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兼职平台 正规:如何看中国社会暴戾之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20:52
  • http://www.huanqiu.com
  • 2011-07-27 09:01
  • 环球时报
  • 我要评论
字号:T|T

    彭晓芸:法制被阻隔,就会有暴力泄愤

    作者:彭晓芸 龙应台基金会驻台学人


      23日20时许,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很快,消息传至微博,网民们或悲愤咆哮或冷静分析,彻夜无眠。人们转发各种求助信息,很快就传来温州现场市民排队等待献血的图片,网民大赞温州市民行动力之迅捷。传统新闻报道及公民行动模式,在这里,被彻底颠覆了。


      25日晚上,温州市民自发来到世纪广场为遇难者守夜,他们秉烛祈祷,动容泪下,在地上烛光拼成硕大的“7•23”字样以示纪念。市民的悼念活动再次通过记者及公民传递到微博,无法统计究竟有多少人次转发和评论,可以听得见的是:公民在哭泣,公民在呐喊,他们唱起了国歌,他们期待着真相和正义。


      此情此景,与去年“11•15”上海大火之十万市民鲜花行动,何其相似!


      而这仅仅是当前中国社会力崛起的一个小小切片,它以积极的、多元的姿态展示着民间社会在分享改革开放成果之后,有了更进一步的公民诉求:他们不再仅仅关心自己吃饱喝足,他们还关切他人命运,共同承担着复杂社会背景下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危机与无常。


      对中国社会来说,随着政治权利的扩大和经济实力的壮大,社会形态不再是过去的扁平化格局了,从2008年汶川地震志愿者的蓬勃爆发至今日微博参政议政的火热程度,就可以窥见民意走向清晰的脉络。他们不仅渴望我的地盘我做主,也热切期待参与公共生活,渴望从多元共同体的建构和归属中体现个体价值,绽放个体生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社会力作为相对于政治力、经济力而存在的一个概念,也被社会学称之为“第三部门”或所谓“志愿性部门”,指的是在国家与市场之外的“第三种力量”。相对于国家机器所具有的强制力和市场的逐利本质,“第三部门”具有强烈的公益性和自发性,作为一种民间社会力量而存在。可以说,改革开放释放的是中国社会的经济力,1992年邓公南巡则是再次确认中国不排斥市场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大方向。当一个社会的政治力量高度凝聚、经济实力持续攀升,那么,社会力的萌芽至崛起则是发展的必然逻辑。


      而今,在如何实现公平与正义的路径上,中国人再一次面临抉择:治标不治本地问责地方官员了事,还是追究事故与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被基层维稳“产业化、利益化”绑架,还是全面创新社会管理?压制还是建立民间利益博弈、意见表达的自主机制?做全能政府、揽无限责任,还是释放社会力、鼓励民间组织成立?正面回答这些问题,将是中国能否从政治力、经济力的强大走向社会力的强大的关键,从而夯实社会基础,找到一条真正实现稳定与发展的第三次转型之路。


      为什么说社会力的壮大显得如此重要?因为无论中国社会自己的发展经历,还是其他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都证明了当政治和经济能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被压抑的社会力如果得不到释放,民间利益诉求会趋于暴力化的自力救济,而不是有策略、制度化的理性博弈,如中国目前出现的各种局部骚乱或泄愤型暴力事件。


      时下,关于民间采取暴力行为的正当性被微妙地论辩着,非暴力主张本来已经成为全球政治文明共识,但是不能不意识到,当一个社会连这个看似毋庸置疑的问题都成为问题的时候,应当对社会进步的总体方向进行一番检讨和修正。当法制化表达渠道、博弈机制被阻隔时,公民极有可能采取极端化、暴力化的非理性手段来赢得关注或宣泄不公平感。甚至,这种泄愤行为还赢得社会层面不可思议的喝彩,因为很多平素也遭遇过不公的人们在这些案例上投射了他们的“命运共同体”感受,于是有的人将个体暴力抗命视为“英雄”予以赞美。


      在社会力萌芽的早期阶段,往往伴随着暴力的增长,只有当社会力的能量在相对宽松的政治格局中获得一席之地的时候,良性的社会力会遏制恶质的社会力增长,暴戾社会的生存空间就会被公民力量自动洗牌挤压掉,出现更多诸如上海市民、温州市民这样“优雅”地表达哀伤的社会运动。


      社会力的发展与否关系到该社会的文化健康与政治制度的健全。如何发展社会力,如何在国家和市场之外容忍第三部门的发展,并使其发挥对社会整体的导航、协调作用,是一个社会从政治力、经济力独大的不平衡状态走向将社会力纳入制度化轨道的必然选择。


      一个成熟的政府,在面对社会力兴起早期阶段的非理性时,保持最大的克制,同时尽快正视社会力崛起和民意所向,如是才可能实现社会力的转化,从暴戾走向理性和制度化,最终驯服暴力,同时充分吸纳社会力来共同承担社会风险,从而实现公共政治生活的协力治理。▲(作者是龙应台基金会驻台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