是永远不得要领。你早已具足解脱的神性,因此追寻神性就是否定神性。你无法得到神性,就像你无法得到自己的脚丫或肺脏一样。

  没有一个人听得懂,于是解脱者约翰和创巴一样,开始转译次级的修证方法──七个修证的阶段──直到不再追寻了,你就能开放地面对你那本自具足、永恒与无限的真相。这个真相从一开始就在你的眼前,却因为你那疯狂追寻的欲望而被忽略了。

  不论你对这两位成就者的观点如何,事实就是事实:他们可能是最早在美国尝试引介「存在的只有神性」──追寻神性就是在阻碍我们对神性的领悟──的老师。此外他们都发现,无论我们对当下的神性有多么鲜活的觉知,转译和次级的转化训练几乎永远是彻悟的先决条件。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在提供真实与基进的转化途径之外,我们仍需对次级的和转译的灵修保持兴趣。这种视野宽广的立足点,将帮助我们建立起整合的转化途径,这个途径尊重并且统合了许多次级或转译的灵修──涵盖人类的肉体、情绪、心智、文化和社会的各种面向──使我们准备好进入本自具足的彻悟境界。

  当我们堂而皇之地批评转译宗教与所有次级的转化途径时,让我们同时认清灵修的整合途径乃是包含横向与纵向、转译与转化、正统与实修的最佳途径,它使我们对人类的境遇抱持着平衡与清醒的概论。

智慧与慈悲

  我的观点是不是过于菁英主义?老天!我真希望如此,因为你看一场篮球赛时,你会想看我,还是看麦克、乔登打球?如果去听一场流行音乐会,你会因为我是因为布鲁斯.史布尔斯汀而花钱买门票?如果你想阅读一本文学作品,你会花一个晚上阅读我的书,还是托尔斯泰的书?如果要你花美金六仟四佰万元买一幅画,你愿意买我的画,还是梵谷的画?

  所有最杰出的作品都来自菁英份子,当然也包括灵修在内,但最上乘的灵修途径是欢迎所有人加入的菁英主义。不论任何一位大师──从莲花生大士、阿维拉的泰莉莎修女、释迦牟尼佛、耶喜措嘉、爱默生、艾克哈特、迈蒙尼德(译注:生于1135年,犹太教的法学家、哲学家与科学家。)商羯罗、拉玛那.马哈希、菩提达摩到格拉.多杰,他们的讯息都是相同的:让我的觉醒也成为你的觉醒。一开始你一定主张菁英主义;结果你一定成为「平等主义者」。

  介于菁英主义与平等主义两者之间的,就是从心中发出的愤怒智慧的呐喊:我们所有的人都必须注意那基进与终极转化的目标。因此,任何一个整合或实修途径,都会涉及从转化阵营对准转译阵营所发出的具有强烈批判性的、有时充满辩证的呐喊。

  如果我们以中国禅宗证悟者的百分比为例,假设只有0.0000001的人涉及了实修,那么就有0.99999999涉及非转化、非实修,而只是转译或横向的信仰系统,这意谓着中国大部分的「灵修追寻者」遵循的都是不太真实的宗教仪式。一向的情况都是如此;目前也一样,这个国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今日的美国更令人不安,因为这些横向的灵修支持者时常声称自己是转化灵修的先锋、改造世界的「新典范」与意识转化的先驱。然而情况并非如此,他们完全没有在深入地转化自己;他们只是在气势汹汹地转译罢了──他们并没有提供彻底解构自我的有效方法,而只是带给自我不同的思考方式罢了。那不是转化的方式,而是新的诠释方式,事实上,他们所提供的大部分都不是修练的方法或一系列修练的方式;不是读法本、坐禅、只管打坐(译注:坐禅时的一种方式,也就是无所依恃,只安住在机警而清醒的觉知中。这是一种自然无念的状态,是诸佛之共法。)或瑜伽,他们所提供的大部分只是一种建议:请阅读我新书中的「新典范」。这是非常令人不安,非常令人焦虑的现象。

  虽然实修阵营拥有伟大转化传承的心髓,但他们一向同时进行两种方式:欣赏并采用次级和转译的修练(他们自己的成就通常以此作为基础),并同时从心中发出呐喊:转译的途径是不够的。

  因此,那些已经透过真实的转化途径而身心脱落的人,我认为他们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从心中发出呐喊──也许是含着不情愿的泪水发出轻声细语;也许是带着智慧的怒火发出嘶吼;也许是给予缓慢而仔细的分析;也许以无法动摇的公开举证说服对方──不论如何,实修者永远怀有一份责任:你必须尽最大的力量说出实话,摇撼这棵灵修之树,把你的前灯照向那些自满的人。你必须让那基进的领悟在你的血管中发出隆隆之声,振奋你周围的人。

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就背叛了自己的神性,隐藏了自己真实的身份;你不想颠覆自己,而只是在腐坏的信仰中行动。

  因为深刻的证悟中都负有大责重任:那些被允许看 ??????漱H,必须以毫不含糊的话语,将洞见表达出来:这就是交易的条件。你被允许看到真相,因为你早已同意将它告知别人(此乃菩萨誓言的终极意义)。你已经见到,就必须说出。你可以怀着慈悲说出,或怀着愤怒的智慧说出,或以善巧方便说出,反正你一定得说出。

  这真的是一份大责重任,一种恐怖的负担,因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你都没有胆怯的份,即使怕犯错,也不能成为一个借口:表达正确或表达错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同克耳凯戈尔曾粗鲁地提醒过我们的,只有以高度的「热情」探察及说出你的洞见,真理才能穿透尘世的抵抗。不论你是对了,还是错了,只有你的热情能逼着人们去发现真相。促成这项发现是你的责任,因此你必须拿出心中所有的热情与勇气说出你的真相,你必须以你所能找到的方式发出呐喊。

  这庸俗的世界早已充满着刺耳的恶言,真实的声音几乎听不到了。这物化的世界早己充斥着广告、诱惑与商业化的嘶吼;他们以哀嚎和叫卖招揽着你,要你向他们靠拢。我说这些话并无恶意,而且我们必须尊重次级的修练,但即使如此,你也一定注意到,在畅销书中,「灵魂」这个字眼已经是最热门的题目了。然而在这些书中,所谓的「灵魂」大部分指的都是碍手碍脚的自我。在这一片疯狂的诠释声浪中,「灵魂」所代表的已经不是你心中那个超越时间的东西,而是以最吵闹的噪音在时间中翻腾的自我,而所谓的「灵魂的关注」,也令人费解地意味着集中焦点于那炽热的自我。同样的,虽然每个人嘴上都挂着「灵修」,但通常它只意味着强烈的自我感受,即使「爱」也只不过是自我紧缩之下的一些真诚的情绪罢了。

  真的,这一切都只是把老旧的转译重新加以浓妆艳抹,但如果这些戏论不那么积极地声称自己就是转化,倒还可以被接受。换句话说,披上新的诠释外衣,而声称这就是伟大的转化,这个把戏中隐藏着非常深的虚伪,然而不论东西南北,世上大部分的人对这场灾难都是充耳不闻的。

如果你已经被允许看到真正的实相,你怎么可能对这个近乎耳聋的世界轻声细语呢?不!我的朋友,你必须大声呐喊,把你的所见以任何方式呐喊出来。

  但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让我们以谨慎的态度,进行转化式的呐喊,让这一小撮孤军奋斗真的在转化自己的人,集中他们的力量转化他们的学生。让这一小撮人缓慢地、仔细地、负责地、谦卑地开始扩散他们的影响力。虽然你可以采用例证,可以热力四射,或者以明显的解放来提倡一种真实与整合的灵修,但也要对其它的观点抱持容忍的态度。让这一小撮真正在转化自己的人,温柔地劝导这个世界及其不甘愿的自我;让这一小撮人挑战它们的正当性,挑战它们受限的诠释;让这个充耳不闻的世界得到觉醒。

  愿我们从此时此地起,怀着承诺,融入于无限,直到无限成为世上唯一的声言为止。让我们的脸上放出基进的彻悟之光,让我们的心中发出怒吼,让我们的脑子放出雷呜──事实是那么显而易见──在你当下的觉知里,整个世界不论寒与暑、荣耀与恩宠、胜利与泪水全都尽在其中。你并不是在看太阳,你就是太阳;你并不是在听雨,你就是雨;你并不是在感觉大地,你就是大地。在这个简单、清澈而无误的洞见中,诠释的活动完全停止了,你已经转入法界的核心──非常单纯地,非常安祥地,一切都脱落了。

对你而言,迷惑与自责将变得十分陌生,自他之分、内外之分将不具任何意义。在这巨大的发现与震惊中──我的老师就是我自己,自我就是法界,而法界就是我的灵魂──你将缓缓走向这尘世的浓雾中,以无为来彻底转化它。

  然后,然后──你将以慈悲之心,审慎地、明白地,在那从未存在过的自我的墓碑上刻下:一切都是本自圆满的。

迈向全球之路

肯恩?威尔伯 着 / 李孟浩 译

发问者:我们听到很多关于「全球观点」、「全球意识」之类的事情——思考要全球化,但行动要本土化。大部分的「新典范」进路都在强调我们居住于地球村这样一个行星网路,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全球的或系统的地图来反映全球领域。

威尔伯:全球地图是一回事。制图者是否能身体力行又是另一回事。全球观点并非与生俱来的;婴儿并非一出生就有;人类祖先也没有。全球观点是一种少数优秀精英才有的深度观点,实际上也只有少数人达到那个深度(深度越大,幅度越小)。所以,我们只有在了解全球意识的进化与浮现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开始实行「新典范」,如果那是我们所想要的话。

但全球的或系统的地图,绝对和制图者的内在发展如何发生完全一点关连也没有。可这是目前为?垠的议题。因此,当那批「新典范」的家伙急着推出他们的全球地图或系统地图时,其实用处很有限——它只是右手边的地图——可是关键议题在于左手边的发展:如何让个体真正发展到能够安住于全球意识的地步。

只有从这全球观点的内部或超越中,才会浮现出真正的灵性或超个人境界,因为绝对精神开始认识到它自己的全球层面。

发问者:这正是我所想谈的东西。我们用抽象术语——阶梯、攀登者和观点——讨论过这一点。但我想看看迈向全球之路或进化到全球我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具体实例。让我们把整个阶梯爬完吧!就从起点出发。

原始基质(The Primary Martix)

威尔伯:我们暂且把出生称为起点。婴儿出生时基本上是一个感官运动(sensorimotor)的机体,一个内含细胞、分子和原子的全息单子——超越和含摄这些次全息单子。

但是婴儿没有语言、逻辑或叙述能力;它无法掌握历史时间,也无法在内在心理空间中替自己找到定位。基本上,婴儿认同于感官生理的层面或图9-1的第一阶段。正如皮亚杰所说:「可以这么说,自我在这里就等同于物质。」

当然,自我并非只有生理层面,不过它仍以最低阶和最基本的物质和感官运动层面为主。事实上,自我大部分都认同于感官运动世界,以至于无法区分内在与外在。生理自我和物理世界合而为——也就是说,它们尚未分化。婴儿无法区分内在与外在的差别——椅子和大拇指没啥分别。

这个早期的合一状态经常被称为「原始基质」,因为它是最基本的基质,它在往后的发展中会逐渐分化。这个状态也被称为原始自闭(primary autism)、原始自恋(primary narcissism)、海洋情感、原生质的、未二分的(adualistic)、未解离的(indissociated)等等。

我们看到每个进化点都有1-2-3的过程:自我首先认同那个梯级或与其合一;然后它从这个梯级分化或超越;然后再整合和含摄它。这个原始基质只是第一进化点的第一期。自我与感官运动世界合而为一,不管内在或外在。

发问者:这种原始融合是否超越了主客二分?

威尔伯:不,它还没到这个阶段。许多浪漫主义者喜欢把这样的原始融合状态视为某种宇宙意识、神秘一体意识、无分别性等等的前身。但这样的原始融合状态并未超越主体与客体;它根本还无法辨识它们的区别。这是原始的自恋主义,自闭我在此吞没了物质世界——婴儿全是嘴巴,世界全是食物。这是物理的事务。

这个状态没什么特别灵性的地方。它无法取代他人的角色;它被困死在自我中心的轨道;它缺乏互为主体的博爱与慈悲。它还无法辨识身体内在与外在的区别,因此这种融合状态虽然「宽广」,但却极度浅薄。它在水平面上没有任何阻碍,但在垂直面上卡在地下室。而那些平板世界的理论家只重视水平面的区域:主客合一。因此,完全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它根本没有垂直区域,因此这种状态的自由度比后来的发展阶段还少。这是你能想象最浅薄和最别脚的意识!

最后,这个早期的融合状态无法取代他人的角色。也就是说,它还没有身处他人环境和以他人眼光看世界的认知能力——它卡在只有感官运动层面的立即印象,可说是极度自恋。所以,它无法展现任何跟实际爱情有关的东西——除非你能了解他们的观点,甚至选择将之置于自己的观点之上,否则你无法真正爱一个人。因此,这里没有慈悲,没有真爱,没有宽容、善意和利他主义。

所以,融合状态在许多方面是与真正的灵性意识、慈悲或爱完全相对立。可是,某些理论家仍然相当深信这种大规模的自恋主义,虽然这完全缺乏博爱与慈悲,但他们仍然很诡异地把它视为天堂的前身。我猜他们在这种强烈的自恋主义中,看到了某些透露出他们强烈欲望的东西;我想,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征兆。

出生创伤

发问者:那么,更早的子宫时期呢?你的模型是否包含它?

威尔伯:关于子宫时期与出生创伤的证据还颇具争议性。但我想其中有些证据是可信的,所以我把这些更早的发展阶段称为进化点-0。

就像所有的进化点,它也有基本的1-2-3结构:开始与子宫的融合,然后是一个痛苦的分化过程(实际的出生创伤),然后经过一段巩固与整合时期,才能做为一个分化的机体(后子宫)。这时,婴儿的自我已经开始进入第一个进化点——它现在与周围和内部的物质世界相融合。

史坦?葛罗夫(Stan Grof)写了许多有关出生过程次阶段的资料,他称之为「基本出生母轴(Basic Perinatal Matrices)」。史坦的研究认为任何一个次阶段的创伤都会造成病理情结。相反的,自我在强烈压力、冥想或药物滥用的状况下,也会退化至进化点-0,重现自己所经历过的次阶段与创伤,以试图减轻自身的病理状态。史坦的证据颇具启发性,如果你对这个领域有兴趣,我建议你可以从这里开始。

假性自我

发问者:所以,出生过程的创伤会形成一种影响后续发展的病理情结。

威尔伯:是的,但它只是众多类似的一个例子,事实上任何进化点的创伤都会形成病理情结,并「感染」所有后续发展。正如我们所说,自我能够在任何一个进化点上走错一步,其所造成的病理型态端看意外在那个层次上发生。

发问者:为何如此?

威尔伯:当自我每次登上意识扩展的新梯级,就会面对1-2-3的过程。而在这些次阶段——融合次阶段、分化次阶段和整合次阶段——之中,都有出错的可能。自我如果仍然待在融合期不走,便会形成次阶段1的固着问题。自我如果在次阶段2分化的不够干净利落,便无法形成一个有责任的自我界线。自我如果在次阶段3没有把前一层次整合和含摄进来,就会形成疏离和压抑的情况。

一旦意外发生,我们就会得到「次阶段畸形物(subphase malformation)」,这种意识的机能障碍(leison in consciousness)也会感染和扭曲所有的后续阶段。就像蚌壳能把一粒砂子裹成珍珠一样,畸形物又扑又绞又扭的作风也能令所有后续层次「沙沙作响」。

发问者:攀登者会断手断脚喽。

威尔伯:没错,自我现在有了某些自己不承认的侧面,并想把它们藏起来。换句话说,自我开始欺瞒自己。假性的自我系统开始称王,实际自我却被否认、扭曲或压抑。基本上,压抑就是对你心灵的实际运作内容不真诚。

因此,个人潜意识开始自己的作为。这个潜意识有一部份是自我谎言的住所。就如我们早先说的,分裂出来的意识侧面——小水滴、小自我或小主体——会被迫进入隐蔽的黑暗角落。这些待在当初分裂出去层次的小水滴会停止成长。它们仍然固着在当初被压抑下来的层次。它们藏在地下室,通往地下室的门则由谎言把守。

所以你的部份潜能就此被疏离所封印,并吞食你的能量和意识。它们是个排水设备。它们会阻碍你进一步成长与发展。它们是累赘,这早在过去的岁月就已不再适用。但它们受到谎言的庇荫,而能继续威胁恐吓你。

发问者:治疗会帮我们揭露那个不真实的谎言吧。

威尔伯:从弗洛依德、容格、完形到认知等解释治疗法是会攻击谎言。我们已经在第七章讨论过这一点。

发问者:所以,当我们经历意识扩展的阶段时,要观察这些进化点有没有任何出错的地方,才能让我们顺利迈向全球意识,对吧?

威尔伯:没错,这就是重点。

第一进化点:物理我的孵化

发问者:所以,我们从第一进化点开始谈发展的故事。

威尔伯:是的,自我在此与感官运动世界相融合——原始融合状态或原始自恋主义。自我的认同是物理中心取向,与物质层面混在一起。

但婴儿大约在四个月大时,就开始能分辨出身体和环境的物理感觉并不相同。婴儿咬毯子,自己不会痛;但咬自己拇指的话,可就会痛了。因此,婴儿学到毯子和拇指并不相同。这就是第一进化点的分化阶段,根据本领域先驱马荷的说法,此阶段通常在一岁前完成,大约在五到九个月大这段时间。

她把这个阶段称为「孵化(hatching)」阶段——物理我从原始融合的母轴中孵化出来。(也就是说,这个孵化是第一进化点的第二阶段。)我们可以说这个孵化是物理我的「真正诞生」。

梅蓝妮?克莱茵(Melanie Klein)对这个最早期的分化阶段很有兴趣,爱嫡丝?杰克森(Edith Jacobson)和雷妮?史毕兹(Rene Spitz)也是如此,更别说马荷了。有趣的是女性好像特别对这些早期发展有敏锐的感受,不是吗?

不管如何,这个孵化是物理我的诞生。如果自我在此分化阶段失败,而仍卡在原始母轴之内,那么婴儿就无法分辨出身体坐在何处,以及何处开始是椅子。婴儿就容易接受所谓的非二元对待主义(adualism),这也是精神病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也是为何许多研究会一再指出像精神病、精神分裂和严重情感异常等病理症状都源自于第一进化点的问题。因此,我们开始看清楚各类病理都有其相关的破裂意识层次。

发问者:你讲的这些东西在图10-1有列出一些了。

威尔伯:是的。以精神病来说,这种严重的现实扭曲有以下特征:没有二元对待的能力或无法建立自我的物理界线;意象和思绪的幻觉性初级过程;对关联的自恋性妄想;意识无法安置在物理身躯;自我和他人的念头相混淆。这里也可能有超个人意识的流动,但这相当罕见,而且一定会受到严重扭曲。

第二进化点:情绪我的诞生

发问者:如果在第一进化点上,一切事情都很顺利,那又如何?

威尔伯:如果婴儿在这个进化点上协调得相当良好,就会开始进入情绪-幻想性的第二进化点。因为婴儿已经完成第一进化点,把物理我的真实界线建立完毕,但是情绪我的界线却尚待建立。也就是说,婴儿能把物理我从物理环境中区别出来,但未能把情绪我从情绪环境中区别出来。这代表情绪我还待在跟母亲融合的阶段。(这是第二进化点的起始融合阶段。)

正因为先前的物理融合阶段没有「深奥」的东西可言,情绪融合状态一样也没有深奥的东西可言,虽然这听起来好像是一个棒极了的「与世界整体合一状态」。但实际上,研究者一致指出这是一种极度自我中心或自恋的状态。马荷就说这个阶段的自我「把世界当成它的生豪。」正因为它无法把自己从情绪和生机的世界中区别出来,婴儿的自我开始把世界当成自身的延伸-这就是「自恋主义」的技术性定义。

因此,这个严重的自恋主义类型-这在本阶段是正常状况-并不代表婴儿是无私地思虑自身,反而是尚未有能力去思虑自身。正因为它无法把自己从情绪世界中区别出来,婴儿就把自己的感觉等同于世界的感觉,把自己的需要等同于世界的需要,把自己的见闻等同于世界的见闻。它以简单的观点玩捉迷藏的游戏;它认为如果它看不到你,就代表你也看不到它;它自己的观点就是存在界的唯一观点。

也就是说,自我在此有一个纯然的生态我、生物域我、原欲我和自然冲动我。它跟整个存在界的生机-情绪层面还融合在一起,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它被自己的生机流推出去又扯回来,也还未能把自己从存在界的生态流中区别出来。它的认同是生物中心或生态中心取向,跟生物域内外融合在一起。

正因为它埋置在自然、生物学、冲动和生机-情绪的领域之内,它就无法挣脱出来,也就无法看到自己的观点并不是存在界唯一的观点。我们以后会常看到生物中心就是极度的生态中心。它有某种程度的水平空间,但垂直深度却很少,因此它是如此彻底地肤浅和自恋(只有许多急于寻求「合为一体」的浪漫主义者才会把这种情绪融合状态捧得很高)。

发问者:所以,这个阶段的自我还没有坚固的情绪界线。

威尔伯:正确。技术上来说,自我表象和客体表象仍然融合在一起。这有助于渲染本阶段的「巫术」和自恋的气氛。但是,情绪我在十五到二十四个月大时开始能把自己从情绪环境中区别出来。马荷把这个现象称为「婴儿的心理诞生」。婴儿在本阶段「诞生」为一个有独自情绪和感觉的自我。婴儿开始醒悟到自己是在分隔世界中存活的分隔自我。它终于撞见了「恐怖的二元对立(terrible twos)」。

发问者:这跟「孵化」不同。

威尔伯:是的。第一进化点是孵化或物理我的诞生。第二进化点是情绪我的诞生。在第二进化点中,真正的独立自我感才被唤起,其中涉及了千般喜悦和万般惊惧。

发问者:许多理论家把这当作真正深层异化的开始,并称之为基本错误(basic fault)或基本的二元对立,这种主客分裂就是意识破碎的开始。

威尔伯:喔,是的,我知道了。现在有非常大量的资料宣布从原来情绪融合状态分化出来是个「损失」。这是从原始天堂中流放出来,而开始超级异化的人类悲剧,也就是失乐园的开幕。我认为这也会造成蛀牙,但我不是很确定。

这里的基本问题是许多理论家把分化和疏离混为一谈。分化是所有进化性成长和发展的绝对必要且不可避免的部分,因为它是完成高阶整合的对应部份。但这些理论家不把所有的分化当成高阶整合的序曲,却视为破坏奇妙大和谐的残酷手段。这就如同把橡树视为对橡实的恐怖干扰。

他们很爱在紧握着双手还气得咬牙的状况下,乡愁式回顾那段奇妙的橡实状态,并悲叹乐园的殒落。他们戏剧性地把欠缺分化的原始状态过度理想化。只因为自我还没察觉到苦受,并不能代表这就是灵性至福的正面呈现。缺乏觉察力不能代表天堂就在眼前!

发问者:但是,那些浪漫主义者对这缺乏分化的孩童期并不作如是观。他们反而是看到很多正面的美德,因此他们必然把融合状态的失落当成可悲的事情。

威尔伯:是的,他们把融合与自由混在一起。可是,情况正好相反。融合是一种监禁;你会被所有尚未超越的东西支配。但当然这样的超越式成长充满了艰辛、冒险和痛苦。

物质显现的世界是个残忍的地方,当人类开始察觉到这点时,就是痛苦的开始。物质显现的世界即是轮回的世界,是个自身被异化也同时异化他人的世界。当婴儿模糊地察觉到这点时,会有很可怕的痛苦感受。的确,这很痛苦,但这也被称为醒悟。

这就像冻疮一样,一开始根本没有感觉,好像没事一般,你彷佛身在无痛的天堂。但你生病了,只是你还不知道而已。然后,伤口解冻,感觉和情绪开始浮现,你就会痛不欲生。可是,这些理论家偏爱把「痛不欲生」和「产生疾病」混为一谈。

不,第二个进化点只是开始醒悟到轮回的疾病而已。面对着身为独立又敏感的情绪个体这件事实而言,你会向令人憎恨的命运矢石开敞自己。你将被置入一个充满疼痛、苦难和梦魇的地狱。你只有两个选择:退避到先前的融合状态,你就不会察觉到异化的状态;或是继续成长与超越,直到你可以在灵性觉醒中超克异化的状态。

但是,退化的浪漫主义理论家只会歌颂过去的冻疮境界,把它视为神性觉醒的预示状态,把它当成某一类的潜意识天堂。但融合状态不是潜意识的天堂,而是潜意识的地狱。在第二进化点中,地狱开始意识化,事情就是如此。这前进了一大步。

发问者:即使第二演化点是比较「不愉快」的发展。

威尔伯:是的,苦涩的甜味。但先前的状态是麻木,不是无分别;是无知,不是至福。我的狗也不会因为忧虑而满地打滚;因此解脱不在于重新唤醒狗的意识或其意识的「成熟形式」。

不。当我们觉醒为一个独立的情绪我时,带着所有随之而来的喜悦与惊恐,就已经实际上超越了先前的融合状态。我们都已经觉醒至某种程度。我们已获取了更多深度和更多意识,这有它本身的内在价值。就像所有的成长阶段一样,意识的每一分增长都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是发展的辩证。

发问者:如果在第二进化点上,一切事情都很顺利,那又如何?

