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工作也没钱怎么办:安意如:人间是剧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32:30

这是个上师横行,活佛招摇过市的年代。不单是求法的众生不再一心向道,连传法的僧众亦变得良莠不齐,欺世盗名者多。当然,此言一出就有了分别心,我检讨。
 
在拉萨时,我和格列、丹多相处相谈最多。(格列群培曾是楚布寺的喇嘛,少年时做过大宝法王的侍者,现在跟随藏地一位德高望重的堪布在内地传法,而丹增多吉是直贡嘎举,直贡梯寺的活佛,帕鲁活佛的转世。经过相处,我确信这两位,都是正直,清净,有上进心的修行人,尽管他们看起来一点也不严肃,一点也不故作姿态。)
 
内心里,我都视他们为我可以引证我的上师,他们给我的点拨,胜过我自己盲目的跋涉。素日的相处中,我们随意说笑,尺度大到令人咋舌。谈及活佛如春笋的现象,他们笑言,现在的现象是宗教传销。活佛数量一路飙升,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风趣的他们都善于自嘲,拿自己开刷,格列称自己为“导游”,丹多则笑说,“仁波切”是“惹不起”。
 
 
很显然,宗萨蒋扬钦哲,不同于被我们调侃的那一类,他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上师,他有真知灼见,教法轻松幽默,游刃有余。我们对他的钦仰源自于智慧。而非迷信,更不是被人追捧的神圣高贵的身份。
 
 
07年,我拿到《正见》这本书,第一次知道宗萨蒋扬钦哲,知道他在北大讲学,引起轰动,大获欢迎。《正见》和《佛教的修道和见地》这两本书,先后推荐给不少人。
 
少年时,受外公的影响,我更熟悉禅宗理念,自07年始,因为种种机缘,我对密宗的了解加深。(这两种教法,本质无异,只因文化演变,引导证道的具体方式有所差异。)今年,再读宗萨蒋扬钦哲的新书《人间是剧场》和《朝圣》,更为他的智慧折服,宗萨的幽默令人莞尔。针对现代人喜欢讨价还价的习性,宗萨有许多风趣机智的开示令人印象深刻。
 
 
关于佛经所描述佛的“三十二瑞相”,他说:“仔细想想,你就知道不可能,你会和这样一个奇怪的人做朋友,谈恋爱吗?你会对他具足信心吗?”不要去迷恋佛的顶髻和金身。佛虚构了三十二相,只是为了让人堪破“诸相非相”的无常实质。此理,佛在《金刚经》早作偈明言:“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针对人所追求往生的佛国净土。他调侃道:“……项目单上还有很多可供选择……”,释意禅定,他说:“不管你是坐直,倒立,躺下、在吊床上摇摆,还是在墨西哥的度假胜地啜饮龙舌兰酒,只要你做到“酿夏”——平等,顺其自然。你就是真正在修禅定。”而在讲授中阴教法时,他说:“我建议你现在就去了解本尊,熟悉他们的样子,你可以通过亚马逊,google去找到他们。我建议你现在就去,免得到时候没有手提电脑可用。”
 
最为可爱的,是他说到现代人的忙碌,对现代科技产品的依赖,他自嘲道:“iphone是我的第一个脑子,许多事我要记在这上面,而我脑袋上的,才是第二个!”
 
 
如宗萨蒋扬钦哲所教导我的认识实相,我必须把我理解的上师概念告诉大家,以免被误以为是传播迷信。我必须运用到一些专有词汇,如果令人有所误解,那是我资质悟性所限,未能突破言语滞障的缘故,而非佛法浅薄,上师智慧不够。我所说的一切,亦非我所发明发现的,我只是传达所知,与众分享。
 
 
上师是印度人的叫法。对于现代人来说,导师的意思似乎更容易理解。内在上师是人自身所具有的智慧本性,即佛性。外在上师,则指具足智慧,慈悲,真正通过修行实证,能够传道,解惑,引导你证悟解脱的人,他是道法在现实中的具体显现,修行中的引路人。
 
对修行和上师要具足虔诚和信赖,这个道理如我们学习开车,首先确信自己有能力学会开车,其次信任教我们开车的教练,相信他能教导你学会开车,而非对上师烧香礼拜,三跪九叩,金钱供养。祈祷能换取好处,这不是做买卖。更为深刻的是,我们遵循教法,乃是为了成为证悟正道的追随者,并非成为佛陀,宗教的奴役。
 
佛在入灭之前告诸弟子:“诸位要告诉世人,有位凡人悉达多,来到这个世界上,他证得正觉,教导了证悟之道,最后灭入究竟涅槃,而非成为不死之身。”
 
事实上,佛从未宣告自己将作为永生不死的神诋存在,供人膜拜,审判世人。宗教出现的初意是为了传达教义,遗憾的是,仪式感形成之后,繁复的宗教仪轨随之出现,诵经。念咒。供香。朝拜。禅定。加上一些不当的宣传,人们追求神圣崇拜,迷恋迷信,忘却真义,舍本求末。而佛法恰是要破除迷信,建立正见。
 
四法印是: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源自自我的情绪皆苦。(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涅盘超越边见(涅盘寂静)
 
