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德山二手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在2010年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58:36

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办好适合学生的教育

                       ------2010年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2010327,北京)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最是一年春好处,三月桃李争艳时。今天,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盛事。在此,我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江苏自古崇文重教,文化底蕴丰厚。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在教育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各项教育事业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全面实现了城乡统一的免费义务教育。加强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幼儿教育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普通高中教育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取得新成效,办人民满意教育迈出实质性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基础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继续提升。截止2009年底,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95.6%,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小学升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7.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到2020年全国要达到的平均水平,江苏已经提前达到。

经过多年的快速健康发展,江苏基础教育优质均衡软硬并进,人民群众满意度逐步提高;素质教育知行统一,师生幸福度不断提高;城乡一体上下互动,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认可度显著提高。江苏基础教育已经超越了提供均等入学机会的阶段,进入了追求更公平更优质更加多样化、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等成功机会的新阶段。“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优质教育服务,促进每一个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已经成为江苏基础教育全新的目标任务。今天,我们在这里围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个主题进行研讨交流,对江苏教育而言具有更为现实的指导意义。下面,我围绕本次论坛主题,结合江苏教育实际,简要谈四点看法,和各位同仁进行交流。

    一、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抓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不断深化

    素质教育既是教育发展战略,也是教育发展难题,其目标就是要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多年来,江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持续不断的推进素质教育,把提高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整体素养,融入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而多样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高起点推进素质教育,明确教育改革发展新思路。我省较早提出了“首先在小学抓落实,逐步扩展到初中,影响到高中”的素质教育总体思路,成为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实施素质教育的省份,并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明确了素质发展目标。形成了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研讨了初中学生素质发展目标,构建了涵盖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大板块的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框架。二是明确了课程改革方向。确立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是课程的观念,形成了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的改革思路与措施。三是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最早提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的思想,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素质化切入,强调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四是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点。提出教师素质优良化的要求,制订了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要求,开展全省教师基本功大赛,从抓教师教学基本功着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取得明显成效。

第二,切实规范学校管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全省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负担十项规定》、《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文件,对校园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和档案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学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积极推动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为核心内容的地方立法,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了《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全省教育系统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从高中教育抓起,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强化督查处罚力度,严格规范高中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2009年,我省颁发了《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重申了严禁下达高考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严格规范招生考试管理、严肃违纪违规处理等五项要求,严肃查处了一批违规跨市招生的学校,进一步规范了全省高中招生行为。

    第三,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后,江苏在全国率先举起教育现代化大旗。苏南地区坚持“在教育现代化的旗帜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并发展为全省区域实施素质教育实验区工程,使素质教育由学校行为提升为地方政府行为。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启动县级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上实现了由理论探讨向政府制订的飞跃,实现了由教育部门主导向省委省政府主导的飞跃,实现了由一般性号召向实质性推进的飞跃,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江苏教育在全国的鲜明特色。省教育厅分别于2007年、2009年对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进行了现场评估。20102月,全省62个县(市、区)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区)”称号。

    第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素质教育。江苏坚持把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带动其他教育教学环节改革。根据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以培养高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降低课程难度,合理设置课程,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江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水平、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信息技术装备与运用、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逐步显示出较高水平。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和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了学校课程规划、管理和开发能力,基础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促进了中小学生主动、活泼、积极的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招生和考试制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省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我省新的普通高考方案,也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是素质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有效尝试。

    第五,坚持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不断强化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保障。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全省累计投入140多亿元,其中省财政共投入40多亿元,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资金100多亿元,先后实施并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和“四项配套建设”、“农村留守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和“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等系列重点工程。农村中小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省内所有小学和初中均基本建成合格学校,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办学差距明显缩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这为全面、整体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均衡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六,实施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工程,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江苏确立师资队伍在教师教育事业中优先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省师资队伍总量基本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普遍提高。教师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开放,完成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新师资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质量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逐步提升。大力实施“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和“万名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工程”,苏南支援苏北,城市支援农村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结构明显改善。“人才强教”、“人才强校”战略取得显著成效,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不断壮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教师地位和待遇不断提高。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和价值取向

    在近代工业大生产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以班级授课制为核心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旨在普及现代科学知识并提高学校教育的生产效率,具有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的倾向,工具价值逐步凸显,教育的人本价值渐趋失落。

    随着发达国家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教育的工具价值观普遍受到质疑,教育的人本价值观受到普遍重视。现代教育迈向新的转型期,突出体现在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上:既希望通过教育使人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同时强化教育应形成人的批判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改造能力;既希望通过教育实现知识传承和文化传播,同时强调教育对人的尊严、个性和智慧的培育;既希望通过教育全面提升国民素养和培养合格公民,同时强调教育对个体生命、意识和价值提升的意义。一句话,从追求教育的工具价值转向重视教育的人本价值。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对本国的基础教育进行大规模变革,调整基础教育目标则成为这种变革的共同趋势。更加注重教育目标的综合化、更加重视基础学力的提高、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更加注重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这场大规模变革的主要特征和鲜明趋势。可以说,“以学生发展为本”既是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共同趋势,也是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处境不利的群体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关注并保证其实现;不仅从数量上而且从质量上考虑教育公平,使教育达到卓越。因此,“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成为当今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使命。

