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先生有的真的很准:百家讲坛_钱文忠解读《三字经》_第十一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7:58:11

视频: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11

http://www.tudou.com/v/0zL1_h3MVMw/v.swf

三字经 第十一讲(孝经六经周易)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画外音》三字经认为熟读四书后,要先学通《孝经》,然后就该学习六经了,我们平常说四书五经,而三字经当中为什么要说学习六部经典呢,学习六经都有哪些好处又有哪些负面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什么历代帝王都非常推崇《孝经》,而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些著名学者又为什么要猛烈抨击《孝经》,对于充满神秘色彩的《易经》我们又该如何认知呢?《正文》仅仅了解四书当然是不足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接下来三字经规定的,或者它提出来的是哪本书呢,就是《孝经》。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什么意思?《孝经》学通了四书熟悉了,一般来讲在古代就是都能背出来了,然后可以去学习六经。当然大家要注意,《孝经》是部很特别的经典,它非常有意思,也是非常奇怪的一点是,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传统中国的统治者都非常喜欢《孝经》,都大力地弘扬《孝经》。道理在哪呢,《孝经》讲的不光是孝道,它指出真正的孝是一种什么?孝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每一个人都以什么来开始自己的孝道呢,侍奉自己的双亲,先对自己的父母或自己的直系长辈有一份孝心,然后把这个孝心从自己的家族当中推广出去,推到了最后推成什么,推成忠君,就是你要把国君当君主,也视作自己的父母,民之父母,你要用孝顺父母的心,用这个孝道来推出一种,培养出一种忠君的思想。这么一来,就将作为一切德行最根本的孝和忠君的思想紧密地联系起来,变得密不可分。哪个国君会不喜欢这部经典,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学术界或者一些真正的学者,很独立的学者对于《孝经》的评价历来很低,十三经里恐怕对《孝经》的评价是最低的。有的学者干脆说,《孝经》这部经半个小时看看就够了,这在老一辈学者对待经典的态度中绝对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特例。《画外音》近代中国的一些学者对待《孝经》的态度,鲁迅先生是最有代表性的,他有一篇文章专门对宣传孝道的《二十四孝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孝道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但为什么这些著名的学者会反对《孝经》呢?《正文》这个当然跟中国五四运动以后的一种非孝的思想有关系,那个时候我们提倡反封建,而反封建我们发现在封建社会里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孝道,如果不把这个孝道反掉,忠君的思想就反不掉,因为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剥离不了的,所以五四时候兴起过一种非孝的态度,当时专门有这种文章题目就叫《非孝》。当然这样的一种态度放到今天我们可以商榷,不一定等于当时,离开现在也90年了,这个非孝的观点一定是对的,但这就影响到很多学者特别是近现代的学者对《孝经》的评价极低,这就和皇帝的倡导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这一点也是这部经的非常独特,非常奇怪的一个地方。和《孝经》有关的故事很多,前面讲过‘黄香扇枕’这样的《24孝》里面的故事。这里就不再从《24孝》里再选故事了,而从历史中选两个真实的故事来揭露或揭示孝的这种复杂性。我们怎么来看传统文化中这个核心概念,《孝经》所传达的孝,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第一个例子是东晋孝武帝和《孝经》的故事,大家看这个皇帝的名字中有孝,叫孝武帝。根据《晋书》讲。这个皇帝是很聪明的,所谓‘幼称聪悟’,从小就以聪明,有悟性著称,他从小在《孝经》的教育下长大,自己很早就开始宣讲《孝经》,但当他的父亲死了以后,父皇驾崩了他什么一个态度,根本不哭,一点都不悲伤,旁边的很多大臣看不下去了,说皇上您啊,根据《孝经》啊,最起码要哭一哭嘛,孝武帝怎么回答:‘哀至则哭,何常之有’说你们啰嗦不啰嗦呀,我真要悲痛到受不了了我会哭的,难道我经常要哭吗。