威尔伯:嗯,让我们先假定事情不顺利的话-那就是比本就一塌糊涂的正常情形还要糟糕-那么自我不是仍然融合在这个情绪式自恋主义者的阶段(所谓的自恋性人格异常);否则就是分化到某种人格解离的状态(所谓的边缘性人格异常)。我们可以在柯哈特、马斯特森(Masterson)、康伯格、马荷、史东(Stone)和基多(Gedo)等人的著作中,找到这样的分类标准和病因探讨。

不管在哪一种情形,自我都没有实际的情绪界限(emotiuonal boundaries)。在自恋型与边缘型症候群中,个体缺乏一种一致的自我感(a sense of coherent self),这或许就是这些病理的核心特征。自我不是将世界当成自身的延伸(自恋性),就是经常受到世界的侵犯与折磨(边缘性)。这个病理层次之所以称为边缘型,是因为它正处于精神病与精神官能症的边界。它有时也被称为「持稳的不稳定状态(stably unstable)」。自我在这条成长路的第二个大岔口上,又重重地跌了一跤。

第三进化点:概念我的诞生

发问者:但如果在第二进化点上,一切都很顺利呢?

威尔伯:如果一切都相当顺利,那么自我就不再只特定地认同于情绪层次。它开始超脱这个层次,而认同于心智或概念我,这就是第三进化点的开始-表象式思维。

表象式思维类似于皮亚杰所说的前操作期认知。我用这个字眼时,它包含了意象、象征和概念。你可以在图5-3看到所有这些东西。

意象大约在七个月大时开始浮现。心理意象多少貌似它所再现的客体。如果你闭上眼睛描绘一只狗,它看起来就像一只真狗。那是意象。另一方面,象征虽然再现了客体,但它看起来一点也不像那个客体,这是一个更为困难的认知课题。「费多(Fido)」这个象征再现了我的狗,可是它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我的狗。象征大约在两岁时开始出现,通常是由「妈」或「爸」这类字眼开始,然后快速发展。粗略来说,象征支配了二至四岁的意识发展。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概念开始浮现。一个简单的象征只代表一个简单的客体,可是一个概念却代表了整个纲目的客体。因此,「狗」这个字代表了所有的狗,而不只是我的费多。这是个更加困难的认知课题。粗略来说,概念支配了四至七岁的意识发展。当然,这些都是意识的基本结构,因此它们一旦浮现后,就成为意识可随时取用的基冲动力。

只有当概念出现后,一个特别的心智自我-概念我-才能开始浮现。当自我开始认同于这个概念性心智时,我们就到第三进化点了。自我现在已不只是一连串的感觉、冲动或情绪,同时还有一套象征与概念。它开始进入语言世界,进入心智领域,讲温和一点,这改变了一切事情。它已由第一进化点的物理域走到第二进化点的生物域,而现在又开始进入第三进化点的心智域。

每一个精神官能症都是一种生态危机

发问者:在这个新的语言性自我中,你认为什么事物最重要?

威尔伯:这个新自我存在于心智域,而心智域会压抑生物域。在个体而言,这会产生精神官能症;就集体而言,这会造成生态危机。

换句话说,语言世界的确是个全新的世界空间。自我在里头会思考过去,会计画未来(这是时间性的和历史性的);自我开始能控制身体功能;自我开始能在心中刻画当时并不在感官呈现的事物。因为自我开始能预期未来的种种,就会因担忧而饱受焦虑之苦,又因为自我能思考过去的种种,便会感到自责、悔恨和罪恶感。所有这些都是新世界空间(语言世界或心智域)的一部份。

正因为这个新的广阔天地,概念我才能压抑和疏远较低等的冲动。也就是说,正因为心智域超越了生物域,它不仅可以超越与含摄,也可以压抑、扭曲和否认。这不只是分化,也是在解离。不管个体上或集体上皆是如此。个体而言,这会产生精神官能症;集体而言,这会造成生态危机。

发问者:目前先只谈个体,否则我们会离题太远。

威尔伯:在个体层次,心智域压抑生物域的结果就称为精神官能症。心智可以压抑本性,不管是外在本性(生态危机)或内在本性(原欲)。

就技术意义而言,「精神官能症」一词意味着相当稳定一致的心智我已经浮现,而此心智-概念我(自我)能够压抑或解离某些身体驱力或冲动。而这些被压抑或被扭曲的冲动-通常是性欲或攻击欲-也因而以精神官能症这种伪装的痛苦形式来呈现。换句话说,每个精神官能症状都是一个迷你生态危机。

发问者:有趣的是,严格意义的压抑和古典的精神官能症是在第三进化点出现。

威尔伯:话是没错。你看,在边缘性情境中,严格意义的压抑并不明显可见——因为自我还未强壮到足以压抑任何东西!自我不但无法压抑情绪,反倒完全被情绪流卷走,而迷失浮沈于其中。既然一开始就没有广泛的压抑现象,也就没有「被压抑的潜意识」可挖,此即为何这些情境经常被指出是「前精神官能层次的(pre-neurotic)」的理由。

所以,针对边缘性情境(第二进化点)的治疗法实际上也被称为「结构建立疗法(structure-building therapies)」-它们帮助脆弱的自我去分化、稳定和建立结构。这跟精神官能层次(第三进化点)的「揭露疗法(uncovering therapies)」正好相反,后者的治疗目标是在释放压抑的障碍,以重新接触那些被精神官能性自我所压抑的冲动、情绪与感觉。实际上,结构建立疗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把边缘性状态「提高为(up to)」压抑的能力!

发问者:所以,精神官能症也是一种进步喔!

威尔伯:没错,然后你又必须去处理它。就如维廉特(Vailant)所说,防卫机制本身就存在一种发展的阶层。第一进化点的典型防卫机制是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自我在此尚未与他人完全分化。而典型的第二进化点防卫机制包含分裂与融合(全好客体与全坏客体的分裂和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的融合)。严格意义的压抑则是第三进化点的典型防卫机制,听说这最后会让位给「最健康」的防卫机制-升华,升华就是「超越」,不过升华这个字眼经过精神分析的净化。

发问者:所以,防卫机制也有全息阶层般的安置。

威尔伯:嗯,当然。当防卫机制正常自然地运作时,就像一个心理免疫系统。它们有助于维持自我界限的完整与稳定,而且会甩掉任何威胁自我系统的入侵者。

但这样的情形总是可能过犹不及。防卫机制也可能成为自我免疫疾病——自我开始攻击自己,耗用自己的资源。防卫部队如今转为镇压人民的国家警察。自我为了防范痛苦与惊慌,开始监禁自己的人民。自我将自身潜能加以封印。自我闭上眼睛开始说谎。不管这谎言位于哪一个「层次」——从分裂、融合、投射到压抑、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和替代(displacement)——自我都是在躲避自己,对自己撒谎,变得自己都不了解自己。

为了取代真实自我,假我开始成长。早在第一进化点的时候(有些人说是进化点-0),没经验的自我就开始与自己的某些侧面疏远,因为那些侧面太具威胁性或破坏性,又很令人痛苦。因此,自我就使用所处发展层次的防卫机制,来撒下精神病的谎言、边缘性谎言或精神官能性的谎言。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潜意识」只是一连串谎言所在地——这种欺瞒与不真诚的层面会遮蔽真实的自我和潜能。

发问者:所以,假我发生了什么?

威尔伯:不管哪个层次的假我也许就这样一辈子主导一切,就跟一个人在内在不真诚的生活中跛行一样。更常见的情形是假我被自己令人窒息的重量压垮了,也就是「崩溃」了。然后,个体便只能面对几种选择:休养完后,重新开动原来的假我轨道;用药物把两难困境逐出意识;增强逃避问题的行为倾向;或开始研究谎言的生活,这通常要跟一位治疗者进行,他可以帮你更真诚地诠释你的内在意向。

发问者:左手边的解释治疗吗?

威尔伯:是的。个体在弥漫着同理、一致和接纳气氛的安全环境中,就能够说出他或她内在的真相,而不必担心受到报复。因此,假我(不管哪个层次)便失去存在的理由。抗拒真实的谎言——被诠释之后,隐蔽的痛苦、惊恐和焦虑便会显露出来,假我就会在如实觉察的火焰中逐渐烧光。在关怀与慈悲的互为主体的圈子中,大家就可分享真实的内在,并从自欺的监狱中释放出来,而加入意识的成长行列——真实我的美正在绽放光明,新深度的内在喜悦就是自己的报偿。

我们现在只讨论了前三个进化点和其病理症状─精神病、边缘性人格和精神官能症。但是,同样的一般现象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运作,甚至连高等的超个人领域都不例外。我们不管在哪个发展层次,都可以当真诚的实际自我或是当欺瞒的虚假自我。谎言的层次不同,病理层次就不同。

早期世界观──原始(archaic),巫术(magic),神话(mythic)

发问者:这把我们带到第三进化点——前三个意识成长的主要阶段都各有不同的世界观。

威尔伯:是的。我们说过世界观是从某个特定意识梯级看待法界的方式。当你只有感觉和冲动时,你会把法界看成甚么样子?我们称那是原始世界观。当你加上意象和象征时,法界又会像什么样子?巫术世界观。当你加上规则和角色时,法界会看到什么?一个神话世界。当形式操作思考浮现时,你看到什么?一个理性世界。以此类推。

发问者:你为何不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早期世界观,然后我们便能进行到高阶的发展。

威尔伯:「原始」期有点像一个杂物箱阶段(catch-all phase)。它大略代表了所有人类祖先之前的阶段。原始期是第一进化点的一般世界观。基本上它是一个感官运动的世界观。

发问者:那么巫术期呢?

威尔伯:当意象和象征开始浮现时,大约是在第二进化点的时候,这些早期意象与象征并未与它们所表征的客体完全分化。因此,你借着操纵意象,就好像真的能改变客体。如果我制造一个你的意象,并在上面钉一根钉子,你在现实上就会发生倒霉的事情。儿童就活在这样一个巫术替代和浓缩的世界。这是非常「初级过程(primary process)」的巫术。

同样,当自我与他人尚未完全分化之时,儿童会在他的世界中移入具有心理特征的客体─因为巫术世界观属于万物有灵论(animistic)。我不是在说某种精致的泛灵论哲学。这是很粗糙和自我中心的观点。云之所以会移动,那是因为它们要跟着你和看着你。下雨是因为老天爷要帮你洗澡。打雷则是因为老天爷生你的气。由于心智和世界并未清楚地分化,因此它们的特征容易「巫术地」融合在一起。内在与外在都是自我中心的和自恋的。

发问者:那么「神话期」呢?

威尔伯:当发展到达第三进化点之时,儿童开始了解世界无法任由巫术指挥。虽然巫术每次都藏在枕头下,可是别人每次都找得到它!巫术实际上并没有效。自我无法用万能的巫术指挥世界。不过,或许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因此场景中冲入了万神殿的男女诸神、魔鬼、妖精和特殊力量,他们可以因为各种千篇一律且微不足道的理由,而神奇地中止自然的法则。儿童会要求父母亲把讨厌的菠菜变成糖果,他们还不了解物质世界无法如此运作。

但在儿童发展一套非常复杂的神话世界观的时候,里面移入了各种想象中能指挥世界的自我中心式力量,并且都围绕着儿童的自我打转。然而在前一个巫术阶段中,儿童以为透过正确的魔法咒语就可以改变整个世界;现在则必须花时间去取悦那些能改变世界的诸神、魔鬼和神秘力量,而且改变经常是往坏的方面走。自我中心的力量如今让位给自我中心的祈祷与仪式。儿童不断与这些力量「讨价还价」:如果我把晚餐吃光光,善良的力量就会让我的牙痛消失。

神话世界观是由表象心智开始,并持续到下一个主要阶段-规则/角色心智,然后在理性世界观出现时见光死。因为那时人们已经了解你要改变现实,就必须靠自己努力:没有人能以巫术和神话的方式拯救你,而不需付出相对应的成长代价。

你可以在图5-2看到这些一般的对应关系。世界观列于左下象限,因为它们集体地控制个人的知觉方式(至于巫术或神话是否拥有任何真实的灵性侧面,我们稍后会探讨。)

第四进化点:角色自我的诞生

发问者:好,那我们就到达第四进化点了。你所列的基本结构是规则/角色心智。

威尔伯:是的。这大约是皮亚杰所说的具体操作认知(concrete operational cognition),一般在六至七岁时浮现,并支配我们的意识发展直到十一至十四岁。「具体操作」听起来十分枯燥无聊,但其实内容丰富又有力量。它涉及到形成心理规则和扮演心理角色的能力。重要的是儿童终于学会取代他人的角色。

皮亚杰与殷海德(Inhelder)有个著名的实验,把这个现象点得很明。我用一个简单版本来说明。假设你拿一面红一面绿的球放在你和孩子中间,然后问孩子两个问题:「你看到什么颜色?」和「那我现在看到什么颜色?」前操作期的孩子会用同一个答案回答这两个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孩子看到的是绿色那一面,他就会正确的说出他看到绿色,可是他也会说你看到的是绿色。他不知道你看到的是红色。他无法将自己站在你的立场或以你的眼光来看世界。孩子仍被卡在自己的观点之中,那仍然充满了前成规期的自我中心色彩。

但具体操作期的孩子会正确的说:「我看到绿色,你看到红色。」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取代他人的角色。而且这是迈向全球之路的重大步骤,他们能够开始采取世界中心的观点。虽然孩子尚未到达这一点,但是孩子继续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为孩子知道自己的观点并非世界上唯一的观点!

所以,儿童的道德立场从一个相当自我中心或前成规期的立场,转换到一个成规期而且高度顺从的立场——「我的国家是对是错」和「法律与秩序」的阶段。你可以在图9-3看到这一点。

典范转移

发问者:这是观点的改变。

威尔伯:这是世界观的全然转变-你也可以说是典范转移-而且就跟前三个意识梯级一样,里面涉及到自我认同、道德感和自我需要的深层转变。这些观点的改变全部都在图9-3列出来了。

发问者:所以,每一个意识进化的阶段实际上就是一种典范转移。

威尔伯:广义来说,没错。因此,我们文化中的一般成人都经历过一大半的典范转移,他们的世界观从原始期、巫术期、神话期、理性期转移到存在期附近。你我都经历过这些意识的革命,虽然我们不记得任何细节,但历史现场的研究者却指出这是一场心理大地震。

我们试图要封印这些意识的地震,并且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如果你在前操作阶段的儿童面前,把矮杯的水倒到高杯,并问他们哪一杯的水较多,他们会说高杯的水较多。这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体积守恒」的道理。对我们「显而易懂」的事情,他们还不能看懂-他们活在不同的世界空间。不管你把同样体积的水在高矮杯之间倒来倒去多少次,他们仍然会坚持高杯的水较多。这是多么「纯洁」和「不受扭曲」的儿童知觉啊!?

几年之后,他们的具体操作运思开始浮现,你再重复这个实验,所有的孩子会说两杯的水都一样多。他们的心智可以掌握到体积的观念,就不会因杯子的替换而混淆。他们有一个自动运算的内在规则(具体操作规则)。如果你给他们看先前说高杯水较多的录影带,他们会拒绝承认自己是那一批人!他们会认为你窜改过录影带。他们就是无法想象有人会笨到说高杯的水较多。

因此,他们经历了巨大的典范转移,却对其间的过程毫无记忆。自我现在会从新的世界观重新解释每一个生命史的过去事件,也就是从新的高阶典范完全改写自己的生命史。

因此,他们和我们一样会从这个新观点追溯性重读生命史的早期事件,并认为我们小时候就具有这个新观点。当我们想到自己在四五岁是什么样子时,就会同时想到父母亲、兄弟姊妹和朋友,我们会在心中描绘他们对我有何想法、他们如何感受某些事物或他们心中正在想些什么,但实际上我们当时的心智能力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我们那时候还没有取代他人角色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自动地(和潜意识地)从新浮现的世界观「追溯性解读」整个生命史,并在想象中以为我们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

不用说,这完全扭曲了生命早期所发生的事情。你在「报导」童年时,记忆是最靠不住的东西。因此,这也引发出各种问题。浪漫主义者想象童年是段很美妙的时光,一切都是那么「自发」和「自在」。因此,原始期是无我核心之中的无分别乐园,巫术期是无所不能的奇幻世界,神话期则是与灵性力量同在,哇,一切都那么美妙和自由。于是乎,这些浪漫主义者便放弃反思意识的高阶世界观,并以这些奇妙的胡说八道来回去解释童年。不过,他们若能够真正看到自己童年的蠢样子(譬如有录影带可看),就会完全否认那是实况报导!

撒旦式虐待和幽浮

发问者:所以,你到底能不能重新找回童年记忆?

威尔伯:我们当然有各种童年事件的印象,这有点心灵擦伤的味道。这些印象保有当初涂抹的世界观-通常是原始期和巫术期-色彩。

但是成人在回想这些印象时,就用现在的高阶世界观彻底解释过一遍。然后,所有的今日关怀课题就被注入原来的印象之中,便使得这些关怀变成一开始就很活跃的样子。你看起来也不像在重新解释这些早期印象,因为那是在潜意识或前意识层面运作,因此你只看得到这个全面改写的成果。

不管是靠治疗、冥想、药物或重大压力来引发某些强烈的回溯状态,你都可以接触到这些原本的印象(因为高阶典范暂时退役),不过在几秒或几分钟之后,高阶世界观一复位,你就开始大规模地追溯性解读这些印象。所以,我们在此要非常谨慎小心才是。

发问者:要小心撒旦仪式性的儿童虐待吗!?

威尔伯:嗯,那是一个例子。姑且不管联邦调查局根本还没发现半点有关谋杀儿童仪式的证据,虽然有数千人宣称有如此的事情发生。那至少我们应该会在每一家的后院找到一具尸体才是。不过,这一票人真的深信这些事发生过,而不会觉得自己在捏造事实。而且,这些印象确定是如此栩栩如生。他们也能轻易通过测谎实验,因为改写的动作是在潜意识层面进行。

轮回圈是个残酷的地方。在譬喻上来说,轮回就是仪式性虐待的领域。它有自成一套的恐怖机制,逼得人们必须站出来面对这种梦魇。最简单的方式之一就是想象仪式性虐待在你个人历史中有个特定原因。因此,你开始去追查童年的「记忆」,最后在友善治疗师的小小帮助之下,结果一定是:一位手持屠刀的老妈。原来的印象可能真的是老妈手持一把刀,但她是在切感恩节的火鸡肉,这个印象才是真的。不过,它被改写后,现在你才是那只火鸡。

发问者:那外星人的绑架呢?幽浮劫持呢?这些故事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结构。同样事件一直在发生,并具有绑架、医学实验、肛门探针、精液收集和送回地球的情节,有时还附带一个给全人类的讯息。它真正的改变了这些人的生活。

威尔伯:我认为这种事情的原来印象可能要回到第一进化点或第二进化点,甚至要回到进化点-0。但他们也是一样加以戏剧性的改写。那里也许启动一些原型或容格式的资料-容格认为幽浮实际上是一个投射原型。因此,幽浮的肛门探针:就是弗洛依德与容格碰头的地方。

许多人很真诚地相信这一点。也许是有一些高阶灵性资料注入这些印象。但这些印象保有一个非常自恋的世界观。想象一下:人类正被超新的外星人智能引入一个崭新阶段。全世界那么多芸芸众生,唯独你被选中来传递这个讯息。实际上,外星人之所以要从你身上收集精子或卵,是因为他们要播下一个新种族的种子。你就是这个新种族的父亲和母亲。新的救世主将要降临,因此需要一个新的处女来生子。

这是最最自恋和自我中心的事情。依我的意见,这些人启动了第二(或更早)进化点的深层资料,然后注入今日有关拯救盖亚和治疗地球的成人「讯息」。这个用意是很好,但它掩盖不住这些妄想背后的原始场景:你是新世界的中心,新的高等种族的父亲或母亲。

因此,你原本的真实印象在改写和注入成人资料后,就变成活生生地吓人实景。虽然它保留了第二(或更早)进化点的自恋色彩超强的世界观,但被改写后,再加上一点友善治疗师的推波助澜,它就变成拯救世界的新典范,这全都蒙你的好意提供。

发问者:这里头完全没有灵性的成分吗?

威尔伯:我们虽然还没谈到任何高等阶段,但他们的确有可能暂时「高峰经验」到某些超个人的灵性层面,然后在治疗师的协助下,转译成一套东西,便能同时满足个案的第二进化点固着情结和「拯救世界」的典范编造狂热。所有这些看起来都如此鲜活真实,不容别人否认。我们也说过这票人经常能通过测谎实验,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信念很真诚,他们的治疗师也一样真诚,没有人发现这是谎言,这是因为深层的改写动作老是把印象变造成真实。

其实,这些治疗师有机会领先发现一种新的歇斯底里症候群,这是我们时代扰乱的征兆。但他们往往做师这个大好机会,而任由印象的鲜活度说服自己这是存有论的实在。他们把现象学转变成存有论。最糟糕的情况是他们也受到自己深层自恋主义的驱策:我是新种族的治疗师。最轻微的情况是他们变成集体歇斯底里的催化者,这等于把整个专业伦理丢入骚乱的情况之中,并不得不进行令自己难堪的反控诉。

我很怀疑儿童虐待的撒旦仪式和幽浮绑架事件是个很够力的证据,足以显示出我们没灵性素养的文化将会在灵性层面上发生这一类的事情。这些只是迈向全球意识路途中的意外事故,这些是在文化媚俗的岛屿岸边被冲蚀的灵魂。

新世界的浮现: 视野的改变

发问者:至此,我们已讨论了阶梯与其上的不同阶层,攀爬者与其重心,以及不同的视野。

威尔伯:的确,在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世界观,这些世界观是随着意识的发展而展现,而不存在一事先给定的世界。在此我要特别强调我们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型态的自我认同、自我需要与道德状态(参见图9-3),所有这些不同的世界观会在意识的每个阶层展开,而这就是对阶梯、攀爬者与视野的简介。

发问者:请举出具体的例子。

威尔伯:以上有关意识发展的模型是建基在六、七个东西方理论家的研究工作上,图9-3列出了其中的三个:马斯洛、洛文哲及柯尔堡,之所以以他们为例是因为他们非常著名。

发问者:以规则角色的心灵为例,以图9-3 的结构来加以说明。

阶梯 攀爬者 视野

基本结构 马斯洛(自我需求) 洛文哲(自我感知) 柯尔堡(道德感知)

感觉生理的 F-1 生理的 自闭的 前道德的 共生的

幻觉 情绪的 F-2 生理的 原初冲动 前道德的 0。神奇的祈愿

表征心智 F-3 安全感的 冲动的 前成规的 1。惩罚 遵守

自我保护的 2。素朴的快乐

主义

规则/角色心智 F-4 归属感的 顺从者 成规的 3。他人的赞许

良心的顺从者 4。法律与秩序

形式映射 F-5 自尊的 良心的 后成规的 5。个体的权利

个体的 6。良心的个体

性律则

视象逻辑 F-6 自我实现的 自立的

整合的

精神的 F-7 自我超越的

-9 自我超越的

图 9-3 阶梯 攀爬者 视野的图例

威尔伯:规则/角色心智是在孩童七岁左右开始发展的能力,这是一种构成复杂心理规则与担任社会角色的能力,孩童开始了解他不只是受驱力与欲望支配的身体而已,同时也是要和他人相处的社会我,自己必须适应这样的社会文化角色,是一个充满困难与尝试的时期。

当规则/角色心智的基本结构的出现后,孩童将透过三个层次的过程逐渐迈向意识的新阶段,所以他必须要先认同对规则与角色的遵守,在这层意义上我们称其为规则/角色的自我,这是一种顺从规则与角色的自我意识,从图9-3的图表上可以看出在洛文哲的理论中,这个阶段的自我意识被称为顺从者,而在马斯洛的理论中,相应于此阶段的基本需求是追求归属感,柯尔堡的理论则指出此阶段的道德状态是约定俗成地对他人的赞同。

发问者:所以,图9-3的图表涵括了这些理论喽?

威尔伯:基本上,我希望你能够了解这虽然极为简化,但确是非常一般性的概念。

发问者:那么如果发展持续下去将会如何?

威尔伯:如果发展持续进行,则自我将不断成长并扩展意识,为达成此目的,自我必须要下降、或不认同、抑或是超越它现在所处的阶段,此种差异与超越正是演化点的第二阶段,自我将进一步发展去认同更高的阶层。

阶序三,开展出新的演化点。

发问者:现在我们将问题转向视野的转变,这个观念是不是有点像马斯洛、洛文哲及柯尔堡所谈的斀锥?stages)的观念。

威尔伯:是的,但是就广义上而言,这样的论点的确混淆了许多评论者,所有的发展理论皆具有一种阶层的图表,或是一种关于成长与发展全息结构的阶梯状图表,我们可以在以下的理论家的论述中看到:柯尔堡、吉力根、倭纳、皮亚杰、帕克、哈伯玛斯、赛门、艾力克森、包温、爱若提以及从普罗提那到莲花生,Chih-I,Fa-tsang的冥想传统,他们之所以建立如此的阶梯状全息阶层,是因为这样的结构符合他们所观察到的资料,同时也是根据经验的、现象学的、及诠释的证据所得到的结果,但这些理论家阶梯状结构进一步向上发展,因为他们喜爱这样的观念,有一个关于这些全息阶层论点的重点即使在科尔伯格那么强的观点中也是一样,那就是在任何发展阶段中,自我倾向于用百分之五十的能量去回应于其所处的阶层,百分之二十五回应更高阶层,百分之二十五则是对较低阶作出回应,自我并不是单纯地只处在一个阶层中,退化、恶性循环、暂时性的跃进、及高峰经验这些现象皆可能同时并存。

发问者:所以,自我在此是超过一般的状态。

威尔伯:是的,这有点像我们之前所提到文化重心的概念。

病理学

发问者:你说自我可能在发展的任何阶段受创 ?

威尔伯:是的,攀爬者在攀升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部分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情形。

发问者:这是不是压抑 ?