美国国会2002年通过布什总统提出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明确提出联邦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不是为体系服务,而是为孩子们服务。2000年,英国教育与就业部国务大臣大卫·布伦基特在其《建基于成功》的著名演说中指出:“改变撒切尔主义者的学校优胜劣汰倾向,主张让每一所学校成功;改变在教育中精英化的趋向,主张让每一位儿童成功。”法国弗吾委员会在《为了学校》的著名报告中指出:在数量上的教育民主基本实现以后,要从质量上考虑教育民主。俄罗斯的有关教育法规规定,教育要实行“人道主义”、“多元化”和“民主化”,保证个人的自我选择并为其实现创造条件,“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在人与人之间,在各国人民之间,以及不同人种、民族、宗教和社会群体之间能相互谅解与合作”。这充分说明世界各国都明确将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目标,超越教育的工具化取向、促进人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普遍追求。

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更好发展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有教无类”。“博爱之谓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博爱就是要爱人、爱群、爱物以及爱一切美好的东西。“爱人”,既是一种传统精神也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普遍价值,更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爱人”就是要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

教育的这种价值转型,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学校教育理念,并要求改变学校发展的理念和方式,形成新的学校发展范式,即建立“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主动发展”模式。学校主动发展就是基于“博爱”的人本理念,强调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立足学生发展,构建主动发展模式,稳步推进学校功能转变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关照下的学校主动发展,需要在新一代终身发展的过程中规划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问题,必然带来学校教育功能的转变。就江苏来说,我们设想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功能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价值取向上,要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人的发展能力提升为主。现代学校的教育已经无法为学生提供满足其终身需求的知识,只能为其终身学习打下一个基础,以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的需要。同时,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传统行业逐渐萎缩,人们不可能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从一而终。所有社会成员都要增强应变能力,强化学习意识,掌握持续发展的技能。这就需要学校教育由知识传授,转向提升学生的发展能力,而把知识学习作为获取持续发展能力的手段。学生的发展能力包括在工作、生活、与自然的接触中的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中的学习,以及在实践反思中自我学习的能力。也包括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在敢于面对陌生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创造性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战胜挑战,实现新的成长。

二是在教育对象上,要由单纯促进学生的发展转向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在终身发展的理念下,学校教育机构对于教师来说是实现教师专业生命价值的组织,只有教师坚持终身学习,才能面对不断变革的教育实践的挑战,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教育对象自然包括教师。在知识本位的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传授者,其职前教育基本上可以满足教育实践的需要,因为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是服务者和引领者,是学生的对话伙伴。由于服务对象不同,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对话伙伴的差异,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因此教师的终身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此外,课程开发范式的转变,使教师本身就具有了课程的意义,教师自身的学习具有课程开发的功能,这就为教师的发展赋予了更加鲜明的教育内涵。

三是在教育行为上,要由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控制转向面向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学习者要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就要主动地根据社会要求和自身兴趣,不断充实自己,由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学习,否则就会被不断前进的社会所淘汰。这种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养成,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行为由外控式转向内驱式,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同样也是由教育转型决定的。传统的学校教育强调知识目标的统一性、考试答案的标准化,教育行为受客观知识目标所控制。当价值取向转向解放学生兴趣以后,加之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经验也被赋予了合法知识的地位,教育行为就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教育目标就成为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媒介,知识本身既是学习的目的,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手段。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创造力由可能转化为教育现实。

    四是在文化形态上,要由外在文化的传播转向校本文化的建构。大工业生产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性教育,课程由专家设计,教育活动由外部控制,学校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外在文化的珍存、积累与延续,它在培育人的过程中形成人的历史记忆、长期记忆和群体记忆,在文化传承中实现着文化传播。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和终身教育的框架内,学校教育转向一种创生性教育,课程需要校本化实施和自主开发,教育活动成为一种主体性活动,学校的文化功能在延续文化传播的同时,具有了创新的意义。学校文化的校本建构,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人本的、人性的、人文的文化,表现为学校可以将自身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学融入学校教育文化之中,构建学校独特的教育实践形态,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这种校本文化本身就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资源。

四、强化制度设计,转变服务职能,推进学校主动发展

要高质量完成党和政府提出的关于教育的一系列目标任务,重点是要全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关键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功能和效用,核心是要充分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实施学校主动发展战略。根据学校主动发展的实践诉求,江苏省计划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加强制度建设,转变服务职能。

    第一,强化战略管理,推进学校主动发展。学校主动发展是与学校内部机制改革、现代学校制度探索紧密联系的,就其发展策略来说,实质在于学校的自主发展。每一所学校的主动发展都需要面对具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定位和行动策略,形成凝聚学校有关人员共识的发展愿景。因此,学校管理的宏观思路也必然转向战略管理。战略是观念、定位、计划与行动策略的整合,是对未来发展的全局性的总体规划与实施。学校战略管理意味着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学校长期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全面规划,通过调整内部资源配置方式,确定学校发展的过程。具体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用战略的眼光和思维实施管理,是学校主动发展条件下学校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

