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尼亚海神那普雕像:生物概念概念的辨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2:36:32
一)几组概念的区别:白血病,败血病,坏血病,血友病

1、白血病: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其自然病程只有三个月,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可以用化疗、放疗等方法遏制病变的白细胞,延长病人的生命。但是这种方法的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不但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对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国际上,六十年代开始就将骨髓移植运用于白血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八十年代起,干细胞移植术在临床应用中获得了成功,1990年此技术获得诺贝尔奖。近年来,这项技术在治疗其它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和某些恶性肿瘤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是目前世界上治疗和根治白血病医疗手段。

2、败血症:是指细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繁殖,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所造成的严重病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畏寒、高热、各种皮疹、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和心肌炎、腹胀、呕吐、便血、头痛、昏迷等,如果在全身多处出现脓肿就叫脓毒败血症。败血症病人做常规检查可以发现白细胞增高(重症时也可减少),两次以上血培养可培养出同一种细菌。

3、坏血病:由维生素C缺乏引起,所以维生素C缺乏病主要是指坏血病。但维生素C缺乏不仅能引起坏血病,还与炎症、动脉硬化、肿瘤等多种疾患有关。坏血病在历史上曾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过去几百年间曾在海员、探险家及军队中广为流行,特别是在远航海员中尤为严重,故有“水手的恐怖”之称。

4、血友病:由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是基因病,也是遗传病,体现就是轻伤或手术出血不止.目前采用基因治疗,效果与技术都有待提 高

(二)大山 的 溶菌酶与溶酶体、溶酶体酶有什么区别

1、溶菌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主要使细胞壁破裂,导致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因此,该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该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中,鸟类和家禽的蛋清、哺乳动物的泪、唾液、血浆、尿、乳汁等体液以及微生物中也含此酶,其中以蛋清含量最为丰富。

2、溶酶体:是具有一组水解酶(是在酸性区域具有最适pH的水解酶组)、并起消化作用的细胞器。据电子显微镜观察,溶酶体是由6~8毫微米厚的单层膜所围着的直径为0.4微米至数微米的颗粒或小泡。[从产生来看,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数目可多可少,大小也不等,含有60多种能够水解多糖,磷脂,核酸和蛋白质的酸性酶]

补充: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提到了效应T细胞的作用机理:“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这里说的“溶酶体酶”应该指的就是溶酶体中的各类水解酶吧(关于这点我查很了久,还没有查这我这个理解的确切信)。

(三)大山 的 解读与免疫有关的六“素”

在免疫中,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凝集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这六个概念容易混淆。以下对这些概念作简单介绍:

1、外毒素:是活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并扩散到环境中,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蛋白质类物质,不稳定,60益以上能迅速被破坏,毒性和抗原性强。

2、类毒素:是用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加入0.30.4%的甲醛处理,变为无毒性、但仍有免疫性的制剂,如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等。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3、抗毒素:是一种机体经感染而产生的能中和相应外毒素毒害作用的抗体。抗毒素注入机体后,能对相应的外毒素产生免疫,这种免疫是被动获得的,免疫力产生快,消失也快,故4、抗毒素一般不适于作预防用,而用于对已发病患者的治疗。

5、凝集素:是一类能够识别特异性糖,并与之非共价结合的蛋白或糖蛋白。凝集素实质上也是抗体,它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6、干扰素:是病毒入侵机体后效应T细胞产生的一种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其化学本质是低分子糖蛋白。干扰素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7、白细胞介素:也是效应T 细胞产生的一种淋巴因子。比如白细胞介素-2,是由133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 细胞,并且增强效应T 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他有关的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综上所述,外毒素和类毒素可以作为抗原;

8、抗毒素和凝集素属于体液免疫中的抗体;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则属于细胞免疫中的淋巴因子。除了以上六“素”之外,还有内毒素,它是存在于一些细菌细胞壁中的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常于细菌裂解时释放出来,耐热,60°中能耐受数小时,毒性较外毒素弱。

(四)植物细胞内的色素:

1、关于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可以随着细胞液的酸碱改变颜色。细胞液呈酸性则偏红,细胞液呈碱性则偏蓝。花青素(anthocyanins)是构成花瓣和果实颜色的主要色素之一。经由苯基丙酸类合成路径(phenylpropanoid pathway)和类黄酮生合成途径(flavonoids biosynthetic pathway)生成。影响花青素呈色的因子包括花青素的构造、pH値、共色作用(copigmentation)等。果皮呈色受内在、外在因子和栽培技术的影响。光可增加花青素含量;高温会使花青素降解。花青素为植物二级代谢产物,在生理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花瓣和果实的颜色可吸引动物进行授粉和种子传播 (Stintzing and Carle, 2004)。常见于花、果实的组织中及茎叶的表皮细胞与下表皮层。部分果实以颜色深浅决定果实市场价格。花青素属于酚类化合物中的类黄酮类(flavonoids)。基本结构包含二个苯环,并由一3碳的单位连结(C6-C3-C6)。花青素经由苯基丙酸路径和类黄酮生合成途径生成,由许多酵素调控催化。以天竺葵色素(pelargonidin)、矢车菊素(cyanidin)、花翠素(delphinidin)、芍药花苷配基(peonidin)、矮牵牛苷配基 (petunidin)及锦葵色素(malvidin)六种非配醣体(aglycone)为主。花青素因所带羟基数(-OH)、甲基化(methylation)、醣基化(glycosylation)数目、醣种类和连接位置等因素而呈现不同颜色 (范和邱, 1998)。颜色的表现因生化环境条件的改变,如受花青素浓度、共色作用、液胞中pH値的影响 (Clifford, 2000)。本文目的为了解影响花青素生合成的因子,以作为田间栽培管理的参考。

  2、橙色和黄色是胡萝卜素的作用。1910年在胡萝卜中发现了β-胡萝卜素,以后共发现另外2种胡萝卜素异构体,分别是:α、β、γ三种异构体。1958年β-胡萝卜素获得专利(US2849495,1958年8月26日,专利权人:Hoffmann La Roche),目前主要从海洋中提取,也可人工合成。

  自然界有超过300种不同的花青素。他们来源于不同种水果和蔬菜如紫甘薯、越橘、酸果蔓、蓝莓、葡萄、接骨木红、黑加仑、紫胡罗卜和红甘蓝、颜色从红到蓝。这些花青素主要包含飞燕草素(Delchindin)、矢车菊素(Cyanidin)、 牵牛花色素(Petunidin)、芍药花色素(Peonidin).

  花青素颜色随PH值发生变化,从当PH值为3时的覆盆子红到当PH值为5时的深蓝莓红。在大多数应用中,这些色素具有良好的光、热和PH稳定性,并且能够承受巴氏和UHT热处理。花青素广泛地应用在饮料、糖果、果冻和果酱中。紫甘薯花青素在不同PH值下的颜色变化见右下图:

紫甘薯花青素在不同PH值下的颜色变化

  近年来对作为多酚的花青素对健康可能带来的好处的关注越来越集中。将来花青素的这种特性在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中有可能得到日益应用。目前市场上有比较成熟的花青素产品,这些花青素主要是越橘花青素、蓝莓花青素、蔓越橘花青素、接骨木花青素、黑莓花青素和黑豆皮花青素等,含量均为25%或40%。国内西安天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 薛西峰先生做了详细的提取工艺研究,并于2001年开始大规模生产25%的花青素成品。

花青素的作用  花青素类色素广泛存在于紫甘薯、葡萄、血橙、红球甘蓝、蓝莓、茄子皮、樱桃、红橙、红莓、草莓、桑葚、山楂皮、紫苏、 黑(红)米、牵牛花等植物的组织中。

  花青素为人体带来多种益处。从根本上讲,花青素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它能够保护人体免受一种叫做自由基的有害物质的损伤。花青素还能够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和增进皮肤的光滑度,抑制炎症和过敏,改善关节的柔韧性。下面列出花青素的部分功效:

  1.有助于预防多种与自由基有关的疾病,包括癌症、心脏病、过早衰老和关节炎;

  2.通过防止应激反应和吸烟引起的血小板凝集来减少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

  3.增强免疫系统能力来抵御致癌物质;

  4.降低感冒的次数和缩短持续时间;

  5.具有抗突变的功能从而减少致癌因子的形成;

  6.具有抗炎功效,因而可以预防包括关节炎和肿胀在内的炎症;

  7.缓解花粉病和其它过敏症;

  8.增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弹性;

  9.保护动脉血管内壁;

  10.保持血细胞正常的柔韧性从而帮助血红细胞通过细小的毛细血管,因此增强了全身的血液循环、为身体各个部分的器官和系统带来直接的益处,并增强细胞活力;

  11.松弛血管从而促进血流和防上高血压(降血压功效);

  13.防止肾脏释放出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所造成的血压升高(另一个降血压功效);

  14.作为保护脑细胞的一道屏障,防止淀粉样β蛋白的形成、谷氨酸盐的毒性和自由基的攻击,从而预防阿尔茨海默氏病;

  15.通过对弹性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的抑制使皮肤变得光滑而富有弹性,从内部和外部同时防止由于过度日晒所导致的皮肤损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