威尔伯:广义上来说这是压抑,我们可举道德阶段为例。

由图9-3可见,较低与较早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自我中心的、自恋的、及全然自我导向的、强烈地倾向于快乐主义且是非常冲动的,此即柯尔博格所描述的前成规阶段接下来是所谓成规阶段,在此阶段个体是倾向于顺从约定俗成的是非标准,而最高的阶段,柯尔堡称为后成规阶段,个体开始超越成规的形式,进而聚焦于普遍的多元论(universal pluralism)及个体权利上,在向上发展的阶段则称为后-后成规阶段(post-postconventional stages)或精神阶段,我们将在稍后讨论。

如果在孩童早期的前成规阶段,个体遭遇严重的创伤,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当自我的重心是在前成规的阶段,则这个受冲动宰制的自我会被撕裂或分解,而当被撕裂的部分事非常严重时,自我的发展将急遽停止,或在发展过程中弄乱了脚步走向分解,另一方面,尽管自我是受创的,它也可能负伤前行,继续扩展意识但受创而被撕裂的部分仍然是无法继续成长与发展的,就将停滞不进。

举例来说,倘若自我在前成规阶段中的阶序1中受创而导致分离,则其受创部分将停滞。尽管自我的其它部分是继续发展的,那被撕裂的部分是非常自恋的`自我`中心的`自我关注的`及冲动的,仍然运用其所局限阶段中的范畴来进行对世界的诠释,相较于正常发展部份将会获得更宽广的世界观,受限于前成规冲动的停滞,部分会使自我产生精神病症状,并且只局限自恋的世界观中。介于正常向上发展的自我部分与受限的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此种内在争战也可称为病理学,我将在稍后的讨论中说明如何在发展中平息内在冲突。

精神开展的阶段

发问者:这是否意谓着个体在开展精神阶段之前必须先通过所有低阶段?

威尔伯:个体能在任何的发展阶段具有精神经验或高峰经验,任何人皆有由下层向上层结构发展的潜能,你可以透过兴奋、性高潮、压力、作梦、用药、及精神病发作这些时刻来开发高层经验。

让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若一个位于阶序三的人,他具有微细层次的经验,这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同时他也会开展出一个新的世界、新的方向、与新的意识状态,或许这会导致其意识上实质的转变与发展,如果你给此人一个道德阶序的测验,你会发现他的确已经从阶序三转变到阶序四,阶序间的转变是拾级而上的,绝不可越级而上,所以具精神性经验且位在阶序三的人,他将会被激发向阶序四迈进,而不会越级进入阶序七。

向超个人的阶序七迈进,首先必须要先完成前六阶序的发展,每个阶序皆对阶序七提供了本质上的帮助,虽然一个人能具有高峰经验,但其自我仍然必须要持续成长与发展,以为了适应更高的阶序作准备。

发问者:你引用奥罗宾多的话:“精神的进化是遵守连续开展的逻辑,当先前的步骤已被充分的克服之后,新的决定性步伐才能向前迈进,即使明确的低阶段能够以快速且直接的上升被越过,意识仍必须回过头来确认被其忽略的基础已被并入新的状态当中,更大且集中的发展速度是无法取消发展中要成功克服所有阶段的必然性”。

威尔伯:的确,在超个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高峰经验,自我到无我间的转变是从分裂的、解析的、理性的、和不愉快的自我,向广阔的、自由的、和宇宙一体的灵性经验迈进,去除自我,你就拥有神性。

当然,我们可以了解许多看似无我的状态,其实是一团混乱,它们是前自我的前理性的,及前个人的梦魇,许多理论所推荐的无我,其实是退化而非超越,混淆前自我(pre-ego)与超自我(trans-ego)会导致前自我/ 超自我的谬误(pre/trans fallacy)。

关于转换的观念已经和平板世界世界观(flatland worldview)相关联,所以宇宙意识意味着自我由牛顿物理学转向后土(Gaia)之生命网路的新物理学,我们成为被启蒙的平板世界存有者,并进一步要解救地球。

可惜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我们无法在发展阶层的攀升过程中,采取量子跳跃(quantum leap),我所列举的九个基本阶层虽只是一摘要,但却是基于大量的经验的、现象学的、诠释的、冥想的及跨文化的证据,我仍然在不断琢磨这深度些阶层,同时也有许多问题要回答,但”一步转换”(one-step transformation)的模型是非常素朴的。

所以,某人可以在其所处的阶层拥有高峰经验,它仍然必须成长与发展到真正能适应高峰经验所提供的深度,若它持续向上攀升,他仍须拾级而上。

平板世界宗教

发问者:所以,高峰经验是一种“窥探”经验,你只能惊鸿一瞥,而无法持续拥有?

威尔伯:是的,这里有一个相关的问题,阶梯的发展优先于自我攀爬它的意愿,我们可以说认知发展对于道德发展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举例而言,一个人可能具有极高层次的理性,但其仍然停留在道德阶序一,就像一个非常聪明的纳粹份子,阶梯往往是高于仍在较低阶层向上爬的攀爬者,开发更高层次是一回事,实际上处在其中又是不同的,相同的情形发生在精神经验上,个体可以暂时地具有非常高层次的觉知,但他不肯实际上处在高阶层中,而他也无法直接攀升到这样的境界,因为其自我的重心仍然相当低。

所以,如果个体想要上升至精神领域,则其必须持续成长与进化,他们将必须开始发展上的开展、全构上的扩延、并实际存在于意识的广阔领域中,他们的重心也将转换至更深且广的意识领域中,仅仅将这样的领域以理论描述与宗教来理想化,这是无益的。

所以,你可能会有及强烈的高峰经验或顿悟状态,但接着在日常生活中,你要把它带往何处呢?这样的经验会发生什么事呢?它存在于何处呢?你实际的自我,你的重心能够以你自己的结构、能力、与现存阶层的状态,来适应这样的高峰经验吗?精神性经验并不允许你跳跃过持续性精神实现所需仰赖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正如奥罗宾多所言:演化可以被加速,但是无法略过其基础。

发问者:在朝向精神阶段的新典范圈存在着一种抗拒?

威尔伯:是的,这正如出现在阶层或全息阶层中的抗拒,某些这样的障碍是真实且有意义的,而我会对此加以说明。但如果你否认全息阶层,则你必须解释许多指向全息阶层发展存在的证据,这种否认要求激进的意识型态去解释为何学者在不同文化中发现全息结构,我还未看到对此现象成功地说明。

但某些抗拒是由于理性程度太低,许多美国人不喜欢任何有关阶层的观念,因为在美国我们不喜欢深层观念,我们生活在平板世界上,对我们来说,用深刻与广阔来形容人物或地点是无法忍受的。

所以,我较喜欢用精神性来描述我们谈到的高层次,它直接指向神性,而神性意谓着新的概念观点或典范,在平板世界世界中,你需要一个平板世界的神祗。

因此,不同的平板世界的典范是在心智不清晰的状况下被个体所接受,因为他们并不需要实际转变,只须对新典范直接快速的学习,只需将自己视为整体网路中的一份子,万物将因此得救,不需承认任何更高阶层的存在,只需激情地拥抱平板世界的典范,而对阶层观念的否认与攻击,其原因是当你在平板世界上快乐优游时,承认阶层的存在会使你恐慌,担心自己落入低阶层中,所以你会强烈否认全息结构的存在,尽管你的信念是充满矛盾的。

发问者:我已经陷入反阶层的偏见中很久了,这种偏见是非常痛苦的内心交战。

威尔伯:就像所有通俗宗教一般,平板世界宗教具有神与魔的存在,如果你将神定义为如同平板世界宗教所述的那样,而拒绝承认从全息结构来看待它,则全息结构将成为一个新的魔。

弗罗伊德与佛陀

发问者:所以,假设意识之全息结构是存在的,内在冲突的产生是压抑低阶层造成高阶层的受阻所致。

威尔伯:是的,我也认为如此,倘若自我压制与分解其自身的部分,他将只剩下少量的潜能去进行往后的进化与发展,不久之后发展将停止。

举一个粗略的例子,虽然我并不想以如此简单的方式来说明,让我们假设自我在初生时有一百单位的潜能,在道德阶序1的成长发展中,因为其部分遭受崩解而丧失十单位的潜能,在到达阶序2时只剩下九十单位,十单位的觉知被卡在阶序1,尽管如此,成长与发展仍然持续进行,重点是当自我达到成人期时,他可能因自我的分离与崩解,而丧失百分之四十的潜能,只有部分的自我在持续发展。

那些崩解受阻的部分会不断地干扰你,你甚至于无法清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而是把这种内在扰动诠释为忧郁、妄想、焦虑及其它精神病症。

发问者:所以这也将会阻碍发展 ?

威尔伯:是的,重点是这些崩解的自我部分将会剥夺你大量的能量,而你对它们的防卫也会消耗能量,很快地你的能量就会耗竭,这将会阻碍超个人层次的发展,假设进入精神层次需要消耗六十五单位的能源,如果你只剩下六十单位的话,则你将无法顺利进入,这也是为何我企图整合弗罗伊德与佛陀,企图把深层心理学与高层心理学相整合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现在处于人类进化最幸运的时刻,因为这是我们首次能同时接触到佛陀与弗罗伊德,心理动力的潜意识概念,这是现代西方伟大的发现,这样的发现可以与东西方之神秘与沉思的传统相整合,迈向“整全的光谱”(full spectrum)。

发问者:从整合弗罗伊德与佛陀的观点来看,如果你有四十单位的意识能量受限于较低的发展阶层,你是无法进入高阶层的。

威尔伯:一般来说,你不接受弗罗伊德的观点,是很难接受佛陀的想法的。我们所谓的深层心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浅层心理学(shallow psychology),它所处理的是全息结构中最低浅的阶层,就这个意义上,它窄化且自恋的观点可能具有损伤性。

问题在于,我们从深层心理学来重建低层全息单子,并且将它们暴露于意识层次。因此,它们可以从其的固着与解离中解放出来,重新加入意识演化的行列,就全息单子自身而言,它们可以停止意识的退化与反演化,可以重新整合你主要的自我,所以你的中心自我现在有七十或八十单位的潜能可用,运用这些能量,你可以持续发展而进入超个人的层次。

倘若依照如此情况发展,超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强烈的,在某些关键点,成长不仅是向上攀升,同时也是下降。如禅宗所说,你已在百尺竿头,仍须更上一步,但问题是你如何从百尺竿头走下,你将走向何处呢?

当你从阶梯上走下,你会感到空虚(Emptiness),在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两方面,丧失所有的意义,你不是在此处(in here)观看在那儿(in there)的世界,你并不是在观看宇宙,你即是宇宙,一体经验无内也无外,自发地实现一种无尽的完美姿态,你自然地处在灵性的光辉中,万物的生灭皆在你心中,时空的舞动如同在虚无面上闪烁的微光,宇宙就在你掌中

灵性演化阶段及重要补充--自<<一味>>

作者:肯恩?威尔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再重复一遍这几个主要的灵性演化阶段:

信仰阶段(奇想期、神话期、理性期、整合期);

信心阶段(只是一种对高等次元的直觉,而不是直接的体懵);

高峰经验阶段(可能发生在通灵次元、精微光明次元、自性次元和不二境界---没有一定的次序,因为高峰经验通常只出现一次);

高原经验的阶段(可能发生在通灵次元、精微光明次元、自性次元和不二境界----高原经验几乎永远按照以上的顺序而发生,因为你必须具足上一个次元的能力,才能演化到下一个更高的次元);

永不退转的成就(同样可以发生在通灵次元、精微光明次元、自性次元和不二境界,先后顺序也相同,为什么是按照这个顺序的理由也相同)。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补充:

你可能在灵性的发展上有相当高的进展,但是在其它的发展上还停留在很低的阶段(换句话说,深层的意识虽然得到发展,前意识却受到了阻碍)。我们都认识一些人,在灵修上发展得很高,在性关系、情绪的亲密或肉体的健康上,却显得十分的不成熟。

即使你能随时进入一味的境界,你的肌肉也不曾因此而强壮,你也不曾因此而找到新工作或新女友,你的神经官能症也不曾因此而被治愈。你仍有可能埋藏了一些尚未被挖掘的心理阴影面(因为冥想并不像一般人认识的那样具有揭露的效果,如果有的话,那些教冥想的老师就不需要心理治疗了,他们像大部份人一样都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冥想并不是用来揭露被压抑的无意识阴影面的,它是要让吏高的次元出现因此那些被压抑的属于低等次元的问题原封不动地停留在那里)。

所以即使你在灵修上已经有了进展,你还是应该结合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因为灵修的练习无法妥当地揭露无意识的心理动力。(译注:心理动力指的是由动机与情绪所组成的心理历程。)心理动力学就是从动机和情绪的研究来解释心理历程的心理学,其中包括了前意识及潜意识,所以义同深层心理学。

当然灵修地无法让肉体得到妥当的锻炼----因此请尝试一下举重之类的练习。同样,灵修地无法锻练到身体的气脉----请尝试太极拳。同理,灵修也无法增长团体或社区的动力。所以,我的重点当然是要采取整合修练的途径,这才是稳健而又均衡的灵性发展方向。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以个人为中心的民间宗教(和415典范)强调的都是信仰阶段的一体观。为了让大部分的人都能超越这些心智上的转译活动,我们就必须进行真正的转化修练。整合修练可能是最有效的实修途径。它不只强调四大象限中的主观象限,同时也包含了其它的象限----也就是我、我们和它。其中包括自我的转化、人际关系、社区的互动与大自然的关系[请参阅六月十八日的札记],这些都是发生在意识次元中的改变,而不是信仰的改变。我曾说过这些高层的境界通常是在五、六年的精进修练之后才发生的(要想达到最高的境界,则需要三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如果你是一名初学者的话,请不要被我的话吓到而打消修行的意愿。因为五、六年一眨眼就过了,如果你持续修练,一定会有丰富的收获。反之,如果你听信那些只推销信仰的老师(无论他推销的是奇想式的、神话式的、理性的或一体观的信念),五、六年后你可能只长了几岁而一无所获。

一体观的信念其实很正确,可惜它只是心智次元的产物。而灵修却属于超心智次元、上智次元或超意识吹元。无论你再怎么诠释,你都无法因此而超越心智次元,没有任何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民间宗教信仰能令你超越你自己。因此你必须采取深思默观、超个人、属于上智的修练方法。不论修练有多么令人畏惧,你还是必须开始。有句古老的笑话是这么说的:你要如何才能吃掉一头大象? 一口一口地吃。

事实上,这头大象你只要吃了几口之后,就会感觉自己获益不少。

譬如你可以每天进行二十分钟回到觉知中心的祈祷,这个方法是由汤玛士.基汀神父所教导的。许多人用了这个方法之后,很快就会产生以下的效果----变得祥和、开放、充满关怀,倾听能力也因此而加强----因为你的心被软化了,你整个人也跟着柔软了。另外,你也可以尝试每天练习半小时的苏菲动禅,四十分钟的内观练习;一天两次的瑜伽练习;密宗的观想;每天早上起床之前数息十五分钟。

不管那一种方法只要对你有效,你都可以开始练习……。

我们需要对自己温柔一点,同时也需要对自己强硬一点。你必须以真正的慈悲而非愚蠢的慈悲来对待自己,因此你要开始向自己挑战,并驱策自己:开始修练。

当这些修持功夫开始稳定了,你就必须参加年度的闭关或禅七,这样才有机会将高峰经验变成高原经验。一年又一年地过了,至少你会随着这些修练而转化自己不足的面向,朝着更高层次发展。有一天当妳回顾过往时,妳会发现那只不过是南柯一梦,而你很快就会从梦中觉醒。

其实重点很简单:如果你对实修有兴趣,你就应该开始找一位货真价实的灵修老师,并且开始修行。缺少了实修经验,你永远不可能超越信仰、信心和随意自发的高峰经验。换句话说,你不可能进入高原经验或永不退转的成就。你只可能成为真我的过客,一名曾经到此一游的观光客罢了。

万法简史》译序

内容:《万法简史》这本书其实是从第二部的超个人心理学观点,重新阐述第一部的文化史主题----存有巨链的遗忘和法界学的振兴,并说明第三部的相关应用议题----两性问题、生态危机和平面世界。因此,我想先向读者补充说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过程,而后再说明威尔伯如何进行超个人心理学的典范革命,如此将会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掌握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议题和应用议题。最后,我再说明一下超个人心理学本土化的展望问题。

超个人心理学的开展

一般说来,西方心理学有四大势力:第一势力是行为主义,第二势力是精神分析,第三势力是人本心理学,第四势力是超个人心理学。这四大势力在彼此竞争和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描述和组织出一整套人格成长和灵性进化的原理,并加强行为矫正、心理治疗和开悟经验这三个层次之间的互动密度。

(一)行为主义

十九世纪末时,德国和美国的心理学强调「以物理和化学方法来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过程」,因此很重视「客观上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生物刺激和反应」。华生(Watson)首先提出一项号称「行为主义」的主张:行为的改变要根据刺激──反应情境来研究,完全不需要涉及意识伴随物和神经学假设。史基纳(Skinner)则进而主张人类的行为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可用工具性条件化的技术加以控制。只要我们分析并免除环境中各类嫌恶性刺激的控制,并将社会认可的价值当作正向增强物,便可规划出一套控制各个环境变项的文化设计,以建造一个完全由行为技术控制的理想国。

不过,行为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幻灭后,已转而与认知心理学合作,建立行为医学的典范,专门运用生物回馈和松弛训练等方法,以恢复身体的自动调节功能。

(二)精神分析

十九世纪末时,法国的心理学强调由心理与机体关系来研究精神医学,因而能扫除精神疾病是由魔鬼所引起的中邪说,并反对以监禁和惩罚的方式对待精神病人。它们曾运用催眠术作为一种口头暗示的手法,来影响精神病症的变化。弗罗伊德在法国观摩归国后,结合催眠术和自由联想,以帮助病人宣泄痛苦的情绪,而能使歇斯底里改善为精神官能症。之后,他指出病人的移情和抗拒现象会不断出现,精神分析师必须不断经由言语沟通,来揭露病人想要压抑的潜意识情结。

后来,在美国发展的新弗罗伊德学派舍弃性本能决定论,转而从亲子关系、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等文化模式,来研究人格发展的各种障碍,但仍同意弗罗伊德的许多主张:(1)潜意识和梦的预设、(2)童年期经验对于精神失调的重大影响力、(3)焦虑可用来解释防卫机制的运作方式、(4)动机是主动的和动态的、(5)精神分析可洞察出心理问题的发生脉络和固着原因、(6)不重实验取向,而注重临床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分析。所以,新弗罗伊德学派是以动态精神分析的手法,来研究各种社会压力的类型如何阻扰自我的发展、并引发出哪些精神官能症和防卫机制。这就预示了「单纯的内驱力心理学」的终结,而被研究人际互动和人格整合的「自我心理学」所取代。

(三)人本心理学

十九世纪末时,德国新康德主义的西南学派提出「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的区别:自然科学是以普遍化的方法求取一般法则,来说明物质现象的因果关系;文化科学则是以个别化的方法保持与价值的联系,来描述人文事实的独特性与个别性。其后,狄尔泰作出「说明心理学」与「描述心理学」的区别:说明心理学是以物理学的假说和定量形式,来说明各种心理感觉因素的因果关系;描述心理学则是以人文学的内省分析和历史方法,来描述意识体验和人性知情意整体的关系。

此外,欧陆稍后兴起一股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潮,对于人的困境(有限性、罪疚、疏离、绝望和死亡)进行一种深刻的自我询问,考察人类在面临各种危机情境时的抉择动机,并建立一股从空无中站出来追问存在意义的勇气,使自己的主体性在与他者和无限者的交会关系中,能创造出本然真实的意义联系。

二十世纪中期兴起的美国人本心理学便是吸收了描述心理学的方法论,从「意识经验作为一个整体」的观点出发,以了解人格症候群具有一致的动力意义、表现、心理风格和功能目的;并从此人格症候群的功能关系,来反对精神分析将意识经验化约为基本驱力或防卫机制,也反对行为主义将一切本能驱力化约为生理驱力。人本心理学家在临床治疗经验中,发现人体除了适应外界刺激和维护内在平衡的倾向外,也有某种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引的倾向。因此,马斯洛(Maslow)和罗吉斯(Rogers)便以「价值体验」和「成长潜能」为研究主题,并接纳存在主义对于「人性情境」和「主体抉择能力」的主张,进而运用结合道家观点的现象学方法,来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高峰经验」。

马斯洛更强调:高峰经验是通往灵性领域的重要关键。

(四)超个人心理学

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James)首先提倡研究宗教经验的正当性,他认为我们必须研究宗教皈依过程的正反面,才能区别出何者是健全心态的宗教,也才能深入了解圣徒性宗教经验的各种特征。荣格(Jung)则是首次将心理治疗和宗教救赎相结合,并将目标放在个体化的灵性整合过程,而非圣徒化的道德完美过程。因此,荣格便超越了宗教心理学的范围,而能建立超个人心理学的雏形。不过,荣格比较偏重个体如何从集体潜意识的原型力量中,找到个人救赎的意义。亦即,荣格认为西方人应从本身文化的集体潜意识中找到出路,而不该迷恋东方传统的超上觉性意识。心理综合学(psychosynthesis)的创始人阿萨鸠里(Assagioli)则主张要区别集体潜意识和超意识,因而才能进一步区别充满象征力量的神秘境界和无相的一味境界。如此一来,阿萨鸠里乃终于建立了初步整合东西方灵性发现的超个人心理学模型。

二十世纪中期,超个人心理学在美国逐渐得到开展,葛罗夫(Grof)也从结合精神分析和迷幻药的实验中,肯定超个人经验与人格的内在问题和冲突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而不是只有无限的喜乐和平静。他也发现有些前个人退化的现象其实是超个人发展的前奏,而不是精神分裂的症状。因此,他从临床观点正式处理「超个人危机」这个议题,以扬弃那些走火入魔或灵体附身的巫术世界观。塔特(Tart)则从认知科学和知觉现象学的角度,研究意识的特殊转换状态,因此其研究同时涉及超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在超个人心理学方面,他特别关心意识的基本状态如何能经由注意力和觉察力的训练,而进入第四道的记得自己状态和南传佛教的内观状态。

虽然,超个人心理学已逐渐成形,但它经常会被人们笼统地视为神秘主义、超心理学和新时代思想的同义词。因此,超个人心理学如要成为稳定的第四势力,便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典范才行。

威尔伯的典范革命

为了建立超个人心理学的典范,威尔伯作出了两大贡献:一是建立意识光谱,一是提出超个人╱前个人的谬误。

(一)意识光谱

在整合东西方研究意识的方法时,我们最常碰到的冲突便是:东方修行人认为自我是世间一切苦难的根源,而西方心理学家则认为无我是精神分裂的退化症状。最早成功解决这种冲突的是印度圣哲奥罗宾多的神圣进化论;他主张绝对的大梵会先展开内入万有(involution)的过程,再经由上溯空性(evolution)的过程,完成神圣进化的能量游戏。因此,业力的迷幻作用不再是使自我沈沦的惩罚工具,而是自我进化的学习工具。威尔伯最重要的贡献便是将印度圣哲奥罗宾多的神圣进化论,与西方的发展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相结合,而提出意识光谱说。他在初期将意识层次分为:(1)阴影(the Shadow)层次、(2)自我层次(the Ego level)、(3)存在层次(the Existential level)、(4)心性层次(the level of Mind)。他并从意识光谱的观点,来说明绝对精神内入万有的下降过程:

在实相的阶段中,我们与万物合一、与宇宙的基本能量合一,并感受到一切无二和万法唯心的事实。此即是第一个意识层次──心性层次。可是我们却经由大幻化网(maya)的过程,陷入虚妄的二元分别的格局。虽然这些分别并不真实,只是相似而已,但每个人却又把它们当真;在上当受骗之后,人便攀附在第一个原始的二元主义──主体V.S.客体、自我V.S.非我、机体V.S.环境──之上。在这一点上,人从与天合一的宇宙性认同滑落到与机体合一的个人性认同,因此产生了第二个意识层次──人与机体认同的存在层次。

就像上升的螺旋一样,人经由二元分别进行的破裂程序仍在继续推进,所以大部分的人甚至对自己的全部机体也没有同一感──我们并不是说「我是身体」,而是说「我有身体」──这个「有」身体的「我」便是我们俗称的自我。在这一点上,人又从与整个机体合一的认同感滑落到仅剩自我感,也因此产生了第三个意识层次──自我层次。这种二元螺旋若再进行下去,人甚至会否认某些不讨好的自我面向,并在意识中拒绝承认自己有这些被扬弃的面向。因此,人的认同再次从整体的自我感滑落到局部的自我感,遂产生了第四个意识层次──阴影层次。

威尔伯在后期著作中,比较强调绝对精神上溯空性的上行过程,并且提出意识结构的九个进化支点:前个人阶段有第一进化支点──感官生理、第二进化支点──幻象╱情绪和第三进化支点──表像心智;个人阶段有第四进化支点──规则╱角色心智、第五进化支点──形式反思和第六进化支点──见地逻辑;超个人阶段则有第七进化支点──通灵、第八进化支点──微细光明和第九进化支点──自性。

(二)超个人╱前个人的谬误

西方人经常将东方修行人的静坐三昧等同于婴儿的羊水幸福状态。威尔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提出超个人╱前个人的谬误。他指出,意识结构本来是从前个人层次,经由个人层次,再进化到超个人层次。但是,现代人太过于习箧个人层次的自我位置,便觉得超个人和前个人都具有「非个人」性质,可以将它们等同起来。因此,现代人便产生两种超个人╱前个人的谬误:

(1)将超个人化约为前个人的谬误

-1:这种经验科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理性是进化的最高点,因此超个人的体验并不是比理性更崇高的心灵层次,而是婴儿本能性自恋状态的演变形式。

(2)将前个人提升为超个人的谬误

-2:这种浪漫宗教的观点认为理性的自我是人性堕落的最高点,因此前个人状态并不是比理性更幼稚的心灵层次,而是我们失落的天堂状态。

既然谬误-1否认自我超越的可能性,而谬误-2则否认自我结构稳定度的重要性,那么超个人心理学便必须澄清一项重要关键:为了完整的自我超越境界,我们必须要发展健全的自我界限和自我尊严,才能彻底净化前自我的情感防卫机制。

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议题和应用议题

威尔伯凭借着这两项努力,奠立了超个人心理学的典范,但他像史宾格勒一样忧心西方文明的没落。因此,他指出,超个人心理学在未来二十年内必须完成某些发展议题、并解决某些应用议题,才能拯救地球的文明。

(一)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议题:

1. 意识状态的转换和意识发展的结构,乃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两个重要典范,因此我们必须彻底研究状态和结构间的关系。威尔伯的看法是:意识状态的转换只是暂时性的过渡现象,它们仍然必须遵守意识发展的模型。

2. 我们要对冥想的发展阶段,进行跨文化的研究,才能确认东西方神秘主义是否有共通的意识结构。

3. 我们必须厘清精神崩溃与灵性危机二者间的关系。因为在灵修过程中,会浮现出许多潜意识的矛盾资料,而造成一些前个人的退化现象。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应用议题:

1. 后现代主义思潮之所以提倡「自我的死亡」,主要是为了攻击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体,而不是要向超个人的层面开放。此外,后现代主义也极力攻击灵修传统的自我超越取向,故超个人心理学必须要面对后现代的挑战,作出积极的响应。

2. 世界的宗教传统几乎都一致低贬身体、自然和女性,并造成打压欲望、剥削自然和男性宰制的情形出现。为了改善这些情形,超个人心理学必须整合父神性的超越万物之道及母神性的内在万物之道。

超个人心理学的本土化展望

虽然台湾心理学本土化的口号已经喊了N年,可是心理学界都卡在行为主义的阵营中,又没有和认知心理学作出紧密的结合,也没有临床心理学的专业训练体系,因此我们很难巴望他们能做出什么成果。同样的,台湾的社工界、辅导界和精神医学界大概也只熟悉人本心理学的罗吉斯谘商体系,对于精神分析阵营的认识也都长期处在零星摸索的阶段。换言之,台湾对于心理学前三大势力的本土化工作都还处在筹备和发想阶段,那么,我们有资格谈超个人心理学本土化的可能性吗?