这么一个皇帝不仅是不孝,而且是乌烟瘴气。最后治了他的是谁,她的一个宠妃,他对父亲没有什么孝道,但他特别宠爱自己的一个妃子,宠爱的不得了。这个妃子姓张将近30岁,当然在孝武帝那个时候就算比较大了。孝武帝跟这个妃子开了一个玩笑,什么玩笑呢?‘汝以年当废矣’你呀,要论你的年龄,我应该把你给废了。为什么,因为那时候一位女士到30岁就算比较大的了。这个妃子怎么治孝武帝,当天晚上就把他弄死了。这就是一个嘴上讲孝道,实际上根本跟孝道风马牛不相及的这么一个皇帝的最后下场。《画外音》孝武帝从小读《孝经》,自己还宣讲《孝经》,但他实际上根本不懂得孝道,而帝王之家为了争权夺利,杀父弑兄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这不仅暴露了封建帝王的虚伪,也使《孝经》变得复杂起来,那关于《孝经》还有什么奇特的故事呢?《正文》第二个故事非常有名,叫诵《孝经》以退黄巾。汉朝有个人叫向栩(),是个很奇怪的人,年轻时在家读《老子》,好像是在研习道家的学问,好像是在学道,但他又像是个狂生,怎么狂法?经常披头散发,拿根红带子系在头上,成年累月坐在一块木板上不起来,也不是打坐,是坐在那,坐到什么地步,这块木板上居然出现了他膝盖的印记,坐功很好的,把木板都快坐穿了,平时也不说话,不喜欢说话喜欢长啸,一高兴就吼两嗓子。有客人来拜访他也见,你进来吧,但进来后他不跟人好好说话,也不跟人长啸,趴在那不理你,就这么一个人,这是史书的记载。向栩有时骑着一头驴上街乞讨,有时又满大街的找那些乞丐到自己家里又吃又住又玩,就这么奇怪的一个人。当时的人看不懂,都认为是个高人,一般我们看到比较奇怪的人,要么认为他疯,要么认为他傻,接着我们就认为这个人高。那那时候当官的就要征召他出来做官,我们这还有这么个高人啊,做事都和别人不一样。但他不出来,拒绝当官,那别人更认为这真是一个高人了,越来越高,终于有一天朝廷征召他当一个比较大的官,这回向栩出来当官了,这个官还越混越大,到什么地步,混到朝廷里的侍中,很大的官了。每当朝廷里讨论军国大事,他就一脸正气大义凛然,弄得别的臣子见得他都有点怕,都觉得这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终于有一天黄巾闹起来了,黄巾军遍地起义,那宫廷里面就要讨论了,要出兵去镇压嘛。向栩就在那说,不用出兵。别人就问他,你有什么高招,平时都见你侃侃大言啊。他说:‘但请将于河上 北向读《孝经》 贼自当消灭’,就不必派兵了,派个将领到河上,黄河上,朝着北面去朗诵《孝经》,贼呢自然就消灭了。这个就叫诵《孝经》以退黄巾,很怪的一个故事,这个提倡读《孝经》以击退黄巾的向栩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当时有个宦官叫张让在旁边,早就看着这个怪人不顺眼,其实也不怪,弄得自己很怪,你不是说诵《孝经》以退黄巾吗,明摆着是你不打算让朝廷发兵剿灭黄巾了,看样子你跟黄巾有勾结啊,干脆就把他下狱给弄死了。这就是历史上很著名的诵《孝经》以退黄巾的故事《画外音》向栩以为读读《孝经》就可以退兵,这当然显得十分可笑,但由此也可看出《孝经》在人们心中是一部劝人向善的经典,我们今天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理解《孝经》,既不能由孝推出愚忠更不应该丢掉孝道的传统美德。《正文》三字经讲四书,《孝经》读好了,接着就应读六经,顾名思义六经就应该是指六部经典,哪六部经书?‘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如果没接触过三字经或第一次接触的人,一到这里脑袋就炸了,乱了嘛,诗 春秋怎么号六经呢?不才五部吗,难道三字经的作者数都数错了吗,为什么明明五部经叫六经呢?《画外音》我们常说四书五经,三字经中提到的也只有诗 春秋这五部书,但为什么要说号六经呢?难道是三字经中出现了错误还是另有什么原因。《正文》三字经流传了那么多年这方面是不会出错的,问题出在三字经里的诗书易礼春秋的‘礼’上,三字经里的礼指的是两部经,一部叫《周易》一部叫《礼记》,那六经就是:诗-《诗经》,书-《尚书》;易-《易经》;礼-《周易》《礼记》;春秋-《春秋》。这六部经在中国文化史上各占了一个第一,也就是说这六经有六个第一的地位。哪六个第一?《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书经》也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易经》:更是中国第一部经典;《周礼》:中国第一部组织管理和典章制度总集;《礼记》:中国第一部文化资料汇编;《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所以这六经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有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就这点而言谁能说六经的价值不高?《论语》认为这些经典能使人思想纯正,言语高雅,礼貌而规矩。《论语》里就有这样的思想,真正的理解了这六部经典,那整个社会就秩序井然,难道六经所能带给我们的都是好东西?就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吗?