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瓷砖展厅:擦亮计算机系统这把“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01:49

《第三次浪潮》作者奈斯比特说:“没有经过整理的信息不是我们的朋友,甚至是我们的敌人,当然更不是财富和资源。”怎么才能高效快捷地采集和处理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答案现在已经众口一词了:必须依靠计算机系统。

资料显示,美国为了解决“陆地卫星”图像处理问题,在卫星上天之前,就做了8年的技术准备工作。他们先后设置了35个辐射校准站、276个地面试验场、2000个几何校准站,收集了2600多种岩矿和800余种植物、水体的波谱反射特性资料,设计了十几套设备供图像数据处理和分析之用。最终15年磨一剑,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软件系统。

列举此例的目的,只想告诉人们,计算机的智慧,来源于研发、操纵、使用机器的人,是各职各类人员肯下“笨”功夫的结果——如同擦枪是为了枪更好使,为了让计算机能帮助人处理信息,人就必须先帮助计算机做大量细致的前期准确工作;为了确保计算机在实战运用中能得心应手,人就必须把平时的数据信息采集工作做足做到位。

过去讲“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在信息化战争中,不但“养兵”需要时间,在“养机”上也必须得花一番气力不可。否则的话,再高级的计算机,也只能是一堆摆设。

实践证明,同任何一项系统工程一样,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基层创造。如果说顶层设计是站在战略制高点寻求解决问题之道,那么基层创造则是对“道”的呼应和“变通”,是顶层设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必要之举。

现在都讲一体化指挥平台是组织训练、指挥作战的好帮手,可要真正用得好、用得灵谈何容易。除了要求使用者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战术素养外,还必须结合自身所担负的任务和作战地区环境等,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和深度加工。

若没有本战区、本单位具体数据信息的融入和支撑,它顶多是个基础训练平台,却很难成为作战指挥平台。更何况,数据也有保鲜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对这些费心费时费力且繁杂繁琐的“养机”工程,目前看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1990年海湾战争初期,美军司令施瓦茨科普夫曾要求五角大楼以巡航导弹进行火力支援,不承想五角大楼一个皮球踢回来——要他把当地的地形数据拿来,可施帅手里哪有这些现成的东西,不得已只好作罢。

“数”到用时方恨少,“据”至凭时无所依。临时抱佛脚,急时才“养机”,到头来恐怕只能像美军一样“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

西方有句谚语:当设计图纸的重量超过飞机的重量时,飞机就起飞了。战场一分钟,平时十年功。只有平时擦好擦亮计算机系统这把“枪”,关键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做到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