也难怪,台湾在七年前由一位外籍天主教李安德神父写出第一本超个人心理学著作之后,几乎都没什么进一步的发展。不过,傅伟勋至少曾经提出一个超个人心理学本土化的主张,他主张用弗兰克(Frankl)的意义治疗学来吸纳精神分析,并进而配合中国心性体认本位的生死智慧,来发展出一套临终精神医学和精神治疗学。虽然他这个主张有一种用存在主义神学吞没精神分析的味道,可是台湾佛教界根本就没有将它列为重要的发展议题,顶多是弄个安宁病房罢了。至于,台湾的新时代运动也是从浪漫想象的灵性立场,来大谈负面能量的消除之道,而逃避掉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的锻链过程。

但是,台湾的宗教意识已经到达内心追问和自我质询的阶段,如果我们不能提供灵性追求者一套比较精致的东西,我想很多人就会退守到灵修就是以道德心量修无上感恩心境的立场,而无法进入人性欲望、存在意义和超个人洞见的辩证过程。或许,我们在道德宽心立场和内心辩证过程之间摆荡得久一点,便可以慢慢找出超个人心理学本土化的方向吧。

作者简介 肯恩?威尔伯

被誉为超个人心理学界的天才、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新世界观的原创者,他提出了整合自然、文化、宇宙和意识的「大统一场理论」,提供了科学和社会崭新的典范基础。重要著作有:《意识光谱》(先验出版)、《万法简史》(先验出版)、《意识转化》(先验出版)、《事事本无碍》(光启社出版)、《恩宠与勇气》(张老师出版)、《灵性复兴》(张老师出版)、《灵性之眼》等十余本。

译者 李孟浩

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曾任《东风杂志》主编,现从事翻译与写作并与中区五位精神科医师合组《蜉蝣论坛》半月刊读书会。

第二章:神秘的冲动

(注:本章是肯?威尔伯《万物简史》中相当重要的一章)

问:进化的神秘的冲动(impulse)?

肯?威尔伯:一个分子超越并且包含了原子。之所以称"超越",是因为分子具有了某些它的组成部分和组成部分所没有的突现出来的(emergent)、新颖的(novel)和创造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并不完全等同于各个组成部分简单的累加。组织的新层次不断进化形成,这些新的层次一旦形成,就不可能再以任何方式还原到比它们更低的层次上去,因为它们已经超越了这些层次。这就是一般系统论和整体论的精神实质和重要支柱。这些新形成的组织层次同样包含了较低的组织层次,因为处于较低层次的亚整体仍然是新形成的亚整体的组成部分。这种情况既是一种超越也是一种包含。

问:因此,较高层次的组织既包含了较低层次组织的某些基质,又具有较低层次组织所没有的某些新的特征。

肯?威尔伯:是的。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表述。亚里士多德就是首先采用这种表达方式的人,即较高层次的组织涵盖了所有较低层次的组织,但是,较低层次的组织并没有涵盖了所有较高层次的组织。正是这一原则构成了层次系统或者等级系统。细胞包含了分子,但是,反之则不成立,不能够说分子包含了细胞。分子包含了原子,反之则不成立,不能够说原子包含了分子。句子包含了单词,反之则不成立,不能够说单词包含了句子。正是这种"反之则不成立"构建了层次系统、等级系统,或者说一个逐步递增的整体性。

高级和低级

问:在一个层次比另外一个层次相对较高或者较低的问题上,大家的意见并不一致,存在着比较激烈的争论。而且,你给出的只是在任意一个序列中如何确定层次高低的一个简单规则。

肯?威尔伯:好吧,下面我随便举一个有关进化发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从原子发展到分子,再从分子发展到细胞,再从细胞发展到生命有机体,这就是一个整体和亚整体都在逐步增加的层次序列,在这个序列中,每一个层次都超越并且包含了它的较低层次。现在,让我再举一个思想实验的例子:如果你"破坏"了任何一种类型的亚整体,那么所有更高层次的亚整体都会遭到破坏。但是,较低层次的亚整体却不会遭到破坏。这个简单的思想试验能够帮助你在任何层次系列中学会识别哪一层次是较高层次,哪一层次是较低层次。举例来说,如果你破坏了宇宙中的所有分子,那么所有比分子更高的组织层次,包括细胞和生物有机体都将遭到破坏,但是所有比分子更低的层次,原子以及组成原子的微粒都不会遭到破坏。

问:啊,我明白了。那么"高级"或者"低级"的组织并不仅仅是一个相对的"价值判断"。

肯?威尔伯:你说对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结构组织的水平问题。这种意义上的层次系统不存在任何专制的(arbitrary)色彩。它没有家长式统治的讨厌(partriarchal obnoxiousness),也不是法西斯意识形态的衍生物。这种层次系统的真正含义是,如果你破坏了任何一种类型的亚整体,那么,处于更高层次的亚整体都将遭到破坏,因为它们部分地依赖于更低层次的亚整体,更低层次的亚整体是它们的组成部分。但是,即使较高层次的亚整体已经不存在了,较低层次的亚整体却可以安然无恙。例如,没有了分子,原子仍然完好地存在。但是,如果没有原子,分子就不能够存在了。这是一个简单的法则,依据层次系统,它清楚地分出了什么是较高的,什么是较低的。

这一规则适用于任何进化的系列,适用于任何层次系统。例如道德进化、语言习得、生物进化、电脑程序、核酸转化等。整体依赖部分存在,反之则不成立,这一简单规则,无一例外。"反之则不成立"是指一种层次性,一种完整性不断增长的秩序。

问:你正是依此规则证明生物圈处于比大气物理圈(注:海拔13000英尺以下的空间)更高级。

肯?威尔伯:是的。如果你破坏了生物圈,即如果你破坏了所有的生物种类,那么,宇宙或者说大气物理圈将仍然存在。但是,如果你破坏了大气物理圈,生物圈就会受到破坏。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生物圈包括和超越了大气物理圈,而大气物理圈并没有包括和超越生物圈。大气物理圈是处于比生物圈更低级的层次上。这就是高级和低级组织的真正含义。并且,生物(BIOS)所处的层次是较高的,宇宙所处的层次是较低的。

问:根据相同道理,精神圈(或译"灵生圈",Noosphere)则处于比生物圈更高级的组织层次上。

肯?威尔伯:完全是相同道理,当形成心理意象(Mental image )的能力产生的时候,精神圈也就开始(形成)了。这种能力最早出现在某些哺乳动物身上,例如马。但是,如果要举例(就精神圈和生物圈的关系来说),我要把精神圈限定在高度发达的心智(Mind)和人类文化产品的意义上,JUST TO SHOW (这样我们就可以阐明我们正在讨论的问题--无论是生物圈和宇宙的关系,还是生物圈和精神圈的关系,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到同样的结论。)

在人类智力出现之前,在精神圈出现之前,生物圈就早已安然存在好几百万年了。如果精神圈遭到破坏,生物圈将能够继续存在。但是,如果生物圈遭到破坏,所有的人类心智也将在劫难逃,因为生物圈是精神圈的一部分,而不能反过来说。(Because the biosphere is a part of the noosphere_and not vice versa.?)因此,生物圈是处在一个比精神圈更低的组织层次结构上。精神圈不仅仅是生物圈的一部分,它超越并且包含了生物圈。从精神圈到生物圈,这是一个层次递减的系列。

问:因此,大气物理圈是处于更高层次的生物圈的一部分,生物圈又是处于更高层次的精神圈的一部分。

肯?威尔伯:是这样。

深度和广度

问:但是,为什么许多人都逆向地来描述这一等级秩序?

肯?威尔伯:这大概是因为人们混淆了"大小"(size)、"广度"(span)和深度(depth)的概念。并且,人们总是认为,广度越大,深度也就越大。实际上,他们把顺序搞反了。

问:那么,"广度"和"深度"的确切含义是指什么呢?

肯?威尔伯:在任何层次系统中的层次数指的是(它的?)深度,在任何层次上的亚整体数指的是(它的?)广度。

问:这样,如果我们说原子具有一个深度,那么分子则具有两个深度,细胞则具有三个深度。

肯?威尔伯:是的。我们还可以依此类推。确切地说,我们称某某为一个层次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就好象是一栋三层的楼房,按照惯例,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一层看成是一个层次,那么这栋楼具有三个深度,即三个层次。但是,我们也可以把每一级楼梯算做一个层次。如果两层楼之间有二十级楼梯,那么具有60个深度。

但是,我们的结论是,尽管两者的衡量具有相对性和随意性,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主观随意性。不管我们说这栋具有3个层次还60个层次,二楼总比一楼的层次高。只要我们运用相同的衡量尺度,那么,结论就不会出现任何不一致。正如只要我们前后一致,我们就能够运用华氏或者摄氏两个不同的尺度来测量水温。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夸克具有一个深度,原子具有两个深度,晶体具有三个深度,分子具有四个深度。依次类推。不管我们决定采用哪一种相对的衡量尺度,深度总是真实不变的。

问:这就是你所说的深度和广度。

肯?威尔伯:随着进化向更高的层次演进,深度越来越大,广度越来越小,人们对这一点总是感到迷惑不解。他们容易把若干亚整体组成的大小、范围或广度与深度相混淆。这样,人们就把层次系统中的重要程度的顺序颠倒了过来。

问:进化不断向前演进会产生出更大的深度和更小的广度,这可以说是要点8吧?(我们省略了其中一些内容。)那么,你能够就这一点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吗?

肯?威尔伯:好的。例如,生物有机体的数量要比细胞少,分子的数量要比原子的数量少,原子的数量又要比夸克的数量少。其中,每一个层次的深度越大,广度就越小。

当然,这是因为较高的层次超越和包含了较低的层次,较低层次的亚整体数量比较高层次的亚整体数量多。例如,不管宇宙中有多少细胞,分子的数量一定比细胞的数量多。不管宇宙中有多少分子,原子的数量一定比分子多。不管宇宙中有多少原子,夸克的数量一定比原子多。

因此,有较大深度的亚整体要比有较小深度的亚整体广度更小。亚整体的深度越大,它的数量就越少。人们习惯认为,在一个层次系统中,广度越大越好,这使他们完全搞错了重要程度这一取向,并且将存在的顺序弄颠倒了。他们总是认为越大越好。

问:一个亚整体超越并且包括了较低层次的亚整体,前者的深度比后者大。但是,深度越大,在这一深度上的亚整体数量就越少,这就是所谓的"金字塔"式的发展。

肯?威尔伯:是的。图2-1摘自欧文?拉兹洛(Ervin Laszlo)的《进化--广义综合理论》一书。正如人们所一般评价的那样,这本书准确清晰地总结了当代科学的进化观点。在这张图示里,你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金字塔"式的进化秩序。哪里的环境有利于生存,生命就出现在哪里。哪里的生命能够顺利生存,思维就出现在哪里。(我还要补充一点,哪里的思维能够顺利发展,大精神就出现在哪里。)

在这张图里,你可以看到,垂直方向上深度越大,在水平方向上广度就越小。十分有趣的是,长青哲学根据它自己的方法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问:"长青哲学"是……?

肯?威尔伯:可以这样说,长青哲学是世界上伟大智慧传统的核心。长青哲学认为,实在是由存在和意识组成的一个巨大的层次系统。从物质到生命,从生命到思维,再从思维到精神,每一个层次都超越并且包括了比它更低的层次。所有层次组成了一个逐级递增的层次系统。这一系统可以用一个同心圆或者同心球面来表示,如图2-2,此图表示了层次系统中的超越和包括的关系。

每一个层次都包括了比它更低的层次,并且都有它自然发生的性质。这些性质是比它更低的层次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更大的包容性和更大的深度的意义上,每一个后继的层次都要更"大"一些。并且,我们可以在图2-2中看到,单个亚整体的自我认同在不断到扩展,涵括了大宇宙中越来越多的实体。

但是,既然后继的亚整体实际的广度变得越来越小,每一个更高层次上的亚整体数量也就越来越小。图2-2 可以完全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即图2-3。深度越大,意味着达到这个深度的亚整体更少,意味着广度更小,实际的亚整体数量更少。图2-3所表示的也是对长青哲学的金字塔式发展的一种解释。

问:看来,我们需要记住这一原则:深度越大,广度就越小。

肯?威尔伯:是的。在我们讨论进化问题的时候,可以把这两幅图表都记在心中。图2-2表明了超越与包括的含义,即表明了包容、涵括、认同和包含的实际递增,之中递增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深度越大,这一深度所包含的实在的层次就越多,或者说包含的实在的范围就越大。(?37)它们是它的实际的存在和组成部分,也是它的复合体(compound individuality)因此,深度越大,重要性也就越大。它表明:大宇宙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它内在的东西。正如一个分子内在地包含了原子,分子将原子作为了自己存在的一部分。

但是,图2-3告诉我们的是,亚整体实际所处的层次越深,其数量就越来越少。

图2-2表示的是深度,图2-3表示的是广度。深度越大,广度就越小;广度越大,深度就越小。

大宇宙意识

问:但是,你认为大精神是最高的层次,难道大精神不是无处不在的吗?我认为,既然它无处不在,它就并不构成一个层次。

肯?威尔伯:每一个层次都超越并且包括了它的较低层次。大精神超越了万事万物,也包括了万事万物。它彻底地超越了这个世界,也完全地涵括了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亚整体。它透过万事万物体现出来,但是它又不仅仅是这些体现。它永远存在于每一个层次或者每一个维度,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特殊的层次和维度。它是没有根据之根据者,所有体现之空,(Transsends all,include all,as the groundless Ground or Emptiness of all manifestation.)它超越了万事万物,涵括了万事万物。

大精神既是层次系统中最高的一个层次,又是画满了全部层次的一张大纸。它是梯子上最高的那一级,又是制成整个梯子的木头。它既是整个序列的目标,又是整个序列的基石。我认为,随着我们讨论的深入,这一点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问:我并不想在这一点上听到更多的阐述,但是,你却让我听到了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 ethics)。

肯?威尔伯:是的。真正的(genuine)环境伦理学的要义是,在一个真正的涵括中,我们应该超越和包括所有的亚整体。因为人类包含了物质、生命和心智,它们是人类自身的组成部分,我们当然就应该敬重这些亚整体,这不仅为了它们各自的内在价值,这是最重要的,也是由于它们是我们自身存在的组成部分,破坏它们,无异于我们自取灭亡。破坏生物圈并不是意味着最终才会从外部危及和损害我们。生物圈就在我们的内部,它们是我们存在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复合个体,破坏生物圈就是内在的自毁,而不只是引起外部麻烦。

因此,排除简单的生态学,并不把万事万物简化为单纯的生物圈,我们就可以形成一种深刻的生态学观点。正是由于精神圈超越和包括了生物圈,生物圈超越和包括了大气物理圈,我们需要一种既超越又包括了生态学的方法。我们并不需要那种简单地把生态学置于特殊中心地位的方法(IN A REGRESSIVE FLATTENING)P39?(我们不能简单地偏重环境,回归到单一的一维生活和平淡的生活网络中。)

问:但是,许多生态哲学家和生态女权主义者都谈到神秘的万事万物的统一性,谈到巴克所称的"宇宙意识"。按照这种观点,万事万物都应该同样看待,完全没有什么层次系统,也不分什么高级和低级,只有伟大的命运。

肯?威尔伯:你说得不错。这种关于平等的神秘体验在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非常普遍的。

但是,在这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人类的认同能够无限拓展,最终涵括万事万物,这可以称为"大宇宙意识",也就是"神秘宇宙观"(THE UNIO MYSTICA),这在图2-2中有所体现。个体的认同无限扩展至大精神,并且由此超越了万事万物,涵括了万事万物。上述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但是,实际上实现了这种至上同一性的人数却是微乎其微的。这正是由于深度越大,广度就越小。

但是,在这种体验中,这种有意识的认同的确是与万事万物以及大宇宙的认同。在这种认同中,所有的存在物,不管它是高级还是低级,是神圣还是凡俗,实际上都可以看成是大精神完美的显现,正如它们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没有高低之分。(PRECISELY AS THEY ARE--NO LOWER,NO HIGHER。)终极的深度就是同万事万物以及大宇宙的终极同一。

尽管万事万物同样都是大精神一视同仁的显现,但是,并非万事万物都同样能够实现这种终极同一。这种实现是一个成长和超越的发展和进化的过程的结果。

那些平地命运理论家(flatland web of life)仅仅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生命的平等性上,忽视了实现的层次性。他们认为,既然一只小虾(shrimp)和一只猿猴都是上帝的完美的显现,那么它们的深度也不会有什么差异。这些理论家实际上一种最令人不安和方式把理论简化了。

因此,我们希望我们的环境伦理学家能够毫无例外地把所有亚整体都看成是大精神的显现。与此同时,也要在它们的内在价值方面做出注重实际的区分,并且意识到,用脚踢一块石头要比踢一只猿猴好得多,吃胡萝卜要比吃牛肉好,吃谷物要比吃哺乳动物好。

如果你承认这些观点,实际上你就承认了在深度上的分级(gradation)以及内在价值上的分级,也就是承认了一个价值的层次系统。绝大多数的环境哲学家都同意这些观点,但是他们不能够解释为什么,因为他们有一个否定等级系统存在的等级系统--他们只承认平地命运以及生物的平等性,这种观念不仅是自相矛盾的,而且它使实际行动软弱无力,同时也使内在价值变得残缺。

意识层次图

问:好,我很想回到我们在第三部分谈到的话题。但是我们应该把目前的话题谈完。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进化的方向、大宇宙的目的,它们并不是偶然出现的事情,而是本身具有的方向性(directionality)。

肯?威尔伯:是的,今后具有一定的方向。这是混沌状态中的一种秩序和原则。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朝向更大深度发展的驱力。在这里,偶然性被战胜,意义出现了。随着进化的不断展开,大宇宙的内在价值也不断得到上升和增长。

问:这实际上是要点12,也是我想和你探讨的最后一点内容。在这个要点中,你给出了进化定向性的各种标示。我下面将把这些标示列出来。进化具有一种按下述方向演进的主要的、普遍的趋势,即朝着复杂性不断增加,分化、整合不断增加。组织/结构不断增加,以及目的(TELOS)不断增加的方向演进。

肯?威尔伯:是的。你说的是已经被人们接受了的一些进化的方向,也是在学术上已经被认可的进化方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退化和分解就不会发生。事实上,在进化的过程中是存在退化和分解的。分解是任何亚整体都具备的四项功能之一。同时,它也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短期的发展阶段都必须遵循这些方向。正如迈克尔?墨菲所说,进化的大部分时候都是蜿蜒前进,而不是直线前进的。但是,从长远来看,进化总有一个大概的目的,一个大致的方向。这在进化过程中分化程度逐渐递增这一点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例如,从原子分化为阿米巴(极小的单细胞原生物),再从阿米巴逐渐分化为猿猴。

但是,所有这些科学的描述都能大致这样总结:进化的基本驱力是不断增加深度。这是大宇宙的自我超越的驱力,即要不断超越以前走过的路。在这一过程中,它的深度也在不断地增加。

问:你同时把深度和意识也联系起来了,你曾经说:亚整体的深度越大,它的意识程度就越深。

肯?威尔伯:意识和深度实际上是同义语。所有的亚整体,不管它有多么微小,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因为深度不存在最低点。随着进化的发展,深度变得越来越大,意识程度也变得越来越深。例如,不管原子具有什么样的深度,分子的深度一定比原子大,细胞的深度一定比分子大,植物的深度一定比细胞大,灵长类动物的深度一定比植物大。

这里有一个深度的层次问题,即意识层次的问题。进化实际上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意识层次图。意识展开越多,对它自己的认识就越多,它自身的显现就越多。大精神、意识、深度,这样一些术语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意思。

问:既然深度无处不在,那么意识也无处不在?

肯?威尔伯:从里面,从内部观察深度,意识和它是一个模样,因此,可以说深度无处不在,意识无处不在,大精神也无处不在。随着深度的逐渐增加,意识也逐渐被唤醒,大精神也逐渐充分展开。我们说进化的向前演进产生更大的深度,深度随着进化的发展不断增大,也就是说,进化打开了更深的意识。

问:你使用了"展开"(unfold)和"兼容"(enfold)两个词汇。

肯?威尔伯:在每一次新的超越中,大精神都进一步地展开自己。同时,在新的阶段,大精神又把新的展开包容进了自身的存在。超越和包括,产生(beings forth)和包含(embrace),创造(creates)和爱(loves),性爱(eros)和上帝对人之爱(agape),展开和涵括,这些成对的概念实际上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一切简单地总结为:由于进化总是要超越前面的进化阶段,但又必须同时涵括这些阶段,那么,它的本质正是超越和涵括。这样,它具有一种内在的方向性,也就是说,进化有一种神秘的冲动,那就是朝着不断增加的深度,朝着不断增加的内在价值,朝着不断增加的意识这一方向发展。如果说进化在不断演进,它就是在向这个方向演进,此外不存在其它可以选择的路径。

问:那么,概括起来,你的观点是……?

肯?威尔伯:可以归纳为好几点。首先,因为宇宙具有方向性,我们自身也具有方向性。运动过程体现了丰富的意义,而涵括本身也体现了内在的价值。正如爱默生所言,我们身处在无穷无尽的智慧(intellence)这样一种环境里。智慧换另外的说法也就是大精神。在宇宙的最初的面容上就刻有智慧这一主题,在空无一物的墙上绘有一种图案。在智慧的每一个姿态中都有一种意义,在智慧的每一次闪光中都有一种优雅。

我们,以及所有的生命,都浸透了这样一种意义,融汇在关爱、深刻价值、终极意义以及内在觉识的潮流中。我们是这无穷无尽的智慧、运行中的大精神以及创造中的上帝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不一定非把上帝看成是某种存在于显现之外的主宰一切的神秘人物。我们也不一定非把上帝描绘成某位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内的女神,她消融在自己的创造物之中。进化既是上帝又是女神,既是超越又是涵括。它内化在进化这一过程本身。它的不断演化编织出的恰恰是大宇宙的结构。但是,它处处超越了自己的产物,同时每一刻又有新的创造。

问:这就是所谓的超越和涵括。

肯?威尔伯:是的。我相信,我们被引导醒悟这一过程。这这个过程中,恰巧是处于我们自身之内的大精神变得自觉起来,或者如某些人所说,变得具有了超意识。从潜意识到自觉意识,再到超意识,深度不断地增加,在对它自己令人震惊的认识过程中,单一与辉煌的万事万物融合,我们大彻大悟,洞若观火,犹如那独一无二的上帝。

谈到这里,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这种说法是精神错乱吗?难道这些神秘主义者、圣者和贤人都是疯子吗?他们都在演奏同样传奇的变奏曲,不是吗?某日清晨醒来,发现自己以一种超越时空的方式与万事万物同一,这样的故事听起来是否有一些荒诞无稽?

是的,也许他们是疯狂了,他们是一群神圣的傻瓜。他们面对不测的深渊,正在喃喃自语。也许,他们需要一名具有优秀理解力的治疗家?

但是,我仍然对此存有疑虑。也许进化的顺序是从物质到身体,从身体到心智,从心智到灵魂,再从灵魂到精神。每一次都是超越和包括,每一次都比前者有更大的深度、更深的意识,更大的容量。在进化所能够达到的最高阶段,也许,仅仅是也许,个体的意识也能够达到无限大的程度,它将整个大宇宙都涵括在其中,这是一种真正醒悟到自己本质的大精神的大宇宙意识。

这至少在表面上还是讲得通的。请你告诉我,世界上的神秘主义者、圣者和贤人讲述的故事真的要比那些所谓的科学唯物主义的故事更不切合实际吗?后者其实才是白痴。他们的话语充满了噪音、愤怒,而又没有体现意义。请仔细分辨:这两个故事究竟哪一个实际上听起来是真正愚蠢的?