    第二,加强内控管理,推进学校主动发展。内控式管理更能体现学校的管理智慧,是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的核心。改变学校发展权过于集中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状况,是实施学校主动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赋权增能,授予学校发展的权利和责任,使学校通过自主权力运作,实现学校的有效发展。“赋权”和“增能”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拥有了规划权、编制内的用人权、财务权和管理权,必须相应地提高决策能力、人事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达到授权与增能的双重效果,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学校必须构建内生管理机制,建立内控式管理制度。内控式管理强调学校成员的共同理想,要求根据学校本身特点和需要进行管理和教育工作,强调分权参与、多层面领导,在学校实际运作过程中有较强的问题意识,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多层面的自我管理是内控式管理的重要策略。内控式管理的关键在于培养学校的内控式管理能力,包括政策执行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制度设计能力等。执行好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课程计划等是学校管理的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学校要从发展实际出发不断寻求思想和实践上的超越。这取决于最大限度的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而有效的制度体系正是学校有效发展的保证。

    第三,建立优化发展共同体,推进学校主动发展。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是学校主动发展的重要基石。学校的主动发展绝不是学校内部孤立的、封闭的发展,而必须走开放的、学校内外部各种力量有机整合的发展之路。学校必须调动各种资源,努力构建优化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就学校内部来说,要把学校发展、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有机整合起来,围绕共同发展目标,把教师的自我价值与学校的使命结合起来,激发教师乐于创新和奉献的内驱力。在促进教师个体发展的同时,努力打造合作型的教师团队,形成发展合力。只有教师发展好了,团队建设好了,才有教育质量和效益。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效益,最终指向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需要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把为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发展服务落到实处。就学校外部来说,要把学校的发展与家庭教育、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辐射作用,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要在社区发展的整体格局内思考学校的发展,主动发挥学校在社区“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并大力社区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第四,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推进学校主动发展。没有主动发展,学校的特色就是一句空话;发展没有特色,所谓的学校主动发展也就无质量可言。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学校主动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水平的学校特色总是通过鲜明的学校文化表现出来的。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学校传统文化的继承、对先进教育文化的吸纳和基于发展需要的创新,是三个同等重要的方面。学校的优良传统、资源优势和人文底蕴,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宝贵财富。每一所学校都应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交流与融合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每一所学校都应当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思考自身文化建设,要善于吸纳不同教育文化的合理成份,丰富自身,推动学校文化进步。学校文化又是需要主动设计与建构的,作为社会文化的高地,学校需要借助自身的智力优势,不断超越现实的文化形态实现文化创新,运用变革的文化引领教育变革,以达到文化育人的目标。

第五,强化教育行政服务职能,推进学校主动发展。实施促进学校主动发展战略,教育行政部门是组织者、策划者、支持者,更是监控者、指导者和服务者。围绕学校主动发展,需要转变教育行政职能。教育行政职能转变重在确保教育投入到位,减少对学校的不当干预,强化对学校发展的有效服务,建立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一要规范教育行政行为,拓展学校主动发展空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解除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资源、教育内容及教育实践活动的不当管制,以激发学校组织与成员的活力,进而提升学校教育品质。抛弃权威式领导,让学校成员分享权力,并从权力运用中发展其责任感,是当前教育行政改革的主要课题,也是学校自主发展的空间需要。二要推动教育社区建设,搭建学校主动发展平台。这里的教育社区是指以街道或乡镇为划分单位的教育区域。教育社区建设的目的在于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社会教育化,推动学习型社区的形成。要在社区内形成校际合作机制,中小学对口挂钩,引导学生就近入学;同时,发挥社区名校的示范作用,推动整个教育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体化,有效拓展学校教育空间,逐步实现终身教育理想。三要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强化学校主动发展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研究教师的专业内涵和成长规律,改变教师培训上的功利取向,开展周期较长、内容全面的培训活动,逐步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要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将教师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还教师脑力劳动者的地位,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将专业推动和待遇提高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四要重视示范学校建设,提升学校主动发展水平。江苏从上世纪90年代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开始,就启动了学校规范化建设的进程,中小学校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达到了规范化的要求。但是学校发展还不够平衡,在推进学校自主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分层推进,对那些发展较好的学校提出个性化发展要求,明确建设区域性、高质量、高效益、有特色学校的目标任务,并发挥这些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五要实施发展性评估体系,健全学校主动发展机制。建立学校的发展性评估体系,是学校自主发展的制度保证。这一体系包括学校发展规划的评估、学校工作的督导评估及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评估。县(市、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指导、评估学校自主发展规划及实施规划的达成度作为主要任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订全省《中小学校发展性评估意见》,明确各类学校的办学标准和效能指标,各县(市、区)可以在这一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本地的评估意见。

    各位专家、同志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发展方式,是一场全新的教育文化变革。不仅需要我们转变价值观念、形成新的思维方式、构建新的行为模式,更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不断地实践与艰辛地探索。我们坚信,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一定能够把鲜活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一定能把中小学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