《正文》六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熟读六经可以使人气质温厚,通达世事,端庄有礼,聪慧有为。如此之好的六经难道还会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吗?《正文》这就要看我们怎样去学习,怎么去理解六经了。假如学习不得法,假如我们的理解有偏颇,那六经有时候也不是不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这点并不是我们现代人所注意到的,古人就有这个智慧。《礼记-经解》篇接着上面的话告诉我们六经是可能有不良影响的:‘诗之失 书之失 乐之失 易之失 礼之失 春秋之失 乱’―― 诗之失 愚;《诗经》有可能带来过失,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愚,愚昧的愚,怎么说呢?你用一种不是什么太好的方法学《诗经》,有可能变得什么,诗歌你是会背很多了,但整天无病呻吟,咬文嚼字,不顾大节,扭捏作态,那这类文人谁能说他们不愚蠢呢?所以诗之失愚。书之失 诬《尚书》如果我们学的不得法,没把握住它的真精神,也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历史都是后来人编的,里面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谁能完全相信历史。孟子说的非常直截了当:‘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就是告诉大家,如果你不加分析,不跟自己的人生经验相结合,不跟实际情况相结合,一味地迷信书本,那你不上当谁上当。乐之失 奢。奢侈的奢,什么意思呢?艺术文化发达,繁荣,当然是值得欢迎的,毫无疑问是好的,但如果走偏了,也不是不可能使社会的风气变得奢靡,我们老讲靡靡之音,靡靡醉醉的,生活太舒服了,也不是没有这个危险。在人类历史上很多文明古国在什么时候灭亡的,恰恰是在文化艺术达到顶峰时突然灭亡,玛雅文化留下多少,多么漂亮,多么巍峨,多么神奇,没有了。很多这种古代文明正是在它创造了非常繁荣的,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的时候,紧接着突然衰亡了,这里面透露出的信息难道不正是证明了乐之失奢吗。易之失 贼《易经》我们知道,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知识,自然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的,这个下面还会讲。可是呢有些人的路数可能是有点问题,什么一个路数呢?过分的看重,机械的认识。《易经》里面神秘的算卦,算命的这样一种成分,所谓掐指一算如何如何,这就难免有点贼头贼脑的。古人讲‘查见渊鱼不祥’什么意思啊?往那一看,河里的每条鱼我都看见了,你别以为这是你眼力好,古人认为这是不祥的,不是好事。你有时觉得你什么事都知道,天下的一点事你都知道,大家看在传统中国好多算命的人是什么人?盲人。不是盲人也得装成盲人,不然你算命人家不信,总得这么算,这样的话比较像,你眼睛瞪得大大的,谁理你?为什么,因为传统有一种说法,这个人泄露了天机,贼,当然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我们不在这里评论,而是讲传统中国有这么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贼头贼脑它往往并没什么用,我们不说古人,举个不太远的例子,决定新中国命运的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当初国民党有一只重兵,战斗力也很强的一只机械化部队,它的司令叫丘清泉,也是很著名的一个将领。他带领部队驻扎下来,在一个院子里他一看,这不像话啊,院子中间怎么有棵树啊,那院子中间有个木头,这不是‘困’嘛。他一算,不行,把我困住了,下令把这棵树给砍了,在院子里踱来踱去,旁边有个人多嘴。说这不是一个‘囚’吗,囚犯的囚啊,您把自己给囚那了。丘清泉说,呦,不对,从今后就在院子外面逛,这是民间传说了,但他忘了他司令部的所在地叫商丘(伤邱),河南的商丘,他后来自己兵败,是自杀的,最后讲这个不吉利什么的,这种就是贼。因为你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你这个房子有个围墙,并不是你那里有棵树,并不是你在院子里逛,也不是你的司令部设在商丘,而是你所代表的那股力量腐朽了。所以易之失也有可能是贼。你看,讲的多好。礼之失 烦,烦死我的烦,为什么说礼之失烦呢?讲礼貌当然是很好的事情,我们经常说礼多人不怪,难道真的是礼多人不怪吗?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很多民族都很讲礼貌,以讲礼貌著称的旗人,也就是过去北京城里讲的传统的旗人,旗人和旗人之间打招呼那是极其讲究礼节的,一见面先给你打个千,哎,您好,您家里的老太太好,嗯,老太爷好,二姑娘好,三弟弟好,这千一直打,打到最后想起,啊,对对,您家的蟋蟀可好,最近赢了吗?