我认为那些圣者、贤人们处于进化的神秘冲动的前沿,他们是自我超越驱力的先驱。这种驱力使他们不断超越已经走过的道路。在我看来,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大宇宙朝着更大深度和不断拓展的意识今后的动力,他们正在以光速与上帝会合。

我认为,他们已经表明,在你、我、以及所有人的身上都有同样的深度。在我看来,他们已经渗透到了万事万物中。大宇宙通过他们的嗓音放声歌唱,大精神通过他们的眼眸闪烁光芒。他们昭示了明天,向我们打开了通向我们自己命运的道路。这条道路现在看起来是非常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够达到惊人的自知。你会发现,圣者的声音变成了你自己的声音,圣者的眼睛变成了你自己的眼睛,你用天使般的声调说话,你在实现的火焰中燃烧起来,你在大宇宙这面镜子中认清了自己的面容:你的本体实际上与万事万物是同一的,你不再是那条溪流的一部分,你就是那条溪流本身,万事万物是在你之内而不是在你之外展开。星辰在再是在天外,而是在你的上空闪烁。超级新星在你的心中形成,太阳因为你的醒悟光芒四射。因为你超越了一切,拥抱了一切。在这里,没有最终的完全的体现,只有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你就是那个起点,那种初始状态,或者那个绝对的空。在那里,整个进化过程永远无休止地、持续地神奇地展开。

整个游戏,这个梦魇般的进化过程又恢复了原状。你现在正在整个进化端点的前面,随着一次突如其来的彻底惊觉,你看清了自己最初的面容。在大宇宙混沌初开之前,你就是这样的面容。这面容是绝对的空,它象万事万物那样微笑,象整个大宇宙一样歌唱。在那最初的一瞥中,一切都重新开始,剩下又是永恒的微笑,就像一池水中的月晖,在水晶般清澈的深夜里闪耀。

没有疆界:东西方个人成长的路径》

(美国1979年初版,1987年再版。原书160页。)

许金声等译

肯恩?威尔伯简介:

肯恩?威尔伯是当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之一,超个人心理学的最重要的作家。人本心理学被称为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之外的"第三种力量"。超个人心理学则被称为继人本心理学之后的"第四种力量"。 肯恩?威尔伯则被称为超个人心理学的马斯洛。

肯恩?威尔伯是当前美国学术类著作最畅销的作家,已经有16部著作被译为了20种语言。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爱与意志》的作者)评论:"肯?威尔伯唤醒了所有能够有幸阅读其著作的读者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没有疆界》前言

这本书探讨的是我们如何把自己的经验用一道道的疆界分割开,从而使我们自己远离了自身、他人以及整个世界。我们把自己的觉识(Awareness)分解成了许多相互对立的范畴,例如主体与客体、生与死、心灵与身体、内在与外在、理性与本能等等。我们将它们各自孤立起来,使得经验之间互相否定,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冲突。这样一种暴力所导致的后果,可用多种词语来描述,但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幸福感"。生活变成了苦难,充满了冲突与争斗。但是,我们所体验的冲突、焦虑、痛苦、以及失望等,都是由于我们自己在生活错误地设立各种各样的疆界所造成的。这本书探讨了我们是如何制造这样疆界,我们能怎样面对这些疆界。

今天,我们面对自己的冲突与矛盾,感到大量的困惑,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在何处能够得到帮助。从心理分析到佛教禅宗,从格式塔心理学到超越性沉思(TM),从存在主义到密宗哲学,但是,在这些学派之间,常常互不相容。

……

目录:

序言

第一章:引言:我是谁?

第二章:只要一半

第三章:没有疆界的领域

第四章:没有疆界的觉识

第五章:没有疆界的时间

第六章:疆界的成长

第七章:角色的层次:发现的开始

第八章:人首马身层次

第九章:超越中的自我

第十章:意识的极限状态

第一章

导引:我是谁?

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任何明显的原因,有一种体验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突如其来地降临:

"片刻之间,我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绚丽的彩云之中。起初,我以为是失火了,附近的那座大城市里燃起了熊熊大火。马上,我就明白了,那火是在我自己心中燃烧。紧接着,一种兴奋和幸福感向我袭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智慧的通明。我不仅相信,而且确实看见了宇宙并不是一些死气沉沉的物质,恰恰相反,它是有生命的存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我自己的身上,我彻悟了生命的生生不息。这并不是确信自己将长生不死,而是意识到在那一刻我得到了永生,而且整个人类都是永恒不朽的。我洞悉了宇宙的秩序,毫无疑问,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为个体和群体的利益共同运作,世界以及宇宙的基本原则就是我们称为"爱"的东西。从长远来看,个体以及全人类都迟早将获得幸福。"

--巴克(R.M.Bucke)

这是何等奇妙的觉识啊!如果我们仓促得出结论,断言这种体验是幻觉,或者是精神错乱,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最后的结果表明,他们并没有经历任何精神病幻象的苦痛折磨。

"街道上的尘土、石头都如黄金一般贵重,世界的最初就是它的最终。当我透过一扇门初次看见那些绿树的时候,我感到欣喜若狂、心醉神迷……在街头奔走嬉笑的小伙子和姑娘洋溢着青春活力,弥足珍贵。我一点也感觉不出他们是生也有死的生命。芸芸众生都各得其所地天长地久地生存。在阳光下,永恒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

--特拉赫恩(Traherne)

美国最重要的一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n James)曾反复强调:"我们平常清醒时的意识仅仅是一种特定类型的意识。相关的一切通过朦胧的屏障(filmiest of screens)与之分离,潜在的完全不同的意识类型就存在于这一屏障之后。"我们日常的觉识仿佛是一座平平常常的岛屿,它被广阔的意识的海洋所包围。海浪昼夜不停地冲击着岛屿,当海浪越过了海岸的阻隔,流入岛内,我们这日常觉识的岛屿就会淹没在广大的新世界的意识中,这些意识虽然从来没有被探索过,但却极为真实。

"心动神驰的时刻来到了。它如此强烈,整个宇宙都静默了,仿佛为那难以言表的庄严与壮丽所震慑。无垠的宇宙成为了一体,泽被万物的、完美的一体……也正是在那无比幸福的奇妙瞬间,我大彻大悟了。在内心强烈的想象中,我看见构成宇宙的原子或者分子--我不知道它们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重新调整着位置,而此时宇宙正在处在绵延不断的生命历程中,从一种秩序转换到另外一种秩序。构成宇宙的原子、分子也在不断地重新组合,我不知道它们是精神还是物质。面对这环环相扣的生命之链,万物各得其所,各得其时,那是怎样一种快乐啊!宇宙中的一切都融合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巴克

在这种令人敬畏的大彻大悟的体验中,最具魅力的方面,即我们将会给予大量关注的方面,就是个体超越了任何疑虑的阴影,逐渐感觉到自己是与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同为一体,不管什么高或低,神圣或世俗。人的"同一感"(sense of identity)扩大开去,远远越过了心灵与肉体的狭窄的局限,拥抱着整个宇宙。也正是由于如此,巴克将这一认识称为"宇宙意识"(cosmis consciousness)。穆斯林称之为"终极同一"(Supreme Identity),所谓"终极",是因为它认同了万事万物。我们把这种意识称为"统一性意识"(Unity consciousness),--它是一种与浑然一体的宇宙的充满爱意的拥抱。

"街道属于我,神庙属于我,人群属于我,天空属于我,太阳、月亮、星星,整个宇宙都属于我,我是其中唯一的观赏者,陶醉于其中。我不了解那些烦琐的条条框框,不了解什么是边界,什么是疆界,但是所有的疆界、财富、以及拥有财富的人都为我所有。我曾经千折百转,还是堕落了。我被驱使着去学习人世中那些卑鄙的伎俩。现在我已经抛弃了它们,重新回到童年。也许,我就要进天国了。"

--特拉赫恩

这种关于"终极同一" 或者"太和"、"至上同一"的体验相当广泛,连同那些其它试图解释它的各种学说,被称为"长青哲学"(The Perennial Philosophy)。事实证明,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都以这样一种体验或者知识为核心。因此,我们能够有根有据地讨论"宗教信仰的超越性统一"(transcendent unity of religions)和基本真理的一致性。

本书的主题就就是要讨论:这种类型的觉识,即"统一性意识"或者"终极同一",是一切有感觉能力的存在物的本性和生存的条件,但是,我们却一步一步地给世界设置各种疆界,为了固守这些疆界而失去了真正的本性。原本是单纯和统一的意识被分割划界,以不同的同一性和疆界,在各种不同的层面运作。这些不同的层面,基本上也就构成了我们回答"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各种方式。

"我是谁?"这个问题,也许从文明诞生之时起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人们为此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从宗教的到世俗的,从复杂的到简单的,从科学的到浪漫的,从政治的到个人的,五花八门,众说纷纭。但我们并不是要去考察这个问题的各种各样的答案,而是要探讨当人们在提出并且回答"我是谁?"、"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我的最基本的身份是什么?"等问题时所经过的非常具体的、基本的心理过程。

当有人问:"你是谁?"后,你给出一个有理智的、诚实的、多少有些具体的答案。你当时实际上是在做什么呢?当你在做这件事时,你的头脑里正在进行什么样的一个过程呢?从某一意义上说,你正在对你所知道的你的"自性"(self)进行描述。你的描述中包括了你认为与你的基本身份相关的那些事实:无论好的还是坏的,有价值的还是无用的,科学的或诗意的,哲学的或是宗教的,等等。例如,你或许会想:"我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具有一定的潜力;我的心地善良,但有时也冷酷无情;我充满爱心,但有时也心怀敌意;我身为父亲,是一个律师,我喜欢钓鱼、打篮球……"你或许就会这样思如泉涌、感触颇多一直想下去。

然而,就在这个确定你的自我身份的过程之中,还有一个更加基础的心理过程。当你回答"你是谁?"这个问题时,非常简单的事情发生了。当你在进行描述或解释,甚至仅在你的心里感受你的"自我"时,--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你实际上是在内心里在你的全部经验中划出一条界线:在这条界线的里面的一切,是你感受到的,叫做你的"自我",而在界线外面的一切你则觉得是"非我"(not-self)。换句话说,你的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完全取决于你在何处划下那条界线。

你是一个人而不是一把椅子,你之所以知道这一点,是因为你有意无意地在人和椅子之间划了一条界线,并且让自己认同了前者。你也许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而不是一个矮子,于是你心里在"高"和"矮"之间划了一道界线,这样让自己与"高"认同。你在"这个"或"那个"之间划分界线,并确认自己认同"这个",不认同"那个",你就这样感觉到了"我是这个,而不是那个。"

因此,当你说"我自己"时,你就在"什么是你"和"什么不是你"之间划了一道界线。当你回答"你是谁?"这个问题时,你仅描述了在界线里面的事实。当你不能确定在哪里如何划下这条界线时,"自我认同危机"就出现了。简而言之,"你是谁"意味着你在哪里划下界线。

不容质疑,所有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来源于你如何划定"自我"与"非我"的疆界,你所划分的疆界,可以是科学的、神学的、经济学的,这一问题也许很单纯,也许很复杂,但是任何答案都必须依赖你对疆界的划分。

关于这条界线,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它经常在变化,游移不定。也就是说,它能够不断地被重新划分。通过界线的划分,个体可以发现他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新世界。前面所谈到的"终极同一"体验就是重新划分界线的一个独特的例子,在这种体验中,人已经摈弃了一切疆界,自我认同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宇宙。个体认为自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已经没有了内外之分,在这种情况下,疆界当然就不存在了。

这本书的宗旨就是反省和考察这种没有疆界的意识状态,即"终极同一"。在这里,我们先考察一下一般人在自己的内心划分疆界的方式。疆界的划分虽然因人而异,但是也可以归纳出几个容易识别的类型。

人们所划分的最常见的疆界,就是自己身体的那层皮肤。这种自我与非我的疆界,可以说是被最广泛接受的一种划分。在皮肤和皮肤之内的就是"我",在皮肤之外的就是"非我"。举例来说,我有"我的"汽车,"我的"工作,"我的"住房,"我的"家庭,但是,它们都在我的皮肤之外,与我皮肤之内的所有东西是不一样的,它们不是"我"。

也许我们会想,皮肤这一疆界是多么明晰、真实、具有普遍性,它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除了极少数已经有了统一性体验或者无可救药的精神病患者以外,事实上大多数人还有一种疆界。当他们把皮肤看成是自我与非我的疆界时,他们已经在自己的生命整体内划出了另外一道更加重要的疆界。

如果你对生命整体内部疆界这种说法感到困惑,那么让我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觉得你就是这个身体吗?或者,你觉得你有一个身体吗?"大部分的人会回答:他们有一个身体,这与他们拥有一部汽车、一栋房子等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身体似乎应该说是"我的",并不是"我"。而"我的"是在"自我"与"非我"的疆界之外。人们通常只具体地认同自己机体的某一部分,被他看成是真正自我的这个方面,有种种不同的称呼,例如精神、心灵、自我、人格等。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看,精神和躯体、心灵和肉体根本不存在分离和割裂。但是,从心理学上看,这种割裂的观点却风行一时。实际上,心灵与肉体的分立以及由此而来的二元论已经成了西方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模式。请注意,即使是在这本书中,我也不得不使用"心理--学"一词来称呼这研究人的整体行为的学科。这个词语表现了一个偏见,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心灵的而不是肉体的。圣-弗朗西斯甚至称自己的身体为"可怜的蠢驴兄弟"。我们大多数人确实也是在这样想:我们只是在驾御自己的身体,就像骑着一头驴子一样。

这种心灵与肉体之间的疆界划分有一点古怪,但是,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当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我与非我的疆界越来越明显,他就会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困惑,他是应该把身体划入自我呢,还是应该把它归入异域?究竟何处应该是它的疆界?一方面,身体是人快乐的源泉。从性爱的消魂、食物的精美、到落日的余光,无一不是通过身体的感官感受到的。另外一方面,身体又是痛苦的渊薮。从各种各样的疾病、残疾、到癌症都是如此。在小孩子看来,身体是快乐的唯一来源,也是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导火线。更有甚者,由于某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身体还会制造出废物,不断使得父母惊慌和焦虑。尿床、排便、流鼻涕,乱七八糟!这些都是与身体联系在一起的。这条线划在哪里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但是,通常来说,当一个人成熟的时候,他就会同"可怜的驴子兄弟"说"拜拜"了。当自我与非我的疆界划分以后,驴子兄弟就会被踢出界外。身体几乎(还不是全部)与外部世界一样被归入了异域。我们虽然还不能够说身体和外界一样生疏,但也谈不上亲切。自从在身体和心灵之间有了疆界后,人们便倒在了心灵一边,人们甚至会觉得自己活的是一个脑袋,似乎脑袋中有一个袖珍的小人在对身体发号施令。而对于袖珍小人的命令,身体可能服从,也可能不服从。

总之,个人对于自我的认同,通常都不把身体包括在内,而只把有机生命整体的一个方面认同为自我,也就是说,他所认同的只是自己头脑中的自我形象、以及与这种自我形象相关的理智和情感的活动,而身体不过是追随者。这样,我们又发现了另外一道基本的疆界,当人能够与自己的自我或者自我形象认同时,他就觉得找到了自己。

我们可以看到,这道自我与非我的界线是极有弹性的。所以,在"自我"或者"心灵"内部(我现在是很不严格地在运用这些术语),我们还可以划出另外的界线,这是不足为奇的。由于有很多的原因(关于这些原因,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讨论),人甚至会拒绝承认自己心灵的某些方面是属于"他的"。用心理学的行话来说,他疏离、压抑了这些方面,将它们割裂出去。他把自我与非我的范围压缩到了自我倾向的某一部分上。我们可以称这狭隘的自我形象为"角色"。关于"角色"(Persona)的内涵,我在后面还将详细谈及。当个人只是认同自己心理的一部分时,其余的心理活动就被看成是"非我",是陌生的,甚至是令人恐惧的"异域"。他重新为自己的心灵划分疆界,企图否定那些他不想要的部分,将它们驱除出去,我们将这一部分称为"阴影"(Shadow)。显然,这是另外一条常见的疆界。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客观地指出自我与非我的一些疆界。我们并没有断定哪一种疆界是"适当的"、"正确的"或者"真实的"。既然我们没有用下判断的方式来讨论这个话题,那么我们还可以介绍另外一种备受瞩目的疆界,这就是与所谓"超个人的" (Transpersonal)、"超越性的"(或译"后人本主义的")现象联系的境界。

所谓"超个人的",是指某个过程发生在个人身上,但在某种意义上又超越了个人。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超感官知觉"(Extra-sensory perception),简称"ESP"。超个人心理学家已经认识到有几种超感官活动,包括心灵感应、预测未来、推算过去等。也许我们还可以把灵魂出窍、超自我或者超个人体验、高峰体验也包括在内。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我与非我的疆界已经超过了身体的皮肤。虽然超个人的体验与统一性意识有相似之处,但是不应该将两者混淆。在统一性意识中,个人与所有一切、万事万物认同,在超个人体验中,虽然已经扩展出去,超越了机体的皮肤疆界,但是并没有扩展到万事万物以及绝对的整体。在本书的后面,我们还会详细讨论超个人体验的许多问题,不管人们对它有什么想法,有证据说明至少有某些形式的超个人体验存在。因此,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说,这些超个人的现象代表了另外一种自我的疆界。

关于自我(self)与非我(not-self)疆界讨论的关键在于:对于个人来说,并不是只有单一的同一性,人具有多层次的同一性。这并不只是一种理论的假设,而是可以由自身观察到的事实,你可以在自己的身上进行验证。对这些不同层次的自我意识进行考察,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系统,一个由不同层次的自我同一性组成的意识谱。它们看起来很熟悉,但又十分奥妙。我们简要地划分了意识的五个基本层次,当然,这五个层次具体在不同人身上会有一些变化,但它已经概括了人类意识的基本方面。

我们不妨把这些意识层次排出一个顺序,这一光谱似的排列见图1:"意识层次图"。

意识层次图:

角色 阴影

角色层次

私我 身体

私我层次

生命整体 外界环境

生命整体层次

超个人层次

统一性意识 宇宙

上面的"意识层次图"显示了自我与非我的主要的疆界,以及与之相关的同一性的主要层次。每个不同的层面取决于人们能够在什么地方,事实上又在什么地方划下了这道疆界。请注意:疆界从上开始,向下延伸,在我们称为"超个人的"地方断裂开,变成了虚线,最后达到统一性意识时完全消失。因为在终极层次上,自我与非我已经融合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意识层次图显示了人们对"我是谁?"的不同的认识。在意识层次图中,越往上,越接近表层,自我越是狭隘。相反,越往下,自我越是宽广。在意识层次图的底部,个人感觉到他与宇宙是一体的,他的真实的自我不仅是他的有机的生命整体,而且是整个宇宙造物。从底部往上一层,在"超个人的"层次,个人虽然还没有万物同体之感,但和自身的整个机体还是一致的。在这一层次,他的同一感和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从与整个宇宙浑然一体缩小到宇宙的一部分,也就是他的生命机体。从这一层次再往上,他的同一性又进一步缩小了。现在,他主要与自己的私我(Ego)以及心智(Mind)认同,而私我或者心智只是他的生命整体的一部分。再往上,在意识层次的最后一个层次上,他只与私我或者心智的一部分认同,这部分称为"角色"。

如此这般,从宇宙到生命整体,从生命整体到作为生命整体的一个方面的"私我",从私我再到私我的一部分"角色",这就是我们意识的主要层次。层次越往上、层次越浅,就有越多的存在领域被划到了自我之外。这样,在生命整体层次上,环境成了陌生的、外部的、异己的。在角色这一层次上,不仅环境,他的身体、甚至私我的某些方面都成了"异域",都是非我。

在意识层次图上,每一个层次不仅代表了不同的自我同一性,而且还产生了某些与自我同一性有密切关系的特性。例如,就普遍存在的自我冲突来看,显然,有不同层次的自我,就有不同层次的冲突。原因在于,在不同的层次上,一个人的自我与非我的疆界是以不同的方式划分的。任何一位军事专家都会告诉你,疆界就是潜在的战线,因为它划分了两个敌对的阵营。例如,一个处于生命整体层次的人会发现环境是他的潜在的敌人,因为环境是陌生的、外在的,会威胁到他的存在。处于自我层次的人,会发现不仅环境,而且他自己的身体都是异域,这样他的烦恼和冲突又有所不同。由于他改变了自我与非我的疆界,他发生冲突的范围也就发生了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身体也成了敌人。

在角色的层次上,这条界线的作用更加尖锐地突出了。此时,个人将疆界划在了自己心理的不同层面之间。这样,个人的角色意识与环境、身体以及自己心灵的某些方面就有了一条战线。

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心灵(Soul)划出疆界时,心灵的冲突也就随之而生,这正是关键之所在。个人同一性的疆界把宇宙的一部分划分成了自我,把其余部分划分成了非我。这样,在意识层次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一部分世界成了异己的、敌对的非我。每个层次的意识都把宇宙的其它过程看成是陌路。弗洛伊德曾经指出,陌生人似乎都是敌人。在意识的每个层次上,都可能与不同的敌人发生冲突。请记住,每一条疆界都是一条战线,而敌人各有不同。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不同的"症状"来源于不同的层次。

意识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特征、症状和潜能,这种情况引导我们走向上述观点中最有趣味的一点。现在,人们对各种各样研究意识的派别、技术产生了兴趣,而且兴趣之强烈、增长之快令人难以想象。研究者纷纷涌向心理治疗、荣格精神分析、神秘体验论、精神综合、佛教禅宗、相互作用分析、罗尔夫治疗法(Rolfing)、印度教、生物能量理论、精神分析、瑜珈、格式塔心理学之上。这些学派的共同之处是它们试图通过这种或者那种方式引起一个人意识上的变化。

当一个人希望增进对自我的了解时,面对为数众多的心理学、宗教派别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即使他对心理学和宗教的主要派别进行了细致的了解,仍然有可能和刚刚入门时一样大惑不解。从总体上看,这些学派五花八门,互相抵触。例如,禅宗教导人们要遗忘、超越、或者看破私我,心理分析却要人们强化、巩固和确立私我。那么,到底是谁对,谁错?不管对此感兴趣的是外行还是专业的心理治疗家,这都是一个真实的难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各种不同的流派,它们所针对的是不是意识的同一个层次呢?也许我们应该说:不同的方法,是为了解决不同层次的自我的问题。那些不同的方法,实际上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它们只是反映了不同层次的意识的差异。所有这些方法,当它们在自己针对的层次上运作时,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如果这一点成立,我们就能够从这些错综复杂的流派中,理出一个头绪来。显而易见,心理学和宗教的各种不同的派别在根本上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它们是针对不同的层次的不同方法,它们是互为补充的。以这种理解为基础,我们可以把心理学和宗教的广阔领域分为容易掌握的类别,每一类都主要致力于自己的领域。

在这里,可以简单举例:心理分析和大部分常规心理治疗的目标都在于使心理(PSYCHE)中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严重的分裂得到愈合,使人触摸到自己整个心灵(MIND),以及全面的心理活动。这种疗法旨在使角色与阴影重新结合,建立一个健康和坚强的私我,一个令人满意的自我形象(SELF IMAGE)。换句话说,它们都企图帮助在角色层次上生活的人重新组合自己的心灵,活出一个私我来。P12

再进一步,大部分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都是在力求弥合私我(Ego)与身体(Body)的分裂,使心灵和身体重新整合起来,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这也正是人本心理学(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被称为人类潜能运动的原因。人的同一性从单纯的心灵或者私我扩展到浑然一体的生命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的巨大的潜能得到了释放。

再深一步,我们发现,佛教禅宗和印度的吠陀哲学,其宗旨都是为了消除有机生命整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分裂,从而展现一种同一性,一种能够与整个宇宙认同的终极同一。它们都力图达到统一体意识的层次。我们不要忘记,在统一体意识和生命整体意识之间,还存在着差距,还有超个人的阶段。针对这一过程的心理治疗与个体内部那些"超个体的"、"超个人的"、"集体性的"过程有密切联系。有的疗法甚至关系到"超个人的自我"。尽管超个人的自我还没有和万事万物达到一致(否则就成为统一性意识了),它仍然超越了个人机体的限制。与这一层次的治疗方法有精神综合、荣格精神分析、各种各样的瑜珈练习、超觉静坐等。

上面这些当然只是一种简单的描述,但它也指出了心理学、心理疗法以及宗教的主要派别都只是针对该系统的不同层次而已。我把它们的关系用下面的图表来表示。见图2:"意识层次与心理治疗对照表"。

意识层次与心理治疗对照表:

一般咨询 角色层次

鼓励性心理治疗 角色 阴影

心理分析

角色分析

人际分析 私我层次

现实治疗 私我 身体

自我心理学

生物能量分析

罗杰斯心理治疗 生命整体层次

格式塔心理治疗

存在主义心理分析 生命整体 外界环境

意义治疗(logotherapy)

人本心理学

荣格心理学

综合心理学 超个人层次

马斯洛心理学

吠陀哲学

大乘佛教、密宗佛教

道家哲学 统一性意识

深奥伊斯兰教(Esoritec Islam) 宇宙

深奥基督教

深奥犹太教

 心理治疗的主要派别都列在了它们所基本对应的意识层次图的旁边。在这里,我必须说明一点,在意识层次图中所做的划分,只是相对的,不同层次之间或多或少会有所重叠交错,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层次划分和相关的精神疗法的分类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此外,当我根据某一疗法进行分类的时候,就意味着该疗法的理论所能达到的最深的层次,这种理论的认识或者是明晰的,或者是暗含的。总之,你会发现,每一层次的精神疗法都能够认识并且接受比它更浅的层次,却会否定比它更深的层次的存在。

如果有一个人,不管他是一般人还专家,一旦他熟悉了这个意识层次图,熟悉了不同的层次以及各不相同的潜力和问题,他就会更好地看清楚自己(或者患者),找到自我成长的途径。他能够更容易地认清现有的问题或者冲突是来自哪一个层次,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法。他还能够容易地了解自己的潜能,找到发挥潜能、实现成长的步骤。

成长(growth)的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一个人的视野(horizons)在内在的深度上的扩大和外在的广度上的拓展。意识层次图的取向是由上而下,--或者也可以说是由下而上,这取决于你选择的角度。每当人在意识层次图中下降了一个层次,他就有效地重新设计(re-mapped)了自己的心灵,扩大了它的范围。成长是一种再分配、再划分、再设计,是一个人的自我走向更深刻、更丰富、更完整状态的过程。

在下面的三章中,我们将会对终极奥秘,即统一性意识的某些方面进行探讨。我们只能够慢慢摸索、渐渐靠拢。这种探讨除了使我们对统一性意识有所感觉外,还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称为"超个人心理学"、"智能理论"(Noetics)或者"意识研究"的这个领域。我们要考察没有疆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消解了过去与未来疆界的现在这一瞬间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还要探索没有内在和外在之分的醒悟是什么意思。

在下面的一章中,我们将解释在意识层次图中其它层次的意识的成长问题,包括生命整体层次、私我层次、角色层次……在我们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我们要研究意识层次的下降问题,探讨不同层次的意识以及相应的精神疗法。最后,我们要回到统一性意识上。这是唯一适合我们的层次,我在下面将会说明,这也是我们在事实上从来没有脱离的唯一层次。 (This is only appropriate, for-as we will see-this is the only level that in all truth we have never been without.)