秉承佛陀的根本教义,宗萨蒋扬钦哲直言不讳:“修行是骗局,宗教是安慰剂。”“一个成佛的人,最终要摧毁的,就是阻碍他成佛的道。”当然,这是在受众能知晓,领会并认可“一切存在皆空性”这个见地的基础上。否则这些论断就是似是而非,不知所云。
 
 
——即使在大乘佛教的教徒看来,宗萨的观点也足够警辟,不符合人心惯常期望,逻辑习惯。就如当年达摩西来,直言奥义,不能受到迷恋,追求福德的梁武帝青睐一样。从言语的角度突破思维障碍,常人难以顺然接受,需要惊怔,抗拒,之后才能领会。
 
 
凡俗之人迷恋福德,习惯有好处才去做。如果开始就一语道破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堪破,万缘放下,恐怕许多人会索然无味,对此望而却步。真理虽然简单,却奥义幽微,无法直接说破。所以佛针对不同人的不同情况,开示了不一样的修行方法。众生为习气所迷,有种种贪执,是以必须以福德好处去引诱,让你感兴趣,获得满足,再引导你得知,自愿放下,不再执着。这就是佛法的善巧方便。
 
事实上,福德不是让你眼花缭乱,瞬间运气爆棚,财富增长,长寿免灾的东西——福德是任何引领你接近实相的事情,感受和觉知无常。积聚福德是为了更好的净化心灵的染污,这才是福德的真谛。当你超越了对福德本身的贪着之念,才能得到福德——“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
 
 
悉达多王子是具足福德的人,他高贵,英俊,富足,拥有世人所追求和羡慕的一切。但是这还不是根本福德。根本的福德是他能够由一次出行,从老人,贫者,残疾人的身上窥视到生命存在的本质,并且勇敢放弃已有的一切去追寻真相。这不可动摇的出离心,是不可估量的福德——源自于他对人世的苦生出了疑惑,产生巨大悲心,誓要找出解脱之道。
 
 
一场大雾降临王城,王宫里的人纷纷陷入沉睡,悉达多王子在车夫迦拿的帮助下离开王宫。
 
悉达多回望故城,他们尚在沉睡之中,而他已经醒来。踏上觉悟之路,不会中途折返。
 
根据上师的开示,福德的积累有三种方式:智慧的训练,三摩地(禅定)的训练,戒律的训练。做大礼拜,粉碎傲慢。作供养,对治悭吝。忏悔不端的行为,摧毁我执藏匿和筑巢之处,随喜他人善行,对抗嫉妒,祈请上师转法轮或开示,以及请上师住世,然后回向福德。
 
人间是剧场,轮回幻相相续,就像游戏通关,自我则像我们陷入到角色扮演中,上瘾难戒,明知是虚幻,却依然欲罢不能。摧毁习气藏身的壁垒,有勇气和决心的人才能摆脱累生累世无明的拘禁。去除我执,傲慢,自私,根据佛陀的教法,这是切实可行的。然而,超越二元对立的分别心,堪破真相,绝非易事。
 
 
禁锢的藩篱一旦打开,人会意识到自我是被捏造出来的,执着自我是错误的。心性被染污,疑惑,恐惧,执迷使人痛苦。痛苦根源于内在,而非外界。
 
 
人的本质是清净的,因此染污,痛苦是可以被清除和超越的。无常令人伤感,但无常并非绝对坏事,无常意味着可以改变。空性则是人要意识到,你所见的,和事物显现的都是不真实的。相对清晰的表达是,这个不真实是指变动,难以持久永恒,不止是说事物和事物的存在不真实,存在的状态也是不真实的。无须执迷,更无须为了得到而耗尽心机。
 
当我阅读上师言教时,我无数次,为上师,佛陀的智慧所折服。我对佛陀的教义,是逐年日趋加深认可,无关迷信,无关神圣,乃是懂得了修习放下,破除愚痴,是自我解脱之道,除此之外,并无他路。
 
找到内心能够接纳面对真相,与世界平静共处的方法。平顺,开阔。来去自如。
 
 
观修无常,空性,出离。放下,并非要求每个人都去出家,舍弃一切正常的快乐和已然得到的东西。而是要人放下对得到本身的执念。恩爱欢悦并非恒常,生老病死引领我们走向究竟实相。无论快乐,苦楚,得到,失去,面对种种处境都心存感恩。如果做不到事事顺其自然,至少也要学会不抱怨,知足常乐,善待他人。与生活和平共处。
 
宗萨蒋扬钦哲是我敬崇的精神上师,虽然他不会出现在我身边,但他一样能够引领我,观照精神的细微之处,聚敛正念,建立正信,如收集内心花瓣上的雨露。
 
 
PS:在传授中阴教法时,宗萨蒋扬推荐了几部电影:《入侵脑细胞》《2001太空漫游》《时空拦截》《人鬼情未了》宗萨自己导演的电影也可以看:《高山上的世界杯》、《旅行者与魔法师》,不过,我目前只找到《密勒日巴》。
 
 
偷偷说,《盗梦空间》是我和格列丹多觉得很棒的。