您家那条狗最近胃口怎么样?唉呦,您那八哥怎么样,会唱歌吗?折腾半天,烦不烦,这就叫礼之失烦。春秋之失 乱。这是非常深刻的,历史中有很多智慧,有好多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人物和行为。但历史中毕竟也有很多阴谋诡计,勾心斗角,也有不少卑鄙龌龊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前面那个东西,如果你把脑筋放到后面那上面去,整天去学怎么‘挖坑埋人’啊,怎么耍耍手腕,搞搞阴谋诡计啊,那是什么,乱了。所以春秋之失乱。学历史是好的,学的不得法,学了历史里面最麻烦的那些东西,导致的结果是乱。大家看看《礼记-经解》,古人的著作,多么有水平。《画外音》六经虽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但如果理解不当也是会产生负面作用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古代经典著作时,一定要注意‘当讲求’,那么这六部经书应如何去读,每部经有各有什么特点?《正文》按照三字经的排序,第一部是《易经》,三字经怎么讲《易经》呢?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易经》实际上有三种,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还有一种叫《周易》,一般我们今天都知道《周易》,但实际上在当时除了《周易》外还有两个系统,一个叫《连山易》一个叫《归藏易》,只不过《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就没了,失传了,今天我们在路边买到的《连山易》《归藏易》都是后面人编的,都是不可靠的,都是假的,因为没了。现在留下的能被学者承认的只有《周易》。所以我们就只能先讲《周易》。《周易》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具体时间当然说不上来,但是其中有些部分或其中相当部分,或其中主要部分写成于西周初年。《周易》是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著作。这当然不是我们在这里能详细讨论的,我想我们要注意的是什么,要注意的是,我们经常可以接触到的,利用《周易》或者打《周易》的幌子和旗号,唯一的目的在算命,这样的一种行为上,究竟怎样来理解这种行为,这种现象。我们首先要明白,古人离《周易》比我们近吧,古代人,春秋时期的人是怎么看待《周易》的呢,这个大概是最重要的,孔子,实际上是古人对待《周易》最好的例子。孔子在晚年曾花了大力气读《周易》读《易经》,孔子的学生看见就觉得有点奇怪,就问,说老师,您也相信这个占筮()占卜吗?孔子说,易里面有很多古人的哲理,我读它并不是钻研它占卜,占筮的那部分,我是要研究其中的道理。孔子对待《周易》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应该为我们拥有这样一座宝藏而感到自豪,也更应该感觉到自己的责任,用一种正当的方式去阅读,去理解,去感悟,去应用《周易》传达给我们的道理,用正当的方式去理解和感悟《周易》中的哲理。《画外音》《易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经书,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我们学习《易经》应该努力去理解其中深刻的哲学思想,但三字经中说有周易 三易详,那这三易详又是什么意思?《正文》两层意思,一层意思呢,这是一句总结的话,前面讲过了,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ok,这就是三易了,三种易。还有一层意思就比较深远了。《易经》这个易在甲骨文里怎么写,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见文后图)。什么意思呢?第一,简易,就是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抬头就能看见,真理往往非常简单,非常明了,易,简易。第二,变易。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是不停地在运转的,每天都在变化的,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所以它告诉我们要明变,换句话说你可以与时俱进,聪明的人知道变。上智之人会知道变;中智之人,跟着变,反正我也不知道,就跟着变;而下智之人,不知变。不懂得变。呆呆地反正我在那,呆着就不管了。易,变易。这是第二次意思。第三,不易。太阳和月亮永远不会相撞,所以这里面还有一种不易,永恒的意思在里面。总之,《周易》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大力气去研究去领悟,至于三字经关于其他经典的讲述,请听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