前 言 - 意 识 的光 谱


◎作者:Ken Wilber

◎译者:李孟浩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有段常被引用的评论,说道:

我们正常的清醒意识只不过是某个特殊的意识类型,因为意识还有很多

个播放影像的银幕,其中隐伏着许多截然不同的意识潜在形式。我们也许可

以终其一生都猜想不到它们的存在,但只要我们受到必要的刺激,在那接触



的瞬间,就会发现它们是完完整整地待在那儿-----

我们若是忽略这些意识的其它形式,就不可能弄出一个终极的宇宙解释

模型。问题是我们要如何看待它们呢--------不管如何,它们可以禁止我们过

早把宇宙实相的解释方式定案下来。


这本书就是想替这种宇宙观弄出一个阐释的架构。这个架构主要综合了「东方」和「西方」两种了解意识的进路;可是这两种进路的性质极端广泛和复杂,综合的方式必须要刻意精简才行,因此我们可借助于某种物理学的比喻。

我们的环境受到多种辐射线渗透-除了平常可见的七色光外,还有X光、伽玛射线、红外线、紫外线、无线电波和宇宙射线。除了可见光外,这些辐射线的存在要到两百年前才被人揭晓。历史上,首先是威廉?贺薛尔(William Herschel)开始藉由热辐射(thermal radiation )现象,探讨辐射线的存在。他的设备很简陋,只在熏黑的灯泡上装个温度计,便可用来测试太阳光谱的各个带区。在贺薛尔发现红外线不久后,李特(Ritter)和伍拉斯顿(Wollaston)用照相设备侦测到紫外线。到十九世纪末时,科学家已经用实验证明了X光、伽玛射线和无线电波的存在。

表面上看起来,这些辐射线彼此差异很大。譬如说,X光和伽玛射线波长很短,穿透力强,能对生物组织造成致命的伤害。另一方面,可见光的波长较长,

穿透力较弱,因此伤害不了机体组织。从这个观点来看,它们的确很不相同。再举一个例子来说,宇宙射线的波长只有亿万分之一吋,可是有些无线电波却有一哩长。乍看之下,它们当然极端不同。

可是,奇怪得很,所有这些辐射线现在都被视为电磁波的不同形式,而且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它们在真空中都用光速行进;它们都由垂直的电磁向量组成;它们都跟光子一样量子化----等等。在这个「简单化」的层次上,这些不同的电磁辐射线形式是如此相似,因此现在大家都认为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辐射谱。也就是说,X光、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和无线电波都被视为一个辐射谱的不同带区,这个情况有点像彩虹光谱的不同色带。所以,它们原本被认定是彼此不相关的,可是现在却成为一个基本现象的形式变化。早期科学家因为是各凭其装备「闯入(plungging in)」电磁波谱的不同带区或波长范围,就觉察不到他们都在研究同样一个基本的过程。

因此,电磁波谱含有各种不同波长和频率的能量波,其范围是从「最精细」和「最具穿透力」的宇宙射线,到「最粗重」和最少能量的无线电波。我们现在可以拿这个现象,跟高文达(Govinda)喇嘛对藏密意识观的描述做个比较。高文达说意识是由不同的鞘身(shades)和层级所组成,而这些层级「不是分隔的层面,----而是彼此穿透的能量形式,其范围从最精细的『遍照一切(all-radiating)』和圆融一切的明光意识,下到最粗重的『物质意识』形式,亦即我们眼前可见的物质身躯。(注一)」也就是说,他描述意识的方式跟电磁波谱很像,有些西方研究员也从这里面得到线索,就建议大家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光谱,会有比较大的收获。

假如我们现在把意识看成光谱,那么我们也许会预想东西方研究意识的人会跟早期的辐射线科学家一样,使用不同的语言、方法和逻辑,「闯入」意识光谱的不同带区或波动层次。我们也可以预期东西方研究意识的人根本想不到他们都闯入同一个意识光谱,因此他们彼此沟通时会特别困难,甚至互有敌意。这是因为每一个研究者在谈到自己的层次时,都自以为正确得很,一旦提到其它人闯入的层次,就全部说成是大错特错。要解决这个矛盾,不能硬要他们彼此同意对方的见解,而是要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是从不同的层次,来谈同一个意识光谱。这就好像居里(M. Curie)和贺薛尔争议辐射线为何的情况一样,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辐射线是一个电磁波谱。居里因为只研究伽码射线,就宣称辐射线的威力很强,会影响感光板,也会对机体形成致命的伤害。而研究红外线的贺薛尔根本就不会提这些东西!当然,他们两个人各自研究不同的辐射带区,这并没有错,只要他们了解到这些都属于同一个电磁波谱,争论自然会停息。因此,要了解辐射线现象,就要收集每一层次所获得的信息,并加以综合,而这正是今日物理学家看待辐射线的方式。

假如意识是个光谱,我们可以预期说东西方研究意识的人在彼此沟通时会特别困难,因为他们各自处理不同的意识层次,而今日的现况正是如此。虽然有很多重要的例外情形,但是西方科学社群的共识还是说:「东方的」心智是退化的、原始的,讲好听一点则是糊里胡涂的。而东方哲学家则会说西方的科学物质主义正代表了最粗糙的妄想形式、无明和灵性匮乏。举例来说,精神分析学的代表法兰兹?亚历山大(Franz Alexander)就说:「精神分裂性退化(schizophrenic regression)和瑜珈练习以及禅修有相似之处,这表示东方文化的一般趋势正是想在艰困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打退堂鼓,以蜷曲到自我上头。(注二)」东方思想的代表铃木大拙(D. T. Suzuki)如果要响应的话,可能会说:「自我的科学知识不是真实的知识----要有自我的知识,只有------当科学研究告一段落,科学家放下所有的实验装备,并坦承他们无法继续延伸他们的研究-----(注三)」

从这个模拟推下去,这样子的辩论将会到处点燃,因为每个探讨实相的人都是从意识光谱的不同带区内,说他自己的主张。只要他们知道大家谈的是同一个意识光谱,这些无谓的争辩就可以止息。而且,辩论大多会被类似波耳的互补性原则(Bohr‘s 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ity)的东西取代。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从不同意识层次而来的相关信息,加以一番整合和综合,就能形成一个光谱或一道彩虹。我们不该让那种主张每一个进路、层次和带区不过是众多带区之一的说法,危害到个别层次的价值或完整性。相反地,每一个带区都是依据其它带区,才能作为意识光谱的特定表现。这就像蓝色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与其它颜色在虹光中共同排列,而「蓝」本身也要依靠其它颜色的存在,否则世界上只有蓝色的话,我们就根本无法区别出蓝色为何物。在这种综合类型中,不管是东西方的进路都不会有什么损失,它们反而能得到一个普遍的理论脉络。

虽然这本书从头到尾把意识说成是光谱或由各种波动层次所组成,但是严格来讲,这只是一种譬喻。正确来说,意识不是一个光谱,但对意识层次的研究和沟通而言,光谱说有很大的帮助。也就是说,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有科学意味的「模式(model)」,就跟酵素动力学的迈凯里斯-莫顿(Michaelis-Menton)模式、原子核的八重轨道模式和在视紫素光学异构化之上建立的视觉兴奋模式一样。为了完整介绍意识光谱起见,我们还必须处理意识的基本层次,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才行。

从精神分析、唯识学、容格派分析、吠檀多印度教、完形治疗、密宗、心理综合(psychosynthesis)----等等的启示中,我们发现有数不尽的可能意识层次,但是为了简化和便于辨认起见,我们拣选出三个主要带区(待会再描述四个小带区)。我们称这三个意识层次为(1)自我层次(the Ego level),(2)存在层次(the Existential level),(3)心性层次(the level of Mind)。【四个小带区是超个人(the Transpersonal)、生物社会(the Biosocial)、哲学(the Philosophic)、阴影(the Shadow)。】如果我们能了悟到各个意识研究者是从不同观点来研究这些层次,就开始能弄清楚这种综合的特性,并且把他们的结论加以精选和整合。譬如说,修伯特?班若特(Hubert Benoit)把这三种层次描述为客体意识层次、主体意识层次和绝对原则层次。魏无为(Wei Wu Wei)则称它们为客体层次、伪主体层次和绝对主体层次。唯识宗则称之为六识、妄心和阿赖耶识。还有其它知名意识探索者也研究过这些层次,如威廉?詹姆斯、铃木大拙、史丹尼斯拉夫?葛罗夫(Stanislav Grof)、罗兰?费雪(Roland Fischer)、卡尔?容格(Carl Jung)、葛吉夫(Gurdjieff)、商羯罗(Shankara)、阿萨鸠里(Assagioli)、约翰?黎利(John Lilly)、爱德华?卡本特(Edward Carpenter)、巴克(Bucke)---等。还有令我们特别感兴趣的一点,那就是许多心理学家只有专门研究某个主要层次,因此就厘清和说明各个层次的特征而言,他们的成果极为重要。这些心理学派比较重要的有精神分析、存在心理学、完形治疗、行为主义、认知治疗、社会心理学和沟通分析。

也就是说,我们研究意识光谱不仅是要把东西方的进路综合成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也是要把各个主要西方进路综合整理为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在这一点上

,我们不必处理任何细节,而让「主秀溜掉(giving the show away)」,因为西方心理学的不同流派(如弗洛依德派、存在主义派和容格派)大致上都处理过意识光谱的不同层次,因此它们也可整合成一个真正涵盖一切的「光谱心理学(

spectrum psychology)」。我认为西方之所以会发展出四、五个不同心理学派的主要理由,是因为每一派都标定在意识光谱的某个主要带区或层次。这种情况不是说有四个学派针对同一意识层次建构出四种理论,而是四个学派分别弘扬意识光谱的不同层次(如阴影、自我、社会生物和存在层次)。这些不同学派于是乎形成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如一般人认定的只有冲突对立。我相信随着我们研究的进展,这个主张会日益明朗化。

我们还要严正声明这个综合不是尝试去搞定同一层次的争论,比如说我在自我层次上有公开演说的恐慌性的焦虑,那我要去找精神分析师或行为主义者?我们需要时间和进一步的实验,才能标明每一个进路的不同利益。这种综合对于类似这种「我活得很不快乐,那我该找心理治疗还是大乘佛教?」的问题,会回答说「你完全有两个都找的自由,因为这些处理不同层次的进路基本上不会相冲突。」

自我层次这个意识带区包含了我们意识和潜意识内的角色、自我图像和自我意象,以及我们心智的分析和区别性质。第二个存在层次涉及我们的身心组织,因此包含了我们基本的存在感,以及模塑存在感的文化前提。在其它事物中,存在层次形成我们自我意象的感觉指涉:当你心理上唤醒自我意象的象征时,他就是你感受到的东西。简单地说,它替分隔的自我意识,构造出一个持续的和不可化约的根源。第三个心性层次即一般人所说的神秘意识,包含了你与宇宙合一的感受。所以说,自我层次包含了心智,存在层次包含了心智和身体,心性层次则包含了心智、身体和宇宙。这种与天地合一的感受比你一开始猜测的还要普遍,因为它是其它所有感受的基础。也就是说,自我层次是你感到自己是父亲、母亲、律师、商人、美国人---等等的感受。而存在层次则是你埋藏在自我意象之下的感受;那就是整个机体存在的感受,也是你作为你所有经验的独立主体的内在信念。心性层次则是你在感到任何事物之前的最原始感受,那就是天人合一感。

自我层次和存在层次一起构成了我们作为自存的和独立的个体的一般感受

,而这些正是西方进路着墨最多的层次。另一方面,东方进路则偏重心性层次,因此有点完全绕过自我中心的层次。一言以蔽之,西方心理治疗的目标是「修补(patching up)」个体的自我,而东方禅修的目标则是在超越自我。 (待续)

意识的光谱

第二章认知的两种模式

由于热体的能量辐射问题和实验所发现的事实,都跟既存的物理理论没有任何关连。蒲郎克(Max Planck)为了解决这道谜题,便以其天才脑筋的跳跃性思考,指出能量不是一般假定的连续波,而是一小包一小包地以光子形式射过来,这就加宽了二元架构的裂缝。爱因斯坦成功地把蒲郎克的理论应用到光电效应上,波尔则把它应用到次原子物理学上。德布洛意(Louis de Broglie)运用这些洞见,指出物质和能量都会产生波动,这使得薛丁格(Erwin Schroedinger)建构出有不朽价值的量子力学。所有这些几乎都在短短一代之内完成。

所有这些可畏的洞见终于达成一个不可逃避的毁灭性结论,那就是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它的意涵很广。回想科学原本是在主体V.S.客体和观察者V.S.事件的二元主义架构中进行,并宣称实在是可客观测量和验证的。这种二元主义的研究终于扩展到次原子物理学的世界,科学家也自然地要找出「粒子」的正确位置,并加以测量,而这些粒子也被假定为真实的实在,是构成自然界之终极的和不可化约的事物。

而这里正是出问题的地方。测量任何事物都需要某种工具或装备,但是电子轻得很,任何仪器想要测量它时,必然会造成它位置的变动!这可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宇宙架构的内在问题。这些物理学家已经到达了毁灭二元主义的边缘

,他们证实了过去二元化乱搞宇宙的方式的确会影响宇宙的运作,因此观察者可与事件分离的前提在此已不适用了。以某些神秘的风格来说,主体和客体有亲密的统一性,否定此点的无数理论现在都要蒙羞了。正如物理学家爱丁顿所宣称



未知的某物正在进行我们不知其为何物的工作-那正是我们理论想达

成的目标。它不是一个特别有启发性的理论。我曾在其它地方不过类似它的

东西----

-----光滑的鸽子

在网中回旋

哈登(Haldane)喃喃说道「宇宙不仅比我们原先预料的还要奇怪,也比我们能够推想的还要诡异。」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就是以数学方式指出人类完全不能找到宇宙的「终极实在」的精确位置(注七),而它终结了探讨实在的古典纯二元进路。怀海德宣称:

科学的进展现在已到达一个转折点。物理学的稳固基础已经崩溃---科学

思想的旧基础已变得不可取了。时间、空间、物质、材料、以太、电磁、机

制、机体、形构、结构、模式和功能等词都需要重新解释。当你不知道力学

是什么时,那你在谈一个力学解释时,有何意义呢?(注八)

德布洛意在「量子革命」中也扮演过一个重要的角色,他指出「当光子鬼鬼祟祟地踏入古典物理学的宏伟殿堂时,却意外地发现它能撼动整个殿堂的根基。在知识界的历史上,很少有像这样子的剧烈变动发生。(注九)」

量子革命之所以能引发剧烈的变动,因为它不是攻击物理学的一两个结论而已,而是直攻其殿堂的地基-主客对立的二元主义。真实的存在必须是可客观观察和测量的,但这些「终极实在」在任何环境下却无法完全加以观察或测量,而这至少是一种实在的草率形式。每次这些终极实在移动时,你就试着要测量-这就像把苹果说成是绝对真理,然后试着向它行屈膝鞠躬礼。就如苏利文(Sullivan

)所说「我们在观察自然的过程时,一定会对它造成干扰(注十)」,或如安德瑞(Andrade)所说「观察意味着干扰我们观看的对象----观察会打扰实在。(注十一)」这些物理学家非常清楚绝对实在的特征不是客观的测量和验证,因为测量对象不能完全脱离测量主体-在这个层次上,测量物和测量者以及验证点和验证者都是同一的。主体不能对客体乱弄一通,因为终极来讲主客是同一件事。

在科学二元主义的「严谨架构」崩溃的同时,一位年轻数学家哥岱尔(Kurt Godel)正在创作一个最不可思议的理论,那算是一个跟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做个逻辑模拟的类型,今日称之为「不完全论域(Incompleteness Theorem)」。这里头有一个严格的数学宣称,就是说每一个逻辑系统中,至少要有一个前提是在系统矛盾的情况下,方能证明它。因此,「在一个复杂演绎体系中,不可能建立逻辑一致性,除非其推理原则的内在一贯性能跟系统一样对问题开放。(注十二)」因此,「客观的」验证在逻辑上和物理上都不是实在的标记。如果所有东西都已被证实,你要如何验明证实者,他也是所有东西的一部份?

也就是说,当宇宙被说成是主体V.S.客体和能见V.S.所见的状态时,总是会遗漏某些事物。在这种情况下,宇宙「将会一直忽视某部份。」没有一个观察系统可观察自身处在观察的状态。能见不能看到自己见的状态。每个眼睛都有盲点。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我们在所有二元化尝试的基础中,只看到:测不准和不完全。物理世界的底部试测不准原理,心理世界的底部是不完全论域-这里头有同样的代沟,同样在躲避自己的宇宙,同样「被遗漏的某物」。(我们会在「潜意识」的世代中,看到同样的原则以心理学方式运作。)当科学开始由主客对立的二元主义出发时,状况就很糟,到二十世纪头十年时,它已走到毁灭的边缘。

而主客对立的认识论二元主义是包括在精神物质对立的存有论二元主义之内。这个二元论问题是想要决定什么东西是组成宇宙的基本「材料」:宇宙是只有物质原子,而意识只是幻觉,存有都可化约为物质粒子的互动,「心智」只是一个物质集团?但是为何会有那个所有「物质」感觉只存在某人心中的论证-那不是宣示物质其实是个理念吗?从柏拉图把理念和经验分开的那一天开始,那一个是「真正地」真实的论战就一直在开火之中,至今没有一方有明显的赢面。

意识真的是物质,或物质真的是意识吗?观念论者就是不能容忍人家把意识只看成是一个想象的黏土块,跟岩石、桌子和灰尘没什么两样;因此,他们总是抱着这个问题不放:「但是物质的表现存在于何处呢?」当然,答案是物质表现只存在于意识之中,所以结论很明显:一切物质皆为心理观念。可是,唯物主义者也不能忍受这一点主张,他们会回问说:「那么,意识又是从何而来呢?」答案是「意识乃从人类脑部的生理过程中产生。」所以相反的结论也很明显:一切观念皆为物质。论战双方的说服力都不相上下,因此情绪都很高涨,而最后的结论只能诉诸于个人倾向,这点可参照爱丁顿所讲的故事:

当琼森博士被要求响应「柏克莱主教证明物质不存在,宇宙万物皆是观

念」的论证时,他回答说「用力拿大石头丢他的脚,直到他弹回去为止----

『我是如此回辩它。』」他从那种行动中确认到什么东西并不明显,但他显

然觉得这样子很爽。现在科学家也觉得有从这些观念群退缩的冲动,以便找

到可以踢的东西,虽然他应该觉察到拉瑟福(Rutherford)留给我们的大石

头几乎没有踢的价值。(注十三)

这个故事隐射旧科学跟唯物主义者结盟,因为物质块才能「被踢」,亦即被测量和证实,另一方面没有科学家能找出任何装备可以记录灵性的现象。新量子物理学家并不争论这一点,他们当然不会发现任何灵性材料,但是重点在于他们也不会发现任何物质材料。有位物理学家这样说:

我们的实体观念只有在我们不面对它时,才有活力。当我们分析它时,

它就开始消褪------事物的固定实体只是另一个幻觉------我们为了追寻固定

的实体,从液态找到原子,从原子找到电子,然后我们就失去它的踪迹。(注

十四)

罗素也做出一个简明的结论:「世界可被称为物质的、心理的、两者都是或两者皆非,这都随我们的高兴;实际上,这些字都没什么用处。(注十五)」简言之,量子物理学把另一个心物二元主义也逼到毁灭的边缘,而且它就是在那消失的。

但是,我们发现议题的关键在于主体V.S.客体和观察者V.S.事件的二元主义是站不住脚的,而且这不只是因为特定一群哲学家的意见造作,也是因为物理学的权威。布罗诺斯基(Bronowski)也主张说:「相对性本质上是从哲学分析衍生出来,这个哲学观点主张事实和观察者不能单独存在,两者会在观察中联合------事件和观察者是不可分开的。(注十六)」

创立量子力学的薛丁格也直率地指出:

主体和客体是一体。它们之间的障碍不是由近年来物理学的实验所打

破,因为这个障碍原本就不存在。(注十七)

我们从量子革命的洞见中可引发出许多结论;实际上,这多到大部份的现代哲学家都拿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和薛丁格的量子力学来当他们理论的证据。因此,我们会处理的唯一结论就是这两位物理学家所提出的论点。海森堡的结论很清楚:

我们从一开始卷入自然和人的论战时,就知道科学在这里面只扮演一小

部份而已,所以主客、灵肉和内外世界的二分法就不适用了,而且会让我们

陷入困境。(注十八)

薛丁格也说出他的心声:「除了放弃二元主义之外,我们几乎无法避免这些缺点。」

「放弃二元主义」正是新物理学所做的事。除了放下主客、波粒、灵肉和心物之间的虚妄分别外,新物理学得爱因斯坦之助,也放弃了时间和空间、能量和物质以及空间和物体的二分主义。波耳就指出说宇宙的建构方式会使真命题的反面是假命题,深奥真理的反面则通常是令一个深奥真理。

我们也将看到这些物理学家在放弃主客对立这个核心的二元主义时,原则上也放弃了所有的二元主义。对他们来说,这场二分对立的战争已经结束了。这场两千五百年的战役已经把人分成两个阵营,分别认定身体前后两种影像之一:「

前方派」的人坚信只有前方的影像才是真实的,「后方派」的人则坚持主张事情倒过来才对。这个问题很吊诡,因为每一方都要设计一个理论来解释对方的存在,所以前方派和后方派都很头痛要如何解释对方的存在。为了避免这个矛盾,前方派和后方派都花时间在躲避对方上头。当两方路上偶遇时,则用脏话对骂,这就称为哲学。

前后方对立的问题并不难处理,它也不算是一个假问题,反而我们要说它是不成立的问题。用维根斯坦(Wittgenstein)的话来说:

哲学作品中大部份的命题和问题不是假的,而是不合理的。我们最后都不能给这类问题一个答案,但是能确认它们是不成立的------因此,最深层的问题根本都不是问题。(注二十一)

请记得薛丁格也说过主客之间的障碍无法被摧毁,因为它一开始并不存在。所以,只要前后方两派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观看方式,那主客、心身以及能量物质也是两种探讨实在的方式而已。大家若对这一点不了解,而一意让相对面彼此对立,以弄清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实在-这简直是迫使人陷入解决不成立问题的长期扰乱状态,然后为了找不到根本不存在的答案而气急败坏。生物物理学家惠特说:

因为不成熟的心智无法卸除它的偏见,而无法认识发展过程的实际形

式,而被迫在其二元主义的紧身衣中挣扎:主体/客体、时间/空间、精神/

物质、自由/必然、自由意志/定律。单一的真理于是饱受矛盾之害。人不能

思考他的宇宙位置,因为他把「世界一分为二」。(注二十一)

第二章认知的两种模式

宇宙就是因为这种「世界一分为二」的二元主义,才变得要划分和隔离彼此,最后就陷入布朗(G. Spencer Brown)所说的「愚弄自己」的结局。这个把「世界一分为二」的基础就是主客可彼此脱离的二元化幻觉。我们现在知道这正是这些物理学家偶然间发现的洞见,不过这背后可是有长达三百年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在支撑。最重要的是这些物理学家之所以能知道二元知识不妥当,是因为他们掌握到另一种认识实在的模式,这种认识模式的运作不需要隔开能知所知或主体客体。爱丁顿解释过第二种认识模式:

我们有两种知识,一是象征(symbolic)知识,一是亲证(intimate)

知识------我们所习惯的推理方式只是为了象征知识而发展出来。亲证知识无

法接受编码整理和分析;或是说,每当我们要分析它时,这个亲身体验性就

会消散,而被象征知识取代。(注二十二)

爱丁顿称此第二种认识模式为「亲身体验」,是因为它的运作需要主客之间有亲密的统合。每当主客对立生起时,「这个亲身体验性就会消散」,而「被象征知识取代」,我们马上就会掉回分析和二元知识的平常世界当中。因此,我们会详实阐明「象征知识就是二元知识」这一点。既然主客区隔是虚妄的,那象征知识在某种意味上也是虚妄的。爱丁顿举过一次图形的譬喻:

我们在物理学世界中,看到相似生命的阴影图展现。我手肘的影子贴在

桌子的影子上,如同影子墨水流过影子纸张------老实了解到物理学就是跟影

子的世界有关,算是近来科学进展最有意义的一部份。(注二十三)

薛丁格对此段落有进一步的发挥:「请注意物理学的近来进展不在于指出世界的影子特性;这点早已由希腊哲人德摩克莱特斯(Democritus)指明,但是我们并没觉察到它;我们还以为我们处理的是世界本身。(注二十四)」

物理学和其它西方学科都没处理到「世界本身」,因为它们是在二元化的认知模式中运作,也才会只处理世界的象征性表征。这种二元化的象征知识同时是科学和哲学的荣耀和盲点,因为它弄出一幅世界的精细分析图像,虽然很耀眼,但也只是一幅图像而已。因此,它们面对实在的方式有如以月亮图像面对真实月亮。现代语意学之父寇济斯基(Korzybski)藉由描述他所称的「地图-地域(

map-territory)」关系,把这个洞见解释得很明白。「地域」是指世界的实际过程,「地图」则是指明示地域某侧面的象征性表征。地图显然不是地域。这点可从一般的道路图轻易看出,虽然它可以是乡村的高度精确表征,但它终究不可能是实际的地域,也没有人会经由看导览地图来神游迈阿密。可是,地图有很多种微细的形式,譬如说我们的日常语言就是其一。字词本身不是它们所指的事物,因此,天空这个字本身不是蓝的,水这个字也无法让你止渴,牛排这个字也不能让你吃饱。寇济斯基曾经做过一个简要的总结:「不管你说某一物是什么,它就不是如此。」那么,我们的字词、理念、概念、理论和日常语言全都是世界地域的地图,就跟美国地图不是真实地域一样,我们的哲学和科学对实在所抱持的观念也不是实在本身。

象征地图本身并不会伤害人或误导人,它们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跟文明社会不可分离。就如薛丁格所指出的,每当我们忘记地图不是地域,而把实在的象征和实在自身相混淆时,问题马上就来了。人若不知道影子面的象征顶多只是一个二手的复制品,就会失落在以象征思索象征的抽象世界中,而无法直接面对实在界。物理学家甄梓(James Jeans)解释说:

新物理学出现时,从牛顿力学到旧量子理论都错认表象为实在;他们把

注意力局限在洞壁上,没有觉察到洞外有更深层的实在。(注二十五)

探索「洞外的深层实在」就是去发现地图所描绘的实际地域。可是,我们在这里会碰到一个困难,因为问题不再是绘制更具「科学」精确性的地图,而是去找到一条省却所有地图的地域通路。毕竟,学院尊奉的唯一知识就是象征知识,这使o我们手上只有一张张地图,却早已忘了地域才是我们研究的原始目标。因此,二元化的象征知识不管用,我们需要的是非二元的和非象征的知识,或是以爱丁顿的话来说,我们需要「在科学象征背后亲证实在的知识(注二十六)」。

从海森堡、薛丁格和爱因斯坦等人的本质洞察来看,实在的脉络是把观察者和事件、主体和客体、能知和所知交织在一起。为了掌握这些洞察面的深度,我们因此需要一个可资比较的认识模式(注二十七),其中能知与所知不相分隔。薛丁格心中就是在想这种非二元的认识模式,所以他说:「世界是一次就完全给与出来,没有需要反射的东西,原物和镜像是同一的(注二十八)」,他还说:「所有这些观点(亦即西方哲学)都是肇因于我们接受了主客之间追思时间的区隔现象。虽然我们为了日常生活的实用目的必须接受这一点,但我们应该在哲学思想中放弃这一点。(注二十九)」

在这些物理学家的发现之后,我们就有两种基本的认识模式:一是象征的、地图的、演绎的或二元化的知识,一是亲证的、直了的或一元化的知识(注三十)。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原先只从二元化的象征知识出发,后来才把注意力的焦点放在「阴影」上,但是物理学的最新进展却发现这种认识模式有自欺现象,因为它不足以充当其所承诺的「实在知识」。所以,许多物理学家就转向第二种亲证的认识模式,或至少设想我们有多迫切需要这种知识类型。

但是,我们现在必须从这严谨的物理学领域结业,因为这两种认识模式是遍布在人类不同时空的普遍现象,从道家到詹姆斯、从吠檀多到怀海德以及从禅宗到基督教神学都属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些万教万派身上拾取太多案例,但是提下面这个简短的例子,应该就足够了。

道家的解脱学认为这两种认识模式是约定俗成的人伪知识(conventional

knowledge)和直体大道的自然知识(natural knowledge)。

对我们来说,几乎所有的知识是道家所谓的人伪知识,因为我们若不借用文字、音乐和数学等约定符号,似乎就无法认识任何事物。这种知识之所以称为约定俗成,就是因为它是社会约定的沟通符码。(注三十一)

也就是说,这是第一种象征性的认识模式,而道家认为第二种认识模式是「非约定俗成的知识,不喜欢抽象、线性的表象式思维,而要直接了透生命。(注三十二)」

印度教也有区分这两种认识形式,如奥义书(Mundaka Upanishad 1.1.4.)所说:「认识大梵的智者说:世上有高、低两种认识模式。」这个低等模式称为下智(aparavidya),相应于象征-地图知识:它是演绎的、概念的和比较的知识,建立在能知(pramatr)和所知(visaya)的基础之上。高等模式则称为上智(

paravidya),它「不是经由低等知识秩序的渐进运动所获得的最终结果,而是当下直觉的涌现。(注三十三)」这相应于我们第二种非二元的认识模式,因为它是「对于不二性的特有直觉见地,可以自我确认。(注三十四)」

基督教神学对这两种认识模式也很熟悉,神学家贝德叶夫(Nicholas Berdyaev)就指出:

我们在语言和思想中就一定会用到象征主义,但是我们在原初意识中就

可以不用到象征主义。人类在描述灵性经验时,总是求助于空间性的象征-

深度和高度,或是用此世和他世的象征。但是在真实的灵性经验中,这些象

征都消逝了------原初的创造行动是实际的和非象征的;它免于概念的操作。

(注三十五)

基督教神学里还有很多这一类的洞见,譬如爱克哈特(Meister Eckhart)就称象征-地图知识是「以清晰理念觉察创造物的黄昏知识(twilight knowledge)

」;第二种非二元模式则被他称为「黎明知识(daybreak knowledge)」,因为「在上帝的一体性中,对创造物的觉察不需有所区别,因此拒绝一切观念,也不做任何比较。(注三十六)」基督教神学把第二种模式当成「神圣的认识态度,不藉由任何外在于认知者的对象,」这正好清楚点出它的非二元性质。

大乘佛教把这两种认识模式称为「识(vijnana)」和「般若(prajna)」。梵文字根jna跟我们「认识(know)」和「灵智(gnosis)」的字根cna和gno意义很相近,而且梵文的前缀vi-的意思是「分别」,所以vijnana就表示这个知识本质上就是二元的。而铃木大拙则对与识相反的般若,有以下的形容:

般若超越识。我们的识是用在感官和知性的世界中,其特征是能见与所

见的二元主义-两者对立。般若之中没有这个分别;所见与能见是同一的;

能见是所见,所见亦是能见。(注三十七)

怀德海可说是最重视这两种认识模式的现代哲学家,他有力地指出象征认识的核心特征就是抽象和二分。而抽象的过程终究是「谬误」的,因为它只指出客体的主要特征,却忽略了所有其它的东西,因此「抽象就是省略掉部份的真相。」

另一个二分的过程则是把「宇宙的无缝外衣划破」,因而对宇宙施加钻研的暴力。而且这些谬误往往是复合的,因为「我们误把抽象物当成具体的实在」,怀海德把这称为「误置具体性的谬误」(我们稍早称此为把地图与地域相混淆)。怀海德并把与此相反的认识模式称为含摄(prehension),这是一种对实在的亲密、直接、非抽象和非二元的「觉受」。(注三十八)

这样来看,怀海德与其「灵性先驱」詹姆斯的见解相当一致。以詹姆斯的话来说:

认识事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当下直觉,一种是用概念代表。虽然你

眼前所见的白纸能以直觉来认识,但是印度的老虎或哲学的学院系统都只能

用象征的代表方式来认识。(注三十九)

象征或表征性思维是我们向来所熟悉的认识模式:主体不仅与客体「分隔」,其「认识」亦由建立一「连结思想与事物的物理或心理中介物」所构成。然而,第二种认识模式并不含这种二分法,这点就如詹姆斯所说:「直觉认识是为了让心理内容与客体合一。(注四十)」

在博格森(Henri Bergson)(知性V.S.直觉)、马斯洛(Abraham Maslow)(知性V.S.融合)、玻罗(Trigant Burrow)(二分意向V.S.同一意向)、布朗(Norman O. Brown)(二元化知识V.S.肉欲性知识-因为主客在认识活动中合一,故称肉欲)、魏尔(Andrew Weil)(正直的V.S.沈醉的)、克里施纳穆提(Krishmurti)(思想V.S.觉察)、史宾诺沙(Spinoza)(知性V.S.直觉)和

魏无为(外看V.S.内观)等人的作品中,以及杜威(Dewey)有关互动主义的讲座,也都承认有两种认识模式。而且,这些人只是我们所提的少数代表而已。

现在,假如能知主体与所知客体的形式是藉由宇宙的传达方式、「世界一分为二」和「划破宇宙无缝外套」所造成,也就是说宇宙因为这个二元主义的原初行动,而受到严重干扰,因而与自身撕裂和异化,并造成「误谬自己」的结局,那么我们接触实相的唯一希望就必须要先放弃二元主义的认识模式,免得在每个认识机转中一再重复干扰宇宙的原初行动。如果我们要充份完备地认识实相,并停止在找寻自身行动中的欺瞒和逃避,也就是说避免地图的混淆,进入地域的具体实况,那么我们就必须舍弃二元化的象征认识模式,才不会扯裂实相的架构。一言以蔽之,我们必须从黄昏知识的黯淡移向黎明知识的光亮-假如我们要认识实相,我们终究必须转向第二种认识模式。现在已可确知我们拥有这种黎明知识;当我们充分觉察到这一点时,就已完全足够了。

第 三 章 实 相 就 是 意 识



李孟浩 译


这种「唯一心性」的体验实际上是普遍的现象,所以我们可以把各个传统的相关描述拿过来研究。但是,我们必须先解释我们所要使用的沟通工具,因为这马上就会成为一个问题。名相跟意象、象征或理念一样是传递讯息和限制讯息的沟通工具。但是,实相不能用名相来传达。因此,道家才会主张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因为,名相是实相的「一部份」,如果我们要完全用名相来描述实相,就会陷入以名相解释名相的恶性循环。有位哲学家就说:「从最严格的意味来说,我们的确无法用思想触及生命和实相,因为这会陷入以思想思考思想的无穷系列。(注六)」因此,言语沟通只不过是一种字词模式的传送,也就只能「在幻象之镜中反映实相」。

不管如何,名相毕竟有其用处,它们至少可以向我们指示心性的存在。我们主张语言有两种象征操作(symbolic elaboration)类型,可用三种主要方式来指示实相。

第一种象征操作类型是将一组以逻辑分析精确界定过的象征串在一起,并根据语意脉络做前后相连的线性安置,这可见诸于科学期刊、法律文件和哲学作品之中。这种象征操作虽然是最精确的形式,可是因为它把宇宙的巨大「复杂性」解构成简单的线性图表,反而是以最笨拙的方式来一块块消化实相,这就有点像是只用闪光灯在黑暗洞穴中摸索东西。这种象征操作类型又可再细分为演绎的、归纳的、模拟的、二进法的和譬喻的,而且这些特征对我们的目的有用处。

第二种象征操作类型是多次元的意象「想象」,这可见诸于艺术表达、神话、诗和梦之中。所以,它不同于第一种逻辑操作,它重视的是图形意义。

我们有三种运用象征操作的方式,来指向实相。第一种模拟方式是用强力的正面质量来形容实相像什么。比如说,吠檀多把绝对者称为saguna Brahman。「Sa-」的意思是「一起」,「Guna-」的意思是「质量」,所以saguna Brahman的意思就是指绝对者以其存在、意识和大乐等三种质量,能指导我们有限的知性。圣戴奥尼索斯(St. Dionysius)说这种指出绝对的譬喻方式是(kataphatic)-一种提示实相的正面有限描述。一般来说,这些譬喻描述算是象征操作的线性类型,但它们几乎也有象征操作的想象类型相伴随,比如说宗教符号、绘画、十字架、曼陀罗和神话意象。这种譬喻方式在所有宗教中都很显目,尤其是在基督教、密宗和印度教。

第二种否定方式是用否定描述的方式来描述实相,就如圣托马斯所说「我们必须由远离的方式来进行,因为上帝的无限性远非我们的知性概念所能掌握

。」圣托马斯因此称呼它为否定(via negative);圣戴奥尼索斯则称之为(apophatic),并说这就跟雕塑一样,要削掉所有阻碍后,才能得到「成品」。这绝不是一种恶劣的虚无主义,而单只是承认我们迟早必须放下看地图的习性,才能直接看到地域。吠檀多则用「非,非」(neti,neti)一词,表示绝对「不是这,不是那」,不是任何特定的理念或事物,而是潜存的实在。因此,大梵在此被称为nirguna Brahman,「nir-」的意思是「没有」,所以大梵并无任何可描述的性质,因为每个性质必然排除其对立的性质(如祂是「善的」,就不能是「恶的」),而把大梵限制住,但绝对并无任何限制,祂是「非,非」。大乘佛教的中观宗就把实相称为「空性(sunyata)」,这不是一种没有特征的空无一物状态,而是了悟到人若直接说明绝对是什么,必定会陷入无穷说明的恶性循环。实相之所以是空性,就是因为它没有概念操作的空间。

譬喻和否定这两种方式虽然有用,但是仍嫌啰唆,光在那谈实相是否能够分析或符码化。临济禅师就问说:「你能发现什么?只有精妙的名相。你会因此永远达不到实相。别犯错误。」因此,第三种邀请方式是请你遵循一组实验规则,以自行发现实相。这就是布朗(G. Spencer Brown)所说的命令(injunction):

命令可与烹饪这种实际技艺相比较,虽然蛋糕的滋味无法用文字形容

的,但是读者可用菜单这一组命令来探讨。音乐也是一样,作曲家不是要描

述他心中的声音和感觉,而是要写下一组读者遵循的命令,使读者能重制作

曲家的经验。(注七)

因此,实相虽然是文字无法形容的,但是可设定一组体验实相的实验规则,只要人能全然忠实地遵守规则,就可享有实相经验。我们就是在这种放弃描述而转用指令的特殊意味下,来说明意识是实相。

第三种命令方式是印度教、佛教、道家的核心,也可在回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神秘教派中找到。因此,印度教和佛教都用「法(dharma)」来称呼绝对真理。真理之道必须有一组唤醒非二元认识的模式的指令,才能直接体验实相。

所以,用言语沟通实相会充斥各种差异,但是用指令来体验实相就会有普遍一致的结果。

譬喻、否定和指令这三种方式分别提示了实相像什么,实相不是什么,以及人能体验实相。没有一种方式能说实相是什么,因为给实相整体安上一个直接正面的命题,一定是无意义的或自我矛盾的。它之所以会无意义,是因为断定万法的一部份等于是没讲到任何东西。它之所以是自我矛盾,是因为命题既是实相的一部份,那就等于是指涉到自身,凡是说明自身的命题通常都会自我矛盾(例如「这个命题是谬误。」)

我们现在可以开始从各主要传统中,找出有关于这三种「指月」方式的东西。不过,各位心中可要记住不管我们讲了什么都必然会有些扭曲,而且我们讲的不是一个有待证实的论证,而是需要亲身证知的实相。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甄兹很敏锐地察觉到他所说的「深层实相」 ,并主张「我们必须在了解表象世界前,先掌握到实相的深层实体」, 而其结论是:



当我们在时空象限中看自己,我们的意识显然是独立个体的粒子图像,

但是当我们超越时空后,就可能形成单一生命流的成分之一。光和电既是如

此,所以生命也可能是如此;在时空中孤立的个体只是现象而已,在超越时

空的深层实在中我们也许都同属于一个统一体。(注九)

薛丁格也指出这个超越时空的统一体「本质上是永恒不变而遍在人心之中

,-----你和其它一切存有物都是处在一即一切的关系,虽然这对常识来说很不可思议。因此,你的生命不仅是整个存在的一小部份,从某种意味来说也是自成一个整体----」(注十)

这些物理学家经常把实在当成意识,可是这不是主观唯心论,而是如薛丁格所说「外在世界和意识是同一事物(注十一)」,因此实相只有一个,可从主客观两面来探讨,也可从前后两方来摸索。薛丁格也提到「个体心智的多样性只是表面现象,真实层面上只有唯一的心性」,而且「现阶段的物理学理论强烈暗示了心性不会受到时间的侵蚀。(注十三)」他进而指出:



我们要直接体会到意识原来是多样化个体仍未察知的统一体;整个宇宙

只有一件事物,此事物的各种虚妄面向即是多样化的万物;这种虚妄可说是

在一间装满镜子的陈列室中产生,Gaurisankar和Mt. everest也是同样地从

不同山谷看过去的同一主峰。(注十四)(待续)

第 三 章 实 相 就 是 意 识

李孟浩 译



薛丁格在此用镜子的反映来说明唯一心性如何展现为主客二分的世界,因为

你在镜前放一物体,就会显得有两个物体,可是实际上只有一个镜外的物体。当二分化的知性以相同方式反映世界时,我们就得到能见所见和主体客体等「两种」意象,而实际上只有唯一的心性而已。

爱丁顿爵士也说「我们只能有一种研究进路,那就是靠我们心性的直接知识。物理世界的研究进路只会陷入猫追尾巴的恶性循环------(注十五)」

大乘佛教也跟这些物理学家一样,用万法唯心(cittamatra)或一念(

ekacitta)等词,来称呼这个实相。因此,我们可以在《楞伽经》中找到下列的陈述:



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

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

非言说妄想境界-------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相,悉皆无有------」



《华严经》用更诗意的方式说:



心如巧工画师,画种种之五阴。



《起信论》也解释说: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惟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

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

可破坏,惟是一心,故名真如。



当然,唯心不是理论,而是活泼泼的体验,这点已由禅宗直接点出来。唐朝的黄檗禅师就说: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

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

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



因此,禅宗不喜欢空言教理,而要「直指心性」,而且他们几乎都用命令句

,如「佛只指出这条路」。因此,慧棱长庆禅师在放下分别心,而直见心性时,就说:



大错!也大错!

竖起屏风看世界!

若有人问我是何想法,本座即一杖子打过去。



所有的传统并非都称这个唯一的实相为心性,而是用绝对存有、绝对之道、空、上帝等词汇,这是可理解的一件事,而且「他们只是用很多名号来称呼这唯一的实相罢了!」因此,我们在哥林多前书中,可找到下列的叙述:



岂不知你们的身体是基督的肢体吗?

凡与主联合者便与主成为一灵。(6:16-17)



或是约翰福音中所载耶稣的话:



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之内,我在你之内,因此他们也可在

我们之内合一。(17:21)



柏罗丁纳斯也说到「所有灵魂归元为一」,艾科哈特也宣称「万物在上帝中皆为一体,我们对此无法置任何一词」,他因此劝勉我们要「有合一的体验,才能找到上帝。」

为了合一,我们必须放弃二元主义,就如圣托马斯福音所说:



他们向祂说:我们要彷如儿童,才能进天国吗?耶稣说:当你使二为一,

使内如外,使外如内,使上如下,使男女为一------那你当然会进(天国)(注

二十)



圣托马斯福音中还有说到一点:



耶稣说:我是在他们之上的光,我是一切,一切都来自于我,一切都要

达到我。劈开一块木头,我在那儿;翻起一块石头,你会发现我也在那儿。

(注二十一)



基督无所不在,就如彼得行传所解释:



您只察觉到精神,您是我父亲、我母亲、我兄弟、我的债主和我的招待:

您是一切,一切在您:您存在,除了您没有其它事物存在。(注二十二)



这种「唯一基督神性」的体验跟佛教或物理学家的「唯心」体验形式上是无可区别的,也跟印度教吠檀多的「唯一大梵」体验是相同的。因此,在羯陀奥义书(Katha Upanishad)中就宣称:



单一的风大元素进入世间后,构成无数多的新形式;太一的神我进入世

间后,也构成无数多的新形式。神我遍在于一切,可是又超然其外--------

神我就是内在于万物的唯一统治者,祂把自己的太一化为万物。只有智者才

能在灵魂寂静处见到祂,得到永恒的喜悦。



薙发奥义书(Mundaka Upanishad)中还说到一点:



大梵生出所有的物质生命和精神。大梵也生出空间和光,以及地、水、

火和风------- 因此,从超上的精神中产生无限的存有物。



我们因此看到奥义书从头到尾都在宣称实相只有一个,可以称之为生主(

Prajapati)、韦施纽(Vishnu)或大梵,但是有这么多名号的上主却不怎么是唯一的实相,「所有的宇宙实际上是大梵」(奥义书 3.14.1)。



但是这个大一并非多中之一,而是「无第二者之一」,完全超越二元主义,但不排除它,包含所有相对,却不受其束缚。道教的庄子就说这是「无待之一」,完全超越二元对立:



物无非彼,物无非此--------彼此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

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鲧而照之

于天,亦因此也。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

彼此乎哉?果且无彼此乎哉?彼此莫得其偶,是谓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

应无穷。(译按:此段大意是说天道本无主客对立的二元关连性,因此人也

应该效法天道,放下二元的认识模式,改以虚一的认识模式来对待万物。)



这些传统都用各种比方来指出实相就是一切现象的唯一绝对的基础,只要我们记得这只是个比喻,这就对我们有益。但是,大多数人不记得这个,反而认定绝对者就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超大号宇宙主宰,与相对的杂多万物截然不同,因而造成一种无面貌的泛神主义或枯燥乏味的一元论。所以,这些传统讲「大一」时,不是在字面上讲「一个大东西」,而是在说一种「无二的体验」。因此,只在字面上议论绝对大一是件最二元对立化的举动,如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说: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但是,这个「不二」不表示大一,因为僧璨指出纯然的无二性是非二又非一!《华严经》中也提到「自性是不一不异」。天皇道悟禅师也宣称「执一则见及当违!」当我们要遵循基督的指示「把二合一」时,不仅二不存在,连一也不能执实!

这些传统说「大一」时,只是用模拟的方式迎合大众的想象,但是一旦要确实说出实相为何时,又会马上回到否定的方式,指出实相不一不异、非一非多、非超越非内在。因为,这是一种「无一物可说」的无二体验,也是艾克哈特所说的「无可名之的虚空性」,正如波曼所说「对世界而言是显现为无一物,对智慧之子而言是遍及万物。」因此,圣戴奥尼索斯才会说:



再往上高升,祂不是灵魂、心智或知识的对象;祂也没有意见、理智和

知性;祂也不是理性、思想或可以言传的认知对象;祂也不是数字、秩序、

大小、公义或相似;祂不静不动;祂没权能亦非权能;祂没生命亦不存活;

祂非存有,亦非时间;祂非知识、真理、智能、神圣和善;祂非精神、太阳

或天父;-----祂非光明非黑暗、非真理非错伪;我们无法对祂做出任何完全

的肯定和否定。(冥契神学第五部)



这一段可拿来与奥义书(Mandukya Upanishad)的说法比较一下,它指出最高实相是



不知主客对待,亦非全知小知。祂是不可见的、不可捉摸控制的、无区

别的、超越思想的、不可描述的,这是自性的情境、发展的终点、寂静善良

又没有二元对立。





说这么多「非此非彼」,是因为若给实相指定一个特征,就等于否认实相会具备相反的特征,也因而把实相的骨架从中间硬生生撕裂,使它陷入自我欺瞒的困境。我们自己也会藉由把真理与神性等特征加在绝对者身上的方式,变相在帮忙谋杀实相,并崇拜这些实相的意象,而浑然不知这是一种最微细的偶像崇拜,而且其中潜藏有祸害。「任何满足于用语言来文字来说上帝和天堂的人,就是一位不信者。」用库拉斯瓦密的话来说 :



偶像崇拜是误把象征执以为实。传统哲学并不反对运用象征和仪式;虽

然许多正统派对这种误用有话要说。但是,我要强调的是把文字表述当成绝

对,会比误用塑像来得危险。(注二十七)



因此,没有基督徒会把基督的塑像和基督混为一谈,可是很多人会把基督充满圣爱的心理意像和基督混在一起,可是这跟金牛和羊的偶像崇拜便没什么不同了。



你不该膜拜那些偶像,或任何天上、地下和水中的类似东西。(出埃及

记 20:4)



为了知道偶像为何会对实相造成伤害,我们可以用大乘佛教的中观思想来说明。中观思想是最纯粹的否定方式,可以否决我们把象征地图知识当成偶像的心态,而回到直接亲证的实相知识。

中观思想是由公元二世纪的大哲人龙树所创立,但他不是在建立自己一套逻辑哲学,而是把逻辑反指其自身,以暴露其矛盾的本性。他不主张任何有关实相的哲学,而是在专门指出所有的实相命题都一定是自相矛盾的。这不是怀疑主义或虚无主义,因为这两者也受到他同样锐利的攻击。默谛解释过中观的操作方式:



中观派如何驳斥所有一切的观点呢?它只用一项武器。它把任一观点的

意涵都描绘出来,因而能显示出它们自我矛盾的性格。辩证法是一系列归纳

和吊诡的论证。每一个论题都会指回自身。中观派可以是归谬论证派或自立

论证派,也可以是辩证法学者或自由作战的辩论家。中观派否定对手的论

题,也不证实自己的任何论点------归谬论证只对论者有利,因为一切都只靠

他自己的逻辑,也要依照他的程序和原则。(注二十八)



中观可以对所有一切的哲学观点如此做,



因为语言是二元对立的,任何肯定或否定都只跟其对立面有关连时,才

有意义。每一个论述和定义都设下一道限制;它做出分类,因此分界线的内

外必然是共存的。甚至无界限若无有界限来对比,也是了无意义。中观派的

辩证法把这当成一套绝对确定的手法,来用以指出任一形上前提的相对性,

也因此使参与论证的对手都必输无疑。(注二十九)





中观的作法是首先宣称任何有关实相的命题都落入下列四个范畴之中:



1.存在(单只是X)。

2.非存在(非X)。

3.存在和非存在皆是(X和非X皆是)。

4. 存在和非存在皆非(X和非X皆非)。



然后,中观接着突显出每个实相命题都是自我矛盾的。例如,我说实相是绝对的和无限的存有(此陈述落入范畴1)。可是,绝对和无限排除了非存在和相对性,而排除就是设下限定的标记,因此我说的「无限存有」其实是有限的,我的说词就变得自相矛盾。如果我改口说绝对的非存在(范畴2),也好不到那里去,因为非存在排除了存在,因此也是有限的。我现在变聪明一点,就会说实相同时内在于存在和非存在之中(范畴3),但这也排除了存在和非存在皆非的可能性。如果我宣称实相超越了存在和非存在(范畴4),就排除了实相内在于存在和非存在之中的可能性。简单来说,因为任何陈述都因其对立面而有意义,所以有相对的性质,因此任何陈述想要一揽整个实相,就会变得自相矛盾。

第 九 章 意 识 的 进 化



本文摘译自「The Brief Histroy of Everything」by Ken Wilber

李孟浩译





发问者:

我想要讨论意识的进化如何从最低层级,发展到最高的灵性或超个人层级。

威尔伯:

这些都是自我内探超上本体的各个阶段。绝对精神的自我开显就是从潜意识经过自我意识,而后到达超上意识。这也是一段非比寻常的意识进化弧线,从独自(the alone)出发到自晤(the Alone)。图9-1就是整个演化全程的简图之一。但是,我先声明我们现在是在讨论左上象限的意识演化阶段,不是在讨论右上象限的对应性变化。也就是说,我们不谈脑干、边缘系统、新皮层和脑波模式(α波、β波或θ波)的变化,也不谈左右脑的统合或神经介质失衡的病理-----------

等等。

同样的道理,即使其它的象限非常重要,我们也不会特别考虑广大的文化潮流(左下象限)或与个体意识进化分离的社会结构 (右下象限)。 因为,那会引发很多值得一再考虑的问题:在一个病态文化中,自我的适应及整合工作有何用处呢? 何谓一个适应良好的纳粹党人?那称得上是心智健全吗?或是说,在纳粹社会中适应不良的人反而是唯一心智正常的人呢 ?

  我承认任何一个象限的病理形式都会在四个象限中得到回响,因为每一个全息单子皆有四个面向。 所以, 一个生产模式(右下象限)异化的社会仅会以奴隶的工资给付一些非人性化的劳动,就会在左下象限反映出劳工的低自尊,并在右下象限反映出大脑化学失衡的现象,这也许会演变出酗酒虐待的事情,需要成立专门药物治疗的机构。同样的道理, 一个贬抑女性的世界观会产生削弱女性潜能的倾向,以及产生一种需要服用百忧解的大脑化学变化。

  在四个象限的圆周上, 只要毁损其中之一,就会使所有象限都出血。不过,我们现在暂时先行忽略家庭治疗、脑生化作用与大脑状态和文化与社会分析等因素, 以便把焦点集中在左上象限。但这不代表其它的象限就不重要! 其实,我们是把「个体的病理学」理解为冰山之一角,冰山的深层则包含了世界观、社会结构和文化通路。 个体的治疗并非不重要,只是在某些意义上它是次要的。 但是,我们现在要把焦点集中在左上象限。





发展的高等阶层







发问者:

请简述图9-1所示的左上象限。

威尔伯:

  是的, 如果你和图5-2比较, 会发现图5-2只到「见地逻辑」,可是见地逻辑却只是图9-1的阶层六。这是因为图5-2只列出集体历史中一般意识的阶层, 才会没有列出如图9-1所示之更高或更深的阶层。

发问者:

  难道这意味着远古时代的人们无从得知高等意识 ?

威尔伯:

  当然不是。在任何时代,总有某些人会超越一般人,某些人则会低于一般人。 就这点而言, 左下象限是指那时期一般意识层级。

  每一个社会的文化伦理、典范规章和基本体制都是围绕着某个重心而组织起来的, 这个重心能保障文化的一致性及社会的整合性。

文化的重心就如同个体发展过程中的核心, 当你有所偏差时, 它会自动对你进行调整, 将你拉到意识发展的一般层次, 太过与不及皆是不被允许的。

发问者:

  所以, 对任何文化而言, 一般模式与高等模式是不同的啰 ?

威尔伯:

  是的, 举例来说,假设五百年后一个人类学家在研究美国时, 他读到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 就认为那时代的所有美国人皆像他一样。这当然是件很可笑的事,但是许多新时代的理论家也在对古时期做这种可笑的事。他们拿那个时代最高度发展的意识为代表,比如说萨满巫师(shaman),若遽下断论说那时期的一般意识状态就是萨满的话, 这样子一千年前的所有人就都是萨满巫师了。 但实际上,萨满巫师是相当稀少的, 大部分人都无法分享这种萨满意识状态,而且都很畏惧萨满巫师的力量,他们并不了解萨满巫师所具有的高层次觉知。 所以, 我首先所要尝试的是透过探究过去世代去定义文化中一般状态的重心; 其次, 是探讨那些具有高层意识状态之天赋异禀的少数精英份子 (萨满巫师、 瑜珈修行者、 圣徒、 哲人), 进一步揭露高层次意识状态, 此即是图9-1所示之超越意识发展中精神的、 微细的、 因果的、 及一体的层次





阶梯 攀爬者 与视野





发问者:

  我想要讨论意识发展中四个较高的阶层, 这四个阶层是像梯子般层层攀升,还是不连续的呢 ?

威尔伯:

  图9-1看起来有点像阶梯, 使得许多把意识发展视为线性的读者感到迷惑, 但这是对我所企图表达的意识模型有所误解。最好把图9-1视为一系列同心圆(concentric circles)或巢状球体(nested spheres) 其中的每个较高阶层皆超越并同时包含其前一阶层, 这是一实现的整体层级(actualization holarchy), 每一个阶层皆以一种巢状的型态来开展并进而折迭其前一阶层, 图9-1仅是同心圆的一个切面, 实际上其整体是如图2-2所示, 而图9-1只是在视野上对图2-2的扩展: 物质(感觉运动)` 身体(情绪的与生命的)` 心理(表征心理到视象逻辑)` 灵魂(灵魂的与微细的)` 及精神(因果的与一体的); 由此可见, 意识的总体阶层是世界最高层智慧传统的中枢。

  但更重要的是, 这九个阶层只涉及意识发展的部份, 即使我们称图9-1为一阶梯但仍然有攀登阶级者存在, 同时也有从阶梯上不同的阶层所看到的不同观点,此两者皆为线性的逐步攀升过程。

发问者:

  所以, 阶梯、 攀爬者及视野三者, 是由阶梯开始喽 ?

第九章意识的进化


本文摘译自「The Brief Histroy of Everything」by Ken Wilber

李孟浩译


基本结构: 阶梯


威尔伯:

  图9-1上的九个阶层是意识的基本结构,它包含了感觉与知觉(感觉生理的)` 冲动与心像(幻想的情绪的)、符号与概念(表征心智)、具体规则(具体操作性的心智)` 形式映像(形式性心智)、以及视象逻辑(整合性的) ,进而迈向精神的、微细的、及因果的超个人阶层,此最高阶层实际上并不是一阶层,它是整个意识发展的整体及虚无的根据。

  我们可以待会再讨论这些,它们只是意识发展主要里程碑中的一小部份而已,图9-1只是一代表性的样本。

发问者:

  若意识的发展是巢状球体的话,为何你将它描绘成阶梯呢 ?

威尔伯:

  利用阶梯的隐喻是有用的,因为它指出意识的各阶层是相互分离的,如果破坏其中较低的阶层,则其上层将因而受损。阶梯隐喻所无法表达的是,每个较高的阶层实际上并不是位于低阶层之上,而是将它涵括在其自身之内,就像细胞涵括分子 、分子涵括原子一样,这正如前述是一巢状的整体阶层,我之所以经常强调阶层的隐喻,是因为我要特别强调意识的发展具有阶层的意涵。

  举例来说,就人类心智发展来看,心像的出现是先于符号,符号的出现则是先于概念,而概念则先于规则(请参见图5-1 5-2 及9-1) 这样的次序是不可逆转的,非社会制约所能改变; 其次,它是全构的(holarchical)` 跨文化的` 及无例外的,你必定是先学会单字,然后会造句,进而会完成一个断落,以此为例,全息单子不仅以较其更基本者为基础,同时也将其涵括于自身当中,这就是为何发展的次序是不可逆的,高阶层依赖于低阶层,这也即是阶梯隐喻有用之处。



自我: 攀爬者



发问者:

  所以,上述的各种心理现象是觉知(awareness)发展的各阶段 ?

威尔伯:

  是的,但真实的状态并非如此,即使我们概略地把这个发展的基本结构描述成阶梯,这样的描述涉及一阶梯的攀爬者:自我,或可称为自我系统(客观上可称为自我系统,而主观上则称为自我我两者皆使用)。

发问者:

  那么自我或自我系统的特性为何 ?

威尔伯:

  是的,作为攀爬者的自我具有特殊的特性及能力,这是无法由阶梯中发现的。

  原因在于阶梯本身是无我的,在其所包含的各阶层皆没有天赋的自我感知,但自我认识并认同各个阶层,由此产生了不同型态的自我同一及不同阶段的自我成长,直到自我从阶梯上落下,坠入深沉的虚无之中,重点是阶梯与攀爬者是截然不同 的。

发问者:

  就自我的特性而言,你在<意识的光谱>一书把它列举为同一、组织、意志或注意力、防卫、新陈代谢与导向。

威尔伯:

  不必深入以上所述的细节,但我要指出” 导向” (navigation)涉及所有全息单子的四种驱力,及持有、共享、自我超越与自我崩解(退化),在自我成长与发展的 各阶层,自我对其自身将如何发展有四种基本选择,这四种驱力的太过与不及,皆会使得自我产生病理上的问题而病理的型态依赖于问题发生在那一阶层。

发问者:

  所以当自我导向或攀登不同的发展阶层时,在任何阶层都有可能发生问题?

威尔伯:

  是的,但我可因攀登阶梯而得以拓展其意识,但也可能在过程中受伤。如果在发展的开展过程中的任一阶层产生问题的话,自我会遭受损伤或延宕,此种延宕可称为退化、分解或异化,自我可能在任何发展阶层受伤,这将导致具阶层特征的病 理现象。

  所以我把从精神病到边缘性人格违常、精神官能症、存在状态、灵性状态一连串延伸的病理学,视之为在不同阶层发生问题所引发的。

  我稍后会对此论点提供具体的例子,重点是不仅这些基本结构不断地成长与发展,自我是在导引它的发展,自我在不断向上攀升的过程中扩展了意识,但也可能在任何阶层受创。



演化点



发问者:

  你称每一阶段为演化点(fulcrum) ?

威尔伯:

  是的,基于许多理论家与临床工作者,例如:玛格丽特。马勒、奥图。坎伯格、汉斯。库特、格丘。布朗克与罗伯。布朗克等的重要研究路线,当演化点出现在人类成长与发展当中时,它被描述为差异与整合的重大过程,同时也是重要的决定 性因素,而重点是在于它如何决定其自身后续的命运。

发问者:

  所以,九个基本阶层就有九个相应的演化点了喽 ?

威尔伯:

  是的,自我必须在各阶层建立演化点,每个演化点皆具有三层结构: 在第一层中,意识发展出觉知,并认同此觉知,进入第二层后,意识否认并超越前一层次的发展,最后在第三层意识近而认同更高的层次并回归自身,意识在这个层次的提升 具有涵括与整合的意涵 (参见图9-2),由此可知,演化点具有三层结构,此即认同、否认与整合,具现、超越与涵括。


阶梯攀爬者视野

意识的基本阶段攀爬基本阶段在每阶段改变对自我及万有的观点

它停留在一基本攀爬中的任何一步包括: 自我同一

格局中皆是一演化点自我需求道德感知

三个层次的过程:

融合或认同

差异或超越

整合或涵括


图9-2 阶梯攀爬者视野



  自我在任何阶层中,若其三个层次的进展过程产生问题的话,则自我将随之受创,受创情形将根据受创当时的阶层情况而定,一般而言,阶层越低其所反应出的病理状况就更严重。

第 九 章 意 识 的 进 化

本文摘译自「The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by Ken Wilber

李孟浩译

新世界的浮现: 视野的改变

发问者:

  至此, 我们已讨论了阶梯与其上的不同阶层, 攀爬者与其重心, 以及不同的视野。

威尔伯:

  的确, 在意识发展的过程中, 存在着不同的世界观, 这些世界观是随着意识的发展而展现, 而不存在一事先给定的世界。

  在此我要特别强调我们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型态的自我认同、 自我需要与道德状态 (参见图 9-3), 所有这些不同的世界观会在意识的每个阶层展开, 而这就是对阶梯、攀爬者与视野的简介。

发问者:

  请举出具体的例子。

威尔伯:

  以上有关意识发展的模型是建基在六、 七个东西方理论家的研究工作上, 图 9-3列出了其中的三个:马斯洛、 洛文哲 及柯尔堡, 之所以以他们为例是因为他们非常著名。

发问者:

  以规则角色的心灵为例, 以图9-3 的结构来加以说明。

阶梯 攀爬者 视野

基本结构 马斯洛(自我需求) 洛文哲(自我感知) 柯尔堡(道德感知)

感觉生理的 F-1 生理的 自闭的 前道德的 共生的

幻觉 情绪的 F-2 生理的 原初冲动 前道德的 0。神奇的祈愿

表征心智 F-3 安全感的 冲动的 前成规的 1。惩罚 遵守

自我保护的 2。素朴的快乐

主义

规则/角色心智 F-4 归属感的 顺从者 成规的 3。他人的赞许

良心的顺从者 4。法律与秩序

形式映射 F-5 自尊的 良心的 后成规的 5。个体的权利

个体的 6。良心的个体

性律则

视象逻辑 F-6 自我实现的 自立的

整合的

精神的 F-7 自我超越的 ???????????????????



-9 自我超越的

图 9-3 阶梯` 攀爬者` 视野的图例

威尔伯:

  规则/角色心智是在孩童七岁左右开始发展的能力, 这是一种构成复杂心理规则与担任社会角色的能力, 孩童开始了解他不只是受驱力与欲望支配的身体而已, 同时也是要和他人相处的社会我, 自己 必须适应这样的社会文化角色, 是一个充满困难与尝试的时期。

  当规则/角色心智的基本结构的出现后, 孩童将透过三个层次的过程逐渐迈向意识的新阶段, 所以他必须要先认同对规则与角色的遵守, 在这层意义上我们称其为规则/角色的自我, 这是一种顺从规则 与角色的自我意识, 从图9-3的图表上可以看出在洛文哲的理论中, 这个阶段的自我意识被称为顺从者, 而在马斯洛的理论中,相应于此阶段的基本需求是追求归属感, 柯尔堡的理论则指出此阶段的道德状态是约定俗成地对他人的赞同。

发问者:

  所以, 图 9-3的图表涵括了这些理论喽?

威尔伯:

  基本上, 我希望你能够了解这虽然极为简化, 但确是非常一般性的概念。

发问者:

  那么如果发展持续下去将会如何 ?

威尔伯:

  如果发展持续进行, 则自我将不断成长并扩展意识, 为达成此目的, 自我必须要下降` 或不认同` 抑或是超越它现在所处的阶段, 此种差异与超越正是演化点的第二阶段, 自我将进一步发展去认同更 高的阶层 - 阶序三, 开展出新的演化点。


项o问者:

§  现在我们将问题转向视野的转变, 这个观念是不是有点像马斯洛、 洛文哲 及柯尔堡所谈的 ”阶段?stages)的观念。

威尔伯:

  是的, 但是就广义上而言, 这样的论点的确混淆了许多评论者, 所有的发展理论皆具有一种阶层的图表, 或是一种关于成长与发展全息结构的阶梯状图表, 我们可以在以下的理论家的论述中看到: 柯尔堡、 吉力根、 倭纳、 皮亚杰、 帕克、 哈伯玛斯、赛门、 艾力克森、 包温、 爱若提以及从普罗提那到Padmasambhava, Chih-I, Fa-tsang 的冥想传统, 他们之所以建立如此的阶梯状全息阶层, 是因 为这样的结构符合他们所观察到的资料, 同时也是根据经验的` 现象学的` 及诠释的证据所得到的结果, 但这些理论家阶梯状结构进一步向上发展, 因为他们喜爱这样的观念, 有一个关于这些全息阶层论 点的重点 即使在科尔伯格那么强的观点中也是一样, 那就是在任何发展阶段中, 自我倾向于用百分之五十的能量去回应于其所处的阶层, 百分之二十五回应更高一阶层, 另百分之二十五则是对较低一阶 作出响应, 自我并不是单纯地只处在一个阶层当中, 退化` 恶性循环` 暂时性的跃进` 及高峰经验这些现象皆可能同时并存

发问者:

  所以, 自我在此是超过一般的状态。

威尔伯:

  是的 这有点像我们之前所提到文化重心的概念

病理学

发问者:

  你说自我可能在发展的任何阶段受创 ?

威尔伯:

  是的, 攀爬者在攀升的过程中, 会有一些部分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情形。

项o问者:

§  这是不是压抑 ?

威尔伯:

  广义上来说这是压抑, 我们可举道德阶段为例。

  由图 9-3可见, 较低与较早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自我中心的` 自恋的` 及全然自我导向的` 强烈地倾向于快乐主义且是非常冲动的, 此即柯尔博格所描述的前成规阶段接下来是所谓成规阶段, 在此阶 段个体是倾向于顺从约定俗成的是非标准, 而最高的阶段, 柯尔堡称为后成规阶段, 个体开始超越成规的形式, 进而聚焦于普遍的多元论(universal pluralism)及个体权利上, 在向上发展的阶段则称为 后-后成规阶段(post-postconventional stages)或精神阶段, 我们将在稍后讨论。

  如果在孩童早期的前成规阶段, 个体遭遇严重的创伤, 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

  当自我的重心是在前成规的阶段, 则这个受冲动宰制的自我会被撕裂或分解, 而当被撕裂的部分事非常严重时, 自我的发展将急遽停止, 或在发展过程中弄乱了脚步走向分解, 另一方面, 尽管自我 是受创的, 它也可能负伤前行, 继续扩展意识但受创而被撕裂的部分仍然是无法继续成长与发展的, 就将停滞不进。

举例来说, 倘若自我在前成规阶段中的阶序一中受创而导致分离, 则其受创的部分,将停滞, 尽管自我的其它部分是继续发展的, 那被撕裂的部分是非常自恋的` 自我`中心的` 自我关注的` 及冲动的 , 仍然运用其所局限阶段中的范畴来进行对世界的诠释, 相较于正常发展部份将会获得更宽广的世界观, 受限于前成规冲动的停滞,部分会使自我产生精神病症状 并且只局限自恋的世界观中 介于正常向 上发展的自我部分与受限的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内在的冲突(internal conflict), 此种内在争战也可称为病理学(pathology), 我将在稍后的讨论中说明如何在发展中平息内在冲突。

翻译的随想曲:1

李孟浩


读者要注意这本书是用对谈方式来替《性、生态学和灵性》这本超大部头的书做摘要,因此导论一开始就指出:要想解决现代的两性问题,就要先弄清楚性差异和性别差异是不同的东西。而且,这种性别差异一开始只是功能的分化(the differentiation of function),不是地位的分化(the differentiation of status),前者使两性相互补足,后者则使两性开始变成不同的社会阶层:男性主宰公共的卅生产的领域,女性则被限制在私人的卅生殖的领域。

问题是功能的分化为什么会演变为地位的分化,并使得男女双方陷入疏离和对抗的地步呢?威尔伯主张我们先要找出一组生物常数,男生的生物常数是生理力量和机动性,女性的生物常数是生产和抚育。然后,我们再观察它们在各个经济技术时期 中如何产生特定的性别差异,以及如何影响男女的地位变化。最后,我们就会发现唯有男性成为家庭的父亲角色(the familiarlization of the male),才能在男性的生产 领域和女性的生殖领域之间建立连结关系。而且,男性若想扮演父亲的角色,就必须面对一个最困难的课题:睪丸素的驯化。所以,威尔伯认为父权制的形成不是因为男性的支配欲,而是因为难以逃避的环境因素--农业社会的出现,就如今日的 女性解放运动也是因为工业社会的出现,才成为人类现阶段发展的重要课题。

接着,威尔伯就指出男女性别差异的演化过程其实是大型进化计划的一部份,因此我们若想弄清楚男女两性的地位跟宇宙、生命和绝对精神有何关连,就必须先解析出大型进化计划的基本原则,才能用以解明万物连结的模式。于是,我们得先开始 处理谢林的大哉问:「为何有万物存在,而不是无一物呢?」威尔伯在《性、生态学和灵性》一书的导论中指出这个问题有两种解答方式:第一种解答是就这样啰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oops ),宇宙就是这样发生,纯粹是出于机遇或偶然,没有什么东西在后面运作,更没有什么大型的进化计划,别再问东问西了。第二种解答则是主张宇宙的背后有一套深层的秩序在运作,才能让混沌循着一条从物质、生命 到心智的轴线进行有秩序的演化。当然,威尔伯表明自己站在第二种解答立场,而且他认为这个深层秩序就是各大世界灵修传统所指出的终极实在。

因此,我们不能只谈从物质域、生物域到心智域的演化过程,还要弄清楚这个终极实在透过演化过程的时空游戏,是不是要促成人类的意识结构能进化至神理域?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处理物质域、生物域和心智域这三者跟神理域之间的关系。而这 也正是所有进化理论家所提出的精神化现或神域展现的问题:绝对精神原本在物质自然中安眠,进至人类心智中才开始觉醒,最后到达超个人领域时才知道自己就是绝对精神。

读者要注意到这种进化过程具有游戏模式和目的论模式,像卡普拉(Capra)、波恩( Bohm)等物理哲学家会比较强调自然创造的能量游戏,但商卡拉、奥罗宾多等神秘主义者则会比较强调人类灵修的神圣目的。一般来说,现代的意识进化理论 家都认为宇宙的能量游戏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可以在混沌中演变出复杂的组织,而这种自组织的创造过程便是宇宙演化的目的。因此,他们的目的论模式顶多只能承认意识的创造潜能,并且多少会把神圣目的说当成一种浪漫主义的价值投射, 而不是一种客观的实在描述。但是,威尔伯独树一帜的地方在于:他收集所有的理论资源来证成意识进化的神圣目的说,并以灵修传统的无分别法门为最高依归,更以此中观见地来反省和批判西方文明的走向。

因此,威尔伯认为西方文明就是因为遗忘了柏拉图和柏拉提诺的无分别法门,才会使灵修传统分裂成上溯本体和下及万有两派,上升派是在中世纪当道,文艺复兴之后则是下降派作主。于是,他认为现代性的危机和后现代的挫败都来自于同一点: 下及万有者的意识型态否认现象和本体之间有上溯和下降的整合式运动,便把多重存有层次的法界压扁为只承认感官经验的平面世界。也因此,我们唯一的解决之道便在于重新整合上溯本体和下及万有这两派。

翻译的随想曲:2



李孟浩


威尔伯在本章继续证成整合阶层的正当性,并且试图进一步指出阶层说才是解决整体主义和原子主义之争的关键,所以他把重点放在第五条原则(每一个浮现的整合单位超越并吸纳它的前一阶层)的阐释上头。他首先指出系统理论和整体主义的自组织论点虽然能够说明「超越又吸纳」的现象,但是他们并没有进一步区别出垂直深度和水平幅度,才会导致他们只用物理的大小原则来建立错误的整合阶层:

生物域

社会卅国家

文化卅次文化

小区

家庭

个人

神经系统

机体卅机体系统

组织

细胞

细胞器

分子

原子

次原子粒子


威尔伯认为他们之所以会把深度和幅度混淆在一起,是因为他们不能接受第八条原则--进化会使深度变多,幅度变少。他们之所以不能接受,是因为他们认为对阶层进行价值划分是一种违反平等主义的做法。而这种错误看法的根源就在于他们遗忘了弥漫在整个阶层之中的法界意识,才不能了解深度的深层意涵。

换句话说,他们认为深度顶多说明人类的确是拥有比其它物种更复杂的意识秩序而已,但不能把人类意识捧成是常青哲学所讲的灵性觉醒的皇座。

因此,威尔伯接下来试图说明常青哲学的发展金字塔版本,跟拉兹罗的发展金字塔一样具有合理性。他首先藉由图2-2来说明「纵深面」的「扩大」现象,亦即高阶的整合单位会吸纳实相愈来愈多的层次,作为它的架构、存有和复合的个体性,所以它就开发出更重要的意义层面。读者要注意深度就是吸纳,这两者不仅是物理宇宙的复杂性发展,也是意识结构的价值性扩展。因此,威尔伯才会说:心智域超越并吸纳了生物域,你若主张它是生物域的一部分,就是犯了层级的化约主义。读者若是觉得威尔伯的话太玄了,可以把深度视为东方修行人所说的「心量」,就比较容易懂得他在说什么。也因此,威尔伯呼吁我们应该好好体会深度从潜意识、自我意识扩展至超上意识的进化定向性,才能拓展我们与一切万有合一的觉醒机会,才能阐明人类意识进化的独特价值。,

不过,他也没有忽略人类意识成功地把生物的侵略性暴力加以最大发挥的事实。因此,威尔伯在《绝对精神之眼(The Eye Of Spirit)》一书的第二章,便提出一些人类意识进化的解释原则,各位读者可以参考一下:(1)意识进化会遵循融合、分化和整合的发展辩证法。(2)我们要区别出分化和疏离的不同点。(3)我们要区别出超越和压抑的不同点。(4)我们要区别出自然整合阶层和病态整合阶层的不同点。(5)高阶的意识结构能够被低等冲动绑架,而做出集体屠杀犹太人的事情。

威尔伯认为唯有做过这样的反省后,我们才能体会到进化的秘密冲动就是在扩展意识的深度,也才能相信我们是受邀来进行超上意识的灵性觉醒。他恳求我们多玩味深度,才能掌握住人性和法界重新统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